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

第1篇: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道路工程;勘察设计;问题;措施;地质勘察设计;要点

一.道路工程勘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业主对施工设计的干预较多,不利于勘察设计工作的进行。业主在建设施工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对于项目勘察设计缺乏一定的约束力,不利于勘察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些业主在工作中过多地干预勘察设计工作,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随意压缩项目的勘察设计周期,使得设计方案论证时间不足,勘察设计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为后续的施工工作带来隐患。对于工程项目的监管力度不严,建设程序执行不力,随意调整设计方案,这些都影响了勘察设计的质量。

2、勘察市场的无序和混乱。道路建设市场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勘察设计工作质量在建设单位的经营过程中,为了获得建设项目,赢得经济利益,经常会出现竞争压价的现象,在勘察设计方面更是出现了分包、挂靠等现象,这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严重影响了勘察设计工作的质量,使得一些有效的资源没有办法利用,工程勘察设计工作实施不到位,造成了工程浪费现象的发生,严重的情况还有可能引发工程事故,为建设施工埋下安全隐患。

3、勘察设计单位从业人员质量控制意识淡薄。在建设单位的工作中,一些勘察设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质量控制的意识淡薄,对于设计方案中存在缺项、漏项等问题,各设计阶段缺乏有效的衔接,审核工作只流于形式;一些勘察设计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承接超出设计能力的项目,缺少相应的专业技术设计人员,严重影响了勘察设计质量。由于勘察设计人员质量和责任意识的淡薄,出现了一些勘察资料造假的行为,不仅无法保证设计方案的实施,还给整个工程项目质量产生极坏的影响。

二.道路工程勘察设计问题的措施

1、熟悉和掌握有关的规范规程、掌握道路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并在具体勘察工作中认真执行。通过技术交底和沟通,勘察技术人员了解拟建工程特点,充分理解勘察目的和设计意图,明确岩土工程勘察的侧重点。

2、必须监督和规范业主单位的市场行为,加大对业主的管理力度,如在勘察设计总包合同中,明确勘察最少费用及最低单价,确保勘察费用和市场价相适应,减少设计单位对勘察费用的截留,或者勘察费用由甲方直接划拨给勘察承接单位,广东和福建一些甲方单位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和设计单位签勘察设计总包合同时,均明确了这一点。

3、建议建设主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严查挂靠、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强化技术方案的主导作用,坚决制止擅自压缩勘察周期、片面追求低价中标等不良现象。建立严格市场准入、清出机制,把资质年检和质量检查直接挂钩,对质量检查不合格的单位实行经济处罚、暂停营业、整顿直至取消单位资质。

4、首先应加强基层钻机施工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加强思想教育,增强责任心和质量意识,提高勘探业务素质。其次,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道路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工程地质勘察设计技术人员勘察工作的针对性。最后,在外业勘察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或地质技术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勘探测试的进展情况,随时对外业工作完成的记录进行检查验收,加强对现场勘探的质量监督检查,发现与已有资料矛盾的记录应及时核实,查明矛盾的原因,制定处理意见。

5、强化设计主体对地质勘察设计的管理和责任,设计院应配置少量的岩土工程师,使勘察和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有助于设计人员研究、分析、消化和应用勘察成果,使设计更为可靠。

三、道路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的要点

1、初步阶段。根据协议书的要求,在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道路工程建筑场地进一步做好地质比选工作,为初步选定工程场地、设计方案和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提供的必要工程地质依据。第二,首先进行综合地质勘察设计、查明路基和构造物场地岩土层结构及工程性质,为路基设计、选择构造物结构和基础类型提供工程地质材料;其次,初步查明对工程场地起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条件、特殊岩石类别、范围、性质、评价对工程的危害程度,为路线避绕或治理对策提供地质依据;最后,查明场地地震烈度,对抗震设防烈7度及其以上的高烈度区进行烈度复核和地震安全性评价。

2、详细阶段。(1)道路沿线的地质状况直接关系到路线的选择是否合理,以及路床和结构物是否安全稳定,因此地质调查工作十分重要,否则可能会造成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改线、重建或特殊处理等问题,这无形中加大了工程量增加了工程投资延误了工期。地质调查必须做深、做细,要根据道路沿线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地质调查方法并制定具体调查细节,例如需钻孔的应仔细验算钻孔间距和钻孔深度。(2)有些高速道路由于受线形指标等因素的制约需要贯穿耕种区域或与排灌系统交叉时需设涵洞等构造物,由此增加了道路建设费用,同时构造物过于密集也不利于机械化施工。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而不打乱原有排灌系统,设计人员必须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综合排灌方案,并要在取得当地政府的书面认可后再进行结构物和改移沟渠的设计,以避免工程开工后进行变更设计而影响工期的情况发生。(3)地方道路可能会与设计主线交叉,因此交通量预测和地方道路网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上跨主线还是下穿主线,都必须按照远景要求留足跨径、宽度和净空,避免通车后再进行改造的损失。目前道路设计人员在进行外业调查时往往只对需要设置互通立交的地方道路进行交通量预测,对其它地方道路则只调查现状而未考虑今后的发展,这就给以后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在进行此项调查时,必须在全面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道路网现状等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对地方道路的远景交通量进行预测以确定设计标准和等级。(4)路基勘探:路基勘探应在物探工作基础上采用钻探方法查明路基范围内溶洞分布特点、形态、规模、顶板厚度及完整性等,在填方路段钻孔应在完整基岩内钻进5~8米,在该深度内遇溶洞时,应钻穿溶洞并在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米;在挖方路段,钻孔应在路基设计标高以下完整基岩内钻进5~8米,或穿过溶洞后在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米。(5)隧道勘探:在物探工作基础重点查明断层带、褶皱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岩溶发育情况。除洞口布设钻孔外(钻孔应在洞口以上30~50米范围内),在洞身易发育岩洞地段布设钻孔。钻孔应在隧道底板设计标高以下完整基岩内钻进5~8米,在该深度内遇有溶洞时,钻孔应穿过溶洞,在其底板完整基岩内钻进3~5米。钻孔应布在中线外7米交叉布置。

第2篇: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影响提取;道路勘察设计;应用

正文:公路、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勘察技术对复杂地形的勘测区域勘察难度大、误差率高,为了减少误差,确保勘察设计的质量,常常需要反复勘探测量多次,取其平均值来减小误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路工程施工进度及工期。提高勘察设计工作效率、加快勘察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道路勘察有关部门与人员的首要任务。

一、道路勘察重要性分析

道路施工的勘察测量对于公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公路工程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勘察测量环境艰苦、地形复杂、测量放线工作困难重重。而勘察测量工作是道路工程方向的指引,必须确保勘察测量准确、周密才能保障公路工程顺利施工。因此,加快公路工程勘察测量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对于公路工程的施工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道路工程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勘察测量工作新技术的引进,通过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的应用加快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工作效率及精准度。

二、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分析

2.1影像提取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道路工程勘察设计的工作难度,解决了许多公路勘测过程的难题。其中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最具代表性,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二维影像提取三维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只需要的是勘察测量很少的像控点,然后在相控点附近拍摄若干影像数据,就可以放进系统进行量测与重建处理。通过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在公路勘察测量中,利用全站仪只需勘测很少的控制点,而非专业测量数码相机经过检校标定后,也可以当作量测相机使用。通过拍摄工程现场影像进行匹配、定向、空三处理,解算出相片参数,就可以生成所需的正射影像、等高线、DEM等数据。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应用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中的逐点测量简化成为“面”测量,加上自动化的引用,极大的减轻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2GPS单机联网试勘测技术的应用。由于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地理条件较差,传统勘察测量需要多次校验来确保勘察测量的精准度。但是随着GPS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GPS在道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应用越来越多。GPS系统利用24颗卫星、地面接收装置以及用户接收仪器组成,全天候地连续提供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等技术参数。道路工程的勘察测量主要利用了GPS的静态功能和动态功能,通过接收到的卫星信息,确定地面某点的三维坐标;通过动态功能把已知的三维坐标点位,实地放样地面上。利用GPS进行道路工程的勘察测量工作极大的提高了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准确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GPS测量技术可以实时、有效、精准的对道路工程进行准确的测量,以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2.3计算机设计软件在道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勘测—设计—成图是道路勘察设计的主题工作思路,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道路勘察设计必须需要通过专业辅助软件来实现。传统的设计、绘图费时费力且不易修改,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设计与成图可以极大的提高设计、成图的效率。道路设计过程中设计工程师始终以现场勘测数据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通过专业化软件的自动功能可以完成数据采集、整理,为设计工程师提供更加便利的操作。在设计中勘测数据整理编辑采用microsoftexcel表格方式,直观明了,所有有关道路设计的原始数据都让设计师一目了然,给方案的修改带来很大灵活性。而且软件成图过程是高度自动化的过程,原始数据采集编辑完毕,整个设计任务也就完成了90%以上,因为剩下的绘图部分,软件都能自动完成,让设计师从最枯燥无味的绘图工序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寻求最佳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从而发挥出设计师最大的潜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为设计人员提供快捷的画图工具,尽量减少各种限制。生成的全部图形对象均为autocad的基本类型实体,使用autocad命令画的图可以用软件任意修改。操作步骤清晰明确,选项功能一目了然,应用autocad推荐的定制工具和编程语言开发平面线形设计主要解决道路的中心线形,适用于一般路线设计和复杂的立交线形设计。实际工程设计时,线形设计通常有两种情况:不使用坐标的纯粹线形设计;用测量坐标控制转点和线位的线形设计,平面线形设计程序能够识别处理不同的ucs。实际上线形设计大部分工作量在调整线形上,天正市政软件根据线形设计工作过程,分解为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等几部分,分别在不同的已知条件下进行线形设计,这种方法与道路线形设计工作程序相符。道路平面设计能完成任何复杂道路平面的设计工作,包括道路中各种交叉口接入设计、各种道路出入口设计、任意复杂绿化带设计与编辑、各种已知条件的港湾停靠站设计、以及进行各种方式的道路桩号设计,并可对道路整体平面图进行任意图幅的自动分页。

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急速发展,沿海开放地区城市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部门的工作负荷日益繁重。在此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开始加大投入力度以支持新技术在道路规划部门的应用,许多城市的道路规划部门也开始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此时的信息系统仍侧重于规划文档的管理,目标是减轻经办人员处理文档的负担,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透明度,办公系统的实现方法上基本是采用Fox-pro,Dbase等软件作为开发收文、发文、办文的管理系统,而空间信息/图形处理还只是处于较低的应用水乎,更没有考虑到规划文档与规划空间信息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当然,当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限制了更多地应用。在90年代中期计算机硬件的性价比得大幅提高,软件的功能不断加强,面向对象枝术、COM/DCOM技术、Internet/Intranet技术、网络技术日趋成熟,为道路规划设计信息系统登上新台阶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现代计算机软件系统对城市各条道路车流量的统计,对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提出基础建议,并由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自动生成功能,设计出符合城市、车流走向的道路。:

结论: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道路勘察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道路勘察设计人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道路勘察设计有关部门必须加快自身人员配备的科学化,通过勘察设计人员的招聘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促进人才结构的优化。通过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及新技术的应用,将道路勘察设计

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庭伟《GPS技术在公路勘察测量中的而应用》城市规划2006.3

2.李海《道路勘察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1

3.杨勇《计算机应用研究――勘察测量技术》信息资讯2007.6

第3篇: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

就目前技术人员的基本业务水平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满足于自身的技术水平,缺乏必备的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施工经验与专业知识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勘察设计质量的下降。部门间缺乏沟通,影响整体设计质量修建公路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各个专业组之间的默契配合,每个组之间通过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在互相配合协作的基础上才能确保道路勘察设计的质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专业组之间仅仅重视自身的设计质量,而对于专业组之间的协作则完全忽略掉了,这种各行其是的错误工作只会降低道路勘察设计的质量。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很多勘察设计单位虽然进行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制定了相应的企业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控制目标,但实际工作中,质量记录却常常是为了应付第三方的检查而准备的,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造成很多规章制度、质量规范并没有落到实处,因而道路勘察设计质量也得不到根本的保障,造成勘察设计质量忽高忽低,质量记录与实际不符,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管理系统得不到重视和完善。

强化资质控制,规范操作流程为了保证道路勘察设计质量,相关部门应对从事道路工程勘察、设计活动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对从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使从事道路勘察设计的单位在其资质等级允许的范围内承接业务,从而保证其业务完成质量。其次,道路勘察设计单位及道路工程施工单位都应自觉地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进行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严格按照道路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先设计、后施工,施工前对设计方案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经济性分析、对施工图纸进行研究评价,经审定施工设计符合工程要求后方可施工。坚决杜绝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避免施工设计的随意变更,保证工程设计方案合理、可行。提升勘察设计队伍素质人是道路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主体,各项工作都由勘察设计人员完成,因而勘察设计队伍的职业素质对于工程勘察设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加强人员培训教育是不断提升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的关键,也是调动勘察设计队伍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重要途径。因而勘察设计单位有必要对全体勘察设计人员实行分层次的培训教育。

针对高学历但缺乏实践经验的新人及经验丰富但对新理念、新技术缺乏了解的自身勘察设计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教育方案。使勘察设计队伍的每位成员都能掌握国家最新标准、规范,先进的勘察设计理念和相关技术,勘察设计质量标准及评价标准等等,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对勘察设计队伍整体素质进行不断提升。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道路勘察设计质量是勘察设计单位各项工作的综合体现,道路勘察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多、涉及面广,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要保证勘察设计质量就要建立并不断健全勘察设计质量管理保证体系。除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之外,还要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性,往往许多质量问题并不是因为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所致,而是因为工作责任性不强而造成或是因为责任不明确、工序的衔接不通畅所造成,这样,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并实施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清楚、责任明确、衔接有序,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追溯、可追究,并有严格的奖罚办法,也就是须有一套作为动作依据的质量体系文件,要有一个不断运行的过程和活动建立这样一个质量体系,并使之有效运作,是现代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质量体系的建立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下而上反复讨论,做到既可操作,又行之有效。用于创新不断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道路勘察设计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要不断提高道路勘察设计质量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尤其是强化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了解和运用,灵活运用各种勘察设计软件辅助道路工程的勘察设计,而不再单纯凭经验、凭直觉工作,从而不断提升勘察设计的先进性、科学性;此外,企业管部门也应不断创新完善勘察质量管理体系,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对勘察设计工作实行全过程管理、全面管理和动态管理,使勘察设计质量得到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道路勘察设计质量对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工程造价、使用寿命和服务性能均有着深远的影响,控制好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是保证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和基础。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是勘察设计单位各项工作的综合体现,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因而要控制好勘察设计质量应从强化单位、人员资质管理,提升勘察设计人员素质、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四个方面同时做起。既要严抓技术质量,又要从管理方法和质量保证体系上不断改进。

作者:张云涛 单位:唐山市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第4篇: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山区高速公路 勘察 设计 施工 运营 工程地质条件 地质病害

1 概述

由于国民 经济 的发展和路网完善的需求,高速公路逐步进入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其线形指标高,工程艰巨,投资巨大,对 自然 环境的破坏也非常严重。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对于山区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山区公路环境载体主要是自然环境,也是地质环境。山区一般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要切坡、填沟、打洞(隧道),对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处理不好还会诱发和加剧各种地质灾害,增加公路建设投资, 影响 工期,甚至给运营阶段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山区高速公路的环保主要是地质环境的保护和地质灾害的防治。

要建设一条兼顾 交通 、环保、生态等方面要求的高标准的山区高速公路,应该重视和加强地质工作。地质工作应贯穿于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全过程。对地质现象和 规律 的认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的,根据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 方法 和手段。

2 勘察设计阶段

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山区高速公路在自然地质环境中穿行,并对地质环境进行改造,应该认识地质规律,尊重地质规律,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质因素,遵循地质原则,从源头上尽量减少山区高速公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且为施工和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

2.1工可阶段——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

山区公路地质选线主要受到地形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制约,主要的不良地质现象有滑坡、泥石流、岩崩、岩溶、岩堆(坡积层)、软弱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冻土、水害、采空区以及强震区(高地应力)等。本阶段应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区域构造地质、岩石地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资料,利用遥感资料(卫片和航片),编制中比例尺(1:5万或1:10万)工程地质图和地质灾害(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图,图上标注大的地质构造(主要是断层)、重大的地质病害体,分析区域性的地质灾害发生条件,进行初步的地质灾害评估,配合路线方案设计,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和重点路段的调查,反复对比,优选出工程地质条件最好、地质灾害最少、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的路线走廊带,真正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对于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泥沼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

2.2初设阶段——突出重大地质病害对路线方案的制约

确定路线方案前应对沿线地质构造带、断层、岩石的层理情况、地质病害的分布及范围等,通过对遥感地质判释资料以及不同勘测阶段的勘探、调查资料的分析, 研究 路线通过方案并不断优化。对地质较为复杂地段还应注意在设线后诱发并加剧地质病害的可能性,谨慎的确定路线的线位和采取的工程措施。地质技术人员应配合路线设计师作好地质咨询工作,可以沿初步拟定的路线线位,进行全线踏勘,对重点工点进行地质调查,得出初拟线位沿线的基本工程地质情况,评估路线方案的可行性,发现重大不良地质地段或预测工后会出现难以治理的地质病害的路段要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尽快调整路线线位。基本确定路线方案后,及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进行大比例尺(1:1万)的地质遥感解译及地质灾害调查和工程地质调绘工作,编制1:1万工程地质图和路线区域地质病害现状图。图件的重点是地质灾害和重要工点的工程地质条件,要有针对性,要突出重点,不可以拿1:5万地质图放大。现在委托地质部门做的图件,有些不能称为工程地质图,只能称为基本地质图(工程地质分区太笼统、工程地质条件的论述太简略)。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不能够代替1:1万工程地质图的编制,但二者可结合进行,以节约时间和经费。

很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由于植被覆盖、后期人工改造以及观察角度和范围有限等原因,在现场难以判断。通过遥感资料(如航片)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全貌,合理的解译,有利于对此类不良地质体的正确认识。

当工作中发现仍有重大的地质病害存在或有潜在的重大地质病害时,必须及时调整线位。对于重大的地质病害应尽量绕避,实在无法绕避的要考虑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可靠性,尽量在路线的平纵面优化上下功夫(采用分离式路基、用桥隧构造物通过、从滑坡体上部通过、半路半桥等),避免高填深挖,以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提高工程措施的可靠性和安全度。对地质病害应以防为主,以治为辅,能避当避,即使增加工程造价也是值得的。

以安徽省徽杭高速公路为例,该路全长约80km,有四分之三路段位于山区,由于勘测时间较早,对山区高速公路特点认识不足,以投资为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有一半左右的路段基本沿区域性的三阳断裂带布设。受构造 影响 ,岩体风化破碎严重,并且沿线分布有雄村滑坡、朱村滑坡等规模较大的不良地质体。施工开挖后,出现大量的不稳定边坡,甚至诱发了部分滑坡。对于部分地质病害路段及时调整线位,进行了避让,而更多的病害段只能采取治理措施,结果造价大幅攀升,严重影响了工期,并且治理效果也难以预测。

必要时应增加技术设计阶段,对重大地质病害路段进行深入勘察,确定路线可行性。

2.3施工图设计阶段——详查工点地质条件除了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之外,还要贯彻综合设计原则,在路线设计的各个阶段,对工程地质条件要有充分的了解,保证路线方案的 科学 性。对地质资料要充分利用,桥位、隧道、路线各有一套地质资料,但彼此经常脱节。比如当桥隧相连时,隧道勘察发现有不良地质现象,桥梁设计人员却不知道,还把桥台置于其上。因此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互相 学习 。从事路线、隧道、桥梁设计的人员要尽量多地掌握一些基本的地质知识,以有利于对地质资料的合理使用。

3 施工阶段——遵循信息化施工、补充勘察、动态设计原则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勘察周期的制约,有些复杂场地(岩溶、破碎带、岩性纵横向差异大的地区)或地形困难场地(陡坡、鱼塘等)在设计阶段难以布置充分的勘察工作量,无法查清场地详细工程地质条件。在施工期间,可以进行补充勘察,如对岩溶发育区或岩性差异大的场地逐桩钻探,对原进场困难场地通过施工便道进场钻探。施工中发现新的地质 问题 也要补充勘察。应该把施工期间的勘察工作视作设计期间勘察工作的重要补充。

另外本阶段应遵循信息化施工(施工中监测)、动态设计的原则。隧道的超前预报、边坡的动态监测都是施工阶段必须要进行的工作。施工单位一定要配备过硬的地质技术人员,及时发现问题,不要等到地质病害已经发生才去治理,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发现边坡、隧道等有失稳的趋势之后要立即反馈业主和设计单位,并及时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避免边坡、隧洞大面积失稳。应该认识到,设计阶段的勘察工作对地质现象和地质 规律 的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据此进行的设计只能称为预设计。在边坡或隧道断面开挖以后,很多问题才会发现,此时应有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对照原有的勘察设计方案,发现新的问题之后通过合理工序及时调整设计方案。等到问题已经发生才去采取措施,既多花了钱,又耽误了工期。

目前 施工单位的岩土工程技术人员也是极为缺乏的,有时由于不合理的施工 方法 导致或加剧了地质病害的发生和 发展 (如在破碎岩体上放大炮、自下而上开挖边坡等)

施工期间的岩土工程监理工作目前还较为薄弱的,有丰富 理论 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岩土监理工程师极为缺乏,使施工期间的地质病害预防工作远远达不到要求。

4 运营阶段——加强敏感点监测

山区高速公路运营期间也要高度重视地质工作。因为有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力释放或边坡的蠕变有些需要长达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一次性治理有时并不能保证长治久安。因此对于一些在施工中出现病害的路段或重要工点要建立数据库,进行变形、位移和地下水的动态监测,定期巡查,建立防灾和预警系统,在雨季或洪水季节要加强对敏感点的监测。通过长期观测记录,还可以更深入的认识地质 规律 , 分析 地质病害的发生发展机理,预测发展趋势,发现有不利的趋势要及时采取措施。

5 山区公路建设地质工作中存在的 问题

5.1前期阶段

工可阶段对地质工作不够重视,地质遥感工作不做或精度不够,不能够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导致选定的路线走廊带中地质病害多,处理难度大,给后期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初步设计阶段,由于路线方案调整较大,而工期紧张,因此很多勘察工作量作废,路线地质精度不够,部分工点缺少地质资料,给设计工作带来隐患,也使得施工图设计阶段路线方案有时发生较大调整。目前的山区公路工程勘察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由于现在很多项目的勘察设计工期都非常紧张,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尽可能高的勘察精度,的确是一个难题。为抢时间,现在地质勘察工作很大一部分外委出去,全线人员设备上了很多,但在施工中仍会暴露出很多地质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地质现象的隐蔽性和地质 科学 的复杂性,难以全面深入地认识地质现象,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从事岩土工程的技术人员本身能力有限所致。岩土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经验学科,技术人员的经验非常重要。外委的勘察单位一定要过硬,对于其提供的地质资料要进行审核,去伪存真,对于不能够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的坚决返工。在其外业和内业阶段要进行监督,多沟通。外行业的地勘队伍往往对公路工程的特点及公路勘察规范了解不够,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勘察,资料经常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另外由于工期紧,技术准备不足,勘察手段不合理,经常导致勘察深度不足,如隧道勘探未采用双管单动钻进,无法判断RQD,钻探工艺和技术不过硬,岩石取心率低,钻孔水文地质试验数据不足,对边坡勘察无法判断滑动面,无法取得可信的各种力学参数,物探手段与其他勘探手段的互相校核精度不够等,甚至有个别单位编造资料应付设计。所以不仅要看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还要看投入人员技术水平、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如何,拟定的勘察方案是否合理,对地质现象的认识是否科学。在实践中,由于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经常会出现错判、漏判地质病害的现象。因此加强公路岩土工程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是非常紧迫的事情。

5.2施工阶段

地质技术力量薄弱,岩土工程监测和监理不力,施工工序和方法不对,导致地质病害的加剧,甚至诱发地质病害。对工程地质特点认识不足,不能够及时预测和反馈地质病害,只能被动地等待地质病害的发生。

5.3运营阶段

地质工作目前还基本上是空白,无法保证山区高速公路的安全顺畅。

6 正确认识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由于岩土体的组成物质差异,更重要的是在岩土体内部分布有大量的不连续界面,把完整的岩土体分割成许多块体,总体为非均质体,在应力的传递上非常复杂,因此岩土工程属于非线性科学。现有的岩石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均难以准确的描述岩土体实际的力学本构关系。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其本身的因素外,还受到许多外界的因素 影响 ,十分复杂。因此,对于岩土工程的分析 计算 只能是半定量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分析者经验的制约。对于已经存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病害,其周界相对清楚,各种勘察设计技术规范较完备,认识起来相对容易。最难的是对于现状稳定的高边坡,预测其人工开挖后的稳定性。对于其地质构造的分析,地质-力学模型的建立,稳定计算分析都十分困难。勘察深度难以保证,稳定性计算方法不够科学,边坡设计时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如一般都只给出最终的边坡坡率和边界,各种边坡加固设计也是针对最终边坡的,各种分析计算也是以最终边坡为约束条件的。这样即使地质条件清楚,分析计算合理,设计稳妥,施工严格遵循规范和设计要求,也往往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地质病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对开挖过程中的各种边坡条件进行分析计算,虽然按最终边坡条件计算是稳定的,但不能够保证任意开挖条件下边坡都是稳定的。因此对于从事边坡设计的岩土工程师而言,应该对于边坡开挖过程中的多种控制性断面稳定性进行计算,提供合理的开挖步骤和各种稳定的开挖断面,并对不稳定的中间边坡提出临时性的工程加固措施,以保证边坡的稳定开挖。

7 展望

技术进步是山区高速公路成功修筑的重要保证。现在采用三维数模,可以很快的得出路线平纵面模型,任意切割纵横断面,发现 问题 之后可以很快的调整线位并重新进行 分析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相信随着3S技术的 发展 ,今后三维数模会和三维地学模型、岩土工程专家分析系统结合起来,对于重要工点通过现场地质工作,建立地质-力学模型,通过专家分析系统,可以任意模拟边坡开挖后的形状及物理力学状态的变化,迅速分析其稳定性,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甚至还可以对边坡等地质病害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会诊,聚集各方面力量以解决问题。

8 结语

山区高速公路的修建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各个环节和部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要加强 学习 ,真正重视问题的严重性。可以说,山区高速公路的修建,岩土工程是关键,地质病害是控制性因素。

参考 文献

[1] JTJ 064-98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北京:人民 交通 出版社,1999

[2] 霍明.建设生态公路考虑的几个问题.见: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 研究 院 公路勘察设计技术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8

第5篇: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U4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9-0118-01

公路修建起来往往工程巨大,几十公路的长度很常见,这就决定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往往呈线状分布。长达几十公路的公路修建过程中,会经过不同的地质地貌条件,也会遇到很多不利的施工条件,这要求公路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做好地质勘察,并且勘察人员需要掌握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1 公路地质勘察的目的及任务

公路地质勘查能通过提供详尽的地质勘察资料为道路工程施工图提供设计参考,通过地质勘察能对工程地质条件中的道路修建的适宜性和稳定性进行适宜性评价,并且提供道路区域内的岩土的设计参数。如果公路工程需要架设桥梁,地质勘查还能提供详细的地质勘查数据及分析,对是否适宜建造桥梁,以及桥梁构建方案中桥梁类型、地基岩土参数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公路地质勘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准确分析数据,为工程设计、地基稳定等方面提供参考指标,主要分析场地土层成层原因和分布规律、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并分析其对本工程设计与施工可能产生的影响,判定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判断并评价场地的岩土工程地质特点,结合该项目工程的性质,对基础型式及相应的持力层进行分析论证。

2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常见问题

工程设计是分步骤展开的,与设计时期相适应,勘察也是分步骤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一定要根据勘察阶段的差异化,完成所有勘察任务。每个勘察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深度应该和公路设计中每一个流程的要求相匹配。

公路工程的地质勘察项目通常是呈线型布局,一般情况下都要长达几十公里。如果是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区域,同一个项目中通常会跨越各类地形地貌和及地质架构,经历各种恶劣的地质和特殊岩土。要想管理好一项繁琐难度大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项目,这需要项目负责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此外还要具备非常高的综合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勘察工作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深度应要的符合公路设计阶段的要求。客观方面的设计思路和水平如今还很难达到最新的交通建设标准,整体设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指标和标准的应用及掌握都比较死板,地勘工作深度不够,水文地质资料的搜集汇总、分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稍弱,个别项目技术方案还无法完全实现客观、科学和真实,更无法发挥出优化设计、控制投资、便捷施工的重要作用。投资控制过程中,经常有工程概算大于估算,预算超过概算等各种不良的现象产生。

地质勘察设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这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勘察设计的时长比较短,缺乏严密度,设计者深入分析问题,以及推敲方案的时间不够。设计人员对工程造价的具体理解上存有误区,无法正确处理质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把减少造价成本视为勘察设计最终的追求目一,这是在安全受到保障,环境无任何破坏,质量有提高的基础上的减少。优秀的设计,应该是具有耐久性、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和经济性的和谐统一,而不是投入资金越多工程项目执行的就越好,有时候就算预算很高也不一定就能完成高质量的项目。

3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需注意的问题

3.1 勘察编写大纲

编写大纲是全部勘察项目都必须执行的工作内容,应全面考虑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环境和项目具体情况,既要要详实地对地质条件的了解程度、项目情况、地质勘察的目的、手段、技术要求有一个具体说明,还要对执行勘察工作的人员、投放的设备和质量保障测量都形成一个系统的说明文件。

3.2 选择勘探测试方法

勘探测试方法都带有极强的指向性,选用合理的能产生最大效益的方法,反之将导致很多工作量徒劳,完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勘察测试方法五花八门,那么怎么选择既经济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公路工程勘察的中的。

3.3 工程地质勘察周期控制

勘察时长作为工程地质勘察项目的关键原因一定要符合计划的要求。在编制勘察大纲时,需要围绕工程项目情况分析、勘察工作量和方法、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起草,对外业工作、岩土试验和室内资料整理周期进行统筹安排人员和设备。建立项目完按时完工的成本观念,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公路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勘察设计要综合考虑规划、建设、养护等的全过程,在按时完工的指导下进行技术方案对比,规范确定项目的功能水平,完成技g和经济的协调统一,保障勘察设计的工作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勘察是公路工程设计和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基础,只有针对同的地质条件,选用不同的勘察方法,满足各种地质的勘察要求,严格按照公路工程勘察规范,严密遵循有关标准规范来完成勘察工作,加强对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全过程的控制,切实提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质量,为公路设计和施工提供更加详细的地质资料,从而保证公路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字: 岩土工程 数字化勘察 应用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在体制还是在勘察方法、 计算机辅助软件、 勘察报告编制等各方面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并且还在在不断优化中。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基和基础以及地下工程的关系。 由于地基土是因地而异的,在接受一项岩土工程勘察任务时, 必须明确该工程的主要技术矛盾是什么, 需要解决哪些主要技术间题。在对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以及建筑物荷载情况了如指掌的情况下,在岩土工程勘察实施过程中,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 就基础及地下工程的设计、 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以充分的论证和分析, 最终提出经济合理、 技术可行的解决方案。

1 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

规范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依据,对勘察工作的目的、 任

务、 评价等均提出了详细的、 可操作的要求, 岩土工程技术人员要重视对规范、 规程的学习, 充分了解其要求。 另外规范、 规程中的条文说明, 技术人员也要认真研读, 条文说明中有丰富的信息,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及正确理解规范、 规程具有重要作用。

1.1 查明勘察范围内场地原始地形、 地貌, 岩土层的成因、 类型、深度、 分布、 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 分析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查明埋藏的河道、 沟浜、 墓穴、 防空洞、 旧基础、 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其分布范围。

1.2 查明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土的类型、

成因、 分布范围、 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 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的建议。查明地下水埋藏情况、 类型、 补给及排泄条件, 地下水位, 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 评价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对基坑工程还应查明各土层的渗透性质, 分析评价地下水的静水压力、 动水压力及浮托力的作用和影响; 预估产生基坑突涌、 流沙或管涌等地下水不良作用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 提供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1.3 基坑工程还应查明基坑周边环境, 提供基坑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 分析评价放坡开挖的可能性和基坑边坡稳定性, 适宜选用的支护结构类型及其稳定性, 基坑开挖与降水对地基变形、 周围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

2 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就与传统勘察方法进行对比, 加以论述。

2.1 传统岩土工程勘察方法研究

勘察资料过于地质化。由于部门长期的条块分割, 勘察、 设计分散作业, 加之岩土工程规范制定和新技术、 新方法应用的滞后, 以及专业设置过细, 岩土工程本身的特殊性等原因, 设计与勘察之间脱钩多,使得勘察提供的岩土工程信息通常以设计人员难以理解的形式出现,而且勘察也较难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设计人员也因知识的局限, 很难深层次理解岩土工程勘察信息, 因而勘察成果在设计中的转化率较低, 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数字化地图与数字化设计系统间不够贯通。地形图是设计系统的底图或称基础数据,由于数字化地图中的某些环节技术条件不成熟,与 CAD 设计软件的接口不匹配, 很难顺利实现对接, 设计系统不得不重新将勘察资料数字化, 影响了设计系统 CAD 的推广应用。勘察信息数字化程度低。勘察部门提供的勘察信息往往以图纸、 表格、 文字等形式为主,内容上定性描述较多。这一方面造成设计人员对于勘察信息难于准

确理解, 另一方面造成对勘察信息处理、 利用上的困难。

2.2 数字化勘察技术研究

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应用当代测绘技术、 数据库技术、 计算机技术、 网络通信技术和 CAD 技术, 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 把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信息有机地集成起来,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信息流程,使勘察设计的技术手段从手工方式向现代化 CAD 技术转变,作到数据采集信息化、 勘察资料处理数字化、 硬件系统网络化、 图文处理自动化, 逐步形成和建立适应多专业、 多工种生产的高效益、 高柔性、 智能化的工程勘察设计体系。该技术体系用系统工程观点, 把勘察、 设计的图纸、 图像、 表格、 文字等以数字化形式存贮。

2.3 数字化勘察技术关键优势

岩土工程地质建模的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表面模型法,表面

模型法的历史较早,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精确的表示出工程地质体的外表面来表示均质地质体的建模方法,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建模方法。表面模型法的数据来源是通过测点获得的一系列离散的测点资料, 包括测点的几何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 然后利用数据解释结果重构地质体界面。可以抽象为把一系列同属性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连接起来,构成网状曲面片,进而确定整个地质体的空间属性,有很多方法用来表示表面,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和图示模型法, 本论文主要讨论图示模型法。 常用的图示模型法有边界表示法、 规则格网法、 等值线法、 不规则格网法等, 其中不规则格网法是本系统选用的模型表示法, 将做详细分析讨论。不规则格网法是将区域内有限个点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 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 边上或三角形内,如果任意点不在顶点上, 则该点的数字属性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所以 TIN 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分段线性模型, 在整个区域内连续但不可微。有许多种表达 TIN 拓扑结构的存储方式,这里采用一个简单的记录方式是:对于每一个三角形、 边和节点都对应一个记录,三角形的记录包括三个指向它三个边的记录的指针, 边的记录有四个指针字段, 包括两个指向相邻三角形记录的指针和它的两个顶点的记录的指针;也可以直接对每个三角形记录其顶点和相邻三角形。每个节点包括三个坐标值的字段,分别存储 X,Y,Z 坐标。这种拓扑网络结构的特点

是:对于给定一个三角形,查询其三个顶点属性和相邻三角形所用的时间是定长的。它在沿直线计算地形剖面线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当然可以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其它变化,以提高某些特殊运算的效率。对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实施改进, 逐步过渡到数字化勘察技术, 并推广其广泛应用, 这是勘察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这其中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不仅仅是因为其中还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尚未完全攻克,而且我国目前在数字化勘察、勘探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很匮乏, 因此, 必须加大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才的培养, 并加快该技术的研究应用,以真正实现岩土工程的数字化勘察的广泛应用。

3 数字化勘察技术的应用

我们在进行道路、 桥梁、 隧道的测量设计经常遇到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情况。如线路在丘陵山区,经常是各种树木生长茂盛、 沟壑纵横,难以通视,传统的测量手段很难解决,经常令测量工作人员吃尽了苦头。传统的测量手段数据处理往往用手工方法记录储存,不仅数据显得零乱,而且在数据后续处理中,往往手工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测量数据不易校核。 由于处理枯燥,需要耗费的重复劳动也就相当多,内业处理出错率较高。

通过调查研究, 在我国大多数单位在公路设计测量工作中采用的方法传统,速度慢、 精度差,数据不易保存校核,所以难以适用当前推进公路建设自动化、 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采用现在传统的测量方法存在许多弊端,例如测量数据多,易出错,测量完毕不易校核和保存,采用数字化地形图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采用专业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经过处理后,可以满足公路规范的需

求,每条公路的地形图可以形成永久保存的电子档案,勘测成果在图上一目了然,可重复利用,并可不断补充调整。 公路设计引入专业勘测的电子地形图,勘测效率大大提高,勘测费用降低很多,勘测设计周期会大大缩短,而且数据精确,易于保存,数据直接导入利用,免去人工录入的繁琐和失误,可以重复利用,一举多的,可以纸上选线、 定线,测量数据可以视实际情况,随时补充调整。测量成果可以直接与国家控制网转化,以便与其他测量行业的数据共享。测量完毕或公路施工后能长久保存测量成果,并进行校核,推进公路测量的数字化进程。

4 结束语

对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实施改进, 逐步过渡到数字化勘察技术, 并推广其广泛应用, 这是勘察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这其中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不仅仅是因为其中还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尚未完全攻克,而且我国目前在数字化勘察、勘探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很匮乏, 因此, 必须加大数字化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才的培养, 并加快该技术的研究应用,以真正实现岩土工程的数字化勘察的广泛应用。

第7篇: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山区高速公路 勘察 设计 施工 运营 工程地质条件 地质病害

1 概述

由于国民 经济 的发展和路网完善的需求,高速公路逐步进入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其线形指标高,工程艰巨,投资巨大,对 自然 环境的破坏也非常严重。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对于山区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山区公路环境载体主要是自然环境,也是地质环境。山区一般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要切坡、填沟、打洞(隧道),对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处理不好还会诱发和加剧各种地质灾害,增加公路建设投资, 影响 工期,甚至给运营阶段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山区高速公路的环保主要是地质环境的保护和地质灾害的防治。

要建设一条兼顾 交通 、环保、生态等方面要求的高标准的山区高速公路,应该重视和加强地质工作。地质工作应贯穿于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全过程。对地质现象和 规律 的认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的,根据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 方法 和手段。

2 勘察设计阶段

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山区高速公路在自然地质环境中穿行,并对地质环境进行改造,应该认识地质规律,尊重地质规律,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质因素,遵循地质原则,从源头上尽量减少山区高速公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且为施工和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

2.1工可阶段——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

山区公路地质选线主要受到地形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制约,主要的不良地质现象有滑坡、泥石流、岩崩、岩溶、岩堆(坡积层)、软弱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冻土、水害、采空区以及强震区(高地应力)等。本阶段应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区域构造地质、岩石地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资料,利用遥感资料(卫片和航片),编制中比例尺(1:5万或1:10万)工程地质图和地质灾害(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图,图上标注大的地质构造(主要是断层)、重大的地质病害体,分析区域性的地质灾害发生条件,进行初步的地质灾害评估,配合路线方案设计,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和重点路段的调查,反复对比,优选出工程地质条件最好、地质灾害最少、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的路线走廊带,真正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对于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软土、泥沼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

2.2初设阶段——突出重大地质病害对路线方案的制约

确定路线方案前应对沿线地质构造带、断层、岩石的层理情况、地质病害的分布及范围等,通过对遥感地质判释资料以及不同勘测阶段的勘探、调查资料的分析, 研究 路线通过方案并不断优化。对地质较为复杂地段还应注意在设线后诱发并加剧地质病害的可能性,谨慎的确定路线的线位和采取的工程措施。地质技术人员应配合路线设计师作好地质咨询工作,可以沿初步拟定的路线线位,进行全线踏勘,对重点工点进行地质调查,得出初拟线位沿线的基本工程地质情况,评估路线方案的可行性,发现重大不良地质地段或预测工后会出现难以治理的地质病害的路段要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尽快调整路线线位。基本确定路线方案后,及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进行大比例尺(1:1万)的地质遥感解译及地质灾害调查和工程地质调绘工作,编制1:1万工程地质图和路线区域地质病害现状图。图件的重点是地质灾害和重要工点的工程地质条件,要有针对性,要突出重点,不可以拿1:5万地质图放大。现在委托地质部门做的图件,有些不能称为工程地质图,只能称为基本地质图(工程地质分区太笼统、工程地质条件的论述太简略)。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不能够代替1:1万工程地质图的编制,但二者可结合进行,以节约时间和经费。

很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由于植被覆盖、后期人工改造以及观察角度和范围有限等原因,在现场难以判断。通过遥感资料(如航片)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全貌,合理的解译,有利于对此类不良地质体的正确认识。

当工作中发现仍有重大的地质病害存在或有潜在的重大地质病害时,必须及时调整线位。对于重大的地质病害应尽量绕避,实在无法绕避的要考虑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可靠性,尽量在路线的平纵面优化上下功夫(采用分离式路基、用桥隧构造物通过、从滑坡体上部通过、半路半桥等),避免高填深挖,以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提高工程措施的可靠性和安全度。对地质病害应以防为主,以治为辅,能避当避,即使增加工程造价也是值得的。

以安徽省徽杭高速公路为例,该路全长约80km,有四分之三路段位于山区,由于勘测时间较早,对山区高速公路特点认识不足,以投资为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有一半左右的路段基本沿区域性的三阳断裂带布设。受构造 影响 ,岩体风化破碎严重,并且沿线分布有雄村滑坡、朱村滑坡等规模较大的不良地质体。施工开挖后,出现大量的不稳定边坡,甚至诱发了部分滑坡。对于部分地质病害路段及时调整线位,进行了避让,而更多的病害段只能采取治理措施,结果造价大幅攀升,严重影响了工期,并且治理效果也难以预测。

必要时应增加技术设计阶段,对重大地质病害路段进行深入勘察,确定路线可行性。

2.3施工图设计阶段——详查工点地质条件

通过初步设计阶段的各种地质工作,已经基本查明路沿线的地质条件,但是工作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本阶段应详查工点地质(桥位、隧道、深路堑、高填路堤、陡坡路堤、支挡构造物),进行重要工点1:2000地质测绘。采用调查、测绘、槽探、坑探、钻探、物探等综合勘察手段。查明场地岩土体组成、性质、分布以及风化层、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等工程地质条件在路线纵横方向的变化。以前对于桥位和隧道等构造物工点地质勘察较为重视,但是对于深路堑和陡路堤、斜坡路堤、支挡构造物等路基方面的工点也必须加强勘察,特别是高边坡和不良地质体的勘察和预测。另外对于筑路材料料场和弃土场的勘察一定要重视,以前山区公路曾出现过取土、弃土场所不合理,乱挖乱弃,破坏环境,导致水土流失的事例。

除了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之外,还要贯彻综合设计原则,在路线设计的各个阶段,对工程地质条件要有充分的了解,保证路线方案的 科学 性。对地质资料要充分利用,桥位、隧道、路线各有一套地质资料,但彼此经常脱节。比如当桥隧相连时,隧道勘察发现有不良地质现象,桥梁设计人员却不知道,还把桥台置于其上。因此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互相 学习 。从事路线、隧道、桥梁设计的人员要尽量多地掌握一些基本的地质知识,以有利于对地质资料的合理使用。

3 施工阶段——遵循信息化施工、补充勘察、动态设计原则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勘察周期的制约,有些复杂场地(岩溶、破碎带、岩性纵横向差异大的地区)或地形困难场地(陡坡、鱼塘等)在设计阶段难以布置充分的勘察工作量,无法查清场地详细工程地质条件。在施工期间,可以进行补充勘察,如对岩溶发育区或岩性差异大的场地逐桩钻探,对原进场困难场地通过施工便道进场钻探。施工中发现新的地质 问题 也要补充勘察。应该把施工期间的勘察工作视作设计期间勘察工作的重要补充。

另外本阶段应遵循信息化施工(施工中监测)、动态设计的原则。隧道的超前预报、边坡的动态监测都是施工阶段必须要进行的工作。施工单位一定要配备过硬的地质技术人员,及时发现问题,不要等到地质病害已经发生才去治理,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发现边坡、隧道等有失稳的趋势之后要立即反馈业主和设计单位,并及时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避免边坡、隧洞大面积失稳。应该认识到,设计阶段的勘察工作对地质现象和地质 规律 的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据此进行的设计只能称为预设计。在边坡或隧道断面开挖以后,很多问题才会发现,此时应有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对照原有的勘察设计方案,发现新的问题之后通过合理工序及时调整设计方案。等到问题已经发生才去采取措施,既多花了钱,又耽误了工期。

目前 施工单位的岩土工程技术人员也是极为缺乏的,有时由于不合理的施工 方法 导致或加剧了地质病害的发生和 发展 (如在破碎岩体上放大炮、自下而上开挖边坡等)

施工期间的岩土工程监理工作目前还较为薄弱的,有丰富 理论 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岩土监理工程师极为缺乏,使施工期间的地质病害预防工作远远达不到要求。

4 运营阶段——加强敏感点监测

山区高速公路运营期间也要高度重视地质工作。因为有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力释放或边坡的蠕变有些需要长达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一次性治理有时并不能保证长治久安。因此对于一些在施工中出现病害的路段或重要工点要建立数据库,进行变形、位移和地下水的动态监测,定期巡查,建立防灾和预警系统,在雨季或洪水季节要加强对敏感点的监测。通过长期观测记录,还可以更深入的认识地质 规律 , 分析 地质病害的发生发展机理,预测发展趋势,发现有不利的趋势要及时采取措施。

5 山区公路建设地质工作中存在的 问题

5.1前期阶段

工可阶段对地质工作不够重视,地质遥感工作不做或精度不够,不能够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导致选定的路线走廊带中地质病害多,处理难度大,给后期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初步设计阶段,由于路线方案调整较大,而工期紧张,因此很多勘察工作量作废,路线地质精度不够,部分工点缺少地质资料,给设计工作带来隐患,也使得施工图设计阶段路线方案有时发生较大调整。

施工图设计阶段不做或漏做重要工点的1:2000地质测绘,或虽做了但精度不够;对一些地质病害 研究 不深,导致对一些重要工点的勘察深度不够;对于路线地质调查深度不够,导致一些地质敏感点遗漏,在施工中出现地质病害。构造物勘察相对较细,而路基方面的勘察则往往较粗略。

目前的山区公路工程勘察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由于现在很多项目的勘察设计工期都非常紧张,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尽可能高的勘察精度,的确是一个难题。为抢时间,现在地质勘察工作很大一部分外委出去,全线人员设备上了很多,但在施工中仍会暴露出很多地质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地质现象的隐蔽性和地质 科学 的复杂性,难以全面深入地认识地质现象,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从事岩土工程的技术人员本身能力有限所致。岩土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经验学科,技术人员的经验非常重要。外委的勘察单位一定要过硬,对于其提供的地质资料要进行审核,去伪存真,对于不能够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的坚决返工。在其外业和内业阶段要进行监督,多沟通。外行业的地勘队伍往往对公路工程的特点及公路勘察规范了解不够,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勘察,资料经常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另外由于工期紧,技术准备不足,勘察手段不合理,经常导致勘察深度不足,如隧道勘探未采用双管单动钻进,无法判断rqd,钻探工艺和技术不过硬,岩石取心率低,钻孔水文地质试验数据不足,对边坡勘察无法判断滑动面,无法取得可信的各种力学参数,物探手段与其他勘探手段的互相校核精度不够等,甚至有个别单位编造资料应付设计。所以不仅要看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还要看投入人员技术水平、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如何,拟定的勘察方案是否合理,对地质现象的认识是否科学。在实践中,由于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经常会出现错判、漏判地质病害的现象。因此加强公路岩土工程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是非常紧迫的事情。

5.2施工阶段

地质技术力量薄弱,岩土工程监测和监理不力,施工工序和方法不对,导致地质病害的加剧,甚至诱发地质病害。对工程地质特点认识不足,不能够及时预测和反馈地质病害,只能被动地等待地质病害的发生。

5.3运营阶段

地质工作目前还基本上是空白,无法保证山区高速公路的安全顺畅。

6 正确认识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由于岩土体的组成物质差异,更重要的是在岩土体内部分布有大量的不连续界面,把完整的岩土体分割成许多块体,总体为非均质体,在应力的传递上非常复杂,因此岩土工程属于非线性科学。现有的岩石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均难以准确的描述岩土体实际的力学本构关系。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其本身的因素外,还受到许多外界的因素 影响 ,十分复杂。因此,对于岩土工程的分析 计算 只能是半定量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分析者经验的制约。对于已经存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病害,其周界相对清楚,各种勘察设计技术规范较完备,认识起来相对容易。最难的是对于现状稳定的高边坡,预测其人工开挖后的稳定性。对于其地质构造的分析,地质-力学模型的建立,稳定计算分析都十分困难。勘察深度难以保证,稳定性计算方法不够科学,边坡设计时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如一般都只给出最终的边坡坡率和边界,各种边坡加固设计也是针对最终边坡的,各种分析计算也是以最终边坡为约束条件的。这样即使地质条件清楚,分析计算合理,设计稳妥,施工严格遵循规范和设计要求,也往往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地质病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对开挖过程中的各种边坡条件进行分析计算,虽然按最终边坡条件计算是稳定的,但不能够保证任意开挖条件下边坡都是稳定的。因此对于从事边坡设计的岩土工程师而言,应该对于边坡开挖过程中的多种控制性断面稳定性进行计算,提供合理的开挖步骤和各种稳定的开挖断面,并对不稳定的中间边坡提出临时性的工程加固措施,以保证边坡的稳定开挖。

7 展望

技术进步是山区高速公路成功修筑的重要保证。现在采用三维数模,可以很快的得出路线平纵面模型,任意切割纵横断面,发现 问题 之后可以很快的调整线位并重新进行 分析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相信随着3s技术的 发展 ,今后三维数模会和三维地学模型、岩土工程专家分析系统结合起来,对于重要工点通过现场地质工作,建立地质-力学模型,通过专家分析系统,可以任意模拟边坡开挖后的形状及物理力学状态的变化,迅速分析其稳定性,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甚至还可以对边坡等地质病害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会诊,聚集各方面力量以解决问题。

8 结语

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成败的关键,为此必须重视地质工作。(1)业主要认识到,前期的地质工作一定要认真细致,勘察设计阶段多花些钱和时间,尽量详细地查明地质条件,避免地质隐患,对于施工来说会节约大量的投资和工期。(2)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必须加强,要达到必要的深度。(3)施工单位要加强地质技术力量,业主单位也要增加地质技术人员,岩土工程监理工作要加强。(4)运营阶段的岩土工程监测工作必须重视。(5)单纯依靠前期地质工作对地质客观 规律 和地质环境的认识是不够的,在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地质工作。(6)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虽然进行了前期地质勘察工作,在施工和运营中出现地质病害也是正常的。(7)设计阶段深入细致的地质工作可以确保施工时不出现大的地质病害,施工阶段的细致的地质工作可以确保运营期间不出现大的地质病害。(8)公路勘察设计、施工、建设及运营管理单位一般岩土工程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应加强人才培养,适应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的需要。

山区高速公路的修建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等各个环节和部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要加强 学习 ,真正重视问题的严重性。可以说,山区高速公路的修建,岩土工程是关键,地质病害是控制性因素。

参考 文献

[1] jtj 064-98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北京:人民 交通 出版社,1999

[2] 霍明.建设生态公路考虑的几个问题.见: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 研究 院 公路勘察设计技术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8

第8篇: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简要剖析了山区高速公路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概况、必要性、实施办法、应运效果及存在问题,为工程管理、监理、设计、施工人员提供 参考 。

1公路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概况 (2)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我国山区分布地域广阔,占国土面积70%以上,随着公路建设发展,山区高速公路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我国山区地形条件困难,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病害多,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特点是桥隧多、路基高陡边坡多、规模与投资大,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大。目前,国家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成生态路、环保路、景观路,与 自然 融为一体。

(3)山区高速公路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现状。目前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是勘测、设计、施工三步曲。我国东南沿海是多山地区,路基高陡边坡和隧道工程也比较多,由于山区地质复杂、地质病害多的客观现实,在滑坡和高陡边坡病害治理实践中,开展了预设计(地勘资料)、高陡边坡地质病害调查评估和防护加固工程方案。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地质条件的信息资料,设计跟踪进行动态设计,调整修改,完善优化,然后进行旖工。在隧道工程中,根据围岩类别的变化和不良的地质情况调整原设计,指导施工。总体来说,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仍处于一个摸索阶段,尚无章可循。

2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必要性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就是将施工中获得新的地质信息及监测信息反馈给设计部门,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修改、优化、完善,这是一个动态设计过程。施工单位根据动态设计,调整施工方案,按动态设计进行信息化旖工。铜陵至汤口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干线天津汕尾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长116km,是一条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公路,地势起伏较大。下面结合铜汤高速公路建设,说明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必要性。

2.1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山区高速公路跨越地貌单元多,地质构造复杂,铜汤高速公路有高边坡85处。因此给地质勘察带来很大的难度,也就出现了不少问题。

(1)工期紧、任务重、外委多。由于勘察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迫,承包单位就委托外单位进行。外委单位对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要求又不甚清楚,只求进度,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求质量。因此,勘察成果质量不高,错误不少。例如铜汤高速第十合同段焦家山隧道1/500工程地质平面图,调绘时把汤口端洞口仰坡中部一个重要的圈椅形不良地质现象遗漏了。

(2)手段单一,工艺落后。在勘察中,对滑坡和地质病害的勘察混同一般勘察,采用钻探单一方法,工艺落后,不能把一些重要的地质现象查清。例如岩层中的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滑坡中的滑动带不能揭示出来,给分析、判断地质病害造成误导,甚至作出错误的结论。

(3)勘察成果广度、精度难以达到规范要求。由于山区地质条件复杂,植被比较茂密,勘察点难以覆盖全部。例如铜汤高速公路有坡高小于20m的多个一般边坡,有些没有进行岩土分类,也未进行稳定性评价,这就给设计带来了盲目性。又如紫桐隧道纵横剖面布置不合理,围岩类别划分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断层构造和地下水均未查清,造成隧道掘进到断层位置时,大量涌水,被迫停工,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2.2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经验,过于保守。由于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在安徽刚刚起步,为了安全起见,在边坡工程中,不必加固的,为了保险而进行加固。例如一些高陡边坡比较稳定,但边坡防护设计中仍然采用锚索框架和锚杆框架。

(2)套用标准图,脱离实际。铜汤高速公路有坡高小于20m的一般边坡105处,统一采用锚杆框拱型护面标准图,显然没有针对性,也就不 科学 、不合理。

(3)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旖工单位普遍缺乏岩土工程技术人员,不能识别地质病害,也就不能及时反馈地质病害信息,只能任其发展,导致灾害加剧,还可能诱发大的地质病害,这一种被动等待,非常有害。

(4)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对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认识不到位,普遍行动跟不上,投入不足,力度不够,组织机构不健全。

(5)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岩土工程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缺乏经验。

3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实施办法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开展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是施工阶段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也是适应山区高速公路桥隧多、地质构造复杂等特点的客观要求。因此,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必须提高对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重要意义的认识,摆正位置,切实作好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必须把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纳入议事日程,从上到下,层层有人负责,事事有人管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要选派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人来负责,组建一个由建设单位领导的健全的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组织系统。 (2)建立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化、程序化。在施工阶段,桥梁桩基础、高陡边坡工程、隧道工程在开挖时必须配备专业工程地质技术人员,根据勘察报告核对地质条件,做好施工地质编录,同时派专业监测人员做好监测工作。施工单位把地质资料、监测信息,按程序及时、准确逐级上报。为此要组建一个由项目办、总监办、设计单位、驻地办、施工单位参加的信息协调机构。设计单位要派代表常驻工地,根据地质信息、监测信息,从速研究,作出动态设计,经业主同意后迅速下达给施工单位,然后进行施工。

(3)聘请国内知名度高、信誉好、技术水平一流的单位对高陡边坡工程、隧道工程进行咨询。并要派人常驻工地进行全过程咨询服务。

(4)对重大的动态设计,为了使设计更合理更 科学 ,还应请专家进行论证,召开必要的论证会议,在召开论证会前,应把相关文件与资料事先送给聘请专家,给其一定时间进行分析研究,写出书面评审意见。

(5)公路勘测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充实和招聘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工程地质技术人员,另一方面,多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加强学习,注重人才培养,以适应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

4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应用效果

铜陵至汤口高速公路自开工以来,在施工中进行了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排除安全隐患、保证工程安全。例如:铜汤高速第十二合同段紫桐隧道汤口端右线洞口仰坡刷坡后,出现岩石破碎夹泥的不良地质现象,为此进行了洞口附近工程地质调查,查明为一层间断层破碎带,同时查明该断层破碎带的规模、走向、倾向、厚度与隧道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隧道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依据获得新的地质信息,设计出了合理的治理方案。按新方案实施后效果较好。铜汤高速第三合同段乌龙村大桥3号墩和17号墩桩基,在挖孔或者钻孔施工过程中,发现桩基持力层存在软弱夹层、溶洞等不良现象,根据地质病害,及时调整桩长,保证桩基落于持力层或嵌岩,满足了工程设计要求,排除了安全隐患。 (3)使设计符合实际、更趋合理。例如:铜汤高速第十八合同段K193+200~+410段为一个斜坡,先后两次勘察,结论为滑坡。设汁依此作出削坡减载、路基下方反压、路基上方设置抗滑桩的治理方案。施工后,发现地质条件与勘察报告出入很大,该段路基和抗滑桩的位置是香河的高阶地,开挖揭露的岩土为卵石土、砾石土,卵砾石沉积有 规律 性,很密实,没有受到扰动。这些重要发现为分析判断河漂滑坡是否存在提供了非常可靠的证据。为此召开专题会议,专家们根据现场揭示的地质资料,一致否定河漂滑坡。设计单位依据新的地质资料和对河漂滑坡否定的结论,重新进行边坡防护设计,节约投资400多万元。

(4)可以获悉前期勘察中不能测知的重要地质病害信息,弥补勘察不足而且可以节省勘察费用。山区高速公路边坡、隧道工程多,特别是高陡边坡开挖后,把坡体的岩土成分、结构揭示得非常清楚,隧道工程洞身掘进过程中把地层、构造、水文工程地质病害条件也揭露得非常清楚。这些地质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为动态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可靠的信息,是前期勘察中不能获得的,弥补了勘察不足,而且还节省了勘察费用。

(5)正确指导施工、加快工程进度。开展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后,如隧道工程过程中,岩土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施工情况及时进行地质编录,追索地质信息,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同时监测人员把隧道监测信息,及时反馈给设计、施工单位。这样做,一方面为动态设计提供依据,及时动态设计,另一方面指导施工。与过去传统做法相比,要变更设计必须按程序报监理、业主、设计,变更设计,时间周期较长,而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后,则及时、迅速,缩短了周期时间,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第9篇: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路桥梁;勘察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U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252-01

引言

公路桥梁的设计应该遵循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合理设计确定最终的方案,还要对桥梁的结构形式和地质细致入微的协调。在提高公路建设设计水平的同时,对公路桥梁勘察设计的观念进行改变,在公路桥梁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严格要求对周边的生活、环境等进行综合考量,利用最有利的方法进行工程施工。

一、公路桥梁的设计特点

公路桥梁的设计是针对山区地势条件不好的地域进行设计,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多变以及水文特征和周边环境地形复杂等特点,公路桥梁的建设所要面临的问题比较严峻,鉴于公路拐弯、斜坡陡较多,公路桥梁中高墩长桥和墩台样式都比较多。弯坡桥的设计建造受路线技术指标的影响很大,公路非常频繁地跨越,公路设计中就会相应采取长而大的纵向坡度、大横坡、斜跨路过山谷等复杂的技术手段[1],公路的桥梁设计要根据公路的路线走向来设计,所以在公路桥梁中,弯坡斜桥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另外,高墩长桥也较为普遍,这是因为地形的特殊性,受发生的地质运动和水文特征影响,较为平缓的U型谷和较为陡峭的V型沟谷分布较多,这让公路桥梁的设计显现出桥墩高且单位距离内造型变化多的特性。

二、公路桥梁工程勘察设计中常见问题

(1)勘察市场的无序和混乱

工程建筑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勘察市场,勘察工作涉及面V,包括设计工程图纸,对施工环境测量数据的对比计算等。不同单位对勘察设计的要求也不同,有的范围广但是专业性较低。行业竞争大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眼前的利益不惜降价竞标。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全凭经验勘察设计,影响施工质量。这一行业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2)勘察分包模式不够完善

分包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总工程的进展和安全,对勘察分包缺少完善的制度,分包商内部员工多半缺少安全知识学习。交通建设勘察与普通建筑物施工不相同,应该是由施工单位直接将勘察分包交由设计院。但在实际进展中,一些总包商会将勘察继续分包给另一方勘察单位[2],造成勘察费用的苛刻。勘察分包模式的不完善,严重影响着勘察设计的质量和延误工期,由于工期也在承包合同的范围内,容易造成合同纠纷。

(3)勘察队伍培训和管理松散

勘察从业人员多数是工长直接从社会上招的闲散人员,没有从业资格,对行业了解少,甚至不明确工作目的。工作中疏于管理,没有专业人员现场指导,对土壤矿物质层的取样达不到规定深度。由于现场设备体积庞大,需要人力挪动,工作量大工期也相对较长,一些团队为了省时省力只做简单的调查取样,对深层数据的记载几乎靠推算,没有实际依据就进行填写。有效的提高勘察设计结果的精准可靠度,还是要从工作团队学习和管理上入手。

(4)勘查技术不够专业化

勘察技术是项目勘察的依据,也是对勘察项目及成果的要求。目前“勘察技术要求”一般由公路设计院的结构设计人员提出,和岩土工程人员沟通相对不足,其所提的勘察技术要求存在先天不足,往往是死扣规范,比如某公路拟通过采石场,采石场揭露的地质地层很清晰,路线工程师还在半山腰和采石场基岩上布置钻孔,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再如山区跨峡谷的特大桥,勘察重点应是桥墩所在处边坡的稳定性,而结构工程师往往关注桥墩下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和桩长[3]。

(5)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没有针对性

地质勘察工作是为后续设计和施工服务的,准确理解勘察技术资料是保证勘察成果质量的前提条件。不少勘察工程师对“勘察技术要求”理解不深刻,认为这是结构设计工程师的事,编制了大量的图表,页数不少,但可读性差,缺乏针对性,利用价值较差,最终导致需要二次补充勘察。如高边坡的勘察目的,主要是查明边坡开挖后的稳定性,在查明岩土层结构的同时,还要查明软弱夹层和结构构造面情况,并提供抗剪、抗滑指标。

(6)报告引用资料来源不可靠

勘察报告中关于“气象水文”“区域构造”“断层活动性”“地层岩性”等论述和结论,往往缺少资料来源。勘察中发现小断层或局部岩体断裂,地勘单位一般多盲目与区域性断裂联系到一起,甚至代替地震局给断层的活动性下结论,这往往在后续勘察报告评审时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公路桥梁工程勘察设计的解决对策

(1)针对市场及勘察设计单位管理

相关部门严厉勘察设计过程偷工减料,伪造虚假数据的行为。出善的管理制度,以规定数据做参考进行抽查取样。对企业员工技能进行考核,检查上岗资格证,对从业资格考试严格管理,避免出现替考现象。严查挂靠、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强化技术方案的主导作用,坚决制止擅自压缩勘察周期、片面追求低价中标等不良现象。建立严格市场准入、清出机制,把资质年检和质量检查直接挂钩,对质量检查不合格的单位实行经济处罚、暂停营业、整顿直至取消单位资质。必须监督和规范业主单位的市场行为,加大对业主的管理力度,如在勘察设计总包合同中,明确勘察最少费用及最低单价,确保勘察费用和市场价相适应,减少设计单位对勘察费用的截留,或者勘察费用由甲方直接划拨给勘察承接单位,广东和福建一些甲方单位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和设计单位签勘察设计总包合同时,均明确了这一点。

(2)团队技术学习

首先应加强基层钻机施工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加强思想教育,增强责任心和质量意识,提高勘探业务素质。其次,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公路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人员勘察工作的针对性。最后,在外业勘察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或地质技术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勘探测试的进展情况,随时对外业工作完成的记录进行检查验收,加强对现场勘探的质量监督检查,发现与已有资料矛盾的记录应及时核实,查明矛盾的原因,制定处理意见。强化设计主体对地质勘察的管理和责任,设计院应配置少量的岩土工程师,使勘察和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有助于设计人员研究、分析、消化和应用勘察成果,使设计更为可靠。针对深路堑、涵洞等工点,进一步明确了不同阶段勘察工作量布置原则、室内测试项目、勘察报告应提供的资料等细节要求,有利于勘察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对工程实践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有针对性的工作

首先要熟悉和掌握有关的规范规程、掌握公路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并在具体勘察工作中认真执行。通过技术交底和沟通,勘察技术人员了解拟建工程特点,充分理解勘察目的和设计意图,明确岩土工程勘察的侧重点。地勘报告中应尽量引用权威资料,规避模棱两可的论述和表达,确保工程地质报告中引用的资料权威可靠。建议在公路系统勘察中全面实施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逐渐纳入到专业审图机构的审查系统中。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公路建设不仅为运输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我国现有的国情,还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念,保证公路勘察设计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坚.姜明华.张显波.在公路桥梁勘察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小问题[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0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