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第1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一)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命教育教学之间存在着教育理念上的共同性。生命教育教学的本质在于坚持人本理念,同时还体现为引导生命、提升生命。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其宗旨在于以生为本,通过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塑造人、完善人和发展人。对于生命教育教学而言,从认识人的自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生命教育探究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戴世琴生命特征着手,让高校学生在生命的体验过程中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把握生命的意义,以此来认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以及生命与他人和生命与社会,其中还包括从关爱个体生命到关爱自然、他人和社会,使生命个体在命意义实现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质量和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生命内在需求、成长规律,积极引导他们认识个体价值及其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在优化和发展个体生命中不断构建美好社会,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提升。生命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虽然所走的路径和采取的手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二者的出发点、落脚点等,均为生命个体,即具有教育理念层面的一致性,所以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可行性得以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二者之间具有相通内容。在高校生命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生命价值教育以及生命历程教育之中。当前,高校出现大学生做事漠视,甚至践踏生命等现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因素就是他们对生活、生命的意义丧失信心。因此,为了能够有效防止出现漠视生命现象,最为重要的就是积极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正如马克思所言,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生命仅有一次,人类生活的意义在于使生命活得更有价值。

二、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分析,笔者认为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借鉴生命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以高校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但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教学体制和教育观念等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模式,因此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等都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于生命教育而言,其主要思想强调的是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尤其是生命健康和全面成长,重点在于生命经验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有效地实现,同时还确立了生命中心主义教育观,从而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生命在教学中的工具性,突出生命的目的性和整体性。第一,基于生命教学思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生命教育过程中,其思想观念中强调的是人的生命是包括情感、认知和意志在内的统一整体,同时也是具有创造性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重点着眼于当前高校学生整体发展,使学生在心灵、心智等层面得以发展,从而使他们成为平衡、效率以及成熟和快乐的个体。通过生命教育思想的借鉴,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目的的实现,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地认识到人是生而平等的、生命是可贵的,从而使学生能够敬畏、尊重和爱护生命,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生命,体现生命的价值。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热情,使他们的心灵能够逐渐成熟起来,这对学生的生命健康及个体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借鉴生命教育教学思想,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元化。在高校生命教育实践中,所强调或者秉承的是生命化内容、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密切相连。通过借鉴生命教育思想,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多元化发展,并且有效地促进教学内容的生命化发展。教学内容向着生命化方向发展,即教育教学过程中,其内容与大学生的生命经验,甚至整个人类群体以及生命经验密切相连。为了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加的丰富和细化,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将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命经验结合在一起,传承人类文化,反映生命生存以及发展要求。第三,借鉴生命教育教学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生命教育思想的借鉴,主要倡导的是个性化、体验式教育模式,同时这也是当前国内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方法多样化的具体体现。据调查,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上述教育教学方法的作用还未真正地发挥出来,无法有效解决教学工具化以及知识化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生命观,同时在不断地创新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自我教育、个性化教育。

(二)契合人本教育理念,确保生命教育观的科学合理化。从本质上来讲,生命教育即主体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全人”教育;实践中,教育的本质主要是为了能够有效塑造健全的学生人格,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促进生命发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略了学生发展中的内在需求,甚至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因此课堂教学难见成效。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当坚持“人本”理念,尊重和体现当代高校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教育重知识、重科技的现象,重视对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对生活的体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让广大学生认识到为何而活,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机械性地对知识的学习。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立足实际,将生命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作用,加强人性化教育和人文关怀;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加强沟通、谈心,并且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向、喜欢在课堂上扩展哪方面的知识等,从而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对生命的价值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知与体会。

(三)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明确生命教育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根本的目的是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说到底就是研究生命教育的真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及生命情感,对学生文明生活素样的形成意义重大。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生命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基础生命教育教学,重新审视和珍视生命。从生命观层面来看,笔者认为生命观就是活着的理性状态,也是一个人得以生存的基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全方位渗透去理解人的生与死,理解生命历程中各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和现实,可以使高校学生能够真正地去尊重生命、对生命敬畏;当挫折出现时,一定要勇敢面对,并且使学生能够尊重生命。二是加强精神层面的生命教育,即欣赏、感悟和享受生命。对于个体而言,活着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应当有意义地活着,要活出自己的价值。正如冯建军所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有实现该目标,才能使个体的生命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成为独立、自由以及有尊严的价值主体。通过该种方式,才能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效能感,使学生同一性更加的清晰,对生命价值的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自觉追求美好人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时,可选择典型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着重讲解在硝烟战场上的舍小我、爱大我的精神;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播放相关视频,通过真实场景再现的教学方法,渲染生命的意识,让学生切身体悟到革命前辈们的生命意义以及生命价值,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情感层面的熏陶,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第2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最直观地从经济领域表现出来,并渗透到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地球的面貌。我国加入WTO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参与全球竞争的领域更广、层次更高、交流更频繁,这大大刺激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冲动,从而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这必然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并将继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因此,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不断改进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

1经济全球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1.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价值取向多元的、开放的信息环境中,而且大学生受到的影响是全方位、多渠道的。面对新的情况,传统的单一“说教式”的灌输模式显然已经变得不合时宜。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教育混同起来,漠视学生的主体性,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塑造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适应知识经济的世纪人才相距甚远,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受影响。

1.2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高峰期,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并且能便捷地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一方面,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条,会因其知识陈旧和信息量小而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感到茫然,凭借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无法对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有效地梳理和整合,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创新,更新和加大信息量,同时尽可能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

1.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起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这样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爆炸”时代,学生通过网络随时都可以查到各种信息。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和英语教育,面对迅猛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加强对经济全球化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素质和教学技能,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勇于创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2000年6月,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是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我们应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创新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上的创新,首先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历史的、战略的眼光来思考、设计这一工作,做到学校各部门、各学科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其次,要建立相辅相成的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教育机制。通过理论灌输、榜样引导、文化熏染、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尽量满足学生参与活动、参与管理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培养其自我实现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思想境界在合力的作用下逐步得到升华,逐步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再次,要建立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制度。物质与精神结合、攻心为上的“软教育”与严格纪律制度的“硬管理”相统一,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实效。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

(1)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大学生要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思想,特别要自觉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防止和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要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大学生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2)进行全球意识教育。通过教育,既要使学生懂得不借鉴资本主义就不能赶上资本主义、不利用资本主义就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又要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把国家、民族问题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的习惯。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主体,立足民族性。全球化赋予爱国主义以崭新的内容,我们要努力谋取国家利益,也要积极参与制定全球化运作规则,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以宽阔的视野和胸怀,拥抱和接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素质和能力。

(4)要进行道德意识教育。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个人主义价值导向。特别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又要进行全球性伦理道德的教育,如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网络道德等的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寓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于一体的公民。

(5)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不仅要进行国内各种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育公民意识和守法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和诚信品质,学会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要进行国际经济法规和各种国际公约的教育,用以保护国家利益。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1)要确立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网络教育为基础,突出时代性。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我们既要提高互联网安全意识,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体资源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利用网络,改变以前传统的说教式的灌输教育模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及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网络提供大量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资料,创办网上电子刊物,开办专题讲座,针对现实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利用网络交互性进行信息交流展开讨论,力求把严肃的宣传主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程序、软件,集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以吸引人们的兴趣,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到思想与心理相结合,以形成健康的心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教育至关重要,人们的许多思想问题都源于心理问题,如由心理失衡导致的观念变化和思想扭曲,由心理障碍引发的认知失调和行为偏差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思想、心理问题,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需要、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特点,直接抓住思想问题的症结,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手段,正确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里说的实际问题主要是指的那些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如学习问题、生活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社会热点问题等等。解决实际问题是解决思想问题的钥匙,思想问题往往是因实际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的。如果不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仅仅依靠空洞地讲大道理,只会引起大学生的厌烦心理,不可能真正解决思想问题。只有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说服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由单纯的灌输向多方渗透发展。灌输式的方法在一定历史时期曾是非常有效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拓展,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灌输是硬性的、单向度的,以强制为主;而渗透是软性的、互动性的,以说服为主。目前对大学生来说,一般性的灌输和说教已经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了。因此,在强调灌输的同时,还要注重思想渗透,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寓教于学、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寓教于生活,使大学生置身于思想教育的浓厚氛围之中。

2.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动性

对如何作一名优秀的教师提出过“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要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所以,无论是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上,还是在学识学风上,教师都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只有成为理论家,才有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家。同时,只有在广博的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观念,确定创新思路。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全球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形成多棱角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始终处在时代的前沿,使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活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动性,成为有真才实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高校肩负着培养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中,

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教育方法,利用新的教育手段,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4)

2顾海良.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纲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11)

第3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一)隐性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对学生的作用是通过施加某种教育影响而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向人们传递某种价值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社会的文明进步。由此可见,隐性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

(二)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思想上受到的教育不只是局限于课堂上,大学生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他们乐于创新,追求独立和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却仍然停留在口号宣传或一般的理论灌输上,没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其结果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隐性课程形式的多样性特点能够覆盖生活空间,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实现教育生活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原因

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学习成绩这个中心而展开,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无形之中将显性课程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在此情境下,学校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去关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周期长、结果具有非预期性的教育形式,从而造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不足且滞后。

2.教师方面原因

教师没有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随着“终身学习”口号的提出,教师的任务明显加重,不仅要完成好当下的教育工作,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进修、继续学习等,以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但是,有些教师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本末倒置,从而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的职称评比,许多老师埋头苦读只为更上一层楼,这本无可厚非,但忽视了自己本职工作的教师就显得不是太合格了,甚至有些自私。

三、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构建的策略分析

1.从学校角度看

(1)校园物质文化的构建

这里的物质文化是指高校内外在的、可观的文化形式,主要包括:校园建筑、布局以及教学设施等,它们是物化的教育理念,涵盖着教育精神,能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受到启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

①观念上的重视

校园管理者应充分重视隐性课程的构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要认识到校园精神文化这种内隐的、深层次的东西比显性课程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高校管理者要努力营造体现本校特色和社会主义特征的校园精神文化,倡导正确健康的价值取向,塑造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培养热烈求知的学习氛围,用精心策划的活动和寓意深刻的办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②制度上的规范

第一,从学校管理者角度讲,要加强行政规范,建设民主公正的和谐校园。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校务公开,发挥学生会、教代会等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以此启示师生政治生活中民主管理的重要性;第二,从教育者角度来讲,要建立隐性课程评价制度,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教学质量和水平考核的重要指标,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要重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第三,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讲,要为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管理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包括教师品行规范、教室设计管理等,要将隐性的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有机结合,通过实施保障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

(3)校园活动文化的构建

大众传媒的建设。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大众传媒日益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主渠道,因此,高校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舆论价值,使大众传媒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首先,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将网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素质要求,丰富网站内容,既有精品课程、校园新闻等文化板块,又有勤工俭学、问题反映等服务板块。其次,校园广播站也是一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途径,利用好广播站的宣传功能,实现学生需求与内容的“红”的统一,提高其生命力和教育力。

2.从教师角度看

(1)教学上

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虽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以显性的课程方式实现的,但其中包含着广泛的德育因素,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门类众多的课程没有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显性课程的形式和方法主要强调灌输而忽视师生的主动参与和接受。

(2)素质上

师德师风的建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爱岗敬业、民主公正、为人师表等工作态度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能使学生在优质的服务和管理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3)人际上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作为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新课程强调的新型师生关系应是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平等主体地位,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知识的传递,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纳和内化知识。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应深入学生中间,动态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多沟通与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3.从学生角度看

(1)校园内

①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干部是联系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纽带,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力量。通过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有利于增强其成员的政治觉悟性,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及时性。

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高校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独立性增强,实践精神加深,他们排斥空洞的理论灌输,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显性课程现成的观点,因此,创新隐性课程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校园外

第4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一重要的理论创新不但确立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确立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体制市场化、文化多样化,大学生眼界开阔、信息丰富、思维活跃,他们的思想在日趋成熟的同时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产生一些价值观念方面的混乱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困惑。因此,在新时期,一定要重视对高校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价值选择,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选套件然,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这就要求在低年级的教育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群体的教育之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既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实践经验的深刻认识,更是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坚持。

二、当前高校低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低年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高校低年级学生,初进大学校门,还处于高校本科初期阶段,初等教育教学模式,给他们带来的深刻影响,还未完全消除。从学习方式上来说,尽管新课标已经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进行创新教学,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一般仍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学生也习惯于“听课式”的学习模式。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对大学阶段的“启发式”“、主动式”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无法做到快速适应,导致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去有效地展开学习。从环境方面来说,远离了已经熟悉了十几年的生活、学习环境,习惯了原来的作息规律,很多学生不免会因生活环境、节奏的变化,而深深感到有点“水土不服”,由于低年级大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之前彼此不相识,很多低年级大学生遇到问题时,没有合适的人进行倾诉,就选择自己闷在心里,极易滋生消极情绪,形成不健康的心理[2]。从心理特点来看,由于高校低年级学生身心还不成熟,生活阅历比较少,对于事物的辨别与思维能力还不足。而且,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和亲友的溺爱,常常存在一些性格方面的弱点,比如自私、团队意识不强、集体主义意识缺失等、爱宅在自己的小圈子,等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高校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果不能及时将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必将会给高校教育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高校低年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高校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不是朝夕可成、一蹴而就的,需要高校、学生、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不过,总体看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弊端日益凸显,其集中化、经验化、权威化的教育方式,与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特点不相符合,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后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高校低年级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深入理解其内涵与必要性,也不能形成有效的认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化。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少对低年级学生的人文关照,过于强调“政治本位”,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由此大大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需求和思维特点。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手段相对滞后。现在,大部分高校还是比较重视教学与科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未提到高校教育战略高度,未形成规范、科学的教育与管理机制。鉴于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一直不高。

三、提升高校低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思政教育意识

在当今社会转型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期,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认清当前的形式,分析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根据高校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兴趣特点,制定“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流程与对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和实践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也要明确自己作为教育引导者的角色和地位,增强服务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

(二)坚持动态教育管理,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确保高校教育健康、有序进行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涉及到的受教育者人数众多,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前提下,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立足高校教育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注重实践教育,构建完善的教育和信息反馈机制

高校低年级学生对于网络非常熟悉,高校要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来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信息反馈相结合的教育机制,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比如,利用学校海报、广播、宣传栏等,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组织开展第二课堂,举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文娱体育活动,寓教于乐,吸引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QQ、微信等自媒体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语

第5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一)思政教育工作理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全球化使得资本、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等要素的流动穿越了国界。这种多元的文化要素、信息资源、意识形态观念等随着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注入到生活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根据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开展工作,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同化教育,往往片面重视灌输和说教,没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也没有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对大学生高度关注和深感困惑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涉及甚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多为“85后”“90后”青少年,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两种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群体特征:其一,强烈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求新意识;其二,一定程度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消极偏激。因此,原有的强调传统、单一、刚性、权威理念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已难以适应作为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好奇心强、追求多元价值的大学生群体的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强调经济理性、利益最大化、竞争等理念,区别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具有的属性。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进程给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水平。但是,与之相伴的是,原有的以单位制为核心的共同体生活结构逐渐解体,“国家—单位—个体”三位一体的结构变成“国家—个体”二元结构,中间力量或组织的缺位,导致中国社会的原子化倾向成为现实。同时,市场化导向的经济发展格局,又催生出了明显的个体化社会,即一方面鼓励社会大众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将市场的经济理性、物化、功利主义等思想渗透到个体之中。原则上,这种个体化倾向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和重视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现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对忽视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追求学生个性发展与受集体主义思维约制的矛盾,个体化、个性自由、主体性、自主性与集体主义原则未能得到整合与超越。

(三)消费社会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和挑战

国际上先发现代化国家和地区在上世纪已进入消费型社会状态,体现了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日益受到这股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获取物质消费当作生活的目标,而这些物品的获取未必是出于他们对生活的必需,而是为了获取他们的某种身份认同。由于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塑与生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对这种以消费为导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追求和模仿,极大地彰显了其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独特特征。但是,现行的高校思政工作并没有有效回应消费主义体现的对于通过消费所追求和获取的身份认同、群体认同等。

二、优势与因应: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重构

虽然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且后者是传统上占居主导地位的学生工作手段,但是已有很多学者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基础,初步论证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本文认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应后者在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背景下所遭遇的困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理念优势。

(一)强调服务学生而非教育学生的工作理念

社会工作自诞生之日发展至今,逐渐从单一的慈善救济功能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成为现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科学方法与社会制度。“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是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核心。相较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管理学生为核心的理念,高校社会工作以服务学生为逻辑起点,从而达到育人自育的境界。

(二)强调学生为本而非学校为本的工作重点

社会工作本质上是要重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扮演了重要的福利制度功能,以人为本的福利观念成为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指南。社会工作在看待和介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能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来开展工作,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极适应高校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以及未来的工作环境。

(三)强调增权赋能而非控制约束的工作导向

增权理论是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其核心在于:挖掘个体自身内在潜力和资源,实现个体权力的本来面目,改善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力状态,促进宏观上的人际和谐和社会公正,最终达致社会的平等、和谐状态。因此,在开展学生工作中,社会工作注重整合学生自身及周遭存在的有利资源,从个体、群体、组织层面,协助学生达至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

(四)强调学生参与而非消极被动的互动机制

社会工作被视为一项福利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成为行动主体、平等参与、协力探寻和应对服务对象所遇问题。因此,“与服务对象一起”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实践机制。社会工作在看待学生所遇困境和需求时,强调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需求评量、问题界定、方案设计、服务开展与评估等全过程。

(五)强调全面发展而非片面僵化的教育目标

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帮助有需要的个体、团体、家庭和社区,并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促进各主体的发展,发挥其发展。同时,通过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维护社会秩序,发挥预防。高校大学生整体上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塑的重要阶段,发展性任务是大学阶段的核心要旨。因而,社会工作在介入学生工作时,通过积极整合有利资源、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

三、互构与共生: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逻辑

当前,尽管不少学者呼吁将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以发挥社会工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补足功能。但是,他们在强调社会工作向高校原有学生工作体制进行嵌入时,更多地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社会工作向高校学生工作体制的强势嵌入,体现了一种专业霸权主义的倾向;二是强调社会工作的单向嵌入,忽视了高校学生工作体制的接纳、主动导入;三是强调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二元分离。本文认为,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实上可以存在融合互构的关系。在学校场域推动思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之间的相互体验与功能互构,将为大学生提供有别于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服务体验,有效弥补传统思政模式的不足,回应学生需要,协调和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理念互构

在传统学生工作领域,常坚持管理型、约束型的工作理念,如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评价更多强调学生对于意识形态的顺从、规则的接纳和秩序的遵守。事实上,培养各种规训和服从秩序的顺从者,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效果。社会工作坚持尊重与平等、助人自助、服务至上,以及个性化等理念,这些理念本质上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参与平等,鼓励服务对象自觉基础上的自主发展;强调服务,尊重个体差异基础上培养社会主义公民。一些研究也表明,坚持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形成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伙伴关系,为进一步培养现代化公民奠定基础。

(二)功能互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继而指导他们的行动和行为习惯,以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群体。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和思想教化。但是,其在实践过程中常忽视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结机制,忽视调动与大学生个体有关的其他系统和资源来协力助推学生发展。社会工作的工作逻辑在于通过对服务对象处境、问题和需求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评估,与服务对象一起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帮助他们成功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困境和挑战,并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即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之中,注重从学生及其周遭环境来看待学生所遇困境和需求,通过整合学生个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多元系统环境的互动,共同协助学生成长与发展。

(三)内容互构

事实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小学时代就已开始,一直贯穿至大学阶段。学习周期过长,学习内容重复,且与实际生活脱节情况严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框架,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内容体系和多元育人形式。相比而言,社会工作没有一成不变的服务内容,从微观层面讲,它借助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为有需要的个体、团体和社区提供专业;从中观和宏观层面讲,社会工作发挥着评估社区需求、整合社区资源、进行政策倡导等功能。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坚持证据为本原则,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以学生需求为前提,借助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增权理论、抗逆力理论等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大学生个体、群体,乃至校园提供内容多样、形式多元的专业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机制互构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多个主体几乎同时开展工作,包括“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等。实施者存在多元且分化的情况,虽然分工明确,但基本上没有形成有效协作的实践机制。现代社会工作注重对多元主体关系的整合,强调多主体之间的合作与良性互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可以有效发挥其整合多元主体优势,调动多元主体积极互动与合作。

四、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土化创新路径

如前所述,尽管在主体、理念、功能、内容和机制等维度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社会工作的介入并不否定其作用与优势,而是尊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调动思政工作相关主体的资源互动与积极合作,以形成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构格局,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一)探索和建立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和伙伴关系

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主体互构,意指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形塑、互相作用以及角色互换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回应当前挑战并进行创新,需要改变传统上坚守的主客体对立局面,借助社会工作的主客体之间平等关系理念,搭建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平台,形成师生之间的和谐伙伴关系。只有坚持平等参与和互动,才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能。

(二)坚持和施行以学生为本的公民教育实践

强调理念互构,意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念,逐渐改变原有的管理导向型工作理念,形成服务导向型的工作理念;逐渐改变消极的教育方式,探寻积极的公民教育方式;逐渐改变将学生视为被动的个体,而将之视为积极主动的个体。唯有如此,才是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的内在前提。

(三)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及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在实践中强调功能互构,意指在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借助社会工作具有的支持、服务与发展等功能定位,强调对学生的无条件接纳与支持,强调对学生的服务供给而非灌输说教,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性关怀而非病理性治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服务于现代高等教育目标,就必须从自身功能定位上进行创新和变革。

(四)构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与多元整合的教育内容

强调内容互构,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应该对目前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总结,提炼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实践经验;同时,应该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内容体系,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进行梳理、扩展和整合,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教育、社会职业与生涯发展教育、多元文化体系和价值观教育。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进行全方位的重构与创新,以符合时展所需。

(五)建立多主体之间的协作治理与良性互动机制

强调机制互构,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搭建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网络,包括学校层面、“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干部、大学生等,对于目前多元主体之间分离的关系格局,有必要汲取社会工作在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方面的原则和优势,形成学校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治理机制,共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提升高校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根本目标。

五、结语

第6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和谐社会构建

引言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

1.1精神激励功能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我们党正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激励人民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夺取了一个个伟大胜利。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激励作用仍然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如春风化雨,启迪人的思想,感化人的心灵,激励人们前进;通过关怀体贴,信任理解,使人心灵得到慰籍,情感得以交融,精神得以振奋;通过设置激励目标,增强人的动力,激发人的奋斗热情;通过鼓励参与、鼓励竞争,增强人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有效促进人们积极向上,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精神激励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要通过这种精神激励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好的蓝图,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和凝聚力作用。

1.2信仰定位功能信仰的存在,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它体现着人对价值理想的建构或最高价值的承诺,在根本上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凝聚或整合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以,理想和信仰不但给人以行动的动力和勇气,而且它能塑造人的高尚人格,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冲突愈益激烈和公开化,这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合理性的怀疑,由此导致理想信念上的动摇,心理上的离散和行为上的无所适从。针对此种情况,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对理想目标的认同和信仰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与方向上来。

1.3疏导防范功能保持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人,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是疏导,即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不是强制压服、简单堵塞,而是疏通开导、说服教育。采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可以达到使后进者感动、感化和感染的效果,使不同意见得到交流和统一。思想政治工作能发挥其预见性、预期性和预防,把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样的功能是其他手段所难以取代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2.1教育体系方面的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实现这种理想状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这个要求,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校园建设和管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的科学体系。一是要建立和谐的工作体系。转贴于中国重点是要把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强调德育首位;把学校、家庭和社会高度统一起来,建立起协调的、高效的德育网络,并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主体之间的合力,实现教育目标的和谐与全面发展。二是建立和谐的服务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把建立和谐的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中,关注学生中的各类弱势群体,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力量。三是建立和谐的育人体系。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创新,以建立和谐的教学体系。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创新育人方式,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同时,要大力发展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2.2教育内容方面的要求从根本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全面和谐的社会。其中,人与人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产物。这就对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进而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从而发奋图强,努力成才,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之所在。二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三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和谐社会构建中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3.1要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割裂内容的关联性;片面强调最高理想教育,忽视内容的层次性;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排斥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性。在新的世纪,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要关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关注生活,和实践密切结合。

第7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新媒体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形式,其自身的特点和传播的传播媒介,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是则是在以往信息传播的基础上,引进了更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利用越来越便捷的计算机系统,构建自己的信息传播的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之中,调动各种媒体形态之间相互合作。如伴随着智能手机出现的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继以往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在求创新。这种新的通讯方式的出现,不仅实现了可以更加快捷的为人民搜寻以及传播各种新闻信息之外,还更加有效的辅助人民开阔了视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甚至还深刻的改变了群众的思想方式。这些都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最为传播的生活方式。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形式将信息技术光放的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诸如商业、教育、管理业、文化业等等领域。与此同时,它也更加成为当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和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新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到来,对于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新闻的关注度以及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能力进一步激发出来。长此以往,这些能力对大学生会逐渐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的会对他们工作、生活以及学习的方式都会产生相应深刻而又客观的影响。这些变化都为当下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最为新颖的环境以及良好的机遇条件。

二、新媒体时代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它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最为独特以及便捷的信息传播的技术和手段。伴随着这种新技术的面世,它对于自身的技术水准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以及实践要求。这种新型的技术也逐渐被各大高校所利用,逐渐地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这样逐渐被扩大优势加以利用是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具体说来,新媒体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具体说来:

(一)新媒体所独具的权威性的特征。新媒体时代在继承传统媒体传播信息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了传统媒体的优良作风,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做出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正继往开来的为国家以及人民传播信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与众不同的舆论监督力量是其他行业不具备的媒体优势。也正因为如此,新媒体继成为国家进行宣传的窗口之后又一在高校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阵地。

(二)新媒体所独具的覆盖性的特征。这里所提到的有关于的新媒体的覆盖性特征是指新媒体在面向社会公众的环节上,它充分的实现了向更广范围内的社会大众,更大面积的传播相应的信息,伴随着这个过程,也逐渐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强覆盖性以及强辐射性。众所周知,各种媒体类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都是各有所长,也存在着相应的不足和缺点。这样不同的媒介之间可以充分彼此搭档,优势互补,促进信息传播的最大化。新媒体充分受这一与特征的影响,结合高校学生这个群体的年龄夜店、性格特点以及生活习惯等,使其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做法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着巨大作用的。

(三)新媒体所独具的先进性的特征。新媒体以及自身所独具的信息技术优势逐渐扩大了信息在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独特魅力,促进了信息的接受的便捷性、快速性。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大众所接收到奥的信息更为准确、及时以及更加富有时代特征等特点。众所周知,大学生更为乐于接受和主动乐于尝试很多新兴的技术,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媒体所独具的先进性的特征。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各高校在对本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痕迹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一)将新媒体作为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媒介。高校努力的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将新媒体这一媒介广泛地应用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环节的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介技术,引导当代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创新,在通过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深入到其各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网络群体的特殊作用,并且伴随着这个环节的开展,需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的“育人、树人”的教学观念,逐渐引导学生突出和强化自身的主体性学习观念,不断锤炼自身的意志,提升自己的品格。

(二)逐渐培养出相对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研究者。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需要逐渐成长为现代化的先锋,更应该与时俱进,结合新的历史特点,及时地对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感觉到时代竞争的压力,在充分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合理结合新媒体的优势,把握好思想政治发展的规律,双管齐下,做好评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引导以及教育的工作。

(三)需要充分发挥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式之间优势互补的特征。熟悉和掌握新媒体的特点并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而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就好好地利用,以便其可以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作。比如现在很流行的通讯新媒体形式,诸如QQ、MSN等等通讯形式,都可以辅助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快捷和实时性。例如Email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并快速的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互助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新的媒体形式,微博的出现。它同样是作为一种新的社交以及传播软件而在新媒体领域极度活跃的。伴随着社会上对它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以及它自身的优点也在切实的显现出来,我们发现,这一新的媒介形式如果可以有效地应用到大学教学菱悦的话,其自身的优势可以说是极其明显的。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需要大力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只有在充分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的基础之上,只有这两点做到完美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学生之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活动的互动发展。通过广泛的利用好新媒体这一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实现对高校优秀课堂的广泛传播。

(二)着力扩建校园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围。校园相关负责人可以结合本校的特征,将本校的实际需求与当前甚为流行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在充分的时间内,与学生实现优势互补,沟通交流。积极调动起学校的其他组织机构。采用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进行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念。

第8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1、培养大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着重培养大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良好基础。培养大学生共同的理想信念,要注意回答好大学生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当代大学生具有活跃的思想和开阔的视野,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回答好学生提出的热难点问题,充分发挥热难点问题的影响力,使得大学生受到感染。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关注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做到大道理讲清讲透,小道理讲细讲深,使得大学生自觉地接受理想信念的教育。此外还要注意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水平、业务能力的教育团队,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2、培养大学生树立现代公民意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大学生树立现代化的公民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提高大学生的公民素质,对其进行纪律教育、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等校外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爱心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在社会活动中了解我国国情,在亲身体验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还要注意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在亲力亲为中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加深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的理解,使其自觉地做到知行统一。

3、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精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大学生树立相应的人格精神,培养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精神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科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引入当今社会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以真理来教育学生,将各个学术活动和学科知识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大学生正确人格精神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构建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形成具有良好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开发大学生公正、仁爱和追求和谐的倾向,培养大学生的反思精神和同情心,使之是非分明,具有恭敬和善恶之心。教师自身要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言传身教,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4、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高校要充分发挥“两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上进行改革,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改变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期末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模式,充分利用“两课”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作用,通过进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通过举办特色各异的学术讲座,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多元化发展,不断拓宽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途径,努力培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有正确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结语

第9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所谓生态伦理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指导下,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伦理观念出发,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生态伦理学的自然价值观和权利观,从而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自觉养成生态环保意识和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它是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培养人们自觉应用生态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善”待自然,能够主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使人类和生态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伦理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只涉及大学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形成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忽略了生态伦理教育。但是,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未来的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面对的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展变化相适应,不断更新教育的内容,培养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需要的人才,所以,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必然。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彻底扭转长期沿袭的生产生活观念和行为,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而这种对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扬弃,意味着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文明形态的建立。”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滥砍滥伐,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导致各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使贫困地区更加贫困。这种只顾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没有限制的开发、索取自然资源,结果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有学者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保证生态平衡,生态可持续发展,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大学生肩负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任。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态道德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前途和命运。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尊重生命、保护自然,树立人与自然之间和睦友好的理性关系。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人们出于私利对大自然进行掠夺、严重消耗自然资源,造成了人类生存发展上的不平等,也制约了人与自然的谐调发展。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提升人们的道德意识,是促进人类自身发展以及人与他人、社会、自然共同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纳入生态文明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以及内潜素质(沉淀在心理深层的文化潜在意识)与外显素质(外部表现出来的从事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等。”生态文明教育应属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范畴,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我国高校现阶段推行的是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生态文明观,生态伦理观的全面发展的人。但是目前,生态伦理教育不成体系,导致大学生生态伦理素质缺乏,教育的结果很不理想。通过生态伦理教育,使大学生学会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从而正确选择、调节自己对待自然的行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他们懂得尊重自然时,就能够尊重自然进化的内在规律,发自内心的关爱自然、热爱自然;当他们面对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够依照生态伦理理念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自律,形成简朴、健康的社会风气;当他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能够摒弃“个性膨胀、竞争至上”的思维定势,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新型人际关系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