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旅游经济理论范文

旅游经济理论全文(5篇)

旅游经济理论

第1篇:旅游经济理论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休闲农业是当下十分受欢迎的一种旅游方式,而旅游资源则以农村资源为主,再结合农林渔牧的生产经营,完全开发农业中的旅游功能,使农业资源具备休闲娱乐的作用,满足游客的观光和旅游需求,也使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更紧密,通过加强旅游业能够推动乡村城市化的进展,改变农业的经营形式,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

1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1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不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产业。而由于近几年我国在不断地加快城市化进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而休闲农业模式的兴起,也改变了农业的经营情况。农业资源开始发展其他功能,通过整合这些农业资源,能够形成一条全新的旅游产业链,并能够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而休闲农业模式会使得农业资源更富有内涵,也能传承农业背后的文化,农业产业链自然也就更完整,与休闲农业有关的其他产业,例如文化产业、交通产业、餐饮产业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休闲农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有效地改变农业产业结构。

1.2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旅游业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能够调整和改变当地的市场格局,也影响当地的就业形势,就业形势越好,需要的就业人员就越多,就能相应地缓解就业难的问题,而休闲农业就是一种另类的旅游模式,想要发展休闲农业,首先应做好一站式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并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才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在农村中的青壮年往往都会外出打工,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开展旅游业能够留住农村中的青壮年,为当地发展作贡献,更好地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

1.3有利于扩大农业产品经营范围

休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业,可以通过旅游深入到农村中体验农村风光,并以此满足精神上的追求,同时,游客在农村中旅游,也可以买到新鲜农产品,通过销售农副产品,能够帮助农民增收,因此,休闲旅游的开展重点在游客需求方面,才能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休闲农业在当前已经赋予了农产品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就是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扩大农村农副产品的经营范围,并减少中间销售环节,提升农民的实际利润。

2循环经济主导下发展休闲农业的原则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能调整我国农业的发展形势,也能够使我国农业从传统模式过渡到现代化模式,而现代化模式能给农业发展带来较大的益处,无论是从科技或经济角度出发,都能有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通过降低消耗及减小污染,实现农业转型和升级。想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中包括废物再生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和降低污染原则三大原则,只有满足了三大原则,才能够真正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2.1降低污染原则

在休闲农业消费过程中,满足循环经济所要求的降低污染原则,就必须要减量生产,尽可能地节约成本,但也要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遵循降低污染的原则,旅游业的发展也应遵循此原则,当下旅游业应谨慎开发旅游资源,尽可能地减少开发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也要满足游客的需求。而休闲农业与其他旅游业的区别就在于休闲农业建立在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休闲农业立足于农村。相对于其他旅游模式而言,休闲农业更注重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休闲农业主要依靠自然风光吸引游客,若农村风光受到污染,就会大大减少游客量。现阶段,还有很多休闲旅游项目没有规划经营模式,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而忽略了保护环境。尤其是旅游旺季,游客数量非常多,会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若不采取相应措施,就会阻碍休闲农业的发展。

2.2可持续利用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就是为了维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确保休闲农业中开发的农业资源具有长期吸引游客的特点,并且能够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因为休闲农业本身就区别于其他的旅游模式,休闲农业更看重生态环境及农业资源,而想通过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就必须要注重农业资源和周边环境,一旦农业资源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难以发展后续的休闲农业,因此,想要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要以可持续利用作为原则。

2.3废物再生原则

休闲农业作为热门旅游项目,所需求的农业资源更丰富。越丰富的农业资源会产生越多的废弃物,若这些废弃物不能够再生,就会造成较大的浪费,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在循环经济理论中要注重废物再生原则。因此,要做好农业资源的回收利用,尽可能地建立废弃物的处理规范制度,正确处理废弃物,回收可再生的废弃物,使资源价值最大化,也能保护生态环境。

3基于循环经济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探寻

3.1突出休闲农业特色

无论是发展休闲农业或其他模式的旅游业,都需要建立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之上,只有遵循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原则,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发挥最大的旅游资源价值,而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探索休闲农业的发展路径。想要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以循环经济理论作为主要的指导理论,并提升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休闲农业也必须要树立特色品牌,休闲农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建立了品牌后,也能够结合更多其他产业力量,建构一条完整的休闲农业产业链,使休闲农业更具有当地地方特色,并以此作为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

3.2重点保护休闲农业的生态发展

有规划、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建设休闲农业,能使休闲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而休闲农业主要是以旅游休闲及观光为主,吸引游客才是休闲农业的重点。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也需要不断地完善相应的环境设施,并且拓展旅游功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循环经济理论想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3.3加强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

当前,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因此,休闲农业必须完善旅游业中的产业,满足游客需求,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若要加强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就必须要完善领导体制,并结合不同部门的力量,规范整个旅游产业链,而通过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及档次,能够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发展氛围,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结语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并且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挑战,而休闲农业与其他旅游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休闲农业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所以,休闲农业的重点在于保护生态环境,而循环经济理念就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并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因此,以循环经济作为理论指导,能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

参考文献

[1]魏芬,丁之恩.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休闲农业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4(3).

[2]左永伟,徐洁书,吴炳智,等.铜陵有色循环经济园升级再造[J].创新世界周刊,2020(2).

[3]周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24).

[4]中国企业入围全球循环经济奖为中国循环经济事业再添殊荣[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8(12).

[5]潘维禹.浅析循环经济问题[J].商讯,2018(14).

[6]王芬.循环经济发展新策略———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青海金融,2019(1).

[7]张瑞洋.浅析循环经济的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

第2篇:旅游经济理论范文

1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这一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是针对日益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而提出的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型经济形式。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以指导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2]。循环经济理论把社会经济活动看成是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认为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应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活动必须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开展和运行,要求物质和能源要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要求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减小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实现物质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

2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的循环经济模式

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需建立起一定的循环经济体系,以实现休闲农业资源与能源的多级利用。本研究以休闲农业所涉及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为基础,以沼气池为纽带,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通过产业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构建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该模式中,种植业是整个生态链条的生产者,它既为养殖业供应饲料,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也为休闲旅游业提供旅游产品;养殖业是生态链条中的初级消费者,它与种植业共同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共同为休闲旅游业提供旅游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业为生态链条中的次级消费者,它的加工废弃物可反哺于养殖业,为其提供饲料来源,也可直接为休闲旅游业提供旅游产品;沼气池作为生态链条中的纽带,通过对种植业提供的枝叶、秸秆、养殖业提供的禽畜粪便、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固体废弃物、休闲旅游业提供的人粪便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等进行加工处理可发酵成为沼气[3]。沼气可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及休闲旅游业供应能源,而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液及沼渣经过技术处理可形成绿色肥料为种植业提供肥料来源。

3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路径

3.1理顺休闲农业环境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管理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在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完善休闲农业环境管理体制,从法律法规、监管体制、政策扶持、规划协调等方面引导休闲农业旅游往可持续方向发展。其一,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则应尽快制定旅游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制定休闲农业环境保护的奖惩措施,健全休闲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4]。其二,完善休闲农业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休闲农业项目审批、环评等问题的监管,将对生态环境有不良影响的休闲农业项目遏制在摇篮中。其三,给予休闲农业经营组织一定的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其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良好氛围。其四,制定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之前要开展深入的旅游资源及客源市场调查,在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品牌特色、环境容量、环境影响等内容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本土化与特色化的规划开发。

3.2实行绿色生态经营,注重原生态环境保护

在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应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注重原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已产生环境污染的休闲农业园区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对于未产生环境污染的休闲农业园区也应以绿色经营方式防范于未然。如合理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及畜禽的养殖规模,严格控制休闲农业园区周边的工业项目建设;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提高废弃物的再生价值;推广可重复使用的电子门票,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绿色旅游印刷品[6];严格禁止开山取石、损毁林地等生态破坏行为,杜绝销售野生动植物制品;坚持本土化开发,多引进本土特色物种,销售本土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具有本土气息的民俗文化;保护原有乡村建筑的聚落形态,所建的配套设施应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并与村落的整体风格相互协调、相互辉映。

3.3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升环境保护意识要更好地维持与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就必须不断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引导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由被动变为主动。针对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可采取不同的环境教育方式以提升其环境保护意识。诸如,对于政府而言,政府必须转变唯GDP而上的思想观念,树立休闲农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为休闲农业经营组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休闲农业经营组织要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积极迎合游客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市场需求,自觉维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对于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可由当地政府部门指派相关专家进行宣传教育,一方面要让他们意识到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对于他们的好处和可能得到的收益,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尽可能地减小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游客的教育,可在休闲农业旅游地通过设置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增加具有环境保护意义的交通工具等手段,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也可通过环保宣传牌、宣传册、导游讲解等环境解说系统加强宣传教育。

3.4注重环境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环境管理的技术水平

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中,有助于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循环经济,更有效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当地政府部门及休闲农业经营组织可根据现实情况加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资金投入,可以是引入现有较为成熟的环境技术,也可以是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研发新型的环境保护技术。例如,利用“3S”技术可加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完善休闲农业环境信息网络,建立休闲农业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科学调节休闲农业旅游生态容量,以免游客过多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7];使用绿色能源与绿色材料并依托清洁生产技术逐步建立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模式,提高休闲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油烟净化技术、汽车尾气净化控制技术等的研发与推广运用,加强绿色能源与环保节能交通工具的使用,优化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大气环境质量。

3.5培养专业人才,建立环境管理智囊团队

第3篇:旅游经济理论范文

关键词:森林公园建设;社区发展;新农村;盖州

森林公园建设与社区协调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不和谐博弈[1]。林地被区划到森林公园范围内,就被严格保护起来,森林经营活动受到诸多限制,很多地方政府一方面积极筹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另一方面又怕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事实上,基于社区和谐发展的森林公园建设途径可以促成森林公园建设与社区协调发展的双赢[2],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上,实现多赢。文章探索盖州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景区建设途径,实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理论实践。

1景区概况

莲花山景区隶属于盖州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含万福镇前闫村2林班17~29小班、99~103小班;万福林场小寺庙工区5林班1~18小班、X1小班。地理坐标为东经122°27'27.12″~122°28'22.60″,北纬40°7'33.06″~40°8'43.80″,景区总面积为161.78ha。

1.1自然景观

莲花山系四面七个方向聚拢的山脚组成,群峰环绕,山山相聚,状如莲花,故称莲花山。景区内部群峰环立,重峦叠障,险崖断壁,奇石横出。山口为一断崖,溪水成瀑,下积一潭,游人由此进山,犹如跨过一道石门,俗称头道石门。由于景区潭谷两侧多处崖壁对峙,沟深谷窄,犹如道道石门,故素有头道石门、二道石门、三道石门之称。

1.2人文景观

景区内原有寺庙三处,统称莲花山圣水寺。远近闻名,香火不断,山水相宜,成为佛家一方圣土。调查景区核心位置为圣水禅寺、下有圣水寺。

1.3功能分区

森林公园分三个功能分区,其中:核心景观区面积115.12hm2、一般游憩区面积44.62hm2、管理服务区面积2.04hm2。

1.4地类

按地类统计,景区包括林地针叶林面积54.52hm2,优势树种为油松、长白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等;阔叶林面积83.57hm2,优势树种为柞树、胡桃楸等;乔木经济林面积15.78hm2,优势树种为苹果;其他无立木林地面积7.08hm2;其他用地面积0.83hm2。

2建设内容

根据森林公园的景观资源分布特点、地理位置和旅游设施现状,以及森林旅游、休闲度假、游乐服务等功能需要进行景区建设。莲花山景区建设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依据史料原样恢复寺庙建筑。沿着游人徒步揽胜线路修建游憩道路进行指引,避免“爬野山”等自发性户外生态旅游而发生危险。同时,以政策扶持,鼓励景区南侧村屯农户种植果树,发展采摘旅游和农家乐,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表1)。

3注重保护森林资源

注重加大对天然次生林保护和经营管理,特别是针对莲花山景区集中分布油松、柞树、胡桃楸等植物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力度,确保区域特色景观充分发展;增加相关知识宣传,引导游客及当地人民自发保护植物景观资源。限定珍稀植物景观资源保护区。

4培植特色农庄产业

1)景区内有自身特点的农家院和特有的乡村气息吸引了很多城市游客,因此可以结合规划区游览发展具有乡土树种特色的经济林、纯天然果蔬等项目,营造出春季观花、夏秋尝果的独特乡村休闲产业。结合景区周边现状村屯分布特点,重点针对莲花山景区进行林农结合的近郊特色农庄建设,保证植物景观和环境平衡不被损坏,同时将植物景观营造和农业产出联系起来,建设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推动当地农林产业的长足发展。2)莲花山景区北侧22.86hm2区域,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特色村庄。主要包括现状村镇周边林地中乔木经济林面积15.78hm2、其他无立木林地面积7.08hm2;在山脚地势平坦的地段,扩建种植特色经济林,保护现有长势良好的树种,结合“老果园”改造,将上述地块建设成特色果园。因地制宜选择栽种桃、李、杏、苹果、核桃、山楂、板栗、梨等果树经济林。注重增大规划区周围居民院落的绿化率,加强规划区周边环境的植物景观营造。3)以森林公园建设为契机,重点建设旅游特色村镇,严格控制居民建设用地指标。以莲花山景区为先导,逐步推广至森林公园其他景区。居民住宅建设兼顾景观、农家乐发展要求,旧宅基地必须利用,不得闲置;美化村庄,发动村民做好农家庭院绿化工作;适当建设旅游接待设施,比如农家饭庄、乡村民宿等;发展旅游特色小商品手工业,安置农村闲置劳动力。

参考文献:

[1]陈贵松,陈小琴.森林公园与社区和谐发展探究[C]//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高峰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14-119.

第4篇:旅游经济理论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发源于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如今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法学、MBA以及经济管理等许多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案例式教学就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其独力思考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重在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课堂讨论式和课后研究式、学习式和体验式、个人式与小组式等,通过“课堂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角色扮演”“课堂案例讲演”等,启发学生心智,引导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活学活用[2]。广东金融学院自升本以来,一直在探索确定新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性人才培养CPE课程模式,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特色为先”的教学理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项目开发的价值重在“强能力”上,力求使学院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厚基础”的基础上,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将来毕业以后走向社会时,遇到一些社会现象能用所学的理论加以解释,从而提高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目前,学院的教材更新速度滞后,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一般比较陈旧,这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虽然过时的教学案例和材料对于理论本身的正确性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教材中充斥了过多的陈旧和过时的材料,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学理论的说服力,以致于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当前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比较关注,也倾向于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试图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某些问题。如果经济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分析当前的社会经济问题,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信心。此外,新颖和贴近现实的材料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教材本身是无法满足这样的教学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理论本身的需要,以各种途径搜集一些新颖的材料和教学案例来补充教材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产生、形成,并得以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且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高等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可以较为科学、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内涵和运行规律,并通过回顾和梳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较为全面地了解和熟悉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论和实践。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着眼于经济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进而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以科学的经济理论武装头脑,提高用经济理论科学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奠定学习经济类专业知识的坚实基础。但在目前的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重理论教授、轻实践分析,重书本传授、轻实践指导的问题还很突出,晦涩的理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经济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大打折扣。广东金融学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问题。将案例教学植于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对象是高年级的学生,主要实现目标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客观存在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和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情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广东金融学院本科层次经济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学时为54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部分36学时,2学分;实践部分18学时,1学分)。目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采取专题式教学,共有10个专题。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选取案例,其教学基本思路如下:第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选取案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选择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二是选择现实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难点问题;三是选择我国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按照这一原则,筛选高质量的案例,创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案例库。第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按照理论体系构建案例教学体系,使每讲中具体案例的位列与知识体系一脉相承。目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共开设10个专题。其理论架构体系为:第一讲,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角度入手,论述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讲,阐述目前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及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接下来几讲,按照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从“两大体系”“三项基本制度”入手,分别阐述了市场体系(第六讲)、宏观调控体系(第九讲)、企业制度(第三讲)、收入分配制度(第七讲)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第八讲)。同时,从多角度阐述了整个理论体系。诸如从市场主体、客体以及外部环境角度,从国内、国外角度,相适应地还设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四讲)、社会主义社会的居民消费(第五讲),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对外开放(第十讲)等课程。为了配合理论体系的教学,相应地选取了以下案例: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造;广州新沙港务有限公司的企业制度;近年中央1号文件解读;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近年来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三鹿”奶粉事件;我国目前居民的收入差距;“新农合”制度的建立;意味深长的“铁本事件”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立等。这些案例主要是为了配合整个理论体系而选取的,诸如,为配合第一讲所讲的内容,相应地选取了“邓小平南巡讲话”。通过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有所认识。再比如,为了配合第九讲理论体系的教学,特选取了“铁本事件”,通过“铁本事件”的案例教学,学生们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历史,同时也使学生们了解到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如何确定宏观调控的目标以及相应采取的手段,最终取得的效果等。第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采取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同时辅以讨论式教学以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力求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借助多媒体授课外,也使用纸质形式的案例资料方式,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该课程也为网络课程之一)巩固所学知识。在案例的选取上,做到经典案例+现实案例+原创案例相结合。

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办法

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因为案例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有与案例教学相适应的班级规模和物质设施,因此在2012级中的某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行小班授课,以不超过50人为宜。同时,课堂设备及桌椅的摆放要与案例教学的要求相适应。第二,由于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授课前期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并熟悉学生的关切与需求,以此确定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案例。第三,扎实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学生的准备和教师的准备工作。学生的准备工作包括:课前预习,熟悉基本理论,找出疑点、难点,并通过查询有关资料,包括一些数据和案例,达到对基本经济理论的初步理解。教师的准备工作包括:课程设计、精心备课、熟知内容、案例选择等。第四,教学的实施,也就是拟定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诸如,哪个案例用案例教学法、哪个用讨论法、哪个用现场教学法,以及如何组织、如何引出问题等[3]。第五,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具体包括: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评价。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反馈包括:课堂参与以及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具体可通过考核来评价学生。考核方式可采取平时考核(包括平时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与考试(期中、期末考)相结合的办法,前者和后者以各占本科总成绩的40%和60%为宜。教学评价包括课堂讨论的评价、案例质量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与反馈、管理者对课程与教师的评价,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案例设立的实际性。主要考虑目前大学生已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第二,案例设计的现实性。大部分案例都来自实际经济生活,或来自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以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从而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便于他们创新实践能力的开发。第三,案例开发的指导性。对于今后大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第四,案例实施的互动性。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第五,案例教学的丰富性。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第六,案例教学的时效性。一般意义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实际的经济现象和实践,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现实中复杂而多样的经济现象,来使学生把握其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时效性的另一层意思是指讲授的经济学理论也应与时俱进,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说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理论上的前沿性并体现时代性。

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的创新之处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是为了广东金融学院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而提供的案例教学,通过精选的一些典型案例,力求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知识和研究我国宏观经济中的实践问题。其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有所创新,具体包括:第一,配套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所提出的理论体系,精选出若干个国内外宏观经济层面的典型案例,再加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层面所出现的现实案例以及部分原创案例,以利于进一步巩固理论教学。第二,实践性。“实践之树常青”,学习理论的重要目的是指导实践,任何一种理论如果离开了实践的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经济学更是如此。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也在不断形成新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着重对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宏观经济案例进行分析,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第三,启发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主要用于经济学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通过角色分工,让学生身临其境,以当事人或决策者的身份参与辩论,重演决策过程。这种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力求引导学生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考察与分析,开阔知识视野。第四,前沿性。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课案例教学在案例组织与设计上体现了前沿性特点。在案例的组织上,既选择了我国改革开放中宏观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件,又吸收了部分国外宏观经济的典型事件。在案例教学的编排上,力求选择一些前沿性的观点,供学生参考。

参考文献:

[1][美]朱迪斯•H.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旅游经济理论范文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高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循环经济的特征是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价值观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2旅游业的循环经济视角

旅游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吸引游客最根本的力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的旅游产业需要根据循环经济的运行方式完成对旅游产业的改造,优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使旅游产业与循环经济接轨。

2.1符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循环经济要求采用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向生态化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与以可循环利用的旅游资源为主、低资源消耗的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要求一致。在旅游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旅游的推广、生态景区和绿色旅游交通建设等的基本思路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理论。要想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循环型旅游是最佳选择。

2.2旅游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阶段,参加旅游活动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可以通过旅游业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行业,在系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它起着沟通、协调、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应用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在旅游行业内部形成循环链,改变过去过度消耗资源、恶化环境的旅游方式,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使旅游业及相关行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循环性旅游模式的优点

与传统旅游模式相比,循环型旅游模式强调环境保护,注重向资源的循环利用、旅游过程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使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政府、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到旅游决策和管理中,以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在此过程中,要求旅游者要承担保护旅游资源,清洁旅游过程,使旅游废弃物资源化,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并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3.2发展循环旅游的途径

发展循环型旅游就是要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贯穿于旅游业发展中,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实现循环型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4.1经济利益驱动机制

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是企业,比如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饭店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当循环经济能给旅游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降低成本或增加收益)时,旅游企业才有足够的动力发展循环经济。

4.2社会拉动机制

旅游循环经济的社会需求大致上可以分为政府所代表的社会总体需求和社会成员的个体需求。政府作为代表公众利益的组织,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倡导和实施节约资源、环境污染少、有益于经济和环境共赢的行为。同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自发的行动。人们慢慢接受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并在逐渐改变消费习惯,越来越偏向于绿色消费。在各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时,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非简单照搬别的行业、别的地区的发展模式。

5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保障措施

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在企业层面,旅游开发者要用循环经济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②各景区要严格控制游人数量,一切以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为限,促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在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保证环境和资源具有生息和修复的能力。③建立绿色旅游技术体系,减少旅游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排放。④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旅游开发行为,通过法律法规限制与规划相悖的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⑤制订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激励制度。比如政府应该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企业的产品,在税收上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采用立法的形式保证景区大型旅游设施报废后能够返回设备回收单位加工处理、循环利用(景区不具备处理能力);扶持创建绿色饭店,减免绿色饭店的排污费;给予节能技改项目一定的补贴或贴息贷款等。⑥制订旅游景区生态规划。在旅游景区规划的过程中,旅游管理开发机构要依据法律法规引导景区进行生态规划,并制订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⑦以生态教育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让公众理解和接受旅游循环经济,落实循环经济理念。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