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双语教学范文

高校双语教学精选(九篇)

高校双语教学

第1篇:高校双语教学范文

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5-0052-03

跨学科、全球化、可持续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教育的三大趋势,而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全球化的重要举措之一。自教育部2001年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在本科教育中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以来,高校双语教学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

但迄今为止,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普遍面临“教”与“学”语言方面的实际困难,双语教学的效果还难尽如人意,导致双语教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争议,社会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高校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

王文斌教授在其专著《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中把双语教学定义为“在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这个定义被国内教育界和包括“中国双语教育网”在内的多个教育网站所引用,它说明: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

对高校学生来说,双语教学具有特殊的外语学习与专业学科学习的互补性:由于高校学生所处的特殊生理和心理阶段,基于学科内容的双语学习可以提供常规方法不能提供的持续性有效虚拟语境;同时,双语学习可以满足高校学生的探索性心理特征,这将有利于驱动他们语言学习的动机,还可因课程学习在语言方面得到额外收获而反过来加强对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在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现状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国普通高校的双语教学有政策性要求:2001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教高[2001]4号文件指出,高校要创造条件使用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实现“双语教学”的课程应占到全校课程比例的5~10%,并使之成为一项评估硬性指标(优秀标准要达到20%)。自2007年起,教育部每年在全国评选出1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作为大力推动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

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对双语教学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双语教学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摸索,各高校已经形成了比较符合实际国情、校情的双语教学指导思想,制定了双语教学发展的长期规划与阶段性目标,探索了教学质量规范和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教师培训,配套外语教改,教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目前国内高校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出多种教学模式。较为典型主要有以下三种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种是完全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可称为“完全双语模式”,是完全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对学生的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力及专业知识水平要求均较高,目前在国内高校很难广泛推广;第二种是在使用母语的同时也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可称为“部分双语模式”,这一模式对学生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力要求有所降低。然而,不足之处是由于教师需要逐字逐句用母语解释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内容,在计划学时内会较大地限制所能讲授的专业知识的信息量;第三种则被称为“过渡教学模式”,即允许教师和学生在双语教学的开始阶段部分地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过渡到仅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习,最终使学生完成从借助母语的学习向借助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习的过渡,这一模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是我国高校目前双语授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

然而,还有相当一批高校对开设双语教学的指导思想不甚明确,缺乏专门的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追求所谓的教育国际化,照搬国外或者盲目导入国内其他院校的双语教学模式,没有真正探索研究双语教学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学生同时学习两种不同语言的特点和规律,结果造成了双语教育资金投入大而教育收益小。还有一些学校在开展英语教学中,对开设课程的专业适应性、教学大纲、师资、教材、教学手段、课堂视听语言和谐等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因此,双语教学不但质量难以保证,更容易变得面目全非。有些专家教授甚至提出了“高校双语教学:紧跟形势发展需要的同时还须细思量”的呼声。

三、对当前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的反思

1.双语课程的设置

目前,虽然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但大多数院校对于哪些课程需要采用双语教学,课程之间如何衔接等这些问题没有经过有效的论证,因此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笔者供职的西部某财经类院校为例,绝大多数专业课程都用中文授课,只有其中某一两门课采用双语教学,这种语言转化的突然性必然导致学生的“水土不服”。

因此,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置双语课程。在

课程的选择上,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要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根据由浅到深、由少到多的“循序渐进”原则,先易后难,逐步扩展采用双语教学内容的范围,以追求高校学生在语言学习和学科学习方面的综合效益。否则,学生以较差的语言能力去接受完全陌生的东西,其结果只能是违背教学初衷。以笔者所教的会计课程为例,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实施,在不同阶段中英文使用的比例也应不同。第一阶段:简单渗透。一年级时开设中文教授的《会计学基础》和《会计专业英语》等基础课程,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5%-10%。第二阶段:交叉渗透。从二、三年级开始逐渐开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双语课程,教师上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经过不断的接触和反复的学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都得到全面提高,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20%-40%。第三阶段:双语思维。四年级时,教学语言则由以汉语为主转变为以英语为主,让学生能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并随心所欲地在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进行切换,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80%左右。

2.双语师资的培养

目前,制约我国高校会计学科双语教学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会计双语师资的匮乏。从理论上讲,担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应当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他(或她)发音准确,有符合外语语法的表达习惯,熟练地使用外语进行思维,否则极易误导学生,造成母语和外语思维上的负迁移;同时,还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很多教师可以熟练地阅读英文专业文献,但在听、说方面比较欠缺。在推行双语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可以用英文板书或课件进行授课,其发音是否准确,能否被学生接受也是问题之一。

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下,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要注意教师专业基础、外语素质和教学水平并重,单独倾向于某一方面都是不恰当的。解决双语师资短缺问题应该重视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及激励机制,主要可以采取下列几种途径:第一,通过高校自身培养,可立足于外语教师“专业强化”式或专业教师“外语强化”式的自身培养模式,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利用校内已有的师资资源对其进行培训。例如,可以请校内专业基础扎实、研究成果显著的专业教师为外语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可以由学校外教或外语专业教师对专业教师进行外语语音、语调等方面的语言训练。第二,可以选拔较为优秀的双语教师参加各种相关课程长、短期培训或前往国内双语教学较为成功的高校进修。第三,可以利用国家相关政策选派相关教师到国外参加进修或国际性会议,一方面可以接触到国外最新的学科动态,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其外语水平的提高。

3.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双语教学的开展应以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准备和相当的英语运用能力为前提,如果缺乏这样的前提则双语教学无从谈起。虽然大部分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但是学生听力参差不齐,即使做到事先预习,不少学生从听课中获得的知识仍差强人意。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从小学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翻译、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倾向问题。但是,即便是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可以阅读专业英语文献,听说能力仍然十分有限,更谈不上听懂教师用英语所授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及与教师就专业问题进行英语交流了。

因此,双语教学的开展应从学生整体的培养计划出发,充分考虑到学习资源在各门课程之间的分配,做到专业课程学习和外语能力训练之间的协调。首先,以学生已掌握的相关基础知识为前提,在授课时要提醒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知识做铺垫,从而激发学生对即将讲授知识的热情。其次,针对学生英语听力普遍较差和对英文专业术语不熟悉的现状,根据教师条件,可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讲授方式进行。在课程学习之初,授课以汉语为主,当学生对课程涉及的专业词汇比较熟悉、有了一定的英文学习习惯后,逐步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课后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英文教材,对有疑问的内容可参照中文教材阅读,再用英文完成习题。最后,应提高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认可程度,把双语课程授课重点定位于专业知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锻炼用英语表达专业想法的能力,这样才能一方面使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专业英语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英语专业词汇,同时学到专业知识,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双语课程教学效果。

4.双语教材的选择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跨学科思维的保证。目前国内双语教材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引进教材,是由各大出版社以及双语教学研究部门引进的原版教材。引进教材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其地道的语言内容和生动的表现形式。然而,其缺点在于课程排序和学科体系方面同国内教学标准不一致,不能与国内教学体系很好地衔接。第二种是改编教材,是由包括高等教育、人大、清华、电子工业等国内众多出版社对引进的大量国外原版教材进行的改编。这些改编的教材内容简明,配有中文导读,对重点及难点进行了必要的摘录和注释。第三种是自编教材,是由出版社、双语教学研究部门或双语教学师资自行编写的教材。但部分自编教材专业水平不高、内容粗糙,不可能大范围推广。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双语教材尽量不要选择自编教材,需要充分考虑到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前期基础课和后续课程的内容,选择性的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相关部分内容。对于一些理论性强、较抽象、即使用中文授课也难理解的知识内容,应指导学生把中文教材作为双语的辅助教材。同时,笔者也建议教育部门能够尽快组织国内外专家,为高校编写符合国内授课要求的统一的高端自编双语教学教材,从根本上解决双语教材的质量问题。

四、结语

科学且合理的高校双语教育应该是从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适应未来国家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更新教学理念、制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一套完整的教学改革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多种变量的复杂工作,对师资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学生认知能力等诸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双语教学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必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经验,探索出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的、真正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高校双语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0)GX014)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斌华编著.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2]施锦芳.高校双语教学:紧跟形势发展需要的同时还须细思量[J].光明日报,2010.06.19.

[3]张鲜华.会计双语教学实践探讨[J].甘肃教育,2010,(6)36~37.

[4]邢铭强,张鲜华,张自卿.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9,(5)220~221.

[5]丁宁.大学金融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66(8):01.

[6]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2003,4(25).

第2篇:高校双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 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进行本土化经营,国内许多企业也开始实行国际化战略,职业市场对具备双语能力的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这对我国高校的会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自教育部2001年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双语教学已在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下文简称“我院”)推广和深入,对双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探讨也日益受到重视。笔者自2002年起担任“我院”中澳合作班的《管理会计》课程双语教师,作为原版教材的授课教师,有一些切身的体会和思考,在此作一些交流和探讨。

一、“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目标

要有效实施双语教学,首先要明确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目前在双语教学中,尤其教学初期,往往存在“翻译课文”、“专业术语或新单词课”等误区,致使部分学生感到双语教学就是专业英语课,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英语课,这就是教学目标不明而导致的本末倒置。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用英语来理解和表达专业理论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接触更多的英文文献和资料,加深学生对国外先进的知识体系、思考方法以及前言的学术理论的进一步了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并为今后进入的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很多中文教材直接就是国外原版教材的翻译或介绍,非常适合采用双语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掌握更根源的学科知识点。因此,双语教学首先是会计的专业教学,获取学科知识是双语教学的核心和重点。

二、“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实施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双语教材的选用

要进行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必须选择恰当的双语教材,教师要兼顾教材内容和教材费用两个问题,但前者应该是教师选用教材的关键因素。对于教材的选用,一般有购买原版教材、自编教材、双语教材、改编教材等几种选择。对“管理会计”而言,其课程特点决定了选择原版教材为好,以对那些在管理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的学术研究可以做更深入的了解,但本科生的教材要难度适中,不能让晦涩的语言成为大部分学生学习的障碍。也就是说,在保证教学体系完整合理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语言生动、示例清晰、逻辑性强的原版教材。双语教师要对选用的教材充分理解,并根据课程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与组合,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尤其要补充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二)双语教学准备与实践

为有效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充分准备教学资料,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在双语教学实践中,最佳的状态是学生课堂外自学,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讨论,由教师检验自学效果并解决重点疑难问题,提出系统的专业前沿理论知识。但实际过程中往往不能完全实现,因为原版教材往往阅读量很大,一些学生由于语言问题往往不能坚持自学,或者虽然课前阅读了课文和相关资料但不能把握要点,致使课前预习没有实际效果而最终放弃,学习效率较低。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前要合理评价授课水平与学生素质,明确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与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准备教学资料,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些教学资料应该包括全英文的教材、教学大纲、授课专题摘要、练习题、辅助阅读材料、自测题、小测试等,有些教学资料教材中已经提供,有些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不断地积累完善,并根据授课计划进度及时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适应双语教学的节奏,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前预习,使一些基础的语言问题在课前得到解决,从而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和效率。

2.详细讲解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用英文授课,但不必强求英文授课比例,可在必要时以中文辅助解释,主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加以调整。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教案,在“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中,笔者一般以小的案例引出本专题主要内容,列出关键词并加以解释,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根据时间提出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解答,着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理解学科重点。这要求双语教师要提高英文表述水平,能够详细讲解重点与难点,在掌控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要避免因为教师的英文水平,使得原本能够旁征博引、精彩纷呈的课堂变得平淡无味,甚至成了纯粹的专业词汇学习,或者出现备课时几乎把每一句课堂用语都设计好,根本不敢多讲一句教案上没有的话,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3.恰当安排习题答疑,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

在双语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看得懂、听得懂,但仍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些能力又不能仅依赖授课得到提高,问题长期积累下来,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教学的恶性循环。因此,要根据教学进度,灵活安排习题课和答疑课的时间。习题答疑不一定完全由教师讲解,可以请一些知识掌握的好的学生在充分准备后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形式也不一定拘泥于课堂,可以针对全班、部分同学或者个人,借助于班级公共邮箱或我院的网络教学系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习题一定要保持英文形式,答疑也尽量以英文形式完成,避免某些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只是等着习题答疑,降低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4.适时进行复习测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双语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学后忘前,即在学习后面专题的过程中发现对前面的几个专题已经没有印象,甚至有个别学生夸张地说等临近考试发现对以往的知识点遗忘大半,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差异,学习态度也不尽相同,尤其是有些学生由于语言障碍可能会对某些课程存在回避心理。为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双语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授课内容进行复习测试,一则促进学生温故而知新,二则使学生及时总结学习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复习测试不一定是书面形式,也不一定占用过多课堂时间,可以通过设专题分组讨论、案例设计与分析等形式进行,主要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深入研究,最终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三)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

1.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双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难以表述的理论或难度较大的课堂案例等采用动画、声音、视频等形式编制成计算机软件辅助讲解,使教学内容直观、趣味、多样。而且,将多媒体课件发给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但要注意多媒体与板书并用,因为在“管理会计”教学中有些推理过程用板书逻辑更为清晰,也更能带动学生逐步深入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校外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提供便利的平台和工具。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各种专业网站,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也可以随时通过电子邮件、MSN、博客等与教师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等。 2.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在双语教学中根据授课进度恰当实施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某一特定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点、引导、启发思维,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并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尤其“管理会计”是一种方法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可以成为连接知识点与业务实践的桥梁,使知识的传递更加主动、迅速、高效。这对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根据案例的背景资料和个案所处的环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作业、小组发言和讨论,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外出调研等方式,将课程学习与其学年论文甚至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促进双语教学改进发展的思考

(一)双语教学的师资选拔与培养

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素质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要有专门的双语师资选拔原则与方法,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支持。可以通过出国研修、聘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等在职培训提高双语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有计划地组织骨干教师的外语培训与进修。同时,建立有效的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充分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质量的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和英语功底,还要肯下工夫、肯付出。因此必须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教师上有自己特色的课。

(二)双语教学评价与成绩考核

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评价机制应有别于一般的教学评价机制,要建立一个全程监控的测评体系,对结果与过程测评并重,可以实施多指标评估体系,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能力、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有关部门在双语教学实施中的作用与效果。双语教学成绩的考核根据课程内容形式要多样化,要从教学的角度理性地认识东西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的差异性,选择贴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考核方式,将平时与期末成绩并重、书面与口头表达相结合,从而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实现双语教学真正的意义和目标。

(三)双语教学经验的交流与传递

双语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处于探索和不断推进的阶段,有待进一步提高和逐步完善,教学经验有待积累和丰富,教学质量有待检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开展教学的研讨与交流,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学校要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可以定期组织跨专业的双语教学教研活动,促进双语教学经验的交流与传递,加强不同阶段、不同专业间双语教学的沟通,使学校的双语教学更加系统、合理。同时,在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就将一些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同类课程的学习兴趣,避免教师重复无效的工作,加强双语教学不同阶段教师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最终提高学校双语教学的总体质量,有效实现双语教学目标。

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大家基本认为双语教学对教学双方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对于学生,它可在人文素养培养上、思维方式训练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思想文化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过程。双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还需要教学双方共同的努力、学校对双语教学的合理安排以及双语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灿.对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几个相关问题探讨——以会计学学科为例.高等教育研究,2007,(1):50~52.

[2] 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5.

[3] 杨劲松,雷光和.关于构建双语课程“学·教”评价体系的思考.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3~35.

第3篇:高校双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师资;教材;管理机制

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力争在三年内开出5%至10%的双语课程。”从近几年各高校对双语教学学生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看,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不高。本文结合我国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以下几点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全面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1.教师首先必须要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标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是开展双语教学和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由于存在对为何要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双语教学要达到何种目的认识不清的问题,给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带来盲目性。有人把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作为双语教学的唯一目的;也有人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两种语言能力。这些对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的的错误认识,导致对教学规划、课程安排、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错误定位和选择,最终使双语教学的目的无法实现。实际上,双语教学并不是必须要求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全英模式也是双语教学的一种形式。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语言和专业是双语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和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认识还不够,而这恰恰是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才能把握好课堂信息,保证教学质量。

2.教师要有过硬的英语运用能力

双语教学对教师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和写作的能力要求很高。目前高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很多,但具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经历和外语专业学习经历的却很少,再加上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知识等实际情况,致使双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首要选择。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方式:

一是聘请有厚实专业知识基础的外籍教师或有国外留学经历的硕士、博士生进行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快速满足对双语教师的需求,但目前这对普通高校还有一定的难度。

二是在专业知识扎实、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通过聘请国外知名学者定期培训、选择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的大学接受专项培训、派送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或参加国内外双语教学研讨会等途径,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了解最新科研成果,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另一方面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外语水平,使其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探讨科学教学方法,为从事双语教学打下基础。这是目前较直接且有效的途径。

三是建立双语教学师资来源渠道。短期见效的在职培训固然能解决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没有稳定的双语师资来源必然导致师资队伍的青黄不接。为此,有必要在师资的源头上下功夫。如:采用“双学位”的方式,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对师范院校和外语院校就读的学生在高年级分流,使那些有志于双语教学的学生辅修外语或专业知识;还可以从跨科(原专业是外语)报考的研究生中选拔双语教师等。这样就能源源不断地为高校输送双语教师[1]。

3.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用双语教学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为了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影响学科教学效果,教学中讲究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方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教法必须灵活多样,切实有效。譬如提问,讨论,举办学生主题讲座、辩论赛等;借助实物、图片、视频、案例等辅助手段创设情境而进行的教学和活动教学,可以缓解学习者的语言思维压力;通过让学生用外语撰写课程论文、案例分析等来强化外语能力和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通过网络课程,提前公布下一次课的生词的发音、意义、用法等,帮助学生在课前熟悉生词,以提高他们的课堂效率。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1985)认为,“人类语言的习得只能通过理解语言信息或获得可理解性输入(com prehensible in put)来获得。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要比传统的听说教学法(Audio Lingual Methods)有更明显的效果”[2]。双语教学即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赋予教学以积极的情感特征,让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和微妙的暗示都能起到调控学生情趣变化的作用,实现师生心灵与情感的沟通,保持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不断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情绪体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达到“乐不思蜀”的学习境界[3],进而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益。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制做CAI课件,弥补双语课堂教学中诸如教师英语口语和学生专业术语、专业语言特点薄弱等不足,在课件中插入英文声像图片资料和设计练习,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是以往的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它的出现使教学手段多维化、立体化。建立双语教学网络课程网站,呈现课程教学信息,设置相关知识、教学资源库链接,丰富学习资源,拓展知识领域,营造双语氛围,创造协作式、探索式学习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

二、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源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否则将是无源之水。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有许多优点:(1)英文规范,内容新颖,注重纳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2)实用性、针对性强,出版周期短,知识更新快;(3)采用优秀原版教材可以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4]。

但是原版教材的缺点也很明显:(1)国外原版教材实践性强,但由于国情、政策的差异,这些教材的内容不能直接引用或操作,只能作为借鉴和参考;(2)由于中西方教材编写思维方式的差异,国外原版教材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与国内教材相比,教材内容发散性强,条理不够清晰,知识不够系统,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3)在引进原版教材时往往只选择某一门课程教材,容易忽视该课程与先修、后续课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4)采用原版教材在国内市场很难找到配套的外文参考资料。

由于国外原版教材优点缺点都很明显,所以在原版教材选择上应非常慎重。呼吁国内各学科专家对原版教材进行研究并作出推荐,通过有效途径教材推荐和评价信息,帮助高校提高原版教材选用质量。

双语教学虽然以引进原版教材为主,但考虑到国内双语教学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引进原版教材的同时,应抓紧建立和完善国内双语教材的编写和更新机制,充实双语教学资源。一是组织学科专家改编国外原版教材,使一些优秀原版教材本土化;二是自编适合国内双语教学需要的教材,即篇幅、结构合理,难度适中,教学内容体现中西文化融合,保证是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5];三是翻译国内优秀的专业教学资源。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双语教学在我国正处于探索阶段,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是规范双语教学、推动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

1.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

不仅教育部[2001]4号文件对双语教学提出要求,而且正在实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也将双语教学列为评价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推动双语教学的开展,建立双语教学专项经费已提上日程。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

2.确定双语教学标准

各校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和对双语教学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因此,亟需对双语教材、大纲、作业、考试等内容和要求提出明确要求,避免双语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认定双语教学师资

学校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开展双语教学师资资格认定工作,这很关键,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前提。

双语教学师资认定可以通过外语口试(兼听力)、笔试、能力测试等方式进行。只有通过双语教学能力测试并被授予双语教师资格的教师,才允许走上双语教学的讲台。

4.监控和评价双语教学效果

学院成立双语教学质量考核小组,定期听课,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定期召开双语教学师生座谈会,了解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双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对教学效果较差的课程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或中断双语教学,以保证专业教学的质量。学校应充分运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激励为主,科学评价,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5.合理设置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针对目前大学生英语应用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合理进行双语课程体系的设置很有必要。

首先,双语教学课程不允许任意开设,应选择学科发展迅速、具有国际通用性的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开设,例如金融、医学、信息、法学、生物技术等。其次,注意双语教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在双语教学开展之前,除了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之外,还应开设专业英语、专业外文资料选读等课程,介绍专业领域中的通用英语知识等[6]。第三,选择理想的双语教学课程开设时间。双语课程最理想的开课时间是三年级,大学一、二年级主要开设大学英语,第四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这样可为正式的双语教学做好前期铺垫,大大缩短专业英语的讲解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容量。2005年教育部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改革,双语教学的开展正好适应从应试型外语教学到应用型外语教学的转变。因而,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外语课学时,相应增加双语专业课程的学时也是提升双语教学质量的保障之一。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承认,当前我们距离高层次的双语教学要求和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对开展双语教学的高校来说,保证双语教学质量是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衡,杜侦.浅谈高校双语师资培养培训[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

[2]Stephen.D.Krashen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m:Longman.1985a.2.

[3]任长虹.高等学校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4(4).

[4]陈淑霞.当前高校双语教学应当正确处理好四大关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5(2).

[5]张素群.对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药学教育,2006(2).

第4篇:高校双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双语教学 课程建设

“双语教育”由英语专门术语“bilingual education”英译而成。高职院校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专业课的部分学科内容,为学生营造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氛围和环境,实现高职院校通过双语教学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基本专业英语(Basic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BESP)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应用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显然具有“双重性”双语教育的特征。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英语(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英语水平,掌握汉语和英语两门语言。

一、加强高职双语课程建设力度,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

职业英语是一种与日常英语(general English)相对的概念,在英语中也叫(workplace English),即适用于正式工作场合使用的英语。职业英语也是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的行业英语,如旅游观光英语、医护英语、商务英语、会展英语等。和日常英语相比,它更注重工作环境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更强调一个人在现代工作环境中的综合语言能力。职业英语考试专为那些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的人士设计,考试内容涵盖听、说、读、写四个部分,选用当前国际商务及生活环境中最通用的英语语言,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可以有效区别和准确判断考生的真实水平。目前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组织专家联合制定了中国职业英语等级标准,以确定职业英语水平的等级。如职业英语水平(基础级)要求考生在日常生活和熟悉职业场景中有效运用英语进行最基本的沟通和交流,读写能力一项特别要求考生看懂和识别商店类型(如超级市场、邮局、书店等),看懂和理解商店关于其服务内容的说明和标志、快餐的价格表、火车、汽车或飞机的时刻表、交通指示标志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根据我国目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建设高职双语课程的目的,笔者认为就是应该获取相关专业的英语职业英语资格证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获得英语导游证,报关和国际货运专业的获取英语单证员和报关员资格证,文秘专业的学生应该得到文秘英语资格证,计算机专业的起码应该具备计算机英语一级资格证。好的学生应该参加国外的高水平职业英语水平考试,如美国的托业和托业桥考试、英国的剑桥商务英语英语等,获取国际认可和通用的英语职业资格证,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我国护理院校的毕业生不能与国际医护英语服务直接接轨,急需提高自身的职业英语沟通能力的现状,鼓励该院医护专业学生参加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华护理学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联合推出的METS(Medical English Test System),即“医护英语水平考试”(护理类),获得相应级别的METS(护理类)证书,该证书为全国护理专业在校生、毕业生提供护理专业英语水平的统一标准,是考生职业英语能力的证明,为国内的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和外资医院等用人部门录用和考核员工提供参考依据,可以为医护专业人才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及在境外就业奠定语言和专业知识基础,获得社会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二、构建合理的高职双语教学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高职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专业教学和职业英语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应用外语的意识和基本的能力,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学习积累掌握该行业外语词汇,提高实际的职业外语能力和外语应用水平。高职双语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专业基础课程之上,毕竟专业基础课具有覆盖面广,受益学生多的特点。如《医护英语听力与口语》这门课程,大部分医学类、护理类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而且都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始,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能使学生逐渐适应双语教学模式,让学生尽可能积累医护英语的专业英语词汇,为以后难度比较大的专业英语阅读课程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三、编写高职成系列成套的双语教材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采用从国外引进的全英文教材展开双语教学,由于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低下,其结果是学生既没有学好专业知识,又没有学好专业英语,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国内就业,一定要熟悉专业知识的中文表述,编写的双语教材既要达到学好专业知识的根本目的,又要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根据李俊基博士的调查研究,国内70%的专业英语教材没有提供任何任务形式,他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材要完善现有的任务形式(task model)和探索新的任务形式,充分考虑任务形式的多样性(skill variety,也就是完成一项工作涉及的范围,包括各种技能和能力),任务的一致性(task identity)、自主性(autonomy)和反馈性(feedback)。任务型教学是高职课程标准里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范式,它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交际能力”,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用结合,以此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它改变了传统外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形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语言交际的一方,是交际活动的促进者,师生合作学习,交际互动进一步提升。笔者认为根据高职生的英语水平,中英双语教材的编写原则应该是纯粹的理论知识用中文编写,学生能理解即可;在案例教学、任务教学和项目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用专业英语,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学习、应用专业外语,不断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和实际的应用能力。如《医护英语听力与口语》这门课程就应该以促进学生医护英语实际交际能力的提高为原则进行教学,编写教材时应该尽可能多地列举交际任务(communicative tasks),让学生能在体检时或手术前后给予患者指导(ask students to give instructions to a patient during a physical examination or before and after an operation);要求学生理解并汇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等)(requir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report patient observations(blood pressure,pulse,respiration,etc.)等。

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职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近几年高职院校师资招聘门槛进一步向本科高校看齐,基本要求毕业生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还有博士毕业生充实一线教学岗位,这为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建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师资条件,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师资都接受过完整的、系统的高学历教育,外语水平较高,有比较强的外语听说能力,基本都涉猎过本专业的国外原版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熟悉国外该学科的研究情况,眼光较高,视野广阔,这些都是从事高职双语教学的基本和必备条件。应该采取措施挖掘这些年轻教师的潜力,培养一批既懂高职教学理论和实践,又懂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从而提高高职双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高职院校应该在条件成熟的专业有的放矢地开展双语教学,这对于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和高职学生的职业英语水平,以及加强职场竞争力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杨四耕,戴云.我国双语教学研究新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8(8).

[2]王丽华.高职、高专医护英语的教学模式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

[3]曾业农,晏小琴.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与教材建设[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0,(3).

第5篇:高校双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务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会计的高等教育中,双语教学也是一个现实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程度和国际交流的加深使得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我国会计改革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双语教学已成为会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双语教学的目的

双语教学是通过英语(或其他外语)语言进行的专业课程教学,是指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双语教学的内容应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讲授内容为主线。一方面学习者通过双语学习的过程掌握本课程较严密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习者运用两种语言进行的思维能力。

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但应该把学科内容放在首位,使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来掌握会计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的会计发展动态。同时,把语言教学作为一种渗透,积极使用英语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够阅读涉及会计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英文文献,而且还能够运用英语,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处理与会计学有关的专业事务和信息。会计学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反映了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两个发展趋势,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社会文化知识、懂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和商业惯例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

二、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

1、浸入型双语教学。浸入型双语教学模式要求所有课程均采用英语教学,包括教材、讲授、板书、笔记、作业、讨论等均使用英语,母语几乎不在校内使用,即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研究与实验表明,这种模式对英语掌握程度的要求最高,可促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掌握和适应英语,但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要差一些。

2、保持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要求适当地用母语讲授课程,教材、板书、笔记、作业等使用英语,而讲授时母语与英语较为灵活地互为主体语言,便于英语为非母语的教师教学,也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换言之,教师在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3、过渡型双语教学。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该模式要求实现从“英文教材、中文板书、中文讲授”过渡到“英文教材、中文板书、中英文讲授”,再到“英文教材、英文板书、中英文讲授”,直至“英文教材、英文板书、英文讲授”。

倡导双语教学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其根本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目前,我们所指的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教学。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并不完全排除汉语的使用,避免由于语言问题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适当借助汉语以及非语言行为,形象、直观、简洁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解学生由于语言沟通障碍而对专业知识的曲解。高校会计双语教学不妨采取“先易后难、先低后高、先副后主”的策略,即遵循双语教学规律,从专业知识难度小的课程或专业基础课入手,逐渐过渡到专业知识难度大的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等,实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教学语言自然转换与专业知识难度逐层递进的同步协调。

三、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教材方面。由于专业基础、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教材选择在会计双语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在会计双语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使用主要有三种形式:①直接使用原版或影印版。该类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内容主流,资料新颖,教材基本反映了该学科领域的新创见、新进展;其次,此类教材一般每章会安排若干讨论题、练习题、案例题,章后有小结、本章提要、关键术语、附录,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把握教学重点;最后,教材文字阐述规范,大量运用图形、数据、图表和结合实际案例,教材的每章后面都安排有系列参考书目、相应的网站以及供学生使用的教学资料,这类教材在我国的使用最广;②出版社组织专家对引进版权的会计原版教材进行改编,适当缩减各章节内容,使其适应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这类教材的书价相对合适,但学生和教师的参考资料不能免费获取,在低年级和英语程度较低学生中使用比较合适;③学院双语教师自己编写。这类教材的针对性较强,是任课教师在多年会计双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师对本课程的研究进行编写的。教材的更新不是很快,且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目前使用范围不是很广。

2、师资队伍方面。开展会计专业双语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应为本专业骨干教师,同时具备扎实的外语运用能力。不仅要了解相关课程主流国家的学术与教学发展动态,也要精通国内本专业的发展变化过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能将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比较,避免单一的介绍而与国内现状脱节,这无疑对会计专业双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语言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在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师资不足的现象。有的会计专业教师对双语教学还带有偏见或感到畏惧。而且会计双语教学的过程教师备课量大,要占据大量科研工作的时间,会计双语的教学工作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往往教学效果不能立即得到学生、社会的认同。因此,要提高会计双语教师的水平,除了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技能培训以外,还要促进会计双语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

3、教学方式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师讲授完某一专题的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讨论,分组轮流上台回答教师的提问或作专题发言。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学能力。有的课程则可以采用原理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这要求教师找到适于讲授的合适案例。可以是国际成熟的案例,也可结合中国实际,可能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案例的讨论一定要明确事件可能还在继续,有可能有后续发展,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继续关注,加入他们自己的想法。另外,应尽量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比较陌生的专业英语有更强的视听感受,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时保证教学效果。

教学的关键是课堂45分钟的互动,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会计学科双语教学中,除了教师的讲授之外,还可以采取提问或学生互相提问、分组讨论等形式,促使学生用英语能动地陈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应坚持用英语和学生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克服不敢开口的心理胆怯感。

就高校会计学科双语教师的实际能力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看,课内全部使用英语是很不现实的,所以母语的配合作用不可忽视。在课堂双语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难点内容应结合汉语讲解,以便使学生在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可视具体情况,从以母语为主、英语为辅过渡到母语和英语并重,再逐步过渡到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

推行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的高校应该从合理设置会计双语课程体系着手,循序渐进,避免一味地追求会计双语课程的数量;对会计双语教师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开展会计双语教学的校园环境;建立一套合理的会计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会计双语教学的校级合作与交流,推动双语教材建设,研究探讨双语教学方法。要改进双语教学的效果,还需要改变旧有的评价手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和导向机制,激励教学双方。我国目前没有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应引起注意,加强对双语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并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引导和促进双语教学效果的改进。

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是目前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全新课题,需要从事会计双语教学的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者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真正实现双语教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高校双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管理作用;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33-02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它需要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双语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积极配合,不断在探索和实践中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在此期间,高等院校既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又需要协调各方以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高等院校在双语教学中的管理作用十分关键。具体来说,高校应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设施和质量评的监管力度。

一、双语教学管理体制

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国家及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学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从1999年我国高校全面实行扩招以来,高校在不断摸索中寻求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各种方法。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开展在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高校教学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双语教学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由于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多,因此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学校对双语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

具体来说,宏观上就是要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双语教学师资情况、学生情况,平衡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数量、高校数量,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能力的提升。微观上就是要对高校专管双语教学的教研室或院系管理规范做出相应的规定。从政策入手,协调好目前已有的各项双语教学管理规定,做好解释与说明工作。设置专管双语教学的具体机构或部门,并赋予其具体工作职责,积极探索专人责任制,行使对高校双语教学工作的统一领导权、决策权。让负责人落实学校对双语教学的决策和决定,充分体现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的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领导与基层的作用。此外,鼓励高校成立教师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鼓励该组织积极参与到学校开展的双语教学监督工作。

二、双语教学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双语教学激励机制,就要求高校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教师、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方式。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到双语教学工作中,所以必须对双语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且预测,根据高校所拥有的奖酬资源而设计出各种奖酬形式,包括外在性奖酬和内在性奖酬。

其一,在目前的体制下,就我国大多数高校而言,高校教师的工资来源于财政拨款,按月发放,这部分工资与是否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无太大关系。大多数教师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学校发的工资和课时补助,教师收入高低与专业技术职称、承担课时数有关,与是否取得成绩无直接关系。基于这种情况,高校要想办好双语教学,就要对双语教师的成绩、奖金有更为明确的规定。要鼓励双语教师积极申报双语教学方面的课题,对教学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与热情。对真正取得优异教学成果的双语教师,要根据激励制度进行表彰,吸引更多的教师不断进取。

其二,在当前高校管理条件下,用奖学金来奖励学习成绩好的大学生,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奖学金一直给那些原本就学习认真的人,而他们也许并不需要奖学金给他带来的金钱,所以效用很低。而那些得不到奖学金的人,学习本来就不是最好,但又得不到奖学金,所以学习动力就更加不足。所以,当前的奖学金制度不能称得上是激励制度,最多是奖励制度。那么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热情呢?单靠现有的奖学金制度不行,应该适当提高对成绩进步幅度大的学生奖励。双语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在筛选部分学生加入到双语教学之前,要摸清每位同学的基础,期末时给予成绩进步幅度大的学生以表扬、奖励;对成绩退步幅度大的学生,进行批评,甚至是淘汰,多次考查均不合格者,可考虑劝其退出双语课程班,转为普通班。类似这样的规定,可以防止学生出现短期行为,从而使双语教学期望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三、双语教学的设施

高校要加强双语教学的设施配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全国范围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各级政府为需要进一步扩大双语教学规模的地区、学校提供开展双语教学所必需的设施,如实验室、计算机、观摩教室、相关中外文藏书和电子阅览资源中心。高校要形成使用相关设施的规定,对于违反网络使用规定的学生,学校可能采取包括停止使用双语教学网络资源等措施。

高校对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院系,要提供一定的专项资金,以便购买相关设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创造出高水平的双语教学成果是实现高校双语教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发挥高校双语教学负责人的管理作用,健全多部门的合作机制。坚决杜绝空喊口号、却无实质性双语教学进展的现象出现。

四、双语教学质量评估

教学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才、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双语教学质量评估是实现这一途径的重要措施和保证,是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及作用的主要动力。通过科学、严谨的双语教学质量评估,对双语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水平给予合理的阶段性评价结论;使双语教师获得综合、全面的反馈信息,为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等提供基本的依据;调动教师投入到双语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具体来讲,高校双语教学质量评估应该从双语教学的常规教学、教研工作和办学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评估(详见表1)。按照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的不同,赋予各方面以不同的权重,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打分评估。

第7篇:高校双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07-02

随着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纷纷开展中英双语教学。追溯我国近代双语教学,从解放初期就初露端倪。当时国内曾一度掀起以俄语为第二大语种的双语教学浪潮,这是我国第一次成规模、系统地将除汉语外的他国语言正式引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和与时俱进的政策,对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浪潮迫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重新做出相应调整。目前,国内对高校双语教学研究主要包括双语教学内涵、模式、元素、思路及发展趋势。

一、双语教学内涵的研究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对“双语教育(学)”的定义是: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尽管《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已经明确了“双语教育(学)”的定义,但是研究人员对这一定义在我国特定的背景下,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和汉语普通话双语教学,另一种是外语(主要指英语)汉语双语教学。对以上两种理解,叶新于2003年指出,前者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双语教学”,后者是“带有时代特征的中外语(尤指英语)双语教学”。我国大量对“双语教学”内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后者,即“双语教学”主要是使用英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此外,对“双语教学”内涵的研究还频繁出现对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本质研究。2006年1月何阳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题为“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本质探析”的文章。他对国外、我国对“双语教学”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指出“使用外语于学科教育(但并不排斥母语),在学习该学科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学得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基本专业外语。这个基本点就是双语教学的质的规定性,是我国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区别其他国双语教学的根本特征,这就是我国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的本质”,目前我国高校的各学科双语教学应理解为“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系统,其中除母语外的另一语言不仅作为教学媒介部分或全部地运用到非语言学科中,而且还作为学习对象,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基本掌握它,同时在教学中要对该学科的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学习,以获得该学科先进的、系统的文化知识,来进行学科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组合”[1]。

二、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学术界对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2008年汤东在“中外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中表示:“国外双语教学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形成了一些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从国外双语教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形成了以下六种双语教学模式:隔离型(Segregated Language Redemption),过渡型(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保持型(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浸入型(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双向双语型(Two-way Bilingual Immersion)和“新殖民式”模式”[2]。张普则认为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有三种:采用英文教材,英文板书,教师用中文讲解,其间穿插英文术语,习题和考试则中英文结合的“引导模式”;采用英文教材,英文板书,中英文结合习题和考试,教师中英文结合讲解,即先对某个知识点用英文讲解,然后再中文重复的“渗透模式”;完全英文教学,即不仅教材、板书、习题和考试用英文,教师的讲解也完全是英文的“完全模式”[3]。

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模式优、劣势分析和国内外不同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模式比较研究。这些对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双语教学元素的研究

研究表明,构成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三个元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邓军涛、朱晓申认为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双语教师一方面要有广博厚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外语知识和技能,这的确有相当难度”[4]。此外,学者们还提出关键元素学生和制约双语教学的重要元素教材。

我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课程能否顺利开展,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学生基础和教材。教师的讲授能力、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教材的能否合适也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问题。对此,有研究提出应对该三要素进行考核、评估。应若平在2005年提出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对双语教学的作用评价”在内的几个一级指标,包括“学生学习兴趣、专业知识学习等方面的提高与促进作用等”的几个二级指标。

双语教学元素还应包括国家相关政策、学校管理机制等外部条件。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外和我国双语教学政策研究等。

四、双语教学思路的研究

双语教学思路的研究主要是对研究双语教学人员情况研究、授课的具体问题、双语教学成效等。

刘敬泽等对2001-2004年间双语教学研究作者的地区分布做出详细地研究,并得出“双语教学研究作者地区分布表”,见表1。从此类文献中发现全国各地高等院校不同程度重视双语教学,尤其是沿海较为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

双语教学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课程衔接等问题。王琼深刻探讨了本科院校双语教学问题,包括双语教学中的课程衔接、教辅材料和教学资源等,对进一步开展双语教学提出了宝贵建议。

双语教学效果也是研究人员热衷的问题。孔令泉等就医学专业教学中英文教材选用进行了调查研究,李明娟等以滨州学院飞行学院为例对飞行技术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进行了研究[5],从“适应新形势下双语教学的需要”、“培养合格飞行学员环节的需要”、“飞行技术专业课程特点的需要”分析了飞行技术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并对飞行技术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更有利于高等院校飞行技术专业学生接受双语教学教育。西南财经大学的曹廷贵对金融专业推行双语教学的意义、困难及对策进行了研究,指出“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权、责、利的统一,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

五、双语教学发展趋势的研究

一方面,部分学者对高等院校双语教学持肯定态度,认为高等院校仍需全面开展双语教学。针对当前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方法上、管理体系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如杨劲松、雷光和在《关于构建双语课程“学·教”评价体系的思考》一文中,提出要采取“以学定教”策略,建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评价体系。学者们还开始意识到要从定量分析角度来分析高等院校双语教学问题,以补充定性分析方法的不足。

另一方面,有学者对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发展并不乐观。认为高等院校双语教学不过是“强化外语学习的权宜之计”,是激发大学生对外语的兴趣,有利于大学生通过CET4、CET6等考试。李慧仙在《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及走向》一文中指出,“双语教学在开展之初,其成效基本上取得了学生的认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双语教学的效果每况愈下”。还有学者从国外双语教学推行不利的情况来预测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如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对双语教育产生质疑[7]。

六、结语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还存在盲点,如忽视了其他国家语言、少数民族语言等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等等。面对我国双语教学逐年升温的态势,研究者应该系统构建高校双语教学体系,为高校进一步开展双语教学提供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何阳.国大学双语教学的本质探析[J].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汤东.中外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1).

[3]张普.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22).

[4]邓军涛,朱晓申.21世纪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

[5]李明娟,刘伟波,郭庆叶.飞行技术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初探——以滨州学院飞行学院为个案[J].科技信息,2009,(28):523.

第8篇:高校双语教学范文

1.1部分教师对双语教学存在偏见。(1)部分教师认为由于地方高校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学生接受双语教学有难度,没有必要开设双语教学,能把专业课学好就不错了。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不但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增长需要,也忽略了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2)纠正偏见。基础差不是不学的理由,正因为基础差我们才要更加重视。开展双语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原汁原味的体会到原版教材的内涵,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爱好。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首要任务,而科研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要想在科研上突破,就要积极的吸取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没有外语能力的支撑,只懂专业课也是闭门造车。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自身的专业也会成长起来,外语能力和专业能力都会有很大的进步。所以能从事双语教学是对教师的挑战,同时也是培养教师教学和科研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

1.2部分学生对学习双语教学课程存在偏见。(1)我每次在上双语教学课程第一节课时,我就会强调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从部分学生的眼睛里和神态上我看到了不懈的表情、懵懂的神态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厌学情绪。教师的讲课情绪会受到学生的感染,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提醒自己要保持平静的心态,严厉的态度。这样的课堂表现说明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拘泥于学好专业课,对学习外语有畏难情绪,对自身综合素质要求不高,对个人成长的定位不明确。(2)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大学教育理论教育固然重要,同样不可忽视学生思想的教育。要帮助学生成功的从高中过渡到大学,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设计规划,鼓励学生要有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教育和指导要贯穿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在每学期开始要安排专门的教师开展课前教育,明确每学期的授课安排和课程难易程度、考核方式等。让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有心理准备,不至于迷茫。

2.考核方式没有体现课程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目前我院的双语教学课程大多采用开卷考试形式,考核标准是总成绩=平时成绩×15%+期中成绩×15%+期末成绩×70%。从目前来看,期中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较高,因为有部分教师在期中考试环节没有太注意题型设计、考核要点和考核标准致使考核结果不具有参考价值,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总成绩不具有真实性和可比性。本人认为在双语教学课程考核时要注意灵活,需要考虑课程的特点以及授课方式。双语教学在平时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出勤率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人建议将期中考试成绩取消,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当然这样会使教师的工作量增大,对每一位同学的表现都要有详实的记载并妥善保存。

考核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结合课程教学特点,灵活采用考核方式。当然在灵活的背后必定要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我院2010级财务管理本科为例,在大二下学期开设《西方会计》双语教学课程,该专业共有5个班,每班平均人数45人。由于师资和多媒体教室的限制,只能两个班合班上课,共计两个合班、一个单班,由一个老师承担授课任务。这样的授课规模给考核带来了难度,为每一位同学设计一张考核表,共计225份考核表。如此多数量的考核表由一个任课老师统计分析既费时又费力。于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分组式教学,即6-10人一组。教师只需以组为单位考核即可,组内成员注意既要包含男生又要包含女生,既要包含成绩好的同学又要包含成绩差的同学。任命成绩好的、责任心强的、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担任组长。采用分组式教学要注意组内成员的成绩要有区别,小组中表现优秀的与表现差的在成绩上要体现出来,任课教师要加强监督避免有同学浑水摸鱼、拖后退的现象发生。

在开卷考试的试题设计上,也要注意难易结合,不要认为开卷考试题量要大,难度要高。由于学生学习英语是第二语言,会计学专业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一般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这个阶段80%的学生英语尚未通过英语四级,阅读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层次各异,太难的题目会使大部分学生卷面成绩不及格,影响课程整体教学效果。

3.双语教学师资缺乏系统培训,封闭培训为最佳选择。

在九江学院,学校和学院层面在双语教学中都采取了有力措施,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我校定期举办双语教学比赛,促进各学院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双语教学的课酬折算系数,为双语教学老师提供必要的便利。各二级学院积极引进“海归”教师,鼓励教师攻读博硕士学位,提高专业水准。但是,“海归”教师由于曾在英语的环境下系统学习过英语能力强,但科研水平不是很高,对专业前沿知识掌握不够,博硕士毕业的老师专业知识丰富、科研能力强但英语表达不是很地道,短期培训更是不系统、不专业,这就造成了专业知识与英语文化不能融会贯通,教师的整体水平不能实质性提高的局面。

第9篇:高校双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 旅游管理 教学 双语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要求

全球化浪潮的显著特点是“双语言”,即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而20世纪中后期以来高水平的科技文献大部分都是英文的,一些重要的论文、专著和国际会议也使用英文,英语已经成为共享人类知识财富的工具,英语事实上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语。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开发双语课程,提高国民的双语能力。[1]

2.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特征的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涉外性强,客源多元化、语言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专业特征决定了其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双语教学强调的是课堂学习中师生之间的外语交流和互动,强调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语言交互。旅游从业人员在服务工作中必须具备优秀的涉外语言能力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旅游专业具有很强的涉外性特点,开展双语教学也是旅游管理专业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需要。[1]

3.毕业生求职的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多就业于旅行社和星级酒店。这些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特别是对英语的听说能力和专业词汇的要求较高,语言已经成为制约旅游业中高级管理人才求职和晋升的瓶颈问题。发展有特色的双语教学,将会给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创造广阔的求职与就业机会。双语教学语言方面的优势使学生在就业市场更容易获得机会,缩短与企业的磨合期,满足旅游企业对中高级涉外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环境

在双语教学中,教学环境起着关键的作用,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也包括人际交往环境。现在大多数高校都配有多媒体教室和幻灯机等,在物质上都基本具备了双语教学的条件,但缺少可供学生进行双语交流的场所和场地,缺少开展双语教学和交流的氛围。有些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双语教学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学生汉语内容还没有弄清楚,不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还有些老师主观上对双语教学存有一定的偏见和抵触。[2]

2.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由于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对英语教材和板书理解不好,不知如何预习和复习。因为受课时限制及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讲解和答疑,更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双语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少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充分互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机会很少,课堂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学生也不能充分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中。

3.教材建设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教材数量不多,有的高校直接选用国外进口或在国内翻印的原版教材。国外进口的原版教材一般都比较厚,内容较多,许多内容都是基于国外资料编著。由于学生对国外情况不甚了解,意识形态也有所不同,不易于国内学生理解和使用。而且国外进口教材价格较高,加大了学生经济负担。另外,原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体系与我国高校的教学大纲、教学体例不尽一致,只有部分章节能够使用,利用率低。

三、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改革

1.抓好教学环境建设

①学校、学院及专业老师共同重视双语教学,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开放意识,形成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②加强高校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网络环境要体现多样化、实用性,开创教学互动环境,使网络教学成为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成为学生终身进行双语课程学习的一个渠道。③积极鼓励开拓双语教学第二课堂,开展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双语校园文化,如开展英语演讲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模拟现场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导游、模拟应聘等。

2.科学设置双语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应采用“基础英语―英语听说―专业英语―双语教学”,教学目标应与其行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相适应,以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为两条主轴线形成一定示范和辐射功能,形成先专业基础、后专业必修、再专业选修的“三维空间梯次结构课程链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探索双语教材新模式

对双语教材和相关资料编著模式的探索,是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今后的努力方向。原版教材需经授课教师密切联系实际,去粗取精,精心取舍,并与国内一些优秀的规划教材内容妥善衔接;双语教师应密切联系实际,精心制作图文并茂、轻松互动的英语电子课件,并同时备选一些相关的英语版专业课程视听教学材料作为适当的教学补充。在内容上,应广泛借鉴国际旅游业发展经验,紧跟行业发展态势,同时还要本着本土化原则、个性化原则,积极开拓、求同存异,对其进行改编、选编或重新组合。

4.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各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解决双语教学师资不足的问题。①要注意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专业教师中筛选,这些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英语水平,是双语教师的最佳人选。②可以选拔有志于从事双语教学的青年教师去国内双语教学开展得好的重点学校进修学习,输送他们出国深造,通过主辅修的方式培养双语人才,逐步形成稳定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工作态度好、业务素质高的外籍教师,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让学科教师和外籍教师互相配合,组成搭档,共同实施双语教学,使他们优势互补,加强校际合作,实现旅游教学双语师资共享。

结语

在旅游专业中进行双语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勇于开拓创新的主要表现。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进行双语教学可以培养出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更有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教育和各类研究机构应该抓住给予,面向国际,不断的创新和总结,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为实现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