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古诗三百首范文

小学生古诗三百首精选(九篇)

小学生古诗三百首

第1篇:小学生古诗三百首范文

关键词: 小学古诗 “三段式” 教法 情境导入 诵读赏析 加强落实

古诗文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古诗,甚至讨厌古诗。如何让小学生“爱”上古诗,增强古诗的课堂学习效果呢?

一、情境导入,启发想象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新课的导入已经成为语文教改的一个研究课题。导入时可“扣人心弦”,可“和风细雨”,可“激情高昂”,也可“令人深思”,让学生去遨游、去畅想、去感悟、去思考、去开拓、去创造。以往,小学古诗文教学有一种较固定的模式,即介绍作者――目标展示――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教师释义――师生分析――学生熟读――课后练习。这种模式主要以知识教学和背诵为中心,典型的目标式教学法。其实,一堂课的第一个阶段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在让学生进入情景。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学好古诗。

古诗文充满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在学这首诗时,应引导学生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画面,使学生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诗的理解。

角色扮演,可以使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为理解作品内涵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有的老师在教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时,就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这两个角色,再现江边送别的场景。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真切体会到诗人李白与普通百姓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二、诵读赏析,体味古诗文的深刻内涵

古诗文学习重在体验和感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采用阅读方式赏析古诗文是古之良训,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这些名言充分说明诵读古诗的重要性。小学生记忆力强,小学阅读的古诗文短小精悍,又朗朗上口,短时间内学生就能背诵,所以只要多读精背,就能理解古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当然,古诗文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语言障碍。这项任务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1.听读

教师范读,或者利用教材配套磁带朗读,让学生听读,领会意境。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让学生在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的朗读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美感,让学生沉浸美好的艺术享受中,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

2.精读

精读,即“熟读精思”,指读熟、精思和背诵。要引导学生经常品词、品句,体会其意境,增强他们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力。让学生有体会地读,带着语气有感情地读,进入角色形象地读。只有反复吟诵,才能体会诗句的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体会文的气势、诗的韵律。

3.品读

这类结构美体现在较多古代优秀诗文中,一般诗句句式对仗工整,平仄相间,有一种整齐和谐的美。

4.恒读

恒读,就是持之以恒地读。通过学生恒读、领悟名言诗句,从而受到教育。如荀子《劝学》中的“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恒读才能有成就。通过恒读,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诗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诗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加强落实,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古诗文教学中,务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润物细无声”。教师要在娴熟驾驭课堂的同时,抓好教学目标的落实。可以采用还原法、问答法、承接法、联想法等方法,落实古诗文课堂教学的巩固工作,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小学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或诵读,或感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侯天庆.小学古诗教学法教学反思三阶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09.

[2]王晶小学古诗教学的基本步骤.教育实践与研究[J]语文学刊,2012,12.

第2篇:小学生古诗三百首范文

来,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以及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语文教学也已经将背诵古诗列为重点,小学阶段每册教材都编排了适量的古诗,另外,还规定了75首课外必背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面对知识、阅历都比较浅薄的小学生,该如何教好古诗,让学生真正走入诗境,受到诗词浓郁的文化熏陶?放眼当前古诗教学,基本模式都差不多,解题、释词、明诗意,反复诵读悟情感,最后熟读成诵。简单一看,学生会背会默会讲,教学效果很不错。而实则呢,学生只是学到了如何肢解古诗词,而诗词所含的独有的韵味与意境却被破坏殆尽了。真正教好古诗词,我觉得首先就是要确保通过教学,学生能领略到诗词语言的韵律美,无穷的意境美,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入地、个性地去感悟体会诗的意境,而不应该将重点放在肢解字词上。

一、模糊解读诗意,展开想象,体会意境美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能大体说明就行了,不必要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对诗词深层次的含义也会慢慢领悟到。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是鉴赏诗词的关键。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不过,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现于脑海中,再现逼真的情景,加上学生自己平日对生活的感性的体验,那么此时学生眼前的画面就不单是视觉的画面,而且也融合了他们的感情和情绪,诗词中描绘的情景也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可见,诗歌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捕捉诗歌意境的关键,而不宜过度分析词句。

二、适当解读语法,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较短小,思想情感积极向上,而语言上相对来说比较朗朗上口的。像这样的古诗词中的遣字造句,有很多是为了追求韵律美、形式美而不得不为之的,例如,通假、倒装等现象。这在现代白话文中已基本不用,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知其然即可,不必深究。还有如古诗词中的押韵(古韵)、平仄等,除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自己乐于探究外,一般学生则可以不求甚解。有些作品它是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它的非常深厚的内蕴的,但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拓宽,他们就会对它的深刻的内蕴会有所理解。而且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就是要多读多背。

三、有分寸地解读背景,激发兴趣,余音绕梁

古诗词是人类情感的结晶,任何一首诗,都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而诗人的情感与诗人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既有诗人性格的痕迹,又有时代鲜明的足迹。学生适当了解诗词作者、时代背景、艺术风格等背景资料,能激感体验和生活感悟,做到迁知入文,移情入文,做到对古诗词的理解、赏析、感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恰当的介入背景材料,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思考,这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辅助方法,但有的教师一股脑儿地将所有的那个时代的背景资料一起呈现出来让学生读,既耽误了时间,学生又学得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那么究竟在这首诗的教学中,真正需要哪一段背景资料或哪个历史典故教师必须先弄清楚,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处理背景资料时要能简则简,适当结合学生已知的历史知识,恰当取舍,为理解古诗所表达的主旨服务,点到即可。甚至还可以留有悬念,让学生自己课后去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作者或者这首诗更多的情

况,一节课的时间和容量都是有限的,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将学习古诗词的热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最好不过的了,余音绕梁久不绝。

让学生充分领略诗词的韵律美、感受诗词无穷的意境美,能

第3篇:小学生古诗三百首范文

这些人只是初级性的改写,有一些不良少年,还把古诗的词改的不堪入耳,完全是对小学生的身心进行影响,把好学生都教坏了,差生更加不用说。如果他们把古诗的词改掉,但是也是含有教育意义的话,我是百分之百的赞成,因为那些古诗都是古文,一般人很难理解;但是改成现代文后,对人们理解也有好处。可是那些可恶的人,不仅仅把古诗的词改了,而且改的并不是对我们有益的。这种行为是不可以原谅的,他们改掉古诗是对我们中国的古代文化的藐视,对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不敬。难道这些人可以饶恕吗?

对于这种人,我们不应该理睬他们,更加不能学习他们。听到他们说时,应该对他们进行批评,不应该笑,这样会使他们更加猖狂,继续为得到那种没用的虚荣而继续改写古诗。所以,我们不仅要从自己做起,还要告诉别人,不要这样做。让古诗“变味”的机会再少一个。

我希望古诗不要继续“变味”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目睹我们中国的文化,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为这伟大的传统文化而骄傲吧!

第4篇:小学生古诗三百首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扩展思维;培养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19-01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意境优美的诗词,篇章虽短,意境却大,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阶段学生应背诵的古诗词篇目共计160篇,再加上附录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70首,小学阶段古诗词总量已经是相当大了。小学语文教材以分散的形式按不同学龄段将“新课程”所指定的古诗分别选到各册教材之中,使古诗文的教学成为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较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制定的总体目标,笔者就小学古诗词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教学以读为主,培养学生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教师对诗词朗读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诗词朗读教学应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的朗读。这一阶段应让学生把古诗读通读顺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理解注释,想象画面来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于理解诗意。第二阶段,加深理解诗意的朗读。这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为此学生诵读要读出“三感”:第一,读出语感;第二,读出情感;第三,读出美感。

例如《江雪》这首古诗可以这样来设计:在引导学生知晓诗人生平、理解诗词大意之后,可以问:“他真的在钓鱼吗?他到底在钓什么?”抓住“钓”这个字进行分析,学生读懂了柳宗元虽困难重重却无所畏惧,虽身处逆境却矢志不渝的豁达情怀。“钓”显然是这首诗的诗脉。在师生共同交流中,也理解词人渴望和平、向往安宁生活的深意。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强调要有一个对古诗文记诵的“过程”。

二、感受高尚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的特点是通过形象的艺术概括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情感,情和景的高度融合形成诗的意境。正因如此,语文教学就要通过诗人捕捉的流动多变的形象画面,“披文入情,沿波讨源。”领略诗人美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在读古诗词中感知其意境美,引导学生自我开展个性的审美情趣;细读诗文,在读中使学生有所体验,感受语言美、艺术美等内容,并注意挖掘有任何价值的审美情感;精读诗文,在读中受到美的情感熏陶,感悟并扩展审美情感;回忆诗文时,努力提高自我审美能力,发现古诗文中的审美情趣,升华自己的个性化情感,丰富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感悟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力

古代的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背《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等,除了识字的作用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儿童大量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要求,其目的同样是为了增强和丰富小学生语言积累。

纵览教材所选的古诗文,很多名句脍炙人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在心口相诵的不断积累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的敏感力和鉴赏力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说话写文章自然也会逐渐适当运用这些名句,体验美的意蕴和情感,感悟语言的优美与奥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渴望学习语言的兴趣。

四、拓展想象空间,培养思维品质

第5篇:小学生古诗三百首范文

汉族文学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晋书·文苑列传》卷九十二载:“自汉至魏,世以文章显,轩冕相袭,为郡盛族”。诗礼簪缨之族,书香门第之家,历来为后世称颂,如汉末三曹、晋之王谢、汝南应氏、平原兄弟、唐之五窦,宋之三苏四韩等等,皆是文学世家大族。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在汉族文学家族的影响之下,其家族文学也逐渐兴盛起来。家族文学是清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清代蒙古族汉文诗文创作中,许多善于用汉文诗文创作的优秀诗人,他们大多都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从小受汉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使其与生俱来热爱用汉文创作。加之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之下,蒙古族人逐渐开始注重家学,正是因为他们注重家族教育,才使家族中科举中式之人辈出,代代显宦不绝,延续了其家族因科举而显达的政治生命。

据《清史稿》、《清史列传》、《八旗艺文编目》、《八旗人着述存目》、《清代进士题名碑录》、《清代殊卷集成》、《钦定八旗通志》人物志、选举志、艺文志等所载统计,有清一代八旗蒙古出现了以和瑛、博卿额、法式善等为代表的十个较大的文学家族(见表一)。

清代八旗蒙古文学家族按其构成类型主要可划分为父子型、祖孙型、兄弟型、叔侄型以及混合构成型等五种类型。这其中以和瑛、博卿额、法式善、柏葰、延清、尹湛纳希等家族最为着名。

和瑛家族

和瑛是以科举而成为封疆大吏的文臣,和瑛家族在和瑛之后出现了三位文人,分别是壁昌、谦福和锡珍。和瑛原名和宁,字太莽,号太庵,亦作泰庵,额尔德特氏,蒙古镶黄旗人,乾隆三十八年进士,祖居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和瑛生平《清史稿》卷三百五十三,《清史列传》一百四十,《八旗文经》卷五十八,《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百有传。和瑛着有《赋》一部,《太庵诗稿》九卷,《易简斋诗钞》四卷。编有《山庄秘课》、《风稚正音》诗歌总集两部。除文学创作外,他还精于经术,深明易理,着有《读易汇参》,《读易拟言内外编》等。嘉庆间其官乌鲁木齐都统时撰有《三州辑略》,是研究新疆地方史重要文献。另外,还编纂有《回疆通志》十二卷。和瑛一生着述丰厚,《赋》(附新疆赋),光绪八年刻本,湖南省图书馆藏;《太庵诗稿》亦作《太庵诗钞》九卷,钞本,收诗1060首,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易简斋诗钞》四卷,道光三年刻本,收诗576首,现藏首都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以及韩国汉城大学图书馆。

和瑛之子壁昌,字东垣,初为工部笔帖式,后官至两江总督,咸丰四年卒,谥勤襄。其生平《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八有载。《清诗纪事》载其雅琴诗画。着有《壁参帅诗稿》一部,《叶尔羌守边辑要》、《兵武闻见录》、《牧令要诀》一卷合刻为《壁勤襄公遗书》行世。

壁昌之子谦福,字吉云、光庭、小榆,号刘吉。道光十四年举乡试,十五年中乙未恩科进士,累官至詹事府詹事。着有《桐花竹实之轩梅花酬唱集》、《桐花竹实之轩诗草》,后者附有《试帖》一卷。《桐花竹实之轩梅花酬唱集》收本人及其他诗人诗作凡百余首。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其诗《对客》、《暮春咏怀》二首。《桐花竹实之轩诗草》收诗268首,同治二年刻本,现藏中科院图书馆①。

和瑛曾孙锡珍,字席卿,号仲儒,同治七年进士,改庶吉士,官吏部尚书。锡珍少承家学,能诗善文,撰有《锡席卿先生遗稿十四种》,不分卷,附四种,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②。《八旗艺文编目》着录其《朝鲜日记》、《台湾日记》、《喀尔喀日记》,三部日记收录其许多诗句,各种体裁近二百余首,徐世昌《晚晴籍诗汇》收其诗九首,并评其:“锡珍诗无专集,今所录者皆采自日记中。登高能赋,倚马成章,亦足见其大概矣。”

博卿额家族

博卿额,又作博清额,字虚宥,谥恭勤,博尔济吉特氏,博卿额先世明安为蒙古科尔泌兀鲁特贝勒。天命二年率众归清,被别立为兀鲁特蒙古一旗。乾隆九年举人,乾隆十三年进土,改庶吉士。累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奉天府府尹。博学多识,能诗善文,着《博虚宥诗草》三卷。铁保《熙朝雅颂集》引《钦定八旗通志》说:“博虚宥诗草三卷,博卿额撰。首卷为乾隆二十五年,典试四川时作;次卷为二十七年视学四川时作,皆名《使蜀草》;卷三为戊子(乾隆三十三年)典试浙江时作,寥寥篇什,近体多而古体少,亦未见其全集也。”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八十收录博卿额诗《小相岭用周学使碑上韵》、《汉中》二首;《熙朝雅颂集》录博卿额诗29首,皆是诗人奉使南下时期的作品。

博卿额与国栋皆是忠顺公五世孙。国栋字云浦,号时斋,乾隆六年辛酉科举人,乾隆七年壬戍科进士。官至安徽布政使。其由科举登仕途,出宰巴蜀,秉节淮南,所至有声。宦游内地四十年,为政之暇寄情于诗,着有《时斋偶存诗钞》一卷,收诗84首。《钦定八旗通志·艺文志》、《八旗艺文编目》皆曾着录,《八旗人着述存目》又作《时斋偶存诗稿》。此集初由晋陵吴洵士于乾隆初年刊刻,并为之撰序,及至其以事去官时镌版散佚。此后国栋之子文孚于友人案头获见遗稿,亟归录之,于嘉庆二年仲春重付剞劂,清末恩华藏有其书。

国柱,国栋之胞兄,字天峰,官至总兵。《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百八十七有传。《熙朝雅颂集》卷七十五,收其诗19首。符葆森《国朝正雅集》收其《伊犁》、《定边县道中》二首,其诗多写于西域,内容主要反映军旅生活以及边陲风物。

文孚,字秋潭,国栋之子。以国子监生考取内阁笔帖式,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八旗艺文编目》着录其《秋潭相国诗存》,此集传本甚少。

法式善家族

法式善始祖代通,以武功起家。经五代传至广顺始为文臣。法式善家族四世相承,三代诗人共出现了五位汉文诗文作家。

广顺乃法式善生父,字熙若,号秀峰,蒙古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五年举人。内务府银库库掌,官至织染局司库。乾隆五十九年卒,诰授中议大夫。无诗集传世,《熙朝雅颂集》卷八十三,录其诗《赠僧》、《夜步》、《即目》、《晚坐》、《秋晚玉泉山即事两首》等六首。其诗均为五言近体,写景抒情,平易晓畅,均见自然。其生平《熙朝雅颂集》、《清代碑传通检》、《八旗诗话》有载。

端静闲人是法式善的生母,本姓韩,原属汉军八旗人,是乾隆年间的一位女诗人,诰赠“淑人”。因中年喜静坐焚香,故自号“端静闲人”,乾隆三十九年,患肺疾病殁。闲人才华横溢,于家务之暇,亦不废吟咏,其《咏盆中松树》、《雁字》诗等,颇有气节,完颜恽珠于《国朝闺秀正始集》中评价其:“闲人曾着雁字诗三十首,闺阁争相传颂焉”。其诗今多散佚,铁保《熙朝雅颂集》收其诗11首,今存由其子法式善拾其遗诗,得七律三十首,七绝一首,编为一卷,名《带绿草堂遗诗》于乾隆六十年刊行一册(据《贩书偶记》卷十八着录),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法式善家族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法式善。法式善,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陶庐、小西崖居士。蒙古伍尧氏,祖籍察哈尔,乾隆四十五年庚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官庶子。

法式善以文学家、编撰家、 历史学家名着于世。一生着述丰厚,着有《清秘述闻》、《槐厅载笔》、《陶庐杂录》、《同馆赋钞》、《同馆试律汇钞》、《存素堂文集》、《存素堂诗初集》、《存素堂诗二集》、《存素堂诗续集》、《存素堂诗稿》(又名《诗龛咏物诗》)等三十四卷传世,收古近体诗三千余首。另有诗歌理论专着《梧门诗话》、《八旗诗话》传世。《存素堂文集》四卷,嘉庆十二年程邦瑞扬州刻本;《存素堂诗稿》二卷,嘉庆刻本,现均藏于国家图书馆。

法式善诗歌风格“质而不癯,清而能绮”(王昶《湖海诗传蒲褐山房诗话》);陆元鋐在《青芙蓉阁诗话》评价其说:“法时帆学士诗能用短,不能用长。五言多王孟门庭中语,清远绝俗,未易问津”;《王豫群雅集》说其:“诗清醇雅正,力洗淫哇,堪为后学津梁。”

法式善子桂馨,嘉庆十六年进士,官内阁中书,以疾卒。法式善嗣孙来秀,字子俊、紫葰,号鉴吾。道光二十四年顺天乡试举人,道光三十年进士,官曹州知府。其生平《清史列传》、《八旗艺文编目》、《明清两朝进士题名碑录》有载。来秀着《扫叶亭咏史诗集》四卷,取汉至明230人,各赋七言绝句一首,同治十二年河南扫叶亭刻本,此本流布广泛,现存国家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以及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袁行云于《清人诗集叙录》中评价其:“自左思《咏史》以后,代不乏人,至清而大盛。散见各集者,数篇至百数十不等,专门成书亦不下十数种。虽论古人之事迹,犹见一己之性情。其间瑕瑜互见,而为史评资料,其价值不容贬低。来秀为蒙族文士,早岁登科,常官御史,所作语不主常,论不涉异,亦好学湛思者也。”

来秀之妻妙莲保出身于内务府满洲镶黄旗完颜氏家,完颜氏也是一门雅善文学之家,妙莲保着有诗集《赐绮阁诗草》,编辑完成《国朝闺秀正始续集》十卷,计593人,诗1229首,于道光十六年由姑苏吴青霞斋局刻印,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柏葰家族

柏葰家族家学深厚,功名显达,兄弟六人,其中三人,登进士第,一人中举,这一盛举在有清一代科举史上也很少见,于八旗蒙古人中就更属罕见,足见其家族学养之深厚。柏葰家族有两位比较着名的诗人,即柏葰和崇彝。柏葰,字静涛,原名松葰,巴鲁特氏,蒙古正黄旗人。约生于嘉庆年间,卒于咸丰九年。道光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咸丰六年以户部尚书任军机大臣。咸丰八年迁文渊阁大学士。柏葰生平事迹《清史稿》、《清史列传》、《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薛福成《庸庵笔记》,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补》有载。柏葰着有《薛棘吟馆诗存》十卷,其中包括《薛棘吟馆诗》八卷和《薛箖吟馆赋》二卷。收诗一千余首,收赋27篇。《薛箖吟馆钞存》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道光二十四年刻本,藏于国家图书馆。

崇彝乃柏葰之孙,字泉孙,号巽庵,别署选学斋主人,官清末户部文选司郎中。少承家学,雅好诗文。着有《选学斋诗存》,《选学斋集外诗》,《选学斋书画寓目笔记》三卷,《选学斋书画寓目续编》三卷,《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八卷传世。其中以《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最为着名,邓之诚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代序》中评价道:“巽庵先生撰《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字字珍秘,皆亲见亲闻,当与《啸亭杂录》并传,非《天咫偶闻》等书所能望其肩背也。”

清代蒙古族兴盛的家族文学传统,一直影响到清末,出现了着名的延清家族及尹湛纳希家族。延清是清末文坛的一位着名人物,《清史稿》、《清史列传》皆有传。延清字子澄,一作紫丞,号铁君,晚号阁笔老人。巴里克籍,蒙古镶白旗人。同治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工部主事,官至文职六班大臣。延清一生着述丰厚,着有《巴里客余生草》(后易名为《庚子都门纪事诗》)六卷、《锦官堂诗草》、《锦官堂赋》二卷、《锦官堂诗续集》、《锦官堂七十二倏试贴》、《蝶仙小史汇编》、《奉使车臣汗纪行诗》三卷、《引玉篇》四卷、《覆韵集》、《遗逸清音集》四卷、《丙午春正唱和诗》、《来蝶轩诗》、《七十二翁吟》、《前后三十六天诗》、《虎口余生录》、《锦官堂杂着》、《四时分韵诗贴》等。其中以诗集《巴里客余生草》六卷,光绪二十七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最为出名。延清之子彭年是光绪时期一位着名的文人,着有《春晖阁诗集》一部传世。彭年之妹杏芬亦是一位闺阁文人,受家学影响,其自幼爱好文学,辑有《京师地名对》二卷,光绪二十七年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尹湛纳希是成吉思汗第28代孙,乳名哈斯朝鲁,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今辽宁省北票县下府乡)人,是着名爱国将领、历史学者旺钦巴勒之子。尹湛纳希无诗集传世,现存诗歌五十余首,并续写完成其父未尽遗着《大元盛世青史演义》、着有长篇小说《一层楼》、《泣红亭》、《红云泪》(未完成),翻译了《红楼梦》、《中庸》、《通鉴纲目》等汉文名着及儒家经史。古拉兰萨是尹湛纳希的兄长,也是蒙古族近代史上一位着名诗人,今存诗歌83首。贡纳楚克是旺钦巴勒的第五子,今存诗歌二十余首。嵩威丹精,汉名宝琮,字宗权,别号嵩山,其诗稿今多散佚,现存二十余首诗词与几篇忧国忧民的散文。尹湛纳希兄弟八人中就出现了四位文学家及诗人,这与其家族浓厚的书香门风是分不开的。

通过对上述六个典型文学家族的介绍,可总结出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族的三个基本特征。

其一,以科举入仕而显。“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有清一代,沿用了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度不因政权易族而受到影响,这就为汉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清政府针对八旗子弟设置各类八旗官学、八旗义学,而且在满蒙八旗科考录取人数比率上采取从优政策,使得满蒙八旗子弟由科举入仕做官,比立军功更为容易,加之清政府在任用满蒙官员时越来越重视科举出身人员。在这一系列科举优惠政策的引导与激励之下,八旗蒙古人开始越来越重视家学,他们寄希望于科举中第,使家族的仕途命运长盛不衰,因而科举中试成为许多家族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

据《清代殊卷集成》所载统计,八旗蒙古进士已见记载的有一百八十余人(包括翻译进士),与清代全部进士之比约为6%。其中八旗蒙古10个文学家族中就出现了和瑛、谦福、锡珍、博清额、法式善等18位进士。占清代八旗蒙古进士总数的10%,举人、贡生更是不在少数。

一个家族之中如果有一人高中进士,不仅会成为整个家族的荣耀,而且还会对整个家族起到良好的示范与激励作用,家族中后世之人也会以此为殊荣而奋发图强,致力科考。和瑛就是以科第起家的儒臣,和瑛先世皆为武职,至和瑛始为文臣,其后家族人才辈出;法式善始祖代通,也是以武功起家,五传至广顺始为儒臣,后法式善以翰林显,主盟坛坫三十余年。科第使家族中式之人辈出,代代显宦不绝,不仅延续了其家族由科第而显达的政治生命,而且还促使了蒙古族家族文学的繁荣与兴盛。

其二,深受汉族、满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汉族家族文学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在古代文学史上比比皆是,他们或以父子相称、或以兄弟并着,类型众多,数量庞大。其中许多文学家族人才辈出,历经几代兴盛而不衰。明清时期汉族家族文学更是兴盛一时,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一书堪列明清时期嘉兴地区91个世家大族;袁景星、刘长华《崇川书香录》中着录的书香门第达三世以上者,仅崇川一地就数以百计;吴江沈氏从明中叶一直延续到清末,历经四百余年,出现了文学家12代139人,并有家族诗集《吴江沈氏诗集录》传世。汉族的文学家族规模庞大,人数众多,这种先进的家族文化随着民族间不断地交流与融合逐渐影响到了少数民族的内部。

清朝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较蒙古族具有更优越的学习汉文化的条件。有清一代,满族共出现了三百余位汉文诗文作家,其中不乏如鄂尔泰、纳兰性德、盛昱等大家。清朝皇帝在学习满文的同时,尚兼修汉文。因此,清代满族家族文学的进程较蒙古族要发达,这之间不乏有皇室家族,如爱新觉罗家族,满族王公贵胄,八旗子弟等一门或数门的文学世家更是不在少数。

清代满族文学家族对蒙古族文学家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统一的全国性政权。满蒙两族由于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及宗教习俗等方面的接近,清朝统治者历来重视与蒙古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大量蒙古人进入到统治阶级上层,分别被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辅 国公等爵位,他们世袭爵位,享有特权。由于清朝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习练汉文,这一时期学习汉文已蔚然成风,加之满蒙两族间大量的联姻,使这种风气很快地影响到了蒙古王公大臣贵族的内部,并逐渐向民间扩展。蒙古族人纷纷效仿,以学习汉文诗文为荣,并且聘请老师教习子弟汉文,代代如此,代不乏人,从而促使了蒙古族文学家族的兴盛和家族文学的繁荣。

其三,呈现出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发展趋势。历史上蒙古族学习汉文诗文的发展阶段呈现出“V”字型的特点,在元朝时达到第一个高潮,出现了郝天挺、杨景贤、伯颜等五十余位汉文诗文作家。明朝时期由于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跌落至谷底,诗人寥寥。清朝时期又达到高潮,出现了松筠、和瑛、法式善等八十余位汉文诗人。

第6篇:小学生古诗三百首范文

一、读言,感受文字魅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开启古诗大门的金钥匙。对于音韵和谐、形神兼美的古诗来说,要想把握它们的节奏、韵律、意境、内涵之美,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读诗训练,通过读顺句子、读准字音、反复吟诵来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和情感真谛。

一是定好基调,体会情感。这样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去读。一般来说,情感明快的,读起来语调轻松,语速较快,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愤的,读起来语调低沉,语速较慢,如《示儿》。二是把握节奏,体会韵律。古诗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诗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语气和语调、音长等,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古诗的韵律美。三是注意变音,把握不同。由于古今语音的差异,一些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要指导学生按古音去读,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古诗的声律。例如“斜”这个字,古音读“xiá”,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乌衣巷口夕阳斜”。还有“见”这个字,有时读“xiàn”,这是一个通假字,表示“出现”的意思,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四是抓住关键,细细揣摩。从古至今诗人都十分注重锤炼语言,古诗中“吟安一个字,捻断三茎须”之类的炼字佳话屡见不鲜。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诗人独具匠心的关键字句细细品味。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字等等,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解意,读懂诗文内涵

解意,主要是解释字意,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句的大意。古诗语言含蓄凝炼,思想隽永,情感细腻,只有正确理解,才能领略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美、内涵美。首先,是理解字义。除了要准确理解基本的字词含义外,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殊的语法现象,让学生懂得古今汉语的一些变化,避免望文生义。一是注意一词多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二是注意单音节词,有些单音节词现在已经发展成双音节词,如“飞入黄花无处寻”的“寻”,理解字义的时候需要注意。三是注意双音节词,有些双音节词现在仍然使用但意思有了变化,如“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妻子”,现在就是指一个人――妻,但在古语中妻是妻,子是子。四是注意通假字,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元”,“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教”。五是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春夜喜雨》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春雨比拟得惟妙惟肖,煞是喜人。然后,是理解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译法,一种是意译法。到底使用何种方法,也要灵活运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翻译,比较一下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合适,就选用哪种方法来理解全诗,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领悟。

三、悟境,领略诗意境界

第7篇:小学生古诗三百首范文

关键词:咏月诗;意象;归宿;“月”意象;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39-04

一、前言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作者笔下的意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1]。”在众多的诗歌意象中,含有月的意象的唐诗在《唐诗三百首》中共80首,占总诗集的27%,咏月的和歌在《小仓百人一首》中共12首,占总歌集的12%,由此可见,两诗歌集中咏月诗歌的数量较多,所占比例较大。毋庸置疑,唐诗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和歌则最能体现日本的民族性和审美意识。在中日两国众多的诗歌集中,中国古代诗歌精华《唐诗三百首》和日本和歌集《小仓百人一首》无疑成为两国诗歌的代表。

二、思乡怀远的牵绊

乡思是指诗人歌人望月思乡怀远的情怀,望月思乡在《唐诗三百首》中较为常见,《小仓百人一首》中亦有阿倍仲麻吕所作的“唐土见月”一首和歌,现各举例分析异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夜思》

在众多借月思乡之作中,李白的这首《夜思》广为流传。这首诗既写出了月的特点,又写出了明月在乡愁中的作用。诗中以霜来比喻月光,并没有离开传统的意象,正是由于这如霜的明月,才使作者一举一低,一望一思,于俯仰之间,含义无穷。月亮使乡愁的意象中增添了人生苍凉,却又平和豁达,不激昂愤意,也不颓唐。“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诗人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2]”与本诗一样表达乡思的诗作还有: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如霜之月在唐诗中经常出现,尤其在边塞诗中越发让人怀念故乡。该诗虽为边塞诗,却不以昂扬向上的刚健之气取胜,而是因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看到边关如霜之月内心充满着悲凉,再伴着这凄凉悠长的芦笛,写尽征人思乡惆怅之情。除去惆怅,我们同样也能从边关月中看到战士们因有家而不得归,所以多少伴有厌战的情绪。

天の原 ふりさければ 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出でし月かも

――阿倍仲麻吕《小仓百人一首》

歌人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过18年,这首诗是753年,作者在回国前于明州(现在的宁波)的送别宴会上望月感慨而作。“遥望长空,明月在天,那是昔日从奈良春日野的三笠山头升起的明月啊。他仿佛觉得,少年时代见过的三笠山上冉冉升起的皓月,已经飞过茫茫东海,前来迎接他这位日夜思归的游子了。[3]”

对比这三首诗歌,不难发现它们的相异之处,首先,在数量上,望月思乡诗在《唐诗三百首》中具有相当多的数量,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韦庄的《章台夜思》等。与此不同,“唐土见月”典出《古今和歌集》中的羁旅歌部分,可是不论是在《小仓百人一首》中,还是在《古今和歌集》中,望月思乡的和歌仅此一首。其次,在唐诗中,除去一般的思乡诗之外,还有很多的边塞诗,而边塞诗的创作与当时的军事政治国情密不可分,所以在边塞诗中不单是单纯的思乡,而是表达了厌战情或是征妇怨,而和歌中却没有涉及。

相同之处在于,三首诗歌不约而同将月作为思乡怀远的牵绊。阿倍仲麻吕的“唐土见月”对中国读者来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因为他所处的盛唐时期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他在中国广为结交,尤其与李白、王维等结为好友。从他与李白交往的情况看,受到李白影响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唐土见月”与《夜思》有神似之处也是必然。

三、孤独寂寥的哀怨

无论是唐诗还是和歌,都通过月亮来表达哀怨之感,这也正是月之情思的所在,情思是指诗人歌人孤独寂寥的哀怨,这种哀怨又分为别离、忧愁、幽怨、相思[4]。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对比分析月之情思的异同。

(一)别离之月

别离诗在《唐诗三百首》与《小仓百人一首》中所占数量较多,如: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本诗开篇点明“别离”之意,尤其颔联以期待再会表惜别之情。两句诗意义上倒装,即昨天还在月下同行,现在怎么说分就要分开,真不知何时能再相见[5]。月亮可以说是与友人分别前的见证,以月为契机,追述别前相送之深情,想象别后之寂寞,多方渲染惜别留恋之意,颇为感人。

有り明りの つれなくえし れより

ばかり きものはなし

第8篇:小学生古诗三百首范文

反复诵读,引领学生深刻体会古诗文的内涵

诵读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充分说明了诵读古诗的重要性。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诵读有两层含义:朗读和背诵。《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而且在课程目标中分学段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和第二学段(3~4年级)各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由于小学生记忆力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文短小精悍,又琅琅上口,晓畅如话,短时间内学生就能背诵,完成规定的背诵任务并不难。

由于时代久远,古诗文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语言障碍。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克服障碍。读古诗文最基本是读准字音,明晓句读。教师要帮助学生扫清语音上的障碍,特别是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读音。如《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而不读“jiàn”。《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骑”读“jì”不读“qí”。特别指出的是,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让学生在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地朗读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美感,让学生沉浸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中。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

创设情景,启发想象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古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写到秋天的夜晚,一艘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增添了几分深夜人静的气氛。江岸上是火红的枫树,江面上是渔火点点。面对此情此景,离家在外的诗人想到秋天来了,夜已深,鸟归巢,自己还飘泊不定,流浪异乡,不禁秋愁满怀,难以入眠。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在学这首诗时,笔者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诗的理解。

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融入诗文特定的情境氛围中。现代心理学表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第9篇:小学生古诗三百首范文

二、有目标,有计划。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背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方法。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像《商山早行》那样难读又难懂的诗,我就和学生一块背。在看了电影《疯狂英语》后,我又将李阳的“三最法”融入到背古诗中来,更激发了学生的背诗兴趣。

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