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专题研究范文

旅游专题研究精选(九篇)

旅游专题研究

第1篇:旅游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主要问题;校企合作

一、贵港旅游业发展的背景

近几年来,贵港市旅游工作紧紧围绕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的总体规划关于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目标,旅游产业获得较快发展。2008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0.1万人次,同比增长12.5%;实现旅游总收入16.82亿元,同比增长30%。旅游业已成为贵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人才的培养与行业的要求仍有一段较大的差距,专业建设仍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仍没有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主体结构,多门课程有机结构改革较少,课程重级优化少,用行业的话来说,就是课程“多、全、散”没有形成和突现专业职业教育特色。

(二)实践教学的缺陷:关键是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

现没有建立好专业课程的实训室,只有一个模拟教学教室,空间小、设施大大的不齐全、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实训的需要,也达不到实训的效果。WWw.133229.Com作为专业的教师,建议建立的实训室和教室连为一体,教室既像客房和餐厅,客房和餐厅也像教室。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实践操作的指导者,学生在这里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融为一体,“教、学、做”在这里得到高度的统一,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与学的真正结合。

三、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

依托贵港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突出贵港旅游文化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首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合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等5种职业素质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5种职业能力的培养。

2.以生产性实训为载体,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完善我院对本专业新设置的“1.5+1+0.5”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第一个“1.5”是指学生第一、二、三学期在学校用1年半的时间学习课本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第二个“1”是学生第四、五学期安排到企业用1年时间进行基础及岗位技能训练;第三个“0.5”是学生第六学期和企业之间有一个双向选择的权利,愿意留在企业的,可以签订企业的正式合同;也可以选择自由自主的选择服务其他企业。如此的专业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充分开展授课、实训、顶岗实习的实地演练,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打破传统的课堂上说教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其一,在进行酒店方面学习时将学生带入酒店工作岗位现场参观、讲授;导游知识方面的学习时,带领学生进入到景点景区,进行实地的讲解,从方法到技巧的运用进行实地的演练,从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其二,聘请行业专业人士来院讲课,以弥补专业教师实际经验不足的缺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改革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一是讲授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贯穿到讲课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能与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要求接轨。二是在开展实践教学时, 校内实践环节强调仿真性,从场所布置、设施设备、实操着装、职业语言、操作流程、时间控制等方面都要尽量模仿行业和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受到职业气氛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其职业适应性。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采用从课堂到实训室、从校内到校外、从模拟到仿真到顶岗实战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形式,达到既培养操作技能,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专业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构建,还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在专业改革中,我们要始终围绕“社会需求是办学方向,企业满意是教学质量”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智美.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新模式[j].《江西教育》,2005(17).

第2篇:旅游专题研究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灵活性较强的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但社会发展迅速,企业希望得到有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与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刚好相反,学生所拥有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出现“供需错位”。面对此种境况,高校应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方面加强管理,保障学生实习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面临的问题

(一)实习目标不一致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完成,但三个主体的实习目标却各不相同。首先,学校希望学生通过实习近距离了解旅游专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基本的专业技能,以帮助学生就业。学生则是希望通过实习得到更多的指导,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企业则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学生当作免费的劳动力使用,完全忽视学生的成长价值。

(二)实习单位不稳定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方面,虽说实现了校企合作,但学校与企业方面缺乏沟通,导致实习单位不稳定。每年的实习单位都不相同,有些单位缺乏对实习生的指导经验。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因所工作的单位类型、业务不尽相同,教师无法进行具体指导。学生在单位内部只能从事简单的工作,无法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实习效果事倍功半。

(三)高校实习指导和管理不到位

众所周知,高质量的实习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适应角色的转变及心理上的调整。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统一管理。一方面,旅游管理是新学科,缺乏系统规划,在学生的实习管理方面更是缺少经验。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专业技能不足,对旅游管理的市场缺乏认识。大多数教师都是在校内教学,从未从事过旅游管理工作,对市场需求并不了解,无法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

(四)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到位

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实习就是学校布置的一个学习任务,或是为了增加找工作的筹码。学生参加实习的目的不明确,甚至一部分学生随便找个公司盖个章便交给学校,并不参加真正的实习工作。而参加实习工作的学生态度不端正,认为实习就是走过场,对待公司交给的工作极其敷衍,不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践能力方面毫无长进,浪费了学校和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

(五)实习岗位单一

企业招揽实习生,一方面为自己培养后续人才,一方面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岗位需求。因此,企业为学生安排的实习工作大多固定单一,为方便管理而不是为了学生的需求进行岗位调换。学校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的实习工作大多在酒店,酒店要求实习时间必须在6个月以上,学生在长时间内从事单一工作,实习的兴趣大大降低。且学生长期待在酒店,不能很好地了解旅游的具体工作方式与最新动态。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对策研究

(一)调整教学模式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亟需调整,需重新制定教学计划。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从重视理论研究到重视具体实践。课堂上,教师应在理论的基础上辅以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吸收知识,也能进一步贴近企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安排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参加实践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参加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校企联盟,共建稳定的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需要学校和企业的良好配合,目前,高校和企业缺乏系统长期的合作关系,导致学生实习的质量大大降低。高校和企业之间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及时沟通交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企业不应有利用免费劳动力的心理,应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能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招揽人才。

(三)注重实习过程管理

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方面缺少系统的管理。一方面是对教师的管理不到位,教师对旅游行业缺乏了解,学生参加实习时不能提供相应的指导,学校应提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为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实习过程管理不到位,学生初次踏入社会,在角色转变和适应工作方面需要一个过程,学校应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

(四)实习工作国际化

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开放性强,能与国际接轨。学生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国际市场需要学生掌握更加高超的技能。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学生联系国际水平的实习工作,如外国酒店和带领外国团队旅游。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学生的外语水平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也将大大提高,保障学生实习的质量。

三、结语

第3篇:旅游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旅游教育;实训基地;人才培养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需要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故而旅游高职教育在此作用尤为明显。在高职旅游教育中,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旅游专业知识技能,实训基地的建设必不可少。学生可以通过实训基地参与模拟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可以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掌握当前行业所需要的关键技能,从而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因此,旅游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对旅游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旅游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水平落后,脱离一线行业岗位要求

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训基地数量较少,不能满足专业课程要求;设施设备陈旧,功能单一,所提供的专业技能训练内容不能很好的与现行的行业岗位要求对接。例如,旅游专业现场导游的实训室,室内本应使用模拟导游系统,但由于资金等方面原因,很多旅游专业仅使用多媒体投影设备取代,教师在指导实训时也只能通过简单的场景图片取代实景模拟,如此条件下的导游实训,往往缺乏导游讲解工作中所需要的现场感。另外,即便有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导游实训室具备模拟导游系统,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迅猛,每年都会有新增热门景点出现,而在导游模拟系统内却未能及时更新,从而导致学生在进行实训时总停留在原有的景点当中,无法接受行业最新信息,从而无法与行业发展相接轨。

(二)校外实训基地岗位单一,学生缺乏轮岗机会

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训基地所提供的实习岗位较为单一,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往往只能在某一个岗位上完成实习任务,缺乏轮岗机会,从而不能全面的学习行业技能。例如,就旅行社而言,旅行社为学生所提供的实习岗位绝大多数都是导游,学生进入到实习单位后,往往就只能从事单一的导游工作,即便不出团,往往也就是做些前台接待工作,很难真正进入到计调等旅行社其他工作岗位。也正因为缺乏轮岗机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频繁转换实习单位的情况,从而无法保证专业顶岗实习的连续性。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外实训基地不稳定,从而严重影响实习效果

在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1]但就目前情况而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中无论是校内实训基地或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上,校企合作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层次较浅,相互间联系不够紧密,合作形式单一等。虽然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都在广泛的联系旅游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但实训基地建好后,作为企业一方往往就提供一些实习岗位,校企合作流于表面,一方面,实习单位指导人员缺乏指导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实习指导教师不变参与实习单位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导致实习指导工作不到位,校企间终止合作的情况屡见不鲜,学校不得不重新寻找合作企业建设实训基地,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实习效果。

二.对策分析

(一)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建设符合行业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

针对校内实训基地设施设备落后的问题,作为学校一方,应该明确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高职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实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变为操作技能,同时也可以检验和巩固课堂教学质量,是学生从学校人过渡到企业人的一个必经环节。因此,校方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应首先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学生将来的就业目标,建设符合自身实际的校内实训室。此外,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完善实训室内各种设施设备,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应当及时更新实训室内原有设施设备,使之与现行行业要求相一致,同时尽可能模拟真实职业环境,使学生能在一个仿真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旅游企业的各岗位要求,得到相应的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从而让学生在实训室内所掌握到的专业操作技能与一线企业现行操作技能相吻合。

(二)正确选择理想旅游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构建良好实习平台

针对实训基地轮岗机会较少这一问题,笔者看来,首相就应当正确选择理想的旅游专业实训基地,为旅游专业实训构建良好实习平台。一般说来,理想的实习基地首先应是管理正规严格,最好是具有较高档次的。作为高职旅游专业实训基地来说,选择管理规范,档次较高的旅游企业,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其良好的社会形象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本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生也会更主动参与到专业实习当中。同时也由于高档次旅游企业管理的规范性,其岗位设置也会相对于小企业而言较为系统全面,那么学生就能从不同的岗位中全面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反之,如果选择一些规模较小的旅游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由于企业管理、效益等自身方面的原因,向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较为单一,一旦学生得不到相应的实践机会,就容易出现频繁要求转换实习单位的情况,从而不利与学生专业学习。

(三)切实做好实训基地管理工作,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针对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不稳定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选择好理想的实训基地后,对其后续的管理,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能较好保证实训基地的稳定性。那么,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上,首先在管理制度上要与企业接轨。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后,学校认为学生实习期间是企业的员工,要求单位对学生按照企业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实习单位认为实习生毕竟不是企业员工,应由学校管理,这给实习生提供了一个偷懒旷工的借口。长此以往,学校和企业相互间都会对彼此失去信心,从而校方不得不另建实训基地。因此,在建立实训基地时,首先就应当建立好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双方的权力义务,从根本上杜绝管理松散的现象出现。另外,就实训基地管理问题,应加强校方和企业间的联系,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当中,从企业中聘请相应的人员指导学生的实习,让学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建立起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高职旅游专业实训基地的建立是培养高职旅游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立仿真、实用的校内外旅游专业实训基地,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职业技能,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使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薛秀芳 旅游教育学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07.

[2]刘依灵 高职旅游专业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 2011.06.

第4篇:旅游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 旅游专业教师 抽样调查 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26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Yunnan

LIU Ren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 Yunnan College of Tourism Vocation, Kunming, Yunnan 650221)

Abstract In Yunnan province, secondary occupation education tourism professional teachers have the problems of unreasonable teachers structure, the "Double Teachers" quantity are few, the weak ability of practice teaching, weak teacher training, teachers' occupation education idea did not completely change. Therefore, tourism should develop a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rules, encourage and arrange travel professional full-time teachers to the enterprise field exercise, strengthen the tourism professional part-time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here are plans to carry out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help teachers grasp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concept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

Keywords tourism professional teachers; sampling survey;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多年恚云南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动旅游发展,实现了旅游业快速增长,旅游业已成为云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云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旅游职业教育的支撑和旅游专业教师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有效提高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云南旅游产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1 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现状抽样调查

1.1 抽样调查对象及抽样范围

为了进一步了解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的现状,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2016年5月,我们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42所中职学校的47名旅游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47份,回收45份,有效卷占95.7%。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云南省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师,内容涉及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的培训学习情况、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问题设计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个别开放式问题。

1.2 抽样调查结果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年龄30岁以下17人,30-40岁16人,40-50岁11人,50岁以上1人,青年教师占了73.4%;教师的学历及文化程度大专以下1人,大专5人,本科38人、硕士及以上学历1人,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占了84.4%;教师职称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4人,其他9人,中级职称人数占了55.6%;在教师类型方面,专业课教师23人,实习指导教师4人,“双师型”教师18人,“双师型”教师占40%;教师是否有企业工作经历,是13人,否32人,仅有28.9%的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图1)。

对是否参加过有关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学习的回答是,经常参加7人,很少参加26人,从不参加10人,以上都不是2人,很少或从不参加此类培训的教师占了总调查人数的80%;认为自己作为一名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师,还存在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差的有40人,占88.9%;认为自己缺乏旅游企业相关实践经验的有42人,占93.3%;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倾向于以就业为导向的24人,以升学为导向的4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16人,说不清楚的1人,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认识模糊。

2 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师资整体效能的发挥。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旅游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表现在:(1)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教师人数偏少。在接受调查的45名教师中,仅有1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被调查人数的2%;(2)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职称普遍偏低。45名教师中,仅有7人为高级职称,占被调查人数的15.6%,其余均为中级及以下职称;(3)公共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失衡。调查显示,45名教师中仅有4名为实习指导教师,占被调查人数的8%,其余均为专业课教师或公共课教师;(4)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就有31人,占总人数的68.8%。

2.2 “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教学实践能力差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是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此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还有近60%的旅游专业教师不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有88.9%的教师认为自身存在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差的问题。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形成,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教师培训环节薄弱

教师培训是帮助教师拓展专业领域知识,提升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有效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监察能力、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但是,此次被调查的45名教师中只有7人参加过有关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很少或从不参加此类培训的教师占了总调查人数的80%,说明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的培训业务还没有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常态化地开展。

2.4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完全转变

任何一种教育必须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才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应该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也应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紧贴社会需求变化,培养适应职业岗位和岗位群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调查中我们发现,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职业教育应该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甚至以升学为导向,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认识是模糊的(图2)。

3 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3.1 合理制定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

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结合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总体定位、发展思路、师生规模、专业特点、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合理地制定适应学校和旅游专业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及实施细则,从旅游专业教师的数量、学历、专业、职称、年龄、实习指导教师比例、知识能力等方面,确定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满足旅游专业教学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进一步促进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纵深发展。同时,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从学校用人、绩效考核、职级聘任等工作入手,制定旅游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办法、岗位聘用制度及职称评定办法等,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学历提升,进一步优化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使旅游专业学科建设得以良性发展。

3.2 鼓励和安排旅游专业专职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

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生产、经营、管理及一线旅游服务的工作经历,实践操作能力不,很难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旅游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鼓励和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到旅游企业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顶岗锻炼或业务培训,是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实现理论课教师技能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通过在顶岗实践中的学习,可以精通操作,提高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岗位锻炼,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有了更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能为今后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能力。但是,多年来教师顶岗锻炼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在云南各个中职学校中成效并不明显,甚至难以推进,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或教师发展规划中对此并没有整体规划和具体要求,更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因此,学校还应制定和出台与教师顶岗锻炼工作相配套的制度和政策,进一步激励教师到企业顶岗,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实习指导能力。

3.3 加强旅游专业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兼职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能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补充教师数量,适应专业变化需求,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研相结合。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流于形式,缺乏科学、完整的建设制度和管理体系,人员及教学管理松散,教师流动性大,没有完全发挥出兼职教师在职业经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加强旅游专业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激励措施及考核、评价制度,规范兼职教师的教学行为,保障其生活待遇,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和水平提升;其次,还应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及课程要求,聘请旅游行业、企业的专家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一线从业人员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的旅游实践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旅游专业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与交流,让兼职教师真正参与到学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体系的(下转第62页)(上接第56页)建设和教学评估中来;最后,兼职教师还可就行业规范、市场需求、业态发展、管理方法等内容开展师资培训和专题讲座,让教师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最新变化和发展,也让学生对旅游专业和职业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

3.4 有计划地开展校内、外教师培训,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教师的年龄构成以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主,且80%以上的教师很少或从未参加过有关旅游职业教育方面的学习或培训。青年教师是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直接影响着云南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重视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第一,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平台,制定青年教师培养的系统方案,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有计划地派出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学习和交流,或积极参与到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部级、省级培训项目中,保证教师培训的连续性和持续性;第二,学校还可依托校内资源,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或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授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第三,青年教师自己也应注重和加强学习,尽快实现“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转型,使之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又有教书育人的能力,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作能力。

3.5 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在于人才培B的职业针对性,秉承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内实践训练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岗位考证相结合、毕业实践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行的是以适应现代经济建设、产业发展、社会进步为原则的,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学习和生产实践相互交替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说,在保证学生专业课需要的基础上,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教育形式。云南中等职业教育的旅游专业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住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结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和云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科学而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总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实践和探索的重点,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云南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如何建设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好,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优秀教师队伍,是云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和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5篇:旅游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竞争。对于综合性旅游产业而言,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旅游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端人才的摇篮,所以加强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旅游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概述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指研究者运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是一种思维作用动机、认知指导实践的综合性能力。创新能力强调的是一种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需具备的创新能力

(1)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

掌握丰富的的基础理论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知识的积累,一切创新都只是空谈。在研究生阶段,对于知识的获取需要注意的有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获取知识的速度。旅游管理是一个涉及知识面非常广的专业,学生只有拥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研究生阶段学习具有很强专业性,对知识的获取需更加深入,在“专”的基础上再“破”。同时,快速获取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学术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加之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学生如果不能保证获取知识的时效性,那么创新就无从谈起[1]。

(2)开拓创新的能力

墨守成规是发展的绊脚石,创新的意义在于“出新”,新是创新的本质,是创新的价值所在。要创新,就要突破常规戒律,突破固有的习惯,突破条条框框,突破已有经验,突破过去的思维定势。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用新思维、新方法、新角度看问题,突破旧的观念,使用新思维方式对现有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汲取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除需具备时代精神外,还要注重新资料的发掘考证,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古为今用,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

(3)预测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创新就意味着风险,任何创新都与风险相伴相依,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旅游行业本身也是一个风险重重的行业,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必须勇于承担风险,对经营、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勇于接受挑战,并能够经受风险考验,在困难中不断开拓进取。

(4)实践和应变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活动,学生只有在各种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探索中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火花,才能形成“求异”的思维,萌发创新意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实践的作用,旅游属于服务性的行业,实践和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灵活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才能碰撞出真正符合实际的创新火花,使这些创新成果运用到实处,实现创新目的。

(5)集成和移植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行为主体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以提供特别优点的方式,将创新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使其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从而使有机体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的一种自主创新过程的能力[2]。移植创新能力指的是将已有的知识在不同的时空引进、消化、吸收并进行再次创新的能力[3]。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覆盖很多门类的学科,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合理整合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避免了直线思维方式,有助于创新思维形成,在研究学习中,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善于灵活运用交叉学科,采用不同的标准思考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各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旅游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创新是旅游企业家的使命

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定位已经和本专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了明显区别,旅游企业家已经成为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选择。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使命,也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对于欲在旅游行业中有所作为的企业家而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的机会和可以利用的资源都还很充足,需要旅游企业家具有独特的投资眼光,发现一般人无法发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包括一般人不能运用的资源,找到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办法,创造性地进行开发,或者对已有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现再次发现,为自己创造具有独创性的事业保证。这些都需要企业家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很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它是旅游企业自身控制的且不易被别的企业所模仿和复制的可以是旅游企业在行业竞争中保持持久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创新是旅游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创新的主动与被动以及创新的快慢与效果也成为了旅游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生成与强化,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开发潜在市场能力的不断更新,强化产品的升级换代上。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直接的体现是旅游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企业产品的需求也随之更为多样化。所以,绝妙的创意、经典的策划和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将对旅游企业行业地位的提升及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是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旅游业是高度综合的服务型产业。加快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新的旅游产品观、新的旅游市场观和新的旅游投入观,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本行业的研究,而要拓宽视野,根据市场要求,并结合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开拓新的旅游市场,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开发引领创新型的旅游消费方式。只有不断更新,不断改进,才能确保整个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具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的人才,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优势,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校旅游教育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原动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学术氛围不浓

我国研究生大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被动地接受,甚少对老师所讲授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更鲜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学术讨论和交流的氛围不浓。包括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在内的我国研究生普遍地养成了一种依赖性接受知识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缺少教育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开放式追问风气,没有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是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开展的学术活动相对较少,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很少组织有研究生参加的科研实践和学术活动[5]。很多学校研究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因为导师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学院或同一专业,除了在公共课或全体大会之外学生基本很少联系,那么相互之间对学术问题的探讨就很少。一些导师忙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对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关注不够,研究生学术视野狭窄,对学科国际前沿问题缺乏了解,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不强。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的方法有着本质区别,但我国研究生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学校教学模式单一,归纳型和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仍被广泛运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中。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便教学内容再新颖、再先进,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导师仍旧采用灌输式的“授之以鱼”方法,而很少采用引导式的“授之以渔”授课方法。很多老师教学方式手段落后,很少利用先进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授课,很难激起学生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旅游管理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师资力量还不够雄厚,很多导师都是直接从别的专业转入,知识体系不够完备;大师级别的导师较少,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成熟专业较弱,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仍不够合理,存在学分较多、公共基础课偏多、课程体系缺乏层级性、实践课比重不足、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较少、前沿性课程不够等问题,没有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前沿性、综合性,不能充分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旅游管理是一个跨多个领域的学科,但是很多学校对于此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安排没有体现这个显著的特征,课程安排很少涉及除旅管理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课程设置和本科专业课程部分重复。

(四)创新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不强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仍主要是对于课本知识的课堂讲授,这种方式不仅空洞乏味,而且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与社会沟通协调能力的综合培养。很多学校只是注重学生发表的论文数量,注重学生所获的学分多少,却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本专业而言,学校和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横向合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学校和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协同发展,为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坚实的平台。

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重视知识积累,培养自主创新意识,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做出的,只有了解前人成果,才能实现超越。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既要注重培养获取和转化知识的能力,也要了解问题的研究基础,善于思考问题,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学校要设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努力创造教师到境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同时让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扩宽研究生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与同行接触交流,孕育创新的思想,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聆听专家和优秀代表的报告,相互交流,拓宽研究视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导师创新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导师往往能给予学生很多帮助,要让研究生做出好的研究,导师首先带头垂范。这种垂范要体现在教授、示范、指导和控制等多个方面。学校要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可采取小班授课,采用讲座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扩大自学比重,鼓励研究生进行课程专题报告,互相讨论交流。有条件的课程可以通过聘请院士、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学校应该以旅游管理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建设为中心,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一支年富力强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带头人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创建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改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

(三)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生视野

要进一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结构。降低必修课程总学分,提高选修课比重;调整部分老化课程,增加包含新观点、新方法、新内容的课程,鼓励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鼓励研究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涉及面很广,学校可以加入一些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如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加大课程融合,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创新

学校和学生都要提高对实践的认识,实践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尤为重要,脱离了实践,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将无法真正服务于社会。学校需要提升实践课程地位,通过实验实训课、旅游企业调研、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在实践创新能力。旅游资源富集区是旅游专业学生见习和实习难得的社会课堂。在旅游专业课的学习之余或者是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授课,让学生走出校门,带着问题到宾馆、风景区、旅行社去学习。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做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烨,王庆生.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模式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2-65.

[2]孙金梅,黄清.企业集成创新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5):97-99.

[3]张林.培养医学硕士研究生从“移植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能力[J].考试周刊,2009(40):197-198.

[4]路文静.旅行社企业竞争力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5]叶建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3-106.

[6]姜乃力.高校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12):105-107.

[7]陈福义.整合、创新及品牌营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根本[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4):65-68.

[8]王奕.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之路——以重庆大学为例[J].中国研究生,2011(11):56-57.

第6篇:旅游专题研究范文

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确立了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政策目标,并明确提出了要“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对全面进入对外开放阶段的中国旅游产业而言,这一决策反映了全行业对有一定数量的、经过系统教育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作为一种呼应,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学位及其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也逐渐在全国各有关高校紧锣密鼓地展开,而旅游学术研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旅游学科博士生教育也将迎来结构性的改革和提升。

旅游管理专业博士培养成为此次论坛的第一个研讨主题。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以《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视角看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他认为,博士生教育关乎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其培养质量标志着学校乃至整个国家的学术水平与科学研究水平,然而在规模扩张的繁荣背后,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堪忧,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问题的缺失。事实上,研究问题处于科学研究的核心地位,没有研究问题的研究,自然难以产生好的研究成果。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旅游发展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可供开展理论建构的“富矿”,而中国本土的旅游研究者们拥有比国外学者更强的研究可进入性,如众多的规划实践机会、与地方旅游业界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及在此方面更加宽松的制度条件等。保继刚教授最后指出,只要包括博士生在内的中国旅游研究者深入到中国旅游发展实践中去,提炼理论并实现同西方现有理论的对话乃至最终的超越,逐步建立自我理论体系,最终一定能实现从“破”到“立”的愿景,中国内地的本土旅游研究也将由此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在接下来的主题发言中,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主任张捷教授详尽阐述了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他指出,研究生培养是一个涵盖了基本课程学习、课题选择、研究问题提出、假说提出、研究方法选择、数据资料收集、研究过程中思维推理、实验分析、论文撰写、成果提交、答辩过程、与导师交流、与合作者协同、研究伦理、科学规范、自我管理和人生设计等多方面的完整体系,而其中核心是研究性学习的贯彻、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的贯彻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获得把握学术问题的能力(判断和凝练);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要从学术研究的关键性、敏锐性、决定性、批判性多方面来理解“批判性”的客观涵义,而不仅仅是提出反对和质疑。在此基础上,他还延伸探讨了旅游地理领域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特征。

旅游教育的价值观与学科良性发展的关系是本次论坛涉及的重要议题之一。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以《基于价值观的旅游教育框架》为题详细介绍了旅游教育未来学会(TEFI:TourismEducation Futures Initiative)的宗旨及其对中国旅游教育价值观建设的借鉴意义。该学会发表的《TEFI白皮书》指出,尽管旅游教育在未来将面临种种挑战,只要学生们具备某些特定的价值理念,便能应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TEFI将这些价值理念总结为5点:循道(ethics)、传知(knowledge)、敬事(stewardship)、专术(professionalism)、尊人(mutuality)。以上述理念为基础,吴必虎教授认为中国旅游教育应该树立“世界教育大国”的宏观意识和广阔视野,同时在具体工作首先强调“尊人价值”,即尊重教学和研究的多样性、多学科性,不搞旅游教育框架全国一刀切,团结队伍,共同打造旅游教育阵线。

旅游教育国际化在本次论坛上也成为与会者密切关注的一个议题。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宋海岩教授介绍了该学院在旅游教育国际化方面的主要经验。宋海岩教授认为,旅游产业是最开放的产业之一,国际化的培养体系既可以吸引高质量的学生,也能够确保学生就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游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旅游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原因。浙江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周玲强教授介绍了该学院近年来在研究型大学学生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其中“海外实习生”计划引起了与会者浓厚的兴趣。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黄福才教授介绍了该系旅游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并分享了如何积极利用管理学科的国际合作资源来促进旅游学科建设和博士生培养的有关经验。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教授则主要以康奈尔大学为例介绍了旅游学科的科学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体系。

针对大家普遍关注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问题,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田里教授从培养理念、办学条件、知识体系、管理体制4个方面做了专门的分析和解释。他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是以研究生教育的形式培养职业经理人。与科学硕士教育不同,专业硕士教育不以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纵深知识的人才为目标,而是以培养其职业技能和职业品质为宗旨,强调的是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因此,从学科支撑来说,他建议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以经济学为基础,着重加强企业管理和会计学两个学科的训练。最后,田里教授还提出了3种在未来可能存在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项目的管理体制,并在综合权衡其各自利弊的基础上,推荐采用“学校成立指导委员会,成立独立的项目运作学院”的模式。

此外,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主任巴兆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冯学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院长薛东前教授、华侨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郑向敏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教授也作为特邀主题发言人,分享了其各自所在机构的旅游学科建设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经验。

综观论坛全程,与会专家对既定的重要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既明确了各自的问题、共同的困惑,也实现了经验的借鉴、方案的分享。整个会场自始至终保持了开放、坦率、活泼的氛围,尤其在问答环节,与会专家的参与热情得到全面调动,评论一针见血,见解敏锐深刻,表达风趣幽默,实现了充分的互动交流。最后,与会专家一致通过并签署了《关于旅游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珠海共识》,以书面的形式就“旅游高层次人才的核心能力在于驾驭不确定世界变化的能力”、“旅游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决定中国旅游业的未来”等关键问题表达了高度统一的认识,并明确指出:完善中国旅游教育体系和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既是 奋斗在一线的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学术和职业使命,更是需要国家、地方、学校与研究机构、企业、社会等各方共同关注和持续投入的战略责任。

第7篇:旅游专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科研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还是偏向于知识积累型,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旅游事业的需要。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考察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其本身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综合考察实习能够获得大量有助于后期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东西也非常丰富,学得的东西既真实又具体,是把教材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结合的很好机会[1]。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旅游教育界同仁的重视。马骏(2005)认为考察实习教学方法传统化,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2]。董志文等(2005)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指出:以认知性为主,缺少求知性内容,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内容较缺少细化目标,并提出了野外实习成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3]。王昕(2007)结合自己长期指导旅游野外实习的经验指出目前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着:目标简单化,任务缺乏针对性和思考性;实习主体游客化,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目的地单一化与高档化,缺乏正确行业引导性;教师保姆化,学生缺乏行业社会体验性等问题[4]。为了充分利用综合考察实习的宝贵教学资源,使综合考察实习价值最大化,克服综合考察实习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识到综合考察实习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提高“野外实习”质量的切入口,更是检验“野外实习”效果的重要标准。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经过后天训练和环境的影响在人身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科研素质是素质结构中较高层面的综合性素质,它是建筑在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基础之上的高层素质。培养科研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是一位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关于怎样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一直是旅游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但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就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并不多见。谷冠鹏等从科学研究过程的角度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结构问题作了探讨[5]。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的环节出发,就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旅游专业综合考察实习,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最有价值的教学环节,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科研意识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一种人脑机能,是高级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表现,是人的心理对现实生活的自觉反映。科研意识通常是指人在科研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它能将科学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6]。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科研意识就是对旅游管理活动的规律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旅游管理的科学理论指导旅游活动的自觉,是对本科学生未来所从事的旅游管理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旅游管理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其未来工作环境的积极影响。在本科生中培养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既有助于巩固和补充课内基础知识,深化专业知识;又将为本科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大大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探索期[7]。

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最缺乏的是科研意识,学生在考察实习过程中若不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只能是一个单纯的、普通的“旅游者”。因此,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即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又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的最佳教学时机。科研意识的培养是学生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二)科研态度的培养

一个有成就的科研工作者,其成功的要素是正确的科研态度。对于本科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既是其人生阶段的好时机,也将会对其未来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考察实习,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三学期,是其大学阶段第一次大型的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是学生第一次体验离开教室到旅游目的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他们处于兴奋与高度好奇的心里状态,这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态度的不可多得的良机。

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言,培养其科研态度的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乐于探索,敢于否定,崇尚质疑,严肃认真,谦虚踏实”

(三)科研知识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学习、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知识,是保证学生在今后的旅游管理活动中,进行规范、有效、科学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旅游管理科研作为具体的科学实践,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必须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理论和知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掌握科研知识方面,既有教育者意识淡漠,也有困于教学环境的影响的问题。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自然就成为学生四年难得的获取旅游管理科研知识的机会。

(四)科研基本方法的掌握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要掌握旅游管理科研方法论,运用经验总结、调查分析、实验研究、个案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发现、总结规律。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而言,学生起码应该掌握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基本的旅游科学研究方法。长期的考察实习证明,这些旅游科研方法,在考察实习过程中,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学生欢迎。

(五)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即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本领[8]。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学习、搜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运用已知理论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分析、推导、设计方案,并动手得出结论等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能力的培养,除了在发现问题、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外,还必须注重以下科研能力的培养:

1、选题论证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时间长,景点类型多样,实习内容复杂。论文选题是每个学生考察实

习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选取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开展研究,学生必须在老师特别是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在具体的实习中可以进一步确认或修正自己的选题。

2、方案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在科研研究方案中阐明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课题的假设,研究方法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等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总体谋划,必须精心设计,以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

3、研究操作能力

学生在实习前必须对自己的选题进行文献查阅,对选题目前研究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材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和研究时的管理工作,从而确保选题研究的质量。

4、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能力

对于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学生要勤于分类整理,善于分析,不断思考,从而使研究结论真正符合客观实际,并根据研究结论,完成科研报告。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管理者必须强化综合野外考察实习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意识

“教学是主体,科研是龙头”更多地是基于学校与教师层面,几乎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这不利于提升院校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培养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竞争激励,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思想观念,认清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科研教学内容和时间,强化通过野外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兴趣,激发科研潜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院校管理者要积极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通过综合野外考察实习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学到在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开阔知识视野,强化能力素质。

(二)建立针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管理机构

在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机构建立上,应根据院校实际情况,成立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活动领导小组,使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领导小组可由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院)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任组员,科研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工作;院(系)成立科研活动指导小组,由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参加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管理上,应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课题申报、组织管理、指导检查和实施奖励等制度,指导和激励学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促使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认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学研究,确保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健康开展。在科研基金设立上,应拨专项经费用作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通过规定的程序申报科研课题并申请基金资助。改变过去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成果展仅仅是旅游相片、旅游纪念品等现象,要把学生基于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完成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实习的重要成果进行展示。

(三)完善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培养机制

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目标约束机制上,应构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把学生根据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以较大权重作为学生的科研学分、并将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的情况及成绩作为评选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入党、推荐免试研究生和推荐就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科研指导机制上,不仅要加强领导和机关的指导力度,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对科研活动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按照旅游科研特点开展科研工作,传授自己的研究经验,使学生树立信心,少走弯路、尽快上路,并将指导科研活动折算为教学量,记入教师工作量,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四)优选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素质的培养状况,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指导老师的素质、能力、素养、态度及其对学生实习的价值取向。旅游野外考察实习的线路长,实习旅游目的地品味高,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长期以来选择的线路是九寨沟——黄龙环线、大理——丽江滇西北线路。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中克服学生“游客化”现象,首先是教师必须率先克服“游客化”的心里与行为,必须克服带队老师就是获得一次“旅游”的福利机会,因此“应该”人人有份的心里。应该选择有能力指导学生从验证性实习到研究性实习的观念与能力、有不断发现旅游问题的能力的老师作为指导老师。

参考文献:

[1]李晴,杨娅娜.试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原则与途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3):48-52.

[2]马骏.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75-277.

[3]董志文,董效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99-101.

[4]王昕.旅游野外实习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2-76.

[5]谷冠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结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120-122.

[6]刘步平.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J].中医教育,2001,(04):63-64.

第8篇:旅游专题研究范文

第一,内容丰富、全面、翔实,结构系统清晰。本书强化了第一版内容丰富的优点,不仅详细阐释了旅游规划涉及的资源、市场、产品、空间、营销、服务等重点问题,还增加了旅游规划的实施、评价、监控等内容,尤其将旅游区规划单独成章,使各级各类旅游规划的关键问题均得到了展示,全书体系更为完整和系统。同时,作者旁征博引,1900多篇文献的强大支撑使得各种概念、基本问题和理论,尤其是各种规划技术、模型方法得以被详细阐释。此外,本书辅以新颖、恰当、有针对性的案例,能够帮助读者形成对于旅游规划的理论―模型一应用的全面认识。

在《旅游规划原理》全书的行文结构上,作者较第一版进行了局部变动,力求紧扣旅游规划的基本模式。例如将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融入到目的地品牌和营销规划中,旅游容量从资源部分调整到旅游规划影响评估,并全面构建旅游影响分析体系,旅游产品则按照旅游产品树进行了梳理,删除了产品与目的地等部分内容,从而形成了一个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框架,内容全面而绝无堆砌之感。

第二,注重理论模式梳理,强化案例分析。本书在侧重于全面梳理、介绍旅游规划相关基础要素的同时,更为强调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层次性,几乎每页可见的分析模型为规划相关过程提供最为科学的指导,不仅提升了全书的理论参考性和研究价值,还有助于实现从大的思想、理念到模型到具体方法、指标的合理建构,同时,作者着力于旅游系统理论和学科体系的构建,以避免第一版中出现的过分注重理论的介绍而忽视整体理论建构的问题。该书成功的另一个关键要素还在于其立足于中国旅游规划实践,作者承担了大量国内著名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的旅游规划,为全书提供了充足、典型和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规划案例。这些生动、全面、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融入到作者理性、系统的思辨凝练中,必然会使读者对旅游规划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第9篇:旅游专题研究范文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科研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还是偏向于知识积累型,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旅游事业的需要。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考察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其本身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综合考察实习能够获得大量有助于后期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东西也非常丰富,学得的东西既真实又具体,是把教材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结合的很好机会。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旅游教育界同仁的重视。马骏(2005)认为考察实习教学方法传统化,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董志文等(2005)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指出:以认知性为主,缺少求知性内容,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内容较缺少细化目标,并提出了野外实习成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王昕(2007)结合自己长期指导旅游野外实习的经验指出目前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着:目标简单化,任务缺乏针对性和思考性;实习主体游客化,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目的地单一化与高档化,缺乏正确行业引导性;教师保姆化,学生缺乏行业社会体验性等问题。为了充分利用综合考察实习的宝贵教学资源,使综合考察实习价值最大化,克服综合考察实习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识到综合考察实习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提高“野外实习”质量的切入口,更是检验“野外实习”效果的重要标准。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经过后天训练和环境的影响在人身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科研素质是素质结构中较高层面的综合性素质,它是建筑在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基础之上的高层素质。培养科研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是一位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关于怎样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一直是旅游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但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就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并不多见。谷冠鹏等从科学研究过程的角度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结构问题作了探讨。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的环节出发,就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旅游专业综合考察实习,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最有价值的教学环节,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科研意识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一种人脑机能,是高级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表现,是人的心理对现实生活的自觉反映。科研意识通常是指人在科研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它能将科学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科研意识就是对旅游管理活动的规律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旅游管理的科学理论指导旅游活动的自觉,是对本科学生未来所从事的旅游管理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旅游管理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其未来工作环境的积极影响。在本科生中培养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既有助于巩固和补充课内基础知识,深化专业知识;又将为本科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大大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探索期。

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最缺乏的是科研意识,学生在考察实习过程中若不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只能是一个单纯的、普通的“旅游者”。因此,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即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又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的最佳教学时机。科研意识的培养是学生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二)科研态度的培养

一个有成就的科研工作者,其成功的要素是正确的科研态度。对于本科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既是其人生阶段的好时机,也将会对其未来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考察实习,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三学期,是其大学阶段第一次大型的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是学生第一次体验离开教室到旅游目的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他们处于兴奋与高度好奇的心里状态,这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态度的不可多得的良机。

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言,培养其科研态度的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乐于探索,敢于否定,崇尚质疑,严肃认真,谦虚踏实”

(三)科研知识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学习、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知识,是保证学生在今后的旅游管理活动中,进行规范、有效、科学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旅游管理科研作为具体的科学实践,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必须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理论和知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掌握科研知识方面,既有教育者意识淡漠,也有困于教学环境的影响的问题。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自然就成为学生四年难得的获取旅游管理科研知识的机会。

(四)科研基本方法的掌握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要掌握旅游管理科研方法论,运用经验总结、调查分析、实验研究、个案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发现、总结规律。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而言,学生起码应该掌握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基本的旅游科学研究方法。长期的考察实习证明,这些旅游科研方法,在考察实习过程中,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学生欢迎。

(五)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即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本领。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学习、搜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运用已知理论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分析、推导、设计方案,并动手得出结论等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能力的培养,除了在发现问题、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外,还必须注重以下科研能力的培养:

1、选题论证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时间长,景点类型多样,实习内容复杂。论文选题是每个学生考察实习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选取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开展研究,学生必须在老师特别是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在具体的实习中可以进一步确认或修正自己的选题。

2、方案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在科研研究方案中阐明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课题的假设,研究方法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等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总体谋划,必须精心设计,以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

3、研究操作能力

学生在实习前必须对自己的选题进行文献查阅,对选题目前研究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材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和研究时的管理工作,从而确保选题研究的质量。

4、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能力

对于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学生要勤于分类整理,善于分析,不断思考,从而使研究结论真正符合客观实际,并根据研究结论,完成科研报告。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管理者必须强化综合野外考察实习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意识

“教学是主体,科研是龙头”更多地是基于学校与教师层面,几乎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这不利于提升院校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培养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竞争激励,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思想观念,认清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科研教学内容和时间,强化通过野外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兴趣,激发科研潜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院校管理者要积极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通过综合野外考察实习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学到在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开阔知识视野,强化能力素质。

(二)建立针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管理机构

在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机构建立上,应根据院校实际情况,成立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活动领导小组,使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领导小组可由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院)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任组员,科研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工作;院(系)成立科研活动指导小组,由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参加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管理上,应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课题申报、组织管理、指导检查和实施奖励等制度,指导和激励学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促使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认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学研究,确保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健康开展。在科研基金设立上,应拨专项经费用作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通过规定的程序申报科研课题并申请基金资助。改变过去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成果展仅仅是旅游相片、旅游纪念品等现象,要把学生基于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完成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实习的重要成果进行展示。

(三)完善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培养机制

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目标约束机制上,应构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把学生根据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以较大权重作为学生的科研学分、并将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的情况及成绩作为评选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入党、推荐免试研究生和推荐就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科研指导机制上,不仅要加强领导和机关的指导力度,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对科研活动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按照旅游科研特点开展科研工作,传授自己的研究经验,使学生树立信心,少走弯路、尽快上路,并将指导科研活动折算为教学量,记入教师工作量,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