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智慧学习环境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智慧学习环境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摘要:高校民族体育教学的引入利于高校体育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体育教学的本土性,然从当前民族体育教学的应用实践来看,却存在诸多阻碍其持续发展及传承的因素。文章以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为切入点,分析和探讨智慧学习环境应用中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策略及途径。

关键词:智慧学习环境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改革

1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应用中的瓶颈

1.1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与特性难以发挥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各族人民生活和生产过程,与娱乐、宗教、斗争、劳动等活动的漫长历史演变密切相关,在从中汲取养料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存在多样化、竞技性、浓郁的民族色彩,融娱乐与健身于一体的特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优势,使之利于解决目前传统体育被推广、被挖掘不足,西方主流体育形式及精神冲击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现状的问题。但是同样也受到此类因素的影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不甚理想,很多原有的本质与特性表现形式和功能难以得到发挥。比如受到场地限制,赛龙舟、舞龙舞狮等体育形式难以引入高校课堂,再比如受到资金、重视程度等的影响,诸如木兰扇、铜鼓舞、秧歌舞、滚铁环等民族体育项目很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见。目前很多高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时大都以太极拳、初级剑术、长拳、跳绳、抛绣球、跳竹竿等强身健体的武术形式作为重点,对其他各类项目的忽视导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中,只能按照“嫁接”“变异”“简约化”等方式呈现。事实上,少数民族体育存在文化内容与运动形式双重融合性。其表现出的形态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均需要与其他体育节目进行区分,但是教什么、如何去教等问题始终没有被彻底解决,尤其是少数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不顺畅等,更容易导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核心难以完整的继承与发扬,教学中难以形成模式化、系统化、标准化的状态,且缺乏专人指导,导致其教材稀缺,教师与学校难以合理定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2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与学生需求错位

学生和教师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认可度偏低的问题,与大学生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时难以参与其中,且在选课阶段只能在已经成型的项目中选择密切相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创造主动、活泼、生动、和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堂为基点,其开设自然需要以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期待、好奇心和兴趣为依据,如果让大学生自行选择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男女生的侧重点不同。从主观意识和个人体育锻炼需求层面出发,女生有可能侧重艺术性和技巧性的项目而男生有可能侧重于难度性与力量性的项目,如角力、摔跤、舞龙舞狮等。但是,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也存在“不成形”的教学原则,即教师必须学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动作示范,才能设定此项目,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被界定为规定型选择,而并非大学生可任意性或者自主选择的类目。此种设置方式就会导致大学生感兴趣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未必被选上,而开设的项目却不一定符合大学生及教师的兴趣,使大学生体育需求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当前活动方式中间存在错位。

2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与智慧学习环境融合的可行性

2.1基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创新要求

随着“互联网+”与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融合,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形式也逐步增加了信息化的特色。如教师和学生可利用移动客户端、电脑PC客户端等在网络中搜索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密切关联的内容与信息,从而丰富教学素材、资源。智慧学习环境作为一种可感知学习情境、提供适宜学习便利与资源的互动工具,其具备自主记录、评测、识别学习者学习成果及特征,敦促学习者有效学习的能力。在智慧学习环境塑造的要求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开发及改良,势必需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项目的特质与传承要求等为基础。但是考虑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电子教材梳理与种类较少,大多需要教师自行设计与制作。如此,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与智慧学习环境融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使用现实技术为学生呈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所需的各类真实场景,以便于在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的同时,增加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过程,恰好是教师重新学习、了解、研究、理解、创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如果教师可以真正抓住智慧学习环境构建的要求,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下加大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与传承力度,那么在实践应用中,教师方面“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与特性难以发挥”的问题很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2.2基于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培养的要求

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需要教师预先学习,继而传授给学生,并非是学生真正参与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创新中。然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存在诸多的特殊性,比如不同的项目都需要与之匹配的体育器材,表现技法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但需要掌控每个项目的体育运动技能,还需要了解该项目的民族文化内涵等。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与学生需求错位意味着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求还需要进一步被重视并切实应用在项目选择和创新设计中。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在“教师+讲解示范+练习”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找到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面对此种情况,智慧学习环境要求教师使用集成化课堂控制系统来控制学习终端,为学生推送学习资源。学生使用便捷的交互学习工具,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互动沟通的同时,可及时反馈自己的学习成效、成果,以及在学习感悟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存在的问题等。智慧学习环境所提供的虚拟学习社区、微博、QQ、MSN、微信等同步沟通通讯工具,能很好地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程把控不足等问题,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继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基于此,结合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和学生需求创新开发的要求,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和教学中建立智慧学习环境,可利于教师将智慧性的学习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反哺学生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习与探究。

3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智慧学习环境构建途径

3.1“教学社群+学习社群”开发构建项目内容体系

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需要包含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社群、学习社群、智能工具以及学习资源几部分。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创新中引入智慧学习环境,首先就需要在教学方式与学习资源两部分进行调整。当前国内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用比较广泛的地区,大多为少数民族聚集、聚居较多的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在引入高校后,高校所选择的项目大多表现为可有机补充高校课程,利于提升高校体育专业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利于帮助高校拓展多元化、特色的教学活动。比如根据学生所在民族地区的习性开展相近的民族体育项目,如壮族的抛绣球、跳竹竿、板鞋竞速运动、各类民族舞蹈以及汉族的扭秧歌、花样跳绳、拔河等。在着手于学习资源和教学方式开发与创新时,教师可利用互联网与学生一起筛选可引入的本土民族体育项目,对学生感兴趣的民族体育项目的进行排序遴选,再结合学校的硬件设施及资金情况,选择出符合教师实践教学、学生智慧学习的体育项目及配套资源。有效学习是群体与个体共同构建的产物,按照目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需求以及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将教学社群与学习社群结合,共同开发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和研究探索要求的体育项目内容体系。比如太极系列有太极推手、太极剑、简化的太极拳,木兰系列有木兰双圈、木兰扇、木兰拳,武术系列有鞭、棍、刀、剑、拳等,其他如抛绣球、滚铁环、踩高跷、跳竹竿、板鞋竞速、珍珠球、秋千、放风筝、八段锦、民间舞等都可作为高校开设民族体育课程特色内容体系的选择对象,供给教学社群和学习社群共同研究、分析和选择。此过程中,按照弘扬民族文化,开发现有资源的目的,教学社群与学习社群可利用自然资源、校内外资源以及媒体资源等,改造和开发本土民族体育项目,将其渗透到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等,通过改造和利用来提升教学社群与学习社群的合作能力、创新开发能力。

3.2丰富互动研讨模式搭建网络互助平台

智慧学习环境在实践应用中,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充分利用好其他积累要素。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的视角出发,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好微信APP、QQ软件等社交工具,作为时时“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课题、项目和课程相关信息、布置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平台。微信群、QQ群的视频上传功能,可作为教师与其他学生共同分享和评估上传者动作练习情况的渠道。从“互联网+”层面着眼,有条件的学校可探究具有校本特色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搭建项目教学网络互助平台,制作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虚拟教学模型。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加理论课节数,并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与其他高校体育教师共同在互助平台中为学生在线答疑解惑、教师之间随时互动探讨,甚至在网站平台中增加典型的民族体育优秀教学视频,便于学生和教师随时观阅与学习。此种操作方式一方面可作为“教学社群+学习社群”研究模式的补充,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民族体育教学模式、内容、评估体系等。

3.3结合学情构建自主性评估体系

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生学情及进度随时评估,需要在高校民族体育教学改革中加以重视。结合学生学习特征,构建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学习评价体系极为必要,可适当减少教师评定权重,增加学生互评、自评的权重,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高校民族体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尝试建设智慧校园民族体育信息平台APP,教师、学生和管理员等可作为基础用户。在利用移动终端登入阶段后,由使用者选择使用“体育快讯”“在线答疑”“场馆预约”“校园民族体育社团”“民族体育理论试题库”“民族体育资科普”“体育数据与成绩”等,学生下载APP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可作为管理员分析的依据,继而便于智慧校园民族体育服务的良好展开。

参考文献:

[1]李劲.浅谈高校校园体育活动智能APP功能设计及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397-398.

[2]邵丽.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7(23):4-5.

作者:聂春丽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