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旅游的文化背景精选(九篇)

旅游的文化背景

第1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旅游文化;文化资源;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9-007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9.16

一、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及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海南旅游业的助推作用

国家在全面分析解决影响海南省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上,对海南省的区位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战略转型作出了科学判断,把海南省定位在国际旅游岛这一战略高度上,其深层次的目的即是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海南发展模式”对全国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起到一个重要示范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南“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目标。对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是“把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以及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海南省文化软实力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所谓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价值、社会制度、民族特性等要素蕴藏的力量资源及其内化为国家行为、国家政策战略所产生的影响力、同化力和规制力”[1]。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因素的各个方面,而“旅游文化实质上是由客源文化、东道文化和服务文化三种文化综合而成的,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定义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2]。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中,对未来的国际旅游岛要求为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其中的每一项都与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特别是“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更是直接指向了文化软实力的主题。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是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因此,为旅游注入文化因子是当前提升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旅游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海南旅游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强旅游文化发展研究,将有利于推进海南旅游业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矛盾

(一)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

海南省旅游文化具有鲜明的岛域文化特色。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区看,海南省已经形成了琼北、琼南、琼东、琼西、琼中五大旅游文化区,分别以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五指山为中心。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去看,中原文化、闽粤文化、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流放文化、移民文化、海岛边疆文化、海岛生态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交汇,丰富多彩。黎族文化、汉族文化、回族文化、苗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海南的黎族历史文化遗产在海南具有标志性意义,其最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是黎锦。2009年10月,黎锦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存在的矛盾分析

1.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不力的矛盾。海南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宝藏。从汉代以来,中原主体文化和海岛边陲文化在海南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相辉映,产生出多种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目前游客来到海南岛享受到的具有独特性、趣味性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并不多,一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由于保护不力正在逐渐衰落。如黎族文化资源是海南本土文化的精髓所在,现如今黎锦艺术发展举步维艰。传统工艺品生产设计技艺在流失,历史上黎族地区出产的藤器、黎锦、黎单、黎幕、龙被等精美的手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而现有的旅游纪念品由于缺乏特色、技艺已被市场所冷落。

2.旅游文化资源亟待挖掘研究与政府投入支持不够的矛盾。海南省一度强调以工业作为主导,旅游业仅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单一,制造业不发达,导致财富积累太慢,经济总量规模太小,政府财力薄弱,难以为挖掘和发展旅游文化提供硬实力支撑。要发展海南旅游业,就必须对海南省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脉络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但目前很多研究还刚刚起步,且投入不够。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和缓慢的海南文化历史研究整理的博弈中,最终使旅游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达不到理想目标。再加上政策扶持不力、管理秩序混乱、旅游服务的口碑不佳、缺少文化包装和有效宣传等原因,最终导致海南旅游业发展滞后。

3.旅游文化建设的高品味要求与人才素质不高的矛盾。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是现代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人才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海南现代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的加盟。海南省目前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适应海南发展旅游文化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求。人才的积累和集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培训和移民政策的问题,还牵涉到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适合人才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时尚的、富有情调的生活软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4.旅游文化超前发展和市场需求拉动不足的矛盾。旅游市场的充分需求是促进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强力的市场需求拉动,旅游文化要素就不会充分发育和成长,这又与创新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密不可分。由于缺乏文化创新意识,海南省旅游业一直缺乏创新,未开发新旅游项目以吸引游客。自建省以来,海南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产值总量太小,不成气候;管理体制陈旧,体制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良,产业开放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不尽人意”[3]。这种状况与全国掀起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浪潮相比,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三、海南旅游文化发展战略转型策略分析

(一)构建海南旅游文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目前,国际旅游岛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重点在海岸沿线和东部,如何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是海南旅游首先要考虑的战略问题,也是真正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难点所在。按照海南省政府设计的“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蓝图,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省东西南北中实现良性互动,打造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可为海南岛旅游文化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当前,就旅游业发展而言,应借助北部湾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尽快推进海湾的西岸整体开发,跟雷州半岛、广西省加强区域合作,打造海南省西线旅游。在中部打造成国家公园,充分发挥热带雨林等生态优势,全面整合资源,建设成为在世界上具有高度吸引力的国家公园。以东中西三条南北走向的交通主通道为主轴,形成南起三亚市北至海口市,经陵水县、万宁市、琼海市、文昌市的东部椰树海岸;经乐东县、东方市、昌江县、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的西部金色海岸;经保亭县、五指山市、白沙县、琼中县、屯昌县、定安县的中部原生态旅游带,形成东中西并举、山海互补的旅游文化新格局。壮大以三亚市为中心的琼南旅游湾、以海口市为中心的琼北旅游圈、以儋州市为中心的琼西旅游带、以琼海市为中心的琼东旅游区和以五指山市为中心的琼中旅游区五大旅游板块。建立“大旅游岛”概念,以五大旅游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制度建设的平台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紧密结合,打破与此不相适应的行政壁垒,实现城乡资源利用最大化”[4]。在更大范围整合、优化城乡旅游文化资源配置,统一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最终趋向是全省城乡旅游业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市趋同。

(二)发挥当地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统筹城乡和旅游的综合改革

海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大都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海南城镇的历史。当地政府应借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东风,在全国率先推进统筹城乡和旅游的综合改革,按照“大区小镇、大城小村”的思路,将具有独特的旅游、文化、生态等资源的镇、村打造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群落、专业化旅游城市和国际化休闲旅游度假区。以海口省为例,海口市有诸如白玉蟾、丘浚、海瑞等海南历史名人,拥有骑楼、海瑞墓、五公祠等众多的文物古迹、近现代纪念建筑物、历史文化街区,部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多处,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0年6月,海口市已经确定首批六个旅游风情小镇和两个特色村庄。在“六镇两村”的规划中充分体现了保护与节约的协调,绿地与景观规划的统一,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相结合,这也将是未来整个海南生态旅游文化建设的趋势之一。

(三)提升品位,不断推进旅游产品走向专业化

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从观光旅游迅速向休闲度假游时代过渡。旅游消费取向的变化导致旅游行为方式的彻底改变。海南岛是国内外公认的“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欢乐岛”、“阳光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而衍生出海南省优质文化生态环境,为发展海南岛文化休闲与养生游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当前,急需对海南省文化休闲旅游市场和旅游文化产品进一步细化,推出不同群体需求的细分市场和专项旅游文化产品。需对其原有旅游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景观资源一般的观光型景区需进行产品文化休闲化改造,进行二次开发,在医疗、养生、保健、康体、休闲娱乐等项目上进行创新开发,使海南旅游从景区旅游向休闲度假养生旅游转换,尽可能拉长游客在岛的旅游时间,避免一次性旅游消费。应注重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既重视发展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业,也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国际旅游岛文化品位。

(四)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创新机制与体制

海南省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发挥政府在海南省旅游文化开发中的主导、协调功能,加大对资源整合、区域旅游合作的力度,将旅游产业各要素以及社会服务要素更好协调起来,打造新型旅游服务体系;二是应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旅游职业教育的办学、培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应给予支持;三是应加快海南省旅游机制与体制创新,学习香港、新加坡等旅游发达地区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加强海南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协调能力和政策调研制定的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联合会的自律和监管作用;四是应从财力、政策和人才上对海南历史文化的研究、整理和挖掘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五是加大海南文化及旅游市场的开放力度,引入新的旅游文化产品。政府有关文化和体育部门应在引进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体育和演艺活动上应给予更宽松的政策、经费支持。

(五)深度整理、挖掘本土旅游文化资源

应尽快建立“海南民族历史文化与海南旅游发展”的研究机构,把海南丰厚的人文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谐地结合起来,为高水平发展海南的旅游业服务。组织对海南历史文化代表人物及著作的研讨活动,开展对海南黎族、苗族文化、古人类文化遗址如落笔洞等文化遗址的研讨活动,认识海南地域文化和民族旅游文化的文化个性,探讨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发掘海南的海洋文化,如儋州古盐场文化风貌、临高渔歌、海神崇拜等与海洋有关的传统民俗文化,拓展海南省区域文化的空间,丰富海南省区域文化的内涵,为海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新的活力。

(六)善于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和有效宣传展示

从本质上讲,游客主要消费的是文化,文化是游客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但大众游客往往只能感知到文化的一些表层元素,诸如景区导游的解说、雕刻、题字、绘画、景区周围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等。文化元素在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但只有经过充分解说与合理展示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的文化,才能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文化力量已成为海南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海南岛的自然生态优势已经为休闲度假养生游提供了天然的资源,海南省政府更应注重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包装与有效宣传展示,这样才会使海南旅游文化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

[2]崔家善.以旅游文化引领旅游支柱产业发展[J].学术交流,2009(3).

第2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关键词 蜀绣 旅游 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郫县制定了“蜀绣产业发展规划”。 确立了:建设蜀绣产业基地;抢救、保护、传承、发扬蜀绣技艺和文化;以蜀绣文化与市场产业结合,实现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地方文化和地方经济的战略。以高集聚式和高集中式人才为中心,以蜀绣产业基地建设为龙头,形成蜀绣产业规模,打造“蜀绣之乡”,树立“蜀都绣娘”品牌的战略发展创新性的拓展思路。但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蜀绣和其他传统艺术工艺一样,不但存在新一轮发展的良好机遇,又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各种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发展蜀绣的产品设计,以此带动新的旅游发展,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当前,我国旅游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迎来最“黄金时代”。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四川对包括蜀绣技术文化产业旅游在内的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视,资金、政策、宣传力度都向地方特产的发展倾斜,现在旅游热和观光热的增温,出门旅游数量和频率不断增加,游客的旅游素质和旅游品位也不断提升,高品位的旅游纪念品是游客购买的重要地域性物品。蜀绣文化旅游将成为新的热点。而作为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旅游纪念品,却因为起步较晚、开发理念落后、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等原因,仍处于发展弱势的阶段。因此,合理利用地方文化特产,地域性强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发展特色旅游纪念品就势在必行,从而起到传承技艺振兴传统工艺产业的作用。四川蜀绣曾有着辉煌的历史,当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大产业之时,为地域特色旅游纪念品发展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对于郫县蜀绣旅游纪念品的现状调研和可持续地进行开发设计成了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对蜀绣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高校有必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性研究开发。

蜀绣产业既是产品生产的经济产业,又是文化艺术的创意产业,还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地方绣厂每年盈利是非常可观的,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绣娘也是附近的农妇为主,因此他们闲时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蜀绣的制作上了,出售绣品以后又能换来经济收入,这也是扩大就业机会的一种表现,也是维护地方群众增收创收的一种方式,由于蜀绣是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就会向全世界扩大影响力,从而也扩大了地方城市的影响力,带动城市的新旅游方式,蜀绣不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不但在经济上取得了重要成绩,在文化艺术上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将蜀绣作为一种专业或者实践性课程在高校开设,蜀绣厂和高校结合,从蜀绣技术传承,蜀绣产品研发,蜀绣画面设计等方面进行合作,地方企业与高校合作,能起到互补的作用,为技艺传承和产品设计开发做到最有力的保证。作为课程在高校进行推广,就能扩大接受和传播人群的面。同时也会带动一大批专家学者对蜀绣进行考察研究,毕竟这方面的保护性研究还是非常缺乏的。

从游客购买动机看蜀绣旅游产品市场。只有了解消费人群、消费目的、消费方向和消费动机,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产品。通过在各种旅游景点的现场调研和针对不同人群的问卷分析调查,结合蜀绣艺术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地域代表性强、艺术欣赏性高、纪念价值性大、设计独特性、携带方便性和价格适中性这六个主要特点,可以把蜀绣旅游产品市场的游客购买动机具体为蜀绣作品的收藏,这就需要绣娘和绣品以及绣的图案都要达到一种非常高的水平,之前说到和高校联合,就是可以将蜀绣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相结合,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蜀绣人才。家居装饰需要,蜀绣作为摆件出现是非常多的,但是形式相当单一,如何能适应当前这种大众都是小户型的装修需要,这就需要更加深入对消费者进(下转第41页)(上接第39页)行调查。产品实用性需要,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快餐文化是主流,这种传统的技艺文化载体,如何能打动年轻消费者,也要根据这类人群的消费去考虑,比如手机链或者项链等。馈赠给情侣亲人需要。旅游留念性需要,到了四川旅游,都想购买与四川相关的纪念品带回去给亲戚朋友和同事,当前蜀绣的形式及其不合适携带回去的,那么如何适应这类人群的需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所在。图案寓意审美需要,现在的小朋友人群都需要动漫卡通的艺术形式,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将传统的文化图案给他们,他们是不屑一看的,因此必须适应他们的审美情趣,设计出适合他们的图案文化,这样才能在这类人群里找到新的消费经济增长点。通过对市场的了解,就知道蜀绣产品开发的方向了。

蜀绣旅游产品面临的问题:与当地景点联系不紧,缺乏地域特点,根据各个景点因地制宜地出售产品,从形式和内容上做到不雷同,每家店面和景点联系起来,做相关材料的设计方案,包括店铺的设计,蜀绣内容的设计,蜀绣产品的设计,包装设计等;售卖点零散,如果需要加大发展,就需要统一品牌形象,包装地域产品,打造标准化售卖点,做到标准化和差异化;实用性较差,不贴近现代生活,只能做简单的展示,没有其他实际意义,那么可以考虑从功能上和产品包装上多做设计;品种比较单一,开发落后,目前就是简单的桌面装饰,从新设计方案以后,考虑全方位地打造蜀绣产品;设计蜀绣的图案表现形式极为相似,产品上缺乏新意,如何开发新的蜀绣作品和设计全新的蜀绣表现方式就非常重要了;包装非常简陋,而且容易损烂,非常不便携带,特别是旅游者,购买以后由于蜀绣有玻璃,又怕在后续的游览中撞坏了,目前的包装确实不适合当前的旅游形式,现在好多游客都是购买以后由快递寄回,因此如何设计一套包装能适应快递这种形式的包装,也能提高蜀绣的销售;价格不合理;各蜀绣企业品牌识别不强,这就需要统一地域性产业。

第3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变迁;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地理位置较偏僻的地区, 除具有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外, 还具有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一、金坑红瑶概况

(一)村寨概况

金坑红瑶寨是龙脊十三寨之一,隶属广西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位于和平乡东北部, 因地下金矿多和地形酷似一个大天坑而得名[1]。村寨距离桂林市约100km,距龙胜县城30.6km,东经103°26′,北纬103°26′。村土地总面积22.28平方公里, 有水田746亩, 旱地425亩, 林地3 656亩。大寨地处桂北高寒山区, 境内山体陡峭, 地势险峻, 属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气候宜人,且森林覆盖率高,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冷热分明, 干湿明显, 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8.1℃, 年平均降水量1 543毫米[2]。

(二)旅游开发现状

金坑梯田的开发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旅游开发前金坑是龙胜各族自治县最贫困的山村之一。2003年政府投资400多万元,开通了双河口至大寨村的公路,大寨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如今,全村共有农家旅馆52家,床位达1 500多张。结合“文明卫生屯”创建工作的开展,到2005年底,大寨村已有180多户完成了“五改一建设工程”,全村的卫生面貌大大改善。硬化的旅游道路达3 000多米,寨底建有能停80辆汽车的停车场。如今大寨村共设有三个旅游景点,以石阶铺级而上。有“千层天梯”景观、“西山韶乐”景观、“金佛顶”景观等。站在观景台,游客可以尽享梯田美景,领略瑶族风情。据统计,2007年,到金坑梯田观光的中外游客已经达到了15万人,日游客量达180人,黄金周每天更是高达2 000多人。随着游客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均收入从2002年的948元猛增到2007年的3 000元。

二、旅游开发中金坑红瑶文化面临的问题

(一)物质文化变迁

1.建筑文化变迁。旅游开发前,金坑红瑶建筑为全木结构的半边房, 以杉木为材料,采用几何原理搭建而成,一层是用作关猪、牛、羊、鸡、鸭,堆放材料、安置厕所,煮猪食炉灶、砌房等。二层用来住人, 中堂作香火神龛,左间为火塘,用来取暖、进餐,其余为卧室。三层则做储藏室,堆放粮食和杂物。随着旅游业的到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当地传统建筑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红瑶建筑无论是在结构、功能、还是在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往日的下罗盘、安梁木等仪式更是鲜有见之。

2.服饰文化变迁。服饰文化可谓是红瑶文化的亮点,也是红瑶得名的原因。旅游开发前红瑶,女性几乎都着民族服饰,以红衣为主,绣有春牛、龙凤、狮子、麒麟、鹿、山羊、蝴蝶、鸡、鸭、鹅、鱼、竹木、花草、八角等图案,特别是衣背正中挑绣的一对老虎印最为醒目。关于这对貌似官印的老虎印还有这样一段动人的传说:传说有一天皇帝上山打猎遇险,差一点被老虎吃了,是一个红瑶女救了他,为了答谢救命之恩,皇帝砍下虎爪,蘸上虎血,像印章一样印在瑶女的衣背上,传旨以后面君不用下跪。回家以后,这个瑶女在她所有的衣服上都用丝线绣上了虎爪印,就这样一代传一代,至今你还能够看到这虎爪印。旅游开发后,为吸引游客,节省成本和时间,红瑶服饰在制作方法和材质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更愿意从市场上买来现成的布料,用机子织布,摈弃了原来从种桑到制丝,从纺线到挑绣、从织布到蜡染的工序。

(二)制度文化变迁

红瑶自古以来都有选族长、定族规的习俗。凡较大的寨子也都有以寨子为单位的寨老组织,成年男女不拘姓氏、职业、贫富均可加入。对寨老的称呼,有的地方叫“寨老”,有的地方叫头人或“乖人”。寨老一般是自然形成的,由那些为人正直,聪明能干,热心公益,能说会道的中年男子担任,对内处理寨内村民纠纷,制定寨规,对外代表本寨与邻寨寨老共同处理如破坏公共水利,越界毁林开荒等公共事宜。寨老如其他村民一样参加劳动,没有报酬。如今,族长和寨老早已被村长和村支书这样的名称所取代,当笔者在大寨村问及族长和寨老的事情时,只有年纪稍大者能够说出先前寨老的名字,形成过程,原因以及权利和责任,年纪在20岁左右的几乎一无所知或半知半解。

(三)精神文化变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红瑶不仅在其显性的精神文化,如宗教信仰、语言及文艺方面发生了变化,其隐性的精神文化——传统价值关更是受到了消极的影响。

红瑶的传统价值观念,是红瑶民族人民内在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在态度、行为上以稳定的形态表现出来的民族的个性特征。它记载着红瑶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轨迹,是红瑶民族人民在改造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自己的传统优良道德。

诚实善良、淳朴厚道是红瑶人民的普遍心理和品格。红瑶民族人民从一生下来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养成了整个民族尊老爱幼、克制忍让、互帮互助的性格特征。金坑红瑶寨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的物质和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的经济来源方式,以及与外界的接触交流增多,对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渐消失。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首先表现在村民对待老人的态度上。其次,红瑶传统价值观的改变还表现在村民之间的利益争端上。在与金坑红瑶寨村民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搞旅游后村民之间早已不再是互帮互助,不计报酬了。由于经济利益的争夺,竞争的存在,村民之间因相互拉客、压价,进而导致反目的事情时有发生。再次,红瑶传统价值观的改变还表现在对待游客的态度上。游客的增多使村民经常性的接触素不相识的人,由于这种人与人之间偶然短暂的接触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村民传统的好客习俗就大打折扣。于是旅游发展到今天,就出现了带路、穿民族服饰照相、与文物古迹合影都被索要金钱的现象。

三、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保护的必然选择

(一)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

1.要提高红瑶民族人民的整体素质,加强民族文化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鼓励旅游地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特别是要提高管理人才和导游人员的人文素质,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习惯,并维护和保持其完整性,使之真正能承担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所应开展的各项工作。

第4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古民居;旅游开发;文化继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引言

新农村建设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了相关的概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项工作逐渐成为了当前的重点工作项目。其中,新农村建设最重要实现将农村建设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古民居旅游在近年的发展中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取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这对新农村的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古民居旅游的火热,带来了农村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当地文化继承与保护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古民居旅游开发的文化继承与保护做出浅谈,希望能对相关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有些助益。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古民居旅游开发的文化继承与保护现状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古民居旅游作为其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内容正被大力的发展,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对于其中的文化继承和保护造成一些不利影响,这种现象开始受到重视。

(一)文化消亡现象正在发生

古民居旅游开发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广大的游客乐于接受这种包含有当地民俗风情文化的旅游项目。但随着大量游客的涌现,现代化的文明渗透进入当地的文化环境中。当地较为封闭和陈旧的古老文化受到来自现代文化的强大冲击,当地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而做出的改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习俗和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消亡的现象正在发生。

(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国民素质较低,是我国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大量游客中存在乱扔乱甩、乱刻乱画的不文明现象,这对于各古民居聚集地的生态环境造成重要的破坏,并且还难以复原。同时,人流量的暴增也超出了各地原本的生态承受能力,使得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弱,加重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三)保护的难度加大

随着古民居旅游的兴盛,所带来的游客数量进一步增多,当地政府需要对古民居进行维修、同时还需要改善交通、完善公共设施甚至对古民居所在社区进行规划布局,这变相的增加的对当地文化和生态的保护难度。各地难以加大财力、物力和人力对古民居的文化继承和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古民居旅游开发发展的速度令人咋舌,而与之相反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却无法跟上。如违法乱建、违规拆迁、拆旧盖新等现象在许多地方屡见不鲜。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对古民居的文化继承和保护工作,在相关工作中都无法得到法制体系保驾护航。

二、古民居的文化继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一)古民居的消亡也是历史文化的消亡

古民居是地方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蕴含了古老先民的智慧结晶,也是地方社会建筑、绘画、信仰、宗法观念等多种文化集中体现。古民居自古流传,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传承了当地人民的精神,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也是我国珍贵的财富。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古民居的消亡就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消亡。古民居一旦在现代的文明中消亡,意味一段璀璨的历史文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对整个世界都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二)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符合当今时代背景的先进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古民居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工作,是一个过程,必须要重视其可持续发展。从对古民居的文化继承和保护方面着手,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是旅游业发展必定会出现的问题,当前全球的生态环境危机越发严重,要求各国各地都投入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中。对古民居进行的旅游开发,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通过村规民约和一定的奖惩机制,强化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使当地在保留当地文明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有利于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

(四)有利于提高国民意识和素质

上文已经提到,国民意识和素质较低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国旅游也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旅游方式,国民意识的问题也在出国旅游中得到体现,这又直接对我国的形象造成损害。加大对古民居的文化继承和保护工作,要求当地人民和广大的旅客积极的配合,这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国民意识和素质,对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古民居旅游开发的文化继承与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民众的意识

要进行古民居的文化继承与保护工作,首先要考虑的是造成这类问题发生的直接施力者,也就是民众。民众是旅游中的主体,在旅游中造成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和影响古民居文化继承与保护工作的主要行为施与者是民众。提高民众的意识,使他们正确的理解古民居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能够从主观上减少对古民居文化继承和保护造成破坏的行为和现象。

提高民众意识,可以在各地设立大量的宣传标示,时刻提醒游客注意自身的行为,可以通过宣传讲座来增强民众对于古民居文化继承和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的理解,从根本上减少破坏行为。

(二)改变当地发展旅游的观念

经济建设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过度索取,特别是针对于生态和文化旅游。新农村建设中,古民居旅游开发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极大的改变了当地原本落后的局面。在这个背景下,许多当地政府只看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一面,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的不利面。因此当地政府只是一味的加大对古民居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的开发。

这种做法从主观上忽视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是一味的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索取。要改变当地发展旅游的观念,深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可持续发展观念当作当地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中。要加强对古民居文化继承和保护工作,必须要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政府的引导,才能够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三)促进古民居旅游与文化继承和保护的协调发展

古民居文化继承和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困难的工作,要在实际中落实相关政策和方针就必须落实到当地古民居旅游开发的模式当中,促进古民居旅游与文化继承和保护的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限制游客数量或时段

无论是当地的生态环境或者历史文化,都存在一个潜在的承受能力,尤其是针对生态环境,大量的游客直接影响其自我修复能力和环境承受能力。采用限制游客数量或时段的做法,能够有效的促进古民居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减少游客数量,变相的减少了相关的破坏行为,限制旅游时段,能够给当地的维修和保护工作赢取时间。

2.增加和改进旅游发展模式

古民居旅游,主要的旅游资源是当地的民居建筑、文化和民俗风情,吸引游客的是这样一种较为原始和古老的另类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各地应该增加和改进旅游发展模式,改变以往的卖点,可以通过建立主题公园、提供民俗文化表演等多种方式。在以往的基础上增加旅游资源,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减少民俗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政府是古民居文化继承和保护工作的引导者,也是最主要的施力者。政府必须重视该项工作,并且加大投入力度,从财力、人力和物力等多个方面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四、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在这其中古民居旅游开发是一个重点,并且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同时,旅游开发对古民居文化继承与保护带来相当严重的破坏。古民居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对当地人民也有着极大的意义,这就要求在旅游开发的同时注重对其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力度,这就需要社会民众和政府一同努力,让古民居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屹立不倒并且再次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罗奇,许飞进,罗吉祥.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条件下的江西古村落保护与发展[J].农业考古,2008(3).

[2]雷建林,唐青雕,李燕.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古民居保护与利用[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4).

[3]韩卢敏,李俊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误区剖析——以黄山市黄山区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2009(1).

第5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海洋?济发展快速,在整体经济增长中处于重要位置,已经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点。[1]《“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将海洋旅游经济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对建设海洋强国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洋旅游经济的开发是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式,也是象山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的战略方向。

二、象山海洋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象山海洋旅游经济因区位条件优越性、渔文化多样性和海洋资源多元化的优势而得到发展。《宁波日报》数据显示,象山2016年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全年接待游客1962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1868亿元,同比增长101%和147%。[2]

(一)港湾旅游资源丰富

象山地处浙江省沿海的中间地段、长三角经济区南面,三面环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3]全县海岸线长925公里,建有象山港、石浦港两个港湾,具有独特的港湾资源。象山位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区域中极具海洋旅游特色的地区,充分利用港湾资源,将港景、礁景、山景等自然景观融于一体。

(二)海岛旅游资源充足

海岛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众多海岛因自然景观优美、气候宜人,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象山拥有的大小岛礁数占整个宁波的80%以上、浙江的214%,在全省居首位。海岛大多毗近大陆,尤其南田、高塘、檀头山等10余个岛屿,每个岛的旅游资源都各具特色,吸引着长三角地区的游客。

(三)渔文化旅游资源独特

象山渔文化是象山人在长期耕海牧渔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内涵深远和历史悠久的特点。[4]象山的养生丹文化、海防文化以及商贾文化一并构成了极富象山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

象山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问题也同样突出:(1)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当地独特的渔文化资源。象山的海洋旅游产品单一,主要形式为自然景观,导致游客难以对渔文化产生共鸣,无法吸引回头客。(2)旅游产品同质性较高。由于周边县市存在海洋旅游资源相似、游客来源重叠、位置相邻等问题,导致象山与周边县市旅游资源同质化开发、项目互相模仿等现象严重,从而大大地制约了象山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对象山海洋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象山发展海洋旅游经济,面临诸多困境,为应对时势,必须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完善渔文化产业特色。根据当前经济条件与实际考察,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给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一)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

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依托于当地特殊的渔文化来发展。象山可创造文化体验特色产品,随着象山的“四全四特”工程推进,通过“联动发展、合力兴旅”的氛围营造,利用具有石浦渔港特色的传统滨海小镇及其古街老巷,发展具有渔文化特色的传统渔家文化产品,打造传统海洋民俗艺术街区。[5]

(二)优化旅游空间结构

象山海岛总数占据最多,凝聚“海、港、岛、渔”等综合优势,应在充分整合海洋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松兰山旅游度假区和石浦渔港古城,让长三角的游客感受别样的旅游;体验石浦渔港古城和松兰山旅游度假区的独特格局,令游客流连忘返。

第6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关键词: 陕西

唐朝历史

旅游

纪念品 问题 研究方法

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是当时唐朝的中心地,唐文明是之前朝代所无法超越的,并且给世界带来了很大影响。作为旅游大省的陕西,旅游业已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研究唐朝的历史文化渊源是开发其旅游纪念品的生命力之所在,而且旅游纪念品是旅游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陕西旅游纪念品调查结果显示,旅游工艺品是有市场前景的,而在陕西的旅游市场上应该展现出和其相对应的纪念品大量存在。调查发现:唐朝历史文化下的旅游纪念品应该体现地域历史文化特色,这样的纪念品才会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综观陕西省的旅游市场发现,大多数唐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旅游纪念品雷同化、大众化、低劣化等问题。

一、陕西唐朝历史文化背景下,旅游纪念品市场调查存在的问题

(1)唐朝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旅游纪念品雷同现象非常普遍。从旅游者的购买心理需求来考虑,总是希望自己能买到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而在旅游纪念品店里雷同现象比较多。这样对旅游者就没有新鲜感,甚至让会他们感到乏味。例如:西安书院门一条街上,开着很多的旅游纪念品店,前来购买的人也是非常之多,如果我们去买一个唐三彩的骆驼,可能就会在几家店内都能见到,从颜色、大小都是非常相似的,这样的纪念品只会带来市场的比价。

(2)唐朝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旅游纪念品历史文化内涵粗浅,比较大众化。就旅游纪念品历史文化内涵要一定的深层次的内涵才能打动旅游者,可是大多数唐历史文化旅游纪念品原本带有一定的历史特点,但是体现历史文化含义浅显、涉及到历史文化太大众化,并且在制作时并不细心。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销售商为了谋取暴利,铤而走险地把一些唐朝旅游纪念品质量弄的越来越低劣,不注重形体塑造导致外观上基本丧失了原来的形态,使其失去原有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大雁塔广场两边都有卖旅游纪念品店,就这些店里的纪念品并没有把唐朝历史文化特色的纪念品体现出来,甚至还能看到秦朝仿制的兵马俑。

(3)唐朝历史文化背景下或文物简单的仿造,没有创新意识。好的唐代旅游纪念品应该设计前期的创意上吸收和融入大量的历史文化,在工艺制作时严格按照历史记录或者文物外观造型进行,即使使用了新工艺也不能破坏原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且应该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而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还在建设和完善阶段,这样会造成部分好的唐朝旅游纪念品被一些小作坊大量仿制,真正的合法性权益却不能被国家法律法规进行保护,极大地影响了市场良好的运作和旅游研发部门,并对好的旅游纪念品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4)陕西很多的旅游市场规范化差,导致旅游景点地方的唐朝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旅游纪念品店规模小、少、不全等特点。很多地方也只是沿路边随意摆摊设点就行,再加上缺乏有效地监督机制,这对唐历史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形象大打折扣,其结果是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真正的唐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旅游纪念品形象受损。二、就目前的市场作用下,唐朝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旅游纪念品研究方法

(1)对唐朝宫廷历史文化的历史进一步研究

唐朝历史文化影响深远,如美国、法国、加拿大等的唐人街,这也正是唐朝历史文化对在世界的作用下的结果。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久的城市,先后经历过西周、秦、西汉等十三个王朝。就西安周边地区的旅游景点、佛教历史文化、古墓等都是唐历史文化研究的对象,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有民间的、宫廷的、还有佛教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就目前遗留下来还可以从相关历史博物馆的资料来研究,也可以从唐朝发展的历史来研究。综合各个特点来看选取宫廷历史文化为对象,可以很好的和特殊地域环境相结合,如法门寺、省历史博物馆等地,这些地方都是唐朝宫廷历史文化出土最有力的见证,通过研究宫廷历史文化的历史和实物的研究就是对唐朝历史文化的深度的研究,分析找出适合制作唐宫廷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纪念品特点,这对唐宫廷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纪念品创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对陕西唐朝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研究

从市场的角度出发,积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研究,开发陕西的旅游纪念品对经济地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带动作用。从目前市场下的纪念品存在的问题来看,如何改观这些纪念品的雷同化、大众化、低劣化等特点,是唐朝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纪念品开发前所认识的,只有克服了这些问题,找出合理的、适合市场发展的纪念品,才能从理论上找到设计前的指导作用。

(3)对唐朝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旅游纪念品创新研究

这里的创新应该是原有唐朝历史文化背景基础上的创新,既不同于原有遗留下来的文物简单复制,也不同于简单材料更换后的复制,旅游纪念品的审美表现应与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相协调,并最终通过对其造型语言的设计来获得。结合陕西旅游业特点下的传统工艺如:珐琅彩、金银、陶、纸制品等和历史文化相结合,创新出一系列的、满足不同层次的高、中、底档次、具有纪念意义、收藏价值的纪念品。

(4)对唐朝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纪念品销售环节研究

唐朝历史文化背景下旅游纪念品有着它独特的销售市场,并不像一般的商品具有普遍性销售的特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最终面对的是旅游景点的广大游客,最终把产品开发出来,如果销售配套工作不能跟上,一方面不能及时、准确的反馈产品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对产品开发的延续性、更新换代性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旅游性纪念品的设计已成为产品设计中最具诱惑力,最能激发创造力的艺术。因此在进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应该及时和市场相联系,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迎合广大旅游爱好者的需要。

第7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 大数据助推产业升级 大数据背景下旅游系统模型的重构 大数据背景下的旅游精准营销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数据管理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产业创新之路 “大数据”时代旅游产业的变革与对策 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模式变革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发展问题和对策 大数据背景下云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流企业升级管理创新策略 转型升级背景下建筑业利用大数据的意义和途径 产业升级背景下的环境保护对策 大数据背景下新疆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创新 美丽中国背景下大数据时代体育旅游网络营销的创新 “大数据+”背景下旅游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思考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旅游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智慧旅游探索研究 放大服务产品价值 大数据升级旅游体验 浅谈大数据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整合 大数据背景下贵阳市广播影视产业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荣翠琴,张勇,都静.基于大数据驱动的特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04).

[4]于鹃.数据仓库与大数据融合的探讨[J].电信科学,2015,(03).

[5]陈丹红.辽宁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与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时代,2009,36:102-104.

[6]唐晓云.用大数据把握旅游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主动权[J].旅游学刊,2014,(10).

[7]于桐.当前旅游管理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1,(08).

[8]郝索.外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及对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J].人文杂志,2001,(03).

[9]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02).

[10]TIRUNILLAI?熏S?鸦TELLIS?熏GJ.Mining Marketing Meaning from Online Chatter?押Strategic Brand Analysis of Big Data Using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穴JMR?雪.51?熏4?熏 463-479?熏Aug.2014.ISSN?押00222437.

[11]吕兴洋,殷敏.旅游手机网络营销初探[J].旅游学刊,2009,(08).

第8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2013年,国家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唤醒了当今世界对古丝绸之路辉煌一幕的共同历史记忆,激发了沿线国家深化合作共同发展的情感共鸣,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三年多来,足迹遍布全球,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详细阐述“一带一路”宏伟构想,对“一带一路”总体框架和路径目标进行规划。十以来,逐步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在这个背景下,广东旅游业走到了经济舞台的中心,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据2015年广东省旅游局的旅游大数据显示,2015全年广东旅游总收入达到10365亿元,接待入境过夜游客344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9亿美元;2016年春节期间,广东接待游客总人数达4252.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5.4亿元。“一带一路”的旅游背景诱发广东旅游新市场新产品的产生,擦亮了广东“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化旅游客源地”两块牌子。在这种旅游业发展的驱动下,势必引起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竞争,因此,广东的导游人才培养教育必须根据这种新趋势构建一个新颖合理的国际化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能适应广东旅游发展的新型导游人才队伍。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旅游发展新态势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2015年广东以旅游收入突破亿元的态势实现了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完美收官。2015年12月,广东省政府正式印发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广东将加快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广东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推进旅游强省的建设,打造世界级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广东省旅游业方兴未艾,呈现出以下发展的新态势。

(一)新趋势:发展“旅游+”新业态

众所周知,广东的旅游资源并没有绝对优势可言。因此在啊“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致力于“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旅游路线的设计推广,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旅游交流合作,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通过旅游+购物、旅游+研学等形式,引导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走出去”,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旅行社、景区等领域进行业务拓展。在这样的大旅游背景下,旅游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势必会水涨船高――从“讲解为主,服务互补”的技能型导游人员转向“需求为主,知识互补”的复合型导游人员。

(二)新动作:打造“避寒+”新品牌

广东年平均气温为20℃左右,具有得天独厚的“暖冬”旅游资源。2015年广东省入境旅游市场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入境外国游客对广东旅游气候评价较高(满意度达到41.3%),这就催生了一系列“避寒+”旅游产品,如避寒+过大年、避寒+百鸟归巢、避寒+膳食养生等;加上广东独一无二毗邻港澳的区位条件和东南亚移民地特征,使得探亲访友、商务度假等复合型客源市场的开发优势非常明显。复合型的客源市场必然要求导游人员具备复合型的从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主动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和日益激烈的竞争。

(三)新亮点:让旅游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根据省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新建或在建的旅游项目涉及投资总额3685.6亿元,其中投资额超过1亿元的项目有117个,包括广州万达文化旅游城、清远长隆国际森林度假区等;此外政府还支持高端旅游项目的建设发展,包括龙门南昆山十字水旅游度假区项目、广州塔建设投资及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专项项目等。如此大手笔的动作都表明了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下,广东旅游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与“开放”紧密相连,率先站在世界版图上实现产品“走出去”深化到服务“走出去”。而“走出去”就需要拥有一支能完美诠释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复合型导游人才队伍,才能使得产品和服务能用最深刻的方式深入到各国各地民众的心中。

二、国际化复合型导游人才的界定

(二)复合型导游人才

导游是实现旅游产品价值的关键要素。在整个游览行程中,要高效率保质量有特色地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串起来,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整体,这就要求导游的职业素养必须是复合型的,也就是导游既要是博学多才的知识杂家,也要是面面俱到的服务专家;既要是引客入胜的演讲导演,也要是随机应变的超级保姆。因此,复合型导游人才是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多重整合的导游人才,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人文科学内各学科的融会贯通,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宽阔的导游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素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能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导游人才。

(二)国际化复合型导游人才

国际化复合型导游人才是指既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又具备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还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具体而言,国际化复合型导游人才必须要具有国际化导游服务意识、熟悉国际化导游的服务细则和标准,掌握复合型的导游基础知识和服务技能,能适应旅游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拥有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并能顺利应对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机会和挑战的复合型人才。就广东而言,国际化复合型导游必须具备高超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谙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明确广东在这个大背景中所发挥的独一无二的作用;同时还要具备旅游产品开发、策划、营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够针对游客需要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此过程中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系列产品的开发和营销,继续为广东擦亮“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化旅游客源地”两块牌子。

三、国际化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旅游业已经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面临着从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职学校作为一线导游人才的培养主体,必须结合广东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施行与时俱进的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复合型国际化的导游人才。

(一)结合广东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重塑导游人才培养目标

“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的仅能满足“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导游队伍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能适应广东旅游发展的新态势,中职学校导游专业必须针对市场创新和产品营销的实际需求,创新重塑导游人才培养理念,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国际化复合型导游人才。

1.以用为本,培养供需对口的行业适用型导游人才。“以用为本”,必须在“用”字上下功夫,培养要学以致用,使用要人尽其才,两者不可偏废。作为一线导游培养主体的中职学校既要看到大旅游背景下旅游业强势发展对导游人才的巨大需求,又要充分了解旅游业发展新态势对导游人才的全新考验,根据行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优化课程设置,树立“为现实服务”的观念,以市场思维导向培养行业适用型导游人才。

2.注重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型导游人才。旅游行业作为服务行业,注重细节,从业者必须肯做小事,从基本的为人处世做起,树立服务意识,这样才能培养起一种基本的从业素质。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在培养旅游人才的能力方面,除了培养学生生存及就业的基本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提高的能力,在素质的引导下,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接地气导游人才。

3.创新提高,培养灵活应变的国际化复合型导游人才。复合型是各种能力及潜能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因此导游培养的课程设置上要留有更多、更广泛的选择空间;要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职业发展规划,自由选择,进行交叉性学习,让知识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重构,形成每个人独特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以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广东大旅游发展对导游综合能力的需求。

(二)顺应海上丝路产品的拓展深化,构建导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跨越了众多的国家和城市,涉及更多的语言和文化,因此广东需要一支具备国际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导游人才队伍来服务于广东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而国际化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首先就要求广东的职业学校施行渠道丰富、层次分明、开放透明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导游人才。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综合行业,这就决定了从事旅游管理的人必须具有知识面广和善于交际的特征。因此,中职学校的旅游教育必须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思维水平,增强应变能力。

1.强化跨文化语言教学,养成导游专业学生的国际性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一带一路”系列旅游市场的开放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业的国际化推进日益明显,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地位日益突出,对从业导游提出了具备双语表达能力和精深专业知识的更高要求。而旅游业的创新和时代的发展,则要求导游专业的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和补充,让未来的一线导游深刻了解和吸收“一带一路”文化和产品精髓,为将来从业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跨文化语言教学无论是从外语教学的需要还是从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为语言学习提供了真实而又丰富的语境,使语言学习与真实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学习者通过获取跨文化交际的亲身体验在情感和行为层面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对于导游专业的学生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会极大地促进其在导游工作中准确地传达产品中的文化信息,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广东作为海丝路上重要起源的历史文化,更好地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个品牌。

2.重视职业观培养教育,树立导游专业学生的良好职业意识。在确立培养方向和目标时,要在坚持导游教育和导游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关注导游基础文化理论的学习,强调导游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给与职业道德、职业养成类课程以高度重视,将导游专业学生的学习观念由“我学过什么”引导到“我要社会认可”上来。中职导游专业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适应导游岗位发展的基本素质,更要培养学生从事导游行业的职业素养,尤其是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预测、职业创新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在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能力,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充分挖掘自我学习能力,以适应“一带一路”沿线旅游国家的合作变化与难度提高。

3.完善“理技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课程体系和内容的优化整合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中职导游专业要根据“一带一路”旅游大发展背景下,广东旅游市场发展对于国际化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需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完美融合。首先,在导游基础课程设置中,在传统基础课程之上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相关历史、地理、建筑、文学等方面的教育,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旅游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其次,在导游核心课程构建时,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之上增加“一带一路”旅游大发展的产品分析和市场预测、市场调研,增加国家旅游局最新旅游时事学习,养成关注国家与国际旅游信息的习惯,强化学生的专业内涵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再次,在导游实践课程安排上,在保证实践技能课时的同时融入国际化服务技巧和复合型语言文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利用原有的导游实训室信息平台,增加“一带一路”沿线相关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地理、宗教、民族、风俗民情、风物特产、文学艺术、建筑艺术等知识的构建,深入学习,实现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训系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强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实现导游工作任务与专业学习任务的有机结合。导游专业的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倾向,只有同旅游产业实践相结合,才能保证其自身发展的生命力。强化校外导游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既可以实现校企之间的人才培养与需求的融合,为校企对接提供现实支撑,又可以实现校企共同承担国际化复合型导游人才的培养,从而有效地实现导游工作任务与专业旅游学习任务的有机结合,培养出有行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导游人才。例如:与4A和5A景区合作,建立导游讲解实训基地,实现专业学习任务,提高讲解能力;与我省知名旅行社合作,建立导游工作实训基地,创设实习导游工作岗位,学习实际带团工作,提高导游工作能力,增强心理学知识,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游客心理服务要求,有的放矢地做好导游讲解和旅途生活服务,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服务。

为了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发展需求,导游专业的教师必须增长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要明确:一方面,要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发展的趋势,强化导游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做到教研相长;另一方面,注重导游专业学生学习的转化与“一带一路”相关旅游项目的研究活动,借鉴国际化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方面的国内外成功经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第9篇: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

一、研究背景

被动式的信息堆积无法拉近与观赏者的距离,更无法满足更多的旅游需求。徐州智慧景区建设的迭代为展现效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却无法迎合个体的需求。游客是整个旅游生态的主体。基于人本原理的理论,景区的管理应该充分肯定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逆激励原则,简单、迅速地了解游客体验过程中的感受。

(一)国外现状

旅游产业获得了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发展环境之后,迅速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现状表现在4方面:

1、旅游消费需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纵观世界旅游的发展,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模式经历了一个从单一观光型观光、度假型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过程。

2、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发展旅游产业。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政要亲自宣传本国旅游,甚至担任“旅游大使”,把旅游作为参与国际事务的平台或媒介,积极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3、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与合作并存。鉴于旅游产业的敏感性,世界各国与国际旅游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球旅游合作和发展机制,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

4、旅游产业资本和资源的全球重组和流动性加强。亚洲市场成为迪斯尼全球战略布局的重心,已经与上海合作建设迪斯尼乐园,总投资244.8亿元,一期占地约1.5平方公里,目前是营业效果显著。

(二)国内现状

目前国内旅游行业信息化现状从以下4个方面可以描述:1、旅游需求总量稳定增长。到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我国旅游业总收入达2万亿元人民币左右。2、市场细分加剧。散客化、自助化、信息化等趋势将会进一步增强,绿色旅游将有大的发展。3、产业升级集约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集约化发展的步伐将会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企业创新行为将得到强化,外资继续加速进入。4、出现区域新亮点。依托制度创新、区域战略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区域旅游将出现一些新的亮点。

二、研究思路

本文按照一条主线、两组驱动、三层架构的思路来研究课题。具体地,如图1研究架构所示。

三、智慧旅游对徐州传统旅游产业的影响

(一)徐州传统旅游产品的特点

徐州当地传统旅游产品颇具有优势:1、具有相比其他地域的独特故事性。徐州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故事题材,相比周边地域的文化性都要深邃。因此,以历史故事为旅游宣传的抓手将会事半功倍。2、具有淮海经济区内的需求向心性。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也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其地域的领导性将会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丰富的资源。

(二)徐州当地传统旅游产品也存在劣势:

1、跨越时空的文化背景差异性。距今两千多年的文化差异,使得游客无法感同身受地阅读展示的旅游产品信息,更无法深入的感受汉文化背景下的特有故事。2、社会背景下小众文化的局限性。在如今“速食”文化当道的大环境下,包含历史沉淀的汉文化在发展和传播方面具有一定的受约束性,短时间内不能达到主流性文化的影响力。

(三)徐州智慧景区的发展现状

1、智慧景区信息的全面感知与快速传达的共性与个性。对比连云港等周边地区智慧旅游的发展情况,智慧景区基本都能实现对景区环境透彻的感知、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体验。2、互联网+旅游目的地OTO一体化的徐州区域政策引导性。互联网+旅游目的地是徐州市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是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导向,企业参与”的整合营销新机制,将是江苏省第一个旅游OTO一体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徐州智慧景区需要建立先进的逆激励式旅游体验管理,提升徐州旅游中心的建设水平,加快徐州旅游服务业的全面提档升级。

(一)强化用户体验,进一步加快逆激励式旅游体验的升级改造

徐州智慧景区要进一步突出游客需求导向,强化交互体验,利用逆激励式管理模式,迅速得到游客反馈,让其体验到徐州旅游的多维度乐趣。

(二)创新产品业态,深化徐州当地景区智慧化体验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