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生态学建设与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生态学建设与发展

摘要:生态学作为一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协调人地关系的学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作用和地位也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优质资源建设、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四个方面对生态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生态学

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门理论性强、有广阔应用前景并直接承担着提高国民生态意识、普及生态教育等重要任务的学科[1,2]。同时,生态学也是一门具体的方法论,是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生活中必须掌握与贯彻的一种现实思维方式[3]。生态学作为一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协调人地关系的学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作用和地位也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4]。当今,生态学已发展成为指导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学科之一,将是指导与实践人类这一伟大战略进程的科学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而且在指导人类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方面也发挥着独特作用[5],对建设好生态学科对于丰富和发展自然科学的相关基础理论,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1977年内蒙古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态学本科专业。到目前为止,全国有54所高校开设了生态学本科专业,98所高校培养生态学硕士研究生,36所高校培养生态学博士研究生[2,6]。为加强生态学人才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最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2年)》中,将生态学由原来隶属于生物学的二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对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与重视[2]。总之,生态学已成为当今学科活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然而,如何提高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已成为各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首要核心问题。基于这一根本出发点,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省级一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情况,主要从优质资源建设、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4个方面对生态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大力加强优质资源建设

教学与科研平台等硬件设施条件的建设与完善是学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吸引优秀人才并显著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必要条件。加强优质资源建设应瞄准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整合和优化现有教学和科研资源,使学科仪器设备更加完善,研究手段更加丰富,研究内容进一步拓展,研究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教学和科研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使学科的总体教学科研资源和设施条件、教学和科研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一流水平。优质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优秀的教学团队、优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科学的教学管理,这些都与课程的内涵息息相关。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就需要构建优秀教学团队,创建精品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出版精品教材,完善现有省级教学实验平台,新建生态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完善现有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并拓展新的实验实习基地;同时应积极申报各类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成果奖励,提升教学影响力,以吸引优秀生源提升生源质量。优质科研资源主要是指实验室硬件条件和野外长期实验研究平台。加强优质科研资源建设,应以学科现有的部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加强各类先进实验仪器设备购置,增加和完善各类型或研究方向的骨干实验室,整合和优化实验室科研资源,使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和科研手段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学科现有的部省级野外科研台站为基础,增加新的野外研究基地和科研平台,整合现有资源,提升各台站或基地的硬件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生态学科研创新基地;同时,还应积极申请各种校级或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称号。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之一,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质就是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创新是人类为了一定目的,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对事物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和发展的活动。创新能力来自于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和持之以恒的自我更新精神,一切创造力都根源于人的潜在能力的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学科,要自强自立,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全面的创新精神和强大的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支持优秀创新团队,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孕育重大自主成果,支撑一流学科建设,教育部从2004年就开始推出了“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应突出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坚持“引领、融合、协同、开放”的发展理念,大力加强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或培养“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或“省特聘教授”等方式,以及“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学术团队领军型人才及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需进一步提高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方向带头人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突出领军人才的核心作用,能够领衔具有特色研究方向的创新团队,承担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显著的科研与教学成果,位居国内相关研究领域或方向的先进行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在每个主要学术方向均有1~2名国内知名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杰出教授,形成一支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创新能力强并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重点学科队伍;同时注重对学科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海外进修或出国留学等方式,加强对学科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实现学科师资队伍年龄结构的长效合理性。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改革进程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使命。生态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必须设定具有特色且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在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总体战略规划下,秉承“育人为本,创新为魂,责任为重”的办学理念,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为培养方针,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德育为核心,旨在培养掌握较强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改革进程,积极开展多模式、多途径、全方位培养高质量生态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重点开展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创新本科教育模式,以个性化、差异化、创新化培养为原则,实现分类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国际化的高级专门人才,形成多方向、多层次的生态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应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增设有利个性化培养的课程,增加了弹性学分的灵活度,使得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国家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总体发展趋势,课程数量和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满足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课程需求。为了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应鼓励各位老师积极申请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积极创建优质课件资源和精品课程,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并积极申报校级或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应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学科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交流,同时也积极吸引国外青年教师和留学生来华学习交流,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要在海外研修期间至少听满2门相关或相近专业课程,提高学科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对优秀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积极督促引导他们申请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校优博基金等科研计划项目和各类奖学金,让优秀研究生潜心从事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和水平。在生态学重点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学校会重点引进较多的海内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因此应适度扩大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和留学生招生规模,并注重提升硕士、博士单位培养质量。此外,应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和研究生助研制度,为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学术引导,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科研补贴。同时,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全过程培养质量监控制度,加大研究生的奖惩力度,对考核优秀的研究生发放高额奖学金,实施考核不合格延期毕业和退学机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了确保优秀的生源,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培养目标,学科还应设置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创新项目,提高其创新创业的能力。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不断推进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催化剂。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强,才更有可能把学科的科研发展前沿及最新研究进展完美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术好奇心和听课动力,也有利于塑造教师的学术魅力和师德修养,进而能激励更多的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心态报考生态学研究生,并可以在一个完美的学术氛围中和课题平台下高质量地完成研究生学业,进而获得一个不错的职业发展前景或工作机会。因此,学科应瞄准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发展领域,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依托学科各个学术团队的研究基础与优势,积极申报争取更多的部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在优势性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对解决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力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部省级科技奖。以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专业建设为例,在森林生态学研究方向,应瞄准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研究的重大需求,集中以我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等困难立地为对象,研究集成困难立地森林植被恢复技术体系等;在土壤生态学研究方向,应基于人工林土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学和生态学过程,研究人工林结构、功能调控及经营措施对林分生产力维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气候变化对林木生长、生理生态过程、生物量分配以及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规律,研究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机制与恢复理论,探索经营措施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学研究方向,应研究城镇工矿区土壤污染防治及植被恢复技术,揭示南方丘陵红壤沙化土壤侵蚀机理,提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关键配套技术;在湿地生态学研究方向,应面向国家湿地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等方面的科技需求,立足江苏开展退化湿地生态保护、恢复与管理技术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监测与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的机理研究;在城市生态学研究方向,应针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以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为核心,从城市生态景观树种选择和结构优化出发,研究城市植被对城市水、土、气、声的影响规律,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评价城市植被经营技术的效果,阐明城市植被对城市碳、氮、水的调控机制。综上所述,在生态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追踪国内外生态学科发展前沿,进一步凝练学科的优势和特色,汇聚高端学术人才,加强优质学术团队建设,大力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学术交流合作,完善科研平台建设,优化配置优势资源,着力提高学科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总体质量,努力扩大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力争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和国内一流的生态学学科。总之,在生态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目标,而一流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是实现优秀人才培养质量及重大科研创新的根本保证,并且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内容及内在核心内容,应该将更多的人力与财力投入到师资队伍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及科研创新能力。当然,建设一批具有特色与优势的教学与科研平台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提高科研创新驱动力的必要条件支撑。目前,各大高校的学科建设中,重仪器设备购置而轻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的风气呈盛行和蔓延趋势,导致大量仪器设备闲置或未充分利用,实在是极大地浪费了国家的财力资源和外汇储备;而师资队伍水平却未有显著性提升,这必将导致学科的后续发展潜力极大受限,这一现象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予以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1]方精云,朱江玲,吉成均,等.从生态学观点看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2):182-188.

[2]朱凡,王光军,梁小翠,等.基于人才培养对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102-104.

[3]薛勇民,王继创.论深层生态学的方法论意蕴[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7(5):94-99.

[4]朱建雯,吐尔逊娜依•热依木,罗艳丽,等.干旱荒漠区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165-166.

[5]张蕾,姚宁宁,张刚,等.中国高校生态教育现状及发展建议[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3):72-74.

[6]吴兆喆,于奇.生态学人才之“渴”———首届北京研究生生态学论坛释放生态学教育信号[J].中国绿色时报,2013,(10):24.

作者:王国兵 阮宏华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