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学专业范文

历史学专业精选(九篇)

历史学专业

第1篇:历史学专业范文

历史学专业培养目标

历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介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景重要的理论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趋势;

历史学专业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适应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互联网、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教育/培训/院校;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新能源;

4 房地产;

5 金融/投资/证券。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文案策划、销售代表、历史老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文案策划;

2 销售代表;

3 历史老师;

4 销售经理;

5 会计。

因为历史学专业属于基础性长线学科,社会需求以教学单位为主,且由于近年多数高校盲目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使得本就趋于饱和的就业市场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不良局面,竞争激烈。除了毕业生相互间竞争激烈之外,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数大中城市的高等教学科研单位均要求毕业生具有硕士、博士学位。

第2篇:历史学专业范文

[关键字] 课程合作,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历史思维,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57-6241(2004)12-0048-05

国会最近对美国历史教学基金(the Teaching American History Grants)(该基金旨在鼓励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员和公共历史学家的合作)的空前投入在中小学的历史教学中激发了新的兴趣。本来,各个层次的历史学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现在,受联邦政府空前积极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正加入到这些合作性的专业发展课程中来。

2002年6月,美国历史联盟(the National Coalition for History)的主任,BruceCraig,与美国教育部的人员组织了一次会议,讨论美国历史教学基金问题。参加会议的有美国历史协会(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美国历史学家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及美国国家社会科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等三个组织的执行领导。这三个组织多年来一直鼓励和支持大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并出版了多种资料,包括图书和小册子等,这些资料将合理的历史学、教育学学术成就与建议性的课堂教学(suggesting classroom practice)整合起来。

会议的一项成果是,教育部人员责成上述三个组织制订一个文件,以便为美国历史教师确立合理的专业发展基准。他们要求组织者提出一个良好的专业发展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其预期结果。于是,2002年8月,三个组织从中小学校、大学历史系、教育学院的教师以及公共历史学家中遴选有关人员组成了一个工作小组,开会探讨美国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以下内容就是他们思考和经验的反映。

历史是对于过去的研究(包括对一定的时间里所发生的沿革的研究)。历史学家Peter Steams(译者按:世界史研究者和历史教育研究者,乔治?马森大学教务长,曾任美国历史协会副会长,他是制订本文件的工作小组的主席)认为:“过去产生现在,现在产生未来。有时候,虽然晚近的历史足以说明某个重要的发展变化,然而我们却经常要回过头去进一步确认变迁的各种因由。只有通过历史研究,我们才能把握事物的变迁历程;只有通过历史,我们才能逐步领会引起变迁的各种因素;也只有通过历史,我们才能理解一种制度或一个社会的哪些因素不因变迁而延续下来。”学习历史不仅能培养学生恰如其分地把事件置于历史视野中加以考察,而且能发展其研究技能(research skills),增强其分析性思维能力(analytical thinking)。为确保这些思维和研究技能的实现,我们应该随时重新审视教学的专业发展方案。

本文件建议,为了历史教学的专业发展,必须对各类合作加以规划,并优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按照某种普遍的标准来确立合作,并考虑其计划性、参与面和持续的时间。第二,合作必须包含处理历史内容的合理方法。第三,合作必须充分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第四,合作必须强调几种可界定的思维习惯,它涉及在各种成形的辩论中运用证据和解释,以及理解历史中的各种变迁问题。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合作必须帮助教师掌握各种特定的评价方法。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合作性课程都必须依靠以下两个基本的假设:

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历史思维三者应该互相交织、相互关联;

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历史思维必须与课堂教学经验联系起来。

专业合作的基准

为了专业的合理发展,合作规划一开始就要吸收中小学教师参加。

考虑到教师所在学校的利益以及教师对开发自己的专业课程的意识,一开始就应吸收中小学老师参与合作,使之成为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的成员。咨询委员会应当考虑:是吸收一整个部门的教师参加(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小学),还是只吸收相关年级或特定学科(如美国史、世界史、经济学、地理学、公民以及其他社会学学科)的教师参加。讨论的内容应包括:哪些书籍、论文和网站可为不同的研讨会所用;各种研讨机构应该邀请哪些人开讲座;教师们的各种要求和期望等。

要预先评定师生的知识基础及其课堂需求。

应当考虑参与项 目的师生在内容知识方面的优势、不足,以及对他们而言,相关教学材料的可利用性。

专业发展课程的重心应该是:经由评估而确定下来的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

合作应该包括:让教师们参与拟订基金项目的各项目标,并对这些目标的修订提出建议。

各类专业发展课程必须长时期地维持下去。

合作的具体安排(可能通过大学里的合作者进行)应包括:邀请大中院校的教师参加各种年度性的专题讨论会和大型研讨会,以推动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支持这些合作的资金要足可支撑。

应该大力提倡教师与其同事之间进行专业方面的合作。

这些合作方式包括各种非正式座谈会或研究会的探讨(及在网站上的有效交流),合作出版,以及专业研讨会上的报告交流。

在地方教育机构中,应当要求资深教师为其同事指导各种小型专题讨论会。

给在职培训或专业发展课程提供机会,让资深教师或大学院系的同行指导如何处理从各种专题论文中获得的原始材料及相关内容,并将它们用于课堂教学中。在职培训机会还包括:为教师提供一份课程概要,其内容从各种读物、讲座及教学计划样本中收集而成,教师将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实施教学。

教师队伍中那些各方面能力都很强、能充任促进者(facilitators)(facilitator:会议的主持人或活动的促进者、推动者,此处取后一种意思。教师培训的促进者不仅要维持大学与中小学的密切合作,而且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和新手理解如何将大学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基础教育的课堂中去。其任务是为教育活动提供信息资源或教育识见,从而促进一个集体(例如讨论小组或课程编制组中其他成员)相互间的积极作用。可见,其职责不是提供专门知识,而是沟通与提高他人的专门知识。)角色的,应确认其资格,并在合作方案中授以领导职务。

合作方案应尽量吸收大学/学院的历史教师,尤其是那些有中小学教育经验的教师参与。

如果专业发展课程面向一个特定的学区,那么,项目规划一启动,就要请该学区里的历史科与社会科协调员(coordinator)(coordinator:“召集人”或“协调人”,前者如某校历史委员会的召集人,后者如某市(或学区)学科课程或教学的协调员,此处应为后一种意思。)充当顾问。在这种有特定学校和学院的学区里,培训活动既要在中学、也要在学院里举行。凡对培训新历史教师负有责任的人都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

课程内容的基准

为教师提供机会,使之及时了解新近的、主要的历史研究成果。

教师们应该探讨有关美国史的主要时代划分法(periodization schemes)及这些分期法内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远非历史“事实”的干瘪叙述。因此必须使教师养成以各种方式丰富课程内容的能力。

必须帮助教师运用现有的、合理的课程模式(contentmodels)。诸如“1994美国历史教育成果评价框架”(theU.S.History Framework for the 1994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等文件皆为有益的指南。假如在某些州的课程标准里,历史被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待,那么历史学科的专业发展就要遵循该州的课程标准。

为教师提供一份合理的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包括与特定历史主题相关的一手材料、新近的二手材料及历史网站,当然也要包括探讨学生如何学习历史的材料。

帮助教师将美国史内容恰如其分地置于全球视野中来理解,包括适当地使用各种形式的比较。

例如,既可以从全球影响的角度也可以从一件国内大事的角度来理解1930年代的大萧条。比较也可以是全球性的──如把其他移民社会的暴力模式与美国边疆社会的暴力模式进行比较,或比较美国废除奴隶制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异同。

教学方法的基准

所有教学方法的展示都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如何分析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有必要包括在专业发展规划中。

专业发展主要目标的设计需要教师的投入,这样,这些老师可以把参与的热情传给他们的学生。

给予教师机会,学习历史学家如何进行研究,尤其要学习他们是如何鉴定史料的可靠性的。

教学方法重在考虑原始资料的运用和解释。培训员(presenters)(presenter:各类大中学校里的报告人、演讲者或主持人。从文中看,presenter不仅要作报告,而且对引导一系列的培训活动负有责任,故译为培训员。)要向教师们系统地阐明如何鉴定原始材料,让他们参与原始材料的鉴定,包括运用传统的纸质材料也包括鉴定基于网络的原始资料。

教学方法要侧重于:把原始材料置于历史情景中,并对这些材料作出解释。

培训员应该示范下列教学活动,如讨论、讲述、小组活动、角色扮演,或模拟如何将原始材料运用于恰当的历史情景中。

任何时候都要从课程内容出发来探讨教学方法──培训员和参与者都要认识到:方法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向学生智慧性地呈现有吸引力的主题内容;决不要在真空的状态下、游离于内容之外来展示方法。

例如,PPT或其他呈现性的软件程序,不能仅仅因为它们可以用而使用。倒不如说,这些程序是一种可以用来培养历史思维的工具。它是通过富有感染力地展示原始材料来实现的,而其他手段难以做到这一点。

必须从最新的史学内容和学术成果出发考虑方法。

培训员应该示范如何围绕历史学的学术成果(而不是按教科书上的术语)来设计教学。

必须向教师展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即适应不同的学习方式,展示多维的视野。这种多维视野也是理解当前史学领域的一个关键因素。

介绍主动学习的方法,将其作为多样化的方法之一。培训员应示范各种主动学习的技巧,这些技巧不仅仅是讲授和讨论,还包括小组活动、角色扮演、技能模仿、历史辩论等。培训员必须介绍这些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深层的课程内容。

历史思维的基准

分析各种一手材料和二手材料。

例如,教师在运用关于19世纪外来移民经历的一手材料和二手材料时,可以查找各种各样的观点或见解(譬如,将移民自身的陈述与当时的报界或政界对移民问题的评论作比较)。关于此类题材的另一种重要的训练活动是,斟酌某些种类的史料(诸如日记等)是否有代表性,考虑定量材料与定性材料(或直观材料和文本材料)的混合。而探讨如何鉴定各种移民经历的材料,指出其不同程度的可靠性,会使有关该技能的训练完善起来。

理解人们对历史事物的辩论和论战。

例如,探索有关美国卷入冷战的不同解释时,可把问题集中在:如何将互不一致、矛盾冲突的解释分门别类,其中包括分析不同“立场”的立论方式和引证方式。

通过考察历史学家扩展不同解释的方法,感悟近来的历史学发展状况。

例如,有关种族的概念变动已使历史学家对美国史上的奴隶制、南方诸州重新加邦等关键事实的解释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他们所用的证据及相关理论也发生了变化。或者说,与以前的解释方法相比,主要的区别在哪里?

分析历史学家引用证据的方法。

例如,分析主要的历史期刊在政治史、外交史、社会史或性别史等几个不同领域的近期论文,既是思考不同种类证据的一种好方法,也是考察史家由证据而立论的不同方式的好方法。

理解偏见和各种观点。

该技巧用于评价一手材料,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不过在处理二手材料时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比较各种教科书对那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奴隶制)的不同论述,比较这些论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把这作为检验偏见或观点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来系统地表述各种问题,并确定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关于这个方面的历史思维,可从两种途径来进行:第一, 选择一个被认为是原创性的研究课题,比如选择关于奴隶制的几种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并梳理出引领该项研究的两或三个主要问题;第二,只思考两二、三个美国历史上看来尚无明确结论的、还没有答案的或甚至正在探讨中的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并讨论如何估量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确定各种历史变革的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截取美国史里的任意一个四分之一世纪,确认这期间的历史不乏新的进展,并确定这些进展里有哪二、三个变革是最重大的,说明为什么其他方面的变革在重要性上不能与这几项相比,例如,探讨一下其他结果或变革很可能最初的条件就不能与它们相比。

仔细剖析历史因果与历史沿革的关系。

例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妇女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这显着地改变了妇女生活和家庭结构,对此,人们是怎样着手进行解释的?而且,在这令人注目的转变中,人们是如何确定妇女角色里那些延续未变的因素的──它们又为何得以延续下来?

理解主题、区域以及历史分期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像“城市的本质和作用”这一论题,可以根据美国的重要地区(南部、西部和东北部)运用比较的手法来研究,也可以根据历史分期来探究。这里可以提出来的问题有两个:城市的这些变革主要发生在何时?在更一般的意义上,该论题的历史分期与传统的概观性(survey)历史分期之间有何关系?

懂得这一点:尽管人们往往根据现代的价值观来看待过去,然而,对过去的准确领悟需要对那时期的价值观进行认真考察。

例如,按照目前的政治问题和价值观念,《联邦党人文集》里哪些方面特别难以理解?我们如何可能感悟它们在当时的重要性的原因所在?19世纪早期,好多父母试图“削弱不听话的孩子的意志”,经常一连几天把他们关在卧房里,使之与外界隔离开来,我们如何感悟这一情况的原因,又如何才能理解这种经历对孩子们本身所产生的影响?

课程评价的基准

1.对专业发展课程的评价

必须评价所有的课程参与者(包括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员及公共历史学家)的学习结果。

例如,通过课堂观察(classroomo bservation)来评价运用历史证据(第一手和第二手材料)的广度和能力。在关注学生的小组交流时,应询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各种方法,以及对观点交锋和辩论的投入程度。

在各类合作课程实施前和实施后都要评价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评价应是表现性评定,它考查学生对历史思维的理解以及对重要的、深层的、条理化的学科内容的理解,而不是对互不相干的历史“事实”的理解。专业的发展应向参与的教师提供各种评价工具,以便他们能用这些工具来评价自己的学生。教学方法的讲授应包括历史阅读和历史写作的各种讨论。探讨专业发展的培训员有必要提供各种方法,使相应的评价体现实用性而可操作性。

评价的导向应是教学、学习和专业发展是否得到了连续性的、建设性的改善。应该调整课程的各类目标和程序,使之成为评价的必要证据。

课程的参与者应定期碰面,讨论各种学习案例,并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做出规划。参与者还应在课程的中期、后期讨论课堂观察的结果,关注学生小组交流的成效,并开发各种程序,以适应经由以上讨论而达成的共识的需要。

评价应提供关于学生、教师及其他参与者的总体信息(aggregate data),而不是对各个个体的总结性评价(summary evaluation)。

应结合课堂观察的结果,对参与者之间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进行总体描述,而不能只描述每个教师的情况。参与者对学生学习合作情况的分析结果要予以保密,不能用作确定成绩等级或升级与否的依据。

应在中小学教师、历史学家、大学教员(如果可能,包括学生)的充分参与下,完善、实施和分析所有的评价措施。

在运用评价证据来开发、调整课程目标时,必须经由中小学教师、历史学家和其他参与课程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讨论。教师应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与学生一道共享评价标准,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在学习活动中运用这些标准,并让他们参与构思自我评价的措施。

评价应提供证据,以反映专业发展课程过程里的师生教学情况,包括评价参与课程前、后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教师的教学业绩。

在专业发展课程实施的每一年里,都应该分析、比较年初和年终学生的学习案例,对之进行比较,以此作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改善成效的证据。同时,应该分析和比较年初和年终的课堂观察,以此作为教师教学绩效的证据。

2.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是:他们将前述“教学方法基准”的具体化程度以及将学生学业成绩导向“历史思维基准”的绩效。

例如,通过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ation)来评价运用历史证据(第一手和第二手材料)的广度和能力。在关注学生的小组交流时,应询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各种方法,以及对观点交锋和辩论的投入程度。

评价学生应与前述“历史思维基准”中提出的历史思维的各种要素直接联系起来。

另外,评价学生时可能要关注州或地方的课程标准。

例如,对学生评价应根据他们的以下能力:在什么程度上他们能收集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证据,以便得出美国历史上各种争议性事件的结论。对学生的评价还可根据他们的以下能力:说明一些特定的历史解释在何种程度上受到证据不足的影响,或受到成为残缺证据一部分的各种偏见的影响。地方或州的各种测验的总体数据应该收集起来,以作为其他评价措施的补充。

结 语

合理的专业发展必须包括不同伙伴(包括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员及公共历史学家)之间的真实合作。有意义的合作能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促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彼此交流、互长见识。专业发展合作为每一位参与者进行建设性的历史教学与研究提供了互相对话的机会。专业发展规划必须以中小学教师为出发点,必须考虑他们的种种需求。历史教学专业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智慧、成熟、完美的课堂教学而培养教师。因此,历史教学的专业发展必须包括三个互相关联和统一的部分:课程内容,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教学方法,历史思维习惯或历史性地思考。这三个部分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互相独立的。课程内容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与教学方法联系起来。最后,课程评价必须直接与专业发展的目标联系起来。最重要的是,“历史思维基准”的实现必须依赖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3篇:历史学专业范文

1.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较差

长期以来,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在初中阶段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作为中考当中进行开卷考试,且在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合卷时只占总分的40℅的历史科,引不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其放在陪衬位置,即使是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往往兼任着思想品德科目。其中有部分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生疏,甚至把握不了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要求。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知识,许多历史教师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

2.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旧教材,并且是从其他学科的旧教材中成长起来的,旧教材、旧教法在他们脑子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方法。广大教师形成了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无保留、无差错地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观念。在历史教学中,忽视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情感目标的培养。学生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其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他们难以参与课堂活动,很少,甚至没有问难、质疑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这些都不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历史教学质量。

3.教学条件简陋,教学环境差

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备较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的学校甚至长期没有历史挂图,没有幻灯、录相器材,就算现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帮助下,个别学校装备了一、两个多媒体教室,使用率也不高,同时还得优先满足其他科目的教学。所有这些,都给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要求

历史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包括师德素质、学科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我认为专业素质十分重要。历史学科专业素质是指对历史教师对历史学科以及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其合理的知识结构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历史的专业素质,历史老师必须具备中学历史教科书所需要的历史知识,能驾驭中学历史教材,同时还需具有比较广、较深的通史性知识和专题性和断代史、国别史的专业知识。二是了解历史学界最新究的成果,具备能参与历史学术问题讨论的基本能力;三是要具备与历史有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历史老师的专业素质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

1.确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2.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方法;

5.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历史的渠道;

7.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三、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途径

(一)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开展好历史教学,完成课标要求的基本目标的前提。所以在新课程标背景下历史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 基础,教学中既要关注共性,又要满足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其次,教师的教学不能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借助课堂搭建平台,对文本进行再开发,师生相互对话、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第三,评价观的改变,新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则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成绩为主的评价观代之以关注过程、侧重发展素质,增强能力的评价观。

(二) 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首先,教师应重视自我学历的提高,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学历教育,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平日还应该广泛的结累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对与历史相关的思想品德、语文、地理、民族知识也应不断学习吸收。历史教师在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还应大量学习、掌握、探索各种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到的专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绘制图表与使用直观教具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等。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力度,多给基层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加各级培训的机会,教师本人也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参加新课程实验观摩、研讨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国培计划给了我们提高的平台。。

(三) 潜心教研,提高历史教学水平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随时都可能碰到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历史课上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下课了而学生讨论还没有结束怎么办?学生准备的史料不够完善还让他们继续展示吗?如何把传统教学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等等。

因此一定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参加校本研究活动,主动钻研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教师应依据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农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克服新课程实施中的困难。教师还要认真研究和实践学习策略的教学,在丰富自己的陈述性知识及程序的同时,还要研究策略性知识,探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从而为学生提供策略上的咨询和指导。

(四) 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的进度和步骤,增强计划性,确定适合学生或课堂具体情况的学习策略以及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反思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情况,借助富有吸引力的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并得以维持;三是根据课堂学习情况的变化,审时度势,及时发现新情况,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采取有力的变通措施;四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只有坚持及时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反思活动,教师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从而成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

(五)同伴互助,共同实际研究和提高

一方面,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分小组或结对进行教研和学习,进行共同实践研究和提高。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请他们给历史老师们开讲座,上示范课,指导评点年轻教师,提高全体老师的专业素养。

历史新课程改革激励鼓舞着历史教师,只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新课改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才能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第4篇:历史学专业范文

首选历史专业,将来有望成为一名大学教授,甚至出国深造,成为访问学者。教育专业也非常不错。虽然老师的工作辛苦,但教书育人是非常幸福的,应根据您自己的想法,看看您感兴趣的专业,比如说考古专业,将来做名考古队员或博物馆人员;抑或是搞社会研究,人文学院,将来有望进军社科院,成为日本韩国等研究所的研究员,那也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总之,兴趣为先。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5篇:历史学专业范文

时光匆匆流逝,转眼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就结束了,回想这六个多星期的实习生活,给我的感受颇深。

我学的是历史学专业,在那学校实习也自然带的是历史课。历史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描述的都是过去以往发生的事。学习历史需要把握五点,即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事,为什么,只要理清思路,把握好这五点,学起历史来就容易多了。历史也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能让你通晓古今。

在长治师范实习的这些日子里,我体会到了教师是一份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给予教师的环境就是教室,讲台,黑板,粉笔,学生,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述着,在身后的黑板上书写着历史。看起来是一份很平凡的工作,但是教师肩负着传播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振兴民族未来的巨大使命,所以说教师是伟大的。同时要当好一名教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实习期间,我还学到了好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学会怎样和各种人相处,与领导,与同事,与老师,与学生,学会怎样去与一个集体融合,学会了怎样去管理好一个班级,学会了如何去当好一名历史教师,同时还感受到了教师的责任和意义。

如果将来我成为了一名教师,我将会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同时我也会时刻贯彻国家给予教师的崇高使命,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努力工作,虚心学习,热爱教学,认真备课,讲课,为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而努力奋斗。

第6篇:历史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区域性;历史教学专业;共同体构建

引言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能够提升中学历史的教学效率,实现区域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从而满足中学历史教师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要求, 本文将有目的性地对区域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进行探究。

1. 区域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城l之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城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农村地区,所以城镇地区中学在构建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时候具有强大的经济保障。另外,同农村地区居民相比,城镇居民的思想更加开放,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表现的更加明显。再有,城镇地区利用基础设施完善的优势,吸引大批优秀历史专业人才, 使得城镇地区的中学历史教师队伍水平远高于农村地区。 最后, 城镇地区的教育改革进程要快于农村地区, 城镇地区中学历史教师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时速度更快。

1.2专业学习共同体模式不够新颖

一般而言, 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 分别是教研组模式、年级组模式以及备课组模式。但是,在体现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模式特点上只有少部分学校存在,如教师学习团队和课题组,这充分表明了素质结构的合理性不足。

1.3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形式化严重

过于形式化的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共同体成员间的合作性和分享性不强。在构建区域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合作和分享是关键内容。但是,大部分历史教师更愿意独自开展工作,对其他教师的信任度不高,担心如果向其他教师分享教学心得会威胁到自己的教学优势。其次,缺乏多样化。多样化缺乏是创新性缺乏的一种具体体现,在共同体中,虽然要求一致性,但并不代表历史教师都必须接受同一种教学理念。

2.构建区域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几点建议

2.1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教育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如行政命令、教育计划等,能够为教育的开展指引方向,保障教育的健康发展。鉴于上文笔者提到的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存在差异的情况,政府一定要制定相关的教师培养与培训政策,为高中学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提供政策上的扶持,帮助高中学校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历史教师队伍。

2.2学校自身提供支持

第一,学校应当提供共同学习的场所,配备充足的办公用品,为教师之间开展专业学习奠定环境基础。第二,为教师订购相关教学研究的报刊杂志, 让教师能够了解教育热点问题。第三,加强同区域内其他学校历史教师的合作交流,给本校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大平台。

2.3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

首先, 历史教师一定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深厚的教学、科研能力功底。只有具备强大的专业水平,才能够满足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的需要。其次,历史教师需要具备合作、分享的精神。之所以称之为共同体,主要是要求历史教师要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有,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促进的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没有一定的活动支撑是难以实现的,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一定要参与到共同体的活动当中。

3.共同体运行机制的构建

3.1构建历史教师专业学习的共同体

这是区域性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功能作用发挥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共同体的构建需要符合教师自身的意愿,通过不断协商让历史教师能够自愿加入到共同体当中。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坚持共同的目标,明白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应当相信什么,可以创造什么,从而为未来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当然,未来目标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分,无论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现实情况为基准,在通过共同体成员的商讨后才能确定。

其次,根据各区域中学的实际情况构建其不同模式的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比如,规模较小的中学可以将相近学科教师组建在一起,如历史、政治或地理等科目教师。如果中学的规模较大,则可以直接以历史教师组成专业学习共同体。

再有,各种共同体模式,无论是相同还是相近,都必须主动参与到区域内其他共同体的交流沟通中,拓宽专业发展的渠道。

3.2区域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实践

笔者以江苏某地区中学构建的历史大备课组为例。首先,该地区结合了全区域的中学历史教师组建了高一、高二和高三三个大备课组。然后,在共同研究讨论下,制定出大备课组的两个发展目标。紧接着,在目标制定的基础上,认真执行了三大策略--执行合作、补短和研究。其中,合作策略包括了校本资料的集体开发、教学策略优化、考试信息共享;补短策略包括了校际结对、送教上门以及大课交流;研究策略则涵盖了集体备课、听课评价以及课题研究等内容。

4.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其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区域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能够提升历史教师的素质水平,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熊燕,王晓蓬.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生成要素[J]. 当代教育科学,2010,03:29-31

[2]商利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第7篇:历史学专业范文

山区中学历史教师,是指在山区中学任教的历史教师。山区中学地处偏僻乡村,政府的投入又比较少,其办学条件(包括硬件与软件)等与城市中学有一定差距,教师的专业素质往往与城市教师的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是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城乡差距都是明显的。所谓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教师工作生涯中,其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学科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自身素养不断得到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素养的提高过程。显然,没有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而山区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因此,探索新课改下山区中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山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是实现区域均衡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思想建设

作为21世纪的山区中学历史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一切都需要加强历史教师思想建设,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把历史教师培养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修养

政治理论学习管方向,当地学校务必抓紧落实,让历史教师一直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比如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这些理论尤其是邓小平关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理论,对历史教师坚定抓好课堂、培育人才的信心有直接的作用。其中,邓小平关于“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以及“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和“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组织教学必须从“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出发等论述,对指导历史教师搞好教学,激励历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学习政治理论可以让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教学有方向,课堂有政治,言行有规范,活动有自律,从而为营造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和谐、科学、奋力、自主的工作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

2.树立历史学科理念,不断提高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的理想信念是教师的人生追求。树立正确的历史学科理念,对外是学校的一个响亮的口号,对内是历史教师的自我鞭策。

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它追求的是每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真正实现大众化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进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新的制高点,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历史学科的灵魂和支点,必须鲜明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及要求,如“以史启德”“以史启智”“风采历史,回归本原”“魅力历史,启迪人生”等。明确了历史学科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就能满腔热情地对学生、对教学、对课堂、对自己,更主动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加强山区中学历史教师的活动建设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也就没有建设。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教研活动,才能凝聚力量,实现教师的发展目标。但在现实中教研活动往往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从而使教研活动容易停留于表面,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种状况限制了教师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1.学校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课和说课、评课等活动,通过反思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获得的历史教育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历史学习的资源,只有经过深刻反思的历史教育经验才能成为历史教师的财富。如果一个历史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历史教育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他即使有20年的历史教育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历史教育工作的20次重复。历史教师只有善于从历史教育经验中吸取教益,才能使自己的历史教学得到改进。

学校要根据本校历史教师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课和说课、评课活动,努力为教师创造各种锻炼和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历史教师在教研氛围中培养良好的反思意识,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经常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对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开展历史学科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所教的每节课都可能遇到一些新的情境,产生一些新的困惑,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或是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理念即“在研究的状态中进行教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科研,努力形成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来从事教学的工作状态,从而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当前课改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校要根据历史学科的各种需要,指导教师科学选题,引导教师采用切实可行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为历史教师开展好学科教研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教师把学科教研真正摆在教学的工作日程上,鼓励教师开展学科教研,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县、市、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要发挥作用,建立县、市级教研活动基地

学校教育资源是学校发展变化的内在潜力,县、市、自治区级示范性高中要在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社区资源上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

首先,在人力资源上要发挥示范性高中在管理、师资上的优势和潜力,输出管理“软件”和部分师资,成为培养师资的摇篮。要把普通中学、薄弱学校的师资调进示范性高中进行培训提高,轮换交流到普通、薄弱中学支教,让示范性高中的人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其次,挖掘财力资源潜力,广开门路,开辟符合政策的勤工俭学渠道,办好校办工厂、农场、商场,解决教工家属就业问题,增强学校造血功能,在开源节流上发挥示范作用,为学校建设和提高教工福利待遇提供财力保障。再次,组建县、市级历史教育资源中心,建立校外历史教育基地,架设学校、教师、社会互相联系的桥梁,形成立体式的育人网络,以促进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山区的学校大多存在教师编制紧张、培训经费困难的现象,要想让所有历史教师都有外出机会去参加教育教学科研培训在目前来说是不现实的,但由当地教研室出面组建县级历史教研活动基地,对历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是一条经济有效的培训途径。为了能探索一条符合实际,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能充分调动广大历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教育教学新路子,让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不断地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及历史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加强山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教师有效学习为中心”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推进教师教育制度创新,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加强山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1.优化历史教师结构,有计划补充青年历史教师

目前山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现状令人担忧,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极少有年轻教师愿意到偏远山区任教,能够留在山区学校任教的只有年龄较大的当地教师。山区教师素质下降,条件艰苦,收入微薄,除了统发的财政工资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他们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县城中学教师的,这种现象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山区经济的大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学校要发展必须拥有优秀教师,而要拥有优秀教师,对于比较贫困的山区中学来说,一定要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让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学校必须关注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和去留倾向,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山区中学要狠抓青年历史教师的培养,在狠抓其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引导其开展在职学习,不断提升其学历。提升学历的过程就是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自我充电的过程。还要适时引进历史本科新教师,充实并壮大历史教师队伍。对新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责任心强、能吃苦、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安心工作。这种因校制宜的用人标准,会使青年教师在中年骨干历史教师的带领下,迅速熟悉历史教学常规,认真地把课上好,积极地参与教研组的活动,从而在“一年入门,两年过关,三年成型”的道路上发展。

2.建立县城与山区的中学历史教师双向交流机制, 组建跨学区的历史教研组

建立县城中学历史教师与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双向交流机制,是针对山区中学学科教师分布不均,合理配置现有历史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为此,当地教育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县城中学历史教师均衡配备实施方案,每年组织部分城区中学历史教师到山区中学支教,选派部分偏远山区中学历史教师到县直、城区中学挂职锻炼。对于山区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进修机会,他们与县城中学历史教师一起上课、听课、评课,一起参与教学研究,一起探讨教学疑难问题,一起组织教学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们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生动的教研工作实践既为他们的学有所用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又为他们的迅速成长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县城中学要主动地承担起下乡支教的任务,并在本校历史教师下乡支教的过程中训练受援学校教师,提升该校教师水平,发挥自身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第8篇:历史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西北区域史,特色课程,本科教学改革,历史学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8-0069-04

特色专业建设是实施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将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是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历史学本科教学中,如何在强调通史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突显区域史教学的内容,是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区域史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如何将通史教学和区域史教学有机结合?通史教学和区域史教学中课程体系如何设置?现有的师资队伍如何朝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的方向优化组合?如何开发既有通史内容又有区域史特色的系列教材?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中如何体现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的特色?等等。这些均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依托历史学国家特色专业、中国古代史部级教学团队、《敦煌学》国家精品课程,积极从事教学改革与实践,根据地域特色和传统优势,走出一条以西北区域史教学为突破口,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新路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对今后进一步推进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西北区域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特点

历史学是西北师大的传统优势学科。在多年的学科发展中,我们一直强调科研和教学并重以及科研和教学的协调发展。百余年来,西北师大的史学工作者充分利用便利的地域优势,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主动适应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在西北边疆史地、西北民族史、敦煌学、简牍学、丝绸之路文明史等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将西北史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本科教学活动之中,是西北师大历史学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本科生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教学作为本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将通史与西北区域史教学紧密结合,开设与西北区域历史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在中国通史与西北区域史教学相结合方面,开设有《敦煌学》《简牍学》《西北文化史》《西北经济史》等。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在拥有扎实的中国通史知识基础上,对西北历史有较深入的掌握和全面的了解;在世界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的结合中,侧重于丝路文明史、中亚史、西北跨国民族史、伊斯兰教史等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将世界通史的掌握与西北区域史的学习较好地结合起来。

立足西北区域特色,大力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课程,是西北师大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通史课程与西北区域史课程的有机结合,自2000年以来,通过多期教改工程,持续强化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突现西北师大历史学的课程特色。在强化《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等通史主要课程的同时,加强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建设,优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将《敦煌学》《简牍学》《丝路文明史》列入必修课,将《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西北经济史》《西北边疆考古概论》《西北民族史》列人选修课。同时淘汰《甘肃经济史》《甘肃史》等课程。其中《敦煌学》《简牍学》《丝路文明史》是最具西北区域文化特色的课程。《敦煌学》立足于甘肃敦煌文物大省这一资源优势,作为历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和骨干课,既是一门颇富特色、具有地缘优势的重要的专业知识课,又是从事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生动的思想教育课。现该课程已经建设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足以代表西北师大历史学特色和优势的国家精品品牌课程。甘肃是简牍的故乡,开设《简牍学》既宣传甘肃简牍文化遗产,又培养本科生基础的简牍学专业知识。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黄金地段,境内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丰富,《丝路文明史》课程的开设,就是在向本科生传授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传播丝绸之路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等。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强调教师在进行通史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进行西北区域史的教学。教学团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特色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从事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基础教学,每位教师至少要讲好一门中国通史课或世界史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从事西北区域史相关课程的教学,每位教师要讲好一门西北区域史课程,从而形成一课两人或多人承担,改变了因人设课或一人一课的局面,以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运行。

二、编写填补空白的西北区域史教材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指出:“教材建设要反映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选用高质量教材,编写新教材。”为了体现西北师大历史学特色专业的特点,我们在教材建设中,并没有像一些高校那样重复编写教材,而是定位于填补空白的教材建设,开发新教材,走出一条特色教材建设之路,我们先后编写的特色教材有:《敦煌学教程》、《史学论文写作教程》、《历史学本科专业学习指南》、《甘宁青考古八讲》、《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简牍学教程》、《西北边疆考古教程》等。其中《敦煌学教程》为国家精品课教材建设的重要成果,内容主要围绕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国内外敦煌学主要研究动态;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敦煌历史及敦煌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敦煌文物的发现、流散、收藏和有关追讨、回归等问题;敦煌学与隋唐五代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研究;敦煌学与民族史和古代民俗研究;敦煌学与中国古代教育、科技研究;敦煌学与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学研究;敦煌学与佛教、道教等宗教研究;敦煌文学;敦煌艺术等。《简牍学教程》对简牍及简牍学、我国简牍的出土历史简牍文字流变、简牍中的政治法律、简牍中的经济文书、简牍中的军事活动、简牍中的民族关系、简牍中的典籍与思想文化、简牍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作了较为明晰之阐述,并附简牍图版多幅,图文并茂。本教程的编撰,将有助于促进本校简牍学的教学,并希望带动国内高校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甘宁

青考古八讲》分别为甘宁青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新石器时代遗存、商周遗存、秦汉遗存、三国两晋南北朝遗存、隋唐遗存、宋元明遗存等,系统阐述了每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发掘状况、文化类型、文化内涵、研究现状,理论贯穿于材料之中。《西北边疆考古教程》主要论述西北边疆地区百年来考古发现和研究状况。西北边疆考古涉及的地理范围,主要是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划分,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部,教程在内容安排上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部分。在各章节,分别叙述了考古发现和发掘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发现作重点介绍,对于不同观点和学术争论也加以梳理;教程配备插图,以便于直观地掌握遗址和遗物。

目前,我们正在编撰的西北区域史教材还有《丝路文明史教程》《西北民族史教程》《西北历史文化遗产教程》《简牍学文献导读》《敦煌文献导读》等。

西北师大历史学特色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除《史学论文写作教程》《历史学本科专业学习指南》弥补基础课教材建设的不足之外,《敦煌学教程》《简牍学教程》《西北边疆考古教程》《甘宁青考古八讲》等均为首次编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三、高度重视西北区域史的教学研究

国家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将优质教学与研究资源用于本科教学,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一直是西北师大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第2期刊发西北师大历史学本科系列教学研究论文4篇:《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特色课程需要不断精心打造――以部级精品课课程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课程建设为例”》《特色课程需要强化特色――简牍学课程建设刍议》《特色课程需要推陈出新――关于开设中国北方民族史课程的思考》。《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总体论述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相结合的理论意义、教学方法、实践价值等重大问题。敦煌学是国际显学,在西北师大开设“敦煌学”课程具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在已有国家精品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好“敦煌学”,努力扩大课程受益面,《特色课程需要不断精心打造――以部级精品课课程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课程建设为例”》从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树立精品意识等方面提出,要把“敦煌学”课程建设成为既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又有西部特色的国家精品课程。西北师大对简牍学的研究起步较早,且在学界有较大影响。目前,简牍学研究已开始进入黄金阶段,开设“简牍学”课程,既是通史教学的深化,也是充分利用西北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以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重要途径。《特色课程需要强化特色――简牍学课程建设议刍》中就简牍的出土、简牍的内容及价值、简牍学课程大纲设计及教学经验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我国西北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民族关系是西北地区古史的中心内容,也是影响当今西北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北民族史内容丰富,既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现实紧密交织在一起。《特色课程需要推陈出新――关于开设北方民族史课程的思考》就开设北方民族史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课程内容设置等展开讨论,进而提出必须予以重视和加强民族史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年第3期刊发西北师大历史学本科系列教学研究论文3篇:《居丝绸之路古道,开“丝绸之路学”课程一关于西北师范大学开设“丝绸之路学”课程的几点认识》《(西北边疆考古通论)课程建设初探》《西北历史地理的课程建设与教学》。西北师大位居丝绸之路重镇兰州,较早开设了“丝绸之路文明史”的课程,特色鲜明。《居丝绸之路古道,开“丝绸之路学”课程――关于西北师范大学开设“丝绸之路学”课程的几点认识》认为,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应重视课堂教学和实地考察的结合、重视新材料的运用和学科建设、重视思想性和国际学术交流,以此推动“丝绸之路学”课程建设。西北边疆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在我国考古学界具有重要地位,《(西北边疆考古通论)教学初探》认为,开设“西北边疆考古通论”课程,对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西北边疆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尊重客观的考古资料进行历史学习,要结合适当的课外考古实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中国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与教学,西北师大起步较早,且薪火相传,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西北历史地理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就如何将西北历史地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推动“西北历史地理”课程建设展开了具有建设性的讨论。

以上教学研究成果,足以说明西北师大历史学教学团队对本科教学研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映了长期以来西北师大对西北区域史研究和教学高度结合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四、强化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相结合的学生实践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指出:“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利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种形式,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根据西北师大历史学学科特色,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实践,包括开设《史学论文写作》课程;要求三年级撰写学年论文,优秀论文必须答辩,答辩后获优秀成绩者,在推免研究生专业成绩计算时加权计人;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全部参加答辩;编辑学生学术刊物《文史管窥》等。《史学论文写作》课程从史学论文的选题人手,按照论文的构成要素,对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进行详细的讲述,就如何写作规范的论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讲解,并从丰富、翔实的案例来具体说明“如何写”,所讲的方法大都是从这些案例中推导出来的,清晰明白,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西北师大文史学院青年文史学社创建于1986年,在教师指导下社团以“营造学术氛围,展现学子风采”为宗旨,社刊《文史管窥》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学术水平的平台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拓宽实践教学渠道,积极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推进学生赴企业与联合实验室参与前沿研发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增加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哦们的做法是,注重学生实践中的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的结合,包括赴西安、敦煌、炳灵寺等地考古实习和历史文化遗产考察;在甘肃省历史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在甘肃省博物馆、西北师大博物馆担任讲解员等;开展甘肃文化遗产现状、西路军口述史调查等。我们组织本科生开展《甘肃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的社会实践,撰写了20余篇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如《炳灵寺石窟保护状况调查报告》《甘肃庆阳北石窟寺保护现状调查》《陇东窑洞文化保护状况调查报告》《莫高窟保护状况调查报告》《秦安大地湾遗址保护现状》《永登鲁土司衙门保护状况调查报告》《庄浪县云崖寺石窟及陈家洞石窟保护状况调查报告》《永靖傩舞戏调查报告》等。2009、2010、2011年连续三年组织本科生开展“寻访西路军足迹,弘扬革命者精神――西路军口述史社会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前往河西走廊参访西路军红军战士及其相关人士,搜集珍贵的有关西路军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学习西路军战士“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团结一致,同仇敌忾;顽强不屈,忍辱负重”的精神。组织学生开展“寻根历史遗迹,再访红色故土――庆阳红色文化口述史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参访庆阳老区老红军、老战士,搜集整理大量革命文献资料。

第9篇:历史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大学历史专业 课堂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25-02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这就揭示了教学与德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一方面,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也不能脱离科学文化知识而进行空洞的教育。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历史专业课堂教学,特别是中国古代史的课堂教学中,传授历史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只有这样,才符合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其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史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历史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讲述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算起,我国已有一百七十万年以上的历史。距今7000到5000年,在黄河流域,半坡的先民们,就开始种植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在距今7000到6000年,在长江流域,河姆渡的先民们,开始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可见,我国的农业文明已经超过七千年的历史。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民们种的植粟和稻,至今,依然是人类的主要粮食品种。先民们还发明了原始的畜牧业和手工业,尤其是他们发明的蚕丝织布,使中华民族被誉为“丝的国度”和“丝的民族”。四五千年前的尧、舜、禹时期,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这时我国已开始迈向人类文明的时代。

中国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从来没有间断。我们是世界上唯一古老而历史又从未中断过的国家和民族。正如冯天瑜先生所说,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于两千年前趋于黯淡;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化被来自中亚的亚利安人扫灭;创建过太阳金字塔的玛雅文化,也衰败于中美洲丛林;光焰万丈的希腊文化,则被罗马所取代;罗马文化又因日耳曼蛮族入侵,而毁灭殆尽,……唯有中国文化,却于坎坷跌宕中延绵发展,始终未曾中绝,成为世界史上“连续性文化”的典范[3]。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夏商周三代,中经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上溯几千年甚至百万年都可以找到历史的依据和根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文字的国家之一。至今,中国的古文字并没有变成死文字,它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现今通行的汉字。

中华文化在无数个世纪当中连续辉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化,都出现过大幅度“断层”,甚至盛极而亡,唯有中国文化,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于起伏跌右中传承不辍。这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文化,值得我们为之骄傲,为之自豪。我们应当珍惜这份文化遗产,并让她发扬光大。通过讲述,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起“爱我中华”的坚定信念。

二、讲述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中华民族是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极为深远影响的民族。中国的文明在世界遥遥领先,我国长期以来是对世界文明作出贡献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包括了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古代中国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科学家、史学家、军事家等等,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经典著作,这份丰富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

指出:“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版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4]”。上述四项,世界上称之为中国的“四大发明”。充分说明中国古代曾经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其实,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浩如烟海,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远不止四大发明。例如,我国古代以计算为主的数学成就,被马克思称为“最妙的发明之一”。《九章算术》已被证明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巨大的科学推动作用。它的计算方法,不仅能证实世界上许多新的科学成就,而且还是一些新的学科的促进力量。科学家们正在重新认识我国古代人民建筑长城和修筑大运河的建筑技术,得出它们的许多方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的结论。其他方面,如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医药学、交通、冶炼铸造、酿酒、制漆等等,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还体现在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在世界上最早培育了水稻、粟等农作物,并于春秋战国时形成农家学派。公元前256年,李冰修筑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此后,出现了郑国渠、六辅渠、白渠、芍陂等许许多多的水利灌溉工程。古代的农具多种多样,并且不断得到改进。农业从粗放向精耕细作转化,产量不断提高。古代史上,还出现了贾思勰等著名的农学家和《齐民要术》等不少的农学专著。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一直领先世界。三千七百多年前,中华民族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商代司母戊大方鼎的铸造,表明我国古代的青铜制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至迟在春秋中期开始采用的冶铁技术,比欧洲要早一千五百年。商朝时,我国就出现了原始瓷器。随着原料和烧制技术的不断改进,到汉代时,瓷器生产已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出现了柴、钧、汝、哥、定等五大名窑,以及瓷都景德镇。中国瓷器大量外销,我国因之被誉为“瓷器之国”。

中国古代的精神文明,同样辉煌灿烂。劳动人民和无数的哲人先贤,以其丰富的精神文明成就,不断充实着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例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博大精深,春秋战国时期即出现百家争鸣,儒学在与佛学、道家思想的对立与融合中,历经二千多年不衰。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兴旺发达;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精粹宏篇不胜枚举,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异彩纷呈;中国古代艺术美不胜收,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书法等优秀作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三、讲述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光荣的革命传统,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先进人物总是起着重要作用。在封建社会,人民处于无权地位,他们的爱国愿望和要求,往往通过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先进人物的活动反映出来。马克思主义历史教育观,历来重视把先进人物史迹的记述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含起来,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特别是国家面临存亡废兴的历史时刻,不同阶级和社会势力的代表人物,总要在爱国与卖国、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发生严重的分歧和斗争,而这种分歧和斗争,则往往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通过正反两方面历史人物思想与活动的对比及其荣辱褒贬,是非功过的评述,不仅可使学生别善恶,明爱憎,烘托爱国主义者的高风亮节,并在思想上引起共鸣,而且可以从历史的启示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激发他们继承前辈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精神。为了更具体、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堂讲授必须适当充实史料,丰富内容,增强说服力。这样才能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中国古代有崇尚气节的优良传统。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不流露出令人敬仰的气节。苏武、张骞、岳飞、文天祥,一个个正气凛然的英雄,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功臣。

中华民族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我国历史上有大小数百次农民起义,那些不怕死的农民起义的英雄,敢于同封建统治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

中华民族历来不能忍受外来侵略者对我国领土的侵犯。明清时期,我国人民进行了反抗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反抗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反抗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和意志,使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

上述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气节、富于革命的传统和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都是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77.

[2]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