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网点范文

商业网点精选(九篇)

商业网点

第1篇:商业网点范文

第一章总则.3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原则.3

第三章城市定位和商业定位.4

第四章商业网点规划目标.5

第五章规划布局.7

第六章商业网点管理措施.29

第七章附则.3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

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东府办〔2004〕39号);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下称《总规》)。

第二条规划对象

本规划对象是东莞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商业主、副中心,城镇商业组团、社区商业、商业街、会展场馆、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其它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和酒店。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2005年-2015年;近期规划:2005年-2010年,远期规划:2011年-2015年。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四条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富裕型小康社会发展为动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提升东莞市的商业服务业竞争力。

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目标,优化市场布局;以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东莞城市商业与产业的关联互动,构建现代化的商贸和产业支援服务业网络体系。

创新消费服务方式,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东莞工业化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宜居型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第五条规划原则

将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以人为本,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

以发展新型业态、调整网点结构为主,大型商业网点与中小型网点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规划引导与市场调节机制相结合,盘活存量,优化资源配置。

充分体现科技进步,注重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第三章城市定位和商业定位

第六条城市发展定位

东莞市的城市发展定位是:以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特色,集生态绿城和文化新城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国际性制造业中心和区域性产业支援服务业中心。

第七条商业定位

东莞市是广东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商贸中心,是内外贸易、物流、旅游、会展等第三产业功能突出的现代流通业枢纽型城市。

第四章商业网点规划目标

到2015年,东莞市将建成以“一主八副”商业中心为主导,以城镇商业为支撑,以社区商业为基础,以各类商业街为特色,市场结构合理、业态优化,电子商务功能完善的商业网点体系,形成商贸服务业、会展经济、物流基地与现代制造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繁荣局面。

第八条近期目标(2005-2010年)

东莞市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89.04亿元,以近期增长率为15%预测,2010年为899.87亿元。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折合消费人口人均大型零售网点营业面积约为0.61平方米,总量达212万平方米。规划近期,折合消费人口人均大型零售网点面积达到0.87平方米,增加96万平方米,总量达308万平方米,以满足消费需求。同时,调控大型零售网点的业态和结构,提高零售商业网点结构中新型业态比例,大力扶持连锁企业的发展。

商业网点规划的近期目标是:

(1)建设一个以莞城、东城、南城和万江主要商圈为核心的东莞市商业主中心,发展松山湖、虎门、常平、厚街、塘厦、长安、樟木头、石龙八个商业副中心;

(2)确定九类城镇商业组团的定位与整合优势资源;

(3)构建四类社区商业组合的建设管理模式;

(4)调整现有商业街定位;

(5)规范批发市场管理;

(6)提升集贸市场经营档次,规范经营行为;

(7)调控会展场馆建设,完善配套功能;

(8)规划建设三个功能明确、定位互补发展的物流基地;

(9)调控四、五星级酒店建设,提升酒店业服务水平;

(10)鼓励和促进电子商务的应用。

第九条远期目标(2011-2015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增长率13%计算,到2015年约为1657.96亿元。规划远期,折合消费人口人均大型零售网点面积达到1.04平方米,大型零售网点新增74万平方米,总量达到382万平方米。同时,大型商业网点适度发展和调整相结合,进一步提升零售商业网点结构中新型业态的比例。

至2015年商业网点规划的具体目标:

(1)强化商业主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力度,完善商业副中心的服务功能;

(2)培育九类特色城镇商业组团,均衡互补发展;

(3)完善四类社区商业组合的服务与管理模式;

(4)优化商业街的形态、结构,创新管理模式;

(5)加强批发市场的集约化经营管理和电子商务功能;

(6)创新集贸市场经营方式,整合配送资源;

(7)健全会展场馆的功能;

(8)完善物流基地的各项设施和服务功能;

(9)构建完善的区域酒店业服务体系,发展三星级以下经济型品牌酒店;

(10)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升服务业管理水平。

第五章规划布局

第十条总体布局

东莞市商业网点总体布局主要由城市商业主中心、城市商业副中心、城镇商业组团、社区商业组合四级商业功能区构成,并合理分布商业街、商品交易市场、专业会展场馆、物流基地和星级酒店等大型商业设施,构建多中心、多层次、均衡分布、相互补充的组团式商业网点布局。

第十一条规划重点

本规划的重点是对城市商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商业主中心、副中心,在明确其商业发展定位和商业中心区范围的基础上,提出鼓励发展和限制发展的方向。适度调控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及以上的零售网点、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专业会展场馆和四、五星级酒店等大型商业设施的新建和发展。

第十二条城市商业主中心

东莞城市商业主中心具有相对广泛的商业定位,在我市商业发展中具有引领时尚消费、领衔娱乐新潮、发展多元化的商业地位,辐射整个市域和周边地区,是城市商业活动的核心与窗口。商业主中心由莞城、东城、南城和万江的主要商圈集聚而成,在不同的商业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商业网点。考虑设置专门展销、营销东莞自产名牌产品的区域,使商业网点与制造产业形成优势互动。

莞城商圈:莞城的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正路、金牛路、北正路、向阳路、振华路等传统商业街区和东纵大道两旁。规划期内,应结合旧城改造,综合开发利用旧城资源,整合现有网点,合理配置市政交通设施,提升旧城商业价值。注重商业网点建设与岭南文化内涵的有机融合,保护和修缮大西路、振华路、中山路骑楼街,在传统商业街的运营中展示东莞特有的商业文化与历史内涵,使购物和旅游融会贯通,创新消费方式,振兴传统特色商业街。东纵大道商业网点与东城商圈东城大道的商业网点相连接,逐步形成以新型中高档业态为主的现代商业区。调控大型零售网点的建设,引导综合百货商场、超市等拉开消费档次,确立消费主题,错位经营。鼓励品牌特别是东莞自有品牌专卖店和专业店的发展。调整“迈豪街”、“市桥河商业街”等商业街道店铺布局,引导小型商业网点创新经营模式,完善街道配套设施,营造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提升经营档次。调控集贸市场建设,引导集贸市场规范化管理。

东城商圈:东城大道和东城中路十字交叉的临近地带以及花园路、红荔路、育兴路等主要街区组成南北两个商业集聚地。规划期内,东城的网点应以新型业态的时尚、个性化、娱乐、餐饮消费为特色,带动旧城商业街区经营模式更新,创新消费热点,集聚新型商业板块。规划近期,限制重复开设业态雷同的大型商业网点,鼓励知名品牌店、专卖店、特色店的经营。扶持东城南路形成以露天茶吧、西式酒吧、咖啡屋、宾馆为主的娱乐休闲区;东纵大道、东城中路及东城大道一带以中高档主题消费为主,形成时尚购物区。规划远期,东城的商业集聚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应对周边镇区的发展与消费需求形成有力的补充和扩展,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应逐步向市区外部转移,减少城市交通压力。

南城商圈:南城的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莞太大道两侧以及银丰路、宏远路、富民商业街等地。规划期内,以鸿福路和东莞大道为景观主轴,展示我市新型政企形象和现代商业、产业风貌,重点体现商务功能特色。商业网点的建设应以新型业态为主,以综合百货和综合超市为主力店,构建一个大型购物中心,配套品牌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以及各类品牌连锁餐饮网点等;购物中心及其配套网点设施必须与行政、商务的整体规划发展环境协调一致;设立配套的品牌商务酒店,引入知名金融机构、专业管理咨询公司和职业培训机构等商务服务机构,构建完善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博览会、洽谈会、学术交流和研讨会等活动,吸引各地商家,扩大东莞制造、研发的影响力,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万江商圈:万江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分布在万福路、教育路和万江汽车总站、华南MALL等地附近。规划近期,以商业网点集聚度较高的万福路和教育路为核心向外辐射。规划远期,将向西城路附近的万江商贸中心扩展。重点以华南MALL和麦德龙等大型商业项目为主形成购物中心,与旅游、休闲、娱乐等相结合,体现多元化服务特色。规划期内,应适度控制大型零售网点和大型购物中心等的建设;鼓励调整中型综合超市作为商业集聚地的主力店;扶持连锁经营;限制不规范的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鼓励大型网点与中堂镇的大型网点形成连锁与错位经营,以增强向西部各个镇区的辐射力度。

第十三条城市商业副中心

城市商业副中心要与城市行政区域相协调,辐射周边主要社区,是城镇商业组团的主要集聚地,带动区域需求升级。规划期内设立的八个城市商业副中心是松山湖、虎门、常平、厚街、塘厦、长安、樟木头、石龙。

松山湖副中心: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在《总规》制定的城镇体系中呈“弓箭”形空间构架,在我市由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向区域性商贸中心的转变过程中,具有支撑技术平台的核心地位,承担区域商务中心职能,是我市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的展示、交易及交流中心,区域研发服务中心、学术及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在松山湖大道两侧沿线逐步发展形成现代商业商务区域连接市区商业主中心。大朗、寮步、大岭山镇区的商圈发展逐步融入松山湖副中心,强化我市中部以现代商业元素为特色的商贸集聚与辐射作用。规划近期,做好商业网点设施的配套建设,规划调控其规模、结构、布局、标准及用地等方面,高起点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同时为远期规划建设预留发展空间。规划远期,完善商业网点功能、结构和布局;提高商业网点标准,增强商务辐射功能,为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地区提业支援服务和物流服务,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

虎门副中心:虎门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性商业服务业中心城镇。虎门应整合设计、培训、信息服务和物流资源,强化服装服饰、布料和皮具皮料批发零售业从珠三角辐射整个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商贸优势。规划期内,扶持和鼓励资金雄厚的商业批发企业向集团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发展。建立仓储式超大型网点,以加快交易周期,降低交易成本,培育、提升和强化自有品牌,引进和世界名牌。重点建设分别以银龙路为主轴线、以白沙拟建铁路枢纽为中心、以在建国际商贸城为主力网点的三个“1平方公里”的商业集聚区。将部分现有批发市场外迁至规划中的商贸物流中心,原地改造为面向城市居民服务的商业、休闲娱乐区;增加城市绿地,优化人居环境,从长远考虑提升商业中心的土地增值空间。

常平副中心:常平应凭借铁路枢纽的区位优势,发展成为东莞东部商贸流通业中心城镇。商业核心区由“田”字形的中元商贸区和常平大道为主轴线的镇中央商贸区构成。规划期内,应重点建设大京九物流基地;增强酒店业的商务、度假功能。在常平大道、常朗路、大京九物流基地及环城路一带逐步形成商品交易集散地;适度调控大型零售网点、星级酒店和批发市场的建设,着力调整业态,引导错位经营。

厚街副中心:厚街是我市家具业、酒店业和会展业的商贸重镇。商业网点的发展以珊瑚路、康乐路、东风路、学校路为主要集聚中心。规划近期,应以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为龙头,发展会展业,打造会展品牌。充分利用家具产业集群的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家具营销中心。规划远期,以专业化的会展设计、咨询和酒店服务、培训为重点,服务于全市会展和酒店市场。

塘厦副中心:塘厦是我市东南部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和商贸重镇。由环城北路、环城西路、塘龙东路以及迎宾大道等街区的商业网点构成镇中央商业区、综合性的商业区和专业街。规划近期,强化商业街区的综合商贸功能,加快商业网点“穿衣带帽”的翻新改造工程,控制大型零售网点、专业批发市场和酒店的建设。规划远期,突出商贸服务业对制造业和外向型经济的支援服务功能,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服务企业。塘厦商业网点格局的成熟与发展,应对清溪、凤岗、黄江的综合性加工工业基地和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产生互动型集聚效应。

长安副中心:构建功能明确、服务均衡合理的镇区商业体系。规划期内,镇北部中心区包括长青街、锦绣路两侧街区,配套金融贸易、办公管理、信息服务、大型商业及文娱等服务设施,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商务区;围绕沙头社区猫山涌形成以商业、休闲、教育、产业服务等为特色的城镇商业区。以产业和市场为基础,完善机械五金模具批发、展销功能,提高产销集聚度和辐射力,逐步形成机械五金模具集散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长安的商业网点建设还应与虎门、大岭山的资源进行整合配置,以其外资经济的优势与周边镇区形成商业消费的互补、互动。

樟木头副中心:大型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镇中心区和莞惠公路一带,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形成辐射珠三角的商品流通集散地。规划期内,以服务于人居环境建设和配套房地产发展为目标,完善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副中心的功能。规范和提升现有商业网点管理水平,提高樟木头粮油饲料批发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的档次和集聚效应,以规模经营带动周边镇区经济发展。

石龙副中心:石龙是东莞市东北部的商贸古镇,应融合岭南文化,以IT产业发展为引导,贯穿“高效、精品、优质”的品牌理念,形成一个集约统一、独具魅力的镇区商业整体营销模式。规划期内,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旧城中山路、绿化路和兴龙路为主的商贸区,新城以龙城路为主轴、东至京瓷路、西至裕兴路的商务区以及西湖五金、服装市场集聚的批发流通区。应以绿化路欧美风情商业街引领区域消费时尚,以IT产品专业街区形成展示和营销我市IT产品的窗口和集聚区。石龙商业网点对我市北部镇区的商贸发展起到区域拉动和辐射作用。

第十四条城镇商业组团

为推动城镇商业发展,完善城镇商业体系,在规划期内形成商业强势联合,扩大产业影响力,有效地带动东莞市各个镇区的商业网点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根据不同规模、等级城镇间现有商业功能基础、产业分工、效益差异和竞争力差距,按现行商业集聚、运行能力与产业亲和力,将东莞市的城镇商业体系规划下述商业组团:

高新技术与信息产品商业组团:西北部以石龙镇和石碣镇为主力镇区。石龙的“三网融合”、E-town综合门户网站、数字社区和96993社区服务系统成为对外展示东莞市IT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规划期内,应重点建设石龙的高新技术产品专业化展示展销厅和电子产品营销专业街区,以推动石龙、石碣、石排、企石、高埗等周边地区的高技术产品交流与贸易。东部以塘厦、清溪与黄江为主体,向南延伸拉动凤岗高科技产品交易市场发展,构成电子信息产业的强势组合。寮步应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新技术应用与研发能力有效整合,形成促进东西两个商业组团交流、联合与差异发展的高新科技产品发展带。规划期内,应充分发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在高新技术方面的积聚效应,培育和构建我市具有代表性、特征性的信息产品交易市场。

会展商业组团:西部组团主要由南城、厚街、长安和虎门组成。南城的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将与厚街的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协调联动,组织电脑资讯、家具、服装、机械五金模具和汽车供销资源,统一运作我市的文化品牌专业展销会,实现会展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运作,扩大东莞会展品牌影响力。东部组团以常平、大朗为主。规划期内,配套常平会展中心建设,组织好大京九农交会及大朗国际织交会等专业会展。

汽车商业组团:由寮步、南城和厚街组成,在汽车销售的基础上,延长汽车产业链,加快汽车零配件、汽车用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配套各项汽车服务业的发展。组团的发展应注重不同品牌、不同档次的汽车经销商的集聚度,为不同的消费者提供充足的选择余地。汽车专卖店在空间布局上应采取“条块结合”,既有沿街条形分布的小型品牌专卖店,又有块状空间格局的大型汽车交易中心和展销厅,且必须具备足够的展示场地和安检、保险等配套服务,并以专业化的技术向顾客提供系列化延伸服务,以高品质、专业化的优势淘汰品质差的专卖店和经销商,以全方位服务赢得客户信赖,最终树立名牌美誉度,实现商家的经济效益。汽车营销应率先与国际服务商接轨,从网点的布局到市场定位,从配套设施到整体形象,进行组织化的系统营销,提升市场竞争力。

服装商业组团:主要以虎门服装服饰、大朗针织服装的生产和批发为支撑。规划期内,二者在服装品类上实现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形成较完整的服装产品分销体系,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东莞服装品牌、品种的影响力,创新服装款式,引领服装服饰消费时尚潮流。

家具商业组团:主要由厚街和大岭山组成。厚街以名优家具设计、加工、展销为优势,大岭山以家具和原材料生产为主,二者可充分整合资源与优势互补,形成完整的生产营销链条,创新产品和售后服务机制,建立客户信心,扩大生产规模和品牌影响力,拉动周边配套商业与产业发展。

旅游服务商业组团:南部组团主要由虎门的鸦片战争博物馆、威远岛旅游区和松山湖生态景区组成,是东莞厚重的历史与现代科技、生态相结合的主题旅游组合,将给人鲜明的感观与形态体验。适时考虑将道滘美食与厚街酒店服务融入主题旅游,创新消费热点。北部组团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莞城的可园;石碣的袁崇焕纪念公园;石龙古镇的地王庙、祠堂文化、特色商业街和国际龙舟赛活动;茶山的南社古民居群落;高埗和万江的水乡特色旅游;石排的燕岭摩崖石刻、土特产品;东城的榴花公园。东部组团以回归大自然、享受生态环境、休闲娱乐运动为主题,彰显樟木头观音山、谢岗银瓶嘴森林公园、常平隐贤山庄等旅游资源,突出环保、自助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的营销内容。规划期内,应考虑配合各组团旅游时段与当地文化、商业活动,统筹规划旅游线路、食宿和购物网点,达到旅游、观光、购物、休闲相互融合的目的。

日用小商品商业组团:东部以樟木头为主力,依托铁路货运和新建成的汽车客运中心,建设小商品批发市场;东北部以企石的小商品城和桥头的儿童文化商品市场为主;两者与西部虎门拟建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及寮步的灯饰市场形成东西呼应态势,成为辐射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小商品集散地。

花卉盆景商业组团:市区东侧组团以茶山镇为中心,西侧组团以万江小享社区的“花卉博览中心”为核心向西部拓展。茶山、高埗、望牛墩、道滘、洪梅、中堂具有“三高”农业基础和土地资源,适合与万江的花卉展销进行优势互补,为万江及周边城镇的房地产绿色环境开发提供生态产品服务。借助“三高”农业产品和生态环境,开展“农家乐”、“时令果菜采摘节”等旅游项目。

农副产品批发商业组团:规划期内,为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交通,应协调发展东莞市西部的中堂、中部的东城—大岭山一带、北部的石碣、南部的虎门和东部的常平—樟木头一带的五个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组团,每个组团应以不同特色的批发市场为主力,构成生鲜、蛋禽、果蔬、副食、粮食营销功能配套齐全的规模化整体,以满足全市需求,辐射珠三角地区。

第十五条社区商业组合

时尚社区商业组合:社区居民以中、高收入者为主体,消费能力强,消费半径大。社区商业网点主要定位于满足其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网点设置应与其生活氛围和环境协调,网点应采取在社区会所集中设置的原则,保证人居环境的整洁、交通顺畅。会所的商业网点主要以小型24小时便利店、小型生鲜超市、家政服务、小型连锁品牌餐饮店等组合而成;店面应以租赁方式经营,以便于物业的统一管理。

经济社区商业组合:经济社区以工薪阶层和本地化的外来人口居住为主,年龄和文化层次相差较大,是需求多样化的群体。这类小区居住空间和人口相对密度较大,安全和人居活动环境的卫生条件与私秘空间至关重要。因此限制在居住区内新设底商形式的商业网点,应在其临近的和步行10分钟路程内的街区设置以大、中型综合超市为主力店,以生鲜超市、连锁经营的小型专业店和专卖店、大型餐饮店(或食街)等服务性网点为配套。

村改居社区商业组合:针对村改居社区和建设尚不规范的旧宅基地和新宅基地的集聚区,在规范居住区建设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居民和租住该地的外来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网点组合应沿其主要街道或街区的交叉路口集中设置,以保证居住区的安宁、舒适和方便。网点组合应按实际人口设置中小型超市、生鲜超市、24小时便利店、快餐店以及服务维修网点,配套报亭、小书店、邮局、储蓄所等设施以满足居民生活必需品就近购物的需求。目前,全市各村集贸市场基本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因此,规划期内,村改居社区现有的集贸市场应规范经营行为,提升经营档次。

工业园社区商业组合:厂区集中的工业园社区内,网点组合的建设应注意利用绿化带的空间阻隔,营造宽松、舒适的休闲和消费环境,以利于消费群体的聚集。网点以中型综合超市为主体,配套小型餐饮、洗衣、美容、公话超市、耐用消费品租赁、二手货商店、邮局、储蓄所等网点。在厂区分布集中且数量较多的地区可设置大型量贩店或均价店,店内设置休闲座椅和快餐区,给企业员工营造一个集休闲、购物、交往、消费于一体的便捷和舒适环境。

第十六条商业街

综合型商业街(包括传统商业街和现代风情商业街)

传统岭南文化特色商业街:以莞城的振华路、大西路、中兴路,石龙的中山路,道滘的兴隆路等为代表。这类商业街应以深厚的岭南文化精粹作为底蕴,其商业布局应在保持和恢复传统街市格局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改善交通系统,提高卫生环境质量,完善安全、消防条件,突出经营特色,以现代化的运营方式经营传统商业项目,树立品牌形象和城市整体形象。规划近期,应对街道建筑进行进一步修复和环境改造,尽可能还原街道古貌,增加街道的公共卫生设施及自动取款机等现代服务设备;增设绿化、观赏设施和可供游客休憩的凉椅、凉亭;限制街内机动车辆的通行,设置配套的停车场地。调整街道两侧店铺的业态、业种,引入适当比例的传统风味小吃店,引导其突出地域商业特色;提升商品经营档次,限制与商业街整体营销风格不相符,甚至污染、影响周边环境的商业网点的设立。规划远期,强调街道文化内涵的体现和品牌形象的树立,贯彻“文化兴商”的理念,系统地展示商业街的发展历史与经营特色,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类历史文化等旅游与培训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

现代风情商业街:以莞城的西正路—市桥路、新芬路、新风路,东城的花园路、万江的万福路以及一批新开发、规划的商业街为主,如东城风情步行街、愉景步行街,南城富民商业街、常平国际风情步行街、石龙汇联步行街、虎门步行街等。这类商业街应突出引领时尚消费潮流和国际文化趋向,与传统商业街形成鲜明对比与错位,确立季节和文化消费主题。

专业型商业街

餐饮专业街:完善南城银丰路饮食一条街、厚街珊瑚路美食街、望牛墩中华美食街、桥头风味食街、大岭山朗尾埔饮食商业街、石排食街等餐饮专业街。规划期内,应引进不同风味、不同档次、不同文化的餐饮网点,配套一定比例的娱乐休闲设施,注重商业街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建立。突出“绿色、安全、环保”意识,改善餐饮店的卫生环境和排污设施,规范食品卫生经营。政府可作适当引导,以商家入股、参与等形式在饮食街的周围建设大型停车场,改善街道内车流混杂、停车困难的状况,提高消费吸引力。

其它专业街:包括五金机电、装饰建材、电子通讯等专业街。如向阳路电讯专业街、八达路五金机电专业街、育兴路—红荔路装饰建材街等。规划近期,要规范经营管理,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鼓励品牌商、加盟连锁经销商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规划远期,促进商品的集约化经营,引进大型专业店、仓储式卖场等新型业态,让更具规模、更有实力和品牌效应的大型连锁企业进行更加专业的服务,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费用,节约社会资源,促进专业街向综合型商业街或大型专业市场转化,在经营上更具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功能。

规划期内,我市商业街应由政府或行业协会引导成立各自的商业街管理机构,从经营城市的理念上统一管理商业街,调整商业街的网点布局,改善商业街的发展环境。逐步提升商业街的文化蕴涵、商业经营和管理档次,充分发挥岭南商业文化中开拓进取、多元融合的特性,真正使商业街成为我市商业增长的新亮点和现代生活时尚的一部分。

第十七条商品交易市场

商品交易市场是各类商品集中、公开交易的固定场所,在我市多具有批零兼营或以批发为主的交易方式。按照所交易商品的不同,商品交易市场通常又分为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其他商品交易市场。规划期内,应立足现有市场资源的整合和改造,在提升现有市场规模和档次的基础上催生一批交易主体组织化、交易方式现代化、交易商品标准化,具有多种服务功能、规范化的中高级批发市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原则上设置在城市主、副中心,镇区商业繁华区内不再设立污染环境、堵塞交通、有碍市容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市场经营档次,规范经营行为。鼓励大型专业市场的建设与物流基地相结合,以现代物流支持市场发展。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加快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交易方式的引入。我市交易市场的建设、改造要严格按照《总规》的用地规模和网点规划审批,避免重复建设。

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市场是专门进行农产品及其相关副产品交易的固定场所,又分为集贸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集贸市场:我市集贸市场按居民的集聚分布在各个社区,通常以肉菜、果品等农产品的交易为主,也有兼营少量日杂百货。交易方式以批零兼营、零售为主。规划期内,应对现有集贸市场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经营档次,创新经营模式,优化消费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我市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包括粮油批发市场、副食专业市场、干鲜果品市场、茶叶市场和禽肉蛋批发市场等。按照“区域均衡”的原则,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商品数量和种类及其分布应能够提供满足全市居民基本日常生活饮食需要。

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我市居民“菜篮子”工程中的重要流通节点,发挥着全市乃至珠三角地区农副产品集散及价格形成功能。在规划期内,我市农副产品批发流通体系将以均衡分布、各具优势特色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呈组团方式辐射全市乃至珠三角地区。虎门市场以北菜、海产、干鲜类产品为经营强项;石碣市场以出口蔬菜批发交易为主;常平和樟木头市场依托铁路公路交通条件,突出粮油饲料批发经营优势;中堂、东城以农副产品为特色;大岭山以果菜、副食为特色;东城及常平依托三鸟批发市场,形成本市三鸟批发的龙头。我市原则上控制新设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生产资料市场

我市的生产资料市场主要包括机械五金模具市场、电子材料市场、塑胶原材料市场、布料辅料市场、皮料市场、夹板木材市场、钢材建材市场等。生产资料市场交易商品大多规格统一、大批量交易,便于实施标准化管理、交易和流通。在传统交易方式下,这类商品需要占用大量仓储用地,库存量大、运输成本高。规划期内,生产资料市场应率先与物流中心联合,新建或改建市场选址应当向物流基地或物流中心靠拢,利用其仓储、运输等配套设施和专业物流服务公司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在市场标准化、规范化运作基础上,加快市场信息化步伐。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无形”市场,开展网上交易,减少交易中间环节,节省土地资源空间,优化城市资源配置。生产资料市场原则上设置在有相应产业基础和市场资源,能配套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镇区。我市的城市商业主中心应适度控制新建生产资料市场。

对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和污染性的化工产品,其设置和交易场所应远离市区和居民居住地,符合市产业布局规划、环保与安全法律法规。经营者必须具备专业资质和安全资质,且实行专业市场规范经营。

其他商品交易市场

其他商品交易市场包括服装市场、鞋业皮具市场、家具市场、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图书市场、灯饰市场及以旧货交易市场和旧机动车交易市场为主的特种商品交易市场。

这些市场涵盖商品类别多、差异大。从形成原因来看,可分为与本地产业互动的产地型市场、与本地消费市场相连的销地型市场和依托本地铁路、水运、公路等交通优势规划形成的集散型市场。规划期内,我市应注重培育大型市场集群和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应对加入WTO后与国际大型批发集团的激烈竞争。一是产地型市场,其建设应与本地优势产业相结合,通过展销、大型会展的形式提高市场知名度、宣传本地产业形象,大力推广和鼓励经销商制,使本地产业的生产、销售、消费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延伸市场功能。对于具有原创性的产品市场,如大朗的毛织市场,应注重市场建设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完善市场交易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序和机制。二是销地型市场,是直接面向消费群体,以零售和批发为主。规划近期,提升现有市场的硬件设施和经营环境,培育商家的品牌意识。规划远期,积极引导市场向现代大型仓储式、量贩式超市转型。三是集散型市场,承担了物流中心原始的商品集散功能,依托交通便利、廉价地租或原有的基础设施等资源优势,易于向物流中心转化。规划近期,完善市场的电子信息系统和相关产品标准,迁移地处闹市的市场,配套物流设施。规划远期,引导市场转型,鼓励有实力的物流企业介入市场运营。

旧货交易市场:是整合可再生资源和可重复使用的商品进入社会资源再循环的重要交易场所。规划期内,应在政府引导下制定详尽、规范的旧货交易市场的准入标准、资质和规范,以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卫生性和环保性。对旧货交易市场的经营者在运营资金、诚信度、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对从事交易价值较高的旧货交易的企业和市场,应明确规定其在经营前必须先建立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对入场交易商品的来源、交易客户资料等信息作详尽登记,并在售后跟踪保留服务信息,以便查询备案。规划近期,可在远离繁华市区的区域开设1-2个大型的旧货交易市场,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广;规划远期,我市大型旧货市场不应超过4个。

旧机动车交易市场:规划期内,在市区外可设置不超过2个(含2个)旧机动车交易市场,交易企业实行入场集中交易、管理。旧机动车的交易应符合我国交通管理和汽车使用标准、交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适时引入拍卖制,实行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价拍卖制度。

第十八条物流基地

规划期内,我市将建立以虎门港、常平、松山湖三大物流基地为龙头,面向全市以及珠三角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物流服务;以其它物流中心为补充,提供专业物流与物流配套服务的城市物流体系。

我市物流业的功能定位是:服务于我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发展战略,利用由港口、铁路和公路网络构筑的基础设施优势和市场优势,把东莞建设成为大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物料供应中心和产成品仓储转运中心;发挥城市功能互补优势,将东莞建设为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和大珠三角区域的生活资料后勤供应和储备基地、成为衔接大京九沿线和珠三角地区的双向物资集散要道。

虎门港物流基地:位于虎门出海航道要冲,拥有珠江干流黄金水道最好、最长的深水岸线,而且深槽靠岸,港区泊稳条件好。虎门港包括麻涌、沙田、沙角、长安和内河五大港区。规划期内,做强做大虎门港保税物流中心,港口以货物中转、拼装、配送和预配送为主,主要服务于中低值、大重件、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石化、家具、五金机械、服装、玩具、纸品、木材和粮油等行业,运作方式主要为海陆联运、海铁联运。规划近期,立足我市和邻近城市港口物流需求;规划远期,面向整个珠三角地区,发展成为华南沿海港口群中继深圳、广州之后的又一物流、集散、储运功能强大的综合性港口。

常平大京九物流基地:常平的东莞站和东莞东站是大京九、广梅汕、广深铁路的交汇处,铁路运输功能配套齐全,是华南地区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之一。规划期内,常平大京九物流基地立足本市、面向珠三角,背靠大京九,辐射省港澳,连接虎门港口,开拓海铁联运。以现有的常平粮油饲料批发市场和铁路货场大宗货物流通为基础,重点发展农副产品、食品、工业品及原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的批发、流通加工中心、配送中心和中转联运中心,使之成为衔接大京九沿线和珠三角地区的双向物资集散基地。

松山湖物流基地:位于我市松山湖北部,紧邻松山湖北部科技产业园和莞深高速公路,以精细和专业物流需求为主要服务对象,重点为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利用优越的交通和高科技优势,集聚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建设成为我市以精细物流为主导的专业性物流中心,满足产业高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需求。规划期内,松山湖物流基地将依托人才和高新技术优势,建设全市的物流信息系统,为全市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第十九条会展中心

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与商品流通交易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产物,具有强势产业带动作用和直接的品牌经济效应。我市目前已逐步形成电子信息、服装、家具、玩具、五金模具等优势产业和商贸交易的会展体系,现有的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和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两大专业展馆发挥会展产业主力作用。规划期内,除考虑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内可设立更具特色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外,原则上不再新增展馆项目。将注重现有展馆设施和资源的深度整合,建立健全会展市场的准入机制,提升会展档次、专业化程度、文化内涵,促进外向型发展;重点拓展服务我市制造业、打造产业品牌的生产服务性展会,推动和提升产业集群的集聚力和影响力,建立健全会展推广机制、营销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品牌展会,增强国际竞争力;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和企业办展;发展与会展中心相配套的第三产业;实现会展产业化,树立和打造东莞会展的国际品牌形象。

第二十条酒店

规划期内,调控四、五星级酒店的建设,适度发展三星级中档酒店;鼓励发展品牌经济型酒店,扶持本地酒店企业向连锁化、会员制发展,建立、健全梯级合理的酒店体系;对现有高档酒店,鼓励其注重市场细分基础上的错位经营和资源整合;引导酒店业向度假酒店、商务酒店、会议酒店等主题型酒店发展,满足各种消费层次的需求和对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更加规范、优良的服务和更加实惠的性价比吸引商务、旅游消费群体;发展具有大型会务、培训等专业商务接待能力的商务型酒店,在配合我市现代会展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为周边地区提供更专业、更全面、更完善的商务服务;在具备旅游资源优势的地区建立一定数量的家庭旅馆、度假公寓,以满足自助游等市场的特殊需求。

第六章商业网点管理措施

第二十一条各类商业网点的设置除按本规划执行外,还应符合国家和省市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本规划主要用于新建商业网点的指导。已形成的各级商业网点的改造、改建应参照执行。

第二十三条新设立或扩大至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零售网点和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以下统一简称为“开设大型商业网点”),应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有关资料上报至市流通主管部门,由市流通主管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本规划文本第二十四条,组成听证委员会和举行听证会,对其设立的可行性进行论证,使大型商业网点开设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网点发展规划。

第二十四条我市大型商业网点听证委员会由市经贸、发改、城市规划、交通、国土、工商、环保、市政、旅游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有关的商业、规划和法律专家等人员组成,由市流通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工作。听证会参加人员包括听证委员会成员、拟开设大型商业网点方和听证会代表等。听证会代表包括镇区流通、城市规划、工商等部门和街道代表,相关行业协会代表,大型商业网点拟设立地的居民代表及相关同行代表等相关人员。

第二十五条听证会出具意见后,拟开设大型商业网点方持听证会的综合意见,到市经贸、发改、国土、城市规划、工商、外经贸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有关部门应将听证会意见作为项目审批的依据。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设立大型商业网点,听证结束后按照外商投资的相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大型零售网点的建设与改造,以整合、提升、培源、固本为指导原则,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规范发展、提高水平为内涵。严格控制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零售网点的设置,纳入我市“一主八副”的商业主、副中心,可根据商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放宽;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及以上大型零售网点的建设与改造亦应根据镇区实际商业存量和总量规模适度控制发展;鼓励大型零售网点错位经营与结构调整;对大型购物中心应视其经营状态进行数量和结构调控;鼓励零售网点集约化、集团化、连锁经营;鼓励小型零售商业网点加盟和加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规范管理,建立服务和质量管理诚信机制。

第二十七条我市商业街应遵循适度控制、优化结构、统一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发展。商业街的建设与改造应以综合性经营为主,纳入大型商业设施范畴,实行单独上报、审批,遵循与开设大型商业网点的同类听证、管理办法;对现有商业专业特色街区加强引导,实行非终身命名制;引导商业街的规范化管理,成立有商家代表参加的各商业街的统一管理机构。

第二十八条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应充分考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运用电子商务手段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商品来源和商品走向的监督机制,引入物流配送、商品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

第二十九条酒店建设与发展遵循一个镇区可设置一家四星级以上酒店的原则。已有四星级以上酒店的镇区,新建四星级以上酒店必须按规定严格审批,并逐步实行听证制度。

第三十条大型商业网点的建设与改造必须按我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设置相应停车场地。

第三十一条禁止在居住区底商新开设具有安全隐患、污染环境的化工、餐饮、娱乐、洗车场、集贸市场等商业设施。底商网点的设立与管理应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已造成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的网点应限期逐步退出市场。

第三十二条住宅禁商,属居住性质的房产不得擅自改变用途。禁止房地产项目与大型商业项目捆绑立项,新建房地产项目与大型商业用地项目要分别单独立项;新建居民区必须按总建筑面积的相应比例和社区网点设置原则预留配套的商业网点建设面积;新增和调整的商业用地,属经营性用地必须纳入土地有形市场进行招标拍卖。

第三十三条各职能部门应根据本规划制定相关的实施意见或管理办法,以保证规划的执行。

第三十四条做好本规划的宣传工作。根据东莞市建设重点和市区商业网点规划要求,滚动提出商业网点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向社会公布阶段性的鼓励、允许发展和限制、禁止的设施项目类别,引导社会投资。

第三十五条积极推广高新技术的应用,走科技兴商之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商业网点建设、运营管理、服务的技术含量。在条件成熟时,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对商业网点进行动态管理和监测。

第三十六条鼓励和扶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全面推进商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积极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流程;抓住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展虚实网络相结合的电子商务,推广网上采购、网上交易和网上服务,带动流通交易方式和服务方式的革新,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

第三十七条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逐步建立行业协会,完善行业规章,加强对商业网点设置的指导、监督和协调,实现行业自律管理。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对商业网点投资的有效引导与服务作用,制定相关的行规行约、经营规则等自律性规章,使该行业能在守法自律中发展壮大。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研究和规划图则四部分组成。规划文本与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效力;规划说明书是规划文本的补充说明;基础资料研究汇集了本次规划编制中搜集的相关数据与参考信息。

第2篇:商业网点范文

一、疏散出口数量

关于出口数量,因为商业网点术语中并没有直接提到,且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中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定义相同,这就给设计带来不同的要求,现将不同规范中所涉及得到的条文罗列如下:《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0045—95(2005年版)中第6.1.8条:公共建筑中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不超过60m2时,可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0.90m。公共建筑中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不超过75m2时,可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40m。《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中第5.3.8-1条:公共建筑和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中各房间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该房间相邻2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设置1:1房间位于2个安全出口之间,且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20m2,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0.9m2除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外,房间位于走道尽端,且由房间内任一点到疏散门的直线距离小于等于15m、其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1.4m。据了解,深圳某些建筑消防支队执行《高规》GB50045—95(2005年版)中第6.1.8条,面积超过75m2时要求两个疏散出口,且要求相邻2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而郑州市无论多高层均执行《建规》GB50016—2006中第5.3.8-1条,当底层超过120m2时要求两个疏散出口,有些城市执行各自不同的地方规定,比如上海重庆等城市据了解一个疏散出口即可,并无其他要求。

二、层高

商业服务网点层高的要求主要来自《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中第9.1.6条:住宅建筑的防火与疏散要求应根据建筑层数、建筑面积等因素确定。注:1.当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应将住宅部分的层数与其他功能空间的层数叠加计算建筑层数。注:2.当建筑中有一层或若干层的层高超过3m时,应对这些层按其高度总和除以3m进行层数折算,余数不足1.5m时,多出部分不计入建筑层数;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根据商业服务网点的定义,住宅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设置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设定为一层二层,而根据上述条文每层按3m计算,余数大于或等于1.5m时,多出部分按1层计算。则一层加二层的总高度最多为3+3+1.5=7.5m,大于7.5米则应计算为三层,这就不能再归为商业服务网点的定义了。本人认为两层7.5米的层高实际也是能满足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等功能的,但精明的开发商哪里满足于做上述几种功能的建筑,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实际设计中商业服务网点的地上一二层的总高度往往能做到8.5米左右或更高,实际用途大部分被改为大商业、餐饮或其他类型。

三、节能

商业服务网点的节能设计有如下两种观点:观点一,住宅为居住建筑,节能计算依据为国家或各省市所制定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而商业服务网点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理应而且必须按公共建筑设计标准来计算节能,因其所适应的标准不同,计算方式也不同,结果没有可比性,因此应分开计算,分别达到所需要求。观点二,商业服务网点的确为公共建筑,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住宅节能比公共建筑节能所执行的标准要高,按国家规定,以寒冷地区来说,住宅执行节能65%标准,而公共建筑执行节能50%标准(部分省市执行节能65%标准),所以全按住宅节能结算所得结果更能起到节能的效果,在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在国家一再提高(而且仍将提高)节能标准的趋势下,这种做法应得到提倡,而且,根据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民用建筑工程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09J801设计说明中深度规定条文的3.15.1应认为:商业服务网点按住宅计算节能应为允许的。第3.15.1条本工程为建筑,建筑应执行标注和地方主管部门的规定。注:公共建筑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居住建筑执行不同气候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注,有些地方也制定了严于国标的地方标准。有些建筑为综合楼,建筑下部为公共建筑,上部为住宅,此种情况分别执行两个标准或按较严的标准。

四、结语

第3篇:商业网点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对公业务 营业网点 转型研究

一、前言

对商业银行对公网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商业银行网点对公业务转型存在网点规划建设不科学、网点定位不准确、窗口设置与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善、对公柜面人员配备相对不足、对公柜员综合素质不高、对个人客户和对公客户在服务上存在失衡、银行内部业务管理和营销意识不完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网点对公业务转型的实施框架,从网点规划选址、网点功能的准确定位、网点功能分区的优化、网点对公业务岗位设置、对公业务的营销平台优化、对公网点的业务流程优化、配套机制和规范化建设、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风险防范和管控九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商业银行对公网点转型现状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对公业务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然而在实际的业务中,商业银行的对公业务远没有对私业务发展的好。因此,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利润,实行了对公业务网点转型。然而,在转型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网点规划建设不科学

在网点选址上,缺乏对周边的客户群体、发展潜力等科学有效的分析,甚至某个网点的选择只是为了服务某个单位客户,导致发展空间有限;在装修方面,不考虑营业厅的面积、客户层级等因素,而是追求与其他网点装修风格相统一,缺乏针对性;在业务区域划分方面,存在对公区域业务设置不合理的现象。

(二)网点定位不准确

商业银行无论是在市场定位上,还是在客户定位和业务功能定位上,都存在着网点定位不准确的情况。比如有的网点周围没有对公客户,却仍开办对公业务,造成人员的浪费;有的网点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却仍然设立了专用理财室等。

(三)窗口设置与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中,都存在着专职对公服务窗口设置相对不足的情况,而且,在这些现有的专职对公服务窗口中,所配备的硬件设施还不完善,有的办理对公业务的网点缺少叫号机,有的缺少对公VIP窗口。

(四)对公柜面人员配备相对不足

人员配备不足,就会出现一人兼职多项工作的情况,这在无形中加大了落实岗位制约的难度,而且,即使已经深化了前后台分离项目,依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前台来完成,这也导致网点对公人员出现不足。另外,对于对公业务岗位,其风险防控的要求要更加的严格,然而实际上柜员岗位的设置多数是综合柜员岗位,很难达到对公岗位的专业要求,使得对公柜面人员不足。此外,随着零售网点转型的开展,要求零售网点人员的配备必须要达到8人,然而因为总体人员不足,对公柜员只好兼职对私业务。

(五)对公柜员综合素质不高

从对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对公柜员素质的调查中可知,对公柜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够达到商业银行对公网点转型的要求,所以,对公柜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六)对个人客户和对公客户服务失衡

首先,对优质客户的区别对待。对于优质的个人客户,商业银行会通过发放金卡、白金卡等方式来区别于普通的个人客户,而且会在银行内部为优质个人客户设立专门的理财顾问、贵宾服务区,还会优先为优质客户办理业务;而对于优质的对公客户,既没有尊贵身份的识别标识,也没用优先办理业务的特权。

其次,在服务效率上失衡。在实行网点转型以后,商业银行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为提高服务的效率,比如使用排队叫号服务系统、设置高低柜等,有效的节省了个人客户排队等待的时间;而在对公业务中,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网点对公服务窗口特别少,甚至在个人业务繁忙时,还要办理对个人业务,延长了对公客户的等待时间。

(七)银行内部业务管理和营销意识不完善

银行内部业务管理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绩效考核机制上,目前,商业银行柜员的绩效工资都来源于产品营销买单,实行“谁营销谁受益”的考核办法,极大的调动了柜员营销的积极性,然而这只是对个人业务的营销体现。在对公客户上,由于对公客户数量少,而且产品相对复杂导致营销时间长,所以绩效考核制度比较难以实现,柜员的工作积极性就会极大的降低。

在营销意识上,商业银行的员工主动营销意识比较薄弱,尤其是对公人员更是缺乏主动营销的意识和市场意识,每天只是坐在柜台里进行核算而不问营销。

三、商业银行对公营业网点转型的实施框架

(一)网点科学选址

在网点选址时,首先要充分的考虑地址周围的客户群体现状、交通情况、资源情况等因素,其次要根据具体营业网点类型的不同,确定考虑因素时的侧重点。在以对公业务为主的营业网店的选址上,要侧重考虑形象和交通因素。

(二)网点功能的准确定位

网点的具体业务功能要根据各种相关要素来确定,比如营业面积、客户群体、存款结构等。再根据网点类型、业务种类、对公账户数量等来设置对公、对私功能区域、人员配备等。对网点的功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后,还要对其发展情况进行监控,从而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的调整网点的功能。

(三)网点功能分区优化

网点内的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客户等候区、高低柜业务、对公贵宾理财室等,对这些功能分区进行优化主要是为了给客户营造一个舒适、方便的交易空间。以高低柜业务为例,在充分明确对公业务种类的基础上,科学的划分高低柜的业务,让客户体会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四)网点对公业务岗位设置

商业银行对公营业网点转型实质上是将对公业务从单一的交易核算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功能的转变必然会带来岗位的改变,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下,将对公业务转型的岗位设置为“五岗位一角色”,即:委派营业主管、营销主管、业务主管、柜面客户经理、对公柜员、大堂经理。

(五)对公业务营销平台优化

首先将对公柜面产品进行分类,可分为基础性产品、结算量产品和延伸服务产品,其次再根据具体的产品采取有针对性的销售,销售完成以后要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六)优化对公网点业务流程

优化对公网点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对对公客户服务流程和业务操作流程进行完善,满足客户个性化和多样化服务的需求,二是加大电子验印系统等硬件设施的推广和使用力度,三是对于前后台业务分离分步进行。

(七)配套机制和规范化建设

要针对对公业务建立相应的操作性强的考核机制、工作流程、服务规范以及规范化建设。

(八)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

随着对公业务网点转型的发展,建立一支会结算、懂产品、擅长营销的队伍是十分有必要的,另外,还要加强对对公柜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建立其主动营销的意识。

四、结束语

通过对商业银行对公营业网点转型现状的分析,制定了相应的转型实施框架,促进对公营业网点转型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对公营业网点转型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提升对公业务的质量,改善网点人力资源配备上不足或者剩余的现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营造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宋绪超.公司业务投行化趋势下商业银行对公业务转型研究[J].华北金融,2014.

[2]马雷,颜卢,林风.商业银行零售网点转型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卫团胜.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中的人力资源困境破题[J].黑龙江金融,2014.

第4篇:商业网点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营业网点 网点转型

一、商业银行重要的战略选择是零售业务

银行的零售业务是相对于批发业务而言的。它是指商业银行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依托高科技手段,向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提供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包括存取款、贷款、结算、汇兑、投资理财等业务;而批发银行业务是指银行针对大企业、集团、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它们的主要区别有:一是零售银行的费用成本要比批发银行的高;二是客户对象主要是个人客户,因此流动性比批发银行强;三是交易零星分散且金额较小,所以贷款风险很低。

1960年之后,为适应经营环境变化需要,很多银行通过增设信用卡、消费信贷、私人银行等部门来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同时将经营重点转向零售业务。现在,很多商业银行核心转型战略——以批发业务为主以零售业务为辅。之所以如此,主要由如下因素导致:

1.金融客户的差异化产品需求特性。按国际通用标准衡量,到2010年,中国将有1.7亿人口步人中产阶层,金融消费需求随着个人收人的持续增长和价值分化而不断升级,其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个性多样化。因此,为适应环境变化,商业银行也应同步调变化。

2.巨额存贷款差的存在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将企业过剩的资金贷放出去,从而导致较低的利息收入。对融资议价能力强大的企业而言,它们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的主要方法是直接融资。这样一来,企业就获得了贷款,而银行只获得很低的利息收入。而零售产品却能够带来较大的非利息收人,出于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零售业务战略就成为其最佳选择。

3.资本充足率的法定要求带来的资本压力。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银监会将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才叫做资金充足的商业银行。为达到这个标准,扩张批发业务相应的就要增加银行资本,这对银行而言是比较困难的。相应的,零售业务资本压力就较小,因为理财业务、保险等占了很大比重,它们都不算风险资本。

4.商业银行核心转移被用来作为应对外资银行竞争的手段。据WTO相关协议规定,于2006年底,我国金融业已全面开放,大量外资银行如摩根大通、汇丰、花旗、渣打等银行都进军中国,它们争夺的对象就是零售业务的客户群。如果没有竞争性产品和服务特色,各大银行难免造成客户流失情况,因此,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并提升服务特色是最佳应对策略。

二、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是渠道建设

渠道建设对零售银行的市场拓展起着决定性作,主要包括了物理网点、自助机具、电子银行三种类型,其中后两者都是新兴的,随着它们的出现,前者的功能在承担为客户提供交易方面开始有些降低,但在金融产品的交叉营销和对高价值客户的增值服务领域却大幅度的提升,到今天为止,仍然因为它有着能够实现与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项独特优势,占据着服务客户、销售产品的关键地位。

1.物理网点能够提供面对面的金融服务,是实现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大多数的客户没有专业的金融知识,同时也并不是很了解银行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和具体情况,在进行金融产品的投资时,不仅要像其提供丰富详尽的信息咨询,还要给予专业的指导,而一般都配备大堂、个人客户、理财经理等专业的金融服务人员,不仅能够与他们充分沟通,还可以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财富管理中心等网点,是为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私密的主要场所,它既是专门提供高品质专业理财服务的机构,同时又是一个集私密、专业、个性等特点于一身的金融会所。随着这类客户对理财、增值服务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及逐渐加强的隐私保护意识,于是,对其的需求也会相应的增多。

3.网点的现金服务功能(特别是大额存取款业务的办理),是其他渠道所不能取代的,作为流动性最强的支付工具,现金依然会是进行日常经济交易的主流手段,因此,银行的这项服务还是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

4.现阶段物理网点仍然是主要的途径,来实现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资金借贷。由于存在的较大风险隐患,银行在与贷款对象发生交易时,很多的因素需要面对面核实,所以,它也就成为重点场所,让借贷双方进行交易。

三、网点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思科公司于2002年提出了新网点主义的概念,其认为,世界的银行业正在进行经营策略从单一(即传统的实体营业网点中面对面进行手工交易)到多渠道的过渡,而且还指出对传统营业网点的重新定位和改造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同时,“网点转型”被IBM公司提出,并率先引入国内,是指银行网点依据“随需而变”理念,服务内容从提供单纯的存取款和结算,转向灵活的多种个人金融产品,以及销售与咨询。同时,网点的基础设施、服务环境、业务流程与管理模式都要相应的随之改变,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人的目的,向优质客户提供更好地服务,并确保其能在所有渠道获得一致的体验。

“新网点主义”和“网点转型”理念的提出,都是发生在跟踪国际银行的业发展趋势与研究了大量案例后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前瞻及可行等特点,普遍认为成功转型之后应具备以下特征:设施环境良好、柜台业务量大幅下降、突出了其财富管理职能、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建立“前台分散受理,后台集中处理”的分离业务模式。

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在网点转型方面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

1.网点被合理的划分为咨询引导、现金、非现金、客户等候、自助服务、贵宾服务等各个功能区域,使得销售功能最大化,已成为当前国际中先进同业的相当普遍做法。

2.网点的设计从注重安全转向开放与安全的兼顾,以方便和客户的交流与沟通。目前,国际上有关于网点环境改造的策略中,其中一种便是将网点改造成为友好的邻家咖啡厅,用来提高客户的停留时间和舒适感。像一部分的银行自己本身就经营着咖啡厅,还有些如美国的威尔斯法格银行和里格斯银行,通过与成熟的品牌合作,从而吸引并分享客户资源,以及采用邀请星巴克咖啡连锁店人驻网点的做法。

3.网点转型还包括业务模式的改造,其核心是实现网点类型由交易向销售服务的改变,具体的措施包括:将大多数交易性的业务分流给自助机具,后台操作被集中到其处理中心,形成“无负载”网点,运营成本得以降低、员工数量也减少了,网点因此能够专门从事产品的销售和提供客户服务,相应的其员工也由从事交易的柜员变成了顾问、营销型人员。

第5篇:商业网点范文

【关键词】县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理论;研究内容

中图分类号:F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With the county-level city commercial network planning work in full swing, perfect the county city commercial network planning content,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rule of city network, for later around the weaving County commercial network planning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county-level city commercial network development trend and commercial network planning and theory basis of city commercial network planning,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Key word:County-level city; Commercial network; Planning theory; Research contents

编制县城商业网点规划,是构建一个县城商业发展框架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县城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商务部积极推动地级以上城市和县城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取得较快进展。科学合理的城市商业规划,对保障公平的竞争秩序,创建布局合理、业态丰富的购物和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发挥积极作用,对产业的协调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先导作用[1]。

一、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趋势和特点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许多城市已经制定的商业网点规划,体现出规划制定者更能够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统筹考虑地区经济的协调与发展,同时,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一是布局趋向合理化,逐渐形成以传统的繁华区或商业街为中心向外辐射,即同心圆向外扩张的模式;二是组织形式的创新,多种业态形式的商业设施,连锁经营比例不断上升,物流业加速整合;三是服务人本化,坚持先进市场设计理念与本土消费习惯相结合,立足实际,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利民便民,充分体现为人服务的功能;四是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快,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推动商贸流通体系的发展来促进商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信息化助动,网络化运行,规模化发展,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对传统商业加以改造,大幅度提高商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六是在商业领域融入了环保意识,注意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七是强化了区域协调意识,既注意到了城市内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也考虑了市外尤其是周边地区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从实际出发,从全局着眼,统筹规划;八是体现了适度超前意识,在把握城市经济和消费发展趋势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商贸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在网点分布、业态设置、购物环境等方面适度超前,留有发展空间[2]。

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论基础

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研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模式,但是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有说服力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理论基础。

1、商业经济学理论

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必须以反映商业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出发点,商业经济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商业活动规律的学科,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理论,其中尤以商圈理论(包括中心地理论、区位理论等)和消费者行为学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息息相关。商圈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国外城市的商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这方面的研究也能为我国城市零售企业网点布局和业态分布提供依据,为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对城市商圈的空间布局和业态分类奠定理论基础[3]。商业空间层次结构不仅来源于经济法则,还来自消费者行为及社会经济属性,分析空间形态应该首先从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规出发,考虑消费者行为差异对商业空间组织的影响[4]。在规划商业街区、业态分布、商业网点的布局等方面要正确反映消费者行为的规律及要求,以本地区消费能力的构成为基础,以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为参数,以广大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度为标尺。

2、城市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学关注空间要素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对经济要素之间的密度效益、相邻效益、布局效益、网络效益和城市区域的聚集效益的研究,以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合理布局。城市是进行各类商业活动和建设商业网点的载体,商业网点的规划必须遵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应以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合理地解决商业网点的密度、相邻、布局及集聚等问题。

3、空间经济学理论

空间经济学强调集聚对生产和城市区位的再构影响,通过空间供给和需求、定价和产出分析,研究空间均衡,即经济物品和经济活动的最优空间配置模式,包括部分均衡和一般均衡[5]。商业集聚现象是现代城市商业网点发展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各类商业聚集区( 如商业街、SM、CBD等)是现代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如何在空间上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些商业聚集区,如何在各商业聚集区之间分配经济物品和经济活动,使之趋于空间均衡等都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空间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能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方法。

三、县城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

编制县级商业网点规划,应当在县城总体规划和县城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在充分了解县城商业网点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商业网点发展的趋势,站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为核心构建城市商业网点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商业业态规划及激励与规制政策。

商业网点空间布局是指在综合分析县城商业网点分布现状、客流规律、交通状况、商业环境、历史传承、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县城商业资源在空间上做出的统筹安排与配置。具体来说,它包括宏观(面)、中观(线)、微观(点)三个层面。

1.宏观层面――确定县城商业中心等级体系

根据中心地理论,结合我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成果和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实践,县城商业中心等级按照主要商业功能、规模和辐射能力可以分为县级商业中心(一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 二级商业中心)、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三级商业中心)三级,它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县城基本的商业结构体系。

根据县级城市商业发展的需求,一般城市可以发展1-3个县级商业中心(一些特大城市例外),若干个区域商业中心,而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的发展则不受数量的限制。在编制县城商业网点规划时,必须对三级商业中心的功能做出明确的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切忌重蹈计划经济时代“大而全”、“小而全”商业布局的覆辙。一般而言,在自由竞争条件下,根据级差地租理论,由于不同业态的商业网点对地价的承受能力有别,会相应选择与其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商业中心,由此形成功能各异的商业中心。

2. 中观层面――商业街区

现代商业街是重要的县城商业网点空间形态,是县城商业的缩影和窗口。商业街的规划、建设与发展是发展现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县城商业网点规划的重点之一。在规划商业街时,要求在对现有商业街现状分析(现有商业街空间布局、数量结构、发展特征等)的基础上,对未来商业街的发展方向、总体布局、发展重点以及对商业街的建设、改造、提升与完善等方面给予引导,并提出相应措施,尤其对如何突出商业街特色、营造美观的商业景观、丰富文化和传统内涵以及发挥旅游功能等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促进商业街有序稳定地发展。同时,要注重商业街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绿化设施、卫生设施、信息设施、景观设施等) 和购物环境的改善( 配备相应的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等设施)。

3. 微观层面――大型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纵观我国各地商业网点规划实践,大型商业网点一般是指营业面积在6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主要包括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 Shopping Mall,简称SM) 、仓储式商场和大型专业店等业态。大型商业网点在促进城市繁荣、改善购物环境、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升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和增强中心城市商贸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大型商业网点的发展也会带来诸如加大城市交通压力、威胁中小商业网点生存发展等问题,需慎重设置,不可盲目发展。

四、小结

我国县城商业网点规划具有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调控双重职能。商业网点规划的成败还在于实施。因此,商务主管部门在编制县城商业网点规划的同时,还应构建一套完整的县城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实施制度,以确保商业网点规划的是顺利实施,为商业网点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保证商业网点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晶.城市化进程与商业网点规划[J].商业研究,1999(5):91-93.

[2]仵宗卿,柴彦威. 商业活动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20-24.

[3]齐晓斋.城市商圈发展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6-41.

[4]藤田昌久,保罗•克鲁德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梁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0-72.

[5]薛娟娟,朱青.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评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10):21-24.

[7]孙元兴.国外商业规划理论及评述[J].商业研究,2003(23):13-15.

[8]柴小青,曹伟. 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六项原则[J] . 商业时代,2005 (23) :14 - 15.

[9]范天吉.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实施手册[M].吉林:吉林电子出版社,2004:188-189.

第6篇:商业网点范文

关键词:商业网点;商业中心;空间布局;大连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129-05

引言

商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空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领域,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外在这个领域的理论和实际研究较为广泛和充实,中国的许多学者也从1990年开始了对城市CBD理论以及商业设施的区位、规模、等级、结构、动力机制的研究。但相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在研究城市空间结构要素时,往往更加关注产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管驰名,2004),而利用多学科理论对商业和城市空间进行的研究较少[1]。

大连市一直是以旧城为基础,不断向西部、北部扩散的带状单核心结构形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正在向多核心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而商业空间是城市向多中心扩散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因此商业网点的集聚与扩散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连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演变过程

1.第一代商业网点(1898―1945)。这一时期为日俄占领时期,城市规模较小,城市空间结构简单,为集中块状单核心结构形态.地域空间结构上基本形成了东部的道路网,南山脚下的住宅区,西部、南部的住宅地区,西部的工业区和北部的工业区,以中山广场为核心的商业地区,至此奠定了大连市第一代商业中心的雏形。这一时期的大连市商业空间形态同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形态一致,为简单的单核心商业空间形态。

2.第二代商业网点(1958―1980)。这一时期,大连市的商业空间也呈现单核心商业空间结构,中山广场商业金融中心的形成,友好广场为文化中心的设立,使天津街、青泥洼桥成为大连市的市级商业中心,并带动了胜利广场、民生街、上海路,友好路、普照路一带次级商业中心的形成。这一时期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拓展的方式保持一致,即是一种外延型单核心发展模式[3],商业网点的集聚度较高。

3.第三代商业网点(1980―1999)。改革开放以后,大连市经历快速城市化及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城市空间形态也开始走向群体化、区域化[4],即从单中心城市向双核心的城市区域演进,大连市的城市空间持续西进北拓。这一时期,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等商业要素的扩散,商业网点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西进北拓。原有的单中心的商业空间布局模式被打破,商业网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了东部中山区的天津街、青泥洼桥,西部沙河口区的西安路两个市级商业中心,形成了双核心的商业空间布局,还形成了金南路、新兴涉外的斯大林路、开发区的五彩城等次级商业中心。

4.第四代商业网点(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随着大连市城市结构形态在不断向多核心城市形态发展演进,大型商业中心不断的积聚和扩散,城市空间具有商业价值的节点增加,这种商业空间节点也是人流、物流和车流的集聚点,有力的推动了多核心商业空间的形成。大连市目前已经形成了两个市级商业中心、十二个区级商业中心以及三十个社区级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呈现明显的等级圈层结构,与城市发展的结构形态大体相似,即多核心商业结构等级体系[5]。

二、大连市商业网点空间结构特点

1.商业网点布局沿城市规划的方向拓展。自大连建市以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大连市商业网点的发展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山区青泥洼桥、天津街一带。随着大连市城市形态的西拓北进,商业网点的规模和数量也逐渐随着城市形态的西拓北进而不断向西部和北部新市区以及城乡结合部扩张 [6]。20世纪90年代,大连市西部沙河口区新兴的西安路市级商业中心的崛起就是城市规划“西拓北进”的明显标志。

2.等级圈层结构。根据中心地理论以及商圈理论,某一购物中心和商业地产项目的商品销售活动通常都有一定的地理界限,即有相对稳定的商圈,即一个购物中心或商业地产项目吸引消费者的有效空间范围 [7]。根据大连市一级商业中心以及部分次级商业中心的分布和服务范围,可以看出大连市商业网点呈现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圈层结构分布。城市空间的拓展,使得青泥洼桥、天津街一带的老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难以覆盖全市。商业网点布局呈现多中心等级圈层结构的拓展。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原来处于城乡结合部的西安路,成为了第二个市级商业中心。环绕青泥洼桥、天津街一带老市级商业中心商圈出现了次级商业中心,也即区级商业中心,三八广场―二七广场―港湾桥区为主体的商业区域、奥林匹克广场商业中心、以桃园商城为核心的岭前商业中心。环绕西安路市级商业中心的也形成了区级商业中心,春柳地区、马栏地区、奥林匹克广场以及黑石礁地区四个次级商业中心。此外,大连市北三区城市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中山区、西岗区以及沙河口区南部的发展水平,不具备形成市级商业中心的条件,形成了中华路、金三角、老甘百、机场前等区级商业中心。

3.沿交通干线或步行道形成的条带状商业街(带)。大连市两大市级商业中心青泥洼桥和西安路商业中心,以及区级商业中心奥林匹克广场是典型的沿交通干线或步行道分布集聚的条带状商业街区。青泥洼桥商业中心毗邻两大交通干线――中山路和长江路,商业网点分布沿着中山路和长江路的中间夹带成楔形分布。奥林匹克广场商业中心被高尔基路、中山路、长春路、东北路环抱,形成了一个接近正方形的商业街区。西安路商业中心沿着西安路和黄河路两大交通干线,形成了从南至北的矩形商业街区。

4.分散结构形态。近几年来,大连市中心因其人口流动、交通便捷等区位优势,吸引商业要素集聚,形成市级商业中心。一方面,零售业网点中有竞争力的业态(新型百货商场、专业专卖店、新兴超市等)实行市场渗透式空间扩展战略,不断选址市级商业中心。另一方面,传统的零售业态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高昂的地价以及市场新定位,或因城市发展规划影响,纷纷迁出市级商业中心区。或采取连锁经营,在新的交通干线结点处、人口居住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城郊交通带等地段集聚,形成新的次级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吸引其他零售业网点“扎堆”逐步壮大升级,但与市级商业中心存在“亲缘关系”。如大商集团下的大连商场、新玛特购物中心、麦凯乐集聚在青泥洼桥和西安路市级商业中心,其连锁商业机构主要分布在西岗区奥林匹克广场、沙河口区马栏广场、锦绣小区、黑石礁、开发区等次级零售业中心,并吸引其他商业机构入驻。

5.商业网点分布不均匀。全市的网点分布不均衡,老居民区和闹市区网点密集,新居民区和偏远地区网点稀少,如天津街和青泥洼桥商业中心网点高度密集,商流、人流、物流负荷过大。其他地区商业中心则相对不足,既缺乏骨干网点,商业街的规模也偏小,居民生活不够方便。与大连作为对外开放城市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的要求极不适应。例如,甘井子区北部郊区的大部分地区远离市中心,也不在核心商业区和次级商业区的辐射范围之内。

三、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分布动力机制分析

1.购买力机制。商业网点布局沿购买力分布发展也是大连市商业网点布局的一个重要特征。哪个区域的居民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那个区域的居民相应的消费支出也就越多,购买力也就越强 [8]。从全市来看购买力的分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普遍存在着城区明显好于近郊区,近郊区好于远郊区 [9]。因此,商业设施的布局呈现出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和不同消费结构水平下的整体变化,如中山区青泥洼桥商业中心和沙河口区西安路商业中心的消费结构中高等水平突出,符合其所在区域稳定高收入人群较多,购买力强。其周边的区级商业中心,以中档消费为主,高档消费缺乏,主要吸引中低收入的消费者前来光顾。而随着近郊区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商业网点布局随着其所在区域人们购买力的提高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商业网点进一步向着人们消费水平逐渐提高的区域扩张。

2.交通可达性。零售业网点的分布大致是与城市交通道路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大都位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周边[10],大连市也不例外。交通越便利的地区,经济越发达,相关的商业配套设施也就越完善,商业网点也就越多,规模也就越大,集聚效应也就越强。市级商业中心青泥洼桥商业区南北紧邻长江路、中山路两大交通干线,西接交通枢纽大连火车站,为该商业中心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奥林匹克购物中心处于东西主干道中山路、高尔基路和南北主干路长春路、东北路的交叉位置,交通条件非常优越,作为区级商业中心有着良好的交通基础。其他社区级商业中心同样也纷纷布局在交通干道附近。近年来,在城乡结合部陆续出现不少大中型商业网点,远郊区县由于其交通不够发达,因而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仅有的主干道和交通节点往往就是零售业网点聚集的场所。例如,甘井子区的中华路、金三角两个区级商业中心。中华路商业中心位于华东路和华南路交汇处,金三角地区位于西南路和松江路交汇处。

3.人口密度与分布。 一定规模和密度的人口是商业网点布局的必要条件,而已形成的商业网点又反过来吸引人口,人口分布与商业网点布局存在明显的相互吸引效应 [11]。大连市人口空间分布很不均衡。市内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最为密集,分别为每平方公里8 822人、12 829人、18 524人[12]。大连市中心人口密度最高,随着离开市中心距离的增大,人口密度也随之减少,这与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一致,大连市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人口最为密集的三区,西安路和青泥洼桥两个市级商业中心分别分布在中山区和沙河口区。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南三区,随着人口密度的下降,商业网点的数量和密度也逐渐减少。此外,近年来,沙河口区、甘井子区人口密度急剧增长,使得购买力迅速提升,强有力地推动了西部西安路市级商业中心和北部商业网点的形成。

4.土地价值。一般而论,地价是影响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地价高,土地成本高,往往地理位置优越,且多处于市中心地带,交通线路多,四通八达,各种配套设施齐全,金融业、商业、服务业发达。相反,地价低,地理位置较差,多处在城市边缘地带,交通不便,各种基础设施薄弱。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和甘井子区的商业地价基本上呈递减趋势,即商业用地租金从市中心向边缘郊区递减。大连市的两个市级商业中心――西安路商业中心和青泥洼桥商业中心地价最高,其他大部分区级商业中心均分布在两个市级商业中心地价相对较低的地区,其他社区级商业中心的地价较区级商业中心而言则更低。也即,大型商业中心占据城市中心地价最高地区,小型商业中心则在边缘区。

5.城市空间结构。大连未来城市形态的空间表现为双城结构,即按照“西拓北进”的总体思路,西拓至旅顺,北进到金州,形成“两城”――大连主城区和大连新市区。随着人口不断流入城市边缘区以及新城区,这些有条件逐步演化成为城市中心区的另一核心区,城市中心区以及新城区的购买需求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大连市商业网点沿着“西进北拓”的路线发展扩张。随着大连市城市空间的拓展,传统的商业中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购物需求,青泥洼桥商业中心的辐射范围已经不能覆盖全市,因此,随着城市的“西拓北进”,大连市商业网点布局也同大连城市空间形态一样,呈现多中心发展的态势,例如,近年来沙河口区西安路市级商业中心的兴起,“北拓”重点区域形成了甘井子区的中华路、金三角、老甘百和机场前四个区级商业中心,就是商业网点随着城市空间拓展而发展的鲜明例子。

四、大连市商业网点发展趋势

1.商业网点向远离市中心的大型交通枢纽集中。现有交通枢纽地段大多分布在核心商业区的边缘地带,如大连火车站与大连港濒临青泥洼商业区和天津街商业区,而飞机场坐落在城市场边缘地带。未来大连交通枢纽的规划将远离市中心,同时分散市中心的商业职能[13],如火车站、飞机场、长途客运站将分布在郊区,这就成为该地段未来十余年开发新商业中心的重要机遇。同时,大连市地铁线路即将建成,地铁的修建增加了老城区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出行距离,交通系统的完善,使得老城区居民置业的选择途径也因此不断延伸,迁往郊区的人口将会不断增加。地铁线路的修建将会带来巨大的客流,地铁枢纽建成后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零售店铺等商业资源,特别是一些优质的商业资源,向一些枢纽站点或者是比较大的站点集中,因此大连在郊区化脚步加快的同时,商业网点将会向大型地铁枢纽站集聚,特别是城市近郊区、远郊区客流密集的大型交通枢纽站集聚。

2.集聚和扩散同时进行。各种竞争力强的业态,如百货商场、大型超级市场、专业店、大型购物中心将继续向核心商业区集聚,一方面在市区中心联合经营提升竞争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通过连锁向新的市场地域集中,实行垄断市场布局形成区级商业中心。超级市场、仓储商场步入快速成长期,将率先在城乡结合部、新兴城镇、快速干道、大型枢纽等空间实体集聚[14]。竞争力相对较弱或新兴的业态将会更多的选址区级商业中心或社区级商业区。新开发的区级商业区、社区级商业区将会成为新兴业态或竞争力较弱的传统业态的首选地点。伴随着大连更多区级商业区以及社区级商业区的建设,尤其是区级商业中心核心吸引力的增强,所在区域的购物中心将愈加享受到商业区辐射范围扩大的好处,也在逐渐增强自己同市级商业中心的竞争力。同时,社区级商业区的购物中心虽然规模受限,但是中小型的购物中心已经成为开发商分散核心商业区竞争压力的有效途径,也可以迅速抢占边缘市场。

3.商业网点圈层结构将会弱化,出现新的市级商业中心。随着城市空间持续的“西拓北进”,人口、经济要素不断向城市扩散,现有的区级商业中心不断吸引更多的经济要素向其所在区域集聚,随着人口的不断涌入,购买力以及购买需求的膨胀,将会有更多的商业机构入驻现有的区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的职能不断被强化,在原有老商业中心商圈的将会形成新的市级商业中心[15]。例如,区级商业中心奥林匹克广场,正处在西安路和青泥洼桥两个市级商业中心商圈的交汇处,正是两大商圈辐射薄弱的地带,且该商业中心毗邻两个交通大动脉――中山路和长春路,交通便利,再加上奥林匹克体育场的搬迁以及地铁站点的建成,会吸引大量的优质商业资源在这里集聚,且该中心客流量巨大,因此,加大商业资源的整合力度,很有可能形成大连市第三个市级商业中心。但就整个城市而言,商业空间将会出现次级零售业中心向内插入高级中心的逆发散结构和高级零售业中心外扩形成,表现出相对均衡的网络化空间结构,商业网点的圈层结构将会弱化[16]。

结语

本文通过对大连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演变过程的研究,总结了大连市商业网点空间结构的特点,分析了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的动力机制,并预测了未来大连商业空间形态发展方向。大连商业空间发展方向应该是立足于城市发展阶段和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商业中心开发,加强研究、管理,开发建设的过程避免盲目性,对城市建设的发展产生好的影响。大连商业中心作为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最前沿的城市之一,其商业空间结构变化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全国其他城市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叶强.集聚与扩散[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刘长德.大连城市规划一百年(1899―1999)[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

[3]孙晖,梁江.大连城市形态历史格局的特质分析[J].建筑创作,2002,(2).

[4]杨荣南,张雪莲.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

[5]石忆邵.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J].城市规划汇刊,1999,(3).

[6]杨吾扬.北京零售业服务业中心和网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地理学报,1994,(1).

[7]林耿.阎小培.广州市商业功能区空间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03,(6).

[8]许学强,周素红,林耿.广州市大型零售商店布局分析[J].城市规划,2002,(26).

[9]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省统计年鉴(1999―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0]谢东晓.商业功能与交通功能之间的区位关系[J].城市问题,1993,(2).

[11]王宝铭.对城市人口分布与商业网点布局相关性的探讨[J].人文地理,1995,(1).

[12]大连市统计局.社会经济统计资料(1997―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3]刘博敏.试论城市商业中心系统发展的动态模式[J].城市规划,1991,(1).

[14]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5]冯健,周一星.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化[J].地理研究,2003,(4).

第7篇:商业网点范文

关键词:商业服务网点;商住楼;住宅;高层住宅;底部;首层

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building code for fire protection, summed up the commercial services and residential ties with commercial distinction. As well as in the future building fire safety design and fire protection design more in line with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but also to redu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itial investment.Keywords: commercial services;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residential; rise residential; at the bottom; First Floor

中图分类号:TU24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原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GB 50045—95(2001年修订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GBJ 16-87(2001年版),涉及商业服务网点,但是未给出确切的解释。在《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条文中,给出的是附建用房,而条文解释中:“从现状来看,主要在多层、中层和高层住宅的一至二层部位设置商业服务网点,不少地区建有“商住大楼”,在大楼一至三层布置大型商场、餐厅、酒楼等服务项目。”用到了商业服务网点,也说明是在一至二层,而且也与“商住大楼”作了类比,仍没有给出它的定义。与综合楼、商住楼难以区别。

最新GB 50045—95(2005年版)、《建规》GB 50016-2006,都给出了确切定义,并在适用范围中作了规定。

1、定义内容:

《高规》中定义:住宅底部(地上)设置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商业服务用房。该用房层数不超过二层、建筑面积不超过300m2,采用耐火极限大于1.50h的楼板和耐火极限大于2.00h、不开门窗洞口的隔墙与住宅和其它用房完全分隔,该用房和住宅的疏散楼梯和安全出口应分别独立设置。

《建规》中定义:居住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设置的百货店、副食店、粮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该用房建筑面积不超过300m2,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 的楼板和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且无门窗洞口的隔墙与居住部分及其它用房完全分隔,其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与居住部分的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分别独立设置。

由定义可知:高层除住宅楼之外,多层除居住建筑之外设置的营业性用房都不能定义为商业服务网点。

2、适用范围

《高规》和《建规》在总则适用范围中的规定有所差别。《高规》第1.0.3.1条:“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则加了修饰语‘首层’。意思就是:在十层及十层以上的住宅建筑中,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而第二层也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楼,应定义为商住楼。如果第二层为服务首层商业网点的用房像储藏室之类,而非商业网点,就可定义为住宅楼。《建规》第1.0.2条,第一款:“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没有‘首层’限制,而且为居住建筑;也就是说,设置商业服务网点(满足商业服务网点定义)的9层及9层以下的住宅,均定义为住宅楼。

下面我们以实际工程来说明。

图一为某六层住宅楼的一层,图二为它的二层,图中标识为商铺,三至六层为单元式住宅。1至2轴一层面积为102.1m2,一二层面积共计204.2m2;3至5轴一层面积为134.2m2,一二层面积共计268.4m2,满足商业服务网点的规定,可以确切的标识为‘商业服务网点’。所以此一二层商铺的多层住宅定义为住宅楼。

图一(某住宅楼部分一层)

如果图一、图二为高层住宅的一二层,根据《高规》第1.0.3.1条,此建筑应视为商住楼;当二层(图二)中商铺作为储藏用途时,此建筑仍为住宅楼。

图二(某住宅楼部分二层)

在消防设计中商住楼应按公共建筑设计,相对住宅消防设计,初投资有可能增加很多。比如住宅中设置消火栓的场所能够应用双阀双出口型消火栓(《高规》第7.4.2条),六层及六层以下住宅中的商业服务网点设置消防卷盘或轻便消防水龙(《建规》第8.3.3条)即可。

由此可见,高层除住宅楼之外,多层除居住建筑之外设置的营业性用房都不能定义为商业服务网点。高层住宅中一、二层都为营业性用房,虽满足商业服务网点定义,仍为商住楼;底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二层非商业网点的住宅,为住宅楼。多层住宅中,首层或首层、二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都是住宅楼。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第8篇:商业网点范文

自从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以来,银行网点作为商业银行最基本的服务机构,是当前市场竞争的最前战地,网点的建设体现着银行的经营状况。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网点建设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实施网点的转型,通过网点的转型实现多元化的营销,能够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增强商业银行网点的营销水平,增强网点对客户的吸引等。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网点转型进行积极的研究,发现其优势与不足,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转型体系,探索出商业银行网点发展的创新路径,积极为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提供实践理论依据。

二、我国商业银行网点经营转型理论概述

(一)网点经营转型的内涵及目的

商业银行将相关业务流程通过网点经营的方式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转型,就是当前我们所说的网点经营转型,通过转型能够获得客户的满意和对产品的快速销售。网点成功转型后,可以简化相关业务流程,将网点经营模式进行细化,呈现出更加高效的经营模式,最终实现增强效益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的网点经营转型主要的方式就是进行网点金融服务方面的改进,强化新科技技术的引入,特别是智能设备的投入,加强互联网金融科技的运用等,最终达到系统性优化,实现网点经营转型后的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

(二)网点转型的内容和要求

针对商业银行网点建设的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其内容相当的丰富和完善,实施网点的转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项社会资源保障其正确的运行。总结归纳起来,基本的网点转型内容主要包括网点的合理布局、业务流程的创新,人员的素质提高,新时代背景下相关人员还需具备信息技术使用的能力。新时代背景下,网点建设的转型内容还需包括针对IT系统技术的应用,在技术架构方面要重新的进行技术系统的布局和系统升级,根据新技术条件下的内容,提供快捷的技术服务,还需要信息技术科技进一步的创新,提高营运效率,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

(三)新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意义

加入WTO以来,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外资银行庞大的资金实力、成熟的经营模式、规范化的管理服务,以及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强有力的竞争威胁。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并发展现有的地位,对国内各大商业银行而言至关重要。网点经营转型的意义在于可以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完善网点的服务功能,将网点的建设更加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差别化和专业化的网点服务,促进产品销售,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站在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尽快研究、制定零售业务发展策略,加快实施零售网点转型,已成当务之急。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商业银行纷纷开始网点转型,通过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网络营销,提升网点的销售能力,但是现实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网点的特色服务还需进一步的加强,营销的手段还需进一步的创新,很多银行往往追求网点大、广、全,难以吸引客户到网点接受服务。网点转型后很多营销的服务水平不够,银行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培训,营销的手段单一、个性化服务的态度较差,没有形成统一整合的服务内容,导致很多的商业银行网点服务质量较差,过程复杂体验效果较差。同时很多信息内容操作过程中存在滞后性,新兴技术产品的运用上难以快速进行,新型工具的全面运用难以实现,工具创新方面难以将新技术融入其中,工具创新上很难有质的突破,无法实现服务便捷化,提高客户体验满意度。

四、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效果的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商业银行开始进行风格的创新和经营决策的全新探索,不断进行人员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新技术科技的水平提升。特别是商业银行在转型的过程中更注重,通过网点转型的方式拓宽新思路和新理念,积极探索新型的网点转型策略,全面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实力,达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的目的。

(一)网点转型建设的智能化

中国银行业网点转型建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网点建设要对目标客户进行精准的定位,提供客户更加全面综合的专业服务。改变传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积极围绕客户建立绿色的“泛金融”服务功能。未来商业银行网点的转型要回归到销售和服务上,将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融入其中,让客户体验全方位的终端服务。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的网点建设上,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结合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新技术,转变用户思想观念。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措施,深挖客户群,逐步实现交叉营销。现阶段,很多商业银行有着互联网金融和同业竞争的双重压力,积极发展智能化服务,改善客户的认知,积极开展自助化、智能化,建立多渠道发展的方向,才能凸显网点营销服务的优势。

(二)探索网点持续经营价值链之路

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营销模式,启动了新一轮的网点转型建设,积极探索新背景下的网点建设,可以实施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提升网点智能化水平,使网点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营销能力、用户体验明显提升,发掘和发挥网点更多更新的价值。在互联网的压力下,可以发展智能终端、智能终端工具、降低柜台服务的压力,提高了服务效率。注重营销模式的持续性,改变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专注于挖掘系统中的客户,转变等客户上门思维方式,开拓理财室及非营业场所会面模式,利用电子银行、远程银行、短信银行等非柜台渠道,为客户提供便捷和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增加?c客户的亲密度,这样才能保证网点的持续经营。

(三)网点建设向多元化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的网点转型可以减少成本,实现多元渠道建设。可以通过实施“理财+自助”的服务模式,探索智能化的多元发展,又如可以扩大重要商圈的网点建设,追求高质量和高品位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方面,主要是提升用户的体验,拓宽便捷的个性服务内容,可以进行产品的创新和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全面提升产品的研发机制,建立产品管理信息平台,带动金融产品创新管理的整体水平提高。商业银行可以推行“流程银行”的理念,全新打造新型网点服务模式,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主的产品服务流程,例如可以实施营业厅的分区改造,加强服务流程的再造。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网点改造,制定针对客户的网点建设规划策略,实施全面的转型战略规划内容,实现网点技术创新。发展中要建立更加完善的配套网点管理机制,在约束的范围内进行多元化发展,例如可以将目光放在理财中心、财富管理中心的中高端客户经营上,集中资源建立理财经理队伍,建设理财中心,全面扩展新型金融业务。关注网点的经营性技能的提高和营销技能的提升,重视服务营销,注重网点的营销技能,建立起销售活动管理体系。全方位的开展营销,拓宽营销的渠道,才能全面提升网点经营绩效。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网点在转型的道路上,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网点布局调整,还要积极的发展渠道,例如可以加强自助服务,开展自助渠道,加大对商圈和社区的重点布局,培养客户习惯使用电子渠道等。在配套措施上,积极强化网点的绩效考核,优化业务流程的同时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平台,坚持大数据的服务支持,提升银行服务能力和水平。从而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经营挑战,促进各项业务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9篇:商业网点范文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现状及网点转型的威胁

1.商业银行网点的现状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网点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实现市场定位、客户细分,而且还能实现有效的直接客户服务,是商业银行面对“新网点主义”迅速扩张开展各项业务获取市场竞争的重要营销渠道。2013―2014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截止2014年初,湖南长沙除“五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外,还有中信、光大、华夏、民生、广发、深圳发展、招商、兴业、上海浦东发展、恒丰、浙商、渤海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营业网点达87家。2014年初,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468万亿元左右,比2013年增长60%以上。2013年,湖南商业银行开设异地网点的举动速度逐渐加快。从长沙逐渐扩张到株洲、湘潭、郴州、衡阳等地。随着银行竞争力的加剧,湖南商业银行在经营业绩和利润上逐渐呈下滑趋势,但互联网金融的爆发,网民人数的增加,互联网普及为金融界带来了新希望。根据天弘基金调查数据获知,截至2013年,余额宝规模达1854亿元左右,成为市场最大公募基金;截至2014年1月,人人贷获风险投资金额达1.3亿美元左右,成为全球互联网金融企业融资;同期,平安新推出集理财、生活服务管理与一体软件“壹钱包”,这些互联网金融领域投资事件预示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巨大空间。湖南商业银行要想有利整合资源,获取新利润增长点,网点转型是最有效的必然选择。

2.商业银行网点转型威胁

由于受经营环境和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湖南长沙各商业银行网点转型也面临着威胁。

首先,渠道建设整合不够,总量控制认识不足。一般来讲,商业银行的渠道有三种,首先是传统的由银行网点、ATM机等实体构成的看得见的“实体渠道”,银行营销队伍组成的流动性渠道,以及互联网技术催生的虚拟渠道。每个银行网点应该因地制宜,有着自己的“定位”。每个银行网点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与地理位置特点,这个特征伴随着辐射人群特征与经济环境的不同,有些侧重于吸收居民存款、推出理财业务,有些则侧重于企业打交道,有些则有利于发展银通宝等中间业务。所以,构建合理的渠道结构,发展优势业务,增重优势渠道比例,是网点合理发展的重要体现与必然选择。

其次,网点选择不尽合理,缺乏系统评价指标。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深化改革中,网点地址的选择、变迁、撤并是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忽视选址的重要性、网址变迁不能跟上城区建设步伐、网点选址全局建设缺乏前瞻性等问题较为典型。究其原因,缺乏对辐射区域专业的市场调查,没有系统化、量化的衡量指标是关键所在。在选址问题上,经验占多,科学占少,亟待建立系统的分析指标体系。

最后,机构臃肿,网点效率有待提高。一方面,组织层级过多,网点数量庞大,诸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依然有着“总行―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多级构架模式,而总行行长到基础员工要有8级左右的管理层级,垂直层级过多,机构庞大,与国际通行的扁平化机构设置相去甚远,直接影响效率。另一方面,据统计,中国银行30岁以上的员工高达79%,大专以下学历人员占44%,这意味着他们习惯于业务型操作,对于新业务与新知识的接收能力不够,人员结构严重拖沓基础网点办事效率。

二、以湖南商业银行为例,网点转型方案

1.湖南商业银行网点调查

为了能够充分的了解湖南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以及网点转型的现有情况,笔者分别从客户以及湖南商业银行员工这方面入手,调查了湖南商业银行的品牌、网点分布、网点功能、网点的业务流程以及网点投入资源等情况。

通过调查可知,湖南商业银行的公司和个人金融品牌在本地排名并不靠前,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标杆银行存在着不小的距离。但是和之前相比,湖南商业银行的知名度正在逐步上升;客户对湖南商业银行的好感度良好,和标杆银行的差距并不大,客户与银行互动较好;通过调查,湖南商业银行在网银、信用卡的发行使用上和标杆银行有很大的差距;湖南商业银行的公司类金融业务的口碑良好,和标杆银行并无差距,但是个人金融业务的品牌并不好,和标杆银行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

利用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长沙商业银行网点布局总量控制指标权重进行测度和综合测评。以隶属最大原则对湖南相对应的银行网点做出分析评测,根据调查结果获知,相对全国较发达城市来说,湖南长沙与衡阳的银行网点数量较少,岳阳与常德数量适中,其它各市网点数量很多。与全国实力相当的城市来说,湖南长沙商业网点数量太少,因此,可选择长沙作为合理新设网点的对象,扩大网点机构规模。如下表1所示:

通过对长沙商圈缩小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湖南商业银行的最大不足是停车不便利以及企业的数量有欠缺。对于新建网点的选址,大多数员工倾向于选址于新城区、新的社区以及重点商圈。对于网点的渠道建设,员工多建议在网点搬迁、以及自助设备建设方面多多加强,可以看出湖南商业银行的网点布局近两年发展缓慢,并没有紧跟城市的发展步伐,自助设备欠缺,柜台的压力太大。

对于网点功能,员工多认为应改善补充加强的区域主要是大堂和理财区,自助ATM与柜台业务的比例最好是5:3,而湖南商业银行的柜台业务比例过大,代缴费和自主开卡应当是目前湖南商业银行最为需要的自助功能。而湖南商业银行的电子渠道功能并不健全是导致湖南商业银行的电子渠道应用不健全的主要原因。

网点营销方面,湖南商业银行在推销产品上仍有很多困难,例如产品的吸引力不够、日常性业务过多导致没有时间营销、以及产品的销售激励不足等。

2.长沙部分商业银行网点的调查报告

直至2014年10月,长沙除有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外,还拥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招商、浦发、光大、兴业、中信、邮储、民生、长沙、北京、广发、华夏等,16家商业银行,其营业网点共316家以上;除广发和北京银行外,其它各家银行在长沙市外各地方均开设了异地支行。如下表2所示:

从上表获知,2014年底长沙9家商业银行存款总量达:301,620,822.76亿元,与2014年初相比增加了807万元左右,增长幅度达68%以上。目前,从银行存款总额度来看,招商银行存款总额以560亿元排列首位,兴业银行存款总额以402.59亿元排列第二,中信和浦发银行则以7亿元左右的存款总额排列第三和第四。从银行存款增量来看,招商银行存款增量以183亿元排列首位,而浦发银行存款增量则以35亿元左右排列第三。从市场份额来看,在长沙市场中9家商业银行占23%左右,与2014年初相比提升了3.79%。除中信、光大、民生银行外,其它6家银行的市场份额都有所提升,尤其是民生和华夏银行尤为突出,与2014年初相比提升了2.3%。

2014年期间,在长沙各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的方案逐渐加快建设。从株洲到湘潭、到衡阳等地,除北京和广发银行外,其它商业银行都在长沙各地设有异地支行。直至2014年10月,各商业银行异地支行存款总额为204亿元左右,占长沙市各商业银行存款总额的7%以上。如下表3(2014年银行储蓄存款情况)所示,9家商业银行再创新高。其储蓄存款和贷款总额为:1907.43亿元左右。

从上表数据可以获知,随着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加剧,长沙各商业银行经营业处于下滑的危险,因此,怎样整合商业银行各资源,怎样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是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成为商业银行获取竞争地位的必然选择。

3.湖南商业银行网点经营存在的问题

在网点经营方面,湖南商业银行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网点的人力资源投入欠缺,首先,营销类的员工十分欠缺,许多网点的大堂经理和理财经理是由同一人兼任,更有网点并未设置大堂经理和理财经理这两个职位。其次,由于激励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员工在推销产品的时候,有很大的困难,绩效考核的不完善造成了员工积极性低下。最后,员工的素质缺乏,由于科技带来的便利导致了柜员的机械化,缺乏和客户之间的交流,少了人情味,而专业水平的低下导致了难以提供优质服务,对于较高层次的融资、理财等业务难以进行。

第二,网点的费用资源配置不科学。首先在渠道建设的方面,湖南商业银行的网点布局并不合理,县级网点覆盖率低、重点城市网点较少、新城区缺少网点,而自助服务的渠道比较少。由于对于营销费用的使用并没有很好的规划,导致了营销费用的使用并未达到相应的效果。

第三,网点的竞争力欠缺,这就体现在客户服务、业务流程以及产品的功能方面,营销功能的丧失、服务效率低下、产品功能定位欠缺导致了网点的竞争力低下。

4.网点转型框架和功能区的设计

通过对湖南长沙商圈进行缩小分析,目前长沙共有:6个区(岳麓、芙蓉、天心、雨花、开福、望城)、1个市(浏阳)、2个县(长沙、宁乡)。其中,作为中心区域的岳麓、芙蓉、天心、雨花、开福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区域,其中岳麓区的繁华度最高,因此,这里将选取长沙岳麓区的松桂园与阿波罗广场商业圈作为网点。

根据经济增长和生产理论,商业银行作为经营企业,同样受网点人力和资本投入、创新的影响。因此,湖南长沙商业银行网点转型主要以网点人力和资本投入转型,及创新投入转型三方面为主。

第一,人力投入的转型需增加网点人数量、优化和加强网点员工综合业务水平、构建绩效考核体系。在优化人员配置方面,首先应当充实的是营销人员,安排管理人员分批到基层网点交流锻炼,将一部分柜台的员工培训后转岗到营销,统筹人员规划,将其余人员补充到营销队伍;实施全面的客户经理制度,在各个全功能的网点,应当分别设置公司业务经理以及个人业务经理;若有理财业务的网点,应该单独设置理财经理,不断强化产品经理对于业务经理的支持。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建设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方式设计双管齐下,不断充实人才队伍。

第二,资本投入转型需提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投入。在现代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投入资本的转型是湖南长沙商业银行网点建设、电子银行建设、自助设备投入的关键。在网点建设方面,根据我国的国情,应当继续建设电子银行和自主业务,同时不断的增加柜台业务网点的布局。湖南商业银行应当不断的优化网点布局,增加发达地区服务网点的数量,增加空白区域网点建设,并且不断的完善网点的业务能力;在流动资本方面,应当科学管理网点的营销费用,统筹规划各项资源,让资源投入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第三,网点创新的转型需要从服务、产品、服务流程三方面着手,改变以往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以产品中心和客户中心服务模式为主,不断开发和推行新型业务产品,例如:提供POS加盟店和小额取现服务、IC卡互联网自助服务、跨行支付服务、境内在线安全和便捷支付等,同时,简化、优化银行业务流程。例如:为了使网点更为方便,将设置网点引导区、自助服务区、电子银行体验区、快速业务柜台、综合业务柜台、客户等待区、理财服务区等功能区。其中,理财服务区除了服务个人账户开户业务和投、融资业务外,还涉及居家服务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建议

1.优化渠道建设

首先对网点进行分类管理,因地制宜,紧密结合网点地域特质与自身资源优势,准确定位网点发展方向。摒弃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理念,打优势牌,进行重点突出的、差别化的银行网点建设。对于客户也应进行差异化服务,向营销服务型姿态转变。完善自助服务渠道,拓宽自助服务功能,减轻柜台服务压力,集中人力抓重点业务、优势业务。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传统业务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简易销售类产品不断下降,营业网点的功能定位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应当将网点的中心调整为以客户的投资理财,其次应当加强低效率的网点转型。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理财投资中,银行应当提供的是互联网金融行业无法供给的专业、私密、个人的金融服务,通过提供这些服务,提升和客户之间的粘合度,形成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营业网点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将各网点的经营范围多元化和综合化,做到能够向客户提供各式各样的专业化金融服务;并不断加强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断发掘客户的资源,向客户提供理财、产品、小额信贷等各方面的业务;重组人力资源,加速规划高端服务柜员从传统简易的销售类产品向专业营销人员之间的转型;并且吸收一些重组后的空余人员转型为理财顾问,吸引管理人才,充实到网点营销团队。

2.构建科学的网点选址系

这一体系的构建需要多方面的支撑,首先是对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的把握,这是网点前瞻性的保障;其次是区域内的网点布局,结合地方的居民企业数量、收入与消费水平、理财观念有细致的了解与划分,构建扁平的、合理的网点布局体系;最后,对每一个网点都结合地域实际给予明确的服务功能与发展定位。

3.以效率为导向实现网点转型

就总体转型目标而言,就是通过产品、系统、渠道的优化升级,以客户为中心,突出营销重点与优势,全面提升网点运营效率。而网点转型的内容则主要落实在流程、服务、营销的转型上,这是每个网点实现自身优势的核心内容。为此,要重点抓市场调研,科学细分客户群体,差异化服务,加大科技手段的应用;同时也要加强队伍建设,健全人才结构。

4.线上线下互动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