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1

摘要:阅读能力是小学生的必备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予以高度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往的有些教学观念已不再适用,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文章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综合分析各种教学现状,指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以助力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增强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涵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然而根据实际教育情况来看,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得阅读教学的实质性效果得不到有效发挥,课堂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高质量高标准,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明显[1]。因此,教师综合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把握问题的关键与实质,从而探讨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一些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足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控课程的实际进度。为了把当节课的课程内容教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有时会加快课堂进度,没有给学生留充足的思考时间,导致学生的思考发挥空间有限。教师经常会以提问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逐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但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给学生用来思考问题的时间非常短,仅仅只是让学生进行浅层的思考便进入下一个步骤,无法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与解读。同时,教师提问后通常会以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自由想象力,当学生联想到标准答案以外的内容范围时,教师往往会将学生的思维拉回来,重新回到标准答案的范围之中。这种做法往往会遏制学生的自由思考能力,让学生固守在死板的标准答案范围内,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囿于常规固有的思维之内而没有一点创新,渐渐地不再自由发展自己的推理联想能力,只是以被动的姿态接受教师、书本的观念,如此一来也就无法真正提高阅读能力了。

(二)教学提问方法不合理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课堂氛围,教师往往会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无须经过深入思考便可以回答的问题,因此这种提问方式仅仅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而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并未有实质性的帮助[2]。同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理解能力来设定,有时过于复杂,有时过于简单,问题的难度并没有过渡性,缺乏层次感,让学生无法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也就无法逐步深入地进入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中来。例如,教师在教授三年级课文《灰雀》的时候,如果向学生提问:“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很可能让学生不知所措,因为三年级学生的基础教育是基本的拼音字词训练,阅读理解的设计还只是浅层次的,此时教师问他们文章的“中心思想”,可能大部分学生无法准确理解“中心思想”这一词汇的核心含义,故而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提问教学设置就是无效的。因此,教师要整体把握班级学生的基础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来选择合理的提问方式,由浅入深,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会有一个教学前的预先设定,但是设定与实际情况有时会有出入。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一篇课文时,往往按照教学目标来进行,根据给定的参考答案来给学生灌输知识内容,同时往往侧重于对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讲解,这样单一化的课文理解往往会限制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这与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如果只是局限在标准答案之中,往往会导致思维僵化,为了符合标准答案而故步自封,缺乏从不同的角度与立场来进行阅读理解的能力,这样就无法从阅读中获得开阔的视野与多元化的思维模式,那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较少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教授与学生领会,虽有互动性的课堂交流,但大体上还处于单箭头的被动性教学阶段。对小学语文课文的阅读讲授,往往是教师发挥主体性作用,力图让学生向教师的思维靠拢,基本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价值观念即可。但是,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输出能力密不可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这样会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不平衡,语言逻辑思维得不到锻炼提高,学生往往是就算领悟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造成言不由心、词不达意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

(一)留足空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应注意提出问题的层次性,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一步一步靠近作品的核心理念。在提问时,巧妙把握问题的切入点,尽可能从小处着手,深入浅出,这样在保证教学时间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拥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问题思考[3]。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最后答案范围的设置,在保证基本价值观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多元性思考,以足够的耐心来对待学生超出标准答案范围的思考内容,保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拓展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由思考,从而激发其阅读潜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重对于文章细节与深层含义的考查。在进行简单的提问之后,除了教会学生从整体内容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从文本细节之处来体会作者微妙的情感,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例如,教师在教授《小摄影师》一文时,要让学生从人物描写的细节之处进行深层理解,着重理解高尔基的动作与语言,尤其是要把握最后一句“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所体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特征。这些言简意赅的细节描写实则蕴含着文章的深意,如果学生能够成功理解文章的细节部分,那么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根据文章的细节之处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印象深刻,也能够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突出学生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要避免“填鸭式”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逐渐转变课堂的主体性角色,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上来。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思维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要紧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但是现在需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将阅读的自主权移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作为阅读理解的主体的地位,从而让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与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进行单一的课堂讲授,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形成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对话关系,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不同角度来对同一篇文章进行理解分析。例如,教师在进行《爬天都峰》一文的讲授时,改变了传统的提问方式,用平等交流的对话模式,让学生在课堂表达中以一种放松的姿态进行交流,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是否有过登山的经历,和学生拉近距离,然后让学生简单叙述一下自己的爬山经历。当学生积极分享爬山经历后,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所营造的阅读情境之中。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思考自身的爬山体验并分享给大家,这样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课文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体验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让学生学会主动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形成一个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4]。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逐步感受阅读的魅力。在文章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或是抛出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是引入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时,要提高问题的灵活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限制学生的自由思考,维护好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于文章阅读的自信心。教师除了在课堂时间进行阅读教学外,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主动的阅读。教师可以配合教材课本的文章安排,制订相关的课外阅读计划,督促学生扩大阅读量,拓展知识面。当然,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基础能力也有差异,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进行阅读计划的安排,因材施教,这样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从而带动班级的整体进步。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提高家长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思想意识,让家长能够利用闲暇时间多陪孩子开展读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习惯,也能够提高亲子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阅读体验。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语言输出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良好时机,而阅读能力与其他语文素养的提高息息相关,因此,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以朗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初步理解,这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基调。但是在普通的朗读方式外,教师也可以尝试一些花样来使朗读教学方式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在讲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角色来朗读这篇文章,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角色的代入感,也能够增加阅读的趣味性,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种朗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之中,学生会更具“角色感”地对文章进行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体会,从而快速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和思考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更加深入。除了朗读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也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被动地理解文章时,往往不能够确定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时便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引导带动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授课时,教师应该增加自由提问的频率,让学生进行开放式的问题回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整合能力。除了启发式提问以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减少程序化的一问一答的提问模式,将问题设置得更加自由一些,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进行思维的自我整合,从而有头有尾、逻辑自洽地进行问题的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与纠偏,如此便可以在学生的开放式回答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向更高层面发展。

(五)定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深化阅读体验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力不强,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常规化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走神的现象,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爱好特点来设置课堂的教学方式。小学生普遍喜欢活泼热闹的环境,那么教师就可以经常性地组织一些班级交流活动或是小组交流活动。比如,针对一篇文章,让学生在仔细阅读之后,根据教师指定的问题方向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范围的交流讨论,最终汇总结果向全班进行分享。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而且可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思维,从而深化课堂阅读教学的体验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水平。综上所述,阅读能力作为语文学习的必备素养之一,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完善语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发挥思维的自由性,破除故步自封的思维模式,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极为关键的,因此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教师应该积极处理解决现存的一些问题,完善语文教学体系,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而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视,教师应与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积极配合教师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殷雪花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展街小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2

语文学科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积累。小学阶段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关键时期,需要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进而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在阅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开阔视野,学习文化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虽然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让学校意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但相关策略实施没有到位,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限制学生思维发展,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想要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模式,突出教学重点,调整教学设计,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带领学生细品文本,学会独自把握文章思路和含义。在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论述文本细读的必要性,最后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方法单一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只在乎学科成绩,忽视对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也只重视解答问题的能力,不考虑学生是否真的理解文章思想。在教学形式方面,教师通常开展机械性地朗读或自主阅读,要求学生标记优美词句,学生被动接受文本讲解,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方法和内容单一,学生很难体验阅读的乐趣。

(二)阅读兴趣不浓

小学生的阅历少,鉴赏能力有限,学习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很多文章难以理解其内涵,便慢慢丧失阅读兴趣。而教师设计的阅读教学活动完全依赖于教材,内容枯燥,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学生很难进入阅读情境中。

(三)文本解读深奥

教师通常是课堂主导者,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大部分阅读教学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文本解读过度深奥,还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发挥出来,缺乏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和思考。虽然教师也讲解了一些阅读技巧,但都是出于应付考试的目的,学生很难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鉴赏能力不足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教师还是过于关注教学本身。因为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没有得到重视和提高,对文本阅读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只是被动按照教师的思路阅读文本,久而久之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欲望,对文章没有感悟。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必要性

(一)积累文学常识

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工作有重要影响,也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本细读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学生在细读文本时,可以明白作者的写作手法、意图,感受到文字语言的魅力,学到一些优美词句,进而积累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另外,细读可以吸引学生主动感受生活,探索世界,拓宽视野,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二)理解文本内涵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才能算是有效阅读。如果学生只依赖教师的讲解,很难真正弄明白文章主旨,也不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本细读需要学生对文本有清晰的了解,在教师引导和讲解下,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更强,学生主体地位凸显,有助于提升阅读效果。

(三)提升语文能力

文本信息包含了写作技巧、风格、文学常识等内容,通过文本细读可以获取丰富信息,有助于培养多方面能力。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细读技巧,可以从文本中挖掘丰富的内涵,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分析文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学生在自身的写作中也可以借鉴并运用这些文本的写作技巧等。另外,文本细读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感悟能与作者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大大提高语文理解能力。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吸引文本细读

小学生认知能力低,但学习能力和好奇心强,面对新鲜事物,教师只要加以引导便会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特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本,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爱上阅读,学会细读文本。教师可以讲解一部分内容,再巧妙设置悬念,使学生带着疑问和期望学习下节课内容。或者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读。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好爬山虎植物,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其特征,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传授细读技巧,培养细读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固然重要,但阅读技巧的传授也不容忽视,这对阅读能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只有帮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细读方法和技巧,才能培养良好的细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文本鉴赏水平。那么,教师就要提前仔细阅读文本,理清文本内容的侧重点和结构框架,再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细读寻找答案。由于文章的写作特点、结构和侧重点不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理清段落层次,找到文章重点。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关键词和语句,可让学生做好批注、摘抄,积累文学常识,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为自身写作奠定基础。

(三)注重局部细读,掌握文章思路

在文本细读时,除了要整体把握文章,还要注重局部细读。因为每一篇优秀作品的小部分都有其深刻含义,对局部进行细读有利于加深理解,从局部细致品味文本感情和内容的连贯性,了解前后段落的层次关系,感受局部细读带来的画龙点睛作用,进而把握文本流露的情感。另外,一些文章中会有一些留白,可通过读者自身想象形成思维交流,从而产生情感共鸣。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关键词和留白展开想象,细品,加强师生交流探讨环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看法。例如,在学习《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细品外祖母去世后爸爸说的话,感受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从太阳、鸟儿、天空等细节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学到人生真谛。

(四)小组合作,加深文本情感体验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方式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方式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首先,小组合作方式能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其次,还能够使学生取长补短,学习到其他人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能够开拓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按照一定的层次分组,尽量使每个小组的成员水平相当,性格互补,以此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分组后,教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然后进行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求小组的每个组员分工到位,并且组长负责,以保证全部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分析,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与不同的观点,通过谈论、辩论、分析、探究、求证的形式得出最终的结论。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先进的网络资源,查阅与阅读教材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情感的体验。

(五)拓展课外阅读,开阔阅读视野

对于文本细读教学,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种范例,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要拓展课外阅读,延伸知识,开阔视野。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学生应该主动细读多元的优秀文学作品,接受不同的写作风格,开拓创新思维。在细读多元文本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国内外文本风格的差异,合理借鉴写作手法,为形成自己的文学创作风格奠定基础。但是课外拓展的度要把握好,不能因为盲目追求阅读视野而导致阅读思维混乱,为文本细读带入困境。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阅读兴趣和接受能力,适度拓展课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段,要求学生细读文本,熟悉诸葛亮的个性特征,有助于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六)丰富阅读形式,整体把握主题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丧失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思考才能体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教师要丰富阅读形式,带领学生整体把握主题。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增强阅读体验,感受文本思想情感。为了提升文本细读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促进整体阅读和细读的有机融合,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探究文本细节,学会分析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更能通过思考交流掌握完整的文章信息,了解脉络和结构,体会思想感情,这也是一种知识内化、检验阅读效果的途径。综上所述,想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深刻理解其内涵,把握主题,读者一定要细致阅读,慢慢品味。因此,语文文本细读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细读文本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理解文本内涵,提升语文能力。为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生文本细读,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传授细读技巧,培养细读能力,注重局部细读,掌握文章思路,拓展课外阅读,开阔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形式,整体把握主题。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满足阅读需求,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作者:曹培英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道南小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3

目前,小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下的课外学习缺乏有效管理,时常出现注意力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情况,群文阅读活动、项目式阅读活动等课外阅读教学往往难以发挥实效,学生的素质发展不尽如人意。加之小学生的学习依赖性较强、自主性不足、自律性较弱,使得网络学习空间下的阅读行为和效果难以保证,学生脱离网络学习空间去办“闲事”、过度依赖网络信息检索、难以参与精细阅读等问题时有发生[1]。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对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应该重视阅读环境的建设,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制订相应的学习任务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好有效管理,进而保证网络学习空间的有序性、有效性。

一、增强阅读环境对不同学生的适应性和接纳性

教师作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对网络教学的科学合理规划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学习空间的构建。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一般具有教学管理、学情分析及网络研修三种职能。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中指出,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力量,要完成三项职能就必须丰富教学手段,熟练掌握教学平台功能,转变网络学习空间的阅读环境,排除学生的阅读障碍,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向课堂中心靠拢[2]。教师应逐步适应对网络学习空间下不同阅读风格的学生开展教学。小学生视听感官的敏感性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善于处理听觉器官所带来的信息,而部分学生则偏爱视觉所带来的信息。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做好视觉与听觉信息兼顾的设计。例如,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在备课时利用适应性资源定制出个性化的阅读材料,就会影响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动机。小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不足,对文字的敏感性也较弱,但是对情绪的感知较为敏锐,因此在诗歌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丰富阅读材料的可读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例如组织《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课后拓展阅读时,可开展《满江红》《定风波》等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师可以在每首诗的前面附上该诗的朗诵音频与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能够从听觉上激发情感共鸣,并通过阅读背景材料知人论世,进一步加深阅读感悟。为了避免学生的注意力游离于网络学习空间之外,教师还要做好操作与交流互动工作。如在上述的群文阅读课后面加上“在线作业”——学生需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一篇诗词,并将自己录制的音频上传。然后再进行学生作品互评,通过穿插课堂互动来引导“边缘学生”向课堂中心靠拢,在生成性评价的引导下改进学生的阅读行为,提高学生在线阅读的注意力与参与度。此外,教师还应营造接纳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声。受性格、心理等因素影响,学生在参与网络空间的阅读学习时,会出现对平台操作不熟悉、害羞不敢表达等现象。如在阅读某段材料后的发言互动阶段,学生往往会在面对镜头或者使用麦克风时怯场,无法完整表述阅读理解的内容。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关怀,如可以通过“连麦”组织班级学生“送上一朵小红花”来营造气氛,鼓励学生开口发言,并耐心等待不催促,尽量组织班级学生接纳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而让全体学生都能敢于阅读、敢于表达。

二、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综合能力规范阅读行为

小学阶段也是学生个体行为的养成阶段,在该阶段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尚未形成,综合能力有限,因此在网络学习空间下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其综合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深入阅读,建立对网络学习空间的归属感。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要突出自主性及自律性。而阅读行为作为强调主体个人的行为,同样需要保障自主性和自律性。这意味着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下的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乐读、会读及严读[3]。乐读,代表学生愿意跟随教学去执行阅读任务,享受阅读,教师除了在备课中做好趣味性的资源引导外,还需要在线下课堂中对学生的阅读意识有所培养,鼓励学生在线上阅读及课后阅读,为网络学习扫清障碍。会读,代表学生需要掌握网络学习空间的阅读技巧,例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在“大语文主题阅读网”“语文学习网”等网站上检索阅读名著经典,学生要学会使用这些网站,如通过“大语文主题阅读网”来检索自己喜爱的名著经典,在品读经典时借助“备忘录”与复制粘贴功能做好书摘,利用“书签”功能做好标记,在研读到不理解的地方时,能够利用信息检索功能寻找答案等。严读,意味着学生需要高质量地阅读,教师也要重视学生阅读行为的管理,要避免学生从深度阅读走向“沉迷阅读”,在网络学习空间上的阅读要保证具有清晰的目标。如在完成名著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阅读划分阶段任务,且不按整本书的章回划分,而以粗读、细读及理解三个层次划分,并且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此避免学生只停留在“浅层阅读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学情分析功能定期推送个性化作业,以此支持对学生整个阅读行为过程的管理。此外,网络学习空间下的阅读教学不能仅为了培养阅读能力,从数字人文角度看,阅读内容不仅包括文字文本,还有图片、图表、视频字幕等,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数据分析能力,进而辅助阅读理解。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也要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敢于表达,突破网络教学的空间障碍,创造较为舒适的互动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基本能力。

三、打造“家校共同体”提高家长对学生的阅读关注

从网络学习空间的弊端看,由于脱离教师的直接管理,学生在线上与线下的表现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家长的帮忙。具体表现在三方面。首先,需要引导家长支持和管理学生的网络阅读学习行为。有些家长未能正确看待阅读的重要性与网络学习空间的作用。在进行网络学习时,部分家长虽能让学生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学习,但是存在打断学生阅读进度的情况,导致学生注意力偏移,更有甚者不配合教学工作,给线上教学造成了阻碍。鉴于此,教师应与家长建立常态化的联系,让家长能够配合教学工作的开展。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或者钉钉平台建立线上阅读指导群,结合学生家庭情况,定期开展交流,如一周一会、一月一会、一期一会等。在阶段任务的同时,也要引导家长管理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行为。其次,需要引导家长将重心放在对学生网络学习空间下阅读行为的管理而非专业的教学指导上。一方面,阅读是重视主体思考的活动,如果家长过多地参与阅读过程就会导致学生难以用“空白心境”开展阅读,不利于自主思考;另一方面,家长将重心放在管理上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开展阅读,还可以减少家长在专业指导上的负担。这也能够促进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工作,使学生的网络学习落于实处,提升学习效果。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定期一些教学计划及阅读相关的内容或者文章,让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做好该阶段的学习计划,形成家校生联动,在拉近亲子关系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并让学生从小学会利用网络阅读。四、结语网络学习空间下的阅读教学影响因素复杂,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尽量熟练掌握网络平台应用技能,选择合理的教学资源以及恰当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阅读行为更加自主、自律,使学生能够真正受惠于网络学习空间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提升学习品质。

作者:焦淑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篇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完善,对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要求也愈发严格,教师只有不断创新并发展群文阅读,才能让教学更加满足小学生日益增加的语文学习需要,为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群文变革原因,对其应用策略展开多角度研究,旨在促进教师对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创新设计,助力学生发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群文变革原因

对比传统小学语文以课文为主的阅读教学形式,群文阅读教学形式新颖度与丰富度显著提升,既能满足课标之多元教学要求,也能满足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的小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多元探索需要,具有增强学生语文热情、阅读积极性等优势,可以使其更多地体会语文学习之兴味,进而更加热爱语文[1]。此外,群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创造了更多锻炼学生阅读速度与能力的机会,使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的速度持续提升,不断增强阅读理解能力,不仅是提高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渠道。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群文应用策略

(一)突出群文教学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将其运用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工作中,对激发学生群文阅读主观能动性大有助益,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群文阅读指导方法,应突出群文趣味性,尽可能多地选择富有趣味、符合学生心理预期的阅读材料,多角度突出材料趣味,全方位激发学生兴趣。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或受刻板思维影响,或受学生关怀度不足影响,一些教师习惯根据自身读书喜好、根据材料教育价值选择群文,导致部分群文无法满足学生阅读需要,难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造成了教学活动难以展开、效果低下的问题出现。面对此情况,研究优化小学语文群文应用方法的手段,教师应在向学生提供群文材料之前分析其趣味性,从学生视角出发,思考群文内容是否富含趣味、生动活泼,从而选择出真正符合小学生趣味阅读需要的材料,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与低年级学生思维水平相一致的趣味绘本等,让教学更加有趣,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再者,为突出群文趣味性,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展开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其读书喜好,进而根据其喜好搜集、选择、提供群文材料。学生语文课堂上的群文阅读与自身喜好、读书倾向相一致,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严格课堂自主教学

课程改革提出以来,学生自主阅读便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文章本质,才能真正锻炼并提升其学习能力,反之,若教师始终主导教学,直接告诉学生群文联系与内容本质,阻碍学生自主思考,使其群文阅读学习浮于表面,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使其形成不良阅读习惯。因此,通过规避以上问题更好地促进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展开,教师必须严肃对待课堂自主教学活动,仅仅扮演群文阅读材料的搜集者、提供者,严格组织学生以自主方式参与群文阅读,鼓励他们在自主状态下大胆抒发学习感悟[2]。此时为保证学生自主阅读的展开,教师可适当设计项目化学习活动,即在将群文材料提供给学生的同时设置多元项目任务,包括摘录优美词、句、段,分析写作手法,探讨修辞手段,总结核心思想等。学生自主阅读动力在项目化学习任务影响下增强,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任务、设定学习目标,随后对群文展开阅读,自主能力在此期间得到锻炼,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三)全面传授阅读方法

掌握阅读方法是学生自主进行群文阅读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关键,学生越是掌握阅读方法,越能在群文阅读中体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并取得良好自主学习成效。基于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群文,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先向其全面传授阅读方法,包含精读、泛读、默读、跳读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取多种策略进行自主阅读,感受群文价值,形成乐读、善读品质,以此助力群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展开。同时教师应注意,与传统单篇阅读教学不同的是,群文阅读更注重对多篇材料信息的提取,而非拘泥于对单一字词或语句的理解,因此当学生出现以上阅读表现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提醒和引导。然而在现实条件下,部分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时忽略了此问题,并未将处理字词或语句理解问题的正确方式传授给学生,部分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耗费过多时间分析某一材料的某一字词,明显降低了学习效率,也阻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为此,全面传授阅读方法之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拘泥于字词、过于“刨根问底”的群文阅读表现,适当传授根据上下文语境、偏旁等猜测字词含义的方法,同时设计特别语境锻炼其猜词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整合零散信息猜测语意并理解关键思想的能力。学生由此渐入佳境,使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高效水到渠成。

(四)丰富群文内容选择

在群文阅读中,小学生既希望能够在读群文中收获丰富的知识、积累丰富的语文阅读学习经验,也希望在每一次学习活动中都能获得新鲜感与满足感,这使他们对所读内容提出了特别的要求,教师若能让教学满足学生的特别要求,自然能毫不费力地推进高效群文教学[3]。由此展开,教师可尝试根据以下方式选择群文内容,向学生提供丰富阅读材料,满足其对所读内容的特别要求。1.以课文主题为主导。探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应用方案,建立在完善并延伸课内阅读教学活动基础上,因此教师基于学生需要选择群文内容,可以教材课文主题为主导,根据课文主题内容选择相同主题的群文材料。比如,当课文以寓言为主题时,将课外大量寓言材料整合为群文阅读材料,当课文以描写动物为主题时,基于课外辅导书或网络渠道中其他以描写动物为主的文字设计群文。学生对群文的多样化阅读要求被满足,迁移课文主题阅读方法读群文,分析其与课文的相同点与差异点,增强主题阅读经验,深化课文认知。2.以写作手法为线索。写作与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割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线索,教师在将群文阅读应用在教学中时,可以根据文章写作手法选择群文,如基于说明文、记叙文等写作特点设计群文,一方面引领学生多元阅读,另一方面创新写作教学。可是从常规阅读到群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群体中,鲜有教师存在此认识,没有着重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文章写作手法,将阅读与写作教学拆分成了两个互相独立的部分,在无形中制约了学生写作思维更积极的发展。是以,既为突破小学生写作素养培养困境,也为更进一步丰富小学语文应用群文阅读的教学内涵,教师在选择群文内容时,可以将写作手法相同或行为结构别无二致的文章组成群文,一方面指导学生读群文,一方面组织他们分析群文写作手法与行文结构的共同点,将写作教学蕴于群文阅读之中。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多元材料中挖掘关联信息———类似的写作方法,实现对写作方法、文章布局结构的有效学习,为增强写作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为语文综合素质的协同提升创造了更多新的可能。3.以作家诗人为启迪。阅读课内文章,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小学生通常会产生了解作家或诗人的欲望,若教师把握住此机会,向其提供同作家或诗人创作的其他文章,将学生好奇心更好地利用起来,必然能够更进一步地落实群文阅读教学工作[4]。换言之,丰富群文内容选择,教师可以先调查学生想要了解的作家、诗人,如鲁迅、李白、杜甫等,精心筛选同一作家或诗人的不同文章组成群文,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以文学大家鲁迅为例,他的作品经常被选录到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方面体现了他在不同阶段的创作习惯和思想,让学生对鲁迅及其所处时代产生了好奇。教师便可以此为启迪,在鲁迅作品中选择适合学生不同阶段群文阅读学习需求的不同材料,如面对处于低中年级的学生,选择浅显易懂的材料设计群文,面对处于高年级的学生,选择隐喻更加深刻的材料设计群文,通过群文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索鲁迅在不同阶段的创作心态与目的,满足他们基于多角度了解鲁迅的好奇心和语文学习需求。4.以核心情感为跳板。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对其展开阅读,并非以单一地了解文章内容为主,而是要深入情感中,理解文章与作者核心情感,这一情感感悟过程,不仅让学生发现了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灵魂,更为教师选择群文材料内容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核心情感为跳板。简单来说,引导学生分析课内文章情感,如爱国、孝顺父母、珍惜友谊、爱护自然等,教师可以拓展其他具有相同情感的文章,形成群文。由此推进群文阅读教学,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读群文中总结材料情感与表达方式的习惯,如在阅读以爱国为核心思想的群文时,引导学生围绕“每篇材料的情感是怎样的”“材料是如何表现情感的”“哪些语言体现了深刻的情感”等展开讨论,深化其对群文情感的分析。在必要时,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群文阅读活动,让学生深入角色与情景之中理解群文情感,使其通过换位思考分析群文情感内涵。学生基于语文阅读的情感体验由此加深,不仅能够体会文章语言的华美、结构的精致,还能很准确地把握其核心情感的深刻性,并在其积极情感环绕下建立更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共情能力,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更进一步地实现。

(五)抛设群文阅读问题

小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刻性决定着其群文阅读学习的深刻性与有效性,而问题的有序抛出与解答,是锻炼并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合理方式,所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群文阅读时取得更理想的效果,教师可以抛设群文阅读问题,不定时地介入学生阅读,在关键处、精彩处、设疑处、留白处、关联处展开提问,以问题引领学生的自主阅读。不过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师不定时提问与群文整体阅读关联不紧密的情况,导致问题无法在学生群文阅读中发挥积极作用,甚至会让学生陷入思维误区,阻碍他们对群文的系统化分析与吸收。为此,教师课堂应用群文并提问之前,应有目的、有意识地从整体出发设计问题,先挖掘群文关键信息、精彩内容、设疑片段、留白语句、关联要素,将碎片化问题进行统筹管理,提前设计提问时机,再在课堂有侧重、有规律地向学生提问[5]。再者,设计开放性、冲突性问题,在不同问题中搭建迁移关系,实现由一篇文章到多篇文章、由点到面的迁移提问。学生由此实现基于群文阅读的多元辩证思考,达成由浅入深的自主学习,进而在思维的纵横发展中深入准确掌握群文阅读知识点,提升思维水平,增强学习成效。

(六)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以课标要求为基准设计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课程,教师应融入实践思维,积极开展阅读实践活动,如读后仿写、群文情景剧等。学生在实践中继续加深群文思考,表现阅读感悟,既能深化阅读学习效果,也能增强学科实践素养。不过受制于刻板传统思维,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群文阅读时,忽略了对实践活动的创新设计,并未为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实践空间。在此状态下,学生阅读呈现出一定刻板性,易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不仅无益于教学工作的推进,也无益于其个人发展。这再次证明想要让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积极开展阅读实践活动,比如在爱国主题群文阅读结束后设计爱国主题演讲活动,在诗歌类型群文阅读结束后组织诗歌创编写作活动,在童话题材群文阅读结束后开展童话情景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在演讲、写作、表演中说出阅读收获与感悟,延展群文阅读,充分发挥其指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应用价值。综上,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应用,能够显著扩大学生阅读面,加深学生语文阅读体验,丰富学生学科学习综合收获,锻炼、提升学生阅读速度与效果,全面增强小学时期语文教学成效。小学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建构群文教学模式,探索适合学生与学科特点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全面开展群文教学指导工作,让学生在群文中阅读,在群文中成长。

作者:张永宝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巉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