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

第1篇: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独立战争;南北战争;民主自由;文化

1 经济危机(1929年)

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首次经济危机。危机过后,美国经济迅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以及享乐之风盛行。相当一部分人终日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而精神生活则体现出浮躁和粗鄙,许多美国历史学家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

在历经10年的大牛市后,美国金融界崩溃,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美国经历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本次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影响深远,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面临挑战,失业率持续升高,垄断资本家与人民间矛盾加剧,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期不复存在。而此次经济危机最坏的影响是“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出现了以希特勒的纳粹独裁统治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而本次经济危机也被史学家们认为是二战爆发的潜在原因。

由传统宗教文化和现实世俗文化构成的美国文化在经济危机过后受到了严重冲击。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实用主义哲学逐渐在美国甚嚣尘上,它以效用为行为准则,以成功为价值标准,消费主义也正是在此价值体系影响下的重要产物。在经济危机过程中产生的银行倒闭、企业亏损、失业人数剧增等经济、社会问题,引发了民众的大规模忧虑,民众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普遍感到忧虑,对资本主义的信心逐渐减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经济的崛起,苏联经济在经济危机期间迅猛发展,从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工业国家,社会主义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吸引力越来越大,甚至有工人喊出了“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口号,资本主义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经济方面的冲击,西方国家极力标榜的自由民主、人道主义等观念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西方国家民众出现了严重的恐慌现象,对资本主义的信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 越南战争(1955-1975)

自由民主一直是美国人引以为豪的社会文化,其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民主独立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然而在越南战争之后,这种自由民主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民众大规模的质疑引发了强大的认同危机。美国前国防部长,将美国带入越南战争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更是在其回忆录中称越南战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巨大错误。越南战争对美国社会最大的影响就是、越南战争使自由主义的影响下降,导致了自由主义的衰退。越南战争使自由主义的国内计划受挫,造成新左派和老左派的对立。

越南战争也造成了美国社会的分裂和凝聚力下降,导致了美国国内的奔溃,造成了美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国家危机。越南战争后,大量士兵的死亡使美国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反战运动盛行,传统的价值观不断分裂,社会动荡不堪;美国民众从一开始的支持战争到开始对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怀疑,人民开始不行自己的政府,鄙视国内政客,因为政府和政客欺骗人民打了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人民对美国军队失去了曾有的荣誉感;美国社会撕裂,革命汹涌;美国国内的年轻一代开始吸毒,乱性,摇滚等;人民开始怀疑自己的立国之本。

越南战争还催生了以嬉皮士为代表的反文化运动,他们要冲破束缚,挑战权威;他们蓄长发、穿奇装异服、吸毒、群居、性放纵、听摇滚乐、反对社会传统的一切生活方式;他们沉溺于东方神秘的禅宗和主张非暴力的对抗方式,这种嬉皮士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影响深远。由于对越南战争的反感,对美国现行制度失去信心,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一部分年轻人开始用“性解放”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这股“性解放”的思想,影响整个美国达10余年之久,同期著名的《花花公子》杂志也在美国发行。反文化运动在反对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同时,提倡人们努力去做一切符合人性需要的东西,因此也长期伴随着此类聚会。

参考文献

[1] 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

[2] 李静.美国1929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7.

[3] 王海燕.美国越南战争文学研究综览及其走势[J].外国文学研究,2006.01.

[4] 何道宽.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05.

第2篇: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 价格破灭 危害 防范对策

房地产价格破灭的危害分析

1985年香港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至1997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房价上升近10倍后达到了顶点,随之价格泡沫开始破灭。至1997年底房地产以及关联行业增加值占香港GDP的份额在40%以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几乎围绕着房地产业而转。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60%以上,而财政收入也主要依靠土地收入以及其他房地产相关税收。债券市场中房地产股占港股总市值1/3,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呈现“荣辱与共”的现象。房地产和银行业也互相依赖,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住宅按揭始终占银行贷款总额的30%以上。经过六年的一路下跌,楼价跌了近70%左右,给香港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直至2005年底才得以缓慢复苏。据专家计算,从1997年10月到2002年年底,5年的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比同期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还要高,超过了1997年前7年因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上升而增加的财富总量。

从表1看出,香港在1991年至2011年之间受到两次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冲击:一次是1997年本地房地产市场的冲击;一次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从数据可以看出,每次泡沫破灭失业率会出现大幅度上升,1997年至1998年失业率从2.2上升至4.7;2008年至2009年失业率从3.5上升至5.3。从对外贸易看,价格泡沫的破灭降低了对外贸易总额,1997年至1998年对外贸易总额从3.710亿美元下降至27767亿美元;2008年至2009年从58493亿美元下降至51514亿美元。工业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从工业指数看,1997年至1998年工业指数从120.6下降至110.1;2008年至2009年工业指数从109.9下降至108.0。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危害到了整体的经济情况,降低了人均GDP,1997年至1998年从20.4万美元降低至19.24万美元;2008年至2009年从24.54万美元降低至23.79万美元,并且政府储蓄及收入都受到影响,1997年至1998年间政府储蓄从4575亿美元降低至4343亿美元,政府收入从2812亿美元下降至2162亿美元。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灭对经济的整体影响是长期的,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1997年人均GDP为20.4万美元,在经过泡沫破灭后直到2005年才得以恢复,影响时间长达8年。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对香港的影响有限,属于区域外的影响,但是经济的恢复期也达两年之久。

综上所述,房地产价格破灭不仅引起金融危机,使银行呆账坏账急速上升,债款贬值,同时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影响工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失业率,降低人均GDP。

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害机理分析

(一)金融危机的形成

政府因素是导致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的主导因素,而由价格引起的市场影响度依然存在。从图1可知,价格泡沫破灭即价格出现持续下跌,并且幅度大。价格的持续下跌引起消费者预期发生变化,从看涨变成看跌,购买意愿延期,影响当期房屋交易。由于价格长期下跌,许多散户投资者迫于资金压力大量抛售,从而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会继续下跌。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商无法通过销售回笼资金,导致银行回笼资金困难,银行危机随之产生。房地产危机带来相关产业的股票下降,银行危机加速证券市场的危机,整体金融危机随之爆发。此外,房地产危机引起的相关产业萧条,会加剧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危机。

(二)实业危机的形成

实业危机由房地产的连锁反应引起(见图2)。泡沫破灭,房地产市场衰落,其涉及的建筑材料、钢铁、运输等产业遭受严重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不断扩散。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是相互关联的,通过上下游产业、辅助产业等各种相关形式链接在一起。在房地产及上下游产业衰退时,与其上下游及相关产业之间具有上下游关系或者相关产业的产业都会受到影响,并且这种链条式的扩散效应逐渐会波及整个经济实业。泡沫破灭给实业带来的冲击除了来自于这种产业相关性影响外,还因为其泡沫本身已经给实体经济造成了冲击。在泡沫未破灭时,由于房地产的暴利,大量资金被用到房地产这个大行业中,所以房地产占整个经济的份额非常重,因此当房地产价格泡沫时,其突然的衰退会直接给整体的经济以重创,使整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此外,由于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金融危机,会给实体企业的资产评估带来严重影响,而糟糕的经济形势导致人们投资信心的缺乏,实体企业融资也会遇到困难。在经济不景气时生产者信心也会受到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受阻。并且,银行业银根收紧,实体企业贷款难度更大,许多实体企业因资金链终端直接面临破产危机。所以,在这样多重交错的影响下,实业危机爆发,即房地产市场的萧条引起产品生产的整体萧条,产品生产下降。

(三)社会危机的形成

社会危机源于人们生活状况的恶化(见图3)。房地产泡沫引起金融危机进而会影响投资者信心。投资信心的缺乏致使储蓄下降,货币资金大量投入到消费市场。同时,由于实业危机引起产品生产下降,货币量与产品量的矛盾引起价格上涨。由于生产萎缩,实体企业面临危机,大量企业倒闭或者裁员,就业需求减少,失业随之增加,因此房地产泡沫破灭伴随着失业率的攀升。失业使收入减少,价格上涨使消费增加。收入与消费的矛盾加剧了生活状况的恶化。在生活压力过大,生存遇到障碍时,人们便会通过各种形式来宣泄自己的压力,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不仅涉及贫富矛盾,更会对社会、对政府产生不满。人们的宣泄方式很多,无论是那种宣泄方式都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四)危机之间的关系

房地产危机、金融危机、实业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是此起彼伏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见图4)。房地产危机在引发金融危机、实业危机以及社会危机的同时,这些危机同时在彼此作用。金融危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房地产的资金问题,同时降低投资者、消费者以及生产者信心,进而给实体经济融资和市场带来危害。实体经济的恶化又会进一步恶化经济的基本面,降低投资者、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心,间接的恶化金融危机。社会是基本的宏观环境,社会危机的产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这种影响严重破坏了宏观环境,而宏观环境是投资者、消费者及生产者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社会危机的产生无疑加剧了实业危机和金融危机。所以整个经济体系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方面恶化会引起其他方面的恶化,而其他方的恶化又会反过来加剧整体的恶化程度。所以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如果不加以引导,其影响是无法估计和衡量的。

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害防范对策

第一,政府对房地产的压制政策应该循序渐进,延长价格泡沫破灭的过程,防止价格泡沫直线崩溃。一招毙命的政策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快速破灭。快速破灭必然导致房地产的快速崩盘。在没有缓冲作用下,房地产快速崩盘,价格迅速下跌,必然银行资金风险。在政府主导型的国家,击破泡沫不存问题,但其实施的政策要想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减少危害的产生是其力所不能及的。无论是货币政策、税收政策或者是一般行政政策,都无法在短期取得良好效果,并且由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即使在短期取得效果也无法保证短期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

第二,大力促进实业经济的发展,压缩房地产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的比例。总结房地产价格破灭对经济影响,关键是货币资金大部分流入到房地产市场,冲淡了投资者对实业经济的投资,使整个经济的产业结果中房地产占据的过分份额,使整个经济受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过大。但是要想降低房地产价格破灭对经济的影响,首先就要压低房地产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所以政府需大力发展实业经济,吸引更多投资者、更多货币资金到其他领域的发展中去,以提高实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地位。

第三,稳定就业率,稳定物价。这是关乎民生的措施。促进实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因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带来的就业危机,但是并不能消灭。为了冲淡房地产对就业带来的危机,建议政府在刺破房地产泡沫时,大力发展民生工程,以冲淡甚至消除房地产对就业的影响。同时,应减少货币供应以缩小流通市场的货币供应量稳定物价,减少流通市场货币对消费市场的冲击。政府在房地产泡沫逐渐破灭的关键时期,应该加强对价格的管控,防止投机主义者人为抬高物价。

第四,保障银行资金的基本稳定。银行危机是金融危机、实业危机以及社会危机的前兆,保障银行业的稳定是稳定经济基本面的重要举措,而资金问题是银行危机的关键问题。价格泡沫破灭必然引起房地产资金回笼困难,造成银行业的呆账坏账上升,资金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大。银行作为社会储蓄最主要场所,如果资金出现问题将引发疯狂挤兑现象(我国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就出现了严重的挤兑现象),这将严重损伤人们对经济的信心,造成社会性恐慌。保障银行资金的基本稳定,实质是保障人们的基本财产安全、稳定人们对经济的信心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刘金娥.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成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

2.吴铁稳,林珊华.日本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泡沫探析及启示—论政府在其中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3)

3.李宗怡.货币政策如何应对房地产泡沫—中日比较分析[J].亚太经济,2007(4)

第3篇: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管理;财政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2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由于金融资产流动性较强的特点,金融危机主要是指涉及金融领域的危机。引发经融危机的原因有很多,任何国家的经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市场下的产品都可能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货币危机。货币危机可以就其爆发原因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货币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受到货币之间汇率的影响。即一个国家原先所采取的是固定汇率制度,但由于各种经济原因(经济走势低迷、经济环境恶化等原因),致使一个国家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固定汇率制转而采取浮动汇率制。而浮动汇率制的变化往往难以得到控制,市场所决定的实际汇率也一般与官方制定的汇率存在着较大的区别,这就导致了狭义货币危机的爆发。

而广义的货币危机是指又到国际经济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汇率被动的开始出现大幅度的活动,致使一个国家的经济难以忍受这种变动最终爆发的货币危机。

2.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是指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不均衡而导致的金融危机。主要变现为一个国家在国际借贷的过程中,所借的债务已经远远超过其自身的偿还能力,导致一个国家为了偿还债务而不得不改变自身的汇率来减少所还贷款,又或者采取大量印钞的方式来偿还债务。债务危机可以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自身经济,往往不顾债务的衡量指标,向国际之间大量借贷,最终导致其经济崩溃,完全丧失偿还能力,也给其他国家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

3.银行危机。银行可以说是一个国家重要的金融机构。银行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个国家的银行过度的涉足房地产、股票等高风险行业,产生了泡沫经济,致使借贷方无法偿还所欠贷款,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破碎,而从爆发全面的银行危机。

4.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全称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是一场由美国因此的金融危机,其影响范围迅速从美国本土蔓延到欧洲如日本,对亚洲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次贷危机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发展而引起的。美国为了让一些不具偿还能力的人也能购买到住房而采取一种次级抵押政策。而次级抵押政策在发展过程中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最终导致次贷危机的发生。

二、金融危机的危害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可以说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整体。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只要一个国家之中出现了危机现象,危机就会迅速的蔓延到其他发达国家中去,给国家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与世界各国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在发展过程中做到防微杜渐,居安思危。以下本论点将具体探讨金融危机的危害。

1.影响国家出口贸易。在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中,首先危及到的就是我国的出口行业。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后,美元在国际中的地位进一步开始弱化,加速了美元的贬值与人民币的升值。与此同时,中国是出口大国。许多国家都在进口“Madeinchina”的产品。美元的贬值与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致使中国所出口的产品的盈利降低,大量中国知道的产品无法出口,造成中国出口额逐渐下降。一些中国出口企业的信用额逐渐降低,造成出口企业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与此同时,一些海外企业的违约率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出增长趋势,金融危机致使中国出口产品的损坏率增加,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影响国内具体行业发展。金融危机在影响到我国出口行业之后,会对我国经济产生进一步的恶化影响。首先受到冲击的国内行业就是保险业、汽车制造业与房地产等涉及大量流动资产的高风险行业。与此同时,由于出口受到影响,我国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受到严重影响。以我国江浙一带的手工企业的发展为例。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江浙地区的纺织业发展每年程23%的速率进行增长,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出口出现问题。我国的防止也呈现出低迷势头,增长率逐年下降,甚至出现了亏损现象。汽车制造业也是我国另一中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发达国家的发展,在上世纪末许多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开始逐渐进行产业转移,将汽车的加工制造企业迁移至中国,目的在于用廉价的劳动力来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汽车制造行业明显出现亏损现象,汽车销售量直线下降。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3.加重社会危机。金融危机除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之外,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秩序。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我国各行各业呈现出的亏损趋势,我国的失业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而企业倒闭、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等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致使人们的支付能力进一步下降。由此在心理上给我国人民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降低,导致人们的安全感下降,生活的幸福感降低。从而导致犯罪率上升,造成社会秩序紊乱,非常不利于我国的安定与繁荣。

三、金融危机管理中的具体财政政策研究

通过以上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金融危机的类型及爆发原因以及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各行各业以及人民生活的影响。由此,本论点将具体讨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在管理过程中所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

首先,国家应该加强财政支出与投资政策。一方面,国家应该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在应对金融风暴的时候,国家首先应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将发展农业放在首要位置。在各个方面推动农村的改革,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进行,努力改善经济危机对于我国农民的影响,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国家对于房地产业应该实行有效地控制。就目前来讲我国房价除以一个居高不下的状态,房地产行业中泡沫现象严重,对于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非常弱。因此,国家应该采取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建设,通过廉价房以及保障性住房来降低房地产业的热度,减少由于金融危机而给人民带来的恐慌现象。综上,国家在进行金融危机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采取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完善社会基础设施,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其次,国家应该减少税收。税收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而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中,高额的税收会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紧张,给人民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给社会秩序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国家应该转变原有的税收政策,进行税收改革。实行税收改革的意义就在于增加人民的收入,让人们用更多的钱去刺激消费,拉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增加内需。同时,对于企业来讲,进行税收改革意味着可以增加企业的资金,让更多的钱投入到过大企业规模、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上面去。与此同时国家应该进一步的促进社会成产的发展,通过解放生产力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最后,对于出口企业国家也应该采取积极地财政政策。一方面对于出口企业和对外经济,应该完善我国的退税政策,采用鼓励对外贸易发展的财政政策来减少美元贬值对于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另外国家应该积极的采取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将我国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

结束语

通过以上文章的探讨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我国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应该采取的管理政策与财政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着,在国际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与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做到防患于未然。如今的国际形势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逐渐在被削弱,然我们仍然不能小看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地位。由此,我们应该在发展的同时时刻关注着世界经济市场的走势,保证我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我国应该积极完善社会福利政策,拉动内需,提供社会岗位,完善法律制度,把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相信随着我国相关部门及领导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中国防范与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会更加完善,我国的经济地位会在国际社会中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果.金融危机下财政风险的法律防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6).

第4篇: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近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探讨其产生原因和影响的文章非常多。在很多文章尤其是媒体报道中,“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两个概念经常混淆使用,甚至互为替代,这种用法对吗?这两个概念究竟有何区别和联系?

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当前世界各国经济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无论从波及的范围,还是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看,这场金融危机都不亚于1929~1933年那场经济危机。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的文章非常多。而很多文章尤其是媒体报道中,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两个概念经常混淆使用,甚至互为替代,这是不对的。搞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深入理解当前金融信机的性质和影响是必要的。

什么是经济危机

当代多数中国人头脑中的经济危机概念基本上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危机指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其表现为生产减少、工人大量失业、购买力和需求下降、通货膨胀等问题。

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内涵要比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宽泛得多。从形成经济危机的根源来说,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发的结果。爆发于1929~1933年间的美国经济危机,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社会财富严重分配不公,使得社会贫穷阶层和人口不断扩大,从而制约了社会消费能力,导致了社会生产的过剩。而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根源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的。有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二战后,国家干预主义盛行,世界贸易一体化趋势加强,资本市场发达,金融领域创新活动频繁,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虚拟经济超实体经济加快发展。这些因素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但也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

举例来说,1970年由石油危机引发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利益集团的矛盾引发的;1996年亚洲金融危机则是由东南亚国家放松管制和过快的资本自由化、银行体系不完善、金融监管缺失,汇率制度僵化等原因造成的;2007年越南经济危机则主要是资本项目开放过早且金融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造成的;2007年美国金融领域中次贷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设计上存在固有的缺陷、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等因素,深层上还有社会政治原因:政府长期以来为满足民众的愿望而偏好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房贷政策。

什么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具体表现在金融萎缩,股价下跌,资金供给不足,流动性低,并引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经济萧条,甚至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动荡。

现代社会金融危机之所以频繁发生并迅速蔓延,这与发达的现代金融市场密切相关。由于实体经济迅速发展,货币制度硬约束的不复存在(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虚拟经济超常规发展。金融市场异常活跃,泡沫现象严重,这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资本市场过度膨胀,流动性过剩加剧。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紧密,某一国或地区金融领域出现问题,立即会波及到世界各地,世界经济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格局。这些因素就好像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导致了金融危机的频繁出现。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联系和区别

第5篇: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金融危机 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而且对世界各国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也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虽然出现复苏迹象,但全面好转将是缓慢的过程。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造成了直接的冲击,这必然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危机,迎接挑战,切实抓好高职院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高职院校关注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目前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金融危机条件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挑战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也是党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地位的形象概括。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人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把金钱看做最高价值,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无视社会公德,践踏市场准则。这不仅给即将进入社会的高职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而且对处于知识和文化前沿地带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大批中小企业停产、倒闭、工人失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在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不仅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还要面临着社会不稳定因素带来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除高职院校自身应加强学校的小环境建设之外,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社会大环境的彻底改善。

2.金融危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实施教育的具体要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在其反映和体现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时,才有可能被大学生所普遍接受,形成大学生群体意识。但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发展的滞后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经济发展,滞后于国内、国外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对学生的危机意识教育和与金融危机相关的知识教育,不适应时展要求这引起了大学生思想上的巨大震动,动摇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致使他们对党和政府能否控制金融危机在我国的蔓延信心不足,甚至有学生已经怀疑,过去我们的改革方向是否正确,市场导向是否恰当,加入wto是否过早。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立足当前现实的需要,根据学生思想变化,不断补充新知识和新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基础上,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和新主题。

3.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与心理健康面临严峻挑战

2008年突然而至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也被卷入到这场金融风暴中。由于不少中小型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导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求职困难或起薪过低的窘境。据教育部统计分析,2010年全国毕业求职大军预计将达630万人,加上去年未就业的,待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700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与此同时,受复杂多变的金融危机影响,不少高职院校大学生出现了对未来的迷茫,对就业的恐惧,对经济来源的担忧,出现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从而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有些学生对个人价值感和自我认同产生动摇,不同程度地出现迷茫、压抑、空虚、烦躁、悲观、失望、自卑等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出现学习兴趣消退,学习行为被动的现象,严重的还出现心理失衡、思想极不稳定的情况,给正常的学习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化解,就有可能演化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进而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金融危机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实质

由美国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将其归咎为“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失控”、“不良竞争”或“借贷过度”,也有学者认为是由多年来全球经济超速发展不平衡和过度的经济泡沫所造成的,但这些解释都停留在表象层面上,而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问题。此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长期积累引发的,也就是由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只不过这次危机间隔的时间比以前任何一次危机间隔的时间长,其表现形式也与以前不同而已,但其实质并没有不同。只要不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内部固有的矛盾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无法避免。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金融危机这一历史机遇,帮助大学生了解金融危机的相关知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实质。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必须从根本上找到规避、防范、克服金融危机的办法和措施,建立防范危机于未然的制度性、长效性的规避防范体系。最后,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引导教育学生沉着应对危机,树立起必胜的信心,相信我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较为强大的综合国力的支撑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战胜金融危机。

2.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因此,在金融危机条件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形势,积极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国白加入世贸组织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直接面临发达国家经济扩张与思想渗透的双重挑战。首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科技扩张的挑战。其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直接面i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以经济、科技、信息为载体或渠道,积极向我国推行其自以为公正的法规,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向高职学生扩散西方思想与价值观念,大肆鼓吹普世性价值,炒作“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论调,妄图借助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打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将资产阶级政治理念和价值标准扩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进而主导控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还利用各种手段推卸责任,企图把金融危机的责任转嫁给其他国家,更把全球失衡和中国顺差视为危机的起因。在西方国家这种强势推进与顺势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给予正视和应对,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人生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3.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对社会各类群体的职业生活影响非常大,而且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非常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有机结合在一起,重视并切实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教育。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但我们也要告知学生,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包括政府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振兴经济,扩增就业岗位,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到西部边远山区建功立业,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参军献身国防等等措施。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同我国政府的应对策略,而且有利于毕业生用理性思维分析和思考客观经济形势,正确看待目前面临的就业困难,增强应对就业形势压力的能力。其次,高度重视高职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压力,我们要变危机为机遇,引导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大局出发、从自身未来发展前途出发,树立正确的择业理想,降低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加强自主创业意识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学会在危机中成长,明确未来发展走向。

第6篇: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国内文献

[摘要]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如何认识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根源、传导机制、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目前国内理论界已有大量研究,有共识也有争议。本文围绕上述四个方面对国内关于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理论研究进行述评。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而且迅速蔓延全球,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不同,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策源地就在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现代金融市场发展最为完善的美国。分析其原因、传导机制和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经济运行机制。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次金融危机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在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于2006年下半年初露端倪,到2008年8月升级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是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这是目前国内理论界的共识。因此,要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首先必须弄清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目前国内理论界在这方面有大量文献,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

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是由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所导致的,即是由于利率变化和房价波动引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2008)认为,美国次级贷款之所以引发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的危机,利率与房价波动是关键因素。首先看美联储利率政策及贷款利率的变化。美联储从2001年初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次贷规模迅速增加。但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与房屋贷款利率。利率的上升无疑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形成压力。其次是美国房屋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下降,利率变动影响到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和还款能力,而房屋价格变动则影响到借款人的还款意愿,两者共同决定了次级贷款的违约率。房价增速放缓甚至下跌是到期未付率开始上升的重要原因。[1]

2.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与金融市场操作不规范。

另一种观点从金融市场层面挖掘次贷危机的原因,强调了次贷危机中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与金融市场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影响。如何帆、张明(2007)将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归结为次贷危机发生的触发动因,并从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市场操作视角出发,将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归纳为:宽松的贷款标准和创新的贷款品种、风行的证券化和偏高的信用评级。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方面,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的是那些收入较低、负债较重的、原本不够资格申请住房抵押贷款的潜在购房者群体,同时房地产金融机构开发出多种抵押贷款品种,如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另一方面,从金融市场操作角度看,房地产金融机构为了迅速回笼资金,以便提供更多笔抵押贷款,可以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实施证券化,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有时候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主观上降低了信用评级的标准,而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导致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最终导致信用风险的累积。[2]

此外,刘克崮(2007)[3]、冯科(2007)[4]等也认为,次贷产品设计本身存在缺陷,且过度衍生,使得风险跨市场传递;而且信用评级机构的中介独立性弱化,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工具被过度滥用,是产生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3.金融监管不力。

还有许多学者将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原因归结为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缺失。罗熹(2008)认为,对金融机构监管的放松是导致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在此次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大的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家实行的是典型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该模式信奉自由贸易主义、最低政府干预以及最大程度的竞争,其逐渐放松的金融监管使得其金融体系常常陷入危机当中。首先,从美联储的职能看,以往美联储在金融市场发生动荡时采取的救市行为容易助长投机心理,甚至产生不负责任的道德风险。其次,从对金融部门的松懈监管看,监管机构了旨在将投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分离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让商业银行能够从事全能银行的业务。在美国,金融扩张的幅度明显大于其所服务的实体经济,而且随着监管的绊脚石被移走,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危机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5]

4.流动性过剩。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流动性过剩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人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与流动性过剩联系起来。华民(2008)认为,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流动性过剩。由于全球经济进入成本竞争后产生了价格持续下降的通货收缩效应,从而导致货币需求的减少、美国长期累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规模巨大的贸易赤字,导致了美元的过度供给等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过剩的资金大量购买高风险资产,从而引发了以美国次级债为典型的金融风险。[6]陈雨露、庞红、蒲延杰(2008)认为,就根本而言,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货币紧缩政策的时滞和全球的流动性过剩。随着美国利率的不断提高,货币紧缩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积累沉淀,最终引发次贷危机突然大规模爆发;而在全球资金供给过剩的背景下,贷款标准降低,贷款规模过度扩大,最终演绎成为全球潜在的金融风险。[7]黄纪宪、张超(2008)则试图从商业银行这一视角,探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不断积累的原因。他们认为,银行流动性过剩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导致过度竞争,使得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快速膨胀。[8]

5.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

当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虚拟资本的运动,虚拟经济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失衡角度出发研究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

杨圣明(2008)认为,次贷危机的最深的根源之一是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由于价值背离使用价值,这就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当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就在于虚拟经济(其主要代表是金融业)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9]

杜厚文、初春莉(2008)从美国房价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对比、出租房屋空置率两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多年来美国房地产市场在虚假繁荣的外表下泡沫化程度十分严重。同时市场的杠杆作用又导致虚拟资本价值过度膨胀。脱离实体经济的泡沫资产一旦开始向真实价值回归,就必然导致泡沫的破裂。所以,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产生的资产泡沫终将破灭,这才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10]

6.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

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分析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这种观点认为,虽然历次经济危机的直接或具体原因各有不同,但危机的本质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关于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的过程及途径,理论界的观点比较一致,徐克恩和鄂志寰(2008)[21],黄小军、陆晓明和吴晓晖(2008)[22],曹红辉(2008)[23],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2008)[1]等,他们认为,金融危机通过投资和消费两条路径导致实体经济下滑。例如,曹红辉(2008)认为,次贷危机从住房投资和居民消费两方面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首先,次贷危机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加大房价下跌压力。一方面,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比例的提高意味着贷款人将处置更多作为抵押品的房屋或有更多借款人被强制要求出售房屋,增加了房屋供给;另一方面,贷款人为控制信用风险提高贷款利率,并提高贷款标准以压缩信贷规模,控制房贷风险,对住房需求也起到抑制作用。其次,次贷危机通过两方面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次级贷款的借款人中部分中等收入群体的债务状况对消费的影响相对于低收入群体更加显著;另一方面,抵押品权益撤回(MEW)金额占消费的比重从2005年起下降,对消费的影响日益突出。[23]

理论界在次贷危机如何由次级贷款市场传导至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的机理研究得十分透彻,对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途径分析也十分到位。许多人相信,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全面经济危机是以连锁反应形式依次出现的,只有在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后,金融危机才会导致全面经济危机的发生,似乎实体经济受损是金融危机的结果,而非原因。事实上,实体经济的失衡恰恰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源于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正是由于在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指导下,居民收入增长长期停滞,工人的实际工资甚至下降,贫富分化加剧。为维持生活水平,多数家庭不得不大量借债,信贷消费开始流行,而居民消费又是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但这种没有实际收入增长,仅仅依靠借贷实现的虚假的消费繁荣终究是不可持续的。一旦信贷消费减少,生产过剩的危机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而信用制度只是加速和扩大了危机发生的程度、范围和持续时间,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产业危机引起次贷危机,次贷危机通过金融信用制度进一步引起整个金融系统的危机,而金融危机又在更大的规模上、更深的层次上推动产业危机发展,这一点是目前认识比较欠缺的。

三、此次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

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金融危机将何去何从,其影响有限抑或将演变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那样的危机,也是目前国内理论界讨论的焦点。

1.金融危机影响有限。

赵涛(2008)利用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理论分析认为,20世纪90年代IT产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启动了新一轮长周期,这次长周期的终结期应在2050年以后。从时间上看,当前的美国次贷危机不可能演化为类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大危机。关于次贷危机的时间长度,赵涛认为,战后美国共发生10次经济衰退,经济衰退的时间平均为11个月左右,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开始,美国已于2007年11月进入经济衰退。这次经济衰退的时间长约11-16个月,美国经济在2008年年中到达谷底,2008年底或2009年初结束,2009年出现全面复苏。[24]

黄隽(2008)利用2000—2007年美国十大银行的财务数据,对银行的基本业务性指标、稳定性指标和效益性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次贷危机对美国主要银行的影响有限,美国十大银行的基本面没有受到很大冲击。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将持续,但对人们心理和信心因素的影响要大于对经济的实质影响,只要银行的支付系统和支付能力没有问题,美国的次贷危机并不会导致真正的金融危机。[25]

2.危机尚未结束,但美国经济长期内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很小。

李翀(2007)认为,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造成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损失;导致信贷市场提高贷款条件和减少贷款数量,造成信贷市场的收缩;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造成房产市场的收缩;通过股票、信贷和房产市场三个途径造成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下降。但由于此次次贷规模并不大,考虑到美国中央银行对经济的干预,次贷危机可能导致美国消费支出、投资支出、进口支出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小幅度的下降,但不会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影响。[26]

李向阳(2008)在《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中认为,次贷危机存在向纵深发展的可能。目前,次贷危机尚未全面扩展到信用违约掉期领域。其发展前景一方面将取决于政府干预措施能否遏制金融市场的信心危机,另一方面将取决于能否遏制房地产价格的继续下跌。从调整的时期和幅度来看,美国房地产市场会在2009年下半年进入稳定状态。进而,金融市场会趋于稳定。[27]

3.美国经济在长期内将步入衰退。

陈雨露、庞红和蒲延杰(2008)认为,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已经确定无疑,唯一不确定的仅仅是衰退的程度。现在所暴露出来的次贷损失,可能只是世界金融体系总体损失的一小部分,次贷危机并未触底。全球经济将面临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可能同时出现的局面。[7]

李慎明(2007)根据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和新的高科技革命可能使美国摆脱正常的商业周期危机的影响,但却无法使其摆脱长波周期危机的规律。他接受比利时经济学家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中的观点,认为美国经济从1967年起,已经进入长波收缩期中的衰退。从1993年3月至2001年3月美国经济长达近10年的繁荣,仅仅是美国经济进入长波收缩期衰退中出现的特例。美国经济要走完这一衰退时期,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28]

总之,对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V字型,即触底反弹,这是一种比较乐观的估计;U字型,即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经济放缓将维持一段时间,然后才会逐渐复苏;L字型,即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将进入衰退阶段,这是比较悲观的观点。目前国内理论界大多数人都集中于分析经济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之间关系这个问题却少有关注。我们认为,历次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就会产生许多新变化,如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等,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取消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从而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一方面,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危机的破坏性,但另一方面,国家的干预和调节使经济危机不能充分展开,不能充分发挥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危机对生产的强制性调节作用,以暂时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就使生产能力的过剩经常化,加深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使经济危机不是消失或者转移了,而是爆发得更加频繁了。[29]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继续存在和更加频繁的爆发,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即将崩溃。因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的同时,用一系列自我调节和改良措施去缓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束缚,并采取一系列社会调整措施,如企业职工持股、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使劳资矛盾趋向缓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稳定。简言之,正如马克思揭露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我们要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趋势及其与经济危机的关系。四、对中国的启示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而我们现在面对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市场经济,在经济运行的一般层面是存在共性的。因此,此次发生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为我们把握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提供了重要启示。目前国内理论界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和经济结构。

1.货币政策方面。

吴培新(2008)通过对次贷危机形成机理以及对现行货币政策框架的含义分析,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改善提出了四点启示:(1)在坚持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资产价格的过度偏离以便采取防御性的货币政策;(2)由于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有“时间不一致性”的新的表现形式,因此必须延长货币政策目标的覆盖期限至整个经济周期,并考虑货币政策在全经济周期中的均衡性;(3)以央行为主导,加强三大监管机构的合作与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宏观金融审慎监管协调机制,以改善货币政策环境,抵消金融系统的过度顺周期性;(4)开展对我国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框架的内在不稳定性研究,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采取预防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大起大落。[30]

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2万亿美元。李若谷和冯春平(2008)认为,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迫切需要加强对外投资。次贷危机以后,美国一些金融资产价格相对缩水,更接近合理的价格区间,为中国对外投资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契机。[31]

2.房地产市场方面。

蒋先玲(2007)认为必须从意识上强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也是一种风险资产;警惕住房抵押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严格贷前审查;认为我国已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条件,应尽快总结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经验并进一步推广;寻找有效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对利率杠杆的使用要慎之又慎,完善土地出让制度,提高土地管理机关、房地产交易管理机关的透明度,减少商业腐败等,从制度上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32]

刘克崮(2007)认为,借鉴美国用次级贷款等市场方式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总体思路,加强住房金融市场分层和金融产品创新,将有利于我国形成完善的住房金融体系,以多种方式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问题。[3]

麦元勋、刘湘云(2007)则对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当市场参与主体过度追求利润而滥用资产证券化工具时,资产证券化不但不能分散风险,反而会沿资金链条迅速将风险传播出去,最终演变为影响广泛的危机。应坚持审慎原则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33]

汪利娜(2007)认为,“人人享有适当住宅”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要买房,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不仅事与愿违,还会产生许多负效应。一个优化的市场结构应是新建房与存量房、出售房与租赁房、商品房与政府提供公共住房的统一。[34]

3.金融市场方面。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在金融市场方面的启示,大家的观点比较一致,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首先看关于金融业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操作的讨论。如蓝庆新(2008)认为,必须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防范制度。我国银行必须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35]黄润中(2007)提出,金融创新工作要特别注意掌握规律,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是把双刃剑,必须在趋利避害中寻求利益最大化。[36]罗熹(2008)认为在银行风险管理方面有以下启示:一是在投资、信贷活动中要坚持独立的风险判断,确保对风险的识别、控制能力,不要投资于“不懂”的产品和领域。二是现代金融领域各类风险的内在关联性越来越大,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当今的金融风险很难孤立地进行识别和管理,要求国内银行必须加快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三是要有明确的风险战略、政策制度和健康的风险文化,健全内部治理结构,严格执行风险政策和制度,在风险收益的长期平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要进一步密切关注我国房地产市场走势,重新检讨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大规模不良贷款的可能性。[5]

其次看关于金融监管的讨论。张雪春(2008)指出,必要的中央银行监管职能,有利于中央银行在危机处理中积极有效地履行职责。必须赋予中央银行必要的监管职能,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实时信息交换机制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预警机制。此外,在构建存款保险机制时,中央银行应该占据特殊地位。从这次美国次贷事件看,在危机发生时,中央银行是站在第一线的,应当与存款保险机构共享信息,并与存款保险机构的运作有相当的默契。[37]阳建勋(2008)认为,为减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必须构建完善的市场纪律约束机制,加强市场化监管,同时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准入机制、金融市场行为监管机制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加强监管成本意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谨防国际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38]

4.经济结构方面。

张宇、赵峰(2008)在深刻揭示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的基础上,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重要启示总结如下:(1)注重社会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国现阶段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应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为我国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奠定基础。(2)在以股票、债券等为基础的虚拟经济中,由于资本的运动与实体经济的运动往往是脱节的,市场失灵的问题更加突出。作为一个处在发展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有效发挥国家的调控作用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3)当前的金融危机证明了新自由主义不顾一切的盲目的私有化是有害的,我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4)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扩大和加深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无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影响,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13]

何干强(2008)从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角度分析认为,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将小汽车产业和房地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是不合理的。如果过多地发展脱离一般老百姓消费力的高档商品且超出一定限度,产生供过于求而导致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商品流通遇到困难,这就必然反映到货币流通上,引发金融问题。并且,引起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市场社会分工制度的自发性有关,私有制比重越大,这种自发性就越大。因此,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振兴新型公有制经济;同时从有利于人民角度出发,调整产业结构。[39]

朱安东、尹哲(2008)认为,应出台关乎民众利益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在稳定物价的同时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降低贫富分化的程度,提高居民消费和内部需求,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14]

余永定(2008)认为,在积累了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损失分担者”,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能保持中国的巨大贸易顺差,但这些顺差代表中国可能或已经遭受的真实财富损失。因此,中国必须加速经济增长方式、增长战略的调整,坚决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尽快转移到内需上来。[20]

吴敬琏(2009)认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根本方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实现这一转变存在体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各级政府仍然掌握了过大的资源配置权利。因此,要继续深化尚未完成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产权改革进程,减少政府对资源的控制权,提高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效率。[40]

彭兴韵、吴洁(2009)则认为,次贷危机归根到底是自由市场竞争体制的危机,虽然完全排斥市场机制会阻碍经济发展,但那种迷恋于完全自由市场竞争的发展道路,终究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只有在政府的宏观引导、风险及时得到消解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才能够较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41]

从我国理论界关于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启示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对启示的讨论是建立在对原因的分析的基础上的,对金融危机产生根源的不同层次的研究决定了在不同层次提出各自的启示和对策。将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美联储货币政策失误的观点,主张采取预防性的货币政策;房贷的发放要严格审核,并从制度上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认为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操作失误引起的观点则更侧重于从金融角度,要求银行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加强银行风险管理,监督机构必须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另一些学者在认识到金融危机发生的本质原因后提出,应转变我国经济结构,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注重社会公平,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我们认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于产业危机,通过信用制度和经济全球化将危机扩散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及世界各国,并加深其影响的范围、程度和持续时间。因此,上述各种观点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归纳出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在经济运行各层面应把握和注意的问题。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应该认识到,此次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种债务危机,是因为生产的商品在流通中遇到困难而导致货币流通不畅引起的,因此,要从生产领域寻找解决办法,同时调整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制度,标本兼治,从根源和外部条件上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赴美考察团.美国次贷危机考察报告[J].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8,(69、70).

[2]何帆,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如何酿成的[J].求是,2007,(20).

[3]刘克崮.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管理世界,2007,(12).

[4]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J].南方金融,2007,(9).

[5]罗熹.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及对我国的警示[J].求是,2008,(18).

[6]华民.2008,全球流动性过剩仍将持续[J].沪港经济,2008,(1).

[7]陈雨露,庞红,蒲延杰.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8,(7).

[8]黄纪宪,张超.流动性过剩下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与借鉴[J].金融论坛,2008,(6).

[9]杨圣明.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根源[N].人民日报,2008-11-21(7).

[10]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

[11]张宇.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道路[J].经济学动态,2009,(4).

[12]白暴力,梁泳梅.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后果[J].经济学动态,2008,(12).

[13]张宇,赵峰.新自由主义政策:金融危机最深刻的根源——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上、中、下)[N].中国青年报,2008-12-0(1、2、3).

[14]朱安东,尹哲.长波理论视野中的美国金融危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15]吴宣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J].经济学动态,2009,(1).

[16]顾钰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阐释金融危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

[17]刘明远.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美国次贷危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

[18]张作云.金融危机的根源、生成机制及其在我国发生的可能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

[19]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08,(7、8).

[20]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当代亚太,2008,(5).

[21]徐克恩,鄂志寰.美国金融动荡的新发展: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0).

[22]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5).

[23]曹红辉.美国信用危机:成因、风险传导与制度变革[J].经济学动态,2008,(10).

[24]赵涛.应对美国次贷危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8,(6).

[25]黄隽.次贷危机对美国银行业的影响不宜估计过重[J].经济纵横,2008,(7).

[26]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7]王洛林,李向阳主编.世界经济黄皮书: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8]李慎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视野中的美国经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4).

[29]徐崇温.从实际影响中去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理论视野,2003,(1).

[30]吴培新.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及其对货币政策框架的含义[J].国际金融研究,2008,(10).

[31]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2).

[32]蒋先玲.美国次级债危机剖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1).

[33]麦元勋,刘湘云.从美国次级债券危机引发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7,(12).

[34]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J].财经科学,2007,(10).

[35]蓝庆新.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J].理论探讨,2008,(2).

[36]黄润中.美国次贷危机的市场影响、启示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9).

[37]张雪春.透视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与启示[J].金融纵横,2008,(1).

[38]阳建勋.美国对次贷危机干预的两难选择与启示[J].财经科学,2008,(9).

[39]何干强.关于“信心”的访谈[Z]./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1348

第7篇: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不少人开始对我国未来的经济表示乐观的预期,认为经济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经济增长速度正在逐步回升。从经济数据看,的确有不少经济指标已经出现回升的迹象,如用电量、进出口情况等,尤其是消费仍然十分强劲。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3月份增长14.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主要经济体的消费自去年第三季度开始都显著放缓或下降,我国消费出现的稳步增长现象显得十分抢眼,笔者以为,这并不表明我国经济没有受到外部的冲击,消费增长短期持续增长缘于我国社会结构与西方国家的差异。

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不是纯粹的商业社会,有庞大的吃财政的群体,这些人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及国有企业员工。中国首先失业的是社会边缘群体---农民工,社会主流阶层(吃财政的)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失去工作,这些人的收入也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减少,社会消费总需求不会立即出现下降。因此,我们看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出现了快速下跌,而居民消费没有出现大幅度的萎缩。

如果说美国经济高度依赖金融的话,那么我国经济高度依赖财政。财政状况才是影响中国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只有当经济危机演变为财政危机时,才会对中国的总需求产生重大影响。当前的税收已经出现减收,但由于2008年之前的2万多亿的财政积累(表现为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及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不高,在短期内财政运行没有太大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这些特点及银行家对国家财政的高度信任,商业银行义无反顾地给国有企业及政府工程项目提供巨额贷款,这是中国银行业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独特的表现,银行充当着“准财政”的角色。2009年前三个月,我国银行贷款分别增长1.62万亿元、1.07万亿元、1.89万亿元,合计为4.58万亿元,与2008年全年基本相等。银行信贷的大幅度增长对缓和危机的冲击十分有帮助。反观西方国家的银行,当危机一旦来临,信贷基本上处在冻结状态,于是,危机一步一步加重并蔓延。

第8篇: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公共危机;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村建设也进入到新的阶段,提高的一个新的水平。但是随着新农村的建设进程的深入以及时间的慢慢积累,一些潜伏在新农村建设光环下的公共安全问题也凸现出来,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农村经济发展出接连出现了多起重大突发事件。农村公用危机影响着农村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全以及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如何采取适当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来提高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当前农村建设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类重点问题。

一、公共危机的概念分析

所谓公共危机是指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出发事件,这种事件可能来自自然也可能来自社会。一旦出现这类公共危机,则需要进行及时妥善处理,以减少或者消除其对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自然环境等造成的破坏,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农村公共危机的特征分析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公共危机具有如下几点特征:

1.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发生形式通常不具有规律性,且较难进行预测,危机事件一旦爆发则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如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

2.紧急性。公共危机发生后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果不能够及时制定对策控制或减少危机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则很容易因危机产生重大危害或者经济损失。如自然灾害发生、假冒伪劣产品进入人民生活的必需领域时,如果不能够及时处理则非常容易为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的安定。

3.范围危害性。公共危机通常是区域性事件,一旦发生则会对公众造成危害。具体到农村建设中,一些危机的发生虽然不会影响到很多人,但是会造成民众的恐慌,对多个地区造成影响。如2003年的SARS病毒事件,该事件在农村中所涉及的人数并不是很多,但是却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发展进程,威胁了广大民众的人身安全。

4.扩散性。发生在农村的公共危机事件通常具有很强的扩散性,这是由农村所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同时,由于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故一旦在某一部分出现危机,则该危机很容易扩散到其他领域或者人群,形成连锁反应。如2004年的禽流感事件的发生和扩散为农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5.隐蔽性和复杂性。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危机还有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隐蔽性。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定的危机预测,但是,一些新形式的公共危机则具有了更强的隐蔽性,很难被察觉,一旦发生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且不易被处理。

三、提升农村公共危机处理能力的途径分析

公共危机发生以及出现的新特性归根结底都是新农村建设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所引起的。农村经济建设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破坏,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不适应等因素都导致了这些公共危机的出现。为应对这些已出现和潜在的危机,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加强和发展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1.为减少公共危机对新农村发展的影响,必须将农村危机管理纳入到农村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形成实时性、动态性的管理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将农村危机管理同农村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民众文化水平、民众个人发展前景、法制法规等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使之与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动态规划,预防和减少危机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2.要保证充足的物资储备和财政资源支持。公共危机的发生和扩散除了与危机本身有关外还与该危机是否得到了有效地处理有关。政府应该加大应对农村危机的物质储备和财政支持,以保证危机发生后维护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减少农民的焦躁情绪。

3.要设立危机信息来源渠道,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对危机的发生和危机发生后的处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多数非自然类公共危机的发生都与沟通不畅有关。一旦民众的诉求得到相应,则多数危机是可以避免的。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危机,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帮助民众在最快时间内获知事情的进展程度,消除谣言的传播,稳定民众情绪,阻止事态扩散,保证危机的处理过程有序进行。

4.如果仅仅依靠政府对农村公共危机进行处理,则很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当一些潜在性、突发性、不可抗拒性危机发生时,政府部门的工作能力有限,无法完全消除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因此,为妥善处理公共危机,应该促进实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广泛合作。这种合作以政府工作为主,其他主体为辅,在处理危机的方向没有错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妥善处理危机造成的灾害。

5.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的新农村建设参与度,消除因认识局限性所带来的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农民是农村所有活动的主体力量,也是各种事件发生后的最直接受害对象,因此农民是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主体之一。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民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可以有效消除和化解因思想认识不同步,经济水平不同步所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林.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J].大连大学学报.2007.28(5)

[2]范吕臣.努力提升领导干部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J].新农村(黑龙江).2010(10)

[3]吴新建.新农村建设视阀下农村公共危机的特征分析[J].华章.2012(18)

第9篇:经济危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冲突;社会心理;决策心理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6.022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61-03

一、20世纪金融危机与国际冲突的历史回顾

回顾20世纪两次大的金融危机,对金融危机与国际冲突可以有一个粗略的把握。金融制度以货币制度为核心,每一种国际货币制度都与特定的国际政治秩序有关。[1]20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由金本位制到金汇兑本位制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其之后的变迁,每一次动荡都是一次金融危机,都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选取20世纪两次比较重要的金融危机作为案例,探究其与国际冲突的内在关系。

1、1929―1933年世界性金融危机。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起始于华尔街股市崩盘并迅速扩散至全球,由此引发的货币战、关税战、贸易战,加剧了国际社会的纷争与冲突。始于1870年的金本位制瓦解,1922年召开的热那亚会议实际上确立了国际金汇兑本位制,这一体制维持到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该体制受制于以德国为起点、以美国为终点的赔款与战债支付链。由于主导该体制的英国缺乏充足的黄金储备,只凭汇兑信誉和对外贸易顺差保持支付平衡,经不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2]一旦引发货币动荡,金融恐慌将形成国际传染。1922年的奥地利金融危机只是冰山一角,到1929年经济霸主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整个世界都受到牵连。此次金融危机中,各国纷纷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危机加剧。大国合作难以开展,为挽救这一危机所作的最后努力――1933年的伦敦经济会议也无果而终。金融危机不仅击垮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还引发了社会、政治大动荡。危机中的人们对未来感到不满,渴望在不确定性中寻求安定,德日极端势力凭借煽动性的宣传和虚幻性的许诺上台执政,世界不断走向战争。

2、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7月泰铢贬值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韩、日以及中国港台地区构成了巨大冲击,之后蔓延到俄罗斯、拉美等地。此次危机使原先存在于东南亚国家的弊端暴露无遗,激发了人们对政府腐败等行为的不满,东南亚国家产生政治大动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政局变动。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韩国、日本、俄罗斯等也发生政治危机,政局动荡,国内民族主义情结倍增。此外,金融危机还在部分国家转变成社会危机,以印尼和马来西亚最为典型。在印尼国内,骚乱持续半年,大约造成520人死亡,约5000多座建筑物和2000多辆机动车被毁,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3]更为严重的是,印尼的极端民族主义与排外主义膨胀,发生了排华、反华恶性事件,损害了两国人民的感情。在马来西亚,马哈蒂尔与安瓦尔的政治斗争引发了首都吉隆坡的大规模骚乱。亚洲金融危机滞缓了东南亚国家安全合作,其所带来的失业浪潮和排外情绪向外蔓延,周边邻国乃至整个地区的稳定受到威胁。[4]金融危机下,各国面临发展经济的任务更为严峻,对资源与市场的争夺更为激烈,使该地区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化。

20世纪的两次大金融危机对国际关系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前者是二战形成不可忽略因素,后者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形成了巨大冲击。金融危机通过贸易、外汇、资本等途径的国际传染,对国家间关系形成冲击,增加了爆发国际冲突的可能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国际金融体系,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动不可逆转,加之信息不对称、不充分与交易成本导致金融问题难以迅速有效解决,在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推动下,金融危机的全球传染将更严重。金融危机对人的预期与社会心理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加剧社会焦虑与不确定感;对领导人的决策心理也将构成冲击,决策将会更加体现自我中心倾向,博弈选择更加关注短期收益,国际合作难以形成,造成国际冲突增多。

二、金融危机下的社会心理透视

金融行业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们的信心影响,往往塑造一种非理性的预期,进而体现明显的自我实现预言特征。多数时候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恐慌引起的,在不确定的推动下产生逆向选择,形成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信任危机是最大的危机,金融危机往往容易转变为对政府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信任问题。如此,必须考虑金融危机的社会传导机制及其社会效应。金融危机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特别是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亟需关注。

金融危机加强社会焦虑,容易导致集体理性失衡。金融危机冲击下,人们的就业率与收入会有所下降,对市场的信心减弱,对未来感到迷茫、失望,恐惧与不确定性情绪盛行。对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江涌认为有政策、技术、基础性与结构性等多种原因,[5]但不可否认的是个人及社会心理态势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危机的自我促成性质,认为投资者的信心与预期可能导致政府捍卫或放弃固定汇率。[6]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存在不确定性,个体面临着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充分的挑战,往往在危机面前采取从众行为,金融危机所形成的悲观情绪将在民众中蔓延,这加剧了社会焦虑情绪,导致社会群体心理转向一种非理性的态势。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给德、日民众造成了巨大打击。在失业、贫困、信念动摇等多重冲击下,社会的不确定性赋予了保守主义甚至极端民族主义以肥沃的土壤,整个社会右倾化明显。同时,金融危机引发人们挫败心理,趋于否定自我,将自我决定交予强势力量主导,容易受社会主体信号误导而引发集体理性失衡,非但无助于冲突的解决,反而有可能激化矛盾。

金融危机对青年一代的心理影响深远。刚刚涉入社会的青年一代大多为弱势群体,思想观念尚处于形成阶段,猛然遭受金融危机将使青年一代心态难以调整。由于成长于繁荣时期,应对金融危机时青年往往表现脆弱。面对金融危机下的多重压力,青年们对物质、地位、名望的期求往往落空,心理落差会持续扩大。对他们的这种失落情绪需要正确引导,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前虽然不至于形成上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所酿成的国际冲突悲剧,但低烈度、高频率的国家冲突有可能发生。

金融危机是形成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的巨大动力。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需要群体为对象表现自己与寄托感情。在发达国家,社会团体与组织对金融危机下的人们心理安抚作用巨大。罗斯福总统坦言,唯一应该恐惧的是恐惧本身。但这种恐惧的缓解与释放不能只靠总统的“炉边谈话”来完成,还需要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的帮助。社会心理学揭示,人们的心理活动往往受周边态势影响,其认知与价值取向也与之相关。一旦个人信念动摇,心态沮丧,就需要得到及时的救助,否则其情绪和心态有可能全面恶化。陆铭认为当前由金融危机演变的经济危机是推动社会结构调整的契机,[7]金融危机下的社会稳定器是社会保障制度,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金融危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社会组织应及时跟上这一步伐,否则将引发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失位问题。为了防止金融危机演变成社会危机,甚至与政治危机搅合起来,有必要建立社会安全网络,形成可以隔绝或减缓经济危机向社会层面传导的过滤机制。[8]此前亚洲金融危机与阿根廷金融危机都转变成了社会危机,与这些国家的社会组织不够健全有一定关系。展望未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其社会脆弱性极有可能遭遇金融危机的重创而转变为社会危机,这点不可不警惕。

三、金融危机下的决策心理分析

罗伯特・杰维斯将心理学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对个人心理与决策层面进行分析,拓展了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金融危机对决策心理的影响十分明显,体现在关注短期利益、自我中心倾向和决策竞争激烈。

金融危机使未来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决策者将更加关注短期利益。决策者决策时的信心大小往往反映给定的不确定性的强度。与信息给予相关,决策者的信心将随信息获取的增加而加强。作为一般规律,决策者拥有越多的信息,也就越有信心作出正确决策。[9]如果信息匮乏,个体决策者往往关注短期利益。金融行业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存款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使存户面临“囚徒困境”,从而引发银行挤兑的集体非理。[10]就国家层面的决策而言也有类似体现。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各国往往喜欢采用货币贬值、汇率调整、贸易保护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非进行集体合作、着眼长远利益来解决金融危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往往容易使决策者趋于短视,而基于短期利益往往难以促成国际合作。

金融危机使决策者的自我中心倾向增强。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如果缺乏有效的国际治理制度,各国将陷入“猎鹿困境”。决策者无法预知其他决策者的行为,其接收到的信息会被原有印象同化,[11]刻意寻求一种认知相符,实际上却偏离正确方向走上自我实现预言的道路。国家决策可能遭遇非预期效果,其非理性之举往往被相关者看成是有意为之,诱发定势的作用也将在决策中显现。由决策心理出发,国家面临诸多博弈选择,但在金融危机引发的对未来不确定性和恐惧之下,占优战略往往成为国家的首选。国家决策者的自我中心倾向有所加强,决策时将更趋简单与服从国内压力而不会太多考虑其他国家的反应。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东南亚国家纷纷采取货币贬值与汇率调整的政策试图挽救本国金融危机,这对竞争性大于互补性的出口结构的东南亚国家而言,必然导致灾难的螺旋式恶化,致使危机不断蔓延。金融危机导致各国决策自我中心倾向强化,从而淡化国际合作的价值,集体行动的困境导致集体理性的缺失。这无助于危机的解决并会导致危机的恶化,各国努力寻求将危机外部化也就增加了国际冲突的概率。

金融危机将使决策竞争激烈,决策者面临选择困境。金融危机对个人及不同行业而言会形成不同的冲击。从自我利益出发,各方利益集团将力求对决策者施加影响,从而使决策角力十分激烈。金融危机往往对国际贸易构成影响,要素流动的高低将成为阶级联盟或行业联盟的动力,进而引发政治冲突。[12]对民主国家而言,面对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国内外问题,基于选举导向,其往往将国内问题置于优先地位考虑。外部利益集团不断对决策者进行游说,使相关决策面临难产。危机之下,增加国内需求是解决危机的最佳选择,因为它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效应,但事实上它只是理想状态下的产物。决策竞争激烈也对金融危机构成影响:其一,决策的“时滞”不利于金融危机的救济;其二,决策的角力往往导致一种多方妥协的政策出台,而这一政策往往是最差的;其三,国内政治冲突将酿成国家决策非本意的后果,使别国的认知与应对困难加大。对于国际合作而言,诸多影响不利于国际合作的开展,各国的决策张力会有所加大,轻微的国际冲突极有可能发生。

虽然金融危机与国际冲突之间并无必然性,但存在相关性。当金融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时,将增加国际冲突发生的概率。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冲突与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性以及国际制度的缺位、失位、越位有关,通过影响社会心理与决策心理的途径发挥作用。国内与国际经济的畅通运行,要求对国际金融进行有效的国家管理,这种管理一旦失败,就会导致政治或经济危机。[13]历史的悲剧不会重演,但考虑到金融危机的不可根除性以及金融危机的传染性,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冲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参考文献:

[1] 张学斌.经济外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5.

[2] 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J].史学集刊,2003,(04):69-70.

[3][4]吴艳君.东亚金融危机对亚太地区安全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J].当代亚太,1999,(03):38;41.

[5]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174-182.

[6] M. Obstfeld. The Logic of Currency Crisis[N]. NBER WorkingPaper. 1994, No.4640.

[7] 陆铭.经济危机是推动社会结构调整的契机[J].社会,2009,(01):1.

[8] 孙立平.金融危机的逻辑及其社会后果[J].社会,2009,(02):1.

[9]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1、72.

[10]张志波.金融危机传染与国家经济安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70.

[11][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