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精选(九篇)

旅游经济管理专业

第1篇: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改革

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出既有专业水平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专业应用性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现状

1.实习面单一,侧重酒店实习。目前,唐职院旅游实习的教学安排中,主要有两类实习内容:导游实习和酒店实习。其中导游实习主要形式为导游实训和旅游参观实习,导游实训每学期安排一到两周,内容为导游词的写作和讲解,指导教师为校内任课教师。酒店实习包括为期一个月的校内实训和每年两到四个月的校外实训,校内实训聘请金槟酒店工作人员全程讲解并指导操作,校外实训学生主要从事客房和餐饮的基础性工作,劳动量大,集中在六到九月份旅游旺季,时间相对较长。旅游实习如果只侧重与旅游酒店实习而不顾其他的安排和计划,无疑是有一定缺陷的,这种缺陷一方面使学生得不到系统而规范的旅游管理实践和经验,又有可能使学生误解旅游管理学习其实就是旅游酒店管理学习,把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酒店管理相混淆。

2.酒店服务实习内容过于低层次,以低技能的简单劳动为主。在酒店实习环节中,学生的整体满意程度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酒店实习在执行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所学与所做不相一致,在大多数的实习中但四个月的实习期间里,总是重复的从事类似低技能的工作,就不可理解了,而且,实习期间正值旅游旺季,劳动强度过大。

3.酒店实习过程中,教师长期顶岗管理,锻炼学生的效能不高。学生酒店实习的全过程,学校派一名专业教师长期驻扎配合酒店管理学生实习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这样,不但学校的管理成本提高,学生出现问题时还是全权由带队教师负责并协助处理,不能完全锻炼学生工作能力和其他各种在工作岗位上需要的能力,不能使学生接近社会,达不到社会实践实习的最终目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有依赖性,出现问题选择逃避,实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接触社会,进入顶岗的角色,达到学校和社会的过度,但是现存的实习管理方法,锻炼学生的效能不高。

4.旅游实习对学生就业的指向性不强。高强度长时间的旅游酒店实习,内容单一、枯燥而且简单,使得几个月的实习下来,很多学生对从事的酒店工作产生畏惧,由此可见,现在所实行的旅游实习不但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和入门教育功能,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了从事旅游业的离心作用,这显然不是专业建设所希望的。

二、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拓展和完善实习领域。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不能以酒店的内容来取代旅游管理实习。所以在实习内容体系安排上,应该兼顾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企业服务与管理;导游服务;景点、景区开发规划设计等内容。

在旅游企业管理实习方面,应制定出旅游酒店服务与管理实习,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实习,娱乐性企业(大型娱乐场)服务与管理实习、休闲性旅游企业(高尔夫、登山和攀岩俱乐部等)服务与管理实习的详细计划和方案,实习指导者应根据学生就业意愿和自身适宜性进行针对安排;在导游服务实习的内容设置上,可围绕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工作来进行,制定一套可行的现场讲解和带团服务流程的工作细则,与多家旅行社联系,接收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旅行社经营和管理实习。景点、景区开发规划设计实习,在实习方案设计上,应侧重培养学生规划制图,景点布局与构思等方面的技能,并聘请相关专业人员现场讲解演示。

2.实习管理应更多融入社会因素,放开、放宽,有严有松。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在现在看来,是有其内在缺陷的。如果将实习领域拓展开来,那么供学生实习的单位也就相对较多,应该在实习单位选择上适当放开,让学生在兴趣和适应性方面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而不是现在的“一刀切”,强制学生履行集体实习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很被动而且从思想上不情愿,需要学校在每次实习之前做大量的实习动员工作。另一方面,选择放开了,顶岗管理也要适当放开,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离开学生,使学生完全融入社会,进入岗位角色,不再依赖教师,彻底锻炼学生社会适应性。同时,在学生的实习组队、实习纪律、实习考勤等还是要严格要求。

3.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带队实习到旅游企业,深入第一线,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情况和企业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要求,并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的理论方面的难题。这样,既锻炼了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又为学生创造了技能学习和就业的平台。还可通过招聘、外聘、进修和企业培训等手段,优化实践教学教师的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4.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目前唐职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评估主要采取技能大赛的方式进行,包括导游大赛,客房做床、餐饮中西餐摆台大赛及折花、茶艺大赛。这些项目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扩展评估项目,如旅行社计调实训项目,景区景点规划实训项目等。扩展实训项目的同时,也在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综上所述,文章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现状出发,阐述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第2篇: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1旅游管理专业介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方向主要有导游方向、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和酒店管理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现代服务业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行社管理、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旅游法、旅游开发与规划、酒店管理概论、餐饮管理、前台与客房管理、旅游商务英语、会展管理、旅游项目策划、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礼仪等。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加强开发建设校企合作下的实训基地,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以旅游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订单式”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零适应期”下的“岗位技能递进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目标以及旅游经济发展需求,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宽口径+重应用”理念下,为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旅游人才;掌握经济学、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现代服务理念的旅游人才;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力度,培养能够在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企业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旅游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有极高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要基于旅游经济发展需求,促进专业转型,加大对旅游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

3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3.1实践教学具体模块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订单式”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零适应期”下的“岗位技能递进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不同层次岗位技能递进教学内容,将“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递进式融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推进旅游岗位技能递进实践教学,全面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岗位技能,实现旅游专业人才零距离就业。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具体设计包括四层级“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图1),其中,基础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入学初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认知和初步感受,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旅游景区参观和旅行社考察等活动;专业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对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形象训练室学习仪容仪态,并辅以导游、酒店服务体验等活动实践;综合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中间阶段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校内旅游综合训练室学习综合岗位技能,并配合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实训基地参与常规管理实习;企业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应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配合毕业实习到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3.2实践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四大“岗位技能递进式”模块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是结合不同阶段所学理论知识设计的不同实践教学内容,是对“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不同模块的组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笔者建议设计基础学习(入学专业教育、军训、计算机操作)、操作学习(仪容仪态、语言技能)的基础岗位技能项目,前厅服务管理、客房服务管理、餐饮服务管理、旅行社服务管理、旅游产品策划服务管理等分岗轮换的专业岗位技能项目,综合旅游企业战略管理实训、旅游市场营销实训、社会实践、旅游企业管理软件操作等综合实训的综合岗位技能项目,毕业实习的企业顶岗实习项目,具体的实践教学组织安排如表1所示,采取校内外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

3.3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实施

笔者认为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实训内容,充实实践教学项目。同时,应利用校园文化的软实力,以旅游社团为基点,倡导鼓励学生开展相关专业活动,以校园实战形式锻炼学生岗位技能。此外,在毕业之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还可以参加毕业实习,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企业基地。总之,在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下,要结合“课堂实训+校园实战+社会实习”实践平台,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实训中,教师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讲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凝练提出课堂实训项目,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岗位技能。基于旅游专业课堂实训,还可以设计旅游岗位技能大赛,充实扩展实践项目内容,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以课堂实训形式,要求学生以课件形式汇报实践报告,连接岗位技能,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灵活思维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校园实战中,可以教师为牵头,倡导鼓励学生成立旅游管理社团,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相关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线,凝练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训练项目,以校园实战形式演练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内容。如,旅游社团撰写的“城市游”旅游路线规划书,通过路线的规划、成本的控制、住宿的安排、特色活动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校园实战平台,实践所学知识。社会实习是对课堂实训和校园实战的延伸,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际,学生将走出校园,在未来职业规划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顶岗实习企业进行社会实习。高校应积极拓展社会实习实践平台,在校企合作机制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习活动,不仅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需求,也满足社会单位专业人才需求,向社会输送实践应用型人才。

4结论

第3篇: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区域;教学体系;创新

由于受到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差异以及就业学生的家庭环境及个体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1]。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倾向于东部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区域内大城市及学校所在地集中[2]。研究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的规律性特征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而言意义重大。

一.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策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毕业生偏好于经济发达区域是因为这些地区在城市环境、薪酬福利待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等方面明显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另外,我国现阶段不同区域或城市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就业区域时重点考虑的因素。

(二)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就业的酒店业、旅行社业、旅游景区、会展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3],在东部经济发达区域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较高。因此,在旅游行业或相关服务行业就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区域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旅游业发达的城市。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就业区域的重要因素。家人的就业观念、父母亲或亲戚的现就业城市、家庭现有负担等家庭环境因素将影响学生选择去沿海还是内地、省会还是回家乡就业。现在的大学生以独身子女居多,其父母更希望他们在大学毕业后能在自己身边或离家较近的城市工作,因此,不愿回家乡工作的学生会选择离家较近的经济发达城市就业。

(四)个人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择业动机、自身性格等也是其选择就业区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4]。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将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位等视为择业的主要标准。同时对事业的追求是当代大学生流向大城市的主要动力之一[5],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了能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学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往往会在毕业后将大城市作为首选就业区域。

二.就业区域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培养优秀的“旅游企业地”专业人才

进入新世纪以后,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在逐步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对此,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内涵重新进行了界定,并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了分类,其中重要的一类便是“旅游企业地经营管理人才”[6]。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应以学生就业区域为导向,创新教学体系,培养优秀的“旅游企业地”经营管理人才。

(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现阶段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与就业区域之间存在“就业鸿沟”,已有课程体系中关于就业区域的课程较少,学生对就业区域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文化氛围、方言等知识的欠缺将严重限制甚至阻碍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将增强学生在就业区域的综合就业能力,同时,也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区域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了解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的优秀专业人才。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优秀专业人才将促进区域内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业以及会展、娱乐、地产、节庆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他们是区域经济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人才力量。因此,充分利用旅游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以就业区域为导向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极大地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调查

为了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特征,我们于2012年8月至10月对衡阳师范学院2011和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要求学生以时间为序填写其从大学毕业至今所选择过的就业城市。我们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学生分发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26份,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呈现以下特征:

(一)主要就业区域为珠三角与长株潭衡经济发达地区

学生就业区域主要为珠三角地区(占34.7%)与长株潭衡地区(占28.5%),两个区域合计比率高达63.2%。排在第三的就业区域是长三角地区(占17.3%),而到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等区域就业学生所占的比率很低。以上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的就业区域主要为距所在学校较近的全国或区域经济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受经济发达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所吸引。

(二)就业城市集中在距离较近的经济发达城市

学生就业排名前五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占24.2%)、长沙(占20.1%)、衡阳(占18.6%)、广州(占16.1%)、东莞(占12.8%)。以上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城市主要集中在距离所在学校较近的沿海较近发达城市、学校所在地和学校所在省的省会。同时,由于学生对学校所在地相对较熟,或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因此部分学生愿意在学校所在地实习。

(三)就业区域呈现动态化趋势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学生近几年来就业区域的变化,结果表明学生就业区域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从内地向珠三角地区转移;2)从长三角向珠三角地区转移;3)从衡阳向长沙转移;4)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以上分析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交通条件改善、个人年龄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而呈现规律性的流动特征。

四.就业区域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创新策略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具有集中化特征,高校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区域的研究,了解其就业区域分布特征与规律,并进行相应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以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可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就业教育等四个方面对教学体系进行创新。

(一)课程体系的创新

首先,可在专业必修课模块中增加旨在研究区域性经济发展的理论课程,如在专业必修课模块中可以增加《区域经济学》、《区域旅游规划》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与开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其次,可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增加一批与与就业区域联系紧密的应用性课程,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课程:第一,就业区域经济方面的课程,如《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简介》、《长株潭城市群简介》等。第二,就业区域旅游方面的课程,如《广东旅游地理》、《湖湘文化》等。第三,就业区域文化方面的课程,如《粤语》、《湘方言》等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已以后将要选择的就业区域而选修相应的课程。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应在教学中融入就业区域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生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就业区域概况。如教师在讲授《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分析”时可向学生详细介绍广州、深圳等城市中酒店行业岗位设置的特征、独具特色的岗位与名称;在讲授“员工培训”时可引入珠三角地区知名酒店企业培训案例,并结合该区域酒店人力资源的特点对案例进行分析;讲授“薪酬福利”时可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各城市酒店业的平均薪酬水平及其制定依据,并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或城市进行对比。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

实践教学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与就业区域紧密联系将提高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适应能力。在野外实习考察中可选择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城市、景点及旅游企业作为考察的地点,通过参观、访谈、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最直接地与就业区域的旅游业从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居民接触,增加其对就业区域的感性认识。在酒店管理实习教学中应联系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以后的意向就业区域选择实习酒店。在实习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于体现就业区域特点的酒店管理模式、目标市场特点等内容的学习与实践。在实习结束后通过实习汇报展现不同区域实习学生的风采与不同就业区域的特点。

(四)就业教育课程的创新

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方面,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就业,指导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区域的就业形势、薪酬水平、福利待遇等信息,并通过邀请往届毕业生回校讲座、就业区域企业针对性的招聘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就业区域的了解。另一方面,应建立集中就业区域或城市的校友会,以便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和意向就业城市的往届毕业生联系,了解相关城市、行业及岗位等信息。

参考文献:

[1]王世斌.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的形成因素探讨.职教论坛,2007,(21):15-17.

[2]庆承松,葛万锋,孙祥.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的不均衡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1-6.

[3]孙祥,武国剑,南国君,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探析——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5):123-125.

[4]吴克明.职业搜寻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教育科学,2004,20(4):41-47.

[5]张海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度研究[J].科技创业,2007(8):18-19.

第4篇: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提供智力保障,旅游产业对旅游教育具有导向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中北部,地域范围包括38个县(市、区),总面积5.12万平方公里。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它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对江西省社会经济全面、均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已发展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格局,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江西旅游强省建设战略的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旅游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旅游产业需要还有差距,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还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这些问题都将深远地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的发展现状,剖析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关系

1.1旅游产业对旅游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旅游产业引导着旅游教育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引导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旅游产业所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规范着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推动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旅游产业可以发挥其强大的引导作用,这能提高旅游教育的师资规模和整体质量,进而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此外,旅游产业能为旅游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相关旅游企业所提供的资金、设备和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教育经费的短缺,改善旅游专业教学的硬件设施,并为旅游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2]。

1.2旅游教育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培养各种层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提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发展后劲的从业人员,提供具有创新意识、自我学习能力强的终身教育者,这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旅游教育通过理论研究、总结国内外旅游发展经验,能为旅游产业提供决策咨询信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与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通过对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探索,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区域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1.3旅游人才是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互动协调发展的纽带

事以人为本,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分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方与供给方。旅游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这些掌握现代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且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是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旅游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旅游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推动旅游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旅游理论研究为旅游产业和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高校与企业间的良好合作可以为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搭建良好平台,从而提高科研和师资水平,有利于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育[4]。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发展现状

2.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旅游业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步走向成熟、规范化和规模化。进入21世纪,江西旅游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旺盛态势(见表1)。江西旅游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在全国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4年江西省接待旅游总人数31306.15万人次,同比增长25.18%;旅游总收入264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75%;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1134.47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71.68万人次。江西旅游业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柱产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兼具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极为丰富,且互补性强、组合度高。在旅游资源等级上,不仅有世界级的,还拥有众多部级的。截止2014年底,江西省共有部级风景名胜区14个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6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别占有7个和3个,江西省高等级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庐山、龙虎山、景德镇等一批开发比较成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景区,形成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文化寻踪、娱乐体验等系列化的旅游产品;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在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上都占有绝对优势。2005—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南昌市、景德镇市、九江市和鹰潭市的旅游收入额占整个江西省旅游总收入的50%以上[5-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在江西省的旅游业中占主导地位,该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对江西省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

2.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发展现状

截止2014年底,江西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9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82所,独立学院13所。各高校在校研究生27660人,其士生1020人,硕士生26640人;本专科在校生91.64万人,其中本科49.76万人,高职专科41.88万人[7]。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开办旅游专业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近40所,中等职业学校10余所;教育层次齐全,涵盖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高校所开设的旅游类专业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导游等,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占总数的75%以上,占有绝对的优势。目前,各高校旅游类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不少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既具备理论又懂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很少。旅游类专业多依托历史学、地理学、外语、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而建立,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中、老年教师多是由地理学、历史学和经济学教师改行而来[8]。在年龄结构方面,以中青年特别是青年教师为主,45岁以下教师占总人数80%以上。教师的职称构成中,以初、中级职称为主,中级职称,所占的比重达49%,初级职称为15%,正高职称所占比例还不到10%。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体制不协调

旅游产业的发展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而旅游教育的发展是由政府部门进行计划性安排,市场机制与计划安排之间存在不匹配[9]。长期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高校旅游专业在专业设置、招生和就业方面受到条块分割。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和中等职业学院存在等级差别,在招生、资金来源和费用收取等方面受计划安排,这就导致各院校之间缺乏有序竞争,旅游教育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在各高校间无法得到合理配置。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区域内旅游教育总体规模偏小,人才培养质量偏低且缺乏特色,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对旅游专业知识掌握不深、动手能力差,很难适应旅游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10]。此外,许多院校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扩大招生规模以获取教育经费,而人才培养理念落后,人才培养方案陈旧,教学模式简单、刻板,从而造成学生素质下降、转专业现象严重。

3.2旅游专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不合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高校旅游类专业设置主要是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等,而新兴旅游专业如会展服务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则很少。近年来,旅游电子商务、会展服务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旅游咨询策划等新兴旅游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但众多院校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和培养方向,无法有效地满足旅游产业对综合型人才和新兴旅游人才的需求。这种现象将会造成旅游企业中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企业无法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现有旅游专业人才无法满足旅游企业的需求,会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造成大量的旅游教育资源浪费[2]。与此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一是学历层次不合理。旅游企业的员工本科学历的较少,以中专、大专学历为主,比例达80%以上,研究生学历人才不到1%,高层次人才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旅游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行业分布不合理。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酒店和旅行社,占旅游专业毕业生总数的85%以上,而旅游景区、会展中心等旅游企业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3.3产、学、研相结合的共享机制还未形成

旅游类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旅游人才培养必须与旅游产业密切联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众多高校旅游专业的办学是封闭性的,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与旅游行业联系不紧密。虽然有些院校和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或是联合培养,但缺乏主动性和持久性,合作的深度也不够。校企合作不足导致高校不能准确地掌握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这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僵化,从而导致高校旅游专业的教育水平不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难以迅速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旅游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偏低。良好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对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发展起助推作用,虽然很多高校重视科研工作并承担了大量旅游类研究课题,但不熟悉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所提出的研究课题偏离实际需求,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偏低。各高校虽建立了各种类型、各层次的学生实习基地,如专业认识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毕业实习基地等,但产与学结合度偏低,高校与旅游企业、政府部门等旅游教育的各利益相关者没有组成有机的网络,在日常信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人才需求信息等方面没有形成共享机制[11]。

3.4旅游培训工作滞后,培训效果较差

旅游培训是高等院校旅游教育的有机延伸,是提高旅游企业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旅游培训不同于普通国民教育,它必须以旅游行业的实际为出发点,以适应旅游企业经营和管理需要为目标。近些年来,江西旅游培训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各种层次的培训体系,但远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旅游培训的效果不佳。一是培训的涉及面和层次不平衡。旅游行业各个部门的教育培训发展不平衡且差距较大,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培训工作开展得比较好,而旅游交通企业和旅游景区(点)一直以来对培训不重视,员工学习和继续深造的机会不多。二是培训的内容结构不合理。在各部门的培训中,培训内容主要是实践操作技能和业务能力方面的,缺少对员工综合素养、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培训,而这些恰恰是员工从事实践工作所必备的,决定了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三是培训内容较陈旧、缺乏特色。没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提高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的培训,培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培训内容滞后,旅游发展的新理论和新观念没有及时纳入到培训内容中去[10]。

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4.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为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相一致,政府部门应发挥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对旅游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第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多种形式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推进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创新团队;建立高校与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鼓励高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完善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加大对高校旅游教育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鼓励企业接纳旅游专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接纳高校或职院学生就业、实习实行财税优惠政策。第二,加强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政府与企业给予高校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高校建设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高校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渠道,重点培养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通过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带动高校旅游专业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4]。

4.2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旅游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重视发挥企业作用,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第一,以旅游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和培养方向。根据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做全面的了解和调查,了解什么专业的人才适合旅游业的要求以及需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以此设置旅游产业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的培养方案。第二,推行“5+1+2”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将旅游专业四年八学期的本科教育分为5学期、1学期、2学期这三个培养阶段以及相应的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第一至第五学期,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第二阶段是第六学期,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操作技能培养;第三阶段第七和第八学期,学生返校进行理论学习并做毕业设计。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加大了实习实训的力度。这种按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和注重实践操作能力锻炼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旅游教育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人才需求的有机衔接,突出了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的趋势和要求,值得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院校中推广。

4.3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道路

从办学思路、办学体制上寻求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和新方向,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旅游教育改革。高校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以官带动、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以研带产、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4]。第一,要认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旅游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高校管理者必须转变原有陈旧的办学理念,不能将旅游类专业与其他传统专业同样对待,应大力支持旅游专业与旅游行业的对接。第二,鼓励高校成立校办旅游企业。校办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实际紧密联系,既可以创造经济、社会效益,还为旅游专业师生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充分发挥校办企业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旅游专业师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到工作岗位上培养实践能力[4]。如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成立了旅行社或设立旅游接待中心,为旅游专业的师生参加实践提供机会。

4.4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应建立层次、学历科学合理的师资体系,从源头构建高素质旅游师资队伍,专业教师除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外,还应具有相关资格证书如导游资格证、酒店职业经理证、会展策划师资格证等,或是有旅游企业工作经历[12]。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旅游类学术会议和行业培训,使教师可及时了解到业内最新动态。经常性邀请学界知名专家和行业高管到学校讲学,通过知识传授以提高教师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第二,发挥竞争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教师的科研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应大力支持旅游领域的科研,从而推动旅游专业学科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和各大院校应该充分发挥竞争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承担各项旅游类课题。

4.5建立规范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

以旅游教育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大发展,推进江西旅游强省建设,迫切需要建立规范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第一,整合旅游教育培训资源。由省教育厅和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牵头,建立科学规范的旅游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对省内现已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与培训中心的作用,实现旅游教育资源共享[10]。第二,加强对区域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鼓励各高校相关实体旅游研究机构,集中力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研究基金,对旅游类科研课题进行资助。通过旅游研究出高质量成果,用以指导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第三,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旅游教材改革为突破口,摒弃重理论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锻炼的填鸭式教学,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鄱湖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大事记

[2]袭莎.辽宁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互动协调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3]李淑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旅游高等教育改革[J].旅游学刊,2006(S1):24-27.

[4]桑霞,吴义煌,等.关于咸宁市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协调发展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13(17):68-70.

[5]胡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旅游业研究[J].对外经贸,2013(5):88-89.

[6]胡吴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0-124.

[7]江西省教育厅.2014年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8]姚红.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协调发展问题初探[J].商业文化,2010(10):363-364.

[9]梁学成,李树民,刘洋.基于旅游产业化的一种动态教育模式安排[J].旅游学刊,2003(S1):14-18.

[10]王恒学.湖北省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文,2011.

[11]苏勇军.宁波市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82-85.

第5篇: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北依长江、东海;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随着长三角新的发展规划,出现了经济上的“苏南”,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五个城市。

一、旅游管理专业简介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在我国,这门学科的产生只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已成为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旅游产业是欣欣向荣的产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也是朝阳专业,随着旅游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后,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非常光明。

目前苏南地区已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共有11所,它们分别是:南京市的东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市的苏州大学、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常州市的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以及位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太湖学院。

二、苏南地区旅游人才培养优势

(一)政府政策优势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对旅游业进行了全新定位,提出了要把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苏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旅游业发展条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苏南地区旅游业发达的无锡市为例,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全力加快传统支柱服务业发展,优先发展旅游业,将无锡打造成为旅游度假目的地和长三角旅游度假中心城市。”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优化服务经济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使旅游业成为无锡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城市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要把无锡建设成“旅游城”和“区域旅游度假中心”。面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政策,作为为地方旅游经济直接服务的苏南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认真研究旅游教育的战略背景,准确把握旅游业战略定位,参考兄弟院校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优势

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名闻天下的“鱼米之乡”、“人间天堂”,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截止2012年末,苏南地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11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53项;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有1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4个部级5A级景区,已建成中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和“生态城市群”。苏南地区是江苏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中心集散地,旅游业发达。苏南地区有1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占江苏总数的61%;14个部级5A级景区,占江苏总数的82%。

南京是“六朝古都”,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享誉世界,尤以其明代文化及民国文化为最,其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明孝陵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其园林是江南园林中的经典,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无锡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鱼米之乡,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常州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齐梁故里。境内风景名胜、历史古迹较多,有中华恐龙园、嬉戏谷、春秋淹城等主题公园和天目湖、南山、太湖湾等自然风景区。镇江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境内名山遍布,人杰地灵。

(三)旅游企业优势

苏南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凭借着本地区发达的旅游业,以及蓬勃兴盛的社会经济发展,在校实习和毕业后在就业择业方面都有着非常多的选择。

旅行社是毕业生最为对口的就业企业。从2012年开始的江苏省旅行社星级评定工作中,所有的12家五星级旅行社全部花落苏南,南京4家、苏州3家、无锡3家、常州2家。江苏省百家诚信旅游单位分布在全省13个地市。人民网公布了2013―2014年度江苏省百家诚信旅游单位名单,其中苏南地区45家,分别为南京11家、苏州11家、无锡9家、常州8家、镇江6家。

近年来,在国际人才市场上,酒店管理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江苏省挂牌五星级酒店共有89家,苏南占据了其中的64家,分别为南京19家、苏州30家、无锡15家、常州9家、镇江3家。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成功的举办,以及2010上海世博会和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活动的举行,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毕业生亦可从事旅游景区的经营和管理,据最新统计,目前江苏省共有18个5A级风景区,分别为南京市2个,镇江市2个,苏州市6个,无锡市3个,常州市2个。旅游景区已经形成江苏省旅游业的半壁江山,这些景区遍布苏南地区的各个城市,任何一类旅游景区都是一条就业出路。

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错位

培养目标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多笼统单一,跨度太大,定位过宽,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忽视对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现象。部分高校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二次就业现象普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宁愿暂时失业,也不愿到旅游行业工作,出现了企业人才短缺与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从旅游人才的需求方来看,部分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不够青睐,其人才缺失问题并没有因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数量增加而得到缓解。而已就业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基本上为传统旅游行业的基层工作,面临着和其他院校甚至是高职高专学校毕业生的激烈竞争,未能凸显学校的专业定位优势。这反映了当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需求的问题日益突出,也表明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创造性人才已成为高等旅游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工作主动性教育不够

根据部分旅游企业反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主动性不足,出现问题往往消极等待,不会主动解决或者请求帮助。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得知,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大部分同学在面临工作困难时都存在消极等待现象。究其原因,有些是因为实习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任务分配不当、企业的沟通缺陷和组织的不匹配等;有些是学生的心态问题认为只是实习,没有必要太投入,或者和学生性格有关;另外一些则和我们的培养方式有关,比如说教育过程中对职业道德、责任感培养的缺失,或者是学生解决问题思路不够,缺乏有效的职业锻炼等。

(三)环境适应能力培养欠缺

在我国教育被戏称为象牙塔,学生在家长、学校筑起的防线下安心读书,以确保学生免受社会的干扰。这无形当中导致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脱节,生理成长的同时,心智成长却相对落后。学生缺乏创新能力,难以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面对各类风险时要么懵懂无知,要么束手无策,惊慌失措。这种问题的产生也和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关,家长和学校已经努力将学生的风险降到最低,学生直面风险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当期独立工作,需要提出自己的见解时便存在困难。学生在毕业实习中骤然接受社会,社会经济大潮中的许多负面信息有可能对学生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四、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理化建议

(一)根据地区需求调整培养目标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鲜明特色便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当前旅游企业普遍认为,创造性人才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是接近企业需求;二是能迅速融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必须注重搜集来自旅游业界的信息和知识,以旅游业的前沿动态作为教学课程设置的重点发展方向,在完善旅游专业理论性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强应用性课程设置。应用性课程的设置要注意广而大,增强实用性和战略性,这样才能保证院校人才的特色供给与旅游人才需求的成功对接。一方面应该坚持办学的区域定位,服务于苏南地区的经济及发展,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紧贴苏南地区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发相应的课程,使学生了解长苏南地区旅游业的现状,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地区社会。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旅游管理的最新发展重建办学方向,与实力强大的旅游企业机构合作,共建培养体系,培养适用于我国当前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的人才。这既能解决专业培养没有特色的问题,又能解决和企业合作办班不够稳定,就业面狭窄等问题。

(二)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性与多面性

旅游业是涉及众多传统行业和社会部门的综合性产业,其成功发展依赖于有关专业和部门的协调配合,这就要求旅游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旅游发展的整体意识。未来旅游发展的潮流是个性化需求,市场机会把握、新产品开发、产品促销等环节将成为旅游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战略管理特别是资本经营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市场发展战略管理将成为大型旅游企业发展的主要维度。因此,未来旅游管理人才至少应具备战略管理知识,经营决策、业务开拓、应变以及人际交往等管理能力。结合行业的这种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强调对学生“一种意识,一种素质,两种能力和三种语言”的培养,即:具备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意识,具备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具备旅游业发展所需的“语言”――国际交流的语言、计算机网络语言、专业语言。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风险意识,学校应该将各种社会实践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学生逐步融入社会,积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兼职和社会调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建议在今后的培养中利用心理学相关理论,积极开展行为训练,锻炼学生独立决策的能力和风险管理的技巧。

(三)抓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第6篇: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我国已跻身为旅游大国,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这给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却举步维艰,势必需要加强旅游业发展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

一、旅游管理专业介绍

旅游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中国加入WTO,中国旅游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与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分析,在知晓度上,学校间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我国第三产业不相匹配。

(二)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就业市场难开拓

根据对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学生和家长都偏向于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但导游方向的开设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导游资格证的报考,学历要求是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者以上学历以上;二是获取导游证后,学生很难对口就业。

(三)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很少部分的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很多的学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只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学校实训设备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作为旅游专业,学生及家长看重的是导游方向,但是导游方向在教学上学校难以提供实训的场地,到景点实训则会增加教学成本,且不便管理学生,因此导游方向学生的实训局限性很大,为教学增加了难度。

(五)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清晰

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在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上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我们认为,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外语教育以及三年在校时间,要培养出管理人才是不切实际的;二是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里,专业设置内涵不清,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现象严重存在。这从专业名称就可以看出来,旅游服务与导游专业、礼仪与导游专业、导游与烹饪专业、旅游服务与导游专业等等。三年的时间,既学导游,又学饭店服务;既学礼仪又学导游,甚至把缺少必备内在联系的烹饪与导游很牵强附会的合成一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不能达到“专”的要求,违背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也不能满足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三、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体系

(一)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学术交流、企业顾问、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一些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学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景区、酒店、旅游规划公司与旅行社实践合作,担任管理咨询顾问或者是见习经理。鼓励教师们积极参加旅游的学术年会交流或者是论坛研讨,积极和旅游理论前沿的领域接轨。

(二)发展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加强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技能,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专业素质的教学形式。考虑到旅游业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应当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就业和工作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学校可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增加实训课时,加大实习投入,延长实习时间,提高教师素质来改变原有教学模式等等。

(三)加大毕业评估体系,构建本专业的职业化

为了严格把关人才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院校应当建立“学业证+技能证”的双证毕业评估体系,对学生毕业资格实行标准化考核,要求毕业学生在完成考试考核的基础上获得学业证,在通过基本技能测试的基础上获得技能证,分别从知识和技能两个角度评估学生的毕业资格。

(四)加大与各部门间合作,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一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如与景区的合作,一方面可以解决正规教育中专生毕业就业的问题,也可以实施短期培训工作。如保安、后勤保障方面人员的短期培训与就业。二是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学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与大中专院校中高职独立院校的教学合作,争取实现整体性高升本(即高中毕业升本科)自考点教学,成人高考教学工作。在校校合作上争取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合作:第一教学合作,争取本专业中专教师在高校的优惠优先培训。第二,大专院校对中专院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智力支持。第三,实现中专学校技能操作上与高等大专院校理论上的优势互补教学合作,争取实现中专学校成为省上知名大学的实训基地与教学点。

四、结语

第7篇: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点突出的是应用型,其中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主要是指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优秀的旅游管理实践能力和优良的旅游职业道德,既能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又在旅游产业发展改革中进行创新服务和升级创造的高素质专业技人才。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带动作用,促使旅游产业在引导消费理念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点体现:首先,适应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国际化发展进程也逐渐加快,这对旅游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求,高校要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旅游人才,以此提高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为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过程中,必须为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促进经济的发展。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制定培养的规格与结构,在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及时进行改革与调整,为社会经济各阶段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个人就业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深化过程中,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各旅游企业提高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只有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高竞争力。因此从学生个人发展角度而言,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也显得尤为必要。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策略

1.引入先进的旅游管理教学理念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改革的实施离不开先进的教学理念作引导。知识传播和教育的过程应是让学生主动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强调在学习中学习是主体地位,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予提高和帮助。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积极寻找对策,主动解决问题。同时旅游管理从业人员需要面对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这就需要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

2.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学生掌握更全面的旅游知识,因此要从课程体系建设着手,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例如对旅游学概论、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旅游专业知识的丰富,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还要结合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景区规划与开发、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专业课程内容的细化,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针对性地加强专业课程学习,做出职业生涯规划,锻炼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学习能力、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

3.优化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对教学效果和人才质量都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探索和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首先,注意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容量,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第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随着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入发展,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被逐步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方法来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例如,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法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都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性发挥,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潜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4.促进校企合作,加快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享信息与资源,加快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共同受益。首先,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设计,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例如可以成立由旅游行业专家、校内专业学者与企业管理者共同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企业岗位人才在技能水平、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要求进行分析,找出传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缺陷,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与完善,培养新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第二,高校与企业共同加强实验基地的指导与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建设实验基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实验基地,能够帮助学生在仿真的学习环境下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导游讲解技巧、旅行社经营管理技巧、酒店服务管理技巧等专业知识,还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快速适应岗位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认识到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创新、加快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等方面逐步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苏建军,晋迪,李小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岗位能力视角[J].高教论坛.2017(2).

[2]苏金豹,那守海.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经济师,2017(5).

第8篇: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一、中国旅游经济的现状分析

(一)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低。

旅游行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比的就是服务质量。目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旅游服务质量并不高。首先,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重视度不够。很多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旅游企业不能体会到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性,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也很弱,甚至对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漠不关心。其次,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速度与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提高速度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旅游业也随之迅速发展。1999年实行黄金周制度对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一夜之间,各大景区旅游者爆满,出现游客露宿街头,抢饭吃等现象,餐厅工作人员,景区工作人员,酒店工作人员等旅游从业人员根本无法应付这种人员爆满的状况,更不用说提高服务质量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旅游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旅游从业人员也就将提高服务质量的事情抛诸脑后了。再次,我国的旅游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不高。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中职院校,高职院校,综合性大学等陆陆续续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导游等旅游相关的专业,培养了大批的各个层次的旅游专业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尤其是本科学历以上的高学历人才真正从事旅游行业的并不多。目前在行业内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的现象,这就增加了旅游企业提高整体服务质量的难度。

(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机制不健全。

我国旅游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所以从制度上来看,还存在机制不健全,行政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第一,我国的旅游行政管理体质错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是旅游行业的服务机构,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官僚气很重,虽然国家对其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并不是很到位,我国目前的旅游行政管理综合性不够,服务性也欠缺。第二,我国的旅游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很多旅游经济行为是用行政法规来规范和约束的,缺少专门的针对旅游行业的法律法规,现有的法律法规很多已经与现实经济发展严重脱轨,导致旅游消费者在遭遇侵权时,维权,索赔等非常困难,直接影响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转和发展。

(三)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粗放。

国外的旅游经济属于产业经济,而国内很多地方的旅游经济尚且处于门票经济阶段,旅游经营者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旅游线路产品单一,个性化服务很少,粗放发展等问题。

二、促进我国旅游经济良性发展的措施

(一)整体提高我国旅游行业服务质量。要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就必须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我国的旅游业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旅游服务质量是旅游经济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首先,要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增强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专业水平,要不断满足国内外旅游服务的质量需要;其次,吸引更多的旅游专业人才加入到旅游行业当中来。专业的旅游从业人员离开旅游业转而从事其他行业的原因是我国旅游行业内总体薪酬,福利,保障等各方面跟不上,随着年龄的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很难转岗等。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到旅游行业中来,就要在这些方面狠下功夫。

(二)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投入,提高旅游业的硬件保障。要想避免出现假期旅游高峰期出现的抢饭吃和露宿马路的现象,就要在旅游业硬件上增加投入,提高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这样可以有效的调整旅游经济的供给和需求,有利于做到旅游行业的质价相符,诚信经营。

(三)完善旅游行业法律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行为。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旅游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调整旅游市场秩序,当旅游消费者遇到侵权事件时能够顺利维权,通过奖罚机制调动旅游经营者的发展积极性。

第9篇:旅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1、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 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2、旅游管理专业简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与国内、国际旅游发展需要的具有经济、管理、行政及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旅游开发实际问题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管理学科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