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社会实践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探究

社会实践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探究

摘要: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承担着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重要职责,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增强社会实践观念意识,规范社会实践组织管理,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强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搭建社会实践交流平台,坚持社会实践成效评价,把社会实践纳入学科建设。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实践教学能力;教学效果

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思政课教师本人的社会实践能力。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长期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育人先育己,把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积极鼓励、支持他们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实际,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经验,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根本要求。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一)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

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觉悟,善于从政治层面看问题,对国内外重大问题、重大事件,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要具备较强的正确认识、分析问题的政治能力。这种政治能力既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还要在实践中增强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1〕。

(二)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往往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听得无味,以致出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其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政治理论水平很高,但缺乏社会实践阅历,教学中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2〕。教师是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自身要有较强的组织、指导、设计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职业品格。教师要在社会实践中与人建立互信互助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以促进社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即引导教师在实践中获取丰富的实践材料并反哺于理论课堂,运用社会生活中的生动案例和耳闻目睹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印证课堂上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使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掌握得更多、受益更深、教学效果更佳。

(四)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水平

思政课理论性很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向学生讲明白、讲清楚、讲透彻,使学生听得懂、记得住,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思政课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研究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科学研究对理论教学的支撑作用,做到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服务教学〔3〕。科研的源头在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在实践中发现、探究、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推动理论与实践创新。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的路径

(一)增强社会实践观念意识

思政课理论知识体系庞大繁杂,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加之实践课教学时数安排有限,使得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热情,整体实践教学能力较弱。观念意识是影响主体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思政课教师要从根本上牢固树立社会实践能力观,自觉投入到实践中去,学习社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实践观念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关系着实践教学的质量。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制定、执行与其教育观念密切相关,要用教育新观念引导思政课教师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事,也不是学校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学校整体教师培养工作的组成部分。一切都应从提高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将社会实践能力纳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其视为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要尽可能多给教师提供拓展学习社会知识和社会锻炼的空间,增加社会实践教学时数,以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更好地为思政课教学服务。

(二)规范社会实践组织管理

按照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的要求,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多年前已专门成立思政课社会实践工作指导小组。作为学校的二级机构,直属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领导,思政教学部、教务处、实训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作为小组成员参与其中,以加强组织管理。社会实践工作涉及面广,牵扯部门多,不但需要学校领导大力支持,还要有相关部门全方位配合,才能有效开展。指导小组负责制订社会实践年度工作计划、确定主题、分解任务、安排部署、统筹协调、考核督查、绩效评估。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除具体组织实施相关工作外,还要加强实践活动内容、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政策制定、实践成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以进一步抓好社会实践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有效指导,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三)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建构形成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用制度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是把社会实践作为一个硬性考核指标纳入制度建设中,对不同年资和实践阅历的思政课教师分别规定社会实践内容、时间和要求,并分阶段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务提升、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人才选拔、薪酬绩效的重要条件〔4〕。二是规定思政课教师定期参加各种培训,吸收先进思政教育新理念,了解最新思政教学动态,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三是支持教师考察调研,深入红色革命老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了解历史发展和改革开放成就,拓展自身社会实践视野,丰富社会实践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四是保障思政课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培训提高等经费支持,学校按照国家要求设有思政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做到严格预算、专款专用。

(四)强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毕业后从学校到学校,社会经历比较简单,交际面狭窄,缺少社会认知,仅从媒体、现象或间接经验中获得对社会的粗浅认识和理解。给思政课教师提供条件是有效开展社会实践的保证,学校要和地方政府、社会团体、街道社区、农村乡镇、合作企业、红色教育基地、社会服务机构等进行合作,共建相对稳定的新农村基地、技术革新基地、文化建设基地、政治文明基地、党建创新基地等多种形式的校外社会实践场所,促进教师利用这些场所进行挂职学习,参与社会事务处理、项目研发、社会调研、公关交往等,深入实践一线。实践基地不仅给教师提供了社会实践的舞台,也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场地。更重要的是,通过强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可以有效打通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的障碍,以拓展就业信息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五)搭建社会实践交流平台

思政课教师投入社会生活,全身心地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理论和实际结合、知和行的统一〔5〕。学校和社会共同为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学校为教师创造实践条件,社会为教师实践提供支持,以保障社会实践渠道畅通。教师要主动参与挂职学习、参观访问、专家咨询、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在交流中获得对现实社会的正确认识。学校与社会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方面的优势;社会与学校合作,获得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撑,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两者在双向良性互动中共同助推、共同发展、汇聚合力、实现共赢。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可源源不断为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注入新的活力。

(六)坚持社会实践成效评价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出台了“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管理中心建设标准”,构建了三级指标管理体系,明确规定了社会实践管理评价标准,涵盖组织领导与监督管理、实施步骤与建设成效等关键建设领域,指标全面、目的明确、权重合理、要求到位。学校以此为标准,建立运行社会实践规范化评价体系,把实践过程评价与实践结果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与实践单位评价结合在一起,做到评价结果真实可信、科学公正。同时,将社会阅历及实践成效纳入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中,要求教师在晋升高一级职务前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明确40岁以下的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必须有累计1年以上的社会活动经历。将教师在社会实践中取得的成果纳入成效评价范畴,以促进社会实践成效评价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

(七)把社会实践纳入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并下设多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硕士点、博士点除国家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外大都设在高校,利用高校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学科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整体学科理论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但社会实践知识薄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思政课教师深入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思政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社会实践内涵与应用性思政学科理论联系上的研究,把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该学科教师既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进而形成一个高规格、高水准、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既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又有力推动学科建设〔6〕。

作者:韩路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