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音乐范文

家庭教育音乐精选(九篇)

家庭教育音乐

第1篇:家庭教育音乐范文

近代世界各国对人类大脑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加强孩子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的大脑左半球偏重于逻辑思维和语言、数学等抽象符号的信息加工;右半球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即色彩、音响、图象等感性刺激的信息加工。左右两半球不是各不相干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目前大部分的传统教育只致力于左半球,使它过份发展,而轻视右半球,使右半球的思维能力衰退,以致达到有损害“整个”人的发展的危险。研究认为:为了人的全面的健康的发展,不能允许这种倾向再长期延续下去了。只有促进大脑两半球活动的互相协作,人类才能发掘大脑的最大潜能。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是多么重要。

在家庭中如何进行音乐教育呢?大多数家长可能认为自己并没有丰富的音乐知识,但不少人都有着天赋的温柔声音,都会唱歌,而且少数家长还会弹奏乐器,可以说,几乎家家都有条件进行一般的家庭音乐教育。这里,我们提供一些方法,给有兴趣的家长试试看:

一、唱歌给孩子听:一般说,幼儿喜欢听爸爸妈妈唱歌。如果母亲在喂奶,伴以一定的歌声,并不断巩固这一习惯,能使吃奶这一较强的无条件兴奋中心与歌声的较弱的兴奋中心建立起稳固的联系通路,以后歌声本身就能刺激幼儿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哄孩子睡觉,唱一些悠扬安静的曲调,久而久之,哼起曲调就能帮助婴幼儿抑制以神经系统的活动,使熟睡的过程加快。可唱给幼儿听的歌曲很多,如“拔萝卜”、“小兔儿乖乖”、“小娃娃”、“小鸭歌”等,句短、易懂,许多小朋友爱听爱唱。对年龄较大的幼儿则可选一些优秀的少年儿童歌曲或易听懂的成人歌曲。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多给孩子欣赏些歌曲,但要反复多听,不断巩固,以便记忆。

二、教幼儿唱歌:给幼儿听的歌曲可以稍微复杂一些,而教幼儿唱的歌曲则必须慎重选择。曲调不要太难,音域不要太宽,一般最好五、六度(C调1~6)之内,最多不超过八度。歌词要生动、简短、容易理解,有适当重复。因为幼儿年龄较小,发音器官尚未成熟,过宽的音域会损伤声带,使嗓音嘶哑。有些家长不了解幼儿的特点,喜欢教孩子唱一些成人化的流行歌曲,以为孩子唱成人歌曲好玩,显得聪明,忽视了曲调难,音域宽,幼儿唱不准,有些高音会引起叫贼,损伤童音。幼儿对歌词内容不理解,就不能发挥想象和思维,故长期唱成人歌曲,并不能很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教唱时,可以先听成人唱,让幼儿听懂内容后再跟着成人慢慢唱几遍,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音调准不准,节奏对不对,词是否记清楚。否则,要求不严,有的孩子到七八岁还不能唱好一首完整的歌。唱歌时要注意,不要连续唱,应唱唱停停,使声带得到休息,或唱唱听听跳跳;不要在有客人的场合,让孩子没完没了的唱,以致过于兴奋,使声带疲劳,又造成孩子爱虚荣的不良思想;不要在灰尘飞扬、顶风或感冒的情况下唱。

三、配合歌曲表演动作:幼儿特别爱唱一些动作性强的歌曲,如“拍拍小手点点头”、“小花猫”、“学做”等歌,幼儿可以边唱边拍手、踏脚、或做其它动作。比如,家长在教唱“大指哥”一歌时,可以先让幼儿将双手背在身后,到唱第一个“我在这里”时,伸出左手大拇指,弯两下,唱第二个“我在这里”时,伸出右手的大拇指也弯两下,唱最后一句时,左右手两指相对同时弯两下,使大拇指人格化,象是幼儿的好朋友。幼儿再随歌词依次用食指、中指和小指表演,家长要提醒幼儿使动作合乎节拍。有些歌曲内容生动具体,容易用动作表现,家长可以启发引导幼儿自已为歌词想动作,以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模仿力,增强他们的节奏感。

第2篇:家庭教育音乐范文

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陪伴与引导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最好的学习场所”,但是对于婴幼儿的音乐启蒙家长也许也会存在很多困惑,如“宝贝很喜欢音乐,经常咿呀呀唱个不停,跳个不停,但我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不知道要怎么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呢?”等问题,因此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多学习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家庭亲子音乐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理念。

一、早期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幼儿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能力的敏感期。一般来说,孩子的音乐敏感期在一岁到五岁之间,时间跨度比较大,培养的方式也要有针对性,并且要分阶段进行,如果家长能捕捉孩子的音乐敏感期,营造丰富的音乐环境,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早期教育,一定能够为孩子今后音乐能力的培养及多元智能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他指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八个方面。即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其中音乐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演唱等形式表达出来的音乐能力。对于孩子们的音乐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促进音乐智能的发展,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辨别能力、表达表现能力和即兴创编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还可以通过音乐活动促进其他的智能的发展。比如音乐故事的讲述、歌谣的朗读,可以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音乐游戏中角色扮演和乐器的合奏可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智能,律动表演促进身体运动智能的发展等等音乐活动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

根据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孩子4岁开始学乐器比较合适,0~3岁主要以多听音乐为主,聆听儿歌及经典的器乐作品,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孩子的音高感、节奏感、听辨能力和表达表现能力,4岁的小朋友就可以开始进行简单的节奏训练、听力训练和模唱训练,培养孩子的音乐记忆能力,也可以在游戏中进行识谱的学习,为学习乐器做好准备。

二、家庭亲子音乐活动的方法

家庭亲子音乐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比较常用的有“聆听音乐、演唱儿歌、演奏乐器和律动表演”这几种形式。根据曲目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同一首曲目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音乐的体验。比如儿歌《小毛巾》这首幼儿歌曲由朗读和演唱2个种形式交替进行,可以让孩子感受休止符和歌曲的段落,同时也可以让孩子认知五官。歌曲一共有3段歌词,采用叠加的形式,第一段感知“耳朵”、第二段感知“耳朵+脖子”、第三段感知“耳朵+脖子+眼睛”。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这个音乐活动时可以结合一些“讲卫生”的故事绘本展开,先以讲故事做为铺垫,然后再进行音乐活动,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聆听音乐

在聆听之前家长可以用“我们一起来听听小毛巾在干什么”引起孩子的关注,然后家长可以抱着孩子或坐在孩子的身后,按节奏拍打孩子的双肩,再次聆听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用小毛巾模拟洗脸的动作,在聆听音乐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2.演唱儿歌

在演唱儿歌的环节中,家长可以先尝试与孩子玩“接词”游戏,按节奏朗读歌词,比如家长读“小小毛巾爱玩……”把“水”这个字留个孩子接,家长读“洗了眼睛鼻子……”让孩子接“嘴”,从每句的最后一个字、最后2个字、慢慢递增到可以一句一句对接。音乐中的休止符,家长可以很夸张地做“亲亲嘴”的动作,但不发出“啵啵”的声音,孩子会觉得特别有意思。当孩子对于歌词熟悉后,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和孩子一起演唱歌曲,当然孩子的声带还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一般来说在音准上都会有一些偏差,家长不能过于着急,随便就给孩子贴上“五音不全”的标签,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是让要鼓励他们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初步感知音乐旋律。

3.演奏乐器

在活动中可以采用一些小乐器,家长和宝贝各拿一件小乐器,如手铃、沙锤、圆舞板等,跟随音乐进行演奏,有休止符的地方就要停止演奏。家长也可以采用每人一句接龙演奏的形式,增加趣味感。(如小乐器圆舞板、沙锤等)

4.律动表演

家庭亲子活动中可以借助一些道具进行表演,如在《小毛巾》的表演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可以各拿条小毛巾、拿个小脸盘、再拿一块积木当香皂,跟随音乐进行表演,“搓毛巾、拧毛巾、洗洗脸”等动作在培养孩子的节奏感的同时也让孩子的大肌肉、小肌肉得到锻炼;再次聆听、表演时也可以拿个布娃娃让孩子跟随歌词的变化,给娃娃洗洗“眼睛、鼻子、嘴”,相信孩子的即兴表演能享受到音乐活动的乐趣。

三、家庭亲子音乐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父母如果能认识到婴幼儿早期的音乐启蒙教育重要性,并能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几个原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家庭活动中家长要创设一定的条件,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有条件应该添置较好的音响,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听觉效果,适当添置一些小乐器(铃鼓、沙锤、三角铁等)和纱巾、头饰等道具,让音乐活动更具趣味性。

注重体验,培养自信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要“以儿童为本”,给孩子一个愉悦的体验过程,家长不能急于求成,对孩子提出太高的要求,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家长要给予鼓励,不断激发孩子的兴趣,落实孩子的自信心。

第3篇:家庭教育音乐范文

【关键词】音乐启蒙教育

一、培养幼儿倾听能力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树上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雨点落叶的滴答声,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等等。引导幼儿仔细听听有高有低,有强有弱,随手拿出筷子敲出声响,比较音有什么变化,让幼儿闭上眼睛问他们听见了什么,培养幼儿听觉经验,使幼儿从小具有灵敏的听觉。

二、培养幼儿初步音乐记忆力

当孩子们对各种声响发生兴趣,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要求幼儿记住这些声音,让幼儿把无意记忆转化为有意记忆,让他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倾听,并记住这些声音,走路声,敲门声,从中找出是谁回来了,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训练,你会发现,孩子对各种声音的敏锐感觉和细微分辨能力远远超过成人。

三、培养幼儿节奏感

其实孩子们许多本能动作都是富有节奏感的,我们可以让幼儿和我们一起拍手,让幼儿模仿,体验节奏的强弱。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音乐体系充分体现节奏第一的理念,让幼儿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强调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拍拍手、拍拍肩、跺跺脚;培养幼儿节奏的敏锐性。

四、让幼儿学会唱

孩子们最大的特点是模仿,我们可以多给他们听各种音乐,多听、多练、多唱,要让幼儿听悦音,比如优秀的儿童歌曲,世界名曲。家长也要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引导幼儿多听、多练、多唱;巩固幼儿视听能力,节奏能力和发展幼儿音乐记忆力,与此同时也要教给幼儿正确的发音方法,准确吐字,切记不要大声歌唱,保护好嗓子。

五、教幼儿学会动

所谓“动”即让幼儿随音乐“律动”起来,“舞蹈”起来,歌曲中有许多可以做模仿动作的元素。“如果幸福请你拍拍手……”“一只哈巴狗,蹲在大门口……”孩子们乐于根据歌曲模仿动作,尽情表现自己,抒发内心情感,在此基础上协调四肢动作。

六、培养幼儿音乐表现力

丰富幼儿情感,体验歌曲中的情绪变化,歌曲“乌鸦爱妈妈”中让幼儿体验乌鸦和妈妈的“母子之情”,“春天在哪里”让幼儿体会春天的美好,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要让幼儿在“歌唱”“舞蹈”时表现出音乐的情感。

实践可以证明,音乐是幼儿早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陶冶幼儿性格和情感,而幼儿期是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关键期,可以使幼儿性格开朗,情感丰富,热爱生活,而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年龄特点和需要灵活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训练方法,让我们的孩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吧!

参考文献:

第4篇:家庭教育音乐范文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个性发展;改善

0引言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所以音乐又叫做情感艺术。当前音乐市场人才济济,而很多作词家作曲家都投奔流行音乐市场,而幼儿音乐这一领域进入低谷,这就导致了幼儿欣赏的音乐风格大都是流行歌曲,儿歌会唱的却不多。通过欣赏这一类的音乐风格,幼儿可以较快提高自身的乐感和音准,另一方面,幼儿也容易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孩子将来的个性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正面引导出发,以期寻求一条发展幼儿个性的健康之路。

1幼儿个性发展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1.1幼儿接触的流行音乐风格及幼儿形成的个性

由于幼儿所听儿歌的主要途径只有幼儿园的每周1―2次的音乐课上,在家庭和社会中接触的音乐风格基本都是流行歌曲,所以目前我国让幼儿欣赏的音乐大多数是流行音乐。其中吸引幼儿的,是普遍歌词简单,旋律朗朗上口,孩子容易记住,并且在社会中传唱度颇高,例如《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

据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反映幼儿听的歌曲当中流行歌曲已占多数,这些流行歌曲由于旋律和歌词普遍比儿歌复杂,提高了幼儿的乐感和音准,但由于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露骨,导致幼儿心理普遍早熟。孩子听活泼欢快的旋律多了,性格也会受到影响,普遍性格外向,活泼开朗。

1.2家庭教育中的接触

幼儿在家庭教育中对音酚兴接触。本文将从这四种不同的家庭教育形式中分析孩子所接触的音乐风格。

专制型:专制型家庭的父母教育中给予孩子接触的音乐往往是成人刻意给孩子听的,认为是对孩子有好处的音乐,例如:贝多芬、莫扎特。专制型家长也会强迫孩子去学习家长自己喜欢的乐器。因此,专制型家庭中的孩子在学前阶段接触的音乐中流行音乐比例不大。孩子在这种强制性灌输音乐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对音乐的厌烦和抵触,只有小部分天生热爱音乐的幼儿会提升音乐素养。

溺爱型:这是在中国比较普遍的一种。溺爱型家庭中家长往往不强求孩子听什么音乐或什么时候听音乐,可以说是和专制型完全相反的一种教育。这种孩子和专制型方式下的孩子比接触的音乐风格更广,也比较有孩子自己的个性。由于家长对孩子所听的音乐没有限制,孩子受部分流行歌曲歌词的影响,有出现早熟的情况。

民主型:民主型家庭中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也打下很好的基础。在家中孩子所听的音乐家长不会干涉太多,大多由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锻炼其独立性。但家长会留意是否适合孩子听,如果发现歌曲会对幼儿身心发展有不良影响,会提前制止。民主型家庭中家长会观察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因此民主型家庭中孩子在音乐方面也会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各种家庭中孩子接触到的音乐风格有所差异,但都会有流行音乐的接触。这些流行音乐有些是对幼儿个性发展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

1.3同伴之间相互传递

幼儿同伴之间传递音乐的地点主要是在幼儿园,对象主要是班上小朋友,时间主要是在自主活动时间。只要是幼儿经常听到的,觉得好听的,都会成为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传递的歌曲。幼儿正处于好奇好问好学好模仿喜欢交流的重要时期,在这时期,孩子之间会相互学习别人会的、或别人感兴趣的东西。例如流行歌曲。记得有一次晨间室内自主活动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唱起了流行歌曲《小苹果》中的经典歌词:“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另外一个小朋友听到了立刻也模仿着把这句话唱了一遍。可见孩子的模仿力是有多强。可以说流行音乐在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传递是非常普遍的,也是传递非常迅速的一个途径。孩子之间传递的音乐风格很多,但由于部分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触到的流行音乐中有小部分是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的,所以同伴之间相互传递的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两面的影响。

2通过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正面引导的策略

2.1家园统一思想认识,对流行音乐看法一致

家庭是幼儿园注重合作、相互尊重、合作,教师正确理解家长,并支持帮助家长在教育能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幼儿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交谈,注意沟通技巧,用家长能够理解的日常用语向家长表达你的观点,并争取家长与教师观念上达到一致。在孩子接触的流行音乐的环境中最主要的就是幼儿园和家庭两大环境,因此为了培养和完善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正面影响,做到家园统一思想认识,对流行音乐看法一致很重要。

2.1.1教师注重家长沟通

教师可以利用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委员会,放学后等时间由家长进行沟通,教师向家长咨询幼儿在家庭中所听音乐的情况,与幼儿在幼儿园中所听音乐进行统计,之后教师向家长反映流行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以及幼儿现状。教师可以主动询问家长的意见,之后教师与家长的意见综合,并实施,使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有利的影响。

2.1.2观察分析,改进策略

实施策略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一起记录幼儿个性发展情况,并在家长会中分享各个家庭中教育结果,如有问题,家长与教师一起商讨,及时将实施策略进行改进,共同努力,使当代流行音乐最大限度地形成有利于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2.2改善家庭环境

想要培养和完善流行音乐对儿童形成正面影响,必须改善幼儿家庭环境。之前我们提到不同的家庭中幼儿接触音乐风格有所区别,但每种家庭教育中的孩子都会接触流行音乐,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下孩子接触的流行音乐会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2.2.1学型家庭教育

教师应向家长提出目前流行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的问题,并用家长可以接受的语言向家长说明民主型家庭教育的优势,使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得到改善。使我们的家长重视幼儿接触的流行音乐,对音乐进行监督,给幼儿听一些有利于其个性发展的流行音乐,使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正面影响。例如父母手机里有歌词过于成人的例如《爱你爱你爱你》就及时发现,避免幼儿欣赏。

2.2.2探究音乐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据研究证明:没有一个孩子不热爱音乐,音乐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因此,我们的家长只要做到对幼儿所听的流行音乐进行监督和挑选,那么我们的孩子可以在音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交流,让家长懂得音乐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使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充满对幼儿个性发展有利的音乐。

2.3改善幼儿园环境

想要培养和完善流行音乐对幼儿的有利影响必须要改善幼儿园的环境。孩子在幼儿园通过老师的传授和同伴的交流,还有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很多接触流行音乐的机会,所以改善幼儿园环境应从多方面入手。

3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但对于流行音乐而言,它对幼儿个性发展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因此,在全方位教育的今天,教师和家长都应该重视流行音乐的作用,做好幼儿个性培养与发展。要想培养和完善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正面影响,必须要做到家园统一思想认识,对流行音乐看法一致、改善幼儿家庭环境以及幼儿园的环境。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打造对幼儿健康发展有利的环境,才能让其形成良好的性格,逐渐成为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

第5篇:家庭教育音乐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垄断;农民支出承受力;高门槛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63-02

前言

自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其国力得到了飞跃提升。人民大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近年来,音乐生骤然增加,而正规的音乐院校可谓是凤毛麟角,这就形成了最大落差比,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教育的垄断,这种垄断的现象抬高了音乐教育的“身外价值”,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高门槛”现象。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垄断性较强

音乐自古以来都非常受重视,如,儒家集大成者孔子,“他不仅是歌唱家,‘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是演奏家,曾‘击磬于卫’,‘取瑟而歌’,又曾‘学鼓琴于师襄子’,能‘得其曲’、‘得其数’、‘得其意’、‘得其人’、‘得其类’……”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家。自1985年我国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在《决定》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专业音乐高校的垄断

提起音乐教育,大家都会不假思索的说道中国的九大专业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和五大艺术学院(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因为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音乐人才。纵观这些中国知名的音乐教育基地,其大多都坐落于中国发达的一线城市。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如青海、、河南等等)或是中小城市来说,根本没有专业的音乐高校,甚至有些高校并没有开设音乐艺术课。对于培养音乐人才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师资的垄断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很多优秀的音乐教育者纷纷都涌入了繁华都市。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二:其一,作为优秀的音乐人才本身为了追求舒适的生活环境、优裕的工资待遇、良好的工作平台等等而一心想到大城市闯荡一番;其二,在我国发达的一线城市,其教育的工作坏境、教育的基础设施、教育的工资待遇以及宽广的工作平台都是音乐教育者所向往的。据江苏省统计,2010年音乐统考5934人,声乐考生占八成)其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世界级的音乐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男高音歌唱家葛毅等等。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育有声乐教育家金铁霖、男高音歌唱家丁毅等等,同样其他音乐学院及专业艺术院校的师资力量也是中小城市的高校不能媲敌的。对于中小城市普通高校又有几个歌唱家呢?当然很多高校也努力的吸收音乐教育人才,但是其效果并没有收到成效。

然而“望子成龙”这种传统的观念一直都牢牢地扎在父母的心中。纷纷希望能让子女去品牌院校读书。而摆在面前的事实就是资金问题。一所品牌的音乐院校学习的费用是一般家庭支付不起的,正是由于品牌院校的高费用好像把音乐教育抬高了其自身价值,由于利润的驱使地方性院校或是普通培训机构也纷纷应和,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学习音乐艺术的“高门槛”现象。

二、音乐教育的高门槛

为什么说是“高门槛”呢?下面我们就那农村支出承受力与音乐教育费用做个对比就一目了然了。

由于高校音乐教育的垄断,很多学生要到专业的音乐院校去学习。可学习的费用是一般家庭所支撑不起的。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农村家庭高等教育费用承受能力(家庭高等教育费用承受能力=家庭纯收入-家庭必要支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954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且不说农村的收入,就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说,其平均后每人每月2246.25元。而专业音乐院校的收费情况(以声乐为例),一般是500-800元不等。而声乐课时一般是一周两节,遇到特殊情况(考试或比赛)可能一天一节。以普通课时为例(其课时费为了方便计算都取最低500元),每周两节,一个月就是4000元,而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为2246.25元(扣除每个月的基本消费)。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人均月纯收入约为743元,仅为声乐课时费用的18.58%。那么又有那个农村家庭能够长期供给这些高费用呢?这样以来“高门槛”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邓海建在其《“艺考”何以沦为富孩子的游戏?》一文中三种后果值得我们深思。一是艺术的高门槛儿就是在教育公平的旧伤疤上再撒一把盐,很多成绩不好的孩子,可以花钱“学艺术”,最后也能在激烈的高考中“涅重生”,而穷孩子则失去了同等的机会,即便空有一腔艺术抱负,也矮化在金钱的门槛下;二是艺考热也催生出一系列暴利行业,大量收费不菲的考前培训机构,利用所谓“潜规则”等从艺考培训中赚得盆满钵溢;三是艺术沦为“贵族运动”,已经影响到现代中国艺术的取向,贵族化、精英化、上流化的艺术创作,与民族、民众相去甚远。照此长期发展下去,音乐可能会慢慢游离到富贵人的“雅乐”,沦为“富孩子的游戏”。音乐教育的门槛会越来越高,音乐教育的平衡发展则无从谈起。

结语

高等音乐教育的高度垄断性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了教育的“高门槛”现象。这些正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深刻问题。表明了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来说“音乐教育的管理机构不健全,教学管理不完善;音乐师资普遍缺乏、师资水平低;经费投入不足;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理论、教学方法陈旧等等。”这不能仅仅靠个人或是某所院校能够解决的,也不是一时一刻能够完善的。但是我们要反思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之现状,认清高等音乐教育发展中的主次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落实、解决音乐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使音乐教育机制、体制渐渐完善,让每个学习音乐的孩子们都能公平自由地学习,使各高校的专业技能普遍提高,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7页.

②蔡忠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③何智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费用承受能力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6).

④邓海建.“艺考”考何以沦为富孩子的游戏?[N].音乐生活报,2011-3-月14(A04).

⑤殷建光.“艺考”成“烧钱”值得反思.中国改革报[N].2007 -3 -9 (003).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何智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费用承受能力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6).

[3]邓海建.“艺考”考何以沦为富孩子的游戏?[N].音乐生活报,2011-3-14(A04).

[4]殷建光.“艺考”成“烧钱”值得反思[N].中国改革报,2007-3-9(003).

[5]蔡忠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陈涨茹.“寓教于乐”与审美教育[J].艺术百家,2007,(1).

第6篇:家庭教育音乐范文

关键词:蔡元培 音乐美育思想 现代音乐教育 借鉴意义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51-01

1 蔡元培的音乐美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我国近代倡导并组织实施“美育”的先驱者。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在借鉴西方进步思想成果与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相结合起来,将它与我国社会现实的需要相连接。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以中国古代礼乐思想为例,指出“礼为德育,而乐为美育”,联系中国当时的音乐教育现实,更明确表述“唱歌,美育也”,[1]明确的把音乐和美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将美育作为中华民国的教育方针从此被确定下来。蔡元培在关于美育问题的论著中,着重主要是阐述美育的陶养感情的作用,在美育的实施中,蔡元培是积极主张学习,在汲取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保持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性。由此他提出:“所望后之留学者,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所同化。学业修毕,更遍游数邦,以尽吸收其优点,且发达我特性也。”[2]蔡元培也指出,在保持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学习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点,保持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特性。不仅对于留洋学习室如此,对于国内从事音乐教育以及各项文化、教育建设也同样如此。

2 音乐美育

音乐教育是以音响为素材,通过听觉诉说感情的艺术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一种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美育则是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1 音乐美育的陶养感情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精神。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审美性,音乐是能够直接抒发人的情感世界,能比其他艺术更直接更有力的拨动人的心弦。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当今,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显现的苍白,要通过培养人们的超越精神,使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提高人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的美育对于社会的文明的进步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2 音乐美育能够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

蔡元培从艺术给人的精神影响的作用出发,提出艺术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精神的论点。创新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的重点之一。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一部分归结为音乐,他说“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音乐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收到了这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3]人们在平时音乐活动中能够借助于歌词给自己联想,音乐史人类用感情活动创造的艺术,是用心里、生理活动所改造的艺术,所以音乐美育能够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

3 音乐美育的实施

蔡元培对于实施美育的实施方法,包括了家庭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

3.1 家庭音乐教育是美育的起点

家庭音乐美育是蔡元培家庭美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美育的主要对象是幼儿和儿童,亦称为儿童美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严重影响着孩子,每个父母都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家长要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追求高雅的艺术享受,让孩子学习一些乐器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还审美情趣,通过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从小就心里就有了欣赏美的能力,具有善良的性格和美好的心灵,从而为孩子将来在学校的学习打下了智力与创造力的基础。

3.2 音乐美育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的

学校是每一个人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并且学校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化建设人才。学校音乐美育是音乐美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学校音乐教育能够系统的、循序渐进地传授审美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也是蔡元培在学校美育实践中收效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蔡元培先生曾经说“美育的基础,利在学校”[4]蔡元培所规范的普通音乐美育是与体育、智育、德育并举的,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和谐的精神,学校要对音乐美育课有充分的学时保证,将音乐美育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随着现代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硬件的加强,教师将与符合学生心理的音乐材料准备充分。在学校教育中要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的同时,使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3.3 音乐的美育通过社会音乐来延续

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接受更多的也是社会教育,社会音乐美育作为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音乐美育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对于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提升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中音乐无处不在,自古以来音乐就有着强大的社会功能,人们在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时置身于音乐,不仅能够愉悦身心,而且还能得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发展。例如社区中的合唱、合奏、文艺演出都能够感受群体的和谐的氛围。各种形式的演唱会和演奏会都是充满感情的世界,人们分享着这种情感体验和享受其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蔡元培先生的音乐美育思想促进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我们要在继承蔡元培先生的音乐美育思想的优秀传统上,积极吸收国外音乐教育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更好的为建设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是我们共同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 余宇姿,张媛.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第7篇:家庭教育音乐范文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影响优化

我国有品种繁多的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华各民族鲜明的音乐风格,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尽管目前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与保存民族音乐的必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而解决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关键是教育。

一、音乐教育母语环境的界定与分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语言,这种不同体现在旋律要素、节奏要素,以及文化价值上,这是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立足点。进行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就是指在民族音乐的根基上创造音乐学习的民族文化背景,使学生从多层次的环境中接触民族音乐的优秀文化。一个民族以母语为音乐教育,让受教育者生活在整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大背景中,这是柯达依音乐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也是目前音乐教学的应有的原则。

教学环境在空间上涵括校内外各种因素,笔者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相互交集的三个层次,它们相互影响,决定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喜好和学习效果。家庭音乐环境是指以学生家庭为中心的物质与经济状况,家长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行为和观念,包括遗传因素等;学校音乐环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课间的音响环境、其他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影响等;社会音乐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之外对学生产生无意识影响的音乐文化氛围。

二、音乐教育母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从音乐教育环境与音乐教学的关系来看,音乐的母语环境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音乐意识和音乐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或消除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下面针对音乐母语环境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母语感觉

目前一些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在演奏、演唱方面拥有一定的技巧性,但对自己的传统音乐却极其陌生,他们一味模仿西方的表达方式而缺少自己的民族风格。主要原因是没有在音乐学习初期建立起音乐母语的感觉,使用音乐进行表述情感的时候缺少一个文化根基、一个立足点,那就是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尝试创设音乐母语环境,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积累自己的民族语汇,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掌握中华民族音乐的意韵、风格,将自己的文化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环境对音乐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代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上的。”①给学生创造设计一个民族音乐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信息的熟悉程度,继而对学生音乐母语的提高起到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探究性的目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音乐能力

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把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才是学校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

学习音乐和学习母语一样,都是先听、唱,再慢慢体会学习的内涵。由人的感官本能去学习音乐,以学母语的方式来学音乐,而不是用认知的方式去学音乐。以民歌作为主要内容的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依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大量的民歌演唱更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了民族音乐体验和了解相关传统音乐文化。

三、如何优化音乐教育的母语环境

上文在对音乐母语环境的界定中已经提到,音乐教育环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家庭音乐环境、学校音乐环境、社会音乐环境。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音乐母语环境,调控教育环境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

(一)营造家庭的母语音乐氛围

家庭是人的最初环境,对一个人母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个喜爱民歌的母亲会在日常生活中哼唱民歌,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这种隐性教育,逐渐熟悉民歌的旋律和风格,当这些民歌在音乐课堂上出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父母对民族音乐的肯定,或者在观念言谈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正面见解会影响孩子音乐思想的形成。例如购买民族音乐资料,一定的音乐欣赏设备,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指导、潜意识的正面影响和示范作用等。从父母延伸到家庭的外延,孩子的亲朋好友,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

(二)优化学校民族音乐环境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环境有着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音乐环境,创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氛围是优化整个音乐教育环境的关键所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音乐母语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的大方向,用富于民族特色的母语音乐教育学生

目前,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充斥文化市场,民族音乐(包括严肃音乐)受到冷落。而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出路在于基础音乐教育,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音乐教育的出路所在。

2.充分发挥课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意识地把铃声换成音乐的声音,并且在课间加播音乐,是个很好的尝试,对课堂音乐教学的影响也很明显。教学楼里的音乐家挂图多为西方音乐家,我们应该把导向目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的民族文化。

3.加强和其他民族性课程的结合

音乐教育要注重结合文化,去了解和把握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更要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去考虑,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书法艺术课上,老师有意识地播放民族音乐曲目,使学生无意识中提高对这些音乐信息的冗余度,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民族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精髓。

(三)优化社会音乐环境,形成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

音乐教育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是通过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来实现的。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和良好的音乐风气是优良的社会音乐教育环境的标志,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面对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和丰富自己的音乐信息;也可以从广阔的社会音乐生活里接受各种隐性音乐教育,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但是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去判断、接受音乐信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另一方面,社会要努力呈示一个健康的民族音乐氛围,一个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作为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要努力造就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增强民族音乐的凝聚力,正确处理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关系,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确的音乐舆论导向。只有在健康积极的母语音乐舆论和音乐风气的影响下,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音乐母语的感受和学习,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要建设良好的音乐母语环境,就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的教育环境共同努力,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从而有利于民族音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包括母语音乐教育环境在内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全社会参与,营造一个良好的母语音乐教育环境,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和存在才有条件,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民族音乐这个母语音乐教育的基础上立足与发展。

注释:

①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选自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

参考文献:

[1]田慧生著.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袁善琦主编.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家庭教育音乐范文

关键词:校外音乐 素质教育 少儿音乐 家长作用

校外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课程以外的面向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是校内音乐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发展,是连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纽带和桥梁。校外音乐教育不仅传导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少儿知美、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活动也最能体现少儿的兴趣和个性。由于校外音乐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与学校音乐教育相比,除了打破有关教学的束缚,体现教育者的个性化教学,使其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完整性之外,最显著的特点是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家长直接、主动地参与“学”与“教”的全过程。所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在加强音乐教师整体素养和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注意到校外音乐的这一“独特风景”,家长对于教育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直接影响到校外音乐教育的效果、教学的质量和少儿学习音乐的延续。充分重视与发挥这一优势特点(即家长的主动参与),对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学、发挥音乐育人的功能,具有积极而显著的价值。因此我们对家长的情况和作用做了一系列调查、分析研究和实践。

一、家长情况分析

我们在器乐学员家长中发放了《家长在少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调查》表格,采用随机调查法,抽取了100份样本,确认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并对其提供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表1可见,目前重视校外教育的家长学历相对较高。然而,他们的学习期正好是中国教育环境的低潮及上升初期,知识不平衡。尽管有68%的人喜欢音乐,但他们对音乐、审美知识的了解很少。改革开放,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家长工作环境中竞争带来的压力促使他们把更高的理想或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倾注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渴望孩子能有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渴望孩子前程似锦,渴望末来家庭环境的改变……这也许是时下大都市校外教育热门,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教育形成热潮的原因之一。家长这种强烈的渴望是培养下一代的无穷动力,然而又常与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心态发生严重的冲突,有时反而成了阻碍力量。

二、家长的作用

调查显示,有97%的教师认为家长在少儿音乐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有98%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进步与自己的关注有关,家长在校外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对于低幼龄孩子尤为重要。

家长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增强课堂辅导力量。校外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家庭直接、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向学生授课的同时,家长同儿童一起接受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也在课堂上适当地提醒、督促儿童。加深了儿童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少儿的认知水平,增加了课堂辅导力量,使儿童及时领会课堂教学的要点,在校外音乐教育中学到更完整的知识。

2.保证家庭作业质量。校外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音乐作业的完成。学生主要是通过作业获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对于自主能力差的少儿特别是低幼龄儿童,家长坚持在少儿完成家庭作业时督促、启发、鼓励他们按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从表2看,家长关注孩子学习音乐的占98%,其中60分钟以下的占55%,60分钟至120分钟的占35%,120分钟以上的占8%。可见,这样日积月累,能使少儿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为少儿在校外音乐教育活动中养成有条理、学习严谨、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3.奠定学习的物质基础。从调查来看,有些家长经济并不宽裕,但为了孩子的学习,尽其所能,交学费、买材料、搞活动、订杂志。家长全心全意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是孩子校外音乐教育的有力后盾。

4.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的审美情趣、知识范畴、品德意志,直接影响着少儿学习音乐的心态、状况及人格。家长能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少儿,成为少儿的良师益友。鼓励少儿在校外参与音乐教育活动,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循循善诱,讲究方式方法,能提高少儿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少儿对音乐从“兴趣”发展到“志趣”。通过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促使少儿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美与丑有较高的鉴赏力和识别能力,从而造就较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这正是校外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

5.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如恰当地鼓励、适时地批评,和孩子共同弹奏等亲子教育,或探寻名山大川、走访人文景观,引导少儿用心尽情体会,用音乐尽情描绘。从调查来看,大部分的家长只要有时间都会陪孩子练习和进行辅导,大部分的少儿愿意接受或部分接受家长的指点。可见,这不仅辅助了校外音乐教育,更使少儿养成良好习惯,确定美好理想,对音乐兴致盎然,并引向更广泛的学习。教师的教育也由于家长的作用而具有持久性、完整性。

6.形成科学的评估标准。以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对少儿音乐的发展规律做出相对科学的评估。不以对不对、像不像、准不准为准,着重发掘孩子的想象创造潜能。

三、家长的副作用

家长如果对孩子学习音乐过多地参与,会使得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家长自身的素质、对校外教育理解的差异等原因,给孩子学习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1.盲目型

不根据少儿的自身素质和爱好,便自作主张替孩子选择学习音乐,使孩子学习开端就有心理障碍。有的让孩子在校外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又学其他科目,导致孩子不堪重负,始终处于疲劳应付的状态,影响了接受音乐教育的欲望与激情。有的家长见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能立竿见影便放弃。这样无法培养少儿的坚强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高压型

此类家长不顾孩子成长规律和学音乐循序渐进的特点,望子成龙心切,强求孩子出类拔萃,期望值过高,逼迫孩子按照其旨意达到“满意”“正确”的效果。这样往往造成孩子的畏惧心理和逆反心理,对音乐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扼杀了少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半途而废。

3.应考型

此类家长,有的希望孩子在各类音乐比赛中能多获奖,考级中能获得高级别,有利于今后的升学;有的因为孩子在学校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索性让孩子纯粹以考音乐学院为最终目的。过于功利的针对性、强化性训练,造成孩子学习面狭窄,精神疲惫,感觉麻木。这种有着“明确”目标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音乐学习的片面性和注重一时的虚荣。

四、家长作用调查分析,确立教育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首先我们对家长参与促进校外教育的情形表示乐观,对由此引发的问题做了分析思考,其中首要的是帮助家长和教师一起确立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就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根据教育学的原理,音乐教育有三个层面:1.培养音乐一技之长,将来当作择业的手段;2.培养综合音乐素养,扩大择业的范围;3.培养天资优秀、尖子人才,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具有开创精神和竞争能力。并将此目标分析告知家长,使家长把自己的期望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统一起来。未来社会充满了竞争,有许多复杂的因素,显然把目标定位在第一项有些偏颇狭隘,主要的目标应定在第二项,至于第三项是少数人,应从第二项中脱颖而出。

根据第二项目标即素质教育的确立,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音乐演奏、演唱,而要和大音乐教育观结合起来,开设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理论、合奏、表演、影视媒介等诸多的新课程,以完成目标所要求的任务。

五、提高家长能力,发挥家长作用

在校外音乐教育中,教师通过启发孩子的观察力、听辨力、感知力、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已渐渐有意或无意地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了家长的素质,同时又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对探讨教学的偏差与失误起了积极的作用。

校外音乐教育的根本是倡导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教育的长期效应,应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教学目标。校外的一切音乐教育活动,包括课程、教材、教法、评估等,均以是否能保证和促进学生身心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为标准。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调查显示(表3),有48%的少儿学习音乐是兴趣爱好;有39%的少儿是为了自己有一技之长并能参加比赛获得好成绩;有11%的少儿是想长大后从事音乐工作。应该说孩子们的想法都不错,孩子们对学习的信心也很大。但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与其他学习有冲突便会放弃音乐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全面思考,引导、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消除家长对少儿学习的不利影响,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重视家长对少儿教育的积极作用并加以发挥,创造一种有助于少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大环境,更好地促进校外音乐教育。

2.创设演奏交流的机会,提高家长的感知能力

少儿的每一次演奏交流,都是经过精心准备、有感而发的,都有其“美”的一部分。创造美是一种快乐,感受美也是一种快乐,欣赏美更是一种快乐,这种“美”是少儿、教师、家长一起分享的,通过演奏交流,不仅陶冶少儿的心灵,更加净化家长的心灵。教师的音乐教学思想,孩子的成长状况与家长的听觉、视觉得以充分交流,使家长熟悉孩子的演奏风格、舞台形象、表现能力等,从而不会过于主观地评判孩子作业的优与劣。从表4可见,有100%的家长认为创设演奏交流的机会,不仅能提高少儿的演奏技巧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也能提高家长的感知能力。

3.举办少儿音乐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

请音乐教育专家和音乐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与家长进行交流问答,解决多方面的疑问,对于少儿各个时期的音乐能力与特长,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从理论上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水平。

4.建立少儿个体资料档案,研究其共同性与差异性

从少儿幼年初学音乐起到长成少年,少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也是认识、记忆、想象、技能、创造力、智慧等成长的过程。如果请家长把少儿各时期的“代表性”表现保存,将各时期的“状态”予以记录,使少儿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可以增加少儿学习音乐的自信心,也便于教师与家长更深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同时也利于教师进行教育群体的比较,研究其共同性与差异性。

社会的发展重构新型的代际关系,当今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保护与尊重。少儿是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同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价值。传统的代际关系正发生根本变化,家长的“绝对权威”正在受到挑战。家长不可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庸,少儿教育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让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今天,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两代人共同经受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变迁的挑战。知识的存在与传播形式,也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校外音乐教育经历着不断变革、探索的漫长过程,如何发挥家长的作用,共同提高校外音乐教育质量,是我们永恒的探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邢煦环.通俗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0.

第9篇:家庭教育音乐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质量;教师;学生

一、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专业的学习

教师的专业学习不等于工作坊或培训课程,也不是单纯指达到专业资质认证的要求。它们都是重要的输入资源,都是知识专业学习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即便这些方式能够有效实现既定目标,它们也至多占解决方案的三成。其余七成的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可以坚持每天不间断地学习、坚持不断共同提高业务水平。由于教师会与越来越多的学校外的人协作,新的技能、关系及导向将从根本上转变教师专业的本质。

音乐教师也不例外,更应该加强专业学习。在教学之余,阅读关于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武装头脑,开拓视野,以便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

(二)教学能力的掌握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娴熟的教学能力尤为重要。在芬兰,评选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为:优秀教师应掌握有效教学的能力。

有效教学,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有的能力;有效教学,是教育的基石,是教育前进的不竭动力。时代在不断前进,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思想奥更新,教学方法要探讨,教学的有效性要锤炼。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要追求课堂的有效教学,使课堂成为我们的生命,学生的精神家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三)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无论古今,什么时候都需要,那就是奉献;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无论中外,都能感动所有人,那就是奉献;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永远闪耀出夺目的光彩,那就是奉献毋庸置疑,奉献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的人格魅力的重要标准,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因该具有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

作为音乐教师,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艺术节、合唱节、校运会、市区文艺活动等)和学校社团活动等都应充当活动的主力,这就需要我们牺牲个人时间为学校的工作付出心血和努力,时刻持有奉献精神,做到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工作,力争在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使自己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可谓劳有所值。

二、转变教育理念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音乐教学中,自主发展非常重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对好的观点要加以鼓励。

尤其是音乐欣赏,对于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观点也会有所不同。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要用固有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想。我在音乐教学中,经常跟学生用举例的方式鼓励他们,如:观赏一个粉笔盒,我把它放在讲台桌上,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粉笔盒的角度,由于每个学生的座位不同,观察到粉笔盒的角度就不同,有侧面的、正面的、正左方、正右方等,音乐作品的鉴赏也是如此,由于欣赏的角度不同,观点肯定也有所不同,所以要勇敢的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害怕出现错误,只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就是成功的起步。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二)注重艺术教育的培养

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扩展创造空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塑造优秀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谈到艺术教育,特别是国外的学校教育,他们在艺术教育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宣扬的。例如:日本玉川学园,他们提倡艺术教育在于美,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他们认为艺术教育在对学生人格塑造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玉川学园特别提倡演学校剧,认为学校剧是把国语、文学、历史、歌咏、体操、图画、劳作等学科集一体的综合艺术,是一门培养真善美和创造力的重要学科。

(三)注重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美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音乐教育的重要体现。学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艺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形象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音乐教学中,加强美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高尚情操,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也是必须加强的教育之一。

三、加强家庭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孩子这一艰巨负责的任务。”家庭教育是孩子获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和重要环境,孩子的性格、品质、习惯等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逐渐形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的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如果让孩子学,一定要仔细观察,再选择一种比较适合孩子性情及兴趣的才艺。千万不要让他一下子接触太多,或强迫他学校没有兴趣的东西,破坏了他以后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道路中起到启蒙作用,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到孩子。所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和言谈,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尊重孩子的教育中,培养孩子自主的能力,使其能够对事和物有正确判断力,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四、结论

音乐学科是大、中、小学极为重要的一门美育课程,它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育灵感与悟性。它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学科。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来讲非常重要。本文也是希望通过结合初中阶段音乐教育的现状,探索出有利于推进初中音乐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海琴,提高课堂音乐教育质量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