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服务业产业体系精选(九篇)

服务业产业体系

第1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关键词]航运产业;融资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5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162-03

航运是贸易的衍生物,世界贸易中每年有超过50亿吨的货物通过海洋运输进行交换,航运市场占世界外贸运输90%的份额。在世贸组织的服务贸易讨论中,航运业被分为三个部分,即航运、航运辅助服务、港口准人。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航运产业迅速发展。2009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9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2500万标准箱,排名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航运离不开金融,更离不开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2009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积极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探索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为航运服务业及航运制造业提供融资服务,允许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参与组建融资租赁公司,加快开发航运金融服务产品,为我国航运企业控制风险创造条件。

航运产业融资是航运金融的重要内容,因为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船舶制造等各方面均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的背景下,如何改善航运产业融资环境成为我国建设水运物流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我国航运产业融资现状入手,在思考航运产业融资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探讨我国航运产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我国航运产业融资服务现状

目前,我国航运融资的主要方式有贷款融资、股票融资、债券融资、融资租赁和产业投资基金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运产业的投融资模式与整个国家的投融资改革同步进行,在投资主体、融资渠道等方面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贷款融资方面,国内多家银行成立了独立航运金融平台。2009年以来,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相继组建成立航运金融部门并进行业务创新。例如中行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中心推出了包含对航运企业的产品设计、客户营销、账户管理、资金理财、融资授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的方案。截至2009年底,中国的银行业对航运业提供的信贷金额约900亿美元,大概占全球4700亿美元的19%(据估计,实际金额可能更高)。

股票融资方面,一些国内航运龙头企业,如中国远洋、中远航运、中海A股和H股相继上市,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建设资金,形成了国家、企业、个人和各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投融资新格局。截至2010年9月14日,我国A股市场航运及物流企业65家,占A股上市公司的3.3%;其中,港口类上市公司14家,船舶制造企业4家,海洋运输企业11家。

债券融资方面,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已经成为航运企业的有效融资途径。2009年我国航运类企业年度累计发行债券251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航运企业债券总发行量的1/3。截至2010年9月6日,我国有航运企业债券9只,营口港、上港集团和中海发展发行了可转换债券,中远航运、日照港发行了分离交易可转换企业债券。

融资租赁以融物方式来实现融资,是集贸易、金融、租借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业务。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自2008年成立以来,船舶租赁业务获得快速发展,目前在建和登记的船舶共73艘(逾280万载重吨)。2009年10月30号,我国第一艘以融资租赁方式建造的大型现代化汽车滚装船首航。2010年6月,上海交银太平洋船舶租赁有限公司等6家首批在上海综合保税区设立的单机单船融资租赁项目公司获得营业执照。目前,船舶融资租赁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船舶融资渠道。

航运产业投资基金是产业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专业融资服务平台。2009年12月29日,中国首只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在天津揭牌投入运营,首批募集资金28.5亿元。2011年,由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公司以及上海虹口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上海航运产业基金成立,首笔募集资金为50亿元。

二、我国航运产业融资服务体系的构建

尽管我国航运融资市场在近几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与世界发达的航运中心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融资资金供需缺口大、创新能力不足、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法律政策环境缺乏吸引力、与航运融资有关的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等问题。提升航运融资服务层级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健全的航运融资服务体系。从理论上说,商业性融资支持体系至少应包括三部分:一是提供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体系;二是提供间接融资的银行体系;三是提供诸如担保、风险补偿、咨询等的融资服务中介体系。目前,我国航运产业融资只是在间接融资方面比较成熟,而在直接融资方面,尚未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股票市场不完善,债券市场不发达,风险投资实力有限,使得航运产业中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机构体系更是滞后于市场需求。

从世界著名航运中心的发展经验来看,航运产业的进步有赖于建立高效健全的航运产业融资服务体系,如伦敦、新加坡等世界航运中心同时也是金融中心。因此,我国航运产业要进一步健康发展,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必须构建科学完善的融资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现有金融机构的作用,更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快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的实质是对现有融资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改进现有融资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实现更好为航运企业服务的目的。

如图-1所表示,航运产业融资服务体系的基础是企业信用建设,前提是航运风险管理与防范,信用建设和风险管理是整个体系稳健运行的基石,需要航运融资活动参与主体特别重视并协作完成。整个体系以融资业务创新为核心,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在现代经济社会要解决航运企业的融资问题,仅靠资金需求方或供给方的努力无法取得满意效果,只有构建航运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社会中介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系统,才能有效地解决航运产业融资问题,金融机构是融资业务的提供主体,政府监管部门对融资业务进行支持、引导、约束,航运企业是融资业务的需求者,可以通过反馈促进融资业务的创新。各个部门相互之间需要沟通协调,最终目标是在各个参与主体利益取得的驱动下,促进

航运产业的壮大。

三、我国航运产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策略

航运产业的成长漫长而又充满风险,在发展中需要大量的不断的资金支持,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融资服务体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不断改进,逐步完善。对其建设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充分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完善航运产业融资体系

尽管存在很多问题,我国航运融资总体上正以较快速度发展。商业银行是商业信用的主体,其本质是通过转让所经营的货币的使用权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应该在我国的航运融资中发挥重要作用。政策应该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加强对航运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和航运产业的研究,并细分市场,挖掘优质客户,提高现有融资水平。除商业银行外,航运产业融资服务体系中的其他金融机构及中介也需要大力推进航运融资业务的发展,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应设立专门服务于航运产业的部门,并与专利、会计、法律、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合作,贯穿航运融资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控制,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发展适合航运企业特点的信贷创新产品。同时政府应鼓励国外资金加快走进来,金融管理部门从总体上整合金融资源和要素,构建相应的“航运投融资服务链”。

(二)加大航运融资创新力度,探索新型融资方式

目前,我国航运融资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对新型融资方式的应用非常有限,而许多新型融资方式与银行贷款相比可以更好地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弥补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的缺陷。随着我国航运船舶技术改造所需资金缺口和信贷规模的日益扩大,必须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开发适合现代航运企业的信贷产品,推广先进适用的金融技术,提供专业化、细分化航运金融服务。支持新型融资方式的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直接融资已经成为企业获取长期资金的主要方式。对于股票融资而言,由于多数航运企业难以在主板上市,因此,要推动以创业板为核心的创新机制,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经验,研究建立统一监管下的场外交易市场,完善企业并购重组机制,推动航运产业做大做强。对于债券融资而言,应该推动利率市场化,并规范监管,健全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为航运企业债券融资创造更大空间。二是加快组建航运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相结合的有效平台。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出资组建专门的航运产业投资基金,并筛选优秀的专业机构,采用市场化的监督与激励机制,经营管理基金。三是通过信托融资产品创新,拓展航运融资渠道。在各种金融手段之中,信托具备多种平台优化组合优势,通过直接贷款、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将多种金融工具进行优化整合。四是积极开展航运融资租赁业务。通过融物进行融资,同时实现融入资金和购买设备两个功能,它对于面临船舶更新改造的航运企业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融资方法。此外,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等对于航运产业都是新型有用的融资方式,应该努力探索。

(三)完善航运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高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顺利进行的保障,风险的防范、控制、化解及风险补偿机制是航运融资活动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我国金融机构对航运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水平一定程度限制了航运企业的融资需求,需要建立与航运投融资相关的航运企业信用评价与担保系统,通过按信用等级来确定是否融资的评估制度,降低投资失误。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应该贯穿于融资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融资活动发生前,金融机构要建立科学的借款申请人审查体系,多渠道获取航运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等方面的真实情况,进行客户筛选。同时,政府支持建立再担保机构及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和适合航运企业的信用评估模型,合理评估航运融资的风险。在融资活动中,金融机构应当依据实际信贷需求的不同导向,对不同的航运企业就信贷类型、种类、期限、额度等设计不同的组合结构,以满足融资需求的多样性。在融资活动发生后,为了保障信贷资金的收益及安全,金融机构还需要有严格的信贷资金运行与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深入航运融资企业跟踪检查,对其现金流量、收益状况、担保物价值、偿债能力、经营环境等实行动态监控,有效防范和降低融资风险。此外,包括融资咨询服务、融资诊断服务、创业辅导、财务会计辅导和金融互助等内容的航运融资辅导体系是推动航运产业资本化运作、为航运企业提供优质高效融资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健全航运融资法律法规,提供税收、政策优惠

航运产业融资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保证。我国目前金融领域法律体系不完善的重要表现就是对债权人权利保护不足,借款人违约成本较低。因此,政府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以及按国际惯例办事的法规制度,从国家层面完善航运法、担保法、物权法等航运产业融资的相关法律,并有效履行法律性条例和国际公约,通过为航运融资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来增加金融机构的信贷创新动力。同时,政策扶持是迅速提高融资能级的重要因素,应该在外汇政策、财政税收政策、船舶抵押登记程序等方面对从事航运融资业务的机构给予相应的财政优惠。优惠政策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改进现有状况。一是通过降低税收减少航运融资业务的成本,吸引更多资金进入航运产业。二是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减少制度,提高航运融资效率。三是通过完善监管,奖励航运融资创新,建设良好的航运融资发展环境。

(五)加强航运融资人才培养

人才是创新的主要群体,航运融资需要大量掌握海事、航运、金融、保险等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复杂,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金融机构培养航运融资创新研发人才和能熟练掌握、使用创新产品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引进和培养并重。一方面,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从世界先进航运中心引进;另一方面,在高校设立航运金融专业系统全面地培养,并加强实践锻炼,同时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航运融资业整体素质。

注释:

①聂伟柱、柏亮《船舶和航运融资租赁业异军突起》,载于《大陆桥视野》2010年第12期,第89-90页。

②③甘爱平等《航运金融学》,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④周巍《租赁业在我国航运融资发展中的作用》,载于《水运管理》2010年第11期,第3-5页。

[参考文献]

[1]甘爱平,等.航运金融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韩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大学图书馆,2008.

[3]聂伟柱,柏亮.船舶和航运融资租赁业异军突起[J].大陆桥视野,2010,(12):89-90.

[4]秦涛.中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2009.

[5]王兰军.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3):48-50.

第2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中小企业集群主要有两类要素主体集聚:一类是专门化企业集聚,另一类是中介机构集聚,前者通过专业化协作分工形成了企业集群的核心产业和辅产业,后者通过为前者服务形成了企业集群的服务产业。企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通过服务体系的作用,缩短反馈环,与核心产业和辅助产业一起,构建起企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体系。这种由链式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是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正是企业集群内成员企业之间形成的网络结构、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以及专业化服务体系,使它形成了集聚优势,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

笔者通过对湖北典型企业集群的分析,试图剖析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从产业链分解的角度看,企业集群的形成模式有哪些?进而了解影响企业集群产业链分解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二是讨论基于产业链主导联结模式的企业集群成员间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之间的联结机制,重点关注服务体系与集群企业的联结;三是分析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内容,以促进企业集群的形成以及服务际与集群企业的有效联结。

从产业链上、中、下游分解的角度,企业集群的形式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产业链本地分解扩展,另一种是基于产业链异地分解合作扩展。

(一)基于产业链本地分解扩展的形式模式

基于产业链本地分解扩展而形成企业集群,这种集群的产业链上、中、下游主要集聚在当地,往往从产业链的―个环节开始,逐渐扩展而形成。产业链的当地化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和供应成本,便利了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为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协作创造了条件。具体的形成模式又可以划分为三种:

第一,上游产业引致型。这种企业集群往往依靠上游原材料优势,通过向中、下游延伸产业链条扩大集群规模和收益,或者依靠已有的产业基础,向下游拉长产业链条,扩大集群经营范围。如湖北徐古镇蘑菇企业集群,1999年该镇大面积推广种植蘑菇,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社会筹资,股份经营,干部带头,部门支持”的发展模式,开始了最初的创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鲜菇产量的节节飚升,逐渐将着力点转向深加工。2004年武汉长华食品贸易公司投资1.5亿元,建成年产10万吨的蘑菇罐头、蘑菇原汁酱油、蘑菇酱菜深加工出口基地。目前,徐古的蘑菇生产已经形成以长华为龙头,以康之源为配套的蘑菇加工板块,产品畅销国内外。再如应城市盐业化工企业集群,该集群最初以盐业化工为主,后来通过以原盐的生产带动下游两碱、化肥、芒硝等产品的增长,以主业生产带动下游相关辅助产品的生产(如盐碱、化肥生产所需用编织袋的生产),扩大了集群经营范围,形成了以盐业化工、精细化工等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企业集群。

第二,中游产业引致型。最初,―个地区的本地企业都生产中游产品,随着产业需求的扩大,影响的提高,不断吸引上游配套企业入驻,下游依附企业衍生。如湖北鄂州市金刚石刀具企业集群,该集群起步于1983年,由燕矶人张忠明从上海引进技术,投资3万元,从创办的第一家金刚石锯片厂开始,逐渐裂变、扩大,2005年市场拥有量占国内市场份额60%以上的规模。在中游核心产业金刚石刀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碳片生产、石材加工等上下游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2005年,该集群中石材机械系列包括各种类型的锯石机、切割机、磨光机等,年产值达到1亿元。

第三,下游产业引致型。最初,本地企业以生产下游产品为主,随着这些企业对中间产品和上游产品需求的增加,外部资源和新企业由于受到当地需求的吸引而进入该产业的上游环节,在拥有大量下游企业的地区投资建厂,为当地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其它中间产品,这样,大量的上、中、下游企业逐渐形成纵向合作关系。

(二)基于产业链异地分解合作扩展的形成模式

基于产业链异地分解合作扩展而形成企业集群,这类集群往往是跨行政区域的,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关键生产环节分布在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相邻但不属于同一行政区划的地理边界上。如广东顺德的乐从镇和伦教镇之间的纵向合作案例,乐从镇家具企业成行成市,构成全国最大的家具市场,同时依靠家具设计的不断推陈出新,吸引了全国各地采购商。对于乐从镇而言,较快的家具设计需要有成套的家具生产模具和木工机械设备,而靠国外进口这些设备,价格高、周期长,也不能满足当地企业的特殊需求。而毗邻的伦教镇开始专门开发和生产木工机械,其中60%的产品专门提供给乐从家具生产企业。这样,乐从是一个专门从事家具生产的专业镇,而伦教则是为乐从专门提供上游产品的专业镇,两个镇依托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而形成更大范围的企业集群。

(三)影响企业集群产业链分解的关键因素

从企业集群的形成模式可以看出,影响企业集群产业链分解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企业衍生。不论是哪种形成模式,产业链的裂变、分解、扩展,都离不开企业家的创业和大量企业的诞生。二是政策因素,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需求扩大、利润吸引而引致的产业链分解扩展是比较普遍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下至上的自发形成模式。但在湖北的典型专业镇,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制定一系列拉长产业链的规划,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给予新创企业土地、税收、家庭子女教育、人才培训等政策支撑,同时在企业创办以后,给予配套的扶持企业成长的措施,才使得产业链得以延伸。三是跨行政区域合作。当产业链分解在异地时,这一点尤为重要,没有这种合作,生产要素和服务要素就无法自由充分流动,产业链就无法通过知识、信息、人才的流动实现分解扩展,跨区域的生产和服务协作就无法实现。

三、基于产业链的企业集群联结模式及服务共享机制

(一)企业集群联结模式及成员结构

以产业链为主导关联模式的企业集群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以单一产业链为主导关联模式的企业集群,一种是以多个产业链交互在一起的企业集群。前者在意大利比较普遍,特别是在意大利南部,存在着众多依托产业链而形成的特色经济区域,在这些区域内,大量中小企业承担着从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到后勤服务的完整的产业链价值活动。如美国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业集群。后者主要是带配套关联企业的集群模式(Poter,1998),比如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行业。由这些紧密联系协同互动的企业构成了庞大的纺织企业集群。

虽然两类集群主导关联模式不一样,但两类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都主要表现为“供应商――用户”关系。正如帕得卯和吉勃森所说的,集群是一些企业互动形成的,这种互动可能是通过充当价值链中的供应者或顾客来实现。在这种价值链联结模式中,企业之间有较为明确的专业分工,并由此而分化出四类集群成

员:供应商、竞争者、用户和公共部门(PadmoreGibson,1998;魏江,2004)。从产业链联结的角度看,集群成员之间的关系则主要可以划分为四种:供给与需求关系、合作与竞争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规制与被规制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集群成员间的关系图谱(图1和图2)。

(二)服务共享机制

供应商、竞争者、用户三个子群通过垂直网络关系和水平网络关系相联结,可以共同分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公共部门子群,包括专业化服务结构和政府部门则主要通过知识流、物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结合规制安排与前三个子群相关联,构成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架构。

从服务联结机制看,前三个子群(核心产业和辅助产业的主体)与后一个子群(专业化服务部门和政府服务部门)又通过两种机制相联结,一是直接服务联结机制,包括中介结构为集群企业直接提供劳动力培训、教育、技术和管理咨询,以为企业提供商业为主。二是间接服务联结机制,如地方政府建设公共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中心等),以为企业建设基础设施和提供公益为主。同时,地方政府提供的扶持性政策则为两种联结机制得以有效运行提供支持和保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从产业链分解的角度看,中小企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一是为企业创业成长提供完善服务,促进企业衍生;二是提供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建设有利的政策环境;三是加强对内开放,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服务体系共享平台和机制;四是培育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五是加强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四两个方面的作用在于使商业与集群企业通过知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力资源流联结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二、三、五三个方面的作用在于提供公益,并为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通过五个方面的建设,建立起中小企业集群与服务体系的共生机制。而就建设方式而言,则主要包括强制性和诱导性两种。经过调研,我们在湖北典型企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大都找到了相应的个案。

(一)为企业创业成长提供完善服务,促进企业衍生

1、融资辅导及信用服务。融资服务开展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立政府、银行、企业的三方联盟,如2005年2月,黄陂区政府、交通银行武汉分行、佳海房地产公司签订“三方合作协议”,由交通银行武汉分行对佳海都市工业城授信10亿元,向园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流动资金贷款、小额授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确立定期沟通、不断创新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全力支持佳海都市工业城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这个由政府、银行、企业组成的全新战略联盟,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提供信用担保,开展信用评级。通过建立信用担保公司,鼓励和支持集群内外的法人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商业性信用担保和企业之间的互助担保,搭建银企互信平台,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活动,能有效帮助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问题。例如,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黄石采取的具体做法包括:一是成立了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的运作模式是按企业法人注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采取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模式;二是成立了市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中心,会同人民银行、工商、税务、质检、公安等部门组成评审小组,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实行百分制考核办法,将评价结果在有关媒体予以公布,并实行分级别和淘汰制;三是成立了市中小企业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咨询服务;四是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互助协会,为会员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2、技术服务。包括组织中小企业开展项目对接服务、为中小企业建立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通过各种技术服务机构,如孵化器、生产力中心、科技园区等,为集群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集群内部设立技术服务中心,主要是龙头企业自己建立或几个企业技术联盟共同发起建立;二是吸引外部研究机构在集群内部设立技术服务中心;三是由企业和外部研究机构在集群外部设立技术服务中心。我们发现这三种途径往往是相互结合的,比如仙桃市彭场镇无纺布企业集群,在成立省级“无纺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基础上,依托新发公司,成立部级无纺布产业服务平台,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姻”,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与此同时,在省科技厅的指导和帮助下,集群中的部分骨干企业纷纷与中国纺织研究院、武汉纺织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成功研究开发出了多层厚克度复合无纺布等10多个新产品。

3、劳动力培训和教育服务。对于非中心城市的企业集群,开展人才培训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走出去”,如徐古镇按照“人人会种菇,个个当行家”的要求,实施蘑菇技术能手“万人培训工程”,每年培训技术骨干3000多人次,组织外出学习技术100多人次,造就了一支强大的技术队伍,为蘑菇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第二种是“引进来”,主要是通过专门培训机构或企业自己从中心城市聘请高校教师或科研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如鄂州金刚石刀具企业(公司)在全国各地聘请了部级的专家3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国家两院院士1人,与多家国内知名院所、专业机构常年保持技术联系,并通过金刚石生产力促进中心,培养金刚石专业技术人才。第三种就是“自主服务”,主要由集群机构(经营性专门培训机构)组织当地技术能手、企业家为当地群众授课讲解,这种形式在农业企业集群中更为常见。

此外,考虑到吸引外地企业家的需要,还要顾及外地企业家的落户、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等细节问题,为企业家及家属提供生活服务等。

(二)提供政策支持,为集群企业建设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地方政府为集群企业提供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贴息政策、土地征用政策、资源(如水、电、煤)价格优惠政策、技术支持政策、融资政策、品牌扶持政策等。目的主要在于吸引企业入驻、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软环境。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以税收优惠减免政策比较普遍,是现阶段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利器。如为了做大做强金刚石刀具企业集群,鄂州市区两级政府出台了18项优惠政策,鼓励金刚石刀具企业向燕矶刀具城集中。为此,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区长为指挥长的“鄂城区刀具城建设指挥部”,由区经贸局牵头,抽调21个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规定对入园企业在项目立项、用地审批、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实行全方位优惠。按照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原则,不收或少收规费,降低企业建设成本。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投资达2000万元的企业,从获利年度起,前三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全额征收全额返还,后两年全额征收减半返还。优惠的政策招来了一大批优质企业,2005年以

来共有18家规模以上企业进入了刀具城。

(三)加强对内开放,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集群服务体系共享平台和机制

有研究表明,我国市场正在走向“非一体化”,国内省际贸易强度不断减弱,国内市场被划分为众多子市场。这种行政性区域市场分割是各级地方政府以地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结果。这种作法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为了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对内开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按党的十六大要求,“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由于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要做好相关工作,仅仅靠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跨行政区域的合作。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服务体系共享平台主要是针对具有共性的服务项目而言,比如,针对中小企业应用新技术成本较高,不利于新技术向中小企业扩散的问题,湖北省有关部门先后分别走访了化工、建材、食品、纺织、制药、生物制品在内的10多个不同行业的127家中小企业,针对这些企业普遍有对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优化、提高产品技术和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需求,与某大学合作共建“智能可视化优化技术服务平台”。通过这一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为中小企业解决带有行业性和基础性的共性技术。

此外,在各地(市)、县成立各类服务机构的基础上,还要形成信息及各种服务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工作机制,政府要扶持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成长,为它们提供信息支持,特别是具有宏观性、全局性的信息支持,还要善于选择包括融资担保、管理咨询、法律咨询、认证评估等在内的各个社会化服务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借助其专业素养提升为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进而形成特色服务产品和长效合作机制,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培育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在企业集群过程中的作用

中介机构主要有两类,一是行业协会,二是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在企业集群中广泛存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筹资融资、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员培训、经营管理、国际合作等各种服务。而行业协会同样在集群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作为保护和增进协会会员企业利益的单位,行业协会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为会员企业提供各项服务。在湖北的典型企业集群中,行业协会大多由政府牵头,企业自发成立的行业协会并不多见。政府在行业协会成立之初,主要起引导作用,协会成立后,政府逐渐放权,鼓励协会自主解决会员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武汉徐古镇建立了“政府引导,协会搭桥,部门联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协调服务体系。抓中介服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政府本着“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的方针,帮助菇农建立了食用菌协会,为菇农牵线搭桥,提供服务,排忧解难。建立了“空中联系,地面落实,电话一挂,服务到家,有求必应,高效优质”的便捷服务机制,变菇农“找政府”为“找菌协”。

对于中介机构的培育,首先,地方政府需适当提供财政拨款,为中介机构的启动提供一定资金,并利用自身的资源、信息和组织优势从区外引入相关产业的研究机构、培训机构或其他专业性机构的专业人才以及设备,成立“政府主导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姚海琳,2004)。其次,当中小企业和中介机构的交易持续增多,中介机构实力持续增强时,地方政府就要实现退出,退出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退出,就是使中介机构完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而不是地方政府的某个职能部门;二是政策退出,包括最初的资金支持政策以及其它特殊的扶持性政策(补贴、价格等),目的在于在财务上与中介机构脱钩,从初始的资金垫付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同时促进社会化服务机构的自发建立和成长,促进服务市场化。最终,通过退出,实现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第3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对于新兴行业的初创型公司来说,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一般会滞后于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会计体系构建需要有一个逐步认知和布局的过程,而财务核算体系一般会伴随业务的发展先行建立起来。为了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财务核算体系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摒弃财务核算仅为实现企业对外报告的传统功能,推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本文以商业地产服务行业为例,强调用管理会计理念构建财务核算体系,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远景目标。 

二、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商业地产服务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除了房地产开发商转型或涉足商业地产领域成立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以外,第三方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也逐步发展起来。房地产开发商旗下的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主要为自身开发的项目提供商业地产管理服务,一般不参与其他房地产企业的商业项目运作,而第三方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作为专业化的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为多个房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提供商业项目增值服务,其主要商业模式为轻资产、多项目运作。本文所探讨的商业地产服务行业财务核算体系构建以及管理会计信息化基础建设主要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经营管理模式有受托经营、承租经营、股权投资、商业策划服务等。受托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资产管理方,接受商业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方委托为商业地产项目提供全程资产管理服务,获取资产管理收益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承租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承租方,以租赁方式取得商业地产项目整体经营权,通过对项目重新定位和改造以及后续运营管理,获得项目租金收入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股权投资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投资方,以直接购买或收购兼并方式获得商业地产项目股权,通过对项目的直接投资和直接管理,提升项目整体价值获得股权投资收益。商业策划服务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专业咨询机构,为商业项目提供项目规划、市场定位、招商租赁等服务获取咨询收入。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于多项目资产管理利润、承租经营利润、商业策划收益、物业增值收益以及股权投资收益等。由于其运营管理的服务对象为商业项目,核算体系设计中,所有的核算元素都必须以项目为中心进行精益化核算。比如,核算细则要求所有的直接成本费用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总部层级发生的间接成本费用,凡是受益对象为项目的,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受益对象为项目,但无法明确到具体项目的,核算前需要与管理层沟通具体分配原则后核算至具体项目;对于受益对象不能归属于项目的,核算上需要记录为“非项目”成本费用。对于管理层来说,总部层级发生的成本费用受益对象不能最终归属于项目的并不多见,这些成本费用可能是项目的前置成本,也可能是潜在项目的拓展成本,核算上要求财务人员深入到业务前沿,跟踪这些成本的最终归属项目。 

由于商业项目经营管理模式不同,财务核算上需要反映不同管理模式下的项目运营状况。此外,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商业项目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管理服务阶段。比如,受托经营类和承租经营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预开业阶段、正式开业后运营管理阶段等。商业策划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等。财务核算方面,需要根据项目在业务上的多元化属性,对项目进行多维度核算,使经营分析既可以从项目整体又可以从不同维度方面反映项目的财务状况。 

从以上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来看,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三、财务核算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底层数据需要实现共享,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连接商业物业持有者和使用者的媒介,承载了大量的外部资源。比如,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者、品牌商、供应商和消费者等。商业地产服务商参与了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市场资源整合和重新配置活动。 

商业地产服务机构在商业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与众多外部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服务于商业资产的增值服务。比如,商业项目市场定位和规划阶段,商业地产服务机构需要与专注项目所属区域的市场调研机构紧密合作;商业项目工程改造阶段,需要与工程咨询供应商合作;招商阶段,需要与招商经纪服务商合作;市场推广和营运阶段,需要与媒体和市场运营供应商合作。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市场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定位,要求财务核算体系设计中必须考虑将外部市场资源沉淀在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底层数据库中,并实现企业内部各信息子系统数据共享。比如,OA系统、采购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商户销售系统、会员管理系统、租户结算系统等各信息子系统的底层数据库必须与财务核算系统保持信息共享和互换,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四、财务核算体系构建需要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轻资产、多项目运作的商业模式特征,其主要公司构架一般设计为集团管理公司、区域管理公司、项目公司三级。集团管理公司主要核算集团总部费用、集团直接管理的项目池;区域管理公司主要核算区域总部管理费用、区域公司直接管理的项目池;项目公司主要核算特定项目。除了以上三类公司以外,集团公司还会通过持股方式控制专业性功能公司,比如,为项目提供工程改造的工程咨询公司、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招商服务的招商咨询公司等,这些专业性功能公司既可以为集团内项目提供服务也可以在市场上独立运作。 

以集团直接管理的承租经营类项目为例,项目公司作为承租方,通过租赁方式取得项目整体经营权,会计核算主体为项目公司,主要核算项目租金收入和项目直接经营成本。集团层面对项目的直接管理成本主要体现为集团专业管理部门为项目运营管理服务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集团集中招商职能为项目发生的招商成本、集团集中营销职能为项目发生的营销成本等,这些直接成本记录在集团管理公司的核算账套中。此外,集团内专业性功能公司为项目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成本,比如,工程咨询服务成本、物业管理服务成本等记录在专业性功能公司的核算账套中。从集团母公司视角,对外报告需要抵消内部公司关联交易产生的内部服务结算收入与支出,反映公司整体经营成果;对内报告需要集合集团内各核算主体的经营数据分析各项目完整的投入产出情况,跟踪项目财务状况的变化。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集团化统一运营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特点,要求在财务核算体系设计方面,必须首先考虑统一集团内各公司核算科目体系、核算细则,统一集团内各公司财务对内和对外报告体系。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第4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关键词:ERP 通信服务企业 资产管理

在ERP环境下,企业的资产管理更加精细、更加高效、更有成效。本文从整合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角度分析通信服务企业如何在ERP环境下构建资产管理体系。

一、通信服务企业资产管理现状

目前通信服务企业的资产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资产种类多

目前资产分成6大类,每大类下细分为若干小类,资产小类多达100多种.例如:固定资产中的网络建设维护设备大类包含3个小类,分别是安装维护工具、安装维护仪器仪表、安装维护设备;其中安装维护工具分为3类,分别是线路安装维护工具、设备安装维护工具、设备测试工具;线路安装维护工具继续往下又可以细分为13个更细的类别,庞大的资产种类给资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资产分布广

从地域上看,分布在省内省外的业务所在地。以长讯通信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为例,资产分布在省内的例如广州、佛山、肇庆、汕头等14个地市;省外的广西、西南、东北、西北等地。

(三)资产调动调繁

各分支机构之间、本部与分支机构之间的资产调配频繁。通信服务企业为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资产在各个分支机构之间、本部与分支机构之间的调动非常频繁。

(四)信息采集手段落后

资产实物信息的采集靠手工导致耗时长、准确度差。历年资产盘点、资产检查全部依靠手工逐个登记实物资产信息,每次盘点时间短则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而且手工采集到的资产信息准确度无法得到保证,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核对。

(五)信息流与实物流同步性差

资产信息流滞后于实物资产变动,信息同步性差。由于资产频繁调拨,调拨流程走完到进行资产系统变动处理往往已经过去了1-2个月,实物信息往往和资产系统登记的信息不一致。

通过对通信服务企业资产管理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其资产管理还存在诸多可改进的地方,最本质的原因可能是随着业务扩张,实物资产管理和资产核算分离程度越来越高,致使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资产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通信服务企业精细化管理对信息的更高要求,从而以ERP工具为手段的资产管理方法应运而生,其更加适应通信服务企业发展对资产管理的更高要求,有助于提高通信服务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必将成为通信服务企业资产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基于ERP工具的通信服务企业资产管理体系优化

运用ERP工具优化通信服务企业的资产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4个步骤:制度优化――业务流程优化――IT设计――测试及实施。

(一)制度优化

制度优化的关键在于资产管理员制度的制定,资产管理员全面负责分支机构及本部的资产管理,包括资产管理流程发起、资产报账单据发起、资产标签的打印及粘贴、资产盘点、资产实物台账登记等。

(二)业务流程优化

业务流程优化主要包括新增资产流程、资产调拨流程、资产报废流程、其他资产变动流程4个流程的优化。新增资产流程为:资产管理员发起流程――部门领导审核――主管领导审核――本部专业部门审核――本部财务部审核――审批;资产调拨流程为:资产管理员发起流程――资产调出单位审核――资产调入单位审核――本部专业部门审核;报废资产流程为:资产管理员发起流程―部门领导审核――主管领导审核――本部专业部门审核――资产管理员填写变现收入――本部财务部审核变现收入――领导审批;其他资产变动流程为:资产管理员发起流程――部门领导审核――主管领导审核――本部专业部门审核――本部财务部审核―审批。

(三)IT设计

IT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环境的部署、业务流程的IT固化、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一体化对接设计、资产单据与资产凭证对接设计、资产扫描枪开发设计及资产条形码开发设计、关键点的系统控制设计等6个内容。

第一,系统环境的部署:系统环境主要是组织架构配置、用户权限的配置、流程表单定义、数据表格定义。将组织架构固化到系统,包括分支机构、部门、人员;根据资产系统操作节点进行权限组定义及操作权限分配,然后将各分支机构上报的相关操作人员分配至各权限组;流程表单定义须根据资产的采购、调拨、报废、其他变动的业务流程进行配置;数据表格定义要考虑打印格式以及一个流程包括多个资产的格式。

第二,基础资料管理:将资产类别、折旧方法、残值率、存放地点等固化到系统中,减少人为编辑的误差。

第三,业务流程的IT固化:通过业务流程结果―资产卡片处理―财务总账凭证处理、卡片生成条形码―粘贴卡片―扫描条形码盘点实物资产2条主线的设计,从而按照资产编码规则,通过采用条码数字化技术进行标识管理,使单项资产都有了一张数字“身份证”,只需要通过手持POS机(移动数据采集终端)在条码上扫一下,相关的数据就会立即导入系统,与资产数据进行自动核对,从而实现资产实物管理流程和财务处理过程的无缝衔接。

第四,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一体化对接设计:业务流程完成后需要进行对于对应的资产卡片的处理,例如资产购买流程完成后要进行资产系统卡片的新增,这一部分的衔接需要进行数据对接处理,使流程结果直接反馈给资产系统操作人员,以便进行资产单据的操作。

第五,资产单据与资产凭证对接设计:这部分功能通过与资产卡片相关联的凭证模板进行定义,从而实现资产系统处理与财务总账会计凭证处理同步。

第六,资产扫描枪开发及资产条形码的结合设计原理是基于实物资产盘点信息与资产系统数据进行核对的需要,通过条形码技术将资产编码以可被扫描枪识别的方式呈现,使得资产实物盘点、数据核对、差异标注直观呈现,将大大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

第七,在IT设计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点应加强控制,例如:对当月新增资产当月不准许进行其他变动处理的自动控制、采购资产的预计金额及资产编码需财务审核发票后确认在系统中自动补列、资产信息更新后需在资产清单中同步更新、基础资料的编辑权限控制等=

(四)测试及实施

正式组织实施之前的测试环节十分必要,通过测试却确保资产ERP体系的建设达到规划要求,测试完成后编制使用手册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完善。

三、通信服务行业优化资产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优化通信服务行业资产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对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整合

目前通信服务行业普遍存在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至少2个系统分开运行的情况,对2个系统进行整合并搭建接口,实现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共享,既可节省成本、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又可以保持各自的灵活性。

(二)资产管理责任单位的弹性设置

目前通信服务行业现实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同一企业下设的各分支机构对资产管理的责任要求不同,即有的分支机构明确到各办事处、生产中心,有的分支机构明确责任到具体责任人,根据这一情况,在构建资产管理体系的时候需有所考虑并在系统开发环节预留空间。

(三)盘盈资产的系统标识

盘盈资产需在系统上新增卡片同时需与账面资产卡片区别开来,这部分需要在构建资产体系时在卡片上设置,并与其他资产变动流程衔接。

(四)资产体系的测试和监控

ERP环境下的资产管理体系建立以后,在正式投入使用前需重视测试,并形成测试记录,对系统内的运行情况、系统间的对应准度、基础资料同步性、数据交互的一致性进行反复调测确保达到验收标准方可投入正式使用;在正式运行过程中的监控也十分重要,管理员的日常管理可以确保资产体系始终按照既定方向有效运行。

总之,通信服务行业资产管理需结合行业现状和管理要求进行细化,打造基于ERP环境下的资产管理体系,通过对现有系统的整合对接,提高资产管理的精准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生产,最终为企业创造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晓艳.ERP的应用对通讯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务管理,2011.8

第5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高校校办产业组织的最明显特征在于党委领导和总经理负责的双重组织特征。当前关于高校校办产业经营管理的讨论焦点在于如何发挥二者的协调功能,促进高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仅是校办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问题,也是具有特色的企业管理问题。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的探索为例,深入剖析高校校办产业组织的特殊性以及党委领导下的校办产业如何发挥作用的路径。

校办产业的双重组织模式:党委的政治领导和总经理负责

发展高校产业是遵循高校发展客观规律和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的选择,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校产业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高校教学研究和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校办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党委的决策。通过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大精神,充分发挥高校产业党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高校产业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能够为高校产业社会化改革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

首先,高校对高校产业定位决定了校办产业组织的双重性。高校企业既具有企业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为了使高校校办企业的共性与个性得到科学的统一,更充分地发挥其特殊的功能,党组织在校办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校办产业中的党组织体系有助于保证校办企业的正确方向。争取最佳的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兴办企业的第一要义,高校兴办企业的一个十分明确的目的,就是要求它为教学和学校的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这就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办企业的增效方式应该更多地利用高校人才密集和知识密集的优势,发展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二是校办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上水平积极提供机会和条件;三是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以后,必须正确地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方面的分配关系,要坚持姓校,决不能打着学校的牌子,肥了个人和小集体的腰包。要保证校办企业的上述方向,必须要有一支政治业务素质精良的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必须要有坚强的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所以必须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确保高校校办企业的正确方向。

最后,党组织体系在校办产业所处的特殊的外部环境中的协调功能。一般企业的外部环境即是社会,而校办企业的外部环境既有社会的大环境,又处于另一种管理体制――事业体制的学校环境之中。因此,必然会发生不协调、矛盾和摩擦,这就需要通过企业基层党组织进行积极协调。

高校产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以人为本,找准结合点,抓党建,促发展

面对改制后校办企业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单纯从传统的党建理论和党建经验等方面并不能完全解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新的实践经验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握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对高校产业党组织的领导人而言,挑战也正在于此。

党组织为何能在高校校办产业中发挥作用?从企业现实角度讲,简单的逻辑就是二者确实存在结合点。首先,从企业发展需要角度看,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与党建工作要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也是企业所希望的。其次,在“资源共享”上存在结合点:大多数党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技术、管理方面的骨干,他们既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基础,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人才基础和需求;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借助党的各种资源来发展自身,而党建工作也需要依靠企业的各种资源来巩固和加强党的建设,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最后,“管理出效益”也是二者的结合点: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党务工作者往往具有相互兼容性。党组织有效开展各种活动也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除了找准上述结合点外,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应该是高校产业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核心:

发挥高校产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

从高校产业党组织定位角度讲,必须当好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其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校办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创新和教学实习,发挥其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校办企业的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方向;通过促进企业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维护并正确处理投资者、经管者和广大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与时俱进地抓好党组织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企业广大职工的密切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但应该清楚,与其他单位的党组织不同,这种定位更要求高校产业党组织要准确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企业与学校间的关系、与董事会的关系。与经营班子的关系。重点发挥对企业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监督作用。

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机制与体制,提升企业决策质量

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是企业党组织的重要职责,是党组织在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途径。党组织参与高校校办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企业的重大改革方案和重要管理制度的制定、修改,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中的重大问题,企业重要人事安排和内部管理结构的设置调整。以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等。

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中,要坚持依法决策、党管干部、民主集中制和责任追究四个原则,做到“三个坚持”:坚持重大项目立项、重大经营管理决策、企业对外合资合作、房地产开发、企业改制兼并调整、重大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由集体研究决定:坚持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讨论任用下属干部,按组织程序选拔干部;坚持大额资金使用由集体决策。包括企业投融资计划、贷款额度及使用、对外经济担保及固定资产投资等。

发挥党组织在软管理方面的有效优势,塑造企业和谐氛围

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已经清晰地表明,一个由“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文化管理”即人本主义的“软”管理的转变正在全球悄然兴起。“软”管理的发展当然是以“硬”管理的存在为基础的,而“硬”管理必须靠“软”管理来提升,需要以“软”管理的指导为前提。硬管理和软管理给我们高校企业党组织最大的启发在于,高校企业党组织可以在企业软管理上发挥更大的优势。

例如,以企业工会组织为平台,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职工参政议政作用。党组织要关心和指导企业

工会工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主动关心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发挥工会组织也是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桥梁作用,及时化解矛盾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合力,不断巩固和扩大党在企业中的群众基础。

打造企业公民,实现高校产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当前宏观环境中,信誉缺失现象普遍存在。企业违法经营、企业管理人员违规操作、贪污腐化现象时有曝光。加强廉政建设,促进企业公民建设,都是党组织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之处。

第一,普及法律知识,进行守法意识教育,坚持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合理节税;第二,加强职工职业素养和礼仪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第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创建优质品牌,不断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社会信誉度和美誉度;第四,要求各企业要坚持守法经营,严禁偷漏国家税款,支持企业做好纳税筹划工作;第五,要求企业做好公共关系工作,认真协调好社区和顾客关系;第六,加强“两个务必”教育,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对企业一把手的有效监督。从而。真正树立高校产业的良好社会形象,抓住建设和发展和谐高校产业的主题。

南京师范大学在校办产业组织体系建设中的探索和体会

南京师范大学于2006年成立了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公司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关心与指导下,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工作计划任务分解方案》、《南京师范大学“十一五”规划校办产业发展专项计划》为指导,在“以规范化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加强管理控制为重心,以加快拓展为第一要务”的发展思路指引下,坚持以人为本,抓规范、抓稳定、抓学习、抓安全、抓效益、抓发展,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学校从校办产业人员近3000名;学校直接投资的企业15家,其中全资、控股企业14家,参股企业1家;2008年营业额为2.2亿元。在发展校办企业的同时,学校领导非常重视企业的党建工作。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构建保障机制,完善双重组织体系下的各种保障

首先,加强管理,理顺体制和机制,完善组织保障。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对校办企业的管理,学校在2006年9月成立了南京师范大学企业工作委员会,书记由学校直接任命。明确企业党工委是学校党委的派出机构,代表学校党委领导资产经营公司下属各企业已有的党组织机构。其次,提供政治保障,配备高效的领导班子。党工委班子在整个党工委中处于核心地位,党工委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党的政治优势能否充分发挥。学校在这个方面尤为重视。配好班子,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真正发挥党工委参与、监督、保证的作用。目前党工委的成员,既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又是懂经济、善管理的行家。能够在公司中“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决策有主意”,成为党员、群众和企业的主心骨。

抓住工作重点,维护企业稳定工作,构建高校防范风险的第一门槛

稳定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学校党委、行政对党工委工作的期望和具体要求。党工委一班人不断强化稳定工作重要性的意念,把企业的稳定置身于学校、社会稳定的大背景中,建立健全资产经营公司、板块企业及板块下属企业三级稳定工作责任考核机制;在企业内部,要求广大党员保持先进性,做勤奋学习、素质过硬的表率。

健全组织管理体系,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

目前南京师范大学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各个组成部分比较复杂。经济成分和所有制形式多样,有国有的、独资的,有股份制的,公司大小各异,而且面广分散。由于企业的工作性质特点,目前党工委已经解决了党组织在这些企业的架构问题。均已建立党总支或直属党支部。同时,在学校所有企业系统的全资、控股、参股的公司都建立了党支部。使党组织成为企业发展的支持者,经营方向的引导者,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工会、共青团组织的领导者,企业依法经营的监督者,群众工作的组织者。

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充分发挥作用

校办产业党建工作要搞好,首要条件是要有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强,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党员干部队伍。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要加强学习,严格要求,积极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和党的活动。

改进方式,创新工作方法

校办产业各级党组织从为企业所需要,为企业负责人所认同、为职工所拥护、为党员所欢迎的角度出发。坚持按照业务、分散、小型、多样、实用的原则开展党的工作。基层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来开展。服务企业中心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也是党组织工作生存发展的基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进的思想路线,顺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企业的中心工作和力争实现效益最大化为切入点,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有机体,强化活动的开展运作,积极调动党员干部员工的参与热情,引导党员干部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实现岗位效能最大化。

第6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一、建设现代幸福产业是适应新常态、发展新经济、实现新发展的需要

现代幸福产业是指不以牺牲生态环境、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大多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代价,以现代金融理财、现代电商物流、现代健康养老、现代环保节能等为主要内容的,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舒适感、成就感、幸福感提升的生态性服务业。

1、建设现代幸福产业,是适应新常态的需要。人民幸福与中华复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内容;也符合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生存权、健康权、发展权是人民幸福基本权利的三大主要内容。当前,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新常态,最重要的目标是如何达到百姓富裕基础上的人民幸福,需要我们在过去片面强调GDP的粗放型、规模化发展方式为主的政绩导向,及时转变到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主的集约型、精细化发展方式。在这里我要举普陀山岛发展旅游经济的实例,就是一个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典型案例。普陀山景区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三大优势:一是著名佛教文化旅游胜地;二是浙江滨海旅游业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景区,目前普陀滨海旅游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例达30%,2012年普陀区旅游总收入112亿元;三是集市场化程度、品牌知名度、景区成熟度、资源整合度俱佳。这些优势对未来将普陀打造成为浙江省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龙头地位至关重要,按照10%的稳定增长率,未来十年,到2022年全区旅游总收入预计达300亿元、旅游总接待人数3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数35.3万人次,游客平均逗留时间为2.5天。但是在普陀山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没有损害百姓的利益,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拆迁,而是把村庄因地制宜改造成为民宿接待中心,到2014年每户人家收入在20至30万人民币,并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定期组织健康疗养。同时,带动食宿、交通、文化、金融、商务、医疗、体育等相关产业,每年以5%的递速,增加就业岗位;以7%左右的递速,增加当地渔农民收入。

2、建设现代幸福产业,是健全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经济是有效维系生态环境、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GDP增长快、财富增长慢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体现了绿色循环型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因为,以牺牲环境导致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最终必然是产生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自然再生产中断必然是经济再生产中断。因此,生态文明下的生态经济是寻找经济发展快、环境成本低的新模式,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共赢发展的最佳形式。而生态服务业的发展是既能实现社会转型以后的新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新的提高,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幸福产业。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原来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山寨,近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江镇通过发展交通、整理环境、配套设施、挖掘文化,致力打造生态旅游景区,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现在每家每户仅靠房屋店面出租就达30多万元,同时加以开发黑毛香猪、苗医苗药、蓝莓基地等健康型产业,积淀了历史的吊脚楼、风雨桥、民风情均成为了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的摇钱树、聚宝盆和金饭碗。目前,贵州浙江商会又正在开发位于清水江畔、台江与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施洞风景区。当地人称施洞为“展响”,意思是贸易集市,由此不难想象这里商业的发达,古来便是苗家人烟鼎盛的福地,沿江蜿蜒密布着数不清的苗族吊脚木楼,是清水江上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最繁荣的时候这里百舸争流、过尽千帆。旧时清水江航运是湘黔水运的重要组成部分,镇上至今完好保留着建于清朝初年的大码头。解放前,施洞口是清水江联湘黔航线的重要口岸,日通货、客船500余只。施洞依山畔水,气候宜人,清水江穿境而过,镇内古树葱郁,田园风光秀丽,群山雄伟壮观。施洞民族风情享誉海内外,苗族姊妹节和独木龙舟节举世闻名,苗族飞歌蜚声艺坛。此外,建于清朝末年的两湖会馆也值得一游。施洞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精美绝伦的苗族银饰和手工艺品,有蕴含苗族特色文化的手工刺绣,这里还有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有鲜嫩健胃的酸汤鱼,味美价廉的施洞肉鹅等。施洞的民族风情和民族工艺品以其纯朴的风格、精湛的工艺,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在尚未深度开发的现在,每年前来观光的中外游客已经多达20万人。其实,在温州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可以借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来统领和提升温州的服务业。如温州南部的平阳是享誉浙江的红色之都,可以南雁景区为主联合山门、青街、顺溪等众多风景区,串成以山水文化、红色旅游、畲乡风情、古村古屋的风景链,建设高品位、厚密度的生态旅游服务业,以红色旅游凝聚人,蓝色旅游集聚人,绿色旅游留住人。

3、建设现代幸福产业,是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的努力方向和必由之路。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升。据温州市统计局统计,截止2014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27.9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8.92亿元,第二产业833.24亿元,第三产业945.7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7:45.6:51.7,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最大产业(表1)。

近几年,我们在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温州菜篮子集团围绕市民的菜篮子丰富,创建来源可靠地蔬菜基地,兴建现代农贸城,改建农贸市场,开发现代菜篮子网站,为创建文明城市作出了主要贡献;温州市场开发公司围绕温州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组织生产资料,发展小商品市场;温州物资公司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二手车交易市场;温州华侨饭店实施物业进社区,提供优质服务。但是,传统的以生产、生活为主的服务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对层次较低,急需进行提升。而以养老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大健康产业是当代兼具房地产业和电子商务特点的新兴产业,具有快速发展的机会,主要处理好资本投入与回报产出的关系、政府扶持与社会联动等关系,使这一以人健康为导向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温州现代集团建设幸福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

二、以生态型服务业需求为重点,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最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经过对公共服务体系概念的研究,我认为公共服务体系,应该有更加宽泛的观念,按照三元理论(即从过去的政府、企业二元结构转变为政府、社会、企业的三元结构,注重社会的服务角色),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为主提供的政府性的行政服务;二是以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三是以企业为主提供的市场服务。

1、转变观念,树立优先的发展战略。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建立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对于节约社会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完善生态服务体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积极推进以市场化、社会化为趋向的改革,实现社会组织的直接登记和社会治理的成长,形成社会、政府、市场共同治理和服务公共需求的格局。二是注重解决好公平的问题,处理好积累财富与创造幸福的关系。同时注意处理好邻避现象,防止顾及自己的利益,忽视了公共利益。三是政府要积极主动购买和外包服务,实现服务的社会化、多元化、复合化。

2、制定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对涉及生态型服务业的企业予以优先扶持,在设计、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二要对生产、生活性企业的后勤服务部门、市场销售部门、技术研发部门进行有效剥离,享受所得税减免和财政以奖代补的政策,扩大第三产业的规模和发展空间。三要制定对生态型服务业发展的规划、政策,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创意、设计、健康、养生等生态型新兴服务业。

3、创新方法,创造长足的发展态势。一是要创新机制。开展幸福指数的评估、评价与调查。特别要把生存环境的舒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感、健康养老的保障力都要纳入其中。二是要创新平台。设立枢纽型组织,提供以公平普惠为原则的公共服务;设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引导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如把各种各类商贸市场统一为中国温州商城联盟,实现供应链的整合、市场的细分、功能的提升。三是要创新方式。紧紧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把温州市打造成为服务这两大战略举措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参与者。因为温州有庞大的温商和华侨群体,他们一直为世界经济贸易做了积极的贡献,温州市有非常悠久的与世界各地进行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历史,同时今后对航海人才的培育、温州大港的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和保税区的申请、海洋经济与海洋捕捞养殖的发展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潜力,值得我们引起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4、改革体制,确立坚实的发展主体。建立企业为主的主体,鼓励企业转型发展为养老服务、健康等生态型服务业。同时,对政府性事业单位实行去行政化的系统改革,把一部分经营性、服务性的事业单位改制为服务业,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增量改革的方法来进行;激发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优势,比如,非标准化的特殊群体的安抚;理清政府在社区的服务职能和社区的自治职能,让社区在生态型服务业中起到解决的作用。

5、培育人才,形成持续的发展优势。建立一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基地,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为主,开设各种符合服务产业需要的各种专业,培育一批服务业专业人才;建立名师名家培育基地,培养农家烹饪师、社区义工、心理咨询师、文化创意培训技师、理发美容护理等各种实用类大师级人才;建立服务业发展局,重视服务业发展的研究、服务业企业的培育和服务业人才的培训。

三、以生态型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建设现代幸福产业

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过去比较重视生产型服务业、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明显得到提升。但是,我们对一些生态型的服务业如绿色餐饮业、绿色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目前仍然是服务业中的“蓝海”,需要我们把它们从生产、生活服务业中分离出来,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盈利点,实现温州的转型升级、绿色崛起。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的孙婷在《关于发展贵阳市南明区生态服务业的思路》一文中指出,生态型服务业(eco-service industry)是生态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绿色商业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绿色公共管理服务等部门,是指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生态环境资源基础上发展的服务业,其发展在总体上有利于降低城市经济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发展节约型社会,是整个循环经济正常运转的纽带和保障。推进服务业生态化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生态经济思想为指导,促进社会、经济与五大生态系统的相互协调。

1、以构建健康养老、养生度假、婚庆礼仪、终生关怀、教育文化、食品安全等符合人性发展规律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现代服务业。老百姓特别关心出行安全便利、食品安全卫生、医疗安全保障和老年养老保障。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的社会,人口未富先老,围绕人性发展规律的养老服务业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健康养老产业,防止老年痴呆抗衰老和术后康复治疗,是一个面对夕阳群体的朝阳产业。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杨燕绥教授在《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按照传统统计口径,中国2000年之前进入老龄社会,2025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2035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不过,对于中国的老龄化速度,这份报告显示,按照实际赡养比观察,受1963年生育高峰和女性50岁退休政策影响,中国在2010年即提前15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2013年后,难以维持3:1的赡养比;可能提前20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而对于老龄化的到来,报告认为国人即老即富准备不足。这首先体现在未富先老,人均GDP水平未达到1万美元即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的养老资产不足、消费和购买能力不足;其次,未备先老,养老服务体系和老龄产业发展滞后,养老难困扰着2至3代人;再次未老先懒情绪滋生,劳动人口(15至64岁)就业参与不足,加之养老金增长快于低收入人群的工资增长的“倒挂”政策,再鼓励人们提前退休和早退休,更加剧了养老资产准备不足的问题,当这个人群进入高龄失能阶段,很多人会陷入“银发贫困状态”。与此同时,养老金政策在政策公平性、制度效率性和基金持续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报告认为,养老金政策欠公平。身份制和多轨制等问题导致养老金贡献和待遇差距在不断加大;同时,养老金制度欠效率,企业和职工养老金费率偏高,但养老金替代率偏低,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0%左右,缺乏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也面临相当大的压力。一方面,政府负债率高。在中国人口相对年轻的阶段,挪用职工缴费形成的空账记录、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转制中形成的视同缴费工龄、大量非正规用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储蓄低收益、征用农地的农户补偿等,均属于养老金全覆盖政策下的政府负债;另一方面,养老金基金化率很低,目前国家储备约1万亿元,职业养老金约0 .7万亿元,而越来越多的OECD国家养老资产总量已经超过GDP。杨燕绥认为,未来提高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和赡养能力,促进大龄人口就业和积累养老资产,提高老年人口消费和购买力,是中国“银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重要举措。

2、以构建智慧城市、设计创意、电商物流、时尚消费等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在进入大数据、信息化的今天,城市生态越来越趋向高频率、快节奏,而且城市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努力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有重点的推进生态服务业的发展,要以大市场为基础,以商贸流通业、餐饮业、房地产业为支柱,以大市场、大商贸、大循环为格局的城市服务业体系。尤其,我们要着重发展设计创意、电商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味。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新常态下要更加突出消费的拉动作用,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我们尤其要以发展时尚产业为契机,促进时尚消费。把时尚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国内闻名的“时尚之都”,让温州时尚消费成为一个品牌。

3、以构建金融理财、会计审计、投资咨询、融资渠道等金融生态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在温州民间资本相对比较雄厚,但是民间金融不够规范,企业主体和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十分淡薄,金融的生态系统尚未形成。因此,我们要着重在以互联网金融发展、产业发展基金设立和资本市场培育上下功夫,为资本的流通创造良好的平台。从目前来看,一是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不够。2010年以来,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速下降明显(见表2)。2014年1-7月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4.3%和3.0%,分别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4.1和5.8个百分点,仍处于低位徘徊状态,对全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今年以来,央行先后两次定向降准,虽然一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所缓解,但整体上仍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作为银行贷款的重要补充,备受关注的温州小额贷款行业在2014年上半年中,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发放贷款分别同比下降3.0%、14.0%和5.3%,小额贷款公司纷纷趋于谨慎放贷,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有限。民间借贷依旧是一些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渠道。三是“两链”问题仍需关注。自金改以来,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在发挥推动“熟人借贷”向“市场借贷”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的借贷规模还不是很大,影响相对有限。熟人借贷和相互担保依然普遍存在,今年以来各地又发生多起企业“资金链断裂”或“老板跑路”事件,对温州经济和市场信心带来负面影响,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问题仍是下一步工作关注的重点。

因此,当前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引导民间资本走向规范化和阳光化,加强监测预警,提升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改善和优化民间融资市场资源配置,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领域,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重铸“信用温州”形象。

第7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引言

 

党的十八大坚定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放在国家发展核心位置。苏南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较发达,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贯彻视察江苏讲话精神,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之切实行动。镇江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居一席之地,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组成部分。抢抓机遇,加快步伐,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整体战略,成为当前切实而紧迫的任务。作为产业技术升级最具活力板块,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长足猛进,成为推动当地经济、促进区域产业调整与产品档次提升之重要增长点。本文通过分析镇江高新产业现状与问题,运用区域经济相关理论,阐述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与高新产业协同治理模式和机理,并简述构建高新产业服务体系的战略意义。

 

一、镇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镇江经济发展与高新产业概况

 

镇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沪宁杭都市圈,长江与大运河在此交汇,京沪高铁、沪蓉高速等通达全国,长江第三大航运中心——镇江港通江达海。作为新兴工业城市,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扎实推进“创新创业行动计划”。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 432.2亿元,同比增长20.32%,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46.8%,民企与三资企业日渐成为高新产业发展主力。全市共有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212家,其中部级5家、省级207家;拥有两个部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5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拥有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1家,建成国家、省级孵化器21个,孵化面积超24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14家。世界主要锚链生产基地、全球单厂规模最大高档铜版纸生产基地、中国最大汽车发动机缸体和醋酸生产基地陆续落户。镇江正逐步成为集机械、化工、造纸三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交通设备、食品、电力五大优势产业,船舶及船用设备、五金工具、眼镜、香醋等十大产业集群为主体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基地。

 

(二)镇江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问题

 

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增长势头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内部不均衡,集聚优势不明显,未能形成更好的互动态势等。具体看,各城区高新产业发展主导方向与核心能力不同,面临难题各异。如:京口区单靠文化创意产业较难形成很强的积聚效应,相比周边城市,扶持政策单一。京口归国博士园面积小,难以产生规模集聚效应;润州区可供发展用地少,“零土地”招商困扰该区。软件人才流失严重,人员住宿困难;个别项目技术高端,却难进入寻常百姓视野,市场推广较难打开局面。未与当地大学和科研机构有更紧密联系,产学研合作待深入;科技新城产学研互动运转效率不高,区际或市际某些产业发展同质化倾向初现端倪,人才争夺日趋激烈;政策调节一定程度无序化与政府中长期规划间矛盾难以完全避免,光伏、LED等产业已现过剩。如何在公共服务方面刺激企业长久发展态势,是政策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镇江市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内涵界定

 

当地高新产业发展固然有起步晚,基础弱,产业发展欠均衡,科技孵化、加速器培育待深化,产学研互动融合不足等原因。但与之配套的科技服务业目前存在水平相对滞后、层次有待提升、支撑效应不明显、资源优势待发挥等问题,以致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是制约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镇江市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是立足于本市服务业现有各项软硬条件,结合区域经济优势,遵循高新产业链发展规律,致力于支撑、引导、辅助、配合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旨在提高和改善与高新产业相关信息、研发、产学研合作、商贸物流、人才培育、金融支持、公共服务等各项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与水平,并使自身在这一融合过程中不断优化、提高并逐步融入更多高科技含量,与当地高新产业高度相融的本地现代服务业体系子系统。这一服务支撑体系与传统科技服务业求同存异:首先,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对高新产业服务针对性更强;再者,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形成自洽融合系统,体系所涵盖的各项理念、政策、方法、制度、措施、手段等要有机融合,并行不悖;继之,服务体系构建从镇江高新产业面临实际问题出发,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提出一揽子支撑方案与措施整合。

 

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理论基础与服务支撑体系协同治理模式

 

(一)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理论基础

 

王缉慈在《创新的空间》中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增长极与新产业区理论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增长极理论阐述区域内嵌入高新产业后,会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从而促使域内经济增长的动态机理。然而该理论较理想化,实践表明若当地有高新企业是跨地区垂直一体化公司的分支机构,与本地企业后向关联小,则对本地企业带动作用不大。甚至高新区一些较大型企业利用了本地出台的优惠政策,提供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要素,其产生的经济增长却主要在区域外,成为事实上的“飞地”。高技术活动在当地对促进就业的作用也有限,同时,由于大量使用税收优惠政策,弱化了对本地财政支持[1];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高新区真正价值是创造当地良好孵化环境,促使区域供应商、制造商、客商、大学与研发机构、信息平台、人才交流等日益频繁相互作用,减少交易费用,产生整体协同效应,由此新产业区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高新区对当地影响程度取决于其自身发育,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在于区内高新企业繁衍及区内各要素机构间相互联系[1];美国硅谷、东京大田、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等地科技园发展历程向我们昭示:起先政府对高新产业引领作用很快为区内众企业自身发展迅速的技术与人才联系所取代。当地创新网络与文化环境建构主体间相互依存的学习环境、组织、制度创新及上述共同形成的协同治理“软环境”,随着高新企业群内成长而形成日益频繁的相互联系。这才是吸引更多高新企业加盟并杜绝“飞地”的重要条件。甚至有的专家认为,政府干预会影响高新区企业间上述配合之默契。

 

应理性看待上述理论,我国许多高新区发展正处于增长极阶段向新产业区过渡时期。即便这一转变在各地尚未完成,如镇江部分高新区依然由某些主导产业带动。但根据相关理论与发达国家既往发展历程:高新产业发展的增长极阶段必将成为历史。增长极模式弊端在于:易引起本地经济对某类单一产业过度依赖,而新产业区模式强调当地各产业间整体协调互动,系统性协同治理本身不断培育与加强形成了本地特有的产业群落特征,当地整体产业结构由引入型向带动型,向自身形成不断协同强化的优质经济生态群落转变。将发展优势融于本地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促使各种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不会因一两个重要企业搬迁而影响当地整体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然而,新产业区理论对提供公共服务的最大主体——政府的作用较为忽视,在城市和区域直接参与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今天,稍纵即逝的机会窗口与众多根植于本地制度与文化特色相互交织,使各地从此步入各自发展轨迹。为此,政府在植根本地社会经济网络,强力发动服务创新引擎,整合各种科技服务资源,引领当地高新产业发展路径,推动本地各机构及要素集聚,通过技术与信息交流达成协同,从而形成当地特有生产服务系统的过程中至关重要。高新产业集群在新产业区阶段与政府、科研和金融等机构形成具持久活力的协同创新网络,这一作用本身即增强了当地生产与经济系统整体实力,从而吸引更多企业不再囿于各地日趋同质化的优惠政策,而更多关注当地高新产业整体性协同网络的辐射诱惑而加盟。这也启发政府将招商引资战略航船逐步引领出单纯依靠区际优惠政策博弈的“红海”桎梏,利用政府公权力及对于公共服务的强大供给能力,整合区内优质服务资源,推动新产业区发展,驶入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组织功能,自成长机制,具地方特色的高新产业战略“蓝海”。

 

(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与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协同治理模式的形成

 

高新产业集群与当地科技服务体系是相互融合、互动共赢的两大体系,由于这两大体系间的和谐共振导致其协同治理格局的出现。共振要因在于相互间频率和谐。服务支撑体系不是与区域内几个龙头企业发生共振,而是与这些企业及其他机构所形成的协同网络的群体效应相互反馈。世间物理、生理、心理、事理、管理等皆相通,比如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由声音频率、物体致密度和内部应力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服务支撑体系对高新产业群的调节作用如同波在高新产业群内传播。在此利用弦振动模型,省去推导过程,有下列方程:

 

在(4)式中,等式左边是纵向位移加速度,即科技服务体系对高新产业群影响的加速程度,这取决于等式右边两项的变化。显然若高新产业群内企业彼此联系程度T越紧密,同时政策初始影响f0越强,则此种影响对高新产业的促进愈发加速。这是一把双刃剑,即不合适的政策对于高新产业群的整体影响也同样会加速。高新产业群内部的企业密度函数p(x)值越小,越有利于公共服务政策在高新产业群内的影响加速传导。这与人们平时的感观不相符,提醒人们:盲目追求高新区企业的数量是不足取的,最要紧的是新引进企业是否能带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并且与区域内现有高新企业建立起广泛有效,协同驱动的相互联系。横向位移x方向对于纵向位移u上的高阶导数提醒我们政策及其他科技相关服务驱动高新产业过程中存在拐点,这是否为科技服务运行中的调控预示了空间,有待进一步研究。外部政策与商业服务对高新产业群形成了持继而有力的驱动,这些驱动传播的效果又有赖于高新产业群内部联系与密度分布,这一和谐共振机理有力促进了高新产业与科技服务业本身相融,长效和持久发展,从而逐步形成了高新产业群与科技服务这两大动态系统的协同治理模式。

 

三、构建高新产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的战略意义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竞争力的获取须依赖域内整个产业价值链群系统效率提升,针对特定产业设计的服务支撑体系,作为具有区域和时代特征的公共管理工程的一部分,将保障产业链条各环节有效衔接,促使高新产业整体价值实现过程在链群有机运行中顺畅进行,在对高新产业的规制协调和引导管控下,实现其系统效用优化和价值稳步增值,从而产生区域产业联动效应。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是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群中各环节有机结合的黏合剂、各子产业动态磨合过程中的润滑剂、系统整体效用实现过程中的整合剂、产业链核心价值增值得以稳固达成的催化剂。

 

镇江高新产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不是单项研究成果、方法措施、管控手段、引导政策的简单装配,也不应成为各种适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管理、法律制度的草率“拼盘”,而是具有特定辅助手段、协调对象、合理方法体系,可促进产业链群发挥长效机制,各利益相关方和谐共赢的系统工程。推动镇江市高新产业融入整个苏南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内部结构调整,逐步引领镇江高新技术产业群成长为苏南长三角示范区建设的现代标杆。

第8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省级市场信息体系基本健全。目前32个省级单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设有市场信息行政管理机构和信息中心,信息中心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职能已逐步实现从单纯保障农业部门自身办公系统运转向为农业系统提供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支撑转变,市场信息机构与信息中心合力推进信息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壮大。据对全国28个省1912个县调查(下同)整理情况看,目前超过55%的县设有农业农村信息化行政管理机构,近四成的县配备了专职信息化工作人员,配备了兼职工作人员的县超过80%。乡(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得到加强。全国近39%的乡镇设立了信息服务站,大多与乡镇农技推广、质检机构或政府服务机构合并建站,终端设备配置及互联网接入条件良好。22%的行政村设立了信息服务点,主要与党员远程教育点及阳光书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超市合并建点,绝大部分配置了计算机并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全国专兼职农村信息员超过18万人,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是主要力量。

农业信息资源日趋丰富。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通过金农工程建设,部本级建成了14个涉及农业生产进度、农产品价格及贸易等方面的大型数据系统;各省也相应建立了涉及面广、更新及时的农业行业发展数据库。服务信息资源日趋丰富,围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农村新闻、科技动态、地方经济和特色资源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取得一定程度进步,从调查问卷情况看,超过60%的县在政府有关部门或涉农部门之间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政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部初步建立起集3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全国超过一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站,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已经初具规模。

通过金农工程的建设实施,初步实现了部省农业数据资源共享,农药监管等31个业务信息系统陆续成功上线,农业部门数据采集能力和采集效率明显提高,部省两级政务协同能力、应急指挥能力显著增强,农业部门行政效能快速提升。在金农工程的带动下,农业内各行业和地方农业部门政务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信息系统对核心业务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如农技推广中心围绕加强农情调度指挥,建设了苗情、病虫害监测及植物检验检疫信息系统,疾控中心围绕加强动物防疫建设了重大疫病防控指挥系统等。从地方层面看,北京市建设了221信息平台,山西省推广了农业经营监管系统等。

农业信息服务蓬勃发展。以农业部“三电合一”工程建设为抓手,精心构建了全国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以12316热线为纽带,包括农业信息网站、电视节目、手机短(彩)信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农业信息服务格局初步形成,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在全国很多省份,12316已经成为农民和专家的直通线、农民和市场的中继线、农民和政府的连心线,是农业部门指挥调度生产、农民生产生活和新农村建设都离不了的有效手段。如辽宁省12316总话务量已突破200万人次,目前每天话务量超过3000个;浙江省“农民信箱”实名制用户已达236万;上海市“农民一站通”遍及全市每个行政村。

第9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

体育服务业管理体系经济

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主体,也是服务业的一部分,它包括主要以体育场馆为活动地点的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培训业。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对带动体育产业中其它领域的发展有直接的拉动作用,其发展的水平及程度业已成为是体育产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于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体育市场尚不够成熟,不够规范,体育服务业还不发达,尚未充分意识到科学规范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对该产业发展的深远意义,仍沿用着原始的经验性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运用国际规范的标准来进行管理。因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1服务、产品、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产品、体育服务业概念和内涵

1.1服务

我们研究服务企业的质量管理问题,就要首先明确服务的概念和内涵,以树立起正确的服务观念,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目前世界各国有关服务概念的界定有几十种,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把产品分为四种类别即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服务是其中之一。对服务的界定如下:“服务通常是无形的,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这个定义是从产品的角度提出的,说明服力是产品的一种,明确了产品与服务的关系。

1.2服务、产品、服务产品三者之间的关系

“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含义,尽管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标准中、在服务营销中是有区别的,但在很多领域,很多时候者在互换使用。实际上,产品(Product)是一个大的概念,可分为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Goods)两部分,服务是无形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柯特勒(Phillip Kotler)区分了从纯商品变化到纯服务的4种分类:纯有形商品、附带服务的有形商品、附带少部分服务的主要服务和服务、纯服务。

由以上可以看出,服务与有形产品处于交融在一起的状态,服务大多数情况下是要依托有形产品的,而有形产品中也包含有服务的成分,现实中纯粹的服务和纯粹的有形产品是没有的。我们用“服务产品”一词即可用来表达服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可见服务产品中既有有形的要素,又有无形的要素;在服务产品交换的过程中,只有部分要素改变所有权,而另一部分只改变使用权。

1.3体育服务产品

体育服务产品是指体育服务驵织依托体育场馆、体育服务设施、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环境等物质条件向顾客所提供的无形产品及无形产品交付过程的结果。体育服务产品的提供可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在顾客提供的无形产品(如提供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上所完成的活动;无形产品的交付(如提供健身指导、培训、开具运动处方等知识传授方面的信息提供);为顾客创造氛围(如提供外部环境良好的体育场馆、体育场馆内部设施摆放合理、适当手段烘托赛场气氛等)。

1.4体育服务业

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也是服务业的一部分。作为体育服务业主体的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他们都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在体育场馆向顾客提供体育服务产品。健身娱乐活动、体育培训的参与者和观看竞赛表演的观众是体育服务组织最大的顾客群体,根据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质量管理精神,本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而且为合乎各国体育产业统计的惯例,以便于横向比较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我们认为体育服务产品是体育服务组织依托体育场馆、体育服务设施、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环境等物质条件向顾客所提供的无形产品及无形产品交会过程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服务业是以体育场馆为依托,以体育自身的价值和本质功能为资源,以提供体育服务产品为主的各类服务部门的集合。

2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关系

2.1产品要求

产品要求是针对具体产品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要求,各种产品分别有具体的质量标准;对产品的要求来源于顾客、或者在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过程标准或规范、合同协议及法律、法规中规定;对产品质量的评定依据可以是国家标准,也可以是企业标准,还可以是通过社会监督;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可以是行业协会颁发的名牌标志、奖章、证书,也可以是企业出具的产品合格证书、质量等级证书,还可以是顾客的感觉和口碑。

2.2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同于对产品的要求,这种要求是通用的,它适用于各行业或经济部门,提供各种类别产品(包括硬件、软件、服务、流程性材料)、各种规模(大型、中型、小型)的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是针对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管理体系要求,它涉及企业从采购、生产、到流通过全过程;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效果的评价是必须通过第三方的承认,即通过国家质量管理协会承认并注册的专门的认证机构评定。

2.3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关系

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产品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虽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产品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要求的,但组织是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来确定对产品的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要求的补充,一个运作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能确保组织持续生产出符合产品要求的合格产品。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A.佩恩著.郑薇译.服务营销.中信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社,1998.8.

[3]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01.

[4]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及中国质量体系认让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秘书处.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5]杨志坚.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认识认识指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