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型农业经营下社会保障的重要

新型农业经营下社会保障的重要

中国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文明国家,三农问题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农业生产的自组织形态、农业经济的单一型结构、农民群体的松散型管理都是影响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障碍,尤其我国农业经营体系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无法形成有效的农业产业聚合力,即便实现农业机械化,也因规模受限难以释放最大产能。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重构“三农生态”,重点在于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应具有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特征,显而易见,依靠传统农业经营环境是难以自主完成体系构建的,必须通过外力介入来搭建现代农业支持机制,并从多元层次上为“三农”领域提供配套的社会保障。《中国现代农业支持的运行保障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年7月版)一书由杜辉著写,该书立足我国“三农”发展全局,综合博弈论、金融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理论方法,对于如何运用现代农业支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环境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探索。总览全书,向读者呈现三方面特色。

一、结构层次清晰,全面展示现代农业支持要素

立足我国农业发展史观察,乡村与城镇之间长期处于割裂状态,二元社会结构虽然保障了“三农”要素的相对稳定,却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孤立,大量先进的经济理念、科学技术、管理思想等无法渗透进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城乡撕裂造成的弊端更加凸显,尤其在工业反哺农业进程中,由于双方经营体系不配套,极大地制约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立健全。直观上看,工业经营体系具有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优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也应向这些优势积极靠拢,但由于我国三农底子薄弱,必须先满足现代农业支持要素需求。本书逻辑严谨、总结全面,将现代农业支持要素归纳为“主体激励”“政策协调”“绩效评估”“执行监督”四个方面,实现了农民群体、农业部门、农业技术和地方政府的有机串联,为打造现代农业支持的运行保障系统奠定坚实基础。其中,主体激励是核心要素,关系到财政扶持、第三方投融资、农业专项资金等分配问题,直接决定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属性。

二、依据现实国情,建构现代农业支持理论体系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历程来看,国家及政府大规模干预农业生产、指导农业经济、扶持农业人口的举措,主要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基于此,作者分析认为,由于前期我国综合国力积弱,无力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太多现代化方案,因此较长一个时期内的“支持保障”只能满足局部需求。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期,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市场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并未从根本上撼动传统农业经营环境。相关投入引起的只是量变而非质变,这一阶段建立起的现代农业支持机制具有“机械结合”的特性,如农业技术支持、税费支持、财政支持等,仅满足了“生产”而未触及“经营”。作者据此分析,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尚属新鲜事物,在此环境下构建的社会保障机制,离不开现代农业支持理论体系。本书在理论研究方面依据现实国情、深入浅出的阐述,通过解读农村劳动力迁移特点、农村社会形态构造及农业经济运行规律,提出以“政策执行理论”和“政府执行力理论”作为基础,奠定了政府在现代农业支持运行保障中的主体地位。

三、立足农业拐点,阐明现代农业支持发展趋势

从数据上看,中国农业发展的拐点早已来到,农业部2010年的公告显示,我国农业占国民经济产出比例跌到10%以内,但农业人口(含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30%,大量劳动力被滞留农村、浪费严重。随着城市化建设完成度进一步提高,农业人口向城市迁徙已成定局,如何稳定农业经济、谋求效能提升,是摆在现代农业支持运行保障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本书从三个方面做出了发展趋势分析:其一,农业支持方向,争议点在于竞争力、支持力、供给力哪个优先,这需要根据实际“三农”问题及三要素相互关系辨识来确定。其二,农业支持对象,争议点在于多元主体还是一元主体,多元主体有助于农产品及服务产业链的建设,一元主体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市场议价能力。其三,农业支持方式。主要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管理支持等,争议点在于管理效率至上还是政策效果主导,本书认为需要辩证统一地看待问题,在集权与分权、技术与动机、存量与增量思维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全书对我国现代农业支持的运行保障机制进行了全面探索,具有理论系统、方法实用、架构科学的优势,严格遵循农业国情实际,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学习价值。

作者:陈俊颖 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