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10篇

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10篇

第一篇: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基础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出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固然让人兴奋,很多教师也十分拥护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大力支持在教学活动上进行创新,但是实际行动起来的时候又不敢放开手脚,担心太过创新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时候没了秩序,这些都是多年来传统教育留下的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如果不加以改进,势必会大大阻挠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得拥有创新意识,也就是成为“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要敢于怀疑现有教学方法的“老一套”,对新事物要拥有探求的勇气;在课堂教学中则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异想天开”,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细节,并对他们思维的火花加以保护和支持。因此,成为一名敢于创新,同时能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基础。

二、创新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学生的温床

教师要改变过去“填鸭式”课堂教学的弊端,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温床。

1.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很多教师也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这个理念,推广“讨论式、互动式、交流式”等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但是当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时,发现学生的反馈根本不像想象中那样,学生的积极性很差,不能主动思考问题,似乎不太愿意变成课堂的“主人”,这种情况导致很多教师认为,新课程的理念没有错而且值得提倡,但是与实践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观点也正逐渐发展为很多教师抵制新课程改革的理由,他们不认为新课程的理念有错,只是在实践中产生了分歧。其实,新课程理念与实际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差距,主要与过去落后的应试教育体制和课堂教学方法有关。在新课程改革之前,由于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主动思考,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学习方法也不需要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现在这种消极的局面。而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有利机会,承担起改革教学体制的重要责任,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从前被动接受知识的他们放到主动学习的位置上来,在教学中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的教学方法,真正对学生因材施教,寻找符合学生学习心性和习惯的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自然就会放开对教师的依赖,主动地开发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创造学生创新的条件,优化学生思维的方式

教师要勇于舍弃过去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氛围,建构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条件。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同时现实中又有很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因此教师可以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比如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举出具体的例子,带领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形成的良好氛围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要优化他们探究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让创新真正成为学生的一项能力。在实践探究过程中,要提倡新、奇、活、巧的思维方式,只要学习内容与数学的发明过程稍有联系,就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于可以举一反三的案例,要引导学生进行“变通”;适当地举出不同的例子,让学生在“求异”中发散自己的思维,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

三、总结

教育作为塑造和培养人格的工程,要想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求快,而应该求精,这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思考,教师需要做到的则是树立好创新意识,更要与学生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建构积极活跃的课堂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不懈的努力。新课程的理念是好的,而且必须得到深入的贯彻,在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创新这朵鲜艳的花就会在学生身上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作者:刘恩 单位:舒兰市第十四中学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生来就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好奇,随着好奇心的满足、问题的解决,人对周围世界的了解不断加深,自身也不断成长进步。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其引向对知识的探究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教学之前,总要对相关知识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知识的来由,通过数学故事的形式将知识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不急于下定论,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并努力拿出有力的依据。对于错误的结论不简单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并主动修正。有时我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有意出错,让学生去质疑,通过师生辩论得出正确的结果。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不迷信教师权威,不迷信书本的科学态度。自信心的树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1.通过训练,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完整而正确地学习和再现知识。提高注意力是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增强思维敏捷度的基础。我在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第一步就是训练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如,通过“大西瓜,小西瓜”的游戏,“相反口令”的训练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穿插了注意力的训练,如,把学生按有序数对排列,提问时,只叫数对,不叫名字。每隔一两天改变数对的排列方法,迫使学生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不会走神。无论是我讲解,还是学生板演,都由学生自己评论,有意识地延长学生的注意时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敏锐的观察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轻松而快捷地解决问题。敏锐的观察力也是创新必备的要素。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改错题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讲了幂的运算法则之后,我把相似题型的混淆错解罗列出来,让学生观察,通过对比相似题型的差别,找出错误并修改,避免了学生今后出现类似的错误。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列表进行对比观察,找出两个概念的异同,从而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在教学有关数的概念时,我采用“找朋友”的小游戏,让学生明确相同的数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就好比一个人穿了不同的外衣仍然还是他自己。而不同的数有相似的表述,要想区别,就必须通过仔细的观察找出细微差别,抓住本质特征。

3.通过探究学习,锻炼学生灵活的思维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的思维是灵活的,我们可以通过数学特有的优势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应用题教学时,我经常会出一些补充条件和问题的练习,根据一些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要求另外的学生去解答,通过一题多问,学生得出许多不同的解题方法,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另外,对于相同的一道题,我总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养成多角度立体思维的习惯。有时,我还会出一些智力型的数学题,引导学生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找出最简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人类社会所取得的许多进步都是与想象分不开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因此,想象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必备条件。在讲“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实物的特征:长方体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每两个相对的面是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再将长方体纸盒展开,说明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长方体六个面面积的总和。接着让学生合作计算长方体纸盒的表面积。最后,只告诉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的数据,让学生通过想象画出长方体纸盒的展开图,并讨论其合理性,根据展开图计算纸盒的表面积。随着学生对长方体特征越来越熟悉,只要给出相关数据,学生就能在头脑中画出长方体的展开图,表面积的计算根本不是问题。在学习了对称、旋转、平移后,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的特性创作美丽的图画。学生绚烂多变的作品,让我看到了他们无穷的想象力。

三、利用课外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美国一所学校的实验室里写有这样一段话: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它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在学习了“概率”之后,我让学生收集各种有关中奖的规则,并利用概率的知识解释其中的规律,让学生明白规则的制定永远对商家有利。之后,我让学生制定出公平的游戏规则,因为学生已经对概率有了深刻的理解,所以很轻松就制定出许多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充分体现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学生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小结

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创造一切条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多角度的思维锻炼,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者:王海英 单位:青海省大通县第六中学

第三篇:数学教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一、从“概念、法则”的教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概念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实际事件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后抽象为数学模型,抓住概念的实质,尝试用数学语言叙述.对于学生概括或理解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再举反例加以验证,同时要以鼓励为主.在教师的宽容和正确引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部分学生对于一般难度不大的数学概念都能理解掌握,并能运用自如.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先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根据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探索并感悟勾股定理.情境:如图1、图2是画在方格纸上的两个图案.观察图案,你能确定图中正方形A、B、C的面积吗?问题:(1)从图1、图2中,你能发现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通过对(1)的思考,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吗?分析:通过观察图1、图2,我们能够得到:C的面积=A的面积+B的面积.由于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平方,于是可猜想: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ABCBCA图1图2

二、多给学生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接受能力较强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缺乏探究问题的体验,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充分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全体学生有效地参与,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例题和练习题,教师可采用让学生讲解的方式进行,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如有不当,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强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一道题的最后结果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此做法的最大亮点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谐,学生展示自我的欲望和参与学习的激情都得到最好的体现.

三、鼓励学生多质疑,在已有思维方法基础上大胆创新

常规教学体现教师的权威地位,很多学生习惯了教师的“讲”,包括体会都被教师取代,这样既节省时间,也能完成教学任务,可是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大大下降,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得不到发展.因此,笔者经常培养学生在解完一道例题后,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提出第二种解题方法,留待学生课后讨论,这样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放得适度,收得在理,使课堂变得有效、高效.

四、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要准确地位

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解不到位,以致于在讲课时“让学生讨论”,不管讨论的问题是否合理.探究型教学需要学生的独立探究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简单的或经过个人努力能完成的问题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而在本节知识基础上拓展出来的有价值、有难度的问题适合学生交流讨论.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在教师有秩序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的结论比教师讲多次效果还要好得多.

总之,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长,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吕志元 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岗区新梓学校

第四篇:数学教学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一个人需要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去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动机和调动积极性,还有一项也是必不可少的即合适的氛围和环境。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和好奇心,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萌芽。所以,创设一个轻松愉悦、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成为了一名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在课堂上多多鼓励学生思考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老师的鼓励是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情感支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用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小错误,不要直接否定和严厉批评,而是多多引导和鼓舞,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支持,不再害怕“严师”的形象,这样学生们就会在课堂上自由发挥、畅所欲言,思维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样学生往往会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新见解,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让学生在“玩中学”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创新精神和思维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小学生又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群体。”根据这一特性,教师可以把游戏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和课堂环境,让学生们在“玩中学习”,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在讲解数的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将算术题写在卡片上然后放到箱子里,由学生按顺序从箱子中抽取一张卡片,并在规定时间内计算出结果,在算好后让学生们相互找到自己的“朋友”,即得数一样的同学。通过这个小游戏,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愉快的氛围,还能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和练习混合运算,这样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很有作用。再如,讲解图形、统计表、小数、分数低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举出在生活在相应的例子,例如生活在什么物品时圆形的、在哪些情况下使用过小数等等,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能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会因此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数学的目标,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做法会使得学生建立自身的数学学习模式和数学思维、意识,学生会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这样会更好的为数学创新精神和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需要从学生的好奇心开始

儿童最大的特征就是有很强的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同的问题,例如:鱼会流眼泪码?还有的儿童把遥控器和玩具汽车等拆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些“奇怪”的想法正是儿童创新意识的种种表现,也是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探究和思考的重要动力。很多成功者都曾强调,要想在一些方面取得成功或成就,需要我们保持一颗童心,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例如牛顿三定律的产生就是因为一颗掉下来的苹果;蒸汽机的发明就是由于瓦特对在炉子上烧开的水的观察而产生的;锯子的发明也是由于鲁班被草割破了手而发明的,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素质,还需要他有好奇心、敢于探究和发明。

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对思维进行发散训练

发散思维的定义是以思维任务的依据,在现有知识水平下按照不同的方式、方向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发现新的、不同的信息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又被称为扩散思维或者求异思维。创造思维的核心就是发散思维,若没有发散思维,思维就会停滞不前、墨守成规,不对旧的有所突破,那么创新就不复存在。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注重和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在教学方面不断进行创新,还要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的意识。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培养,才会有意识地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和机会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状态和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过于追究,不苛求学生,而是引导和鼓励学生不断发散思维,看到学生的独特地方和发光点,真正落实培养措施。

五、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主动学习和探究中得到最大提高和发挥

每个学生的能力都不尽相同,但这些能力需要学生在实践和活动中获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在儿童身上更显突出,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探究,不断发挥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体会创新带给他们的乐趣和成功感。举个例子,让学生计算这样一道题:16+16+32等于多少?很多学生会按照原有的模式依次相加得出结论。若教师引导学生有没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学生们会开动脑筋,最后得出新的简单的计算方法,即16*4=64,这种方法比前一种方法更为简单,学生在动脑筋的过程中会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在得出正确的答案并得到老师的认可后,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后学生会在类似情况下开动脑筋,得出新的方法,这样他们的创新思维就会逐步形成。

六、结语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作为教育者,数学教师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数学课堂上创建一个愉快舒适、民主的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付出最大努力,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和提高,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作者:田虹 单位:秦皇岛市海港区和美实验学校

第五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数学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在教师众多的基本功中本人认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处于主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诱导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具有层次性。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加强岗位练功,使自己成为具有扎实基本功的优秀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好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探究气氛

数学教学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是在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下,吸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而和谐愉快的探究气氛,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使他们在课堂中积极思维,必须使其对所学知识有很大的兴趣,使他们寓学于乐。

2.1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要想创设一种和谐的探究气氛,首先用积极创设情境,创造机会,让他们自我表现,表现自己的数学“才能”,引导他们领略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愉快,欣赏自己成功的快乐,只有在学习成就中,激起旺盛的求知欲情况下,学生才能有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材,循序渐进,做到欲高先低、欲快先慢、欲深先浅,贯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发现不同难度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让他们的努力不断见效,并经常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打下基础。

2.2教学手段多样化,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的思维形式,对于他们来讲,思维离不开直观的形象的材料,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掌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探究方法,以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去认识思考问题时获得形象的材料,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操作直观学具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动手、动脑、动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渐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做既有利于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3以热情鼓励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思维过程是一个内在的抽象的东西,而语言表达是思维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问多说,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方法。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想说,通过富有层次的诱导和启发,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同时他们在说时,予以指导并注意以表扬为主,杜绝讥笑或打断别人发言的现象,使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整理自己的思维过程,达到发展和提高思维的能力。

三、深挖教材中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规律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长期培养的结果,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知识间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探究活动的各个不同的环节之中。如在一年级教学中将10个圆分成两堆,看有几种方法,通过操作表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发现有9和1、8和2、3和7、6和4、5和5这几种分法,然后由这些分法中引导整理出9+1=10、2+8=10、3+7=10、4+6=10、5+5=10,这样通过观察比较,即能使学生掌握了算法,又明白了算理,并从中提高了思维能力。

总之,由于教学重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所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发展了智力,培养了思维能力。

作者:孙颖 单位:东丰县南屯基镇中心小学

第六篇:;数学教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的成绩高低一定程度由学生的思维问题所决定,当一个学生肯于思考,认真研究,就会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思维能力也就很高。而儿童阶段的思维往往不稳定,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学习能力的下降。所以,作为教师要注重对他们思考习惯的培养。我在教学的时候,多让学生注重思考,让他们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教师再引导启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如,在进行应用题讲授的时候,就让他们注意应用题的问题,要让他们想需要什么条件、怎么思维、怎么能够最简单些等等,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思考的习惯。

二、审题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若是不会审题,那就谈不上计算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审题训练进行养成,要让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问题,还要让他们正确而灵活地选择科学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理解题意,怎样去分析,并且要选择较好的计算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并且在整个计算过程中都要进行审题,看看计算出来的数字是否正确、速度如何等等,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合作习惯

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形势下所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它能够使学生有凝聚力、团结意识等,更能体现互相交流合作的强势。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将其纳入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里,所以,我教学中经常让他们进行合作性的学习讨论,使学生得以参与的机会,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王培兰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中心校

第七篇: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改进数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点都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究,尽可能从多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同时,我们要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发现并深入地思考问题,然后进行适度的探究、归纳,尝试多渠道地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促进解题能力的提高,使他们由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转变为主动探究、理解记忆,并从实践中创新。如在学习数学性质时,要注重学生对性质推导过程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性质本质特征的理解,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当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进行适度的探究,勇于从多种角度、借助多种方法大胆地解决相同的问题,最后再进行综合比较,找到要解决问题之间的异同,从而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问题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多提一些问题,巧设一些新颖独特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来。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求知的欲望和勇于探究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和认知的重新整合,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正多边形和圆》的教学中,可设计与这节课内容有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深入。如要从一个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铁皮上裁剪下一块完整的扇形和一块完整的圆形铁皮,使之恰好做一个圆锥形模型,有几种剪法?怎样剪可使铁皮的利用率最高?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起,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想象、作图、验证,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从而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善于联想,培养学生广阔思维

学生很容易从已知的事实、结论中发现一些问题,教师再通过表面特征引导学生自由、充分联想,抓住问题的关键,深度挖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学生会很容易想到多边形内角之和会是什么样的呢?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借助新的观点,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多边形内角之和的普遍性的结论。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联想、画图,从四边形、五边形入手,n(n≥3)边形通过连接不相邻的对角线,把它分为(n-2)个三角形,凭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和对图形直观的理解,学生很快就自然地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从而得出n边形内角和公式。教师接着引导学生从另一个思维方面去探究,即从多边形的内部一点出发或边上的一点出发分割成多个三角形来探究。这样,学生能更自由充分地联想,使思维向更广阔的方面发展。

四、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个问题多种解法,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多法尝试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例题:一盘蚊香长105厘米,点燃后每小时缩短10厘米,写出蚊香点燃的长度与燃烧时间的表达式和该盘蚊香可燃烧多长时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或不等式来解。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基础,多方位思考,力求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如要求蚊香可使用多长时间,也就是要求蚊香的长度大于等于0时的取值范围,可以用不等式的知识去解决;也可以让蚊香的长度等于0,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解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拓展思考问题的角度,把新旧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可以正反探究,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寻找突破口,使学生整合所掌握的新旧知识,进而形成新的知识架构,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创设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笔者以《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为例,来说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建立在初步感知基础上的,其只有通过逻辑思维、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后再回到实践中应用,才能使感性思维得以实现。如果情境适宜,学生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不仅容易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是怎样的?从复习旧知识引入,学生通过回顾判别式对根的影响,再由问题:不画二次函数的图像,你知道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有几个交点吗?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出与新知识相关联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就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2)由浅入深,逐层展开思维。引导学生回忆当y=0时,函数y=ax2+bx+c(a≠0)就变成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这个方程的解的个数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个数,所以只要知道方程的b2-4ac与0的大小关系就知道方程根的情况,进而知道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个数。通过恰当的情境,层层深入,学生轻松地学习了二次函数的知识,感受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感性认知思维上升到了理性认知思维。

总之,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去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作者:李莹 单位:江苏丰县

第八篇: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能力

一、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概念的掌握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要经过多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的抽象性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是矛盾的,怎样解决呢?直观感知,启发学生去想、去思考,这样由直观到抽象,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初步思维能力。

1.直观感知,抽象概括。夸美纽斯指出“:要尽量地用感官施教。”学生总是在感觉和视觉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学习新概念,一般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开始。

在认数的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认识1、2、3、4……这些数字呢?教师尽量运用大量的直观教具和学生的学具,通过师生交替活动,不断概括和抽象。例如:彩色图片、小棒、各种色彩鲜艳的图形等,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摆弄学具,教师展示,学生有效地认识了各数。教学中的直观感知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先让学生打开学具盒,把里面的塑料圆片分类,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概念。再让学生选择用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用一张正方形纸折成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不仅感受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产生,而且还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了智力活动的有利进行。

2.温故知新,展开想象。新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感性知识有助于新概念的形成。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旧知识、生活实例和经验,利用表象作支柱,从学生能理解的实际事物出发,启发学生思考,引进新概念。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一课时,0是一个数;对仅仅入学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太抽象了,怎样使他们认识0呢?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教学过程:在黑板上画一个圈,教师在圈里贴学具请同学看个数举数字卡片。当教师比了一个假动作,圈里什么都没放的时候,学生就纳闷了,该举哪个数字卡片呢?教师适时启发,引出0,告诉学生一样东西也没有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就是0。学生于是在旧有的知识1、2、3、4、5的基础上好奇地认识了0这个数。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对立表象,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通过与旧知识联系,让学生在抽象概括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二、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计算教学不但和基础知识的教学密切联系,而且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息息相关,相互促进的。要培养计算能力,重要的是理解算理。学习乘法口诀是在乘法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学生懂的“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运算是乘法”之后,只要我们运用大量的直观演示,充分地运用教具和学具,乘法口诀就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自编。例如“4的乘法口诀”,一只青蛙4条腿,二只、三只、四只呢?学生就能看着青蛙图去想,因为一只青蛙4条腿,所以,二只青蛙就是2个4条腿:4×2=8;因为一只青蛙4条腿,所以三只青蛙就是3个4条腿;4×3=12……以此类推,以算理为根本,口诀牢牢记住了,还巩固了乘法的意义,不是单存的死记硬背。

三、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正确分析和解决应用题是一个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的领域。它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合乎逻辑地思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低年级加强应用题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尤为重要。首先要激发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浓厚兴趣,逐步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发散和良好的解题习惯。1.重视启蒙,早期孕伏。应用题的启蒙教学是指用文字叙述应用题的奠基工作。教学中,有意识地从实际出发,根据教材,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应用题编成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的情景,寓应用题的启蒙教学于学生所熟悉日常生活中。低年级的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应用插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说一说,在实际动手操作,训练学生把图中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用语言正确地表达出来,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结合认数,从一句话到几句话。在平常的数字教学中,就孕伏应用题基础,让学生学会用三句话表达一幅图的意思,为今后的应用题学习打下基础。2.抓好简单应用题,理清基本数量关系。简单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的前奏。只有抓好简单应用题的教学,才能为高年级应用题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在学习“比多不少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根据知道什么和什么,要求什么,用学具摆一摆,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获得了解题思路。

四、小结

总之,教学中要重视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其特点,做好示范,使学生耳闻目睹,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践操作,大胆试探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思考问题,让学生多活动、多思考、多合作,养成敏于思维、科学地判断问题的习惯,在多种形式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面对问题能快速思考,以敏锐的观察、快速的判断,对问题作简约的紧缩推理,尽快地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综合能力,能够真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者:韩春荣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泡子蒙古族学校

第九篇: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一、营造创新的氛围

建立和谐、平等、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更好地接受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问题。传统的教学环境缺少素质教育的因素,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处于一种高度紧张、机械的学习之中,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发挥,很难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培养。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收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由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勇于思考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中学习。

二、鼓励学生质疑

创新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地联想和想象。教师要激发学生敢于发问,通过质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等,这样就会形成一个非常理想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发挥教学的效能。学生的天真好问,对事物具有好奇心,能够使他们具有勇于思维的精神。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得到培养。

三、赏识教育

有个教育家说得好:“好学生都是表扬出来的。”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通过教师的表扬,学生的兴奋情绪就会得到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潜力就会激发出来,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质问和猜疑,要以表扬为主,多加赞扬和鼓励,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各种练习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动力。教学中使学生具有成功的喜悦感,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四、小结

总之,作为教育,要重视人才的培养,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从小就有创新的意识,自觉地养成创新的习惯。作为小学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的才能,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者:郑淑华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实验小学

第十篇: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能力培养

一、教师要有信心,让学生“敢”说

一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接触面还不够广阔,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再有,个体有差异,每个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有所不同。但也因为年龄小,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有试一试的冲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他们都会说,都能说好。首先,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注意营造和谐的表达环境,让学生敢说。学生不敢表达的根源是担心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和同学们的嘲笑。所以,我会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向他们传递“不要怕!老师相信你!”的信息,与学生做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表达。其次,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注重提问的技巧。在平时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经常针对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结合学生生活提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注意避免提一些偏题,难题,使学生无从说起,以致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要有耐心,让学生“会”说

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学会了说,才表示他已经完全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一年级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差,词汇量少,往往一句话说不完整或说很长时间。但无论如何,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耐心倾听,细心指导。如10以内的加法表和减法表,我先出示加法表,让学生自己分别横着观察、竖着观察、斜着观察,自己寻找规律,接着小组展开讨论,然后请个别学生表达小组讨论后的观点。在发现学生归纳出的话出现欠缺时,我在学生说完后再规范完美他的表达。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再回答,或许你现在觉得浪费了一分钟或两分钟,但是我们留给学生的却是一个回答前先思考的好习惯。所以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机会,耐心、细心地倾听学生、了解学生,让学生从敢说到会说。

三、教师要有恒心,让学生“能”说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它必须经过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得以提高。一年级学生往往需要反复强调某一知识才能熟记或运用自如。数学课堂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是如此,只是训练一两次,学生并不能完全靠自己清晰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样,也并不是每次都很好的表达。所以,教师要有恒心,要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并引导学生说,让学生能有机会表达自己,让学生有话可说;能做到经常性地有效引导学生说,说好;不厌其烦地强调让学生把语言表达连贯,说正确,说清楚,说完整,让学生变成数学语言表达的能手。我也会经常制造机会让学生做回小老师,如教学看图列式题型时,我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上前面来当小老师,把解题思路,或是自己的想法讲给同学们听。通过条理化叙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我还会让学生以同桌间相互说,组内讨论的形式进行语言交流,尽量多地制造机会让学生多说,说好,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兴趣,我不光在课堂上注重训练,我还要求学生回家跟家长说说今天数学课学到了什么,今天自己再数学课上表现怎样,其他同学表现怎样等。我还要求学生在家中,或出外,如超市等,寻找其中的数学关系说给家长听,这样对学生也是锻炼。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还培养了他们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提高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逐步促进自己的数学语言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从会说到能说。

四、教师要有爱心,让学生“乐”说

一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他们不希望被老师责备,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所以,教师要有爱心,当学生讲错或讲的不好时,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要一味批评、斥责,说话语气要委婉,细心指导纠正,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当学生讲的好,讲的精彩时,要及时表扬,带动下面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同时我注意教育学生认识到嘲笑别人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明白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是难免出错的,不应该嘲笑别人。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数学语言,又让学生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表达。对于一些学困生,我降低难度,从基础抓起。学困生也是愿意与教师亲近、交流的,所以课后我常会亲切地握握他们的手,摸摸他们的头,并借此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事物来练习。如奖励学生几粒糖,引导学生说“我的左手有2粒糖,右手有1粒糖,一共有3粒糖”。这样的交流学生能同时获得身心的满足,自然也会变得乐于表达了。

五、小结

总之,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基础。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数学老师,要有信心、耐心、恒心和爱心,从点滴做起,从基础抓起,让学生敢说、会说、能说、乐说,让学生在数学语言表达的培养与训练过程中发展思维,促进学习。

作者:张英 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