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共享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及策略

共享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及策略

摘要: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当前共享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利用文献法和趋势对比分析法更好地认识当前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可行性策略。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较快,但存在旅游开发不当问题;(2)生态旅游发展范围较广,而管理手段和经营模式单一;(3)经济利益进一步提高,但忽视了将经济、社会、生态利益的结合。要实现共享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必须采取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提供制度化保障;注重生态旅游地的产品开发,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有效结合等措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共享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策略;黑龙江省

1共享农业生态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党的以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董菁,2018)。大力发展共享农业生态旅游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1共享农业生态旅游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旅游中的生态旅游,以农村生态环境为根基,通过整体的安排规划及配套的服务设施供人们度假旅游、修养娱乐,且达到享受农业生态效益、了解和领略民俗乡村文化生活的一种旅游活动(张红艳,2018)。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将开发出农业的多种功能业态,发展乡村民宿、农业休闲观光、果蔬采摘、森林康养、休闲度假等新型业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农村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收益方面,一方面,通过依托农业建立生态旅游模式,让所有村民参与到当地的农业旅游中,共劳共享,协力打造共享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将会对传统的乡村农业生产产生巨大冲击。农民不再单一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自给自足。另一方面,其生产所得除了日常农业经营收益外,还会从农业生态旅游的模式中获得收益(王庆生等,2018)。产业结构方面,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将形成自主的农业品牌,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的系列产业模式,这便极大程度上促进乡村的劳动力转移、产品推广、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生产加工一体化格局,拉动乡村的经济发展,缩小与城镇之间的差异。另外,农业生态旅游强调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具有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特点,推行这种共享式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将会使整个乡村的农业发展更具有现代化生产特征,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利用专业的技术生产人员和先进的生产知识指导,使农业与旅游无缝结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2共享农业生态旅游推动了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

(1)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人们对生活不再仅仅停留在过往的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标准上,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乡村土地受到冲击,农业用地不断让步于城市建设,农村耕地面积越来越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陆志伟,2018)。(2)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让不少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生活,这就为发展共享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契机。(3)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动员多方力量,齐心协力,为建设美丽富饶宜居的生态居住系统贡献力量,这些力量的发动则需要以某一共同利益为引导,农业生态旅游地建设则正是这一引导主体。共享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乡村生活所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江东芳,2018)。这一经济模式的打造将带动政府、社会等各方力量的投入,从政策、资金、人才等角度出发给予投入,带动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让乡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得到进一步激发,通过让乡村农民直接参与到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之中,并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服务等形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以更为积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乡村建设之中,有助于提高乡村生态环境,推进美丽宜居的乡村建设。

1.3共享农业生态旅游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乡村地区经济水平远不如城市发展水平高,但相对原生态的农村地区有着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优美,民风民俗纯朴丰厚,在当下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人们更渴望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洗礼。就这点而言,发展共享农业生态旅游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王昌森等,2018)。(1)在乡村地区发展共享农业生态旅游能够将农村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民俗气息等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把农业生态旅游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实现农村地区的自我发展,增强其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在保护当地风貌的过程中促进经济发展。(2)农业生态旅游更为强调内生性发展,具有绿色环保的功能,能够实现长期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的各方利用价值,打造一条体系完整、别具一格的农业生态旅游链,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高江涛等,2018)。(3)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将带动农产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其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生活满足感,让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发展,保护当地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的精神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打造全新的乡村风貌,进而提高其地区吸引力,带动更多游客涌入,直接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实现地区的经济发展。

2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2.1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较快,但存在旅游开发不当问题

随着党的的召开,“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受到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黑龙江省的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得到了政府的强力推动,政府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出台了大量的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持政策,同时设置专项扶持资金,给予参与共享生态旅游的农民以政策补贴,提高其积极性。另外,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天然的生态多样化优势,黑龙江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的旅游体验,让其在当地旅游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从而以点带面,通过人际效应让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前往,提高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的影响力。受市场的强力拉动,2010年以来,黑龙江省的旅游园区、游客接待点等均大幅增加,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较快。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黑龙江省的地区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增长率便成了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性目标(万婷等,2018),在这一目标导向下,所有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均更为重视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政府出台政策具有利益偏向性,开发单位则更多的是以直接利益为主导,作为直接受影响的农民主体而言,经济利益重于其他。在这样一种以利益为主导的模式下,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就忽视了保护生态系统这一旅游开发的基础。在开发过程中更为强调城市化目标,使得乡村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2生态旅游发展范围较广,而管理手段和经营模式单一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以农业生态体系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生态物种、地理风貌、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等乡村符号开发旅游(王海荣,2018)。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北部、纬度最高地域,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上,成就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类型齐全的自然生物系统,蕴含着草原、森林、湿地、江河、冰雪、温泉、冷泉、火山、湖泊、异兽、珍禽等。四季分明的气候、优越的农业资源、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得黑龙江省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上具有多范围、多层次、多手段的特点,因此,目前黑龙江省的共享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同类型、不同主体的的旅游园(区)层出不穷。多样化的旅游园必然需要伴随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一旦运用统一化的模式管理农业生态旅游园,必然导致手段单一,难以实现不同类型旅游园的平等化发展和协调可持续运营(程燕,2017)。黑龙江省的农业生态旅游类型多样,而经营主体在对其管理和经营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多样化管理,缺乏对其生态旅游园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合理引导,导致其农业生态旅游园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渐趋重复,园区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其缺乏明显的特色,最终导致管理不善,经营过程中农业生态旅游园区不断出现状况,市场份额缩小,潜在消费者流失等问题。

2.3经济利益进一步提高,但忽视了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结合

行业的发展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为主要目标(王聚贤等,2017)。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从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黑龙江省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以城带乡,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活力和市场需求,让更多的人选择这种生态旅游模式,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激活了农村的内生动力,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了其协调发展,促进了其经济增长,大幅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收益,为城乡协调增加动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必须实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三者的有效结合才能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目标(高文智,2016)。然而,当前黑龙江省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经济利益的增长占据了主导位置,部分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开发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建设过程中并没有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大量的污染物排放破坏了生态环境,耕地的占用破坏了原有的农业生态体系,使农民的利益受到威胁,使得整个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忽视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

3黑龙江省共享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径

3.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提供制度化保障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涉及地区经济的发展,涉及民生问题(王锋,2010)。首先,需要政府层面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的保障政策给予其制度保证,减少其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阻力。同时,黑龙江省相关政府部门必须提高其对共享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财政资金的支持,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体系中将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建设纳入其中。其次,在后续发展的过程中,黑龙江省各级政府还需建立专门的基金,作为专项资金用于保障本省的农业生态旅游的产业规划、基础建设、市场推广及产业体系化建设等工作,争取在政府的采购体系中纳入农业生态旅游的相关位置。最后,政府还需发挥其协调性作用。共享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建设涉及到政府、开发商和农民等多方的利益,开发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权益、协调各方利益是共享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政府作为主导者,必须作为各主体间的“调节者”,在保证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平衡各方利益、解决各方问题、满足各方需求,以此实现共享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长远发展。

3.2注重生态旅游地的产品开发,完善服务体系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当前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充分发挥其地域优势,吸引更多游客,占据更大市场。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北部省份,丰富的地域资源使其具备发展共享农业生态旅游的自然条件和独特优势,但同时,受其地理位置因素影响,地理纬度较高,离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较远,对游客的吸引力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注重农业生态旅游地的产品开发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黑龙江省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就必须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借自身独特的环境优势、悠久的民族文化和特有的农副产品取胜。充分挖掘其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提高生态旅游的科技含量,建立现代化生态旅游园区,开发既具有传统文化气息、又具有现代科技含量和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另外,农业生态旅游地区还需提升其服务质量,加强其服务体系建设,将独特的生态旅游产品与高质量的服务体系完美结合,以此提高其行业影响力。

3.3加强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有效结合

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只是注重某一单方利益的获取,而是要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发展的基础,以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作为发展的保障,只有兼顾三方利益目标,才能实现长远可持续性发展,才能真正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作用。因此,黑龙江省在发展共享农业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首先,必须确立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对各方潜在的经济利益做出准确评估,并对农业生态旅游区域的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必须注重全省的规划布局,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其次,要将社会利益与生态利益目标纳入到发展规划之中,防止在农业生态旅游的建设中出现恶意破坏生态、肆意进行农业开发及打破人与自然平衡的现象。同时还必须防止出现恶意竞争、经营紊乱等不利于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发生。最后,黑龙江省在整个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性,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避免出现过度的商业化,要让游客在体验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自觉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实现良性旅游发展,达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与生态利益的有效统一,促进全省的共享农业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

作者:高文智 陈健 韩福丽 孙晓 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