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效动力学范文

高效动力学全文(5篇)

高效动力学

第1篇:高效动力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内生动力

“徒法不足以自行”,在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进程中,如何使各项管理制度有效运转起来,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实现管理育人、推进校园法治进程的关键所在。

一、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利益机制

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1]101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都是围绕着特定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2]69。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固化的利益分配,是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构成了人们追求利益的轨道。因此,要通过制度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制度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以及协调学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与学校、教师等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那么,如何能够使学生自发、自觉地遵循制度的轨道来进行其校园内的各种学习活动和社会工作呢?换而言之,什么样的制度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这就需要对“法”的性质进行分析。法律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规则体系,即法律是静态的。对此,博登海默(EdgarBodenheimer)曾指出:“至少在法制生活中的某些重要时代,盛行着这样一种趋向,即把法律建成一门自给自足的科学,完全以它自己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不受政治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外部影响”[3]233。与传统的法条主义不同,在法经济学的视野中,“法本身———它的规范、程序和制度———极大地注重于促进经济效益”,“经济学理论和经验主义方法全面用于法律制度的分析”,能够“使法律制度原则更清楚地显现出来”。[4]25在法经济学的视野中,法律以权利和义务来确定人类行为和关系界限,各种权利义务都是影响人们社会活动的“内生变量”,并分别充当法律行为的成本因素和收益因素。好的法律,通过对权利、义务、责任、信息和程序的有效安排,可以减少这些额外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带来实际的利益。进一步看,依据科斯定理(Coasetheorem),在一个零交易费用的世界里,法律对资源配置不发生影响;而在正交易成本的现实世界里,能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法律是最适当的法律。从这一视角出发,要使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有效运转起来,首先就要从制度设计的环节入手,建设有质量的制度体系,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工作提供更加便捷、规范、高效的制度路径。要有效降低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交易成本,提高制度的质量,应当致力于实现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同步发展。从实质正义的角度看,在制度设计时,要融合法律正义与道德正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的制度观,从“以管理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型,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科学界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为学生的行为提供稳定的预期。正如《管理规定》第五条指出的,“实施学生管理,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教育和引导学生承担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另一方面,必须注意到,“法治是一种强调程序的社会控制方式,在法治的精神内涵中包含着程序正义的追求”[5],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要特别重视有关程序的完整性。只有对行为的各环节进行明确规定并予以遵循,才能维护学生权益,并实现学校的管理有力、治理有方。这也是学校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中有效开展工作的现实需要。倘若程序存在缺陷,则势必会对学生、对学校的行为都构成较大的交易成本。例如,在“于艳茹诉北京大学撤销博士学位决定案”中,“正当程序”是该案的焦点。在北京市一中院的终审判决书中指出,“对于已授予的学位予以撤销的,亦应遵循正当程序进行,保障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6]。这就表明,国家司法机构已经将程序正义作为审视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权力结构

制度的创设、调整,反映了群体的利益诉求。那么,为什么利益诉求能够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呢?在社会关系运行过程中,利益往往不是利益主体自行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途径才能实现。在此过程中,就需要有一种权威力量来调和利益关系———这种权威力量就是权力。因为“权力是一种力量,借助这种力量可以或可能产生某种特定的预期局面和结果”[7]369。因此,制度不仅反映了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也是各种权力的互动产物。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权力结构,进而形塑了相应的制度类型。要真正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就要完善权力结构,使各群体之间能够形成积极有效的互动关系。目前大学的学生管理体制机制依然偏重于单向度的“管”,而双向互动的“理”则比较薄弱。当今时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深化,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显著增强,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也为学生参与校务活动提供了便捷渠道,权威的构建不再是一个单向度的权力实现过程,大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受管理者,而是具有主动参与精神的讨论者、交流者。管理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影响是相互渗透的。只有切实在思想认识上明确权威构建的双向性,才能有效顺应时代形势,转变过去单向的权威构建模式,在具有实质性的沟通和平等互动中实现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管理规定》第四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为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开展活动提供必要条件,支持其在学生管理中发挥作用。学生可以在校内成立、参加学生团体。学生成立团体,应当按学校有关规定提出书面申请,报学校批准并施行登记和年检制度。学生团体应当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范围内活动,接受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学生团体邀请校外组织、人员到校举办讲座等活动,需经学校批准。”这就表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加强学生权力组织和学生团体的建设,使学校内部治理的权力结构得以不断完善,在一个能够有效沟通互动的权力结构中构建良好的校园生态。一方面,从外部支持上,学校要把学生代表大会作为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桥梁,凡是涉及学生权益的重要事项,在决策前要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在执行过程中也要建立健全学生监督机制。另一方面,从学生权力组织和学生团体的自身内部建设上,要充分根据宪法、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章程等上位法的规定和学校相关制度体系的整体格局来完善内部运行的规章制度,构建自身运转的制度化轨道。同时,学生权力组织和学生团体要积极和广大学生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扩大工作的有效覆盖面,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和窗口,为制度化地参与校园治理奠定基础。

三、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思想引导

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8]291因此,要使规章制度能够得到认可并顺利运转起来,就必须关注其社会基础。在这一基础中,作为社会意识的意识形态是其中的重要构成。制度和意识形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甚至互为前提的。只有人们在思想意识上认同了某种规则,这种规则才能成为实际制约人们行为的制度,否则,就只能或者是仅仅停留在某些人观念中的逻辑,或者是作为某些文字条款存在的章程,而不是现实的制度,“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9]598。更进一步说,如果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发生变化,不仅过去的行为规则即旧制度不会被否定,而且新行为规则即新制度也不会被认同。[10]这也启示我们要充分发挥制度的治理功能,就要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从而为制度的运转提供“润滑剂”。在培育法治观念的进程中,学校要注重发掘国家法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积累的重要实践和理论成果,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开展工作。要向学生深入讲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把培育法治文化作为育人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法治精神的培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公正平等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法治理念渗透到学生行为规则、日常教学活动当中,融入学校办学传统、教育理念当中,构建浓厚的法治校园文化氛围。在加强法治观念教育时,还必须深刻认识到,观念的养成不是仅靠宏大的宣讲就能实现的,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工作等微观实践中的习得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政治上教育千百万群众,只有宣传和鼓动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群众自身的政治经验,”[11]82工作既要“靠这个先锋队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靠它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正确,而最广大的群众根据切身经验也确信其正确”[12]136。因此,在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工作中,就要根据学生自身经验的积累情况,一步一步地提出为他们易于理解和相信的主张,逐步地、分阶段地把他们的思想观念引导到法治轨道上来。在目前的工作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切身经验提出一些互相联结、逐步过渡、依次递进的具体主张,使学生能够厘清依法治校和维护其自身权益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自觉树立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既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力量,“不是满足于那个热热闹闹,主要的是要做经常的、细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13]288善于结合一些实践案例,善于运用学生的切身经验,向学生讲清楚依法治校的逻辑、意义,将制度所确定的模式转化为学生内心的自觉和自愿的行动。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4]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5]孙笑侠.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J].浙江大学学报,1999,(5)

[6]“于艳茹诉北京大学撤销博士学位决定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N].(2017)京01行终277号

[7]雅斯贝尔斯.论韦伯[M].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刘少杰.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分化与整合[J].江海学刊,2007,(1).

[11]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第2篇:高效动力学范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影响;策略

前言:

在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也不例外。现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每一名高校学生的标配,他们习惯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实际生活记录至网络环境之中,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移动互联网是不能分离的。所以,辅导员应善于借助移动互联网,来对高校学生进行有效管理,让学生能够在移动互联网之中实施学习计划。

一、移动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众多,如可移动性强,安全性高以及多样化等。首先,其可移动性强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等限制,学生能够随时去借助手机或其它设备,对网络信息进行浏览,以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其次,移动互联网多样化的优势特征,丰富了高校学生获知信息的渠道[1]。目前,高校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已经从传统的看报纸、以及电视等,转变为移动互联网方式,所呈现出的信息内容,也由以往的静态传播,转变为了动态传播,高校学生可针对自身对信息内容的倾向性,来对所需信息进行自主选择,从而及时获取自身所需了解的信息。最后,移动互联网自身所具备的安全性,要远远高于用户对安全性的要求,这一优势特征不但保证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也保障了共享信息的有效性。在移动互联网这一虚拟,却又开放的空间环境中,高校学生可借助微博以及微信等来对自我进行展示,抒发自身情感,从而使大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富顺畅性。

二、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策略研究

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策略研究,具体内容体现如下:

1.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教育平台,是以移动终端为主要载体,借助移动互联网为学生所搭建出的网络教育平台。通过对该平台的搭建,能够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层面产生影响,让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对面对学生与生,促进高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所以,在开展移动互联网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时,辅导员应重视对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一方面应及时了解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学生的思想状态,这是因许多高校学生都会将自身的思想状态反映在微信朋友圈,亦或者微博之上,所以辅导员恰可以借助于此,来促进自身对学生的了解,以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辅导员应将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作用淋漓尽致发挥出来,积极开设贴吧,以及微信公众号等,以使学生的内心需求获得满足。网络教育平台不但应具有宣传政治思想的作用,还应具有心理咨询、职业规划以及健康辅导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性得到彰显。例如,在现阶段智能手机飞速发展下,智能手机近似移动电脑,在智能手机上可以进行网上,现在的高校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而QQ、微信等更是学生智能手机上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生经常会利用QQ、微信等软件进行相互的交流。在移动互联网下,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可以充分将学生智能手机的作用发挥出来,搭建QQ讨论组、微信群聊等方式,实现对信息的传递,如,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召开团委成员、班委、小组等小型网络会议,这种新的会议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同时可以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其中,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2.借助移动APP管理

对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辅导员可积极借助移动APP来开展管理工作,以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3]。细致来说,辅导员应建立班级微信群,以及QQ群等,班级信息进行及时,也可以将通知内容其中。同时,对于相关文件,也可以发送至群中,以实现对资源的共享,保证信息内容的快速、及时传达,并依据此得到高校学生对信息内容的反馈,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辅助,使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能够具有针对性。再者,辅导员还可借助QQ群视频、以及讨论小组等,来开展班级内部会议,让学生都能在这一网络环境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为班级所需召开的活动出谋划策,使最终的讨论结果能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要求,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3.开展网络文化活动

对网络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不能忽视的,通过对该活动的开展,能够凸显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让学生在心理层面上更易接受辅导员的管理[4]。所以,对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应积极开展网络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对传统管理模式中的消极之处予以摒弃,使网络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度,以实现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例如,在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可带领学生开展“歌唱大赛”,让学生都能够积极投身于该活动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这一方式不但能够使高校学生在此过程中受益匪浅,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4.基于移动互联网下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高校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着不同的作品,在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下,可以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并将学生的作品、表现以及成绩等记录在档案中,实现对学生多元化、全面的评价。另外,可以加强对APP、Web的开发,让学生可以通过账户登录的方式,查看到个人的成长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微信等平台推送方式,为学生推送一些优秀的手工作品、作业、实习成果、优秀表现等方面的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同时也能够给学生最直观即时的反馈,学生通过收到的反馈做好自我心理预期和实质上的调整。另外,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从某种意义上分析是为学生营造一个个性化展示平台,学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将自己的观点、才能等展示给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同学等,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同时也能够大幅度调动学生的表现欲,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大幅度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总结:

总而言之,在开展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时,辅导员应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注入鲜活因素,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总体质量。对此,辅导员可通过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网络文化活动以及借助移动APP等方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从而使移动互联网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钦锋.“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01):112-114.

[2]莫丽娜.“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就业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J].广西教育,2017(43):181-182.

[3]余晖.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困境与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02):102-103.

第3篇:高效动力学范文

其一,学生自身基础参差不齐,一些学生有精彩的创意想法却因美术基础实力较差,不能将创意想法付诸实际,呈现在画纸上。其二,由于受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原创动画无法使用原创音乐、音效,也无法匹配与动画相符的原创对白配音。其三,学生的创作范围有时因为学校或指导教师的规定而具有局限性,学生不能创作自己感兴趣的剧本、人物等,进而缺少动画创作兴趣与动力。其四,网络资源丰富,导致学生依赖网络现有素材与创意,学生创作雷同屡见不鲜。其五,学生在创作与制作动画作品时,没有像动画公司一样统一制作流程与时间限制,工作进度与思维没有节点,导致最后的动画作品总是不能呈现出计划中的最终效果。通过对动画专业学生原创作品的观察与分析,不难发现由于主客观原因与各种问题的存在,高校动画专业学生毕业后成为高端创意人才的不多。所以,教师在动画教学中应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动画早已不再仅仅指传统的动画片,动画是一种传播手段、宣传工具、数字技术,更成为一种交流的媒介。动画产业对动画人才的要求很高,高校培养动画人才要从用人市场需求出发,以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条件为依据,将理论教学与技术实践相结合,为动画企业培养、输送有用、实用的人才。高校动画教学可以在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以项目制作方式开展教学,由教师设计系列项目,让学生分组分工进行合作创意与制作,逐步熟悉动画制作的各环节程序,学习行业规范,提前适应行业要求,并严格完成各个设计环节的工作,养成阶段性汇报与总结工作的良好习惯,在动画片的制作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在规范与提高学生动画专业制作流程与技术的基础上,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既要提高学生的技术,又要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基础能力,启发学生构思与创作。对于手绘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动画创作上,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创作,从观赏、分析一些优秀动画作品入手,汲取优秀作品的精华,将自我风格与优秀作品相结合;对于基础较弱但创意大胆的学生,教师除了要帮助他们提高基础能力外,还应启发他们丰富创意想法,在观看、思考及实践中激活他们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进一步活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作业的题材风格要求上应不拘一格,鼓励学生从剧本编写、风格和形式的确立上大胆构思,在动画作品的表现方法、表现风格和材料运用上进行多样化的尝试。在提高动画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师也应注意教学硬件设施的匹配,引进购买与动画教学、动画后期制作相关的软件和设备,也可以建立实践创作基地,让学生的作品能够全方位地展现在大众眼前。

三、结语

第4篇:高效动力学范文

为了全面直观的了解大学生电动车使用情况,文章从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强弱、高校电动车来源、高校对电动车监管等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回收分析,发现高校校园电动车使用与管理中存在如下现象:(一)电动车购买来源。校园电动车数量庞大,规模较大。从调查数据上看,通过实体店购买电动车的比例较高,另外是校内的二手车交易,说明学生对于电动车购买持有较好的安全意识,对售后服务保障提出要求。对校园二手车交易平台的建设需求,学生均认为学校可以搭建一个二手车交易平台。因为二手车价格比新车低,满足学生的消费水平。同时学生在校时间短,电动车交易频繁,缺乏车辆质量的检测,如果出现质量损耗,学生往往弃之不管,造成校园废旧车辆积压成灾,不但阻碍校园交通还污染环境,建立校园二手车交易平台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具有建设的迫切性。(二)电动车安全驾驶。在电动车安全驾驶调查问题上,学生普遍认为电动车会给行人带来安全隐患,仅有少数的学生表示曾有过酒后驾驶、逆向行驶等违章现象,并出现过交通事故,但对于骑行载人和电动车改装,调查显示校园电动车此类现象较高,甚至出现搭载多人、改装速度、电摩数量剧增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认为校园交通环境比较简单,不需要遵守校外交通规则,却忽视了校园交通路窄、人流集中、缺少指示灯有关因素,导致近年来各地高校电动车事故频发。(三)校园电动车管理。此外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今年的《新国标》的知情率低于30%,而关心程度也甚低。对于电动车的保养与定期维护的人仅有五成。目前校园内电动车停放点普遍出现私自拉线、多头超负荷充电等现象,建议学校加强充电点的秩序维护,增设校园电动车充电站,对充电站进行定时维修。教学楼下、寝室楼前、食堂下等几个常用的停放点电动车数量较多,由于学生着急上下课和吃饭,电动车停放时位置拥挤,乱停、违停现象非常明显,影响教学楼和食堂的正常进出,人车混行严重,容易出现碰擦事故。建议学校划分一条非机动车道,以方便师生出行,降低交通安全隐患。

二、高校电动车使用管理问题分析

(一)怠惰心理及安全意识薄弱。高校校园占地较广,出行自由度较高,电动车在速度、便捷、价位上都较好的满足了高校学生的需求,校园内的电动车数量急剧增大。但由于校园内交通环境简单,没有标准的红绿灯等信号标志,学生对交通规则的意识淡薄,超速、逆行、超载等现象大量存在,怠惰心理引发诸多安全问题。如2015年9月22日,深圳大学两名骑电动车的学生出校门时与一辆机动车相撞,导致一伤一死。对于问卷中“逆行、超载问题”等基础交通安全知识,在校学生都了解此行为的不妥,但由于时间、麻烦等问题,并没有采取正当的解决方法。(二)缺乏安全的购买与维修保障。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优先考虑大品牌一线厂商的电动车,因为其售后以及车辆的上路情况较好;其次会考虑一些二线或三线厂商的车,因为其车辆便宜,性价比很高,因此大学校园中比较常见的电动车品牌多是二线或三线厂商的车。调查结果同时也显示:校园电动车电瓶的寿命不超过两年,很多电瓶在一年后实用性能明显大大下降。因为学生在购买二手车时没有检测意识也缺乏检测渠道,对电动车性能的检查只是在交易现场的骑行和外观的简单判断;同时学生认为毕业后车辆就要转手,对车辆的日常维护不重视,转手交易频繁,车辆损耗非常严重。当学生发现车辆出现严重问题影响到正常骑行后,卖方已经离校,无法索赔。大多数学生认为进行深化维修不如重新购置二手车方便,便会舍弃废旧电动车,这将引发新的校园问题———无主车辆处置。高校对于无主车辆的处置非常无奈,对校园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三)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国内某师范高校因电线乱接,私接电线等原因发生电动车火灾燃烧,经学校调查发现因为电动车充电桩远远不够在校学生使用,所以才会出现此类乱状。调查发现高校由于高校提供的充电桩数量无法满足电动车需求,且充电桩位置与停车需求不匹配,导致校园内电动车扎堆充电,电线乱接,排放乱序等问题较为严重,火灾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单一的禁电禁摩短期内可能对校园电动车安全管理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的禁止势必会带来负面效果,所以电动车管理最好采用“堵不如疏”的原则,从制度上、标准上、规范性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让电动车使用“有理可依,有责可罚,有障可修,有平台可转”,校园电动车将改变目前的乱象,排除隐患,成为大学校园生活的一道风景线。

三、高校电动车使用管理建议

为了进一步规范与加强校园电动车的使用与管理,维护校园道路安全与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校园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师生们的人身安全与交通秩序,建议高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各自校园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管理方法。(一)学生需要加强自身的交通安全意识的培养。高校学生在校园交通安全上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认为校园不用严格遵守道路交通规则,或者认为交通等是机动车驾驶者的事情,与己无关等。这些认识误区直接导致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乱走路、乱停车现象随处可见。大学生应通过学习查阅相关书籍资料,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了解新国标的政策规定,购买正规途径的电动车。校园骑行遵守校园纪律,人车混行尤其要注意让行和减速。(二)促进校园二手车交易平台建设,健全车辆管理。高校二手交易平台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二手电动车交易平台建设也亟待发展,它不仅能方便新生的购车需求,也能很好的缓解毕业生的卖车压力,以第三方的角色较好的保障买卖双方的利益归属。在车辆检测、日常保养、售后服务方面都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保障,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三)学校应加强宣传,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学校应加大交通安全的宣传力度,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通过事故警示图片展览、网络宣传、标语宣传、交通安全月等途径宣传交通安全法规、交通管理知识、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新电动车规定条例,对校园违规电动车的现象开展有效处置。规范与加强校园电动车的使用与管理并设定有力度的处罚措施,使同学们能够更方便安全地出行,保障师生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对于学生对学校的电动车相关管理提出的建议,学校应进行积极的取证调查,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各自校园的实际情况,结合各自校园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对标国家新标规定,对校园内的电动车进行标准排查,及时淘汰非标车辆。对符合新标要求的电动车登记备案,实行校园车牌和交通车牌“双车牌”制,制定校园电动车交通规则,对违反校园交通的车辆进行有关处罚。拒绝校外车、改装车辆、电摩等车辆入校,保证校园人车安全。足够的充电设备可以杜绝电瓶车无处可放、乱拉乱扯电线等违规的现象,还具有充满自停、短路保护、功率实时监控等功能,能够有效的预防电动车充电起火事故的发生。校方可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学生电动车聚集点设置适当的专业安全的充电桩,保证学生充电需求,并对充电现场进行监控,防止出现私自接线的情况,并对不良现象进行严格处罚。对校园二手车交易平台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可以利用创新创业项目鼓励校内学生创业,借助公众号进行宣传,将校园二手车交易常态化,促进资源共享,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培养学生在网站运营、市场营销、车辆检修等方面的能力发展,促进高职学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黎,曹蕊.高校学生社区电动车治理初探———以清华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8(08).

[2]范许云,沈凯佳.高校校园电动车安全与管理调查研究[J].职工法律天地,2017(02).

[3]王健,杨付莹.高校校园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7(09).

第5篇:高效动力学范文

【关键词】学籍;管理工作;岗位职责;服务

现代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校学籍管理中,这有利于实现学籍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但是,有的技术,比如电子注册制度的引入,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学籍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再加上学籍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学籍管理老师,特别是二级学院(系)的学籍管理老师,因为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不仅要快速、准确理解其他部门的文件精神,以应对本学院师生的咨询,还要及时认真收集相关师生的原始材料,为毕业证书的发放、教材的订购等等提供准确无误的数据,这些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还需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才能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良好运行,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现代高校的学籍管理要实现两个功能,一是记载学生信息的基础功能,二是通过信息登记、变更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特别重要的是第二个管理育人功能,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对教学管理部门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从2016年12月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可以看出,学籍管理还应该“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很显然,现代学籍管理不再是单纯的数据记录,还要求通过烦琐的选课、转专业等记录方式,达到育人目的。

1.对学籍管理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学籍管理工作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也涉及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尤其是二级学院(系)的学籍工作,因为这项工作直接面对着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和他们的教学任务,也是学生各种成绩和数据的直接接触者,复杂、繁忙又具体细致是其工作特征。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学籍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高校学籍管理还是一个政策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管理老师能正确理解文字和文件精神,只有很好地消化和衔接文件,才能再拟出适合本学院(系)的学籍文件,那么下联教师、学生,上交工作总结就能够保证质量,避免工作脱节和发生教学事故。所以学籍管理对管理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具体来说,要有一定的思想觉悟;有一定能力尽快熟悉自己的业务;有定期和不定期对应新的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进行培训的能力;有不断提高掌握和熟悉现代管理的技术、方法的能力;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不应该长时期安于机械地、周而复始地重复排课、考试等常规性劳动,要能够有所分析、总结、归纳,在这些基础上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等等,才能让学籍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2.校生之间特殊的行政法律关系

高校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具有行政主体、民事主体、行政相对方的三重角色,学校被赋予一定的法律权利的主体,又可以依据自定的规则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得学校与学生之间具有了行政关系和民事关系的二重性,但二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又不完全对等。一方面,有关的法律条文还不完备,法制环境还不成熟,另一方面,学生的法制意识却不断提高,那么学校与学生之间会不可避免产生一些冲突。如果学校忽略了自主权的范畴,就很容易侵害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和受教育权,特别是与学生利益紧密相关的学籍管理,在处理学籍变更、退学、开除学籍、转专业等事务过程中,就需要学籍管理老师要有法律意识,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做到程序明确、操作规范、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理及时,并有详细的操作程序说明,才能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不受影响,保证学生的权益不受侵害。

3.二级学院学籍管理工作的承上启下作用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科专业门类越来越多,“高校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普通高校实际上已经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专业组协助的管理模式。改进学籍部门运行机制,主要是要发挥院系学籍工作的承上启下作用,以学期为主线,制定本学院(系)学籍管理工作日程,及时接收教务处等上级部门的文件和要求,传达给本院(系)领导、专业主任、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等,并按既定的日程收集、综合相应的材料上交。二级学院(系)的学籍管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接收任务,而是要充分领会文件精神和要求,才能在转达文件时能根据本学院(系)的实际情况附加一些细则要求。院(系)的学籍管理老师还要及时收集一线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反馈的意见,比如教务处下达的任务要明确主题和要求,避免重复,要给相关人员留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保证任务能按时按质完成,真正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促进学校与二级院(系)之间的衔接与配合的融洽。

4.保守、呆板的管理方法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代提倡大学自治,目的是教育体现校本特色,可是现实是各高校能自行规定的条款也只能在国家规定的原则下进行,如果有过渡要求,则容易导致办学不济,是高校办学特色不足的原因,反映在学籍管理上则成了学校对学生单向要求的“规范性”行为,体现了“学生在单一模式下被动使用学校资源的群体管理特点”。另一方面,教育法、行政主管部门都没有对高校自治下自由裁量权的权限程度有具体规定。在处理教学任务过程中,学籍管理老师毕竟不是专业的执法或司法人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触犯相关法规,学校也有可能因此在学生申诉中败诉。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纠纷,他们往往会采取保守、呆板的管理方法,这样虽然不容易出大差错,但是对促进教育的整体良性发展、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等却没有任何好处,学籍管理制度上无法体现校本特色,而这恰恰是大学自治的集中体现之处。那么就需要学籍管理老师用服务意识来弥补管理方法的不足。

二、现代技术环境下二级单位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学籍管理制度在理念与实际运行的契合度方面

优化学籍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要提高服务意识,为师生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服务,因此学籍管理制度也要融入学校管理体制中。教务部门要发挥指导、监督、审核和调研的作用,具体的事务应由二级院(系)来处理,他们更熟识本学院的教学情况,与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联系更密切,能灵活处理并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管理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但现实是教务部门一般只注重对任务结果进行干预处理,他们在布置任务时极少会结合不同的院(系)进行适当调整,只是一刀切地将任务传达下去,对各院(系)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出现问题则很少能给予指导、协调和调研,偏离了学籍管理的优化目的。所有学籍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保护学生个体受教育权利,必须获得学生的理解与认可。但在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学生权利、义务之间发生纠纷时,更多的是鼓励利用协商、契约关系来调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这往往为管理者留下了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增加了对学生行为管理的随意性和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可能性。学籍管理制度往往未能起到对学生的教导作用。

2.岗位职责界定不准确

高校学籍管理兼具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双重管理任务,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实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二级院(系)的学籍工作会与教务处、招生处和学工处在工作上产生联系,特别是与教务处在工作上的交接方面最多,造成一方面分级责任落实不够细化、不明确,有的工作经常要通过协调才能完成;另一方面,教务部门转发的文件往往比较随意,在岗位职责界定不完善的情况下,学籍管理老师往往无法单独处理完成,因为许多内容涉及行政秘书、专业主任和辅导员,需要上报院(系)领导协调处理,既耽误了工作,又容易引发矛盾,所以优化学籍管理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助和配合。

3.学籍管理工作不受学校重视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虽然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一项基础性工作,但它也是一项高强度、高劳动量的工作,且政策性强、牵涉面大,有自己一套复杂的工作系统程序,有严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纪律。但受学校政策的限制,学籍管理却属于行政管理职务,在职称评定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籍工作人员发展空间有限,个人前途有后顾之忧,直接反映在工作上就是缺乏动力,没有进取精神,人员变动频繁,无法保证学籍工作的质量,比如学籍异动处理不严谨,分类不准确或保存不当等,严重的还会发生教学事故。

4.学籍管理内涵亟待提升

首先,随着大学录取机制的多样化,出现了统招、自主招生、专升本、艺体生等多元招生方式,还有少数民族预科班、国外交流生等,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比如转学、转专业、休学、复学、入伍等,学籍异动就非常频繁。其次,新时期的学籍管理将管理与服务育人相结合,不只是生硬的“数据统计”,还应该体现学生的学业品行、生活的现状与诉求。第三,管理与治理相结合。以往的学籍管理,是依靠学籍这一载体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成长过程,全能色彩较重,但缺乏协作与互动方式,容易“忽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失去了活力与创造力”。将传统管理治理优化,能有效融入民主、参与、协商等相关元素,体现人性力量的伟大。“治理是一个任何组织、公与私管理共同事物的各种方法的总和”,将管理与治理有机结合,更契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理念,能够促进学生“参政”,提高个体积极性,使学生更易在日常管理中接受教育,为实现管理服务育人创造条件。

5.对学籍管理制度认识不足

广大师生对学籍管理制度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的内涵与功能缺乏正确的理解,一些教师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他们都视学籍管理为教务处、学院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部门的事,认为与本人无关。一些教师经常忽略或无视教务部门和学院相关文件的要求,也会在学生求情、纠缠之下擅自更改考试成绩,许多学生也不大清楚学分、学时、绩点的概念与意义,他们直到临毕业时才发现自己的学分或绩点还不够,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顺利毕业,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除了不断优化学籍管理制度外,也要加大学籍政策宣传力度。宣传学籍政策,需要结合大一新生入校教育予以重点讲解,比如学籍管理制度、违纪处分等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组织专业老师进行专业发展前景的报告,明确本专业发展目标,督促新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明确的整体规划。另外,导师、辅导员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体现教育管理人性化。

三、服务意识在学籍管理中的作用

1.完善学籍档案

学籍能够确认学生的身份,并起着监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学籍、档案管理,两者虽然分属不同部门,但它们相辅相成,并相互促进。也就是说学籍管理的规范化,有助于档案材料的丰富与完善,反过来,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才有可能完整收集原始材料,并将之归类存档,使得学籍档案材料不断丰富与完善。另一方面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也需要对归档条目细化,对口所属的材料也要进行按类归档,因为要存档,学籍的操作必须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其他的经手人、负责人在签字时也要谨慎,加强对学籍规范管理的重视。学籍档案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倒逼学籍管理走向规范化,在这规范化过程中,二级学院(系)学籍管理由于是许多第一手资料的经手者,在管理过程中必然需要将每一次工作涉及的重要原始资料进行归档,能作为将来开展工作的最原始、最权威的证明材料。比如新生入学材料,更能有效证明学生的身份;学籍异动材料,可以成为学生身份变动或学习期限变动的有力凭证;学生的成绩及奖惩材料,可以成为单位选聘学生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作为学籍管理老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才能保证其收集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2.通过服务落实育人功能

学籍管理除了基础功能外,也要关注育人功能,即如何将育人渗透在信息登记、变更中,渗透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通过服务育人,学籍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基础性工作上,而要有意识地发挥学籍管理育人的重要功能,自觉提高服务意识。学籍管理的具体工作有新生注册、学籍变动、成绩管理、纪律管理、学位管理等,学籍管理老师要及时把转专业、转学、休学的学生有关信息,包括学科背景、学力、成绩、性格特点、发展意向等信息,尽可能详细地上报学院领导,以便能及时安排相应的老师进行辅导。可以说,这是一种通过记录的方式育人的过程,应该由学院(系)而不是教务处来完成,这样能根据本学院情况,容易且灵活地对学籍内容及时调整。所以在管理学籍时,对于学生的学业、品行、生活要同样重视和负责,这样还会倒逼学校规范日常管理,加强学风建设,特别是针对作弊高危人群进行心理干预与预防作弊方面,学籍管理老师可以通过考场布置、监考老师的培训与安排等,使学生不具备作弊的现实条件,所以学籍管理要能够对校风、学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关键还是学籍管理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扩招后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部分,他们不善于吃苦耐劳,文明素质偏低,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自律等,更加要求学籍管理老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在对待他们咨询成绩、补考等事务时,要按照相关政策给予充分支持,对他们的疑惑要有足够的耐心回答和解释。

3.提倡主动服务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