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市化进程的农村学生养成教育

城市化进程的农村学生养成教育

摘要:从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发挥家庭教育在矫治学生不良习惯的积极作用、从细微处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等方面,阐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教师大力开展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旨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农村中学的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规范的养成,不断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一、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

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要保证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就必须抓好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尤其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这不仅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更是终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正是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阶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大力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与培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的本领,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这将会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作用,使学生早日成为一个遵守社会公德、讲究职业道德、崇尚文明新风的“四有”新人。城市化进程中人的问题是城市化的首要问题。从农民到市民,更应该注重素质的整体提高和个人修养的培养。在硬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作为城市软环境的市民素质如果没有得到相应提高,那么城市的所有建设都将前功尽弃,加快城市化进程也将是一句空谈。当前,农村中学的学生不良习惯主要体现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学生素质的好坏往往通过其平时的表现就可见端倪,没有良好的习惯就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公民素质,就不可能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教师要让农村中学的学生明确一个道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勤俭朴素的美德绝对不能丢弃。如果不从小抓好学生的规范养成教育,不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将会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造成影响。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督促学生、转化学生,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教师要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不随地吐痰、不乱贴乱画、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闯马路、不践踏绿地、排队时不加塞、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要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设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进一步提高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农村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这对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对道德情操的形成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助推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农村中学的学生具有聪明、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行为习惯欠缺,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未形成等特点,外界的不良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其个人的思想品德。同样地,没有良好的习惯,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品行与成绩。教师要以此为契机,紧抓学生行为的细节并进行教育与管理,帮助学生养成行为习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到校后及时清理教室、课桌内的杂物,做好桌椅的有序摆放;值日生必须做好早晚卫生的打扫工作;清洗黑板,有序整理讲台桌;自觉捡起地上的果皮纸屑等,以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由于大多数农村中学生没有在校住宿,且中午在校午膳,他们有较长的空余时间,加上多数学生没有午休的习惯或在校外溜达,或在教室里喧哗、游戏、吵闹,不仅影响其他复习或写作业的学生,而且潜伏了安全隐患。为此,学校可安排教师值班,或教师提前一定时间(如半小时)到校,督促这部分学生将时间用在学习上,或是写作业、或是复习功课、或是小憩。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不仅有效地约束了自己的不良行为,而且大大地保证了学习或休息的时间与效率。为了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等审美观点,展现初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教师要从初一年新生入学开始,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杜绝学生跟随社会潮流、追求打扮、相互攀比等陋习,同时要利用开学初、课间操等时间,对全校学生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仪容仪表检查与评估。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教师要及时查找症结,认真分析,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高审美观念,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贯穿于日常学习生活中。

三、发挥家庭教育在矫治学生不良习惯的积极作用

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不管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还是其他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都必须经过教师长期不懈的教育、辅导与培养。尤其是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教师应付出更多的时间、心血和汗水。在这个过程,除了教师在校时间的及时教育、管理外,还要依靠家长齐心协力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才能保证学生良好习惯的长久性与实效性。否则,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5<2”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上课期间的五天时间,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效果,远远不如学生深受两天放假时间在家庭与社会上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不协调、不一致等造成的。因此,学校、教师必须理解和把握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道德规范建设为重点,携手家长、社区共同抓好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首先,要增强家长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在家时,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表率和楷模;其次,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建立联系机制,为学生建立“家校联系卡”,将学生在家、校的表现及时记载、及时反馈、及时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要引导家长参与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共同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四、从细微处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微处抓起,从学生的点滴细节抓起,并通过不间断性的练习巩固其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生一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把学习当作一种自觉行为,并朝着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教师要善于从小事抓起,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如规范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突击检查并督促学生课前准备与课前预习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预习习惯。教师要善待、热爱每一个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树立威信,让学生在尊敬教师的氛围中,提高对教师所任教学科的兴趣。要善于观察学生平时的表现,一旦发现违规、违纪现象,要及时了解原因、及时教育,将“犯错”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发现学生思想开小差,教师可及时提问,保证上课的纪律与质量;对没有完成作业“厌学生”,要私底下沟通教育,并引导其完成基本的作业任务,这样既能避免学生无事可做,还能促进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性,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业成绩。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积极思维、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与培养,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观察的技巧与方法,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促进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解决问题等能力;要培养学生敢于向教科书挑战、向教师挑战、向教材挑战的进取思想,及时提出学习、知识上的疑问,将良好的提问习惯贯穿于学习、生活中……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等特点,将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发展、学习习惯、审美观点等核心素养教育,有机地融入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9.

[2]姜小卫.以德树人塑造高尚——陕西渭南高级中学传统文化教育记事[J].教育家,2017(6).

[3]刘智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1).

作者:洪明忠 蔡亚填 单位:厦门市新店中学 厦门市巷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