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探析

农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探析

近些年来,北京市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市扎实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坚持规划引导,累计编制2915个村庄规划,基本实现了规划“应编尽编”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了郊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全面建成了较完善的农村交通网络体系,促进了高精尖产业发展。所有农村村委会两公里以内建立了公交站点,所有建制村全面实现了三通,即通油路、通公交、通快递,“四好农村路”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为一批农村文化产业、高端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民俗旅游和教育基地的建设提供了交通保障。

农村供排水体系和无害化卫生公厕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市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有180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农村供水保障率稳定在90%,全市建成106座乡村供水站,建成村级供水站3301处,建成无害化卫生公厕达到99.3%以上,农村垃圾处理率达到了99%。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俗旅游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推进了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和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开展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项目建设。“煤改清洁能源”工作成效显著,平原地区农村基本实现了“无煤化”。农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累计完成“农宅抗震节能”改造73万余户,基本实现了农宅应改尽改的要求。山区居民“异地搬迁工程”持续推进,四轮搬迁累计完成4.8万户,11.3万人。4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短板,对标市委提出的“七有”“五性”要求,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农村污水治理欠账较多。到2020年底,全市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只达到50%,处理率达到72%。相对于城市的全覆盖仍有很大差距,农村污水管网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地区还存在“有地上”“无地下”“有厂无网”的现象。

农村供水设施能力不足。工程建设标准偏低,与城市供水相比,农村供水工程普遍存在着水源单一、建设标准偏低、管理不规范等现象,农村集约化供水管网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深山区受水源条件的限制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仍有部分村庄存在着水源不稳定和饮水安全隐患的问题,运行管护机制也不健全等。

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老化失修、管护责任不落实等现象。近年来,农村污水供水管网、路网、路灯等设施已陆续老化失修,维修维护费用不落实,有的地方管护责任主体缺位,“有人用,无人管”的现象突出,约有60%的农村基础设施使用年限超过十年以上,老化损坏严重,有的甚至已不能使用,急需大量维护经费。

近郊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慢,起步较晚。农业互联网平台、5G技术应用推广、大数据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很滞后,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支撑度还不够。8为了完善城乡要素融合机制的政策,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建议:

增加财政投入,加快补齐农村基础建设短板。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乡村,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按照建管并重原则,完善相关政策,统筹使用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设施农业建设的资金,同步加快研究长效管护机制落地。调整增加农村公共设施维护管理费用,增加财政投入,尽快落实管护责任,充分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加快落实管护主体,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的经验,确保农村基础设施有人管、有钱修、用的上、可持续。

进一步扩大优质供水覆盖农村地区的供应范围。按照“低起步、全计量、全收费”的原则,加快农村供水计量收费进度,解决农村供水工程管养缺位,杜绝水资源浪费问题,培养农村居民节水、惜水意识,转变用水习惯,促进农村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管理体系,提升农村生活用水的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强化管网建设,要坚持“建厂、建网和污水分流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成投入使用,全面实现农村地区雨污分流。

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体系,打造乡村旅游交通环线建设。解决浅山区断头路、绕行路过多现象,加强重点镇及旅游风景区的交通联系,不断改善农村地区出行条件,尽快出台支持生态涵养区乡村旅游瓶颈道路的配套保障政策,加快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步伐。

加快智慧农村建设。建议市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智慧农村建设规划,分阶段明确建设目标,研究制定“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投入建设的机制,加快建设农村5G网络通讯设施、电商平台,推动数字化农村建设,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毕小刚 单位:北京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