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服务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服务业发展规划

第1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信息共享

1引言

运用市场手段为城市规划行业提供知识产品、信息咨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等专业服务企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一门相对独立的服务门类——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从当前来看,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既是城市规划行业的分支业务,也是信息服务业或者出版行业的分支业务;从其运作方式来看,其更多具备的是信息服务业和出版行业的一般运作特征,而就其承载的内容来看,则主要是城市规划的相关信息和服务。在城市规划行业管理工作或信息产业中独立划分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对于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发展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意义

2.1有利于更高效、更合理地配置城市规划信息资源

独立界定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行业内部的相互交流,通过各业务环节的相互衔接,可以充分运用各方的资源,实现分工合作的效益。例如城市规划平面出版媒体,可以通过其传统的、权威性的渠道,在大量的信息中筛算出更有价值的城市规划知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机构,则可协助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建立与其他管理部门、设计机构、城市规划电子出版机构等部门的互动平台,提高信息供需双方交流的便捷度和速度。因此,独立划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供需双方的相互结合,提高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

2.2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如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培育,一批原来从属于城市规划行业或者信息服务业、出版业的人才和队伍得到整合,提高其服务于城市规划信息工作的专业水平。例如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业务环节既需要熟知城市规划管理业务的人才,也需要系统建设人才,在当前这两方面的人才和队伍绝大多数是相互分离的,而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业务需求的扩张,这种专业分离的人才和队伍将会在业务合作过程中整合为专门的人才和队伍,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2.3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促进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的发展,主要依托市场主体来实现。就全国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制定标准和工作交流等主要依托政府部门组织。而在城市规划信息市场发育成熟以后,一些企业将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构建起更具操作性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企业间也将根据业务需求组织不同层面的交流,无需政府部门出面组织。此时,官方或半官方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机构,则主要是依托企业进行产品或服务标准的制定和推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就各城市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主要依托政府部门推进,存在各自为政、资源利用效率低、重复建设等问题。而在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发展壮大以后,通过采购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也将从繁琐的技术业务中摆脱出来,转向宏观层面的指导。

3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3.1信息(知识)逐渐成为规划设计行业竞争的重要砝码

随着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设计部门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业务所需的各方面信息和知识,成了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筹码。在这种背景下,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将越来越多,这将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规模化的需求。

3.2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化将促进政府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服务需求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城市规划信息化,多数大城市已经开展办公自动化、档案数字化、电子辅助报建等系统的建设。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的城建信息化工作尚未得到理想的推进。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入,每个城市都建立起完备的城建信息系统将成为必然,这将为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等服务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3.3部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己积累业务经验与市场运作经验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在实践过程中,已积累丰富的业务经验和市场运作经验。如1999年成立的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就是依托广州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的部分职工为主体,以自动化中心原有的成果为基础,面向市场提供城市规划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发和服务,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业务领域涉及规划、环保、测绘、商业布点、人口统计等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对象已经达到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的几十个城市[1]。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系列数据库的运行商,也开展了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并制定了产品和服务标准。这些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也可以为其他同类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4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深化对城市规划信息价值的认识

城市规划信息的持有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编制的质量、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城市建设的水平。而目前,有一些政府部门和规划设计企业认为专门开展信息工作是一项负担,将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认为是一种浪费行为。这种观念不仅不利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市场拓展,更不利于政府部门与时俱进、科学决策,不利于设计部门把握时代设计理念、提供高水平的设计产品。为此,需要行业的信息管理部门、社团组织积极宣传及依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宣传城市规划信息的价值和作用,改变部分机构和个人的不正确认识。

4.2及时开展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工作

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是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相对统一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交换平台标准,交易双方就难以达成交易或者交易成本很高。因此,在互联的环境中,只有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做到总体规划、统一标准,才能发挥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各个节点的互动性,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实现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良胜发展。

4.3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的城市规划信息大部分为政府部门持有,而目前这些信息的共享程度普遍不高,另外不少城建档案馆(室)的信息化工作尚未起步或正在起步,信息质量不高。因此,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需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政府信息部门应当积极对所贮存的规划信息进行深加工,并以一定的补偿方式提供给城市规划服务企业。

例如城建档案馆中的一些优秀设计作品和历史照片,如果通过有偿使用机制提供给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再由他们加工、之后转售给设计部门,则可作为某些历史建筑复原重建的依据。

4.4调整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职能

目前,不少城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数字化等工作;有些规划设计单位也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信息资料库,向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向发展。这种内设机构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对于提高办公效率、促进内部信息共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对外的信息共享仍普遍处在较低的水平。随着城市规划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规模化,事业型城市规划信息机构也需要重新定位,以适应信息市场化的需要。目前,这些内设的城市规划信息机构,可向以下方向调整工作职能:主动提供有偿的对外信息共享职能;注入市场因素,推进其向企业转型;部分城市规划信息管理部门可剥离具体的技术业务。

4.5培养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工作所需的专门人才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业务分析、系统设计、编程、数据采集和输入、系统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中有些业务环节是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来完成的,但业务和系统管理等环节的人员却是不可或缺的。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人才缺乏的弊端也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建议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或者城市规划专业中设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课程或专门成立分支学科,培养专门的人才,并鼓励和支持一些机构依托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业务培训,如支持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开展面向全国各地的业务拓展和培训工作等。

4.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培育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服务、自律和维权的作用。在当前可主要开展如下工作:在推行城建行业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资质认证,让有水平、有能力的企业参与信息化的各项工作;通过企业实力、业绩等评比,培育城市规信息行业的知名企业和服务队伍,让他们成为城市规划信息行业发展的先行军;为城市规划信息企业协调价格、开展合作,甚至战略并购等提供平台和仲裁;为信息企业和政府、非政府用户等供需各方的合作提供交流平台;以运作相对成熟的机构为依托,制定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标准;研究城市规划信息和服务的价格机制,协助物价部门维护行业价格秩序;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共同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对策和措施。

5结语

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门类,其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并具备了发展的基本市场条件。政府有关部门与行业协会等机构应在信息资源供给、人才培养、标准建设、价格机制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从而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1]参见: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引(试行)(GDPG--006)[Z].2004:P56

参考文献

[1]雷翔,欧阳东.关于我国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6,(5).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政策与信息管理研究报告[R].2001.

第2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全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工作重心,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农业生产,大力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五年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4.74亿元增长到300.8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从43.17亿元增长到79.08亿元;林业总产值从1.87亿元减少到0.87亿元;牧业总产值从28.69亿元增长到53.02亿元;渔业总产值从128.80亿元增长到162.8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从2.22亿元增长到5.06亿元。农村第三产业总收入从257.91亿元增加到396.84亿元。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省级以上龙头企数量从全省中游偏下水平跃居全省前五位。5年来,全市共争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财政贷款贴息6000多万元;从年起,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上档升级。通过扶持,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由144家发展到302家,企业资产总额由205.48亿元增长到553.21亿元,固定资产由117.34增长到260.79亿元,销售总收入由296.38亿元增长到654.68亿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68家发展到120家,10亿元以上的由5家发展到12家。新增部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2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36家,其中部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家、50家。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推动、典型带动、服务促动等方法措施,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从年起,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中央、省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500多万元,对一批规模大、运作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奖励扶持。20个合作社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荣成花山果蔬合作社被确定为全省8个部级示范社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由55家发展到968家,注册资金达到2.8亿元,入社成员3万多户,辐射带动农户10万户。

(二)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大幅提升。市及市区全部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队伍,设置了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办公室,所有农业镇全部设立了农安办,2600多个村设置了监督员。1332家农资生产经营单位、所有“三品”认证基地及各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全部被纳入监管范围。市及三市分别建立了质检中心,形成了以市级检测平台为龙头,以县级检测中心为主体,以市场、企业检测室为补充的质量检测体系。建立了新型农资配送体系,设立农资配送中心76处,实行市区专营、镇级配送、村级直供的农资经营模式,杜绝了市场上的违禁农资。出台了《市农产品质量认证奖励办法》,累计发放奖励资金1085万元。全市新建标准化基地90多万亩,累计达到130万亩;新增认证“三品”811个,是之前历年认证数量的8倍,总数达到933个;野生刺参、大花生等17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注册和登记。农产品质量自检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省厅历次抽检的合格率始终居全省前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65件,其中著名商标25件,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名牌产品35个。

(三)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示范推广成果丰硕。全市共取得农业科研成果9项,其中市科技攻关奖2项,市科学技术奖7奖;获省农牧渔丰收奖4项。市农科院承担“无花果抗寒优质丰产集约化栽培技术体系研发”科研课题,年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无花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集成示范与推广”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年度国家星火计划。建立了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实验站、种质资源库、无花果和草莓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等一批良种选育平台,每年引进、试验花生、玉米新品种上百个。引进的“秦优8号”油菜品种年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油菜品种;选育出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威玉308于年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入选省年中央财政玉米良种补贴项目推介品种名录;引进筛选出高附加值加工专用型甘薯新品种6个,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3000亩,带动全市年甘薯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联合科技、财政等部门,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科技行动计划,重点示范推广农作物良种良法配套生产技术、果品优质套袋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控缓释肥技术、EM菌土壤改良技术等十项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增直接经济效益16.8亿元。

(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争取国家、省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资金4247.8万元,市及市区配套3623.6万元,推动全市农村沼气快速发展。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万户,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由0.6%提高到31%;新建小型沼气工程29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12处;创建村级沼气服务网点209个,配备沼气出料机80辆,服务范围基本覆盖所有建池农户;建设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示范基地10处。全市沼气池年可消化利用畜禽粪便80余万吨,产生沼肥近2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05万吨、二氧化硫610吨,年节支增收6580万元。累计投资1.1亿元,在午极、下初、泽头、大水泊、宋村、大疃、桥头等20多个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20.5万亩,项目区农户平均年增收400元。所辖市区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覆盖,累计在2000多个村推广测土施肥面积400万亩,惠及40万农户。项目区肥料利用率提高3%—5%,累计减少化肥折纯使用量1万吨,为农民节支增收近亿元。

(五)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数量发展到到555个,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园区有5个,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达到8800多人,年接待游客数量为66.1万人次左右,年营业收入达9400多万元。其中:农业科技示范园11个,从业人员310人,年接待游客1.6万人次,年营业收入2060万元;农业观光采摘园100个,从业人员7000多人,年接待游客27.4万人次,年营业收入2700多万元;休闲农庄9个,从业人员150多人,年接待游客12.4万人次,年营业收入3310万元;农家乐(渔家乐)接待点400多个,从业人员1300多人,年接待游客24.4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200多万元;农活参与体验园1个,从业人数20人,年接待游客3000人,年营业收入70万元。

(六)农民科技培训深入开展。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民34049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2099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1950人。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农民技术辅导员6600名,带动示范农户4万户,培训农民约22万人次。年,在文登市组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与改革建设示范县项目,围绕小麦、玉米、花生、果树和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建立了10处科技试验基地,筛选100名农业技术人员和1000个科技示范户,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指导,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

(七)农村商贸流通业持续繁荣。“十一五”期间,全市商贸流通行业用于农村商业设施投入的资金总额达27.2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额的6.5倍,年均递增40%以上。全市建设改造专业化配送中心9处,累计新建、改造各类“农家店”2200多处,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及70%以上行政村,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基本建立,农村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到年底,全市农村可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6.5%,呈现出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档次不断提升的良好势头。各承办企业以配送中心为纽带,依托庞大的销售网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8家主要超市公司共对接基地3万亩。“农超对接”既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物流损耗,保证了消费安全,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八)农村供销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年,全市供销系统完成销售(营业)收入40.3亿元,实现利润4528万元,分别比年增长50.7%和37.8%;所有者权益由2006年初的4.3亿元增加到5.9亿元;上缴国家税费总额由2006年的3739万元增加到4376万元,五年累计达2.4亿元。日用品连锁超市从年的39个发展到100个,覆盖全市所有镇域,并向村庄社区延伸;文登长江汇泉超市有限公司、荣成和乳山农资公司成为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依托企业;新建了占地49亩的荣成农资配送中心,改造了乳山农资配送中心,新上了乳山农资技术服务中心,新成立了广丰园农资有限公司;全系统农资农家店整合到550多个,年农资经营额达5.3亿元,化肥联采直供开始启动。拥有再生资源和旧货交易市场5处,回收网点发展到210多处,年废旧物资回收额2.8亿元。成立了市县两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供销社领办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由29个增加到109个,涉农专业协会达到20个,10个专业合作社被纳入全国总社“千社千品富民工程”。发展了滕家镇孔家等41个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二、“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环境和展望

总体来看,我市农村服务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受区位、资源、环境、文化、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地服务业发展差异较大。城郊镇、村以房屋租赁、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旅游业为主,经济效益较好。偏远镇则以批发零售贸易业为主,经济规模和效益相对要差一些。

二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我市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存在档次不高、效率低下、小而散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现有农村服务业以传统的第三产业为主,新兴行业如科技服务、教育培训、休闲观光、信息服务等发展的能力较低。服务业经营方式大多以单家独户的农户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有实力的农村服务企业少,缺乏竞争力。

三是产业发展重点未突破。旅游业是当前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但从全市来看,除景区、樱桃采摘节等个别的景区和活动外,农村、农业休闲游、体验游的规模还比较小,吸收游客数量有限,旺季、淡季的差别较大,还未真正形成规模效应。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很多有利条件:国家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市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三农”调整和倾斜的力度逐年加大,公共财政越来越多地惠及农村,政府支农强农力度空前加大;经过建市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全市基本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为农村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市委、市政府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两区”发展规划,为农村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客观需求;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步伐加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生产成本快速上涨,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促进了生产要素从一二产向三产的转移。同时,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不确定因素逐年增多;农村“散”而“小”,不利于服务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土地流转进展不快,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受到制约;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农村科技人才日渐匮乏;农民收入的不平衡性突出,农民与城镇居民、沿海与内陆地区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

三、“十二五”期间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将发展农村服务业作为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以人为本、普惠公平,进一步完善覆盖农村、功能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促进农村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规划布局,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农村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坚持创新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发达地区和国外的先进经验、技术和管理方式,大力提高我是农村服务业竞争力,实现全市农村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发展农村服务业首先应以市场为主导,强化基础建设。在投资上,主要靠吸引民间资本和市场化运作,政府则要抓好公共服务和平台建设,创造宽松环境;要围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来发展配套服务业,促进农村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增效;在招商引资上,政府的职能是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不能再担当主角,应当走“以商招商”的路子;政府要积极优化发展环境,打破城乡壁垒,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要加强农村人才引进工作,积极引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网络技术等适用人才,建立起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用人机制。

2.因地制宜、城乡统筹。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配置服务资源。要将农村服务业纳入各级政府制定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大财政对于农村公共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的支持强度,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尤其注意要结合农村城镇建设规划和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制定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吸引城市服务业对口支持农村服务业,扩展城市服务业在农村的市场和网点。要统筹城乡服务业资源配置,积极组织和鼓励人才、资金、信息服务行业向基层、农村倾斜发展,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能共同分享科技、市场和信息资源。

3.龙头驱动、合作社带动。要强化基础性、生产型服务行业的建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目前,农业龙头企业是农村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主要集聚主体,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链条,带动了一批依托龙头企业服务组织的发展,推动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提升了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生产要素比较分散,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带动社员,很好地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后农民“单干”这个问题,将“统、分”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大市场和小农户搭建起桥梁和纽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和市场化水平。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促其快速发展。

4.科学规划、适度超前。要使农村服务业得到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进行科学规划。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随着“以工带农、以城促乡”进程的加快,随着我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小城镇将成为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规模化、市场化集散地。要加强小城镇教育、医疗、交通、供水、供电、金融、商业、饮食、广播电视、文化娱乐、以及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的优化布局,构建起以小城镇为基础平台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体系。要着眼于农村服务业的长远发展,适当超前,预留发展空间。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推进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递增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农村服务业总收入年平均增长10%,农、林、牧、渔服务业业增加值比“十一五”翻一番,达到10亿元以上。

(二)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实现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发挥龙头企业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上档升级。到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400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0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数量达到160家,部级、省级龙头企业总量占符合条件企业的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数20%以上,全市80%以上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生产体系中。

(三)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介服务,重点围绕水果、蔬菜、农机和特色种养殖业,采取农民自办、经济技术部门牵头办、农民与农业企业联办等多种方式,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科技服务组织等中介服务组织,给农户提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销售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主体作用。到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1200家,成员达到6万户,带动农户20万户。其中,供销系统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50家左右,成员发展到5万个以上。

(四)加大品牌农业工作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积极开展种子统供、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生产体系建设和农产品检测与认证、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资配送和农药可追溯管理体制,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会展工作,着力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推进农产品认证工作再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00个,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万亩,登记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0个,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数量有较大增长。

(五)提高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质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到年,全市农村户用沼气达到6万户、小型沼气工程达到400处、大型沼气工程达到20处,沼气使用户占适宜农户的37%以上。沼气建设的重点由数量扩张重点转向沼气维护和服务,沼气专业服务组织建设和技术人员基本实现主要沼气镇、村全覆盖,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效率。

(六)积极发展农村休闲旅游。将农村旅游业作为农村服务的的重点,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化,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旅游景点。以区域农业优势打造4条休闲采摘观光带,即环荣文乳草莓采摘观光带、文登市葛家镇界石镇樱桃采摘观光带、乳山市茶园观光带和经区无花果采摘观光带。以区域旅游资源带动5片农家乐(渔家乐)集中区,即环翠区滨海农家乐(渔家乐)区、成山头农家乐(渔家乐)区、石岛农家乐(渔家乐)区、农家乐区和山农家乐(渔家乐)区。以龙头企业为主投资发展多种模式休闲观光园区,例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花卉种植园、高档次休闲农庄和农活参与体验园等。到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达到2000个,其中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化园区达到20个;年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

(七)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新建、改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完成市蔬菜批发市场迁建工作、家家悦温泉配送中心和百货大楼初村综合配送中心建设等农产品物流项目,发展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切实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丰富农村居民消费。到年,全市专业化配送中心建设总数达到10处,“农家店”累计发展达到4000家,覆盖95%以上的行政自然村。全市供销系统新建改造30处日用品连锁超市,再生资源固定回收网点发展到300处以上,规划建设改造15处以上镇域商贸服务中心,至少新增商业设施面积3万平方米,2/3以上的基层社陈旧设施得到彻底改造。规划建设荣成市滕家镇孔家社区服务中心二期工程等20处重点社区服务中心,总数发展到60处,化肥、农药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左右,直供比例达到80%以上。

四、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的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加强对农村服务业的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调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宣传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对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市政府确定牵头部门,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尽心尽责提供优质服务。各镇(街道)建立由主要领导召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发展农村服务业联席制度,协调落实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制约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二是科学规划。以全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纲要为指导,各市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需求,开展农村服务业资源调查,立足实际、科学论证、因地制宜地编制区域农村服务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近期以扩大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为主,中期以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为主,远期以实现城乡服务业一体化为主。

三是政策扶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完善和细化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放宽服务业领域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私营、个体、外资和社会力量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多种形式投资兴办农村服务业,鼓励企业以名牌、名店为龙头,通过合资、联合、并购等方式,参与农村连锁网点、配送中心的建设,实现农村服务业发展机制上的根本转变;制定优惠政策,对于从事农村服务业的,在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享受与城市服务业企业同等或更加优惠的待遇。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

第3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地方特色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社区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200亿元,占全省GDP的54%;从业人员总数达到440万人。到2015年,实现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平台、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村(居)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城市社区用房满足工作服务要求,村级社区服务中心达到15000个以上。

教 育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建成浙江教育计算机网、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浙江省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浙江开放大学;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中职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生师比达到16:1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和培训能力达到1∶1,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达到70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左右和10%左右。

社会民生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住房保障方面。到2015年,全省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550万平方米、76万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家庭16万户。

房地产业方面。开发投资:到2015年达到4050亿元,五年总额达到18000亿元;市场供应:“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6亿平方米;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新创建部级住宅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10个以上,20个以上住宅小区通过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

房地产服务业方面。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物业服务到2015年平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房地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全国性物业服务企业1-3家。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达到80%以上;2、健全两个体系;3、依法维护权益;4、优化社会环境。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率达到75%以上。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孕产妇死亡率稳定控制在10/10万以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孕产妇死亡中因产科出血死亡比例控制在30%以下;3、以县(市、区)为单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稳定在93%以上;5、妇科常见病检查率达到80%以上;6、生殖健康和优生知识宣传普及率达到80% 以上;7、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0%以上;8、孕前优生检测率达到70%以上。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3、幼儿体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4、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5%以上;5、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 96%以上,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服务业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使浙江成为全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省和国际化发展的先行省,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15%以上;网络零售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B2B、C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全球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总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培育2-3家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和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络零售企业;推动5-10家电子商务企业上市,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及配套服务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一批龙头骨干工商企业建成自主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云计算和移动商务等技术创新快速推进,培育1-2家部级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建成覆盖全省地级市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1.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16%左右。

2015年全省工业品产销率保持在97.5%以上,品牌营销逐步推进,生产企业新设品牌连锁网点2万个,新增运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10万家,培育有产业依托的省内重点展会20个,培育交易额超100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15家,30个城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水泥散装率达80%。

全省性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以上网点达300家,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达50条。

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70%。培育营业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50家,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批市场75家,营业额超亿元的农资企业15家,农村现代居民消费、农产品流通和农资供应网络逐步形成。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直接经济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达到50亿美元,在岸外包执行额达到150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占执行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有所增加,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高。

社会民生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年均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突破3万人。

企业发展指标:2015年全省形成1-2家万人以上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和发展50家千人以上企业,培育30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达到4500亿元左右(按2010年价格计算),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对于GDP的比率明显下降。

其 他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16项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开展4个方向的水利基础研究、开展7个领域的面上应用性研究、建设和完善8个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广应用50项左右各类先进适用水利技术和产品、建设20个地方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创建10个左右水利科技创新团队等主要任务。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到2015年,取得核安全许可证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取得核电合格供应商资格的企业达到200家左右;初步建立具有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筑安装等功能的核电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全省实现核电关联服务产值400亿元左右;培育龙头骨干制造企业5家左右,全省实现核电设备销售产值200亿元以上,带动关联设备制造企业销售产值2000亿元左右。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力争到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比2010年实现翻番;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研发人员 40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000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万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万亿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 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率先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基本形成充满活力的转型升级机制;2、基本形成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制;3、基本形成繁荣活跃的文化发展机制;4、基本形成绿色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5、基本形成依法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文 化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2%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40%以上;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45%以上。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文化服务业总产出、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服务业年均增长20%,2015年实现增加值900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一半以上。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

教 育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建成浙江教育计算机网、浙江省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浙江省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浙江省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浙江开放大学;教育信息资源极大丰富,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中职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5000元以上;生均校舍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生师比达到16:1左右,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中职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的比例达到85%以上。培养和培训能力达到1∶1,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培训年均规模达到70万人次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分别达到30%左右和10%左右。

社会民生

《浙江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城镇住房保障方面。到2015年,全省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550万平方米、76万套,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家庭16万户。

房地产业方面。开发投资:到2015年达到4050亿元,五年总额达到18000亿元;市场供应:“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6亿平方米;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住宅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新创建部级住宅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10个以上,20个以上住宅小区通过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

房地产服务业方面。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物业服务到2015年平均覆盖率达到80%以上;房地产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全国性物业服务企业1-3家。

《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2015年达到80%以上;2、健全两个体系;3、依法维护权益;4、优化社会环境。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率达到75%以上。

《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孕产妇死亡率稳定控制在10/10万以内。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2、孕产妇死亡中因产科出血死亡比例控制在30%以下;3、以县(市、区)为单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以上;4、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稳定在93%以上;5、妇科常见病检查率达到80%以上;6、生殖健康和优生知识宣传普及率达到80% 以上;7、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70%以上;8、孕前优生检测率达到70%以上。

《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婴儿死亡率控制在8‰以内;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3、幼儿体质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4、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5%以上;5、学前3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 96%以上,学前1年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服务业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生态文明的先导产业、惠民富民的民生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使浙江成为全国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示范省和国际化发展的先行省,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企业间网络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15%以上;网络零售额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0%以上;B2B、C2C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全球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辐射力不断增强。集聚一批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总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生产资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培育2-3家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和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络零售企业;推动5-10家电子商务企业上市,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及配套服务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80%,一批龙头骨干工商企业建成自主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云计算和移动商务等技术创新快速推进,培育1-2家部级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建成覆盖全省地级市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到2015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1.5%左右;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16%左右。

2015年全省工业品产销率保持在97.5%以上,品牌营销逐步推进,生产企业新设品牌连锁网点2万个,新增运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10万家,培育有产业依托的省内重点展会20个,培育交易额超100亿元的生产资料市场15家,30个城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水泥散装率达80%。

全省性和区域性商业中心基本形成,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以上网点达300家,省级特色商业示范街达50条。

乡(镇)连锁网点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70%。培育营业额超亿元的农产品流通企业50家,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批市场75家,营业额超亿元的农资企业15家,农村现代居民消费、农产品流通和农资供应网络逐步形成。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直接经济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5%,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达到50亿美元,在岸外包执行额达到150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占执行总额的比重达到25%;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执行总额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有所增加,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高。

社会民生指标: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年均新增直接就业人数突破3万人。

企业发展指标:2015年全省形成1-2家万人以上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和发展50家千人以上企业,培育30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50个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浙江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2%左右,达到4500亿元左右(按2010年价格计算),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对于GDP的比率明显下降。

其 他

  《浙江省水利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16项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开展4个方向的水利基础研究、开展7个领域的面上应用性研究、建设和完善8个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广应用50项左右各类先进适用水利技术和产品、建设20个地方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创建10个左右水利科技创新团队等主要任务。

  《浙江省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到2015年,取得核安全许可证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取得核电合格供应商资格的企业达到200家左右;初步建立具有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教育培训、建筑安装等功能的核电技术及产业服务体系,全省实现核电关联服务产值400亿元左右;培育龙头骨干制造企业5家左右,全省实现核电设备销售产值200亿元以上,带动关联设备制造企业销售产值2000亿元左右。

《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力争到2015年,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比2010年实现翻番;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研发人员 40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1000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万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万亿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 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第4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 发展 三个环节

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农业经济上规模上档次参与国际竞争。当前,面对农业经营规模小、投入不足、集约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的现状,面对一些县乡工作不实、干部作风飘浮、农业与农村工作无所适从的现象,怎样组织广大农户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笔者认为,县委县政府应把它作为中心任务,狠抓落实,按照统分结合的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突出抓好规划、投入和服务这三个环节。

一、抓好乡村农业专项规划,确立主导产业

(1)规划前,必须进行全面调查摸准实情,做到因地制宜找准特色。县乡村三级干部和科技人员必须踏遍乡村山山水水,田间地头,充分了解地形地貌、土地肥力以及小气候特点;充分了解当地农业种、养特色;充分了解农民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充分了解农民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愿望。与此同时,邀请有关专家把农业主导产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加以研究论证,提出既适应国际市场又适合当地实际的农业工业化、或农业商贸化、或绿色旅游化等不同特色的发展路子。

(2)规划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要求规划可行合理科学。首先,要处理好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编制农业用地专项规划的依据,农业用地专项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其次,要处理好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做到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协调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区域经济的最佳效益;再次,要处理好现代化生产要求高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的关系。既要从实现农业生产手段即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着想,又要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农村经济薄弱,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等特点,重点突出良种良法推广和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开发。

(3)规划后,必须履行一定程序,确保规划完整实施有力。发展主导产业的农业专项规划编制后,县乡村要自下而上地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或工作程序把规划确定下来。凡所涉及到的村,要经村民会议讨论确定,在村民意见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可报请乡(镇)人代会讨论确定,纳入本乡(镇)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需要县里决定的,可提请县人代会讨论确定,纳入县一级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县乡政府按村民的意见和人代会决议执行,就能得到上下支持,实施有力,工作会比较顺利。自下而上采用一定程序确定下来的规划具有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更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也能保持工作的连续性。这样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立足农户投入主体、多方面增加农业投入

(1)要善于动员和组织劳力投入生产。动员和组织劳力投入生产是县乡村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力量源泉。劳力投入是农业投入中的一项最大的投入,有了劳力投入,很多生产性的东西可以通过就地取材,就地劳动解决好,可节省大笔资金。有了这种动力,主导产业的发展就有希望;没有这种动力,主导产业就难以发展。当前有些地区的劳力盲目外流,当地的许多农业资源无人开发,农业经济始终上不去:有些地区农民越穷,劳动力越有剩余,没事干的人多,游手好闲的人多。而有的地方在抓农业主导产业的时候,非常重视劳务投入,积极引导农户围绕主导产业转,组织劳力大干三年五年,主导产业的规模效益就充分显现出来。

(2)要设法解决生产性资金投入。县乡村发展农业主导产业还要有必要的生产性资金投入,用于购买优质种苗和生产所需的其它资料。第一,要改善和用好农民自身资金积累。要改善农户的收益,生产上应注意长短结合,促进农户资金积累。第二,要用好国家各项支农资金。国家要发展农业资金市场,增加农民资金筹措渠道和方式,提高农民的借贷能力,改变农业低收益低投入的不良状况。第三,要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引进和利用外资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地发展主导产业。第四,要防止贪占卡要不良现象。否则不单败坏了党的形象,还将导致农业投入的萎缩。

三、建立乡村服务体系,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发展农业主导产业,还必须强化服务。抓好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主导产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县乡村都要高度重视。

(1)抓好科技服务,推动农业主导产业规模经济有效增长。县乡村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在科技服务方面,重点要抓好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的建设和科技推广运用。在网络建设方面,县里要抽调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县乡科技推广机构,强化科技队伍建设,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推广项目。乡级政府要选好村科技推广员,村一级要选好小组科技示范户。做到县乡有科技推广站,村有科技推广员,小组有科技示范户。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必须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既要选择优质品种,又要突出抓好科技培训这一中心环节。选择优质品种必须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特点。科技培训要做到“三个结合”,即:一是长训与短训结合,既要坚持长期的系统培训,又要结合农事季节进行专项培训;二是室内与室外结合,既要抓好室内的理论培训,又要注重室外实践操作;三是统一培训和重点突破结合,既要搞好一般的统一培训,又要对关键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解决,对个别素质较差的农民,科技人员要进行重点补课。

(2)强化法律服务,为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提供法律保障。在农村,很多事情都难于办成,其奥妙就是农村矛盾多。为了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首先要建立健全乡村司法调解组织和治保组织,做到遇有问题有人管事;其次,乡村两级处理问题时,要着重协商解决,同时对个别固执己见者,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善于依据事实,依照法律果断处理;第三,对带整体性的问题,县乡村干部要勇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听取群众呼声,并引导群众出主意,想办法,集中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作好决策,依照政策和法律妥善解决。

第5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为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就加快服务业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充分认识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意义。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包括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门类中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文秘站网的其它各行各业。服务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承担着服务一、二产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增加就业等功能,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乡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信息等产业乃至技术、商务服务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对服务产品的质量、层次、范围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我乡实际出发,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产业互动,对于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进一步增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感。20__年,我乡服务业增加值实现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从业人员达到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九五”初期提高了个百分点。但我乡服务业发展也存在着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吸纳就业能力不强,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等问题,直接影响着第一、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整个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就服务业内部而言,结构也不尽合理,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步伐还不快;信息、物流、社区家政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档次较低;专业技术人才较缺乏,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滞后,开放程度不高,垄断程度较高和管制较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领域,影响了服务业发展。全乡各部门各文秘站网单位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转变观念,针对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工贸、旅游、唐山北部区域中心中等城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多元投入,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增加总量、提高质量、吸纳就业为着力点,重点发展旅游、商贸餐饮、社区服务、房地产等生活业,加快发展物流、商务服务、金融保险、信息等生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保等公益业,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四)发展目标。与我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相衔接,力争到20__年,全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年均增长,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3左右;到20__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年均增长1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0左右;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与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服务业体系。

三、行业发展重点

(五)商贸餐饮和文体娱乐业。坚持鼓励、支持同引导、管理并重,推动商贸餐饮和文体娱乐业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商贸服务业。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商业网点布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新型业态,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城乡互动、方便快捷的商贸流通体系。围绕特色产业,发挥农业信息中心作用,引进配送、电子商务等先进经营方式,巩固扩大区域无形市场。积极发展餐饮业,不断提高餐饮业服务档次和水平。加快发展文体娱乐业,鼓励建设各类娱乐设施,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消费需求。促进餐饮业和文体娱乐业的有机结合,形成吃、住、健身、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消费环境。

(六)物流业。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构筑以现代交通和流通产业为基础,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运输业。积极开辟客运班线 ,推进客运“村村通”工程。

(七)水利、环保。水利事业,积极推进水利事业市场化运作,发展水利产业。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水利事业,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落实管理权。积极推广尾矿砂制砖、高炉矿渣再利用等环保项目,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八)教育、卫生、文体、科技等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围绕提高全民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加强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卫生服务业,围绕满足群众生活和健康需求,加快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引导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共同发展。文体服务业,围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加快城乡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文体产业发展体制,积极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单位改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体事业和文体产业发展。扎实推进乡文体中心建设,到20__年建成一个符合宽裕小康标准的文体中心。积极培育体育产业市场体系,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以多种方式投资体育产业。科技服务业,加快建立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鼓励科技人员承包基地、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中介组织,支持各类企业依托相关科研院所建立健全技术研发机构。整合农业科教资源,加强乡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和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到20__年,争取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20__年达到57以上。

四、保证措施

(九)加强政策扶持。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各个领域。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和政府承诺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降低创业门槛,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任何部门和单位实施的行政许可,都不得作为企业和其他组织设立、登记的前置条件。切实发挥行政审批中心作用,简化前置审批,减少中间环节,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环境。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按照有关规定,对应当减免的税费要切实减免到位。加大新建服务业企业扶植力度,对投入大、效益高,促进就业的项目,要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

(十)加强就业服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扩大就业容量,增加就业机会。围绕服务业发展需求,对从业人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在服务业领域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开发公益岗位和社区就业岗位,为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提供援助。落实促进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引导服务业企业更多地吸纳下岗失业人员。

第6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在业界人士看来,对于民营快递企业来说,以上海、广州和北京为核心的泛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京津冀地区是企业发展的三个支点。其实,从国家层面来说莫不如此。

京津冀快递规划将出台

6月11日,国家邮政局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10~2014年),这也是在国家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之后,国家邮政主管部门基于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以及鼓励做大做强快递物流,促进重点区域快递服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而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

与国家邮政局于今年3月23日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09~2013年)一样,这两个规划都是为了促进本地区快递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编制已经进入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日程,并于5月12日和13日举行了二次论证会,相信不久《京津冀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也会出台。可以说,在国内快递业历经《快递服务》标准出台、《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出台、各地方和中国快递协会成立、新《邮政法》出台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之后,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浪潮。

只是,在国内快递业经历了粗放式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了规范化发展阶段。无论是已经出台的《快递服务》标准和《邮政法》,还是即将出台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都为国内快递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铺平道路。而在此基础上的三个《规划》则“三”驾齐驱,为国内快递业的发展“加速”。

三规划重点不一样

但是,我们注意到,已经出台的两个《规划》的规划期是不一样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的规划期是到2014年,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的规划期是到2013年。其实,国内快递业的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也是在国内民营快递兴起之后。国内第一家民营快递企业就诞生于当时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就是说,那里是国内快递业的发源地,在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之后,现在依然是国内快递业最发达的地区。国内许多大型快递企业都是从那里成长并走向全国的。如顺丰速运。当然,虽然像圆通、申通这样的加盟制快递企业的总部在上海,但是,从企业发展战略上,无一不对珠江三角洲地区高度重视,不但在此地区舍得投入,而且,将各自企业在此地区的发展视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战略要地。

因此,从规划期的不同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递服务水平已经非常发达。由此看来,对于将来出台的《京津冀地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的规划期会或许更晚一些,因为,京津冀地区的快递服务起步更晚。

无疑,这三个《规划》将为国内快递业“加速”。当然,作为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已经出台了《江苏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09~2015)》。

据悉,2007年江苏省快递企业有418家,2008年达到730家,从业人员数量达到5.1万人。2008年江苏全省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1.2亿件,完成营业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19.1%。江苏省快递服务呈现国有、民营和外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竞争格局:外资快递企业在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中占据绝对优势,内资企业的竞争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内异地快递及同城快递业务上,同时,快递服务企业的经营模式兼纳了“加盟制”、“直营制”、“混合制”等多种模式,营造了各施所长、竞相发展的市场氛围。

作为在2008年快递业务量和营业收入均列全国第四位(位于上海市、北京市和广东省之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江苏省,能够及时出台《江苏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09~2015)》,这将进一步促进江苏省快递业的快速发展。

除《江苏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O09~2O15)》,其它三个《规划》都是以区域为规划范围,也可以看出国家注重通过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区域快递发展。这也与上半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几个《规划》的内容,都是围绕充分发挥规划和引领统筹作用、着力消除快递发展瓶颈性制约、积极推动快递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快递物流服务、有效构建邮政业监管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强邮政业统计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快递人才培养和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方面来推动快递服务发展的。

快递协会的推波助澜

而于今年2月11日成立的中国快递协会也将发挥更加建设性的作用。中国快递协会计划利用2年时间,到2010年在国内培养出一批较大型的、有国内竞争力的网络型快递企业:利用3年时间,到2011年培育3~5家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据悉,中国快递协会将在提高城市快速配送时效,解决城市快递车辆通行难、停靠难的问题:加快快递企业的兼并重组步伐,争取全国性的网络型陕递企业在工商进行多级分支机构登记注册的政策:加强快递行业市场规范管理,防止低价竞争;统一营业税率、合并缴纳所得税;建立机场快递绿色通道:积极推进快递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快递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创建融资环境,拓展融资渠道:优化海关口岸作业流程,实现快件快速通关:实施国家化发展战略:加强快递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国内快递业的发展进程。

无疑,一系列的好消息将促进快递这个朝阳产业驶入“快车道”,而一些地方政府在促进快递发展上也纷纷出台了利好政策。

早在2008年5月上旬,湖南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扶持快递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在政策导向上明确了促进快递发展的9条支持政策。其中包括鼓励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快递服务经营等。

同月22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审定同意省邮政管理局的《关于加快快递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优化行业环境,明确行业定位,在“十一五”期间,培育一批“经营有道、管理有方、竞争力强”的快递企业的目标。

第7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主要目标

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服务业税收总收入增长15%以上。推进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311”工程,即全年新开工10亿元项目3个,亿元项目10个,5000万元项目10个;实现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000万美元,内资实际到账20亿元。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10家,新增限上企业20家,服务业重点企业15家,纳税过千万服务业企业10家,实现服务业企业发展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二、工作重点

1、规划引导,加快集聚

按照《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及《市商业网点规划》要求,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积极打造“一主、两圈、三区、四片”服务业功能区域,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特色板块集聚。

一主:镇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释放发展潜能,致力打造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要加快城东新区建设,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城市综合体,积极发展文化旅游、金融商务、楼宇经济、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服务业,做大主城区服务业经济总量,提高服务业占比和贡献份额。

两圈: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北海商圈优势,完善北海商圈组织体系,编制商务服务业集聚区规划,进一步提升业态、扩大规模、增加人气、创建品牌。规划建设城东新商圈,加快建设世贸广场,着力打造盐河两岸商贸区,积极推进盐河以东服务业项目建设,完善新区功能和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城市形象。

三区:经济开发区、城南经济新区、菱塘光电科技园区作为生产型服务业的主要载体,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经济开发区着力建设科研服务、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四中心”,推进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彰显产业优势和特色,打造“政产学研金”综合示范区。城南经济新区倾力打造软件信息、汽车市场、专业物流、总部经济“四园”,加快形成城市新区、副中心。菱塘光电科技园区,结合“区镇合一”新体系,规划发展民俗生态旅游、光电科技、灯具市场、现代商贸“四重点”,争创新型示范镇、高新产业区。

四片:三垛、临泽、卸甲、界首四个中心镇作为服务业特色发展的载体和平台,结合《集镇总体规划》的修编,编制服务业专项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要根据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差别化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专业市场、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等,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争创全国或省级中心镇。其他乡镇结合城镇功能配套和民生工程,加快建设生活业项目,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突出“四重”,做大培强

(1)狠抓重点产业。继续加大旅游业、文化产业、商贸流通、现代物流和软件信息服务业推进力度,力求五大重点产业在规模、业态、项目上有新突破。旅游业。加快清水潭旅游度假区、神居山文化旅游度假区、界首芦苇荡景区等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提升景区形象;借助菱塘乡全省最美乡村称号和有关乡镇的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年内开工建设1-2个乡村旅游景点;积极组织景点创A、宾馆创星、旅行社创强、导游创佳等活动,推动盂城驿创国家3A景区,全年争创五星饭店1家,开通至豪华游轮游和湖水上游览线,实现年接待游客达350万人次。文化产业。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艺术品生产业、广告创意业等重点产业,积极招引文化产业项目2个。商贸流通业。整合提升北海商圈业态,培育商贸集聚区;积极打造城市新商圈,世贸国际购物中心年内竣工开业;开工建设镇五星级大酒店及商业综合体,加快引进大型连锁超市、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目,培育尚程国际家俱城、苏中农贸城、汽车城、灯具科技城等大型专业市场成市旺市,培育年营业额过10亿元专业市场1家,过5亿元2家;调整提升盂城路、琵琶路、府前街等特色商业街商业业态,大力引进名企、名店、名牌、名品,鼓励特色化、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健全社区市场体系,完善便民商业网点,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增加服务功能。现代物流业。着力推进港口物流、应急物流、冷链物流、综合物流、特色物流园区建设,力促向专业化、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发展,努力提高税收贡献份额,争创省、市级服务业物流集聚区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进开发区10万平方米科技综合体项目竣工运营,睿诚科技争创省级工业设计示范中心;加快建设城南新区软件产业园;进一步发挥灯具质检中心和中国路灯网的科技信息平台作用,加快推进菱塘光电产业园的交通信号灯产业向物联网智能交通产业转型;大力推进大型制造业开展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积极实施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社区等数字化示范工程,打造“数字”。金融业。加快引进射阳农商行、常熟农商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等一批金融分支机构落户,全年新增信贷投放36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现价增长15%以上。健康服务业。贯彻落实《市关于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整合现有制药业、医疗器械制造、中医药等城乡健康养老资源,培育竞争力较强、附加值较高的健康服务产业

链;市社会福利中心建成运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开发集养老、健康、休闲于一体的养老地产,健康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促进健康服务业与文化旅游、商务商贸和金融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房地产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旅游地产、养老健康地产等楼宇经济项目。

(2)培育重点企业。制定出台《市服务业龙头企业认定办法》,加大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力度,设立服务业纳税十强企业奖。实行一企一策,重点培育物流、旅游、商贸、金融、科技研发、软件信息等行业服务业龙头企业;建立完善限上企业和重点企业数据库,继续推进服务业限上企业和重点企业的申报认定工作,限上企业和重点企业数增长20%以上。

(3)推进重点项目。全年实施“311”服务业重大项目工程,加快推进澳洋金属物流、镇五星级宾馆及城市综合体、神居山文化旅游度假区3个10亿元项目建设,确保年内5000万以上服务业重点项目开工率90%以上。继续组织招商引资活动,组织专题产业招商4次以上,力争落户大型连锁超市、城市综合体、文化旅游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

(4)建设重点集聚区。按照《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着力培育建设物流、旅游、商贸、软件信息、专业市场等服务业集聚区,积极组织专业市场、研发中心、物流园区、旅游度假区申报省级和市级服务业集聚区。

3、创建品牌,提档晋级

编制全市服务业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服务业品牌的储备和培育机制,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鼓励服务业企业引进先进服务技术、服务标准、服务规范和管理模式,创新服务产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改革创新,加大品牌建设,积极争创服务业领域的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市级知名商标,保护修缮老字号名店。年内积极争创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组织申报现代服务业示范区1家、服务业集聚区2家,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10家。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完善服务业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五大重点产业指挥部季度例会和服务业经济运行季度监测分析制度。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组织协调、督查推进职能,强化组织力量,切实履行职责。建立完善乡镇、园区服务业机构,明确配备专职助理(主任)和统计人员;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网络,扎实做好服务业统计月报工作;不断完善限上企业和重点企业联网直报系统,形成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整体推进机制。

2、加强规划引领。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规划调整,组织修编《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完善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商贸流通、软件信息等重点产业规划。推进乡镇、园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三大园区以及中心镇要编制专项服务业发展规划,一般乡镇要将服务业发展规划纳入到乡镇规划修编文本中,形成“总体规划引领、产业规划支撑、专项规划覆盖”的服务业规划体系,引领全市服务业融合发展、集聚发展、特色发展。

3、加强政策扶持。制定《关于促进服务业企业提档晋级的实施意见》,加大对服务业项目税费、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对招商落户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和企业的要素供给,实行“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差别化扶持;降低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门槛,提高奖励额度,培育骨干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助推全市服务业发展转型升级。提高年度服务业先进单位奖励标准,进一步调动做好服务业工作的积极性。

4、加强招商引资。精心筛选包装2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编制服务业招商活动手册,加强推介。五大重点产业指挥部和各乡镇、园区要围绕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组织小分队赴外开展服务业招商活动,面对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实力名企,实行敲门招商、定点招商,大力引进龙头型、旗舰型服务业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全年新签约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第8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第9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