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传播学范文

乡村传播学精选(九篇)

乡村传播学

第1篇:乡村传播学范文

关键词 乡村传播学 发展传播学 异同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Concept of Rural Communication

――An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

Li Hongy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Abstract This text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cation history and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addresses concept of the 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its history,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key ide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ural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is also explained.

Key words r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 difference

在《中国乡村传播学》一书中,尽管对乡村传播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描述,但是对乡村传播的界定还局限在发展传播学的视角和乡村社会发展的机制中:“乡村传播学可以既是发展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传播学与乡村社会学交叉的一个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和理论的初步建立主要基于传播学和乡村社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乡村传播状况及其与外界系统发生作用的研究。”①现在看来,这个定义还局限在于发展传播学视角的简单阐释中。因此,在这里对乡村传播学的概念重新审视和界定的时刻,需要对发展传播学的理路进行简要梳理,并将其与传播学的关系加以说明,这样从学术理路上才可以更清晰地将乡村传播学这一新的边缘学科进行更为明确的界定。

一、乡村传播学的理论基础

乡村传播在西方社会的研究,并不是以学科的形式而出现,仅仅是对某一类研究对象的多层面研究而形成的。从上述对发展传播学基本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看出,乡村社会作为现代社会的对立面,是需要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进行宏观综合考量的。如何促进乡村社会(或者说传统社会)完成向现代社会的转换,可以关注的话题很多。在发展传播学的第一、第二阶段,对乡村社会内部的相关研究,一度成为发展传播学关注的一个中心命题。

例如:曾经是传播与发展的主导范式之一的“创新与扩散研究所作的大部分努力是以农民和乡村居民为目标对象的。美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率先对此做出了努力和评估。现在,它已成为第三世界各国的大多数发展计划中的一个特色。那些计划不仅与农业有关,而且涉及健康、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②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公立大学和农业推广组织将其研究成果向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发展中国家输出。这一跨国行动的主要动力是农业发展,研究主题是农业创新的扩散。学者们力图证明他们的思想“在第三世界国家农民中的扩散与发生在拥有更多媒体设施的环境(如美国和欧洲)中的扩散具有大致相同的模式,并且在扩散过程中以及用于分析这个过程的概念和模型也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③其后,在70年代早期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研究,评估预期和非预期结果。并逐渐转为对环境等相关问题的关注上。

我们可以将发展传播学对乡村社会信息传播系统的相关研究划归为早期乡村传播的研究先驱,但其背后所潜藏的理论含义和价值选择则是不同的。本文所说的乡村传播学是在对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和传播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中提出来的。其研究视角带有明显的中国化色彩。乡村传播学的研究以中国当代社会中最突出的问题为出发点,关注在这一社会现实情境中,乡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信息传播系统,以信息为核心拓展开来,在信息已成为社会管理的核心命题时,乡村传播学的切入点便得日益重要起来。

在这一中国特色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将乡村传播学的理论界基础界定为:传播学理论和行动研究理论(Action Research)。

传播学的兴起与西方社会当时的社会情境紧密相关。从学科发展的视野出发,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分野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换言之,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促使相关的现实命题变得越来越学术化,而关注社会总体的和谐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学术使命和现实使命。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西方社会,对于战争中对人类本身的非理性特征的认知和运用各种手段毫无人文信念地、纯粹为了战争目的的宣传活动,从全方位的角度进行了反思和探讨,传播学学科在这一及其现实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中凸显出现,并得益于相关社会科学的学科领域围绕信息本身,对信息传播模式、信息传播渠道、信息传播效果,以及对传播者与受众的相关研究而逐渐确立。

传播学的诞生既是社会现实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使然,更与人类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对正在发生的、或已经发展的社会事件、文化事件、历史事件、政治事件乃至于经济事件的反应。它关注作为信息传播过程中各个角色的平等、权利、角色和地位。具体而言,关注传播者、受众、信息本身的内容、渠道和影响力等具体问题。其发展经历了从效果中心论到受众中心论,继而到受传者中心论的不同阶段。归根结底是侧重于对社会传播系统的宏观关注。但这种宏观关注在立足于西方的传播学而言,一大部分理论是来源于长久的实证研究的结果,一部分理论则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逐渐兴起的批判学派的基本观点,因而,传播学的理论便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的特色和开放性的特征。对于中国的传播学发展而言,迫在眉睫的也是对已有的经验学派的传播学理论在中国化的语境中,进行验证并提出中国式的传播学理论来,二是对批判学派的理论则要分析社会语境和历史话语的差异,避免仅仅以概念的转化作为分析中国社会诸种特征的工具。

行动研究理论:“行动研究的根源可以追朔到20世纪初约翰・杜威。虽然杜威所强调的问题解决、反思和科学的方法毫无疑问是行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在20世纪30年代把行动研究引入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在他的著作中,勒温试图让几组人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勒温把行动研究定义为社会实际工作者(教师和其他人)与科学研究者通过集体决策和精心制作的问题解决技术来实施社会和文化变革的一种方法。”④

行动研究理论受到20世纪早期教育科学化的影响、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训练中的群体动力学运动(GrouPDynamicsMovement)的影响。“就像19世纪的贫困、住房、城市生活等社会问题催生了质的社会研究一样仰ebband Webb,1932),由于战争、群际关系问题、社会重建、歧视和其他许多社会问题的冲击,要求社会科学做出反应,19世纪40年代质的研究绕了个圈子又彻底回来了。出于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实践人员的研究重获新生,而行动研究也披视为一种可靠的回应。最后还有战后美国“科尼时代”社会创建主义的课程开发活动的影响。一些战后重建主义研究者提倡并拥护在教育中采用行动研究。S.科尼(Corey,1963)是领导这场运动的旗手,他相信,因为实践工作者能够运用自己研究的成果,所以行动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和提升课程实践。20世纪50年代,依托一些大型的课程开发项目,人们开始将行动研究作为一般的策略来设计课程,并解决像群际关系和歧视这一类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个时期被认为是“合作行动研究的时代”。 20世纪50年代后期行动研究开始衰落,日益成为被攻击的对象。⑤行动研究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之下,有不同的研究取向(approach)。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科学行动研究(scientific action research)、实践行动研究(practical action research)和批判行动研究(critical action research)。

早期的行动研究希冀以科学理论来解决社会问题,研究的典型目标是:假设或预测从那些看来实施成效较好的实践中,找出一个可遵循的固定答案。实践行动研究取向主张行动研究就是教师或其他教育实践工作者,在面临一个实际问题时,所展开的行动过程。批判行动研究取向主张行动研究是由实践工作者在社会情境中,所采取的一种自我反省的探究形式。它的目的是:改善实践工作者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加强实践者对自身工作和工作情境的理解。

无论我们把行动研究当作是一种理论还是实践,对于在社会协调发展中,如何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角色定位、权利等进行阐释,尤其是对当代社会流动群体的研究而言,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理论和研究路径,对乡村传播学而言尤其如此。

二、乡村传播学的发展脉络

1.乡村传播学的界定

乡村传播学以发展中国家乡村社会及其乡村社会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传播系统为研究对象,关注以信息为核心的乡村传播系统中受传者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个人和群体的权利的问题,借助对信息内容、信息传播渠道以及影响力的研究,解读信息时代中乡村社会的内在变迁机制、变迁趋势及其外在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作为一门学科,乡村传播学是研究乡村社会内部信息传播系统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外部信息传播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以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和行动研究的理论和范式为基础,强调参与各方角色和地位的平等意识,其潜在的价值理念是以学术的实践和学者精神。以人人生而无选择的权利但是可以有获得平等选择机会的权利为学术理念,将学科发展不仅仅建构在宏达的理论建构上,而且注重行动模式和行动者的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更将学术研究的宏观视角和社会实践的微观研究相结合,借助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巨变时机,以乡村传播学的学术理念融合到中国社会的整体历史发展中,这不仅仅是对特定的历史时刻的一种明智的选择,更是对中国社会科学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展特色的一种应有的努力。

2.乡村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乡村传播学发端于20世纪50-60年代从外部力量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各种研究。这些研究的实施,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相类似的行动。初期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村民个体为对象的效果研究,另一类是以村落整体为研究对象的农业推广制度模式。

但就历史发展而言,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脉络中,处处都留下了乡村传播研究的痕迹,从民国时期的大西北开发运动、农民运动讲习所、政府提倡的新生活运动、乡村教育运动到1949年之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农业学大寨运动等等,这些社会运动或是由政府提倡,由知识分子和当地官员相互配合,或是知识分子在乡村进行的单纯的改造运动,从乡村传播的视角来看,其目的都是以改造乡村社会以及乡村社会中村民的诸种素质为基本出发点,其采用的行动模式多是自上而下、由外及内的模式,其背后的理念都在于希望以知识为工具,促进中国乡村社会的整体发展。

在其他国家,如苏维埃的集体化农庄、坦桑尼亚的强制村庄化等,都是政府对农村现代化所作的努力,很显然,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或前社会主义国家,这种由“国家发起的极端现代化农业”所依赖的简单化、静态化、公式化的模式,斯科特认为使得乡村社会的复杂性被屏蔽了。“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研究中简单的生产和利润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真实的农民,以及他们在社区中复杂、灵活和洽谈达成的目标。”“……导致这些系统(农业推广)失败的原因至少有四点:第一……农业规划中的现代主义者继承了许多未经检验的关于种植和耕作的假设,这些假设完全不符合当地的环境。第二,由于现代化农业规划所包含的专家评鉴的前提,实际的项目往往屈从于官员的权力和地位,以及由他们所控制的国家机构。……第三,它所关注的只是生产主义目标。第四,科学农业试验不可能处理当地某些形式的复杂关系。它倾向于忽视或轻视不能被其技术同化的农业实践。”⑥

就美国历史发展而言,对于乡村社会的关注也是以教育、改造和影响为核心的。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由于农村人口的涌入城市,对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注从两个视角展开,一个视角是从社会学角度对乡村社会的关注,在美国各州农业实验站建立之后,由于政府的资助,对于乡村社会的全方位研究成为热点。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所进行的著名的杂交玉米的实验便是早期扩散研究的成功范例。随着美国乡村社会的逐渐转型,村民与市民之间的界限也逐渐剥离了,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之间出现同质化倾向,学术界对乡村社会的关注也日益转向了。

从当代社会发展而言,从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到行动研究模式,乡村传播学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成熟期。主要的转变体现在:关注乡村社会的发展,但摒弃了自上而下、由内及外的传播理念;以理解和学习的视角,进入乡村社会以及与外界的相关互动过程中;注重传授双方的平等角色和地位,力图在双方互动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发展。

由于乡村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与当代社会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科学整体对当代社会的研究思路密切相关,使得作为学科的乡村传播学的各类观点和研究流派还处在起步阶段。就中国而言,主要的研究成果还集中在:原有的农业推广机制的变革、大众媒介对农业科技政策传播的影响力、村落内部的舆论领袖的作用(包括农业经纪人、农村新的精英分子等)、农村合作组织的研究、村民大众媒介接触率研究、以及农民进城后的各种现状研究等等。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缺乏积淀性的原创性理论;缺乏本土化的实证调研工作。而原创性的理论必须建立在本土化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因而,关注乡村传播学学科的发展,有必要从踏实而长久地从事实地调研工作。本书所进行的相关调查,便是一种努力的尝试。

三、发展传播学与乡村传播学之异同

1.相同之处

首先:研究目的相同。发展传播学发端于对二战之后以西方为中心的国家,力图借助大众媒介手段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线性理想模式。乡村传播学发端于国家和社会层面共同为促进乡村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各种社会运动和实践规划。

其次,二者均关注大众媒介在社会发展的功能和定位。发展传播学探讨大众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作用,乡村传播学探讨大众媒介对乡村传播学系统与城乡之间的传播系统的作用和地位。

再次,二者均关注弱势群体中的信息传播。发展传播学关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采用新的技术和规划,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实现过程。乡村传播学希冀借助信息的力量,实现传授双方的信息平等和共同权利。

2.不同之处

首先,理论基础不同。发展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研究背景为西方中心论,其基本假设是西方中心论的假设;乡村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传播学理论和行动研究方式,其基本假设是中国学派的传播学本土化的假设,即认为乡村传播学的目的是促进和改善传受双方在信息链条中的角色和地位,实现人人获得平等的选择信息机会的权利。

其次,研究视角不同。发展传播学从发展学的视角出发,将大众媒介的力量融入到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以自上而下、有内及外以及后来的参与式发展为核心范式,希望借助大众媒介的传播模式、以及其他的传播模式,实现对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变过程。乡村传播学从行动研究的视角出发,将大众媒介的功能与信息弱势群体的权利和角色的定位结合起来,力图化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传播沟壑,为实现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之间的理想沟通状态而努力实践着。

注释

1 谢咏才,李红艳主编:《中国乡村传播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2 参见[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士]斯文・温德尔著:《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3 [美]埃弗雷特・M ・罗杰斯著:《创新与扩散》,辛欣译,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4 [美]JAMES NOLAN,JR. LINDA A.HOOVER著:《当代教师新支点丛书:教师督导与评价》,兰英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

第2篇:乡村传播学范文

关键词:乡村媒介;传播学;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04-02

1 乡村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至60年代,传播学发展有效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发展。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均有相类似的研究行为出现。传播初期,相关的研究对象重点围绕村民个体和村落整体来进行。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亦抹不去乡村传播研究的痕迹。从民国时期的大西北开发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从乡村传播视角来看,运动的目的均以改造乡村社会及村民素质为基本出发点,采用自上而下、由外至内的运动模式,以知识与理念,促进中国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1]。就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而言,乡村传播学在迈向成熟之际,也将参与式理念引入到行动研究上。在摒弃以往传统的传播理念的过程中,更注重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就我国而言,乡村传播学发展的成果带动了农技推广机制的变革,然而,要大刀阔斧地变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尚需要解决原创性理论和实证调研工作相对缺乏的问题。

2 乡村传播学理论滞后的原因

在传统、经典的传播学理论中,乡村社会总是人们较易忽略的部分。在城市中,传播媒介较为发达,具备一定的知识需求和场域环境,而在乡村中,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纵观历史不难看出,从事传播实践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机构和技术人员多集中于城市,这就决定了现代传播学不仅在地域上倾向于城市,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谱系中一些相关内容也占得了先机。据悉,知识谱系诞生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权利体系。可见,乡村环境因现代化程度的滞后,严重缺乏了知识谱系形成所需要的资源和现实基础。

3 乡村传播学研究的若干理论思考

现阶段,随着乡村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大众传媒呈现独特的发展态势,这与传媒在城市中的发展状况有所区别。城市传媒发展的产物有广播、电视、网络和报刊亭等,而乡村大众传播媒介与之相差甚远。由乡村社会特殊的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独特性,使农民在接受大众传播媒介过程中表现出令人始料未及的行为,比如漠视、抛弃、迎合或意见分歧,这是用现代传播学理论难以阐明和解释的,这也正是乡村传播研究中最为关键的结点所在。目前,有关乡村传播的研究尚处于从城市视角观察的初级阶段,其传播内容通常较为复杂,不仅包括信息本身,还牵涉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传承问题。此外,在纵向研究的同时,还应对横向内容多一些关注,力争在动态转型中准确描述现代乡村传播系统的衍生过程。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模式多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乡村传播系统中即将面临的问题,然后再将问题逐一分割,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加以深入、系统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全貌即可呈现。

对于乡村传播系统的有效掌握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农民,进而对乡村社会的真正写照有正确的认知,随后,我们才有资格、有意义去探讨乡村社会如何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型及形态变迁等问题,而这也正是研究乡村传播系统的关键所在。

4 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现实作用

通过培训、信息提供等非强制手段来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能、发展农业生产以及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我们称之为农村科技传播。而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是我们对农村科技传播中大众媒介的现实要求。首先,大众媒介可起“桥梁作用”,链接组织与个体农民,通过对惠农政策生动形象的解读来使农民更好地把握政策,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提供政策指引和思想保障。其次,媒介可为农民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进而影响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信息要素的把握,有利于在市场环境下掌握主动权,农民从电视上汲取新技术和操作方法,进而尝试使用多元化的致富技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开创了科技兴农、消除农村陋习邪气的好局面。此外,农民科学素养和意识的提升也依赖于媒介。媒介向农村传播信息不仅传递知识体系,也是技术层面和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在知识匮乏和思维禁锢的农村大背景下,摈弃传统观念和陈旧技术,接受使用新技术、新方法需要媒介的大力宣传。

5 大众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1)需求程度的匮乏。据悉,农民对非农实用技术,如家电和汽车维修、房屋装修以及烹饪等行业兴趣明显高于农业。农民之所以对农缺乏热情,主要源于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想外出务工,在接受传统农业科技信息方面表现被动、积极性不高;(2)传播方式的缺陷。报刊等印刷媒介略显专业且缺乏亲和力,让农民望而却步,而广播、电视等媒介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尽管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但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动态性和瞬间性,往往不便于捕捉和记忆;(3)居于从属地位。受到农村经济和传统思想的制约,人际和组织传播在乡村环境中占主导地位,而大众媒介通常作为政府机构或涉农企业的宣传工具,并未充分发挥公益性科普知识传播的功能,因此处于从属地位;(4)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2]。尽管传播媒介数量渐趋增加,但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却相应减少。媒体在运作过程中通常与农村实际生产状况相脱节,在地域相符性、时段适宜性方面均难以贴合农民的习惯。一些管理上的疏漏使虚假信息充斥其中,更加限制和阻碍了媒体与农民之间的有效沟通,不利于农业科技的传播。

参考文献

第3篇:乡村传播学范文

以“三落实”措施确保“村村响”工程顺利实施。同田乡是丰城市第一个全乡整体推进广播“村村响”工程的乡镇。在与市广电局进行调查研究和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同田乡党委、政府明确了实施“村村响”工程“三落实”措施。“三落实”一是落实人员责任。为把“村村响”工程抓紧抓好,同田乡党委、政府成立了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领导小组,由党群书记任组长,宣传委员任副组长,从事广播工作的同志为成员,村级设置广播室,同时成立工程施工队伍,各自明确责任分工,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质量。乡政府与市广电局精心设置,认真规划,以网络通畅、声音传播通畅、便于维护管理为村广播室建设要求,工程施工人员认真配合市广电局技术人员做好各项工作,安装完成后仔细调试,教会村广播室管理人员操作程序,严把质量关。在乡政府与市广电局紧密配合下,通过前期规划设计,仅用6天时间就把全乡广播安装到位。全乡共安装广播21套,其中龙赣、龙江村为无线广播。乡广播于今年4月4日正式开始联网播音。这一天,全乡广播声音嘹亮,各村广播都顺利播出,取得了首播成功。二是落实机房及办公设施。为使广播站有一个良好的播音环境,同田乡党委、政府专门在老办公楼三楼拨出三间房间,装修一新,分别用作播音室、资料档案室和办公室,同时配备电脑、播音台、公文柜、办公桌等办公设备,使同田乡广播站以良好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三是落实工程资金。乡政府优先安排“村村响”工程资金,建立绿色资金通道,确保“村村响”工程资金全额到位。

以“三有”加强对“村村响”工作的管理。同田乡广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同田之声”。为加强“同田之声”管理,使“同田之声”高效快速运转,同田乡突出了“三有”措施,即:一是有一支队伍。人员选优,配齐配强。乡里从干部中挑选了3名高素质的女大学生为播音员,并选派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熟悉乡情民意、擅长新闻写作的同志任站长兼总编。同时,乡党委为加强对“同田之声”的管理,明确党群书记、宣传委员、专职委员分管“同田之声”。上有领导重视,下有一支队伍,使“同田之声”阵容整齐、规范有序。二是有自办节目。“同田之声”立足同田、宣传同田、推介同田,为同田人民服务。根据同田的实际,“同田之声”设置有“同田新闻”“魅力同田”“广阔天地”三个大栏目。“同田新闻”下设“工作动态”“经济建设”“创新发展”“招商引资”4个子栏目;“魅力同田”下设“风土人情”“人物古迹”“田野采风”3个子栏目;“广阔天地”下设“小员说法”“信息广告”“农业技术”3个子栏目。“同田之声”每天分早、中、晚三次向全乡播音,听着高亢嘹亮的高音喇叭,仿佛又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同田之声”不仅加大了党的大政方针在同田乡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及时收听到党和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而且传播了农业科普知识,宣传了地方文化,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对于提高农民素质,构建和谐农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作用。许多农民都说,广播再次开通,不仅使平静的农村变得更热闹了,而且能够及时掌握各种信息,走在田间地头也能增长见识,提高致富水平。一些返乡农民工更是把广播称作形影不离的良师益友,创业致富的“及时雨”。三是有管理办法。为加强对“村村响”管理,同田乡制定了“同田之声管理办法”“同田之声宣传考核办法”“同田之声栏目”“播音员守则”“值机员岗位职责”等制度,明确工作目标、职责,围绕办好办优办特“同田之声”,以机制强化管理,以责任激活灵感,务实创新,推动“同田之声”上水平、上质量。

同田乡在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中的成功实践,探索了一条农村广播“用、管、建”的路子,为全面开展这项工作、实现全市农村广播全覆盖的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第4篇:乡村传播学范文

【关键词】农村广播 送文化下乡 服务群众 媒体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党的十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是主流媒体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近年来,天津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区县联盟广播,秉持“送广播、送科技、送文化、送法律、送健康”五下乡的理念,传播党的声音,唱响主旋律,坚守基层文化阵地,自觉地担当起了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也扩大了频率的品牌影响力。

一、组建专业团队,为文化下乡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仅有愿望远远不够,简单地把节目内容传递给受众,也不能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所以,天津区县联盟广播在成立之初,就创办了由主持人以及市级演出团体专业演员和艺术院校师生组成的区县联盟广播艺术团,同时还组建了科技专家团队、法律专家团队、医学专家团队,专业的团队为深入基层、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津农村广播、区县联盟广播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为津郊的广大农民群众送去了百余场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而且提升了频率《联盟大视野》《科技大篷车》《城乡大流通》《今天有说法》《乡村大舞台》《戏曲60分》《区县直通车》《健康快乐多》等品牌节目的影响力。

以艺术团为载体,天津农村广播、区县联盟广播还连续举办了六届“农民评剧票友大赛”“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村青年相亲交友会”,吸引了区县大批农民听众参加,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塑造了基层文化活动品牌,同时也提升了广播的受众关注度。

二、以特色内容服务百姓,加强广播的贴近性

送文化下基层,就是要送有地域特色、有中华文化传统味道的节目到基层,只有这样,才能贴近老百姓,老百姓才会喜闻乐见。评剧、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节目在天津各区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是老百姓欢迎的文艺样式。2008年以来,天津区县联盟广播坚持将有地域文化特色、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节目送到基层,把党的温暖、党的关怀、党的声音送到农民的心坎上。

2009年12月9日,为纪念天津区县联盟广播开播三周年,区县联盟广播和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在静海县西双塘镇进行了河北梆子专场演出,为到场的近千名农民朋友带去了《秦香莲》《喜荣归》等经典曲目,受到了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

2010年5月15日,天津区县联盟广播、团市委、共青团宁河县委共同主办“新宁河 新家园”大型文化广场活动。区县联盟广播艺术团演员为农民朋友演出了歌曲、舞蹈、曲艺、戏曲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有京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评戏《不找红星找何人》、京剧清唱《将酒宴摆置在聚义厅上》等,演出间隙还进行了现场互动。现场的农民群众说,非常欢迎这种文艺下乡的形式,让我们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内容健康、丰富的文化大餐。

此外,天津区县联盟广播还针对农村贫困儿童举行公益演出爱心助学活动。2008年6月1日,由天津区县联盟广播发起,联合市教委、市妇联、市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一场名为“凝聚爱心,放飞梦想”送文化下乡的大型公益活动并进行了现场直播,意在对面临失学的贫困儿童进行捐助帮扶,并向天津区县的万名贫困儿童捐送图书。这次活动共向本市11个区县的贫困家庭学生代表捐助了1万多册图书和近千件学习用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生产更是离不开科学技术。为了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农民、更贴近农村听众,天津农村广播不定期地联合市农业局、农委和其他农口单位组织农业专家,开展《科技大篷车》现场咨询活动,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农业科技知识,解答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另外,还和本市定点医疗单位达成合作,邀请医学专家下乡为农民解决生理、心理方面的难题,还和律师事务所、法律机构签订协议,邀请律师、专业人员下乡为农民普法的同时保障他们的法律权益。

天津农村广播还把文化演出和送科技等活动相结合,增强了活动的贴近性。2014年4月30日上午,天津农村广播走进武清区梅厂镇灰锅口村开展“送广播、送文艺、送科技”活动。活动组织了农业专家现场为农民答疑,并为村民们送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村民还与天津农村广播艺术团的演员们一起,演出了舞蹈、戏曲、快板、相声等节目。

三、文化下乡活动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媒体责任

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为学习、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媒体责任,天津农村广播以农村广播艺术团为载体,常年坚持在天津郊区的镇、村,搭建“土台子”,请戏曲名家为乡亲们演出精品节目,让农民在文化传承中感受到党的温暖。

2011年6月2日上午,天津区县联盟广播在宁河县造甲城镇赵温庄村举行了《乡村大舞台》走进赵温庄文艺演出暨“采访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乡村大舞台》节目为当地的父老乡亲们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国家一级演员王秀丽、相声名家魏文亮和搭档赵卫国也登台演出,受到了农民观众的热烈欢迎。

赵温庄运动广场是天津广播电视台驻村帮扶干部在了解到这里基本设施落后的情况后,由天津广播电视台和当地共同出资建成的。而这一次“送戏下乡”的演出,就是新广场建成后的第一场大型演出,在家门口的广场,看著名艺术家表演,这是村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

天津农村广播邀请了天津市戏曲艺术名家、著名演员为乡亲们送戏上门。虽然只有木板搭成的简陋舞台,但是聚集在这里的农民非常热情。通过这次活动,天津农村广播还向村民们送去了半导体收音机和图书,受到村民们的欢迎。

唱响主旋律,服务到基层,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七年多来,天津农村广播艺术团常年活跃在乡村、田野,它是活跃在津沽大地上的“乌兰牧骑”,是一支送文化下乡的轻骑兵。

第5篇:乡村传播学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形象塑造;形象传播机制;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速度很快,乡村旅游规划与设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乡村旅游发展遇到了机遇,同时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不够准确、品牌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为十三五期间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一、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

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第一印象受到旅游地对外宣传形象影响很大,其旅游形象的传播效果也关系着旅游地品牌的辐射半径。良好的目的地旅游形象是建立在诸要素设计、建设基础之上的,脱离实际的、一味地包装炒作,是不可能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的;但只有优良的设计和建设,没有有效的形象传播,旅游者和其他社会公众也无法形成良好的印象,只有将优良的设计建设与有效的传播结合起来,才能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内涵是不断完善的,会经历一个从形象定位不明确到明确,再到目的地形象重新定位的过程。

1.主题形象的确立

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首先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的选定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乡村旅游地的地脉文脉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提炼目的地形象核心理念,进而确定其主题(如图1所示)。一般来讲,主题形象确立后,短期之内很难改变,会在旅游者心中产生较为持续的影响。

2.主题形象的感知

乡村旅游目的地主题形象形成后,需要将其传播出去,对外宣传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电视广播、期刊杂志、户外广告牌、旅行社、口碑传播等方式进行。旅游者通过这些途径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初步印象,即原生形象;通过对旅游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和甄选,包括亲朋好友的口碑影响,形成次生形象;最后,自己亲身旅游以后会形成对目的地的复合形象。游客对乡村旅游地形象的感知受到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服务质量以及宣传促销活动的影响,因此要注重对旅游地形象感知程度和效果的研究。

3.社区参与乡村旅游

从近年的发展经验来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过程越来越注重社区参与模式,社区参与开发渐渐占据乡村旅游发展理论的核心。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让社区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整个过程,既可以让当地居民分享旅游红利,推动当地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可以让旅游者的体验更加真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Robert Rosenthal等提出并验证了“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效应”同样也出现在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社区之中,乡村旅游地口碑越好,社区居民越会引以为豪,并且会不自觉的传播旅游地正面形象;相反,社区内居民会传播旅游地的负面形象,甚至将自己从该社区剥离出来。因而,在进行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工作时要突出表现乡村的正面形象,这样才能增强乡村社区居民的信心,提高他们建设和维护乡村社区旅游形象的积极性。

二、乡村旅游地形象支撑体系

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通过形象定位和旅游口号设计,塑造一个鲜明的目的地形象,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完善的支撑体系。借鉴关于旅游形象支撑体系的研究成果,认为乡村旅游形象识别系统主要由理念识别系统(MIS)、视觉识别系统(VIS)、行为识别系统(BIS)组成(如图2所示)。

1.理念识别系统

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文化,而旅游理念则是乡村旅游形象设计的基础,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时,必须建立在广泛而深刻的乡村旅游理念分析基础之上。理念识别系统主要包括乡村地格、文脉、主题形象等因素(如图2所示),由于地脉文脉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市场需求不同等原因,设计旅游目的地形象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乡村旅游地形象设计要遵循生态环保的理念,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如乡村民宿的设计要回归自然、回归本真,注重挖掘民宿的内在文化内涵;田园生活要注重游客参与体验项目的设计,也注重融入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场景的元素。

2.行为识别系统

乡村旅游行为识别系统包括当地居民行为形象、旅游企业行为形象、政府管理行为形象等方面(如图2所示)。旅游目的居民行为与旅游企业行为,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感受,进而影响到其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因此,在对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形象设计时,要注重当地居民行为形象的打造以及旅游企业特别是从业人员行为形象的设计,更加注重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场景的重塑。

3.视觉识别系统

第6篇:乡村传播学范文

农村社区信息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人际传播,与城市社区信息传播不同,大众传播在农村社区的影响力并不高,这对农村社区各项工作的实施和开展提出了要求: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公共政策如何有效的宣传并且得到贯彻落实;认识和理解农村社区信息传播系统运行的规律,为农村稳定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意见领袖作为连接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因素,在农村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认识理解农村意见领袖运行的特殊规律,识别和培育农村意见领袖,发挥农村意见领袖在公共政策推广中的积极作用,

一、农村社区信息传播特殊规律

意见领袖能够在农村社区发挥出积极作用是基于农村社区信息传播的特殊性:人际传播依然是农村社区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大众传播并没有发挥出在城市中那样的积极作用。

(一)人际传播占主导地位

尽管通过国家层面的广播电视战略的实施,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可以使用大众传播工具。特别是卫星电视技术的发展和“村村通”战略的实施,广播电视设备和信号已经覆盖了农村地区。伴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农村识字率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收看大众媒介的内容也越来越容易。但是,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依然是以人际传播为主,大众传媒更多的作为家庭娱乐休闲工具存在。农村地区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娱乐和休闲,很少是为了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大众媒介引导舆论、传播现代化生活方式或者公共政策推广的功能几乎没有发生作用。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传统的中国乡村是缺乏流动性的,生活的技能一代代传下去,没有学习甚至是识字的需要。人们靠着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传递生存和发展的信息,很少发生差错。所以,尽管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或多或少的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农村地区开始使用电视、广播等信息设备,但是由于传统农村社会发展的惯性,一定程度上还是存留原先变动很小乡土社会:社会流动率不高,发展速度慢,信息传播系统不完善,人们的联系和互动主要是依靠地缘和血缘。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公共政策的推广包括科学的养殖种植技术,计划生育、义务教育政策,婚姻、家庭等公共政策的推广主要是靠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人们依靠对乡土社会的理解,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接受信息。通过亲戚邻里之间的日常交往,村委会的工作会议,农技人员的走家串户等方式接收农村经济、法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信息。

(二)大众传媒的缺失

从农村社区信息传播系统的运行中,可以明显发现大众传媒的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这和农村社区的社会发展程度有关,也和农村社区受众媒介素养不高有关。广大农村社会的运行主要依靠对传统价值的维护和地缘、血缘的互动,赖以生存的土地限制了人们的流动。与城市不同,农村社区的生产和生活围绕着土地进行,社会发展速度缓慢,人口流动不快,社会变迁的速度慢。信息传播的程度和速率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关,社会发展程度越高,信息传播的内容越广发,速度越快。尽管大众传播媒介工具已经进入了农村地区的千家万户,但是社会发展程度并没有像城市那样成熟,大众传播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没有完善,所以在农村公共政策宣传中,大众媒介几乎是没有发挥出作用。施拉姆在《发展传播学》中发现,想要依靠大众媒介的推介,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发展中国家的现状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可以人为的把大众传媒工具发展到落后地区,但是大众媒介要发挥积极地推动作用,还有赖于社会环境的配合。

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受众的媒介素养不高也是造成大众媒介作用难以发挥的原因。报纸的阅读需要基本的识字能力和理解力,农村受众在识字能力上存在困难,难以轻松阅读报纸。尽管广播和电视的收听和收看并不需要识字能力,但是很多媒介内容是针对城市受众生产的,农村受众想要理解那些媒介内容还需要有基本的生活经验和理解力。特别是针对科普知识,公共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农村受众接受还有很大的困难。在调查中发现,当地政府为了推广烤烟种植技术在地区电视台播放农技知识,希望能够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但实际情况是,老百姓们几乎不收看此类节目,他们认为这些节目枯燥、乏味,看了也看不懂,还不如看看不伤脑子的电视剧。

(三)农村意见领袖

调查中发现,地方政府为推广农业知识的电视节目很少有人收看。基本的种植和养殖技术的推广、公共政策的推行受到农村意见领袖的影响。农村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领先者,一般都是致富能手。他们人际交往广泛,头脑灵活,行动力强,对国家政策和新兴的科学技术关注比较多。同时也喜欢和身边的亲戚朋友、邻里交流经验。逐渐的他们成为一定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周边的人在认识和理解公共政策,实施农业生产时,都喜欢先听听他们的看法,看看他们的做法。调查中的普洱市勐大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推行改燃木为燃煤烤烟。老百姓们对因为购买燃煤增加的成本怨声载道,给政府的政策推行造成了困难。

当地政府一方面通过开会和下发文件传达政府以补贴的方式解决成本上升问题的信息,一方面通过走村串户和干部群众沟通情况。在积极的与当地意见领袖沟通和交流中,说服和引导意见领袖率先使用燃煤技术,让他们进一步影响和带动周边群众。实际工作中,意见领袖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意见领袖在农村公共政策宣传中的作用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府都在想方设法改进农村工作,切实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会发展。信息传播作为重要力量,配合各项政策,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改进。农村信息传播系统中意见领袖的发现能够增加对公共政策的了解和认知,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实,促进农村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一)增加农村社区对公共政策了解和认知

农村地区信息传播系统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了充分宣传各项公共政策,促进经济生产、乡村法治建设、乡村文化建设,要发挥各种信息传播方式。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大众传播方式发展滞后,主要以人际传播方式为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意见领袖人际传播的积极作用,能增进对公共政策的了解和认知。

与大众传播缺少互动交流不同,意见领袖作为人际传播的重要形式,是通过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进行的。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有信息的互动,还有情感和态度的交流。人们在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信息,同时也受到情绪情感的感染,从而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传受双方作为信息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没有了抵抗情绪,公共政策在人们日常熟悉的场景得到很好地宣传。

(二)对公共政策的实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农村意见领袖不仅在认知和态度层面上影响公共政策的宣传,还在行为层面上影响着大众对政策的实施和执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罗杰斯在创新扩散理论中认为:人们在试用新产品的态度上有明显的差别,每一产品领域都有先驱和早期采用者,在他们之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采用该创新产品,产品销售达到高峰。其中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是指大胆热衷于尝试新观念,更拥有见多识广的社会关系,地位受人尊敬,通常是社会系统内部最高层次的意见领袖。农村意见领袖对公共政策的认知和运用和罗杰斯提到的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相似,他们热衷新兴的观念和政策的关注,凭借原先积累的社会影响力,对后来的跟随者产生极大的影响。农村公共政策的落实不仅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更需要发挥农村意见领袖的作用,从农村社区内部宣传落实政策。

政策的落实需要前期的实验和示范,只用通过验证的公共政策才能良性地融入到地方社会经济中,才能变外部压力为内部自生的动力,也才能被广大群众自觉遵守。农村意见领袖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通过他们的尝试,更能够引导和帮助人民群众理解信赖相关政策,从自身利益出发,贯彻落实各个方面的公共政策。

(三)增进了农村社会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农村社会社区的管理方式是村民自治,各级政府指导和帮扶,通过各项政策的落实来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农村意见领袖对地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他们带动地方居民生产致富,积极尝试新的养殖种植技术,率先响应政府的义务教育、环境保护、民主法治等方面的政策。通过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对公共政策的领悟,他们获得了实际的利益,也获得了农村社区的社会地位。其他成员通过对他们的模仿和学习,不断增进对新技术的运用,对新政策的运用,逐步走向现代化。费孝通先生曾提到传统的乡土社会讲究的是无诉,也就是靠“礼俗”维持乡土的稳定,如果哪家人因为纠纷要闹到官府,通过司法的手段寻求公平,肯定会受到周围人的排斥。所以传统的乡土中,如果有了纠纷,通过调解来解决的。尽管现代社会对乡土社会有巨大的冲击,但是如今广大的农村地区邻里之间有了纠纷,调解依然是重要的手段。所为调解就是请乡土社会里有威望的长老或者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对纠纷的双方进行教育,最后取得和解份方式。

农村社区有威望的人通常也是意见领袖,对乡村各类纠纷有着权威性的发言权,对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如今的意见领袖熟悉公共政策,运用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现代的科学法治对乡土的各类纠纷进行疏导,对纠纷双方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引导,使得乡村朝着法治和民主的方向发展。要增进对意见领袖在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充分利用意见领袖将现代化的科学民主理念和法治的思想贯穿到乡村管理中,促进乡村社会的自治和现代化发展。

三、意见领袖在农村公共政策推广中的运用策略

农村社区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得意见领袖在乡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政策的推广中发挥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充分在群体中识别出意见领袖,通过有效的手段引导和管理意见领袖,把意见领袖作为农村公共政策推广的重要力量。

(一)识别乡村意见领袖

对农村意见领袖的运用,首先是在群体中有效地识别出意见领袖。卡茨在《个人影响》中认为:“意见领袖”三项指标是生活阅历、社交性和社会经济地位,这三项都占优势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乡村意见领袖通常是指那些采用先进的养殖和种植技术发家致富的人,通过对教育、法治等政策的运用优先发展起来的人。他们在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较为广泛的社会交往,对身边的人生产和生活方面都有影响。

研究者们通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了几种常见的筛选和识别的方法,罗杰斯总结出了“关键人物访谈法、观察法、自我报告法和社会网络测量法”。这些方法可以运用到乡村意见领袖的帅选中,通过对社区居民的访谈和观察,可以初步的确定意见领袖。同时,长期的乡村管理经验也可以帮助认识和了解意见领袖。

(二)培育和管理意见领袖

农村意见领袖积极作用的发挥关键在有效的培育和管理。在准确识别出意见领袖后,首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方式培育他们,可以通过“思想引导、教育引导、组织吸收、实际锻炼、物质刺激”等方式来培养。具体来说,通过积极的人际沟通方式与乡村意见领袖建立联系,建立农村意见领袖档案,积极地与他们交流各项公共政策,为他们理解政策提供信息,为他们运用政策提供便利条件,及时总结反馈信息,完善政策措施。

制定奖励机制,为意见领袖带动其他群众落实各项政策提供奖励。比如带动群众贯彻落实修建燃煤烤烟棚就给予相应的燃煤补贴;对有效推广现代种养殖技术的意见领袖颁发荣誉奖章和政策扶持。对在有效调解纠纷,维护乡村稳定做出积极贡献的意见领袖授予荣誉称号等。

第7篇:乡村传播学范文

目前全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现有的农村、乡镇应急安全指挥手段,还停留在原来的打电话到责任人,再进行广播或人为动员疏散的比较传统的水平,反应速度慢、指挥效果弱,远远无法满足应急安全指挥的需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涉及人民大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事故,迫切需要建设农村、乡镇应急广播系统,以最快的速度加以人员疏散引导,利用发达的科技手段紧急

指挥安全疏散,把灾难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冲击降到最小。

根据目前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政令通知传达不畅通的情况下,建立一套完整的农村、乡镇应急广播系统是完全有必要的。我局根据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情况和乡镇广播器材情况,从实际出发,遵循“先进适用、经济实用、安全可靠、成熟稳定、功能强大、性价比高”的原则设计。并综合考虑施工、维护等重要因素,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扩建、改造等留有余地。采用浙江金华灵声电子有限公司的有线数控寻址播控系统。本系统设计内容是系统的、完整的、全面的,设计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二、系统概述

应急广播系统以县为一个系统单元,采用智能化编码播控技术,以有线共缆传输为主、结合无线调频等各种传输手段实现县、乡镇、村二级可控播出,对于有线和无线广播均不能到达的镇村,利用电话网进行补充覆盖。

本方案按照上级系统对下级系统的优先可控进行设计,县级系统需要时可强行打开乡、村级系统直接向各接收终端播出,乡、村在上级系统授权的情况下,可通过话筒在播控主机上输入本地编码,实现对本地各组播出终端的即时播出。

整个系统具备很强的抗非法信号攻击能力,确保系统安全播出。

三、 技术方案

(一)全县已通有线电视信号且网络按行政区域构建的---采用全程有线共缆传输寻址方案

广播电视光纤已通达各乡镇、村屯,且有线电视网络结构严格按照行政区域构建:县前端机房光缆直接通达各乡镇的分前端机房;可以利用有线电视传输网络(HFC)共缆传输的方式,将广播信号传到各乡镇、村屯。在前端采用电脑播控软件JFM-6000、寻址数据编码器RSC-670、远程播控调制器CFM-681Y输出FM信号混合进有线电视前端混合器,通过光发机输出光信号,到达各乡村终端采用RFM―801KS/F可寻址收控制器输出广播信号并控制调频收扩机带动高音喇叭,图1。

1.1 县广播工作原理

>县机房的广播设备和节目播出由安装在电脑上的‘寻址播控软件管理系统JFM-6000根据流程全自动控制;

>通过机房话筒或电话等通讯工具随时实现应急广播;

>县应急广播具有最高优先级别,镇村正在进行应急插播时,只要区县应急信号到达都将强制播出区县广播。

1.2 乡(镇)、村广播工作原理

>平时所有的乡、村广播接收终端自动接收上级信号,并根据上级信号实现全自动开关机;

>当乡、(村)干部有紧急事情时,根据上级授权可以通过话筒随时对本地范围内的所有广播进行插播讲话,

>2、方案优点

>县、镇、村二级联动播出,上级控制下级,整个系统24小时无人值守,全自动工作;

第8篇:乡村传播学范文

(一)新闻宣传打开新局面

1、外宣工作跃上新台阶。

在去年基础上,今年我局继续在州电视台开设《生态××》新闻专题栏目,密切与州台记者配合,深入到我县各行各业进行采访,将我县最好的新闻送到州台播出,每周五定期播出一期我县新闻专题栏目,1至10月这个专栏共制作并播出40期。专栏全面报道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成为了外地人了解××的窗口,在全州范围内产生了较好影响,专栏的播出极大地提高了我县知名度。据统计,今年1至11月份我县的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条,在云南电视台播出12条,上报州电视台新闻473条,完成全年上报任务数的197%(全年上报任务数240条);上报州电台新闻494条,完成全年上报任务数的449%(全年上报任务数110条),2009年我局超额完成了州广电局下达的新闻宣传任务。

2、抓内宣,着力提高新闻报道水平。

今年以来,我局新闻宣传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标、四大战略”,“水电产业、矿冶产业、生物产业、旅游产业”,强化中心意识、服务意识,为我县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截止11月份,我局广播电视台共编播《××新闻》1123条,制作播出专题片16部,圆满完成了各项宣传任务。除常规宣传报道外,结合我县实际,对当前我县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县城区滑坡治理等通过专题专栏等形式作重点宣传报道,全年播出我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关新闻(专题)68条,滑坡治理相关新闻(专题)32条。在我县党代会、人大、政协三会期间,电视台记者详细制定宣传方案,深入挖掘采访题材,编发了大量的反映群众心声,反映代表、委员风采的新闻报道,得到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认可。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成立60周年,我局对做好庆祝建国60周年宣传活动高度重视,年初就按照县委宣传部的安排部署,制订了详细的宣传报道计划,成立了以广播电视台主要领导为主的国庆60周年宣传领导小组。我局广播电视台从八月份开始推出《喜迎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栏目,播出相关新闻30多条,制作播出全县各行业6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专题片12部,以生动的事实、丰富的史料和翔实的数据,全面集中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县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县庆祝建国60周年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3、自办新闻节目质量和数量上有了新突破,新闻宣传有新提高。

为解决我县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学科技难”问题,年初我局广播电视台与县科协联合开办了《科普之窗》专栏,重点播放农业农村科技方面知识,专栏每周播出1期,1至11月播出44期,专栏的播出解决了老百姓“学科技难”问题,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我局于去年投入资金开设了《走村串寨》和《每周一歌》栏目,《走村串寨》充分展现××鲜为人知的奇山异水、奇风异俗、民间文艺、民族文化,该栏目已成为外界了解××,××走向外界的精品栏目,1至11月共播出5期。《每周一歌》每周播放我县一首民族歌曲,极大地丰富了电视荧屏,满足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电视台节目更具地方特色,增强了可看性,提高了收视率,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到目前共播出42期。

4、开办《哈尼语新闻》节目。

我局今年5月在××电视台新开《哈尼语新闻》节目。《哈尼语新闻》每周二、四制作播出,每周播出二期,这在全州边疆县电视台是第一家。《哈尼语新闻》节目的开办进一步加快了我县哈尼文化生态县建设步伐,保护和挖掘了我县底蕴深厚的哈尼民族文化,为全面打造“哈尼家园、生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丰富了电视荧屏,提高了电视收视率,进一步扩大电视新闻的宣传范围,让更多不熟悉和不懂汉语的人也能收听收看到本地的新闻,全面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该节目自开办以来受到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满足了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5、强化管理,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

一是实行量化考核。我局继续按照总体承包的办法,对电视台各项工作进行量化考核,把新闻宣传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位记者身上,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任务。二是完善制度管理。今年我局重新制定出台了《××县广播电视台2009年度新闻量化考核实施方案》,对每位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岗位人员进行了重新调整、分工,并充实了一线采访记者,完善了制度管理。

(二)事业建设快速发展

1、认真实施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着力解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问题。

2009年我局实施完成的省级无线覆盖补点工程有××县城坡头广播电视发射台,基建总投资25万元,设备由省广电局投资招标。该项目2008年3月开工建设,到2009年4月8日开播节目,主要转播省广播一套节目,省电视一套节目,目前运行良好。

黄连山电视发射台,属于省级无线覆盖补点工程,机房,铁塔挂靠中央项目,设备由省局投资招标。2009年4月5日开播,主要转播省电视台一套节目,目前运行良好。

平河乡广播电视发射台,属于省级无线覆盖工程,总投资102万元,其中基建投资38.6万元,设备由省局投资招标。该项目于2008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5月17日开播,主要转播省广播一套节目、省电视一套节目,目前运行良好。

半坡乡广播电视发射台,属于省级无线覆盖工程,总投资102万元,其中基建投资38.6万元,设备由省局投资招标。该项目于2009年1月开工建设,6月10日开播,主要转播省广播一套节目、省电视一套节目,目前运行良好。

2、圆满完成全县20户以上457座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建设任务。

为了切实解决好我县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2007年我局向省和国家广电总局上报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项目报告书。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待建的我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457个村,总投资为638.5万元。我县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于2009年3月4日正式启动后,在省、州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通过全县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至5月15日,圆满完成了全县八乡一镇457个自然村,13710户的建设任务,并通过了省、州主管部门的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县广电局被评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先进集体,受到表彰。该工程的实施完成,切实改善了全县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突出问题,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5%和98.2%。

我局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是: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20户以上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广播电视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以及全县八乡一镇乡(镇)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广播电视局,由县广播电视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统筹协调。二是制定实施方案,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我局制定了《××县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并报县政府批准同意后,按照实施方案,我局组织县乡广大技术人员有步骤地实施此项工程。三是认真抓好技术培训,工程技术人员分片负责。全县共培训县、乡、村委会、村民小组长968人,工程技术人员实行分片负责,指导各乡(镇)开展好广播电视“村村通”

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建设工作,不完成任务不出乡,各乡(镇)广播电视站工作人员及参加培训的建设点村的村民小组长或电工负责本村的建设任务。四是建立示范村。我县每个乡(镇)都选择交通方便、群众基础好的4个自然村作为本乡(镇)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示范村,全县共建立36个示范村。对示范村实行整村推进,工程技术人员亲自到示范村指导用户安装设备,统一设计规划、统一安装标准,安装质量和收视效果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建立健全了用户电子档案,按要求填报好用户的原始表格材料。所有示范村入户率均达95%以上。五是对全县“特困户”、“军烈属”、“伤残人员”免费赠送设备。我县经济落后,是部级重点扶持县,部分农民仍然十分贫困,他们渴望看上电视,但没有能力看上电视。为了确实解决好建设村内低收入“特困户”、“军烈属”、“伤残人员”看电视难的问题,县广电局对全县建设村范围内的267个村,967户“特困户”,65户“军烈属”,92户“伤残人员”进行了免费安装,使他们看上了电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3、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维护管理。

为了让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做到长期通和户户通,今年我局进一步完善了管理措施,建立健全了长效管理机制,成立了××县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维护管理中心,按分乡镇分片联系制度,把各乡镇建设任务数和维护管理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技术人员身上,做到职责明确,任务清楚。各乡镇广播站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进村入户检查广播电视“村村通”运行情况,积极参与农村广播电视维护管理工作。各村民小组也指定了管理人员,对本村广播电视设备进行简单的维护管理。广播电视“村村通”管理维护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全县上下对管理维护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意识得到了增强。据统计,今年1至11月我局免费更换接收机968台(次),其中,机器完全损坏、无信号、无电源的902台(次),程序调乱、台数减少的66台(次),更换高频头45只,技术人员下乡维护87人次。

4、重拳出击,规范广播电视设施经营市场和使用。今年7月结合全县开展的“三电”专项整治行动,针对××广播电视设施销售市场比较混乱和广大农村非法安装广播电视设施较多的实际,利用××县城赶集日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活动,设立咨询台现场解答群众咨询,向过往群众散发广电设施保护知识宣传单,详细介绍广电设施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还会同公安、工商、610办等部门开展了联合执法行动,重点对县城区和各乡镇非法销售广播电视设备个体户展开突击行动,对经营个体户进行批评教育,并没收了销售设备。一年来共清理非法销售个体户2户,没收广播电视设备56套,清理非法安装农户135户。从而规范了广播电视设施市场经营管理秩序,确保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送到千家万户,杜绝了极个别广播电视用户接收境外广播电视信号情况的发生。

(三)精心做好安全播出工作,安全播出实现零事故

为确保安全播出,我局成立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一名副局长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层层签订了安全播出目标责任书,出台了安全播出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安全播出管理体系,安全播出实现零事故。在机房管理上,实行全天24小时值班制度并有一名带班领导,做到值班记录详细全面,值班电话随时有人接。在重大节日、重要会议和敏感日中我们除了加强值班外,还组成巡查小组对县城区、重要地段进行认真巡查。由于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确保了全县元旦、春节、“两会”、国庆60周年期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安全播出实现零事故目标。

(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明显实效

根据中共××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关文件精神,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县委学习实践办的统一部署,在县委第四指导检查组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局全体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关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我局当前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对促进全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局党员干部解放了思想,拓展了思路,强化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查找了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将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县广播电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认真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

我局认真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及时学习,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相关实施意见,充分认识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长为成员的阳光政府四项制度领导小组,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职责明确。三是根据县政府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相关文件精神,在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县广播电视局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实施方案》、《××县广播电视局重要事项公示制度实施方案》、《××县广播电视局重点工作通报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工作计划,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同时

填报了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基础信息表、faq信息采集表及时上报了县网管中心。根据我局制定的实施方案,我局有步骤地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六)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绩

一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纪委、县监察局的具体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斗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党委、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部署。按照年初与县委、县政府签订的《××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工作目标要求,层层分解目标责任,局领导与股级领导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制作党风廉政卡发放到每个干部职工手中,做到人手一卡,党风廉政工作取得新进步。

(七)继续开展机关作风建设

一年来我们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印发〈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实施办法〉的通知》(绿办发[2007]5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了《××县广播电视局机关工作管理九项规定》、《××县广播电视局机关公约》。新制定了《××县广播电视局绩效考核办法》,由于制度健全,管理到位,我局已经形成了一个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开拓创新,职工工作积极性高,勤奋努力的工作局面。在工作中没有存在相互推诿、扯皮、刁难的现象发生。一个求真、务实、发展的××广电人形象已经形成。

(八)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根据州委宣传部、州广电局、××县委宣传部关于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相关文件要求,我局从9月中旬开始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我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及时召开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动员会,局领导认真传达省、州、县关于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相关文件精神,并对我局开展此次活动进行安排部署。二是成立领导小组,为我局开展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是精心安排,制定一套好方案。按照州、县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研究制定了《××县广播电视局进一步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我局有步骤地开展此项活动。四是选派一名副台长和新闻中心主任到个旧茶桑果站参加红河州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第一期干部培训班,提高了自身理论水平。五是把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我局新闻工作者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落实到新闻实践中。通过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我局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学习,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工作作风得到明显好转,新闻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九)其他工作稳步推进

1、我们把党的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加强学习,制定方案,狠抓落实,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在工会工作和扶贫帮困上,我们多次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捐资献爱心,为困难职工和农户做了许多实事。组织全局干部职工为大水沟中学患白血病的黄强同学捐款献爱心,全局干部职工捐款460元。

2、继续做好扶贫挂钩点的扶贫工作。年初我局根据县委的安排下派一名职工长年驻扎在骑马坝乡莫洛村委会指导当地人民群众开展新农村建设。一年来我局领导先后5次深入扶贫挂钩点开展工作,配备了一套价值600元的炊具,安排水泥11.5吨、石棉瓦150片帮助扶贫挂钩点骑马坝乡莫洛村委会新黄庄村建盖了15户规范的猪厩。安排水泥5吨,硬化莫洛村委会驻地操场和道路。

二、2009年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广播电视台设备老化和设备不足问题突出。由于缺乏资金,广播电视台制播设备未能得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现只有一套制作和播出设备,设备经常出现故障,影响正常播出,同时,制作设备严重不足,开展工作极为困难。

2、无宣传经费保障。我县广播电视台宣传经费2004年前由我局电视收视费支撑,2005年有线电视上划省后,电视收视费统一由网络公司收取使用,广电局无任何收入,因此,2005年开始,我县广播电视台无任何办台经费,每年广播电视台正常运行需投入35万元左右经费,而广告收入仅有1.5万元,缺口非常大,给开展正常的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3、农村“村村通”维护经费不足,日常维护困难。全县2007年前建的468座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大部分“村村通”工程建于90年代初,建设早,时间长,设备老化严重,加上××处于多雨多雷区,每年设备损坏严重,由于维护运行经费不足,一些地方看不好电视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2010年工作意见

1、紧密结合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办台经验,努力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和水平。办好《××新闻》、《哈尼语新闻》节目、《科技苑》、《每周一歌》、《走村串寨》栏目,使办台水平有新提高,使宣传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

2、加强与红河电视台的联系沟通,继续办好《生态××》栏目,把该栏目办成外界了解××的一个平台和窗口。

3、继续推进制度建设,落实目标责任,努力开创外宣工作新局面,全面超额完成州局下达的新闻宣传考核任务。

4、继续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运行维护管理,健全组织,形成县乡两级维护管理体系,理顺关系,完善制度,做到组织保障,职责明确,管理科学,服务到位。争取“村村通”运行维护管理经费,确保“村村通”长期通和户户通,确保全县“村村通”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

5、认真组织实施,全面完成213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第二批工程,并做好迎接省州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

6、实施完成平河、半坡乡中央无线覆盖节目补点工程,并圆满实现节目开播。

7、继续抓好清理整顿非法销售和安装广播电视设备工作,净化市场,规范宣传口径,确保党和政府声音的正常畅通。

8、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做好黄连山、县城、平河、半坡、大水沟、戈奎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发射工作,保证受益地区群众能清晰地收听收看到节目。

9、完善安全播出体系,落实安全播出责任制,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做到思想重视,组织落实,制度完善,技术先进,确保全年全县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

10、编制完成××县“十二五”广播电视影视发展纲要。

11、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和机关效能监察工作,促进广电工作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第9篇:乡村传播学范文

论文摘要: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分析大学生村官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农村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并针对农村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农村文化传播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农村文化传播是指在当前历史时期,农民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在空间和时间上,从文化发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从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包含道德、信仰、文艺、教育、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传播。

    农村文化传播的作用

    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马克斯·韦伯指出,合理的文化促使人们按照合理化的原则进行社会行动。农村文化传播可以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传播活动进一步发展完善,并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提升农民的素质,丰富农民的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稳定。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乡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是55.06%,农村就业人员占城乡总就业人员数的61.88%,所以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到全社会的繁荣稳定。农村文化传播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村精神、物质文明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稳定也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农村文化传播存在的突出问题。农村文化传播供需严重失衡。首先,内在需求旺盛。全球化进程和市场经济、传媒及社会流动深刻变革给农村带来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冲击,农民强烈需求文艺、信仰、科技等对自己的生活有意义的文化。其次,外在供给不足。舒尔茨认为贫困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匾乏和过分轻视人力资本投资。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没有充分重视农村文化的实际价值,导致支持农村文化传播的供给明显不足。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村有图书室、文化站的自然村仅占13.4%,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自然村仅占巧1%。农村基层文化传播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传播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农村文化传播教育资源和优秀人才严重匾乏,农村文化传播形式单一、内容落后的状况难以满足7亿多农民的文化需求。农民文化素养不高。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素质较差的局面没有得到大的改变。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2001年我国农村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拥有小学与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81.8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56%,农村文盲率达到9.6%。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助长了农村封建迷信泛滥;并且劳动力素质过低,严重影响了农业内部潜力的挖掘和综合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农民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文化传播缺乏高素质传播者,严重影响到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干部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社会视野、文化心态提出了高要求,但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的领导班子成员普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对新媒体和新文化的接受和运用能力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向农村基层补充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发挥大学生扶贫的作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传播。媒介对农民形象塑造失实。农民工问题报道内容单一。绝大多数媒体在进行农村文化传播时对于农民工的报道模式相对单一。农民工被媒体塑造成被支配、被剥削、扭曲的状态。凸现出来的大都是生存欲望和传统性格,剧烈的乡村变革激发出来的时代精神性格却很难看到,农民工的劳动安全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健康问题等也极少提及。

    农村文化传播中农民主体地位丧失。农民在农村文化传播的报道中本来应该是主角,但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农民以主角身份出现的报道却并不多,媒体传播的具有新农民观念的农民形象相对缺失。主角配角化,这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歧视,这种宣传过多时,就会把农民塑造成不善于学习思考,缺乏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形象。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文化传播中的影响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科技传播中扮演多重角色。1.大学生村官是受传者。大学生村官普遍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对新媒体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在进行农村文化传播时可以主动积极地从多种媒体渠道寻找信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2.大学生村官是传播者。大学生村官并非农村文化传播的最终受众,他们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能够利用自己的专长,并结合农村基层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适合村情的文化传播方法;同时正确地理解、使用传播技术,恰当地转变从受传者到传播者的角色,为农民群众服务,并向上级部门反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种问题和建议,对农村文化传播起到助推器的作用。3.大学生村官是“把关人”。他们接收到各种信息后,并非直接传播出去,而是要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筛选和加工,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上传下达、承上启下、沟通衔接的重要作用,是国家和村民之间的纽带。

    对受传者的影响。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先进群体,他们的言行对农民有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他们可以发挥优势,带领农民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并选拔一些“乡土艺术家”加人,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踊跃参与农村的文化传播,用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为农民群众服务,用先进文化引领农村良好风尚。大学生村官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开展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己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引导农民树立和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重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自身建设。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传播过程中起衔接、组织和模范作用,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农村文化传播的效果。大学生村官要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沟通能力;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农村的法律政策和农业技术等;虚心向村干部学习他们的实践工作经验、处理农村矛盾和统筹兼顾的全局意识。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大学生村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更好地服务群众。

    探索农村文化经营管理方法,优化资源配置。政府的投人不足是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重要原因,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增加资金投人、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撑。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可以探索农村文化经营管理新方法,采取更有效的管理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对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的管理采取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这样才能持久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的作用和效益,并有利于解决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人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