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数字货币培训范文

数字货币培训全文(5篇)

数字货币培训

第1篇:数字货币培训范文

关键词:数字货币;高校;财务管理;影响

一、引言

近年来,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风靡全球,掀起了一股投资浪潮。比特币等数字货币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信息加密,不同于黄金具有价值度量的天然属性,也不同于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的货币,仅是作为交换媒介,基于公众信任,在一定范围内流通,属于个人数字货币的范畴。而央行法定数字货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以加密算法为基础的法定数字货币,其以国家信用为背书,效力等同于目前流通的纸币。目前央行数字货币已经在深圳、苏州和成都等地试点,通过对接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工具进行推广,可在生活缴费、餐饮服务和交通出行等领域进行支付结算。

二、央行数字货币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其形态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水平和科技进步程度紧密相关,到目前已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等阶段,货币不断演化的目的就是追求低成本、高效率和安全性。目前主要的支付手段为纸币与移动终端电子,纸币存在不易携带、易磨损、有伪钞等风险,微信和支付宝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但需依靠第三方支付平台。但央行数字货币以国家信用为背书,不依靠第三方平台公司,直接进行交易,与纸币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常见支付方式的特征对比见表1。可见,纸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主体、法定地位、信用保障和运营模式完全相同。纸币是持有者获得所有权,在携带、流通和防伪环节存在风险,而数字货币的风险点在于网络支付过程。纸币的发行和回笼层级较多,不利于基础货币量的管控,而央行数字货币流转速度快、便于控制资金发行量,还可对大额资金追根溯源,有利于对专项资金进行监控。微信、支付宝作为第三方交易平台,将纸币电子化,依靠互联网企业信用获得公众信任,在交易和提现过程有手续费,无强制流通性,仅支持部分商户。而央行数字货币不受网络限制,可全社会强制流通,有国家信用背书,安全性更高。下面具体分析央行数字货币的优劣势:

(一)央行数字货币的优势

1.发行成本低、支付更便捷

传统纸币的印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防伪、储存和运输等均是难点问题。而数字货币的制造成本较低,仅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密,节省了纸币的人工、物料消耗和制造费用,极大地降低了发行成本。纸币在使用中容易出现丢失、毁损等情况,并且必须要面对面交易,而第三方支付系统比如微信、支付宝必须在网络环境下才能交易,而数字货币不需要网络则可进行支付,能够节约支付成本,更加方便快捷。使用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时可以降低结算成本、缩短清算时间,促进全球贸易的互通互联。

2.金融监督更高效、经济环境更透明

数字货币具有“小额匿名、大额可溯”的特点,将打破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占主导的支付方式,让人民银行背书的货币体系回到主导地位。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满足公众对小额匿名支付的需求,保护大众隐私。同时,又可对大额资金依法追溯来源,监控资金流向。资金流向可追溯,一方面可以防止特定用途的准备金、贷款和备用金的违规使用,比如小微企业普惠贷款进入房市、装修贷违规进入股市等行为;另一方面也将对黑色产业链条产生巨大冲击,可以有效防范洗钱、诈骗和等非法活动,从而净化社会金融环境。

3.货币量的控制更高效、货币政策更有针对性

目前基础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层级较多,需要经过较长的周期,不利于基础货币量的管控。而数字货币的电子化管理模式,使得资金发行与流通的周期更短,可以形成资金流管理的闭环,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经济调节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监控央行数字货币的资金流向,将经济监管从之前的宏观指导延伸到微观监管,防止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导致“大水漫灌”,从而有利于实现特定政策调控的目的。

(二)央行数字货币的劣势

央行数字货币虽然有很多优势,但相对于传统纸币来说,其依靠区块链信息技术将会面临新的风险,主要有以下方面:

1.制度尚未健全

目前有关货币的规定是以“人民币实物”为标准,数字货币属于初期阶段,相关制度建设尚不健全,缺乏行业规则,除适用基本法律外,数字货币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和犯罪问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一旦发生由于数字货币造成的洗钱、恐怖融资、偷税漏税等特定风险,难以判定法律责任。数字货币的发行、监管、流通和技术安全均需相关制度和政策进行规范。

2.面临网络安全

央行数字货币依靠区块链技术进行信息加密,在虚拟化的数字空间进行交易,支付环境的复杂性、参与主体的多元化都会带来网络安全问题,比如信息泄露、黑客攻击和病毒侵扰等。央行、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能追踪和掌握个人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交易痕迹会留存在数字钱包、业务平台或其他第三方支付工具中,这些会影响数据的安全性和信息的保密性。数字货币跨境支付还需考虑不同国家的法律情况和隐私保护政策,对系统安全和国家政策的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交易必须借助媒介,需改变用户固有支付习惯

纸币可以直接交易,但是数字货币必须借助手机或电脑等电子介质才能完成。目前,老年人多使用现金支付,年轻人多使用移动支付。老年人对虚拟网络、非实体交易存在抵触和畏难情绪,而年轻人已习惯使用微信和支付宝,推行数字货币必将改变用户现有支付习惯,需要加大推广宣传力度,比如发放数字货币红包或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广,以时间换空间,为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做好宣传。

三、央行数字货币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业务流程上

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实现教师差旅费报销、科研经费报销、工资发放实时到账等功能,从而减少结算环节,提高支付效率。同时也可使用数字货币进行差旅、会议和培训等公务结算,有利于防范虚假公务活动的产生。学生财务管理工作如收取学费、住宿费和书本费等从最初的现金支付演变到目前的在线缴费,下一步可以转化为数字货币直接在线支付,实现无纸币交易。高校财务管理实现真正的“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路”,促进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一体化和电子化。

(二)会计处理上

央行数字货币进入流通后,纸质的单一货币账户体系则会被打破,从而转变为二元货币账户体系,则需将数字货币纳入财务会计科目。这就意味着,以数字货币和银行货币为基础的账务处理将同时进行,最终统一出现在现有的财务报表体系中。随着数字货币的投入使用,电子发票的不断推广以及会计档案影像化将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链条,未来数据采集、凭证导入和档案管理等都将可能会形成完整的电子会计档案,从而进一步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三)人员配置上

央行数字货币支付速度快、效率高,减少了资金支取流程,极大地减轻了出纳岗位风险和工作量,会计人员可以从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高校财务系统在对接数字货币后,需对财务流程进行优化,重新调整人员职能和分工,减少资金支付科室人员数量、优化财务人员配置,提高资金管控水平。

(四)风险管控上

央行数字货币可以降低现金保管和运行的成本,但是数字货币需要更高级别的网络运行环境,并且对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应当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坚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防止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窃取数字货币。财务部门在正式推广数字货币之前,应预先评估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可能会带来的风险,并制订应对措施、做好风险预案,以防控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四、高校财务管理的应对策略

随着高校扩招,师生人数逐年递增,资金的提取、结算和账务处理工作量大幅增加,高校应借助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契机,采取以下措施来优化业务流程、加强财务管理:

(一)重塑业务流程,促进业务财务一体化

央行数字货币具有信息共享、数据溯源等特点,与财务的共享化、开放化目标一致,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将进一步促进业务和财务相融合,财务工作不再只是财务部门的单一业务,而应形成系统化的流程管理。公用经费应由业务部门发起,按流程完成线上审批,财务进行最后的付款核算,实现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无缝对接。科研老师可足不出户完成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等工作,科研审批、开票和结算等流程全面进入信息化管理时代。学生直接线上完成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等费用缴纳,休学、退学、复学等申请均可在学籍异动系统中办理,宿管中心、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等多部门联动完成全流程线上审批。全校师生均可在财务综合平台查询自己的工资、劳务费、奖助学金的发放及到账情况。央行数字货币推行之后,将提高财务支付效率,将多部门联动财务处理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合理设置会计科目和报表体系,加快推进财务会计信息化

传统的货币资金主要由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组成,而央行数字货币纳入统筹后,则需新增“央行数字货币”这一会计科目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同时需要根据会计准则以及企事业单位财务要求调整账户体系和报表设置,既要保证会计的准确性,又要能如实反映数字货币的准确金额,因此央行数字货币对资产负债表等会计报表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数字货币使得会计业务处理简单快捷、数字精准、操作方便,账务处理更精细化。信息技术的创新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和财务管理体制,高校财务要实现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软件提升和硬件更新一起抓。借鉴财务核算信息化走在前面的高校管理办法,加强信息化建设,采取可靠的防护技术措施,积极推进会计档案的电子化改革,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三)加强资金监管,防范数据风险

数字货币相比纸币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央行数字货币依靠的区块链和数字加密技术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后台数据终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数据备份、做好数据加密,防止出现信息泄露问题。首先,完善财务流程、业务规则,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健全央行数字货币流程管理;其次,完善相关会计制度和法律法规,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上,要针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各个会计环节规定数字货币的会计处理,健全数字货币流转的管控,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最后,从金融安全、数据采集和用户信息保密等多方面做好技术保障,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安全测试,加强央行数字货币风险管理。

(四)提升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发挥财务管理职能

数字货币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会计人员需密切关注数字货币对财务会计的影响,评估潜在风险,顺应发展潮流,不断推进财务会计的现代化进程。会计人员应坚持“财务为本、科技赋能”,高校应从学校财务会计的具体情况出发,使财务人员从日常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财务工作的效率。会计人员必须改变现有思维模式,在提高会计基础业务能力的同时,积极学习区块链、互联网的工作要点,认识到央行数字货币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为业务处理做好知识铺垫。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将大量的实时交易信息全部记录,大大提升交易透明度。财务部门可利用此数据平台进行数字货币资金流向、使用和资金监控方面的分析工作,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资金流转。会计人员既需要掌握会计知识,又需具备信息技术思维方式,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需要向管理决策转变,能够对高校的财务数据融合分析,及时对高校财务面临的风险和价值评估做出预判,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职能。

五、结语

央行数字货币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成为代替传统货币的新型支付载体,对于高校的结算方式、会计处理和人员培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法定数字货币在我国处于试点阶段,用户资料的隐私性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都对高校的网络安全和财务信息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财务管理要抓住新型支付手段带来的机遇,迎接数字货币带来的挑战,重塑支付、报销和收费等业务流程,加快信息化建设进度,做好资金监管,确保财务数据安全,从而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杨雁.中央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对会计工作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34):116-120.

[2]冯俊秀.加密数字货币与财务会计创新[J].财政监督,2020(19):87-91.

[3]邓岳南.浅谈数字货币体系建设对高校财务系统的建设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0(23):134-136.

[4]赵威.数字货币环境下的会计核算与审计[J].江苏商论,2015(9):67-69.

[5]孙红敏.浅析法定数字货币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J].商业观察,2021(18):61-63.

[6]吴仪.中央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对财务会计的影响[J].纳税,2021(15):113-114.

第2篇:数字货币培训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保险;产业融合

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

1.区块链1.0时代进入21世纪后,全球纸币过度增发引起的恶性通货膨胀使人们对信用货币价值的稳定性产生疑虑,一些人开始研究建立一个币值稳定的新货币系统。2008年11月,中本聪在其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点对点信息传输模式的数字货币系统—比特币。比特币总量为2100万枚,由加入比特币系统的矿工解算法方程挖出,矿工挖币的奖励每四年减半一次。在挖矿前矿工先通过编码建立一个区块,并从比特币交易池中选取几笔交易记录在新建区块中。矿工求解方程挖矿成功后向网络其他节点广播挖矿情况以及新建区块中包含的交易,其他节点对挖矿过程和所含交易信息进行验证。通过验证的区块会自动链接在现有区块链的后面,成为区块链中的新区块,新区块中记录的交易信息被永久保存在区块中不可修改。矿工挖矿的过程就是取得记账权的过程,矿工的义务是为他人的比特币交易记账,权利是取得交易费即比特币。最初的区块链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挖矿成功的矿工拥有记账权,记录的账本内容在比特币网络全网广播。因此每一个节点都能知道在比特币系统发生的每一笔交易,无需向其他节点询问。比特币的出现标志着区块链的诞生,即区块链1.0时代的到来。

2.区块链2.0时代在比特币之后,又先后出现了以太经典、以太坊和罗门币等数字货币,这些货币系统都是以区块链作为底层支持技术,在比特币的基础上对区块链信息验证技术和加解密技术进行升级优化。相比于比特币,在新出现的数字货币系统中,单个区块的容量至少扩大了一倍。同时,矿工在区块链中加入隔离见证,将具有共同特征的非交易信息(如签名)通过指针方式存储在区块链以外,在区块中仅保存指针和交易信息。区块中信息存储的方式得到了优化,提高了区块链的信息存储能力。除了对原有技术进行改进,以太坊还创造性地引入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将标准化合约的内容经过编译形成的代码和数字的集合。以太坊引入智能合约后,网络中的节点只需要在命令中加入合约输入值,智能合约就会按照合约流程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自动执行合约内容,并将执行结果输出、保存,整个过程不存在人为干预。加入智能合约后,区块链不仅可以存储信息,还可以基于输入的命令和调用的合约高效处理大量重复性或程序性审核、交易工作。

3.区块链3.0时代首次代币发行(ICO)的出现让数字货币的走向发生了改变。ICO是指投资者利用比特币等现有数字货币投资新发行的代币,新代币发行者将收到的比特币在比特币交易所换回人民币、美元等现实货币进行融资。取得新发代币的投资者将代币在数字货币交易所二级市场进行交易。ICO流程与IPO流程有类似之处,其中的新发代币类似于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筹资者取得的比特币类似于股票发行方取得的现金。ICO一经出现迅速走红,各国掀起代币发行融资热潮。但数字货币本身不是标准货币,其设计理念和运行机制与现存在货币体系存在很大差异。投资于数字货币更像是一种投机行为,其脱离金融监管,投资泡沫大,风险高。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金融秩序,2017年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先后叫停ICO融资,逐步加强对数字货币交易的监管,数字货币的热度开始下降。尽管各国政府陆续叫停ICO,但数字货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却受到追捧。区块链所蕴含的去中心化思想,非对称加密技术以及分布式数据储存方式对优化产业供应链,提高数据安全性,打破信息孤岛有重要意义。探索区块链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方式,利用区块链为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赋能,实现场景应用落地成为区块链发展的新方向。以区块链成果转化为特征的无货币化区块链3.0时代已经来临。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点

1.去中心化点对点(P2P)的信息传输方式让每一个加入到网络的节点可以获得与其他节点完全相同的信息。每当有新信息产生时,产生信息的节点在全网广播,使其他节点验证、收录新信息,保证所有节点信息一致性。在中心化信息传输环境中,每个节点与中央处理器直接联系,直接向中央处理器发送请求,接收来自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结果,相邻的节点没有直接联系。所有的数据处理过程集中在中央处理器,换言之,中央处理器需要拥有强大的算力保证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平台,单个节点可以独立对每个请求进行验证和处理,因为节点拥有所有信息。区块链一方面将信息孤岛连接起来,构筑成信息网络;另一方面消除了中央处理器故障和黑客粉尘攻击造成系统瘫痪的可能性。

2.数据不可修改区块链中每一个区块由区块头和区块体两部分组成:区块头用于加密、链接和验证;区块体用于储存信息。区块头的部分编码由区块体所存信息经过哈希加密运算生成,如果改变区块体记录的信息,区块头编码随之改变。区块链上的前后区块称为父区块和子区块。子区块头不仅包含本区块所载信息加密生成的函数值,还包括以父区块头完整编码为输入值进行加密生成的函数值。这种把父区块头的信息加密后放入子区块头的链接方式保证了信息记录的连贯性。区块链的结构决定了存储在区块中的信息不可修改。父区块区块体信息记录完成,区块头与之对应的密码编码同步生成,并同时产生以区块头代码为输入值的单向哈希算法密码,作为子区块区块头编码的组成部分。如果黑客攻击区块链,篡改了某个区块记录的信息,被篡改区块的区块头代码同时更新,其子区块区块头中包含的信息就会改变,并出现子区块验证不合法现象。一个区块验证不合法会产生连锁反应,致使后面的区块全部因其父区块不合法,生成了不合法密码值,造成本区块验证失败。

3.匿名性区块链中所有节点均可以接收记录在每个区块的信息,这种信息分布方式在增强信息可获得性的同时对数据安全性提出了很大挑战。如果每个节点都可以自由读取信息,就无法保护隐私。为了保证只有经授权的节点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浏览记录,区块链中嵌入了多重加密技术。首先,所有的信息都是以代码的形式存在,每个人都能看到,但只有拥有私钥的人可以对代码进行解密。其次,区块链中引入了非对称加密、可授权加解密等加密技术,以保证私钥不被破解。通过对记录和授权进行加密,既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又保证了信息的隐匿性。

三、区块链技术与保险业的契合

保险业作为经营和管理风险的行业,对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以及安全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但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的过程中很难获得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所有信息,也难以保证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险企降低投保人道德风险,提高数据可获得性和完整性,从多方面为保险公司赋能。

1.降低道德风险,选择合意投保人道德风险是保险公司在选择投保人时难以避免的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相比于保险公司,投保人往往对保险标的更为了解。准保户在投保时,可以选择性地向保险公司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资料,将不利于自己的资料隐藏起来,保险公司的信息搜寻成本不断上升。区块链的出现改变了保险公司在获取信息时所处的被动地位,保险公司可以搭建区块链与其他公司展开跨链合作,直接从第三方获取信息。区块链中的信息具有不可修改的特征,保险公司绕过投保人,通过跨链合作从第三方获取信息,可以建立新的信息获取渠道,降低信息搜寻成本,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降低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

2.提高投保效率,促成保险签单保险合同是一种高度标准化的合同,具体表现为保险合同的基本格式和基本条款由保险公司事先确定,投保人不参与合同的制定过程。即使投保人因为存在特殊保障需求在保险合同中加入了附加条款,合同的主体部分仍体现出标准化的特征。由于保险合同是一种标准化的合同,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保单签约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保险公司将保单内容编译为代码,加密后形成一份智能合约链接在公司的企业区块链上。公司的某个节点完成核保工作后在系统中输入合约地址,智能合约会自动进行验证和处理,完成签约。签约完成后,签约节点向全链广播,其他区块对新签约保单验证后,将包含新保单信息的区块链接在公司的区块链上。整个过程中,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只需要输入一次执行命令,其他工作全部由智能合约自动完成,无需核保人和投保人进行多次验证。

3.实现高效理赔,增强理赔的可辩护性理赔速度慢,赔款给付少一直是外界对保险公司不满的原因之一,这种不满很多时候源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单条款或理赔工作的不理解。保险公司无法提供充分易懂的证据表明其理赔工作的合规性,导致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沟通无效。利用区块链存储信息的优势在于区块链中的信息具有可追溯性。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保险标的的唯一标识对保险标的的信息进行持续追踪和记录。例如,在农业保险中,保险公司可以用牲畜的DNA对猪、牛等大型牲畜进行唯一标识,持续追踪其健康状况,并将追踪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一旦保险标的受损,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区块链上的信息对保险标的从投保到理赔全程的信息进行审核,以确定保险责任以及赔付额。特别是在寿险业务中,对被保险人全过程的信息追踪增强了保险公司的主动性,更易于确定保险公司的赔付责任。

四、推动区块链在保险行业应用的政策建议

1.招聘和培养区块链专业技术人才区块链的设计和搭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密码学和算法知识。保险公司成立自己的区块链开发团队,要制定适宜的人力资源策略,通过外部招聘为公司引进具有创新思维和研发能力的技术人员,使新员工尽快融入公司文化;通过内部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区块链开发能力和竞争力。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与高校的互动,为企业定向培养区块链开发人才,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和科研成果转化。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可以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计划,在高校设置区块链开发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增加区块链开发人才供给。

2.加强与专业公司合作保险公司可以选择自己组建区块链开发团队,但保险公司在区块链方面拥有的技术优势并不明显。险企在险种设计和产品营销的同时兼顾区块链平台开发往往力不从心。只有大型保险集团拥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和人力资源,有自行开发区块链平台的能力。不具备资源和条件的中小保险公司可以加强与科技型企业合作,委托或联合科技公司开发保险公司的区块链应用平台,为中小保险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与专业公司合作一方面可以节约保险公司的资源,确保保险公司专注于保险产品开发和销售,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专业公司的优势,保证平台开发的效率和效果。

3.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我国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尽管许多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场景开发,也有一些应用场景已经落地,但总体而言,区块链应用尚不成熟,许多技术层面的难题有待突破。不同公司开发区块链使用的编程存在差异,企业间的区块链无法互联互通,信息只能在一个公司内部流转,难以实现跨产业信息整合。当务之急,是制定区块链统一标准,实现产业间的链际通讯。保险公司需要获取保险标的的完整信息,必须破除保险业与相关行业的信息壁垒,形成完备信息网络。银保监会和保险行业协会要发挥好组织协调的作用,积极促成保险业区块链应用场景落地,推进保险公司与其他行业合作共建跨产业区块链,尽快形成区块链开发技术统一标准。各公司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制定行业区块链技术标准,推进建设企业间区块链应用平台。

参考文献:

[1]石夏德.区块链技术或将颠覆保险业[J].计算机与网络,2019,45(13):16-17.

[2]唐金成,杜先培.区块链技术驱动养殖业保险发展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05):26-31.

[3]赵正堂.智能合同对保险业产生积极影响[N].中国保险报,2019-04-15(016).

第3篇:数字货币培训范文

关键词:疫情;经济影响;政策

1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和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这一过程取得众多瞩目的成就。很难想象在短短40多年时间,如此庞大的经济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增加近35倍,约8亿人摆脱贫困。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拥有44个大类,666个小类的全球唯一齐全的工业体系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通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市场化进程,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布局,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国内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状态。第一期为经济增速的换挡期,2001—2007年我国GDP年均增速约10.8%,2008—2014年降至8.8%,到2019年GDP增速已降至6.1%。处于工业化后期中“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宏观杠杆率高企,使得我们亟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期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长期的高速增长和信贷扩张积累了许多结构性问题。如房地产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发展不协调、实体经济内部供需结构性失衡、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不平衡等矛盾。第三期为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出台著名的“10+4”刺激计划提振经济,10万亿的信贷加4万亿财政支出,投资大多依赖工业和建筑业提供产品,进一步加剧了第二产业的产能过剩,使得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更加严重。为了强行扩大内需,投资了许多低效率甚至不过审批的项目,这些高成本、低收益的项目也将逐步退出市场。整体来看,近几年持续以基建继续逆周期调节,名义消费增速略有回升,外需持续承压,贸易摩擦和弱补库存周期的开启使得制造业投资回稳。从索罗模型来看中国过去40年经济增长的背景,大致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大量的要素投入,并不断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来拉动经济增长。经济预测部门根据SFA模型对国内TFP测算中表示,2001—2013年我国TFP年均增长率为2.03%,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为22.25%,而要素投入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年均为77.75%。这表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是要素驱动型。工业化进程临近尾声,如何保持较高的TFP增速是将要面临的难题。

2多角度考量疫情的影响

2.1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2.1.1宏观层面疫情爆发在2020年春节期间,居民普遍居家隔离,造成短期经济停摆,供需双落。消费方面,1—4月份,社会消费额106758亿元,同比累计增长-16.2%。期间餐饮、娱乐、住宿、旅游等服务业遭受重创,随后住房、汽车、家具等产业消费也受到影响。居民收入的减少对后期消费有着很大影响,疫情造成恐慌性情绪使得居民预防性储蓄需求增大,同时长期的隔离也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倾向,报复性消费的可能性较低。从投资来看,疫情期间人流的严格管控使得国内投资者的资金募集能力下降,疫情的不确定性影响带来的恐慌性情绪使得大部分投资者选择避险,流动性需求上升。部分投资活动也因受到阻碍而延迟。从进出口来看,海外疫情的蔓延,各个国家纷纷采取入境限制,导致出口受到严重打击。1—2月份,以美元计价的货物贸易出口同比增速跌至-17.2%,远低于2019年0.5%的增速。受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鉴于前期遗留的较高的宏观杠杆率、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以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新的逆周期政策空间被挤压,对政策执行层面提出了新要求。

2.1.2中观层面疫情的隔离使得生活性服务业中餐饮、零售、电影、旅游业等受直接影响较为严重。房地产、汽车行业的销售也大幅度下滑。疫情后大规模消费反弹可能性较低,全年恢复较为乏力。相对于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受影响更大。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链较长且复杂,环环相扣,一旦受到外部冲击后会被放大。此外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疫情影响下将导致逆全球化趋势,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新构建,中长期来看价值链的转移和国际替代将会发生。在全球分工体系下,制造业供应链某些环节的断裂将造成“长鞭效应”,供应链需求信号向上游传递的同时波动不断放大。对于中国这种深深嵌入全球产业链体系的国家,对国内经济负面影响可能更大。

2.1.3微观层面中小微企业占国家企业总数的99.7%,吸纳劳动力占80%以上,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约占GDP的60%,而此次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最大。受到疫情的影响,第一季度中小微企业的营业收入不及2019年的50%,超80%的中小微企业现金流极为紧张。一方面,中小微企业规模较小也没有足够的抵押品使得融资较为困难,长时间的经济停摆使得现金流更为紧张,受到疫情的影响,部分产业链的断裂、生产要素流通受阻,企业的原材料、物流、人工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疫情的冲击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对于实力雄厚的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其财力雄厚又有政府支持,生产要素、市场份额向大企业、垄断企业集中,在市场上对中小微企业存在挤出效应。

2.2疫情冲击下带来的挑战

2.2.1消费不振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比重最大。受到疫情冲击,城镇调查失业率已达到6%,在大量中小微企业减薪裁员的背景下,国民收入在下滑。而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在居民得知有关于自己一生收入预期的信息下会据此改变自己的消费。截至4月,我国居民存款累计增加56704亿元,而与此相反第一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却下降19%。坚持住房不炒的政策下,房地产需求侧必然难有起色,而第二大市场汽车市场的需求在近几年也持续下滑。如何刺激消费、升级消费成为一大难题。另外,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下,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政府赤字率提升到3.6%。一方面,政府的支出会带来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居民的收入,拉动消费。另一方面,政府的支出增加导致税负增加通过财富负效应减少居民收入从而会挤出消费。目前我国政府的支出已临近正负效应的最优值,长期来看,依靠财政支出带动消费的空间并不大。

2.2.2全球产业链面临挑战短期来看,跨国企业重建生产线、配套供应链、培训工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不利于尽快恢复。中国有非常完备的产业链,强大的制度体系和管理能力,短期产业链的转移替代可能性并不大。但从中长期来看,疫情的冲击下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率飙升、民粹主义抬头等因素会加剧政治的不稳定,坠入逆全球化的恶性循环。如果美、日商讨的产业链回流计划实施,将深度影响全球产业链。对我国来说,加紧完善自身产业链,推进需求结构转型,是未来面临的难题。

2.2.3宏观杠杆率高企据社科院数据显示,2019年底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45.4%,居民部门杠杆率为55.8%,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为151.3%,政府部门杠杆率为38.3%。2020年第一季度宏观杠杆率为259.3%,同比增长13.9个百分点,居民、企业、政府分别贡献了9.8、1.9、2.2个百分点。中长期来看,宏观杠杆率会进一步上升。杠杆率的增加一部分原因是宽松的信贷和融资环境下各部门债务的增加,另一部分原因是GDP的下滑。在经济下行时期,高企的杠杆率容易通过投资乘数效应放大损失,结构错配的杠杆也容易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放松信贷和融资条件刺激内需的同时,要循序渐进地纠正杠杆的错配,这就需要财政政策精准发力。

3疫情带来的机遇

3.1线上行业蓬勃发展

疫情爆发正处于2020年春节期间,受疫情影响出门不便,大量居民宅在家消磨时间会选择线上游戏,导致需求激增。手游用户量、视频影音、在线阅读等软件用户量激增。超1000万家企业试用钉钉线上办公。中国移动云资讯、腾讯会议、华为WELINK等都向用户提供线上打卡、视频会议等服务。阿里健康、微信、京东健康、百度等都开通了在线问诊服务。中国大学MOOC平台、有道、好未来等都相继提供免费在线教育。各大平台疫情期间积累的新用户规模效应将进一步带动在线产业的发展。

3.2医疗卫生行业需求激增

疫情期间,医用防护用品、增强免疫力药品、抗病毒药品以及医疗器械等需求剧增,医疗健康等行业在短期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疫情结束后,人们会对自己的健康问题更加关心,从需求层面上推动医疗的发展,为医疗相关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国家的综合医改中确立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型生产关系,必定会为新一轮医疗生产力提升带来动力。

3.3新基建迎来窗口期

中国是数字经济大国,2016年以来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飞速上升,2018年数字经济比值达到13.16%,对GDP增长贡献率高达25.20%,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疫情防控期间线上需求激增,为新基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绝佳机遇。大力发展5G基建、特高压、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充电桩、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七大领域,可以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同时迎合创新、绿色环保理念,有效带动消费升级。长期来看这些产业对中国经济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

4政策建议

4.1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灵活的财政政策

为了对冲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货币、财政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进一步配合财政政策,为市场注入充分的流动性,进一步下调MLF、OMO等政策性利率以引导LPR下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设立转向贷款,向中小微企业、出口企业释放更多的流动性。最重要的是要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和贷款的用途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金融脱实向虚,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通过更加灵活精准的财政政策,规范推进PPP,提高私人资本的投资效率,创新投资模式,以实现稳“六保”“六稳”目标。

4.2大力发放消费券和补贴

根据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蚂蚁集团的研究报告测算,按3.5倍的拉动效应,对10亿的移动用户发放5000亿元的消费券可以拉动4.25%的社会消费总额的增长。从杭州4月10日和3月27日的消费券发放效果看来,新增的社会消费额并没有衰减,可以看出短期多次频繁的发放消费券其效果并不会打折扣。通过发放消费券和补贴,改善民生并通过乘数效应拉动消费,是短期内刺激需求的一剂良方,应该大力推广。

4.3加快推进新基建和公募REITs建设

推动新基建是短期扩内需、长期注入新动能的有效手段,应建立一个中长期的战略规划,配套出台相关工作指引和意见,避免出现过去旧基建产能过剩的状况。加大专项债、专项贷款支持力度,丰富为新基建服务的金融产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渠道方式扶持新基建企业。我国不动产存量过大,通过公募REITs的建设将存量盘活并进行有效配置,化解债务风险。另外,从长期来看REITs可以帮助解决国内不动产投资、融资的结构性问题,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投资产品。接下来还需要加快制定针对REITs的合理税收政策,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审批流程。对投资者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明确设立准入标准,以及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

4.4稳就业,积累人力资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的关键在于扶持中小微企业。加快落实社保减免、就业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强市场监督,确保专项债、专项贷款等流向中小微企业。对农名工、毕业大学生等当前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帮扶,通过适当基建、公益性岗位开发、国有企业扩招、高校扩招等方式吸纳一批就业。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催生新的岗位。另外,在职培训则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员工的经验和技能,有效避免正式教育时滞性缺陷。但在职培训投资风险大,对企业的资金基础和风险承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为员工提供在职培训。这就要求政府从资源、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另外,高等教育在教学方面作出改革后需要进行一定扩招,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为经济后续增长提供动能。

4.5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我国城镇化率有60%,但离发达国家的80%还有较大差距。资本、信息、劳动力等高端要素必然要流入未来大都市圈,财政及货币政策可以短期拉动内需,提振国内经济。但从长期视角来看,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推动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有效需求。另外,户籍壁垒对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也有阻碍,农名工流动性强的特点不利于通过持续在职培训、连续就业提升人力资本。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人力资本存量,释放流动人口的消费潜能。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3(01).

[2]陈彦斌,郭豫媚,姚一旻.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高储蓄的影响[J].金融研究,2014(01).

[3]彭水军,包群,赖明勇.技术外溢与吸收能力:基于开放经济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08).

[4]董翔宇,赵守国,王忠民.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本红利——基于新经济生产方式的考量[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0,36(02).

[5]安国俊,贾馥玮.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03).

[6]刘伟.如何应对我国经济面临的新矛盾及新挑战[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2).

[7]李全.全球性衰退预期与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转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08).

[8]刘志彪.肺炎疫情对中国产业的影响:特点、风险及政策建议[J].东南学术,2020(03).

[9]胡永刚,郭新强.内生增长、政府生产性支出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12,47(09).

[10]彭刚,赵乐新.中国数字经济总量测算问题研究——兼论数字经济与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J].统计学报,2020,1(03).

第4篇:数字货币培训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金融业;影响

区块链技术将去信任化和去中心化作为基础,集体维护的一种数据库技术。任何参与到该技术的具体应用中的人都能够通过一个公开数据库进行数据的传输等相关操作,信用达成不需要第三方参与。所以也将其称作分布式账簿。区块链受到了金融领域的广泛关注,对其进行研究也是金融科技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对区块链技术给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区块链技术概述

(一)内涵

区块链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方式,其技术应用原理为实现数据的分散性储存,达到对点传输的目的,并对数据进行加密计算,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共识机制,共识机制主要指在其操作系统中,可以有效联系系统内部的各个节点及各部分的内容,并得到一种有效的计算方法。对其本质展开分析,区块链技术属于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库,通过对相关密码进行利用的数据块,并且各个数据块中都存在相应的交易信息,可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并形成专门的区块数据。

(二)特点

结合区块链的定义,其主要特点包括:第一,去中心化,区块链中的各个节点形成一个网络,对数据信息进行验证、记账、维护及传输均属于分布式系统结构模式。该结构模式也能够保证区块链中不需要其他方中介的参与,双方在节点上达成一致便可进行直接交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助于减少成本。第二,时效性。区块链技术中的全部资料信息上都标明了具体时间,对数据形成以及变更的时间进行了详细记录,因此全球化的网络账本也能够做到有序可循,有追溯能够验证。第三,分布式账薄。在对信息进行记录时,区块链技术主要使用分类账和代码结合的模式,因此在实际交易的过程中仅依靠密码学便可以完成自由匹配,实现交易的自动化,并且这一方法有助于促进区块链技术功能范围的不断扩展。第四,开放共识。区块链网络系统中的各个节点均可以完整地对数据实施拷贝,并且其中的共识机制和竞争计算具有互相部分和自动化通讯的功能,因此能够实现分布式账薄的结构,各个节点互相独立,如果其中一个节点失效,并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和区块链整体,因此数据信息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第五,公开透明性。区块链技术的算法具有公开透明的特点,只有私有加密的关键信息没有对外公开,因为分布式账薄的处理模式,数据信息需要大量备份,因此导致其必然会公开透明。第六,防止恶意篡改。因为区块链中的全部信息资料上都具备相应的信息标记,时间记录并不能被逆转,因此如果对数据信息进行篡改极易被发现,篡改的信息也不会被其他节点接收。

二、区块链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一)区块链对货币和央行的影响

“比特币”等数字货币问世至今,虽然各国央行尚未对其货币属性进行承认和明确,但是这类数字货币的出现也为传统货币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造成了直观的影响。现如今,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发展迅速,各国也加强了对这类技术的重视,并且很多国家政府都在尝试建立一套将区块链技术作为基础的数字货币体系。数字货币的应用不但能够减少发币成本,同时有助于央行提高对货币流通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未来极有可能成为货币使用的趋势。

(二)区块链技术对征信管理产生的影响

现代金融发展历程中,征信从始至终都是一个重难点问题。现如今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也都是建立在征信的前提和基础上的。现如今我国征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信息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征信数据造假等不良情况仍然屡见不鲜,因此对征信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将区块链技术作为重要基础,有助于促进征信管理系统的去中心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合理应用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数据的及时、实时记录,并且具有非常高的信息透明度,并且再加上其分散储存的特点,更是能够确保信息的无法篡改,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基于这一情况,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对征信信息成本的控制水平,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及可靠性,收获的效益要远远大于传统征信系统。因此,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优化征信系统方式,促进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区块链技术对证券业产生的影响

证券交易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去中心化组织为基础的金融模式。目前的证券发行是一般公司的证券发行,必须先找到一家证券公司,公司与证券发行中介机构(即这家证券公司)签订委托募集合同,完成繁琐的申请流程后,才能寻求投资者认购。证券行业应用区块链技术,第一,可以使证券交易的流程更简洁,确保信息数据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第二,能够依靠自身分散性储存的特点有效抵御不良网络风险,降低暗箱操作、内幕交易的可能性,有利于证券发行者和监管部门维护市场公正,还能够对客户征信与反欺诈,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大大降低;第三,区块链技术极大地减少了交易延迟和交易中的技术风险,提高了证券交易的效率和可控性,信息的传递也更加流畅;第四,区块链技术合理应用于证券行业有助于提高证券交易所的综合服务水平,效果理想。

(四)区块链对银行业产生的影响

首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银行业有助于进一步减少银行经营成本。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完整、庞大的数据库,该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虽然中心化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关键时刻提供必要的支持,但是随着系统规模的逐渐扩大,也对银行展开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通过对区块链技术的合理使用,有助于“去中心化”的实现,通过分散记账模式以及集体维护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银行数据维护的成本;其次,有助于提高银行的业务办理效率。对银行方面来说需要承担清算、转账等诸多业务,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占用了银行的大部分人力资源,同时费用成本也十分高昂。对区块链技术进行合理应用,能够简化重点流程,交易的双方可以通过直接点对点的方法进行快捷交易和结算,并且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操作简便,同时有助于节省成本。区块链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结清算的效率,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资金整体的利用率。

三、完善区块链发展环境的措施

通过对区块链技术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提高金融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绩效,基于这一背景,完善区块链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合理修改,将区块链金融技术纳入到法律法规中,为监管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应根据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使用的具体情况,探索专项法规,使其能够有效保障区块链技术,对其起到规范、保护、引导和支持的作用。同时,还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区块链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中,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话语权,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这也是提高国内金融监管水平的重要措施。所以应加强对区块链金融技术标准及规范的研究,参与到体系建设工作中去,明确我国区块链金融标准技术体系。因为技术建设存在不足,因此需要推进研究项目的研发,并且还需要根据区块链技术特点,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区块链技术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作出努力;最后,应加强风险风范。应该广泛开展不同区块链场景模拟安全试验,通过不断地实验和研究积累经验,提高区块链技术对多种金融场景的安全应用水平。还需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应用风险问题的研究,积极寻找先进监管技术方式,提高监管水平,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抵制和打击洗钱、诈骗、非法融资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结语

第5篇:数字货币培训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农业;交叉学科;课程体系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区块链作为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代表,与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应用一同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2019年,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学习时强调,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202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的《江西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强调,抢抓区块链发展机遇,强化顶层设计,加快研究制定区块链指导意见[1]。虽然区块链技术逐渐在各行业凸显价值,但是目前区块链技术人才培养和发展缺乏系统的成长路线。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多所本科院校开设区块链技术专业,2019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功申报全国首个的“区块链工程”本科专业,为抓住发展机遇,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于2019年率先在全国开设首个区块链学院,将区块链技术与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结合。近年来,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在各领域应用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区块链相关人才却严重短缺,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应该抓住机遇,产教结合,积极申报区块链技术专业,开设区块链跨学科课程体系,为培养交叉学科领域人才打好基础。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区块链技术研究较早,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2]就推出“数字货币研究”课程。2014年,纽约大学推出“比特币和加密货币”课程,随后,“数字货币入门”课出现在普林斯顿大学课堂上。但是,这些大学相关课程主要讲授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金融领域应用,未涉及农业领域。我国第一个开设区块链相关课程的学校是中央财经大学,早在2016年7月,中央财经大学和世纪互联共同启动了区块链合作项目,设立了国内第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校企联合实验室。2020年5月,清华大学创办了x-lab,为具有区块链技术的创业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平台,把握最新的创业动态;清华…x-lab…联合链块学院,为入驻团队提供了区块链行业与应用班课程。浙江大学成立区块链研究中心,开设“区块链与数字货币”课程[3]。但是这些课程主要研究区块链原理以及在金融领域应用,对于区块链在农业领域应用的课程较少,并且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实际应用场景,产教结合不够紧密,无法学以致用。罗鹏程[4]分析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改革对策,李晋江等[5]主要介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构建,探讨相关基础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张凯等[6]把区块链技术由面向计算机专业课程转向全校通识类课程,结合学校电力能源特色,融合课程思政理念,探索区块链新工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郭晓雨等[7]介绍了如何构建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目的是培养具备审计和区块链技术交叉学科领域人才。邱佳[8]…探索区块链和“人工智能+X”相结合课程,根据区块链与“人工智能+X”的发展目标,提出具体实施途径与方法。虽然研究人员已对区块链相关课程体系建设有所探究,部分高校也开设了区块链技术相关课程,但是,目前区块链课程体系尚未成熟,多以理论研究、数字货币等金融领域为主,应用场景单一,不利于培养区块链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型人才。长期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是一个痛点问题,而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的特性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可将农产品从生产、运输、销售全流程上链,打造可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随着区块链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日益成熟,对“区块链+农业”交叉学科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建设“区块链+农业”课程体系刻不容缓。

3产教融合,精准对接本地行业需求

产教融合,意味着课程设置要与产业结合,特别是与本地产业融合。吉安特色农产品主要有井冈蜜柚、泰和乌鸡、遂川狗牯脑,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难问题,可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而且政府未来将会对“区块链+农业”在资金、人力、政策上给予倾斜,从统计局官网获悉,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为459.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21.2%,农业经济是本地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区块链技术不仅能降低产品交易成本,而且能够追踪农产品全流程信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借助“互联网+农业”浪潮,农业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农业数据依然分散,无法有效整合。因此,需要一个平台整合农业数据,打破长期以来的数据壁垒问题。而区块链技术正是构建该数据平台的技术基础架构。农业领域除溯源问题,生产者与需求方的信息也存在不透明的问题。此外,利用区块链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建立农户、商家信用体系,并将农民、加工商、仓储商、零售商、消费者和监管机构等一系列全流程数据统一管理,使系统更加透明便利。2020年吉安市人民政府《吉安市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9],鼓励本地高校开设区块链相关课程,优先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井冈蜜柚、泰和乌鸡、遂川狗牯脑等上应用,培养“区块链+农业”交叉学科人才。

4“区块链+农业”交叉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4.1总体思路

根据本地企业的用人需求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确定了“区块链+农业”交叉体系课程主要以服务本地区块链产业为宗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共同组成区块链技术服务专业产学研用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企深度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与本地区块链行业企业实施校企共建专业,协同共育人才。基于智慧职教、学堂在线等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实施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专业教学团队,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从地方特色产业出发,如井冈蜜柚、泰和乌鸡、遂川狗牯脑等,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建设具有实践意义的“区块链+农业”交叉课程体系。

4.2培养目标

通过对本地行业、兄弟院校调研以及召开产研学会议,确定了“区块链+农业”交叉课程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掌握区块链、农业交叉应用领域专业技能,其次要快速学习行业知识,最后回归到提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四大基础素质上来。1)掌握行业专业技能。作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技能上不仅要掌握Go语言设计、智能合约算法设计、网络安全应用等区块链专业技能,还需要掌握农作物生产流程、农作物质量安全监测等农业类知识技能,甚至要了解农业信息化、区块链在农业领域应用。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掌握专业基础技能,为后期区块链应用打牢基础。2)快速学习行业知识。区块链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紧跟时代前沿,阅读最新相关领域顶尖期刊文章,积极参与行业会议,深入一线企业,与行业人士沟通,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保持课程的前瞻性、知识的时效性。3)提升四大基础素质。“区块链+农业”交叉课程体系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行业的认知能力,自我提高的学习能力,与行业人士的沟通能力,开拓新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最终追求的不仅仅是学生收获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提升自我素质。

4.3交叉课程体系设计

“区块链+农业”交叉课程体系不仅包含公共基础课,而且有专业知识课、实践技能实训课,交叉课程主要设置在专业类课程。区块链技术底层知识涉及计算机类课程,通常使用Go语言编程实现区块链节点之间信息传播,利用分布式技术和共识算法以实现分布式记账功能,此外,区块链技术的保密性涉及网络安全技术中加密算法。农业类除了基本的作物生产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外,还要增加针对特殊应用场景、与企业合作开发特色课程。1)Go语言程序设计。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分布式技术,而Go…语言具有高效编译速度和并发特性,非常适合分布式场景开发,因此,Go语言常被作为编程设计语言。开发本课程主要是学习Go语言的历史特性、环境搭建、并发机制等编程语法,能使用Go语言解决基本的问题。2)区块链概论。区块链概论课程主要了解比特币历史,比特币内部原理和参数,运行机制;了解区块链技术概念,掌握区块链技术特点,区块链系统运行方式,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区块链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开放性内容的讨论。3)分布式技术和共识算法。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分布式系统,如果各区块链节点对某件事要达成共识,那么要采用共识算法完成。本课程需要掌握区块链技术常用的共识算法,比如PoW、PoS、DPoS、PoA等算法的具体实现原理。此外,还需掌握分布式系统的部署、架构,分布式系统通信协议。4)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保密特性,因此还需要了解网络安全知识,本门课程介绍密码学发展历史、概念,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RSA算法、公钥与私钥理解、密钥的保存与管理等密码学知识。5)作物生产技术。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主要介绍农作物(水稻、蜜柚、狗牯脑等)的生长发育规律,学习农作物生产计划制定、播种育苗、田间管理。课程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农业高产高效生产。6)农业信息技术。本课程介绍农业信息技术系统、农业模拟模型、虚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计算机测控技术知识,未来能够进行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应用,推广使用新品种、新技术,制定新的技术标准,建立技术培训体系。7)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常识,熟悉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管理条例、农产品抽样、农产品检测方法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选择。课程采用项目化为教学载体,实施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8)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针对特殊应用场景需求,比如吉安特色农产品,如泰和乌鸡、井冈蜜柚、遂川狗牯脑等,共同开发“区块链+泰和乌鸡”“区块链+井冈蜜柚”“区块链+遂川狗牯脑”等特色课程。

4.4课程思政教育,弘扬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教育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立德树人、德育优先作为目标,同时融入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将思政教育融入“区块链+农业”课程体系当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讲述区块链发展史时,可引导学生关注区块链前沿技术发展现状,找出科技发展差距,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在讲述区块链算法时,加入科学家们艰苦卓绝的奋斗事迹,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饥荒问题,长期奋斗在一线。

5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