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范文

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

第1篇: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量使用多媒体技术

现阶段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已经将多媒体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手段,很多初中生物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几乎将全部的心思都花费到制作课件视频上,而忽视了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心钻研,忽视了教学重难点与疑点的分析,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2]。同时,过度使用多媒体,也会造成学生审美疲劳,使学生分不清主次,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多媒体教学功能未被充分挖掘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虽然经常使用,但是其教学功能仍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这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效用[3]。从大量的教学实践来看,当前生物课堂使用多媒体应用表面化,教学功能未被充分挖掘。主要表现为,在视频播放、音频播放、文本呈现、动画效果展现等方面应用不到位,以致初中生物的新课导入、知识解读、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结合,重点分析实验步骤

初中生物虽然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初阶知识,但其仍具备生物学科本身的实践性、操作性及逻辑性,初中生物教材中也包含着许多实验课程[4]。在传统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直接讲解实验步骤,学生既无法亲自体验实验操作,也无法直观看到实际操作过程,对实验的步骤与现象始终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针对此,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在网络平台中寻找相应的实验操作教学视频,或者是教师自己进行实验操作、自己讲解、自己录制视频,教师可以在实验视频中重点强调实验步骤的分解部分,细化实验细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相关实验内容[5]。以初中生物教材中“血液”方面的学习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本章节教学内容为课堂核心内容,进行“观察血细胞、血浆”的实验。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准备教学视频,并且在视频中重点强调操作手法与注意事项,说明做此实验的教学原因与目的;其次,在课堂上播放此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实验操作,遇到重点部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暂停”“重放”等功能,让学生重复观看重点操作部分,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实验。

(二)转化生物抽象知识,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初中生物知识较为复杂,很多知识点都是抽象的,教师在讲解时,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理解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化的知识,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生物的学习难度较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一个生物知识仅仅需要利用教材、黑板就可以开展教学,学生无法从片面、不立体的讲解中真正理解生物知识、掌握生物原理。针对这种情况,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将较为复杂的知识通过简单的逻辑结构图或视频呈现出来,简化学生的思维,将抽象的生物现象通过视频及图像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产生直观印象。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细菌与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课堂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准备一些关于真菌与细菌作用于物质的视频短片及图片,让学生对真菌和细菌的作用产生直观的印象,避免学生对真菌及细菌对物质的作用产生认知混淆;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视频中“腐乳的制作过程”,教师可以将视频中制作腐乳的等待的时间部分剪除,直接让学生观看制作之后5天、10天、15天之后的变化,让学生能够明显地看到腐乳原料的变化,从而对细菌与真菌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认知与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讲解疑难知识点,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初中生物知识较为复杂,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讲解课程中的疑难知识点,将疑难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便学生学习,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6]。对于初中生物教学中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文字、图片、视频和声音等功能进行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配合多媒体重复播放、慢放、快放、放大等功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长此以往,学生自然能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染色体”一课为例,教师讲课时,不少学生反映对染色体变异部分的知识点难以理解,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认识,更不能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对此,教师可以设计染色体变异教学视频,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知识点,引出染色体变异概念,导入新课;其次,通过多媒体图片功能展示染色体结构图及其变异图,并提供实例,如有子西瓜和无子西瓜等,学生通过观看有子西瓜细胞染色体组成图,以及无子西瓜的染色体变异图,真切地看到染色体结构及其变异的具体过程、结果,知道了什么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及变异的基本类型。在多媒体教学下,教师从上节课内容的回忆导入染色体变异概念,到讲解染色体结构,再到讲解染色体变异及基本,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了关于染色体变异的知识体系。而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口语讲述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过程、结果,学生对染色体变异的理解停留在书本和想象上,自然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采用多媒体教学后,知识通过图片、视频等载体形象地展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则易于建立知识体系。

第2篇: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范文

一是初高中教材的版本不同。初中的教材是人教版的,而高中的教材是苏教版的,教材的延续性相对较差,知识的跨越较大。目前初中化学的教学比较不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许多知识内容仅仅是点到为止,甚至删减,而这些知识很多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知识点,而这些内容高中教材中又没有重新体现,这样就容易形成盲区,给教学衔接带来问题。

二是学习内容上,初高中化学本身存在一些不相适应。初中化学的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的学了要加强形象思维外,还要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三是学习方法上大多数学生还未走出初中学习的模式。不少学生仍在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来学习高中课程,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引起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矛盾,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使初高中化学教学能有机地整合并协调发展;使初中的教学能更好地为高中的教学服务显得非常重要。要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初高中教材的研究,了解新课程知识内容的变化是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前提

作为教师,应注重初高中教材的研究,初中教师要能够知道哪些知识在初中必须过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有出现而高中不再出现;高中教师基本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不再出现但有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应做到心中有数。

一是原大纲上有,但新课标删去的知识点;二是新课标中有但比原大纲降低了要求的知识点。如O2和CO2的主要性质;实验室制取O2和CO2;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分子、原子、元素、化合价、化学式等;三是高一年级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的知识点。如氧化还原反应;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等。

在课标删减或降低难度的知识点中,很多在高中的学习中马上要用到,如酸碱盐的溶解性在离子反应中的运用,建议对于类似这方面的知识,初中教师在上新课的时候能够在相应的章节做适当的拓展,特别是初中有出现但没作要求但高中有要求并没再出现的;高一教师在开学初可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利用一些时间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部分进行复习,重点是对化学用语、物质分类、酸碱盐、化学实验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和深化。

二、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关键

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学生的知识才能建构。化学又是一门专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化学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构建化学的概念和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学会“推论—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采用“推论—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对事物进行推论,而后再用实验进行论证。

二要学会用联想、类化的学习方法。高一化学《物质的量》这一节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采用联想、比喻的方法进行学习,可让学生联想熟知的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等,指出“物质的量”与它们一样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巧妙地引用这样的联想和类化,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掌握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的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要学会用比较、对照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化学知识太细、太零散、太零乱极易混淆。如在学习高一《钠的化合物》时,可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对照的方法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从组成、类属、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不同点和相互转化关系。使学生不仅一目了然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要学会及时整理、归纳。华罗庚和钱学森都曾经提到:读书要由“从薄到厚”再由“从厚到薄”。显然两位科学家在学习上强调整理和归纳。因此,在学习完一个章节,应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便于抓住重点,掌握规律。如学习完《氯气》这节后引导学生从结构、性质、制备、鉴别、用途、贮存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整体性、综合性的总结,才能达到学习的更高层,使知识在头脑中清晰化、网络化、形成知识体系,更好地掌握知识。

第3篇: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过渡 复习 学法指导

新学年快开始了,有些同学即将升入高中,进行新一阶段的学习。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为了使他们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顺利地学好高中化学,笔者认为:在讲授高中新知识之前,应将初中化学知识加以复习。复习实质上是初步完成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扎实迈好从初中到高中化学学习的第一步。

一、搞好初高中化学过渡的学习方法

1.集中复习法。新学期开始,集中用两到三周时间复习与高中化学密切联系的初中双基内容。2.穿插复习法。高、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想对比,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究获取新知识,使高、初中知识得到合理衔接与过渡。3.专题复习法。在章节复习时,应以专题知识形式整合以往所学内容,使高、初中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勤加练习

初三同学在学习《溶液》、《酸碱盐》知识时,会感到对知识理解能力的要求提高了。高中化学知识相对于初中,内容加多,难度加大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知识建立的思路,逐渐体会高中化学知识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初中我们已经有了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认识,高中也希望同学们多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在脑子里逐渐建立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三、开设高中化学学法指导课

既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时,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不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强化实验特色,培养创新精神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无论课堂演示实验、精心设计的启发性实验或是学生分组实验,都具有直观、形象、趣味、生动的学科特点,能够不断激发出创设悬念引人入胜,既增强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和化学知识,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学习态度。通过典型演示实验和分组探究实验,学会抓住关键、寻找规律、触类旁通。

五、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第4篇: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图文转换;概念;流程图;高效性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与实施,国家一直大力提倡综合素质教育,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知道,初中生物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实验性学科,它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生物具有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联系有效表达。至此,本文作者针对初中生物学科特点,有效利用图文转换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更加深化。生物结构图和示意图广泛编排于教材中,对于很多知识章节,教材中都有图解。图文转换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识图,将基础知识在图解中体现出来,以形象的图示展示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繁琐的知识点通过系统的组合方式组织到一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知识点。

1.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

初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自然学科,它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最容易忽视生物学科的实验性。很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仅仅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及综合能力锻炼。再者,很多地区的中考不考生物,学校及家长对生物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也缺少对生物研究的兴趣,更谈不上认真学习生物。最后,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往往是生硬地将教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2.图文转换法教学的优势

所谓图文转换法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借助课本插图,将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直观化。同时强化概念教学,将抽象的知识与概念以图文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另外,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本中知识点所涉及的科学前沿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借助多媒体直观地向学生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每个章节都配有插图,这样更加有助于教师灵活利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平台,丰富教学手段,最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基于图文转换法的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建议

(1)串联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鉴于图文转换法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某一教学主线,串联相关知识内容,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内容体系,帮助学生记忆思考。例如,学习初中生物(苏科版)“生物体有相似的结构层次”课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有效地进行知识点的串联。植物体组成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借助图文模式,将抽象的结构层次给形象化、深刻化。同时,伴随的是概念的深化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学习知识框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2)引入多媒体技术,直观图文转换教学。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较快,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入到教学课堂。那么,初中生物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搜集网络教学资源,将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将知识概念及图文模式相结合。这样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才可以将知识点清晰化、直观化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学习起来、思考起来省时省力,有助于学生较快地吸收知识内容。

(3)基于图文转换,构建合作平台。所谓基于图文转换,构建合作平台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某一知识内容精心设疑,然后学生有效分组,围绕知识内容鼓励学生建立图文模式。同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理解。例如,学习“人体的呼吸”课时。教师将学生分组,然后观察人体的呼吸系统模型,了解呼吸的概念。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实验器材模拟“肺及肺泡模型”,构建“呼吸系统模式图”。然后根据各组的实验结果和模拟模型,相互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改进成果进行点评及指导。从而全方面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可知,初中生物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实验性学科,它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利用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平台,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有效利用图文转换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更加深化。将基础知识在图解中体现出来,以形象的图示展示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对生物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赵 进,陈士元.对待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要规范更要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8).

第5篇: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衔接

一、认真调查 摸清情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由于各地教材版本不同,初高中化学教材内容也略有差别。因此,就要求高一的老师们要提前熟悉初中教材,并与高中教材比较,找出知识的盲点、弱化点、连接点。具体要求:

(一)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数。

(二)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熟悉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差异。

(三)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

(四)做一次问卷调查,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法差异,注意解题方法的摸排。

二、对症下药 抓好衔接

(一)紧扣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采用“集中复习”、“专题复习”和“穿插复习”相结合的方法,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工作,以创造一个较为整齐的教学起点。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若干课时复习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双基”内容、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的但初中化学里又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专题复习法: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改进教学方法,善用启发式教学

与初中的教法不同,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高中老师的要求也和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拨而“稍轻视”不断地重复记忆。所以要指导同学们利用学前复习时间尽快适应新要求,接受老师的教学风格和适应老师教学习惯。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程序和方法,“启发式”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有定量分析,除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还能怎么”。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充分认识学生这种思维方法上的不同,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学法上的转变。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四)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初高中知识的过渡教学中,演示实验效果要明显,要从如何观察,如何操作上给以示范。要尽可能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课本上用小字排版的“小实验”、“小制作”同学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尽可能去完成;对于课本上的学生实验要做到每个实验都能独立完成,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实验结果要认真的处理和分析,并且多问几个为什么,力所能及的进行一些研究性实验。注重实验,是学习化学成功的基本途径。

(五)加强阅读指导和解题指导

第6篇: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资源利用; 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验,想要学好物理必须熟悉常见实验现象,了解背后原因,但由于实验复杂性,教学时只能在专门实验课时由实验老师给学生演示实验,学生只能观察不能亲自动手,不能引起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中,增加微实验教学是关键一环,通过简易化实验步骤,保证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实验,转变现有乏味物理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训练运用实验现象解释物理知识习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微实验运用的必要性

物理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在上课时增加实验教学已是科学化教育必然要求,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育体系,增加更多学生动手操作环节,提高课堂知识转化率,保证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因此增加初中物理微实验内容势在必行。

1.物理微实验是物理课程自身特点需求近代物理学成就是由物理现象总结研究得出,所以在学习物理课程时最重要的就是了解物理实验现象与原理,但当前物理课程实验课时编排严重不足,而且定期集中式物理实验不利于理论学习时物理知识理解,学生学习缺乏动力。设计物理微实验教学存在必要性,教师可以合理设计上课流程,在理论知识传授时穿插实验内容,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本知识。合理微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上课积极性和对物理兴趣,从课堂中实验现象思考实验原理,活跃课堂氛围。

2.初中物理微实验教学是教育理论发展下需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个性化特点,需要在学校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特点,老师在课程讲解时,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分析不同学生学习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分层教学,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物理老师需要了解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智力组成不同,即每个学生拥有不同闪光点,教师需要和学生保持沟通,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在实验中合理分配实验任务,发挥所有同学优势,保证上课时学生参与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能力,帮助学生找到物理学习乐趣。老师上课时不能将所有注意力放在表现好同学身上,争取在课堂微实验中全面训练,培养所有同学综合发展。

3.运用微实验是物理老师教学需求传统物理教学中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微实验改善传统教学不足,是现代物理教育革新要求。但是当前部分老师教育理念尚未完全转变,课时较多、教学压力大,想要在物理课堂实现微实验高效利用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一同努力。物理实验课器械较为复杂,维护费用也比较高,所以有效将实验内容分散化到课堂微实验中有现实必要性,老师可以用简易装置实现实验效果,同时保证流程快、上手简单,可以增强物理教学效果。

二、初中物理微实验教学特点

1.实验素材来源于生活,取材简便物理微实验设计素材是生活中常见物品,可以提高学生探索身边物品与物理之间关系,提高上课主动性。生活化选材便于学生课余时间模拟,激发其对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和实际应用了解。如在声音一章中,可以设计让学生比较不同材料隔音效果,可以选用纸盒、塑料袋、衣物、木材、包装泡沫等,比较过后引导学生解释不同现象原因,最后提出音波概念。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身边没有思考过原因的现象,增强物理知识亲切感和实用感,激发学习兴趣。

2.紧跟课本知识,学生上手快在微实验教学中,实验原理都是课上讲过或者要讲的课本知识,具有时效性,实验紧跟课本知识,可以提高知识吸收转化率。设计课堂微实验时需要保证学生快速上手,实验现象明显,可以与课本知识相辅相成。如在大气压力一课中,可以准备一只玻璃瓶,加盖将瓶内空气燃尽,然后在水中打开,让学生观察水柱上升状况,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力推动瓶内水柱上升,从而认识到压力存在。便于上手而且实验现象明显是微实验设计原则,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短时间了解大量物理知识,实现微实验教学目标。

3.上课互动性强,学生学习兴致高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和学生之间关系,上课时不能过于严肃,要适当增加课堂趣味性,微实验就是课堂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桥梁,枯燥乏味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一直是物理教学难点,合理微实验教学可以刺激学生主观能动性,寓教于乐。老师可以设计提问环节,在实验结束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发挥探究式学习特点,引导学生成为上课中心,教师在合理提示下引导教学。

三、初中物理教学运用微实验教学作用

微实验教学有很多优点,可以碎片化实验内容,保证学生高效学习,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合适使用微实验物理教学也可以解决教学中难点,提高学校物理教学质量。

1.为教学内容做出铺垫当微实验运用在知识点之前启发环节时,通过丰富实验内容与现象引导学生进入物理思维模式,对接下来要讲内容大胆猜想,对知识难点也很容易接受。物理教师也可以将实验步骤和应有现象作为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在家中实验,并且有疑问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将要讲的物理知识点,这是一种更为高效的预习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由内而外喜欢物理,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实验后讨论也可以指出学生思考错误之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维习惯。

第7篇: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衔接 途径 策略

随着初中综合课程《科学》的进一步实施,它与高中分科教学《化学》新课程的衔接成为日益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会使学生过早地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因此,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过渡是至关重要的―个环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一、关注初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科学进入新课程后,很多高中教师对学生初中化学基础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自己的经验上,u也就是说,对学生“已知”的了解是通过分析以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的,而没有对学生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认为以前学生能掌握好的知识现在的学生也应该能掌握好,也就按照原来的难度和模式实施教学。结果学生恰恰在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上出现了困难。例如对于“酸碱盐知识”,初中《科学》设置了如下内容:①说出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如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②了解酸和碱的主要性质,会测溶液的酸碱性,了解强酸、强碱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中酸碱盐是最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能说出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如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因为重要的盐有很多,而一些重要的盐的具体性质可以从有关的资料中查到,所以只要求学生在认识某些具体的盐的过程中,能够对于盐的性质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酸和碱的知识,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酸和碱的主要性质,会测溶液的酸碱性,了解强酸、强碱的使用注意事项”,对于酸和碱的性质能够有一个总体认识即可,但是特别强调了对酸与碱性质的应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活动建议。高中化学对关于酸碱盐性质及应用的内容并没有单独提出,而是都渗透在“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中。

《科学》教科书对于酸碱盐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是通过实验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酸碱盐的一些性质,如通过鸡蛋壳、生锈铁钉与盐酸的反应,通过稀硫酸与锌、氧化铁、氧化铜、氢氧化铜、氯化钡的反应,来归纳酸的一些共性;通过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氯化铜、氯化铁的反应来归纳碱的一些共性。对于酸碱,不但要求理解共性,还要求理解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酸碱的特性。对于盐,教科书具体编写了纯碱、碳酸钙、食盐的性质,并通过碳酸钠与氯化钙的反应认识盐的制取。高中化学教科书在初中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拓展了铁的氧氧化物、氢氧化铝、硝酸、浓硫酸等相关知识。学生经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但能对酸碱盐的性质有一个总体认识,对于相关的具体的化合物也能够有个很好的掌握。以此为基础,学生应该能够接受高中化学中关于酸碱盐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拓展。

例如在高中进行到电解质内容时,适时地安排初中科学有关内容的复习,初中科学中酸、碱、盐等物质导电性实验,并用物质在水中发生电离来解释这一现象,但在初中并没有对不同物质间及相同物质不同浓度间的导电能力进行实验比较。此时高中教师可以设问:“不管什么浓度的酸、碱、盐溶液导电能力是否均相同呢?”再问:“任何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发学生思考,触发学生的兴趣,以此导入新课,完成书上“活动与探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引出相关的概念、理论等。

例如在讲“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时,栏目“你知道吗”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探究的欲望。又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让学生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例子,并讨论和交流这类反应的分类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矛盾,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结论,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这里的“交流与讨论”也成为了连接初中、高中化学的“纽带”。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内容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点,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适当地运用,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高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初、高中知识衔接点的掌握。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衔接

化学课堂上教师常采用讲述讲解、演示示范、学生实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研究、练习测试、反馈错误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去引导、指导学生从事一系列学习活动。初中科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科学知识作为人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讲授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后,教师应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会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比如,实验方法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工具。实验探究活动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初中科学中学到的一些实验基本操作和装置都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得到应用,而且还有了提高。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已突破了制取氧气的界线,成为一种由固体反应物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气体的规范化装置。实验教学的重点,要从初中化学偏重于对实验现象初步观察能力的训练、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上,逐步转移到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教学上。但这里的前提是提高认识、做好实验、观察实验、了解实验,这样才能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这正如赞可夫强调的“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这应该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实验问题的准则。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留旧创新,巧妙过渡。所谓“留旧”就是保留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些基本方式,教学上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应了解和研究初中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般情况,以免在高中教学中出现急转弯,而使学生不适应教师的教法。因此,“留旧”是使学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必要的心理过渡。比如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识记的指标仍然高于对抽象材料识记的指标,直观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高一化学教师在教学上想办法能让抽象的问题尽量直观化。但“留旧”并非“守旧”,而是为了“创新”。例如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可以从初中学到CuO与H2反应的“得氧、失氧”这一狭义的概念作引入,然后要求学生标出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接着教师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然后再举例说明,使学生认识以前所学习概念的局限性。进而引导学生从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离(或偏向)来认识氧化还

原反应的本质。这样在使知识结构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延伸,学生的学习就不会觉得是“无本之木”。

化学知识体系和网络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要靠长时间积累的。在高一阶段,重在积累知识素材,教会学生搭建知识框架的基本方法,并对高一仅有的一些化学反应、物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制法和有限的结构理论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同时,各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如在一般教学条件下对全体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弹性要求”,根据某知识点在整个模块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提出“发展性要求”,也可将知识点延伸到选修模块提出“拓展性要求”。学生应根据本人的知识背景、兴趣和爱好,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发展和培养的引导;在教学中要充分领会化学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帮助学生建立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知识体系:元素化合物内容、概念原理知识内容、过程方法内容和具有STS涵义的内容,同时要引导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各部分内容的体系结构。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进行学法指导,可以在高中化学伊始讲解初高中化学内容的区别,阐明学习方法的差异。如知识的总量增加,学科系统性与逻辑性的增强,基本理论和高科技信息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信息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等等。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求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应渗透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如:课前做好预习,上课专注听讲、做听课笔记,实验时聚精会神、勤于动手、善于动脑,课后及时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筛选试卷收集经典好题以及建立错题本等。

比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巧妙听课、主动思考。课堂上以听老师讲授为主,基本循着老师的思路去听,同时要动脑子主动思考,力争得到“接受――思考――理解”的最佳综合效益;抓住基本概念,领会主要精神。老师讲课有不同的“松紧度”,学生听讲也应有不同的“响应度”。在预习中已懂的东西就不必多化力气,而对疑难点则要仔细听,听课中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适度的停留。“联想”主要是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可以由“树木”联想到“森林”。譬如,在听到Agl可用于人工降雨时,自然联想到初中时学过的干冰[c蚴也可以用于人工降雨。只要广泛联想,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大有裨益的,但绝不能脱离课堂而无目的地想入非非。所谓“停留”,是指听到课堂重要之处可以稍微停下来思考,细品这个问题,也可以为听课带来一定的兴趣;不过,不要忘了还要留一点精神听老师后面的课,争取把课听活。正确的学法是良好教法的基础,只要师与生、教与学都遵循认识论与方法论,符合现代教育的建构主义教学规律,师生在教改实践中互促共进,教学质量就能够稳步提高。

四、注意师生情感的衔接

第8篇: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

1.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物理学科教学与一般的学科不同,不只要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物理教学中还有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实验教学中探求出物理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一般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式,分别是实验教学法、理论教学法与习题教学法。首先,是理论教学法。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对物理的理论教学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使学生明白理论教学的重点、难点与要点,初中物理是学生接触物理的初始阶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比较困难,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今天,初中物理教学要更加注重走向生活化,理论知识的讲解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要注重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相关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这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对于初中的物理教学来说,理论知识一般包括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物理的概念与规律共同形成了物理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生活经验创设物理学习的情境,从而不断感受物理知识,引导学生逐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其次,在实验教学法中,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物理的实验一般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与课外实验,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物理的教学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的实验方式就是演示实验。具体来说,演示实验就是学生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掌握感性知识的重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实验设备、实验资料都要确保万无一失,实验效果要更加清晰明了,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学生的自主实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的自主实验,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中的各种问题。最后,是习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习题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有利于教师获得学生学习反馈,在教师讲解清楚相关的理论与概念后,习题法有利于学生将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优化

各种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与优化能促进教学工作,在上文中我叙述了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下面将具体来谈谈如何将这些教学方法优化,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是理论教学法与实验教学法的优化。物理中的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具体的实验学习更加有效率,因此,若想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就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断地创新,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大胆动手做实验,大胆质疑提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更加具有创新性。其次,教师要将理论教学与习题教学结合在一起。理论教学是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各种物理知识与物理概念,习题教学则是理解这些概念背后的真正含义,理论教学是为习题教学奠定知识的基础,习题教学可促进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这两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讲解一部分知识后,就要让学生做习题,对这些知识加以充分利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与讨论。从本质来讲,每个物理问题都是一个实际问题,其中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除了这些学习方法,还要不断采取其他学习方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与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9篇: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法;初中物理;教学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对深度学习与实践应用愈发重视,而实验教学法兼顾上述教学侧重点,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成为相关教师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价值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自身物理知识储备不足与物理观念比较浅薄的影响,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将相对抽象的物理知识概念或物理过程转化为自身认知理解内容,导致学习效率难以提升,知识学习停留在较浅层次上。实验教学法通过直观观察物理过程或物理模型,使知识内容通过具象化过程进行内化,是教师提升学生知识转化效率,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基于实验教学法自身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其在课程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也便于教师综合强化学生学科素养。

二、基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验教学问题

(一)教学目标尚待完善

教学目标作为教师合理开展落实各项教学活动的基本内容,其不仅是教师保证教学有序性的关键,也是教师保证教学活动能够达到教学预期的重要内容。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学目标仍呈现出过于偏重知识传导,而忽视学生实验探究素养与物理学习认知的多维发展的特点,使得学生并未及时借助实验探究过程深入学习物理知识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流于形式。

(二)教学形式略显单一

受传统物理教学观念与应试教育影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在整体上仍呈现出一定的单一性,受固定实验设计模板制约的实验教学内容,不仅不利于教师维护学生实验探究兴趣,提升其实验学习参与度,还削弱了实验教学自身的延伸性,限制了学生在物理实验探究学习中的思维发展空间,不利于其从多角度思考分析实验学习内容,对其实验创新思维培养也极为不利。

三、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合理构建实验探究情境

受年龄特点与思维特点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物理实验学习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引导,合理延伸自身物理知识认知与思维,在知识迁移或验证的过程中产生相应认知障碍,进而形成具体的实验探究问题,以此为基础开展实验探究活动[1]。因此,基于学生物理认知水平与思维特点的多元化情境,是教师强化实验教学引导,提升学生认知结构与实验教学内容衔接性的重要内容。与单一的知识导入型情境不同,基于实验教学需求的情境内容侧重于以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物理知识认知体系为主导,通过展示实验探究涉及的物理知识概念或物理过程在生活实际中的体现形式,促使学生从贴合自身生活经历或物理认知的角度出发,合理进行知识迁移,自然产生实验探究问题,为整体实验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基于该构建形式的实验教学情境,可帮助学生从宏观的层面思考物理知识内容,提升物理实验学习认知水平,便于教师开展后续各项实验探究活动,综合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二)优化实验教学目标

新的实验教学目标体系以思维发散延伸与实验探究素养培养为核心,在原有教学目标内容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构建能力素养、思维认知发展、科学观念等内容与实验探究内容的具体联系,促使学生借助实验学习过程,综合提升自身物理学科素养,切实体会物理实验探究学习对自身学习发展的种种益处,激发其实验学习兴趣,提升其实验探究积极性[2]。同时,全面有效的实验教学目标体系也便于学生从知识能力成长角度分析实验探究内容,进而结合知识学习目标与自身物理学习情况,进一步形成完整的实验学习规划,及时转化实验中的核心知识或研究思想,便于其深入思考实验探究过程本质,进而明确各项实验步骤或实验现象的本质,在强化实验教学效果的同时,便于其在目标体系的引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理解,提升实验学习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科学设置实验问题链

在实验教学中,问题引导的合理性与启发性,是促使学生逐步完成实验探究任务,合理更新认知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其认知发展规律与实验探究知识递进顺序的问题链,是教师优化实验教学各项环节的衔接性,确保学生思维发展延伸方向合理性的重要内容。与各环节自有的探究问题不同,问题链侧重从整体实验探究教学目的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以实验探究内容的形式为其提供问题链,通过实验操作进行思考,根据实验结果推理相应结论,实现思想问题解决过程与实验探究过程的有机统一[3]。同时,受自身物理学习基础或思维模式影响,学生在实验探究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而问题链自身的灵活性与全面性,能够为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提供不同问题思考展开方式,使其在同一实验探究主题下,从自身物理学习情况出发,思考相应问题链内容,实现个性化实验探究学习,降低学习差异性对实验教学造成的不利影响。

(四)提升自主探究比重

在现代初中物理教学中,由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知识传导机制已不适用于新课程推进落实下的实验教学课堂。为此,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内容比重,凸显其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师提升学生思维活跃性,锻炼其自主思考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以自身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机制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协助下,对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猜想,进而通过自主思考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得出相应结论,完成实验探究任务[4]。相较于传统物理教学中的单向传导实验教学机制,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机制更有利于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延伸物理思维,从新的思维视角思考实验内容,并从自身理解角度出发,思考实验中的各项步骤以及应用的实验探究思想,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加以总结归纳,借由实验过程与最终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或完善,加深其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该教学机制也便于学生应用创新思维,对实验设备装置及其应用方式进行创新优化,以此强化其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从而成为当下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五)重视实验探究总结

实验总结是教师巩固实验教学成效,促使学生及时整合归纳实验学习内容,整体理解把握实验学习内容的关键。而思维导图凭借自身在思维具象化与图示记忆方面的教学优势,与实验总结环节具备一定的契合性。为此,基于思维导图的实验总结环节,是提升现代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元素。与单一的板书回顾或问答回顾不同,思维导图的合理引入可为学生提供更具高效性的知识整理途径,便于其通过直观的思维导图内容,及时回顾各项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结果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此完善实验学习中的知识体系,并借助思维导图整理实验涉及的知识内容的整体脉络,便于其借助各思维导图节点内容,分析自身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或思维漏洞,以此通过寻求教师或其他学生的帮助,及时针对实验学习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强化实验学习效果。同时,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通过自行绘制基于实验学习的思维导图内容完成自主总结,进而与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从思维层面思考自身实验学习理解与课程教学要求的差异,对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精准定位,并进行有效提升。

(六)模拟社会实践

现代初中物理教学已经不局限于课堂范围内,而是在课堂基础上向学生日常生活领域发展,促使学生借助物理思维思考生活中的相关事物,将物理知识转化为自身认知内容。而受自身生活环境与生活观察能力的影响,简单的案例展示并不能有效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社会实践模拟,成为实验教学升华的关键。借助信息技术自身的灵活性与直观性,学生可通过思考辨析教师设置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构建社会发展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微视频或多媒体展示的社会问题内容进行观察思考,剖析其中需要用到的物理知识内容或涉及的物理过程,进而构建实验探究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在社会实践主题的驱动下,尝试将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物理实验内容,并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提供相应解决方案。该教学机制便于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深化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意义。综上所述,基于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影响,为综合提升学生物理学习水平,强化其学科素养,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作用,并结合学生自身学习情况与课程教学要求,将实验教学内容与多项教学技术或机制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与现代化学习环境,促使其在综合教学影响下实现全面学习发展,为其未来学习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其成为当下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林.探究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76.

[2]卞绍杰.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29):70.

[3]吕志铭.实验教学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20(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