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育心得体会范文

美育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美育心得体会

第1篇:美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集美大学;游泳普修课;心得体会;统计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1012班31位学生的“游泳普修课心得体会”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理论书籍,通过维普、中国知网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2)逻辑分析法∶运用一定的理论逻辑进行总结,由现象提升到理论层次,从心得体会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数理统计法:对“心得体会”中所提到的要点进行统计,发现各种不同的观点提到的次数是不一致的,以供分析使用。

2结果与分析

表一 对学生心得体会中提到的要点次数进行的统计

2.1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学生提到最多的要点

从表一可以明显看出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学生在心得体会中提到最多的。学生虽然在心得中没有明确说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但是从学生熟悉水性、呼吸、漂浮,蛙泳手的动作要领、蛙泳腿的动作要领到手脚配合动作的描述中,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就是在表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其中,熟悉水性是学习各种游泳姿势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性练习,是游泳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也是初学者入门必经的阶段。

2.2恐惧心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游泳的主要障碍

从统计结果看,“怕水”心理被学生提到的次数也是名列前茅。学生之所以怕水,笔者认为是由于以下几个点造成的:其一,学生的早年生活环境所致。大部分学生早年的生活环境条件不是太优越,附近没有大型游泳池,学生没有机会下水,更不要说去系统地学习游泳了。其二,有些学生在早年戏水时有过溺水的经历,正所谓“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早年的经历在学生的心里已经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其三,有些学生特别是女生,天生比较胆小。在水里的感觉和在空气中肌肉的本体感觉是不一样的,在水中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于她们来说很陌生,因此产生怕水心理。

心理素质是健康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对一个人生命历程、质量、生活方式的选择,社会人际关系的交往,事业拓展空间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学好游泳,首要先从克服怕水的心里障碍开始,并在游泳练习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2.3游泳的健身娱乐功能是学生的普遍共识

从统计的结果中不难看出,游泳的健身和娱乐两项功能是学生普遍认可的。所谓健身,即对身体健康有利,这里的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所以,从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看,游泳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长期坚持游泳可以对人体的心肺功能、血液、肌肉的弹性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游泳中的戏水还可以让人们的心情愉快。特别是冬泳,不仅可以起到健身的作用,更可以在寒冷的冬季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温暖。国家已经在1998年下发《推行全民健身游泳锻炼标准》的通知。这意味着,游泳的健身娱乐功能不仅是学生们普遍认可的,已经成为国家大力推行的一种普遍理念了。

3结论与建议

其一,恐惧心理是学生学习游泳的主要障碍,游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殊心理进行针对性教学。

其二,学生普遍认可教师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因此,作为游泳普修课教师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为中心指导思想。

其三,学生普遍认可游泳的健身娱乐功效,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此特点对学生进行诱导式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宁.浅谈游泳基础教学[J].辽宁体育科技,2011,33(01):119.

第2篇:美育心得体会范文

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体育中含有大量的美育因素,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陈至立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也特别强调,要把体育和美育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贯彻"健康第一"思想,重视美育熏陶,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就说明,美育是教育领域中的基础性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它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是关乎到整体民族素质和国家一代代新人整体文明水准的千秋大事。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与完善,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同时,美育能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扩展学生的知识宽度,调节学生的思维方式,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社会、人生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更具体、更成熟的评价。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符合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塑造学生的灵魂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一、挖掘美育因素

在体育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美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让美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之中,让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同时,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力求新颖多样,丰富多彩,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艺术性和趣味性,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始终处在一个轻松、快乐和自由的审美状态中。所以,我们更加注意提高教学艺术性,以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生动、灵活的教学形式来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练当中去,从而,挖掘学生身体的潜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实现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紧紧依托教材,善于从教材挖掘其中美的因素,加以渲染、加工、提炼,使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逐步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发展他们的美好情感。

二、创设优美环境

俗话说"见景生情",环境对人的心理,既可以产生积极作用,又可以产生消极作用,也就是说,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善于创设、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是体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用美学的观点来设计安排场地器材,使其布局合理,场地上的各种标志清晰、醒目,不仅会给学生一个完美的印象,一种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受,而且有利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了学生审美的深刻性和强烈度,又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之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新颖的氛围和美的感受,能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场地器材布置的美是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直观表现。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许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往往与环境影响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从教材中去思考美、挖掘美,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美育过程,让美的形象深深融入学生的心灵。同时,我们要利用美学中的线条、图形等美学知识,精心策划,合理设计,把场地设计得美观清晰,给学生增添美感,引发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激情,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从而唤起学生内在的审美感情,产生积极的效应,增强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学会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体育心态。

三、音乐进入课堂

青年学生对音乐都情有独钟。而音乐对人们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浸染式的。音乐中蕴涵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是通过每一首乐曲、每一个音符传递到聆听者的心里的。每聆听一次就受到一次感染,增加一次记忆和联想。音乐美感会一点一滴地浸润听者的心灵,使其思想得到启迪,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音乐又是最有情感的艺术,它那美妙的旋律能强烈撼动听者的心灵,让人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音乐进入体育课堂,是向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试想,如果把悦耳动听、节奏鲜明的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进行准备活动、整理活动以及有节奏的循环练习,那么学生的学习情绪将会得到提高。情绪的活跃会带动身体的活跃,为身体联系提供必要的条件。悦耳动听的音乐,会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激发他们的情绪,激起他们锻炼身体的热情,使他们受到美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的节奏的旋律、优美的舞姿与跑、跳相结合,运动全身,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连锁反应:欣赏--向往--理解--完成--享受--回味。使学生达到练中有乐,乐中锻炼的良好效果。从而塑造出既有技巧美、造型美又有力量美、耐力美,动作舒展大方、轻松自如、灵活多变而又富有强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四、美育贯穿全程

要把美育教学自始至终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让美在教学过程中无时不在,使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投入练习,提高教学质量。开始部分的队列练习可使学生感受整齐一致,节奏和谐等形式的美;在学习掌握技术动作时,既可感受平衡、对称、协调、节奏旋律等形式的美,又可感受技术动作美,以及思想品德、作风等心灵的美,这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任何一种教学的美。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讲解示范,能否给学生以美感,是能否培养学生的情趣,正确掌握技术动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徒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关心集体、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勇于拼搏的优良品德和作风,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五、重在培养兴趣

第3篇:美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审美活动 思想道德

1 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的含义及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既含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共同特点,又具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具有审美性的特点。

简单的你教我学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多元化的信息型社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思想灌输关系。如果一味坚持用强硬、毫无美感的教育方法,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正是通过具有审美性的事物、行为及语言,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美的环境中,以愉悦的心情获得美感的同时达到教育目的。它除了强调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强调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是否得当,是否具有审美性,以及受教育者的接受情况和教育效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中就是让受教育者在美的享受中,进行教育与自我教育,以和谐教育运行模式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具有愉悦性特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每当人们欣赏到美的景色、体会到美的形象、关注到美的事物、接受到美的信息之后,内心总会有喜悦之感,会被美的现象所打动,引发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思政教育正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传递美的信息、使用美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心中洋溢起美的喜悦之情,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产生共鸣。同时愉悦的心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更加和谐,使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联系更加紧密,使教育效果更佳。越是美的事物带给人的愉悦感就越强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塑造美、传递美、善用美,并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使思想政治教育以美的形式进行传达,提高受教育者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 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思想开放的新生代。

当今时代,整个社会的新生力量当属90后这一代,而社会大众给予这一代最多的代名词,就是个性、自我。这一代的人青春,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个性张扬,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也正因如此,在思想多元化、信息海量化的时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不应仅仅局限在正统的课堂理论教育上,更多的是要注重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塑造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情境,去熏陶、引导青年人的思想意向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新的教育渠道,以全新的视角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工作的本质就是为了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因此,有必要为受教育者建立一个隐形的教育环境,将硬生生的政治教育以审美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思政教育便可以巧妙地回避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生动整个教育的实践过程。

其次,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对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信息的获取不在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手段。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迅捷、海量的信息。生活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环境中,我们的思维方式自然会越来越开放。“你必须这样做”“你不可以这样做”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束缚人们的思想,相反的,从 “认同”到“接纳”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认同教育者的观点,并自愿按照教育者的要求,付出努力,最终得到思想道德上的提升。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以美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使教育形式变得丰富有趣,具有审美性,也使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心境下无意识地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共鸣,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

最后,审美活动的优势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美育的目的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感、净化心灵,提高思想境界。审美活动通常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在整个审美过程中人们受到启发与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修养。整个教育是一件自然、和谐、水到渠成的过程。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获得双赢,政治思想得到传达的同时,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会主动地向社会主流阶级靠拢。

3 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审美活动中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育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社会生活中思想品德规范的传授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相当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审美艺术,遵循美的原理,对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进行审美艺术化的处理,使其具有美感,引发受教育者的关注,使受教育者在愉悦的审美艺术中接受思政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让思政教育更生动,更容易被人所接受,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升个人修养,培养高尚的人格,对受教育者起到榜样的作用,用自身魅力来影响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责所在。

第4篇:美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21世纪;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的目标已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是还应培养学生具有形体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故21世纪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美育教育的紧迫感,以显而易见;是21世纪赋予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美学教育,才会使他们的体育审美能力、情趣、理想和塑造美的技能得以培养,才会使他们学会善于捕捉和发觉体育中诸多美的因素,同时被其所吸引,才会使他们对美的追求、美的丰富、美的创造和积极主动地投入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情得以激发,才会使他们的主体作用真正得到发挥,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达到实现上述诸目标,使他们成为国家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此,笔者欲就21世纪在大学生中实施体育美学教育的意义、原则和途径等作粗浅的探析,旨在抛砖引玉。

一、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实施美育的意义

体育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体育现象的一种评价。美学是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心灵美与人的健康美、形体美和动作美密切相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格罗康等人早就主张心灵美与形体美的和谐一致是最美的境界。因此,和谐美是美育的核心灵魂,是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与美学关系密切,两者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割裂。美育中的心灵美、行为美、人体美、艺术美等,都与体育交织在一起。因而,将美育渗透于体育之中。

人类的生命实践活动在不断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但在历史与现实中,人的存在常常处于一种异化分离状况,即不全面自由发展的状态,要想克服生命的异化状态,使人全面自由地发展,建立完美的人格,达到审美人生的境界,这就需要体育和美育的途径。其突出特点表现如下:

(一)美学教育是人格塑造的需要

美育在人格的塑造方面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经途径。早在大约200年前,德国美学家库勒就从人道主义理想出发,指出了美育对完善人格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要是感性的人称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是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二)美学教育是智力化的培养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快捷传播越来越要求人们掌握和储存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智能水平,这就要求人的智力活动处于一种高度运转的紧张状态,家长和社会就开始了较为强化的智力训练,从小学、中学、高中一直到大学,青少年都几乎被书本知识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做法极易造成人的片面智力化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的智力水平在提高,而实质上生命的整体水准在下降,尤其是体能水准的下降正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据报道,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要低于正常人的平均寿命,如,清华大学教职工20年平均死亡年龄65.38岁,死亡年龄呈逐渐上升趋势,每年增长0.56岁,每5年平均增长3.83岁,这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只有将全民健身意识与智力强化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确保生命整体状态的圆融充盈。

(三)美学教育是21世纪大学生生理发展的需要

卢梭曾说:“青少年是一个狂风暴雨的时期。”因为,此时虽然青少年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但心理上却仍然继续着不成熟的水准。伴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争强、成人感的出现、性意识的觉醒以及闭锁心理的发展,使得21世纪的大学生心里比成年人相比,表现得更为敏感、复杂、强烈,情绪状态要较任何一个时期更为扰乱。在这一阶段美育可以把学生引入审美状态,以优美的身体语言和高雅的音乐旋律陶冶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想象,促成审美的条件反射。

(四)美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已经在整体上脱离温饱、朝着小康迈进,从单纯关心生产到关心人民生活,符合现代化的审美意识。体育要成为具有满足观赏需求的特殊载体,以精彩的竞赛表演来带动大众体育,焕发它的生态、绿色人文的特性,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追求,促进中国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美学发展的具体要求。突出休闲娱乐性质,把体育活动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实现体育文化属性的回归,为人类带来的和平、友爱、善良、理解、互助和关怀、体现现代的体育美学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应在高校教学中重视大学生的体育美学教育。

二、对21世纪大学生实施体育美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以美育体的原则

所谓以美育体的原则,是指体育教师按照美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广泛存在于体育教学中的美的因素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情操,铸造学生灵魂,从而实现体育与美育的结合,达到“体美共育”的目的。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通过审美的方式去诱发学生体力的积极发挥,降低和解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疲劳感,促进学生各项身体机能的协调,是教学活动能在保证学生体质得到很好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其次要求教师按照美的形式去促进学生身体潜能的发挥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进而实现身体结构和心理结构与品质的双重建构,获得“体美共育”的良好效果。

(二)教师先导原则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的魅力美将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试想,教师本人就不追求美,何来追求美的学生。因此,教师本人应追求美,作美的使者。教师的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形象美。首先教师要保持体育锻炼,保持健美的体型,每周利用课外辅导时间和学生一起活动,这样可以带动学生投入课外活动的热情,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自身的形体美、行为美,严格执行教学常规,主动关心学生,进行正确的动作示范,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形体美和行为美的典范,将美学赋予体育可表现与再现的动作技巧的行为融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二是着装典雅仪表美。教师是学生直接感知的对象,如果教师的着装整齐清洁,色调和谐大方,这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美感教育。三是内在修养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教师本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美学素养,那么它在教学中就具有感知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实施美育,从更高的层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体育美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展示每次教学内容所具有的不同风格的美。例如,在篮球选项班的教学中,学习运球时强调运球的节奏,学习投篮时要讲究投篮的舒展性,传球配合时要讲究传球的巧妙性。从而把篮球运动的潇洒美,巧妙配合的智慧美,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讲授篮球技战术运用中动静结合、快慢结合、突防以及场上节奏控制等,运用技巧时,用哲学和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在战术配合的学习中,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把不计个人得失的集体主义风格美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塑造学生心灵的目的。在身体素质的练习中,学生会产生怕吃苦的现象,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塑造健美体型的角度去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克服困难在苦和累的磨练中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了培养学生的姿态美,准备活动中可以选择做健美操以及体育舞蹈,将舒缓、柔慢、强劲有力的音乐配合到练习中,即使学生感到了身心的欢愉,又达到了美育的目的,教学内容中这些具有美学价值的内涵都充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对21世纪大学生实施体育美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积极创造条件,美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贯穿于教学过程并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总和。通常前者称为“硬环境”,后者为“软环境”,“硬环境”即为场地、器材布置等,“软环境”即师长关系健康和谐。如清洁卫生的运动场馆,充足的运动器材,并利用先进的电教设备,进行多媒体教学,则会使学生赏心悦目,充分体验体育动作的美。另外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关心,帮助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合作和谐的关系,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运动中美的动作、美的姿势进行肯定的评价。引导学生相互鉴赏,增强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积极培养大学生开展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学校内部有形的体育物质环境和无形的体育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健康的生存氛围。21世纪的大学生多项运动技术水平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利用课余时间多组织一些比赛,让水平高的同学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能让其他同学观看、鉴赏,使他们得到动作美、技术美的享受,最终吸引更多的人去参加各项体育活动。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么,要充分欣赏体育运动的美,则必须掌握各项运动的基本知识,运动技术及比赛规则,并有亲身体验,才会有深刻的体会。如欣赏一场高水平激烈的篮球比赛,运动员娴熟的个人技术,巧妙虚晃的动作、精彩的掩护配合、疯狂的扣篮、漂亮的盖帽等等都会使人赞不绝口,但如果你不懂篮球,则再精彩的比赛也不会激起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除了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多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讲座。

(三)高校尽快向大学生开设体育欣赏课

欣赏课的欣赏方法可分为直接欣赏和间接欣赏,直接欣赏就是学生亲临现场观看比赛、表演、教学、训练等,这种方式使学生可以将自身和现场融为一体并置身于激烈的场地当中,浪漫与运动的魅力之中,得到赏心悦目的感受,去发散灵感宣泄情绪。间接欣赏是通过电视、广播、VCD、报刊等媒体实现欣赏目的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受影响的因素较多,但在目前它仍是欣赏的主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划清体育运动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有能力判断某项运动的社会价值,健身价值及艺术等。要欣赏体育,就必须理解体育,而不是简单的用眼或耳去看、去听,而是用心去“品”,只要“品”出味来,才能走进体育,完善自我,才能透过体育运动的节奏、速度、力量等去体验体育之美。

五、小结

美学最大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在于美育。而体育美学的价值在于不仅赋予人体优美的姿态和健美的形体,而且还塑造了人的个性和品质,涵养了运动者的性灵,给人以快意的情感和健康积极的美学教育。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不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应培养学生具有以形体为主的身体健康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对大学生实施体育美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应是:高校尽快面向大学生开设体育欣赏课;积极创造条件,美化教学环境;积极培养大学生开展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马福平.感知、理解、想象、情感[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2]陈济川.体育审美教育在构筑社会文明中的功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15).

[3]席冲.论体育与美育的关系[J].湖北体育科技,2002,(2).

[4]刘叔成.美学基础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祖苇.充分重视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M].体育与科学,1997,(5).

[6]邓牛顿.美与审美[M].重庆出版社,1989.

[7]连瑞庆.美育与人格的塑造[J].教育研究,1991,(6).

[8]刘一民.略论体育的人文价值[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3).

第5篇:美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美育 内涵 综合素质

一、美育具有的特质和内涵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使人的情感得到解放和升华,使人的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与人的生命沟通,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人和动物的生产的区别时,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就强调了,爱美之心,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存条件的不断改善,人类才逐渐产生了审美意识,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用品,除了适用以外,还有审美的要求。当人类有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要求时,人类开始对美有追求的愿望。如今人类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美,作为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运用人类长期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美的产品和揭示出的美的规律,去影响个体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形成平衡和谐的心理结构,从而间接地影响人的智力的发展。正因如此,里德才说:“人的个体的意识,尤其是智力和判断力是以审美教育——各种感受力的教育——为基础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美育,就不可能塑造出完美的人格,因而,也难以使人的智力获得充分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近年来对美育价值的认识趋于综合,并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这种共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美的教育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和更广播范围里,对于人性的完善发生持久牢固的作用

美育就是以美的观念、美的规律、美的内容、美的形式和美的力量去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和美化人的生活,培养提高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2、通过其艺术作品陶冶,将产生敏锐的美、感能力和对美的执著追求,从而形成强烈的科学创造动机

并且通过实践去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发展美和创造美,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创造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美好生活。正如列宁说过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而也不可能有人对美的追求。”

3、掌握美的规律,具有良好的审美欣赏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活动主体的必备素养。而仅仅重视科学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审美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促进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因此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克服由于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智力和体力的分离,避免“某种智力上和身体上的畸形化”,摆脱那种“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一切自由活动”的劳动状况。显然,在现代社会,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但这个过程的完成,则有待于社会生产更高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更高水平的完善。

二、美育与综合素质的关系

素质教育如同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在描写神经讯号如何工作时所说的“神经元用细胞膜把躯体、轴突、突触结、树突和所有一切都包围起来”那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中,德育是“神经元”,它解决的是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智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体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体能体质;劳育解决的是提高人们的劳动技能即动手能力;心育解决的是一个人健康心理所要求具备的心理素质。而美育就是那层细胞膜,包围各育。它是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贯穿在所有的教育过程。而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力最强,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在其它四育之中,影响且规定着其它四育及其功效,与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

从论域范围看,素质是人们特有的综合能力,是社会物质活动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因此,素质教育自然是一种社会化的物质活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素质教育是审美教育(美育)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的素质教育就谈不上美育;而美育反作用于素质教育。这种关系决定着素质教育只有和生动活泼的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完美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再加上德、智、体、劳教育,我们才会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我们的教育才能达到最高的目标。

我们要深入地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把美育贯穿在其中。美育,是一个极好的切入口;重视审美教育的独特功能,可以把目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改革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大大推进一步。

美,作为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于素质教育中的每个部分,每个环节,或通过具体的行为,或通过人的语言,或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或借助于现实生活环境、大自然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发展智力,展示非智力,培养能力,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为此,就需要把素质教育与美育拧成一条线,把各种课程串连起来,引入正轨的教学实践中。以美育指导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促进美育,正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随着视点的转移,整体地渗入教学实践中,吸引学生去汲取,去探求,去自觉地接受沐浴从而得到全方位的净化。美育是润滑剂,美育是催化剂,美育是加速器。

1、从智育方面来看,美育与智育是研究美与真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看,科学与美是一致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客观世界有其发展的必然规律,这就是真,而真与美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黄金分割线”之所以被称之为“美线”,就是因为这样的比例表现出一种“和谐”。而且,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在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中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美育与智育不仅存在着本质上和思维上的一致性,同时,美育还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调动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体育运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姿态、强壮的体魄和动作灵活的优美体形

体魄的健美是人的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体育锻炼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对意志与情操的锻炼。人体的美可以表现为力量、敏捷、协调,同时更可以表现出内在美好品质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 。因此中国前女排的“拼搏”精神深入人心,女足“铿锵玫瑰”的美喻传遍大江南北。

3、劳动的审美属性体现在劳动过程的有序性和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中

从学校的劳动技能教育来看,则不应该仅仅进行纯技能的教育,应该将美育渗透其中,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从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且在劳动技能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纪律、职业道德、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产生社会责任感,在其中获得劳动有序性的美感享受。

美育的本质正是由“五育”这个整体决定的,是这个整体的性质,而绝非是由它的某一个方面决定的;绝非是指它的某一个方面的性质。这是因为,作为美育本体存在的整体,是美学方面内容的多元综合教育的结构整体,它是由美学方面的各个方面内容的教育(用现行的提法即美的教育或立美教育、美感或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美学理论经教育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彼此交融而共同组成的统一的有机的结构整体。

各个方面作为美育整体的组成部分、结构要素,必然在相互作用中消融到这个有机整体之中,在整体规定下,随整体而运转,统归于整体名下。这样才能看到美育作为多元综合结构整体的性质,整体的规律、整体的功能、整体的价值、整体的地位,看到美育整体的完全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力量,这正如恩格斯所说:“许多力量溶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

由此可见,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本质是相同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使他们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总之,素质教育则是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面向全体学生,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特征的教育。其实质就是“用人类创造的传统文明去充分、合理地开发新一代的素质潜能,继而创造新文明的系统工程”。而在这个系统过程中,即:在造就高素质现代人的整个过程中,重视“审美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黑格尔也曾说过,审美带有全人类解放的性质。人们可以通过对艺术形象的表现与观赏,去肯定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诱导出对物质世界探索与创造的欲望,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解放。美育有赖于形象思维,由形象思维激发的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把握能力,使人们能更全面、更直接、更迅速地悟出客观存在的本质,从而促进了认知和发现。

三、美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既然爱美是人的天性,依照美来实施教育当然更有效。因此,美育大可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可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关键是美育。因为唯有美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即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即思想、感情、道德、兴趣、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美育有助于智力的发展。艺术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认识走向创造的过程,仅仅靠科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艺术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共同完成。

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的艺术教育。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黑格尔指出:“按照席勒的看法,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和情绪修养成为本身就是理性的。因此理性、自由和心灵性也就解除了它们的抽象性,和它的对立面,即本身经过理性化的自然,统一起来,获得了血和肉。这就是说,美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就是真正的真实。”美育之所以对于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因为其可以将理性与感性统一起来,并统一于真正的真实之上。

美育的任务就在于努力提升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促使社会审美意识趋向高雅。这就更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这不仅包括一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审美价值评价尺度,这种价值评价尺度首先是审美的,同时包含了真与善。因为它的获得必须来自于学校教育全过程,也只有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这种审美价值评价尺度。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综合、协调的枢纽作用。美育的这一特殊地位和作用是由美育的本质决定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美的形式的教育或情感教育,而且包含着德育与智育的因素。这是因为,美虽然不等于真与善,但本质上体现着真与善的统一;审美作为一种精神活动,虽然不等于认知活动和道德意志活动,却往往包含着对真理与道德的评价。所以,美育虽然主要表现为美的形式的教育和情感教育,但却同时推动着认识的深化和道德的完善,尤其是在完整的现代文化人格的培育过程中,美育的这种综合、协调作用是其他几育所不可替代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深刻地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美育的这一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美育远不仅仅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重要的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体现并渗透于一切教育活动当中的教育艺术或教育方法。

四、美育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的特殊作用

美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具有重要的融会与促进作用。美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右脑,使其大脑两 半球的机能得到协调发展;美育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其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力,促进创造力。郭沫若曾经说过,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入手。因 此,有远见的教师,必须注意确立正确的美育观念和以此开发学生智力的主导意识,学习美育知识,提高美育 素养,掌握美育方法,坚持学校美育的全面性、实践性、多样化、形象性等原则,通过优美环境、学科教学、 课外活动、日常生活、教师示范等途径,审美过程与道德教育相统一、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统一、思想分析与艺 术鉴赏相结合、情绪体验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审美活动, 培养审美情趣,明确审美标准,提高审美能力,树立审美理想,真正成为一个自觉的、健康的、智力发达的审美主体。

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1、审美同情与爱心培养.爱心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质,它是人性的基础,是善的基础

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人。就社会来说,爱,是维系社会的心灵纽带。理想的合理的社会,应是充满爱心的社会。

费尔巴哈要建立的新哲学也是以爱为基础的,他说:“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上,感觉的真理上。在爱中,在一般感觉中--人人都承认新哲学的真理”,“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

2、审美想象、直觉与创造力的培养

人类最可贵的素质之一是创造力。创造力最突出的特点是创造新的产品,不管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创造的历史。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这里。

创造力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在人的活动包括审美活动中显示出来。人类不同活动中的创造力虽在形式与内容上有所不同,却是相通的。正因为此,我们认为,人类在审美活动中的创造力对人类整体的创造力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

需要指出提,德育、智育、体育虽然渗透着美育的功能、实现着美育的部分目的,但只是附带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育。如果说德育是行为的教育,智育是知识和智力的教育,体育是身体素质的教育,那么美育就是陶冶情感和心灵的教育,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情动人,不像德育那样采取有约束力的强制的措施,或运用社会规范进行说服和限制;也不像智育那样靠逻辑论证。要求受教育者有意地理解记忆。不同于其它教育那种自外而内的灌输,美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动自由地在审美愉悦,审美享受中,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得到情感的深化,心灵的塑造,精神的升华。美育的这种情感力量,是其它教学无法相比的。美育的这种既与德、智、体三育相关联,又有着自己的独特任务的特点,使它具有一种全面教育的性质。

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如何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了重要位置,美育正以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同时还与许多学科相辅相成,并对其他各科教育起促进作用。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美育以它独特的教学模式,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各方面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

第6篇:美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体育鉴赏;大学生;审美;审美能力;影响

      社会的发展使体育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现代体育中更赋予了丰富的审美因素。美学----可以让人们认识到体育的魅力,更好地判断、理解、洞察其实质。从审美层面上去认识体育,不仅可以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高的境界来了解体育,同时,也有助于将体育推向更高的发展境界。

21世纪的大学体育发展的趋势与特点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以全面发展学生为中心,向终身体育接轨;体育教育的特征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创新性)、强化人才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等。顺利完成上述目标,就要首先让现代的大学生们读懂体育、欣赏体育。体育鉴赏课程是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的选修课程之一,其本身强调融知识性、娱乐性、欣赏性、趣味性于一身,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开拓视野、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个人人生境界。

1.体育鉴赏课程的美学原理

1.1体育美源于人类社会的体育实践

原始人在原始社会生产所用工具非常简陋,仅限于一些天然的石头、木棍等,从而决定了他们的生产劳动也只能是依靠自己的身体来进行与完成各种动作(活动)。当生产实践逐渐深化与发展时,人类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也逐步增多,使其操作工具的方式、运用工具的身体姿势也随之一天天变化、增多。随着人类对制作和使用生产工具的方法的逐渐掌握,人类开始看到自身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量,至此,可以说人类社会的体育美也就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诞生了。

1.2体育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

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感官去感受美的事物,也就是我们可以说的“美”是具有一定形象的。体育世界也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竞技场上,当体育健儿在努力拼搏、激烈竞争、力争好的比赛成绩时,他(她)们所展现出来的速度、力量、灵敏,以及平衡、柔韧与协调等,无不是对美的展现,美的诠释。通过运动员在形形色色比赛项目中这些形象的表现,人们领略到了体育美的奥妙,感悟到了体育美的真谛。

1.3体育美能带给人身心的愉悦

每一个有过体育欣赏经历的人都会切身感受到体育美所带给人的愉悦感:运动员的形态、姿态、体质、素质,可以使人们看到体育运动的静态身体美;运动员的动作完成、技、战术运用,可以使人们看到体育运动的动态运动美;运动员的顽强意志、比赛风格、拼搏进取精神,则能让人们感受到体育所蕴含的精神美。通过对精彩的体育表演和激烈的运动竞赛观看,可以使人感到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心旷神怡,会为人类潜能的不断迸发而感到由衷地喜悦,会为运动员的挫折和失败而感到沮丧与委屈,同时从内心深处升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心情,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感觉往往能使人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的艺术魅力所在,激起人们对新生活的积极向往与执着追求。

1.4体育美映现了人类的自由创造

人类在体育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特性可以通过体育美的内容充分反映出来。因为,每一个运动项目都可以说是人类自身能力的挑战,是生命力的搏动,并通过不同的运动形式进行一定的诠释,按照体育运动的本性,把它凝聚、强化和重新加以塑造,使体育之美不仅展现出了内在的生命力,也映现了人类的自由创造。

2.体育鉴赏课程与审美能力的概念  

2.1 什么是体育鉴赏

体育是与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紧密相连,体育中的美无处不在。体育鉴赏意识就是“人们在体育欣赏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体育欣赏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活动的总和”。而体育鉴赏可以说是人们在欣赏体育比赛时,个人感官、认知水平在体育竟赛过程中对观赏客体内容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所做的主体评判,并寄托于自己的情感之中,去感受力与美、技与艺、勇猛与智慧、意志与顽强的较量,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2.1审美能力的概念

简单而言,审美能力就是指“审美感受”,个体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包括:审美感受力或鉴赏力、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正确的审美观念等三方面的内容。严格来说,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悟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感”,即感觉、感受,是对美的对象的外观感性形式(如色彩、音乐,以及情节、声音等)的感觉和感受;其二是“悟”,即领会、领悟,是指对隐含在感性形式之中的意义与情感的把握,或对社会事物等所蕴藏的意义的领悟。由于个体是要通过有所感才能有所悟,感官触知与内心领悟是不可分离的,所以我们还可以称其为审美感受或审美感悟。

3. 体育鉴赏课程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3.1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体育美是体育运动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就大学生而言,对体育的热爱并不仅仅是对运动员的力量、速度、高超的技艺以及默契的配合,精湛的战术运用等的热爱,更多的是在观赏体育比赛的过程中,被体育运动中所展现出的“美”所折服。大学生在欣赏体育比赛或体育表演时之所以为之动情,更多的是因为他(她)们看到了“人的本质力量”,感受到了“人的智慧、坚毅、技巧、创造力、生命力。”同时,大学生在欣赏体育美的过程中,会产生美感联想,并唤起大学生对理想形象的崇拜与追求,因为审美“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直觉与理性的统一,是高品质审美活动的表现。大学期间是青春发育的高峰期,他(她)们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此外,知识和修养也都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对美的感觉最敏锐,因此,这一时期是培养美的情操、提高审美感受能力、进行美学的最佳时期。体育鉴赏课程的开设正可以满足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又是对大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在体育鉴赏课上,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欣赏,使大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升华其情感,并在对美的欣 赏中受到教育。

3.2促进审美教育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教育,也不是一般的艺术教育和美学理论教育,而是按照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教育功能,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审美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自然和谐统一,同步前进。审美教育,还要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美学理论的教育,以此来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强化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教育属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仅把审美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联系起来是不够透彻与全面的。人的体质结构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物质基础,体质结构的改善直接影响和促进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审美教育还应与高校的身体素质教育(即:体质、体能教育等)相联系,从而得到更为健全的发展。体质、体能教育使人脑发育更完善,感官能力增强,它不断发展着心理的生理基础,而审美教育正是在这生理基础上,完善着审美心理结构,促成着理性人性的实现,体质、体能教育的过程也是建立美的形式的过程。

切实有效的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有更高的热情、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种艺术性活动,而且还可以把学生从自发的对“美的事物”的爱好者、欣赏者,提升为自觉的对“美的活动”的参与者、鉴赏者,以及“美”的创造者。这个从了解、参与到“自发”、“自觉”的转化过程,不仅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强化与提高,而且它是一个把审美能力的培养从单纯的体育锻炼深化为培养、塑造学生的审美品格的素质教育行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也必须具备这些素质。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在更广泛、深刻的层次上进入了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竞争,对个体的心理素质、人格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美能力的提高所带给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素质,对于他(她)们的身心成长就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体育鉴赏课程作为大学生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的扩充与完善,就是要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体育运动的精髓,感悟奥林匹克的精神,掌握运动项目的规律,鉴赏体育运动的美学;更使学生通过体育鉴赏课程强化审美教育,提高与完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大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

3.3加强综合素质的不断完善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推向一个崭新的巅峰。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给人类知识和方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对现代人的素质发展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的素质现代化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走向文明进步的关键所在。诚如美国著名社会学者英格尔斯在其《走向现代化》一书中所说:“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不是现代化过程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和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相适应的。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其本质的功能就在于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塑造与完善。在现代,由于人类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使现代人的素质特征被赋予了更新、更丰富的时代内涵,现代的体育教学发展也因此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即建立社会、心理、生物三维体育育人观,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和谐地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已开始全面地向“素质教育”转轨,而学校的体育教学,亦不应只定位在“增强体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身体活动”上,还应包括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特别重视审美教育对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所设置的体育鉴赏课程不是单纯地将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与完善,让他(她)们通过学习了解体育竞技的拼搏献身精神、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意识、公平竞赛的民主平等观念,增强群体凝聚力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以此来促进人际友善,调节心理情感,促进个体社会化,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更加丰富高尚、平衡而多层次;让他(她)们明白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体育道德、体育精神正是现代生活方式与道德准则建立的思想基础。

3.4深化与升华体育文化素养

从一定意义上讲,体育鉴赏课程是传统体育教学课程的深化与升华,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他(她)们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知识素养。就体育文化而言,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欣赏能力,既是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可以这么说,传统体育教学课程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某一运动项目的技能和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身体锻炼,重在建立学生与特定运动项目本身的联系,重在“技”; 体育鉴赏课程则是以审美教育为基础,深化和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理解和体验,把它上升到人生境界的塑造和拓展的高度,也重在通过审美教育,建立大学生与人生世界的联系,重在“道”。当然,没有传统体育教学课程的教授,体育鉴赏课程就会变得空洞,没有牢固的根基;反之,高校没有适合的体育鉴赏课程开设,那么,其对传统体育教学课程的教授也是不够完善的,不彻底的。因为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具体的运动项目技能和知识,而是通过体育教育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从有限的自我通向无限世界,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体育鉴赏课程源于美学,是来自于体育的人生艺术的智慧,它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人生之途中,更自由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理解体育的美学的世界,而且可以使大学生的人生因为美学的理论学习而更加丰富、深刻地向世界展开。

4.结语

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感的两重性与形象思维》一文中所说:“教育科学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有意识地为塑造人的心理结构而努力”。对于体育鉴赏课程的教学而言,其最终目的就是塑造人的精神境界、培养健康人格心理,提高当代大学生审美素质、综合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在体育鉴赏课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力图使大学生更为客观正确地认识世界,从而实现大学 生自身的美化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对于大学人文教育而言,理应全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并将其渗透到各种教学和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加强对大学生语言、行为和精神上的审美教育、审美引导,使学生主动在体育课中、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提高他(她)们的审美素质和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可以做到完善自我,健康乐观地对待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 肖鹰. 美学与艺术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饶远,陈斌.体育人类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胡小明.体育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 黄亚妹.福建省大学生体育观赏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2007年

[5] 刘亚波.艺术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塑造[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2):91--94

第7篇:美育心得体会范文

在这种历史和现实产生冲撞和对接的时代,审美教育被当代美学和教育学同时提到议事日程。教育渴求美学作为给养的补充,美学渴求教学作为实践的依托。两手相携,两厢情愿,美育因此迅速成为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美学即人学。如果说,世间除了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也可能存在某些类似美感的东西的话,那么,真正称得上美感的,或者说,最高层次美感无疑只属于人。

培养和发展爱美的天性必然依靠审美教育。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审美教育是一种人生教育、人性教育和生命教育。马克思曾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应该说,这句话里也包含着“人也是一切自然关系的总和”的另一层意思。作为一个简单而复杂的综合体,每个具体的人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既为先天遗传因素所左右,又为后天教养产生变异;既有感性和情感,又有理性和意识;既蕴含某些病因基理又携带健康进化的基因。审美教育正针对人的生命进行直接塑造、规范与引导,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对人性进行塑造,去除卑劣污浊、肮脏丑恶的一面,发扬光大高尚美好光明的一面,从而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

审美教育之所以比其它教育更直接达到这一目的,是因为作为审美教育中心环节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直接自由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诉诸人的理性,而且更多的诉诸感性。只有审美教育才能越过理性和意识对非理性和无意识进行引导。通过这种激发、培养和引导,直达生命的来源,从根据上对生命存在更加影响,对生命潜能诸如感悟力、鉴赏力、创造力等进行挖掘和培养。

当代人民已经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清楚地意识到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问题。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生命意识,其内涵是尊重、珍惜、热爱生命。只有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最大限度地发掘利用,创造这种价值,同时也才懂得尊重其它生命的价值,懂得只有尊重和珍惜它们才能真正尊重和珍惜自己。而只有当个人具人生命意识,珍重与珍惜所有生命存在时,他才真正具有宽广无私的胸怀,不为世俗和眼前的功利所左右而发现生命、人性和人生真正的美,体现极高的生命价值和较高的生活质量。

当代美学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就是让审美走出迷恋于“美学之谜”的象牙之塔而来到充满实践活动的现实世界。

对于审美教育的具体操作,蔡元培先生早年就根据教育范围划分为家庭美学、学校美学、社会美学三个部分,当今应特别注意强调学校教育。

关于学校教育,有两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是处理好美育与德、智、体的辩证关系。美育与其它三育的关系既相关联又相区别。

首先,美育与德育二者都以情感受体验为基本动力。美育中富含道德评价因素;美育与智育之间,美感的产生必须以主体的一定智力准备为前提;美育反过来可促进智力的开发;美育与体育之间,体质是审美心理的物质准备,体育中同时渗透各种审美因素。

其次,美育与三育之间有着明显区别。

审美心理结构与伦理心理结构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因素,美育具有自由性,德育具有强加性,美育是动情的,德育是说理的,美育是观照的,德育是实践的。美育与智育区别在于前者是感性塑造,后者是理性塑造。美育与体育的不同是前者是心理塑造后者是体育技巧培养,前者接受媒介为审美形式后者为标准规范。

再次是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学校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虽然,艺术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形态,审美离不开艺术。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础,艺术教育可以达到美育的部分目的,但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美育,不等于简单地、单纯地给学生开一点音乐、美术课程,审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学生美育要以艺术教育为依托,在学生具备一定艺术修养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审美理论、借鉴审美经验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心理。.

第8篇:美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体育舞蹈 价值 体育运动

    价值是人们对物质、文化需要的体现,价值的产生是由物质、文化自身固有的功能决定的。功能的多少,作用的大小,决定了人们需要的程度。“体育价值观是体育行为的杠杆”。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它的兴起和发展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日本、英国、美国、香港、台弯等国家和地区的体育舞蹈专家前来我国进行表演与教学。北京、广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组织了相应活动,掀起了全国各地学习与推广体育舞蹈的热潮。我国体育舞蹈在体育中的作用已被国家教委所重视,1987年国家教委为高师体育增设了体育舞蹈课,一些大学在体育课中也增加了体育舞蹈的内容。体育舞蹈在我国得到如此迅猛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其自身功能与价值所决定的。为了能使体育舞蹈在我国长期稳定的发展,应首先对其功能与价值进行研究,以求得共识。本文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对体育舞蹈的价值进行了几方面研究,旨为广泛宣传推广这一新兴体育项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运动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在音乐在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技艺,达到自娱自乐和增强体质或进行竞技的一项体育运动。体育学是研究人的身体全面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体育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实现体育目的手段与方法的体育舞蹈,是体育文化系统中的新生事物,是体育研究的对象。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了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人们繁重的劳动量将减少,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增多,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必然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我需要的高级精神享受和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体育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通过在娱乐中运动,达到更好地完善自身, 改造自我,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

    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兴起与蓬勃发展的实践证明,它是实现体育目的,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是人们十分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

    体育舞蹈的形式有个体练习,但更多的是群体练习,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参加者相互配合,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参加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

    运动学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是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把运动知识化、系统化、理论化,更好地指导体育运动实践,实现体育的目的。体育舞蹈遵循了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形式,丰富了体育运动的内容,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和可靠方法。体育舞蹈动作,以人体肌肉活动特有的运动形式产生负荷,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的增强,满足肌肉负荷后的需要,维持机体在新的情况下的平衡。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具有明显的体育运动学价值,因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是当今社会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

    2 生理学价值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的学科。根据运动负荷的价值或理论,学术界曾提出如下结论:即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30/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接近或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的下降;心率增加到160—170次/分之间虽无不良的反应,但亦未能出现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通常把一般人的健身效果的最佳区间保持在120—140次/分之间。生理学实验证明,心率在120—140次/分情况下活动,身体各组织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最好。查阅有关资料可知,华尔兹最高平均心率为142.8次/分,探戈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2.6次/分,恰恰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45.2次/分,牛仔舞最高平均心率为172.8次/分,以上四种舞蹈

[1] [2] 

对健身效果明显,具有生理学价值。

   心理学价值

    体育舞踞是一项全身性娱乐运动,对参加者的身心很有好处,有明显的心理学价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注意是受指向性刺激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和依照音乐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转移,能使其它部分机体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体育舞踞具有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康复机体、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另外体育舞蹈还具有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由于体育舞蹈是一种群体运动,在集体场所进行,能使参加者体验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我”置于“我们”之中,起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美学价值

    体育舞蹈是一项融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其综合性、艺术性很强,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既不是人的主观精神意识的产物,也不是纯自然进化的结果,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从摆脱自然生产开始,人类社会就朝着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两个方向发展,并具有审美属性。在今天,现代体育运动许多项目对美的要求愈来愈高,如艺术体操、健美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武术等等。而体育舞蹈是美中的佼佼者,她为人们创造大量的审美客体,其运动过程,还是创造美的过程。通过体育舞蹈的训练,可使人体外型更加匀称和谐,体态更加刚健、优美,动作刚柔相济。这既能满足自我实现美的愿望,也能成为他人的审美客体。另外,体育舞蹈中的团体舞更是美不胜收,群体的配合位置,队形的变化,伴以相应的音乐,构成一幅幅刚健、优美、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给别人以欣赏的同时,把自己看到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服饰美和听到的音乐美结合起来,在情感上进行调整疏理和谐,自我欣赏,得到美的享受。一个人审美能力除了与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有关外,还受着自我身体条件的限制。经常参加体育舞蹈运动,人们改变着自我的形体、姿态等身体条件,并在体育舞蹈优美的音乐和优美动作的影响下,不断地进行着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审美活动,提高审美能力。

第9篇:美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高校体育;审美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073-02

我国的教育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一直非常重视,体育教学中也开设了美术课程。党的十报告中鲜明地提出:“全体学生的健康是我们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一句话中读出其中的含义,就是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美育在教育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党的十报告对与美育提出了要求,这也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校体育教学的宗旨也是育人,体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德育、智育、美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为了达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目标,既要完成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掌握基本体育技术、提高体育能力的任务,也要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与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以形成,人格得到升华。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在高校教育中,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在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也应该运用信息技术,这样有利于更快地形成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校的体育教师,要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运用,致力于把审美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校体育教学的新要求。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把体育审美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并要做到持之以恒,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育,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体育教学就要做到方法多样化,内容要有趣味性。那么,如何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信息技术的运用又是怎样的呢?在此,笔者就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大家分享。

1 形体与语言的结合

语言看起来好像与身体没有很大的关联,但是,语言也是身体的一部分,也有肢体语言一说。语言是心灵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讲解,就是运用了语言,体育技术的教学离不开讲解,包括基础知识、人文知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以便教学时讲解更加简捷而且有效,还要做到简明扼要、声情并茂,既要生动形象,还要通俗易懂。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让他们注意听、注意思考。当然,如果教师的语文积累不够丰富,或者上文不搭下文,不能生动地表现所要讲的内容,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不会提高。

对大学生进行语言讲解时,如果结合信息技术运用,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给学生示范讲解时,教师把相关视频展示给学生,示范并配有语言,就可以只是操作电脑,视频里的讲解清晰而规范,学生一听便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 把信息技术运用与体育教学目标相结合

体育教学目标是每节课都要涉及到的,一节课的目标是核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因此,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通过体育学习,让学生逐步形成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形成勇于进取、不怕困难、服从指导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敢于承担责任。这些都美育的范畴,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美的教育不但要在实践中得以实现,还要运用说教的方式给学生进行直接教育。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运用在这些教育目标的教学之中。比如,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大学生播放奥运会的比赛录像,向他们传授奥运精神。当学生看到我国的奥运健儿获得奥运冠军,为祖国争得荣誉的时候,他们都会为之骄傲,看到了祖国的强大,这也是国人的骄傲。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体育明星的训练场景与他们的生平,让学生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当然,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体育赛事的精彩镜头,让学生感受到体育之美,得到美的享受,学生也会因这种美而热爱体育,这对于他们的体育学习会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3 利用信息技术把创设教学环境与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教学环境清新能让学生产生美的思想,他们的情绪也会受到一定的感染,这种感觉能让学生乐观向上、积极学习、积极创新。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更是体育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对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器材、场地等都有控制权,这些都是教学的环境因素。好的教学组织能让学生学而不累,好的场地安排与器材使用,能让学生耳目一新。体育教师平时都要善于让学生体验到这些教学环境。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也是一种软环境的构建,学生能在课堂上与教师成为朋友,能与同伴一起活动,这种和谐的环境是学生学习的保障,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

多媒体的介入更让学生体验到了运动与美的结合,从而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综合水平。另外,教学的组织对于是否能顺利地开展教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组织得当,时间就会浪费得少,而学习规律也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学生很自然地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更适合学习,从而更有心情去体验体育之美。

4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审美教育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与普通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小学是打好基础,而在高校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而终身体育意识不是光凭参与几次体育活动就能成功培养的,必须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现体育之美,让学生形成审美,从而树立进行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多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的运用、竞赛法的运用等,极力让学生形成一项体育特长,并能经常运用这项体育特长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他就会在生活中注重体育锻炼,从而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真正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美好愿望。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体育教学中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高校学生要全面树立审美观,通过体育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与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综合型人才。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艳霞.应重视学校体育中的审美教育[J].福建体育科技,2004(4).

[2]乔茜致,金照佳.加强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浙江体育科学,1996(3):16-18.

[3]张燕.试论体育教育中的审美教育[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S1):29,112.

[4]郝薇薇.论高校体育的竞争与合作[J].辽宁体育科技,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