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旅游经济研究范文

旅游经济研究全文(5篇)

旅游经济研究

第1篇:旅游经济研究范文

一、文化与旅游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结语

第2篇:旅游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体验经济;文化旅游;开发

1“体验经济”相关论述

1.1旅游体验经济。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的丰富,人们在旅游中更加注重精神化的美感享受。在体验经济的发展下,旅游业逐步从地标性参观游览转为体验型深度游览。人们不再以去过某个城市的地标建筑作为游览目的,而是以在城市中深入生活、体验最原始的城市文化而增强旅游感受。旅游体验更加在注重旅途的个性化、情感化和体验化。在茶文化的旅游中,人们由普通的制茶设备参观、茶园采茶活动衍生出了深入茶乡生活、与茶乡人民同吃同住,甚至在山区帮助茶乡人民采茶制茶的活动。由此可见,体验型旅游并不以享受、观看为主导,而是要让游客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对旅行产生深度的自我情感升华。旅游体验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乡和除茶文化之外的其余特殊文化体验型旅游的发展,将传统的茶乡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获得旅游市场和茶叶市场的共赢。1.2体验型茶活动。体验型茶活动包括感受体验型和实践体验型。一方面,现代的茶村游览、茶文化博物馆游览等,都是以参观为主的感受体验型茶文化活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翻阅、茶文化演变脉络的了解以及在现代茶村的游览,人们能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并在传统优秀文化的氛围中,产生出对文化和社会的思考。另一方面,现代的制茶体验社、茶叶冲泡学习社以及泥塑茶具制作社等,都是以实践为主的深度茶文化体验活动。在此之下,人们不再是旁观的客体,而成了实践的主体。实践体验活动相比感受体验类活动,更能激发人们的深度思考,提高人们的精神格局。通过实践,人们对茶文化的记忆和感触更深。现代茶文化旅游旨在将感受型活动和体验型活动相结合,最大限度的优化人们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产品的口碑。1.3茶文化旅游价值。文化旅游不同于景观旅游,文化旅游是在特定文化载体下进行的特定主题旅游,在开发旅游经济的同时促进文化繁荣。首先,现代人在茶文化旅游中,能够摆脱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焦虑,在行程中愉悦精神、放松心情。茶文化旅游以茶道“人本主义”为基点,注重每个游客的个体感受。其次,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开发能够复兴茶叶文化,繁荣茶叶市场,并带动茶文化下的其他传统元素,例如茶戏曲、采茶舞和茶器乐的开发。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文化旅游体系的构建也能够为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线路制定提供良好的参考。最后,茶文化旅游能够繁荣少数民族以及山区茶乡的经济,并提高茶乡市场化效益的同时加大民族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谐。综上所述,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对游客个体、旅游业本身以及旅游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2茶文化旅游开发分析

2.1旅游购物环节分析。在政府对旅游购物的规划管控下,旅游线路中导游对产品的推销逐渐规范化、隐形化。一方面,在茶文化旅游中推广的购物产品必须由国家审核通过,政府对打着山区茶乡名义的三无产品进行强烈打击。尤其是茶叶类食品的销售,更需要有关部门的批准认可,顾客能够根据公章对食品质量进行分辨。除产品的规范化之外,旅游购物的推销环节也逐步严格。部分茶文化旅游公司已经取消了顾客在旅游中的货物交易量与导游提成挂钩的方式,以导游介绍、顾客自愿消费为主,营造旅游中的和谐氛围。另一方面,以体验经济为主的茶文化线路多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式文化灌输,来促进顾客的茶产品消费,而非直接带到购物点进行单一产品介绍。旅游购物环节的隐形化,能够提高顾客的体验感,拉近顾客与旅游公司之间的关系,让游客在轻松、舒适的团队氛围下进行游玩和消费。2.2旅游主题内涵分析。茶文化旅游以“茶”为主题,进行旅游线路的开发和制定。现如今比较著名的茶文化旅游线路以中亚万里茶道以及武夷山茶乡为主,其余各地区也有自己的茶文化线路。整体而言,我国茶文化旅游主题太过宏观和宽泛,各景点线路虽地域不同,但主要模式和体验的主题内涵基本雷同。基于游客对多元化旅游的需求,旅游公司必须跳脱茶文化的“大主题”,多开发以茶元素为主的“小主题”。例如茶道旅游、茶画线路、名人茶事等与茶相关的茶元素主题旅游。在荆楚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制定中中,荆楚公司便主要针对魏晋时期的名人茶事作为旅游线路进行开发。游客在体验多元茶文化的同时,也对我国古代历史以及茶礼演变有了一定的了解。综上,茶元素的小型主题体验旅游,丰富了茶文化旅游的内涵,促进了茶文化下小众元素的传承和发展。2.3重叠复合旅游线路。茶文化主题旅游目前在我国正处于上升发展期,相对于其他主题旅游来说,线路开辟较少。因此不同地区的人民大多都是体验同样的旅游线路。随着茶文化的繁荣,参加茶文化旅游的人群基数过大。目前的旅游点无法满足人民的体验需求,造成旅游点饱和,影响游客的体验度。首先,对于旅游线路的重叠问题,必须在每个省市相应的开发出契合本地特色的旅游点,挖掘出本民族茶乡的茶事文化,让游客对线路有多样选择权。其次,在开发好不同线路的基础上,将这些线路进行有机整合,打造出复合型的茶文化旅游线路。根据顾客旅游的时间长短和兴趣、情感的需求,在数百条单一线路中进行复合分析,为顾客打造出独特的个性化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个体需求。

3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

3.1转化旅游商品价值。在旅游中,购物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旅游点购物产生的经济效益,几乎占整个旅游点的二分之一。如何在政策范围之下对产品进行有效输出和销售,是目前旅游开发的重点研究问题。基于此,旅游公司可以转化旅游商品的价值,将商品进行文化包装,让普通的商品变成具有情感表达价值的纪念物。首先,选择相应的茶乡主打商品,并赋予其符合大众心理情感需求的价值标签。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让游客对茶乡商品进行预先熟知。经过旅游APP上的旅游体验软文推广,将商品打造成来茶乡旅游必不可少的“推荐购买商品”。其次,在主打商品推广成功的同时,进行其他商品的推广。在公众认知中形成茶乡自有商品体系圈。并且茶乡的特色价值商品不仅能够在旅游点购买,还可在网络上进行预订购买。综上,通过转化商品的价值,为商品赋予情感。能够在推广茶产品的同时繁荣茶文化旅游,提高茶市场经济效益。3.2建设城郊茶村。基于现代体验经济下人们对“旅游体验”的情感需求,政府可与商家合作,进行城郊茶村的建设。一方面,借鉴龙坞茶村农家乐、黄龙砚茶文化旅游村的成功范例,将茶文化的各个元素都设计在度假村中。并在整体仿古茶文化村中,加入适宜现代人居住的基础设施。打造居住舒适性、审美观赏性为一体的旅游村。另一方面,减少旅游感,增强体验感。即在茶村中,增设原生态的农人制茶、村民采茶以及茶习俗的活动,减少旅游景点的打造,让游客在旅游之中忘记“旅游”,全身心的感受茶村生活。城郊茶村的建设,能够促进茶文化体验型旅游的深入,培养人们爱护茶乡生态环境的人文素养。3.3开发市区体验线路。市区旅游线路的开发与城郊茶村建设相辅相成,其线路可以互相独立,也能够有机衔接。市区茶文化体验线路以智能AR茶历史投影、自动化茶叶冲泡工具使用以及高级茶具鉴赏为主。少数线路还有茶叶碱观测以及茶微生物学习等有关茶科学的体验活动。市区的茶文化体验线路不同于茶村的古朴,它更注重现代茶文化的诠释表达以及对现代科技的应用。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图像分析系统,茶体验社能够还原古代茶服饰、图画及文献。因此,市区茶文化线路的开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主,在科技的基础上融合不同的茶叶元素,打造出“高智能”的旅游体验线路。

4结论

通过转化旅游商品的价值取向,人们对旅游商品与购物的接受度更高,促进了茶乡当地优秀产品的推广与发展。在建设茶村和开发市区旅游线路的策略下,城乡得以同步发展茶文化旅游,促进了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多元化,提高了茶文化旅游体验经济的规模与标准。

参考文献

[1]何婷.体验经济视角下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的发展[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4):23-24.

[2]林海.体验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福建茶叶,2018(4):102-103.

[3]刘晴.基于体验经济的文化旅游产品组合开发研究———以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11):17-22.

第3篇:旅游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酒店管理;服务意识

在酒店管理过程中,旅游经济发展是较为重要的支持力量,酒店管理人员必须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创新酒店管理方式,建立现代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在满足酒店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可以推动旅游行业的进步,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基于旅游经济发展的酒店管理现状

当前,在酒店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有效融合旅游经济发展体系,不能提高酒店的发展效率。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基于旅游经济发展的酒店管理方式较为滞后。当前,多数酒店的管理规模较大,管理工作较为繁琐,不便于管理人员创新管理方式,导致酒店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出现滞后现象,不能满足酒店发展需求。同时,一些以旅游经济为支柱的酒店在发展期间,不能重点关注游客的消费需求,不能充分利用旅游客户资源,难以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酒店管理方式较为传统,游客对酒店的印象较差,对酒店服务满意程度较低,这些问题都是因为酒店管理方式滞后,导致无法提高服务质量。其次,基于旅游经济发展的酒店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当前,一些以旅游经济为支柱的酒店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不能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在管理过程中,也无法创新管理方式,导致酒店管理工作质量降低。同时,酒店领导人员没有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能聘用一些专业素质较高的管理工作人员,无法提高酒店管理工作效率与酒店整体服务水平。再次,基于旅游经济发展的酒店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一些以旅游经济为支柱的酒店还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不能根据酒店的实际发展需求创新管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酒店管理质量。最后,基于旅游经济发展的酒店管理理念陈旧。当前,一些以旅游经济为支柱的酒店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一味使用传统的规章制度。同时,酒店经济发展与管理理念存在矛盾,存在哄抬物价的现状,无法重点关注酒店的服务质量,导致酒店的生存效率降低,无法更好发展。同时,一些以旅游经济为支柱的酒店不能充分利用各类管理资源,无法提高服务质量,甚至为了自身利益损害顾客的利益,严重降低了酒店的信誉度,不利于酒店打造自身品牌。如果酒店不能意识到此类问题的严重性,将会影响酒店的长远发展。

二、基于旅游发展的酒店管理策略

在酒店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酒店服务质量与发展效率,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意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管理问题,保证可以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酒店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可以提高酒店的管理质量与服务质量。首先,在招聘过程中,要严格要求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可以聘入一些思想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其次,在管理人员入职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且帮助管理人员改进管理方式,保证可以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再次,酒店还要为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创建平等的工作环境,促进酒店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最后,要建设专业素质较高的管理团队,保证可以提高酒店干部员工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酒店的工作质量。除了要重视酒店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之外,酒店还要注重各类工作人员思想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维护酒店的整体形象。同时,还要建设专业化的网络平台,聘用一些专业素质较高的网络信息技术人员,充分整合与应用酒店的各类资源,提高酒店的发展水平。

2.加强沟通

在酒店管理过程中,沟通是较为重要的管理方式。首先,在内部沟通期间,酒店管理人员与员工要开展良好的沟通,上级管理人员必须要及时发现普通员工的工作问题与发展需求,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促进工作人员的发展。一旦不能及时解决员工的问题,也要提出良好的解决方法,保证可以减少员工的挫伤感,避免出现服务质量下降的现象。其次,员工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就是在员工与顾客沟通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全面了解顾客的需求,并且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服务,保证可以提高酒店服务质量,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在我国一些以旅游经济为支柱的酒店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利用良好的管理措施开展管理工作,保证可以提高酒店的管理质量与服务水平,增强酒店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文波.基于因子分析的旅游酒店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2):189.

[2]姚蔚蔚.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5):203-204.

第4篇:旅游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园林意境;风景原理;结合;旅游文化;分析

1中国寺庙园林的基本特征

景观小品人文层面上的内含,宗教隶属于文化精神包含的范围之内,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和其他各种类型的哲学文化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促进影响的态势,其载体———寺庙园林———景观小品自然是和其他类型园林中的景观小品模式不一样。寺庙园林当中除去各种类型的佛教建筑之外,也有一些固定性比较强的陈设:宝盖、长明灯以及影壁香炉等,在和园林造景领域当中的石头、碑铭以及水池进行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可呈现出宗教氛围以及人文内涵中园林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较为丰富,其中也沉淀着宗教历史事件以及一些名人传记,从而也就可以将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思想呈现在游客的面前,总而言之,中国寺庙园林景观小品当中,较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间是会呈现出来一种交相辉映的态势。植物景观发挥出来的意境渲染作用。情由景生,境由心造,在情境交融的情况下,自然就会产生意境,寺庙园林中涉及到的植物景观是寺庙园林意境领域中较为重要的构成成分。寺庙园林中的植物景观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模糊空间边界、建筑临界位置的作用,从而使得置身于其中的游客有一种虚幻而又真实的感觉,这种作用正好和宗教本身追求的思想境界之间呈现出来比较强的适应性,园林当中植物布置格局的流动性也比较强,并且植物自身也是会带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从而也就可以使得游客在极为优先的园林空间中得到一定的宗教性感悟。除此之外,植物景观本身带有的感官体验,一直以来都可以在寺庙园林意境渲染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发挥出一定的推动性作用。在听觉领域中,面积较大的植物景观是可以隔绝尘世的喧扰,形成一种天然的屏障,从而也就可以在寺庙园林当中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但是却又深邃幽远的景致,比如竹林精舍是佛陀生前宏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大多数寺庙园林也将其当成是参禅静谧意境营造工作过程中使用到的较为重要的一种模式,在视觉层面上,佛教往往是会将“色”当成是心相,当成是境界,就好像是其他的园林建筑一样,植物景观本身的形态、色彩以及构成模式都会对寺庙园林意境的形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植物景观的根茎叶在嗅觉感悟领域当中,更是可以从直接层面上营造出来一种较为庄严的景象,不管是呈现出来一种四季如春态势的高松小叶榕,抑或是屹立超过百年之久的苍松,都是为了给游客带来一种沧桑的感悟。

2中国寺庙园林文化意义与现代旅游价值相互融合

中国寺庙园林是中国宗教文化和中国造园艺术之间有机的相互融合的产物,虽在地理、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民族和风俗等社会背景之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我国范围之内,各个寺庙园林自然会呈现出一种多样的态势,但是其本身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形态,中国寺庙园林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呈现宗教精神、宗教观念以及宗教情感,更是可以将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相互融合。在我国寺庙园林逐渐显现其文化价值的情况下,寺庙园林自然演变为我国旅游文化领域中的重要构成成分,如要展现旅游文化价值,那么旅游文化的主体和客体间应呈现出一种趋同性,在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娱乐性和社会性质领域中,我国寺庙园林会规划到旅游资源领域中,但是其本身具备的宗教属性和旅游行业的娱乐属性之间有一定的冲突。所以园林保护重建领域中的工作人员应在了解各个寺庙园林的特征形成之后,打破以往寺庙园林仅仅对信徒开放的局面,以此为基础,在二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出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站在历史和发展的角度上对宗教旅游形成一定的认识,可以在我国寺庙园林保护整体性规划以及现代化宗教旅游开发工作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应优化调整我国各个寺庙园林的旅游功能,以便于满足现代旅游行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提出的客观要求,可以在日后寺庙园林意境以及旅游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出来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旅游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桃源;旅游经济;旅游+模式

桃源县,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紧邻沅陵、临澧、石门等五县,距常德市仅3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一直以来被称为“滇黔孔道”。其交通布局立体全面,高速公路和桃花源机场都已建成运行。桃源县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为了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旅游经济,建设全国知名的旅游强县,自“十三五”开始,桃源县政府跟紧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召开了许多重大会议研究制定发展方针和政策。2016年10月份桃源县旅游开发大会战指挥部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桃发2017〔1号〕),快速推进了关于全县全域旅游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措施的制订,并且针对旅游开发项目分析整理,旅游重点开发项目增加到12个。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桃源县的重要产业,研究探讨桃源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1桃源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1.1旅游经济增长迅速,产业实力增强

桃源县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努力提升“人间仙境、山水桃源”品牌,以桃花源景区为排头兵,辐射县域其他旅游景点,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作为奋斗目标,与此同时,突破地域界限,积极对接省内临近区域旅游线路,统筹协调,共同发展。深入挖掘独居特色的老区红色文化、宗教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打造出了沅水风光带、枫林花海等较为优秀的旅游项目,为构建科学系统的全域旅游格局做了准备。旅游产业持续发展,2018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806.39万人次,同比增长51.3%,其中桃花源景区接待海内外游客210.80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21亿元,同比增长54.6%,其中桃花源5.84亿元。2018年全县旅游产业收入可观,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1.2旅游+模式逐步形成,产业整合发展

旅游+专业合作社,青林150亩葡萄采摘园,是旅游+桃源丰源葡萄专业合作社,每年6—10月是葡萄成熟采摘季节。旅游+企业,如茶庵铺镇的古洞春万亩茶园,不仅游客进园可采茶,还可进入制茶车间,参与制作茶叶。旅游+体育,桃源县西安漂流、星德山爬山、沙坪竹山小溪游泳,都是旅游和体育的无缝对接。旅游+农耕,剪市镇的农耕文化体验园开园后,吸引了很多游人参加农事体验活动。旅游+互联网,201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一条题为“桃源枫林花海等您来”的微信在坊间被大量手机用户转发。短短7天时间,这条微信就被转发近百万次,30多万游客慕名而来。

1.3旅游其他相关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间融合加深

旅游业综合性能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涉及到衣、食、住、行多方面,成为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如位于沙坪镇的花源里景区是乡村旅游的黄金点,沿途有农家乐近40家,带动人员就业150多人,有的农家乐一年毛收入超过100万元。2015年,年底举办的乌云界年货节,带动农副产品销售,交易额达到500多万元,既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又推动了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支撑。

1.4桃花源旅游品牌已形成,知名度逐渐提升

在桃花源景区宣传背景下,桃源县组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推动了全县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将桃源县融媒体中心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建设单位,加大文旅融合力度,制作了桃源县旅游宣传片,利用桃源县电视台、常德市电视台、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宣传,增加平面广告的投放数量和优化内容质量,逐步提升了知名度。

2桃源县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旅游行业机制亟待完善

桃源县政府旅游部门缺乏全面的调控手段,行业管理和行业约束能力较弱,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空白点。旅游业发展涉及到诸多行业部门,迫切需要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作用。桃源县旅游资源虽丰富,旅游规模逐年加大,旅游形式也多元化,但是产业界定尚不清晰,产业组织也不健全,无法统筹旅游业的大发展,获得更大的市场。此外,旅游产品停留在浅层次水平,休闲度假型旅游处于初步阶段,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尚低,这些需要有顶层设计支撑,由主要领导主导,一系列领导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作保证。

2.2旅游要素和结构待优化

旅游产业以旅游业生产力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为重要组成,是涉及一系列相关联行业部门的综合性、社会性产业。虽然桃源旅游资源丰富,但形式过于单一,内容同质化,有的旅游点缺乏创新,缺乏纵深开发。从“游”看,桃源南部漂流,近几年强势崛起,多为私人承包,通过经营,有一定的市场,但是业主不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引起部分游客不满,没有为游客提供一个“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从“住”看,截止2018年,桃源县境内只有四家三星级旅游酒店。观光时代,景点是核心,休闲度假时代,住宿是核心,实行“大桃花源”旅游后,很难对接提升旅客的休闲度假接待水准。从“行”看,旅行社只有4家,远远跟不上桃源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2.3旅游专业人才配备不足

旅游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最大的因素——人才,人力资源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的决定作用。人力资源是旅游产业最宝贵的财富,旅游是为人服务,人是有思想的、有需求的,服务周到与否,直接影响着游客意愿。只有人才能从实践和学习中,在现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更优的旅游供给产品。桃源旅游产业缺乏人才:一是总量相对不足。旅游从业人员过少,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一般旅游都在山区,桃源县最远的乡镇离县城65公里,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差,没有好的待遇,人才很难留住,就谈不上创新发展和纵深开发,影响了旅游业综合效益的提升。二是结构不尽合理,队伍素质总体偏低,尤其是一些新兴的旅游服务业所需的人才供给不足。三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制度不到位,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共同投入,缺乏明确的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奖励的政策。四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训硬件明显不足。

3桃源县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加大政府规划管理,创新机制

长期以来,桃源县旅游管理体制中存在“权责不统一”“多头管理”“主管机构弱”等现象。实践表明,随着现代旅游深层次、更高速度、高质量地发展,旅游业需要加强综合发展、联动能力,必须实现多部门、多机构协同管理,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全县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审批、管理开发、行政执法等工作开展,拓宽旅游投融资体系,加大项目建设的开发力度,吸引各种类型投资主体参与资本运作,丰富融资渠道,加深市场化程度。

3.2整合旅游资源,实现重密度提升

旅游业的资源和资产受地理环境等外在因素限制,流动性较弱,面临着产能过剩、供求不匹配等问题。因此,对现有的旅游资源只能提升密度,增加线路。要加强各景点的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行多密度发展。随着景区内密度提升,量变增大则引发质变,如桃源县的热市镇境内温泉、道教圣地星德山、水果采摘与休闲垂钓,如能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旅游产业带来的区域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3.3促进产业融合,丰富旅游内涵

旅游即生活,生活需求无边框,旅游供给无边界,任何旅游资源都会转化。融合为旅游休闲的新供给,旅游+,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已成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桃源旅游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以旅游业引领服务业,服务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桃源县境内茶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道教文化等文化资源丰富,分布于广大乡村土地中,亟待开发挖掘,进而深化旅游资源与文化要素的融合。充分向外界展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保护山水资源、民俗文化,开发集观光、休闲、疗养、拓展为一体的全面多种类旅游产品,完善接待和服务体系,实现全年全季旅游。

3.4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培育高素质人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有效发挥政府和领导的主导作用,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注重人才建设,将其政府绩效考核的依据,逐步建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责任制。出台人才激励机制,尤其是旅游规划、服务人才,以技术、服务、资本入股的方式,增大收益分配,才能留住人才。一要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文化知识培训,全面推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提高综合素质和宣传水平;二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注重引进、培养各类适用人才。为满足不同领域方面和景区的人才需求,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匹配型人才,合理分配和调用人员,做到人尽其用。加强培养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服务水平和技能。鼓励人才进行桃源风俗传统、古老技艺、饮食文化等方面的传承。只有独特的人才,才能对当地旅游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5放大格局,加快宣传促销力度

按照“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动旅游全域化,全要素、全业态发展,从单一旅游向多元旅游,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以桃花源景区为龙头,打造出知名旅游品牌,整合其他旅游资源统一对外促销,塑造良好旅游口碑。摒弃同质化传统建设,开发特色创新的旅游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奋力构建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黎玢伶.桃源县政府引导下的旅游产业开发研究[D].湖南大学,2013.

[2]唐闪光.湖南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62-63.

[3]贺小荣,杨贤美.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美丽湖南[J].新湘评论,2019(9):55.

[4]张红,马彦芳.构建全域旅游打造新模式推动绿色经济发展[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