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景区策划范文

旅游景区策划精选(九篇)

旅游景区策划

第1篇:旅游景区策划范文

关键词:村庄规划 风景旅游区 整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36-02

1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现状问题

1.1现状的主要特征

受旅游业的影响,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以单一性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业共同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的特征。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与一般的村庄相比较,一般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村庄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与风景旅游区的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风景旅游区的自然资源相比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脆弱稀缺,从而对景区周边村民的生活行为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限制了原住村民传统的自然资源获取方式以及生活生产习惯;

(2)风景旅游区的发展要求旅游目的地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景区周边村庄与一般村庄相比,往往拥有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

(3)由于旅游活动的强季节性,村内的流动人口的比重较大。在旅游高峰期,时常会出现用工短缺,有的村委会还会以临时性协议的形式招聘外村的村民,来帮助他们应对庞大的客流;

(4)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因地理位置、村庄内部或者附近景区开发程度的不同导致村庄之间贫富不均;

(5)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传统文化机理得到了保护。在有些村庄中的传统文化虽然失去了现实的功能,但独特的存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游客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旅游业使得景区周边村庄的传统文化“重见天日”,更使那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破土而出”。

1.2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资源利用问题

现阶段尚缺乏有效提高和充分利用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研究,景区周边村庄旅游资源的利用率还处于较低水平。

(2)系统规划问题

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大多都拥有环境优越的自然景观和积淀深厚的人文景观,然有一定价值的历史遗址却因缺乏有力的保护而逐渐湮灭。

(3)村民意识问题

目前村庄与景区协调发展的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原住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思维习惯难以一时改变,景区风貌形象受损的现象比比皆是。

2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发展目标

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等联合制定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将社区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怀对象,并把居民参与当作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长效机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因素以及当地原住居民的需求,通过双方资源整合来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有效引导周边村庄与风景旅游区的协调发展,是优化旅游综合效益,推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1突出村庄的协助效益

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地处风景区的边缘地带,村民的日常生活与景区内旅游资源的消耗紧密相关,如果不对原住地居民有效的控制,可能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行之有效的保护,能使周边村庄成为核心景区与外界之间的过滤带。

若能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发展观光型特色种养基地,或是建设农舍休闲屋提供接待住宿服务,景区周边的村庄则可以截流部分客流,缓解传统景点人满为患的现象,减轻其景区环境的压力,利于旅游资源的长久利用。

2.2完善旅游业的供应链

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要发展休闲观光、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同时,也可以在不对景区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加工一些特色旅游商品。

此外,有些旅游地用水和食物供应不足,还需依赖周边村庄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满足游客在游玩时多重需求。

2.3丰富游客的旅游需求

随着游览经历的日益丰富,游客在某一地区的旅游方式已逐渐由多个点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转变为对某一目的地的深入了解,由对自然风景的单纯欣赏转变为深入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习俗。

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作为一个原生态社区,是充分展现当地民俗风情的最佳场所。游客能通过对原住村民生活方式的观察、直接互动的交流,使整个旅游过程的体验更加丰富与完整。

3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整治对策

3.1加强整治规划的可操作性

风景旅游区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通过村庄整治,带动和促进景区的其他各项工作。而村庄整治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切实的整治规划。

着力把握自然资源保护、农村产业调整和历史文化内涵挖掘这一主线。在规划中,应注重村域人文传统内涵特色的认知和把握,不仅在规划上注重文化导向,更在建设中体现文化品位;注重整体乡村景观氛围,通过创意、设计、造景、整合等多种手段,重视对散落在民间的传说、历史典故、历史建筑和遗迹等历史文化细节和碎片的挖掘整理。

3.2突出整治示范的引导作用

建设村庄整治示范村,向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展示。如果按照规划建设,修缮建筑,拆除违章建筑和围墙,切实加强保护原生村落的风貌,可以使村庄发展成为能够吸引观光者的旅游点。在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极大地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从景区周边的村民消极对待、观望徘徊到积极参与整治的过程来看,可以体会到榜样起到的作用,使景区周边村民真正体会到只有通过村容整治,切实加强保护好现有自然资源,突出景观特色,才能吸引旅客,才有可能开设“农家乐”,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3.3拓宽整治资金的筹措渠道

村庄整治的资金应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多方筹措解决。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形地貌的限制,许多景区周边农村都没有解决自来水问题,更谈不上“截污纳管”。为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解决市政基础设施问题,既是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第三产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维护景区水资源和环境的重要举措,实际上也是城市反哺农村的主要措施,应由政府为主财政支持。

涉及村民的建筑整治应由村民集体投资建设;涉及村级集体用房整治的,应由各村管理委员会经济组织承担,其余建筑按照“谁家孩子谁家抱”的实施原则,由产权单位负责;对一些与风景旅游区无关的企业,则需要逐步实施外迁,费用由政府承担。

3.4完善整治建设的政策体系

在村庄整治建设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整合资源、分步实施、逐个推进”的整治建设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分阶段实施,每一阶段规划一个村,整治一个村,宣传一个村。强调集中力量,每一阶段完成一个村的整治建设,还要考虑村庄整治过程中会给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也给景区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尽可能缩短建设工期,同时也可使景区周边村民在期间看到整治村庄的巨大变化和自身利益的改善。

坚持“四个自我”的主体原则,即自我筹资、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由原住地村民自身来解决农舍整治的资金问题;由村民按规划自行实施整治,不搞包办代替;整治后的农舍由农民自己经营,整治后的村庄由村民自己经营承包管理,实现村民自治。

为鼓励原住地居民积极参与整治,可建立完善的农居整治奖励办法,引导村民积极投入到村庄整治工作中去。对村民按照规划方案实施整治,效果明显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有序外迁安置,以降低景区常住人口密度。

风景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能够有效地带动周边村庄的建设发展,同时,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整治建设对于风景旅游区的深度开发也具有积极意义。合理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格局,将对当地旅游的整体开发和形象推广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明.旅游地周边乡村社区的功能与结构更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1(3):95-97.

[2]黄郁成,顾晓和,郭安禧.农村社区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4(11):55-60.

第2篇:旅游景区策划范文

关键词:自然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旅顺口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078-04

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连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基本要素之一。在旅顺口区的旅游资源单体中,虽然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不如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但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总体品质相当高。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优势,可以成为旅顺口区旅游的招牌和原生动力。本文在对大连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类型、赋存、开发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希望能对旅顺口区旅游发展实践能有所裨益。

一、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一)总体描述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介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陆域面积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龙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为海拔465.6米的老铁山。海岸线长169.7千米,有岛屿礁砣13个。森林覆盖率为46.44%,是第三批部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1万人次,总收入6.2亿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量为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单体。

本表统计中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虽然不多。数量上在全区中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2。

本表统计中未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2可知,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全部13镇、街道和开发区中,除3个单体为共有外,只在7个镇(街道、开发区)中有分布,分布不平衡。德胜、铁山两街道和双岛湾镇都是5个单体,北海镇是4个单体,主要集中在这4个镇(街道)。

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及开发潜力

在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中。其优良级(三级以上单体)景观资源主要有:

水域风光类:月亮湾浴场(五级单体)、老铁山温泉(五级单体)、黄渤海分界线(四级单体,评价时放人地文景观中,但从景观效果角度放人此类中)、老虎尾海滨(四级单体),北海大潮口海滨浴场、黄金山海水浴场、西湖山庄浴场和龙引泉均为三级单体。

地质地貌类:蛇岛和老铁山为四级单体,鸟岛和白玉山为三级单体。

生物景观类:蛇岛一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五级单体)、老铁山鸟栈(四级单体)、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和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为三级单体。

天象气候景观类:旅顺口避暑地为四级单体。

可以看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特点和开发潜力:

一是数量不多,类型较全,品质较高。这便于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

二是可供开发的海滨浴场资源丰富,这与旅顺口区三面环海有关,可以充分的开发。海滨浴场的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休闲度假。

三是生物景观资源分布较集中。蛇岛上的黑眉腹蛇、老铁山“鸟栈”及鸟岛上的海鸥、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观特色鲜明,具有开发的潜力。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内的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部级森林公园。这一类景观资源可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四是地质地貌景观具有一定品级和开发潜力。这类景观资源主要有蛇岛、鸟岛、老铁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园区(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滨、旅顺口)之一。这类景观主要可以开发为观光旅游,但也可以同其他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

五是温泉和气候景观资源品级较高,可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开发。

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以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三、开发对策

(一)贯彻落实、制定执行好政策

旅游政策被列为旅游核心竞争力之一。在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列第71位(全部124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竞争力仍不是很强,而在旅游政策一项评价中中国列第97位。这一方面说明旅游政策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通过旅游政策来提升竞争力的余地非常大。旅顺口区如何培育自己旅游竞争力,这是值得政府、旅游企业、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相应政策与法律法规。要大力发展旅顺口区的旅游业,就必须在政策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省、市和旅顺区政府先后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提出了许多扶持旅游业政策措施,保障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定了许多规范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也是为了保障。现实中一提到政策或法律法规就与优惠挂钩,而对规范重视的不够。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地方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保障,用好政策,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和执行。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尤其旅顺口区拥有1个部级风景名胜区、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贯彻落实和执行好国家和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旅顺口区旅游网站上还看不到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人宣传不到位之嫌。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尤其是《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

某项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政策的制定。好的政策会促进事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落后的政策会对事业的发展起阻

碍作用。对已有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凡是对旅游发展能继续发挥其作用,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要坚决取消。考虑到旅顺口区即将迎来全面开放,应该及时从战略层面制定旅游强区政策,进一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增加旅游业在旅顺口区旅游业中的贡献率,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政策,如地热资源的使用问题等。

(二)做好旅游的策划、规划与开发工作

策划、规划、开发、营销、管理等组成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环节,在旅游发展中不但缺一不可,还要做的好,有特色,有创新,最后才能有发展。

1、旅游策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业要引领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旅游业又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在这种旅游需求动态变化的时代,要想能不断适应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仍停留在原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和开发模式上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近年来.旅游策划这门技术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正在发展和完善。策划介入到旅游之中,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旅顺口区深度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重视策划工作,要舍得花钱请智引技,把旅顺口区的旅游大计用智慧和技术描绘出来。做好形象策划、项目策划、产品策划、营销策划等一系列策划工作。比如项目策划问题,旅顺口区缺乏具有旅顺口资源特点和高品质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大手笔、高水平的策划。等着开发商拿的项目是一种开发,但这究竟还是被动的,也有一些开发商在不断地找项目,我们把项目策划好了与开发商的对接或许更容易。如蛇岛开发策划、老铁山开发策划、地质公园开发策划、森林公园开发策划、气候资源开发策划等。

2、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旅游地的重视。关键是如何规划,又该如何根据规划去进行开发,实践中往往差距很大。旅顺口区已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规划《旅顺口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7月举行了初稿汇报会。这是一个关于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全面的规划,希望能尽快完成,以使旅顺口旅游业发展有个总的遵循。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应做好具体的规划。主要包括《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旅顺口区老铁山一蛇岛旅游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海滨观光游憩地开发规划》(或《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部级)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地质公园开发规划》,原则上应在《旅顺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来规划。

3、旅游开发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前题下进行,没有策划就是盲目开发,没有策划的规划也是缺乏内涵的空规划。山林草兽、石洞海泉、日出日落、月色气候……移步换景,处处是资源,步步是景观。要有全新的资源观、规划观和开发观,不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看到“全息的森林”。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这样五个子系统构成:气候予系统、海滨游憩子系统、森林生态子系统、地质地貌子系统和泉水地热子系统。具体见下图。

旅顺口区还有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潜力虽然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老铁山岬观黄海日出和渤海日落、大潮口湿地等。

通过前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应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资源、蛇、鸟资源,以及海滨浴场和温泉资源。所以,未来旅顺口区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应在这几个资源上下功夫,而气候资源则是控制和影响着这些资源的面貌。

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

(1)选准开发方向(定位)――休闲度假;

(2)要引智创意策划――不能走简单的山水观光开发之路,创意要新、项目要新;

(3)科学规划、加强保护;

(4)加强环境建设和市场管理――建设标准要高,管理要到位;

(5)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重量级、高质量的产品;

(6)加强营销――要了解竞争对手,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7)进行资源整合――区内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深度开发自然资源,提升人文资源,系统开发),与区外加强合作。

(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建议

纵观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总结为:青山、碧海、茂林、温泉、地貌。在此基础上,大力构筑森林生态、海滨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度假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1、充分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

旅顺与大海相伴相依,应该发展亲海型休闲度假旅游,看海、玩海、吃海、闹海。旅顺口区拥有众多海滨浴场,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在大连市众多海滨浴场中地位并不突出。旅顺口区旅游要发挥好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必须做好海滨浴场的文章。

海滨浴场的提升改造。按照《大连市夏季“3s”旅游示范单位评定暂行办法》的标准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海滨浴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海滨浴场的沙滩沙质、海水质量,同时,提高海滨浴场的服务质量,按照服务标准规范服务。

区分大众和高端海滨浴场。针对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区应坚持大众化,免费开放。同时,要对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选取一定的区域或单独开辟建立高端海滨浴场。高端海滨浴场选址建议选择在月亮湾海滨浴场。

海洋体育休闲。海滨浴场不仅作为洗浴之地,在海上还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和水上飞机等运动;在沙滩可发展沙滩拔河、沙滩跳伞、沙滩排球等活动。

海洋美食休闲。旅顺沿海盛产鱼虾,蟹类和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如烧海参、烤大虾、蒸鲍鱼、爆干贝、炒香螺、涮文蛤、扒鱼翅等。应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开设高、中、低档海味餐馆,有条件的还可在高档餐厅席间辅以适当表演,介绍旅顺海鲜特色及传统趣闻。也可以建立美食街,形成观光、游览、水产购物、海鲜美食一条龙。

海洋民俗休闲。旅顺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如起锚拉网吹号子、请海神等。可以举办“渔家乐”民俗体验游,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建立海滨旅游度假区

在旅顺口选取适当的地域,建立部级旅游度假区。大连市已拥有金石滩部级旅游度假区,金州区也正在开发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旅顺口区应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立部级的旅游度假区。这个旅游度假区选址可以考虑包括老铁山温泉、月亮湾海滨浴场、老铁山海岬等。目标高端,兼顾大众。在度假区内要选择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项目,深挖温泉文化内涵,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建立高尔夫球场和海上游艇俱乐部;建立旅游度假酒店(村)和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开拓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

3、深挖森林文化内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立足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将老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开发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宗教文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有市场影响力的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议在森林生态旅游内涵上多做文章。少上开发建设项目,做到森林资源旅游价值的最大发挥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

第3篇:旅游景区策划范文

安图县的城市发展已离不开旅游业的繁荣,反之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安图县的规划建设,旅游业的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首先,安图县所特有的众多旅游资源将使安图县必然地承担起东北亚地区的旅游职能,而旅游经济将加快安图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二者对安图县的城市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再者由于相对集中的旅游季节、旺季爆发式的游客数量,安图县已无法参照常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建设深刻影响着安图县的用地结构规划;同时为了适应和满足大量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安图县的空间布局从发展方向、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亦将收到旅游业规划的影响[1]。

2安图县旅游业重点规划策略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旅游业规划是县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总体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应与其他相关产业统筹统规,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策略。

2.1规划目标

安图县旅游业的发展要以长白山旅游开发为主,辅以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生态风光旅游、历史古迹旅游、边境旅游、冰雪漂流娱乐项目等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模式[2],确立旅游业在安图县域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软硬件建设,实现旅游市场规范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旅游合作国际化、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通过实现这“五化一体”来使安图县成为新兴的旅游强县,让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起飞的全新动力。

2.2旅游业布局规划策略

2.2.1空间布局规划

安图县旅游业的总体格局是“两镇两村”、“两湖两园”、“一线一岸”为主线,沿线8个重要旅游景区、23个重要景点构成的四个各具特色的旅游。一起构成了安图县旅游业“一线四区23景”的叶脉状布局结构,如表1所示。将上述重要的布局节点平铺开共有23景,分别是:长白山、虎林园、美人松园、园池、古洞河浪漫漂流、长白山药园、长白山文化博览城、宝马古城、泰安寺、“安图人”遗址、刘建封县衙、森林狩猎场、森林小火车、药水泉、浮石林、二龙山公园、五峰山森林公园、明月湖风景区、龙顺雪山飞湖旅游景区、福满生态沟、红旗朝鲜族民俗村、海沟“黄金城”、双目峰口岸。

2.2.2交通布局规划

加快各级公路网的建设,以S203省道为县域旅游的交通主干线,构建县城明月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的S型主干线和叶脉状辅线的公路、铁路交通路网络。

2.2.3旅游服务中心布局规划

根据各景区的重要性,将安图县旅游布局的各重要节点规划为五个级别的旅游服务中心。

2.3旅游路线规划策略

安图县域旅游的一般行程普遍是从明月镇出发终到二道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沿途经过各景点的“传统路线”。为了充分开发淡季旅游资源,突破安图县传统旅游的固有模式,应依托于长白山的特点强化冬季旅游项目的建设,根据季节特点进行旅游路线规划。为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安图县内各处旅游景区的特点规划出相应的特色旅游路线,以S203省道为主线呈叶脉状的空间布局。为了满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对于时间成本和旅游日程的要求,根据各景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联和交通状况,以日为单位规划出多层次的日程旅游路线。

2.4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因素,根据安图县现有情况合理强化交通路网、能源、水电、通讯、环卫、餐饮、住宿、商业、娱乐休闲、医疗卫生、安全防灾等等一系列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强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缩短旅客在途时间[3]、提高景区周边便利性,对于长白山北坡以外的其他旅游景点,应加强景区排污和垃圾处理、完善景区引导标识、公厕及停车位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4]。各主要景区周边的城镇要加强绿化建设、游客步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5],加快与旅游相关各行业的升级转型,尤其是随着游客数量层次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应在中低档餐饮住宿设施为主的基础上,增加高档旅游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使安图县内旅游产业链上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互促互进。

3结论

第4篇:旅游景区策划范文

关键词:西双版纳;旅游地区;区域营销;调查分析

一、前言

区域营销是始于14世纪意大利政府推进旅游用地发展起来的理论。在全球化、信息化不断作用下,城市、地区以及国家之间竞争日益加剧,该理论在20世纪80、90年代重新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学者的重视并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多个领域中,之后又被引入我国。目前主要应用于香港、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和旅游区域,但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该营销模式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起步早,旅游资源禀赋优异,特色明显,地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典型代表,加之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该旅游区域的产业规模已初具形成,软硬件设施基本健全,配套的旅游服务系统完备,具有区域营销理论应用研究的条件和要求。本文试从区域营销学的视角出发,在借鉴当代区域营销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西双版纳为研究对象,就区域营销理论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应用性研究作深入分析,以期从市场入手,能有效地帮助当地政府解决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为了取得该旅游区域市场的第一手资料,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该旅游区域营销现况作了一次调研,在摸清当地旅游区域现状基础上,为下一步区域营销理论在该区域的应用研究和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二、西双版纳旅游区域营销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

为了真实反映西双版纳旅游区域营销现状,课题组选取了当地旅游区域的景区、景点和游客作为调研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定量方面:通过向旅游景区和游客收集发放问卷。其中,景区市场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方法,而对游客采用开放式问卷方法。

定性方面:对景区实地观察并对景区管理公司内的管理干部或旅游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最后,对这两种调查方法进行科学分析最终形成《调研报告》。

(二)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是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当地旅游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而设计的,共分为4个部分,包括景区或游客的基本情况调查。景区市场调查采取封闭式的答题方式进行,而对于游客则采用开放式的答题方式进行,希望以此获得来自当地旅游市场经营者和游客对我州旅游发展的实际看法和客观评价。

(三)调查的困难和特色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旅游区域营销探索是一件复杂且难度较大的工作。一方面,由于区域营销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后才引入我国,是营销领域最新的前沿学科,许多理论资料和实践运用资料收集相对困难,缺乏借鉴经验;另一方面,研究涉及面广、内容多,研究条件有限,故在研究过程中可能有许多缺憾,观念会有所偏颇,会有许多考虑不周到的地方,在此恳请相关专家、读者见谅。

(四)问卷结果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5年7~8月,调查问卷分两种方式完成:一是以调查问卷为主,以访谈、实地考察为辅的方式进行。二是以景区和旅行社工作人员、导游等旅游行业人士的帮助、解释说明,从而提高了调查有效性和正确性。西双版纳共有17个景区景点,从中抽取了具有代表性样本的14家旅游景区作为调查对象,每个景区景点只发放1份封闭式问卷,由调查人员向各景区景点营销策划主管或部门经理采取“背靠背”形式进行访谈填制,先后发放14份问卷,对游客的调查则采用开放式问卷,通过旅行社导游在带团队过程中随机发放给旅客个人填写;调查涉及西双版纳14个景区,占西双版纳景区的82.35%;抽查的300名游客数量占西双版纳接待国内游客数量的(300/3601800)万分之一。景区调查主要针对景区性质、经营规模、年接待游客量、景区代表性旅游资源、景区宣传投入、宣传渠道、具体宣传方案、负责景区策划主体及宣传媒体级别、景区建设存在主要问题、景区特色、景区产品开发出现的主要问题、景区营销主要参与主体、景区营销面临主要问题、景区曾使用过的营销策略及有效营销策略偏向、区域营销存在的主要障碍等方面调查;游客调查除了对调查者个人基本信息的了解外主要侧重于游客旅游信息途径、出游方式、旅游费用及其主要开支作个初步了解,并对游客出游目的、旅游地特色、文化印象、产品偏好、旅游线路、行程安排满意度和区域形象、营销进行调查、评分。除此之外我们还预留空白区域恳请景区和游客对当地区域营销提出宝贵的建议。截至2015年年底,共收回的14份景区问卷和300份游客问卷样本作比对分析,有效率达100%。

三、西双版纳旅游区域营销调查分析

(一)旅游区域开发建设主体单一,缺少投资吸引力

在参与调查的14家旅游景区中:国营企业共有8家,占57.14%,民营和合资企业5家,占35.72%,其他性质的1家,占7.14%;景区规模:500人以上有1家,占7.14%;100~300人5家,30~100人有5家,共占71.42%;30人以下的2家,只占14.29%。从中可以看出:1.西双版纳旅游区域开发建设主体单一,以国营企业居多,民营、外资、合营或个体性质的很少,反映出开发建设主体性质单一的局势。2.旅游区域投资主体规模以中小企业居多,国有企业资金注入较多,说明民营、民间、外资或个人愿意投资当地旅游经济建设的企业或个人很少,旅游区域缺乏投资吸引力。

(二)旅游区域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市场潜力巨大

在调查的14家景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主要是: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和人文活动。像建筑设施、遗址遗迹、旅游商品等资源尚处于待开发状态。当谈及景区特色时,大部分调查景区认为其景区特色鲜明,彰显特色,人文景观内涵丰富、底蕴深厚。通过调查反映出一个事实: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景区开发资源只占了冰山一角,资源市场潜力巨大。

(三)旅游区域宣传投入低、渠道窄、级别低、形式单一

由于涉及商业机密,在参与调查的14家旅游景区中愿意谈及景区宣传投入的只有12家,其中每年投入达百万元以上的有5家,占41.67%,50万至100万元的有2家,占16.67%;50万以下的有5家,占41.67%;投入金额最高的达800万元,最低的只有2万元。宣传渠道采用最多的是报纸版面、电视广告、网络宣传,其次是旅行社宣传和推荐、旅游杂志和路边广告。宣传媒体级别以省级或当地级别的传媒居多,国际或部级别传媒选择较少。宣传方案以广告宣传片和彩色图片、文字为主,很少有用电影、电视记录片拍摄及会展宣传活动的宣传方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旅游区域中参与建设主体在宣传资金方面投入低、渠道窄、级别低、形式单一。

(四)市场缺乏营销知识和专业人才,市场策划能力低、市场应变策略少

在参与调查的14家旅游景区中,负责景区宣传策划的,近七成景区宣传策划工作是由景区管理人员或景区宣传部门负责完成,愿意聘请专业策划公司的很少。常用的营销策略有广告宣传策略和旅游线路或旅游产品创新策略,其中最有效的策略是品牌策略,其次是广告宣传策略和旅游线路或旅游产品创新策略。当问及景区营销问题时大家普遍认为,这主要是景区缺乏营销知识、缺乏营销资金和人才。有些景区建议,今后能进行专业营销策划人员培训、新媒体的认识和使用等方面的活动。由此可见,旅游区域“重开发、轻营销”的思想突出,不愿引进新的营销理论和人才,导致市场缺乏营销知识和专业人员,市场策划能力低、市场应变策略少。

(五)旅游区域政府和公众区域营销意识薄弱,参与意识差

当谈及区域营销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时,在参与调查的近80%的景区认为,政府重视不够,无论资金还是政策支持力度都不够,区域间交流少,区域营销活动不够,旅游服务企业及其相关人员参与性不活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区域政府及产业相关利益者在区域竞争中区域营销意识淡薄,参与意识差,兴趣不高”。

(六)旅游区域公众信息获取渠道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随着QQ、微信、微博的出现,人们获取旅游信息途径日益增多。在此次调查中,近43.67%的游客选择电视、37%选择网络作为其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可见,我州在旅游区域公众信息获取方面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七)旅游区域渠道营销面窄,服务产品老化

在300份游客市场调查问卷统计中,大部份的游客都愿意选择单位、旅行社组织或与亲朋结伴同行,只有近10%左右的人选择“个人出行”。对于“消费方向”,主要用于住宿、购物、餐饮、娱乐项目安排,其中住宿和餐饮开支占60%以上,购物占36.33%,娱乐占18.67%。从中可以看出,旅游区域游客出行选择方式少,渠道营销面窄,消费方向无非就是“老三样――吃、住、行”,服务产品老化,娱乐项目缺乏吸引力和消费力。

(八)游客消费理性、目的性强,极具个性

据统计,近70.67%的游客其旅游目的是冲着休闲度假而来;64.67%的游客冲着当地民俗风情而来;34.33%的游客为当地热带风光而来。另外,61.33%的游客采用自费出行的方式,只有15.67%的游客采用公费出行。旅游区域内游客在整个行程中明白自己来旅游地要做什么、喜欢什么、爱什么,自主消费旅游趋势日趋明显。由此或见,旅游区域内游客消费理性、目的性强,极具个性。

(九)旅游区域规划和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旅游区域形象好,市场认可度高

据统计,60%以上游客对区域规划和景区配套设施满意,70%以上满意行程。在区域形象评分方面,近73%以上的游客打出了“80”以上的高分,54%的游客认为区域形象宣传特色突出,很有吸引力。这说明旅游地客源市场评价高,市场认可度好,客源市场拓展和深挖的可能性很强。

(十)旅游区域文化绚丽多姿,丰富多彩,极具特色

从统计中可见,大部分游客对区域内旅游文化很感兴趣,当地文化认知度较高,如傣族文化、南传佛教文化和雨林文化。近56.67%选择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极具旅游区特色;65.33%游客认为,在未来区域形象设计中应在民族文化上下功夫。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西双版纳虽然旅游资源优异,市场认可度高,但其市场营销环境有待提高。当地政府和产业链相关利益企业营销意识淡薄,市场缺人、缺技术,宣传投入少,档次低,市场无策划、应变能力差。由此可以预见:区域营销运用和开展将成为未来当地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种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国家营销――创建国家财富的战略方法[M].俞利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

[2]万玲.区域营销的理论、方法与策略及其在我国的实践[D].上海大学,2006.

第5篇:旅游景区策划范文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招商局的指导下,我局创新招商思路,完善招商机制,改善投资环境,狠抓责任落实,强化了项目包装策划,拓宽招商渠道,丰富招商形式,注重招商工作实效,积极落实全省旅游招大引强行动的相关工作部署,加强了对区县旅游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协调,向各区(县)转发了《省旅游局关于推进全省旅游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旅游招商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方法步骤,推动招商工作向前迈进,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领导重视是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前提,我局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旅游招商引资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队、所)的负责人为成员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场开发科,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制定招商引资工作计划,坚持两手都要抓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旅游工作不动摇,一手抓招商引资工作不放松,以招商引资工作来推动旅游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强化招商措施,加大招商力度

在市委市府提出的“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旅游组织中心”发展战略指导下,坚持“引资、项目”两大带动战略,继续以景区招商为重点、项目为核心、服务为宗旨,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稳住增势,突出重点,积极作为,进一步完善投资促进服务工作,加强软环境建设,重点打造旅游精品,强化招商引资以及旅游宣传促销,努力发挥招商引资在推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整合资源,包装项目

为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促进旅游招商取得实质性突破,我局高度重视项目包装策划工作,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招商的理念,先后委托高端策划机构策划我市重点旅游项目;收集汇总全市旅游项目进行精心包装;专门印制招商画册,建立了××旅游招商项目库,全年累计包装策划了旅游招商项目41个,为××旅游招商工作储备了详尽的资料。

1、建立招商项目库

在项目包装储备上,聘请专业机构包装策划了“一江揽五秀”5个项目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分析,并将其列入全省大力支持的重点旅游储备项目。另外,收集、汇总、包装了张坝景区开发建设项目、方山生态园、华阳现代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双加镇松滩湖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项目、凤凰湖景区项目、普照山景区项目、天仙洞景区项目、百吉滩温泉项目、玉蟾山温泉项目、玉兰山景区旅游建设项目、福宝古镇旅游整体开发建设项目、尧坝古镇维修保护建设项目、法王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震东民族文化特色度假村项目、红龙湖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画稿溪部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黄荆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丹山中心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计18个旅游招商项目报送了市招商局,完善充实了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

2、编印招商画册

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比较,精心包装了张坝桂圆林及沿江旅游带开发建设项目、方山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笔架山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神臂城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黄荆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凤凰湖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芙蓉岛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百吉滩温泉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天仙硐景区前山与后山整体旅游开发项目、叙永县丹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心景区、部级自然生态保护区—画稿溪开发建设项目、红龙湖度假旅游区开发建设、佛宝景区天堂坝片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玉兰山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泸县龙蟾温泉度假村开发建设项目15个招商项目,并委托专业公司策划、设计、编印了精美的《××旅游招商画册》,为全市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委托机构策划项目

为增强我市旅游吸引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价值,包装策划具有投资价值的旅游项目开展对外招商,今年从旅游发展资金中安排了200万元聘请了北京大地风景旅游咨询集团和北京时代科旅等专业策划机构分别策划了江阳区美酒湾旅游项目和纳溪区天仙洞、凤凰湖景区等3个旅游项目,这3个项目的成功策划为我市以后旅游招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行性材料。

(二)利用展会开展招商

在招商方式上,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利用参加各种展会的时机,组织有关项目招商单位到重庆、成都、大连、义乌等地开展旅游招商活动8次,先后参加了第十二届“渝洽会”、“重庆·××投资说明会”、中国国内旅交会、第十届西博会、义乌旅游商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进行了项目推介,向参会客商重点推介了我市佛宝、黄荆、张坝等旅游招商项目,与客商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洽谈,为××旅游招商开辟了途径,拓宽了××旅游招商渠道。

1、1月9日至11日,我们精心组织了合江县旅游局、佛宝景区以及古蔺县旅游局等有关旅游企事业单位到重庆参加了由省旅游局主办的四川旅游产品冬季宣传促销活动,借助这个平台散发旅游招商引资宣传资料1000多份。

2、3月27日至29日,我们组织各区(县)旅游局、旅游景区及旅行社的有关负责人共计30余人参加了2009中国重庆城际旅游交易会,在会上经与有关友好地(市、州)的旅游部门、旅游骨干企业、旅游协会、新闻媒体的协商,参与加入了中国城际旅游联盟,有效推进了我市的区域旅游合作,为我市在重庆的旅游招商奠定了基础。 4、5月11日至13日,我们组织江阳区旅游局、合江县旅游局、佛宝景区、尧坝古镇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到重庆参加了第十二届重庆渝洽会,在××投资说明会上向参会客商详细介绍了我市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并推介了我市佛宝玉兰山开发建设项目、黄荆旅游开发项目和一江揽五秀旅游项目等三个重点旅游招商项目,引起了参会客商的积极关注和浓厚兴趣。并组织有关旅游企事业单位参加了展览,现场接受了大量客商和游客咨询。 7、11月12日-15日,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在浙江义乌举行,为筹备此次旅游商品博会,我市精心包装了佛宝旅游招商项目和黄荆老林招商项目报送省旅游局统一推介,最终,黄荆老林项目入选全省十大重点旅游推介项目在义乌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进行了推介,赢得了众多旅游商家的青睐; (三)重点出击,专场推介针对重庆主客源市场,我市在重庆市工商联、重庆市旅游商会的大力协助下,与市招商局联合在重庆召开了××旅游招商推介会,重点推介了我市古蔺黄荆老林旅游项目、叙永丹山旅游项目、合江佛宝景区旅游项目、法王寺旅游项目和尧坝古镇旅游项目、江阳区长江美酒湾旅游项目、纳溪区凤凰湖和天仙洞旅游项目共8个旅游招商项目,宣传了我市旅游资源和产品,与有投资意向的投资商进行洽谈和磋商,并积极邀请前来考察环境和项目。重庆市工商联、重庆市旅游商会领导出席了我市推介会并分别讲话,他们表示将于近期组织重庆市投资商和旅行社负责人考察团来我市考察。

(四)强化媒体,重在宣传

今年,我局在招商方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首先,加大了与相关平面媒体的合作,在××日报、××晚报上开辟了专题专栏,分别介绍了我市旅游招商项目和招商相关信息。其次,加大了网络宣传力度,建立了网站旅游招商专栏,设置了旅游招商项目库,公示了我市的旅游招商相关政策和服务项目,借助网络的广泛覆盖性,获得了较高点击率,有效地宣传了我市的旅游招商情况。

(五)邀请客商,来泸考察

“走出去”的目的是宣传,“请进来”才能让客商更直观更详尽的了解我市旅游资源情况和旅游项目情况。因此,从实效性考虑,我市旅游招商在走出去宣传的基础上,工作重心开始向“请进来”倾斜,遵循广泛宣传、深入洽谈、实地考察的招商步骤,积极邀请对我市旅游项目感兴趣的外地客商来泸实际考察。先后有香港竣洋集团、香港环球投资公司、广东东莞王评设计公司以及重庆、广东、浙江等多家投资商来我市考察了佛宝景区、法王寺景区、尧坝古镇等景区景点和分水乡、黄舣镇、华阳街道、弥陀镇等相关旅游项目,目前仍有几个项目在密切联系之中,可望有实质性进展。

(六)改善环境,强化服务

实践证明,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推进招商工作的重要动力。为此,我们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招商工作的重点,坚持用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作风、最优秀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工作搭建广阔的平台。实行政务公开,大力推行行政效能建设,执行优化投资环境的“九项制度”,即: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重大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制、政务公开制、限时办结制、首办负责制、文明办公制、软环境建设责任追究制等。同时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了我局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推动了重大旅游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旅游招商实效

经过全市旅游系统的共同努力,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新的成效。从签约情况看,我市已新引进张坝桂圆林生态健身中心、笔架山生态观光园、玉蟾温泉度假区、洞窝峡谷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黄荆四星级宾馆及郊野公园项目、张坝景区二期土地整理项目、天仙硐景区天全寺项目和鼓楼山景区项目,项目合计投资32.928亿元。其中,洞窝峡谷景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玉蟾温泉项目和黄荆四星级宾馆及郊野公园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黄荆、福宝、百节温泉景区也正在与投资商洽谈中。 2、泸县玉蟾山温泉旅游开发项目。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13.6亿元,主要开发建设温泉池群、温泉度假区、濑溪河二桥等景点。目前已完成200亩征地。

3、合江县城三星级宾馆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进行合江县三星级宾馆及配套设施投资建设。

4、黄荆四星级宾馆及郊野公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500万元,目前已完成征地拆迁、设计工作,正在开展前期建设工作。

5、张坝景区二期土地整理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亿元,进行景区二期开发建设,主要包括张坝核心景区打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准备将其打造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6、天仙硐景区天全寺项目。实现招商引资3480万元,用于修建天全寺景点接待处、圆通店。

第6篇:旅游景区策划范文

一、区域概况

抗战时期,重庆为战时首都,数以万计的企业、学校、近8万吨黄金搬迁至此,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二战时期,它作为中国的战时陪都和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战场的指挥中心名扬海内外,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四大历史名城。八年抗战,为重庆留下了数以百计的抗战陪都文化遗址。

歌乐山山洞片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南部,区内林木茂密,被誉为“山城绿宝石”;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政府西迁,山洞地区行政机构、要员公馆林立而成为事实上的战时行政中心,被誉为“小陪都”。

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根据普查,确认的旅游资源单体共 98 处,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旅游资源的分类,山洞所占主类资源的汇总情况统计如下(表 1)。

从表中可以得出,山洞人文资源远大于自然资源的比重,其中遗址遗迹类比重超过 50%,历史文化价值颇高,是旅游开发的重点所在。

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一)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山洞片区含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既有历史文化类资源,又有自然生态类资源,是一个乡镇、山地森林、抗战陪都文化集中的区域,最突出的几大类资源是抗战陪都文化、袍哥文化、山地与森林景观。而本区因其历史原因,抗战陪都文化名区久负盛名,在大文化背景下,每一类旅游资源都具有突出的特点和性质。无论从整个区域的知名度还是部分景区景点的知名度,山洞抗战文化遗址在全市甚至全国、海外都有较高的声誉,如官邸、美龄楼、马歇尔公馆、林森公馆、美龄舞厅、林森墓等。

(二)自然旅游资源以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山地森林景观为主要代表

山洞背靠沙坪坝区天然大氧吧――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山洞地区植被密集,空气清新,具有丰厚的山林乡村资源,自然资源覆盖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水域风光和气象气候四大主类。

(三)人文旅游资源以陪都文化为突出代表

山洞地区人文资源相对突出,拥有范围覆盖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和旅游商品四大主类。据统计,山洞辖区抗战文化遗址共79处,现存遗址36处,包括市级文物6处,区级文物 15 处,待定文物 15 处(保存完好但未定级的 11 处,急需修复且未定级的 4 处),其余 43 处已被毁。由此可见陪都旅游资源类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三、开发现状

(一)文物遗迹破坏严重,未得到有效保护

山洞陪都遗迹居多,但得到有效保护的不多,大量抗战历史遗址遗迹失管失修的情况严重。除极少数革命历史文物外,其他遗址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基础配套设施落后

山洞旅游资源相对完善,但地区的可进入性差、周围旅游环境恶劣,基础配套设施不足,在旅游区域没有看到景区标识牌、信息引导牌等基本旅游设施。

四、山洞旅游开发建议

(一)结合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对该区旅游开发进行精准定位。

先前的旅游规划多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较少考虑旅游市场需求因素,与旅游市场脱轨严重,造成旅游项目无市场,旅游规划未能落地实施。在此后的旅游规划中应从市场角度出发,对接游客需求,从市场定位、旅游形象定位上吸引游客。

(二)旅游开发要重视资源的挖掘和保护

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旅游资源有物质形态的,也有非物质形态的。对于物质形态的资源,如遗址、遗迹、文物,要保护;对非物质形态的资源,文学、艺术、精神等,要挖掘、弘扬。山洞抗战陪都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有大量物质形态遗产,而且有大量的非物质形态遗产(如文学、戏剧)。在旅游开展过程中开发与保护并重,增加抗战陪都文化旅游的内涵,不至于形成“ 空壳”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资源开发应重点突出,彰显旅游特色。

资源开发循序渐进,主次分明,对体现陪都文化、寻根文化、民俗文化的资源点(片区)重点开发,开发过程中结合旅游规划目的,准确包装,充分体现旅游特色。

(四)与周围景区协作,打造精品旅游环线。

山洞周围旅游资源富集且品质较高,有国家AAAA级景区――歌乐山森林公园、磁器口古镇、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革命纪念馆。山洞资源比较单一,凭一己之力很难将市场做大,与周围景区加强合作,共同打造集陪都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古镇文化、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山洞抗战遗址――歌乐山森林公园――烈士陵园――红岩革命纪念馆――磁器口”精品旅游环线。

(五)旅游营销信息化,通过开展节事旅游来增加市场知名度。

第7篇:旅游景区策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景区 景观规划 主题文化 包装

引言

主题产生于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初始策划阶段,主要是用来指导和约束后续景观规划设计与意境营造工作的。随着国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开发暴露出了诸多严重的问题,造成旅游景区在整体视觉上混乱、无序、人文关怀不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出现。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景区的地域文化历史挖掘不足、景观资源浪费,致使景区主题定位的错位或缺失,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文化包装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如何通过对景区的主题文化进行包装,打造一个既具有鲜明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又能满足游客休闲与游憩活动需求的主题景区是旅游规划中的难题。

1 旅游景区规划概述

1.1 概念

旅游景区规划是指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各项资源、有效经营和科学管理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景区资源的多种功能与价值,通过对各项旅游要素进行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创造景区更大的吸引力。

旅游景区规划目的是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来烘托主题,并通过主题来表达特定文化内涵。根据自身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大致形成了以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产业文化为主题的三种类别的旅游景区。其中,自然生态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气象、动植物观赏等为主题的景区;社会人文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名人、名胜古迹、民俗文化、事件等为主题的景区;产业文化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游乐、科学科幻等为主题的景区。

1.2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有几种不良的现象蔓延,一种是过于重视构成景区环境的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小品、主题雕塑等表面物质形式的景观要素建设,而忽视景区精神内涵的提升;另一种是不切实际地的照搬模仿,旅游景区的风格混乱;第三种是过于重视商业经济利益,弱化了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内涵。最终,导致已建成的许多景区开发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特色与人文关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究其主要原因是在旅游景区的策划阶段时,对景区的主题定位缺失,形象塑造错位。

2 旅游景区主题文化的影响因素

主题文化作为旅游景区内容的组织主线,是对整个景区旅游环境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是景观规划设计人员进行旅游项目规划艺术形象和旅游产品开发的总指导思想与理念。可以说,一个旅游景区规划的成功与否与其主题的确立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旅游景区主题的界定往往受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1 旅游资源条件

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或区域能够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确立景区主题定位的题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景区的旅游资源包括项目区域背景、周围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特征等各项资源。

2.2 设计师的素养

设计师的职业素养决定了旅游景区主题定位的高度,即特色性和鲜明性。如果一个设计师缺乏应该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对旅游景区缺乏实地调研与考察、系统全面的分析基础,片面追求新奇时髦、视觉冲击力,这都会使其对旅游景区独特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拿捏不到位,造成主题定位的错位或缺失。

2.3 管理者的水平

除此之外,主题定位还和景区主要职能管理部门或管理者的水平有关。如由于管理者的短视或干预,为了暂时的政绩工程、表面的形象工程,往往也会造成主题定位不准、不突出,景区缺乏应有的识别性和感召力,各项资源难以形成市场效应。

3 旅游景区主题文化包装策略

旅游景区主题文化包装是指对景区特色与个性塑造。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挖掘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人文遗址或遗迹等各项文化资源的内涵,凝练出最具有特色和个性且区别于同地区其他景区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设计开发旅游产品,达到提升景区品牌形象,增强景区吸引力的目的。

3.1 立足文化,凸显主题

文化不仅是确立旅游景区规划主题的引擎,更是形成有别于其他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的灵魂。一个景区的主题要能很好反应其文化内涵,就必须对景区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等各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整合提炼出核心主题文化,以此作为旅游景区规划的根本。同时,要求旅游景区的主题具有鲜明性的个性特点,体现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在游览中能够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景观序列设计

在空间布局时,围绕主题来规划旅游景区,划分景区的各大功能区,设计旅游景点,组织交通流线,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景观序列,达到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传承地域文化目的。

对于景观序列的规划,可以通过编撰故事情节隐喻主题,然后围绕情节展开各分景点的设计和组织。例如宁夏的沙坡头景区依托生态自然资源(大漠文化),编撰桂王城的故事来包装景区的主题;新疆的喀纳斯湖景区结合图瓦人的神秘信仰,编撰湖怪的噱头来包装主题,吸引人游客。当然,编撰故事不可胡编乱造,是对景区的文化资源内涵更为深刻的梳理。在景点的设计上,可以通过直白和隐喻的艺术手法来对主题进行文化包装。例如可以通过情景雕塑、主题标志、文字、图案等形式以直白的手法将景区所在地的历史事件、民族习俗、文化传统等主题再现出来;再如借助景区规划的场地材质、空间体量、色彩、光线、序列等形态以隐喻的手法来包装主题。最终,使游客在景区中体验到“由景入境,由境生情”的感受,获知景观所蕴涵的主题情感,满足精神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2)影视剧创意

通过挖掘景区所在地的民间故事传说、人文遗址或遗迹、英雄人物事迹等文化资源,创作影视剧来对外宣传景区旅游文化和品牌,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例如由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即《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等,以绚丽的山水风景、民族民俗文化为创作核心,成功包装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宣传城市形象,打造旅游品牌;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西部影城,原本是地处宁夏银川西郊镇北堡荒野地带的一处城堡遗址,通过张贤亮的运作,使《红高粱》、《大话西游》等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因此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影视剧的成功使其成为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的宁强县青木川古镇,因电视剧《一代枭雄》的热播,作为故事发生的原型地,带动了古镇旅游发展。

3.2 合理安排,统一规划

整个旅游景区的主题要有统一性和逻辑性,景区与景点之间的大小主题要体现总与分的逻辑关系,即在大主题的统一下有细分主题,其主题内容与表达形式必须统一于大主题之内,且大小主题的文化特点都能体现整个旅游景区的风貌。其次,主题的选择和确立必须综合地考虑景区所在地范围以外的周边地区旅游的开况,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旅游产品定位,确立具有鲜明特色与个性的主题文化。

对于旅游景区环境的构建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将每个分景点设计纳入到整体空间环境设计中来,使构成景观的元素与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环境优美、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这方面可以借鉴企业CI理论,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进行包装。

(1)VI系统设计

VI 全称Visual Identity,即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对于旅游景区的VI视觉识别系统规划,主要表现在景区的主题理念与视觉传达的协调性,即造型与材料的统一性、颜色的一致性、风格的一致性等。通过旅游景区的VI设计,使旅游景区庞杂的系统具有更强的条理化、系统化和协调性,促使景区特色文化主题的形成,在视觉上各分景点的标识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小品、建筑以独特的造型、色彩等设计语言体现其性格与魅力,唤起人们对地域人文特色的记忆。此外,在手工艺品、服装、饰品、门票等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包装上体现统一性,有利于品牌的形成。

(2)标志设计

在景区VI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标志设计。标志设计作为景区旅游形象的主要文化载体之一,是旅游景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景区主题文化的形象化、视觉化、图案化概括,具有高识别性、传播快、识记性强的特点。一个成功的旅游景区标志,只有通过深层挖掘景区的各类文化资源,提炼出景区文化的核心(即主题),然后以解构、整合的手法创作简洁明了的视觉文化符号,同社会大众见面,达到宣传景区品牌的目的。

3.3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从游客的参与性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景区规划要以游客的心理和行为需求为出发点,充分了解游客的动机与爱好,在审美情趣和求知欲望上下功夫,将景区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发展为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多元化产品,使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人生体验和经历,并加深对景区主题文化的理解。

目前,对于旅游景区最成功且最常见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策划节庆活动来实现游客的游憩参与性。因为节庆活动互动性、参与性较强,同时也是最好继承文化传统的一种方式,是了解景区主题文化的窗口。根据景区的自然资源特点,可以设立具有特色的植物采摘节、观花节等;根据景区的文化资源,可以设立特色民俗文化节等。当然节庆活动的策划与设立不是盲目性的、毫无根据的标新立异,一定要有文化的渊源,在实际运作中禁忌过于重视节庆活动的营销价值作用,而忽视其内涵的发展,例如甘肃省西和县的巧娘娘节,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泼水节等。

结论

通过对旅游景区主题文化的包装,规划出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有时代性特点的旅游产品,体现人文关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对外旅游服务功能,增强景区的市场竞争力,达到传承和弘扬地域传统文化的目的,使地方特色文化与环境文脉得以延续。同时,在对一个景区主题文化的包装过程中,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过于重视商业经济开发;注重对旅游产品的文化主题内涵不断地挖掘,以保持旅游产品的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永福.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2:85-86.

[2]徐晶.民族旅游文化包装创新[J].包装工程,2013(4):17-20.

[3]秦学颀.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J].经济地理,2002,22(1):115-118.

第8篇:旅游景区策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策划;创意;品牌性;特色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83-01

一、创意旅游项目策划的概述

一般说来,旅游策划是在整合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创意思维,实现自然与人文资源及旅游市场的优化拟合,最终实现旅游业市场发展定位的创造过程。旅游策划的基本任务是针对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形成产品形象、基本功能和营运模式,从而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促使旅游目的地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项目创意是旅游规划的灵魂。旅游规划不但要进行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对旅游景点进行空间组织与开发实施,更为重要的是进行项目创意。项目创意不能就资源谈资源,就景点论景点,而是要把现有的资源和景点,通过新的构思,进行创意,塑造出各具特色的品牌和形象,使游客在游览时油然而生美的感受和心灵上的共鸣。在旅游景区的开发设计中,具有独特创意的景观往往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心理冲击,让游人过目不忘,因此被作为旅游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

二、开发构想与项目创意

(一)创意能将一个地区的“劣”转化成“优”

以临泽沙漠为例: 从旅游开发的的资源导向来看临泽沙漠公园的资源特色主要在于荒漠沙丘戈壁等要素构成的风沙地貌景观属于典型的劣地型旅游地,其“劣性”体现在自然环境条件相对恶劣气候和温差变化大人类活动较少和基本属于人类居住的非适宜区域,这些劣性从一般的角度来看人们似乎避之不及,但从旅游者的行为来分析,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沙漠劣地景观的劣性能激起那些喜欢挑战极限向往原始荒凉和酷爱挑战冒险的自助旅游者和探险旅游者的强烈兴趣,那些既能再现原始自然风貌,又能提供多种个人或团体可以挑战自我或本能的参与性节目的劣地就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临泽沙漠公园的开发创意就是意在体现沙漠劣地的“劣性”,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既能再现沙漠地区原始景观沙丘戈壁等特色又能给旅游者提供主动参与的系列活动在景观再现上规划设计了静态的沙漠现状景点和动态的沙漠化。

(二)创新能强调品牌性,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以布莱克博物馆为例:博物馆定位于“让游客认识布莱克的人民与工业”。体验性为主打的旅游项目。主要展示18世纪初期以来的布莱克历史。布莱克区的古建筑经过巧妙的规划,营造出一个真实生动的村庄与工业社区。游客从中能够体验出布莱克区制造工艺的特点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作用。

现代博物馆的核心产品是向人们提供的体验。博物馆采用的解释技术在产品体验的传递中以及最终游客在参观中的收获上起到关键的作用。解释的关键在于“使用一切手段向游客诠释历史”。满足了旅客的需求。

布莱克博物馆还应用了ASEB栅格分析法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说明这种类型景点的市场需求是很强的。布莱克提供的产品具有多重属性。相对其他博物馆拥有较多的游客量。游客喜欢布它的原因是,置身于博物馆之中,对往昔的回忆和留恋油然而生,而且它的布局令人赏心悦目。重点是有其它博物馆没有的项目,正是创意突显之处,例如:采矿与运河旅行一类新颖的设施。博物馆中没有任何“禁止触摸”的警示。一个“活的博物馆”的管理环境能够帮助游客更好地参与和融入景点之中。游客认为村庄及其各种展示都真实地再现了过去。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般都熟知游客最感兴趣的参观项目。这些令游客满意的项目,可能显示了参观项目具备新奇感的重要性。

总体上说,布莱克博物馆在环境营造方面是成功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娱乐与教育的双重体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向游客提供适合的体验与收获是游客满意以及商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也说明此旅游项目以游客体验为品牌产品进行的开发。独具特色,与以往那种隔着玻璃看展览的传统模式有了区别,体现了创意性。

三、结语

旅游开发必须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的同质或重叠,打造自己的特色,推进区域旅游的,特色发展,达到“创意为先,融入规划,指导实践,差异发展”的目的。应对项目的基础情况。项目的政治、经济环境作详细的调查,对同类旅游资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并结合各种区位条件从而确立旅游项目创意策划的核心内涵。强调特色,使其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创意是旅游项目策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9篇:旅游景区策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示范区;建设

近年来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探索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加快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建设,是促进甘肃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出路,它对加快旅游业的升级转型,促进区域联合,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充分认识旅游产业示范区试点建设的必要性,探索适合甘肃省旅游产业示范区发展的模式,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旅游业发展,建设一批旅游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强化甘肃旅游的品牌形象和地位,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1]。

一、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条件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上游,地域辽阔,总人口2617.16万,全省共有44个少数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共居地区。甘肃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类型多样,有“中国地理缩影,华夏文明故乡”的美称。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始祖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多元文化汇聚交融;大漠戈壁、冰川雪峰、森林草原、砂林丹霞、峡谷溶洞等多种类型的自然景观异彩纷呈;民族风情、多彩民俗,更令人流连忘返[2]。在甘肃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自然美景交相辉映,历史名胜引人幽思,民族风情浪漫瑰丽。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开发的旅游景区景点近400处,具备基本接待能力的景区景点200多处,已有A级景区140个,其中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39个[3],还有众多正在开发和待开发的景区景点。

(二)发展环境

1.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促使旅游成为消费热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使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GDP和人均GDP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2.新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为甘肃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西部大开发、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建设、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等宏观战略的实施,使甘肃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的投入力度,这必将有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3.各级政府对甘肃旅游产业的重视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国务院近年来连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甘肃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

1.旅游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甘肃旅游产业缺乏总体发展规划,旅游规划编制落后,省区内各市(州)、县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景点建设处于自发开发状态,存在盲目和重复建设问题,开发形式单一,难以体现各自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不利于优势资源的提取开发,缺乏长远的计划和规划。

2.旅游业基础设施不健全,要素配置不完善。甘肃省由于地域条件限制,景点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建设项目层次低,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交通成为制约瓶颈因素,旅游大环线道路质量不高。除部分成熟景点外其它景点基本的住宿、给排水、供电、通讯、游客服务中心等基本旅游设施缺乏。

3.旅游产品单一,宣传促销模式缺少创新。旅游产品仍以游览参观为主要模式,参与型、娱乐型、体验性等经济收益高、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深度产品开发不足。各级政府给予旅游部门的宣传资金很少,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调、缺少创意。

4.旅游投入不够,缺乏旅游专业人才。甘肃省总体经济实力不强,旅游业投资环境较差,旅游项目建设缺乏资金,总体上旅游投入严重不足。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够,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服务和管理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5.保障机制运行不畅。在甘肃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不显著。旅游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存在地方各级部门与政府和旅游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多头管理等一系列体制和机制问题,导致权责不清,不利于旅游管理工作。

二、旅游产业示范区的构建体系

(一)科学编制规划,落实规划确定的内容

甘肃旅游创新发展必须考虑打破常规,在我省旅游资源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加快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同时做好资源配置和线路设计、产品与产业发展、政府管理与市场化、体制与机制、招商引资式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新型旅游特区建设等领域的创新示范基地建设规划。

目前,甘肃已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山丹县、永靖县、临潭县作为首批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进行重点建设。青城镇、冶力关镇等一批条件好的旅游地将建成新型的旅游示范点,促进我省多元化旅游区的发展。比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特色旅游项目,探索在我省旅游业发展起步早、效益较为突出、品牌号召力较好的地区,向中央要政策尝试设置免税区或者退税区[4]。敦煌作为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品牌号召力好,但由于经济和地域等原因,其吸引力相对单一,其更大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制约。这种相对独立的地域区位特征,如果配合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要素条件,适合设置一个免税区,配合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建设,把敦煌建设成一个内陆地区国际旅游示范区。这样,将会进一步提升其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全面带动旅游业的升级转型,从而强化甘肃旅游龙头的品牌形象和地位,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

在旅游示范区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的开展模式,政府应将首要的重点放在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彻底改变本地区落后的交通状况。旅游主干道和各景区连接道路要全部打通并且要达到规划标准,形成县域内外旅游环线,景区内道路全面提升,各自景区道路全部连通,旅游断头路全部消除,以提高示范区旅游接待能力。

各示范区应着力培养一批旅行社、宾馆酒店、旅游交通、旅游商品企业,形成若干家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服务集团或是旅游投资公司,形成旅游服务企业组织集群,使得旅游服务企业组织得以完善,建立市场经济需求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旅游服务企业运作机制,为各示范区的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服务系统。

(三)发掘策划最能代表本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

有效整合各示范区内所有旅游资源,以示范区特色品牌为目标进行开发建设。做好各示范区的旅游产品规划,为各景区、景点设计出既各具特色,又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是做好示范区旅游规划的重要指标。可以立足各示范区特色资源,不断开发品味较高、适于销售、富有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的民族类服饰、刺绣、奇石、剪纸、药材、野菜等一系列特色名优旅游产品。

开发体验性和参与性商品。让游客在购买旅游商品的同时也能参与其中。这种方式不仅能增添旅游乐趣,激发游客的购买欲,而且能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艺术,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加大对外旅游宣传力度,提高旅游形象知名度

加强与国内各地的旅游机构的交流合作,联合促销,进一步与各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和协会建立紧密联系,与省内外特别是周边地区的各类旅游机构进行合作,构筑新型旅游协作体系。在充分发挥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传播作用的同时,积极采用电子网络宣传,加强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信息化建设。

积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作为当地标志性的旅游节庆活动,融合宗教文化、历史文化考察、人文自然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交流于一体,并使其成为当地旅游的拳头产品之一。积极参加、组织各种与旅游有关的展览会、交流会、研讨会、演出会、招商引资会、新闻会等公关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著名作家、有广泛影响的新闻媒介的记者来考察交流。

(五)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要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切实重视和积极加强示范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政府决策层、管理实施层、服务操作层等多层次和包括宾馆饭店、旅行社、景点景区和旅游交通等多门类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体系,以提高示范区旅游业宏观管理和微观经营水平。

加大旅游人才引进力度,强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要及早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同时,从外地积极引进懂管理、善经营的旅游专门人才和多方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献身示范区的旅游事业。实施旅游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岗位培训,从职业道德、文化修养、业务素质和服务技能等方面强化培养。

三、旅游产业示范区保障机制的建立

在示范区建设体系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保障体系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健全其保障机制。

(一)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

旅游产业示范区试点建设工作应由省发改委会同省旅游局牵头组织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旅游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协调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层领导全力抓、相关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布局、宣传促销、市场监管、队伍建设等行业发展职责,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部门要对旅游业的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发展改革给与大力支持,财政部门要逐年增加旅游发展资金和宣传推广资金,交通部门要将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列入交通建设规划优先安排,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国土、宣传、教育、文化、文物、宗教、环保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统筹安排,将试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予以谋划考虑,各示范区要周密部署,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二)建立创新旅游资源管理模式――旅游资源一体化

当前,各地方因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产生的利益纠葛、相互掣肘的问题相当严重,旅游资源的多头管理会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重复建设,浪费财力和物力,应在示范区探索出一条旅游资源管理一体化道路,统筹协调交通、文化、农业、商业、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尤其应尽快解决林业、文化、文物部门与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资源争夺、多头管理、发展受阻等一系列严重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为全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扩宽路径[5]。可在各示范区选择2―3个试点,完成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创新的尝试与探索。

嘉峪关市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也积累了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管理的经验,可优先选择为示范点。嘉峪关可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把分属各部门的旅游资源做好资产评估,以入股的方式由管委会统一管理运作,以此协调各部门的利益,探索一体化管理的模式,突破旅游资源部门所有的体制壁垒,运行成熟后逐步向全省推广。庆城县作为县域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示范点比较成熟,已形成庆城模式,可进一步引导总结推广。

(三)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

由于旅游示范区的建设牵扯的部门和行业广泛,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方式。特别是针对甘肃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的情况,应该由政府负责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示范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引导和管理。对于合理的开发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对不合理的开发则进行约束和管理。

有关市(州)、县领导要对旅游示范区试点工作给与支持,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省上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各示范区的试点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研究提出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示范区旅游产业开发。如在开发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过程中,可以积极运用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鼓励旅游景区城乡劳动者通过开办“农家乐”、旅游商品开发加工等项目实现自主创业。

四、结语

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效益明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我们要提高对加快旅游示范区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旅游示范区的建设作为重要目标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广泛深入地进行资源普查、调研,充分关注示范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展策划、研究、规划工作,创新甘肃省旅游产业示范区发展模式,促进甘肃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发改委,甘肃省旅游局.关于开展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试点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Z].2008-12-8.

[2]高亚芳,秦斌峰,张立群.甘肃导游教程[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0:7-4.

[3]甘肃省旅游局.旅游观察:2010年甘肃十大旅游亮点[N].甘肃日报,2011-1-14(12).

[4]潘明.我国免税业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分析――基于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9(1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