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型经济范文

服务型经济精选(九篇)

服务型经济

第1篇:服务型经济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产业结构 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224-03

服务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21世纪中叶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跨国公司为依托的格局。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服务业将适应新的形势向纵深发展,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为上海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方向。以世博会为动力,上海建设世界级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步伐将大大加快,进入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新阶段。同时,受土地调控、节能降耗措施、减排和环保等内外环境的约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将从以高强度的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以创新和服务拉动为主,这就为以知识、创新、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服务经济、虚拟经济、流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增强上海综合竞争力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产业基础,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基础是否牢靠,将直接影响上海经济转型的成败。

一、现代服务业是促进上海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优点,是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已发生的且被人们认识到的经济成长方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只有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少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经济成长。这发生在近代以前的社会里,被称为“广泛性成长”。第二种是既有经济总量的增长又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经济成长。它是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水平提高的结果,发生在工业革命之中,被称为“斯密型成长”。第三种是不仅有经济总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伴随着不断的技术革命的经济成长。它主要是技术变革和组织创新的结果,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被称为“库兹涅茨型成长”。第四种是在经济总量、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技术革命加快的同时,还伴随着经济制度变迁的经济成长。它主要是通过制度革命和创新来实现的经济成长。这种经济成长发生在后现代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转轨经济中。可将其称为“转型成长”。对于上海来讲,应该将“转型成长”作为发展目标。

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是促进上海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既可拉动消费,又能刺激投资;既可成为发展转型的助力,又能舒缓外部冲击的阵痛;既可支撑经济增长,又能大幅增加就业,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更多地促进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可以促使上海增长方式从原先的投资带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带动的、结构优化的增长方式转型。在工业化中后期,结构转型将是推动服务业持续增长并逐步走向转折的基本因素。推动服务业向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转变,发展服务业实际上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

而从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融合互动角度来看,服务业的增长事实上已经被纳入到新型工业化进程之中。服务业中间需求结构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新型工业化以及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导向所决定的,以中间投入服务为特征的生产业已形成潮流。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出高端工业化战略,必然要求更高层次的新型服务业为制造业转型提供剂。上海经济结构转换相对较慢,大多数产品附加值很低,依旧徘徊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显然与现代服务业落后有极大关系。如果没有更高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服务业,离开信息服务业、计算机网络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持,上海经济就难以实现根本转型。

现代服务业既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产业经济整合能力。这就是上世纪最后20年以来欧美发达国家虽然逐步退出物质生产领域,抢占产业上端研发和下端营销服务,仍然主导世界经济的基本原因。而且基于知识革命发生和全球产业分工重组的国际产业链已经出现明确的升级趋势,即国际产业链中的上端――知识产业和下端――现代服务业成为强势产业并支配全球经济。上海面临更严峻的国际竞争已由生产领域转向商务(如物流、商业、金融等)领域和知识技术领域。加快融入国际高端产业链,实现产业价值高端化,应当从战略高度关注和加速发展知识产业和生产业,突出非物质性的服务产业成长。目前国际服务业转移已经蔚然成风,要求上海在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承接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努力成为国际服务业中心。

上海的战略目标和上海在全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上海城市转型的方向是成为服务型城市。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其中的金融、贸易、航运三个目标都是服务性的,而经济中心的目标是综合性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先进制造业、支撑制造业的服务业等,这是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说明上海的服务业发展还有自身强大的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另一方面,上海还担负着率先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长江三角洲和全国的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以及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枢纽。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上海城市转型的方向是服务型城市,也只有抓住上海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这一实质问题,才能使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同构、均质的产业平台上脱颖而出,从而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保持领先地位,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上海实现向服务型城市转型,关键是要培育和完善上海的综合服务功能,这不仅仅是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例的问题,更不仅仅是抓几个服务业项目的问题。随着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研发设计、软件外包、现代物流、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处于上升趋势,使服务业的结构出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的变动规律。创意经济、网络经济、总部经济、空港经济、楼宇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型经济业态在上海的不断涌现就是服务业加速升级的重要信号。上海经济的转型升级要首先从现代服务业开始。近年来,人们已经见证了许多新商业模式的成功,它们打破了产业界限,把不同的产业模块联系起来,并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取得了高速的成长。显然,服务业转型更多的要靠商业模式的创新,不管是领先者还是新来者都需要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在服务业崛起和产业融合的新浪潮中取得强势,并主导新一轮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经济增长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引擎的共同拉动。近年来,制造业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对GDP的贡献更大,服务业的贡献则略有下降。在上海新一轮的发展中,由谁来承担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曾引起大讨论。我们认为,实现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迎接国际新一轮的服务业转移,是上海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首先,服务经济取代工业经济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上海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其必须把高端技术开发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其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上海的设备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高水平的管理,使其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而上海在同发展传统加工业有关的土地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等方面,则已经难以同国内其他地区进行竞争。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工业产值中制造业产品的利润率和附加值逐年下降,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因此,通过在制造业中融入服务经济的元素,增加产品的服务功能、技术含量和文化性,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工业制成品的附加值,是走出一条适应上海制造业成功转型的有效途径。第二,服务资源对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现代化至关重要。传统产业通过自我升级实现现代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服务业的作用不可或缺。新型工业化实际上依赖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程度,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业、保险业、物流业、商务服务、科研服务等服务业的支撑。此外,服务经济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优化传统产业资源的配置。第三,现代服务业可以强化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的地位。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龙头,通过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建立,尤其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生产业的发展,可以优化大都市的集散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创新功能,为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支配与控制区域内的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占领产业链的价值高端,从而提升城市的能级和竞争力,增强大都市的辐射能力,扩大区域影响力,有助于早日实现“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第四,服务业能直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投资推动的,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不强。如果增长靠投资推动的状况不改变,消费率长期偏低,会使快速增长的投资最终失去需求的支撑,形成生产过剩,甚至导致银行坏账,持续长期的增长格局亦将难以维持。服务业是面对生产、市场、直接消费的产业,在需求链上处于末端,属于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有直接拉动作用。可见,上海实现向服务经济的成功转型不仅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对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服务经济是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体现,发展服务经济必将加快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国际经合组织(OECD)2000年报告,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或者指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态势。参照国际经验,上海已经到了加快发展服务经济的新阶段。不断深化、强化、细化、优化服务业,尤其要力促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实现两者交融相长应成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一个重要的战略着眼点。上海服务业的内在增长机制正在形成,产业格局正在悄然改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上海生产业在行业布局的同时,正在进行空间布局。一方面,上海鼓励企业在全国范围配置生产制造资源,将制造业总部、研发设计部门、管理中心本地化,全市企业每年到市外投资约200亿元;另一方面,上海着力吸引长三角乃至全国各行业领军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等入驻,目前全国服装行业龙头企业美特斯邦威、全国床上用品销量第一的罗莱家纺等都将总部迁至上海。落户沪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外资研发中心已达500多家,上海成为内地吸引外资总部经济最多地区之一。

未来五至六年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框架的关键时期。上海将紧紧抓住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战略机遇,继续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先发效应,加大开放力度,推进改革创新,以国际化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法治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构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上海产业的融合、价值链再造与产业转型的新趋势

基于知识革命和全球产业分工重组的国际产业链已经出现明确的升级趋势,即国际产业链中的上端――知识产业和下端――现代服务业成为强势产业并支配全球经济。在当今信息技术革命并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背景下,正使产业经济活动发生三个根本性的重大转换:一是产业经济中以物质流为主导向信息流为主导的转变;二是产业经济中以工业技术为核心向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转变;三是产业经济中以物流运输平台为基础向以信息运行平台为基础的转变。在后世博时代,上海经济将转向服务化,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产业之间的技术边界、市场边界开始模糊,其形式主要表现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而且,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加深。经济活动由以生产为中心已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上,表现为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目前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达40%左右。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生产者服务业依赖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大多数是产品生产的辅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它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法律、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加强,相互依赖程度加深。Riddle认为生产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粘合剂,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OECD认为,当达国家近20多年来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中最令人瞩目的戏剧性现象便是生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在后世博时代,上海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趋势将日益明显,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制造业企业纷纷将其业务功能分别向整个产品价值链的上游或下游服务功能转移,以寻求价值增值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融合将促进价值链再造与产业升级。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在信息化进程中,随着信息资源投入增大和信息流规模扩大,把生产与消费、产品与服务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产业融合将形成一种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并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形成各类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出现产业结构柔性化的趋势。产业融合意味着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在信息网络化社会中,分属于不同经营领域的复数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异业联手、协同合作,开发新产品,可以更迅速地满足不断变动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这种“复数主体通过网络联结产生的经济性”被称为“联结经济性”或“复合效应”。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业则是制造业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随着制造业部门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它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并会把这种需求渗透在先进制造业前期研发、设计(培育),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中。如此良性互动,不仅会促使企业内部出现产业融合,而且会在产业链上促使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间出现融合,还会使区域内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个特定空间上实现产业融合和集群式发展。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生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过程实质就是原有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当原有制造业、生产业的价值链由原来的链式结构分解为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后,散落的价值链条被截取出来并有所取舍地整合到融合产业的价值链里。制造业价值链中原有的一些为生产服务的功能活动,必然会从相关的价值创造环节分离出来,原有产业的价值链断裂分解为散落的价值链条并最终导致原有价值链的分解,形成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混沌的价值活动网络使得市场将参与融合产业中的一些最优或核心环节截取,一些新的具有成熟、精湛的技术和较低成本的企业在某个环节上有效嵌入了价值链,它们的进入使一些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某些增值环节,从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发,选择若干环节培育并增强其价值再创造能力。

企业间按照一定的联系进行价值系统的整合,并形成新的价值链,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价值。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主要是通过服务业价值链向制造业的渗透或延伸来实现的,因而生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亦称为“制造业的服务化”过程。现代服务业在产业价值链再造和整合过程中发挥着强烈的关联效应,使服务业融合到各个产业部门,推动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价值创造活动必然要求在原来的生产过程中渗入大量的相关服务环节,从而引起原来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的改变,原来被视作成本的服务环节反而成为价值增值最多的利润中心,即产业链的利润由原来的制造环节转移到上游的研发设计或下游的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制造业的产业价值链断裂分解,并与渗透进来的“片断化”的相关服务业价值链联结,经过价值链的整合后,新的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也重新分布,其结果是价值链产业结构出现了“微笑曲线”化。特别是随着技术经济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上海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承担着国内和国际产业交汇的枢纽地位。在后世博时代,上海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实现价值链模块化分解和整合,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改善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通过产业价值链重组与再造,上海经济的服务化能够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将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三、上海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根据上海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环境,后世博时代上海的产业定位主要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后世博时代,上海要建立以生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结构,使生产业融合到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生产性产业中去,并提升产业能级和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实现上海经济的服务化。要立足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把生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

国民经济中的服务业包括很多部门与行业,那些为生产者提供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的部门与行业统称为“生产业”(producerservices)。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集中反映了其自身专业化分工的广度(服务门类或种类)与深度(服务质量与效率),还反映出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分工水平。在微观层面上,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福特主义(Fortism)渐趋瓦解,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温特尔主义(Wintelism)悄然兴起。企业的生产模式与业务流程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从大规模生产到定制生产,再到大规模定制,生产环节与业务单元的模块化与外包趋势逐渐增强。微观层面的变革导致了中观层面新的产业分工的形成。新的产业分工不同于传统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而是以“微笑曲线”为代表的分工形式。“微笑曲线”的两端即生产的上下游阶段,是以研发、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微笑曲线”的底部即生产的中游阶段主要是制造、加工或组装过程,这一阶段的利润空间较小。生产在其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其自身作为利润源泉的价值,更体现在其作为各个专业化生产环节的纽带而产生的“粘合剂”功能。

2010年世博会将推动上海成为“服务之城”,促进上海从“规模化发展”向“功能化发展”转变。在后世博时代,上海应紧密围绕“两个中心”的发展定位,加大开放力度,推进改革创新,以国际化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法治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业,加快构筑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广辐射、强聚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生产业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根据上海经济发展阶段,在后世博时代上海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强大支撑,而且使先进制造业向服务化方向发展,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普遍融合于企业内部、产业链和区域产业集群三个层次。在上海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中,需要上游(可行性研究等)、中游(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广告、物流等)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全过程的有机配合和全程参与,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价值链融合。上海可以重点发展电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并依托先进制造业形成互联互通的信息流和服务流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实现制造业服务化。

未来上海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要实现融合,形成日益深化的互动关系。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泛化,制造业将出现服务化的趋势,使生产功能分化出来。反过来,生产业又将以强大的支撑功能成为制造业增长的牵引力和推进器,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将表现出融合与协同效应。上海积极发展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其直接的推动作用和间接的导向作用必将大大促进上海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方面转变,大大促进上海制造业信息化的改造,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产业融合的趋势。在张江、陆家嘴、金桥、嘉定和曹河泾等高新科技园区,逐步形成的区域集群内部集结了许多先进制造企业和生产企业,他们彼此交流互动,实现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区域融合。在后世博时代,上海的产业发展趋势将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整个经济网络中,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将发挥巨大的融合效应。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02035,7087207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编号:07JC630012)、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2010BJB010,2008BJB017,2009BJB030)、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802)和上海财经大学“十一五”“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查志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基于原产地多元化视角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陈秋玲,宋晓琳,叶杨.上海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转型与消费者服务业功能定位研究.经济师,2007(8)

3.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10)

4.陈样麟.融入长三角、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2006(2)

5.程大中.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转型:理论及来自上海的经验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1)

6.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理论、实证与潜力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5(8)

7.厉无畏.世界产业服务化与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考.世界经济研究,2005(1)

8.刘俊杰,王述英.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扩散效应与城市功能转型分析.太平洋学报,2007(2)

9.周振华.论城市能级水平与现代服务业.社会科学,2005(9)

10.朱欣苑.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

第2篇:服务型经济范文

创新注会发展 助力经济转型

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和国家对行业的新期待,注册会计师行业紧紧把握经济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行业发展,服务经济转型的能力显著提升。

行业专业化水平有效提升。2005年以来,以国际化发展为导向,以诚信建设为主线,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以建立与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又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会计职业体系为目标,先后制定实施了行业人才培养、准则国际趋同、事务所做强做大、新业务拓展和行业信息化等五大发展战略体系,推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取得显著进步,实现了考试制度、准则体系、人才培养、监管体系的国际趋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国际执业资质的注册会计师高端人才队伍,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事务所综合服务能力有效提升。2011年,我国业务收入超过亿元的事务所数量达到48家,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本土事务所达到3家,本土事务所收入最高的达到15亿元,与中外合作所平均收入比由2007年的1:7.12发展到2010年的1:2.29,再发展到2011年的1:1.5,事务所做强做大取得显著成效。中注协深入实施新业务领域拓展战略,有效指导了注册会计师从传统鉴证类业务向节能减排等新型鉴证类业务、管理咨询等非鉴证类新业务领域拓展,事务所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事务所跨境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加快海外发展步伐,积极建立跨国跨境的服务网络体系。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有70家会计师事务所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成员机构或联系机构90家。其中,我国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发起的利安达国际会计网络,2011年业务收入位列《国际会计公告》的国际会计网络第20位;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将拥有126年历史的澳大利亚全国性会计师事务所联盟纳入自己的国际网络成员。

开拓了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业务。注册会计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传统审计业务、资本验证的基础上,相继开发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社会责任、节能减排、碳排放等新型鉴证类业务,并为企业实现传统产业更新、低碳经济设计、经营战略调整、并购重组、管理流程再造、成本方案设计等提供咨询服务,并有效支撑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的落实,促进了企业经营方式转变、管理效益的提高。

探索了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的新载体。围绕服务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金融业改革与发展,以及会计服务出口、会计服务外包等,在国家重点经济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培育创建了10个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和3个试点项目,整合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等力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服务了我国企业全球范围资源配置能力。2011年,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业务收入增长超过17%,其中行业非签证类新业务收入增长100%以上,占行业总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的16%迅速提高到27.81%,行业服务客户数量超过350万家,表明注册会计师行业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了行业的跨越发展。

服务能力 还需提升

为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将继续围绕服务国家建设这个主题和诚信建设这条主线,深入实施行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行业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创新为重点,深入实施新业务领域拓展战略。深入分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经济结构调整重点、企业转型升级重点,深入分析各级政府、社会、企业等方方面面专业服务需求,不断拓展注册会计师新型业务,从审计领域向非审计领域拓展,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拓展,加强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建设,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服务。

二是以培养服务专长为重点,全面推进行业人才战略。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重点培养服务于金融保险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并购重组业务、跨国经营业务等高端领域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注册会计师特殊领域、新型业务的服务专长,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对行业提出的新需求。力争到2015年,着力培养350名行业领军人才、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5000名新业务领域复合型业务骨干,注册会计师达到12万人。

三是以加大政策支持和品牌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事务所做强做大战略。推动事务所打造中国品牌,构建全球会计服务网络体系,着力培育10家左右执业网络、服务能力、收入规模和市场影响具有国际水准的本土事务所,提高事务所综合服务、跨境服务能力,为中国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和全球配置资源提供过硬的服务。我们计划在今年出台支持事务所做强做大的扶持政策,从资金、税收、业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实质性扶持。

四是以系统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行业信息化战略。我们将行业信息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在3~5年的时间里,使行业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升行业经济鉴证和管理咨询等服务能力,将行业数字资源转换为经济监督资源、社会诚信资源、智力支持资源,为注册会计师提升服务能力,更好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3篇:服务型经济范文

关键词:山西 服务贸易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92-01

作为一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反映了一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经济阶段。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一国或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是该国(或地区)国民经济实力体现的重要标志之一。提升服务业的竞争水平、加强服务贸易的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和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名列全球第四位,但服务出口额占整个出口总额的比重不及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服务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山西作为内陆省份,服务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山西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总体呈现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受到山西资源型经济特点的影响,山西服务贸易的发展较落后,竞争力水平较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得以充分发挥。近几年来,借助于经济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山西积极探索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途径。为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建立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大力促进服务的“走出去”和“引进来”。2009年,山西的服务贸易额达到了11.5亿美元,同比增长15%。但从规模上来看,依旧偏低,所占全国比重仅为0.4%。与全国、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上比较滞后,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发展不足。从服务贸易部门来看,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旅游、建筑服务业等传统部门,旅游服务业、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居于主要地位。2011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155.3万人次,同比增长19.8%;旅游外汇收入5.7亿美元,同比增长22.1%。全年全省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4.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0亿美元。而涉及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如金融、保险、会计、咨询、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等项目很少,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甚至一度处于空白状态。虽然近年来太原高新区建立了服务外包平台,但由于建设落后一直无法达到服务外包出口基地的要求。服务贸易发展不足与山西服务贸易管理滞后有着很大关系。一直以来,山西对外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缺乏关于服务贸易的一般性法律。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较多的政策性约束,透明度低,缺乏对服务贸易的完善、准确的统计,难以反应出服务业在山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利于决策机构准确制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难以形成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

我国加入WTO以来,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旅游、交通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为山西省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当前又逢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之际,更有利于山西服务贸易向更高层次的提升。山西应积极把握这一契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大力加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升服务贸易竞争水平,以推动山西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全面、有序发展。

首先,要制定科学的产业支持政策,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倾斜。营造公平开放的政策环境,取消各种限制服务业发展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激励服务竞争,引导省内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发展服务贸易。同时,改革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对服务贸易统一协调和综合管理。

其次,要加大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完善财政、信贷等优惠措施。当今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包括金融、会计、保险、咨询等在内的行业迅速发展,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竞争也日趋激烈。山西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稳步发展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密集型服务贸易,包括旅游、劳务输出和建筑服务等。同时应加大培育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包括金融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等。这些部门具有技术和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环保节能等特点,符合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在山西而言,这些部门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可以形成后发优势,能有力的促进山西经济的跳跃式增长。

第三,打造山西服务业的国际品牌。品牌的效应对于企业甚至于对于一个行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代表和反映企业和行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但是,品牌的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依赖于持续的投入、不断的技术创新。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鼓励和支持,有重点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强研发投入、重视品牌建设、掌控关键技术和特色技术,逐步建立和增强在设计咨询、技术转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贸易行业方面的竞争力,为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最后,鼓励企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服务业的转移占有着重要地位。山西应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和配套措施,鼓励省内有实力的企业积极承接全球外包服务项目。引导省内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包括但不限于新设、并购、风投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过程中。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积累国际服务贸易的经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山西国际服务贸易的水平。

此外,省内企业应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已经建成并实施的自贸区的便利,在境外开展服务型投资。通过在当地设立采购、分销、物流、金融、旅游等服务机构,不仅能够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服务,更为重要的是也能够促进服务型企业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裴瑱.顾客满意度及其提高途径[J].企业活力,2004(11)

2.郭燕,黄大志.孙延臣.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及提高顾客忠诚度的途径探讨[J].企业活力,2006(7)

第4篇:服务型经济范文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 国际经济职能 启示

一、经济领域中政府职能的调适

政府职能从统治型向服务型转变的理念,深入人心,是管理观念革命的转折点。目前,服务型政府在政治方面的职能因政治具有特殊性质而表现不明显,但在经济领域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表现突出。

过去,人们认为国家与人权是对立的,人权扩大是对的限制。但在国际社会中,各国的与人权是统一的,没有的独立,也就没有人权的保护。

人权最基本的两种权利就是生命权和经济权。经济权是生命权的保障,确保生命得以延续,为生命权创造条件和更好的环境。经济权与国家是高度一致的,无论在内或在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经济的繁荣有利于政治的强大和稳定。经济的繁荣又依赖于个人的经济权的扩大及经济活动范围的延伸。但是,洛克说了,人仅仅在自然法则下活动,人权和自由是得不到保障的,人的经济权也一样,仅仅依靠市场的自然状态也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因此,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显得格外重要。管理能让市场处于有序的状态,保障公平竞争能力;服务能使经济活动更流畅,拓展经济活动范围和形式,繁荣经济的发展。经济权的扩大促进经济活动领域的扩展,丰富了政府职能的内容。

然而,在经济领域,政府不能过多地干涉经济活动,影响经济权的行使。古典自由主义者提倡自由放任政策,认为政府应该实行不干涉政策,给予个人与企业最大的自由,认为政府存在的目的仅在于保护每个个体的自由。新自由主义则认为政府应该介入经济。经济实际需要的是,政府的宏观干预和微观服务。相比政府的政治职能,经济领域更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活跃多变的经济活动,向四面八方发展,每条线路都需要疏通,一旦一条线路堵死,它的洪流会返回来破坏其他路线而可能造成整体瘫坏,如经济危机。因此,需要政府提供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服务,以便扫除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保证其顺利流畅地发展繁荣。为了防止市场绝对自由发展而使其调控作用失灵,政府必须加强宏观管理,制定好相关法律并保证其有效地实施。

在国际经济领域,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活动个体,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是一个国家天生的本能。在遵守国际经济法的大前提下,各国政府都在挖空心思去扩大本国经济个体的经济权,扩大个体的经济活动范围,扩大国际市场。这就要求各国政府切实有效地行使国际经济职能,为本国人们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努力提高本国经济实体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二、服务型政府的国际经济职能

在国际市场中,各国政府为本国企业提供尽可能的平台参与国际竞争,扩展政府的服务范围和途径,重视企业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的摄取。国际竞争力是衡量一国服务型政府的国际经济职能的标准之一。怎样更好地行使国际经济职能,是服务型政府正要思考的问题。

1.承担和减少风险

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各国不可避免地要分担国际风险。迈克·B·德弗罗克斯(Michael B.Devereux)和格雷戈尔·W·史密斯(Gregor W.Smith)认为,分担国际风险会使收入风险多样化,从而因呈现出风险厌恶而减少储蓄。如果经济增长受外部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那么减少储蓄也就减少了经济的增长。这是他们从经济角度拿竞争状态下的增长率与理想增长率相比较分析而得来的结论。理想状态的市场经济是不需要外界管理的,但是这种理想状态在实践中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率只能在竞争状态下存在。所以国际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且各国正分担着这种风险。为了使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各国的合作显得格外重要,国际组织的建立也就变成不可避免。维护国际公平竞争,合理分担国际风险,比较理想的办法就是各国政府依法管理,竭尽全力服务。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加上国际法的缺陷与不足,是国际风险扩大化的重要原因。

目前,发达国家往往可以将风险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或最不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的不足,国家服务能力和力度的不够,国际风险会严重破坏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表面上看,发达国家成功地转移了风险,事实上,国际市场的正常状态受到破坏,经济整体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也影响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不发达国家因风险过大而采取风险规避,风险规避会影响商品的国际流通,而依靠国际贸易发展经济的发达国家自然会受到冲击。

为了合理地管理国际风险分担,各国政府必须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建立风险分担管理机制。2004年6月国际风险管理理事会(International Risk Governance Council,IRGC)在瑞士政府提议下于日内瓦挂牌成立,旨在为科技评估建立一个国际科学辩论的平台,形成协商机制,对科技发展与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尽管IRGC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关键基础设施(国家信息通讯、国家电网)、食品安全、基因工程、生物和纳米技术等领域,但它只是对这些领域的失效或失控给社会经济带来的风险进行研究,提供信息,并没有对国家怎样分担国际风险作出规定和管理方案,也没有包括传统风险的管理研究。随着国际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服务型政府应该为降低国际风险、合理分担风险建立一个新的国际公约,以保障经济权的流畅行使,使得科技发展为经济权的扩展铺路搭桥。

2.维护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

国际经济秩序与国际政治秩序是不可分离的,国际经济秩序虽然是国际政治秩序的基础,但国际政治秩序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是转折性的。战前那种掠夺式的、弱肉强食的秩序是践踏人权的国际秩序,战后的那种大国推行强权政治,支配国际事务,干涉他国内政,插手地区冲突,建立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等,不是人们想要的国际政治秩序,因此,在这种国际政治秩序下的对弱国进行软掠夺和剥削的国际经济秩序也不是世界人们想要的秩序。而相互尊重经济,充分尊重人们的经济权,各国政府通力合作,促进世界贸易公平交易、公平竞争,以达到双赢互惠的国际经济秩序才是人们真正想要的秩序。

严格遵守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等,是维护正常国际经济秩序的最好办法之一。任意违反践踏国际法的规定,为了本国眼前的利益,毫无顾忌地损害他国利益,是正常秩序的最大的敌人。例如,WTO法,虽然是美国提倡的并承载了美国的贸易政策和理想,但它的存在不仅给发达国家带来贸易利益,而且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经济的发展。由此,美国屡屡违反WTO规则拖沓DSB决议的实施引起其他成员的担忧和指责。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贸易秩序,不能因成员国的故意轻视而崩溃,各国有责任维护它的权威和声望。没有国际法的规范作用,国际贸易及国际经济都不会正常发展,畸形的秩序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提高,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

好的国际经济秩序能促进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全世界人们的福利和生活水平。如果一个政权只想霸权于世界,利用经济实力的强势变相地掠夺他国,控制国际经济走向,那么它所得到的利益是眼前的短期的,因为它违反了基本规律——国家与个体经济权的统一性。任何政权靠侵占人权统治是不会长久的,换句话说,它不是服务型政府,而是强权政府。

3.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符合长远利益的重大课题,既关系世界各国当前的发展进程,又关乎全人类未来的发展。

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大大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国际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使得各国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蝴蝶效应”使得各国不得不关心国际社会的稳定及经济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新的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不断出现,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面临困难;发达国家的淘汰产业的转移,使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资源消耗大幅度增长,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加上包括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阻碍世界经济在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的发展进程。然而,人类的共同目标应该是继续推进各国的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未来留下发展余地。

发达国家应该停止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掠夺,停止将淘汰的高耗费产业转移到非发达国家,因为环境污染的不断扩展不会自动受限于非发达国家,就像空气是流动的一样,无法避免蔓延。高耗费产业消耗的不仅是非发达国家的自然资源,消耗的也是整个地球资源的一部分。不仅如此,许多发展中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外部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发达国家变相的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勒紧了这些国家发展的咽喉。南北差距的拉大,会影响国际环境的稳定。

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跟紧时代的脚步,多学习,多参考,加强与国际接轨。重视科技人才,鼓励企业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列,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国际风险相对而言比较大,那么在行使好国际经济职能的同时更要适应国内经济的发展需求。首先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分担国际风险时,尽量减少国际风险对国内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制度和公共基础设施,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监测预警体系,采取各种抑制国内外市场力量、政治力量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危害①;尽量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风险的承担。除传统风险外,科技发展会带来新型风险,阻碍社会发展与经济进步。发达国家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不惜重金从事研究。我国应受到启发,具有超前意识,对风险管理问题重视起来。

其次,健全国内立法,加强法律实施力度,建立成一个既能与国际法接轨,又能形成国内自我保护系统的法治体系。比如,在修改或创制国内法以保证与WTO法一致的同时,也要重视自我保护系统的建立,运用WTO的有关法规,在绿色标准、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反倾销法、反补贴法、动植物检验、卫生防疫等方面,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自我保护体系②。遵守国际法是维护国际经济正常秩序的需要,所以,作为有较大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保持对国际法的诚意,为建立良好的国际环境作出努力。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中国也不例外。致力于世界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好国内可持续发展工作。中国过去,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惜牺牲地藏,建立能源消耗粗犷型产业,科技的落后,浪费了太多自然资源,当然这也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经济掠夺有关。为了可持续发展,中国应该对外来投资和产业转移进行严格的审核,把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和谐社会发展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对于国内的科技成果,鼓励有利于环境和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科研开发,给这些研发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提高平台,适当限制环境破坏型的科技研发。

总之,国际经济职能是国内经济职能的延伸,中国政府必须走出去多学习,多交流,为建设好服务型政府,更好地行使经济职能积累经验和知识。

注释:

第5篇:服务型经济范文

关键词:“三创”型人才;地方经济;角色分析;解决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三创”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三创”型人才的专业技能比传统人才的专业技能更加全面,并且具有更加专业的技术水平。“三创”主要指的是创新、创业和创造,其人才应具备正确、清晰的发展目标,坚韧的意志力,超强的自信心,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和独立思考等良好品质。

1“三创”型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中的角色分析

1.1“三创”型人才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不断努力,由此可见,人才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根据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物质资源的缺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产生一些影响,但是人才资源的缺乏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毁灭性的影响,因此说明人才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三创”型人才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的重要人才,“三创”型人才具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更加全面,符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三创”型人才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与劳动生产效率成正比,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越高,劳动生产效率就会越高,反之就会降低。“三创”型人才具有创新、创业和创造的优势,相对比普通人才来讲,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具有促进作用,“三创”型人才可以在地方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现状,积极主动的改变生产资料,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而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2)“三创”型人才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内部良性发展。地方经济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地方经济整体的内部结构发展不合理,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地方经济内部结构的发展。而“三创”型人才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内部结构的具体情况,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内部结构的发展中表达自己的专业见解,促使地方经济内部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促进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

1.2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吸引更多“三创”型人才

一般情况下,人才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为了提高自身的发展经常远离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三创”型人才亦是如此[2]。所以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三创”型人才,地方经济稳定发展,可以为“三创”型人才提供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让其能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人才是在生活、学生和工作中不断努力学习奋进的,如果人才对自己没有要求,甘愿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地方工作,满足当前的工作状态,就不能称自己为人才。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三创”型人才提供更多创业、创造和创新的机会,使其在发展中不断的前进。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会为“三创”型人才的付出给予相应的报酬,使其能够与“三创”型人才的付出成正比,从而提高“三创”型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经济发展面临的人才问题

2.1行政壁垒阻碍着人才的正常流动

人才的价值表现方面,主要体现在价值的创造和智力的流通中,静止的知识对社会带不了价值财富,只有使人才在不断的流通和不断的循环,才会形成人才直接信息相互交换,这种交换的过程可以产生灵感,就会有创新,也就能够产生社会效益[3]。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采用的政策性战略都是要保护本地方的人才,地方经济的发展都是要依据最大化利益发展为基础,这样的政策制定,势必会造成地方政府对人才的争夺。地方政府对人才的争夺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说明政府对人才的重视;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是地方政府在使用行政的手段来干预市场对人才的配置,这个已经超越了政府管辖的范围。在有的地区,人才在没有获得本地的居住权时,就无法享受到医疗方面的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享受这些服务和本地居民一样的待遇,有的地区根据人才的不同制定不同政策,这些都增加了人才流动的成本。有些地方政府中为了吸引人才,采用的政策是先引才,再引人的政策,这样的政策和有效配置人才目标是相反的,这种引进来政策是人才进来了,再使用考核的方法确定人才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地方经济发展,人才正常流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在流动过程中要符合好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地方经济发展还需要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和合理流动,消除一些正常制度障碍,使社会资源在地方经济中合理配置。

2.2高级人才缺失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

高级人才指有着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才,这种标准主要有着两个方面,一个是有着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还有一个是最高科学奖获得者。高级的人才的多少可以代表地方经济发展的程度,也可以代表一个地方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在不断的争取高级人才,高级人才的获得可以保证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在引进高级人才方面,需要完善好政策,建设好合理的环境,使用培训和引进的方法获得高级人才。但是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地方还没有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达成共识。每个地区有着发展的特点,高级人才可以助推这种特点的发展,因此在高级人才的缺乏上,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地方就需要认识到高级人才的重要性,使用吸引和培养的方法来获得高级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3“三创”型人才在地方经济发展构建

3.1提高地方经济管理者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人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物质资料比较丰富,但是人才资源相对缺乏,同样会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4]。“三创”型人才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新型人才,地方经济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加强对“三创”型人才的认识,并明白“三创”型人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认识到影响当前地方经济之间的竞争主要原因是“三创”型人才的培养。最后,地方经济的管理人员还应该认识到“三创”型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的人才资源,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地方经济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2以经济发展为导向,推动人才结构调整

以区域经济为导向,使专业人才配置地方经济发展的市场,再运用市场的机制来对专业人才资源进行配置,调整专业人才市场的工作思路。人才市场是个要素市场,要根据市场变化的趋势来确定,人才的分配,使得专业人才尽可能地与工作领域相适配。以实际情况来说,区域应该充分的发挥政府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宏观调控作用,做到优化人才结构,使得人才结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地方经济三者形成一体。对专业人才的引进、教育等加大投入,并且建立专业的领导小组,定期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

3.3三创人才的培养模式结构主要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应该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比较强,而且大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学生知识面广,综合素质较高,动手能力也较强,有着学生非常好学并且对新鲜的事物容易接受;同时大学生还有着较强的创新意识,有着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很强,有着活跃的创新思维。这些对学生在进入到社会工作以后,敢于对旧的模式产生质疑,就会积极开拓新的思路,寻找新的方法,这些就可以推动企业的创新,企业在技术上获得发展,同时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注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4不断发展地区人才资源开放政策

在不发达的地区人才的开发上,主要是受到思想观念滞后的影响,使人口素质不是很高,所以这些地区,就需要在认识上提高,树立新的人才观念[5]。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完成: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使用好媒体的宣传作用,使一些优惠的政策和新的人才观念进入到广大地区,使地方经济中的人群能够观看到外面世界发展情况,加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加强学习观念建设,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引进新技术,吸引新技术,消化新技术,使用新的方法为人才建设创造条件。2)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开发人才资源的认识。充分认识人才资源开发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树立全局观念。3)做好宣传思想,舆论引导工作,形成全社会人人参与人才工作的态势,充分认识人才资源的重要性,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6篇:服务型经济范文

全球市场增长稳定IT业务景气上升

全球IT服务收入仍将持续增长。Gartner指出,全球正在向IT服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07年全球IT服务收入7483亿美元,较06年增长10%。未来四年,全球IT服务收入仍将持续增长,年增长率达到7.3%。

IDC的数据显示,2007年日本IT服务市场规模约为5.07万亿日元,同比增长3.9%。到2012年之前,日本IT服务市场将以年均3.4%的速度继续增长,届时将达到5.98万亿日元的规模。在各项IT服务中,数据中心的利用、企业信息系统外包等领域将保持比较高的增长,市场规模将从2007年的2万亿日元增长到2012年的2.5万亿日元。

一季度全球处理器出货量同比增长25.7%。IDC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处理器出货量同比增长25.7%,营收增长了15.9%。但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一季度出货量却下滑了9.2%。其中,台式机处理器出货量下滑11.9%,移动处理器出货量下滑5.9%,服务器处理器出货量下滑了6%。不过与2007年第一季度相比,这三种处理器的出货量均出现了增长。其中移动处理器涨幅最高,达到了42.8%。

IDC、Gartner调高08年PC销量预期。在NB销售持续增长的背景下,IDC和Gartner两大机构在6月份纷纷调高对今年全球P C发货量的增长预期。IDC预期今年PC销量将比去年同期增长15.2%,达到3.1亿台,而今年3月份的预期为12.8%。Gartner预期今年PC销量将在去年2.64亿台的基础上增长12.5%,高于此前预期的10.9%。此前,SIA对于今年Pc销量增长的预期是10%。推动笔记本电脑强劲增长的原因在于笔记本电脑取代台式机的趋势以及超低价笔记本电脑在发展中国家的热销等。IDC预测,2009年和2010年PC销量的增长幅度将达到两位数;到2012年,将回落到较高的一位数的增长幅度,届时全球PC总销量将超过4.72亿台。

国内软件增速较快

软件增长较快,硬件增长趋缓。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1~5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682.4亿元,同比增长20.3%,比1-4月提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4322.8亿元,同比增长23.6%,比1-4月提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6.7个百分点。1-5月我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504.3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比去年同期高2个百分点,比电子信息制造业高出8.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今年以来,软件产业收入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去年,初步显示了软件产业加速增长的趋势。

软件产业中,软件技术服务增长保持最快,收入474.8亿元,同比增长46.8%,增速比软件全行业高17.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增加到19%,其中软件外包服务收入超过39亿元。软件产品收入875.2亿元,同比增长25%,占软件产业总收入的34.9%;系统集成收入为622.5亿元,同比增长30.1%;嵌入式系统软件和IC设计收入增速相对较低,分别完成收入454.5和77.4亿元,同比增长22.6%和14.7%,分别低于软件全行业增速6.4和14.3个百分点。

1-5月软件出口达41.2亿美元,同比增长45%,增幅比整个软件产业高出16个百分点。其中,嵌入式软件出口超过20亿美元,占软件出口总额约50%,同比增长35.8%。软件外包出口超过3.6亿美元,同比增长68.3%。1-5月,计算机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5773.3亿元,同比增长17.1%,销售收入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例为30.9%。实现工业增加值1056.3亿元,同比增长18.9%。进入08年以来,计算机制造业的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低于整个信息产业的增速。实现利润总额159.8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较上年末继续回落。行业销售利润率为2.67%,比2月份下滑0.15个百分点,仍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1-5月,国内共生产台式机1454万台,同比下降0.79%,今年以来台式机出货持续负增长。生产笔记本电脑4164.3万台,同比增长44.9%,笔记本电脑替代台式机的进程仍在继续。1-5月,国内服务器出货量166.3万部,同比下降43.8%,自3月份以来连续三个月负增长。

微观企业景气调查:二季度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景气度提升。国家统计局1.95万家企业景气状况季度报告显示:二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37.4,略高于一季度的136.2。整体上看,企业景气指数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但较去年同期回落8.6。受制于成本压力和需求不振,大部分行业景气较去年下滑。仅有两个行业同比景气度提升:建筑业(1.80)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40)。

我们策略部在《每日酷图与思考》中对中国VC与PE的投资方向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经历了07年度的下滑之后,08年上半年VC对包括IT、互联网与电信的投资均出现迅速的回暖。2008年二季度,VC投资IT行业占比增长到22%,金额约1.4亿美元左右;从案例个数上看,IT与互联网恢复较快,二季度IT投资案例17例,反映了行业景气的攀升。PE二季度投资IT行业两例,投资金额1.01亿美元,占比4%。

我们认为,VC对行业景气的判断更为长期化,更倾向于进行“面”的投资。而PE较倾向于近期能够上市以谋求退出收益,一般属于短期与“点”的投资。根据这个出发点,我们判断VC认可IT行业的长期景气度。这与我们对于IT行业,尤其是软件与服务业的看法是吻合的。此外,VC与PE还为行业优秀公司的加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渠道,有利于行业景气度的提升和持续。

未来潜力不可小视细分行业表现不一

软件外包:5年增长率35.3%,欧美与高端化市场潜力可期。来自IDC《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2008-2012年预测与分析》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19.7亿美元,同比2006年增长42.4%。IDC预计,到201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9.5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5.3%。其中。2007年日韩市场占据总体市场规模的51.8%,同比增长32.2%;欧美离岸外包业务同比增长60.6%。IDC

预计,未来5年,随着日本离岸服务业务进入稳定发展期,日韩市场增幅将放缓,复合增长率为27.2%;而欧美市场复合增长率达44.7%。到2009年,欧美市场将取代日韩市场成为中国离岸软件外包的主体市场。

尽管美国经济发展趋缓,国内服务商仍然对离岸服务市场的发展保持乐观态度。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服务商正在通过积极拓展服务范围、锁定具备清晰外包战略和外包流程并对外包有合理预期的发包商、创新和改革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努力,以提升竞争力,增加客户粘性,理性拓展业务,应对不断增加的利润压力。

IDC指出,从2007年起,越来越多发包方的目光从印度转向中国,充足的IT人才供给、产品环境的优化、逐渐成熟的服务品牌促使中国离岸软件外包企业在国际资源配置众处于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但整体上超越印度等竞争对手尚需时日。中国离岸软件外包市场的繁荣将通过政府与服务提供商更紧密的合作得以实现。而CCID的《2008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07年中国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了152亿美元,其中ITO市场规模约为90.4亿美元,BPO市场规模约为61.6亿美元。目前,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总数达到3000家,从业人员达到30万。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离岸市场规模达到22.8亿美元。预计2010年,离岸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56亿美元,占产业总体市场规模的20.0%;在岸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224亿美元,占产业总体市场规模的80.0%。

CCID近期还对国内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企业中,BPO业务占比超过70%的企业达9.8%;以IT咨询作为ITO主营业务(占比>50%)的占从事ITO业务企业的1.7%。

管理软件:SaaS逐渐进入主流。为了满足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激烈竞争的中小企业需求,抢占中小企业这一潜力市场,各主流厂商纷纷推出SaaS管理软件。同时,SaaS进入电子政务领域的探讨已经开始,未来或成为政府创新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的方向之一。

7月8日,用友软件通过激活公司已有的伟库网,正式推出基于SaaS模式的新一代在线服务业务,该业务被列为公司的战略培育业务。用友SaaS首发应用包括网上记账平台、网上订货平台、网上客户营销平台以及移动营销平台等四大平台。它的竞争对手金蝶已于5月29日与IBM联合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SaaS的“腾云计划”,该计划致力于打造在线管理软件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规划其“友商网”于2010年成为提供完善的在线管理服务及成熟的电子上网服务平台,聚集1000家企业注册用户。金蝶友商已于7月10日得到了隶属于财政部会计司的中国会计学会评测,从而开创了管理型SaaS在中国企业应用的技术和信息安全标准。我们认为,主流管理软件厂商的介入与管理型SaaS测评的通过,使得SaaS逐渐进入了管理软件的主流。虽然短期内它还无法和传统的成套管理软件抗衡,但未来几年必将迎来快速的发展,仅仅其对客户资源的抢占也是有战略意义的。

CCID的调查显示,投资类因素最能影响中小企业用户选择SaaS。其中,无需自建数据中心、初始投资低的选择率超过70%。我们认为,在目前中小企业支付能力普遍受到预算约束的情况下,SaaS管理软件凭借价格优势,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08年一季度国内中间件市场规模达3.34亿元同比增长44.39%。国内中间件市场08年一季度整体规模达到3.34亿人民币,环比下降30.2%,同比增长44.39%,基本上吻合一季度IT系统实施工作时间短、交付以及回款相对较低的特点。用户需求方面政府及公共事业项目中的中间件需求增长旺盛,高校项目的中间件需求开始逐步显现;电信机构的中间件需求仍然庞大,特别是不少地方电信企业开始开展SaaS业务,对中间件需求有一定刺激,银行的数据集中需求,令其仍然有中间件需求,而一般而言,银行更倾向于选择排名靠前的厂商的中间件产品。从厂商格局上来说,国内中间件市场的厂商格局开始出现变数,虽然IBM、BEA、东方通科技仍然占据整体市场6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Oracle收购BEA后,对市场格局将有一定冲击。

Gartner:中国RFID市场5-7年后进入超大规模应用阶段。Gartner最新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RFID市场的增长率为29%,2008年将增长31%。在亚太地区,2007年RFID的增长率为33%,略高于全球的增长率。Gartner指出,中国市场预计要在5-7年之后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超大规模的RFID应用,而在亚太地区的其他地方,RFID将有一个更长的“成长期”。

易观国际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结论。2007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为45.1亿元,2011年将达到65.3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83%。政府主导是RFID项目在中国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在未来几年之内不会有所改变。国家相继颁布《中国射频识别技术政策白皮书》、《800/900MHz频段试运行规定》等相关政策规定说明了国家对该项技术的重视与支持。

投资评级

第7篇:服务型经济范文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服务营销;4C

随着大众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居民已进入大规模休闲度假旅游消费阶段,旅途中游客希望能以较低价格提供卫生、便捷、舒适的住宿服务;“廉价、卫生、便捷、舒适”是目前游客对住宿的要求,这些要求正是经济型酒店的独特优势,经济型酒店作为新兴的酒店业态,显示出极强的发展前景。

1 经济型酒店的概述

经济型酒店又称为有限服务酒店,于上世纪50年代出现在美国,学术界对经济型酒店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大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型酒店就是一种提供有限服务的酒店业态,即“B&B”形式(“床(Bed)+早餐(Breakfast”)。经济型之所以“经济”是旨在满足基本住宿需求,节省投资成本。所以,我们可以将经济型酒店定义为以大众旅行者和中小商务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客房为核心产品,价格低廉,服务标准,环境舒适,性价比高的现代酒店业态。供给方面,酒店的设施简化,功能集中在住宿上,去除了利用率低的会议、娱乐功能,提供的服务集中于大堂,产品和服务标准化,呈现规模化经营,价格实惠,适应商务差旅和休闲旅游的支付能力;需求方面,经济型酒店虽然房价低,但提供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并不低,满足顾客对于价格适中、环境舒适和便利卫生的需求。相对于高档宾馆的房价,经济型酒店的价格比较适中,一般在人民币300元以下,有些青年旅舍和汽车旅馆甚至更低。经济型酒店的主要的目标群体是一般商务人士、工薪阶层、普通自费旅游者和学生群体等。

2 经济型酒店开展服务营销的必要性分析

随经济的发展,经济型酒店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从目前状况看,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很多经济型酒店定位比较狭窄,实行粗放化经营的模式,忽略了细分市场。随着群体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分化,尤其是行业竞争的逐渐激烈,迫使其必须进行产品创新和市场细分,这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型酒店发展的趋势。对于大部分有住宿需求的消费者来说,酒店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价格,二是体验。可见,经济型酒店的消费者主要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这类消费者不仅关注自己的价格感知,而且关注自己的价值感知,从而促使其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利用每一次购买机会去评估其消费的感知。

从经济型酒店现代的发展水平看,其主要针对的客户群是观光旅游者和商务旅游者,提供的酒店产品都是简单的住宿接待业务,产品同质化严重,目标市场定位不明晰和产品的同质化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现在很多经济型酒店的定位不明晰,他们只是笼统的把旅游观光和中小商务客人作为目标市场,很少有进一步的划分。然而,在经济型酒店非常发达的上海,从经济型酒店的目标群体角度对经济型酒店细分为:汽车旅馆,老年游客酒店,青年旅馆,女性旅游者酒店,公寓式经济酒店,经济型商务酒店等类型。中等城市中的经济型酒店想要找到立足之地,笼统的市场定位和无差异的产品已经不能有效的吸引顾客,尤其是酒店产品的同质化必将是经济型酒店参与市场竞争的致命缺陷,因此,进行差异化定位是经济型酒店必须面对的问题。

3 4C基础上的经济型酒店的服务营销策略

经济型酒店必须将服务的内容与顾客的需求相一致,提供更适合目标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方能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从4C的角度分析,经济型酒店的服务营销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满足顾客的需求,体现顾客价值

作为经济型酒店,都有共同的散客目标消费群体,可以将目标市场分为家庭为单位的工薪阶层,学生、自助背包旅游者。为此,按照目标顾客的年龄、性别、出行目的、支付能力等指标,可以将客源市场进一步细分为很多目标市场,如老年游客市场、青年游客市场、求医者市场、商务游客市场、度假市场、自出游客市场等等。在充分考虑顾客需求和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将产品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提供顾客满意、设计独特的产品,让顾客在享受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到酒店所传递的价值和理念。酒店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可以提升其有形产品的质量,更可以创造出价值。客人对酒店产品质量的评价实质上是对物资产品部分、感官享受部分、心理感受部分的综合评价。

随着酒店竞争的加剧,经济型酒店在采取标准化产品策略的基础上,应根据顾客的特征和自身所处条件,选择适当的差异化产品策略。对于经济型酒店,实现差异化的关键在于创造酒店的独特销售点,让入住者在体验消费中能够感受到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概念化的。

3.2 努力降低顾客成本

基于顾客价值的经济型酒店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应努力降低顾客的入住成本,尽可能全面地搜集顾客对酒店产品价值的评价,满足消费者的“实惠”要求,全面控制酒店的经营成本,在硬件设施配置上摈弃了传统繁华的设施,简约、实用、清新、便利的家具融入客房设计中,注重增添客房的温馨感和实用性。从而为制定顾客可以接受的价格提供客观的依据。同时,酒店在价格制定时要充分考虑顾客的承受能力以及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制定出即能让顾客能够接受又给酒店带来收益的价格策略。

3.3 最大限度的提供优质服务

经济型酒店相对于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而言的星级酒店而言,其服务设施不如高星级酒店齐全,服务项目

比星级酒店要少,但服务质量并必能因此而降低,经济型酒店的最大的特点是价格便宜,但价格便宜并不是降低了服务的档次,而是去除一些不必要的服务项目。使其所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来弥补减少的服务项目,让顾客体会到舒适且人性化的服务,对客人的服务方式更注重于务实,围绕“方便、实用、快捷”开展。如可实施“一站服务”、“目的地服务”等模式。无论是旅游住宿者、商务住宿者还是其它类型的住宿者,顾客享受到便利的交通、多样的饮食娱乐、低成本购物和基本的商务设施等,将极大地提高他们出行的便利性,如高效的接送服务、快捷的订票服务将减少顾客总支出成本提高他们的满意度,进而提升顾客体验价值。

3.4 进行有效的沟通

经济型酒店追求的是“低价格、优服务”的特色服务,这就要求酒店要加强员工的服务技能,提高服务水平,要求员工不但技术娴熟、仪表得体、礼貌友善、善于沟通,而且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使员工感知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就是酒店与客户的沟通过程、强化客人对酒店认同感的过程。比如:对观光旅游的顾客来大多关心的是旅游中的花费与旅游中的所得,他们希望能以有限的旅游花费获得较高的旅游满足,因此,经济型酒店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充分利用“东道主”的优势,安排专门人员免费为顾客提供本地旅游信息的咨询,提供本地导游图、景点介绍、旅游小册子等对客人出行有帮助的资料。酒店也可代其安排导游、购买景点门票、联系旅游车辆。同时,在客人离开时赠送附有酒店信息的的礼品;酒店可以建立顾客资料库收集游客的信息,定期向他们提供旅游信息,加深其对酒店的记忆和感情,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增强客人对酒店的信赖感,使酒店在游客中的享有较好的口碑。另外,酒店的餐厅服务员可以根据游客的特点(比如来自的地区)帮助客人挑选符合客人口味的食品,推荐餐厅特色菜肴,并且保证酒店的入住环境整洁卫生,各种服务设施正常工作,这些对客人在酒店的消费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4 结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经济型酒店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市场竞争的加剧,经济型酒店应该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展开专门的营销活动。以提供具有差异化的服务营销策略作为经济型酒店营销的主要方向正日渐成为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新突破、新起点,同时也是经济型酒店提高行业竞争力,塑造其核心能力的重要内容。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经济型酒店应以服务营销为契机,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伟平.4P与4C在中国经济型酒店营销中的互补应用[J].江苏商论,2010,(7):2931.

第8篇:服务型经济范文

农村经济转型时期的金融需求新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正在经历第二次社会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基础所推动的。中国改革开放前,以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为基础,客观上使农村地区成为一个只能向城市输出工业用原料和城市居民用的粮食,以及提供工业资金原始积累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实体。改革开放,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拉开了中国农村社会第一次转型的序幕,农村居民创办乡镇企业、农村私营经济的产生、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出现等等,均是转型的产物。

正在进行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第二次转型,与第一次转型比较,其模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转型更加深入。这轮转型,在金融需求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

一是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构成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创新要求提高。作物品种的改良、种养业习惯的调整和改变、新的生物技术在农村传统种养业领域的推广运用,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使主要针对农户、农村微小企业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面临新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三是农业产业化,农村产业链、价值链的培育和由此产生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传统服务方式难以满足的。

四是农村新型加工企业、休闲农业企业、观光农业企业、市民农园企业等的发展,使农村金融机构必须面对全新的业务领域。

五是农村劳动力工商业领域就业的增加、流动性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的兼业化,对金融机构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提出了创新的需求。

六是农民组织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的多样性与其发育成熟度的多层次性,对创新性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有了需求。

七是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资的长期性、低回报性,使农村金融机构面临新挑战。

县域金融供给不能适应农村经济转型的需求

农村经济转型,实际上是县域经济的转型。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国家政权组织得以稳固的基石。这无论是从县及县以下所拥有的人口规模和地域规模来看,还是从国民经济的部门构成以及其所具有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总体规模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与农村经济转型的金融需求比较,县域农村金融供给机制发展严重滞后。

县域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不能适应农村金融需求转型的要求

一是传统农区和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密度较低,农户和微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较少。据银监会统计,2010年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域服务网点已达到13万家左右,虽然已约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2/3,但是,全国还有2312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

在较多县域,尽管存在许多金融机构种类,可能既存在四大国有银行,也存在农业发展银行,还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甚至可能还有其他金融机构,但是,真正接近农户、微小企业,在乡镇的业务网点数量却并不多。据笔者2010年5月中旬在相关省市的调研,当时在某市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外,还有一家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从网点布局而言,四大国有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营业网点都设在市区,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乡镇设有营业网点,小额贷款公司的机构网点设置在村里。而在这些机构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根本不对农户和微小企业发放贷款,农业银行虽然针对部分农户发放了“惠农卡”,但是,真正获得农业银行授信并得到贷款的农户却较少。针对农户、微小企业放款者仅有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因为小额信贷需求较大,市场空间较大,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虽然是同质的,但是,卖方市场主导特征较突出,基本没有竞争。

二是大型商业银行主导县域存贷款市场,中小银行的存贷款市场份额较低,但是,县域经济活动主体主要是农户、微小企业,更多的是小额信贷需求,需要的是中小银行的近距离服务,而能够提供这种近距离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有限。

其主要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结构性市场退出和中小金融机构、民营金融的市场进入不相匹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真正走上商业化道路后,追求效益的冲动、国际标准的实行和到海外上市的准备使它们大规模收缩战线,实行“大银行、大城市、大行业”发展战略,逐步从县级市场退出,大量压缩基层经营机构。相比之下,市场进入机制严重滞后,尽管2006年底以来,在银监会准入新政的推动下逐步产生了一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9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349家,贷款公司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7家),另已批准筹建114家,私人投资的小额贷款公司也达到2700家左右。但是总体数量仍然有限,其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虽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扎根县域经济,83.9%的信贷资金投向了“三农”和中小企业,但小企业贷款余额仅303亿元,农户贷款余额仅203亿元,市场份额和机构数量比重过低而且较多的新型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存在困难。2010年底,中国金融资产格局中,农村金融机构仅占11.3%。中小金融机构是民营企业和居民融资的主要渠道,在支持县域经济建设,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城乡居民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县域民营经济和小企业金融支持失去主渠道,这也是民间借贷活跃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县域金融却出现萎缩状态,县域经济发展资金动力不足

一是县域资金流出严重。较多传统农区和欠发达地区县域,资金总量严重不足,但是,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较低,引起县域资金严重外流,这种现象甚至在全国普遍存在。即使在县域存贷比较高的县域,也存在一些机构抽走资金的现象。据笔者2010年5月中旬在相关省市的调研,2010年3月末,某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7.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52.2亿元,市域存贷比为90.7%,存贷比较高,但是,邮政储蓄银行和工商银行在当地吸收的存款用于当地的部分仍然较少,存贷比分别仅为6.5%、26.7%。

二是较多传统农区和欠发达县域内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基本没有放款权利,它们在1997年以后对县域内经济主体的贷款增加很少。

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的放款主要是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国债配套资金和生态建设的贷款等大型项目,而对迫切需要提供金融服务的农业生产和中小型工商业活动却处于全面紧缩的状态。

县域信贷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户和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信贷供给不足

银监会数据显示,2010年底,县域贷款余额12.3万亿元,在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占比在25%左右;全国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11.7万亿元,约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2%,其中农户贷款余额2.6万亿元,约占涉农贷款余额23%。据调查,县域小企业贷款满足率不到30%。据重庆市对县域小企业的调查分析,70%以上的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原因,资金缺口在50%左右,在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约占20%;浙江省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单笔规模在500万元以下的贷款只占贷款总量的3.6%。

经历了30余年的改革开放,多数的县域经济已经脱离了仅仅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随着中小企业的崛起,非农产业的发展已日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无论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及乡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都日益依赖于非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从现实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来看,中小企业作为县域经济中非农产业发展的主体从而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不足,将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

推进县域金融服务的机制不健全,某些措施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础

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各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因地制宜,采取标准化网点与简易便民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新增机构网点,广泛布设POS机和ATM机,实行流动或定时定点服务,有效扩展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使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服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是,这种局面的实现,不是建立在自我的财务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之上的,要么是严重依赖于补贴,要么是建立在金融机构亏损基础之上的,这些金融服务缺乏内在的自我发展的机制,较多方面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能力。

创新和完善县域金融服务的路径

根据县域经济和金融的特点,以及县域金融结构存在的问题,创新和完善县域金融服务,应该从优化县域金融组织结构和创新县域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两个角度来实现。

优化县域金融组织结构,就是要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构建多层次的竞争性金融组织体系

要建立一个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证券、租赁、保险、担保、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等在内的多元化金融组织机构网络。在这一点上,需要进一步落实银监会2006年底以来的金融市场准入新政,落实银监会制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在县域范围内组建更多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实现一县多个新型金融机构,甚至是一个乡镇多个新型金融机构。并注意建立能够满足小型金融机构进入货币市场融资、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股权融资、审计监督、IT服务等方面需求的机制。

完善和整合现有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功能

对县域范围内的金融组织资源进行整合。一是整合国有商业银行在基层的分支机构;二是应在完善农发行政策性银行功能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其业务范围。

整合农村信用社资源,创新农村信用社制度

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求,坚持为“三农”服务宗旨不动摇,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改变,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实际上就是股份制现代金融企业,但是,笔者认为,在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的问题上,应该避免东中西部“一刀切”现象,充分考虑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在坚持稳定县域的总体原则下,可以推行多县基础上或是多地市基础上的跨区域联社,或是跨县市、跨地市的区域性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实行一县多行(社)、一省多行(社),避免 “半工农中建化”,以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强化,提高效率。

调动农村自发金融互助,走向金融自治

在农村领域内,需求催生的基于成员、社区的金融创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主要的就是社区合作金融,并且是以市场主体形式诞生的,预算约束硬化,自我承担经营失败的风险,有利于降低金融制度供给的成本和政府的负担。

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一是要针对农户、微小企业提供小额信贷;在这方面,大小金融机构均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大型金融机构发展小额信贷的路径包括投资设立专业性小额贷款部门,逐步实现客户群体下移,针对那些小额贷款机构批发贷款和提供技术支持,改变服务手段和方式等等。例如建立村镇银行、农业银行发行的“惠农卡”等,就是这方面的创新。发展利用社区信任、人际信任、人脉信任关系的不需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银(社)团贷款。

二是通过构建各类信用共同体,将农户、微小企业的个体信用转化为群体信用,化解缺乏抵押担保的农户、微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探索“银行(社)+企业+农户+合作社(协会)+保险+担保”信贷合作服务模式。

三是针对农村转型,创新性地开展新的产品服务,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少、服务方式单一、业务功能不足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矛盾。支持农户和农村小企业信贷,把农民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通过立法形式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制度

第9篇:服务型经济范文

关键词:经济转型;观念;社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作为国家开放大学的基层电大应转变教育观念,准确定位,主动投身社会实践,突出社会服务职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撑,实现自身与地方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不断提高学科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适应社会经济转型要求 实现专业设计观念更新

作为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承担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电视大学,担负着为当地各类经济实体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机会,为当地经济建设进行安全生产、金蓝领、特种行业培训和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等三个目标,承担着为当地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重任,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经济社会要求,实现观念的更新。例如,文登市的工业,2011年纳税过千万元企业有39家,其中过亿元企业3家,拥有5家上市公司。近年来,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培育了中航黑豹、天润曲轴等国际知名品牌,“三区”(南海新区、经济开发区、城市文化商务区)建设已具规模。文化、旅游、养生三大朝阳产业取得突破,60多个服务业大项目已开工建设,被评为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中国优秀温泉度假旅游城市。文登电大适时根据经济转型的要求,实行观念的更新,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更大的贡献。

二、 建立校企、校校合作,为专业设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扩大和积聚地方高校发展的资源和空间,也是电大开展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落脚点,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增强市场意识,按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办事,要讲成本核算,注意投入和产出,讲合作“双赢”或“多赢”。在开展校企合作方面,建立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合作双赢机制。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学校应鼓励师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参与企业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有偿的技术服务,以提高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进而改变各学科专业纸上谈兵搞科研的现状。例如文登电大先后与韩国光州大学、日本城西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文登天润曲轴、中航黑豹、艺利达、威力工具的知名高校、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真正实现了电大教育要上水平,必须实现办学思想和理念的突破,注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做到了社会和企业更好地结合。全方位地培养适用型、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同时,他们不断强化内涵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双提升。文登电大自2005年以来,共为全市骨干企业输送毕业生4000多人。

三、 依据当地市场要求,构建合理专业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人才劳务市场需求开始出现明显变化,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引进生产的过程中,又带来职业岗位和职业内涵的较大变化,这些变化对电大教育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与此同时,日渐升温的高校扩招也对电大远程教育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电大教育要积极应对,以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模式等为先导,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大教育提出的要求。

通过新的市场调查和职业分析,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不仅需要大量的研究型、工程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电大教育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问题是我们该怎样调整思路,即: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劳务市场的变化,面向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合理的专业体系,保持优势,拓展改造老专业,开发新专业。

首先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内涵的变化,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增加适应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要求的教学内容。通过市场调查、职业分析、教学分析、课程开发等过程,针对一个职业岗位群,以从事职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为依据,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其次电视教育也在拓展专业服务面上很下工夫,如可以将计算机技术与文秘专业整合,金融证卷与传统的会计统计课程整合,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引入计算机设计软件应用的内容,开发出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