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财务风险范文

高校财务风险精选(九篇)

高校财务风险

第1篇:高校财务风险范文

一、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监控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落实不到位,风险监控不力

1.经济责任制落实难,审计流于形式

针对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出现的一系列财务方面的问题或案件,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00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教财[2000]14号)的文件。对此,一些高校虽然根据文件精神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并没有重视落实和执行。同时,针对高校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也由于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而无法追究个人责任,或因审计本身的独立性存在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不敢揭露,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

2.总会计师制度和会计委派制度的作用未被重视,财务治理结构有待创新

大多数高校建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与的财经领导小组体制,这对统一领导和协调学校的财经工作、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高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面临办学多元化、筹资渠道多元化、经济业务复杂化的环境,由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院)长代行总会计师职权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财经工作领导的要求,需要设置一个不仅精通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善于管理、协调和沟通,而且擅长理财的总会计师来行使这一职权。另外,由于对二级单位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实行会计委派制度,监管不力,导致二级单位尤其是一些校办产业或后勤部门出现私设“小金库”、贪污受贿、挪用资金等财务问题。

3.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导致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一方面,从整个学校来说,不少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领导决策随意化,为后面的风险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学校内部财务制度、管理制度不健全,在业务操作和管理上缺乏应有的控制流程,非程序化行为严重,造成学校资产大量流失,比如私设“小金库”、商业贿赂、挪用国家资金等。存在问题最突出的是基建、图书采购、设备采购等管理部门。如,江苏高校教材采购回扣一案就牵出101个“商业受贿人”;南开大学下属的公司出现4亿元资金黑洞,根据审计结果显示:一部分被贪污、挪用,其他则属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债务。

(二)风险管理未成体系,监控制度不完善

1.缺乏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导致风险监控存在较多漏洞,财务问题不断发生

由于高校产生财务风险的领域涉及了包括投资、融资、资金运营和利益分配在内几乎所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其牵涉对象包括学校领导、各部门、各下属单位、教职工个人等。因此,必须从“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角度去考虑如何监控财务风险。但是目前,不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在实务操作上,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监控多是从具体的业务或制度着手,缺乏全局观和系统性,高校将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高校财务风险措施还是非常欠缺。

2.缺乏与风险监控相关的运行机制,导致风险监控实施困难

高校财务风险监控的有效运行,必须借助于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和有力的风险监控工具,但是,目前高校的财务信息前瞻性不强、指导性不高。原因在于高校将财务工作定位于“核算型”,注重财务数据的核算正确与否,忽视了效益分析、管理决策的功能,无法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更不用说风险的大小和影响的范围。而以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等风险监控工具相结合形成一个监控网络,有利于全面、快速地发现和控制风险。但是,目前高校除因为行政隶属关系或发展需要必须认真应付政府审计外,内部审计流于形式,而社会审计几乎从未考虑。

3.缺乏对关键领域的重点监控,导致风险监控效率不高

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关键领域主要在对外投资、贷款、基本建设、大宗物资采购、校办产业等方面,但是目前高校对于这些方面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未采取事前重点监控的措施,导致其财务问题不断发生。如不少高校借扩张之名,过度负债,导致“破产”风险;天津大学原校长将学校的1亿元资金交给某公司用于在股票二级市场进行运作,导致至少损失3758.83万元。

二、新形势下高校财务风险监控的思路

(一)纳入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整体运作

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的监控,必须从全校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整体运作,从系统的角度构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监控纳入其中。其核心思想是“风险监控”和“风险管理”:风险监控通过采用合适的组织架构、制度安排、风险监控工具和风险预警模型对全校各个领域的财务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风险管理则通过科学的流程设计和管理活动来实现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

(二)财务风险监控的内涵

1.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监控,主要是通过相关的制度设计、岗位安排和职权划分来实现的;2.从财务监督的角度(审计、监察和纪检)进行风险监控,主要通过内部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社会审计等手段来实现。(三)实施财务风险监控的原则:关键领域,重点监控

从系统的角度将风险监控纳入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全面发现问题。但是,对于整个高校来说,由于涉及的经济活动和业务都比较多,要及时发现问题还必须遵循管理学原理,实施“关键领域,重点监控”的原则。这不仅能够提高风险监控的效率,对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将风险消灭于萌芽阶段、尽量减少学校的损失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也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关键领域主要在对外投资、贷款、基本建设、大宗物资采购、校办产业等方面,在这些领域通过设置相关的权限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以及不定期实施审计等手段进行督促和监控。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监控的对策一)财务风险监控的组织结构创新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来实施风险监控和风险管理活动,从业务流程和财务监督两个角度实现风险的控制和化解。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经工作领导小组

在这一组织结构中,学校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与,受学校党委常委会领导。其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主要有两个方面:(1)统一和协调学校的财经工作,研究重要的经济事项,提交学校最高决策机构讨论决定,从财务管理的业务决策上即从源头上监控风险;(2)在其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专业小组,负责全校的财务风险管理事务,从风险管理的具体业务上即财务监督的角度监控风险。

2.风险管理专业小组

风险管理专业小组由校领导、审计、纪检、监察和财务等部门负责人以及相关专业人士(包括审计、财务和经济等)组成,受财经领导小组或校党委常委会委托,可以领导内部审计、引入外部审计或配合政府审计完成相关事项或人员的审计,从财务监督和检查的角度监控风险。

(二)财务风险监控的制度安排

1.总会计师制度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财务收支数额也大幅增加,经费筹资渠道多元化,经费支出也多样化,经济活动涉及面更为广泛,其内容愈加复杂,这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另外,高校内部各级核算单位的创收能力不一,导致出现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财务自的争夺现象。因此,推行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势在必行。应设置副校(院)长级别的总会计师,对校(院)长负责。

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财经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改善和加强财务管理,讲求经济效益,并对学校的财务状况负责,对学校经济、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负责。总会计师代表校(院)长直接领导学校财会部门开展业务工作,并可受校(院)长委托,领导学校内部审计机构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

2.会计委派制度

会计委派制是指独立核算二级单位财务机构的负责人(会计主管)由学校委派,并实行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的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度,取消了会计人员对被派往单位的依附关系,把二级单位的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学校对所属二级单位的财务管理,理顺学校财务与二级单位财务的关系。健全二级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监控其财务风险。

为保证会计委派制度的有效执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实行岗位聘任制,在同一单位不得连任;(2)定期交流轮岗制度,根据需要有计划地进行交流或轮岗;(3)实行回避制度,凡与所派单位领导有亲属关系的,不得派往该单位任职;(4)委派的会计主管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报告制度。

3.内部审计

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的现代内部审计,不仅对高校财务收支活动、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纠错防弊,更重要的是可以系统的方法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对学校风险管理进行审核、评价和监督,为学校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合理的保证。现代内部审计不仅对审计的内容进行了拓展,而且对审计方式和控制关键点进行了革新。内部审计的控制重点前移,把事中、事后审计和事前审计相结合,能够发挥好预防性和建设性作用,把审计工作贯穿于高校运作的全过程,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预防。

高校实施现代内部审计,除了一般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合同审计、基建项目审计外,校领导的任期(或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尤为重要。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核查财务收支及重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资产的安全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程序与效果,领导干部本人遵守廉政规定的情况等,形成审计报告,并建立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交接制度,将审计报告列为高校领导干部工作交接的内容。通过审计报告的交接,高校领导干部能够更加明确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增强履行经济责任的自觉性。同时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专项检查,督促学校进行认真整改和落实,并对整改情况组织专项检查,建立检查监督和整改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校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提高财经工作管理水平。

第2篇:高校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高校财务;风险问题

近些年来,高校在不断进行扩招,很多高校希望借此机会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高校的办学与发展是需要资金的支撑的,很多的高校为了实现科学化的办学形式,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导致国家所下拨的教育经费不足够与高校进行发展,所以很多高校将目光放到了银行的贷款上。这些贷款使得高校的财务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高校也面临着巨大的财务考验。如何对高校的财务进行合理的规划,最主要的是通过内部控制来降低财务的风险。

一、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高校财务是高校进行扩招与发展的有力支撑,一旦财务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影响高校的发展。现在高校存在着很多财务方面的风险,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一)管理层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

对于高校的资金来源一般是通过国家的拨给政策和学生的学费收入获得的,很多的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已经成为了法人实体,开始不断的进行筹资来发展学校,比如向银行贷款等,而这些筹来的资金无疑为高校增加了负债率,也为财务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而很多的高校管理层并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的问题,仍然没有进行内部的控制,导致财务方面的风险问题越来越大。

(二)投资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高校还不能够独自进行财务活动的投资,高校的资金主要是由国家所提供的,而且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也要根据国家的要求进行。对于高校的投资,主要的投资活动是举办企业,高校是主要的投资者,对校办的企业是有责任的,所以校办产业的风险是高校财务风险中的重要部分。有很多高校对于投资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投资的计划,投资的决策等都没有科学的指导,会导致这些投资的计划与决策出现失误从而造成投资的失败,增加高校财务的风险。

(三)流动性存在风险

现金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资金的流入不足以支撑资金的流出而造成资金短缺的现象。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生的学费和国家的拨款。而高校的资金支出负担着高校的很多方面的内容。教学的设备购买,教学与科研的发展都是需要资金的支撑的,尤其是现在的高校在不断的进行发展,在扩招和实现高校发展的过程中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流动的。高校现阶段存在的资金流动性的问题主要就是收入支撑不了支出,而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管理层没有正确的评估高校的财务情况,在资金的运用和周转上存在着问题。

二、内部控制高校财务风险问题

针对高校财务的风险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内部进行控制。只有在内部进行控制才能够有效的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

(一)树立风险的意识

高校应该树立财务风险的意识,高校的资金来源比较有限,所以对于高校的资金收入方面应该有足够的风险意识,这样才能够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高校在进行筹集资金的时候,应该对筹集资金的来源进行详细的了解,对于资金的来源一定要有充分的了解,而且对于资金的使用也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一旦资金的使用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最后高校没有偿还资金的能力,对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高校的发展进程中,高校已经成为了独立的法人,而作为独立法人,高校有了更重要的责任。高校的资金来源除了学生的学费和国家的拨款,还有向银行所贷的款项,对于这些从银行所贷的款项,高校一定要有负债的意识。对于所贷的款项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分配,以保证贷款的合理利用。对于所要投资的项目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考察,在分配款项上也一定要做好预算,争取最大限度上降低资金的成本,并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高校的每一笔资金支出都是由高校的管理层所决定的,所以在高校一定要建立经济责任的制度,使得高校的管理者有财务风险方面的责任。在高校还应该设置专门的财务部门,部门的人员主要由高校的校长和专业的财务人员和监督人员组成。校长和财务人员要对财务有明确的认识,而且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而监督人员主要是对高校的资金收入与资金支出进行检查和核对,以免出现财务方面的问题。设立监督人员能够有效的在财务方面进行控制,使得这些工作人员相互制约,共同实现高校的财务管理。

(四)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高校财务管理,一定要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高校在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时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的政策进行建立。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在内部对财务进行控制,高校的财务制度包括很多的方面,主要是高校的采购制度,高校资金的预算制度还有高校财务人员的分工制度,这些制度都是需要高校去进行完善的,只有将这几个制度平衡好,才能够在内部降低高校财务的风险。而且学校的资金支出与收入应该有详细的记录,并且对于这些财务的记录应该在高校内部进行公开,让高校的管理层与基层教师都有所了解,将财务的明细公开也有利于高校的人员对财务进行监督,更有效的利用资金,降低财务的风险。

三、结束语

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对于财务方面有着更多的需求,而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生的学费与国家的拨款,而这些资金是不能够支撑高校的发展的。所以高校一定要在内部进行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只有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才能够实现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良华,邓彦.浅析风险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

[2]周红军.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探究[J].财会学习,2015;12

[3]崔俊聿.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探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4;13

作者:安玉英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魏良华,邓彦.浅析风险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

[2]周红军.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探究[J].财会学习,2015;12

第3篇:高校财务风险范文

(一)资金来源风险

受国家财力所限,我国政府财政部门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偏重于九年义务教育,对高等院校的投入长期不足,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较少。2012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达到GDP的4%,但逐年增加的教育经费,也主要用于解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缺口。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拨款到位比例很低,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政府由于财政收入不高,造成地方高校获得的财政拨款更少。因此,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难以满足新时期地方高校的发展需求。但是,现在甚至将来更长的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模式中,政府财政资金与学费收入占比仍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社会资金流入高校的路径仍然不畅。造成事实上地方高校资金来源结构的单一性。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筹资模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尤其是社会捐资、服务性收入占高校经费筹措比例较高。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自的不断开放,地方高校在发展的国际视野下,谋求经费筹集的多元化,发展校办企业、开展产学研服务、开发专利获取收入等,必然成为一种趋势,给地方高校的发展增添收入。但是,短期内,由于相关体制改革、法制建设经验的相对不足,在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的同时,也隐藏着较为严重的资金来源风险。

(二)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的概念首先来自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其本质是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善性而存在的一种内部控制机制(刘明辉、张宜霞,200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内部控制逐步受到高校重视。高校重视内部控制理念,其一是受到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影响,其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发展的需求。然而,大学是非营利机构,其发展目标与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与高校的组织关系特征也不尽一致,企业组织关系中的横向制衡特征,在高校组织特征中就不明显,因此企业与高校的内部控制框架要素也不可能一致。事实上,企业内由监督决定的内部控制结构以及由制衡决定的内部控制结构往往并存,而高校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其内部控制结构往往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缺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所应有的权利和工作激励机制,使得高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都处于初级阶段。或机制不完善;或执行力低下等。加之行政管理的计划体制惯性,人情关、利益关的阻碍等,较长时期内,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风险仍会存在。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公务卡制度的改革,这些情况会有较大的改善,但不可否认,从管理角度出发,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理论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亟待实践中完善丰富。

(三)资产管理风险

高校资产管理是高校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但是,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上仍存在许多缺陷。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事业经费主要来自各级政府拨款,学校自身并不承担经济责任(李辉生,2007)。这种现状使得我国高校较为普遍的存在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观念落后的问题。这种明显“计划调配”的资产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当前高校发展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与文化改革步伐的总体要求。而办学规模扩大、资产总量骤增的现实,使得将高校资产科学管理的紧迫性日益凸显。资产管理不当,产权认识偏差等所导致的基础建设盲目上马、固定资产重复投入、资产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现象就会发生,这些都会成为新时期地方高校发展中的潜在风险。忽视资产的科学管理,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给地方高校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四)运营风险

运营的基本特征是标准、细致、效率、协作、创新。从高等学校的运营管理角度解读,明确办学定位、保障教学质量、加强规范管理、合理拓宽筹资渠道、谋求校际平等合作与支援等等,是学校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运营不善也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首先,地方高校如果不能明确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没有明确自身的运营目标和经济责任,对学校的资产缺乏保值增值意识,在学校发展和建设资金的管理中,忽视科学的运营管理,可能直接给学校造成财务风险。其次,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学费催缴制度,造成学校的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这不利于学校的财务收支,造成学校的资金归集难度,给学校的经营带来困难。另外,地方高校生源减少,生源质量下滑,学校就业率降低等,都给学校的运营管理增添了难度,形成一定的财务压力和风险。

二、地方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地方高校的运营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而财政拨款在我国地方高校的资金来源当中占据主导。但是,近年来,我国虽然对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不断增长,但是依旧难以有效的满足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也财力有限,不能够充分的满足地方高校的资金需求。近年来,地方高校的规模扩张速度远高于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许多地方高校不断的增加校园面积、增加固定资产投入。高校的教育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地方高校的资金需求,导致地方高校严重的资金缺口,给地方高校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

高等院校的管理者重视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张,注重学校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和日常经费开支的增加,但是,缺乏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在对高校的运营管理中,容易忽视地方高校的发展实际和资金量,盲目的进行扩招和增加学校建设投入。另外,政绩观、求全求大的发展心理,一定程度上也容易造成学校的粗放型发展。这些都是风险意识缺乏的表现,长远来说影响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财务监管制度不健全

地方高校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管制度和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进行固定资产采购和基础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流程和内部审计监督。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通过对高校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展开科学的、全面的财务风险分析和预测,通过设置一定的量化指标,在学校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学校的经营和资本管理活动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识别和控制。但是,当前地方高校现行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学校缺乏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的管理制度、人员和技术条件,这也是导致地方高校的财务风险的隐患。

(四)财务支出缺乏健全的监督和管控

受人力和环境条件所限,地方高校在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诸如设备采购、公务消费、科研经费列支等等经费支出的过程中较难形成有效的监督管控。招投标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制度等等虽然使得这些情况有所改观,但消费条件与环境的限制,仍然难以有效避免资金使用的盲目性,公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与约束力的差异,有效监督的缺失等,均可能导致隐蔽的腐败现象发生,影响学校的财务安全。例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器材的采购的过程中的预算管理机制、审批机制、招投标管理问题;科研人才的引进和科研经费的投入、管理与使用问题等,如果监督管理不善,都会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带来诸多风险和危机。

三、地方高校财务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增加政府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资金的投入,因此,应当稳步加强政府财政投入,确保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地方高等院校应当明确自身的产权,地方公立高校的资产属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所有。地方政府应当强化自身责任,重视扶持地方高等院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另外,地方高等院校除了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之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资金筹集渠道。首先,变商业性贷款为政策性贷款。地方高校在进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大多数项目是建设周期长和收益低的项目,而商业贷款会增加地方高校的还款压力和资金筹集成本。另外,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展开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创收,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地方高校的经费收入,解决地方高校的资金压力。最后,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宣传等方式向社会筹集办学资金,从而有效的降低地方高校的资金筹集风险。

(二)增强高校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健全高校内部控制

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应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重视高校自身的财务管理。高校的领导者应当明确自身的权利和责任,在学校规模扩张和基础建设过程中,明确岗位设置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建设中的招投标管理,重视利用财务监督机制和内部审计机制开展对学校的财务风险的监督和控制。高校的管理者应重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高校贷款、资金使用、基础建设、教育经费投入等各个方面开展全面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避免学校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权力滥用的现象。

(三)完善财务监控制度和财务预警系统

提高对地方高校的财务风险的防范,应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和科学的财务监控制度。通过系统性的制度保障,提高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的财务管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同时加强执行力监督。通过科学的财务监控,防止出现财务风险,促进高校资产保值增值。同时,高校应完善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认真调研,科学筛选与制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对学校财务风险进行具体量化的分析与评价,及时的发现高校运营中的财务风险,并有效的将潜在风险进行转化和消除。

(四)规范高校财务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4篇:高校财务风险范文

我校属于非营利性质的事业单位,高等教育改革之前,办学的费用都是政府供给的,当时的财务状况十分稳定,风险也几乎不存在。如今,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断深入,高校可以自行重新定位办学的结构、规模、资金的筹措与运转等问题,这样的自也让原先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无风险财务状态转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风险财务状态,承担了相应的财务风险,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财务运转的决策与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风险意识。很长时间以来,我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都是财政拨付,因此,相关人员缺乏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学校几乎不会对财务风险作出提前的监测与预防。而随着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学校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日常的运转,为了获取更多的经费,学校通过多渠道进行筹资与投资活动,这些都给现阶段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其次,风险管理责任人缺失。我校虽然有相关的经济责任机制,然而还是会有执行松散、管理失当等问题存在,同时经济责任机制追究的往往是事后责任的归属,对事前及事中的控制较为欠缺,未形成完备的多层次经济责任机制,缺少行之有效的规范与激励制度。如果决策与管理出现了失误,难以追究相应的责任。最后,并未形成完备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这包括内部牵制制度不完善、控制职能不够精确、内部与外部监督力度有限等问题。由此可见,我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仍然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只有做好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工作,才能实现我校的持续发展。

二、完善我校财务风险管理具体措施

(一)识别与评估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测系统

1、对高校财务风险的识别

高校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对风险进行识别,这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高校识别财务风险分为定量与定性两种类型。一是财务情况研究。按照高校资产负债情况,资金收入与支出情况、基础建设投资情况与相关财务资料,利用核算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方式,同时联系调查情况,对财务整体状况展开综合研究,找出潜在的高校财务风险。二是专家意见研究。高校财务部门订立调查计划,从多位专家处获取有关意见,利用多次反馈的方式逐渐得到对财务风险更为清晰的看法。这种方式能够集合多位专家的知识、能力与经验。三是分解分析。把高校财务风险分解开来,逐个分析,最后找到风险的原始形态。另外,风险识别方式还包含分组分析、关联分析、业务流程研究与风险调查分析等。

2、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测系统

财务风险的预测系统是一个现代化的预警系统,以信息化方式建立恰当的财务预测指标框架,利用观察分析等方式随时监控高校潜在风险的变化,对收集到的财务信息展开对比研究。风险预测一般通过设置临界值来判断是否出现引发财务风险的因素。财务预测指标一旦超出临界值,会对风险发出警示,提示管理人员作出预防措施,避免潜在的危机带来真正的损失。建立高校风险预测系统可以为高校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方便其进行监测、指导和控制,在财务危机形成早期及时做好预防措施,提升管理效果。建立财务风险预测系统是高校控制财务风险、避免财务危机的重要方式。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是高校展开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它包含完备的组织形态、各个部门与工作人员确切的工作责任、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严格的工作流程、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合理的管理制度等。高校展开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内部控制结构,同时用规范的工作流程与完备的工作制度来完善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应当接受严格的监督,最终高校的管理部门与社会上的专业机构一起对内部控制工作做出评价并提出意见。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分成事前、事中与事后三个部分:第一,事前的控制要建立完善的部门组织结构,保证所有业务活动顺利展开;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备都应当和相应的职责相适应,逐步完善人员的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等问题;在展开相应的活动前,应当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人员工作制度、财务规划制度、授权审核制度、业务流程制度等;遵照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选择合理的会计核算方式;建立与完善风险预测与防范机制等。第二,事中的控制包含各个组织与机构合理分配相应的职能,履行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并行使相应的权利;高校活动实施的时候进行审核确认;对信息材料尤其是会计资料展开研究与管理;对工作人员展开监督管理同时在控制工作展开的过程中深化学校内部与外部、内部各个部门以及部门上下级间的交流与沟通。第三,事后的控制包含检查并评估高校的各项活动、核算会计信息、做好内外部审计工作等。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可以有效的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让各项业务与活动顺利开展。

(三)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

1、强化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是其进行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内部审计能够以辅助管理的方式监督控制政策与流程的实施效率,推动建设良好的控制环境,确保经济活动的效率性与合法性。高校内部审计不但包含对会计账目的审核,还包含对单位内部多个组织部门及管理执行能力的审核,同时将审核的结果以及改进的措施上报到学校相关部门或负责人手中。因此,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展开的二次控制。内部审计不仅要关注资金流转的效率性与合理性,还要关注财务控制的运作效率,监督财务控制的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应当遵循时展的需求,将风险视为风向标,逐渐转变为经营管理层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机制,集中力量改进并整合各个管理部门的风险控制、管理与治理工作,不局限于职能部门的框架,而是由点及面,建立围绕综合风险控制这一核心的内部审计。采取对管理部门提供风险监督与控制评估以及整合风险建议与措施的方式,保障高校资源的合理使用,为学校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以风险为风向标的内部审计是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现状的重要途径,是合理分配审计资源的关键举措,它给高校预算审计、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等指出了发展方向,也规划了今后高校内部审计的走向。

2、完善政府对高校的监督机制

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是从政府获得的,因此政府可以对高校的财务展开监督,确保高校将政府拨款运用到实处。然而,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因为监督机制尚未成熟、监督人员数量过少、信息难以对称等因素,政府并未对高校展开强有力的监督,只是偶尔抽查或监管高校对政府某项政策的执行情况。政府想要以宏观的方式管理高校的财务情况,就必须辅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机制,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在政府规定的条件下展开运转。一方面,政府应当建设完备的财务监督机制,经常检查、督导并评估高校的财务活动开展情况。政府利用财政与审计等部门展开监督,还可以组织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学校展开监督,建设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框架体系,订立考核制度与严格的责任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有利于确保高校财务活动在政府规定的条件下开展,让高校合理使用并保管国家的资产,推动高校形成完善的财务控制机制,从而提升高校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在不断完善监督机制的组织机构、评价标准、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当组织一些专门从事监督与管理工作的人员展开监督。这些人员不但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完善的监督机制有利于政府整体掌握高校财务中高校与政府双方应当承担的责任,识别高校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承担的责任,推动高校管理人员不断提升风险与责任意识,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高校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

三、结束语

第5篇:高校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高校 财务风险 对策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学生欠费风险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费标准的提高,高校贫困生逐年增加,欠费学生人数也相应增加,还有部分学生恶意欠费,学生欠费现象日趋严重。如广东某高校2006年5月累计欠费达4980万元,占当年应收学费的40%,占学校上年财政拨款的25%,是学校上一年度学费总收入的40%。大批学生欠费同样给高校带来资金短缺的财务风险。

(二)举债风险

2005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中指出,为了扩建或吸引人才,部分公办高校向银行大量举债,并热衷于圈地和参与大学城建设,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甚至20亿元。目前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2000亿元左右,各高校除去一年内的工资奖金和教学、科研、行政开支,所余款项只够偿还贷款的年利息,学校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何谈还清贷款。所以贷款高校有可能成为继银行、证券业之后的又一个高危行业。

二、高校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财务风险突出地表现出来,摆在高校管理者的面前,那种认为只有

企业才有财务风险的年代,已经没有了。财务风险的出现有两个原因:

(一)盲目地借债

近几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日益增大,高校也正是看到了这种需要,因此千方百计吸引资金扩大规模,希望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政府所提供的资金有限:根据国家统计署统计资料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991年为2.85%,1992年为2.73%,1993、1994年为2.52%,1995年为2.46%,1996年为2.44%,1998年为2.55%,2001年为2.3%。而全世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少数几个国家以外,没有几个国家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像中国这么低——印度为3.2%(2001年),美国为5.3%(2001年),英国为6.9%(1999年),瑞典为8.7%(1999年)。即使考虑到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几乎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因此,要扩大规模,高校必须自主筹集资金,资金成本也随之产生。对于公办高校,早在2000年,就出现高校基建与高等教育政绩挂钩的怪论,导致高校举债“”,民办高校举债大兴土木的劲头一点不比公办高校小,逐步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而高校却乐观估计未来的收益,导致财务风险的增大。高校一旦出现资不抵债、投资收益率低于资金成本的时间价值,则将出现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二)内部管理与政府监督软弱

2004年9月,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透露:目前一些高校的财务管理存在失控现象。他警告说,如果高校对财务的管理跟不上,就很容易把教育在这两年的增长速度抵消高校的内部管理不够。加上教育职能部门监督力度不够也导致高校财务风险的增大。财力管理、监管失控会造成以下恶果:

1.高校领导

中国教育经济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副教授袁连生指出:“中国的……高校有财务决策权,却不承担后果。”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尤其是财务的监督,一些高校的领导人随意的支配资金,铺张浪费,花钱如流水,用于跑关系、做好人,甚至拿去用于个人消费。加上一些高校领导缺乏专业的投资理财知识,负债不负责,这样一来财务风险不加大也难。

2.决策者急于求成

一些高校的领导者把高校当成企业,太过于急功近利,总想尽快收回投资,最终却是欲速不达。由于过于注重收回投资,高校的管理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高校在社会上口碑越来越差,教学质量连年下滑。结果导致高校的生源大幅度下滑。随之产生的就是高校的收益率下降,财务风险也相应的加大。

三、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1.发挥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的优势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发挥了解内部情况,对财务活动的监督日常性、及时性和深入性的特点,重点监督高等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可以实行全过程的即时监控和阶段性定点监控,对高等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向学校做出报告。

2.将高等学校资金安全纳入审计监督范围

防范财务风险资金安全是目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重点,审计部门也要将其纳入审计工作重点,实行银行对账单财务、审计双监督制,不定期现场检查,建立资金安全责任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避免资金安全风险的出现。

(二)加强贷款管理,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1.加强财务内部管理,增收节支,增加积累,提高高等学校的偿债能力

高等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非偿还性资金,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应收款项的管理,及时、足额地收回学校的资金。要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市场化运作高等学校服务性职能,对后勤实行目标管理,依靠社会力量节约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产业经营能力,开发学校的资源,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要树立节约意识,压缩开支,减少消费性支出,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高等学校要健全资金管理机构,负责学校经费收支和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

2.银行应加强信贷管理,积极防范和化解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应进一步加强对教育行业信贷政策的引导,研究制定高等学校贷款指导意见,出台高等学校贷款优惠政策。国家开发行针对教育行业建设贷款需求大、期限长的特点,予以重点支持,化解目前高等学校商业贷款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凌.高校贷款财务风险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王亚凤.关于高校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第6篇:高校财务风险范文

(一)社会背景

从社科院2005年12月21日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截至2005年高校向银行的贷款总规模已经超过了1500亿,高校为了扩建已经负债累累,部分高校的贷款规模已经达到了10亿甚至20亿。这就意味着,继钢材、水泥、电解铝之后,又一个高风险的贷款项目可能即将产生,高校贷款极有可能变成下一个钢材,下一个电解铝,高校所普遍奉行的“圈地贷款兴教”理念,极有可能将高校陷入财务风险的风波,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二)形成的原因

1.学校盲目跟风,没有合理定位。

部分高校在建设项目前,并没有进行有效科学的理论分析和科学验证,没有从学校的实情出发规划合理的建设规模,只是一味盲目的跟从扩张的大流,导致投资规模过大,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链流量远远超过了学校的合理收入范围,完全忽视了学校的有效预算边界的约束。建设项目的不合理造成了建设资金的大量浪费,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资金超额问题;加上学校大多采用的是短期贷款和滚动方式来增加建设资金,受国家政策的主导性极强,一旦政策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极大的影响滚动贷款的顺利实现,学校的资金运转也会紧跟着出现资金缺口问题,贷款风险立即显现。

2.学校负债能力有限。

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学校权益资本,即上级拨款、事业结余、捐赠等,也就是净资本;二是负债资本,即学校向金融机构借贷获得的资金。高校在扩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动辄上千万,而学校仅凭微薄的学费收入难以支撑,财政拨款仅够学校维持经费,所以学校需要自筹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大部分资金。

3.没有健全的成本核算和监控系统。

高校的体制较为特殊,在这种特殊的运行环境下,并没有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系统进行成本的核算和监控。很多高校都只把目光聚焦在了怎么样快速有效的增加收入,而往往忽略了对资金的后续管理,也就是对资金的科学管理和有效配置。资金的闲置甚至巨大浪费,致使资金投入产出效率低,难以到达最理想的经济状况。

4.融资专业人才缺乏,管理者缺乏风险忧患意识。

高校扩张过程中,管理者的责任也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往往缺乏忧患意识,对贷款风险把握不足,没有把高校真正放在一个“经纪人”主体的地位上,而高校一旦缺乏了“经纪人”主体的地位,就会产生与经济规律背道而驰的经济行为。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一)客观性

我们所说的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高校采用扩张战略而引发的扩张性财务风险。而高校只要实施扩张性的财务政策,即其资产、师生员工、校区规模都处于一个快速扩张的状态,扩张性的财务风险都会存在,所以所谓的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就是指高校只要发生扩张行为,就一定会有风险,并且这种风险的大小并不会因为个人的好恶或主观意志而转移。

(二)弱可控性

高校扩张中,资产、设备、师生员工、校区规模等都在高速膨胀,发展程度与可控程度呈反比,所以高校规模扩张越快,其可控程度越低。高校这种超规模快速发展的过程极大的增加了管理者的管控难度,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管理者对风险的把控能力。

(三)随机性和潜在性

高校财务活动的发生是随机多变的,受到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管理者很难提前预测到财务活动的最终结果或者活动过程中的变化因子,也就意味着财务风险在财务活动中充满了不可预测性。虽然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但它的随机性与潜在性意味着财务风险的发生与否、强弱程度、发生的具体时间等是不确定的。因此,防范和规避风险是不可或缺的。

三、高校扩张中的财务风险

(一)过度集中的贷款结构,引发高资产负债率

一方面,银行贷款极大缓解了高校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困难,缩短建设周期,让高校扩张建设尽早完成,同时也带来了高的负债水平。随着举债兴教的盛行以及高校建设资金的日益增加,各个学校争先恐后向银行借款,这就使得贷款结构过于集中,贷款规模也过大。高校的贷款资金不同于其无偿的权益性资本,没有固定的本利偿还约束,贷款资金需要按期偿还本金和利息,如果高校没有一个对整体负债结构的规划,贷款计划背离自身实际状况,使得贷款超过自身的最高负债水平,形成无法负担的高额利息,将会最终引发贷款风险。

(二)预期办学效益下降

由规模经济原理可知,各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收益的变动大致要经过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很多高校从短期看来,办学效益较好,收益增加的幅度较为稳定,这就表明他们正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或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这种时候,高校原本具有的固定设备没有将其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还有可以利用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适当扩招有利于最大化原有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潜力,物尽其用。但是如果扩招超过基础设施能容忍的最大限度,有限的资源就不能满足更多的需求,也就是边际效益下降,如果不增加投入,教育资源的局限将会限制高校发展。于此同时,随着投入的增加,也就意味着成本在不断上升,边际成本不断增加,此时的高校就处在了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因此当高校的扩张规模超过原有设施承受力,不得不引入新的基础设施的时候,就会不接避免的带来预期办学效益的下降。

(三)高校缺乏还贷机构,负债能力有限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高校收入主要来自国家的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而且国家严格限制了高校的事业性收费,所以学校单靠这两种资金收入极大限制了资金来源。高校扩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新校区建设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几千万到几亿不等,以学校有限的资金累计来看,要筹集如此大一笔款项,仅靠微薄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高校不得不选择贷款等方式来求得资金来源。而高校的特殊机制有决定了高校不可能靠自有收入来偿还贷款,所以高校缺乏还贷机构,负债能力极为有限。

四、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内部防范

1.转变理念,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代,处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高校,其财务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市场经济风险的影响。高校要时刻将风险收益均衡原则牢记于心。同时,内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的一环,高校的管理阶层,应该对财务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阶层必须要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学会对贷款资金的科学管理,认清贷款在高校扩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充分认识到贷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尽量以最低的资金成本取得满足高校需求的财务资金,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2.建立财务风险的管理和预警系统。

高校要想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就必须做好财务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高校必须尽快建立一个全方面的财务控制体系和风险监督系统,一个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能够在风险到来前防范风险,消除隐患,提高财务活动效率;而一个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在风险到来之前让管理者充分认识到本单位所面临的实际风险,并从源头分析这些风险发生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背后所存在的财务活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让管理者有充分的时间制定措施和方法来进行风险防范,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

3.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提高高校的偿债能力。

鉴于贷款是需要还本付息的,高校可以换个角度选择争取更多的不用偿还的资金,同时,采取有效手段保证高校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保持自有资金流的畅通。同时,高校内部应自觉树立节约意识,在开支上做到精简,避免不必要支出,尽量减少消费性支出,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

(二)外部监督

1.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监管。

按一般原则来说,对教育经费方向的财政性投入应该高于财政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也就是说预算内的教育经费拨款应该是保持逐年增长趋势的,政府也有责任以稳定的政策为高校的提供一个稳定的经费来源。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高校的监管,告诫高校以“量入为出、合理借债”为原则,规范高校贷款审批流程,严格约束高校以积极稳健原则编制预算,协助高校将贷款规模控制在合适范围内。

2.严格监控高校贷款流程。

第7篇:高校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高校可持续发展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1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科教兴国的必然要求

1.1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的执政理念,是发展理念上的重大突破。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行动纲领,认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利于正确处理高校发展中内部和外部、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过程与结果等问题。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中,首先要注意高校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并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使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二是高校内部的协调,如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尤其要重视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资金的使用效益,达到规模、效益同步提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1.2践行科学教育发展观,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找准办学目标,明确办学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正确把握时代背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正确定位发展目标和方向。要走特色强校的发展之路,要根据当地特有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以及人才的需求,培育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特有的培养模式。要适当控制办学规模,走内涵发展之路,不能被局部的、短期的“功利主义”阻碍可持续发展。使“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检验标准,否则,高校将面临着被兼并甚至倒闭的可能。

2高校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财务风险问题

2.1单纯追求跨越式发展,造成财务总体失衡风险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力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转变。由于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缓慢,学费上涨空间有限,高校自身创收能力不足,高等教育经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教育经费短缺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给学校的教学以及教学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校亟待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教学仪器设备陈旧等诸多现实问题,以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使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高校开始大量借贷负债办学。目前没有贷款的高校已不多见,贷款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高校已非常普遍,高额贷款的利息支出已成为高校沉重的经济负担。使高校在中长期发展中出现了失衡现象,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发不出工资以及不能维持日常运转的局面,而高校管理层对风险意识认识不足,办学自的不断增大,短期行为等也是高校财务风险加大的主要因素。

2.2总体筹资能力弱化,造成财务收支失衡风险

一是近年来国家财政拨款在高等学校全部经费来源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国家财政拨款仍然是重要部分。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提高国民教育素质的比例高于经济发达国家,各地经济发展差别很大,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相差也较大。各级政府的教育拨款逐年增长,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无论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除个别年份外,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不仅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相差较远,而且大大低于同期世界政府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为5.1%的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1%的比例。在部分地方高校国家拨款只占总收入的20%~30%。

二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已对社会公众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缴费上学已被人们所接受,这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由于过高和过于片面地估计了人们对学费的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在制定学费政策时规定的学费标准明显偏高,对教育公平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从近几年学生缴费的实际情况看,新生的缴费率是相当高的,拖欠学费绝大部分学生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老生欠费情况比较严重,有的高校缴费率只有50%,甚至更低,恶意欠费已成为一种“顽疾”。

三是高校自身“造血”能力不足,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其是社会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不适宜对外大量投资,而近几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效果也不够明显,学校与后勤组织的产权也不够明晰,后勤部门很难完全走向社会化,其给学校提供的财力支持是十分有限的。

2.3决策不够科学合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益降低

决策缺乏科学合理的判断或对外投资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另一重要原因。一些高校不经过科学论证,不考虑发展空间和经济承受能力,盲目扩大基本建设,乱铺摊子,造成重复建设,有些高校的对外投资没有经过专家的科学论证,不通过学校领导班子的集体研究决定,对外投资存在着盲目性、草率性和个人独断性,经济效益低下,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3.1为预防财务风险,高校必须合理确定负债规模

银行贷款是要还的。教育部于1999年在[1999]10号文件中明确要求,高校必须本着“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开展银校合作工作。《高教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这就说明高校贷款要由高校自己承担责任,而不能寄希望于只付息不还款或由国家来还款的幻想上。不能在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缺乏信用观念,有人认为高校是国家的,欠银行的钱也是国家的,就可以不还,国家不可能让学校关门,对学校负债不可能坐视不管,这种认识和行为是极其有害的。国有企业的债转股与不良资产剥离是计划经济带来的特殊问题,不能成为学校今后不还款的借口。高校要改变过去习惯无偿使用财政资金,要提高对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偿性认识,在借款资金的管理上必须考虑其负债和有偿使用的特点。高校负债能力是有限的。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由于财政拨款基本上是一个定量,而只有学费是个收入来源的主要变量,所以学费的高低决定着高校还贷水平的高低,尽管到2005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突破14万亿元,但这些存款主要为少数富裕者拥有,真正属于绝大多数平民百姓的积蓄并不多,加上购房、医疗费改革等,一般家庭能用于教育的钱并不多。国家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考虑,最近几年不会大幅度调高学费标准,所以高校学费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会趋于稳定。因此,过度的负债经营必然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及维持费用的支出,影响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3.2为消除财务风险,高校在收入管理方面应采用多元化筹资模式

教育经费的足额筹集和有效使用是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在积极争取财政拨款和稳定学杂费收入的同时,要积极开辟新的筹资渠道。通过兴办高科技产业、开展科研活动以及对社会的教学、科技服务取得收入。要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系统的规范分离,不断探索后勤实体法人化的实现形式,提高其自身的“造血”功能。积极争取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捐赠。要充分运用政策规定,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加强横向联系,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和个人捐赠,使其成为高等教育筹资的重要来源。利用国债资金改善办学条件。高校扩招国债项目的建设,有效地缓解了高校办学条件的紧张局面。高校要利用这个契机,积极争取国债投资,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商业银行贷款来发展高校。高等教育正处于扩张发展阶段,几年来,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学生数大幅度增加,必须迅速改善办学条件,为适应高校扩招的要求,学校建设、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急剧扩大,学校已有的资金不能满足学校基本建设的需要,在这种发展的大趋势下,学校应与银行建立“银校合作”关系,从银行获得贷款,对学校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当然,学校财力承受债务负担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贷款规模过大,超过学校财力承受能力,就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加大学校的财务风险,因此,学校必须适度控制贷款的规模,降低负债给学校造成的财务风险。

3.3为控制财务风险,高校应合理安排经费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一,在精打细算的基础上,通过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对每一笔支出都进行认真地研究,将经费开支压到最低限度。在宏观调控上,通过确定一些指标使全校资金支出结构更趋于合理化。第二,对于经常费用开支,如水电费、差旅费、办公费、通讯费以及招待费等费用,要实行定额管理,指标落实到单位,严格控制使用。实行“节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并结合制定一些奖惩制度提高各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第三,对于专项经费支出,要在确保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下,注重经济效益,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第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把好设备的购置和使用关,优化资源配置,做到各项资源共享,避免重复购置,造成浪费。第五,设立校(院)长预备费,解决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某些临时紧急和事先难以预料的开支,或因政策调整影响的预算失误,以保证预算方案的整体可靠性。

第8篇:高校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高校 财务 风险 管理

一、高校的财务风险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2001颁发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修订本)》中指出,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投资报酬率的变动、不能实现预期收益和效果、不能按期收回投资和偿还银行借款等给高等高校造成的可能损失。高校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运营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向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因此,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风险,是指高等高校由于债务负担过重而影响高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偿还到期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息或高校由于其他筹资行为而产生的丧失担保资产所有权、社会信誉下降等可能的损失。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中国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元至20亿元。而今部分大学已资不抵债,连利息都无法偿还。以吉林大学为例,从2005年起,吉林大学每年要支付贷款利息多达1.5亿至1.7亿元,学校资金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危机。

二、现阶段高校发展过程中在财务上存在的问题

1999年,国家大力倡导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使高校的在校生人数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很多高校教学基础设施水平一时还达不到教育部的“办学条件评估”规定。许多与基本教育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学设施,如教学用地、校舍、图书馆和实验室等配套设施已满足不了扩招后的教育教学需要,这就要求大量赵玉琳、吴妍.政府对高等教育要“少保多放”的资金投入到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建设新校区、改造基本设施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方面。但我国增缓慢的教育投资,根本无法满足高校建设的巨大资金要求求。因此国家允许高校向金融机构贷款,靠银行贷款来填补高校建议。即所谓“举债兴教”。从目前的情况看,从金融部门或社会借入发展资金,己经成为了高校办学的必由之路。很多高校负债在10个亿以上,普通高校平均贷款5个亿左右,有的高校每年贷款利息就上亿元,高校每年学费收入的大部分将用来偿还巨额银行贷款利息,久而久之,这些高校势必会削减对教学的投入,最终影响教育质量。这就必然使高校陷入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为满足扩招后大量涌入的学生对学习生活条件的要求,高校不得不迅速扩大基础建设规模,只能不断向金融机构巨额贷款;另一方面巨额贷款本息使高校无力承担,严重制约高校的各项发展。

三、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具体措施

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一种监督机制,在高校教育经济活动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担当着参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与修订的重要任务。高校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决策的科学性,进而促进高校提高办学效益。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强调的是监督和服务的功能,即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要具有健全性和有效性,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服务,促进高校的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由于内部控制又是一个动态系统,必须在实施中不断进行调整、充实、完善、更新,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既要参与规划和设计内部控制的具体制度、方法和程序,又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后不断整合、提升、完善、修正的工作。高校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对财务进行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基本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

第一,在准备阶段,高校要做好内部控制审计立项工作以及制订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项目审计计划应当明确以下主要内容:审计项目和审计范围;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组构成和审计时间的安排。审计方案应明确以下主要内容:具体审计目的和审计主要内容;审计方式和具体审计方法;审计组成员工作任务及时间的分配。

第9篇:高校财务风险范文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院校建设在不断发展中,在实施校园建设中,首先,财务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财务管理已经不再适应筹资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传统的专科院校在基本建设、师资力量、办学规模等条件相对较差,若要改善这些条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的教育投入及单一的资金来源,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扩招后的扩建需要,为了建设校园基础设施,高职院校没有结合学校的实际资金状态和发展条件,盲目进行教学项目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缺乏财务的预算管理,也缺少教育主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国家拨款资金不足就要向其他方面筹款、借贷,造成债务压力。另外,主管机构的管理不力,导致院校资金链中断。为了实现资金链修复而借贷,借贷形成的高额贷款压力导致财政艰难,使高职高专院校的财务风险加剧。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财务风险存在于三个方面,主要包括债务风险、资本运营风险、投资风险。

(一)债务风险

高职高专院校在不断地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充足的资金进行教学设施的完善,由于建设资金不足,院校就会进行贷款,实现院校建设,借贷款的规模越大,借贷还款时的压力会很大,从而对院校的稳定造成不良影响,这就债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二)资本运营风险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在资本运营方面缺乏理性认识,不能考虑到院校承受力,在院校资本运用上造成入不敷出,导致院校在进行资金调拨上面临问题;其次,现在上学的费用并不低,学生容易出现欠费,而且所欠费用越大,对院校的资金筹措造成影响就越大;最后,院校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资本处置杂乱无章,浪费严重,也会给资金运营带来风险。

(三)投资风险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建设中,其投资目标集中在校园固定资产,主要是一些设备、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高职院校建设基础设施计划欠缺全面,投资风险大,缺乏有效的市场调研和效益评估,不利于校园资金的回收,也导致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源浪费。一些教学设备,可能因临时需求而匆忙选购,缺乏长远规划,导致一些设备后期的闲置,甚至逐渐出现老化,造成资源浪费。而校园场馆建设,如羽毛球馆、读书馆等,由于校园建设主动意识淡薄,导致这些设备封闭使用,忽视资源共享,没有利用社会力量来实现场馆建设意义,导致高校资金的入不敷出。

因此,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可以有效避免和降低高校的财务管理风险,可以保证财务的严格预算管理,实现财务管理机制和体系健全,保障校园资金的运转正常,促进校园稳定发展。

二、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高职高专院校中财务管理存在风险,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提高财务风险控制重视,预防院校的财政问题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财务的风险管理,良好的风险控制是理财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降低院校在财务上出现问题的机率。院校管理人员要具备风险防范意识,认真学习国家最新政策,有关高职教育的贷款政策、法律法规都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将国家政策运用到院校建设中,并且建立财务的风险预警机制,保证风险的发生是可控的,以便及时进行风险调控。只有加强风险控制意识,将院校和个人的资金浪费进行管理,才能有效预防院校的财政问题。

(二)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最新的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制度对高职院校做出了要求和规定,院校的经济责任制要在各个层次的部门和个人中执行。将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院校建设的预算时,要结合院校发展实际状况进行预算制定,并且适当的进行预算管理的公示,保证院校预算制定的可行性、规范性、合理性,避免预算执行的超支以及有支出却少了预算。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将院校各部门和个人进行都编制到监督体系中,将院校全面业务活动进行监管,提高全体员工的责任感,促进全体凝聚力的提升,通过有效的监督与约束保证院校财务稳定、安全,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降低高职高专院校的财务风险。

(二)全方位、多渠道开展院校融资,保证资金链的稳定

一般来说,高职高专院校的资金是通过财政预算资金和学生学杂费用的共同组成,但是资金量往往会显得不够,因此,除了单一的向银行贷款之外,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请求上级部门的扶持,适当的给予资金的帮助,也可以效仿福利的经验,为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教育的发行,让资金来填补院校债务的缺口。发行债券是当前投资新潮流,拥有发行债券的资格之后,通过社会人士和企业组织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政府的投入,保证高职高专的财务资金链不会意外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