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探析(4篇)

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探析(4篇)

第一篇:信息化教学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摘要:职业教育既是工匠精神培养的起点,也是主体。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前提,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应用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保障。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折射,是一种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是职业教育的投影。从2016年到2017年,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工匠精神。2016年的表述是“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的表述是“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对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衬了现阶段中国工匠精神的缺失。其实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并不缺乏优秀的匠人和经典的“匠人精神”、“匠人文化”。庖丁、鲁班、李春、张衡、黄道婆等无数工匠们以执著专注的敬业态度、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为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写下辉煌的史篇。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实质,论述者很多,但不是本文论及的重点,本文主要关注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系。

1工匠精神培养的起点和主体是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虽然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大国工匠”还有很大差距,但前者肯定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具备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的培养路径无外乎这样三种:职业学校、企业和社会。如果树立“大职教观”,把企业培训和社会培养也视为教育的一部分,那么可以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工匠精神的摇篮,职业学校无疑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当然这里所指的职业学校包含各类从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学校)。一些职教优秀的国家,同时也是工匠精神盛行,工业产品质量精湛,风靡全球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瑞士……中国职业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如工业产品、工业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通过职业教育这个平台和抓手,唤醒久违的工匠精神,是一条主渠道。

2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工匠精神

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就是核心问题了。立德树人被确定为高职教育的第一目标也是根本目标,其次就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由此可见,高职的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一致的。工匠精神强调“德艺双馨”、“技德兼备”、“一流的工匠,人品比技术更重要”,优秀的工匠,不仅技术技能高超,而且具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经世致用的利民情怀,而这些正是高职教育的终极要求。虽然短短3年的高职教育无法培养出大国工匠,但可以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将敬畏写入学生的人生信条,将专注刻进学生的理想信念之中,将执着融入师生血液,持续强化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要求,不断提升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将锻造学生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前提

高职教育就是以实践为主体的教育,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实践精神,优秀的工匠一定是在广阔深厚的实践中锻造出来的,因此高职教育培养工匠精神一定是以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前提。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是主线,而不是以知识培养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最大的特征。根据技能训练的复杂程度,从基本技能入手,构建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训练体系,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为参照物,有针对性地开展实战演练和模拟训练,这就是高职教育的脉络。以园林技术专业为例,其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有园林设计员、园林施工员、预算员、花艺设计员、苗圃管理员等。单就园林设计员这一岗位而言,基本技能包括植物识别与应用、素描、色彩应用等;单项技能包括CAD制图、PS制图、SKUP制图、园林建筑设计等;综合技能包括园林成套方案图的设计与制作、园林施工图的绘制等。按照这一体系,在高职学习期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实习—综合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运用工学结合的原理,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技能人才—工匠。

4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保障

(1)建设实训条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又常新的话题。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专业来说,实训条件的缺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先后启动了“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一些省市启动了“卓越校建设”、“优质校建设”等计划,一些省市落实了对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相对充足,实训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但由于建设周期较长,建设经费有限,实训场地受限等原因,各专业实训条件全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仍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况且随着技术进步,实训条件的更新速度加快,从这个角度来说,实训条件建设“永远在路上”。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实训条件建设应是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总之,实训条件是工匠精神培养的最基础保障,建设方法有自建、校企共建、校校联合共建、政府建设学校使用等多种途径。(2)探索现代学徒制教育。现代学徒制教育秉承了传统学徒制中“师带徒”的特点,师傅不仅传授徒弟技艺,而且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师傅以其高超的技艺和人格魅力影响徒弟的思想和言行。师带徒这种“超小班”的教学形式当然是培养工匠和工匠精神最理想的方式了。现代学徒制教育试点几年来,一些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总结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以下几点可资借鉴:①现代学徒制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一种形式,遴选优秀的企业和技德兼修的师傅是关键和开端;②一带一或一带多(不超5人)是最合适的组织形式;③学校可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开展生产性实训,一方面可减少学校的实训经费支出,另一方面又可让学生学习企业文化;④学校、企业、师傅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学生得到多岗位、多技能、全方位锻炼;⑤学校和企业应贯彻工学交替的二元学习机制,三年学习期内,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学习和工作,毕业后学生可自主择业,学生有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权利。以上几点是现代学徒制教育区别于普通的实习实训之所在。探索现代学徒制,核心在于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内容和技能考核的方式方法。为了避免学生在企业中长时间从事简单、枯燥的劳动,让学生爱岗敬业,在生产实践中掌握高技能,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工匠”,就需要学校和企业有明确的合作章程,共同制定人才标准、学习内容和考核方法等。(3)严格实习过程管理。优秀的工匠和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在严格的实践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因此高职院校严格实习过程管理才能培养出优异的实践人才。一些高职院校让学生的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变成了自主择岗式、放任式实习,且疏于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一些学校由参观实习、演示实习代替了生产实习和体验实习;一些学校实习工位不足,只能安排少数岗位实习;还有一些学校借实习之名长时间安排学生从事简单重复劳动或非专业活动,这些都是违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应该得到迅速制止和更正。严格实习过程管理,首先应该区分实习性质,编写各项目的实习实训标准和考核标准,编写完整的实习实训教学文件如实习手册等;其次应做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场地准备,材料工具准备,教师配备等;第三是加强实习各环节的检查监督,如要求学生填写实习报告、实习日志、作品保存记录,做好留痕管理,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最后是加强实习效果的考核,改革考核方法,把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侧重于技能考核和职业素养考核。总之,不管是教学实习,还是跟岗实习、顶岗实习,都须进行周密组织,严格部署,以集中管理,集中的项目化考核为主,分散实习,分散管理为辅,不可对学生放任自流。(4)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众所周知,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是培养工匠精神和技能人才最可行的教学模式,在此思想指引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成就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直观性教学、体验式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方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项目任务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信息化教学、模拟训练和生产性实训、工作室教学、以赛促练等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强有力的手段和方法。如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行课改的过程中,注重推广体验式教学,一场场特殊的“婚礼秀”、“招投标答疑会”、“商品推介会”等,经常在校园内举办,学生在多角色的扮演中获得了真实感,掌握了技能;又如我校的园林技术、建筑室内设计、建筑工程技术、森林生态旅游等专业都成立了教师工作室,教师带领部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学生在完成真实项目的过程中技术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和质的飞跃,这种举措可以理解为校园内工匠精神培育的升级版。总之,课堂教学应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努力打造多元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91-93.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3]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7-31.

[4]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22):79-82.

[5]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作者:张文颖 马维鸽 岳丹 李芬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江苏省高职院校专接本教育教学

【摘要】自江苏省高职院校开展专接本教育以来,专接本教育的模式、思维和教学结构中都不断融入了时代新的思维。在专接本教育的开展对学生的影响上来分析,专接本教育的开展有效提升了专科学生的发展和提高渠道,提升了学生学历的含金量;在专接本教育对于专科教育和本身教育的印象上来分析,专接本教育的开展有助于促进职业院校从自身的教育管理提升和课程改革,提升专科教学的专业度和与社会的契合度。本文通过对专接本概念的阐述,对专接本教学存在的问题的阐释,分析如何在新时期开展专接本教学,更好吸引学生的关注度,提升专接本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接本;问题对策

1专接本的概念和形式

专接本是近年来针对全日制在籍专科学生在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参加特殊形式的自学考试来提升学历的一种教育模式。

1.1就读年级与优势

凡是按国家招生计划招收入学的普通专科在籍二年级学生,政治上积极进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思想健康,品行端正,专科就读期间无违纪违法经历,均可自愿按专业报名。我校鼓励在籍二年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按照专业相同或相近,经个人申报、学校审核同意,免试参加在校“专接本”的学习。“专接本”教育不能影响到正常的课程安排,必须强调学生只有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专接本”教育。必须保证学生的期末考成绩,不能因为“专接本”教育导致挂科比例增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专业基础课,对所学知识有了大体的掌握,能够开展独立自学。专接本对接的高校都是省内知名的知名学府如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确保了文凭的含金量。通过学习和考试,学生将获得本科文凭和学位,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依托学校,学生具有学习就近、组织方便等一系列的优势条件。近期,学生在校外报名辅导机构受骗的新闻屡见不鲜,学生社会经验浅,对于某些辅导机构给出的承诺不能辨别。而学校专门组织“专接本”教育,有学校组织名师辅导,具有独特的优惠政策,真实可信通过率高。

1.2专接本的学科选择

专接本一般是基于主考院校开设的自考专业。一般按照专业相同或相近选择学科,主要根椐学生兴趣的自愿原则。专科阶段已学过的与本科计划名称相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且成绩合格的,承认其课程及学分;专科阶段已学过的公共和专业基础课,在专科学校考核合格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计取成绩,沟通课程按40%比例计取,衔接课程按30%比例计取。

1.3专接本所获学历证书

专接本学生在通过该专业计划的所有课程,最后颁发的主考院校和教育考试院共同签发的自学考试证书满足主考院校学位条件的获得该学校的学位证书。

2目前专接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接本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了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克服影响教学质量的疑难问题,提升整体专接本的教学质量。

2.1专接本第一年教学与专科教学有上课时间和资源的冲突

专接本第一年的教学工作开展中,不过由于在大三时还要继续读完专科的课程,在其他学生出去实习后,接本的学生需要继续留下完成本科的学业,在大三下学期6月还需要参加专科的毕业答辩等。导致专科教学和本科教学在时间上与专科教学有冲突之处,在教学资源上也有重复之处,处理好专接本教学中遇到的上课时间和资源冲突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为专接本教学提供契合度更高的教学条件和教学产品。

2.2专科毕业后学生实习的管理问题

专接本教学时,由于学生在第二年专科毕业之后,有大部分学生选择外出实习,管理难度较大,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实习期间安全问题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各高校与上级主管单位关心的主要问题,安全问题无小事,社会各界对于学生实习的安全问题都非常重视。但由于学生社会经历少,社会认知度不高,在实习中遇到各类安全风险的概率很高,同时,加之部分实习单位对于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情况不够重视,安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安全防范措施和培训不足,都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这是学生实习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难点。(2)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由于实习生的人力成本较低,成为了某些实习单位招收廉价劳动力的方式,对于此种情况,部分学生无法分辨,盲目从事了与本身专业不对口的实习工作,不仅在岗位技能上无法提高,更造成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浪费和对专接本教育的忽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用人单位一旦用人高峰期过去,就会辞退这些专业不对口的实习生,导致实习生不仅占用了大量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时间,更遭受了精神上的打击,容易一蹶不振,影响学生的士气,因此,如何改善专接本学生实习与就业分离的现状,是专接本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3)实习学生的心态调整专接本学生由于始终是在一个相对安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成长,面临从专科学习到本科学习的转变,面对专科与本科的区别,需要适时调整心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和提高中,不能盲目参加社会实习,社会实习只是检验知识和技能的方式,在学校期间,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仍然是汲取知识和技能,完成学生的根本任务,在实习过程中,要了解轻重缓急,不能因实习而耽误日常的学习,影响正常的生活。实习是对各个岗位的一次次小的实践,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了解自身在实习中存在的不足,才能够在学习上有所突破,实习和理论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要避免从校园步入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繁杂的人际关系而产生胆怯、恐惧、焦虑等负面心态,要保持在实习单位实习过程中对自身的专业技能有所提高的根本目的。

3专接本的缺点及劣势

3.1宣传模糊,宣传方法有缺点

大部分学生与家长,分不清“专接本”“专升本”等的差别,各个省份的叫法也有差异。其次是现在网络发达,各类学历信息应接不暇。报纸、广告、电台的专接本广告有很多是虚假广告,欺骗广大学生家长。

3.2专接本学生占用高职资源,运行难度大

全日制专科学生在高职院校上课,占用高职院校资源。而主考院校只需考试验收成果,不占用本校资源,同时还扩大了继续教育规模。让专接本学生更好地上课,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单独编班,这种方式运行成本巨大。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的收费标准,学校资源很难支撑。

3.3专接本教育在招聘阶段的认可度仍模糊

国家目前对专接本教育管理不明确,许多企业对“专接本”学历证书的认可度不高,导致学生在招聘时处于尴尬境地。

4如何更好开展专接本教学

对于学生在专接本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作为高校一方,我们要深入学生中了解根本需求,积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仔细研究,认真探讨,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保证专接本的良性发展。

4.1政策制度的解读,宣传工作的规范

在宣传方式上,高职院校应邀请主管部门与主考院校的领导到校做宣讲、召开系部专接本招生宣传大会、班主任深入班级等方式开展宣传。并通过学院招生简章、网站等载体向全校师生普及专接本相关政策。真实宣传江苏教育考试院的有关政策规定,全面比较专接本与社会自考、专转本、专升本之间的差别,深刻剖析专接本性质、优势与潜力。实事求是地向学生阐明学位证和毕业证要求、各课程通过的难易程度及专接本文凭的社会认可度,由学生自主选择。

4.2完善专接本教学体制,规范教学流程

由于专接本为针对性的学历提升政策,如何组织和实施直接关系到高校学历的含金量,因此,要从根本上完善专接本管理体制,制定符合教育机构政策,满足学生自我提高需求的教学流程和课程制度,规划好各个课程的开设和完成时间,能使专接本教学工作与正常全日制教学不相冲突,使专接本的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井然有序。

4.3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

专接本是在省考试院统一管理和指导下组织实施,实行主考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双重管理,这是专接本新教育模式的突出特点。其中主考院校是组织者,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等工作,而职业院校作为办学主体,负责学生的教学和管理。由此可见,接本生的培养质量与所在职业院校的管理密切相关。健全管理体制是专接本高质量、高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规范专接本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专接本实行主管部门与二级共同管理。继续教育学院在分管院长领导下,对我院专接本实行统一归口管理,负责与省考试院、市自考办、主考院校联系,研究确定主考院校及开办专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等工作;学院其他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调,为专接本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各二级院系作为专接本专业具体承办单位,根据专业对口原则,负责某一专业的招生、教学等工作。高职院校在严格执行上级部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专接本管理制度,确保专接本开展有章可循、规范有序。高职院校专接本教育在实践中已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使没有机会获得本科学历的学生,在专科阶段可以直接接受更加有优势的本科教育,激励学生提高自身,挑战自我的信心,为国家培养更优秀,技能更全面的优质学生资源,提升全民高等教育的良好氛围,补充专科教学的缺口,为我国各行各业提供更多有更高素质的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

[2]关于在全省普通高校中开展在籍专科学生接读自学考试本科工作的补充意见[R].2008.

[3]李晓雯.对高职院自学考试“专接本”管理的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4).

[4]祁金祥.高职院校的“专接本”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作者:王飞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综合素质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摘要]在新时期人才培养背景下,高职教育工作面临较大冲击。这不仅体现在落后的教育思想上,更在教育模式的呈现上略显的单一。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所开展的传统教育模式,与当今社会人才综合素养培养需求明显不相符。因此,高职院校围绕以人才综合素养构建角度出发,加强教育教学模式探究亦属于必然之势。鉴于此,本文着重就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在学生综合素养建设方面的完善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综合素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是社会就人才素质需求的转变,由传统理论型人才的培养,逐渐转化为当今社会理、实结合背景下的全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社会这一人才需求的转变,促使高职教育迎来了教育领域的春天。为高职生赢得了更加充分的就业与发展空间,这对于高职院校实现深入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随着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也面临着被迫改革的趋向。高职院校务必要根据目前人才市场新需求,丰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机制。

一、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我国学者一直致力于高职教育的深入研究,旨在希望能够研究出集理论与实践功能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在完善性的教育体系理论引导下,高职院校才能更加精准地开展课程设计,以及授课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秦江涛等人就综合素养培养理念在高职教育体系创新中的实践应用展开了相关表述。在他所诠释的观点中,加强高职生的综合素养建设,是决定高职生实现良好就业的必胜法宝。同时,陈志杰等人认为构建全新型教育模式的重要路径,便是院校与同专业领域企业建立合作。以便为高职生提供理、实结合的素质培养环境,最终实现高职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性提高。而白帼瑛则就“体验式”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陈志杰观点一样,白帼瑛同样就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深度的认可。笔者根据众多学者就高职教育发表的言论和学术研究,总结得出目前高职教育未来发展方向。即高职院校需要就学生的个性化建设需求,在原有理论性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丰富实践性项目的设计和优化。同时,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不仅要涉及专业上的教育,还要加强高职生德育教育,职能素养教育。此外,高职院校不能除了就教学模式在创新深度加以扩展,还要致力于创新广度上的深入研究。从而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构建更加灵活、多样性的学习环境。

二、高职教育教学的几种模式研究

(一)灌输式教学

灌输式教育,是最为传统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受应试思想支配,利用公式化语言就专业知识进行硬性灌输。教师在课堂上,将专业知识、问题逐一细化,全方位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只需木讷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专业知识,而对于自身独立思考意识,以及创新建设并未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长期处在被动地状态下接受课堂知识,对于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丧失意识,从而沦为知识接纳的机器。逐渐地,高职生将丧失了技能创新与实践的潜能,此种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高职院校办学、教学原始初衷。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重新架构课堂教学结构,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在调整课堂气氛时,充分彰显学本思想,时刻为围绕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激发为教学初衷,展开高效率,高素质的专业课堂教学。以便学生能够重拾学生主观观念,在自我效能意识的带动下,促使学生获得专业层次上的素质提升。

(二)情景式教学

该种教学手段,主要指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帮助学习者完成专业知识的直观感知,记忆和内化。笔者通过生活现象的观察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便是投身于第一生产环境的工人,能够拥有与专家一样的技术技能。比如机械修理工,对于精密机械构造,以及维修方面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其实并不比专家少。笔者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趣味生活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实践能够激发个体的思维意识。促使个体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最终实现知识技能的内化吸收。而情景教学则是依赖于这一生活现象所创设的新式教学手段,根据特定情境将文字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发掘教学素材,用作情境创建的主要依据。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直观的体验。

(三)以赛促学

竞赛是激发个体学习动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职校生专业能力建设的重点路径。随着国家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视程度的加大,各种规模的专业技能竞赛应运而生。高职院校全面遵循“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进,以赛促建”原则。积极鼓励院校师生共同参与到专业技能大赛参赛活动中,促使师生之间能够共同实现专业技能的进步与提高。学生以各种竞赛为平台,自主搜集有关比赛资源,优化比赛能力自主建设。以便自身在参与比赛项目中能够稳定发挥,在比赛中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提升。同时,各种竞赛活动的推出,为高职院校明确课程改革方向,优化教学计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四)综合能力教学

高职院校开展办学、教学活动的初衷,主要为了向社会各个生产领域培养和输送更多有价值的人才。因此,院校在开展课程设定之前,首先要就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供给需求加以掌握。并依此为依照展开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因为只要围绕以市场人才需求构建出的教学模式,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未来的真实就业与发展需求。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教学路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院校学生的个性化素养更加健全,更是促进我国全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举措获得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宏观角度讲,综合能力教学,促进了全能型人才培养进度,从而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

三、基于综合素质培养下的高职教学模式构建相关思考

(一)职业教育

相较于常规教育,职业教育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健全的知识技能体系。企业的职业类型根据不同工作职能分为不同种类,主要包括生产、管理、售后等各个环节。院校围绕以企业的职业类型展开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促使学生就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流程形成清楚地思想认知。高职生在掌握基础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企业综合性生产、管理素养的整体性建设。同时,职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是实现全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一环。因此,院校应加强这一教育领域的重视与创新。

(二)整体教育

整体性教育,主要是将理论,实践,情感等串联到一起所形成的综合性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构设计方面,除了要就一些专业性的理论课程加以构建。还要涉及到一些实践性质的专业课程贯穿,以便学生能够在理、实结合的课堂环境下,实现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除此之外,适当的情感渗透教育,对于高职生的素质建设也很有帮助。教师在展开专业课程授课时,联系生活实际,就未来就业中可能涉及到的情感感知,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加强思想教育。在整体性的教学体系培养环境下,高职生所获得的自身素养更具有全面性。

(三)校企联合

校企联合是实施新时期全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路径,这一教学体制的贯彻和落实,为高职院校优化自身办学、教学条件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校企联合体制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诠释,分别是课程结构设计,师资力量建设,以及实训环境完善。首先,企业的参与,为院校开展课程结构设计工作提供了主导方向。院校根据企业当前的经营与管理现状,以及各项生产及工艺需求,重新调整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比如,BTEC,MES,CBE课程均是在校企联合背景下所衍生出的全新专业课程。其次,院校力邀企业优秀生产作业人士莅临校园,就院校师生的专业技能展开素质培训。就专业市场当今的发展形势,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展开渗透。以便院校师生能够及时掌握专业市场最新发展动态,从而更具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知识技能储备与更新。最后,院校可以利用企业构建更加完善性的实训环境,以便高职生能够依托良好的实训平台,实现自身实践技能的迅速提高。企业为高职生开展绿色实训通道,为高职生深入企业生产环境创造有利机会。以便高职生通过参观企业真实作业情境,跟随企业第一生产线的专业师傅完成实践技能掌握。而企业需要专门为实践学生创建合理的管理机制与薪酬体制,从而显著激发学生实践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动态调整教育教学计划

无论是就市场的发展状态,还是就高职生的学习状态而言均不是静止存在的。首先,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专业市场的发展动向,并根据其具体发展规模以及人才需求,合理调整教育模式,从而保障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与企业实际人资管理标准相一致。其次,依据高职生学习状态调整学习计划。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知识储备量的增加,学生掌握和内化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与之对应的,高职生在强大基础知识储备下,所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也会相较于初始学习阶段有一定的晋升。因此,院校所要做的,便是根据企业发展大环境,和高职生个体学习状态,定期调整办学教学计划。

(五)关联教育

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是持续性的,且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所呈现的连贯性较强。因此,高职院校若想全面践行新时期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专业知识整合,提高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是目前教育教学创新的重点环节。院校需要就高职生的综合素养建设路径展开深入分析,在进行阶段性的教学策略制定的同时,更要侧重于各个阶段教学功效的串联。只有这样,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加完整,这对于其在未来的工作领域展现出超高的专业水准与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六)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分类标准通常是根据课程功能,属性进行分门别类。高职院校将同一教育属性,不同内容的课程整合到一起,制定成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模块。并围绕高职生不同领域的素养建设要求构建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模块课程体系。通常,针对高职生开展的教学模块,主要分为三大点。一是知识模块,就高职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技能进行系统培训,通过模块专项练习,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二是能力模块,主要侧重于实践课程部分的整合与模块构建。教师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此模块的专项教学。学生通过特定项目的分析,探究,总结,获得专业实践能力。三是品格模块。主要针对高职生当前在品格,道德层面上的素质缺失展开系统性培养。经过三大模块的综合教学,这种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推动高职生综合素养的建设进程。

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性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重点基地,其教育体系建设与完善情况,关系到我国全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进程,更决定我国综合国力以及人才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体现。因此,要想为高职生赢得更多发展空间,高职院校所要做的便是,根据高职生个性发展方向,以及市场发展动态,合理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职生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高职生在掌握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领悟专业性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

参考文献:

[1]魏华.浅谈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考核与评价方式改革[J].科技经济导刊,2017(27):170-171.

[2]秦江涛,黄文祥.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25):1.

[3]陈志杰,苏江.校企合作模式与强化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创新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102-103.

[4]白帼瑛.关于高职体育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教学模式导入的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8):161-162.

作者:段红允 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教育教学考核工作的思考

摘要: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有效载体。高校唯有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根据上级的有关部署,结合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完成顶层设计、做好资源配置,根据相关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组织实施教学工作,并严格对教学工作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方可实现提高教学工作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考核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工作[1],其他工作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而开展的,而教学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目前普遍推行的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中,教学工作顶层设计、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辅助、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监控与评价等工作一般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来承担,因而必须认真思考影响教学工作的多种因素,系统、全面地构建教学工作考核体系并严格执行,方可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推进教学工作,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

一、考核的原则

1、分层考核,以评促教在教学工作的规划与实施中,各部门的职责及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或方法进行考核。而是要根据其职责和工作特点,针对教学实施分层分类考核,方可得到较为理想的考核结果,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材料。2、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教学工作应当是人人参与的,有直接参与者,如教师和学生;也有辅助者,如教辅人员,因而教学工作应该围绕着以促进人的进步来组织和实施。对于管理者,应能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提高执行能力。对于实施者如教师,应能有效调动其积极性,自觉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对于参与者如学生,应能使其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依托行业企业的一种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依靠行业和企业提供的技术、设备、职业标准等开展教学。实践证明,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校企合作应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也是根本,教学工作的组织与考核必须有企业的参与。4、定量定性,统筹兼顾定量考核是加强学院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有效手段,但管理的最终目的则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3]。由于部分工作的情况不同,不能全部都作定量考核。因此在定量考核的基础上,还应对这部分工作或其考核结果进行定性考核分析,并将定量考核结果与定性考核结果有机结合。5、与时俱进,服务产业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直接服务于区域产业。当区域产业转型或升级时必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载体,教学工作不仅要根据产业需求形势的变化也要考虑学校的现实基础,统筹兼顾并适时动态调整方向和内容,方可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紧贴产业的发展,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考核的对象

1、教学工作组织实施部门校级职能部门。主要是指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督导室等部门,其主要工作职责是承担教学的宏观工作。主要考查其对全校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是否合理;上级对职业教育的部署、学校贯彻上级的意见、产教融合的要求等要素是否有效融进教学工作中;考查其指导、组织、协调与监控的职责是否到位;能否做好导向,整合好资源服务教学,有效地调动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等。院系及公共课教学部门,主要是指具体实施教学工作的部门。主要考核其是否能真正贯彻落实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部署,是否能根据学校的总计划结合自身的实际,根据用人市场的新要求合理、有效地制定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强有力地支撑学校的总体计划;考核其是否能按计划、按要求有步骤去实施教学工作实现预期的成效。2、教学工作辅助部门教学工作辅助部门主要是指教学设备管理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等部门,其主要职责是为教学工作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辅助教学工作。主要考查其能否根据教学计划及需求合理整合并调配资源服务教学;考核其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3、参与教学工作的个人教师层面。考核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是否与时俱进,其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是否按教学规范的要求对学生管教管导,各类教学材料完备齐全,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工作。管理人员层面。考核管理人员是否具备服务教学工作的意识和态度,在教学工作的实施中是否能很好地起到指导、监督、组织和协调的作用。

三、考核的主要内容

1、体制与机制考核各级教学部门的组织机构以及相关的工作制度是否健全,工作职责和任务是否明确。现有的体制机制是否能奖惩分明,有效地调动全员参与或协助开展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是否能保障教学的各项工作实现规范化、常态化。2、规范化与常态化考核各级教学部门的各项工作是否按照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开展,相关的教学过程材料或结果材料是否规范制作并整齐收集归档。3、实施与监控过程考核各级教学部门是否能按预定的计划和要求组织实施教学工作,是否能严格按照标准对教学的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整顿或及时的处理解决。4、质量与效率考核各级教学部门的工作成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成效,是否对全校的教学工作实现了有效的支撑。尤其是学生、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满意度和评价是否高,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与实践创新能力是否有明显的提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还可对其效率进行考核与评价。5、特色与创新考核各级教学部门在教学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中,能否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并结合行业企业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特色、亮点的改革或创新之处,并能形成学习或借鉴的模式,适合进行推广应用。

四、考核的方式

1、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过程考核。可分为事前考核、事中考核和事后考核三个阶段。事前考核是指在教学工作组织实施前的考核,主要是考察其计划是否合理,可操作性是否强。事中考核是指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考核,主要是考察其实施的规范性、实施的进度等。事后考核是指教学工作完成后的考核,主要是考察其质量。目标考核。可分为期中考核与期终考核。期中考核是指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的考核,主要是考察已进行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的中期目标,通常以量化的形式进行考核。期终考核是指教学工作全部完成后进行的考核,主要是全面考察其量化目标是否全部实现。2、现场考核与访谈考核现场考核。指深入课堂、实习(实践)、管理办公室等教学一线进行的考核,从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访谈考核。指对涉及教学工作的人员如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企业代表等人员通过问卷、谈话等形式进行的考核。第三方考核。为避免更多的人为因素干扰,保证教学工作的客观评价,校方还可委托非本校内的校外第三方机构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考核。

五、结束语

教学工作考核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与时俱进,根据出现的各类问题结合各种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和调整,以体现真实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梁钰,赵蕾.高校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考核方法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21):256.

[2]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6-98

[3]梅霞.两级管理模式下系部教学工作考核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28-31.

作者:黄云奇 单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