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精选(九篇)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

第1篇: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

关键词:区域;旅游;整合

1 旅游整合的原则

1.1 突出地域特色原则

旅游资源之所以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是因为其地域稀缺性和独特性。这种稀缺性和独特性也正是旅游资源能够继续开发的优势所在。一个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客源流向、客源流量以及旅游开发的方向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旅游资源的数量、地域组合、品位、分布状况、空间结构,所以旅游整合的基础必须是当地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充分发挥资源域稀缺性和独特性的优势,尽可能地保持区域的自然风貌和特色传统,通过整合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

1.2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涉及到三个方面:区域定位、产业协调和形象塑造。区域定位分为内部定位和外部定位。内部定位是指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以此为出发点,对区域内各地区的旅游产业的现状、发展潜力作出分析,找出内部发展的重点;外部定位是指把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整体,了解本区域在系统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以及竞争劣势,以此来为本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作出定位。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它与其他产业又存在竞争的关系,因此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不可以平面发展旅游业,要既看到旅游产业的效率与功能,又让其他产业也协调发展。共同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1.3 保护性原则

为了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为了旅游产业通道的成功构建。必须要在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贯彻保护性开发原则,要对具有特色性的旅游景区的社会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进行原生性保护,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上广泛运用景观生态学思想。

1.4 平等互利原则

平等是各个地区进行旅游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互利是合作的动力和目标,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影响着参与各方合作的牢固程度,使得参与各方按照整合的目标和规划尽好义务并且承担责任,共同享受旅游整合带来的利益。平等是指参与整合的各方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互相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即使是旅游资源多、知名度大、经济基础好、行政级别高的区域也不可以凌驾在旅游资源较少、知名度大较小、经济基础较差、行政级别较低的区域之上。互利是指通过合作,参与整合的各方都能得到比未合作之前更多的利益,这是各方进行合作的内在动因。

2 旅游信息整合

具体说来,在政府方面,应该以旅游信息合作机制主要组织者的身份发挥主导作用,制定通过统一的信息标准,建立跨地区的旅游信息平台和大型的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在旅游公司方面,他们可以采取合资、建立战略联盟等合作方式开拓信息市场。

3 旅游资源整合

如果具有地域集中性的资源有助于延长游客在该地区的游玩时间,使该地区资源对远处居民的吸引力增强,那么就可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将具有地域集中性的资源归人一个资源区。如果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即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地区之间的旅游资源能够相互补给和联系,那么就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整合后旅游资源在数量、种类上的优势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延长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时间,从而增强旅游整合系统内各个地区个体或要素的吸引力。 

4 旅游市场和产品整合

4.1 旅游市场整合

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目标市场各异,旅游市场整合就是将目标市场基本相同的旅游资源绑定在一起、共同开发,让它们联结成为旅游线路,整体向目标市场推出,促使目标市场中的旅游者在这些旅游景点之间流动,从而使参与整合的各个景点原有的市场范围得以扩大。旅游市场整合需要对旅游线路进行规划,并打破行政区域划分对交通路线建设的限制以进行跨城市交通主干线的建设,从而使目标市场中的旅游者在城市和景区之中泊由流动,形成区域旅游大市场。

4.2 旅游产品整合

部分旅游产品由于区位条件较差或者资源优势不明显等原因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产品的整合就是将这部分旅游资源根据精品化(关键在于用一条旅游线路将区域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联结起来、集中展示。这种方式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主题化(关键在于选定某个主题,根据主题在区域内选取旅游景点,然后将它们整体推出,这种方式可以给旅游者带来一种完整的旅游体验)等旅游产品开发理念整合起来,塑造新的市场形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5 区域旅游形象整合

旅游形象是指旅游景点、景区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在旅游者心中的综合印象。旅游形象整合是指对旅游整合区域的自然情况、历史内涵和风俗等重新进行考查和分析,在远旅游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提升,重新塑造一个可以代表区域特色的新的形象。

5.1 整合的类型和方法

如果整合的地区之间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不分伯仲、很难分清哪个更占优势,且无法进行旅游形象提升,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将整合区域中的几个旅游形象并列呈现给旅游者;如果整合的地区之间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强弱悬殊,弱势一方很容易受到强势一方的“形象干扰”,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以发达地区的旅游形象为主,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形象为辅,主辅形象互相补充、交相辉映;如果整合的地区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的优势都不很明显,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先提取各个地区的资源特色,然后进行艺术加工创新,最后提炼出一个概念化的形象。

第2篇: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

关键词:旅游协作现状对策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的区域化特征也在逐步加强,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区域性组织在全球出现就是极好例证。全球化竞争的加剧是导致区域化经济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整合相邻区域资源要素,拓展更大范围的市场空间,共享更多市场利润,共创共同品牌是众多区域组织合作的基本目标。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也同样面临全球化竞争问题,加强区域旅游协作已成为众多旅游地的共识。

我国区域旅游协作的现状

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旅游消费的理性化使得我国的区域旅游协作在20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出现,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区域旅游协作出现如下的特征:

协作意识浓厚,协作结构﹙组织﹚正逐渐增多。我国各级旅游部门都已经认识到区域旅游协作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在进行着区域旅游协作实践,有的地区的区域旅游协作业已建立起了旅游协作的机构组织,制定了协作章程和做出了可操性的协作条款。据统计,我国已经确立区域旅游协作关系的区域有9个:譬如西南六省市区七方旅游协作﹙计划建立大西南黄金旅游圈﹚;京津冀旅游协作区等。确立旅游协作关系并建立起常设协作机构的地区有2个:北部湾旅游协作机构﹙简称BGTCO﹚;闽粤赣十三地市旅游协作区等。

协作形式多样化。区域旅游协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协作形式和协作层面正呈现多样化特征。

旅游资源协作。区域旅游协作存在的基础是协作方各自拥有具有互补性或相似的旅游资源,但各自的旅游资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整合这些资源就可以达到市场竞争优势。如西北旅游协作区各协作方在各自管辖区域都拥有部分古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在未协作之前,它们各自宣传自己的丝绸之路旅游,但效果都不明显,建立协作关系后,古丝绸之路旅游马上成为市场上的热点品牌。

旅游市场协作。旅游市场协作是当前各旅游协作区主要的协作形式,旅游市场协作包括各协作单位互送客源、共同进行市场促销和旅游形象推广、共同建立区域旅游协作网络信息平台等。如闽粤赣十三地市旅游协作区在其第三次联谊会上就达成互送客源协议,互换版面促销对方旅游资源等框架协议;滇桂黔琼10城市旅游协作在2003年的第五次年会上签署了《十城市2004年旅游宣传联合促销合作协议书》,达成了保障旅游宣传促销经费、组合区域旅游产品、落实协作城市宣传资料互相投放、网上联合宣传等具体的促销协议。在旅游形象推广方面,川滇藏旅游协作共同推介“大香格里拉”旅游形象;西北旅游协作区共同树立和推广“丝绸之路”形象;两省区、敦煌地区区域旅游协作共同打造青藏高原品牌;湘鄂边界旅游协作区打造“天下洞庭,中国水乡”区域旅游形象。在旅游协作信息平台建设方面,湘鄂边界旅游协作区建立起网址为的旅游信息平台;由旅游企业发起建立的龙之旅全国旅游协作网;政府建立的西部旅游协作网;旅行社建立的天马旅游协作网等。

旅游交通协作。旅游交通的地方分割是我国旅游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各旅游地之间各自使用自己的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是地方保护主义在旅游交通领域的反映,其结果是游客经过无数次倒车折腾,早已没有心思与精力去观光游览。旅游交通协作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构建区域旅游交通环形通道,如川陕毗邻片区5市商讨建设汉中-巴中,巴中-广元,南充-巴中高速公路;二是放开对异地旅游交通车辆进入的限制,如闽粤赣十三地市旅游协作区开辟旅游交通“绿色通道”,保证外地旅游车辆进入快捷、方便;三是开通直达旅游交通车辆,山海协作区内的厦门、三明进行旅游合作,新开“三明号城际列车”,游客坐在可360度旋转的崭新座椅上,享受着一身空姐打扮的服务员的热情服务。

旅游地社会秩序协作。旅游地社会秩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其选择的评价,我国知名的旅游地大多处在几个行政区域的交界处,成为所谓的“三不管”地带,社会治安一向较差,严重影响该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所以,区域旅游协作出现了较高层次的社会秩序的协作,如为维护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社会治安稳定,川滇藏协作区建立起协作区内的社会治安联动制度。

旅游线路协作该协。作形式就是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特征,整合协作区内各自分散的旅游线路,分期分批建立和推出特色鲜明、内涵完整、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精品线路、主题线路。如西南六省区市已共同推出包括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昌都——林芝——拉萨旅游线、桂林——广西三江——贵州黎平生态风情旅游线、四川邛海——卫星发射基地——攀枝花——云南泸沽湖——丽江——香格里拉——四川稻城亚丁生态风情旅游线等多条旅游线在内跨省区精品线路。四川、云南、三省区在2002年11月的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上,联合向海内外推出世界级旅游精品——“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

旅游教育协作。旅游教育协作是由旅游教育部门发起的全国性民间旅游组织,主要对当前我国旅游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及旅游理论的前沿问题进行研讨,有会员单位10多家。

旅游协作主体多以政府旅游部门为主,旅游企业、旅游教育单位为辅受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影响,我国的区域旅游协作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色彩,旅游企业、旅游教育单位大多是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带领或倡导下进行协作活动。上面所列举的协作区几乎都是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发起和倡导的。

协作地理范围呈现由省市区内向临近的省市区乃至向全国蔓延趋势以广东省为例,先有省内的西三角旅游组织和粤东旅游协作圈,后有粤港澳旅游协作圈、北部湾旅游协作,再有闽粤赣十三地市旅游协作、计划中的京广铁路线旅游协作。目前这种具有全国意义的区域旅游协作有陇海兰新72城市旅游协作区、长江经济带29城市旅游协作、“龙之旅”全国旅游协作网、西部旅游网等。

我国区域旅游协作存在的问题

在竞争中合作和在合作中竞争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国的区域旅游协作虽然走过了二三十年历程,取得了不菲成绩,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制度化建设欠缺,可操作性较差

区域旅游协作是跨区间的共同行动,其涉及的协作层面较多,牵扯的区域间利益分割也很复杂,所以建立区域旅游协作机构﹙组织﹚及常设机构,制定协作章程等一系列制度化建设在当前我国的区域旅游协作中显得尤为关键,否则其协作就可能停留在口头或意识。我国的区域旅游协作地区数量在逐渐增多,但建立起制度化的可操作性强的协作实践并不多。

区域旅游协作缺乏明确的协作战略

虽然很多旅游协作区提出共同促销、共同享有资源与市场、共同树立统一的区域旅游形象,但这些美好的愿望缺乏基本的参照依据——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所以在协作中经常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在数量众多的区域旅游协作区内,至今仍未有一个协作区制定出统一的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更多的是提出一种设想和愿望,如大西南旅游协作区就提出过建立黔川渝边界生态旅游区,但至今未有任何动作。

协作深度不够

区域旅游协作应坚持旅游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虽然区域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特征,但区域旅游资金、从业人员、旅游企业等要素应充分放开,体现出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合理原则。当前,我国大区域旅游协作更多强调的是市场宣传和形象推广合作,而在旅游其它要素合作上表现力度不够,譬如外地旅行社组团到异地旅游必须由当地旅行社接待;外地旅游车辆进入异地必须交纳附加费等现象就是极好例证。

协作主体较为单一

政府旅游行政部门是当前我国区域旅游协作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而旅游协作的当然主体和利益享受主体却退居背后,这明显有违市场原则。究其根源乃是旅游协作的基础要素——旅游资源的权属归属于国家,而旅游资源又是旅游企业的间接利润源头,这也难怪旅游企业协作缺乏直接动力。

过分强调局部利益使政府旅游难以协作

地理行政区划使得同一性质或主题的旅游资源归属于几个不同的行政地域,在我国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这也是区域旅游协作产生的原因之一。但少数旅游资源所在地区却出于自身局部利益考虑,互不合作、互不相让人为把整体性旅游资源分割销售,造成旅游资源市场形象模糊或形象不完整。其中最突出的是长江三峡和长城两个世界级旅游资源,前者使得游客产生“谁是长江三峡的所有者,湖北宜昌?重庆?”疑问,因为每年宜昌和重庆都举办三峡国际旅游节。后者使得游客觉得长城仅仅属于北京或仅有北京长城才是最好的长城。

我国区域旅游协作对策

整合区域旅游要素并制定出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区域旅游要素的组合竞争力高低直接决定区域旅游协作的持续稳定性,所以整合各协作单位的旅游要素,提炼出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协作的头等大事,而这一切皆可在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体现。

提升区域旅游协作层次。一般来说,区域旅游协作层次有四:一是旅游资源之间的协作,即各协作单位各自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然后通过协作提升旅游资源整体竞争力;二是旅游市场之间的协作,即各协作单位都面临相同的市场客源结构,为降低促销成本,通过协作共同促销同一市场;三是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之间的协作,即协作区内一方有优秀的旅游资源但客源增长潜力小,一方有丰富的客源但旅游资源持久竞争力差,它们通过协作达到取长补短,互利互惠效用;四是旅游各要素的全面协作,即旅游发展各要素在协作区内自由流动、合作,充分发挥各协作单位旅游要素的效能,提高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在上述四个层次中,一、二类较常见且层次也较低,三、四类层次较高且也复杂。

第3篇: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旅游 一体化 共赢 文化品牌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客观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走势及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深化,国内区域旅游发展合作方兴未艾,京津冀区域被看作是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来,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在京津冀区域一直倍受关注,但并没有形成强大的整体力量。这也正是我们值得去思考去探讨的课题。

1. 京津唐区域旅游基础分析

1.1基础资源

京津冀地区范围广阔,三个行政区在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旅游资源山川相连,人脉相通,区域内拥有占全国总数三分之一的世界遗产,既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为打造区域旅游一体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经济环境

京津冀经济区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被业界广泛认为将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早在2004年2月,京津冀三地政府就一体化事项达成“廊坊共识”,随后,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合作机制建立,三地合作开始从规划正式转向实施阶段。

1.3政策机遇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经历了一段缓慢而有序的发展进程,多年来,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一体化在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下,已经得到全面长足发展。尤其是国家把“十一五”发展目标聚焦渤海地区,这无疑给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由慢转快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2. 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探析

长期以来,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政府、众多学者和全社会的关注焦点,虽然三地合作起步并不晚,但一直没有进入实质性合作,区域旅游全面合作发展局面并没能出现。在实际操作中尚存在诸多问题

2.1在区域旅游合作认识基础上,三地难以形成互惠互利的“共赢”意识。“自利”的观念反而更强,各地政府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过分强调局部利益和急功近利,导致各种矛盾的发生。北京密云和河北滦平出现长城管理权之争凸显出这一问题的存在。

2.2虽然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具备整体互补性,但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难以完全平衡,京津两地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河北众多地区,致使三地旅游资源存在品味差异。这样就导致在设计旅游产品和路线上,不可避免的出现偏差和侧重,大大降低三地旅游资源的均衡利用。

2.3京津冀三地旅游发展思路缺乏完美整合。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质是要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完美的整合。三地面对旅游发展前景则过分强调自身的差别优势,在资源、市场、基础设施、品牌、信息五个共享方面都没有长期战略层面的考量,各自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影响旅游大市场的规划与开发。

3. 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一体化有效策略探讨

2006年初,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作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一个专门规划提交全国人大批准,规划工作从前期准备阶段已经进入到实质性工作阶段,这是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的最佳契机,那么,如何研究和把握契机,这将成为快速发展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关键。

3.1强化三地共赢理念

京津冀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聚集地,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这对整个地区的旅游产业以及其他经济发展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必将在新的历史阶段寻求更新更强更高的突破。最重要的是理念的突破。现代市场经济中,合作共赢理念已经成为新一轮的市场主题,京津冀三地政府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陈旧观念,积极倡导三地合作共赢,从长远发展和共同发展的层面出发,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同时也要强化旅游企业之间的协作,自上而下打破行政区间的空间限制,破除行政壁垒和诸侯经济,从体制上消除区域间自由流动的约束,切实做好区域旅游产业整体定位,有效运用区域共同的力量,把京津冀区域旅游产业提升至更高的层次。尤其是对于那些资源价值极高而又隶属不同行政区域的旅游资源,可以考虑进行跨越行政区域的行业聚焦和整合,组建专门的有行政部门参与的旅游机构组织,通过三地政府间行政协调的方式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有效和集中管理,拓展三地旅游管理新模式,以提升京津冀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和发展空间。

3.2实现三地资源整体规划

京津冀因其地理位置、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浑然形成一个现代化旅游区域,实现大区域旅游发展是这个时代的需求,在“长三角”、“珠三角”、“新马泰”等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成功范例之下,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从而要求京津冀旅游发展必须统筹规划现存的旅游资源,重新定位和布局区域内旅游市场,构建区域内多层次体系,优化和打造优势旅游路线产品。首先要对接三地毗邻区域的旅游资源,实行资源全方位合作,做到共同开发共同管理。还要依托三地旅游资源的整体性,确立层次清晰的特色旅游体系,既要彰显各地的优势资源,同时也是考虑由于三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旅游品位差异,适当调整旅游发展机制,和投资开发的方向,以带动薄弱地区(河北偏远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此外还要全面统筹规划长期发展目标,增强京津冀区域旅游战略意识,避免各自为政、各自强调的弊端,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做到三地资源的有效整合。

3.3开拓三地文化品牌潜力

发展区域旅游的成功经验是必须整合出一个能够概括该区域旅游资源整体特色的旅游形象,“长三角”“珠三角”有“江南文化”、“吴越文化”,那么京津冀的独特魅力也主要体现在它们的文化特质上,皇家文化、港口文化、燕赵文化等多样性文化体系构成了京津冀旅游发展的软实力。当现代游客的旅游取向逐渐从自然风光向人文生态转变时,开拓文化品牌将是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京津冀区域旅游要以三地丰厚的文化资源做支撑,以历史文化为线索,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注重传统优势产品与新兴产品相结合,打造出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文化品牌产品,这将成为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中的新亮点。

综上所述,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只有通过区域间资源共享、规划共谋、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努力配合下,全面推进旅游产业一体化进程,以实现京津冀区域旅游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平生: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寻求突破 当代经济管理 2007 02.

[2] 蔡 玮:秦玉娈 基于京津冀区域旅游业合作的思考 中国商贸.

[3] 徐 速: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与发展探讨 商场现代化 2010 11.

[4] 赵建强:京津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社会科学家 2009 12.

[5] 浦松岩:侯丽君 京津冀区域旅游研究 北方经贸 2011 09.

第4篇: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

国外有关旅游资源整合的文献主要集中于旅游空间布局研究。史密的《游憩地理学》和《旅游分析手册》,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旅游空间布局中的数学分析方法。皮尔斯的《旅游开发》与《当代旅游――一种地理学分析》,运用地理学的方法,从空间布局的角度研究旅游产业的发展,其关于旅游业的空间竞争、旅游流的形成与流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涉及颇广。此外Mannell与ISO-Ahola(1987)、ISO-Ahola(1980)、RayYouell(1994)的论著中也涉及对旅游空间布局的研究。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中,王瑛等(2000)以微观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为工具,以昆明的旅游业布局为例提出了旅游区位论。吴必虎(2001)在旅游地的空间合作方面,把旅游地之间合作的方式称为“区域旅游”,并对区域旅游的条件、优势、作用等进行了广泛的案例研究和相应的理论探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郑贵华(2004)、田定湘(2004)、王碧波(2005)、聂献忠(2006)、夏海明(2006)等,以某一特定地域为例,如长江三角洲、泛珠三角、环洞庭湖、长株潭等,对旅游资源整合的具体模式和措施进行了探索。

理论研究方面,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地理学角度,探索旅游空间竞争或空间合作方面的问题,研究结果多为描述性或过多的强调地理空间要素;实证研究方面,尚未有对一体化背景下郑汴旅游资源整合的个案研究。因此,本文拟以产业集群为理论基础,以郑汴一体化为背景,从体制层面、市场层面和资源层面对郑汴旅游资源整合进行探讨。

二、旅游资源整合的效应分析――产业集群角度

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波特(1990)提出的,随之在学术界被广泛使用。产业集群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多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区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旅游产业群上,这是其它区域难以模仿的。因此,从产业集群角度来说,旅游资源整合也就是区域旅游业之间,出于对整个或者局部市场的预期和总体目标的实现,利用各种有形、无形资源推动集群形成,提高区域内旅游业的竞争力。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实质是区域旅游竞争和合作的耦合联动,使该区域的旅游产业形成一种集群式的自组织力和自生成力。从空间的分散和集聚效应看,产业集群在促进旅游资源整合过程中可以产生独特的经济效应(见图1)。

1、分工与协作效应

在旅游资源整合过程中,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状况类似于一个生物生态系统,整个区域旅游业之间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从而形成本地区的竞争优势。包括推出针对不同细分市场、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柔性化、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的产品组合。旅游地之间形成互助互动关系,可以降低旅游成本,形成多元化经营,实现资源互补和资源共享。要素上互补或功能上的协调与匹配,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整合与超越”,达到协同增效。

2、集聚效应

在产业集聚中实行合作性竞争,同类旅游地利用自己价值链中的强势部分(核心优势)与其他旅游地的强势部分相结合,通过集聚整合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随着产业聚集度的提高,产业内部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客源输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将大大增强,从而形成区域完整的产品链和产品体系。

3、区域品牌效应

波特认为,一群相关的企业在同一地点出现,提高了共同营销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该区域在特定产业的声誉,消费者更愿意考虑集群内的产品和服务供应商。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形成的旅游区域,各自都拥有既有共同特征又极具自身特色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具有“同一性”与“互补性”和谐统一的区域,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创新使区域内各成员的潜在优势变成比较优势,从而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的黄金旅游目的地。

三、郑汴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一体化角度

(一)郑汴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资源整合是郑汴旅游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区域市场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的建立,要素资源的流动和空间配置日益市场化,并逐渐呈现出产业集中和产业一体化的特点。旅游业只有融入更大范围的“互补”行列,才能在合作中寻求更大发展。在一体化背景下,各地区间旅游产品、服务、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不仅为旅游资源整合提供了经济空间,而且区域内各城市能采取统一的政策包括税收、市场准入与标准规范等,为维持区域旅游经济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和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而真正实现郑汴旅游业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力提升。

2、资源整合可实现郑汴旅游业的协同增效

(1)资源整合可提升郑汴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考虑到区域内各旅游景观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适度距离以及旅游景观的差异性,根据功能互补、效益最大的原则有效整合两市的旅游资源,有助于优化旅游线路空间组织格局和旅游空间布局,实现两市共享市场和降低旅游客源交换的交易成本,提升区域旅游资源的运作效率,在激烈的国内外旅游竞争中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

(2)资源整合可实现郑汴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制约郑州与开封区域旅游发展的不是资源的短缺,而是因资源所属不同导致旅游资源共享体系的缺位、资源的重复开发与滞后开发,不仅破坏了资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也造成财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资源整合利于形成综合化旅游开发新模式,如文化景区生态化、自然景区文化化、观光景区休闲化、休闲景区娱乐化等。而且,通过共同投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将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投资成本,在实现资源优化组合的同时,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增值和可持续利用,实现郑汴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郑汴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1、郑汴一体化是旅游资源整合的政策保障

郑汴一体化已经深入到市场、空间和产业等各个层面,区域内有关政府部门、企业、中介认识到位,两地政策环境比较协调统一,地区间的差距逐渐减小并日趋稳定,已基本具备实现一体化大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环境支撑。早在本世纪初,河南省就提出了打造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旅游线的发展战略,经过几年的建设,“三点一线”已成为河南旅游资源品牌中的“王牌”。如今郑汴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又为郑州和开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郑汴区域旅游将进入黄金机遇期。

2、优势互补是郑汴旅游资源整合的要素基础

区域旅游生产要素进行流动的前提是差异互补。郑州和

开封具有历史文化渊源上的接近性、旅游资源上的互补性,区域内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联系密切。郑州以人文旅游资源见长,主要集中在人类文化遗址、社会经济文化遗址、宗教建筑、古墓、陵寝、古都遗址等类型,景点、景观的无形性大于有形性。虽然旅游资源的价值较高,但缺少直观的视觉形象,不易吸引游客。而且自然旅游资源相对较少,类型单调,组合不佳。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但开封的景点基本上都属于观光型,旅游产品品种少、档次低、规模小、销售不畅。

郑州和开封经济优势互补。郑州市经济基础好,旅游硬件设施相对完善,已经发育成为一个庞大的旅游客源市场,有旺盛的旅游需求。开封旅游设施相对薄弱,饭店、旅行社规模普遍偏小,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景点收入是旅游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住宿和旅游商品等收入偏低。河南省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郑汴旅游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极不平衡,开封比郑州相差30%。

3、交通区位是郑汴旅游资源整合的空间基础

郑州和开封具有地理上的接近性和交通上的便利性。郑州地处中原,承东接西,贯南通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国内外旅游客源集散地。开封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座中心城市之一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郑州的向东发展和开封的西进战略,使两个城市在空间距离上越来越近。郑东新区建成后,两市之间边界的距离仅有30公里,设计中的快速通道二期工程还将修建郑州至开封的轻轨。届时,郑州南环高速公路也将延伸到开封,拓宽郑汴公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加上现有的陇海铁路,将形成史无前例的高规格的郑汴“城际快速通道”,在空间上实现郑州与开封的一体化结合。

四、一体化背景下郑汴旅游资源整合的模式和策略

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后,旅游经济开始进入区域竞争时代,区域合作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如何在郑汴一体化框架下整合资源,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建立“无障碍旅游区”,实现郑汴区域旅游一体化,是两市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整合的创新模式

旅游资源整合是指将某一特定区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根据区域内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地理位置,按照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全面安排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景点、设施的建设和旅游商品的生产与供应(颜玢岩,2005)。旅游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旅游地的经济、资源、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各部门以及公众的参与和合作,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旅游资源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整合:资源层面、市场层面和体制层面(见图2)。其中,资源层面是最基础的整合层面,整合内容包括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品项目的创新设计等;市场层面是中间层次的整合,主要指产业的市场运作,其内容包括组建大型产业集团、市场营销的创新、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体制层面是最上层、最核心的整合层面,旅游业能否获得大发展、大繁荣,管理机制、指导思想、发展理念起着决定性作用,该层面的内容包括资源整合的指导思想、区域规划、政府管理机制改革、企业体制改革等(汪清蓉,2005)。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还需要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主要包括行政推动、市场推进以及相关部门的协商促进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等内容。各类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为区域旅游业构建一体化平台,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聂献忠,2006)。

(二)郑汴旅游资源的整合策略

1、加强政府推动,实现体制层面的整合

(1)统一旅游发展规划,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进行旅游资源整合的前提和依据,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总思路和总方向,既要体现区域的共性,又要体现区域内的差异。两市必须在强化特色优势资源向优势地区集聚、关联产业向优势地区集聚的同时,合理引导区域要素资源的有效扩散,形成空间集中与空间扩散的有效配置,实现郑汴特色旅游产业的集中与旅游集群的成长。

为保障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郑汴区域旅游协调运作系统,打破地域限制,取消地方保护,打造无政策障碍、无市场障碍、无交通障碍、无服务障碍的“无障碍旅游区”。

(2)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建立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

交通设施的整合主要是确定旅游交通路线的设计,合理化旅游线路,使旅游线路的设计既能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又能使旅游地经营获得预定的经济收益。郑开大道的开通,推进了区域连接公路畅通工程的建设,加快了区域旅游资源的对接。在郑汴公路和连霍高速公路之间再修建一至两条连接两市的高等级公路;加快通往主要景点的城市道路的建设,实现旅游交通设施体系化;加快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航运以及城市通道等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与衔接,形成区域统一、高效、便捷的多层次的立体交通体系和服务网络。同时,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一体化,逐步实行公交一卡通和交通收费一卡通。

(3)规范旅游行业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规范旅游市场管理可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法制环境,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现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为此应进一步加快郑汴区域旅游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使旅游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区域旅游行业协会建设,维护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建立起统一的旅游咨询、投诉受理系统。

2、利用资源的互补优势,实现资源层面的整合

(1)拉长产业链条,实现集群的协同增效

旅游业发展空间大,产业关联性强,郑汴旅游要紧紧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通过要素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实现旅游产业要素的一体化经营,促使郑汴旅游关联产业开发上形成有效的战略合作,在产品创新和旅行社、饭店接待等产业延伸上加强一体化合作;鼓励不同城市景点间的并购联合,建立起依托这些专题产品而建设的旅游产业链和旅游集群,优化提升区域内部结构和完善分工体系。

(2)利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突出区域品牌效应

在城市定位上,郑州与开封首先要突出各自的城市特色,推进功能对接,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实现郑汴旅游整合的区域品牌效应。一是大力提升古都文化旅游品牌的形象和质量,以文化铸造古都旅游之魂,以文化丰富古都旅游的内涵,以文化提升古都旅游的品位,以文化树立古都城市独特旅游形象。整合开封的北宋文化和郑州的商都文化,推出古都观光、文博观光的观光旅游产品。二是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品牌,如嵩山的名山文化、三教合流的宗教文化、祭祀封禅的帝王文化以及武术圣地的武术文化;巩义以宋陵、杜甫故里、石窟寺、

康百万庄园等人文景观为核心的宋文化和名人文化,新郑的始祖文化、黄帝文化及名人遗迹等。三是着力打造休闲旅游产品,如假日休闲、市井体验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民风民俗、美食名菊、民间演艺、工艺制作类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悬河长堤、村落沃野、渔牧花果类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实现由观光型产品向观光度假型产品过渡。以中牟雁鸣湖为核心,建立一个以休闲、度假、观光、健身、娱乐为主题的黄河生态旅游区。郑开交界处就是大宋运粮河,有《清明上河图》中忆桥的遗存。在郑开大道中段建立“中原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园区”,不仅解决了河南文化产业有“市”无场的难题,而且对发展郑汴旅游线和黄河文化旅游观光线能起到推动作用。

(3)优化旅游线路,合理构建旅游网络

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中,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不仅难以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不利于旅游消费的增长和旅游整体效益的提升,同时也越来越不适应旅游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郑汴旅游资源整合,应走点线结合、配套成龙、联合开发之路,推出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个性化线路。根据两市旅游资源的特性和分布状况,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化地对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包装和展示,精心打造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拉大线路空间。如龙亭、清明上河园等景区可与郑州巩义的北宋皇陵、登封的嵩阳书院、新郑的欧阳修墓园组成中国北宋文化游精品线路;大相国寺可与登封少林寺、巩义石窟、慈云寺组合,再向西延伸到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偃师玄奘故里,组成中国佛教精品游线路。同时,在推出观光游览型旅游产品的同时,适度开发休闲度假、健康疗养、会展、商务等旅游服务功能,以丰富旅游内涵,拓展消费层面,带动附加效应,实现旅游效益增长。

3、创新旅游营销机制,实现资源整合的集聚效应

在旅游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旅游要素一体化经营和旅游价值链的重构,从而缓解激烈的对抗性竞争,创造更强的竞争优势,实现资源整合的集聚效应。

(1)开展统一的旅游营销宣传

郑汴旅游发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要全面协调区域间旅游规划与营销推广工作。两市旅游管理部门在城市导游图的编制、旅游广告宣传及旅游促销活动中要积极联手,共同推介。培育统一的区域旅游品牌,推出统一的宣传促销口号,开展统一的节庆活动,统一的旅游信息,到目标市场所在地区联合举办产品推介会,共享品牌形象、销售队伍和销售渠道,形成整体对外、各有侧重的品牌营销运营系统,切实形成合力。

(2)打造一体化旅游信息平台

第5篇: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

关键词: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提高旅游竞争力

一、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逐渐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作为新兴产业的旅游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竞争。作为旅游业活动中心的旅游目的地已难以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无论是从旅游目的地自身发展需要、应对旅游者旅游地选择多样性的需求出发还是从旅游市场化运作的客观需求角度出发,都对旅游区域合作提出了要求。随着科技信息进步和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各个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为了争取更多客源和应对激烈竞争。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逐渐认识到在本区域外更大范围内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性。

二、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一)可行性

1.山东半岛地区狭义上指的是由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四个沿海城市组成的滨海城市旅游带,是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支柱城市。是我国开展区域旅游合作较为典范和成熟的地区。该区经济发达,不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及旅游收入均占山东省前列。经济基础优越。

该区位于山东腹地,北接京津,南依江浙沪,隔海北与辽东半岛相望,东与主要国际客源市场之一的日韩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势明显。WWW.133229.coM区域内有胶济铁路、兖石铁路,济青、济青南线、同三等高速公路以及青岛、烟台、威海等国际航空港,陆海空交通方便,游客可进入性强。

2.山东半岛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古迹众多,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多种同质性景观,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青岛海岸线众长。旅游资源丰富,道教文化深厚;烟台山海风光秀美,拥有众多海岛;威海以环境取胜,生态环境优良,滨海旅游资源优秀,并富有韩流特色;日照以自然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取胜。半岛地区优越的区位和经济条件及出众的基础资源使得半岛地区旅游区域合作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二)必要性

1.应对高层次多元化旅游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由于交通的高度通达性和旅游活动开放性,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并不仅仅满足于局限在单一地区范围之内,而是更倾向于将眼光投向旅游地邻近或更远的、更大范围的旅游区域。这就使得单一旅游地仅仅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扩大该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对单一旅游地目的地来说。由于其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有限性,要想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及多样性的旅游需求。就需要开展地区间的旅游合作,开发多种旅游产品组合。实现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2.提升半岛旅游竞争力的客观需求

区域旅游合作能更好地整合半岛区域内旅游资源及其他资源,使每个地区合理地承担其在整个区域旅游系统中的分工职能,使各旅游区分别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提供不同的旅游服务,实现整体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并且,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能够实现半岛城市之间在信息、基础设施、环保以及旅游企业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合作和协调发展,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扩大旅游经济效益。

3.山东半岛共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掀起了旅游开发的热潮,但大多数开发目光狭隘,缺乏长远规划,盲目地跟风攀比、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大量近距离同质性建设项目和资源浪费,自身竞争力及对外吸引力难以提高,加强半岛区域旅游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半岛地区资源优势,实现各地区之间优势互补。提高半岛地区整体旅游形象和旅游竞争力。

三、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对策

(一)加强宏观调控,突出政府主导作用

山东半岛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有必要组建一个有一定权限的区域合作协调机构,处理有关半岛区域旅游整体发展的重要问题,协调区域旅游合作的各项细则问题。该机构由各行政区相关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专家、旅游企业多方组成,必要时可设立听证会,方便市民参与。总部可下设备区域分支机构。分别负责各城市的旅游业发展问题的统筹。

(二)创新空间驱动力因素,有效整合旅游资源

半岛各地区要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创新区域旅游的空间驱动力,促进半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山东半岛地区应依托空间区位特征。以青岛为一级中心,烟台、威海、日照为次级中心,蓬莱、荣成、胶南为三级中心,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城市,进一步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拓宽合作的领域和深度。根据城市组团特点,建立毗邻旅游线路:青岛—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烟台—威海、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加速区域内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复合型精品滨海旅游产品,并借此建立起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旅游市场格局,增强区域旅游吸引力。

(三)确保利益驱动正方向化

区域旅游合作的利益驱动是叠加在基础动力之上的驱动力,对区域旅游发展有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因此,在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中,各方要将利益协调放在区域旅游发展的首位。在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应该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区域内利益共享。通过接合区域旅游业发展政策、规范区域旅游业制度建设来实现地方与地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转移,从而实现区域旅游利益在合作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保证山东半岛地区旅游合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青岛等各城市的城市年鉴,2009

第6篇: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与文化的关联度极高。从旅游的本质来看,旅游业的形式与本质,说到底就是展现文化的特质,就是从不同地域来表现人们的生活文化、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等。地域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特别是在差异性地域旅游文化要素的展现上,要从地域旅游文化特色上来增强旅游竞争优势,来提升地域旅游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一、地域旅游文化品牌建设问题

近年来,新疆在深化地域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中,也取得了良好成绩。独富民族特色的新疆旅游工艺品,如艾得莱丝绸、维族小花帽、袷袢、喀什英吉沙刀具、和田玉石玉雕等,以及中国西部冰雪旅游文化节,通过新疆冰雪旅游、冰雕展示、雪地竞技、民俗体验等主题活动,来增强新疆的历史人文与地域风光。然而,在全面整合新疆地域旅游文化资源及品牌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地域文化旅游缺乏总体规划

新疆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新疆做大地域旅游文化产业带来发展机遇。但在地域旅游文化总体规划上,未能协同好本地旅游资源与其他地域旅游文化的关联,未能对区域旅游活动进行专业指导,未能组建专门性文化品牌旅游管理机构来健全服务体系等,导致地域旅游文化品牌不强,特色不明显。

(二)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新疆地域旅游文化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在旅游文化品牌塑造与文化挖掘是昂缺乏内涵,难以提升民族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如那拉提天山牧歌作为全国唯一的民俗文化演艺基地,在文化品牌挖掘上未能将民族风情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麦盖提县刀郎旅游文化开发不足,缺乏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三)是重经济、轻社会效益问题突出

从新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来看,过于关注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特别是地方性政府在制定旅游文化品牌上,过多关注本地经济发展贡献,忽视与其他经济区域的协同发展。在开发模式上简单套用、仿造,缺乏深入研究与挖掘,е吕淄化、庸俗化。

二、提升地域旅游文化品牌的对策

(一)整合旅游文化资源

针对新特的地域旅游资源,在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中,要注重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整合,要从全局规划上来促进地域旅游文化的可持续性,提升新疆旅游整体竞争力。比如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上,立足新特的自然风光与众多的名胜古迹,从旅游文化品牌打造上,摈弃传统粗放式发展、大众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倡导绿色、低碳、循环旅游,实现地域旅游资源生态化发展。同时,加强旅游业与地域文化保护的协同,结合不同旅游景点及旅游资源,来完善旅游管理措施,有效控制旅游客流量,增强旅游旺季对新疆地域旅游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

(二)加强旅游文化企业间的合作

新疆旅游文化品牌建设,需要从旅游管理机构、旅游文化企业间的合作上实现共赢。比如新疆作为“歌舞之乡”,在传统民族舞蹈文化及艺术表演领域,其独特的舞蹈服饰文化、传统音乐文化、舞蹈语言,更成为新疆歌舞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品牌。蜚声海内外的“达坂城的姑娘”,塑造了达坂城的旅游歌舞文化品牌,并将之与地域民族文艺相融合,来打造独具魅力的民族歌舞文化产业。旅游企业、旅游文化企业、旅游部门,以及各界文化工作者,要共同参与到新疆地域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展现新疆的地域文化特质,开发旅游文化市场。

(三)突出旅游品牌形象

打造地域旅游文化品牌,需要挖掘旅游文化特色,管理好旅游文化精品线路、精品民俗文化资源。新疆在开发地域特色旅游品牌上,一方面结合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深挖不同形式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艺术、节庆活动、体育竞技等少数民族文化品牌,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上全面融合。比如和田玉文化品牌、十二木卡姆品牌的宣传与推介,将新疆的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展现给世界。另一方面加强旅游文化品牌竞争力建设,特别是在挖掘新疆遗存文化、民族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上,要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天山牧歌”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地域特色品牌文化。同时,新疆地域特色餐饮业与旅游业的关联度高,要立足传统餐饮产业,加强特色餐饮企业的扶持与管理,为地域旅游文化品牌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四)深化民俗、民风旅游项目挖掘

新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在打造新疆地域旅游文化品牌上,要将“新疆的神奇、传统文化、少数民族风俗文化进行综合与展示,让广大游客从中参与和体验神秘新疆旅游文化的特色”。为此,大力开发新疆地域性民俗文化及旅游项目建设,如马文化、箭文化、歌舞竞技文化、饮食文化等,通过生动的体验旅游来盘活地域文化特色。

三、结语

第7篇: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

一、旅游资源在区域经济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诸要素中属于自然资源与历史基础要素,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资源”的共性,在区域经济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可利用价值。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资源的实用价值和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一)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旅游活动具有异地性,它以人们的地域移动为主要特征;而诱发人们地域移动的主要动力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资源是人们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旅游资源的存在,人们的旅游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旅游活动的行、游、住、吃、购、娱这六大要素中,行、住、吃是旅游活动的必备条件;购、娱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游则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而旅游资源,正是游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内容。没有旅游资源,区域旅游活动中的核心内容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也就无所谓旅游。

(二)旅游资源是刺激区域旅游需求的内在动因

区域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是旅游需求的形成和增长。决定区域旅游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旅游资源则是刺激旅游需求的内在动因。一般地说,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决定着旅游需求数量的多少;当其它条件都具备时,旅游资源越丰富,旅游吸引力就越大,旅游需求也就越强。因此,丰富旅游资源,扩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是刺激区域旅游需求增长的主要手段。

(三)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在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方面提供的综合性产品。其中,旅游资源方面提供的内容在各项旅游产品中居于主导地位,它是设计旅游产品、规划旅游项目、安排旅游路线的必要前提。旅游资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区域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此,要提高区域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首先提高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

二、旅游资源开发牵动区域经济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是在选定好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旅游资源而对与之有关接待条件设施进行开发和建设,以便使旅游资源所在地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和接待空间。因此,旅游资源开发必然会产生良好效果,牵动旅游地区域经济发展。

(一)经济效应

1.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旅游业是区域经济中重要的输出产业,特别对于大量的欠发达区域,旅游业甚至是最重要的输出产业。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仅能够刺激区外对本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使货币流人,提高区域绝对收入和人均收人。

2.提供劳动就业机会。通过旅游资源开发来发展的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性产业,其发展需要宾馆、旅行社、交通、邮政、购物等配套设施为其服务,这些设施需要大量从业人员来支撑运作,这就为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而且旅游就业者专门技术较易掌握,对欠发达地区十分有利。通过旅游资源开发来发展旅游业可以吸纳这些劳动力,从而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国家的税收收人。同时,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能够促进旅游地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旅游地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需要,必须调整原来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使之与旅游需求相适应。随着这些领域的发展,又要求其它部门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从而改变了原有区域经济结构和部门布局。

(二)基础设施效应

旅游资源开发有利于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由于旅游业的产业综合性和旅游产品的整体性,旅游资源开发将全面带动旅游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首先,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投资的规模意味着所能提供固定资产的数量,从而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综合接待能力,以及其他各种设施的规模和大小。这些固定资产的类型、现代化水平等不仅影响旅游客源,而且影响劳动生产率。其次,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建设投资是不断调整和完善旅游业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是有计划地形成综合接待能力的重要基础。旅游业有其独特的结构,它主要由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设施等多部门构成,各部门内部各环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形成相互协调的旅游业有机整体。所以,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和构成是形成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的重要基础,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建设和其他部门一样,是旅游业不断扩大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环境效应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旅游资源是构成环境的一部分,旅游资源开发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一是独立关系。旅游与环境变化各自发展,相互之间没有接触和干扰,保持独立。二是共生关系。旅游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彼此受益。三是冲突关系。当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时,旅游与环境就会发生冲突。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一些古建筑、古遗址、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纪念馆得以修复和修建,被赋于新的时代内容,成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一些自然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此外,旅游资源通过适度开发而获得的旅游经济收人也是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资金来源,可以帮助欠发达地区摆脱无钱保护的窘况。

(四)社会效应

旅游资源开发能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加强旅游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种族等偏见,促进旅游地社会的发展,增强了相互理解。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旅游者以其自身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介人旅游地生活中,会对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示范效应。这些效应会起到开阔旅游地居民眼界,改善和提高旅游地居民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生存意识及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等功效。

三、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愉悦,消费性和休闲性是旅游的基本属性。研究证实,当一个家庭的收人不足以购买基本生活必需品时,该家庭成员就很少会外出旅游,而一旦这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超过某个临界点时,该家庭用于旅游的支出便可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现代旅游的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客观条件、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一)全球经济发展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膨胀所引起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和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使脑力劳动者队伍越来越大,以及由于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劳动者在工作上所感到的不是体力的过度疲劳,而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精神疲劳。在闲暇时间消除这种疲劳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离开城市外出旅游,以寻求新鲜空气和幽静环境。大量城市劳动者离开城市外出旅游,使旅游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导致以非物质生产为特征的全球性旅游业出现空前繁荣景象的主要原因。

(二)居民收入增加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导致居民个人收人也逐步增加,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和储蓄外,有可能将一部分收人用于旅游。从我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国内旅游热持续“升温”,出国旅游也悄然兴起。

(三)闲暇时间增多

这方面的表现在西方社会尤为明显。在西方,多数企业和政府机关实行每周五天工作日,有的实行每周四个工作日,加上每年的例行休假和节假日,闲暇时间增多。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人们能够把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更加丰富多彩。闲暇时间是社会经济的产物,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劳动时间缩短和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外出旅游在时间上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8篇: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

关键词:辽宁中部城市群;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辽宁中部城市群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应发挥其独有的作用。辽宁中部城市群是国内几大重要城市群之一,具有其独有的旅游资源特点,针对其现阶段的旅游开况,对其资源进行整合,既有利于开发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旅游资源,更有利于这一区域的旅游业发展。

一、辽宁中部城市群旅游资源的特点

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旅游资源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地域性、交叉性等特点。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中部城市群的六城市的旅游资源基本呈均匀而非分布,每座城市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中部城市群不仅有古今的旅游资源,而且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存,不仅有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还有新兴的影视资源,不仅有红色旅游资源,还有绿色乡村旅游资源。地域性表现在不同地域之间的旅游资源之间又具有差异。交叉性表现在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在不同地域都有分布。

二、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开发现状及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及产品开发的总体状况。改革开放以来,辽宁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全省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2002年的旅游总收入达到443亿元,比上年增长41.8%,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1%,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为全国同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基础好。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辽宁中部城市群内区域共有旅行社241家,占全省旅行社总量的34.9%;星级宾馆169家,占全省宾馆总量的41.3%;约有旅游从业人员41万人,占全省旅游从业人员总数的56.5%,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较为丰富,分布较为集中,旅游容量较大,现拥有旅游区(点)近200处,占全省的一半左右。由于本区所特有的产业发展条件,使其在全省甚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二)旅游产品开发中的主要问题。“辽宁中部旅游区”的概念从1993年的提出到现在已经有15年了,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够,在旅游产品开发中明显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旅游业发展没有统一规划,在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等方面存在不团结的现象;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没有针对性,产品开发缺乏重点,区域之间和城市之间产品趋同,争抢客源、价格战等现象十分严重。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没有得到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被大大削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本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得到有效克服和解决。

三、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开发原则及思路

(一)开发原则

1、突出本土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形象同样不能缺失特色,而这种特色往往深植于区域的地理环境背景中。因此,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旅游形象必须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征。突出辽宁中部城市群不同于辽宁其他地域的特点,突出辽宁中部城市群不同于全国其他城市群的特点,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开发的首要原则。因此,一定要强调突出本土特色。

2、市场与资源双重导向原则。旅游业具有典型的市场经济特征,旅游需求是旅游产品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必须与旅游市场相适应,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以此来满足旅游产品竞争的需要和实现旅游产品的价值。然而,必须看到的是,旅游产品是一种以旅游资源为重要依托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特殊产品。开发旅游产品不能脱离当地资源的实际,必须在考虑到现实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旅游资源优势,科学地设计出适应目标市场需要的、体现地域资源优势的、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3、打造竞争优势原则。要充分考虑到其他地区对某一区域旅游资源的屏蔽问题,是进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设计的重点工作之一。旅游产品的精神效用性决定了旅游资源基本特色相似。地区间存在替代效应,对竞争替代的分析主要考察两方面的问题。其一,自身旅游形象是否容易被具有类似地方性与目标市场的近邻市场模仿,从而冲淡自身形象。其二,是否存在能准确反映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已经被近邻城市抢先注册开发。比如,虽然辽宁中部具有开发的有利条件,开发前景也较好,且能反映辽宁冬季的气候特色,但其知名度却不及哈尔滨、长春冰雪旅游资源。所以,若把冰雪旅游作为推向全国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旅游形象的主要构成要素,极易被其他区域替代。因此,我们应该着重开发属于自己的具有竞争性的旅游资源。

4、地域综合协调原则。辽宁中部旅游区涉及地域广,在旅游资源发展中存在明显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矛盾。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目标市场模糊、对区域优势把握不清、整体竞争力不够等问题。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必须采取区域合作的策略,综合分析区域旅游资源特征和优势,统一领导、规划、整合开发。在区域旅游协作中提高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在协作中实现各市旅游业发展的共赢。

(二)开发思路。旅游产品开发是一项涉及面广,运作相对复杂的工作。搞好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必须在旅游市场、旅游资源等开发基础条件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并应注意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符合游客消费日益个性化的趋势,向深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变“一次性创新开发”为“系列产品持续创新”,用有序不断的开发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适应旅游市场需要,充分挖掘辽宁中部旅游区旅游资源优势,按照分级开发、综合协作的要求,我们设计出以清文化和满族民俗旅游产品为开发重点,综合开发冰雪旅游、奇特景观旅游、工业旅游、城郊风光带旅游、近代史旅游等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思路。

四、辽宁中部城市群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一)特色旅游资源开发

1、清文化旅游资源。辽宁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发祥之地,清前史迹众多,本区著名的“一宫”(沈阳故宫)、“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及“三京”(抚顺新宾兴京赫图阿拉古城、辽阳东京城和沈阳盛京城)等清入关前的历史遗址已形成完整系列,许多文物在全国独一无二。 “一宫三陵”正在成为辽宁旅游走向世界的敲门砖,并带动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在清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要采取区域联合的策略,以沈阳为中心,将抚顺、辽阳等地的清前史迹串联成线,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宣传,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精品。同时,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还要注意区际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同辽西地区的明清战史遗迹、清帝东巡遗迹旅游产品的开发协同起来,使清文化旅游成为辽宁旅游的主打品牌和特色项目。

2、满族民俗旅游资源。辽宁有满族人口495万,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1%,占全国满族人口总数的51%,居全国之首。辽宁现有岫岩、新宾、清原、本溪、桓仁、宽甸六个满族自治县,其中有五个自治县分布在本区。满族是我国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由满族建立的中国末代王朝――清朝是中国存续时间较长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民俗民风的民族。以满族民风为代表的辽宁关东民俗在本区表现出浓郁的色彩,是“神奇辽宁,多彩关东”的真实写照,也是辽宁在全国最具垄断性的产品之一,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抚顺、沈阳等地的满族旅游产品的开发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满族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注意与清文化旅游产品的融合,坚持以清文化史迹为依托,共同构建辽宁国际旅游产品品牌。

(二)自然旅游资源开发

1、冰雪旅游资源。冰雪旅游是一种新兴的休闲度假形式,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辽宁中部地区地处东北地区南部,为中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时间长,气温较低,适宜室外参加冬季休闲锻炼。而且辽宁中部地区冬季白天气温一般在-5℃~-15℃之间,气温适宜,是人们参加冬季户外运动和开发冰雪旅游项目的最佳区域。辽宁中部旅游区,大多地方属于低山丘陵地貌,地形高低起伏,坡缓林密。这里冬季冰雪补给充足,雪质松软厚实,开展冰雪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辽宁中部地区现有的冰雪旅游产品和开发项目总体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在全国的影响也还十分有限。现有沈阳棋盘山冰雪世界、东北亚滑雪场等冰雪旅游产品,需要进一步完善冰雪旅游设施,引进国外先进的滑雪和冰雪运动设施、设备,扩大冰雪旅游的开发规模。要深入挖掘冰雪文化的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冰雪旅游项目,如冰雪艺术欣赏、大型雪雕游园会、灯会等。使之成为既能承办专业冰雪运动比赛,又能满足广大民众进行冰雪娱乐活动的旅游地,使辽宁中部地区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冰雪旅游与休闲度假中心。

2、奇特景观旅游资源。探新求异是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目的。辽宁中部旅游区的奇特景观比较集中,开发奇特景观旅游产品能更好地发挥辽宁中部旅游资源优势,满足现代人喜欢追寻奇异,探索奥妙的需要。辽宁中部地区现已开发的奇特景观旅游产品主要有沈阳的怪坡、陨石山,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地温异常带和辽阳市的冷热地公园等。辽宁中部奇特景观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首先以资源为依托,积极挖掘资源的深刻内涵,既要烘托神奇的气氛,又要尊重科学,坚持科学规划,科学管理。要坚持综合开发原则,增加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项目,提高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在近阶段,要努力改善景区的道路和交通,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改善旅游服务质量。要注意防止损坏整体环境状况的建设性破坏行为,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辽宁中部奇特景观旅游产品,是“神奇辽宁”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过深入挖掘和包装推出,有望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旅游精品,应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三)区域性旅游资源开发

1、工业旅游资源。辽宁是著名的工业省份,是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和原材料生产基地。本区的石化、钢铁、装备制造业一直是辽宁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汽车是辽宁两个新型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国家重大装备的科研生产基地,全行业可生产农业机械、通用机械、重型矿山、机床、电子电气等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化工业具有较强的发展实力和优势,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炼油厂和化工集团。冶金工业具有上百年的发展史,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钢、生铁、钢材分别占全国产量的11%左右。辽宁中部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国有大型、特大型工业企业较多,发展工业旅游项目条件得天独厚。已开发的沈飞航空博览园、大连盛道玻璃制品厂、鞍山钢铁公司、大连新船重工有限公司、丹东太平湾发电厂、本溪市南芬区露天矿等工业旅游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充分利用并挖掘现有资源条件,不断扩大工业旅游项目规模,创新工业旅游产品,开展“辽宁人游辽宁”、“老基地,新形象”等旅游活动,深挖内涵,提高品位,辽宁的工业旅游前景必将十分美好。

2、近现代史旅游资源。辽宁中部旅游区是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具有开发近现代史旅游产品的良好条件。沈阳的近现代史遗迹主要有“张氏帅府”、“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抚顺近现代史遗迹主要有抚顺战犯管理所、平顶山惨案遗址、雷锋纪念馆等;铁岭还有少年读书旧址银岗书院。开发近现代史旅游产品是辽宁中部旅游区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纪念场馆都位于市区,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客源市场十分广泛。辽宁中部地区近现代史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要采取区域联合的发展策略,组织专项旅游线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主要针对区域内广大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这一目标市场,增加宣传力度,扩大对外影响,逐步增加旅游项目,寓教于乐,变被动参观为主动参与,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

3、城郊风光带旅游资源。辽宁中部旅游区城市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等市人口有1,923万,区域人口密度达325人/平方千米。这里是辽宁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旅游开发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这里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分布比较集中,距各城市近,交通十分便捷。统计分析表明,自我国开发“黄金周”旅游以来,近程旅游市场的发展相对较快,特别是大城市周边旅游产品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辽宁中部城郊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针对中部城市群旅游客源市场,要根据目标市场的需要,有重点地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产品、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城郊休闲度假产品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合理控制旅游容量。各城市应从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积极构建城郊市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圈(或旅游产业带),大力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努力创造卫生、秩序、文明的旅游环境。

五、辽宁中部城市群旅游线路设计

“历史文化之旅”线路:辽阳(燕州城)――鞍山(鞍钢世界最大的钢铁厂)――沈阳(沈阳故宫)――抚顺(抚顺万人坑)――铁岭(清河旅游区)――本溪(五女山)。

“休闲之旅”线路:辽阳(弓长岭温泉)――鞍山(千山)――沈阳(棋盘山国家公园)――抚顺(皇家极地海洋世界)――铁岭(龙泉山庄)。

“探险之旅”线路:辽阳(石洞沟森林公园)――抚顺(红河谷漂流)――本溪(本溪水洞)。

“浪漫之旅”线路:辽阳(曹雪芹纪念馆)――沈阳(棋盘山世博会)――本溪(关门山看红叶)――抚顺(皇家极低海洋世界)――铁岭(“乡村爱情”拍摄基地)。

“红色之旅”线路:辽阳(李兆麟故居)――沈阳(张氏帅府)――抚顺(雷锋纪念馆)――抚顺(抚顺战犯管理所)。

第9篇: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

关键词:共生理论;旅游合作;价值链分析

在旅游市场需求由大众旅游时期的大规模标准化向个性化、定制化方向转变的今天,原有的通过对提供食、宿、行、游、购、娱等要素的企业实施后向一体化来保障供应的发展模式已陷入了困境,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旅游企业机构的臃肿,信息传递的滞后,难以迅速响应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从而失去市场机会。因此,目前陕西区域旅游合作关键是要对在链上企业之间建立战略联盟,使链上节点企业达到同步协调运行,实现技术、信息、组织、决策的集成,达到既发挥资源效益取得低成本和低风险效应,又满足顾客定制化与时效,陛要求的目的。把共生组合视为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加以分析,重视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作用,力求全局优化。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成长,存在于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内各旅游经营企业的“定位”及其内部功能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都会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企业空间竞争的态势。

一、陕西区域旅游合作共生机制的理论支撑

在旅游市场需求由大众旅游时期的大规模标准化向个性化、定制化方向转变的今天,原有的通过对提供食、宿、行、游、购、娱等要素的企业实施后向―体化来保障供应的发展模式已陷入了困境,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旅游企业机构的臃肿,信息传递的滞后,难以迅速响应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从而失去市场机会。因此,目前旅游产业集群关键是要对链式组合进行管理,在链上企业之间建立战略联盟,使链上节点企业达到同步协调运行,实现技术、信息、组织、决策的集成,达到既发挥资源效益取得低成本和低风险效应,又满足顾客定制化与时效性要求的目的。把链式组合视为―个完整的动态系统加以分析,重视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作用,力求全局优化。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成长,存在于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内各旅游经营企业的“定位”及其内部功能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都会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企业空间竞争的态势。对于区域旅游产业而言,必须开展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优势叠加,以增强区域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构建共生组织的条件、模式和共生组织的功效,并且利用景地生态位、环境功能区位将旅游产业集群链式组合的维度分解区域旅游的功能资源维度、组合要素维度和目标市场资源维度,使旅游产业集群在链式组合的维度上重叠,形成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功能网链。

1.大旅游产业集群链式组合组织行为特征产业链是以市场前景较好、产品关联度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较优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由经营机构的单体优势就转化为―个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产业的整体优势建立在更大范围的、更多种类的产业资源和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在产业层面上建立更高更广的战略视野,谋求在更广泛的资源和能力基础上构建、维护、优化旅游产业链,打造旅游产业优势。在谋求产业链的优化协同和系统运营中,目标设计为:(1)追求产业链的共同利益最大化;(2)保持持续性的产业链各环节、各企业的持续、有效的协作;(3)管理和维护产业链中的共同资源(4)在产业链的发展中增强自身的优势和竞争能力。旅游产业成长过程的整体陛和组合性、产业范围的宽泛性、产业结构的层次性、产业关系的关联性,使其具备了集群形成内在机理和外在衍生机制。因此,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链式组合是由旅游要素企业、关联企业以及辅助企业和相关机构,围绕优势旅游资源或区位条件优越的旅游目的地而形成的空间地域集聚体。从资源禀赋角度扫描,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是按链式组合的有效方式,将区域的旅游产业要素有效链接,形成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从经济系统角度来看,旅游产业集群融合了旅游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理念与机制,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基础,以核心旅游产业为支撑,形成的多层次、多结构的旅游经济活动地域系统和旅游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具有鲜明的产业集聚优势和带动辐射效应。

2.时下国内外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集中在区域合作组织行为模式上,如有的学者将区域旅游合作归纳为三种模式即水平合作、垂直合作和交叉合作。经过共生模式,各共生单元之间互相协作,区域内各旅游经营主体将自身纳入互动的链式组合轨道和共生的旅游资源合作共存圈,减少因利益而引发的对抗心态,产生和谐的共生效益,形成一种生物般的相依生存和植物的竟向生长的态势。在链式组合共生理论背景下,优势互补、和谐共生是实现区域内不同旅游地协作关系的前提。在区域旅游产业共生链条中,旅游共生单元是基础,旅游共生环境是外部条件,旅游共生模式是关键。旅游产业链内任何共生关系都表现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动态特征。由于区域旅游产业共生单元之间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方能提升区域整体的旅游核心竞争力。

二、陕西区域旅游合作共生机制的构成条件

秉持链式共生理论,构成共生关系的条件包括;共生体必须具有内在性质的兼容以及某种时间或空间联系在给定的时空条件下,共生体之间应存在某种确定的共生界面共生单元之间按某种方式进行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由共生单元内在联系的亲近度、同质度或关联度所决定。共生稳定与否取决于共生的内部结构,即对称性分配和稳定匹配。前者指对称最优激励兼容状态,后者指亲近度最高的同类单元或关联度最大的异类单元之间共生最稳定共生关系的选择和共生环境的培育对于链式共生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价值坐标。旅游合作共生机制的构成元素为①不同旅游地经营主体的旅游资源的相似性或互补性以及空间的接近性或联系的便利性②不同旅游地经营主体存在文化,资源、市场等要素上的关联性,旅游流对区域旅游地的认知程度较高④同类旅游的经营主体相似程度或异类旅游地的互补程度决定共生方式,同类旅游地之间强化共同的优势,提高旅游产品层次,在合作基础上重新分工定位;异类旅游地之间优势互补。这种共生既可以是区域内不同旅游地之间的横向共生也可以是旅游产业要素的纵向共生或者是旅游地和产业要素的混和共生,既可以强强技术互补合作,也可以强弱资源与资金、技术合作或弱弱联合开发;④明晰链式共生单元利益共享和义务共担范畴,链式组合共生圈内各经营主体行业自律,使角色分工精细,组织架构精准,市场运作行为精益。

链式共生机制的共生关系形成后,共生界面会演化成共生通道,这种通道的存在是共生机制建立的基础,因此区域旅游共生机制应达到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环境的优化。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进行合作,

通过区域旅游要素流动实行互补,完善协调机制、制度和组织,形成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区域旅游产业的―体化共生设计使共生单元之间具有稳定的主导共生界面和支配介质,形成了具有独特性质和功能的共生体,存在全方位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共生关系稳定。区域旅游一体化共生的链式组合使区域旅游地之间,出于对整个或局部)市场的预期和总体目标的实现,自愿通过市场主导共生界面,通过文化资源或组织设计,自愿入位,合作到位。其发展实质是区域旅游竞争和合作的耦合联动。表现在:①区域旅游地在空间形态上聚集,成为各种旅游要素流动枢纽和旅游产品创新的孵化器;②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在区域背景中实施资源整合;④实现旅游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客源、品牌共享;实施信息教育、培训、研发的共享;④完善区域旅游产业体系和产业链;⑤加快旅游通道和服务设施的配套与衔接。

一体化共生现是陕西区域旅游合作共生机制最理想的思维设计。在这种理念操作之下定格了区域旅游产业共生系统进化的基本方向,其主导思想的价值链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同时也是最佳激励兼容状态或最佳资源配置状态。具体的说,就是区域旅游地在承认竞争和利益冲突的前提下,在强调差别化战略的同时,主张将局部的对立变成更大空间的共存,着眼于发展和保护共同优势,强调从竞争中产生新的、创造性的伙伴关系,扩大各自的共享领域,通过内部结构的重组和功能的创新,重新塑造独特、不易模仿的战略资源和竞争能力,强调通过利益的共享和义务的共担,在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共赢,构筑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从而获得任何单个一方无法达到的高水平和整体的最大利益。

三、陕西区域旅游合作共生机制的价值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