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

旅游资源的发展精选(九篇)

旅游资源的发展

第1篇: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 成都旅游.

 

前言.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五千年的文化积累相融构成了中国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热爱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旅游开发过于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眼前的经济效益。旅游文化的潜在价值或没有发掘或是低层次利用,甚至有的是被破坏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强调“旅游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强调要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以利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今后全球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诸多领域的发展都有指导意义。近年来人们开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指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与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地各具特色,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关系。

过去人们对旅游的研究一直侧重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然而最近,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强调“旅游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强调要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强调对于文化涵义的理解和文化旅游的开发,以利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旅游需求的发展,其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核心是使旅游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融为一体。很显然旅游可持续发展包含了旅游与自然、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强调较多的是自然生态的持续性,而对文化的持续性是否该明确纳入生态旅游,以及如何实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很模糊。

(二)文化旅游的涵义.

旅游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新兴产业。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或休闲度假,或游历观光,或发古思幽,或审美求知,或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或寻求人生的新鲜体验,凡此种种,无不与文化相连。自然风光有文化,民风民俗是文化,古史幽情深蕴文化特质,时代风采更是充满人文精神。旅游的本质就是文化探寻、文化消费和文化享受。现代社会,没有文化追求的旅游是不存在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也是难以发展的。

文化旅游可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1]。

(三)文化旅游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可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1)增强旅游吸引力,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景点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站在旅游经营者的角度而言,文化旅游是一种产品设计的战略思路,只要旅游经营者在策划旅游产品时考虑到为该产品增添文化色彩,例如,在设计观光旅游产品时,注重对景点历史文化背景的解释。“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突出旅游吸引物———文化气息的创意可以融入到各种形式的旅游产品中去,并且可以增加旅游景点的内在魅力。2)节约成本,实现对有限资源的无限开发。旅游资源主要为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好完好的古迹、完美无损的自然环境,并充分挖掘充满生机的传统文化,不对旅游资源进行任何的破坏,能保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上世纪80年代,成都市曾经在宽、窄巷子拆除了一批破旧的建筑,然后在其原址上修建仿古建筑,但是这种制造假古董的方式后来被证明是大大的失败。经过这么多年摸索,后来得出的观点就是通过政府配置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整合,以提升周边土地资源的价值,最终达到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采取“只迁不拆,旧瓶装新酒”的方法。即将居民迁出之后,对原有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原汁原味古旧的特色,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客栈等方式,开发其旅游功能。目前宽、窄巷子的改造即将启动。开展文化旅游有利于各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各地文物古迹、风景园林、民间技艺等的保护和发展。3)实现绿色开发、绿色经营、绿色管理促进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文化旅游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它可以保证文化资源的持续利用,强调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同步,文化发展与研究的协调,同时也可以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文化遗产,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文化完整以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也有利于保持旅游景点的“原滋原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观赏杜甫草堂,游客不会对眼前这座“饱经沧桑,其貌不扬”的庙宇大失所望,不会认为“一个破庙有什么好看的”的想法。正是由于景点中所蕴涵的文化,它记载着这位大诗人的许多往事。而这种对历史的回忆就会使游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也使旅游活动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对游客来说具有更大的魅力。

二、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优势文化和旅游相融合,构成了成都旅游的一大形象和特色,为成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把文化资源和旅游有机融合起来,依托成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的旅游功能,是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成都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成都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农业兴旺,手工业发达,天下谓之“天府之国”。特别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之后,成都成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成都从未断过的文化链,在历朝历代都闪烁出亮点。早在汉代成都就创办有中国第一所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即现在的成都石室中学。这里文人荟萃,汉有司马相如、杨雄和才女卓文君,唐有女诗人薛涛,五代有绘画大师黄荃,宋有史学家范祖禹,明有大学者杨慎。大诗人李白、杜甫、陆游等曾寓居成都,古代文明为成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

(二)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优势成都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地下历史文化遗产和地面文物古迹大多分布在城市西北面,即西至都江堰、杜鹃城遗址及鱼凫城遗址,北至有大量文物出土的广汉三星堆及最近发现的三道堰古城遗址。目前,成都正在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打造三国文化、道教文化、古蜀文化三大历史文化“名片”,加之“地方特产”的川剧和正在建设的成都戏曲艺术表演中心,去年开始兴建的沙河工程及府南河后期整治,又将为成都推出全国独具特色的水上娱乐和沿河观光旅游带。成都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三环旅游圈”,即以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府南河等28处人文名胜为主的城区旅游圈;以都江堰-青城山、大邑西岭雪山等10片风景名胜区为主的市郊旅游圈;以“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佛教圣地”峨眉山-乐山大佛、长江三峡、稻城香格里拉为主的辐射旅游圈。“三环旅游圈”互为依托,成都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一个休闲旅游的中心枢纽和中转站。这对推动成都文化旅游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有其丰富的内涵和自身的发展规律。一个地方的旅游能够兴旺发达,最终还要依靠旅游资源的内在品格。因为一个城市的自然旅游资源是极其有限,并且是不可再生的。成都要实现“旅游经济强市”的目标就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文化旅游发展观,走文化旅游之路。大部分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的兴趣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占49%,体察民俗风情的占22%,观赏文艺美术的占7%,品尝风味佳肴的占17.5%,其他占4.5%。可见,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不是游览或玩乐,而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从国内看,凡是旅游业发展好的城市和地区都是因为文化的吸引力,如北京、西安、上海、杭州、丽江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只有文化才会是永久的,才会富有永远的魅力,永驻旅游者心田,只有发展文化旅游,才能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效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

(一)结合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准确定位成都旅游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名片,对认识城市起着导向性甚至是标志性作用。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有利于游客的有效识别。我认为,从成都的资源尤其是文化旅游的特点出发。成都旅游形象定位为“休闲之都”比较恰当。

休闲其实就是一种很个性化的休息娱乐方式,曾有专家下定义说:“休闲是指从外界环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去休息、消遣、培养与谋生无关的智能,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自由发挥创造力活动的总称。其本质就是8小时以外的恢复身心、发展自我的活动。”其实说简单点就是使人放松的方式[2]。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活”和“消费”对经济发展同样重要,休闲的观念也日益加强,休闲将成为一种生活的润滑剂,具有极大的牵引力。国内著名的杂志《新周刊》曾把成都评为中国第四城,其中一项重要的指标是成都人在现代文明下享受了令其他城市的人们羡慕的悠闲。成都在秦汉之际便形成了一种安于闲适享乐的生活方式,如《汉书》云:“巴蜀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食之饶,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从古至今,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丰富、物产富饶,形成了蜀人享受自然、享受人生的生活内容。成都的茶馆林立,全城各种档次的茶馆共有四千多家。有地处老街古巷青砖瓦屋的,有倚在河畔桥头百姓人家的,有藏在林间空地树荫中的,有热闹的,有安静的。从一元一碗的盖碗茶,到上百元一杯的精品茶。如成都的“顺兴老茶馆”,人们在那里可以古巷探幽、古镇采风,其茶馆更是文化品位十足。下午和晚上亭台楼阁里身着古装的演员表演的川剧、说唱、古筝、杂技等民间地方戏以及“变脸”、“吐火”、“滚灯”等绝技大受中外游客欢迎。在这里真正尝到了四川文化,感受到了成都迷人的魅力。边喝茶,边聊天,老朋友叙叙旧情,商场伙伴谈谈生意,亲朋好友围在一起搓几圈麻将。成都人的休闲生活丰富多彩,除了川茶外,还有川酒、川菜、川戏、“两蜀”(蜀锦、蜀绣)、摆龙门阵、打麻将……五花八门,令人应接不暇。成都还有许多历史纪念碑、寺庙、公园、购物中心、文艺演出中心以及咖啡屋、酒吧、迪厅及各类卡拉OK歌城等众多富有现代气息的休闲场所[3]。

(二)加强文化旅游的规划与研究,制定旅游业总体规划.

成都应把发展文化旅游纳入旅游规划,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加强与文化部门的横向联系,开拓文化对繁荣旅游事业的各种新途径。强化文化交流,尽可能地向游客展示蜀文化的概貌和特征,丰富文化旅游的内涵,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实现传承、保护、挖掘、开发的有机统一;培育古蜀文化、川西民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体系,不断提高城市品位。文化旅游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成都的府南河前期综合整治工程中我们能体会其文化功能,从河堤的栏杆到各个景区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充实了很多历史文化的内容。府南河延线的8大景点中大多都包含着成都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保留了万福桥附近的一片原有民居以及水井坊片区,使她成为成都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这种突出文化资源的景点改造不但增添了城市活力,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品位。

(三)努力提高导游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要发展文化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蜀文化的素养。从一定意义上讲,旅游的组织者、旅游过程中的服务者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播者。文化旅游能否发展与深化,导游是关键。由于旅游吸引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意蕴是不一样的,只有旅游者在旅游过程当中是从深层次去观赏吸引物的内在美,领略它悠久的历史及灿烂的文化,而不是简单地走马观花,游山玩水,仅仅惊叹于其外表的壮观,只有旅游者是以这种旅游方法去从事旅游活动的,我们才可以说旅游者在从事文化旅游活动。优秀的导游在文化旅游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导游队伍的文化素养并增强其对旅游文化的宣传意识和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在新线路推出之前还要对导游进行针对性培训。避免出现导游“游而不导”的现象。

(四)深入挖掘景点文化底蕴,努力提升文化品位要树立成都旅游的文化品牌,必须在现有旅游产品和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并展示其文化底蕴。成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都江堰-青城山、武候祠、杜甫草堂等,这都是成都旅游文化产业中得天独厚的资源。除了要保护好各地文化遗址和名胜景点,加强巩固这一部分文化底蕴外,有必要作一些整合及提升,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把资源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强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突出景点文化,充分挖掘各景点的人文特点,提高景点的文化内涵,把有关各景点的历史典故、轶事、民间传说、诗词等搜集整理,让游客明白蕴藏在景观内的文化意蕴。要以市城区为重点,开发一批上规模、高品位、独具特色的文化项目[4]。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它对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其指导意义。如何充分利用成都旅游资源的优势,使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效结合,实现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更多人关注的问题。成都旅游开发重点应落在“文化”二字上,即将成都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与旅游相结合,使传统旅游升华到全方位高层次多效益的文化旅游上;加大已有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赋予原有景观以更深、更新的文化内涵;注重发掘自然景观的文化价值,努力建设具有成都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网络,实现成都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河清·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解读[J].求索,2005,(1):94-96

[2]张仲炎,唐林,杨红梅,范远泰·四川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戏剧,2004,(4):44-45

[3]蔡岫·迎接休闲时代[N]·北京晚报,2001-11-26(7)

[4]曹启富·成都市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1):187-189·

 

 

第2篇: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江西;人文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面临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危机等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危机之后,上世纪 80 年代人们经过反复探索和思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这是人类发展道路上一种新思路。最早在1987 年由挪威首相 Bruntlant 在其出版的著名的《我们的共同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已被广泛置于有关的学科领域和各相关的行业的范畴研究,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当然也必须涉及。由于经济的驱动,盲目的开发旅游所产生的结果是: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旅游粗放式经营管理,旅游设施的病态膨胀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样的发展必然是不可取的。一种新观念在宏观旅游管理领域中产生――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人类认识到自身的生存环境正在面临着巨大威胁的背景下,科学界提出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保护旅游资源及它所包含的旅游环境,尽量减小对环境的破坏:依据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通过科学的开发、利用、规划,不断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和利用效率;依据社会效益为目的原则,从而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的需要,促进社会稳定地可持续发展。

区域人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开发旅游业的地区在加大旅游业投资,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保护人文旅游资源,不断提高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及水平,力求能够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系;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既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又可以同时维持人文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实现旅游经济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力争留给后代一个良好的人文旅游资源环境。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及保护在当前旅游事业发展的转型期当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三、江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现状

江西省旅游资源丰富,有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但就目前来说,一些地理位置集中、条件优秀的人文旅游资源,没能够结合到一起,进行系统地规划,形旅游资源发展的综合效应,真正保护了景区的人文旅游资源。总结起来江西人文旅游资源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资源种类丰富。江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个、中国旅游强县1个、A级旅游景区99个(其中包括5A级2个、4A级40个)、全国文明旅游景区2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9个以及一大批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特别是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全省形成了以山、湖、城、村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和“红色摇篮”、 “绿色家园” 、“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品牌形象。

2.资源破坏严重。旅游活动开展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它能创造巨大的综合效益,当然也带来了负面的系列效应。人文旅游活动的开展,势必产生环境的污染,存在更大隐患的是这些环境的污染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实体景观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就在这个过程中,当地这些居民日常自发形成的、带有地方浓郁特色的传统文化风俗遭到强烈冲击,出现了利益至上的思想倾向,对于很多传统的民间技艺、习惯民俗不够重视,很多旅游资源需得到传承和保护。

3.保护力度不够。人文旅游资源被人为破坏,大多都是由于公众缺乏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对人文旅游资源可开发价值并不了解。对于江西省而言,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江西省人文旅游资源多数旅游景区地处不发达地带和乡间山区,当地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够高,使得对于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缺位;其次,人文景区当中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对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认识不够完整,过度强调人文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

四、江西人文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江西省多数人文旅游资源是通过建立各种不同类型旅游景区来开发管理的,但是景区的发展程度往往是不尽相同的,管理人员的配备本来就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多年来,江西省一直想通过庐山景区的示范作用,为全省人文旅游资源树立标杆,带动人文旅游产品相关产品的开发,但是真正实现旅游线路组合的景区是很少的,形成了井冈山景区和庐山景区支撑江西省旅游的局面,不利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体发展。因此笔者通过总结和归纳为江西人文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前期措施。由于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这就决定了在开发利用江西人文旅游资源时,保护是第一位的,开发利用则是后续的工作。人们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缺失是多数人文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跟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人文旅游资源也存在脆弱性和难恢复性。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区所处的各级开发商、政府部门、从业人员和旅游管理人员有必要进行专题培训,让他们了解江西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价值、属性,充分认识到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开发中的基础地位,认清当前全国旅游发展趋势,在利用开发经营中自觉运用资源保护意识,对江西人文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不同的人文旅游资源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人文民俗的保护方面,则需要从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江西省人文民俗内涵。

2.后进措施。江西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涉及的部门是众多的,同时也和当地社区的发展利益密切相关,与这些部门和社区进行发展合作是取得更好保护效果的必须前提,明确分工,公平分配利益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处在人文旅游资源所在的各种景区内的居民和社区,必须要求他们参与人文旅游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如对于景区的基础设施维护、古迹维护、消防防火等工作,与此同时必须照顾社区的基础利益,通过多元化开展农家乐、药材种植、旅游商品、特色水果种植制作等途径进一步帮助他们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使他们成为资源保护的主题,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补贴。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单纯依靠政府和管理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是非常有效的补充。其中社区、非政府组织、公私企业集团和地方政府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保护主体,它们参与管理和保护旅游资源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提升措施。从大的方面,要立足于全省旅游资源特点,结合江西省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全省的旅游资源发展总体规划,要有前瞻性和操作性,同时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为全省人文旅游资源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从小的方面,各景区依据景区自身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况,进一步优化和提高本景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发展规划,使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管理规定以及建设管理起到作用,决不能单单以盈利为目的,必须做到保护与开发两手抓。特别是在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方面,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一方面,江西省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国家出台的各种法律法规,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法规,推动本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制化进程;另一方面,各个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也必须在国家、地方法规框架下,制定自身的管理规定,要尽可能做到程序性、完整性、可操作性。江西省要立足于自身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点规律,不仅要进一步充实执法力量,注重与地方社区的联动,同时必须加强执法人员管理。

五、结语

根据江西省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发展中更加重视自然旅游资源的偏见,要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把握各方面的协调,使得自然景观、经济景观和文化景观能协调发展,必须积极发展人文景观旅游。可持续利用强调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发保护管理的水平,争取获得旅游经济增加值的充分提高,尽最大可能对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利用的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人文旅游资源整体系统的完整性与维持它的正常的发展能力,不要去影响当地居民后代的利益。笔者认为江西省未来旅游资源发展可重点规划旅游区、游览路线,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发达的优势,挖掘各地资源特色,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提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桂华.旅游资源学,1999(12).

[2]李梦星.庐陵文化纵横谈,2002(09).

[3]杨振之.“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民族研究,2006.

[4]陈福义,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2003(10).

第3篇: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

一、历史资源的开发

(一)运河古城

作为漕运枢纽,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个商贸重镇,云集了全国各地的商人。正是因为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使台儿庄呈多元化发展。比如,台儿庄是唯一拥有北方大院等建筑风格的城市,道观等七十二庙宇在城内交相辉映,足以展现当时的繁荣。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地区之一,台儿庄的运河段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成为一个东西方向的最大弯道,被誉为“京杭运河第一湾”。这不仅是台儿庄的宝贵遗产,也成为整个京杭大运河的珍存。

(二)古城建设

2008年,枣庄市政府抓住时机,采取“整体保护”和“修旧如旧”的政策,开始进行台儿庄古城建设。本着“存古,复古,创古”的“三原则”,进行古城的规划与重建。在古城的修复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这使得整个古城风貌还原度极高,中国台湾地区的散文家郁化清在看到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时曾说:“我记忆中的台儿庄,就是这个样子。”一句话,足以说明台儿庄古城给人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古城建成,如果仅仅以博物馆的形式对外开放游览,其吸引力肯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构成产业化力量,带动经济增长。台儿庄古城一方面通过专题博物馆等展示运河文化,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商业业态。不仅如此,政府正在规划建设18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创意人才搭建工作、生活、技术、融资等平台,并筹建运河文化学院,引进品牌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集群。除了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台儿庄政府还力推市场营销,将古城全面推出。政府出资重点打造“枣庄二日游”运作模式,将台儿庄古城,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等打包销售。宣传方面,每年以“古城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等为主题词,打造品牌,在各大电视台黄金时段进行广告投放,同业广告全面覆盖,这极大地提升了台儿庄古城的旅游热度和知名程度。

三、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气息过于浓厚,缺乏亲切感

由于古城破坏过于严重,以至于现在的古城几乎是完全重建,更多地呈现出商业街区的特点,难以感受居民真正的生活。游客不仅难以体会到明清时期的生活气息,反而容易产生景区卖品的固有抵触情绪。

(二)文化资源缺乏新意与内容

古城创造性地把大量文化融合在一起,意在使游客在古城中体会多方位的文化,借机拉动更多的消费。但缺少新意,游客游览其间会有一切似曾相识的感觉,景点太多,过于冗杂,仅仅带来视觉上的古代感,而没有什么回忆。

(三)设施搭配不完善

台儿庄古城占地巨大,很多地方都被开发为景点和商业卖点,但是最基本的食、住等设施不足。对大部分游客来说,昂贵的价格让他们在古城内进餐及住宿时感到难以接受,极大影响了游览的心情。此外,因为多期开发的缘故,景区发展极为不协调,很容易出现一条街游客众多,而另一条街空荡无人的现象。

(四)品牌打造混乱

台儿庄古城原先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品牌,后来又有了“天下第一庄”,此外还有“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前后总共提出三个,并分别进行宣传。品牌打造不明确,容易引起混乱,浪费资源。

四、对历史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启示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大胆创新

台儿庄古城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对旧城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文化资源原封不动地保留,在仅有照片及史书记载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重建古城。这使得台儿庄原本的城市气质并没有因为新的开发而改变,反而得到传承,确为可持续发展之举。

(二)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景区多元化发展

古城建成后并非用以往的博物馆形式展出,而是大力引进商业设施,娱乐建设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文化产业链,游客进行多元化消费。此外,将各种文化融为一身,台儿庄古城变得不再单调,而成为了游览、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区,这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吸引力。

(三)力推市场营销,打出自身品牌

正所谓“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台儿庄古城的营销手段更值得学习,广告打在了各种频道的黄金时期、报纸的主页、高铁站的醒目位置及枣庄举办各种活动的地方。并动用体验营销,让游客先来免费体验消费,再利用口碑营销。新媒体上处处可见古城的身影。

(四)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第4篇: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

Abstract: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Yunnan is in the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t is urgent to develop and introduce more leisure tourism products to meet the increasingly diverse and in-depth travel requirements.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tourism model in Yunnan has become an obstacle to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but the rich hot spring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are likely to become a new impetu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ourism in Yunnan.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hot spring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ot spring tourism development in Yunnan.

关键词: 温泉;温泉旅游;云南

Key words: hot spring;hot spring tourism;Yunnan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210-02

0 引言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但却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和“地热之国”的美誉。另外省内26个少数民族也为云南增添旅游魅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于旅游的深度和新意有了更多的要求。而云南传统粗放的旅游模式亟待转型和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对云南温泉旅游优势和温泉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云南温泉旅游发展的些许建议。

1 云南温泉旅游资源丰富

1.1 云南温泉数量众多

据全国SPA协会经过初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显示:云南省内查明的温泉源共达1266多处,约占全国已知温泉总数的三分之一;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品质之优,堪称全国之冠。此外,云南地热活动在全国最为著名,不仅温泉流量大,而且地热资源丰富,有资料显示,云南每年流出的热水居全国第二位,有3.6亿立方米之多,相当于118.7吨标准煤释放的热量。

1.2 温泉种类繁多但分布不均

温泉出露几乎遍布全省各州县市。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对温泉进行不同的分类,依据温泉产出方式不同,可将温泉分为天然温泉和人工温泉两类,其中人工温泉包括采矿坑道温泉和钻井温泉两种类型。依照温泉水温不同,可将温泉分为四种类型,具体如下:水温在25℃~40℃之间的是低温泉;水温在40℃~60℃之间的是中温泉;水温在60℃~80℃之间的是高温泉;水温在96℃以上的是过热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高度温泉。依据温泉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可将温泉分为三类,即硫磺泉、碳酸泉、重碳酸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重碳酸泉,碳酸泉和硫磺泉次之。

从数量分布上看,云南温泉的状态是西密东疏,温泉数量总量的三分之二都在西部温泉,云南省东部只有剩余的三分之一的温泉。高温泉主要分布在滇西地区,最为著名的是腾冲,其具有强烈的水热活动,其地热温度之高、压力之大、蒸汽之盛在全国都久负盛名。中低温泉主要集中在滇中、滇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昆明市,“温泉城”便于是用于称赞昆明的,在城区和禄劝、宜良、安宁等地有温泉60余处,如著名的华侨城温泉水公园、柏联SPA、安宁温泉等。

1.3 多数温泉具有医疗效用

温泉一直以来备受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具有医疗效用,具有疗养、护肤、美容、保健等疗效,通过浴用、饮用、吸入等多种途径,可以养生健体,祛病美颜。云南的温泉以重碳酸泉为主,其次是碳酸泉及硫磺泉。

2 云南温泉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云南温泉旅游发展状况层次不齐

早在2008年的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云南省旅游行业协会就提出了建设云南温泉大省的愿景。据云南旅游协会SPA统计云南省的16个州市均对现有的温泉资源进行开发。部分地州已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如腾冲就已形成了“火山热海”及“悦椿”两大知名温泉区。但还有较大比例的温泉处于初步开发阶段。总体来说,云南健康疗养温泉产品比例太小;温泉旅游普遍采取“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铡钡拇址判涂发模式,没有充分利用温泉较好的医疗效用发挥其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据云南省旅游协会SPA与温泉分会统计,云南去年2016年温泉企业及个体经营户1085家,温泉产业产值243.8亿元,温泉游客及消费者672.4万人次,其中省内游客占51.8%、省外占45.7%、境外游客占2.5%。据统计,全省的温泉企业中,乡村温泉有469家,温泉客栈有278家,共约占总数的68.8%。而规模相对较大的温泉酒店、温泉疗养院、温泉景区共计仅有89家,占比8.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比起其他温泉大省来说,云南温泉企业的集群规模还不够,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同时也缺少顶层设计、多规合一、各部门融合的政策和规划。

2.2 近年来温泉行业领军集聚云南

2013年12月22日,首届中国温泉金汤奖共颁发了 78个奖项,鼓励和嘉奖在温泉业界有杰出表现和贡献的企业和个人。本次获奖企业代表了中国温泉的最高水平,并推动和引领整个中国温泉旅游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78个奖项(20个类别)中,云南省包括8个奖项,共8家温泉企业和目的地获奖,这些优秀的金汤温泉品牌,代表了云南省温泉的特点,引领着云南着温泉的发展。将云南精品温泉品牌柏联、心景等推向全国。例如柏联集团于2014年进军重庆,在重庆北培开设柏联北培温泉酒店。

2.3 云南温泉开发类型单一

一类是观光娱乐、休疗保健与温泉资源相结合类型。这类温泉的代表是柏联spa温泉、安宁温泉。这类温泉的受众多为中产阶级,针对其受众的需求特点,其产品多突出美容美体、商务、会议、休闲、娱乐、观光功能。因此通常此类温泉在设施配置方面都拥有高尔夫球场、温泉度假酒店、大型商务会议厅、美容美体设备、多功能健身房等。在氛围的营造方面,通常结合周边良好的自然环境,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露天风情浴池。

另一种为民族文化与温泉资源结合类型。此类型温泉旅游地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这类型温泉资源开发有一定的局限性,民族特色要求突出鲜明,以良好的温泉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洗浴文化为基础,夹杂各种民族饮食、民族服饰的展示会,各种民族节庆以及独特的民族洗浴习俗表演吸引游客参观游览,使得温泉区成为民族旅游景区。如宁蒗的永宁温泉,自然环境优美,距泸沽湖仅十几公里,因泸沽湖特有的摩梭族民族风情,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光观及洗浴。

3 云南温泉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对温泉旅游行业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尽量改变现有两极分化的现象

对占比最大的乡村温泉和客栈温泉的服务进行量化要求,改善其经营环境,进而提高旅行者的体验感。让体验者的到休闲旅游的轻松,并得到温泉较高的医疗效用。总体上提升云南温泉旅游的服务层次。

3.2 增加温泉旅游开发的模式

云南温泉品种繁多而多具有医疗效用。可针对不同的温泉医疗效用对温泉进行深度开发,建立医疗温泉区。如保山的百花岭的温泉对风湿和皮肤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在当地富有盛名。

云南除了少数民族这一特色,还有地质特色,如喀斯特地貌。可以在这一地区打造喀斯特山水温泉区。

4 结论

在面对云南传统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仅依靠粗放的“泡”温泉是无法达到转型要求。云南温泉旅游要从产品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上着手,扩大受众群体,增强吸引力。同时对温泉旅游资源进行宏观规划,实现温泉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参考文献:

[1]于干千,胡宏斌.云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生态经济,2000(9):47-49.

[2]陈曦,黄远水,程婷,陈怡.温泉地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以厦门翠丰温泉与腾冲热海温泉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06).

[3]云南师范大学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编制.腾冲县旅游发展规划[R].2003.

[4]郭曙萍,曹冀豫,石惠娟,王正慧.昆明安宁温泉老年人疗养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体会[J].西南军医,2008(05).

[5]梁乃英.云南厝大观[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6]赵敏.水富――滇东北旅游明珠[J].生态经济,2005(5):108 -110.

第5篇: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发展

    目前,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研究已逐渐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并对其发展理论进行了研究,有了初步的成果。其中许多学者针对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不优越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有关经济欠发达且旅游资源不优越地区的研究很少。然而,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已经被认同,并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为了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对其旅游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先政策,因此,对此区域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细致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驱动类型

    许春晓最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旅游资源品质不理想,开发有困难的区域”,后又将此定义丰富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此后,刘玉、赵宁曦、李跃军、罗艳菊等也对其进行了定义,但这些定义都是在传统意义的旅游资源基础上进行界定的,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研究。

    因此,本文对此加以完善,即在一定时期内,缺乏现代意义的旅游资源,即不仅原生性旅游资源缺乏,而且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也一般,且丰度不足、组合欠佳,因而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

    这种界定充实了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理论研究,不仅使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而且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研究的状况。

    旅游资源非优区按其发展的主导驱动力来源不同,分为经济驱动型、需求驱动型和社会驱动型三种类型。经济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驱动力源于发达的经济、与外界广泛的经济商贸联系;需求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动力源于毗邻的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居民频繁的近程旅游需求;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动力源于本地居民脱贫要求及当地旅游开发条件的改善。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理论研究已逐渐展开,但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多数只对旅游资源非优、但经济发达的区域进行分析研究,如对广州、上海、深圳等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然而对旅游资源非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研究很少,这种特征的区域正属于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范畴,且此类型的地区

    在我国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对其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特点及驱动机制

    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主要特征是资源品位不高,数量不多,资源分散,组合状况欠佳,但往往有一至两项突出的特色或特殊性旅游资源,存在相对优越的资源“亮点”;区位条件较差,距离主要客源发生地较远;区域经济欠发达;旅游开发环境差,即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条件差。

    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驱动机制是贫困地区居民要求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与动机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发展的内部推动力;潜在客源市场对本区预期开发的旅游产品的需求,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外部牵引力;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与区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完善,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发展的催化因子;政府对本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持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发展的保障力量。

    三、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对策

    根据客源市场需求及本区旅游资源情况,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须充分发挥当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筹集资金,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一)层次性适度旅游开发战略

    层次性适度旅游开发既突出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性,同时又强调开发“适度”,即根据旅游资源特点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发,而非盲目地一哄而上,全面开花。这是由于对社会驱动型非优区来说,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式开发理论对其发展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增长极理论模式的出发点是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点轴式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两者均要求区域经济应突出重点,分出先后,有层次、有步骤地发展,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经济功能差、开发程度低的区域开发。因而重点培育区域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聚集作用和极化效应带动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旅游产业发展角度看,旅游业不再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而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产业。在经济不发达、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实行有步骤有层次的开发,培育优势产业,逐步扩大影响,才能在旅游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从资源及市场条件看,原赋资源吸引力有限,市场开拓受到限制,不宜大规模开发,只能择优适度开发。

    (二)政府主导战略

    由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资源品位不高、区位条件较差、区域经济欠发达、旅游开发环境差(即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条件差),因此,要把旅游业培育为地区的支柱产业,发挥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和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仅凭市场的调节机制,很难较快达到这一目标,而且可能会走许多的弯路,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是必然的选择。

    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在旅游发展中把握重大政策,在产业化过程中主动介入管理,把城市旅游作为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主体;打破地方保护与行业保护,消除市场分割,为旅游企业集团化创造条件;通过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扶持重点的方式,解决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和难点问题,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三)目标市场以区域内客源市场为主

    一般来说,不同类型旅游地,吸引不同类型游客;不同等级旅游区,吸引不同范围内的游客。旅游资源非优区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般较缺乏竞争力,游客吸引范围和层次不可能很大。但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旅游者出游次数的不断增多,旅游者不可能重复多次地去那些优秀级旅游区,尤其对于高频游市场,也就是说,本地和周边地区的高频游市场应该是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最佳的目标市场。

    因此,在制定其市场开拓方案时,应以区域内客源市场为主。由于我国实行双休日制度,二日游市场规模较大,且极有可能发展为高频游市场,应引起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J].经济地理,1993(2).

第6篇: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 经济转型 旅游业

据统计,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总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目前,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关闭,诸多工矿城市面临资源衰竭。近年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紧迫问题。因此,国家把大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江西萍乡地处湘赣边界,是以煤炭开采为主的我国老工矿城市之一,迄今有百余年煤炭开采历史。全市累计探明煤炭资源总量7.52亿吨,可开采量为4.01亿吨。但是百余年的不断开采使萍乡市煤炭资源不断衰减,剩余可开采储量只有1.2亿吨,且近四成为劣质煤,开采成本成倍增长。按现有生产能力开采,江西萍乡在10年之内将因煤炭资源的枯竭而造成大批矿井报废或关闭,其煤矿数量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1116家急剧衰退到2007年的132家,原煤开采量由历史最高点1994年的1600万吨下降到了2007年的995万吨。资源日趋衰竭带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长期以来,萍乡经济、财政严重依赖煤炭产业,第一产业、加工业、服务业较为脆弱,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由于煤炭资源枯竭,萍乡煤矿企业普遍进入衰退期,生产经营困难,大批工人下岗失业,由此带来的再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层出不穷。此外,地面塌陷、酸雨、水流污染等环境问题也成为困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江西省萍乡市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旅游产业在城市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外通常集中讨论的是有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相关办法,国内主要讨论的则是解决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通常是地区经济支柱产业由工矿业向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转变。作为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萍乡传统工矿业所发挥的经济效能日渐衰减,经济转型势在必然。旅游业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将为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在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合理引导还能起到保护和充分利用资源与环境的功效。因此,旅游业能够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提供绿色通道。萍乡市拥有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系列红色遗址、工矿遗址、武功山、杨岐山、孽龙洞等丰富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拥有独特的后发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对调整地区经济结构、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把旅游业作为萍乡市新兴重点产业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煤炭产业的接续替代产业,使之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旅游部门应积极主动融入地区经济转型进程,一方面顺应形势,抓住机遇大力完成原有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在有重点、分梯次地开发绿色、红色、古色等各类旅游资源,同时注重对工矿业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实现旅游业发展与地区经济转型的无缝对接。

旅游业主导下的城市经济转型思路

(一)城市功能定位调整

作为资源型城市,江西萍乡长期以来对煤炭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目前煤炭资源日益衰竭,萍乡市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矿业、矿产、矿城、矿工”四大问题,其中矿业、矿产是经济问题,矿城、矿工是社会问题。萍乡市经济转型应以经济转型为根本,以社会转型、文化转型为基础,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治理污染;既要发扬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既要关注发展速度,又要关注发展质量;既要经济效益,更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应属于限制发展序列,污染少、就业容量大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应大力加以发展,其中旅游业便是重中之重。

(二)区域发展方向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实际上是对资源的再认识过程,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样是一个资源再认识过程。发展地区经济过程中,从单一依赖矿产资源到将目光投向前景更为广阔的旅游资源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再认识过程。原先具备单一生产功能的矿山、矿井、工矿企业可以进一步赋予其完善的旅游功能;进一步重视地区绿色、红色、古色各类旅游资源的深度发掘,使其由资源向产品转化。旅游产业替代煤炭产业,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不仅在于正确认识到资源的旅游价值,更在于旅游产品、经营手段以及服务理念的创新。

(三)旅游产业素质提升

江西萍乡旅游产业长期处于经济发展序列中的从属地位,制约了其快速健康发展,旅游产品老套、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建设滞后等问题使旅游产业功能的发挥受到较大限制。目前应以国家大力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为契机,调整萍乡市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确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加大各类旅游资源的发掘和开发力度,以“武功山高山草原观光、安源红色工矿旅游、羊狮幕温泉休闲度假、杨岐山禅宗文化体悟、石洞口民俗风情体验”等项目为重点,推动观光型旅游产品向参与体验式旅游产品升级,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抓好内部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依托长株潭城市集群、大武汉都市圈、海西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大力开拓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重要旅游客源地以及海外旅游市场。

转型中的萍乡市旅游业发展战略

(一)产品开发:红绿并举战略

旅游产品开发一方面应顺应市场需求趋势,另一方面则应依托地区优势资源基础。江西萍乡旅游资源较为多样,其中以安源、武功山为代表的“红”、“绿”资源最具特色。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实施红绿并举战略,以武功山、安源为两大核心辐射带动地区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到主打产品特色鲜明,辅助产品品种齐全。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其体验功能设计,适应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提出更高要求。

(二)区域合作:湘赣互动战略

区域旅游合作能够促进区域内和跨区域的旅游资源、产品和客源市场的有机整合,可以通过联合营销、线路组合等手段建立双赢互惠机制。江西萍乡是湘赣边界最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与湖南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脉相近,具有良好的区域旅游合作基础。两地应在旅游交通、产品开发、线路编排、市场营销等各方面协调一致,广泛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建立无障碍旅游通道。萍乡市又是引领赣西与湘东、江西与湖南旅游产业互动的节点城市,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实施湘赣互动区域旅游合作战略。

(三)市场开拓:纵横四方战略

目前,萍乡市旅游市场组成相对单一,主要客源来自湖南和江西两地,市场总量有限,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应进一步拓展核心市场、做强基础市场、争取机会市场和开拓特色市场。为进一步开拓旅游客源市场,萍乡应积极向拓展,实施纵横四方战略,即向东大力经营“长三角”,向西逐步挖掘“云贵川”;向南深度开发“珠三角”,向北适度发展“京津塘”。对各细分市场都应制定相应的具体市场开发策略,对产品进行不同层次的组合,根据各地市场特征抓住不同侧重点开展市场营销。

实现萍乡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路径

(一)提升旅游整体形象

鲜明的旅游形象具有强大的客源招徕力,在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中效果显著。《萍乡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其旅游主题形象为“百年中国见证,云中绿色家园”。这一形象很好地体现了江西萍乡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符合旅游形象设计的要求。但萍乡市旅游形象目前尚未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主要是营销经费投入少、宣传形式单一、配套建设未跟上等问题所造成的。因此,要加大旅游形象营销力度,一方面加大营销经费投入,实施立体化旅游形象营销策略;另一方面统一协调内部建设,景区、饭店、交通,乃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都应服务于树立统一的、鲜明的旅游形象。

(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旅游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必须首先形成类型丰富、结构合理、符合市场需求特征的旅游产品。江西萍乡旅游产品结构目前相对较为单一,以观光产品为主,表现形式也以静态为主,较为单一。当前,旅游市场需求正朝多元化、体验化、休闲化方向发展,萍乡市应依托武功山、杨岐山、安源路矿和特色农业等优势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知识度假、温泉养生、文化体验、生态休闲等专项旅游产品,并着力丰富产品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内在品质,为旅游者创造独特的旅游经历和较高的旅游体验价值。

(三)推进休闲产业发展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休假制度的完善和旅游者的日益成熟,我国也正在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市场需求日趋旺盛。因此,江西萍乡旅游业要顺应现代经济发展大趋势,加紧发展休闲经济,大力发展以观光休闲、度假休闲、商务休闲、运动休闲、文化休闲和美食品赏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产业,制定主城区娱乐休闲业发展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娱乐休闲特色街区,丰富旅游者的文化娱乐生活,将萍乡打造成为湘赣边界的休闲度假中心。

(四)打造一批重点项目

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有一批重点项目作支撑,以项目为抓手,进而带动旅游业全面协调发展。重点项目安排一方面要考虑资源基础和区位条件,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充分发挥其在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目前,武功山、安源、杨岐山、羊狮幕、石洞口等地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高起点、高标准重点建设,可使之成为未来萍乡市旅游业发展的支撑景区。在旅游项目开发与建设上实施“三大工程”,即重点转型提升工程、创意建设工程和资源主体工程,分别规划设计系列开发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项目,以持续带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五)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江西萍乡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要凸显旅游业在地区经济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则必须大力推进旅游区一体化建设,重点加快旅游公路、道路交通标志、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建设,根据需要新建或扩建景区停车场,完善连通景区的客运系统。要抓住国家大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契机,科学规划,争取国家投入与地方投入相结合,完善各项旅游基础设施。为提升地区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旅游饭店、餐馆和旅游购物、娱乐设施建设也应同步配套发展,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第7篇: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

【Abstract】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industry which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is article 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Qinhuangdao's tourism industry as the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discusses the role and importance of human resources play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further researches and investigates its role.

【关键词】人力资源;旅游发展;开发

【Keywords】human resources; tourism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92.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55-02

1 研究意义

发达国家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对旅游行业的发展特别重视,所以他们旅游行业的发展起步很早,同时早就可以通过旅游行业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早在2009年,秦皇岛就通过会议的形式来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程度,建立一个人力资源的发展体系来推动行业的发展。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与旅游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它的发展,只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在旅游业发挥的作用,才能理解它的重要性,才能推动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2 秦皇岛人力资源的现状

由于我们国家的旅游行业发展比较快,人力资源的发展也随之加快,在旅游业发展的时间段里,业内的工作人员总人数每年都在平稳的增长,逐渐发展成为能带动经济的大规模队伍了。在秦皇岛上,旅游从业的有关人员超过了两万人,分别来自不同的机关组织或者是旅游院校。从业人员的基数大,但是整体的素质却不高,大部分从业者的文凭都在大专以下,占据了总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二,发展历程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秦皇岛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并不深入,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不多,技术人员也相对缺乏,没有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来对这个行业进行指导。(图1)

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曾经提出过:“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这句话今天来看,一点也没有错,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产业链的优化以及调整使得国际的竞争压力在无形中变大,其实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因为人力资源可以成为知识信息以及创新能力的媒介之一,只要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就可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

3 人力资源在秦皇岛旅游行业发展中的作用

3.1 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现代化的进步可以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可以参考,当公司对企业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时,可以尽量让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三者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以人为本,尊重和维护人们的利益,以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让公司的每个员工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其所能,为公司创造价值。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员工的努力,所以,员工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有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可以给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企业公司带来一定的价值提升空间[1]。根据研究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企业公司的员工在最自然的一般状态之下,他们可以发挥自身五分之一左右的能力,@意味着他们有五分之四的潜在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如果可以对他们的潜在能力进行激发,那可以想象他们能够给公司带来巨大的价值,所以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调动积极性。其次,在旅游业发展迅速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人员断流出现一定的问题。

3.2 加强旅游业的文化建设

我们国家一直在倡导一个“绿色旅游”的旅游理念,在这个理念的要求下,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要坚持绿色旅游,其次对旅游的有关企业也要求有一个绿色的发展,实现我国的绿色旅游文化产业。现在为了实现绿色旅游,国内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对绿色发展旅游的理念进行了贯彻落实,将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升到企业经营战略高度上,用人力资源的管理来推动企业的文化建设进程。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的战略计划部署过程中,要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经理来参加,人力资源还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调整好合适的发展方向。同时,企业也需要根据人力资源的真实情况来对网络化的经营方向进行监督和调整。每个大中小型的旅游企业需要充分发挥好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向企业的文化产业积极靠拢,强化其产业的文化基础建设,这样形成的观念可以一步一步影响旅游者们对旅行公司的印象,也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旅行社之间可以靠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进步,他们拥有的文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我国整体旅游行业的文化观念方向标,形成一个新的价值准则以及职业道德,这样可以优化旅游的整体氛围,提升他们的凝聚力,增强我国的文化气息。(图2)

3.3 给旅游业提供人才保障

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源从来都是整个企业的核心部分,那对于现代化的旅游产业公司来说,更具有一个重要的地位。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迅速的崛起,属于一项战略性的产业,对资源的消耗比较低,带动的系数高,带来的就业机会也多,由此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很高。由于我国的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在每个不同的城市或者小镇看到不同的外国人的身影,但是他们对于我国的基础文化知识并不了解,所以需要高素质方面的人才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在传统的企业当中,总有部分的就职人员比较有限,人力资源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员工在工作中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可预计的情况发生,总有特殊的情况需要进行特殊的管理,这对员工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而拥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司和企业可以在这一方面显现出优势,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法,安排合适的人员进行解决。用高素质的人才能加快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时,对旅游行业来说,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给自身带来人才就业的保障,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2]

4 结语

人力资源一直都对旅游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旅游行业来说,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给员工们提供最基础的保障,有一个可以参考的人员安排体系,让我国的旅游业有序有理地发展下去,同时还可以为这个行业带来新的人才。本篇文章对秦皇岛人力资源的管理进行了研究,我国这项新兴的旅游产业要想有一个长远的发展,就应该以人为本,坚持从基础开始,去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以及水平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 酒店管理 人力资源

一、引言

旅游酒店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服务行业。以往的经验告诉旅游与酒店管理者,在新的旅游市场中,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各种方式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而人们有着多种多样的旅游动机,今天的旅游者不像以往的旅游者,在信息技术的技术环境下,旅游者越来越聪明,所以旅游业要设法提高在旅游者经历质量这一方面的服务。而且,在淡季时,酒店会用尽一切办法减低员工的人有的酒店极不负责甚至辞退闲余员工或无薪放假来保证低成本运营,从而减轻经营成本的压力。但是,淡季削减人员的措施会使减低人才储备的质量与数量,当酒店旺季来临时,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营活动,酒店往往又会采取大量招聘员工,从而形成旺季招聘人员,淡季解聘人才的恶性循环,旅游酒店的进一步发展极大的受到这种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良现状。正因为旅游酒店属于服务性行业,酒店品质高低的关键性因素则是人这个因素。

二、发展旅游与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的原因

虽然新技术会深刻影响旅游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但是,信息技术不会改变对人力资源的依懒性。因为虽然人们正处在信息时代,但决定因素不是物质资源或是信息,仍是人的技能,这才是经济竞争和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竞争环境下,只有人这个因素,才能将商品转换成特色的品牌和产品。只有旅游酒店的服务人员具有勇于承担不怕麻烦的精神,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满足他们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要求,才能让旅游者拥有不一样的经历和难忘的回忆。同时,旅游酒店的经理等管理人员要愿意与下级分享权力,是下属可以无所畏惧的提出更高明的见解。从计划到产品服务,每个环节的质量决定了游客整个旅游经历的质量。但实际上,每个环节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人,包括人的想象力、适应性、技能、勤奋程度及创造性。

三、旅游与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的发展问题

大专院校大部分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尤其那些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旅游管理以及酒店管理教育忽略全面发展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酒店在关于与学校开展合作,做好人才贮备方面的工作欠缺。旅游酒店没有实施“人性化”管理,酒店员工流失率高,考核和提升机制不合理,员工对酒店的忠诚度低。我国的旅游与酒店人才资源管理有着较大的问题。

四、解决旅游与酒店管理人力资源发展问题的措施

用户的满意取决于员工的满意,员工的满意取决于满意的工作环境。旅游酒店的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力资源,旅游酒店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

(一)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虽然近几十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但主要表现在硬件设施上,软件设施却十分稀缺,人力资源结构分布极其不平衡。所以人才培养方面实行低端发展的职业教育路线与高层路线的高等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大量的基层服务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合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锻炼专业能力,不至于眼高手低。

(二)事实人性化管理,降低一线员工流失率

据统计,现在旅游酒店员工的年流动率接近50%,这个数据,一定程度代表了酒店行业的现状,显示出酒店在招聘和培养上的问题与矛盾。所以最应该改变的是落后的传统的人才培养范式,高层决策者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加强认识,改进手段方法,尤其是充分发挥培训作为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的效果。加强创新能力,对员工的管理转变为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这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完善考核管理与提升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考核管理与提升机制。在一项调查中发现,非金钱因素对于员工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员工选择离去的主要原因是个人的发展空间不足。大部分人离开酒店是因为没有升迁的机会或者对在酒店的前途不满意。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努力健全酒店人力资源考核管理与提升机制。

(四)树立良好的酒店形象

改善酒店的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为酒店的发展贡献力量,酒店也要对社会有所贡献,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这样,既有利于酒店开展各种服务,又可以更好地实现长期目标。酒店积极主动地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才能得到社会上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合作,才能为酒店获得社会的认同,人才的青睐。

参考文献:

第9篇:旅游资源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白马山自然保护区;资源植物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8-1445-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8.012

Plant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Tourism:A Case Study of the Surrounding Villages in the Baima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QIN Kun-rong1,WANG Hai-yang1,YU Zhong-hua2,WANG Hua2

(1.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Southwestern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White Horse Mountain Forest,Chongqing 408527,China)

Abstract: Ecotourism is one of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ways to develop rural economy, taking Baima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of Wulong,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which are rich plant resources, including so many plants possessing the potential in ecotourism.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filtration, the plant elected was evaluated throug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the outstanding plan from crops was recommend, such as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ornamental plants and protected plants of 50 specles to develop the ecotourism.

Key words: ecotourism; Baima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resources plant

保护区是一个相对隔离的空间,但大多保护区设立之初没有充分考虑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利益,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问题致使保护区和当地人民的矛盾日益加剧。保护区只有通过和谐发展和利益共享,发展自然保护区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满足村民生存发展的需要,才能缓和周边村落及自然保护区的矛盾。近年兴起的生态旅游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途径[1]。保护区周边乡镇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以及丰富的植物资源具有优越的旅游基础,适宜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植物配置是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植物景观的研究中,城市绿地、居住地以及校园等是研究中的重点,而乡村植物景观的研究与理论则相对较少,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当今乡村景观建设缺乏植物配置与乡村植物应用的理念,单纯局限于体验民风民俗的人文景观上,很少从自然景观角度这一间接因素上来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及旅游品质,尤其是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的自然保护区周边的乡镇,如何适当应用保护区及周边植物资源成为研究的热点。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保护区概况

白马山位于重庆市武隆县中南部,于2000年获批成为四川省省级自然保护区。东经107°32′19″-107°37′42″、北纬29°09′58″-29°18′35″,总面积7 225 hm2,保护区核心区2 441 hm2,缓冲区1 496 hm2,试验区3 287 hm2。白马山为大娄山脉鸡笼山西北翼,南与贵州省道真县毗邻,西与南川市接壤,年降雨量1 200~1 400 mm,年平均温度9~12 ℃,全年日照时间约1 100 h。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乡村海拔800~ 1 951 m[2,3]。

白马山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天然生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银杉、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36种;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黑叶猴、白头叶猴等。

1.2 白马山周边乡镇基本概况

白马山自然保护区周边主要有3个乡镇――赵家乡、白马镇(主要以车盘村、天尺坪、竹坝三村为主)、黄莺乡。赵家乡海拔800~1 000 m,拥有大型水库山虎关水库,渔业发达,多耕地,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经济作物有烤烟、天麻、黄连。部分民众自发开始经营农家乐,有一定生态旅游基础;白马镇车盘村以及竹坝海拔1 200 m左右,是避暑胜地,盛产农家特色菜,农作物主要有土豆、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凹叶厚朴等;天尺坪则盛产油茶、茶叶;黄莺乡有以发电、商贸、饮食服务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薯类,经济作物有油桐、油菜、生漆、烤烟、中药材等。三个乡镇各有特色,可根据不同的基础条件与自然环境设计生态旅游发展路线[4]。

2 方法

2.1 植物调查方法

根据白马山地形图,以小路、河沟、山脊为重要连接点,形成网络状分区,重点调查不同生境类型的植被群落,于2015年春、夏、秋、冬四季进行调查。调查时记录不同植物的物候期,拍摄照片并采集标本,进行种类鉴定。对鉴定后的植物依据评价系统标准进行评价打分以便进行筛选推荐[5-12]。

2.2 资源植物评价方法

2.2.1 民间访问法 对当地村民进行访问,访问内容包括当地的民风民俗、饮食习惯,对发展药用植物、食用植物的看法,以及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支持程度。

2.2.2 层次分析法评价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将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采用量化的具体指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在客观上提高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可行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白马山资源植物进行评价,主要针对特色食用植物、观赏植物、药用植物3大类植物进行,推荐优良的种植植物资源。调查过程中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植物进行初步筛选,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邀请专家对初步筛选出的植物进行打分,不同分值表示可开发利用程度,最后推荐得分3分以上的植物(总分5分)。对于保护植物,根据保护等级排名,采取就地保护观赏的策略。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马山植物种类组成

根据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利用重庆维管植物检索表进行鉴定,并结合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网络等有关文献资料,整理和统计。结果(表1)表明,白马山自然保护区内外维管植物148科537属1 220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科12属25种;裸子植物6科12属14种;被子植物131科513属1 181种[13]。

3.2 层次分析法评价

3.2.1 指标设计 A目标层: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并得到逐步改善的前提下,根据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以满足人们生活对资源植物的需求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B约束层:制约、限制当地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P标准层:体现上述约束层的具体选择指标,对各指标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确定分值(表2)。

3.2.2 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由3名专家对标准层的标准进行打分,得到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验证,通过验证后得到权重见表3。

3.3 白马山资源植物推荐

根据建立的资源植物评价模型对白马山常见的植物进行评价,得到优质资源植物及重点保护植物名单。

由表4可知,在筛选的11种可食用植物中,方竹笋、油茶、中华猕猴桃、阳荷以较高的得分名列前三,是白马山最具特色、最有营养、最具发展潜力的4种野生食用植物。

由表5可知,天麻、药用百合、丝裂沙参、川党参、凹叶厚朴5种植物的评分名列前二,其中天麻、药用百合、丝裂沙参、川党参是白马山分布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四种野生药用植物,凹叶厚朴则是白马山栽培面积最大的药用植物,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由表6可知,S尾、落新妇、中山杜鹃、西南红山茶以相同的得分并列第一,是白马山最具发展潜力的观赏植物,尤其是中山杜鹃,观赏价值极高;其次,百合、野蔷薇、匍匐忍冬、昆明山海棠等植物,分别是打造花境、花墙、花壁等特色景观的最佳野生植物资源。

由表7可知,白马山保护价值最高的乔木有10种,其中,喜树、水杉多为栽培植物。10种植物中,对于主要分布在原始森林中的保护植物,只需保护好森林不被破坏即可,对于分布在乡村聚集地周围的保护植物,应实行圈地保护。

4 小结与讨论

根据调查评价结果,结合白马山生态旅游基础提出以下建议[14-16]。

1)以特色观赏植物打造最美乡村花园。乡村之美在于异于城市景观的自然美,因此,乡村景观建设最忌生搬硬造、模仿城市花园景观。白马山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应以白马山特色植物为重点,发展特色植物观赏园,如利用白马山野生百合属植物大理百合、大百合、野百合等打造百合花田;利用紫萼、落新妇、黄常山等打造花境;利用杜鹃属植物打造杜鹃花海等,既能达到美化乡村环境又能降低生态旅游开发成本。

2)以特色食用植物打造特色乡村厨房。餐饮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特色农家菜是留住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白马山特色食用植物种类丰富,建议重点发展方竹笋、阳荷、油茶等,打造白马山生态旅游饮食名片。

3)发展绿色健康经济,开辟养生之道。重点发展保健药用植物及与药用植物相关的旅游产品,植物工艺品等。

4)发展白马山特色植物产业。推荐的观赏植物不仅适用于白马山本地乡村景观的建设,亦可推广至其他乡村甚至城市园林绿化。进一步对推荐植物的生物学习性、繁殖、栽培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建立苗圃基地批量化生产以期扩大数量、推广运用到相似生境地区以及其他适应的生境中,尤其是中山杜鹃,市场上从事中山杜鹃苗木生产与栽培工作的极少,白马山中山杜鹃的种类多达十余种,有充足的种源与优良的环境基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5)加大保护区内外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自然环境有潜在的威胁,因此,应该坚守保护区红线范围,加大对保护区内外的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尤其是乡镇中的保护植物,可将保护与观赏结合起来,将其作为景点既能达到保护植物的目的,又能吸引游客。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人工繁育的方式进行扩大种植,以满足生态旅游发展的需求。

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景观,自然、生态是乡村生态旅游的主要特征。植物作为惟一有生命的景观要素,在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然保护区周边乡村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乡村,其发展既受到一定限制又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层次分析,对白马山资源植物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并推荐出适宜于白马山生态旅游发展的乡土特色观赏植物、食用植物、药用植物,以及重点保护植物,为白马山周边乡镇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植物景观建设及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也为自然保护区资源植物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后续可根据乡村的地理环境条件合理地进行植物搭配与景观配置,以便能更好地发挥资源植物的经济、生态、美学价值。

总而言之,对于自然保护区周边乡镇的发展,应当将保护植物作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护发展与发展保护的双重利益。

参考文献:

[1] 蔡昌棠.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关系研究――以天宝岩社区龙头村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2] 丁 博.重庆市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重庆6个市级自然保护区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 郭立冬.生态旅游村植物景观构建研究――以崇明县瀛东村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4] 任斌斌,李树华,殷丽峰,等.苏南乡村生态植物景观营造[J].生态学杂志,2010,29(8):1655-1661.

[5] 王 娟,杜 凡,马钦彦,等.大围山部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4):6-11.

[6] 张佳平,丁彦芬.中国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评价及园林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观赏植物资源,2012,31(6):18-23.

[7] 何会流,陈 锋.重庆武隆白马山自然保护区观赏植物资源及区系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4):58-62.

[8] 郝 睿周育真,陈进燎,等.旗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2,33(1):62-66.

[9] 戴启培.牯牛降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10] 翁殊斐,柯 峰,黎彩敏.用AHP法和SBE法研究广州公园植物景观单元[J].中国园林,2009(4):78-81.

[11] 蔡碧凡.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的构建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5.

[12] 卢 杰,兰小中,罗 建.林芝地区珍稀濒危藏药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12):2362-2369.

[13]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4] 周晓钟.浅议我国农村庭院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60-4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