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范文

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精选(九篇)

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

第1篇: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范文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在中等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是素质教育实施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的主要形式。文章从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现存问题着手,探讨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应有的价值取向,以及彰显出的育人导向功能,并结合评价实践,反思优化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教育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价值取向;育人导向

目前,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已经走过了近10年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建立健全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中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此后全国各地各中小学校都积极参与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与实践,同时制定了一些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2006年,福建省出台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规定高中生在校3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受制于国家的整体考试评价制度,特别是高校招生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核要求不统一,甚至部分高校录取新生时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并未真正把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必备条件。基础教育学校在小升初、初升高等升学招生办法中针对综合素质评定设定了一定的等级要求,但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内涵认识不清,实行的评价指标过于原则、抽象、模糊,多数评价流于形式,甚至不少学校只为了顺利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常规任务,从而失去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发展应有的指引价值和激励功能,评价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学生或教师则认为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不透明,结果不公平,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少中小学校致力于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竞赛荣誉以提升本校影响力和知名度,往往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还有整体社会环境给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许多人对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过程缺乏明确了解,不理解评价的真实意义。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分析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影响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体现了目前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1.在发展中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是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原则,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中小学生具有青少年学龄段特有的个性、认知、情感、需求等学情特征,我们应注重坚持基于发展的视角通过科学评价以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长与进步。例如,在评价目标上,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必须紧扣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密切结合中小学生学业和素质发展的实际情况,把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着力点置于为了终身学习需要,为了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在评价功能上,必须在全面把握学生学习现状、个性特征、发展水平等情况的基础上,发挥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明确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指明发展方向,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在评价过程上,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突出强调收集、储存、处理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等相关资料的过程性,注重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学生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分析而形成学习、变化、发展的动态认识,并利用过程性综合表现开展分析评价,对学生提出激励性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在评价对象上,应特别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考虑学业成绩,更重视他们身体特质、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尤其应细致把握学生个体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特长,为提出个性化、针对性的评价建议做好准备。

2.在激励中评价。综合素质激励性评价注重在评价过程中更多融入富有情趣和情感的因素,坚持以鼓励和赞扬的方式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在结合个体差异性的分层评估中,激发学生个性特质发展。首先,教师既要积极表扬、肯定优点,又要适当批评、指出不足、明确方向。只有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才能促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激励评价者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为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公示和结果认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应做好综合评价的把控监督。其次,以评促学是实施激励性评价的目的。通过评价,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这并不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而是注重通过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开展的激励性评估活动,发挥其具有的改进与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真实体验到获取肯定的感受,并明确自己的问题或不足,理解教师的殷切期待,学会虚心接受,真正反思继续努力方向。最后,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学生个体有鲜明的差异性,利用有针对性的差异性评价有利于使他们获得不同层次的肯定和支持,唤起奋发进取的勇气。

3.坚持多元化评价。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状况的同时,更注重发挥多元化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坚持多元化评价,应提倡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多方面主体共同参与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构建起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社会公示等相结合的全面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主体更为客观的评价。二是评价方法多元化。多元化评价要求我们系统全面把握学生信息,坚持利用多样化方法对学生主体开展评价。如针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合作交流与探索实践、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教师注重通过质性评价方式,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表现的变化,在动态过程中关注、测量、评估学生的素质情况。又如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从学生获得的优秀作品、荣誉证书、社会实践活动记录、学习生活照片、创意实验报告等内容,是分析把握学生综合素质变化情况的有益方法。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坚持多元化评价,我们应全面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和审美与表现多个维度要求,善于从优秀、合格、尚待改进三个等级划分中分析评价结果;在学习能力和交流与合作方面,则以A、B、C、D四种划分方式体现;在运动与健康方面,以良好、一般、差三个等级体现。在此,教师不能以偏概全,不能过分强调学业成绩而把优秀生各方面表现都评成高等级,将学业相对落后的后进生的各方面评价相对降低等级。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导向与路径

提出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问题,必须结合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评价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1.多维评价,全面考查引领发展。结合学生实际,积极从多维度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引领学生全面发展。首先,紧密结合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与实践等6个维度,切实把学生的日常规范、课堂表现、学业情况、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个性化活动过程及表现融入综合素质评价,有助于全面、多维考查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状况。其次,坚持日常化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成果评价、成长记录等多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在动态中把握学生发展。如利用日常化评价,有利于关注、引导学生的常规表现和日常习惯;利用学期评价,有利于把握学生在学期内的变化发展情况;利用毕业评价,有利于为学生成长变化和学习收获做出适当的结论性评价;利用成果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展示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再次,利用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个案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有效考查学生行为和素质变化状态。最后,组建由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更进一步增强评价活动的针对性和可信度,有利于构建全员育人的新气象。

2.一体评价,跟踪考评重视过程。教育评价实践中,小学、初中、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常常是分离的,各个学段的评价活动不具有连续性,对全面把握学生成长和发展状况是不利的,不利于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导向功能和指导作用,更好地衡量评价实效,必须将九年制基础教育各个环节置于统筹考虑中,并积极延伸到高中学段,从评价目标的科学制定、评价内容与方法的选择、评价过程的实施等环节,对学生开展一体化评价,力求把原先多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如小学、初中、高中)通过连续考评方式建立起统一的评价体系,有效解决以往小初高“间断式”的阶段评价带来的分离、分段评价的欠缺,从而促进一体化评价下学生综合素质渐进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掌握。通过建立、维护“学生成长记录”,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动态跟踪考查学生学业和素质变化,这是开展一体化评价的有效方法。如通过“学生成长记录”积极记录学生在小初高各学段中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科学探究活动、校园内外文艺活动等具有典型意义的、能体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事实性材料、获奖证书等,以及收录他们参与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反映积极社会责任感的素材,并借此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或兴趣特长,展现学生自信自强素质的进步,从而为客观有效开展学生个性化跟踪评价活动奠定重要基础。跟踪评价过程中,学生加强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同时更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潜质,学会规划人生和未来,在主动成长中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

3.巧搭平台,家校合力齐抓共育。通过搭建家校交流平台,构建家校合力育人的模式是有效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种形式。如教师在每学期的“成绩报告单”、“学生成长记录”、“家长会回执”等教育反馈素材中都适当设置了“老师留言”、“家长寄语”等栏目,目的就是注重通过搭建家校交流平台,加强学校、教师(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齐心协力、共同抓好孩子的教育。同时,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在具体家校交流活动中积极创新家校互动交流、参与评价的形式,适时邀请家长代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社会人士加入其中,扩充参与评价的主体力量,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广泛交流中畅通评价渠道,在多方力量合力支持中客观表达对学生的要求、鼓励和期待,从而有效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四、结语

在教育评价实践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总是层出不穷,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功能,不断探索研究新教育环境下更有效、更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真正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落实到位,持续完善教育评价方式,获取教育评价成效,将始终是我们努力坚持探索教育评价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卞斌.也谈学生评语的教育功用[J].学校管理,2014(05).

[2]张会杰.基于纪实的实施逻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特征分析及思考[J].考试研究,2015(04).

第2篇: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范文

【关 键 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自2004年以来,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纷纷启动,着力于从本质上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现象,打破其长期的主导地位,建立并发展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指标与课程体系,遵从国家立德树人的基本概念,将高中生培养成既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兼顾科学文化知识的综合素质全方位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应运而生。

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进一步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随后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规定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维度,即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方面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传统招考制度的重要突破和全新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评价手段。近年来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评价实践中还存在着评价实施困难、评价指标不完善、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诚信问题严重、应付现象明显、评价与教学脱节等问题。

目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价改革正在全国迅速展开,在这样的形势下,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对于及时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完善并深化招考制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

(一)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及制度研究方面

蔡敏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问题与对策》(《教育科学》2011年2月第1期)中阐述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现状:政府行政手段成为推动评价改革的主要力量,评价内容维度出现一致化趋势,评价过程体现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方法显示多样化特点等方面,存在着理论研究欠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相关培训不足,实施者缺乏必要的评价知识与技能,诚信问题突出,综合素质评价出现结果失真,敷衍现象明显,评价实施过程过分注重表面形式,评价目迷失,评价与教学之间没有建立应有的反馈链等诸多问题,提出要改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在科学建构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辅助以各层面的专业性评价培训,完善监管机制,全面了解学生所学所长,注重评价的反馈育人功能。

张杰、李晗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3期)中提出了运用德菲尔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①基于这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一组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进行验证,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确定提供了新的评价思路和方法。邓志勇在《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策略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6月)一文中,以重庆市北碚区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的保障系统为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级实施体系,三峰诚信体系,多元督导体系与多元导航体系,②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保障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与反思方面

朱志平在《综合素质评价:经验、问题与对策》(《基础教育课程》2013年4月)中提出评价工作缺乏自主意识、保障机制、诚信氛围及系统思考。高凌飚在《综合素质评价反思》(《基础教育课程》2013年4月)中提到综合素质评价不适用功利性目的。

李宝庆等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问题及改进》(《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10月)一文中阐述目前各地综合素质评价部分指标不合理,会增加学生负担,导致新的方面教育不公平;各地评价标准不统一;等级评价过程繁杂,操作难以保证客观公正等问题。

王敏勤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虚化现象及对策研究》(《考试与评价》2009年10月)中提出,普通高中学生搞综合素质评价在很多学校存在着实抓德育与虚搞评价的不合拍现象,即重视评价体系的甄别功能,忽视其导向功能;学校的德育运行体系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接轨;学校的评价指标与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不接轨。

罗祖兵《分析式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及其突围对策》(《教育科学》2014年10月第5期)一文中明确表明造成当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诸多困难的问题,表面看是技术原因而实际上是思路问题,提出突破分析式综合素质评价应用综合式思路应对。在其《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矛盾探析》(《考试研究》2012 年第5期)描述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易产生的三种矛盾:实践操作性与指标模糊性的矛盾;发展功能与甄选功能的矛盾;主管部门主动与学校被动的矛盾,并对其做出了概述性分析。其曾在《关于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第31卷第12期2011年12月)一文中,对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是否应该被纳入高考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并对其利弊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对现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三)我国其他省份综合素质评价开展现状

管光海在《浙江:从常态化走向有质量的实施》(《人民教育》2014年6月)一文中说到,浙江省将项目测评与纸笔测试相结合,引导实施方向,建构了以动手项目制作为代表的综合素质测评和以纸笔项目测试为代表的会考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并通过信息技术转化,将结果用于招考改革之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测试(内涵日常实践活动和配套项目设计)旨在引导学校在日常积极开展学生实践的同时,通过配套项目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金付栓等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例》(《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27卷第4期)得出的结论是: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有一定的效果,但存在人为因素多、保障制度不完善、费时费力影响工作、应付形式多、评价结果缺乏及时性、易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等问题,对考量现阶段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孙彩霞在《区域间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基础教育》第11卷第1期)一文中,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比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和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明确目前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仍存在混乱的问题,评价标准在情境化的认知与理解过程中需不断调整,执行环节要考虑具体空间的现实需要与可能等问题。

林珑等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问题及对策――对福建省中小学的个案调查分析》(《中国考试》2009年第4期)中提出的评价内容的片面性、评价主体愈识与能力的缺失、评价方式的模糊性等,现今也是经常出现的问题,对现阶段综合素质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二、美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在美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标准,为高校录取提供评判参考。美国没有综合素质的专项测试,往往通过申请材料确认学生是否达成进入大学的入学条件。

(一)监管部门与机制

美国高校招生起决定作用的是高校独立的审核部门,利用校友会对申请人进行就近面试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同时申请者还必须提供有考试服务中心和高校测试中心提供的SAT或ACT成绩。

诚信与监管机制方面,除了美国本土的信仰文化与自觉遵守外,多主体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申请人的信息真实性。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美国完善的信用机制。在评价过程中,高校有权对弄虚作假者做出退学等相应处罚,并记录信用局档案,影响个人信用报告产品的信用度。③

(二)评价构成

完整的申请材料包含入学申请和附件材料两部分。如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入学申请及备选材料包括短文(想让高校了解自己的自荐书)、中学报告、中期学校报告、两份教师推荐函、备选知情人推荐意见(可以是校长、议员等的推荐信)、备选才艺材料,充分公正地显示出一个学生所具有的综合素质。

我们可以由此了解申请材料是一种写实性的资料积累与评判,既有反映学业结果的SAT/ACT考试,又存在平时选课和成绩的中学报告和中期学校报告,不乏多人参与(教师、校长、知情人、申请人)的推荐函,可以说申请材料就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文件,涵盖学业检测和非学业检测两部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客观而全面的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综合素质评价与我国有着本质的不同,没有将综合素质进行分解,形成一系列基础指标进行评判,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总体评价,偏向材料积累与收集,更注重教育活动与课程相结合。

三、现阶段综合素质评价的解析与思考

浙江与上海作为我国深化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的试点地区,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地方性政策方面给出了全新的参考依据。分别于2015年4月13日下发了《关于完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2015年2月15日下发了《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两个相关文件,并在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评价程序方面与教育部相关文件保持高度一致。而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上海注重材料收集与汇总以写实记录报告作为最终评价结果;浙江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成A、B、C三等,以等级评价结果和材料汇总相结合的方式作为最终评价结果,并均已自主招生参考作为评价实质结果使用方式,表现出不同的地方区域特色。

笔者认为,在不断深化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的道路上,“两依据,一参考”必将成为最终的招考形式,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必然在招考中越来越重要。“高中保真、高校保用”必将成为今后综合素质发展的核心关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严禁给予打分、评等等方式呈现评价结果,具象化的材料写实才是对评价公平而言最好的诠释。评价目的除招考升学以外,应充分发挥评价本身育人反馈的实效性,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长远的发展。而高中在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保证其客观性与真实性的前提下,高校应怎样给予相应的使用标准,是今后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德尔菲法,是一种匿名的专家问卷调查法。即选择数位有经验的专家,为其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并将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进行咨询。然后从专家那里回收所有答复意见并整理出相同意见。将不同意见的部分再次设计成问卷反馈给专家,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最终意见一致。

专家咨询法,即模拟市场法。将专家设定为市场潜在购买者,利用其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价格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

②三级实施体系:区教委(领导系统)――区教师进修学院(研究与指导系统)――中小学(实施系统)

三峰诚信体系:从区级和学校两个层面出台关于评价的公示、诚信、监督、申诉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建构了“区-校”两级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公示-监督-追究”三峰交错的综合素质评价诚信体系。

多元督导体系: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层次最高的办学水平综合评价的最重要参考,将单项督导与综合督导相结合的方式。

第3篇: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范文

【关键词】综合素质 评价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04-02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2014 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提到,“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体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顺应时展的要求。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激励学生各方面的成长,而且在新一轮高考改革前进的路上,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会紧密联系高考,对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存在问题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 2004年开始,并在全国各地广泛而迅速地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它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挑战:

(一)评价标准不一致。由于每个省(区、市)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操作在基层学校监督不到位时,便出现了按照各自喜好来确定评价的标准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学校的学生的素质是千差万别的,个人的发展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如果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分别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那么评定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肯定有很大的差异。如有些示范性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综合评价等级 A 率相同,对示范性高中的中等生来讲是不公平的。

(二)区分度不高。除了表现特别差的学生,或者是异常优秀的学生,或者是在学科竞赛、创新发明、体育运动、艺术表演等方面出类拔萃的学生以外,大部分表现一般。而成绩中等及偏上的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会大同小异。区分度不高的评价对高校在招生录取上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有时还让高校无所适从。

(三)不保证评价的客观性。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开始到最终确定评价等级之间,工作琐碎繁杂,有些内容如思想表现、公民素养不能量化;有些内容如社会实践活动等各项比例的计算及综合,没有电子技术的支持,班主任对全班同学的材料的收集、审核,并完成评语的书写、评价等级的确定,工作繁杂,班主任常常是独木难支。这非常容易引起教师对评价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开展工作时敷衍了事,故很多时候综合评价就会流于形式。此外,学生有可能同学相互之间的亲疏程度不同等原因,互评时随意性很大。因此,不管学生互评,还是老师评价,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四)发展性评价的扭曲。现在的高校招生录取逐渐实行“考生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方式,但是社会继续以高考上线率来判断和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小到每个学校之间,大到每个地区之间的高考竞争,都给综合素质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要求班主任在开展评价的时候小心谨慎,不轻易在评价报告中反映学生的不良的情况,各地区各校不规范不诚信的做法,会不停地破坏高考录取的公平性。所以如果指导、监督不到位,可能会使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评价变成终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就会转化为以高考为目标的评价争。

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几点思考

实施新高考方案的号角已经吹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影响新高考方案能否顺利实施,还会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为此,我们开展研究并提出完善综合评价的建议:

(一)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界定综合素质的内涵以及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时,要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解脱出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确定可以考核的标准,制定评价细则,构建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我们认为应考虑到这几点:首先,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反映学生真实的成长过程,要渗透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样老师的评价才不会主观臆断。其次,综合素质评价不只是学生毕业时一个简单的评价,要体现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结合。综合素质的各个维度所包含的评价指标都需要较强的观察性,要即时用心观察并记录学生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表现,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育锻炼时反映出来的能力、品质等,而不只是品德好、身体健康之类的简单的结论性的主观定论。不只是看学生的表现的结果,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形成。这样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都得以保证。再次,综合素质评价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功能,综合素质评价既要为高校选拔合适的人才提供有力的帮助,而且更应该考虑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论只重视了选拔或是只考虑发展的功能,都会违背了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完善上,要正确处理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

(二)建立专业化的评价管理机制。把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在社会上是个敏感的话题,(下转第12页)(上接第4页)会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因此,对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学校建立专业化、合理化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管理机制,确保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并由具体部门监督和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学校要投入资金,建立综合评价电子系统,这样既可以减少综合评价给班主任带来的工作量,又可以方便学校随时调阅查看学生的发展情况。

2.综合素质评价主管部门要给基层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引起老师、学生、社区工作人员等评价者高度重视综合素质评价,树立起评价是为了学生成长及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的意识。并且通过培训促使评价者掌握相关的评价知识,熟悉各项评价内容的原则、过程和方法,多研究评价的方式。只有评价者真正参与进来,才能顺利有效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3.综合素质评价主管部门制订严格的监督体系,将可能预计到的各种问题都列入制度的框架考虑,如审查、公示、举报、监督、申诉制度以及协调相关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实际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扎实到位。学生或家长对评价等级有异议的,学校的综合评定小组要进行复议并重新评定。上级的评价主管部门对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抽查、审核。只有完善了制度体系,综合素质评价执行起来才能够有力度,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才能得到保证。

(三)形成课程化的评价模式。有些地方把综合素质评价界定为非学术能力的评价,事实上综合素质评价应是一个对学生全面评价的体系。若能将非学术性的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形成课程化的评价模式会更系统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学生的课程由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而每类课程中的学科又划分为学习能力、学习表现和实践能力三部分”。可见,与学生的非学术性能力有关的很多内容已经包含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将综合素质评价渗透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中,明确了各项素质对应的课程领域。如“交流与合作能力”在英语、语文等课程的学习能力评价中都有相应要求。这样一来,明确各项素质对应的课程就确定了科任老师作为相关素质评价者的责任,解决等级评定过程中班主任负担过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仅可以促使学校更好地实施各类课程评价,而且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关注了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了高考制度的改革。尽管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不断完善与改进,就能引起学生不断向深层次拓展自我,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友珍.综合素质评价,难题待解[N].江西日报,2010-1-19

[2]李宝庆,樊亚峤.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问题及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

[3]罗祖兵,邹 艳.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矛盾探析[J].考试研究,2012(5)

[4]黄志红.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第4篇: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灰色聚类;性能评价;白化权函数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3-0000-02

一、引言

当今世界是一个以人才为重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己逐步从单一型高级专门人才向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进行转变。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基地,用什么样的教育评价理论、技术和方法来完善大学生综合考评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摆在高等教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有的大学生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常规数学方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前者多通过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值“合成”为一个综合性能评价值,如线性加权综合法。该方法具有如下特点:(1)适合于处理各个评价指标间是相互独立的情况;(2)权重系数的作用较其他“合成”方法更为明显;(3)由于对评价指标数据没有特定的要求,所以计算容易且易于推广。另外,由于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各评价指标间基本上都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大部分的评价方法都是基于该数学模型实现的,如张琼的综合评分法和毛军权等提出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则是通过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从多个角度对被评判对象所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的一种方法。其引入不仅是对强制打分法的革命,也是对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赵淑英和李勤等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分别就模糊综合测评模型的建立步骤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作了探讨。随后,贺华等又对其进行了改进,将聚类分析的思想引入到模糊综合测评,建立了一种开放的评价模型。然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模糊综合评判过程本身不能解决评价指标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

与之不同,本文尝试将具有“小样本数据分析”能力的灰色聚类分析理论应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希望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分类。

二、大学生素质的灰色聚类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多因素状态方程,它是评价的核心问题,其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成败。它既要考虑基本素质因素的影响又要考虑特殊素质的影响,而且每项因素又可划分为若干子项。在分析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和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借鉴文献[1]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四项一级指标:即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一级指标下又共分出15项二级指标,且每项指标所占的权重不同。

(二)白化权函数的构造

对大学生素质进行灰色聚类的目的是把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优劣聚类,使之分别属于某一灰类,而归类时的判定原则可以通过白化权函数来实现。白化权函数一般采用分段函数表示,用来描述某项评价指标(灰数)对某一临界值的接近程度,白化权函数值越大,评价指标属于某一灰类的概率就越大。

假设m个聚类对象根据指标j的取值可分为s个灰类,那么j指标k子类的白化函数 为第 个指标属于第 个灰类的白化函数。一般来说,白化权函数有3种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三种常见的白化权函数曲线

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性能时,图1表示某项评价指标属于某一灰类的白化权函数,横坐标表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纵坐标表示白化权函数值。白化权函数曲线中的转折点为评价指标的临界值,代表某一灰类的本质,故某项指标属于某一灰类的隶属度越大时,其指标灰数的白化值越接近临界值。

(三)灰色权值的计算

在白化权函数 中,令 为 指标 子类的临界值,则图1所示的三种灰类白化函数的临界值分别为: , 为评价指标判为优类(优秀)的临界值; , 为评价指标判为适中类(良好、中等、及格)的临界值; , 为评价指标判为差类的临界值。

设 为 指标 子类的临界值,称 为j指标k子类的权,其计算公式为:

(1)

(四)聚类系数的计算及聚类

设 为第i个对象属于第k个灰类的聚类系数,其值为:

(2)

由上式构造对象i的聚类系数向量 ,得到聚类系数向量矩阵:

(3)

最后,对聚类对象进行聚类。若 ,则对象i属于灰类 。

(五)聚类结果分析

假定待评价的学生有m个,将其聚为s个灰类,则 矩阵中的行代表待评价的各个学生,各列分别表示该学生被归入第j个类别的系数。此时,每行系数的最大值即为该学生所属灰类。

三、实例分析

本文以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2011级外事管理系本科生为实验对象,由于他们为同一专业的学生,在所学的专业课程、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环节等方面情况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下面仅以5名同学为例,验证用灰色聚类分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可行性。根据二级指标的权重计算出一级指标,并将评价结论与文献[1]中方法进行对比。原始数据见表1。

根据实际情况,将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指标分为5个等级,当k=1时为优秀,其他依次类推。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如表2所示,5个级别的白化权函数临界值见表3。

根据公式(1)可得:

由于各个评价指标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时所占的比重不同,为了增加其准确性,分别为各个指标加入了权重系数,具体见表4。

根据公式(2),计算聚类系数向量矩阵 : 观察矩阵可知:学生a为良好类的聚类系数为0.9361,在第一行中值最大,故a属于良好类别;同理可得,学生b、c、d和学生e分为及格、良好、中等和优秀,该方法评价结果和利用文献[1]评价出的结果完全相同。

四、结束语

本文尝试将灰色理论中的灰色聚类分析应用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该方法能将多个学生进行归类。实验结果初步显示,该方法的评价结论和现有的评价方法所得结果相符,能够合理地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褚佳琦.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9

[2]张琼.试述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l):79-83

[3]毛军权.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评价方法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2):10-13

[4]魏景柱.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2006

[5]申玮.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2,1:64-66

[6]陈华喜,王芳,许庆兵.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4):88-93

[7]赵淑英.我国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

[8]李勤,王宗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9):116-117

第5篇: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改进措施

一、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方法理论性强,教师的评价素质偏低

目前,在教W中使用较多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主要是档案袋评价和表现评价两种,通过这两种评价方式能够较快地掌握班上的学生发展情况。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刚刚接手一个新班级之后,对于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况并不是十分了解,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翻阅学生的档案,了解他的各方面发展情况,再根据学生平时的一些表现来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较为适合小学生的发展,但是它对教师的评价素养和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因为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听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较为麻烦,理论性强,工作难度大。部分教师的评价素养过低,往往会导致在评价过程中评价方法使用不当,未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价值偏差,造成评价方法运用的信度缺失

信度可以说是一切评价方法的核心,但是在进行小学生的综合评价时,由于评价方法使用的不确定性和评价方法的单独运用,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不一致或是评价结果的片面性,不适用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

比如说,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评价方法越丰富,收集到的信息越多,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就会越全面。然而,在具体的评价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的教师由于时间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时候,评价方式大部分都较为单一,学校在管理上也有所欠缺,使得评价的结果过于片面化,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也无法建立完整的语文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约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

3.评价未能紧扣学科,造成偏差

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大部分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可能会由于教学情绪和教学心态等因素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存在偏差,不能紧扣学科来开展。例如,教师在刚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对班上的同学都不太了解,可能是通过其他的一些教师来了解班上学生的,这样会使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先入为主,而不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学习情况评价,不能紧扣学科。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进措施

1.改进单一的评价方式,倡导多元评价

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样,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他们也在不断地变化,比如说,今天学生在学习《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的时候,可能还不太能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也许在明天,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已经将这些知识掌握了。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时候,也应当不断地与时俱进,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提高评价方法的信度。首先,笔者认为在倡导多元的时候,可以从师生合作制定评价方法的使用标准和细则开始。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多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参与。这种评价方式不够客观,也不全面,必须要进行改进。其次,从学校的管理层面来说,也必须要加强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管理,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督促教师落实评价工作,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评价。

2.提升评价的可操作度,紧扣语文教学

档案袋评价和表现评价等评价方法,对于开展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着较大的帮助,但是这两种评价方式也有较多的不足,耗时久、要求高。大部分的学校在实施这种评价方式时,并没有真正地将其落实,评价效果不明显。

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时候,必须要提高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体系。例如,在教学《翠鸟》《少年闰土》《鸟的天堂》等几篇课文的时候,教师主要是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来对学生这段时期的学习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这种评价方式看似很客观公正,但是教师可能会因为学生过去的学习表现,先入为主地将学生限定在固定的圈子里面,在课堂上教师很难注意到一些后进生的进步,造成评价的不公。所以说,必须要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不断加强教师的评价训练,让他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班上的学生,做好综合素质评价。

总之,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是适应时展需要的一种评价方式。但是,要想做好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必须要找准方法,真正地落实好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素质 评价

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而课程改革与评价制度的改革则是素质教育改革能否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承担省级课题“小学语文评价体系的研究”过程中,就如何对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综合素质评价必须明确“三个功能”

一是要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转变。在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积极性的评价对于学生改变学习态度,转变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学生语文学习的某种学习方式被某种评价方式所肯定时,这种评价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选择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当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被客观、公正、善意地评价时,就能够激发学生心灵的感悟和共鸣。因此,小学语文综合素质评价必须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努力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

二是要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是带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性的。传统教学都把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看作可以分割为独立单元的活动。因此,教师教学方式自然也不会围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展开。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必须要在制定小学生语文学习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时候,增加体现教师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的相关措施,只有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标。

三是要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愉悦情感体验。在实施语文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对其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和听、说、读、写等各种素质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其产生“我能行”的自信心,形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培养不断进取、决不低头的耐力和抗挫折能力,并为今后的发展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综合素质评价必须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全面性。小学语文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的建立,不仅要着眼于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重视小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整体表现,实施动态、综合、全面的评价,既要反映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又要彰显学生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学习潜能,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二是指所有学生都要得到发展。评价不是为了选优,而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要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最好的发展目标。

二是坚持导向性。综合素质评价担负着导向、反馈、鉴定、选拔、激励等多种功能,但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是导向功能。在构建小学语文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时,必须要坚持正确导向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说综合素质评价必须要把党和国家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宗旨贯穿始终,体现未来国家人才需要,从而为学生语文学习方向明确目标。

三是坚持发展性。实施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评价,其目的在于激励、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在评价体系制定和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和发展功能,突出素质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综合素质评价不是用一把精确的尺子,去度量每一个孩子综合能力高低,而是要成为一把放大镜,努力找出小学生身上存在的微小优点和潜在优点,并使之闪光发亮,成为改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决不能成为筛选淘汰或是评等定级的工具。

三、小学语文综合素质评价突出“三个环节”

一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语文素质综合评价内容涵盖语文学习的多个方面,因此,语文教师不是唯一评判人,学生本人、同学、班主任、家长等都应该成为整个评价中的多元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语文老师评判的状况,特别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过程,让学生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要让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和多方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二是评价过程动态化。综合素质评价不只是期末时的一个环节,它必须贯穿于学生整个发展过程,从学期初的初评定目标,到阶段小目标的确立与评价、期中的成长足迹展示和期末的最终形成等级,要定期反馈给学生,为其留下回顾和反思的空间,激励学生时刻保持自省、自律,避免学生只着眼阶段达标的短期效应现象,更立足于学生的长足发展,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是评价结果立体化。评价结果的呈现应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为了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简单易行,阶段性评价可主要以直观的物化成果呈现,终结性评价则除了呈现等级评定、综合性评语,还应注意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应附有综合素质报告单、标志性成果记录卡和学科教师赠言,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变化轨迹,清晰把握学生在某个阶段的成长状况,直观看出学生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便于家长准确掌握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信息,更清晰地引导学生反思,明确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真正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总之,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一项大工程,它需要全体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和改进。只有形成了科学性、发展性、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才能实现确保新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刘英伟.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

[2]任春甜.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初探[J].文理导航,2011,(07).

第7篇: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范文

创新工作思路,高效开展工作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我们组织教师填写模块成绩工作计划如下:第一,学校制定成绩和学分核定的标准,并培训任课教师进行网上提交。第二,每个学段结束前两周通知需要提交各个模块成绩的教师,通知提交的标准和截止日期,及时从后台进行审核并反馈问题。第三,每学年初,组织学生对上学年的模块成绩及学分进行复核,以班为单位收集出现的问题,并逐个予以解决,做到成绩的公平和公正。第四,每个学期初,教务处对前一学期及之前模块没有达标的学生组织补考,并及时在cmis系统中更新成绩。第五,对于外校转入的学生,要求他们提交转出学校开具的纸质成绩证明和学分转入电子文件。对于外省转入的学生成绩,学校领导召开会议商议与北京市高中课改系统相对应的方案并作纸质备案。

在工作计划的指导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的教师制作培训课件,组织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和校医培训,讲解自评互评注意事项,讲解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区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目标,按年级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区实践活动,组织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评价学生,并且在后台查看评价结果,将未填写完整的信息及时反馈下去。督促教师和学生按时完成工作,按时进行学分认定。

以评价促发展,各方成效显著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学生自主发展的氛围

评价学生,人们常常关注评价的指标、程序等物质性内容,而对评价产生的重大心理影响缺乏普遍重视。要提高评价的效果,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就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评价功能充分发挥的“心理场”。我校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重视评价过程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以多维评价作为激励与引导的支撑,从而学生置身于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自我评价的心理场中,处于发展的主体地位,围绕这个主体建构起了自我激励、情景引导、多维助推的学生发展场。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使评价的价值进一步得以延伸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学校稳定和谐的评价文化的形成,更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了评价价值取向的转变和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打磨出了一批精品校本课程。这些旨在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的有效实施,又反作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格与学力基础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有“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研究性学习能力、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六个方面,是决定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目标,这是把对学生从单纯知识能力的评价拓展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素质评价的范围;“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触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缺乏的薄弱环节,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可持续发展“学力”;而让学生在评价中经历自评、互评,又可以培养学生反思自我、关注他人的品质。

第8篇: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范文

【关键词】高职 课程改革 综合素质

一、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综合素质课程的现状

经访谈和问卷调查,对课程四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情况归纳如下:

(一)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一是目标定得太高。很多目标脱离学生认知水平。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校生源质量低,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自信心不足。二是目标不全面,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求。课程目标类型重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轻生成目标,目标内容重知识、技能轻思想品德、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

(二)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科结构不合理,不均衡。如冶金专业第五学期课程518个课时全部安排专业课,非专业课时为0。二是缺乏校本教材。无论是已正式出版的高职教材还是学校教师自主编制的教材,都还是采用学科知识本位的编制方法,编制重学科知识结构而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发展需求、教法学法等。81%的学生认为教材很难读懂。

(三)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一是几乎所有课程的实施模式都是预设的,自上而下地开展,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更适合自下而上的课程模式;二是课程设置有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但选修课很少,每个专业仅有1~2门;三是课程安排太满,自由度不够,每个专业一周仅有一两个课时的自习课;四是没有采用学分制。这些不仅阻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也阻碍高职综合素质课程开发。

(四)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一是重总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二是课程评价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86%的教师认为学院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考核教师而非学生,90%的学生反馈在课程评价中除了分数没有得到任何反馈或指导。三是课程评价注重考核学生知识、技能熟练程度,而非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等方面。

二、综合素质课程改革的新途径

(一)制定学生综合素质目标,完善课程目标

高职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综合素质课程目标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出发,不能制定过高目标,循序渐进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学生综合素质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是高职课程教学能力要求,是工厂企业用人需求。高职生综合素质目标不仅要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内容,还要突出职业素质目标;目标类型“取向上要注重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注重‘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相统一”。

(二)开发高职校本教材,优化课程内容

编写综合素质校本教材,优化课程内容。综合素质校本教材编写应注意两点:一是教材内容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选择最基本、综合性最好、迁移价值最高的知识、经验,以活动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完成课程任务,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教材内容“既考虑到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均衡,又考虑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有个性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结合教学模式编排教材内容的结构。备受高职生青睐的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应融入教材,例如教材内容拟采用项目教学法教授,则其结构就按照项目开展顺序编排,使教材成为高职教法学法的指导书。“内容设计成类似企业实际生产与服务业务的综合性项目,将若干门专业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个综合性考核项目之中,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各门专业课程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还可以检验学生对各门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切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求,提高课程实施效率

一是加快开发各学科的校本课程。任课教师依据学生发展需求采用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模式设计综合素质课程。二是打破僵化、单一、笼统的课程实施策略。就业是高职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毕业生认为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就业指导课不够”占70.8%,就业指导课应该增加课时,精心设计。新生刚入学,学生对就读专业及未来前景很关心,需要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做职业规划。对在假期打工高职学生,放假前安排就业指导课,指导学生学习应聘程序、工作安全及法律维权相关知识。在实训基地实训期间,指导学生如何提升职业能力;在校外实习之前,指导学生学会遵守企业制度、融入企业文化;在学生找工作阶段,指导学生写简历及应聘,帮助学生找工作。只有灵活地开展课程才能把就业指导课实施好。

(四)运用学科档案袋评价,注重课程过程评价

第9篇:中学生综合性素质评价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近年来人们一直试图通过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来摆脱“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困难重重,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实践操作上的难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现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权威性不强,缺少广泛的公信力。如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难以落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么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扭转唯分数评价的趋势,反而会成为基层学校和学生的负担,所以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深度的思考。

一、当前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难点

(一)如何通过显性评价来体现隐性教育

素质的概念在《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而在现实生活中,素质的概念不仅仅指人与生俱来的、先天的本能,更侧重指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等文化素养,后者可以认为是广义上素质的概念。顾明远先生给素质下的定义是:“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1]综上所述,素质可以认为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素养、修养和品质。

那么,如何对这种内隐的品质进行评价?这就需要借助于与内隐素质相匹配的外显行为。内隐的品质是无法直接观测和测量的,因此,对于素质的评价往往通过设计一些与内隐素质相匹配的行为观测点来进行。但内隐的素质不一定都有可观测的外显行为,同时外显的行为也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出内在的全部素质。诸如“道德品质”“公民素养”等涉及道德和价值观方面的指标是无法用外显行为指标来准确衡量的,也无法找出标准的答案。如果再试图把综合评价的结果折合成分值,那么综合素质评价更是难上加难。

(二)如何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可操作性

综合素质评价难以落地和综合素质本身的概念模糊有很大关系。综合素质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长期以来综合素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存在争议,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会予以不同层面的诠释,很难达成统一的认识。

由于综合素质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导致评价指标的逻辑体系层次不清,指标体系也过于复杂,评价标准各地不统一。《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地区以上述五个方面作为评价内容的一级指标,参考教育部对五个方面的描述列出二级指标,再将每个二级指标分解为若干三级指标,由此构成各地区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上海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k法(试行)》把评价内容分为 “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完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的评价内容则包括“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艺术修养、创新实践”五个方面。

这种大而全的模式表面看起来很科学,但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是各部分整体相加的和,即使面面俱到也无法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情况。所以,综合素质指标的大而全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是制约综合素质评价落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如何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往往是依靠学校来完成的,但是学校不是研究部门,没有条件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于是便出现了按照各自喜好来确定评价指标的状况。同时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要作为高中生能否合格毕业和能否被大学录取的重要依据,它是一种影响学生前途命运的“高利害”评价,所以,许多教师在开展评价时非常谨慎,学生的素质评价基本都为“A”,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此外,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也受到质疑。“全国有不少省份的学生电子档案中已经包含了综合素质评价,但可参考的价值很小,因为 90% 以上的学生都打A,打跟没打一样。”[2]2015年,浙江省有36所高校采用“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2016年,上海市有9所高校采用综合评价录取方式。“随着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逐步完善,考生的相关特长、突出事迹、优秀表现等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或考生档案,今后综合素质评价将发挥更大作用。然而,学生和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尤其是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的担忧,成为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参考价值’的关键因素。”[3]

(四)如何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作用

按照 “两依据一参考”的整体思路,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依据,综合素质评价是参考。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各学校评价结果基本上未能在高校招生中有效使用,高校招生往往在几天时间内迅速完成,根本没有时间去系统了解和发现学生,高校基本不“参考”。目前高校还是以分数论高下、定取舍。于是也就有了“令人玩味的‘两难推理’,高中说:你高校在招生录取中不看也不用‘综合素质评价’,我干嘛还要费人费力去做,提供给你,也没有多大用处。高校说:你高中提供的综合素质评价都是些‘应景之作’,没有多少实质内容,没有多少参考价值,我干嘛要看要用?”[4]

且不说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尚存在真实性和有效性缺失、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单单是上述问题已经令综合素质评价举步维艰了,所以迫切需要有效的方法和策略破解当前综合素质评价所面临的困境。“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高校在共青团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一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通过近两年试点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也给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提出及特点

2014年,共青团开始在全国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试点建设工作。2016年11月14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在全国高校正式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方案》提出:“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围绕高校育人的中心任务,在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借鉴‘第一课堂’的做法,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机构合作,普遍推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动工作的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从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促进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一)评价内容明确,评价功能完善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明确提出:服务高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推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补、互相促进。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不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明确规定了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这样“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概念将不包含学生的学业水平状况。和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相比,不追求面面俱到,而且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本着忠于事实、便于操作、易于推广的原则,在工作设计中重科学实用、重用户体验、不贪大求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全面客观地记录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以及获得的素质拓展分数,是对学生除学业成绩之外大学成长经历的有益补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客观评价。

“第二课堂成绩单”主要包括“课程?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四个体系和“第二课堂成绩单”一个产品。在内容设计上,主要涵盖“党团学工作履历、志愿公益经历、参与团学活动情况、实践活动经历、创新创业创优”等五个方面,同时具有“客观记录、科学评价、促进成长、服务大局、提升工作、融入社会”等六方面功能。

(二)课程化管理,学分式呈现

课程项目体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实施基础,本质上是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分类整合和体系构建,《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思想成长、实践学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七个类别的参考。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围绕这七个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如天津大学通过课程化、项目化建设实现内容和人员的“全覆盖”,把共青团比较成熟的项目全部开设为课程,目前共开设12类共212门课程;对外经贸大学团委构筑了思想引导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国际培训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社团活动平台、志愿服务平台、创业创新平台等十大活动平台,形成了47个类别共100余个精品活动课程化体系,并搭建起匹配的学分考核系统和网络认证系统,最终形成年度学分导出和毕业成绩单导出。

(三)评价方法科学,运行体系健全

“第二课堂成绩单”有着完善的记录评价系统,本着“客观为主,兼顾主观”的原则,以科学的量化标准为依据,呈现了记录式评价、学分式评价、综合式评价三个层面的评价方式。

此外,“第二课堂成绩单”还有着完善的工作运行体系,做到了“有制度、有人员、有机制、有合作”。以“有制度”为例,有制度是指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制度规范和操作细则,做到有章可循、有序开展。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纲要》,确定了组织框架、内容设计、学分设置、运行机制、评价标准等保障措施,划分详细、规定明确。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借鉴意义

(一)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设置的启示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综合素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若仅仅从测量技术改进的角度去解决是很困难的,或者说基本上是解决不了的。因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要规定的不是综合素质的概念,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当前需要给综合素质下一个科学适用的操作定义。

操作定义是指一个概念根据在操作中被观察的结果来定义。一个概念或者理论之所以需要操作定义,是因为在理论方面,原来的概念并非定义不清楚,只是根据这些定义难以操作。操作定义把一个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即可以直观地测量和把握的。不必要求每一个理论都有一个操作定义,但是,若一个理论假说被认为是能够检验的,那么叙述这个假说的所有概念都应当有操作定义。[5]

所以,只有给综合素质评价下一个科学适用的操作定义,才能化解一系列两难困境。“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操作定义就很明确,包括七个大类的内容,规定了“第二课堂成绩单”是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在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领域也有研究指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整个评价体制的一个基本理念,而非一项评价制度,它包括学术能力和非学术能力,通过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可以衡量学术能力,通过“课程学习记录”来报告非学术能力。这里,内涵上,非学术能力等于综合素质。[6]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有一个操作定义,那就是学业水平之外的能力和品质,内容就是指向第二课堂,学业水平由各学科水平考试或者高考衡量。如新加坡把非学业成就限定在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取得的成就,具体包括体育活动、团体艺术表演、童子军、学生社团等四部分,对哪些活动可以进入评价范围,其具体的行为表现标准及分数比重都有非常清晰的界定。[6]

(二)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途径的启示

参照“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标准化实施和管理,建议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实行课程化管理。对综合素质评价实行课程化管理,并不是要求完全按照第一课堂教学那样,把所有评价指标都变成课程,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科素质”混同起来。而是要在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借鉴第一课堂课程育人的有效模式,从活动的课程化设置、师资力量的配备、教材的编纂以及内容的科学化设计等方面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确定评价方案时,可以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文件中要求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分别分散到各类课程的评价中。这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纳入到了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中,明确了各项素质对应的课程领域,评价指标就确切地指向学生各课程领域的学习活动及其给学生带来的素质变化。如将道德素养纳入以政治课为主的课程学习领域评价,由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同负责;实践能力纳入到拓展性课程中,由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负责评价;运动与健康可以纳入到体育课程中进行评价,由体育教师负责;审美与表现则可以?{入音乐、美术课程中,由音乐、美术教师负责。这样,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分解,综合素质评价就成为了需要全体任课教师共同分担任务的工作,也促进了全员育人的实现。

(三)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管理模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