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伦理论文范文

商业伦理论文精选(九篇)

商业伦理论文

第1篇:商业伦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商业伦理;教学改革;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087-03

以培养企业未来管理与经营人员为使命的工商管理专业目前是我国各高等院校的热门学科,几乎所有本科院校都设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和课程,商学院本科生的规模也日益扩大。但近年来我国工商管理教育过于强调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淡化商业伦理教育。目前,本科生阶段商业伦理教育的普及程度很低,个别开设课程也多是选修课,教学效果不佳。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伦理是管理的内在要求,在决策过程中恰当地考量伦理因素是提高未来管理者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透视我国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商业伦理教育,厘清商业伦理教育对于提升工商管理学科学生的伦理素养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梳理国外商业伦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商业伦理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育的缺失

20世纪中叶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最早始于哲学、文艺与建筑领域,随后席卷到政治、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诸多领域,受其影响,作为各学科综合交叉的教育与管理领域也出现后现代转向。后现代教育观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以及师生关系等诸多领域都与传统教育不同,强调针对不同学科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交互体验式的教学。对于工商管理学科来说,传统的商科教育凸显对未来商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灌输,以打造能够高效地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使命,却淡化对学生的伦理与人格教育。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经典的工商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过于推崇理性主义,片面追求效率和利润,将人的情感和伦理因素边缘化。在1959年出版的《未来的里程碑――关于新的后现代世界的报告》一书中,德鲁克在管理界率先使用了“后现代”概念,他提出了后现代世界变革的四个里程碑,其中第四个里程碑就是教育。他认为,后现代是一个“教育大爆炸的时代”,后现代社会的教育应使人回归到精神价值上来,倡导将信仰作为医治现代社会诸多疾病的良方,倡导信仰在后现代世界的公司中的重要性。而在目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育中,则充斥了功利主义导向和唯科学论,将伦理价值观等规定着未来工商管理人才行动方向的重要维度在工商管理学科教育体系予以边缘化。后现代主义者猛烈批判这种教育观,主张恢复情感、伦理、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在管理中的地位,并将伦理等社会性因素推演到管理决策的核心地带。

根据后现代主义者的主张,工商管理学科应该强化和凸显商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商科专业类学生未来走向职场,面临诸多经济诱惑,极易在物质财富诱惑中丧失管理原则。此外,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进行商业伦理教育还能极大地改善整个社会的伦理氛围。由工业技术和实用主义观念冲击,现代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伦理与信任危机,而企业是商业伦理培育的基本单元,对商学院学生强化商业伦理教育可以提高被教育者的伦理问题识别能力、伦理决策能力及伦理判断能力,进而影响整个商业生态的伦理氛围,引领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由于特定的历史与政策原因,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功利主义导向更为严重。在扩招的背景下,各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为目的,过分重视管理知识、操作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商业伦理教育。调查表明,在对我国115个高校样本的统计中,仅有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将商业伦理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另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18所高校将商业伦理类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包括“管理伦理学”、“企业伦理学”、“商业伦理学”、“营销伦理”、“领导伦理”和“会计伦理”等。此外,对工商管理学科进行商业伦理教育类的教研教改论文和课题也十分少见,从“中国知网”获得的数据看,从2008年到2013年发表在CSSCI核心刊物上以“商业伦理教育”为主题的论文只有7篇,而且主要聚焦于国外商业伦理教育以及我国MBA学生商业伦理教学,涉及的范围十分有限。最后,我国商业伦理方面的专门师资特别匮乏,很多教师都是商科出身,对伦理学等跨学科知识欠缺,未经系统化的商业伦理教育就直接走向岗位,致使商业伦理教学效果不佳。

二、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学的国外经验

与国内不同,西方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历来比较重视商业伦理教育。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影响下,欧美高校教育者认为,企业应该对顾客、供应商、员工、社区、公众等各种利益相关者负责,培养有责任心的未来企业经营者是工商管理学科的基本目标,因而,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应该将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以及研究设计等各方面纳入必要的伦理议题。美国的大型企业集团一般都有专门的伦理机构委员会,将商业伦理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集中负责处理企业内外部的伦理道德事务,并有详细和规范的伦理道德培训计划。与此对应,欧美高校在课程设置、研究机构和评价机制方面均有比较健全的商业伦理教育体系。统计表明,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90%以上的商学院就都开设了“决策与伦理价值”等商业伦理学课程,西方商业伦理研究机构达到300多个,专业刊物达15种之多,相关教材和专著数千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商学院还专门组建了工商伦理系。

美国的商业伦理教育以培育学生对工商管理的伦理议题敏感度为目标。未来的管理者事实上并非欠缺伦理精神,而是受传统“经济人”假设影响,往往在商业议题上对伦理问题缺乏认知和麻木不觉。商业伦理教学要帮助工商管理类学生认识到商业和社会需求、人类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对商业的是非曲直有清晰的价值判断,塑造有道德意识和责任心的商业管理人员;其次,在技能层面,提高学生在经济绩效和商业伦理的两难困境中合理进行决策的能力。最后,鼓励工商管理类教师参与商业伦理研究,进而对商业实践伦理水平的提升储备知识力量。美国商业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业伦理教学内容,一方面教授商业伦理学的基础理论,重点使学生认知到商业与伦理的本质联系,剖析市场与企业的伦理学基础;另一方面,讨论具体的商业伦理案例,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伦理决策水平,相关研究者将不断出现的商业丑闻和由于伦理问题引起的商业危机事件编进教材,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此开发学生处理商业伦理问题的技巧。

在美国,商业伦理教学是一项倍受重视的系统工程,商业伦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专职教师或企业高级管理者提供的讲座,分组讨论的案例教学,灵活生动的故事,选择典型素材进行视频播放,围绕商业伦理认知而撰写的成长日记,以及走进现场的实践教学。这些方法从理论认知、实践观察、模拟体验、人生成长等各个层面强化学生对商业伦理的认识和学习。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和教育者探索商业伦理的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如采用合作学习法、现场调查法、经历分享法、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法、道德模型运行法等教学方法。在各种商业伦理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方法在美国商学院伦理教育中倍受青睐,该方面有利于借鉴各种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现实情境中塑造德能兼备的商业人才。如麻省理工的斯隆管理学院将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因素介绍到课堂案例的研讨之中,启发学生重点讨论“历史、环境与伦理”等商业伦理问题,提高学生们运用伦理进行商业判断的能力。

三、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途径

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认为,知识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普适性和中立性,基于理性主义、中心主义、实用主义的教学过程事假定教师及其知识的权威性,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行动者,而事实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一种重新诠释和创造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创造者和讲授者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观中立,难以规避其自身的社会背景和特殊价值偏好,因而教师不可能是真理的代言人,也不应被视为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因而知识是动态的开放系统,需要在怀疑和批判中才能真正获得发展。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充分认识到知识的相对性特征以及知识传递和传授中主观诠释、体验的重构意义,这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工商管理学科的商业伦理教学更是具有强烈后现代主义色彩,需要进行一场基础性的教学模式改革。伦理的传授和传递与相对客观、中立的科学知识的传授截然不同,其价值色彩浓重,而价值和文化的传授不能强迫而只能是被认同,因而在商业伦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性更弱,只能扮演一种辅角色。依照这种理念,未来工商管理学科的商业伦理教学应该尝试探索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路径:

其一,师生角色转换,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商业伦理教师在商业知识方面具有丰富的积累,但不表明他同时是一位卓越的商业伦理实践者,因而商业伦理教育要破解教师知识权威的代言人角色,主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平等群体中的一员,教师只不过是这些平等者接触商业伦理理论与案例的首席解说者和故事讲述者,同时扮演参考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单方面的传授,而是通过协商对话启迪或提高学生对商业伦理议题的敏感性。其二,回归事件,还原情境,进行体验式教学。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教学的使命是让知识在回归事件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者应对生活事件的智慧与能力,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基于生活事件的互动与交流。因此,商业伦理教育应该把教学视为“即兴创作”、“情境再现”和“社会交往”体验过程,激发学生身临其境、直面利润与伦理冲突的能力,将商业伦理教学视为关于师生关于伦理议题的一种特殊体验技术。其三,启动自主学习机制,商业伦理教学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建构的自组织过程。商业伦理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在对商业情境的理解中建构伦理的意义以在两难的管理困境中合理进行决策,这本质上是学生对商业知识和伦理知识的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和综合的过程。这种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供启发性的故事和案例、情境,教学主要是学生通过自我理解、自主学习,对商业伦理的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商业伦理教学本质是教师参与的学生在真实性的任务驱动下进行操作性自我学习的过程,在其间,教师提供有关商业和管理目的的价值观冲突,使学生从各种选择困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知识的创造性增长。

四、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商业伦理教学改革的政策建议

1.建议各商科院校开设商业伦理方面的必修课程。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反映在教学环节关键的就是开设什么课程,以及该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位置。扭转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商业伦理教育薄弱的形势,首先要从课程设置上重视商业伦理。统计显示,在被调研的10所港澳台大学中,有7所大学将商业伦理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而且这些课程高达6个学分,在商业院学生课程体系中占有较高比例。加强我国商业伦理教学改革,必须要开设商业伦理课必修课,提高商业伦理在工商管理类学生培养课程中的地位。具体来说,这些课程的内容体系可以十分丰富和多样,如“商业的道德判断”、“管理伦理”、“会计伦理准则”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打造高水平的商业伦理师资队伍。尽管在后现代教育观看来,教师仅仅是课堂的一个参与者而非权威控制者,但教师对于商业伦理教学效果的影响仍然是第一位的。商业伦理与普通工商管理课程的不同在于,商业伦理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既涉及到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知识,又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商科知识,这就对教师的水平有极高的要求。而目前国内尚没有商业伦理方面的专业师资,兼有商科和伦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很少。只有伦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可能缺乏对商业常识和企业经营的理解而使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只有商科知识背景的教师可能缺乏哲学、伦理学基础而使教学内容专注于表面问题而不能使学生真正接触伦理精神的本质和掌握伦理分析方法。其次,作为跨学科的新兴课程,是商业伦理从业教师付出与收获往往难成正比,无论是在课程申报还是上,商业伦理学都面临严重的困境,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功利主义的导向下,优质的师资力量很少会投入到商业伦理的教学和科研之中。由此,高校需要支持商业伦理科研研究,呼吁有相关基础的各学科学者加入到商业伦理的教学研究行列之中,组建相关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并提供各种资源保障,打造优质的商业伦理师资队伍。

3.创新多样化的商业伦理教学方法。如前文所述,商业伦理与其他课程的重要不同在于,需要回归到事件之中,让学生作为参与者身临其境进行自我创造。因而商业伦理的教学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经济效用与伦理道德结合,面向商业伦理难题与行动的教学原则,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放弃原来以自我为主导和权威的讲座式教学方式,创造性地使用辩论、案例讨论、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与现场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也可以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就伦理困境和教授座谈,与学生互动,启发和传递商业价值观,切实提高学生的伦理决策力。

4.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提供商业伦理教育的资源保障。由于商业伦理教育的内在性,往往相关投入很大而见效很慢,加强商业伦理教学,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引导更多的优质师资力量投入商业伦理教学和科研行列。商业伦理建设的功效关涉到未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整个国家伦理水平的提升,不能单单以简单的经济绩效汇报来评估其价值,商学院应该重新估计和修订商科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与标准,在刊物级别认定、教学科研奖励和职称评审方面适当倾斜,唯有这样才真正能够提高教师投入商业伦理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其次,在将商业伦理学列为工商管理类主干课程的同时,在教学资源方面也应该对商业伦理有所倾斜,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和开设模范课程,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往来联系,保证商业伦理教学有较为充分的资金与资源。

参考文献:

[1]吴红梅.美国商业伦理教育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1,(2):127-129.

第2篇:商业伦理论文范文

    商业伦理教育能够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从而改变其伦理行为。而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晁罡调查发现, 学习过伦理学的学生其伦理责任取向水平更高。[19]陈迪英认为, 学习过伦理学的领导者的慈善责任取向水平更高。[20]

    五、 对中国的启示

    西方商业伦理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无论在教学、 科研领域, 抑或与企业界的互动联系, 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给我们以下启示:

    商业伦理教育是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如前所述, 商业伦理教育的发展是西方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是企业丑闻不断, 食品安全、 环境保护、 劳动权益保护和层出不穷的煤矿事故, 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这种社会背景, 正如西方一样, 是发展商业伦理教育和研究的绝佳时机。

    商业伦理研究应与文化传统及当前社会需要相结合。伦理学是一门具有深厚理论传统的学科, 西方的义务论、 功利主义等流派源远流长, 当今西方商业伦理的勃兴, 正是建立在这一深厚了理论根基上。中国诸子百家特别是儒、 道、 佛、 墨几家的伦理思想,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商业伦理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离不开这一古老的传统, 未来的中国社会价值也一定根植于这一深厚的土壤。同时, 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 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 如企业丑闻背后的政府人员权力寻租和腐败, 民营企业违法违规背后, 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垄断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等, 这些都是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特征, 也是中国商业伦理开展研究, 展现自身特色的重点。

    学术界与企业界广泛互动, 为商业伦理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案例。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商业伦理学术界与企业界的互动非常广泛, 学术界的研究课题来自于企业界的现实问题, 这也是美国的传统。企业的危机处理、 公共事务、 核心价值观规划等, 都吸收了学术研究成果, 或邀请学术界人士参与。学术界人士也常常主动走出校园, 深入企业内部调研, 美国商业伦理研究的论文题目明显反映了这一倾向。这些研究和企业案例,为丰富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国近年出现的震惊全国的毒奶粉事件, 层出不穷的矿难事件, 国美公司董事长与职业经理人争议事件等, 都非常具有学术价值。

    提高商业伦理课程的地位。西方经过快速发展之后, 商业伦理教育被提上日程, 各大商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已是大势所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商业伦理问题远甚于西方, 研究当前的商业伦理问题, 用具有普世性伦理价值教育启发未来商业人才, 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中国教育部也将商业伦理列为MBA和EMBA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目前, 中国各大商学院也在着力推动MBA商业伦理教育课程, 有些学校已经将此课程定位为必修课, 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 也有学校将其列为综合选修课, 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则将其列为本科生教学平台课。但总的说来, 这一课程的普及程度还不够, 地位也不够高, 多数商学院要么尚未开设此课程, 要么仅仅作为选修课, 说明在这一问题上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伦理问题涉及人的内在价值, 理论难度大, 需要老师具备哲学、 伦理学、 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这门知识对老师都有难度, 何况在校学生!另外, 受原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 中国高校教育分科现象严重, 商学院的学生一进校门就只学商务知识, 人文知识非常薄弱。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现场教学、 案例教学、 邀请企业界人士与学生互动、 伦理困境研讨等, 以便从多个角度增强学生对商业伦理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如作者曾带学生到一家用《弟子规》管理的企业参观, 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情景中理解伦理价值对企业经营和员工行为的影响, 返校后让学生讨论“企业的目的”究竟是利润最大化还是其它方面, 颇受学生欢迎。

    加强学术交流和课程研讨。中国商业伦理教育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加强学术界内部的交流、 产学研交流, 互通信息, 非常有必要, 这是一个快速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渠道。近年来, 上海交   通大学、 北京大学等高校都召开过相关的教学会议,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Stark, Andrew. What''s the matter with business ethic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71(3): 38-48. [2] 柯丽敏. 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商业伦理教育现状和课程设计分析[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9(38

    ): 120-124.

    [3] Donna Fletcher-Brown , Anthony F Buono , Robert Frederick , Gregory Hall , Jahangir Sulta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Establishing the Baseline[J]. Journal of Academic Ethics, 2012, 10(1): 45-46.

    [4] QI An-bang, JIANG Hui. A Study on the objective system for the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for Chinese MBA[J].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2006(6): 65-69.   一、 西方商业伦理教育的缘起

    西方国家经过二战以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经济水平已经有很大提高; 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公民意识的提高, 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随至19世纪80年代, 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企业公民等理论迅速发展。同时, 公民社会的环境保护、 消费者权益、 保护少数族裔权益等运动日益兴起。人们谴责企业破坏环境或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希望企业满足社会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在此背景下, 学术界开始深入研究商业伦理问题, 开展学术讨论和教学, 商业伦理教育及相关研究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

    商业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 主要探讨企业对多方利益相关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以及企业在生产、 人力资源、 营销、 财务、 供应链以及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伦理议题。

    国外商业团体和学校越来越关注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 许多商学院甚至一些大型企业将商业伦理纳入到课程培训中, 据Stark, Andrew统计发现美国目前超过500个校园开设了商业伦理课程, 将近90%商业类学校提供了有关商业伦理教育的培训, 同时有超过25个领域的教科书和3个学术刊物致力于商业伦理的研究, 16个商业伦理研究中心在运作。经营管理人员对商业伦理问题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关注, 同时, 商学院的学生也对商业伦理教育问题越来越感兴趣, 因此, 工商管理类院校应当顺应这一潮流, 开展商业伦理教育。[1]

    但是对于商业伦理教育, 曾有学者提出“商业伦理能不能教”的问题。他们认为, 伦理问题属于人的内在价值层面, 学校无法传授。但是, 大多数学者提出了反驳意见。[2]Donna通过对2014个班的商业类学校学生的调查, 发现接受了商业伦理教育的学生相比未接受商业伦理教育的学生在交易模拟时不太会接受内幕信息, 研究结果认为加强对学生的商业道德教育的努力是非常值得的。[3]也有学者指出, 虽然伦理不能教育或传授, 但却可以分析, 经过讲师的引导, 去了解、 分析伦理步骤, 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商业伦理决策能力。 [4]

    那么, 人们的道德行为真的会因为伦理知识的增加而改变吗?如果存在影响, 开展商业伦理教育又将如何作用于人们的商业决策行为?在校学生与MBA学生的企业社会责任取向受到伦理课程的影响程度有何差异?如果价值观能够影响行为, 那么, 工商管理类院校以何种价值观开展教育事业, 将不仅影响到在校学生, 也必将对他们未来成长过程中的是非判断, 特别是社会责任取向产生深远影响。所有这些, 都是西方高校和企业界的商业伦理教育长期关注的问题。

    二、 西方商业伦理教育的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努力, 西方商业伦理教育在学术研究、 机构建设领域均取得了较大发展。

    (一)商业伦理研究

第3篇:商业伦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商业伦理 现状 原因 建议

自从人类开始了商业活动,商业伦理也就有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时至今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现代化、信息化条件下,商业活动由初始的物物交换发展到今日的现代商业。与此相适应,商业伦理也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在现代商业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现代商业伦理是现代商业的道德必然,是构建和谐商业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商业精神的思想基础。

一、我国商业伦理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相当一批企业已经完成原始积累,具备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规模优势。但回头再看看走过来的路,心情又是格外的沉重。“中国制造”以其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席卷全球,在这背后是许多企业盘剥、克扣、拖欠工人工资,肆意延长工作时间、无视生产环境与安全的违法行为。

中国企业一直走的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有资料表明,中国原油消耗量占世界的7.4%,原煤占31%,铁矿石占30%,氧化铝占25%,而创造的GDP仅是世界的4%。让环境做出了巨大牺牲,也对资源形成了巨大浪费。中国企业信用缺失严重,造假账,偷逃枕款,不尊重知识产权,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无视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是中国企业的严重问题,也是今天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最大障碍,后果已经在逐渐显现并放大:因为无视劳工权益,从2006年开始,许多地方陆续出现“民工荒”现象;因为无视生产安全,矿难连连,许多煤矿被政府强制关闭;因为“为富不仁”,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社会“仇富”心态越来越浓,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二、商业伦理问题的提出

商业活动主要是通过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买卖行为而实现的经济活动方式,因此协调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伦理关系就成为商业伦理的主要内容。此外,协调商家与供货方、商家与商家之间的伦理关系,也是商业伦理所要规范和协调的内容。由此,交换自由、诚实守信、服务至上、公平竞争等原则就成为商业伦理的基本原则。

在美国,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商业伦理的说法; 70年代,西方各国开始有学者专门从事商业伦理的研究,发表了有关商业伦理的专题文章,出版了有关商业伦理的专题杂志和教科书,同时产生了以商业伦理为研究课题的社会团体。在日本,商业伦理的研究,不仅有专题杂志的出版,而且产生了一批社会团体和组织,成立了商业伦理问题的专题研究组。

三、我国商业伦理问题原因分析

商业作为企业的一种特殊的行业,是沟通企业与消费者、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是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促进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单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对商业的伦理思考和建设也就成为经济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国内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乏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国内GDP的百分之十至二十。商业伦理已经成为我国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国内市场经济环境下信用危机和道德缺失的广泛批评。

我国市场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伦理道德问题十分突出,其现状可由“危机四伏”四字来形容。我国的商业伦理问题相当严重,其中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遵守交换自由原则

交换自由原则是商业伦理的首要原则。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含量超标被曝光;肯德基“新奥尔良鸡翅”和“新奥尔良鸡腿堡”调料中被发现含有可能致癌的“苏丹红一号”成分;亨氏被发现“苏丹红一号”成分。外资品牌不再是优质的代名词,它们接二连三地“跌下了神坛”,这些著名品牌所暴露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商业领域作为市场经济中从事商品流通的专门行业,自由交换的法则更是其必备的伦理原则。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使商家信誉受损。平等互利是商家与企业生产者、供货方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而平等互利首先就要建立在交换自由的基础上,没有双方自由、自愿的交换活动,也就谈不上平等互利也就会破坏双方之间的交易关系和合作关系。

2.违背诚实守信原则

诚实与守信既是社会道德的准则,也是经济伦理的主要原则,更是商业伦理的基本原则。生产领域中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销售领域的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管理领域的贪污腐化欺上瞒下,科研领域的抄袭剽窃、欺世盗名,学术领域的弄虚作假、哗众取宠,人际交往中的不守信用、表里不一,都是信用危机的表现。从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来看,也需要从法律和制度上确立信用至上、信誉至上的伦理原则,做到诚实无欺、买卖公平、货真价实、真诚服务。诚实守信可以说是商业的生命,有了良好的信誉才会赢得效益,不讲信用就会失去市场、失去效益,信誉至上是商业的立足之本。

3.忽视服务至上的基本原则

商家不能忽视商品供应者的利益与需要一方面,商家要将供货方视为“顾客”,为商品供应者提供服务,不能损害供货方的积极性和权利;另一方面,商家还有义务将消费者的购买率及时反馈给企业和供应方,以有利于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所以,对商家而言“顾客至上”有着双重含义,既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又要兼顾供货方的权益,只有获得顾客和厂家双方的满意,才有商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服务方式上,要求商家及其从业者做到主动、热情、耐心和周到服务。在服务环节上,要做到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环节的衔接与沟通,保证顾客的需要的及时满足。

4.挑战公平竞争是商业伦理的内在道德准则

经济领域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竞争,一是利润的竞争。一些行业的垄断行为常常会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使公平竞争难以实行,也极大地挫伤了厂家和商家的积极性。就商家来看,其自身的特殊利益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使其忽视道德建设的内在原因。出现了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只讲小集团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只讲物质利益不讲精神利益等各种问题。市场经济造成的一切向钱看,会使一些不法商贩靠不择手段巧取豪夺而迅速致富,这势必也会影响到商业行业的行风建设,容易使商业行业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丧失道德要求和伦理自律。

商业交易中,利益主体侵害其它公司的利益。首先是竞争中的伦理问题。垄断经营是破坏竞争体制的一个主要原因,垄断企业往往会采取收购与之竞争的公司或削减产品价格来消除竞争对手,获得垄断造成的超额利润,这种做法并不违法,但它无疑对市场产生了抑制作用,并给小公司和消费者带来伤害。致使我国企业信用程度很低,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商务中的形象。企业侵害职工的利益。许多企业没有给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国家法定的福利保障金。有些企业随意让员工加班,随意加大工作量,使员工不堪重负。如华为科技的员工过劳死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些小企业更是随意雇用童工,随意打骂员工,随意剥夺员工的假期,从来没有给员工发过加班费。这些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在中小企业,特别是私企工作过的人都对此深有体会。

四、对我国的适当对策及建议

伦理是道德问题和道德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商业伦理研究商业活动中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问题的学问。它包括商业活动中的伦理要求,如商业竞争中的伦理要求,契约与合同中的伦理要求、市场营销中的伦理要求等,也包括商业体的伦理观念、道德行为与道德活动,同时也涉及人的品质与人的素质、商业活动的环境、商业伦理的教育与普及等诸多问题。

1.努力形成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

我国应在经济环境的建设上狠下工夫。在道德上,社会以公认的最低准则来要求,低于最低准则的行为应该受到道义的谴责;在执法上,社会要以是否违法作为基本依据,只要触犯就加以惩处。制度的作用在于让不讲商德者在市场中寸步难行。政府应通过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及经济手段来规范市场秩序。当有好的商业道德的时候,商业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反而是一种相对低成本的关系员工也更愿意为公司效力。这些都会促进商业效率的提高。

2.建立信用评价系统

商业信用是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诚信和信誉程度的综合性反映。它体现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特征、经营方式、信誉状况、信贷能力和在市场中的公众形象。了解一个企业机构的商务信用状况有利于经营者们在商务活动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决定,而良好而完整的信用将有助于客户对企业的合作信心。从更深一层的意义看,它有利于规范企业的市场经济行为,增大经营透明度,从而有效防范经济欺诈等犯罪活动,因而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信用评价系统十分必要。

3.努力形成诚实守信的商业文化

商业伦理的建设需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考虑现实可操作性,并反映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商业伦理回避不了,也不是一个人就可以改善,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既需要经济的繁荣,又需要包括企业伦理在内的文化道德的同步发展。商业伦理形成以公平竞争等制度环境为前提从这个角度看,尽管我国传统文化所涉的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都有许多关于道德方面的论述,但还是不足以构建支撑商业运作的完整伦理框架。因为,这些论述更多地强调的是个人内修,而不是制度上的平等。所以,在继承的同时,还要有所发展。

4.企业应建立基于责任的伦理机制

首先要提高商业主体的伦理道德意识。商人从事经济活动的主导动机都是谋利,但要做到遵纪守法,遵守商业游戏规则,在经营活动中做到诚信同时注意平衡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社会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和谐。企业要做到赚钱不忘良心,利己不忘利他,发达不忘社会,做一个伦理型企业。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具有广阔的外延,这些责任的履行有利于维护行业的健康和市场的繁荣,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还有利于企业构建起实实在在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信誉优势。

其次,建立公司系统的伦理制度。公司成立时应制定一套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然后让每个员工学习和遵守。当有这种制度时,公司首先会从内部得到约束,当公司内部有良好的约束和秩序时,它就不会轻易触犯政府的各种法律和社会道德准则。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指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目标,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博得更多的认同和社会影响,而实质上,则有利于公司竞争力的加强。

5.公民应养成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在法律要求与道德要求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人选择空间,这就需要有个人的人格自律来把握商业行为的伦理尺度。当一个人明白了遵守商业道德的原因后,就要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和价值观。如果忽视了对商业伦理的重视,日后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加强制度监督和舆论监督,也会为商业伦理的建设提供有效的途径。通过法律的监督、制度的监督,可以加强商业伦理的底线规范的建设,做到对商业伦理的基本规范的遵守。商业伦理建设虽然要依靠法律、制度的他律作用,但也要依靠伦理道德的自律,只有加强自律与他律建设的统一,才能切实保障商业伦理原则和规范的普遍遵守与实现。加强商业伦理建设,除了法律、制度建设之外,还需要通过道德教育、伦理规范等形式来进行建设,这是商业伦理的确立与实施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燕:《论诚信制度及其社会人文原则》.《管理世界》

[2]孔子 论语(四库全书•经部)[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3]哈达 马力:商业伦理势在必行[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5)

[4]周学勇:《企业诚信问肠初探》.《宁夏大学学报》

[5]复春艳:《企业城信建设的对策建议》.《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6]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

第4篇:商业伦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对网络营销中的商业伦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出国内网络伦理的情况,并以个人见提出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1、网络营销伦理概述

商业伦理是影响企业内部人员进行适当决策和行为的原则、观念和标准,其核心问题是企业或商业活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商业伦理要求企业的决策和行为不仅要符合个人和组织的利益,而且要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要求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效益。良好的商业伦理能够促使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顾客的信赖,使企业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在被企业广泛认可并接受的同时,也对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商业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对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产生着一定的冲击。

网络伦理是道德关系的新的更为复杂的表现形式。传统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因为网络的出现而有着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价值判断效果不明显或者无效。所谓网络伦理,是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往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这种道德关系,因为受网络影响而被赋予或产生了新的内容。

2、国内外的研究

在网络营销中商业伦理的专项研究方面,gauzent和ranchhod提出了网络营销的7级伦理标准:通知、选择、联系、安全、存取访问、界定、强制接受,并且分析了这7级伦理标准在市场活动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指出企业应该加强与顾客的伦理相互影响,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创造公司的竞争优势。Www.lw881.com在网络营销的实证分析方面,美国研究人员victoriad.bush、beverlyt.venable和alanj.bush通过对292家企业营销部门的问卷调查,归纳分析了美国网络营销中商业伦理方面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交易的安全性、非法活动、隐私问题、信用问题是网络营销中营销人员所面临的主要伦理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internet网上缺乏规范标准。

国内有学者曾提出网络伦理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允许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还有学者提出通过消费者树立相互尊重的意识、合法合理的意识、优化意识、安全意识来提高网络消费者的品味,进而推动网络伦理的演化。国内外对网络营销相关领域中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计算机在信息服务中的特点及建设商业伦理在信息服务中的必要性;

②社会在信息服务领域具有的权利及企业在此领域应该遵循的社会契约;

③提出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步骤;

④建立评价营销中行为是否符合商业伦理的模型;

⑤研究不同标准的网络营销手段所带来的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⑥网络伦理建设的原则和方法等。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跨国比较研究,对商业领域进行广泛调查和交流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面向社会提供咨询和培训。

3、国内网络伦理情况

3.1我国网络伦理的特点

在新网络条件下,可能会失去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以及迟滞性所产生的信息垄断的优势。信息的及时性及渠道多样性,使得竞争双方必然寻求新的方式继续保持或获取信息方面的优势,也必然会改变传统的竞争方式。

客户与供应商之间关系变得模糊,客户可能会全面参与自已所需商品的生产过程,供应商也可能通过网络控制客户的库存变化,甚至会详细了解客户的资产与负债。管理层与员工的关系,因为网络的出现会出现变化,一些新的问题会因此产生。另外,随着政府电子政务的开展,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我国企业的网络伦理呈现出以下几下特点:

(1)自主性。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与传统社会人们的商业道德总识与道德行为相比较,无论是员工个体还是企业,在通过网络进行商业产往中,将呈现出更少的依赖性,更多的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

(2)开放性。世界上不同国家,一个国家不同区域,有着不同传统文化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交易的完成。企业在与外部进行商业交往,更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由于网络可能会将不同的文化全方位展示在人们面前,传统的道德中会更多的注入开发性的内容。人们在处理商业事宜时,会更多坚持如综合社会契约理论的最高规范的内容,而更少的拘泥于社团的或微观的规范。

(3)多元化。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元道德受到极大的挑战。多元化道德的特点,要求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管理思想等方面与之相适应。

3.2我国企业网络伦理的不道德行为的行式

不道德行为无疑是不利于经济资源配置,传统的不道德行为在网络条件,会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常见的不道德行为有网络诈骗、偷窃及破坏活动,甚至有的企业利用网络进行不正当竞争。网络诈骗,对企业来说,轻微的有提供虚假信息给用户或者利益相关者,重则有假冒,伪造、仿造等行为。偷窃行为是指有些公司利用特有的技术对进入其他公司的网络以窃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或者财物。这些不道德行为有的可能构成犯罪,扰乱正常的商业程序。

4、我国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1)隐私权。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須给予隐私问题足够的重视,否则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种隐私权可能包括合作方欲来欲透明的企业信息,也可能包括管理层如何尊重员工的隐私权,类似于管理层可以在多大范围内通过网络查看员工的文件、监督员工的等,还可能还包括如何处理采集到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由于隐私权而引起的商业纠纷在不断增多,企业应给予足够重视。

(2)知识产权。网络一方面为人们进行信息共享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不利。企业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对核心技术机密以恰当的方式给予保护。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自已有意无意对其他企业或个人知识产权的侵犯。然而,知识产权的确定与传统方式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3)网络安全。安全问题可以由外部如黑客引起,也可能由本企业员工或内部信息管理体制所引起。网络安全与网络开放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对矛盾体,它所引发的问题的很多。在当前,黑客引起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内部员工及内部信息管理问题所引起的信息安全问题引起重视还不够。

参考文献:

第5篇:商业伦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儒家伦理; 中国商业伦理; 重构

中图分类号:F2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3-0050-08

商业伦理是指任何商业组织或生产机构,以合法手段从事赢利时所应该遵守的伦理准则,它不仅要求人们去做个好人,而且还要求人们在建立一个好公司时,要建立一套好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以及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方式①。然而,商业伦理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各国、各地区的社会文化又互有差异,从而又造成了各国各地区商业伦理文化的民族特色

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于1993年提出一个概念,即所谓“路径依赖”。其意是,制度改革、创新总是在已有的历史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原有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对改革、创新构成了约束。这种约束在文化层面上就是传统文化背景在起作用,它构成了改革的“外在必然性”。尤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它深深地积淀于民族的心理结构之中,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力量。诺斯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不知道自己过去从何而来,不知道自己面临的现实制约、传统影响以及文化惯性,就不可能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②。显然,事实也已表明,理性地考察并改造中国现时改革所“依赖”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伦理,对于中国商业伦理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了大量

优秀的文明成果,而且形成了丰富而发达的商业伦理精神体系。其中,很多著名的商业伦理思想直到今天仍有可资利用的价值,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活商品经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学说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管理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商业伦理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和发扬价值。传统儒家伦理有其明显的特征:一是儒家伦理重视“以人为本”的“仁爱观”和“人本管理”思想;二是儒家伦理讲求“以德为先”的“义利”观、“诚信”理念、“爱人修己”的自律意识以及“礼、法”兼容的精神;三是儒家伦理推崇“以和为贵”的“和合”思想、“天人合一”的精神以及“和而不同”的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商业伦理价值观

儒家对人的发现以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爱人贵民”为特色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为特征,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首创了人本主义的“仁学”。“仁”的最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人成为儒家君子修仁德的本质内容,爱人之“道”即君子为仁之方法,就是所谓尽忠恕之道。忠即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恕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都强调对他人情感上的亲爱和实际利益上的惠顾,是利他思想。只有这样,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达到和谐;而人际关系的和谐正是实行管理的基础。“不以行政,不能平治天下”。“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1“仁者爱人”管理对商业伦理建构的现实意义。现代企业管理是“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是现代商业伦理建设的精髓。这种管理伦理的“人本”思想与儒家伦理的“仁者爱人”

《论语》。

思想不谋而合。我们在进行商业伦理的构建过程中,完全可以把“仁道”思想嫁接到商业伦理中来。现代市场经济仍应提倡企业和企业家“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人(买者和卖者)、财(货币)、物(商品)的运动,其中核心是人。应当尊重人、理解人,人是经济活动的核心,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仁者爱人”。

2“人心”管理对商业伦理建构的现实意义。孔子的“仁爱”观念,实际上体现了“人心”的力量。当代商业伦理构建特别强调人心的作用。企业通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阳货》。

,在企业内外部积极“争心”。企业“争心”,包括内部争心与外部争心。所谓内部争心,即通过“德、诚、信、俭”等观念的确立,在企业内部坚持“以人为本”和“德治”原则。正确处理所有者、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贯彻尊重人、信任人、依靠人这一基本的人文精神,通过对员工物质和文化两方面需求的满足,以激励员工劳动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内部的人员之间,建立“同舟共济”的利益关系机制和价值准则,从而形成“一体人心”。所谓外部争心,即通过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使商业伦理为企业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增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商业伦理坚持“以仁爱争人心”的原则,就会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有力地促使企业重视优质服务、讲求信誉、关心社会,这样才能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之乐意对企业予以有力的支持。

(二)“以德为先”的商业伦理价值观

以德为先,源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孔子说“德者本也”,把德放到了做人首位,孔子思想的根本,可以归结到一个德字。在此,儒家伦理非常注重道德的修养,其“义利”观、“诚信”观、“礼法”观等对现代商业伦理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1以义制利观对商业伦理构建的现实意义。孔子的“以义制利,则利不变害”,“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论语・宪问》。

的思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契约原则、诚信原则有着契合性和直接相关性,可为商业道德伦理的重建所借鉴。人不能不重视利(物质需要),又不能不讲义(道德),只不过要分轻重缓急,要“以义为重”,“先义后利”,反对“先利后义”,“见利忘义”。企业要实现组织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商品交易的社会职责,要成功地经营企业,最重要的是要确立体现企业经营指导思想的企业经营理念,而企业经营理念中最主要的是如何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现代企业经营者要发挥儒家商人“先义后利”的理念,从建设高度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出发,正确处理好企业利益(“利”)与社会道德要求(“义”)的先后关系,做到“先义后利”。在追求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时候,首先必须考虑国家、社会、消费者利益,树立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的理念,做到守法、守纪、守信,以自己现代新商人的文明形象,取信于民,先人后己,在获取最大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企业经济效益。

2坚守“诚信”道德观对商业伦理构建的现实意义。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作为儒家伦理思想,泛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中庸》。

。《中庸》指出:“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伦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言必信,行必果”。“信”是“仁义礼智”的必然结果。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经济,诚实守信对企业发展,则是一种无形资产,更是管理价值的有效提升。忠于诚信不仅能使企业内部人际交往更加长久和谐,而且能使企业之间的合作更为持久深入。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信用经济,一个融“诚信”于商业伦理中、将诚信为本一以贯之的企业,在复杂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往往能立于不败之地。商业伦理构建中必须注重诚信精神。这种诚信是要在儒家诚信精神基础上,建立起重契约、讲法制的诚信体系,使企业真正为用户和社会着想,维护公众利益,着眼于企业与社会的长远发展。企业要在天地广阔、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得长期生存与健康发展,就必须把自身利益与行为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3“礼法”思想对商业伦理构建的现实意义。“礼”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泛指各类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与体现内在伦理思想的“仁”相比,“礼”是外在的伦理行为,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安宁的作用。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更丰富的内涵。“礼”不仅是社会必须遵守的公共准则,也是社会赖以形成和谐秩序的法律与规章制度。在此,我们可以给礼赋予时代性的新意,把“礼”视为企业的行为规范和组织道德。对内,现代企业要正常运作,必须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行为规范和组织道德。“乐节礼乐”这一传统观点,主张礼乐节制人的内心活动,从而规范其外部行为。“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第一》。

说明制度不应该是为了惩罚人,而是为了让人更好地参与到协调的行列中,让“礼”成为企业员工能自觉地发挥制度机制,从而建立起员工自我管理制度。对外,在现代市场营销活动中,要适应市场经济,“礼”也是商业企业经营活动中需要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在现代商业竞争中,企业需要遵“礼”守“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存共荣、和谐发展。

(三)“以和为贵”的商业伦理价值观

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我国“和”文化博大精深,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主张“和为贵,泛爱众”,重视建立和谐融通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二是主张“天人合一”,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适应客观规律的演变与发展;三是主张“和而不同”,提倡求同存异,相辅相成,共谋发展。随着全球竞争加剧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和”文化这一传统价值观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1“和为贵”的管理思想对商业伦理构建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观提出“和为贵、泛爱众”的观点,是构建企业和谐融通的制度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企业并不是没有精神和灵魂的虚幻实体,企业行为影响到教育、社会保障、信息、娱乐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支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文化价值观将个人置于企业管理的首位,提出“泛爱众”和“和而不同”的观点,有利于增强企业个人对企业的认同和归属。企业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个性和人格,有利于激发企业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由于“和”的价值观扩大了个人概念,消费者也纳入这一范畴,这使得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了新的诠释和整合。在“和为贵、泛爱众”的价值观的统一下,企业行为顺应社会进步的要求,与社会发展目标同步,取代了过去零和博弈下产生的个体与整体冲突,有利于建立彼此互赢、相互促进的关系。

2“和而不同”的发展模式对商业伦理构建的现实意义。“和而不同”是针对企业人际关系而言的。尽管企业实施的是科层管理模式,但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按照“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在企业人际关系处理上,要做到“仁者爱人”。企业作为有机整体,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只有分工不同,而没有人格差异。“和而不同”强调包容和求同存异,是促进企业科学管理,推进企业和谐关系建立的前提,是符合东方道德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从社会发展和企业成长看,“和而不同”避免和减少了社会和企业发展中的冲突与矛盾,注重社会结构、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天人合一”的环保主张对商业伦理构建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是其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现时代,其立足于企业、社会、和自然关系协调,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加强商业伦理建设的前提。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如何发扬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伦理文化精华,引导企业在发展赢利的同时担负起社会责任,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商业伦理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的缺失与成因

(一)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的缺失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变革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多维度变化,开始重视和肯定个体利益、交换关系、效益。这必然带来对利益的重新认识和分配。由于缺乏统一全面的规范作支撑,利益格局的变化造成了整个社会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和经济活动的严重无序。失范和无序问题妨碍了国家的财富创造和积累,并使已经创造出来的财富被浪费。表现在企业生产经营上,终究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挥霍浪费、欺诈蒙骗、诚信缺失、破坏自然等。它们侵害着社会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企业的道德自律性正在丧失。为此,商业伦理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问题。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方面。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客户、消费者、员工、社区及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安全生产、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支持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节约资源,等等。在我国,也不乏关心国计民生的企业家。但相对而言,我们有不少企业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把企业的成功归功于自己,对公益事业淡漠。曾有报载,个别老板暴发后烧钱作乐也不愿为社会捐款分文;有些企业公益捐款动机不纯,比如借捐款宣传自己以提高知名度;甚至有一些企业在赈灾捐款上玩弄虚情假意,一边大肆宣扬自己的捐款金额,一边却又不兑现自己的捐款。更有甚者,个别企业为了牟取暴利不惜违法犯罪。如山西的黑煤窑事件、河北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在企业与政府关系方面,有些企业进行财务欺诈、制假贩假、偷税漏税、官商结合、权力腐败、商业贿赂、地方保护主义、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内部人”控制等现象,这都对企业的社会伦理责任提出了严峻的拷问。

2诚实守信方面。诚实与守信既是社会道德的准则,也是经济伦理的主要原则,更是商业伦理的基本原则。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交易活动中契约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由于我国讲究“自制”的德性思想传统,加之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市场法律规范也还不完善,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契约意识还很薄弱,为了企业利益最大化,在市场运行中常常出现责、权、利含混不清,并造成无法可依、有法也难依等疑难杂症。一些企业利用法律和管理漏洞胡作非为,做出很多违背信用、有损伦理道德的事情。如拖欠货款、贷款和偷税漏税、合同违约和合同欺诈、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专利权、披露虚假信息、走私骗汇等严重败德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缺德失信现象乃至违法行为极大地危及了社会各个方面,增加了交易成本,也严重影响讲诚信企业的生产经营,成为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恶疾”和“毒瘤”。

3自然环境方面。企业的生态伦理要求企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降低消耗、减少浪费、开发绿色产品、实施绿色营销。这也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它要求企业与其经营环境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的顺向演化关系。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商业伦理失范,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呈现逆向演化之恶劣态势:企业对环境资源的极端自利型利用,为追求高额利润,对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造成的污染不实施治理而是继续偷偷排放;对已经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也缺乏有效追究机制,从而使环境的各种固有功能和自然净化、自我修复功能遭到破坏,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均呈快速下降态势。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水污染、海洋生态危机、“绿色屏障”锐减、土地沙漠化、“三废”加速增加、物种濒危,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企业商业伦理的严重失范。

4市场竞争手段方面。市场经济提倡公平竞争,互惠互利,禁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违犯法律,而且在伦理道德上也应受到谴责。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列出应该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包括商业侵权、限制竞争、商业贿赂、弄虚作假、违规奖售、低价倾销、诋毁商誉,等等。由于我国市场竞争法规制度的建设尚未完善,给一些企业不正当竞争以可乘之机,有的手段甚至非常恶劣,恶性竞争手段层出不穷,如“拦截门”腾讯大战奇虎360,“暴力门”美的格力血拼,为竞争造成格力销售人员打死美的员工,“诽谤门”乳业巨头卷入恶性营销,蒙牛员工诽谤伊利“QQ星儿童奶”事件,无不证实目前商界的败德行为的严重性。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破坏了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市场交易原则,干扰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5对待员工利益方面。目前许多企业家一直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意味着增加更多资金来投入竞争,但企业竞争能力提升并非意味着利润的增加,这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却意味着员工利益的忽视或员工福利的降低。为此,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顾员工的生存和工作环境,侵犯员工的健康权利;有些企业在招聘、提升和报酬上采取性别、年龄歧视,侵犯隐私;有些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企业,通过不断招聘人才、解雇人才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在试用期间给予很低的工资,试用期结束时找理由将其辞退;有些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评价不公正、不诚实、不及时,克扣薪水,专横地或不公正地对待员工的投诉,等等。这些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在中小企业,特别是私企工作过的人都对此深有体会。

(二)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缺失的成因

1.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当前,我国经济仍然处于两个转变的过程中:一是从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向完全的市场经济转变;二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当旧的体制约束已被打破,新的体制约束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突出的时候,此时最容易引起商业领域的道德失范、商业主体的心里失衡,从而导致社会失序。此时,不道德行为既不受旧秩序的约束,又不受新规则的处罚,致使企业伦理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很多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卫生法》、《商标法》、《价格法》、《广告法》、《药品管理法》等,对规范市场运作、维护企业经营道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新的营销领域、营销方式和手段不断涌现,使得许多法律法规不能完善到达地方,从而造成许多企业钻法律空子,打法律球,来获取不易之财。

2.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薄弱。与国外消费者相比,我国消费者比较幼稚和软弱,维权意识较差,这是一些企业漠视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美德――“宽容”、“忍让”在这里成为阻碍人们维护自己合法权利、追究违规企业责任的绊脚石;而很多人“怕麻烦”的心理也给企业从事各种反伦理行为以可乘之机。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消费者协会”的工作还不尽人意,人力、经费有限,解决问题周期长,有效成果达不到消费者的期望,这就给企业的各种反伦理行为以可乘之机,软弱的消费者纵容了唯利是图的不法企业。

3企业缺少伦理意识。在企业伦理构建中,目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管理者道德素质不高、员工缺乏伦理教育、企业文化建设落后。首先,就管理者道德素质而言,管理者的决策和言行决定了企业的行为、企业的方向,也深刻地影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企业的伦理经营、伦理决策和员工的道德水平都直接受到主要领导人自身道德行为的影响。目前企业缺少伦理领导,已成为企业伦理缺失的一个内在原因

赵德志:《企业伦理问题及其根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其次,员工缺乏伦理教育也是导致企业伦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些企业中,管理层偏重于员工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伦理意识的培训。对于一些员工在企业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只要不触及企业的利益便无人问责,这导致员工的伦理意识淡薄,少了责任感和道德感,导致企业整体伦理水平的低下。第三,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后同样是导致企业伦理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卓越的企业应该是凝聚力很强的企业,具有非常丰厚的企业文化。但现在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要么是空有口号却不能落到实处,要么是企业文化中根本没有考虑到企业伦理道德的内容,这使企业伦理的建设形同虚设。

4.企业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市场经济和企业存在的目的的错误认识。不少企业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是否进行某项经济行为取决于该经济行为能否为其带来最大的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经济主体的首要目的,因而企业的存在就应该以营利为目的

董玉芳、曹苏:《企业伦理缺失分析》,《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第20期。

。这种观点看来,企业仅仅是实现盈利的工具,对其成功与否的测度是考察企业的股东价值。因此,企业只要实现了经济功能就是对社会的贡献。这种片面对企业营利的追求,直接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诈骗、行贿受贿、假冒伪劣产品,等等,各种反伦理行为层出不穷。更可悲的是,很多企业认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这种资本无道德、财富无伦理思想指导下,企业行为必然会出现偏差。

三、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重视现代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在此,值得提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业伦理的价值与意义,尤其在21世纪所可能产生的作用,已被世界范围内的有识之士所重视。他们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仍极具借鉴意义

姚鸿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伦理建设》,《企业改革与发展》(理论月刊)2006年第8期。

。德国学者玻尔曾说过,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可以弥补西方思想的局限,对于人类应付现代社会的挑战,具有超越民族界限的价值和意义。为此,我们以为,在重构现代中国商业伦理时,非常有必要借鉴儒家伦理思想,用以丰富当代中国商业伦理的实质内涵。其借鉴内容可以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三方面展开。

(一)“以人为本”的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

儒家思想对现代商业伦理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倡导人本主义。儒家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孔子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说,管理的核心是人,即管理的主体是人,其客体主要也是人。儒家所创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伦理,对现代商业伦理的构建具有历史价值的贡献。儒家人本管理伦理对现代商业伦理的构建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仁者爱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儒家所提出的“仁爱”的学说,以及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等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人本管理思想。企业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应把儒家“爱民、养民、富民”等“仁爱”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形成企业管理伦理,一切以员工为出发点,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培育人,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

2.“正人先正己”,成立德才兼备的管理团队。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还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因此,在管理中,作为管理者在处理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时,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于建立现代企业优秀的管理团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 3.“取之于人”,以服务顾客为己任。在企业外部经营活动中,“以人为本”的企业伦理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取之于人”与“服务于人”。“取之于人”是指企业作为一个营利组织,其利益的根本来源是市场上的消费者,为此,企业必须“服务于人”,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为顾客着想,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来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战略,才能让消费者对企业的商品和服务满意,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扩大企业的财源,增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以德为先”的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

美国哲学家麦金太尔认为,现代的道德实践与道德文化的危机,其实质是德性伦理传统的失落。依儒家的观点,美德就是“善”,善的体现主要靠个体的自律。这个个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儒家德性伦理中主要包含的道德准则是“义利合一”、“诚信为本”和“德法并举”,这些对现代中国商业伦理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义利合一”,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儒家主张“据义求利”、“义然后取”。儒商把这一伦理思想贯彻于商业经营活动中,认为商业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聚财致富,在聚财致富的同时,还应表现出对德性的追求,要合乎道义原则,这里的道义原则是指必须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企业作为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的发展发挥着无形的、潜在的、持久的作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自身良好形象的树立,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义利合一。

2.“诚信为本”,信誉至上。诚信是儒家为人处世的伦理准则,孔子指出:“人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言而有信”。企业商德的核心是诚信,诚实不欺、重约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是企业立身之本。诚实守信是企业对顾客、合作者忠实守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经济。重约守信、言而有信、诚信为本,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也是公平有序竞争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牢固树立契约意识和忠实履约的道德精神,以信誉至上,注重商业道德,反对随意毁约、商业欺诈和言而无信。

3.“德法并举”,有序社会环境。儒家主张德法并举、互补,以“宽猛相济”的两手进行管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宽猛相济,德法互补。“礼”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泛指各类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更丰富的内涵。“礼”不仅是社会必须遵守的公共准则,也是社会赖以形成和谐秩序的法律与规章制度。在企业外部,在现代商业竞争中,企业要遵“礼”守“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存共荣、和谐发展。在企业内部,要让“礼”成为企业员工自觉发挥的制度机制,从而建立起员工自我管理制度,使员工的尊严和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获得成功管理。

(三)“以和为贵”的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

将儒家“以和为贵”的管理伦理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是目前商业伦理构建中的主要作法。商业伦理的构建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以儒家的“和为贵”、“天人合一”及“求同存异”为主轴的我国传统“和”文化的价值观,有着丰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底蕴,是建设现代中国商业伦理体系的方向。

1.“和为贵”,高能效团队精神的基础。团队精神是以儒家“和为贵”的观念为基础,对于企业内部团队精神的发扬、企业的业绩和兴衰具有巨大的作用。以儒家“和为贵”价值观为主导,在企业内部,一要培养员工团队协作精神,集中广大员工的智慧,塑造企业内部和谐、融洽及共识于一体的群体关系;二要鼓励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为实现企业目标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企业发展形成强大的“合力”;三要确立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形成高效廉洁的团队,真正将企业与员工融为一体,使企业上下和睦、精诚合作。

2.“天人合一”,积极进取的环保理念。儒家提倡尊重一切生命价值,把尊重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善、协调发展作为最高的道德旨向。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并促使企业将环境问题融入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中

霍彬:《卓越伦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经济论坛》2011年第1期。

。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赢利的同时,担负起社会责任,立足于企业、社会和自然关系协调,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保护这一国家强制要求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并使其成为商业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

3.“和而不同”,和谐的企业竞争环境。追求和谐、注重合作,提倡谦和是儒家的基本精神之一。儒家提倡的“和而不同”思想对于现代企业活动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于企业而言,应注重不同经营者之间的互利合作,提倡既竞争又合作。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与传统市场经济的竞争有所不同,其既符合经济竞争的一般规律,又有传统儒家思想“和而不同”的新内容。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生存,必须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和而不同”的思想启迪我们在市场竞争中要注重与竞争对手的合作与协力,以和气、友善的态度处理一切企业经营活动,力求营造祥和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共赢,实现“和则众”的目标。

Confucian Ethics and Reconstruction of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

Wu Huajia

第6篇:商业伦理论文范文

高等教育 经济伦理 比较借鉴

一、我国对高职院校经济伦理教育质量的基本认识

我国的经济伦理教育研究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而开始的,大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叶。从内容上看,研究主要处在论证经济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层面上,研究方法还停留于定性分析。近年着眼于具体教学实践的研究,但缺少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没有动态研究。这导致了没有评估经济伦理教育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

在宏观政治经济背景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经济伦理教育的意义及手段的认识。国内关于经济伦理教育的早期研究往往伴随着国家政策的颁布,而该类研究至今仍然占据了相关研究的半数以上。董霞(1995)指出经济伦理教育既是社会化大生产对当代学生的要求,也与学生个人精神追求吻合,在教学内容上要将伦理学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结合,教学手段要做到“理论与实践”、“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和“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谢玉萍(1999)认为经济伦理教育既是世界潮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求,并且进而指出了经济伦理教育中“全员教育与全程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在人文课程中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许益峰(2006)从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下解读了经济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核心内容。张思锋和杨致忻(2011)结合当代国外主流研究成果对过内经济伦理教育现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大学生对经济伦理的认识不足,高校经济伦理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效率低下”的认识。

1.在借鉴外国理论层面的基础上,对我国高职院校中的经济伦理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的反思

吴易明(2008)则深入研究了“故事讲述”这一教学手段在西方商学院中的价值,并认为这一手段将完全适用于国内院校,并能成为最有效的授课手段。柯丽敏(2009)通过实证调查证明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中经济伦理素质的低下状况,并提出完全按照外国先进研究成果为框架建设的电子商务经济伦理课程、授课方式和评估模式,以此为依据配置教学资源。王义明(2011)提出了国内院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对经济伦理教育的忽视,以及可以借鉴的外国商学院的创业教育模式。吴红梅(2011)在总结美国商业伦理教育的实践后,指出国内经济伦理教育忽视了通过建立研究机构、组建学术团体,创办独立的商业伦理学术期刊,定期召开相关的学术会议以及成立教学与研究组织来“打造优质师资队伍”,并借鉴美国经验提出了编撰本土案例教材、旁听经济犯罪审判等辅助教学手段。

2.在总结国内经济伦理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核心课程架设和辅助教学手段的分析。

周蓉蓉和魏俭(2005)认为“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道德教育活动”是高职院校中经济伦理教育的必要属性,并在此之上提出会计专业的经济伦理教育中应融入针对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的分析和讨论。曾楠(2008)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四个课堂、四个环境、四种媒体”的思路,充分调动学校所能调动的社会资源来辅助各级院校进行经济伦理教育。匡瑛(2009)通过对上海、南京和温州高职院校的实证调查证明了当前的经济伦理教育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经济人”假设和“应用伦理”的选用是阻碍国内经济伦理教育的根本问题。杨艳丽(2010)在旅游专业学生中进行的研究提出了“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同时进行”和“培养方法与考评程序相互结合”的方案。杨艳丽(2011)在考虑旅游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特点时,更提出了将儒家思想整合在我国经济伦理教育中的思想。多数学者倾向于建立独立的专业经济伦理课程并辅以社会实践内容。姜启军(2011)认为经济伦理教育的核心和实践重点应该从学生就业后的社会身份和责任出发逆向推演,而对于食品经济专业学生的经济伦理教学,核心是“基础理论知识的把握”,其次才是“协调经济与伦理的关系”,并结合现实,指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商业伦理教育和现实结合”、“教材选择”也是重要的考虑内容。

3.从历年的研究情况看,对高职院校的经济伦理教育发展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

(1)经济伦理教育是必要的,符合我国国情需求,符合国际潮流;(2)应当借鉴西方商学院的商务伦理教育理论和实践来开设课程,进行授课,评估教学成果;(3)教师和学生同样处于经济伦理素质缺失的状态,高职院校发展经济伦理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培育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发展经济伦理教育的前提之一;(4)经济伦理教育对教材的依赖度很高,能够保证有效的经济伦理教育的教材目前非常稀缺,适应不同专业的教材是发展经济伦理教育的前提之一;(5)应当将儒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经济伦理教育的理论中去;(6)应当运用我国的丰富的社会资源辅助教学,发展校外课堂;(7)高职院校在架设课程体系、选择授课手段、选择教材以及丰富辅助教学手段时,应当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就业后的权责,进行相应的调整。概括地说,结论(1)是毋庸置疑的,结论(2)至(4)是参考外国经验对国内高职院校的经济伦理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结论(5)至(7)是在国内社会文化等背景中提出的要求,但结论(2)至(7)都缺乏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忽略了实现这些要求的机会成本,未能提供具备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的高职院校经济伦理教育发展方案。

二、外国对高职院校经济伦理教育质量的基本认识

第7篇:商业伦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明清;江西商人;商业伦理;价值

明清江西商人在经商活动中,逐步建立了一套旨在促成商务与伦理相结合、商业与传统道德及江西区域文化相契合的商业伦理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据义求利的财富伦理、崇俭黜奢的消费伦理、以和为贵的和合伦理、诚信经商的经营伦理、崇奉许逊的信仰伦理。使得明清江西商人成为当时著名的地方商帮之一,与徽商、晋商、陇西商等商帮一道,逐鹿于我国商界,活跃于大江南北,这不能不说是明清江西商人商业伦理作用下的奇迹。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某些值得借鉴和汲取的历史价值。

一、明清江西商人商业伦理精神价值的考量

当前,我国要想顺利发展市场经济,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除了要勇于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管理,更要善于利用我国的传统伦理文化。在考察明清江西商人商业伦理精神价值时,人们不仅要看到明清江西商人商业伦理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合之处,也要看到其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异的一面。

(一)明清江西商人伦理精神与市场经济的相合

明清江西商人的商业伦理的一些规范和精神,与现代市场经济是相合的,经过改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融入现代市场经济之中,并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能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明清江西商人的财富伦理中,就很注意引导人们在商业活动中正确求利,谋利而不失义。这种观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体上是一致的,因为“任何时候,‘义’和‘利’作为个人生存、国家兴盛、社会发展之‘第一要义’。其统一则兴,分割则衰;协调则昌,对立则亡。”人们知道市场经济是一个以创造财富为导向的经济,它是最崇尚财富的一种经济形态。因此发展市场经济,首要的应对财富有正确的认识,这主要包括财富获得与创造的方式、财富怎样消费、怎样看待有财富的人。而以怎样的方式获得和创造财富涉及到财富来源的正当性,涉及到与他人利益的分配关系。义利统一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表达,义利统一和义利并重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在伦理价值观上的导向,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提倡和尊重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而获得的个人财富。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谐发展的经济,明清江西商人所持有的和合伦理精神,与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商文化的要求是相合的。和合为贵的伦理精神在商业经营中的作用在于,一方面能化解人际间的紧张与冲突,有利于商业经营网络的稳定;另一方面,能在经营网络的各成员间通过彼此的理解和沟通,增强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商文化的目标就是要缓解和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商业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端正行业之风,形成公平竞争,最终达到提高经营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第三,明清江西商人在经商伦理中对以诚为本、诚信经商的推崇,既是古今中外商业活动的金科玉律,也是当今发展社会主义商业的经商之本、从商之道。市场经济已经进入诚信时代,诚信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和必备的道德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企业,诚信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最高原则。企业实行诚信经营,虽然它不像物质产品那样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市场和利润,但它是企业的一种资源,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无形推动力。诚信经营可以使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口碑,企业的无形资产得到了积累和升华,其能量在未来的市场经营中就会逐渐释放,支持着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因此,企业的信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与企业技术创新等硬件方面的优势一起造就企业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二)商业伦理精神与市场经济的相异

明清江西商人商业伦理形成和发展所处的时代,虽然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就整体而言,自然经济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受着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严重束缚。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是属于现代社会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和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因此,在某些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清江西商人商业伦理中的讲德性与现代市场经济重法治的要求不适宜。比如,明清江西商人习惯于以道德、仁义服人,而不愿因经济利益的纠纷而诉诸法庭、对簿公堂,使得一些商人不愿意通过法律去争取自身的利益,轻视形式化的法律制度。据同治《新城县志》记载,新城商人邓兆龄“尝置产,某绅居间,为所绐,空费千金。或劝之讼,辞日:‘吾但破钞而已,讼即累某绅名也”’。同邑涂肇新晚年家居,不轻易出,“尝付巨金与伙某往吴营贩。某荡其资,买二妾回。或嗾肇新械某送官。新笑日:‘彼虽不义,但取我之财,而致彼败名丧命,何忍乎?’竟置不理”。他们不是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是一味的宽容,反倒认为破财可消灾。但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等价交换经济,也是一种法治经济,要求以法律制度来维护自身的权益。由此可见,江西商人的重德轻法思想是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又如对许逊的崇奉,由于在中国没有固定和统一的宗教,江西商人在其经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选择了本土神,作为外出经商的一种精神支柱。对许逊的崇拜,也确实给江西商人的经营活动,赋予了一种无形的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的力量,影响了江西商人对德性的追求。它虽然可以使人产生一种神的他律,并由神的他律走向一种自律,但却因过分强调德的作用而容易忽视法的规范。因此,在现代社会下,这种形式的信仰,显然与现代法治经济是不适宜的。

第二,明清江西商人营田谋产的投资观念与市场经济资本理念的分歧比较明显。根据现有研究,明清江西商人投资方向依次为生活性投资、社会性投资和生产性投资。虽然有部分商业利润转移于生产,但排在第一位的是生活性投资。生活性投资,主要是指置办田产、房屋,以及赡养家人、接济族人等,满足家庭最低水准的生活需求,包括养父母、理丧葬、抚孤幼及兄弟姐妹的婚嫁等耗费。再有赢余,则被进一步切割,通常的做法是“均其财产,秋毫无私”。商业资本就这样不断被消耗、被分割。“以末致富,用本守之”从来就是传统的治家格言,也是商人们的信条。有些资本雄厚的江西商人,投资土地的积极性很高。在光绪《清江香田聂氏重修族谱·大饮宾之宾伯父老大人传》中记载,清江聂如高在“置田筹”、“创栋宇”上从来就不吝啬。再如玉山的吴士发、瑞昌的蔡锡畴、清江的杨福园和聂君文等,经营致富后无不竞相营田谋产,为子孙久远计,表现了其所具有的资本理念的落后性。而这与现代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经营者必须进行资本的不断积累,把更多的资本投入到企业再生产之中,从而促使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取得规模效益,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明清江西商人商业伦理中的某些精神倾向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不一致。如“知足常乐”的保守倾向,江西商人经营一向稳妥谨慎,很多是由小买卖而至大开张。不少商人在稍致赢余、略有成功之后,往往不思进取,不愿再冒风险去拓展经营行业和范围。同治《南昌府志·同朝孝友》中记述说:南昌刘善萃尝贾汉口,“家计饶裕”后,“不复出门”。同治《抚州府志·孝友》中也说:金溪徐延辉十七岁赴滇经商,积赀“稍裕,遂绝意远贾”。在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寓贤》里记载了抚州人赵雪涛“贾滇黔,多技能”,但其习惯则是“计所谋足一日之费,即闭门赋诗书”,不假外慕。”在本地经商的商人也有这种倾向,如同治《饶州府志·孝友》就载有鄱阳的吴士孔“治产不求盈余”。由此不难看出,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在江西商人头脑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而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外向型经济,它要求人们要不断发挥个人的主动性、自主性,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否则,将一事无成。保守的倾向,限制了人们积极进取,从而也阻碍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明清江西商人商业伦理精神的借鉴利用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江西商人的商业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之间,既有相合之处,又确实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他们的资本理念、思想保守、法治淡薄等,这些都会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借鉴的同时,要注意消除和克服其负面影响,从而促使现代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

(一)建构健康新型的财富观念

财富的真正价值在于财富品质,它既与财富本身有关,也与财富创造者的个人品质有关。马克思曾说“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的存在。”时下社会上的“仇富”心理,引发了人们对于财富伦理的深刻思考。而建设一种尊重财富、保障财富、善待财富的健康的新型财富伦理,能够起到搭建平民与富人沟通平台的作用,缓解由于贫富分化所导致的阶层矛盾,促进不同阶层之间的学习交流,形成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建构健康的新型财富伦理,也是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将使我国从注重财富数量的积累转向注重财富的品质,从对财富的非理性价值取向转向理性价值取向。显然,明清江西商人“据义求利”的财富伦理取向,对于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地去求利,有着重要借鉴的意义。它促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要把利和义结合起来,大胆求利,但又必须做到谋利而不失义,循义而生利,努力建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财富观念。

(二)促进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

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根本机制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凭借平等竞争的杠杆来繁荣企业和市场,创造日益丰富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培育起来的自主意识、效率意识、开拓进取精神等,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竞争又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市场发展的动力,也会带来对经济运行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某些负面效应,特别是对利益的过分追求也极易造成社会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关系不和谐,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市场经济不仅需要竞争,更应该注重社会发展的和谐。明清江西商人在追求财利求发展的同时,已能意识到和合之道是生财之道。这种观点,为我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某些值得借鉴的启示。当然,人们也不能过分的去强调“和合为贵”的理念,如果强调的过分,只是注重和合而淡化了竞争,那样的话,也是不利于市场经济的优化发展的。

(三)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马克思·韦伯总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原因时,他认为:新教伦理中忘我的工作以积累财富,节俭与清教徒式的生活,是资本主义的最大推动力。经商不富让人坐卧不安,但经商发了财,有了钱,怎样去支配这些钱财,对有些商人来说仍是个考验或难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经不起富而有钱的考验,或者自私自利,或骄奢淫逸、挥金如土、生活靡烂,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节俭抛诸脑后,攀比之风盛行,浪费现象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风气的败坏。借鉴明清江西商人倡导的崇俭黜奢消费伦理,应该说是有利于培养勤俭节约的社会主义良好风气的。

(四)建设现代市场的经营伦理

企业经营伦理的建设具有多面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企业诚信建设。这对于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顾客的理解、认可、合作和支持,促进商品的销售,关系极为密切。明清江西商人“诚信为本”的经营伦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企业“诚信待客”、“信誉至上”的伦理要求是一致的。讲求信用,注重信誉,是市场经济对商业企业经营行为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企业营销的重要伦理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和更长远的利益,要想获得更持久的利益,靠欺诈牟利显然是不行的。只有讲求诚实守信的伦理规范、言行一致的行动、客观公正的态度,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产品信誉,从而为企业带来长期而稳定的利润。印尼华裔商业巨子李文正非常强调信用对于一个企业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认为“银行家要出售的不是金钱,而是信用。”显然,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江西商人“诚信为本”的经营伦理的提升与弘扬,就是要培养和形成商业企业的信用意识,并使商业企业基于功利目的的信誉意识得到升华,成为一种更加自觉的主体伦理精神,进而使企业信用更加稳定和持久,更有效地促进商品的销售。

三、结语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待传统的商业伦理,当前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杨清荣先生曾指出:“心安理得地让传统成为‘游魂’,是犬儒主义心态;机械地认为传统已失去存在的条件和土壤,要求彻底抛弃传统,是割断历史的表现;消极对待传统的现代转型,让传统自生自灭,是对传统不负责任的做法;而将传统全然视为珍宝而敝帚自珍,则是戕害传统。”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方面要立足于现代社会,承继明清江西商人商业伦理中的精华,为现代商业伦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注意扬弃,赋予其以现代意义,并进一步转化为现代市场经济所需的伦理精神。

总之,随着时代的前进,明清江西商人在特定意义上讲已成为一种历史。但是,他们的商业伦理则不应成为过去,也不应成为历史。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有必要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借鉴利用其合理成分,建构起适应现代社会的商业伦理体系,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参考文献:

[1] 余龙生,浅析明清江西商人商业伦理精神的基本内容[j],江苏商论,2008(3):174—176

[2] 郑雅君,义利矛盾问题的理论指正[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4):42-46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5

[4] 武经伟,经济人、道德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5

第8篇:商业伦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伦理 营销策略 问题 对策

近年来,在许多领域都出现了营销伦理方面的问题。在银行金融领域,出现包括内部交易、洗钱、经纪账户回扣、存贷丑闻等违反经济伦理的行为;有化工企业、采伐企业常常蓄意破坏环境;食品企业出售掺假甚至掺有毒物质的食品。这些情况已引起了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批评。营销活动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随着消费者运动的开展和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的觉醒,营销活动中的伦理问题越来越引起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重视。

西方营销哲学演变经历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都是以企业为导向的。其后的市场营销观念则重视消费者的需求,但在一味强调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忽略了营销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量的营销活动过度地激发了消费者的欲望,造成了奢侈浪费、过度消费等社会问题。社会营销观念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营销伦理问题,要求营销活动中考虑社会与道德问题,主张平衡好公司利益、消费者需求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世界著名营销学权威菲利浦•科特勒就曾经说过:“公司需要用最后一种工具来评价他们究竟是否真正实行道德与社会责任营销。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公司都遵守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准则,而不仅仅是为了他们自己”。企业只有充分、全面地考虑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真正的优势。

营销策略中伦理失范的表征

(一)市场调研伦理失范

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是营销伦理中的重要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研获得大量的客户个人信息。由于相当数量的企业缺乏必要的用户隐私保护政策和措施,客户提供的个人身份、联系方式、健康状况、信用和财产状况等信息很容易被窃取或侵犯,甚至个别企业故意把这些个人信息对外扩散。也有一些网站根据网友在其网站上的注册登记资料,并结合一些订阅信息、浏览记录、浏览内容和兴趣、浏览频率等信息把消费者分类,这些分类信息一旦泄漏会给消费者造成较大损失。

(二)产品伦理失范

产品伦理失范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低劣、污染环境、隐瞒产品缺陷、冒充名牌、包装信息失真、倾销过时商品、产品认证虚假、迎合不当需求等问题。有些企业故意夸大产品功效或者隐藏有害信息;有的企业不考虑消费者是否真正需要,而在市场上大量倾销过时淘汰产品;某些企业故意用超常尺寸的包装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形成不同商品之间价格比较的困难;有些企业故意在品牌名称和商标上假冒名牌以使消费者产生混淆;有些服务的提供商迎合顾客不当需求的现象也比较多。

(三)分销伦理失范

分销策略上的伦理失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商与中间商之间的伦理问题。有的生产商与中间商不能完全履行经营合同,供货不及时或供货不足;有的生产商对渠道成员的选择极度苛刻,出现过分压榨现象;也有实力雄厚的中间商依仗自己在某一地区渠道网络的特殊优势,不认真履行协议,存在返款不及时的现象;在一些制造商和中间商中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商业贿赂问题,存在收送回扣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经销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伦理问题,例如过多的空头承诺、误导信息、以次充好、商品调包、窜货、“价格同盟”以及生产商与经销商相互推诿售后服务责任等现象,严重影响着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

(四)促销伦理失范

虚假广告和欺骗性广告,有些厂家利用厂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促销和广告时往往夸大产品的特色和性能以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恶意广告和烦扰广告,包括在黄金时段一些电视台在短时间段大量、密集投放毫无美感的广告,也包括一些利用电子邮箱和手机短信平台发放的小广告;在营业推广方面,诱导或操纵消费者购买已滞销的廉价货或进行事先内定的抽奖活动,或者在营业推广活动中不考虑社会影响和可能的安全隐患等;在公关活动中采用贿赂送礼、制造假新闻、宴请、娱乐等不正当手段;在人员推销中不讲公德,有的推销员在消费者休息时“登门入室”上门推销,或是未经预约直接跑到办公地点逐门推销。

(五)定价伦理失范

消费者要求企业公平合理的定价,但部分企业采用价格歧视、掠夺性定价、垄断价格等定价策略攫取不正当的高额利润,部分企业甚至故意向消费者宣传虚高的“出厂价”或“批发价”,同经销商建立“价格共谋”,共同欺骗消费者。有的商家在特定时期窜谋涨价,集体涨价、搭车涨价强行让消费者接受,有的商家通过提高原价搞虚假折扣,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营销策略中伦理失范的原因

影响企业营销伦理水准的因素有多种,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外部因素,主要有市场因素、文化因素及政府因素。市场因素如一些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采用某些非经济手段参与市场竞争;在文化因素方面,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文化和传统的实用主义封建文化对企业经营哲学及企业文化产生复杂的影响;政府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立法和执法体系是否健全,政府对企业违法及违德行为采取何种态度等。二是内部因素,如领导者的经营哲学、企业文化及企业职工素质等。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的头脑和心脏,其个人哲学必然融入企业经营决策的规定与实施中。如果领导者具有正确的经营哲学,在制定营销决策中,才能既考虑企业的利润目标,又考虑消费者及社会的利益,而体现出企业营销决策的道德性。企业文化是直接影响企业营销伦理的重要内部因素,它制约着营销决策的动机,规范着营销决策的内容,对营销决策的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企业职工素质的高低对企业营销伦理水准有极大影响。许多企业发展的事实表明,企业职工的文化、业务及思想素质高低同企业营销道德水准呈正相关关系。

营销策略中伦理失范的对策

制约企业营销伦理水准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对营销伦理的作用不是孤立发生的,它们相互交错、彼此渗透交融在一起共同起作用。要提高我国企业营销伦理水准,必须不断完善内部环境与外部约束。

第9篇:商业伦理论文范文

    马克斯·韦伯的名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发表如果不能说是一种新的学术趋向的开始,至少可以说大大加强了这样一种学术旨趣:这就是对经济发展与文化背景的相关性的关注。在韦伯看来,基督教的新教伦理观念引发的某些心理状态是促成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韦伯还考察了其他一些文化传统和宗教;并在《中国宗教:濡教和道教》中得出儒家思想和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绝缘甚至冲突的结论。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物质背景下,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韦伯对儒家以及传统中国文化的看法影响着学术界,尤其是西方汉学界。但是,本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从70年代开始,儒家文化的价值重新受到重视,这种转机并非是思想史演进的内在理路所致,而是因为经济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原因,也就是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工业文明的崛起和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

    还在本世纪60年代,有些学者就明确指出,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精神文明,其影响还广被东亚,中世纪后期的东亚诸国都是“儒家的时代”。以后研究东亚工业文明崛起原因的学者逐步把目光深入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背景中。1979年,卡恩在《世界经济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后儒家文化”说(post-Confucianculture),认为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家族主义、阶层意识、团体认同倾向、人际关系互补观念等特质,对东亚社会中的企业及其他组织产生正面效应,加速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1]。霍夫汉斯和卡尔德在1982年出版的《东亚锐锋》一书中,虽然主张东亚地区的优势是结构性的,特别重视政府明智的行政工程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但也很强调“文化态度”对东亚经济体系的塑造,认为儒家伦理中的家族主义、重视教育、勤奋节俭、尊重政府等有利于经济发展,是东亚工业文明崛起的共同文化心理源头[2]。其后柏格也提出类似观念,认为渗入到日常生活的世俗化儒家伦理包含了一套引发人们努力工作的信仰和价值,如提倡对家庭无私奉献、重视纪律、节俭、和谐、团结等,都可以从传统的中国家庭成功地转化到现代企业之中,从而促进企业的兴旺和经济的发展[3]。近几年来,直接或间接讨论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论着日多,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儒家伦理的特点的总结也不尽相同,总起来看,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家族主义观念和组织的内在潜力;第二方面是仁爱、修身、和谐、诚实、守信、节俭、勤奋一类的品德和工作伦理。笔者认为,如果没有信用、互利和秩序等人际关系原则的支撑,商业长久的顺利发展是不可能的,在任何政治—经济模式中,良好的工作伦理和敬业精神都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方面新教伦理影响下的商人和儒家伦理影响下的商人并无太大差别,不是影响社会转型和经济起飞的决定性因素。与工作伦理相比,家族主义观念和组织对商业发展的影响要重要得多,涉及到经济组织和社会结构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是探讨传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独特性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就想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许多研究儒家伦理与东亚经济发展关系的学者将“家族集团主义”列为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并认为这是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着旺盛活力的体现,颇有道理。在远古时代,中国和世界其他各民族一样经历了氏族制社会,但当国家建立以后,政治组织的转型并未导致社会组织的根本性改组,氏族血缘关系没有受到摧毁或破坏,依然作为社会组织的中心原则发挥着作用,并影响着意识形态。可以说,早在儒家学派形成以前,家族主义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只不过是吸收了这一普遍的社会观念,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仁”被界定为最根本、最高层次的品德,是人与禽兽相区别、人之作为人存在的终极根据。然而,“仁”虽然是与宇宙精神等同的人的内在精神原则,但认要真正地体认它,不能仅依靠内在的自省,更重要的是在人际关系中的实践,没有这种实践,人就不能把握仁,不能真正认识真实的自我。儒家曾将人的社会关系概括为“五常”,这意味着家族伦理在社会关系中占据着中心位置,家族是人在社会、政治以及整个世界中的活动的根据地。儒家的上述理论和理想来自于社会,也试图重新推向社会,故特别强调“教化”,即用儒家伦理教育大众,使他们放弃或改造不合乎儒家理想的行为,形成一个纯粹的“儒化社会”。道德、宗教、法律、习俗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支柱,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取得影响社会的主导地位,这四者也越来越多地浸染了儒家精神,家族主义伦理长久不衰地对社会发生着制约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唐代后期以来,与门阀制向官僚制转变的历史趋势相适应,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学新趋向更加强调“礼化”社会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这使包括商贾在内的平民大众受到更广泛、更深刻的儒家伦理熏陶,这一点在明清时代表现得很突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除了纵向分布的官僚机构以外,与家族主义伦理相抵触的民间社会组织很不发达,经济组织和金融机构极端缺乏,家族比在现代东亚社会中发挥着更核心的作用,对经济运行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下面的讨论将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家族主义伦理对商业资本的影响;二是家族主义伦理对商业运行和商业精神的影响。

    二

    对于想到商海泛舟的人来说,第一步工作是筹措一笔资金作为启动资本.对于富裕家族的成员来说,这一点是不成问题的。但也并不是说穷人便不能出去经商,明清时期那些着名的商业区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为拥有一批货财巨万的大商人,还因为拥有人数众多的中小商人,商业成为大多数人追求的事业。家境贫寒、生计困难不仅不能阻止人们迈入商途,反而会促使人们更早地走上此路,以有能力养家糊口。如“山西商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纳妇后仍出营利,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4];徽州“歙人多外服贾,其贫者趋事尤早”[5]。

    在明清时代,没有完善的商业法和信贷组织,除变卖家产外,最有可能利用的资本来源便是借贷,其中宗族内的借贷和援助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徽州休宁《茗洲吴氏家典》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定:“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家典是宗族的成文法,对族众有一定约束作用。事实上,即使没有这些规定,许多人在儒家伦理浸染下,也乐于向资金匾乏的族人伸出援助之手,贷予或赠予商本。如山西蒲州商人王海峰“其间里子弟,受钱本持缗券,以化居于郡国者,肩相摩趾相接也”[6];陕西西安府高陵县商人王克俭“其族能任贾者,与之本业,不间子钱,凡数十人,皆以资雄楚蜀间”[7];徽州款县人许积庆“处昆弟笃恩,委财利为外物,九族贾而贫者多惠贷,不望其息”[8];姿源人王悠炽“房叔、房弟某某合伙经商,各移五百金为资本,又轸其困于遇,折券还之”[9]。史籍中此类例子甚多,不多枚举。

    除宗族间的资金调剂外,宗族以外的借贷关系也是大量存在的。如金声曾谈到,徽州

    许多人“虽挟赀行贾,实非己赀,皆称贷于四方之大家,而偿其什二三之息”[10]。金声没有道出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但从“四方之大家”一语看来,双方似无血缘关系。但是,由于当时法律的保护作用有限,为了降低贷款所承担的风险,债权人一般在对债务人有所了解,并且在有一定担保的条件下,才肯贷出资金,这其中家族伦理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保人分担了相当风险却没有或有很少收益,一般人是不肯担当的,但在儒家家族主义伦理影响下,一个人对其族人、特别是对衣食艰难的族人的生活在道义上负有照顾的责任,不论他内心是否愿意,当借贷双方要求他提供担保时,他往往会答应的。万承风《训导汪庭榜墓志铭》云:“男俗尚贸易,凡无赀者,多贷本于大户家,以为事蓄计。每族党子弟告贷于大户,大户必取重先生一言而后与之。”这段话可视为上引金声之言的补充,说明即使非同族成员间的借贷关系,也往往以血缘关系作为中介。

    当时还盛行一种名为“伙计”的经营方式,为贫穷之人走上商业道路提供了另一条途径。沈思孝云:“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居室之法善也,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11]归庄亦云:“凡商贾之家贫者,受富者之金而助之经营,谓之伙计”[12]。可见这是一种合伙经营方式,富者出钱股,贫者出力股,营业利润按约定俗成的比例分红。与借贷关系一样,富者发放资金要承担相应风险,因而愿从自己了解的人中寻找伙计,族人自然首当其位。江苏洞庭山人叶懋“婚仅三月,出为同宗富人伙计”[13];徽州商人“掣其亲戚知交而与共事”[14],这些亲戚知交许多是以伙计身份同行的,如歙人吴德明“起家坐至十万,未尝自执筹策,善用亲戚子弟之贤者”[15],就是典型例证。与富者没有血缘关系的伙计,除家仆、义子一类的人物外,也多由亲友推荐,上引《茗洲吴氏家典》所谓“从亲友处推荐之”,就是要求努力将无力谋生的族人推荐给经商的亲友做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