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消费者分析范文

旅游消费者分析精选(九篇)

旅游消费者分析

第1篇:旅游消费者分析范文

【关键词】昆明;海外旅游者;国内旅游者;消费行为特征

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古迹、绚丽的民族风情,使昆明跻身为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首批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全市有各级政府保护文物200多项,有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滇池、安宁温泉、九乡、阳宗海、轿子雪山等部级和省级著名风景区,还有世界园艺博览园和云南民族村等100多处重点风景名胜。10多条部级旅游线路,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省,连接东南亚,集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体系,旅游业继续呈恢复性增长。本文通过对赴昆明的主要海外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来初步总结赴昆明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

近十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海外客源的三类市场中,外国人是昆明的主要目标客源市场,该市场占到昆明海外客源市场的三分之二,港澳台胞市场占到昆明海外客源总量的三分之一。2006年,亚洲各客源国来昆旅游者人次排前五位的是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日本、新加坡;美国是昆明洲际客源的第一大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则是昆明重要的欧洲客源国。入境旅游者中,散客多于团队,发展趋势是团队的比例上升,1995年团队与散客的比例是35:65;2001年团队与散客比例则变为43:57。入境旅游者在昆明的消费,参加团体旅游的游客多以包价形式购买了境内交通(包括长途交通与市内交通)、住宿、餐饮、景区游览、娱乐的费用,旅途中现付的主要是购物和杂费(饮料、通讯、洗衣等)。散客则多为现买现付。总体上看,入境市场的价格模式还不够灵活,支付手段与国际水平尚有较大差距。据相关机构调查统计,入境者中只有10%的游客中昆明持卡消费,90%的游客是将外币支票兑换成人民币。目前,入境游客在境内的最大一项开支是长途交通(占28.2%),其次是购物(占22.5%),再次是住宿(占14.6%),之后依次为餐饮(占8.30%)、娱乐(占6.6%)、游览(占3.6%)、邮电通讯(占3.8%)和市内交通(1.6%)。几个市场相比,外国人的住宿和购物高于港台同胞,港台同胞的长途交通则高于外国人。比较1995年与2001年的抽样调查,长途交通的比例略有减少,住宿、餐饮、游览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购物的比例上升了4.6个百分点,娱乐、市内交通、邮电通讯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再比较主要客源国游客的消费构成,多数国家的差别不是很大,大体上,远程市场的住宿、游览和市内交通的比例略高,洲内市场的长途交通、餐饮、娱乐及购物的比例较高。

以韩国赴昆明旅游者为例,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继续会得到提高和改善。近些年来,韩国高尔夫球人口急剧增长。据韩国高尔夫球协会的调查显示,目前韩国的高尔夫爱好者大约有500万。为适应高尔夫运动的快速发展,韩国国内曾经一度掀起了球场建设的热潮。在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国土上,百余个球场相继投入建设。大批量的球场建设虽然给韩国国内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益,但因为国土面积的极度有限,而高尔夫球场占地面积相对较大,球场的维护对环境有一定程度破坏等不利因素,韩国政府对球场建设用地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从而导致数量有限的球场和逐年不断成长的球迷队伍之间形成了严重的供需矛盾,国内球场的严重不足和高昂的消费将韩国大部分高尔夫爱好者挡在门外,他们便成为了海外高尔夫旅游的潜在客源。和韩国球场相对比,昆明拥有亚洲最好高尔夫球场,球场设施良好,韩国人到昆明打两场高尔夫并加上往返飞机票,以及当地观光娱乐的总费用,与在韩国国内打球的费用相当,对韩国高尔夫球市场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同时,昆明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没有沙尘暴、台风等恶劣天气,一年四季均适宜打球。根据韩国有关统计数据,韩国高尔夫游客夏季来中国的主要目的地是昆明、大连、烟台和青岛,冬季主要集中在海南、桂林、广州、厦门、上海和昆明,韩国高尔夫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赴昆明旅游的国内旅游者客源是构成以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和相邻的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为主,形成了赴昆旅游比较成熟的四大市场:珠江三角洲市场、华东市场、华北市场以及以成都、重庆和贵阳为重点的短程旅游市场。从国内游客在昆明的消费看,国内旅游者的消费构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赴昆国内游客的商品购物花费和饮食花费较低,两者均低于全国水平,距旅游发达国家购物花费45%相差更大,这表明旅游商品的开发远远不足,旅游购物属于旅游消费中弹性较大的一部分,搞得好可以大提高旅游收入,获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昆明的旅游商品突出本地特色的自产品较少,反映边疆地区特色和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商品往往比较粗糙,实用性、精致性、观赏性差。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国内团体游客在昆花费3466.62元/人;散客在昆明花费2647.17元/人。而全国游客每次出游人均花费则低于昆明市水平,这主要是昆明地处大西南,路途遥远,使得游客一次出游的天数较长,这和目前昆明几个主要国内客源市场都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相一致。从目前几个比较成熟的客源市场看,远程的华东、华北等游客市场以团体旅游为主,原因是旅游目的多为观光旅游,近程的邻省游客则以散客居多,原因是游客目的以公务及探亲访友多。从游客在昆明的停留时间看,国内团体游客在昆平均停留时间较国内散客在昆停留时间短。

目前赴昆明的国内旅游者旅游需求已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以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公务和商务旅游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方式转换,已有部分高收入的国内旅游者已从低档消费转向高档消费,但既经济又卫生的旅游仍然受到国内旅游者的普通欢迎。国内旅游仍以中短途为主,“双休日”和“黄金周”的实施,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可用于旅游,家庭型、情侣型、亲朋好友型等散客短途旅游已成为旅游的主体。同时随着机关和企事业单们带薪假制的推行,使中长期的度假旅游需求成为国内旅游的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目前多数的国内游客,特别是通过探亲访友形式进入昆明的旅游者,他们的旅游兴趣主要集中在观光游览昆明区内及附近的风景名胜区。而广东、福建、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随着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已经不满足低标准的经济旅游,旅游需求已向豪华型发展,他们出来旅游就是想花钱买享受,因此,物有所值的高质量旅游受到这类旅游者的欢迎。从旅游需求爱好来看,目前仍然主要是风景名胜区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并在旅游中重参与、重个性,对满足个性需求的旅游项目的需求增加。

另外,对省内客源来说,一般讲求经济实惠,多数旅游者以观光购物旅游为主,除少数收入相对较高的地区外,赴昆休闲度假的旅游者较少,更多的人是在开会、商务活动或探亲访友的同时,进行观光旅游的。尤其是许多工薪阶层的青年夫妇以结婚采购或旅行的形式赴昆旅游比较普遍。另外在旅游产品上求新的心理较强,对新产品热情度高,老产品则较受冷落。

【参考文献】

[1]钟海生,郭英之.中国旅游市场需求与开发[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

[2]徐.中国旅游市场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昆明市旅游局.昆明2006年度旅游统计报告.

第2篇:旅游消费者分析范文

内容摘要:人类经济在经过农业阶段、工业阶段、服务阶段之后开始逐渐步入体验经济阶段,这个阶段又被称为服务经济阶段的衍生经济阶段。伴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体验营销模式也应运而生。在新时代体验经济的背景下,老式的旅游消费产品的营销模式不再适用,为跟上广大旅游者消费需求转变的步伐,旅游产业需要采用新式的营销模式。本文以当代新经济模式为背景,详细阐述体验经济下我国旅游消费者的决策与需求转变过程,并做详细探讨和研究分析。

关键词:体验经济 旅游产业 消费需求

当今我国旅游者需求分析

(一)传统旅游者与当代旅游者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由服务型经济模式向体验型经济模式转变,当今旅游者的出游心态、出游行为与出游目的都与传统旅游者有所不同,而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也逐渐开始向体验产品和体验服务方向转移(邵炎,2012)。传统旅游者与当代旅游者的特点对比,详见表1。

当代旅游者相对于传统旅游者对野外活动更具自主性和积极性,注重在野外游玩过程中的自身体验,地方特色对当代旅游者较之传统旅游者更具吸引力。总体上来看,当代旅游者已经由不成熟向成熟逐渐转变,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者出行独立化;对旅游消费品的选择需求个性化;对旅游路线不再局限,偏向于随性出游;对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旅游景点能够细心观察游览;在旅游过程中开始亲身参与,且懂得保护景点(贾丽霞等,2012)。

(二)当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广大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升带动了我国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2011年,我国旅游产业较之往年有明显复苏迹象,全年旅游收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24%,全年入境旅游收入484.64亿美元,同比增长5.78%;国内旅游人数26.4亿人次,收入1.9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和21%;旅游业总收入2.2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8%(王海莉,2012)。从数据上可以看到,旅游产业在我国市场不仅巨大,且发展速度快。如何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爱好,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代旅游者的思想逐渐开放,旅游独立化、个性化、自由化成为几大新特点,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基本的改变,旅游者不再只是以到达旅游终点为目的,旅游途中的体验和经历也成为他们关注的重要部分。

消费结构改变:传统旅游者在旅游途中较注重物质需求,而当代旅游者较之于他们,更多的倾向于体验情感,对于旅游产品能否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更加重视。传统旅游者旅游只是单纯为了在景点留下足迹,这是与当代旅游者最大的不同,当代旅游者更多的注重在旅游过程中对本身情感的释放(曹杨等,2011)。所以当今旅游产业要想继续拓展旅游市场,其旅游产品不应仅仅局限于保质保量的原则,应将产品与旅游者紧密联系,充分考虑当代旅游者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化追求,满足旅游者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对旅游产品的各种审美标准。

消费内容改变:传统旅游者喜欢组团旅游,较为大众化;而当代旅游者更喜欢一个人单独旅行,追求自由与个性。由于旅游业发展速度快,导致很多旅游工作者来不及对旅游产品重新规划,不能满足当代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和消费欲望,这是很多旅游景点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江杉等,2011)。当代旅游者的体验经验以及对景点的认知度较之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旅游产品的审美眼光也有了质的改变,普通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再满足他们对消费品的体验需求,自然不能引起他们的消费欲望。近几年的旅游消费者开始倾向于年轻化、独立化以及个性化,很多旅游景点开发的旅游项目诸如探险、极限运动、美食旅游、景点一日游等,满足了大部分当代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体验需求(张玉香,2011)。

消费方式转变:传统旅游者倾向于随大众旅游,所以在旅游途中进行消费的时候,大部分旅游者都会有一种被动接受消费的心态。当代旅游者更喜欢主动参与,随自己的喜好和情感需求去消费。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产业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当代旅游者作为旅游产业的消费主体,充分考虑了个人的个性化需求、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这种情况下旅游产业应当更积极主动的迎合旅游者的意愿,满足他们在旅游途中主动参与体验的欲望,实现他们对自我情感释放和自我价值肯定的最终旅游目的。

(三)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的特征

1.旅游消费情感化。人类的需求,可将其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在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基本已经得到满足(许建,2010)。依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特色,对于人们在情感和归属上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小康阶段。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富裕阶段。有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超过80%,虽然还未达到富裕阶段,不过由于多元化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我国消费者在消费思想和观念上都能够跟国际接轨,所以在这一阶段,消费者在考虑情感需求的同时也逐渐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2.旅游消费个性化。每一个旅游者都不属于相同的消费层次,这就需要旅游产业对旅游者的需求提供多层次性。现在的旅游群体已经由传统的中年化向年轻化转变,旅游消费主体的转移也直接导致了旅游产品的结构特点发生改变,当代旅游者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制定旅游路线,旅游过程也不再像传统旅游者那样固定的旅游模式,自由化、多元化、个性化以及体验化是当代旅游者旅游中的主要追求。

3.旅游消费参与化。经济模式由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过度,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自然也有所转变。作为旅游者以往只是被动跟随,而当代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显然主动性更强,能够自主规划参与,且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旅游行程变得丰富多彩。很多当代旅游者会主动参与对各种消费产品的生产环节甚至设计环节,当旅游者自己成为产品生产者,价值创造者后,实现自我价值的感觉会油然而生,这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段,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结果的一个缩影。现在旅游者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旅游过程的各种互动项目中,不仅正面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旅游者的身体得到锻炼。

4.旅游消费求知化。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较之于传统旅游者有较为鲜明的特点,在消费过程中他们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独特性,产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性和产品所代表的意义。消费者不再盲目跟从,有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思想,与此同时当代旅游者对文化旅游的旅游产品需求大量增加。文化旅游的主要景点包括宗教、古迹、建筑以及一些具有民间特色的景点,这种旅游会使旅游者在游玩的同时丰富自身阅历,带来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

体验经济背景下我国旅游者消费决策过程分析

(一)消费者个体因素层面

1.人均可分配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逐步增加。相对于以往的团队旅游,当代旅游体验产品的价格较高,大部分超出了传统旅游者愿意承受的价格范围,而当代旅游者旅游规模逐渐趋于独立化自主化,且消费能力有大幅度提升,由此体验旅游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大,随着旅游产业对国内市场的持续开发,这种需求也会不断扩大。

2.旅游消费习惯。这种习惯是旅游者在长期旅游消费中养成的习惯,特指旅游者在旅游途中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消费偏好,且这种偏好很难改变,对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行为有重要影响。由于传统旅游者的文化程度与当代旅游者有较大差距,且平均收入水平也不相同,所以在消费观念和对旅游产品的审美观上有本质的区别。有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境内旅游者中,受高中教育程度以上的旅游者比例超过77%,这也直接导致当代旅游者和传统旅游者对旅游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产生不同(郭宏杰,2010)。旅游作为一种较为高端的休闲娱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代旅游者的心理,越来越多高文化程度的旅游者参与进来,带来更先进更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旅游管理理念,能够更好的促进国内体验旅游的发展。

(二)旅游消费供给

1.旅游产品价格。产品的价格,是直接影响消费者最终购买与否的最大因素,旅游产品同样如此。不管是传统旅游者还是当代旅游者,也无论他们的消费观念如何不同,产品的价格越高,则需求越少,这是永远不变的需求规律。当代旅游者的消费特点是,旅游产品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体验需求。所以尽管旅游产品大多属于高端产品,但是只要在他们的消费水平范围内,产品只需达到他们的需求,旅游产品仍然有巨大的市场。

2.供给竞争程度。随着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将旅游业定位为社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旅游产业起点低,而旅游市场的入门要求也在政策调整下相应降低,使我国的旅游市场由传统的垄断性质走向现在健康型的竞争性质,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大力开发使我国旅游产业迅速成长(国珈,2009)。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国内各个旅游景点间的竞争较之以往更加激烈。市场良性竞争程度越激烈,对市场有效开发越有益。

旅游者消费决策过程

需求,是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消费行为的最直接因素,有了需求才能驱使人们主动对产品进行消费。旅游产业对信息的收集主要有四大来源:商业、公共、经验以及个人。从传统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经验和个人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最高。一般来说,旅游者对旅游景点的选择都会有自己的偏好,长时间的旅游偏好会形成一种隐形的旅游意向,旅游者会根据这些意向来搜索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决定自己最终的旅游目的地。所以在充当旅游信息提供者的时候,旅游产业作为商业信息的来源,在真实信息的前提下,应当充分展现自己旅游景点的特色,吸引旅游者的眼球。旅游结束后,旅游者的大脑会不由自主的对旅游景点产生一个综合评价,这个评价将直接影响旅游者今后的旅游意向,且同时自己也会作为一个个人信息来源对此旅游景点信息,正面或者负面的宣传旅游景点。旅游者在旅游途中所作出的消费决策和最终的消费行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需要旅游工作者对旅游者细心服务,认真对待。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当今体验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是旅游者。我国旅游产业近几年飞速发展,尤其伴随着社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旅游者的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旅游业抓住时机打开了国内更广阔的市场,各地旅游景点的开发让人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当代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精神需求和体验需求,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发生了质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产业需要对旅游产品进行重新规划,对旅游者进行重新定位,致力于服务旅游消费者的同时,保证自身经济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炎.体验经济下的旅游体验营销[J].经营管理者,2012(1)

2.贾立霞,宁双,王杰.体验经济下的太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析[J].中国商贸,2012(9)

3.王海莉.体验经济模式下旅游消费行为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3)

4.曹杨,李勤勤.从体验经济视野看旅游文化的特点[J].商品与质量,2011(S1)

5.江杉.体验经济时代的深度旅游品设计-以扬州旅游品设计为例[J].中国商贸,2011(30)

6.张玉香.体验经济视角下文化旅游体验性开发研究-以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为例[J].中国商贸,2011(33)

7.许建.体验经济时代下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策略[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1)

第3篇:旅游消费者分析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出现了空前的增长。《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型支柱产业,推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国内以镇江作为智慧旅游城市的试点,促进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增加旅游消费。

目前,我国经济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内需拉动消费,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直都是业界的呼吁。旅游的发展,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因此,学者们开始研究旅游消费。国内旅游消费情况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现人民的幸福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强国内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发展旅游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文献梳理

(一)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

旅游消费由交通、餐饮、住宿、游览、购物、娱乐、通信等一系列消费构成,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旅游消费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对旅游消费的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重。

旅游消费的衡量指标主要分为旅游消费总量、人均旅游消费(如表1),以此两个指标研究其影响因素。

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首先通过表格罗列相关研究中提到的影响因素(如表2)。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取得认可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可支配收入、CPI、客运量和闲暇时间。牛利民、杨开福和朱道静(2008)分析了影响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经济因素――国民收入、利率、汇率和消费者物价指数,指出除了上述影响因素之外,我国旅游消费还受到贫富差距程度的影响。陈敏(2011)和李云鹏(2005)也分析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旅游消费价格指数对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支出的影响。李冰州、杨剑和陈旭(2004)交叉分析国内、国际和总体旅游消费,在分别对三个模型单独和交叉分析之后,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消费支出存在正相关,而国际旅游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敏感性强于国内旅游消费,而总体旅游消费介于二者之间,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国际旅游消费支出在未来将等于并超过国内旅游消费支出。

刘丽秋(2009)发现:居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水平、价格水平、教育医疗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高而提高,而且作者提出单因素相关性强但是多因素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主要是源于其余国内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线性。

刘文斌(2009)的研究显示了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与GDP和闲暇时间正相关。

(二)旅游消费影响因素定量模型研究

针对旅游消费影响因素多用定量研究,从宏观消费的层面出发,选取影响因素建立不同的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旅游消费的具体作用。

陈敏(2011)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为自变量,建立关于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支出Y和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李冰州、杨剑和陈旭(2004)以经济发展水平为解释变量,分别建立了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模型、国际旅游消费模型和总体旅游消费模型,三个模型采用了OLS法。汪正彬(2010)假定旅游目的地因素与旅游客源地因素对旅游消费的影响是既定的,旅游自身因素中的GDP对旅游消费影响。王曦、秦远好(2011)探讨人均旅游花费与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平均劳动报酬、人民币储蓄总额、铁路运输线路长度、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关系。他们将这些因素放入模型逐步回归,最后得出可自由支配收入、铁路运输长度、可自由支配时间对旅游消费影响显著。

刘丽秋(2009)以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在校人数、卫生机构数和铁路公路货运量为自变量,建立消费水平函数,在对模型进行了多重共线性、序列自相关、异方差检验和修正后。刘文斌(2009)建立了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与GDP和闲暇时间(设置为虚拟变量H)的函数关系,并进行了相应的检验。吴忠才、朱金林和徐迎(2007)围绕国内生产总值和闲暇时间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指出了相关影响,并进行了检验分析。张丽峰(2010)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建立了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变参数模型,并检验了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两变量之间的变协整关系。

第4篇:旅游消费者分析范文

【关键词】入境旅游者;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1.西安入境旅游市场概况

改革开放以后,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西安的旅游业得以迅速地发展。同时作为受入境旅游者欢迎的中国传统四大黄金旅游城市,西安每年接待了大批的入境旅游者。据统计,2004年西安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650,325人次,2011年,西安市接待入境总人次为1,002,322。

2.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本文章以西安入境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抽样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实地访谈、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其消费行为过程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掌握影响其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为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费的提升进一步提供开发参考。

2.1 相关调查数据统计

笔者先后选择了西安五家国际旅行社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经过旅行社允许翻阅了2004年—2010年间的导游服务评价表,在兵马俑、大雁塔、回民街等景区对200名入境游客进行了问卷和访谈,内容涉及入境旅游者在西安的旅游六要素。现将调查到的资料统计如表1。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西安入境旅游者决策行为分析

旅游者决策行为受到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的双重影响,在对旅游者调查的过程中,根据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调查整理发现,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渠道、社会影响和文化等因素,以及对旅游目的地各方面的差异性需求。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旅游动机和对旅游目的地资料的偏好。来西安入境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仍是以观光旅游主为,对社会文化及民俗资料的体验是发展的趋。

2.2.2 西安入境旅游者实际消费分析

根据统计可见,西安旅游消费产品较为单一,消费的季节性较强,符合西安旅游淡、旺、平季的规律。人文旅游资源消费的优势尤其明显,但消费中形式单一,主要停留在观赏娱乐阶段,消费结构不够合理,住、行仍然占到较大的比例,体验和个性化的消费及购物消费比例较低。

2.2.3 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费评价分析

旅游消费后的评价是旅游者消费行为组成的一部分,旅游者在完成实际的消费后,一般都会根据个人的体会有三种感觉:疑虑、满意和不满意。这些消费后的体验又会影响到旅游者的第二次、第三次购买行为,并且还会影响到购买的决策。根据调查发现,总体来说,旅游者的总体感受比较满意,但部分单项消费的感受都不大满意,主要体现在购物、游览安排这两个方面。

3.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根据对西安入境旅游者的调查,发现影响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3.1 西安入境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

旅游者的个人特征包括国籍、年龄、性别、收入、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等,这些因素对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偏好有较大影响。调查数据显示,西安入境旅游者性别结构基本平衡,男性占55%,女性为45%。从年龄构成看,35岁至55岁的游客占42.2%,比重最大,25岁至35岁游客占26.9%。

3.2 影响西安入境旅游者消费决策的可控因素

通过调查可知,影响入境旅游者消费决策的因素中最大的是旅游景点。另外,时间和交通等也是影响入境游客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旅游设施、服务水平、出入境手续等影响因素对于旅游者来说影响程度较小。调查数据表明,西安入境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主要依靠旅行社,占总数的31.7%;第二依靠亲友介绍,占总数的26.5%;第三依靠互联网,占总数的25.3%。

3.3 文化对游客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文化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不同群体入境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特点。而文化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文化因素决定旅游消费的观念和行为标准,客源国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导致了日韩旅游者与欧美旅游者不同的旅游方式。社会文化因素影响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和具体消费结构。

3.4 不同群体外国游客旅游消费行为偏好比较

从旅游方式看,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亚洲游客仍是以团队为主,而北美、欧洲、大洋洲等西方国家游客则以散客为主。饮食方面,除了韩国游客饮食需求较为分散外,其他群体旅游者对中国地方风味的饮食特别偏爱。选择住宿时,日本、韩国等亚洲旅游者考虑首要因素是安全,欧洲游客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地理位置和价格。在旅游购物方面,中国的工艺品是外国游客最喜欢的旅游商品,其次是丝绸、服饰品和艺术品,对其他商品如中药或保健品的偏爱程度一般。

参考文献:

[1]Yvette Reisinger,LindsayW.Turner著.朱路平译.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85.

[2].中国旅游人口研究,中国旅游客源市场的人口学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文岚.试论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科版),2002(5).

基金项目:西安市社科基金规划课题项目(12IN05)。

作者简介:

第5篇:旅游消费者分析范文

[关键词]入境旅游者 消费结构 对策

一、广西入境旅游消费的现状

广西的入境旅游市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除了1998年、2003年、2008年等特殊年份以外,广西的入境旅游业有了快速发展。1978年广西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仅为5.4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432.97万美元,2009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209.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6.43亿美元。除了1998年、2003年等特殊年份以外,广西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总体逐年增加,从1978年的432.97万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6.4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7.51%,广西入境旅游人

数年均增长率12.52%。由于在《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2―2008年)中,2003年相关资料的缺失,所以在图1显示的是除2003年之外2000-2008年的数据。从图1可以看出,近几年广西入境游客总体消费水平有所增长,2008年人均天花费为181.17美元,比2001年增加25.44美元,但低于邻省湖南、全国平均水平,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因此,在未来旅游业市场开拓中,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入境游客在广西的旅游消费。

二、广西入境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现状

从图2可知,2008年入境旅游者旅游消费中,交通费用(长途交通和市内交通)最高,购物消费次之,住宿费用居第三位, 餐饮费用和景区游览费用居第四位,其中基本性需求消费支出高达65%,而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支出仅占消费总额35%。国际上规定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支出最低警戒线为30%,旅游发达国家已高达60%以上。显然广西入境旅游者旅游消费层次低,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支出所占比例小,入境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

三、广西入境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

从图3中可以看出, 2000-2008年广西入境旅游者消费构成中基本性需求消费和非基本性需求消费上下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基本性需求消费比重处于54.4%至65.3%之间,有下降趋势,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比重处于31%至45.6%之间,有上升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在基本性需求消费中交通消费(包括长途交通和市内交通)支出所占比重最大,其中长途交通在各类基本旅游消费中又居于首位,由于入境旅游者希望在有限的时间游览多个景点,必须以长途交通工具代步,从而形成“行”的高消费比例现象。这显然与近年来广西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旅游交通工具的改进密不可分。其次为住宿和餐饮费用,旅游住宿消费比例、餐饮消费比例上下摆动,波动幅度不大。这说明了近年来广西旅游住宿接待能力急剧膨胀,市场供大于求,整个行业存在竞相压价、恶性竞争现象。景区游览所占比重最小,说明广西传统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体旅游产品结构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在旅游设施的建设上重视旅游景点不够充分。

从图5可以看出,在非基本性需求消费中,2001-2008年购物消费支出所占比重最大,入境旅游者旅游购物比重在20%的水平上摆动,这说明广西对购物旅游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其次为其他服务消费、娱乐消费,其中娱乐消费有上升趋势,入境旅游者用于娱乐方面的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重仅为3.8%,这说明广西配套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不足,旅游活动中娱乐活动项目组织太少,不能满足入境旅游者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邮电通讯消费所占比重最小,仅为2.87%。由此可见,入境旅游者在基本旅游消费需求满足后,其消费支出主要集中于购物和娱乐等消费领域。但从总体来看基本性需求消费与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比重相差很大,2000-2008年广西入境旅游基本性需求消费均值占62%, 非基本性需求消费均值占38%,这种变化不符合国际旅游消费的基本发展趋势,广西入境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但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四、广西入境旅游消费结构调整对策

广西入境旅游者人均消费水平虽然最近几年一直增长,但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入境旅游者的消费结构存在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比重低、基本性需求消费比重高,旅游非基本性需求消费不足,因此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从广西入境旅游者基本性需求消费可知,近几年用于游览方面的支出最小,没有太大变化,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水平滞后已制约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应适应国际旅游市场整体发展趋势,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在巩固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增加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消费水平较高的专项旅游,丰富旅游项目产品内容,提升旅游产品内涵,提高入境游客在广西的旅游消费水平。

2. 加强对购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从图5可以看出,购物消费总体消费水平在近八年内并没有实质性的增加,在20%的水平上下摆动。购物消费在旅游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与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旅游业发达国家或地区旅游购物消费经营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60%)。入境旅游者在基本性需求消费满足后,其消费支出主要集中于购物消费领域。因此,广西旅游部门应加强旅游购物环境的开发力度。在旅游购物方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商品市场,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注重旅游商品的设计,增加花色品种,使其都具有自身的特色,体现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实现宣传旅游景区景点的作用。例如南宁民歌节的吉祥物“歌娃娃”,还有壮乡的特色――绣球和铜鼓,或其他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等等。发展一些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将是广西未来调整旅游消费结构、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渠道。

3. 扩大旅游者的娱乐范围。从图5可以看出,入境旅游者用于娱乐方面的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重小,仅为3.8%,发展潜力空间大,因此,广西旅游部门应加强对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在休闲娱乐产业的发展上,应结合地方特色,组织开展各类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丰富入境游客的娱乐项目,提高“娱乐”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努力开拓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高层次文化娱乐活动,如欣赏地方特色民族歌舞、文艺表演,品尝民族饮食风味,欣赏民族服饰等,扩大旅游者“娱乐”的选择空间,这对于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满足游客的购买欲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提高广西旅游创汇能力。

4. 努力提高住宿消费和餐饮消费。入境旅游者住宿和餐饮是最基本性的旅游消费,所占比重较高,餐饮和住宿是旅游者较为刚性的旅游消费支出,消费弹性系数较小。目前餐饮住宿消费水平逐步走低的重要原因是市场机制不健全、行业管理不规范、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因此,广西旅游相关部门应加大市场秩序整顿力度、规范行业管理、加强对饮食文化的推广与宣传,从而提高入境旅游者住宿消费和餐饮消费,增加非基本性需求消费比重。

参考文献:

第6篇:旅游消费者分析范文

[摘要]后悔是全面解释消费者满意度和后续行为意图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梳理了消费者后悔心理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旅游者后悔心理的基本定义和成因。在此基础上,对实证调查资料使用因子分析法总结出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表现为5类: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借鉴经历调整心态。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男性较女性更容易“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及“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方式表达自己的旅游后悔心理;个体所学科别的差异对采取这5种行为方式来表达旅游后悔心理没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旅游后悔心理实证研究的不足,为旅游目的地经营者有效疏导旅游后悔心理提供了战略层面的参考。

[关键词]旅游后悔心理;后续行为特征;因子分析;方差分析;认知

1引言

消费者行为研究结果是市场拓展策略制定的基础。消费者行为研究中所强调的消费者动机、感知、期望、满意度、感知价值等行为变量最终是为了更好地预测消费者未来的行为意图。消费者后悔心理是消费者对所使用或体验产品不满的直接反应,此种心理及其后续行为被认为是全面理解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满意度和解释多种售后行为(例如在购买意愿、品牌转换、投诉及口碑传播)的重要因素。对消费者而言,后悔情绪可引发不满和消费转移,事实上,简单的一个后悔期望就足以改变消费者的后续购买行为。

旅游者行为作为消费者行为研究的重要分支方向之一,其研究方法和范式上和消费者行为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活动的特殊性导致旅游者后续行为表现的多样化。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有相关旅游体验后,其后悔心理所导致的后续行为表现对旅游目的地稳定和发展客源意义重大。从学科研究角度看,国内外从后悔心理角度对旅游者后续行为表现的研究尚显缺乏。

2理论基础评述

后悔被定义为产生于认知的消极情绪。当代关于后悔的研究取向主要有3种:哲学取向(PhilosophicalApproaches)、经济学取向(EconomicApproaches)与心理学取向(PsychologyApproaches)。鉴于个体消费的特点,消费者行为研究多借鉴心理学成熟的研究方法和内容,这也决定了心理学取向对消费者后悔心理研究的主导地位。

国外心理学取向对消费者后悔心理的研究结论是不一而同的。泽兰伯格等(Zeelenbergetal.)把后悔归纳为与观念、感受相关,是一种深切的感受,也就是消费者认为做错某件事,或失去了某次机会,对自己不满并想纠正自己,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做而寄希望于第二次机会的一种理想。卡尼曼和米勒(Kahneman&Miller)指出可能是消费选择引发了消费者的一种逆反想法而导致了后悔的出现。因此,当购买者仔细考虑放弃的选择时,他们认为放弃了可能更好地选择,犯了选择性错误,并后悔没有选择应选而未选的。从后悔情绪研究的理解来看,消费个体越是认真地考虑其他选项,越有可能体会到后悔。米勒等(Milleretal.)的研究证明: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可能性数量,影响其对自身消费行为和结果的常规认定(惯性认定),即购买前选择的可能性越多,购买行为越不常规化(越不符合习惯),购买后悔情绪越高。

当消费者购买后,后悔和满意可能同时出现。因购买者对选择的产品既感到满意,也感到对其他产品没有被选而产生后悔和不安。尽管后悔和不满意都来自不愉快的经历,但是它们的参照不同。当产品的性能达不到顾客对产品的期望时,不满意就产生了;但产品的性能比不上顾客应选而未选的产品功能时,就会产生后悔情绪。后悔与购买者对产品的选择有关,而不满意与期望的比较结果有关。当购买者完成了产品特质之间的比较评估之后,他可能感到总体满意,但同时,如果产品的一些特质比不上未选的产品时,也会感到后悔。因此,后悔情绪是由“作为”和“不作为”之间的比较引起的。

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态度有情感(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即所谓的ABC态度模型(ABCmodalofattitudes)。从国外后悔心理研究结果看,后悔是基于认知信息加工而生成的个体态度(态度的标准学习层级),其结果指向必然是“认知个情感于行为”。因此,以消费者认知为主导的后悔心理必然能更好地预测消费者后续的行为意图和行为表现方式。

基于上述的分析并结合旅游者行为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旅游后悔心理,它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体验活动基础上做出的以认知因素为主导的个体态度,这种后悔心理可能是实际旅游体验质量和旅游期望的比较结果,也可能是旅游者将本次旅游目的地和未选择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比较结果,或二者皆有的结果。因后悔心理和行为的直接相关,研究旅游者后悔心理比研究旅游者抱怨能更好地预测和分析旅游者行为意图。

3旅游后悔的行为表现实证分析

3.1研究设计及数据说明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与信息,采用统计分析软件Matlab7.01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笔者于2007年9月进行2次预调查,预调查主要是访谈形式,选择20位大学2~3年级有过旅游经历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选择和确定旅游后悔心理的行为表现特征,为正式调查做准备。问卷的设计包括两部分:①旅游后悔心理所导致的后续行为特征19类(具体内容见表2),采取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LikertScale),依序由1分到5分代表此类行为特征表现的程度(非常小、小、一般、大、非常大);②样本的个人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和学科差别。

正式抽样调查于2007年10月,调查主体以大学2-3年级有过旅游经历的学生为主。调查问卷共发放260份,回收244份,回收率为93%,排除回答不完全及真实性较低的样本后,最终使用有效样本共计224份,有效问卷率86%。调查样本中理科生为105人,占总量的46.88%;文科生为119人,占总量的53.12%。男性为93人,占总量的41.52%;女性为131人,占总量的58.48%。

对所收集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及KMO值分析,结果如下:数据信度标准值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α)为0.768,标准化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sαBasedonStandardizedItems)为00771,共分析项目19个。根据纳恩诺里和伯恩汀(Nunnally&Bemtein)的研究,测量工具的克朗巴哈。值(Cronbacho)最好高于0.7,但是,如果量表中的测量项目数个数小于6个,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α)大于0.6也表明数据质量可靠。此处问卷信度值都在0.75以上,说明了本文所使用数据具有较高的置信度。问卷的KMO值为0.766,巴特勒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数据存在良好的结构效度,适合于下文所使用的因子分析法(见表1)。

3.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新因子的提取标准一般为特征值大于1。和主成分分析相比,因子分析可以使用旋转技术帮助解释因子。因子旋转最常用的方法是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Varimax)。因子旋转的目的就是要使因子载荷矩阵中因子载荷的平方值向0和1两个方向分化,使大的载荷更大,小的载荷更小。本研究数据的因子分析使用该技术线路。

数据因子分析正交旋转后结果如表2所示。19个问卷项目通过因子分析及正交旋转后新萃取因子5个,分别是“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及“借鉴经历调整心态”。

3.3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用来研究一个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否对观测变量产生了显著影响。本研究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受调查者学科门类的差异对旅游后悔心理驱使下导致的后续行为特征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不论是学习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学生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特征不存在差异性(见表3)。

旅游后悔心理导致的3种后续行为特征和受调查者性别存在明显的差异,即男性和女性在“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的行为方式上存在明显的不同。“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借鉴经历调整心态”两类行为表现方式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4)。

3.4总体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揭示旅游后悔心理对个体后续行为特征的影响,笔者对收集数据进行了加权平均,其权重由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结果如表5所示。

数据结果显示:当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旅游者选择采取“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的倾向较强(3.1794)。另外,因本研究调查样本为在校大学生,该年龄层次对网络使用率较高,因此,“通过网络负面宣传”(3.1719)成为该旅游群体产生旅游后悔心理后行为意图表达的另一类重要选择。相关研究表明:处世态度能直接反映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个体动机水平。大学生在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表现出“借鉴经历调整心态”倾向较强(2.9790),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能更多地从社会现实的角度上不断完善自我的处世态度,充分理解社会现状,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社会现实。在旅游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旅游者会更加理性的寻找一定的渠道和途径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赋值较低(2.0761),而“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赋值较高(2.8567)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男性一般处于主导地位,其行为外显性表现总是略强于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在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所采取的各类后续行为表现赋值均高于女性。该结果符合男女性别差异在行为表现上的社会认识。

相关实证研究显示:文科生多接触社会人文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缺乏精确的定量和实证性,这使文科生在行为表现上更多的具有感性色彩,易冲动;而理工科生多接触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精确性、严密性和规则性,这就使得理工科学生的人格趋向理智、精细、守则。本研究结果从学科赋值差异上看:自然学科背景的个体在“通过网络负面宣传”(3.2664)、“借鉴经历调整心态”(2.9406)来表现旅游后悔心理上的赋值较高;社会学科背景的个体在以“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3.0699)、“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2.9808)来表达旅游后悔情绪上赋值较高。该赋值评价基本符合以往对自然学科背景和社会学科背景学生行为表现方式差异的研究结果。

结合上文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给出如下结论:男性较女性更容易“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及“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旅游后悔心理。

4结论、管理借鉴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在后悔心理研究总结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者行为活动的特点提出了旅游后悔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体验活动基础上做出的以认知因素为主导的个体态度,这种后悔心理可能是实际旅游体验质量和旅游期望的比较结果,也可能是旅游者将本次旅游目的地和未选择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比较结果,或二者皆有的结果。使用因子分析法萃取了旅游后悔心理导致的后续行为表现主要为: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借鉴经历调整心态等5种表现方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说明了男性较女性更容易“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及“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旅游后悔心理。从学科差异来看,个体所学科别的差异,对采取这5种行为方式来表达旅游后悔心理没有明显的差异。

第7篇:旅游消费者分析范文

关键词:消费者权力; 消费者满意; 感知控制; 消费经验

0引言

尽管每一个企业都宣称自己是在努力实现消费者的满意,但是事实上很多企业的行为与其宣传相差甚远。任何一个消费者都曾有过不满意的消费经历,却只有极少数消费者选择投诉甚至是销售企业,更多人则是选择了默默忍受。对于这些消费者而言,并不是真正地宽容了企业,而是因为相对于企业,个体消费者的力量十分薄弱,依靠法律途径维权成本又过高,所以只能愤懑但又无奈地接受现实。

在旅游业中,旅游者的这种无奈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旅游产品多数为无形产品,所以在进行购买决策时很难对产品质量有一个准确的评估。旅游过程中,一旦遭遇质量问题,旅游者通过协商、投诉等手段维权,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愉悦的旅游心情将不复存在。2009年底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在肯定旅游业发展成绩、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性地位的同时,更强调要将旅游业发展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者满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如何改善旅游者利益易受侵害的现状,改变其在交易过程中相对于旅游企业的弱势地位,使旅游者能够真正获得满意,成为旅游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事实上,以往国家和地方旅游局出台的一系列法规中都有专项条款来保护旅游者权益,但这些法律法规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旅游业的这种状况,旅游者利益受到侵害的事件依然频发。这说明单纯依靠法律途径难以有效地使旅游者获得满意的消费经历(徐虹,等,2011)。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点评网、团购网等一批新型商业模式企业的成功使旅游者自身的力量再次为人们所关注,旅游者尝试从自身角度寻找可以主动影响企业的能力,其所拥有的权力成为研究者探寻的新方向。以往学者们对于一般性消费者权力概念、构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着重探索了消费者增权的方式和方法,期望通过权力的提升改变交易中消费者的劣势处境(李玉虎,2008)。但是旅游者所具备的消费者权力是否真的能使旅游者避免利益受到侵害并真正地获得满意的消费体验?其影响过程与路径又是怎样的?对于这些基础性问题,在传统消费者权力及增权研究中,一直缺少深入的分析和实际数据的验证。因此,本文一方面探索旅游者获取消费满意的新手段,另一方面结合旅游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旅游者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检验消费者权力与满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1理论回顾及研究假设

1.1旅游消费者权力

长久以来,由于交易过程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个体消费者与企业身份不对称等问题,造成了消费者在交易中的不利处境(DenegriKnott,et al.,2006)。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消费者的争夺,使消费者在交易中越来越占据主动地位。Murphy(2000)认为,“我们正在见证着历史上权力最重要的转移时刻,权力不再属于强大的公司和社会机构,而是将之真正地归还于消费者”。传统的生产者权力正在向消费者权力发生转移(Rezabakhsh,et al.,2006)。

消费者权力(Consumer Power,CP)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其消费需求,寻求对经济活动中部分企业资源的掌控,影响或控制整个消费过程中的消费决策的能力(韩小芸,黎耀奇,2012)。早期经济学视角的研究者基于亚当・斯密对市场中个体权力概念的论述,将消费者权力等同于消费者在交易中所拥有的自(Shankar,et al.,2006)。市场经济环境下,消费者有权将“货币选票”投给那些使其所获效用最大化的企业(Newcomer,2000)。随着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研究视角的出现和研究的深入,消费者权力内容不断丰富。其中多数研究借鉴了社会权力理论,根据权力来源的不同,Rezabakhsh(2006)将消费者权力解构为奖惩权、法定权和专家权。郭国庆和李光明(2010)对此模型进行了修正,补充了参照权。吕兴洋等(2011)通过对消费者权力研究的梳理和对权力来源的分析,将消费者权力分为奖惩权、合法权、被赋权、信息权和专家权,并在之后的研究中增加了参与权(吕兴洋,2013),共6项子权力;考虑到消费者个体与企业在权力行使中的差别,又针对性地提出了行权能力和行权意识两项要素以此构建出消费者权力模型。

消费者权力的研究者共同将其视为消费者改变交易中弱势地位、维护自身利益、表达利益诉求和获取满意消费经历的主动性手段,并积极主张通过信息供给和制度保障等方式进行消费者增权(Consumer Empowerment)(Howells,2005)。在旅游交易过程中,由于产品多为无形产品,且需先付款后在异地消费,所以给旅游者带来了很大的潜在交易风险。受制于较高的行政成本,法律往往被作为最后的维权手段,因此旅游者自身具备的消费者权力(下文简称旅游者权力)被视为法律手段的有效补充、旅游者在交易中保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方法(徐虹,等,2011)。为此,本文假设,旅游者权力可以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有效避免权益受到损害:

H1:旅游者权力与旅游者自身权益受到损害的经历负相关。

1.2旅游者权力与旅游者满意

满意是指个体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效果与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Oliver,1980),是消费者对消费过程综合多元化的评价结果;追求满意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最终目的(杨春学,2005),因此常被作为消费者研究的结果变量。对于消费者权力与满意间关系,已有研究多是从企业视角展开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顾客参与和消费者赋权研究。消费者赋权被视为企业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体验并最终获得满意的重要手段(韩小芸,等,2004;汪涛,望海军,2008)。虽然这类研究中消费者只被当作企业赋权的反应客体,且研究仅限于企业赋予消费者的权力,但是如果将其结论推广开,转而从消费者自身的角度来看,当消费者掌握了更多广义上的消费者权力之后,也应该更加容易地获得满意。

消费者权力研究者认为,从主观上来说,消费者行权就是为了获取更加满意的消费过程(韩小芸,黎耀奇,2012;吕兴洋,等,2011)。客观上,权力的行使使得消费者具备经济、政治以及管理上更多的话语权(Shankar,et al.,2006)。旅游产品的本质是旅游者的个人体验,旅游者个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人满意的异质性(Grewal,et al.,2010)与旅游企业所提供的相对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之间存在着矛盾。随着权力水平的提升,旅游者将更容易促使企业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进而获取消费满意(韩小芸,等,2011;吕兴洋,等,2012)。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旅游者权力与旅游者满意正相关。

1.3感知控制

1.3.1感知控制概述

控制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构念,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驱动因素。人行为活动的主要目的被认为是为了追求对情境的控制(Bateson,1985a)。自Averill(1973)在心理学领域提出控制的概念以来,控制被广泛地应用于解释消费者行为。但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并不总是拥有实际的控制能力,旅游者、服务人员和企业三方在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权上存在着潜在冲突。比如,在航空、汽车客运等高度标准化的服务中,就是服务企业占据支配地位;而在导游等依赖服务人员专业知识的服务中,则是服务人员占据支配地位,旅游者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控制力(Bateson,1985b)。但在这些服务情境中,旅游者并未因为缺少实际控制而体现出相应的负面情绪,这是因为旅游者所期望的并不一定是对消费过程的实际控制,而只是控制的感觉,即感知控制(韩小芸,等,2011)。

感知控制,也称控制感,是指人们觉得自己有能力操控周围的环境(吴清津,2006)。比较典型的是预见性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感知控制,虽然他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没有直接控制能力,但是预见性可以使之产生一种事情在掌控之中的感觉(彭艳君,2009)。而当消费者缺乏这种控制感时就会产生焦虑等情绪,进而导致不满意。

环境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环境的控制感会对其心理和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Proshansky,et al.,1970)。人类社会行为研究同样发现,控制感是人们与他人交往中获得满意的关键因素(Schutz,1966)。类似的,服务管理的研究证实感知控制的增加会积极地影响消费者对服务的反馈(Lerman,et al.,2007),并正向影响消费者心理或情绪(如满意)(望海军,汪涛,2007),且在服务过程中增加消费者的感知控制可以降低如服务拥挤、服务失败等情况所产生的负面影响(Langer,Saegert,1979;Chang,2008)。总体上来说,感知控制的增强将有助于旅游者获得消费满意。

1.3.2感知控制的中介作用

以往对于企业关系中权力作用的研究十分丰富,特别是在渠道研究领域,持“控制观”的研究者将权力视为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的控制力(ElAnsary,Stern,1972)。与之相类似,在旅游者与企业的关系中,权力同样被视为是潜在的控制权(吴清津,2006)。旅游者通过行权影响企业,旅游者权力实际上反映的是旅游者对企业的控制力,而感知控制则是旅游者自身的感觉,两者是实际控制与感觉控制的关系。显然,直接控制能力会对旅游者的感知控制产生影响。所以,可得到如下假设:

H3:旅游者权力与感知控制正相关。

感知控制被认为在消费者行为与情绪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Hui,Bateson,1991)。具体来说,旅游者运用权力影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企业,以期望获取更满意的消费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旅游者行权一方面是在对交易对方行为进行控制,促使其提供更高质量、更符合自身要求的产品和服务进而获得满意;另一方面则是在增加自身对消费过程的控制感,通过感知控制的提高获取心理满意。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4:旅游者权力与旅游者满意的关系中,感知控制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1.4旅游消费经验的调节作用

根据消费者权力理论,旅游者具备多种权力,但在实际的交易和旅游过程中却因为相对于整个市场来说,个体旅游者太微不足道,以至于他们的行为被企业所忽视(John,Klein,2003)。Maynes(1972)形象地称之为“宏观上的权力和微观上的无能为力”。产生这种理论与现实间巨大差距的原因是权力行使过程中受到旅游者自身行权能力和行权意识的限制(吕兴洋,等,2011)。

消费经验是一个涉及消费者知识与能力的重要因素,是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常使用的一个重要调节变量(徐茵,等,2010)。曾经的消费经历会对消费者的再次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张黎,2007)。从权力的行使角度上来看,旅游消费经验也可以影响旅游者旅游消费过程中权力行使的效果。旅游消费经验的积累可以使旅游者更为了解自身所具备的权力,并更加熟悉权力的应用方式,进而使权力的行使变得更为有效。也就是说,旅游消费经验会对权力与感知控制和权力与满意的路径关系产生正向的调节作用。由此,提出假设:

H5:旅游消费经验正向调节旅游者权力对感知控制和旅游者满意的影响。

根据以上论述,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如下(见图1)。

图1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2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

2.1变量测量

本研究对理论模型中各潜变量的测量全部借用已有成熟量表,并根据旅游行业特点对部分题项的表述进行了相应调整。其中,消费者权力的测量参考吕兴洋等(2014)对旅游者权力的测量量表,感知控制使用了Bateson和Hui(1992)的量表,均采用了李克特5级尺度。满意度的测量采用涂荣庭和赵占波(2008)的双维度量表。以是非题“您这次旅游过程中权益是否受到损害”直接测量旅游者权益受损经历,其中“1”代表“是”,“0”代表“否”。消费经验变量中将出游频率在“每年1次及以下”视为低经验,赋值为“0”,“高于每年1次”视为高经验,赋值为“1”。在问卷形成后进行了一次小样本的预调研,依据Cronbach’s α值剔除了内部一致性不达标的部分题项,最终形成正式问卷。

2.2数据收集

正式问卷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发放:一是委托北京和天津的旅行社对游客进行发放;二是通过专业问卷网站在网上发放。累积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9份,其中有效问卷281份,回收有效样本率为80.3%,题项样本比为1∶9.06。其中,样本男女比例为1∶1.10,基本持平,年龄主要在25岁~60岁之间(88.6%),学历水平主要为本科及以上学历(73.0%),月收入水平集中在3500元~10000元(55.2%)。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

2.3数据分析

2.3.1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检验量表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各测量项目的α系数均大于0.75,说明各题项内部一致性良好。由于量表题项均取自已有成熟量表,因此在内容效度上有所保证。而在构念效度检验上,本研究主要使用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索性因子分析KMO=0.84,卡方近似值为6585.204,sig.=0.000;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标CFI=0.91,IFI=0.90,RESEA=0.08,χ2/df=2.318,模型拟合良好。分析结果(见表1和表2)中:(1)各题项标准因子载荷在0.62~0.87之间,均大于0.6且达到显著(p<0.05),无题项在两个因子上的负荷同时大于0.4;(2)各维度组合信度为0.74~0.87,在0.7的标准以上;(3)评价方差提取量(AVE)为0.53~0.73,均大于0.5。以上3点共同说明了量表收敛效度良好。在区别效度上,各变量相关系数介于0.21~0.57,且相关系数的平方均小于对应的AVE值,说明区别效度达到要求。

2.3.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首先考虑旅游者权力与权益受损经历间的关系,由于权益受损经历采用是非题测量,因此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见表3)。模型1控制了性别等4个人口统计学变量,模型2进一步加入旅游者权力变量后,增量解释为13.5%,旅游者权力与其权益受损经历显著负相关(β=-1.285,ρ<0.01)。这说明旅游者权力可以使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个人权益受到损害。

2.3.3分层回归检验假设

(1) 旅游者权力对旅游者满意的影响及感知控制的中介作用

表4列出了旅游者权力对旅游者满意的影响及感知控制的中介效应的分析结果(见表4)。模型4中旅游者权力对旅游者满意的回归系数显著(β=0.498,ρ<0.01),假设H2得到验证,表示旅游者可以通过行使权力获得更为满意的旅游消费经历。

在此基础之上,分三步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Baron,Kenny,2006):①自变量旅游者权力对中介变量感知控制的影响显著(模型7,β=0.512,ρ<0.01);②自变量旅游者权力可以显著影响因变量旅游者满意(模型4已验证);③做因变量对自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回归方程(模型5),其中中介变量感知控制的系数显著(β=0.439,ρ<0.01)说明存在中介效应,自变量旅游者权力回归系数变小但依然显著(β=0.274,ρ<0.01)说明感知控制对旅游者权力与旅游者满意间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3和假设H4得到验证。

(2) 消费经验的调节作用分析

在理论模型中消费经验会调节旅游者权力与感知控制及旅游者满意间关系。本研究进一步通过三步检验旅游消费经验的调节效应(温忠麟,等,2006):①做因变量旅游者满意对自变量旅游者权力、调节变量消费经验及两者交互项的回归(模型11),回归结果中交互项系数显著(β=0.544,ρ<0.05);②做中介变量感知控制对自变量旅游者权力、调节变量消费经验及两者交互项的回归(模型9),结果中交互项系数显著(β=0.539,ρ<0.05);③做因变量旅游者满意对自变量旅游者权力、调节变量消费经验、两者交互项和中介变量感知控制的回归(模型12),结果显示交互项(β=0.345,ρ<0.05)及中介变量(β=0.369,ρ<0.01)系数均显著。综上说明消费经验调节旅游者权力与满意之间关系并部分通过中介变量起作用,即旅游者权力与消费经验的交互作用将通过感知控制为中介影响旅游者满意,进而表现为被中介的调节作用。假设H5得到验证。

2.3.4简单坡度分析

进一步采用简单坡度分析(Simple Slope Analysis)解释调节变量的作用。将样本按照消费经验分为高消费经验组(N=113)和低消费经验组(N=168),并分别做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分析,将结果绘制成图(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旅游者权力的提升,感知控制水平和旅游者满意度相应地升高,且不论消费经验如何,感知控制和旅游者满意的变化都是显著的。但是高消费经验情况下,这种变化更为明显(高消费经验情况下,感知控制β=1.063、ρ=0.00,满意β=0.943、ρ=0.00;低消费经验情况下,感知控制β=0.520、ρ=0.03,满意β=0.425、ρ=0.00)。这说明,旅游者不仅能够通过权力的行使获得控制感和满意,而且随着经验的增加权力行使将更为有效,这与H5相一致。

3结论与启示

3.1结论

本文从旅游者视角出发,以旅游者感知控制作为中介变量、旅游消费经验作为调节变量,研究了旅游者权力对旅游者满意的影响作用。通过实际数据的验证,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旅游者权力可以成为旅游者主动获取满意旅游经历的有效手段。以往消费者权力与增权的研究基于一个共同的假设,就是权力可以改变消费者在交易中相对于企业的弱势地位,因而积极倡导消费者增权。但是对于这个基础假设始终缺少数据的验证。本研究首先通过旅游行业的数据验证了消费者权力的有效性,不仅为消费者权力及增权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旅游者维护自身权益获取消费满意提供了新的手段。(2)权力的行使同时影响交易对方和旅游者自身心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旅游者权力对满意的影响同时存在直接和间接两条作用路径。权力的行使,一方面直接影响交易的过程,通过让交易企业满足旅游者要求从而直接获取满意,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影响旅游者自身对于消费过程的控制感从而间接地影响满意。在这个过程中,感知控制在权力与满意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3)权力行使的有效性受到旅游消费经验的影响。高消费经验会使旅游者权力的行使更为有效。这是因为旅游者权力会受到旅游者自身行权意识与行权能力的影响,旅游者往往由于不了解自身所具备的权力或受制于个人能力,而不能将自身所具备的全部权力行使出来。但是随着消费经验的增加,旅游者不仅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权力,而且对权力的运用会更为熟练,从而使权力的行使更为高效。

3.2启示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对于旅游者权益一直十分重视,但始终面临着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权益易受损害的问题,特别是每到黄金周,各类旅游投诉事件都会成为新闻的焦点。这说明单纯依靠法律途径不能完全解决旅游者权益受到损害的问题。旅游者权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相较而言,法律具有明显的事后性,而旅游者权力则可以在旅游前和旅游过程中预防问题的发生;法律是为了惩戒损害旅游者利益的行为,旅游者权力则不仅可以防止个人权益受到损害,更是在积极主动地获取消费满意;法律诉讼流程复杂,而权力的行使则相对简单容易。因此,未来旅游者权力将会成为旅游者在法律以外可以依赖的另一重要手段。目前,不仅研究者关注消费者权力,市场管理者对其也十分重视,特别是西方国家正通过消费者教育等手段促使消费者在交易中积极地行使自身权力(Howells,2005),以弥补法律手段的局限。这一做法值得我国旅游行业管理者借鉴。

除此之外,对于旅游者来说,虽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相关法律不断健全、旅游信息更容易获得等等这些外在因素都客观上增加了旅游者的权力,但是消费经验的调节作用说明权力行使的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旅游者自身的影响。因此,对于旅游者来说,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行权意识,在旅游过程中积极地使用权力,熟悉权力的运用过程,提升权力行使的能力,最终才能更为有效地获取旅游消费的满意。

对于旅游企业,在权力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历来伴随着严重的权力冲突,这将会导致交易双方的关系质量的下降。感知控制在“权力-满意”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给予了我们新的启示: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旅游者心理的感知控制而非让渡实际的控制权来缓解这种冲突带来的负面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权力的此消彼长要求企业在营销、运营等方面以旅游者为核心做出更为积极的改变和调整。

3.3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只通过旅游行业的数据检验了消费者权力理论中最基础的“权力-满意”假设,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首先,权力对满意的作用机制可能更为复杂,本研究只分析了感知控制的中介作用与消费经验的调节作用,未来可以继续探索可能存在的其他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其次,权力的影响结果变量可以更为丰富,满意只是消费者权力及增权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最重要最常用的结果变量,基于顾客主导逻辑范式,消费者权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变量,可以被引入到更多营销研究领域的分析当中,以解释消费者的影响作用。最后,旅游是异地消费,在非惯常环境下旅游者的行权行为是否与惯常环境中有所不同,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以发现旅游者行权相较于一般消费者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郭国庆,李光明.消费者增权理论的最新进展及其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10(8):5861.

[2]韩小芸,黎耀奇.顾客心理授权的多层次模型分析:基于控制欲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2(3):411.

[3]韩小芸,温碧燕,伍小奕.顾客消费情感对顾客满意感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4(4):3943.

[4]韩小芸,谢礼珊,杨俊峰.顾客心理授权及其与服务公平性关系的实证研究[J].营销科学学报,2011(3):111121.

[5]李玉虎.消费者增权理论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J].财贸研究,2008(4):132136.

[6]吕兴洋.旅游分销渠道中旅游者权力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3.

[7]吕兴洋,徐虹,林爽.消费者权力、增权及其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J].消费经济,2012(1):8386.

[8]吕兴洋,徐虹,邱玮.中国旅游消费者权力量表构建与有效性检验[J].经济管理,2014(7):111119.

[9]吕兴洋,徐虹,杨永梅.供应链视角下旅游者权力研究[J].旅游学刊,2011(11):3438.

[10]彭艳君.服务中的感知控制、顾客参与和顾客满意[J].市场营销导刊,2009(4):1924.

[11]涂荣庭,赵占波.顾客满意度测量探讨:量表设计、信度和效度[J].管理学报,2008(1):3339.

[12]望海军,汪涛.顾客参与、感知控制与顾客满意度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2007(3):4854.

[13]汪涛,望海军.顾客参与一定会导致顾客满意吗――顾客自律倾向及参与方式的一致性对满意度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8(3):411.

[14]温忠麟,张雷,侯杰泰.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和有调节的中介变量[J].心理学报,2006(3):448452.

[15]吴清津.旅游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81184.

[16]徐虹,吕兴洋,秦达郅.旅游业消费者增权及其对旅游供应链权力结构的影响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1):15.

[17]徐茵,王高,赵平.顾客价值的生成与影响机制――对北京家用轿车市场的实证研究[J].营销科学学报,2010(1):112.

[18]杨春学.经济人的“再生”:对一种新综合的探讨与辩护[J].经济研究,2005(11):2233.

[19]张黎.从国外品牌手机的购买意愿看Fishbein模型的适用性以及文化适应的影响[J].管理科学,2007(1):3037.

[20]Averill J R(1973).Personal control over aversive stimuli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t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80(4),286 303.

[21]Baron R M,Kenny D A(1986).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1(6),11731182.

[22]Bateson J E(1985b).Perceived control and the service encounter[A]∥Czepiel C A,Soloman M R.,Surprenant C F.The Service Encounter[C].Lexington:Lexington Books,6782.

[23]Bateson J E(1985a).Selfservice consumer: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Retailing,61(3),4976.

[24]Bateson J E,Hui M K(1992).The ecological validity of photographic slides and videotapes in simulating the service setting[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2),271281.

[25]Chang C C(2008).Choice,perceived control,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The psychology of online service recovery[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11(3),321328.

[26]DenegriKnott J,Zwick D,Schroeder J E(2006).Mapping consumer power: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and consumer research[J].Journal of Marketing,40(9),950971.

[27]ElAnsary A I,Stern L W(1972).Power measurement in the distribution channel[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9(2),4752.

[28]Grewal R,Chandrashekaran M,Citrin A V(2010).Customer satisfaction heterogeneity and shareholder value[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47(4),612626.

[29]Howells G(2005).The potential and limits of consumer empowerment by information[J].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32(3),349370.

[30]Hui M K,Bateson J E G(1991).Perceived control and the effects of crowding and consumer choice on the service experienc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8(2),174184.

[31]John A,Klein J(2003).The boycott puzzle[J].Management Science,49(9),11961209.

[32]Langer E J,Saegert S(1979).Crowding and cognitive contro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5(3),175182.

[33]Lerman S F,Shahar G,Czarkowski K A,et al.(2007).Predictors of satisfaction with obstetric care in highrisk pregnancy:The importance of patientprovider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Medical Settings,14(4),330334.

[34]Maynes E S(1972).The power of the consumer[A]∥Morgan J N and Zahn E.Human Behavior in Economic Affairs[C].Amsterdam:Elsevier,399419.

[35]Murphy T(2000).Web Rules: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the Way Consumers Make Choices[M].Chicago:Dearborn,7289.

[36]Newcomer L N(2000).Shifting power:Is the consumer next?[J].Physician Executive,26(6),1823.

[37]Oliver R L(1980).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7(4),460469.

[38]Proshansky H M,Ittelson W H,Rivlin L G.Freedom of choice and behavior in a physical setting[A]∥Proshansky H M.Environmental Psychology[C].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170181.

[39]Rezabakhsh B,Bornemann D,Hansen U,et al.(2006).Consumer power:A comparison of the old economy and the internet economy[J].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29(1),336.

第8篇:旅游消费者分析范文

1模型变量的选择

1.1影响因素

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者收入是决定其需求的重要因素,是需求得以实现的客观必要条件.随着收入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也跟着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总需求水平与收入成正向相关关系,收入越高,需求水平也越高[11].而消费是总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很多,由凯恩斯消费理论可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12].所以,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其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决定的[12].旅游是人们离开惯常环境到外地参加旅游活动的过程[13],从旅游的全过程来看,旅游者从家中走出,最后再回到家中.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形成一个闭环的系统[14].其中,处于纽带位置的交通条件对旅游者的活动影响重大,因此,影响旅游者消费的因素除了收入、消费习惯、周围消费水准外,还应包括交通设施的质量.除此之外,居民储蓄、消费者个人偏好、心理预期等因素对消费也会有影响,但有些数据不便于获取,考虑到论文的严谨性,本文讨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公路营业里程、铁路营业里程五个因素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的影响.

1.2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设置

本文将农村居民的人均旅游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Y,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2、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X3、公路营业里程X4、铁路营业里程X5作为解释变量.

1.3样本数据

国家历年的统计年鉴从1994年开始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各类数据进行公布,因此本研究选取了从1994~2009年的16组数据进行分析。

2模型的建立

2.1模型设定

回归模型设为:Y=b0+b1X1+b2X2+b3X3+b4X4+b5X5+u,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X1、X2、X3、X4、X5为解释变量,u为随机项,b0、b1、b2、b3、b4、b5为常数项.

2.2参数的估计

2.2.1计算解释变量相关系数

利用Eviews软件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选择X1、X2、X3、X4、X5数据,操作可得相关系数矩阵.由表2可以看出,X1与X4、X5之间,X3与X4、X5之间,X4与X5之间相关系数较高,可能存在共线性,所以,需要对变量进行逐步回归,来消除多重共线性。

2.2.2消除多重共线性

分别作Y对X1、X2、X3、X4、X5的一元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按照R2从大到小排序为:X3、X5、X2、X1、X4.以X3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首先加入X5回归结果为:Y=-258.24+0.29X3+35.84X5.但是,常数项、X3、X5的Prob值分别是0.1155、0.1570、0.3479,不显著,所以,剔除X5.加入X2回归得:Y=426.31+0.33X3-4.35X2.常数项、X3、X2的Prob值分别是0.0473、0.0011、0.0131,均小于0.1,保留X2.继续加入X1回归得:Y=605.05+0.09X3-5.31X2+0.03X1.但是,常数项、X3、X2、X1的Prob值分别是0.0117、0.5269、0.0039、0.0913,其中X3的P值不显著,所以,X1予以剔除.加入X4回归得:Y=615.97+0.16X3-5.5X2+0.2X4.同理,因为X3、X4的Prob值为0.3209和0.2402,将X4剔除.

2.2.3多元回归方程

经过上述操作可知,最终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426.31-4.35X2+0.33X3.对应的t值分别为2.19、-2.873、4.149,R2为0.824,F值为30.443.其中可决系数R2=0.824,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可决系数很高,这表明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有显著影响.

3模型检验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建立的模型能否揭示经济现象中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能否应用于实践,还要取决于模型能否通过检验.

3.1经济意义检验

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b2<0,b3>0,说明随着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加,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是减少的;随着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的增加,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是增加的,所以所估计的模型是具有经济意义的.而且,b3表示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增加100元,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就会增加33元.

3.2统计意义检验

统计意义检验一般包括拟合优度检验、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变量显著性检验(t检验).回归分析表如表4所示.

4建议

随着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日益繁荣,农村旅游市场显现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且基于扩大内需和新农村建设等宏观环境,进一步完善农村旅游市场,不仅能为国内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也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1加强国内农村居民旅游的理论研究

从目前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学者对农村旅游市场的研究还仅限于旅游者特征、开发策略等定性研究上,定量的研究非常少.因此,应加强国内农村居民旅游的理论研究,深入系统地了解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经济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居民旅游理论,引导政府和旅游企业实施正确的方针政策.同时,有关部门应积极倡导新的消费方式,在农村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引导农村居民更新思想,激发其旅游动机.

4.2优化农村居民旅游的产品结构

从本文的样本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约为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的1/3.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并没有把农村居民作为重要的市场进行开发,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没有相应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设施,导致农村旅游市场至今仍没有阶段性的进展.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与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存在很显著的相关性,这充分说明了旅游消费的攀比性.旅游相关部门应针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设计相应的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刺激其消费.

4.3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其旅游消费也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呈相反方向变化.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购买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就相应地会降低,可以使农村居民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收入,用于旅游的消费额度就有所增加.农村居民增收是国家一直关注的问题,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的生活发生了明显改善,但与城镇居民之间仍有很大差距,国家应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使其更加合理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9篇:旅游消费者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假日制度;旅游消费;杭州

引言

2007年末,国务院对“黄金周”假日制度进行了改革,12月16日正式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008年1月1日起,新假日制度正式实施。新假日制度的出台会对旅游消费行为产生哪些影响,进而会对假日旅游趋势产生何种影响,目的地如何应对新的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杭州的实证研究,找出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主要方面,总结假日旅游发展的趋势,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实证研究目的与假设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新假日制度下杭州假日旅游消费进行实证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假日制度的变化给假日旅游消费行为带来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具体方面,总结假日旅游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和对策。

本文实证研究的假设是假日制度的变化会对假日旅游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具体来讲就是新假日制度会影响消费者的旅游意愿、旅游距离、旅游时间、旅游方式等方面。

二、实证研究的手段与过程

本文实证研究的过程是先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提出实证研究的假设,然后进行调查问卷的编制,通过问卷调查后,录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研究得出研究结论,总结杭州假日旅游发展趋势,再结合杭州假日旅游发展的现状,提出杭州假日旅游发展的建议和对策。Www.133229.coM

本文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对象是旅游者和潜在的旅游者。问卷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消费者的基本资料;二是一个五点李科特量表,该表是用于测量被调查者对量表中每一项表述赞成与否的程度,量表中包括了几十个和消费行为相关的题目,按照同意程度的不同分为5个等级,调查者进行打分;三是针对来杭旅游者在杭州旅游消费行为的相关问题。

三、实证研究的分析与结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350份,有效率高达94%。对调查结果采用spss14.0进行分析,以下是对消费行为的分析和结论:

(一)对旅游意愿的影响

1.消费者增加出游愿望和次数的程度较小

假日制度变化对消费者增加出游愿望和次数的影响程度较小,但低学历消费者出游愿望增加较大。在对出游愿望更加强烈的评分中,平均得分为3.11,同意的比例略高于不同意的,仅有28.8%,说明假日制度的变化对消费者出游愿望的影响程度较小。在对出游次数会增加的评分中,平均得分是3.14,同意的比例略高,占32.9%,可见消费者对会增加出游次数的赞同程度仅略高于中立,说明假日制度变化给出游次数带来的影响不大。

2.假日制度变化给消费者出游预算带来增加

假日制度变化给消费者出游预算带来一定程度的增加。在对会增加出游预算的评分中,平均得分是3.31,同意的比例为39.3%,超过不同意的15个百分点,有近1/4的消费者会增加旅游预算,说明假日制度变化会给消费者的旅游预算带来小幅的增加。

(二)对旅游距离的影响

1.假日制度变化不利于长途旅游,更有利于短途旅游

假日制度调整后,消费者的旅游半径会相对缩小,目的地的距离相对变远。在新假日制度更有利于长途旅游的评分中,平均得分是2.49,不同意的比例达到51.8%,由此可见消费者认为假日制度调整对长途旅游造成不利的影响。新假日制度将原有的三个7天的“黄金周”减少了一个,消费者可以进行长途旅游的机会就减少了。在新假日制度更有利短途旅游的评分中,平均得分是3.73,同意的比例高达56%,说明消费者认为假日制度的变化更有利短途旅游,这和新假日制度增加了五个3天的短假有直接的关系。

2.短假选择短途旅游的消费者超过长假选择长途旅游的

短假选择短途旅游的超过长假选择长途旅游的。在3天短假选择短途旅游的评分中,平均得分是3.63,同意的占53%,而在7天长假选择长途旅游的评分中,平均得分是3.38,同意的占44%。说明消费者同意在这些假日旅游的比例还是较高的,但是对长途旅游的选择低于短途,这可能和长途旅游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有关。

(三)对旅游时间的影响

1.消费者短假出游时间倾向于五一和端午,长假倾向于十一

在对旅游者更倾向于哪个短假来杭州旅游的调查中,统计结果发现,选择五一和端午的比例最大,分别占43.6%和30.7%,一方面五一和端午分别在五月和六月,气候比较适宜,另一方面经过9年的黄金周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在5月出游。在对旅游者更倾向于哪个长假来杭州的调查中,选择十一的比例最高,大部分游客选择在十一长假来杭州,这与季节因素有一定关系,因为10月较适合出游。

2.可以选择年休假时间的消费者,更希望在适宜的季节出游

可以选择年休假时间的消费者,希望在最合适的季节出游。在对旅游者可以决定年休假时间,选择何时来杭州的调查中,46.8%的游客选择最适合旅游的季节,30.8%的游客选择在旅游淡季,15.2%的游客选择在孩子寒暑假,最适合旅游的季节往往是旅游旺季,这和旅游淡季是一组对比,结果高出旅游淡季16个百分点,说明旅游者如果能自己决定时间,还是希望在适宜的季节旅游。

(四)对旅游方式的影响

1.自助游成为发展趋势,旅行社组团逐渐被冷落

在对3天短假选择自助旅游方式的评分中,平均得分是3.47,对7天长假选择旅行社组团方式的评分仅有3.14,比较可以发现,消费者越来越喜欢自助旅游的方式,尤其在短假,自助游以其灵活自主方便的特性,被大多数消费者认同,而在长假,传统的旅行社组团正在逐渐减少。在7天长假和3天短假选择怎样的旅游方式来杭州的调查中,长假选择自助游的占65.6%。短假选择自助游的占66.9%。无论是长假和短假,消费者都是更倾向于选择自助游。

2.消费者更倾向于和家庭成员一起出游,尤其是已婚的

在会选择和家庭成员一起出游的评分中,平均得分是3.74,同意的比例占56.3%,不同意的仅有13.5%,说明大部分消费者在有条件选择的情况下,更愿意和家庭成员一起出游。统计分析发现,婚姻状况对愿意和谁一起旅游有显著相关性,已婚人士选择最多的是和家人一起旅游,而单身人士最多的是选择和朋友一起。

四、新假日制度下杭州假日旅游发展趋势

(一)假日接待总量会增加较小,但旅游收入将有较大增加

新假日制度实施后,体现出总天数增加、节假日次数增多、时间跨度更大、文化内涵丰富且更突出等特点。但由于近几年假日旅游发展已经逐渐成熟,人们旅游总需求不会有太大变化,加上杭州假日期间的接待容量趋于饱和,所以,消费者出游的时间段可能变得更加分散,但总接待量方面不会有太大增长。从抽样调查来看,人们在出游次数和出游愿望的增加程度都较小,但在消费预算方面将有所增加,这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有关。由于预算增加的可能,使得杭州的假日旅游收入会有所增加。

(二)短途游客将会增加,远距离市场会有所萎缩

新假日制度实施后,人们将拥有两个长假和五个短假,由于长假的减少和短假的增多,势必会造成短途旅游的增加和长途旅游的减少,这点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体现出,超过半数的消费者认为新假日制度将更有利于短途旅游而不利于长途旅游。随着人们消费的不断理性化,短距离休闲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新假日制度中除了清明以外,元旦、五一、端午和中秋都适合短距离旅游,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三)随着出游方式的变化,自助和自驾游比例将不断增加

新假日制度实施后,人们出游的时间更加灵活和自由,杭州自助游的游客比例将会增加,本次在景区随即调查的样本,自助旅游占到71.7%,而选择参加旅行社团队的只有28.3%。从对消费意愿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有81.7%的消费者愿意在假日选择自助和半自助旅游方式。人们选择跟团旅游主要是为了方便、省心,但是自由度较小,近距离的旅游,出行比较方便,人们更愿意选择自助方式。新假日制度下,由于短假较多,中长线旅游将更多的选择飞机作为交通工具,短距离旅游会更多选择自驾车,所以杭州自驾游游客比例增大。

(四)民俗旅游会增长,传统文化主题产品的开发将增加

此次假日制度的调整,政府部门意识到传统节日对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加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还有将春节长假提前到除夕,这些变化会增加民俗旅游的比例。因此,杭州在传统节日期间相应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传统文化主题的旅游产品开发将会增加。在对杭州传统节日旅游活动安排满意度的调查中,态度中立的比例最高,占41.4%,其次是满意的占33.6%,这说明杭州在民俗游客增加的趋势下,提升和开发传统文化主题旅游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对杭州搞好假日旅游的建议

(一)普及互动性旅游咨询,及时更新旅游信息

信息的播报始终只是单向的传播,尚不能满足旅游者互动咨询的需要。杭州需要打造多种互动咨询渠道,将有利于游客获得更多的旅游信息。这些渠道包括电话咨询、旅游服务中心、网络在线咨询等。信息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杭州一是要及时更新本组织网站上的旅游信息;二是要督促旅游企业及时更新本企业的相关信息;三是组织多种传播媒体,在旅游情况发生变化后第一时间进行传播,尽量扩大该信息的受众。

(二)重点建设一批休闲设施,加强休闲活动的引导

杭州作为目的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休闲设施:购物休闲,包括特色街区购物和商场购物;体育休闲,包括室内健身、户外运动和;城市公共游憩公园;晚间休闲,包括娱乐场所、影视欣赏和酒吧;餐饮休闲,包括特色餐馆和高档餐饮等。为了让外来游客也能够体验到旅游地的休闲生活,在旅游对外宣传途径中,包括宣传册、网站、咨询电话、服务中心以及主要报纸上,增加休闲活动和设施的信息。

(三)针对自助游的增加,完善各类自助游的配套设施

完善标牌建设。建立和完善城市间交通要道统一标准的标示标牌,标示标牌设置应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设计,标示内容应包括就近景区景点的中英文名称、距离、方向标等,使自助旅游者能够“按图索骥”、“望牌定向”,方便、顺畅地通达目的地。

增加自驾车服务。自驾车旅游对汽车的加油、维修以及紧急救援服务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要结合景区,合理规划加油站点,配备加油车等汽车加油设施。合理布局汽车维修站、汽车医院,配备维修车等维修、养护设施。建设汽车救护站,配备紧急救助车。汽车紧急救援服务的发展将使自驾车旅游者免除后顾之忧、轻松上路。

参考文献:

[1]王曼,等.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