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少数民族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学校艺术教育的提升有着十分优秀的作用。本文针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并指明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旨在提升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学校艺术教育;重要性

一、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

(一)即兴特点。少数民族音乐常常有着独特的即兴特点。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决定了其艺术形式更偏向于即兴表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对音乐风格进行即兴改变。这个特点极大丰富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也是少数民族音乐不同于别的音乐形式的重要因素。(二)异化特点。少数民族音乐有着千变万化的特点,“五里不同腔,十里不同调”。随着地理位置、文化习惯、语言变化和风俗特点的改变,因此,即使相同的音乐形式也会有微小的变化[1]。(三)地方特点。少数民族的音乐形式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民族音乐大多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将地方特色完全融入音乐形式之中。尤为显著的是少数民族音乐有着语言特色及形态各异的风俗习惯。因此,民族音乐既体现了各个民族的特点,也蕴含了地方的独特特色。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作为一种提升学生审美的方式,少数民族音乐融入学校艺术教育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少数民族音乐与主流线代音乐不同,其保留的独特民族性与民俗特点能够有效扩宽学生的审美宽度,让学生在欣赏与学习主流艺术的同时,还能利用少数民族音乐来扩展其对民俗艺术的理解和认同。在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的方面,可以利用各种知名的乐曲和歌唱形式向学生展示。比如,让学生们欣赏维吾尔族的改编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这首歌曲中包含了维吾尔族的婚庆风俗以及维吾尔族曲调的特殊性,以拓宽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培养其对民族音学的审美能力。(二)提升民族认同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应用少数民族音乐能够让各族人民提升对互相文化的了解,提升民族认同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不良思想伴随着经济的进步而充斥在社会之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会出现责任感淡薄、缺乏团结精神等问题。将民族音乐应用到艺术教育之中,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返璞归真,明确民族之间的文化共同点,认识到各个民族精神上的优点,并将这种优点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完善学生自身的修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其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2]。(三)增强艺术创造性。少数民族音乐是音乐文化的宝库。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经典文化,将少数民族音乐作为现代流行音乐和主流音乐文化相结合的优秀艺术形式,能够大幅提升艺术的多样性,并使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优秀的现代音乐与传统民族音乐相结合的例子。如王洛宾的各种维吾尔族民歌改编,以及韩红的《青藏高原》等。在教学时,教师也尝试让学生利用少数民族的音乐形式来进行现代化改编,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高度。(四)实现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民族音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有着十分丰富的艺术价值。在学生学习时能够对其优秀的文化内涵产生共鸣。少数民族乐曲中充斥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风俗的赞美和尊重。少数民族音乐大多具有十足的艺术张力,再加之其朗朗上口的特点,在教学中使用少数民族音乐能够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上增强民族文化的渗透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介绍了壮族的传统歌曲形式《对山歌》,这种音乐形式不仅简单易学,而且歌词的形式多变,内容丰富,易于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师教会学生们基础的山歌调调,并让其用山歌调调来互问互答。让学生们从本质上了解山歌的实际作用,提升其对少数民族艺术的认同感,并将这种文化用于自身艺术素养的提升上,完成教学上的文化渗透过程。(五)利于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将少数民族音乐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传承下来,有利于塑造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少数民族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时刻体现在其歌曲之中。在学习这些歌曲的过程中,其独特的民族精神也随之被学生传承下来,并将这种精神品质融入到塑造自身品格的过程中,以激励学生不断创新。将少数民族音乐加入艺术教学之中是一种提升学生审美高度、推动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因此,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精神,促进学生的思想观念提升,使学生的艺术教育水平得到合理提升。同时运用科学的艺术教育手法,深入挖掘少数民族音乐中包涵的精神文化,并将其中包含的优秀品质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提升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罗玲芝.少数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价值[J].戏剧之家,2017,(03):85.

作者:曹睆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