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工业经济技术范文

工业经济技术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工业经济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工业经济技术

第1篇:工业经济技术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问题;现状;对策

1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新特点

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是坎坷的也是成功的,对内外部复杂多变的形势环境影响和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三篇光辉文献”,坚决扛起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重大使命,全面深化改革变革,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工作呈现新气象、迈上新台阶。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主动应对变化,果断采取措施,突出精益化管理,加强经营管控,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全面迈进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征程[1]。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坚持安全为天,强化安全发展,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安全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指示,坚守“安全为天、生命至上”理念,严格落实“四铁”“四硬”工作要求,进一步树牢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精准把控各领域安全生产规律特点,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安全基础工作、基层建设、基本素质“三基”工作水平;安全生产创近年来较好成绩[2]。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坚持对标一流,强化精益管理,现代管理体系建设迈开新步伐。强化顶层设计,把精益化管理摆在企业战略层面统筹谋划,对标学习行业一流管理经验,切实树立起“以最小投入创造最大价值”的精益管理理念。在企业制度健全完善过程中全面植入精益化管理理念,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加快构建起大数据中心和财务共享中心两大支撑,把精益化管理贯穿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经营全过程[3]。坚持提质增效,强化运营管控,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经营管理效能取得新提高。聚焦生产和销售两个一线,以信息化为支撑推进产洗运销一体化联动,以财务管理为重点强化全过程经营管控。坚持“以市场为中心”,推动商业模式变革,深度对接重点客户,促进长协均衡稳定兑现,强化全流程质量管控,继续发挥中国品牌集群、在线、指数等作用,进一步突出财务管理在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经营管控中的关键作用,强化资金集中管控。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坚持科技引领,强化创新驱动,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得到新增强。突出智能化和信息化两大抓手,全面推进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数字化转型。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推进各层级信息平台和大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安全生产经营数字化管控平台研用结合、稳步推进,数字建设初见成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核心支撑,聚焦制约发展瓶颈问题,持续开展科研攻关。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强化转型升级,初步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煤炭产业坚持走“减优绿”之路,积极推进先进产能建设,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立足自身推进扭亏脱困发展,提高企业相关装置利用率。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坚持改革变革。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实施资源重组,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平台作用,推进内外优质资源整合重组,统筹谋划、有序推进;推进文化重塑,弘扬“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化引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新问题

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及应急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思想观念仍然没有转变到转型发展的要求上,存在责任意识不强、看不好自己的门、管不好自己的人、工作消极懈怠、缺乏主动性、工作作风开倒车得现象。干部责任意识、规矩意识淡薄,不能严格遵守组织原则,不按照组织程序办事,擅长踢皮球、当“二传手”。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对学习型建设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学习没有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不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政策、制度、规定;或者处理不好学习与生产的关系。部分干部本位主义严重,只考虑手中权力,不考虑公司发展大局、战略布局,严重制约和影响企业的发展;有些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高高在上,不是切切实实为基层服务,不考虑基层感受,不按照基层实际来安排工作。随着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转型进入横盘,煤炭企业中部分干部思想出现了滑坡和松懈,得过且过、无所事事,自身不求上进,工作不谋创新,甚至我行我素,破坏规矩。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还需进一步坚持共建共享,强化民生改善,践行宗旨造福员工。坚持党对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工作引领发展、促进发展、保障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员工,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坚持“以奋斗者为本”,收入分配继续向一线倾斜,大力弘扬劳模工匠精神。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标对表行业先进,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工作不牢、效率效能不高、活力动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的发展在全面开启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征程的同时,也暴露出思想解放不够、危机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等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客观分析、着力解决。

3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新思路

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要聚焦战略引领,优化结构布局,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精益水平全面聚焦“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工业经济发展”,做优做强煤炭产业、做精做细焦化产业、优化发展其他产业,构建一流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坚定走“减优绿”之路,煤炭存量资源坚持两大认定同步攻坚,巩固已有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加快推动内部资源有序注入;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开展资源整合,打造大型产业集群。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开展技术攻关,促进降本增效、提质增效。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提升运营管控质量,提供差异化产品服务,打造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品牌。着力延伸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产业链,对接技术团队,开展股权合作,实施专业化运作。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推进项目建设,强化发展支撑坚持“项目为王”,集中力量支持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为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攒足后劲。坚持“投资必须有预算、审批必须有流程、资金必须有来源”三个必须,将行业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科技创新四个方面相结合,全面推动项目建设流程再造,强化全生命周期、全要素考核,加快建设进度,降低建设成本。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深化开放合作,加快“腾笼换鸟”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广开合作大门,引资引技引智发展,促进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资源、资产全面盘活。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项目和管理团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助推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加大存量资产市场化盘活变现力度,主动对接、积极协调社会资本,确保收益和项目相匹配,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治理能力,激活存量、变革增量,实现动力转换。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要聚焦改革变革,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治理体系精益水平全面贯彻国家《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有序衔接“设计”与“施工”,坚持以改革变革手段破解制约发展难题,提升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企业活力动力,持续释放改革变革红利。新时期煤炭工业经济发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企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管理提升行动,加快健全完善战略目标相匹配、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动态梳理、优化完善企业现行各类制度,促进“清废立改”常态化、长效化,在现有制度中全面导入精益化管理理念、模式、方法、程序,完善工作标准,优化业务流程,不断提升管理效率效益效能。

参考文献

[1]黄庆华,时培豪,胡江峰.产业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市例证[J].改革,2020(1):23-24.

[2]刘思明,张世瑾,朱惠东.国家创新驱动力测度及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4):3-23.

第2篇:工业经济技术范文

一、应重视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培育和利用

有关专家认为,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技术、知识、信息、商誉等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比重已愈来愈大,无形资产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愈来愈重要。在以往传统的工业经济中,主要依赖于资金、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而在知识经济中,则是依赖于知识、技术、信息等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在企业资产构成中,无形资产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加。据测算,美国1995年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高达50-60%。当然,那些“价值连城”的无形资产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要靠企业经营者适应经济技术环境精心地设计、开发和培育,它需要大量资金、人力及物力的长期投入,所以说无形资产的本身就是信息、知识、智力和资金的结晶,凝聚着一定的价值。然而无形资产往往具有较隐蔽、难操作、价值构成复杂等特点,很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和低估,甚至造成流失,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一方面要努力建立和维护自身的企业形象,想方设法开发、培育自己的无形资产,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小心地呵护它,不让它受到侵犯,并不断地投入,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在对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无形资产的利用也至关重要。无形资产必须通过合理使用才能保证和体现其企业资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我们在这方面的意识却是相当薄弱的。例如我国虽然每年有大量的专利问世,但总的专利贡献率还不足世界总数的0.1%。我国科技人员平均每年开发的科研成果约2万多项,有相当一部分已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研究与开发利用严重脱节,加上缺乏推广应用的动力和能力,绝大部分专利和科研成果都只能“束之高阁”,推广率在20%—25%之间艰难徘徊。长期以来,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也往往侧重于资产实物形态的管理,而忽视了其价值形态的管理;注重对企业有形资产的管理,而轻视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与经营。一些企业片面、盲目地追求有形资产的低水平扩张,而不注意无形资产的培育与积累,其实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实践已经证明,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物质资本实力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知识、技术、人才、品牌等无形资产实力的竞争。现如今,拥有一定无形资产并善于利用无形资产的企业,往往就是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比如著名的海尔集团就十分注重企业形象和品牌的宣传和培育,他们在最初生产“海尔”冰箱、“海尔”冰柜的基础上,创出了驰名的“海尔”品牌后,又趁热打铁,相继开发出“海尔”空调、“海尔”电视等系列新产品,并巧妙地利用名牌效应中的无形资产为新产品增值。据悉,海尔集团利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的成功经验,已被美国哈佛大学选入经典教材之中。

二、加强对人才资产的培养,满足知识经济的需要

人才,是企业资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既是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又是管理现代化的保证。具有创造性,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智力的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的竞争,根本上就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发展知识经济,人才是最重要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他还指出:“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事实证明,科学技术愈是发达,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就愈是突出。人才对知识经济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人才对农业经济的作用,也大大超过了人才对工业经济的作用。人才,已成为未来知识经济的制高点。知识经济是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其发展在于用新的概念全方位地认识和选择人才,不仅着眼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人才和开发人才,而且着眼于管理经营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适应知识经济的创新人才必须依靠教育来培养。教育,是知识经济得以不断发展的根本。目前,世界各国也都把发展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措施。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结合知识经济的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首先,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断增加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优先保证教育的发展;其次,要改变教学方法和更新培训内容,要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由培训技能型人才向素质性型和智能型人才转变,使培训工作紧跟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再次,要改革教育培训体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使人才通过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增强创新意识,防止知识老化,及时掌握新技术,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管理人才。知识经济的到来,是工业经济时展的必然结果,它同时也向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顺应潮流,转变观念,乘势而上,努力开创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第3篇:工业经济技术范文

关键词:中国;工业化;工业历程;工业发展;工业发展经验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历程

1.11949—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个“一穷二白”落后的农业国,没有真正的机器制造工业,没有现代国防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极少,工业布局极不合理,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沿海、沿江口岸城市,内地只有不到30%的份额。从1949—1952年,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将钢铁、煤炭等工业基础原料及交通运输业的恢复作为重点。1953年,党和国家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以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为核心,囊括机械、钢铁、能源、原材料和军工等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我国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1958年,以“全民大炼钢”为代表的“大跃进”运动展开,同时人民公社化运动也通过农业集体化经营,全力支持国家工业化。“大跃进”时期,虽然客观上使我国工业各项指标有了较大增长,但存在效益低、质量低的问题。之后中央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1962年开始,农业、工业相继恢复。1964年,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以备战为核心的“三线建设”应运而生。它横跨三个“五年计划”,在长达15年的时间中,共投入资金2052亿元,安排建设项目1100个,形成了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修筑铁路干线10条,长8000公里,建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门类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三线建设”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改善了工业布局,在尖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效率之高、规模之大堪称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1970年,我国政府强调大力发展地方“五小工业”,决定中央财政拨出专项资金80亿元给予支持,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建立自己的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机械厂,形成为农业服务的地方工业体系。这一措施扩大了中小企业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改善了县域经济的面貌。1973年,中央政府提出了“四三方案”,建议在今后三五年内从西方国家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是我国继1950年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我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至1982年共建成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成为198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以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在封闭条件下,实行赶超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一时期,我国工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逐步建立了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初步奠定了较好的工业化基础。但同时,存在“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性缺陷,以及消费品严重短缺、消费需求受到抑制的问题。

1.2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以企业改革为补充,我国工业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2.11978—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阶段的工业化。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揭开,各行各业焕发生机,酝酿着新变化。工业生产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和转变,从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优先发展轻工业,采取改善人民生活第一、工业全面发展的工业化战略。1979年起,我国对轻工业实行“六个优先”政策。1979—1984年,重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47.4%,轻工业为11.7%,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比例逐渐协调过来。轻工业的发展,扭转了我国工业结构过度偏向重工业的局面,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企业进行了“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为特征的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全面推进工业经济责任制、利改税,探索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企业改革,起步实施企业兼并与破产等阶段,使企业逐步适应商品化的经营环境。工业发展重心向东部地区倾斜。“六五计划”(1981—1985年)“七五计划”(1986—1990年)明确提出发挥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区位优势,制度、资金和技术要素在东部地区聚集,劳动力要素也开始向东部地区转移,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施,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推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我国广大农村掀起了一场工业化浪潮,大大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这一时期,我国确立了需求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工业化的总体进程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期过渡。1.2.21993—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完善阶段的工业化之所以将1993年作为新时期的起始年,是因为就工业结构来说,1993年之后中国工业化再次出现重工业快速增长的势头,到2005年,工业中重工业占比接近69%,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但此次重化工业的增长机制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此次变动是工业结构的自然演变。起初是以解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制约瓶颈为目的,我国的重化工业开始迅速发展。1997年,我国彻底告别“短缺经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在满足了基本的吃穿用需求后,开始追求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汽车、房地产等行业具有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尤其是对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产生了较大需求,这是进入新世纪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结构的变化带动了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企业推进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规范公司治理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外资企业极大地带动了我国产业的升级和扩张,私营工业企业的崛起持续推进工业化进程。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举措依次开始实施和持续推进,中国制造产业自2003年起逐渐由东向西转移,中国工业化区域发展协调推进。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对广阔的世界市场,中国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取得了巨大成效,快速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中国应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相对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在发展路径上摒弃传统工业化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叠加了信息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引导工业化的成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掀开了新的一页。这一时期,中国由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步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1.2.32013年至今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工业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引领工业发展。工业转型稳步推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产品结构向更优、技术含量更高的方向调整;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连年上升,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新兴行业和产品不断涌现,展现生机,成为工业经济中的新增长点。我国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从资源和资金密集主导向技术密集主导转型升级的趋势。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全国工业经济发展布局进一步协调。2012年,党中央提出“四化同步”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5年,《中国制造2025》出台,文件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为制造强国建设第一个十年提供了行动指南。自1949年起,经过70多年的砥砺奋斗,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我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工业化进程,这种辉煌的历史性成就值得骄傲。(1)工业产值突飞猛进。195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19.6亿元,2018年为30.5万亿元,年均增长11%,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约970倍。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自此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2)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传统产业不断升级,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整体面貌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快速崛起,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增长迅速,移动通信、语音识别、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掘进装备等跻身世界前列,集成电路制造、C919大型客机、高档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制造装备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龙门五轴机床、载人深潜等装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不断涌现。(3)全面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部门十分单一,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经过70多年的发展,当前我国工业已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大国担当,这一切成绩的取得,与新中国成立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分不开的。工业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产业和主要动力,是中国成为世界有影响大国最重要的经济基础,直接支撑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工业的飞速发展,也大大改善了民生福祉,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2.1因势而谋,统筹谋划工业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极端薄弱,又面临经济上被封锁、政治上被孤立、军事上被威胁的严峻形势,因此保障国家安全成为中央高层和普通民众的普遍共识,加快国家的工业化,尤其是加快重工业的发展成为当时的必然选择。但是,当时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依靠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支撑工业的高投入、高积累、高消耗,工业经济效益不好,产业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积极开拓适合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战略上调整产业结构,体制上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政策上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步入加速工业化时期。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信息化浪潮,以及我国工业化发展中出现的高污染、高消耗等问题,中央政府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各国也在竞争高端产业主导权。无论是自身现代化进程还是国际经济环境,都要求我国开启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2.2因地制宜,调动地方发展工业的积极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和文化习惯等差异较大。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非常重视地方政府发展工业的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创新工业模式。一方面,中央政府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增长率成为官员晋升的重要机制。另一方面,进行了经济分权改革,不仅财政权进行了下放,还对基建计划的审批权、物价管理权、利用外资审批权、物质统配权等方面进行了下放。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激励下,各地方政府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积极推进工业化发展,创造出许多具有鲜明地区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工业模式,例如“珠三角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晋江经验”等。各地的工业园区,包括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突出产业特色,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各种项目投资,不仅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还带动了全国的工业化进程。

2.3内外双源,创新工业发展动力机制

根据工业化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生型工业化模式(是本国经济自然增长的历史必然,由自身的内在因素触发了工业发展,如美国和英国)、模仿型工业化模式(是在向其他国家学习和模仿中创立了成功的模式,是政府主导的工业化,如德国和日本)、外源型工业化模式(是由外部影响而引发的,是对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全盘吸入,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主导,如拉美国家)。我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内外兼具的动力机制。一方面,对内通过市场化改革释放了各种资源、要素、组织力量的能量,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培育了国内丰富、强大的动力源,形成了国有、个体、私营各种国内经济成分,共同促进工业发展的格局和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持续压力。另一方面,对外通过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弥补了工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为我国工业化进程赢得了宝贵时间,节省了大量人财物;同时利用国外的市场资源,实现了大量出口,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当前,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一方面,对内强调自主创新,打造具有自主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开放,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利用世界的技术、资金、市场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内外双源”,进一步推动我国实现工业强国。

2.4平衡协调,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不是一下子产生的,是经济发展逐渐累积的过程,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产物。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一条关键经验是动态控制工业化过程,科学调整工业化战略重心,保证工业化进程平衡协调地推进。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国各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有差异、不平衡,为此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措施,促进我国工业化从东中西部的“梯度发展”转向“同步转型”的新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为破解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中央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可在市场需求和人才、资金等方面深度促进工业化。当今世界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核心,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深度融合才能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依托,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持,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根基,忽视农业现代化,会出现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的情况,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现代化进程受阻,只有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2.5文化支撑,大力培育和弘扬工业文化

第4篇:工业经济技术范文

关键词:北票市;能源生产;消费情况

2017年全年,北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速呈总体下降趋势。能源生产企业产品产量略有上升,比去年同期增长11.2%。

一、能源生产情况

1.新型能源发电增长较快,风力发电行业拉动整个电力生产增长2017年全年,规上工业发电量119044.19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其中火力发电量16548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同期下降11.8%。风力发电量102496.19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同期增长16.1%,风力发电占发电比的86.1%,比去年提高3.6个百分点。 2.供热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2017年累计供热1893045百万千焦,同比增长0.5%。

二、能源消费情况

1.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2017年全年,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98390.84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下降12.6%。其中,重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79516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下降15.4%;轻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8874.84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上升1.7%。2.新型能源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大2017年全年规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82297.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5.2%,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8730.95吨标准煤,同比上升11.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193.6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9280.9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6.2%。3.工业用电量增长很快2017年全年,北票市工业用电量84124万千瓦时,增长21.21%。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36871万千瓦时,增长10.7%,拉动工业用电量1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42.3%;拉动工业用电量14.6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用电量增长29.7%,拉动工业用电量增长0.4个百分点。4.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有所提高2017年全年,北票市只有一家能源加工转换企业(北票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全年共加工转换投入量130807.76吨标准煤,产出84890.33吨标准煤,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69.2%,比去年同期增长19.5%。

三、存在的问题

1.高耗能行业对能源消耗的依赖高,对环境影响大2016年,北票市加大了对采矿行业的整顿力度,对企业规模小、安全隐患多、环境破坏大的企业进行整改,能耗有所降低。但是,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整个规上工业比重仍然很大,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和去年同期相比上升趋势较大,能源消耗较多。2.能源消费结构较为单一北票市规上企业中,能源消费大多是煤和电,汽油、柴油等优质清洁能源比重偏低。结构单一,其他清洁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利用少,能源消费结构需要改善。3.余热余压没有充分利用余热余压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释放出来多余的副产热能、压差能,这些副产热能、压差能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回收利用主要来自高温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能和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在北票市规上企业中,没有一户企业对余热余压回收利用,主要原因在于利用余热余压的装置一次性投资过高和投资回报率较低。随着能源价格的节节升高,余热余压利用的投资回报逐渐被人们认可,余热余压利用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也日趋重要。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四、几点建议

1.加大对高耗能行业的监管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重点耗能行业的监管力度,定期进行检查,对耗能大户限令整改,帮助企业在生产工艺上改造升级,帮助企业引进节能新设备,加强能源管理,使企业节能增效。2.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有关部门应鼓励新型能源的广泛应用,改变北票市企业能源消费结构,改变企业能源消费以煤和电高消耗为主的局面,加强对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提高新能源的消费比重。3.加大企业对能源的回收利用余热余压的回收利用是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政府有关部门应鼓励引导企业采用余热、余压、余气的回收利用,增加余能设备,加大余能利用,进一步节约能源,推进节能降耗工作。4.加大对新能源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积极争取新能源项目,不断扩大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使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风能是一种清洁而稳定的新能源,风力发电可以有效地减缓气候变化、提高能源安全、促进低碳经济增长,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由于北票市属丘陵地形,山地较多,风资源较好,适合风电企业发展。北票市共有6家风力发电企业,由于耗能少、成本低、利润高,6家风电企业规模都很大,华润新能源二期已经投入生产;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朝阳风电开发有限公司的风电分厂(王子山风电分厂)2017年年末已经纳入规上企业。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风电企业的帮扶力度,并积极招商新的风电企业落户北票。

参考文献:

[1]徐国江,刘利民.北票粉末冶金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强劲[N].朝阳日报,2010-06-12.

[2]吴仕丰.北票市工业经济扬帆破浪凸显五大成就[N].朝阳日报,2014-12-04.

第5篇:工业经济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总结

在中国加入WTO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与国外大型农业企业相比没有优势,因此,必须要转变我国农业产业的生产方式,向依靠科学技术的内延式生产转变,以高效率、高产出、低成本的农业生产为发展方向,适应国际化趋势,保证我国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1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的相关研究

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农业科技进步只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农业科技的创新以及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等;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还包括政府政策、管理水平的提升的因素[1]。在以往专家学者的研究中,针对科学技术进步如何影响经济增长,以及对经济增长所做出的贡献做了一些系列研究,例如:周方深入研究了技术进步的内涵,将索罗模型中的科学技术定义为狭义的技术,在排除资本、劳动力要素以外的技术定义为广义的技术进步,修正了索罗模型,提出科学技术进步应当包含索罗式技术进步、资本增密式以及规模经济式三种方式;赵达薇通过改进的索罗模型,测算了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中1953-1993年人力资源的贡献率;同时,徐瑛将资本空间密集、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变化三个变量融入改进的索罗技术进步模型,测算了我国1987-2003年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徐会奇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进行了研究,采用1995-2008年相关数据,测算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得出农业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显著。这些有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有利于研究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将测算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研究方式分为基础模型式和经验模型式两种。

2基础模型式

基础模型式通常包括C-D生产函数、丹尼森的增长因素法、索罗余值法以及数据包络法等。其中索洛余值法简单易操作,被广泛采用,国内学者以及农业政府部门在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时常常采用这个方法[2]。它时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来,将技术进步、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作为自变量,农业产出作为因变量,进行指数化建立等式,其中资本、劳动力因素的指数分别代表物质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力产出弹性;在加入时间序列因素,就可以经过数学变换将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表示为经济总进步率减去物质资本、劳动力的贡献率的差。这里面的关键则是求出物质资本、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

3经验模型式

经验模型式是对农业物质资本、劳动力投入的产出系数弹性进行直接推导,在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即物质、劳动力的弹性值之和为1,利用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分解农产品价值,测算各要素的弹性系数[3]。具体为把农产品的价值表示为商品的可变资本、商品的不变资本以及剩余价值之和,在整个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仅发生价值的转移,没有价值增值;在可变资本中,其一承担物质原料到农产品形成的中间完成者,其二维持劳动的持续进行,其三则是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可以把农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价值和可变价值两个部分,不变价值由物质资本形成,可变价值由劳动力和农业科技进步实现的。在经过相关假设和数学推导,就可以将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表示为1减去物质投入、劳动力投入贡献率的差。

4结束语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在可以取得相关数据以及资料时,采用基础模型测算要素的产出弹性,进行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比较方便有效,既有数据支撑又有模型基础;而在缺乏相关数据或者数据不是很可靠的情况下,可采用经验模型式进行要素弹性的估算,这样可以避免数据不再带来的测算偏差。因此,对农业科学技术贡献率进行测算时,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模型方式。

参考文献:

[1]周方.科技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36-40.

[2]徐瑛,陈秀山,刘凤良.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06(8):93-103+1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