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范文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

第1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范文

【设计思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教学时,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发现、交流讨论、推理归纳出结论,然后教师再现结论。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及动脑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的探索和发现过程。

【教学用具】1、每个学生准备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量角器、剪刀。2、教师准备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剪刀、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三角形按角的不同可以分成哪几类?2、平角=()°1平角=( )直角

二、激趣引入1、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分别说一说三个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三角形有几个角?(标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老师指出:三角形的这三个角,就叫做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出示:内角)2、设疑,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生:能。师: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师:有谁画出来了?生:……师(课件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两个直角)师:三角形的内角之间一定有什么奥秘,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以小组为单位先画4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利用手中的工具分别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再把三个内角相加。说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2、指名学生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3、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研究,我们一定能弄清这个问题的。4、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减少度量的次数呢?提示学生,可以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就只需测量一次了。5、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桌上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想一想,怎样把三个角拼在一起,试一试。(提示:用折的方法或是剪下三个角再拼在一起)6、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7、拿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试试看,方法一样。再拿钝角三角形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8、那么,我们能不能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为什么?(能,因为这三种三角形就包括了所有三角形)9、出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10、一个三角形中如果知道了两个内角的度数,你能求出另一个角是多少度吗?怎样求?11、出示教材85页做一做。让学生试做。12、指名汇报怎样列式计算的。两种方法均可。

∠2=180°―140°―25°=15°

∠2=180°―(140°+25°)=15°

四、巩固练习

1.88页第9题这三个三角形分别有什么特点?各个角的度数怎么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还可以怎样算?

2、88页第10题

①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两底角相等)②列式计算 180°―70°―70°=40°或180°―(70°×2)=40°2.88页第12题①连接长方形、正方形一组对角顶点,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两个什么图形?②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三角形呢?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获取这些知识的?你感觉学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为了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放开手让学生去自己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第2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四年级数学;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18-01

小学四年级学生已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拥有初步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和归纳能力。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实际情况,以学生实际生活和认知规律为切入点,围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帮助他们学习好这部分知识。

1.利用旧知复习回顾,顺利导入新课内容

数学科目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不断积累和深化,知识前后具有明显的关联性,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从旧知识着手,通过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所以,在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旧知复习回顾顺利导入新课内容,先带领学生复习三角形分类知识,出示三角板教具让他们快速说出名称,并结合生活素材列举一些实际存在的三角形,诸如:彩旗、晾衣架、金字塔、三明治和警示牌等,拉近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接着,教师可提出问题: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通常所说的角即为三角形的内角,为方便称呼习惯用∠1、∠2和∠3来表示;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即为一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度数的和:∠1+∠2+∠3。这样的设计目的是:由三角形的内角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1+∠2+∠3"的表示形式形象的体现出三内角求和的关系。然后,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随意拉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让学生观察随着∠1逐渐变小,∠2、∠3发生怎样的变化?随着∠1逐渐变大,∠2、∠3又发生怎样的变化?使他们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一个固定值。

2.运用自主探索形式,促使学生获取新知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在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时,在利用旧知识引出新课内容之后,让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180度,为什么?引领他们亲自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应设计探究主题:只对一种三角形进行验证有说服力吗?该怎么办?要对三种三角形都进行验证吗?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亲自动手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此时,教师可提醒学生使用测量法、剪拼法和折拼法等方法来验证,其中测量法是利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将测量数值进行相加,不过可能存在误差现象;剪拼法是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把三个内角分别剪掉,将它们拼接在一起观察是否是一个平角;折拼法则是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一起,利用剪和折的方法观察三个内角拼到一起是不是一个平角。另外,纯粹的人为操作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接在一起来验证。让学生明白:随着三角形形状的改变,无论这三个内角如何变化,它们的和始终是180°。如此,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方式获取新知识。

3.延伸知识升华情感,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在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提倡知识延伸和拓展,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实践中,当学生学习完新知识之后,教师可设计开放性问题:一个三角形里能含有两个直角吗?有没有可能一个三角形里含有两个钝角?意图是深化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认识,让他们知道一个三角形里最多只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接着提问:把这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组在一起,得到的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并提高他们灵活变通和归纳总结能力。然后,教师应在课堂上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可利用画图法标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的度数;文字题:在一个三角形中,∠1是110°、∠2是35°,求∠3的度数。也可设计题目:等边三角形的内角是多少度;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那么它的底角是多少度?在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是25°,求另外一个锐角的度数。通过一系列练习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应用新知识。

4.总结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活动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周金艳.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6,08:44.

第3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三角形教学;学生;体验性学习;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24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最后获得数学概念、定理的理解,以及其他数学问题的解决的一种教学过程。这个过程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呈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的课堂情景,创设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的氛围

好的开头,我们就成功了一半。特别是我们的课堂,在课堂开始前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的课堂情景,不但能引起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

“三角形的边”是从认识三角形开始的,尽管学生在小学就已经认识三角形,但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要素有哪些、三角形读法与记法是什么、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等这些问题,都等待学生去探究、去解决。那么,我们教学设计的重点就是如何让学生体验、经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

片段1:《三角形的边》的教学片段

活动1.1:教师用多媒体展现一组贴近学生生活的三角形图片,让学生观测他们所看到的图片;

活动1.2:让学生利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搭配三角形;

活动1.3:尝试让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

教学活动1给了学生一次从具体材料抽象概括的机会,活动2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对三角形的构成有一个感性的认知,这样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活动3让学生尝试对空间形式进行描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训练了学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二、在定理的推导过程中设计数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的动手能力

体验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堂,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根据课堂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教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活动、思考和自主探究中,经历数学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数学的乐趣。

片段2:《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片段

活动2.1:教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学生思考并提出猜想。老师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活动2.2:动手实践,探索猜想正确性

教师提出又一个问题:在纸上画任意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试着拼拼看,检验上面的结果。

要求学生与同伴交流有哪些不同的拼法。因为是亲手操作寻求数学结论,所以学生有很感兴趣,课堂探究的气氛很浓。

活动2.3:证明实践

让学生结合刚才拼合的图形,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进行证明。

本节课中的活动2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动手实验,不仅让学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同时也为下面的推理证明提供了方法,使抽象的理论证明变成具体的可触摸的数学活动。

三、设计“归纳――猜想”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在《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归纳――猜想――探究――简单论证”的过程,得到我们的定理。

片段3:《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片段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都是,那么怎样让学生用已学知识去获取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呢?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3.1: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纸片。上课时让学生玩折纸游戏,看沿一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将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这个简单的折纸活动,让学生非常激动。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现象:一个多边形的图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进而发现了一个规律: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可以将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所以学生很轻松的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的是(n-2)・180°的结论。

活动3.2:师生互动、拓展思维用其他的方式再探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教师引导: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如添加辅助线来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吗?(以五边形、六边形为例来试一试)

活动3.3:展现成果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教材分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在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本,以情景激发兴趣,以循序渐进构建知识,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运用“引导发现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归纳――猜想――探究――简单论证”的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来探索新知识,获得新知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的操作,进一步体会了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即将未知的多边形问题转化为己知的三角形问题的数学方法,从特殊问题归结到一般问题类比的数学方法。

四、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设计数学实验,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问题解决”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我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设计合理的数学实验活动,为学生搭建合理的“脚手架”,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片段4:探求多边形的外角和

在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这个定理时,课本第82页

例2. 如下图,在六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和叫做六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即∠1+∠2+∠3+∠4+∠5+∠6=?课本通过分析一个外角与和它相邻的内角构成一个平角得到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6×180°-(6-2)×180°=2×180°=360°

这个教学过程虽然简单易懂,但笔者总觉得少了学生的参与,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自学了课本的例2,再用以下两种方法来是处理上面的问题:

1. 让学生做一个模拟操作:一个六棱柱盒子,拉紧细绳在其饶其一圈,在绕过每一个棱时转过一个外角,共绕了一圈,故其和为360°;

2. 要求学生将线段CB,DC,DE,EF分别平移,使起点集中到点A,从而将六个角拼成以A为端点的周角,故所求的和为360°。

第4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范文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相关知识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及本单元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了开展有效教学,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对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学生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来获得。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验证结论的意识;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学习的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在探索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导出过程,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难点: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二)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学具: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量角器和剪刀。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理念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主要采用情境激趣,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猜想验证等方法组织教学。首先,我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大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在经历感知、验证、理解到概括总结的过程中,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庋冉谈搜剿髦兜姆椒ǎ痔逑至硕质导⒑献鹘涣鞯刃碌难胺绞剑治暮笮按蚝媚芰 =翁没垢顾钦嬲晌翁媒萄е兄匾牟斡胝哂氪丛煺摺?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探究的欲望,我设计了一个隐含矛盾冲突的情境: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自然地引出了课题。这样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之中。在学生强烈的质疑、争论中进入了下一个学习环节。

(二)自主探究,操作验证

1.通过前面“谁的内角和大”这一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学生猜测后,鼓励验证猜测。我将引导“三角形有无数个,要想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C怎靴做呢?”磁这个问题h盅有的侄叫了短暂的交流@了可以通怪类来验证4:锐角惹形1角惹形[角惹形缓螅攀秩醚ゲ饬咳切蔚娜鼋牵⒓扑愠鋈鼋堑暮汀T诩扑愕墓讨校岱⑾郑蛭饬恐谢岢鱿治蟛睿饬康慕峁皇呛茏既罚蛔阋灾っ鹘峁N医徊揭肌坝忻挥懈玫陌旆囱橹つ兀俊狈攀秩醚俅翁致邸⒉僮鳌⑻骄俊⒔涣鳎岱⑾滞ü簟⑵础⒄鄣确椒ǘ伎梢匝橹と我庖桓鋈切蔚哪诮呛投际?80贸鼋崧酆螅俜垂唇饩隹吻啊八哪诮呛痛蟆钡奈侍狻;乜壑魈猓由盍硕浴叭魏稳切蔚哪诮呛投际?80。”这个结论的理解。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我把放手让学生操作和引导有机地结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从不同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的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运用提升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设计了以下题目:

1.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

(设计意图:两个三角形在拼成大三角形时,有两个角不再是大三角形的内角,所以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仍然是180;剩0徊嚼斫夂凸塘吮窘诳蔚慕崧郏靼兹魏稳切蔚哪诮呛投际?80这一科学结论?

2.他们说的对吗?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大于90#

任意锐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正好等于90#

等腰三角形沿高对折,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

【设计意图:本题是判断题,根据不同三角形的特点和内角和去判断对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

3.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s出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一个拓展练习,通过对本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既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创新意识。)

(四)互谈收获,分享成功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5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范文

一、开讲生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授中激趣

开讲生趣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上例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 °,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好方法。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三、设疑引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在新授结束后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 )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

师:究竟谁对呢?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生1:180 °,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

生2 :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 °,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表扬:你真聪明。演示 :

这里教师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四、练中有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但也往往被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把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而无情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1、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 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2、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比如,本课在完成基本题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其中两个内角都是直角。在学生画来画去都无从下手时,个个手抓脑袋,冥思苦想。这时教师说出“画不出来”的理由,学生们恍然大悟。

五、课尾留趣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刻,但一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游戏,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在”的效果。

在本课结束时,我设计了一道抢答题。

揭示: 把左图截去一部分,(每次只截一次)要使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180°,有几种截法?”

学生原以为截法只有几种,到后来知道截法可以有无数种,感到是“一大发现”。但更使他们感到“一大发现”的是尽管截法有无数种,但剩下的图形的种类只有一种,因为内角和是180°的图形只能是三角形。这样练习,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六、“评”中增趣

这里的“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答问或作业的口头或书面评价。数学材料本身因其感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乐学而不疲。

例如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特征时,我立即表扬,“你真能干,你是咱班第一个发现真理的数学家”;又如学生发现了另外一种证明三角形的方法时,我对他说,“你真聪明。”;在学生解题终于成功时,我又说:“祝贺你,成功了”等等,用以激发学生的求成心。另外在对待学生作业中有困难的同学,我总是用一些深情地惋惜语。如“真遗憾”、“差一点就对了”、“想得不错,但说……”、“没关系再说一次”、“下次肯定会更好”。……这些尊重、企盼、惋惜的用语对中差生来说,其作用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而且是心理上的调整,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有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第6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悬念激趣 操作生趣 设疑引趣 练中有趣 课尾留趣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儿童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只有培养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要关注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引导学生爱学、能学、会学、乐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本人结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谈几点体会。

1 悬念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导入,课伊始便充满趣味,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跨入知识的大门。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具有悬念的故事情境。阿凡提在地主家干了一年长工。到了年底结算工资时,地主故意刁难阿凡提,有一块被打碎一个角的三角形玉佩,已知两个完整角的度数,要阿凡提不利用任何工具求出被打碎的那个角的度数。谁知阿凡提听了很快就把答案说了出来。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阿凡提是用什么方法很快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的呢。“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2 操作生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能力,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比如上例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好方法。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3 设疑引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在新授结束后。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有的180°。)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

师:究竟谁对呢?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生1:180°,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生2: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50°。

这里教师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4 练中有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也往往被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把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而无情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4.1 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4.2 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比如,本课在完成基本题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其中两个内角都是直角。在学生画来画去都无从下手时,个个手抓脑袋,冥思苦想。这时教师说出“画不出来”的理由,学生们恍然大悟。

5 课尾留趣

第7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范文

一、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又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出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抽出这个三角形,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别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

二、自主探索,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是实现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关键。探索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头脑中形成的问题,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导学生的探索行为,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到知识,最后通过问题解释使学生获得探索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讨论,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应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地把个性展现出来,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小各异的任意三角形若干个,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谁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生甲: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2=底×高÷2。生乙: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生丙: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生丁: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沿着对角线剪成大小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所以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总结:任何一个长方形都可以沿着对角剪成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面积都是原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2=底×高÷2。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研究、探索,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搭建了自由探究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发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从中体验到数学课思想和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开放式的习题设计,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策略

第8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范文

一、明析归纳法,掌舵教学方向

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类。归纳法是指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即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数学上的归纳法即由某些特殊的生活数学事实,概括出数学概念、数学规律、数学结论的推理^程。

二、妙用归纳法设计模式,彰显归纳推理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采用“归纳法”组织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让学生经历“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而认可归纳的过程和归纳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分类进行归纳和转换数学形式演绎进行设计教学。

(一)分类进行归纳的设计模式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设计模式:1.教师要引入内角和的概念,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的分类进行回顾,得出三角形按角分,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2.让学生通过“测量、剪拼、折拼”等探究活动,对任意三角形进行探究,从而归纳得出结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3.感受归纳法的魅力。通过设计“三角形的大小与内角和的关系”和“三角形的形状与内角和的关系”,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转换数学形式演绎的设计模式

例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1. 情境引入,如:植树活动中,每组有4名学生和2名老师,共有25个小组. 那么,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解答:(4+2)×25 =150人;4 × 25+2×25 =150人)

2. 情境变化,如:篮球比赛中,需要7套运动服,其中上衣20元,裤子25元. 那么,一共需要多少元?(解答:(20+25)×7=315元;20×7+25×7=315元)

3. 扩展至一般算式,如:56 ×(19+28)=56×19 +56×28……

4. 归纳并用字母表示,如:(a+b)×c =a×c + b×c。

三、角色定位,见证归纳法的教学奇迹

在教学推理思想的教材知识时,归纳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处理好师生的角色定位,不能一味强求学生归纳出结论,但又不能忽视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只有活用好教学法,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在平淡中见证奇迹。

(一)善于归纳,体现教师的教学地位

1. 主动归纳,突显教师主导者的教学价值

关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这部分内容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的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的减法。在教学中学生最容易忘记的是相同的数位对齐和加进位的“1”或“减退位”的“1”。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在学生演算展示后,主动引导并归纳出计算方法,可以归纳为“一对两注”。“一对”是指“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两注”是指注意加进位的“1”或“减退位”的“1”。提醒学生在做题时都要提到“一对两注”,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 引导归纳,突显师生互动的教学价值

关于“有余数除法”的教学。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例题前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是完全陌生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除法不可能是完全可以除尽的。如果在教学中直接教给学生算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来说比较枯燥,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计算结果往往失误较多,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分类,通过投影让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重点交流。

(二)探究归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9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范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一致?“探个究竟”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授中激趣

开讲生趣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我们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上例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好方法。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三、设疑引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欲望。

四、练中有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会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一)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比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地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二)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情节,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比如,本课在完成基本题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其中两个内角都是直角。学生画来画去都无从下手时,个个冥思苦想。这时教师说出“画不出来”的理由,学生恍然大悟。

五、课尾留趣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刻,但一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游戏,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放松,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在”的效果。

六、“评”中增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