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闻教育改革的思考2篇

新闻教育改革的思考2篇

(一)

一、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转变

学科架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平台一直被视作新闻教育的四大基础元素,在新闻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这四大元素也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媒介融合条件下对新闻人才的新要求。

首先,学科架构必须做出调整。有的新闻院校对新闻课程的设置只局限于新闻学或是传播学方面,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新闻素养得不到提升,在写作时只知道如何写却不知道怎样写,这是系统知识严重匮乏的一种表现。新闻学科的学科框架要丰富,新闻院校应该多开设一些与新闻学相关的学科,比如:文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要注意这些学科之间的相互学习,分清彼此之间的层次,在更高的水平上相互融合,这也是为以后从事法治新闻、财经新闻、民生新闻等新闻学的分类打下基础。在语言方面的素养也是作为一个新闻人所必不可少的,要想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就必须让我们的新闻能被读懂,新闻人自身就是一个宣传大使,承担着国家所赋予的神圣使命,因此,更要注重自身专业和技能方面的提升。

第二,必须丰富师资队伍。新闻院校的老师大多是从新闻第一线退下来的前新闻人,在新闻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的教育与新闻的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同时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文科专业的最大地方。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授课时不会局限于书本知识,会旁征博引,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经验教授。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教授的内容更加生动,课堂的氛围也会更加活跃,老师本身就被学生作为了一种楷模,自然而然的就会对课堂内容提高关注度,增加对新闻学学习的兴趣。

第三,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做出改革。新闻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课程内容老旧,很多教程都是再版,不符合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最新知识的渴求。新闻学各个课程的平行设置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在一篇新闻的产生过程中,新闻的选题、采编、写作、评论、修改是新闻业务的各个组成部分,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新闻理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等课程的分开教学特别是分年级教授使他们之间得不到融合,造成严重脱节的现象。对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各个课程之间不能完全分离,要相互之间有所涉及。

最后,要有完善的教学平台。这里的教学平台不是传统认为的实践平台,它不仅包括传统的理论课程,更包括日常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其他专业的长处为自身的专业服务,建立跨媒体、多功能、可融合、高效率的教学平台。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性平台,要实现这个平台首先要做到教学、实验、实践的融合,其次是要使多种媒介技术相融合。

二、建立媒介融合下的新型教育观念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要求新闻院校要往更深刻的方向培养人才,要秉持这样一个理念:“也许我们不是第一个报道这一新闻事件的人,但一定是报道最详尽、最深刻的那个人。”因此,传统新闻院校的改革既侧重内容,更要侧重方法。学校的教学目的一直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并不足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科技社会,只有学会了方法,有了对一件事的热情,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新鲜事物,掌握最新的技术,运用先进的理念。因此,在合理构建了新闻教育的四大理念后,学生就能充分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新闻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培养出融合性的人才,才能写出融合性的新闻。这也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大众社会的受众所期望的,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波谲云诡的国际社会。

三、总结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使我国新闻院校培养的新闻人才适应国际社会对新闻人才的要求,新闻院校的新闻体制改革是不可避免的,要做到使我国的新闻业水平能广泛地得到国际社会所认可,新闻教育改革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因为改革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努力,所以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带领下,在新闻院校的老师及学生的积极响应下,新闻教育改革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作者:王哲浩 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二)

一、当代新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人才培养方案不够科学。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在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高校近些年开设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大都是依托本校与新闻传播学相近的学科专业而建立起来的,这些专业许多都脱胎于文学院、中文系、艺术学院、音乐系等院系,受母体的影响,带有较浓厚的原有院系人才培养方案的色彩,许多课程原封不动地从中文系、音乐系等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照搬过来。许多高校在办学方向、办学类型、培养目标、办学层次等方面表述不详,培养目标大都是笼统表述为“为各大媒体、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新闻传播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千校一面”的情况,各校办学特色不够明显。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类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模仿国内几所“985”高校或者“211”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没能结合本校实际来制订。

1.2教学内容更新不快。现在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围绕着某一媒体来设置,如新闻学专业主要围绕着平面媒体的采、写、编、评来设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着广播电视的录、编、播等来设置,相互间缺乏交叉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反过来处于被动地位。目前,新闻专业的教材内容较陈旧,往往滞后于新闻传媒发展的现状,教师课堂教学也大都按照教材的内容体系来进行,没能及时进行内容更新,对当代鲜活的新闻传播现象涉猎较少。如《新闻编辑学》内容至今仍局限于报刊编辑,处在报学思维的框框中,与新媒体相距甚远,学生上课往往提不起劲,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专业实习实训抓得不紧。实习、见习、实训等专业实践活动,是新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近些年,由于新闻专业学生大幅度扩招、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存在着专业实习、见习、实训抓得不紧的现象。学生要到高校所在地媒体单位实习往往较难,主要是因所在市媒体提供的实习、见习岗位有限。不少高校为省事,往往采取自主实习的办法,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有些学生会联系媒体单位实习,而也有一些学生则根本不去实习,到返校时随便找个单位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个章了事。一些学生就是去了实习单位,也存在着因忙于考研、考公务员等而精力不集中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实习的效果。至于有些高校要求的非毕业年级学生的见习,也因见习基地建设不足、学生重视不够、经费少等原因而流于形式,而且这些问题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1.3实验室建设水平不高。新闻专业带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办好新闻专业,搞好新闻教育,实验室建设必不可少。目前,不少高校因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学校新闻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名不符实,仪器设备较少,且有些已经老化,不能满足学生实验实训所需。有些实验员半路出家,对新闻教育的规律了解不透,对新闻知识掌握不深,导致在指导实验实训时,感到力不从心,效果不佳,从而使得实验室建设水平整体不高。

1.4师资队伍能力有待加强。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此话道出了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一所大学的极端重要性,时至今日,仍然让人警醒。目前,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由于起步较晚,教师不少出身于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学科,这一方面为新闻学教育提供了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学术视野,另一方面也导致新闻学处于“杂家”的境界,使其学科具有独特性和独立性不强的特点。在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呼唤“双师型”教师,希望教师既有传媒业的工作经验,又有从教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培养出来的,缺乏在媒体工作的经验,自己动手采访新闻、写新闻、搞编辑的经历欠缺,导致实践能力不强。由于不少教师是非正规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其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理论基础也有待夯实。

二、顺应传媒业发展潮流,认真反思我国的新闻教育,大力推进新闻教育改革

2.1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总纲,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就是为了使方案更加切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实际。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就要在先进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首先要推动新闻专业与其他学科的适度融合,加强一些行业“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可根据学生意愿,适当开设一些经济类、法律类、文化类等类别的课程。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新闻专业的本科生前两年以学习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为主,课程门数占总课程数的75%,后两年才学习新闻类专业课程,课程门数占总课程数的25%。可见,美国新闻院系对行业知识学习的重视。这启发我们,要加强新闻专业学生行业知识学习,以增强与经济学专业、法律专业等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其次,要推动新闻传播类专业间的融合,适度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告学专业、传播学专业等专业相融合。如中国人民大学对全院通用基础专业课进行大胆改革,开设了音频视频内容制作、数字传播技术应用两门业务性专业课程,使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不但适应传统的平面媒体,也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需要。再次,要推动专业内部的融合。新闻类课程大体上可分为理论类课程和实务类课程两大类,我们要善于用新闻理念指导我们的新闻实务,促进理论类课程与实务类课程的融合。在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中,要以新闻编辑课程为中心,推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类课程的融合,可以试行以新闻稿件的印刷或播出为中心,模拟总编室流水线的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和新闻素养。

2.2不断更新拓展教学内容。我们要顺应媒介融合的新趋势,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拓展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新闻传播学各专业之间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这方面,一些知名院校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于2007年开始在新闻学专业中新增了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方向。同时,该校从2009年开始,在本科教育阶段完善课程结构,推进特色办学,在本科专业教学中推出6个专业课程包,在学生打牢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发展规划选择专业课程包。这6个专业课程包分别是新闻学专业选修课程包、传播学(1)视觉传播选修课程包、传播学(2)新媒体选修课程包、广播电视专业选修课程包、广告与传媒经济系选修课程包、学术与应用选修课程包,每个课程包里至少有5门课程,通常每门课程的学分是2分。其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专业选修课共需选修16学分,同时要求每名学生都必须在本专业方向的课程包中选修课程不少于3门,计6学分以上,其余学分可自由选修任何一个课程包中的课程,但所选课程至少要来自本专业方向之外的3个课程包,这样就促使学生所选课程的面更广。除了开设一些结合新闻实践的新课程外,对一些传统的课程也要与时俱进,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有关理论知识和新闻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3认真抓好专业实习实训。目前,新闻传播学子实习实训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校内媒体实训。学生可到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校园网、校报编辑部实训,了解新闻采写编播等流程,此外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办报纸、自制网页等活动,让更多的同学有实训的机会。二是校外媒体实习。主要包括专业见习、毕业实习、顶岗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杂志社、音像制作公司等单位实习,在生动的专业实习中开阔眼界、增长才干。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主动与有关公司、传媒机构开展合作,共建共办相关实验室和新闻传播学专业。要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实现开门办学,争取与有关传媒机构共办相关专业。要切实改变大四年级学生实习的“放羊”状态,做到实习有计划、有安排、有要求、有指导、有考核、有奖惩,特别要严格考核,坚持实习不合格的学生不能毕业,从而不断提升实习质量,增强业务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较多,与纯文科专业相比,办学成本较高。我们在办学过程中,要加大投入,加强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建设好平面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影实验室、播音实验室、电视演播厅、电视编辑实验室、录音室、报刊电子编辑及网络、媒体融合实验室、电话访问(CATI)实验室等,以满足教学需要。要加强管理,保证实验开出率,提升实验效果,要以争创省级和部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为抓手,促进实验室建设。要鼓励、资助学生团队建立“专业工作坊”,充分利用好有关实验室,积极参加各种省级和全国性的专业大赛,促进理论学习与实战训练相结合,以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

2.4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办好一所大学,教师是关键。面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师资队伍整体薄弱的现状,及时出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举措,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到国内名校甚至国外高校脱产进修,进修方式要多样化,可以是提高学历,也可以是访学、单科进修、做博士后等。要鼓励教师在岗培训,到传媒机构参与传媒实践,掌握新技能、新知识,不断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努力培养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此外,还可以直接采用刚性或者柔性方式,引进媒体资深传媒人员担任教师,从事课堂教学。要重视聘请资深专家、名记者、名编辑、知名媒体从业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开设讲座、开展学术研讨等,介绍业界前沿动态,分享其丰富的成功经验,补充和扩大课堂教学信息,促进学界与业界的良性互动。要扎实开展好相关教研活动,积极开展教案、课堂教学等竞赛活动,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申报、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等科研活动,使广大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要勇于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做到理论教学中有实践内容、实践教学中有理论指导,鼓励专业理论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实践教师积极参与理论研究。

三、小结

总之,推进新闻教育改革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是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呼唤,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传媒人才的新期待,身处媒介大变革时代的我们,要顺应时展潮流,遵循新闻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力争在新闻教育改革上、在新闻人才培养上有新突破、新成效。

作者:肖灵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