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企业缴税管理范文

企业缴税管理全文(5篇)

企业缴税管理

第1篇:企业缴税管理范文

一、预缴税款业务涉税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根据税法规定,建筑企业跨地级行政区提供建筑服务,或以预收款的方式提供建筑服务,均需按照规定预缴税款。建筑企业承接工程项目后通常采用“公司总部+施工项目部”的分级管理模式,在工程所在地设立项目部负责工程项目的施工生产。所以,建筑企业预缴税款的业务大多由遍布在全国各地的项目部负责,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分散性,各项目部相关涉税环节的总体管理和控制难度大,涉税风险较高,主要表现在:1.建筑企业特别是直接负责施工生产的项目部,因管理人员相对紧缺或人员变动频繁,部分业务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预缴税款等税收政策不熟悉甚至曲解了相关政策或使用不到位,造成企业当期提前多预缴税款的情况。尤其是在建筑企业普遍存在进项税留抵的情况下,提前预缴税款加重了畸高的未抵减预缴税款余额,占用了大量项目部的自由资金,给部分建筑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较大压力。2.项目部业务人员涉税风险意识淡薄,相关涉税业务处理不规范,业务随便做、合同随便签,经常围绕着税法“打擦边球”,过分压低预缴税金,涉税风险极高。根据税法规定,建筑企业提供建筑服务按规定应预缴税款,但自应预缴之月起超过一定期限没有预缴的,除责令限期缴纳外,还将加收滞纳金和罚款;若被税务机关定义为“偷税”,且数量超过一定量的,可能还会降低其纳税信用等级,严重影响企业形象。预缴税款业务涉税风险处理不当,不仅增加了税收成本、占用了企业宝贵的现金流量,而且很可能导致税务处罚,甚至影响企业经营投标工作,造成承揽任务下滑,后果及其严重。所以,加强对预缴税款业务的涉税风险管理,对部分涉税管理薄弱的建筑企业来说,刻不容缓。

二、预缴税款业务的政策解读

解读预缴税款政策内涵是规避风险的前提条件,只有认真研究、吃透政策精神,才能在依法纳税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多预缴或少预缴、提前预缴的可能性,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1.预缴税款的适用情形:(1)建筑企业跨地级行政区提供建筑服务的,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的分包款后的余额,按照规定的预征率在建筑服务发生地预缴税款。(2)建筑企业提供建筑服务取得预收款的,以取得的预收款扣除支付的分包款后的余额,按照规定的预征率在建筑服务发生地或机构所在地预缴税款。2.预缴的税种:建筑企业提供建筑服务按照规定预缴税款时,除了需要预缴增值税,还需按照规定缴纳附加税。3.分包及分包款的含义:根据建筑行业的相关规定,工程分包可分为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建筑企业提供建筑服务,按照规定允许扣除的分包款,包括支付给分包方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其中,劳务分包款主要由劳务工人的人工费构成,而专业分包还包括专业分包方销售的自产材料和设备款项。4.预缴的时间:跨地级行政区提供建筑服务的预缴,以建筑服务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预缴时间;预收款的预缴,以实际收到预收款的时间为预缴时间。

三、预缴税款业务的涉税风险识别及管控要点分析

通过对政策的解读,可以归纳出预缴税款业务涉税风险主要集中在工程分包、预缴时间选择这两个关键环节,通过对这两个环节的涉税风险进行识别和管控,可以有效防范当期多预缴或少预缴税款。

(一)工程分包的涉税风险管理1.工程分包的涉税风险识别:(1)签订分包合同时,未严格审查分包方纳税人身份、资质等级、信用等信息,不能取得或按时取得合法有效的分包发票,影响分包款的扣除,造成企业提前多预缴了税款。(2)分包合同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或不规范,造成合同难以履行或取得的发票与合同约定不一致,造成分包款不能扣除或违法扣除。(3)对相关分包界定不准确,造成应纳入而未纳入分包管理或应签而未签分包合同,造成企业取得较少的分包款,提前多预缴了税款。(4)为追求税收利益,人为扩大分包范围,造成分包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带来行业监管风险和税务风险。2.分包合同管理的涉税风险管控要点。建筑企业要加强分包管理,重点抓好分包商及分包模式选择、合同签订、分包内容等管控,实现分包合同文本规范化、合同签订流程化、合同管理精细化。(1)分包商选择。建筑企业要建立分包商准入机制,优先选用纳入合格名录内“有资质、有信誉、有技术”的分包商。选择分包商时,除了要了解对方经营范围、资质等情况,还要重点了解对方的纳税信用情况。(2)分包模式选择。根据建筑行业相关法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权衡,合理选择工程分包模式、专业类型、队伍数量、组织管理方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除了传统的劳务分包、专业分包模式,还可以采取“自产货物+安装服务”、“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等方式,签订工程施工合同,纳入分包管理。同时,要严防工程项目提点大包、违法分包风险。(3)合同签订。完善合同签订工作机制,执行并规范分包合同签订、评审和报批制度,增加税务审核流程。所有纳入分包管理的业务均应签订合法有效的书面合同,合同文本应分类具体描述合同标的,明晰合同价款,约定发票的类型、税率、提供时间和违约责任等涉税关键性条款。(4)严格把控分包合同的内容,确保分包业务符合税法规定。劳务分包采用综合单价的,不得以原材料冲抵应付账款;专业分包合同的承包范围既要包括相应的材料设备,也要包括对应的建筑安装服务,如销售方销售钢结构件(钢结构料仓、车间、加工棚等)、活动板房(含装配式板房)、机电设备(电梯、空调、机电设备等)等自产货物的同时提供安装服务。(5)严格控制扩大分包规模的风险。企业相关筹划应以税收政策和实际业务为依据,不得把单纯的材料设备采购、机械租赁、劳务派遣等业务纳入分包合同管理。如,出租方出租挖掘机、装载机等建筑施工机械,但不配备机械作业人员的服务属于“有形动产经营租赁服务”,不得纳入分包管理;出租建筑施工机械的同时配备机械作业人员的服务,属于“建筑服务”,可以在权衡设备购买与租赁使用的经济合理性基础上,采用“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租赁方式,签订工程施工合同,纳入分包管理。3.分包发票的涉税风险管控要点。根据税法规定,支付的分包款只有取得合法有效的分包发票,才能允许扣除。因此,建筑企业应高度重视分包发票的管理。(1)分包方提供的发票税目、税率应符合要求。劳务分包方和专业分包方为建安企业且工程所需材料(不含机器设备)为外购的,开具的发票税目均为“建筑服务”;专业分包方为工商企业且工程所需材料(不含机器设备)为外购的,开具的发票税目为销售货物的发票。销售自产货物(含机电设备)并提供建安服务的专业分包方,应分别核算货物和建安服务的销售额,分别开具相应税目和税率的发票;销售外购机器设备并提供安装服务的专业分包方,如果已经按兼营的规定分别核算机器设备和安装服务,可以分别开具相应税目和税率的发票。(2)分包方提供的分包发票备注信息应符合税法要求。分包方提供的“建筑服务”发票,需备注工程项目名称和项目地址(具体到县、市、区)。同理,为了使发票与分包合同相对应,降低涉税风险,专业分包提供的销售自产货物的发票,也应备注项目地址和项目名称。(3)预缴税款前,建筑企业应通过合理筹划,及时取得合规的分包发票以扣减当期预缴计税基数,避免因取得分包发票不及时,导致提前多缴税款的情况,以保证当期预缴税款现金流出最小化。(4)部分地区税务机关除了要求提供分包发票外,还要求提供分包方已在当地预缴税款的完税凭证。所以,建筑企业应根据当地税务机关要求,督促分包方在提供发票的同时也在当地预缴税款。

第2篇:企业缴税管理范文

[关键词]内控;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中小企业管理

中小企业是我国数量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增加财政税收、缓解就业问题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过程中税务风险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发展时间短,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建立往往不够完善,对于税务风险的防范和承受能力都比较差,而且大多中小企业通常在管理中不够重视税务风险管理,因而一旦税务风险触及税收法律,必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本文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以及税务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产生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进行分析,并为加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内部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1税务风险管理的定义及现实意义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有关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相比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更为隐蔽。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在兼顾经营目标的前提下,通过系统、有效的管理,避免或减少其遭受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和机会成本的管理过程。①近年来,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经济背景下,广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重重,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利润空间缩小的现状,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更是大为提高,中小企业只有通过税务风险管理才能减少税务风险,使企业损失最小化,保证生产经营环境的安全,促进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使中小企业经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2基于内控视角的我国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现有研究认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形成原因既有税收立法制度不完善、税收相关政策多变、税收执法不够规范等外部原因,也有企业税务风险意识不强、缺乏税务方面的内部控制体系、纳税专业水平不够等内部原因,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企业内部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将造成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根源分为如下三项。

2.1中小企业管理层普遍缺乏税务风险意识

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管理层普遍能够意识到企业税务风险的存在,但相较于税务管理专家,甚至大企业的管理层,中小企业管理层普遍对税务风险意识淡薄,往往低估企业所存在的重大税务风险,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很少的中小企业管理层主张进行系统的税务风险管理,而其他大部分管理者都是打算等到税务风险暴露时再通过关系人脉来解决,消极守法意识严重。因而中小企业管理层通常没有形成研究国家税收相关政策和企业税务风险的习惯,更无法在经营中对涉税事项处理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缺乏主动研究国家相关税收法规政策及防范税务风险的意识、动机和积极性。管理层对待税务风险的这种态度在管理中表现为对企业税务风险相对比较忽视,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不重视对企业各部门人员税务常识的普及,更不会将税负成本的高低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中,因而在不知不觉间企业的税务风险就形成了。

2.2税务相关认识存在误区

大多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既然企业税款是在财务部门核算时产生的,那么税务风险必然就来自财务部门,而忽视对其他业务部门的税务管理。而实际上企业的纳税义务产生在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环节中,而非产生于财务部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项经营管理都对企业纳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企业生产是企业经营生产的核心环节,企业生产过程中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生质量方面往往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对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则很少有中小企业设置专门的管理制度,以至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只考虑生产成本、产品质量,而不考虑在生产过程中因不同生产工艺和材料构成对企业税负的影响,甚至出现为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不惜以提高企业税负为代价,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税负。又如在企业签订各类合同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有意识聘请法律人士审核合同以规避法律风险,但很少有企业有意识在合同签订前请税务人士审核合同以规避税务风险,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合同内容涉及的合同性质、交易价格和付款方式等因素都直接会对企业税负造成影响,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增大企业税务风 险。还有在企业对各部门、各环节的绩效考核中,往往没有对税务费用因素的考核,例如对销售部门大多只考核销售量,那么销售人员在开展营销活动时,往往只考虑这一行为对销售业绩的影响,而不关注该行为对企业整体税负的影响,而实际上不同的营销模式和促销方式的选择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税负,不当的营销模式和促销方式的选择必然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中小企业在各经营管理环节中如果忽视了税务风险,必然直接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产生,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给企业带来惨痛的教训。

2.3中小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多中小企业因为成立时间短、规模小,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大多存在财务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财税不分家的问题。由于对税务管理专业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组织设计中通常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和岗位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只是以财务管理代替税务管理,而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通常素质较低、工作繁忙,认识不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因而无法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合理评估生产、采购、销售和筹资等环节税务风险的大小,更谈不到分析、评价和管理。而事实上,税务管理要求较强的专业性和一定的经验累积,尤其是税务风险管理,只有专业的高素质人士投入相当的精力去识别、预测、评估、分析税务风险,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另外,大多数中小企业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双向沟通机制和完善的信息系统,因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上下级和平级沟通都存在一定的障碍,无法确保重要信息的正确传递和及时反馈,税务风险管理相关措施和政策难以落实,税务管理难度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难以实现。

3加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内部管理的建议

3.1建立包含税务风险管理文化的企业文化

首先要求中小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通常是企业老板)重视企业税务风险,认识到企业税务风险发生对企业的危害性,理解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对企业健康发展的意义。而在调查中也发现,经营时间较长的中小企业较经营时间较短的企业对税收风险的认识提高一些,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已经在税务问题上“吃过亏”,随着经营年限的增加,很多中小企业管理层已经通过经营实践认识到税务风险的危害性。只有管理层真正重视税务风险管理,才有可能在企业内部进行系统的税务风险管理,营造良好的税务管理气氛,在制定企业经营目标时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在企业日常经济管理中将税务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环节中,对涉税事项的处理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要实现这样的税务管理目标,首先就是要将企业税务管理目标传达到企业各个部门和各层级,使企业全体员工都要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实现该目标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从而在工作中严格落实税务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加强对与涉税事项相关人员的税务风险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培养其形成研究国家税收相关政策和企业税务风险的习惯,同时在管理中要将税负成本的高低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中,从制度上激励其在各项工作计划执行过程中,都要考虑对企业整体税负的影响。

3.2建立高效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

完善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明确企业治理结构各层面的税务风险管理责任。对于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企业,在组织设计中就要设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赋予对应的权限和职责,负责整合管理企业的税务风险,落实各项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统筹管理各个业务部门的生产经营的涉税事宜,尤其对于合同签订过程、生产营销过程、筹资投资过程等重要的生产经营环节要特别注意防范税务风险。对于小型企业和新办企业,因企业规模较小,业务较为单一,企业涉税相关事宜较少,没必要设立专门的部门岗位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更适宜外聘税务人员担任企业税务顾问,对企业各项业务进行专项的税务风险评估并随时提供税务咨询帮助。

3.3构建中小企业信息沟通机制

为顺利开展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各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在经营中建立起迅捷高效的信息管理与沟通制度,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沟通制度。首先,建立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信息沟通制度,对企业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信息沟通内容、方式、负责部门及人员、沟通流程等都要做出明确的制度规定,并依规定认真落实执行。其次,在企业内部设立内部信息反馈系统,各部门凡是在日常工作中涉及与购进、耗用、损失、销售及库存的有关日常生产经营情况,都要定时进行信息反馈,尤其与企业资产负债、重大计划和决策等相关的税务风险信息要按规定进行反馈。同时设立外部信息获取系统,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部门在开展业务时,要经常与客户、供应商、税务机关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获取税务风险管理信息并按规定反馈。通过对内外涉税信息的及时收集掌握,才能使企业在分析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时及时发现并应对税务风险,并能使企业最大限度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根据税收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的产生。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内部产生税务风险的原因很多,各企业只有针对自身特点,认真分析税务风险的特性及产生的根源,才能探索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的、切实可行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法和风险应对措施,从根源上对税务风险进行控制与管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安全,推动企业稳健发展,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威.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2.

[2]彭喜阳.我国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及其管理研究[J].企业研究,2013(4):155-156.

第3篇:企业缴税管理范文

一、明确企业纳税风险的必要性

企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来自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风险,要保证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就要强化对纳税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机制,一旦出现纰漏,一方面企业要补缴税款或者滞纳金等,另一方面,企业的信誉也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受到刑事处罚。对企业纳税风险的避免,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以上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完备的避免纳税风险的策略的实施,是保证企业内部各项活动有条不紊进行的保证。因此,明确企业纳税风险并建立完备的风险避免体系,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企业面临的一般潜在纳税风险

(一)日常经营活动

企业产品的生产,从原料到成品包装出售,有一系列的环节,其中多数需要缴纳相关名目的税款,其中比较主要的包括增值税和所得税,相关以上两个税种的政策很多,正因税收名目较多,这也是最容易导致企业因纳税管理不当造成损失的两个税种。除以上两种外,企业还面临着发票管理不当导致损失的风险。因为发票的不规范增加了企业逃税的可能性,因而发票的开具规定十分严格,同时,对于虚假发票的成本不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一旦收到虚假发票,企业同样要遭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非日常经营活动

企业在非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纳税风险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关联交易的纳税风险。

1.筹资风险。筹资的纳税风险包括自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两个方面。企业在筹得股东认购股票后得到的资金经营得到的利润后,必须在税后分配。企业向银行借贷的资金需要支付的利息也要计入支出款项,然而,相比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的过程更为繁琐,因而同样面临着一定风险。

2.投资风险。投资作为企业的盈利方式之一,包括购买国债,金融债券等。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取得的收益必须要缴税,其具体内容可能涉及到优惠的税收政策,然而税收的优惠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才能享有。在这一环节中同样隐藏着一定风险。3.改制重组风险。企业在经历重大变动,内部体制需要重组时往往涉及到税务处理,在税务处理条件上因为内部差异可能相关到是否符合税务特殊处理的条件,正因为重组本身的复杂性,相关缴税活动也非常复杂,企业有必要深入研究相关政策以避免经济损失的风险。

三、纳税风险的成因

(一)企业对纳税的认知有误

依法纳税虽然普遍为企业所认知,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却不够准确,不仅要依法履行纳税的义务,同时要有维护纳税人权利的意识。国家政策对纳税企业应享有的权利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然而很多企业只把纳税认为是一项应尽的义务,没有享受到权利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企业的隐形损失,不可不谓之风险。正确的纳税意识,可以避免企业缴纳税款中的多余款项。比如,由于对延期纳税政策的不了解,企业在资金紧张,没有能力支付税款时需要在后续过程中缴纳滞纳金,但如果企业了解相关政策,申请延期纳税,那么就避免了缴纳滞纳金的风险,为企业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

(二)纳税管控体系不够完善,纳税风险认识薄弱

当前,企业对税务风险普遍没有深刻的认识,对于设立完备的纳税管控体系也不够重视。相关的纳税事务仅限于财务部对税款的申请缴纳上。对于纳税风险的调控与管理没有完备的战略规划。同时,税款作为企业的一项支出,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收益,然而多数企业并没有将纳税这一事项纳入到经营管理的规划当中。

(三)税务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够高,企业在此方面重视度低。企业的办税人员如果能够充分了解相关各项税务的法律法规,同时灵活运用法律知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那么企业面临的纳税风险也会降低。

四、加强企业纳税管理,降低纳税风险的措施

(一)提升办税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专业水平严格把关

办税人员是企业在办理税务事项的基层员工,除企业具体经营活动之外,员工的专业素质间接影响到了企业缴纳税款的相对数额。办税人员对于税务相关的法规的了解程度和专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充分运用法律知识维护企业的权益,其专业素养的高低也决定其是否能够充分结合法律知识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最有利企业的决策,从而影响企业的收益。在招收办税人员时,企业应当对办税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严格把关,重点考察其工作经验水平的积累以及对相关法规的了解程度。

(二)设立纳税风险管理部门

企业应设立纳税风险管理部门,其职能包括对企业内外环境风险的评估,除核算税务和资料保管外,重点要设立制定承担税务计划的部门,分管完备税收政策和税收筹划的部分。争取各个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同时互相督管,从而做到有效降低企业纳税风险。

(三)评估纳税风险

要做到准确避免纳税风险,首先要对纳税风险作出准确评估,只有认清纳税风险与形势,才能做到有效地规避。鉴于企业的纳税风险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所以企业需要设立专职人员分别对内外环境风险加以评估,企业应以自身性质为基准,综合产品市场,对产品从生产准备到售后工作的各项环节有准确的认识,包括各环节对最终盈利的影响程度等,同时,综合各项因素后,总结风险特征,据此将风险分类,最后制定有效的规避策略并付诸实施。

(四)税企沟通渠道的建立与监察

企业应与税务机构建立沟通的渠道,以此来随时增加对税务政策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环境不断更新企业风险评估方式和纳税风险的统筹制度,将纳税管控信息与时新法规相结合,从而最大程度上保障企业的利益,维护纳税企业的合法权利,继而才能使企业长足有效地发展。

五、总结

第4篇:企业缴税管理范文

关键词:中小型民营企业;纳税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体量上已经占据全国企业总量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还是在优化经济结构、解决民生就业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纳税管理作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工作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并没有跟上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的步伐,反而成为掣肘其中业务发展的一个短板和痛点。基于此,有必要充分分析中小型民营企业开展纳税管理的重要意义,深刻剖析中小型民营企业纳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广泛探讨中小型民营企业纳税管理的路径和方式,以进一步提高中小型民营企业纳税管理水平。

一、中小型民营企业开展纳税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企业纳税管理是企业在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根据自身企业业务经营特点在筹资、投资、日常经营、盈余分配等环节,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政策,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缴纳税款,从而降低税收成本、实现税收成本最小化的经营管理活动。从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看,中小型民营企业从依法设立之日便肩负起依法纳税的社会使命,纳税的时间节点和环节始终贯穿中小型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型民营企业积极开展纳税管理工作,提升纳税管理水平是确保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其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合理降低企业纳税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优化开源节流是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永恒不变的管理主题。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已步入行业发展成熟期,在该行业周期内,再过度追求以往“开源”模式的经营增长已经变得较为困难,此时祭出“节流”的大旗则显得尤为重要。节流的关键是降本增效、精细化管理,纳税成本作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成本支出较大的项目势必纳入“节流”管理的范畴。通过纳税管理,进行合理税收筹划,能最大限度降低纳税支出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优化。

(二)改善税企征纳关系,促进企业经营健康发展随着国家税收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国家制度层面的税收监管趋于收紧,税务机关职能定位近几年也开始由最初的管理型逐步转向管理服务型。以往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妄图关系式、人情式、钻制度漏洞式等粗放的税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税收管制环境,必须从依法合规纳税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税企征纳关系。通过系统的纳税管理工作,通过最新税收政策和税收知识的掌握,积极争取税务机关对企业进行专业的纳税指导,按时保质、保量的申报,缴纳所涉及的各项税款,降低税控风险,促进企业经营健康发展。

(三)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中小型民营企业因其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不高等客观实际情况,对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有效性不足,税务风险的发生往往表现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早纳税、多纳税、纳税筹划不当等而受到税务监管部门的罚款甚至是行政处罚,让中小型民营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同时品牌声誉受损。通过加强中小型民营企业纳税管理工作,企业可以迅速掌握、正确理解国家的各项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在进行筹资、项目投资、项目技术改造、利润分配各个经营环节综合考虑涉税问题,合理纳税筹划,合理配置现有人力资源和企业资源,着实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纳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遵从度低,纳税意识淡薄目前,我国现行的税收相关法律法规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业务层面,课税对象和纳税环节各异,税收违法失信惩戒力度各地不一。中小型民营企业因其行业覆盖范围广泛、规模相对不大、税款缴纳金额不高等原因,很难作为当地重点税源关注对象纳入管理,在客观上诱发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所有权人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纳税意识淡薄。加之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税收征管环境欠佳,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税务处罚时自由裁量权尺度多大,甚至有税收征纳双方“协商议价”的空间,降低了企业的税收违法成本,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小型民营企业所有权人纳税遵从度低的现象,更甚至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所有权人明目张胆地指使本企业税务人员千方百计地不缴税、少缴税。

(二)从业人员知识储备不足,专业胜任能力不强中小型民营企业受制于薪资待遇和企业品牌的影响,人才入职门槛相对较低,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专业税务从业人员,税务管理工作人员还需要出外勤对接税务主管部门。中小型民营企业税务管理岗位大多为本单位年轻的财务岗员工兼任,受制于经验不足和专业水平有限,缺乏系统的税收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对复杂多变的税收政策理解不透、掌握不全,很难对企业的全部涉税实务都有准确的预判,造成企业纳税管理不到位,可能该缴的税款没缴、不该缴的税款反而缴纳了;对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掌握不及时,可能并未享受到国家税收政策的红利,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埋下潜在的税收风险隐患。

(三)不能顺应新形势下税收管控特点,管理思维落后近年来,随着金三税控系统的上线实施和“互联网+税务”的逐步完善,税务主管部门对中小企业的纳税管理开始从事前管控向事后管控转型,部分原需要事前审批的经济事项转由事后备案为主。在某种程度上看,这种管理模式的转变不是税收管控力度的放松,更是税收管控力度的收紧。原来依靠税务主管部门线下人力稽查的工作现在基本转移到线上借助信息化实现系统稽核,通过行业大数据的构建和比对,更能精准地发现中小型民营企业税务管理的漏洞,能更精准地打击中小型民营企业税收违法行为。然而,在现阶段还有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没有认识到新形势下税收管控的特点,依然沿用传统落后的纳税观念和税务管理思维模式,造成税务管理工作的被动,甚至诱发税控风险,蒙受经济损失。

(四)税务风险管理基础操作层面薄弱,税控风险凸显税务风险是纳税管理的逻辑起点和规范基础,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它很难借鉴大企业的税控管理模式,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高薪招聘高端专业税务人员快速提升企业纳税管理能力,只能靠自身企业现有的会计人员从操作层面识别和防范税控风险。而在中小型民营企业税务实务工作中,往往存在税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混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纳税筹划不当的情形,凸显税控风险。在税务会计基础工作方面,一般存在账簿设立不规范、涉税项目会计原始凭证不合规不完整、成本费用分摊不清晰甚至缺乏科学合理依据的情形;在混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方面,对一些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有差异的交易或事项混同处理;在纳税筹划不当方面,普遍存在追求打政策“擦边球”的过度筹划和税务筹划方案不细致不全面、存在漏洞或不能适应外部政策环境变化而导致的筹划失败。

三、提高中小型民营企业纳税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纳税遵从意识,规范纳税行为,从源头防范涉税风险一是要培育中小型民营企业所有权人和企业各层级管理人员的纳税遵从意识。国家税务机关可通过各种媒体宣贯企业依法纳税的义务和责任,大力宣传国家的最新税收法律法规、税收优惠政策,让中小型民营企业所有权人和各级管理人员培育起依法纳税的意识,提高纳税遵从度,树立企业依法纳税良好社会形象;二是要建章立制规范业务流程,确保纳税行为在既定的框架内规范运行。中小型民营企业纳税管理人员应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制定详细的纳税管理制度,根据各种业务性质分税种制定详细纳税节点和流程,以规范企业的合法纳税行为,有效防范税控风险,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强化纳税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注重专业人才引进及培养有条件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一定要强化纳税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组建专门的纳税管理部门或者设立专门的纳税管理岗位,以督促企业纳税管理规范化、正规化,从内部控制建设和组织体系建设上降低企业涉税风险。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可以尝试聘请专业的税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让税务机构专业人员定期参与企业纳税情况核查,及时评估企业涉税风险,对发现的纳税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及培养,适时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经营实况,提供有行业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做好高素质专业人员引进的储备计划,同时对现有财务和税务从业人员,鼓励通过学历提升和职称晋升的方式精进专业技能,畅通专业技术人员晋升渠道,全方位、多元化解决人才梯队的引进、培养和建设,为企业纳税管理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三)畅通征纳双方信息沟通渠道,提升纳税管理遵从思维切实建立与税务机关有效的沟通机制,畅通中小型民营企业与税务征管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顺应“互联网+税务”的时展,前置纳税管理的事前管控意识,从税控风险的源头防微杜渐。中小型民营企业税务从业人员要充分保持与主管税务机关税务管理专员的信息沟通,有涉税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变被动监管为事前主动咨询,为企业涉税交易和事项的合规处理把好关。同时为应对金三税控系统的上线实施和大数据稽核比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纳税管理人员应建立健全企业纳税管理档案制度,根据企业涉及的税种分门别类地建立纳税管理档案、税款扣缴证明和会计凭证,做好各类涉税业务合同归档管理、应税证件归档管理、纳税申报表归档管理、税款缴纳回执归档管理、减免税备案资料归档管理、非正常损失认定资料留存管理和税务机关审批资料归档管理等相关涉税管理文档,并定期复查留档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从思维理念到形式资料归档留存,全方位提升纳税遵从度。

(四)规范涉税业务层面基础操作,构筑税控风险安全堤坝在涉税业务层面要夯实操作基础,根据企业经营业务特点,认真研读行业涉税文件、相关法律法规条款和财务管理规定,完善会计账簿设置、审慎核查涉税会计原始凭证、规范成本费用分摊分配口径、合理合法选择最优的纳税管理方案。尤其是在纳税管理方案选择上,可围绕资金管理的全业务流程,系统考量筹资、投资、资金运营、资金分配各环节的筹划可行性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完善纳税管理方案。比如在投资设立新业务主体时,对纳税主体法人非法人、分子公司的选定,需综合考虑纳税形式及最优惠的纳税成本;对业务投资区域可合理选择地区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幅度较大的税收洼地,对跨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还可以尝试选择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百慕大群岛等设立离岸公司,降低企业整体纳税成本。同时中小型民营企业纳税管理人员要保持灵敏的税收政策嗅觉,及时了解、掌握国家的一些税收政策动向,积极响应和把握国家的税收返还政策,及时享受国家税收政策红利。

参考文献:

[1]朱云.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8(16).

[2]程燕.中小企业如何进行税收策划[J].注册税务师,2019(04).

[3]冯秀娟.互联网+税务”助力降低中小企业纳税遵从风险[J]中国财政,2016(22).

[4]刘秋月.我国中小商贸企业税收筹划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4(14).

[5]翟继光,张晓冬.企业纳税筹划实用技巧与典型案例分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9.

第5篇:企业缴税管理范文

关键词:行政单位;纳税管理;应用

一、行政单位纳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还有提升空间

纳税管理的具体范围包括以下几点,纳税政策、纳税成本、纳税程序、纳税风险以及纳税争诉。而上述这几点的具体管理操作都需要由相应的执行人来完成,由此可见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对行政单位纳税管理的重要性。就目前行政单位纳税管理工作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从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层面来说,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受传统财务管理理念影响,行政单位财物管理人员的税法知识来源较为单一,学习动力不足,对单位的税法会受环境影响而变化缺乏认知度,在处理业务的实践过程中,往往都是依照经验主义进行只是机械地将理论照搬过去。同时,由于对相关税法缺乏必要的认知,导致涉税业务出现处理方面的偏差,而且由于对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缺乏了解,导致涉税业务处理方面产生失误,以及无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从而产生成本增高的现象。另外,由于财务人员对会计处理工作的随意性,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产生了纳税基础与征收制度不符的后果,也造成了税务部门对行政单位的处罚。

(二)涉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意识

在行政单位纳税管理过程中,纳税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它是需要单位全体涉税部门以及相关人员进行协调合作的,同时纳税管理包括纳税政策管理、纳税成本管理、纳税程序管理、纳税风险管理以及纳税争诉管理这五大方面,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纰漏都会对管理工作造成影响。现实的情况是,有一部分涉税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由于缺乏与各部门之间管理人员的沟通,因此对上述五个管理方面存在认知缺陷,同时又忽略了自身的参与性,只是将相关资料与必需的手续上交财务部门,对业务是否有纳税管理减免事项缺乏相关考量,这样就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比如,财务部门完成相关涉税业务后已经无法改变纳税事宜,这样做会导致单位在无形当中多缴纳不必要的税款,从而增加了单位的成本支出。

(三)忽略纳税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在行政单位纳税管理过程中,对纳税工作没有做到计划性统筹性的安排,往往只是在生产活动完成后,对纳税事项进行被动性处理。从企业管理层面来说,对纳税管理工作以及管理目标也存在重视不足的现象。同时,相关职能人对纳税工作处理的制度缺乏系统完善的制定。另外,由于奖罚制度的不完善,使相关职能人也没有对为单位节约纳税成本或者由于失误多缴纳税金的行为进行合理奖罚,这些部门和人员对税务管理缺少重视度,缺乏积极性的被动应对相关工作造成了税务管理工作的难道增大。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纳税管理有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导致相关人员在纳税管理实践中缺乏理论依据。

二、行政单位纳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增强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在行政单位纳税管理中,应加强对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比如,从纳税政策管理、纳税成本管理、纳税程序管理、纳税风险管理以及纳税争诉管理这五大方面加强对涉税人的培训,其中纳税政策管理有助于单位纠正过去存在的错误行为,可以帮助企业正确处理涉税业务,纳税成本管理则可以对单位经营活动中的纳税计划作出统一规划,纳税程序管理可以使纳税活动由次序的进行,纳税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确保单位可以正确执行税收政策,而纳税诉讼管理可以对纳税过程中出现的纳税争议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确保纳税工作的完整性。这五大方面是纳税管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的基本保障。同时,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税收政策的不断调整,税法的政策一直处于变化过程中。因此,单位应结合税法的变化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办税法知识讲座,以此加大对涉税业务的员工进行普及税收知识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及时掌握由税法变化所带来的对单位的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还可以有利于涉税人员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对单位内部税收环境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涉税人员的专业素养,可以更准确地处理涉税业务,从而为单位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保障。

(二)增强涉税部门之间协调意识

在行政单位纳税管理过程中,需增强涉税部门之间的协调意识,全员共同面对纳税管理。还应在单位内部加强各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与税务征管部门的在信息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使涉税人员对单位内部结构与纳税主体有一定的了解。单位可以召开主题研讨会,研讨内容主要是如何利用税法规定的差异对纳税统筹实施,比如利用行业税负存在的差异进行纳税统筹,利用地区负税差异实施纳税统筹,利用不同企业的负税差异实施纳税统筹等。这不仅可以提升相关涉税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也为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纳税机构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共创的平台,使各职能负责人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进行相关税务方面法律法规的沟通与交流,这有利于税收工作的顺利展开。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对单位纳税管理有着重要影响的是相关涉税人员的整体意识,在纳税业务处理过程中,单位应从整体层面出发对各个时期的纳税业务作出合理设计,同时应从节税与降低单位税负两方面的合理性作出考量,从而达到提升单位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建立健全纳税管理工作有效管理机制

就我国目前的税收发展现状来看,许多关于税收的法律法规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国家允许范围内,有很大一部分税收征纳方式与标准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而且值得强调的是,由于个人思想认知程度不同,导致对同一个税收的法律法规以及同一个涉税业务的理解各自不同,从而使各地税收政策执行出现差异的问题十分普及。因此,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税收监管机制,使纳税管理工作有章可依,这样可以确保纳税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而行政单位要想有效规避纳税风险,应该从建立良好的企税关系开始,这是单位避免纳税风险的重要保障。因此,行政单位的财务人员应当与归属地的税务部门以及税收工作人员保持一定的联系,时常进行沟通,这样可以使自身对税收法律法规的认知与税务部门保持同频,尤其是针对一些税务处理方法模糊的相关问题上,要尽量得到税务部门的支持,有了相关部门的支持,才可以确保单位有针对性的、有目标的,更加系统完善地建立纳税管理工作有效管理机制。另外,纳税筹划是行政单位的一种纳税理财活动,其中包括避税、转嫁以及节税三个方面,其目的在于为单位节约产出成本,实现经济利益的完整性,达到少缴税或者不缴税的目的。在这一点上也需要单位尽快出台并建立相关有效管理机制,从而确保行政单位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三、结语

行政单位涉税管理涉及种类多、计算复杂且国税与地税业务有诸多交叉,由此可见作为财务集约化管理系统中的纳税管理是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同时,行政单位作为社会的纳税大户应从最大限度地规避涉税风险开始,在纳税过程中启用纳税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这样才可以保障行政单位纳税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进而为单位的合理有序发展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从而实现行政单位的长远发展和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浪.医疗器械行业的税收筹划[J].管理观察,2019(24):174-175.

[2]王莹.浅谈事业单位纳税筹划方法[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8):216-2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