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心理学知识范文

心理学知识全文(5篇)

心理学知识

第1篇:心理学知识范文

心理学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以历史课为实验课堂,把情景教学融入到课堂、心理暗示运用到导课等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来加以阐述。

关键词:情景教学心理暗示;自主逆反;激活

社会在发展,教学的重点早从知识灌输的框架中跳出来,现代研究证明把心理学原理渗透、升华到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将心理学运用到历史这门课中去呢?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试图找到这一突破口。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突然悟得: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师生通过语言、情感、动作、眼神互相传递信息,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交流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具有架起沟通桥梁的能力,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个体差异、情感需要创设情景,激发、唤醒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接受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实现这种情景,达到这种境界也就实现了将心理学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目的了。

一、将情景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情景教学是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种情景,将教学内容与情景联系起来,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对课堂教学起到提升。我在上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时,讲到“南京大屠杀”这一环节,对课堂气氛有意进行了渲染,尤其是讲到日本人残杀中国人的手段之“日本军官进行杀人竞赛时”,我让一个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宠物猫放在讲台上,让他们做个心理测验,当问及学生谁能将宠物猫亲手杀死的时候,在场的所有孩子几乎异口同声:“老师,那么残忍的事儿,我们做不到啊!”由于巧妙地创设了情景,学生的心理感受增加,自然唤醒了对日本法西斯行为的痛恨,以至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把残害中国老百姓的日本兵用“这群”“这头”来称呼。

二、在导课中运用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历史教学中导课非常重要,导课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精神,为上好课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在讲《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我问学生谁看过《西洋镜》这部影片,学生便如啁啾学语的麻雀一般立刻热闹了起来。我用一部影片开启学生想象力的大门,用心理暗示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是导课的意义所在。接着,我便很巧妙地将学生引导到这节课的第一部分“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告诉学生当时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用电影《猫和老鼠》、《摩登时代》加以论证和比较。由于初二的学生童心未泯,玩心尤重,一提到《猫和老鼠》这部家喻户晓、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儿童成长的影片,也就找到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捕捉到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共性东西。如此便激发出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宽了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并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更易于理解和把握。

三、巧妙利用学生的自主逆反,适时唤醒学生重新调整情绪的意识

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受教育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在教学中有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学生在课堂表现较以往下降了许多。起初我以为是我上课的原因,于是赶快调整状态和上课方法,可效果并不明显,班里几个“困难户”仍然我行我素,睡觉、说话、做小动作。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几个孩子在我的课堂以前一直表现很好,虽然成绩原地踏步,可课堂上的反应还不错,其中一个孩子的历史课外知识还很广博。通过调查发现,这两个孩子在评选班级先进个人的时候由于某些原因落选了。他们很不服气,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通过这种方式在维护自尊心和发泄不满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给他们一人一个钉子,让他们想办法钉在任何地方,只要固定住就可以了。两位学生虽觉得莫名其妙,但还是照做了。一名学生很快把钉子钉在一本书上,另一学生拿来一把锤子用力把钉子钉在墙上。钉完后他们来找我,我又交给他们一个任务,把刚定的钉子拔出来,前者很快拔出来了,可后者使出浑身力气也没拔出钉子,反倒把钉子弄弯了卡在墙上。我拿起那本受损的书告诉孩子,不良情绪就好像这把钉子,虽然找到书和墙泄了愤,可书、墙、钉子都被损害了。因为受挫,随意发泄不良情绪最终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书和墙本来是光滑的,但当钉子拨出后,伤疤却永远留了下来。要学会适时地遏制不良情绪的蔓延,否则周围的人也会受到伤害。此后,他们逐渐又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四、充分利用教学素材,激活学生思维的灵动性

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还需要培养学生把握运用素材的能力,在把握和运用中思维被不断激活,灵感被不断激发。如此,历史课堂的教学就会变得轻松高效。把历史教学和心理学知识巧妙柔和,是在历史教学中发现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心理疏导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完美结合。这需要教师具备将学科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以历史课堂为载体,我不断地做了一些尝试,终于悟得:教书的本领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现代化的教师,要学会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并能够唤醒学生的自觉心,然后鼓舞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具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疏导的能力。实现这种情景,达到这种境界也就实现了将心理学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目的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2篇:心理学知识范文

1心理学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

对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研究,首先必须要对心理学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和研究现状进行了解,才能在现有基础上找到新的突破,更好的为重视心理学知识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1.1心理学的内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知识、社会心理学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变态心理学知识、健康心理学知识、心理测量学知识和咨询心理学知识等。心理现象主要由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心理过程又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而认知过程又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心理过程的基础,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内容。心理过程伴随着人的所有生产活动,人的意志对行为产生调节的作用,通过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来掌控在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心理个性也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两个方面,它是在社会历史的条件下和人自身的生理机能下形成和发展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能力、性格和兴趣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是指人们的思想倾向和心理倾向,包括如信念、理想、动机等因素。信念、理想这些心理倾向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的作用,并影响着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心理过程与个性共同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只要对象和内容,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总而言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发展的规律性、心理过程与个性相互关系的一门规律性的科学。

1.2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等内容,对其社会成员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政教育是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是一种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科学,其主要包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用相应的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思想等内容,对其教育对象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高校思政教育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政治道德影响、人格塑造、心理素质提升等教育内容组成。

1.3心理学知识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知识与高校思政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两者互相依存。只有学好心理学知识,才能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辅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当然,心理学知识也是高校思政教育中必备的知识构成,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前提,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心理学也为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可见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其次,两者又有区别。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他们的研究目的是有区别的,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心态,消除烦恼,促进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而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从工作的侧重点来说,心理学的是以个体的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为研究中心,从而指导整个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重点则是传播社会观念,引导价值取向,培养和教化个体的政治态度和道德责任感。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以提高人的心理品质;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育德,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心理学理论的支撑,心理学知识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不论是从心理学的理论还是实际测量来说,都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新的依据,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学是密切相关、互相影响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融合,才能更加有利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2心理学知识在高校思政教育重要性的研究

人类的每一次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指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同样如此。只有以心理学知识的积极指导作用,才能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才能更好的解决高校学生的心理、思想等多方面的问题,可见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心理学知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就从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和弥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两个方面来阐述。

2.1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心理学理论教育方面获取新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提高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2.1.1完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提高教育的实际意义。通过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把感觉、思维、想象、记忆等揭示的规律融入到教学中去,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观性和启发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同时,运用心理学知识对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了解高校学生的真实需要与动机,从而及时抓住思想苗头,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面,更好的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1.2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支撑作用。通过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研究人类的潜在的美德和积极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对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的差异分析中看到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看,学者差别式的教育方式,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每个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2弥补高校思政工作的不足

第3篇:心理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护理心理学;体验式教学模式

护理心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研究护士和患者心理活动的规律及特点,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1]。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模式逐步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社会对护士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精湛的护理技能,而且还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力和职业心理素质[2]。因此,提高高职护生的心理护理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护理心理学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激发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方法[3]。体验式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接轨的理念,在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在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高职护理专业选2个班的护生,随机抽取一个班为试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各48人。采用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由刘大川、孙萍主编的《护理心理学》,教学时数均为16学时。两组高职护生的年龄、性别、能力、素质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试验组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学。①创设情景,真实体验。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护理工作岗位实际需要,运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心理训练法等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模拟真实的护理情境,让护生亲自参加,亲身体验。如在讲授“患者心理与心理护理”内容时运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体验法,让护生根据临床案例,通过角色扮演,体会护士与患者角色,学会换位思考,人文关怀,体验不同临床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士实施心理护理[4]。②小组讨论,分享体验。教师将护生9~10人/组,分成5组,每组各推选一名组长,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及分享自己的内心体验。如讲授“情绪与情感”内容时,运用讨论体验法让护生根据课前已收集的资料,对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分享情绪体验,从而掌握情绪的功能、情绪的调节及对健康的影响,提高护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③归纳总结,内化体验。教师对交流中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提取精华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帮助护生进一步认清体验中得出的结论,内化形成自身知识。④实践应用,升华体验。让护生将已学知识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做到理实一体化,为患者提供整体的护理并在护理实践体验中升华情感,提升职业能力。1.2.2评价指标。对两组高职护生对体验式教学模式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高职护生的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教学效果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两组高职护生对体验式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

3结论

3.1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高职护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说教的教学方式,把护生由听众变为教学的参与者,从被动学习引向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护生在“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中真实感受真切体验,从而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学习,把知识内化为己用[5]。同时,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使抽象知识更加易于理解与掌握。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高职护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感受与体验更深入。

3.2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高职护生的心理护理能力

传统讲授式教学侧重于理论讲授,较为抽象,形式单调,护生缺乏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使护生学起来倍感枯燥,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而体验式教学模式能模拟仿真的情景,让护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去感受与体现,感悟和体会患者的感受,护患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将学习融于体验之中,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临床实践“零距离”。并且,在临床实践中,护生根据临床患者实际问题从多维度进行思考与分析,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反应,提出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从而提高护生的心理护理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高职护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与临床零距离提高心理护理能力。

3.3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高职护生的心理素质

体验式教学模式让护生在实践活动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得以分享,在分享中得以学习,在学习中得以成长,陶冶和升华护生的情感,实现自我心理发展与优化,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高职护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汤雅婷.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李胜琴,邵翠萍,邵亚莉.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心理》课程与教材建设的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670-1672.

[3]潘华.中职体验式教学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5):45-46.

[4]赵丽洁.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儿科护理学教学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0):152-153,155.

第4篇:心理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职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当前职业教育工作实践来看,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源的减少,职业学校生源素质较低,职校生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1坚持问题导向,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出发点

1.1职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通过调查,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认知能力水平较低以及学习焦虑等方面。这些心理问题最后会发展到厌学、逃学。学习是职校生年龄段的主要任务,如果学习心理存在严重问题,必然会带来或导致其他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人际交往心理问题。许多职校生缺乏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沟通交往的能力和互助合作的精神,在认识和评价人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极端、简单化的倾向,导致与同伴、父母、教师关系紧张。很多学困生长期被学校、老师和同学忽视、孤立,久而久之,产生自卑心理,他们表现出人际交往的多疑和交往恐惧。三是性格问题。职校生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对自己缺乏清醒的定位,很难围绕“身份、处境、是非、轻重、厉害”等角度去分析、思考与解决问题,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懦、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普遍潜存。四是情感问题。职校生恋爱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情感困惑与危机。职校生心理不成熟及未接受科学的性健康教育,恋爱观和性道德观都存在误区,自控力弱,行为盲目不计后果,很容易产生各种情感问题。一旦出现情感危机,暴躁、偏执、攻击性等性格特征容易左右其走入极端。

1.2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当前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视不够,认识存在偏差。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源很多都是心理问题,但在许多职业学校会被片面地认定为品德问题、行为习惯等问题。有的学校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教育。有的学校虽然不同程度地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提供心理咨询、治疗心理疾病。二是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相关的配套设施设备不齐全,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团体辅导室,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现有教师培训重视不够,直接对德育工作者附带性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入职门槛低,未持证就上岗,未搭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考评、职称认定、个人晋级的平台。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发展不平衡,效果差。有的学校只是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时不足;有的学校只是通过专家讲座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但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实际效果不好。

2坚持积极心理学,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是通过心理学方面的多种手段开发和刺激人类心中的积极方面,并将其适度放大,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人格,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类的心理健康。它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和积极人格,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让人在体验感悟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获得个体幸福与满足。有资料统计,伴随着人类社会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和心理学的发展,社会患心理疾病的人口数量却出现了成倍的增长,有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患者正呈现一个低龄化的倾向。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和内涵发生了变化,老年人对幸福的理解和年轻人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年轻人的幸福层次更高,是要靠积极的追求、创造才能获得。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从个体来说必须依赖于个人以积极的人格推动积极的创造,在积极的体验中才能感受美好和幸福。

3以塑造积极人格为目标,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1提升教师积极心理教育素养,打造教师发展平台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实施者的水平,实施者除了专职心理教师外,还应包括学校的全体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教师经常以管理者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满眼看到的都是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之间冲突多,教师与学生无法建立和谐的关系。为此,学校应多举办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的培训,帮助教师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促使其调整教育心态,转变教育理念,将个人积极的自我发展、职业成长幸福体验与学生积极自我成长融合,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3.2成立学生成长指导发展中心,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专职队伍

在全校范围内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硬软件的投入、专业化团队建设和科研引领。因此,职业学校应成立学生成长指导发展中心,中心工作宗旨就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和现代化手段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课题研究、决策支持和培训指导等服务。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型队伍,以科研为引领,以培训指导为手段,以点带面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契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不断提升、进步和发展。

3.3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第5篇:心理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发现学生自身的正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目前,辽宁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从16学时到32学时不等,以合班大课教学为主。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绝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一些体验式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开展,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没有得到挖掘和提升。

2.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即使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适合。学生有对号入座的可能,特别关注自己的消极行为,忽视自己的优势,夸大自己的症状,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忌讳。

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1.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将心理健康内容与积极心理学内容有机融合,分为4个模块、12个子项目。

(1)模块一: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实施积极人际关系的教育提供了范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项目2: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项目3:网络中的交往;项目4:异性交往。

(2)模块二:积极自我。

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自我的理论为提升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提供了依据和可实践的模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接纳自我;项目2:增强自信;项目3:感悟幸福;项目4:生命的意义。

(3)模块三:积极情绪。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于情绪能力的学习必不可少,可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理念教给学生,对培养其识别、转化、调整情绪能力十分重要,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积极情绪;项目2:乐观和希望。

(4)模块四:积极应对。

积极应对既是一种理论倡导,也是一种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工作能力的积累与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意志的力量;项目2:感恩磨难——逆风飞扬。

2.优化教学设计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领悟成长的幸福。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可分为12个子项目,其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暖身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即贴近的,不受学生人数、空间限制的体验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分享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心理情景剧等手段传授心理学知识,引领学生提升;再次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成长。

3.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撰写团体活动讲义,团体活动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团体辅导师。团体活动的内容根据教学主题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团体中成长,另一方面为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服务。

4.依托心理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社团是笔者学院人数最多的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沙龙、心理剧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5.创新考核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成绩评定应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

参考文献:

[1]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2]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