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1篇: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能清楚明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并按照教学目标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异同点。

例如,为使学生建立“相等”、“不等”、(大于或小于)异同点的概念时,通过课件的直观察比较、分析,理解其意义,逐步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两数之间(两物之间)可以用“=”、“”,并分组讨论,他们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怎样正确使用这些符号,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定向思维,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二、理解课文、增加阅读,培养逻辑思维

通过理解课文,增加阅读量,不仅对学习写作有很大帮助,同时对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逐步发展逻辑思维,理解事理的思维发展阶段,都有很大提高。始终把自己置于学习的过程,详细检查自己思维是否逻辑严密的态度。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分析从什么角度着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并对含哲理的精彩片段加强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达到拓展思维要求,辐射其它知识点,在表达方面得到发展。同时训练、培养学生议论文的写作,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并强调以理服人,讲究思辨性,逻辑性,具有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想修养的重要意义。

三、理性思考,培养逻辑思维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新知和有条理思考的前提,养成学生每天读好书,写观后感、日记的好习惯。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使自己的思维积极置身于问题之中。这样,思维才能活起来,才是提高逻辑思维的最便捷方式。同时,现实中人们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实际上是思想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在一个人一生的任何阶段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无论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都得从小培养,而且越早越更胜人一筹。因此,在幼儿阶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思维能力的训练,以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准则。后天的教育训练与环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造就一代新人。教育不仅是“授业、解惑”,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培养他们“爱问、善问、会问”的思考习惯和解疑的动手能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2篇: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229-01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按照逻辑思维规律,运用逻辑方法,来进行思考、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初中生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数学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都广泛使用逻辑推理。因此,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极为有力的阵地,初中数学教学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看法。

1.课堂教学要从单一的灌输式转为启发式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传授数学知识,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作为更重要的任务。例如教学"正切与余切"时,我们先提出问题:"测量一个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在与建筑物AC的底端C点同一水平线上的B点测得∠ABC=30°又在这同一水平线上的D点处测得∠ADC=60°,量得BD=50m,求AC的高度。"用同学们以前学过的有关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利用图中的两个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条件,求得AC的高度,如果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中不含有30°角这个特殊条件。我们又将如何解决呢?这就是下面课堂教学中要学习的锐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的问题。这个提问具有悬念感,学生急于想知道解决问题方法,便会迫不急待地去阅读教材,寻求结果,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去探求,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自然好了。求变就是指对教学中的典型的,重要的问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变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变式训练内容应贴近教材,让学生感觉到这种教学形式的新奇而又可以接受。调动了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利用概念教学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运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有目的、深入细致地观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概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创设情境,引入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并为得到某一概念而积极思维。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讲清概念的基本含义,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必须通过思维才能实现,学生的思维只有接受老师的指导,才能按正确的思路进行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跟上老师讲课时的思路。因此,在概念教学时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然后使学生按照你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概念的讲授过程中,要使学生弄清楚一个基本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运用正确的分类规则使学生掌握一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别,对于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要使学生掌握"种概念"和"属概念"之间关系和定义概念中的具体内容,这样在根据这一概念进行推理中,就会不仅考虑它本身的特点,而且还会考虑到这种概念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它也具有,由此,教师在推理过程中应注意加以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会得到更开阔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思维的发展具有某些规律性,它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培养、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仔细分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来拓展思路,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有的是一个条件可以得出多种结论,也有时一个条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达到某一固定的结论。因此,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及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每节课的知识内容和结构各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绝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在复习课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课是一种特殊的课型,它是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统一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以前的知识系统化,系统化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不要把思维停留在以前单一的思考方向上。教会学生善于归纳整理,使知识和思维体系化、系统化。在复习课注意教会引导学生整理纵向的知识结构,就知识的纵向联系,前因后果串联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在复习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整理横向的知识结构,即把分散的知识但又解决同一类问题的知识及方法系统地串起来,形成一个横向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

5.在解题训练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是离不开数学题的,而数学题是无尽无休的,每道题都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每解一道题都要求进行分析题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解题方法,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良好途径。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从简单类型出发,让学生逐步理解解题方法形成思维定势,待学生完全掌握这一道题以至这类题的解法后,再增加题的难度,这样经过反复训练、深化,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思维方向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转变到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和勇于思考的习惯。同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教学规律,精心组织每一次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发展,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爱艳.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师.2009年11期

第3篇: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学生学到的知识通常都是零乱的杂乱无章的,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罗列成一个有序的系统,而这种能力的锻炼及形成则主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有数学教学,就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不管是小学数学教学还是其它阶段的数学教学,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阶段,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同时还可以形成其它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是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学生从形象思维提升到抽象思维,是一次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质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去将自己直观看到的东西提升到感性认识的阶段,然后进行一系列的罗列思维。因此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同时还可以形成其它各方面的能力。

二、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

教育要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现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注重小学生的语言逻辑性。只有真正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小学生通过讲,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经过大脑的加工提炼表达出来,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运用。假如一个小学生只会做,却不能将自己的知识用语言逻辑表达出来,可以说这样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肯定是不能跟那种既会做又会说的人的能力比的,说的好听点是“奇才”,难听点“闷葫芦”,这是违背中国教育方向的,是典型的书呆子。记得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是一点就通,可谓是天才级别的,但是老师并没有对这个学生的“天才”加以正确引导,没有注意其语言的表达,这个学生学习能力也因其不具备相应的逻辑能力,学习成绩也是日渐下滑,这种违背中国教育初衷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锻炼自己的语言逻辑能力。

2.适当的使用教学道具,方便的话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准备相关道具。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在小学的教育中,小学生很难接受这种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定的道具来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解析相关的概念及形体。还有就是可以要求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准备道具,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这样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问题是打开思维和想象之门的钥匙。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寻求答案的需要,产生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渴求。这是一种学习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出示梯形模型,再提问学生:“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通过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求知欲。然后引导他们动手操作,画一画、剪一剪或拼一拼,合作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成绩差的同学也可以在其他同学的操作演示中学到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无形中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百年大计始于教育,教育都搞不好那就不要谈搞好经济社会了。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定小学数学教育,因为小学数学教育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自我学习能力,进而在七凌八乱的学习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从而真正符合中国的教育方针,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杨素红《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成功(教育版),2009.09。

[2]郭秀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0.01。

第4篇: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的生命力和发展源泉. 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促进数学的应用和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环节,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更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中的明确规定.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些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兴趣点燃逻辑思维能力的大门

小学数学教学一直主张兴趣教学方式,将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同时,兴趣作为最好的教师,不仅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鼓励学生学习的持久性,还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强化理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首要步骤就是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以及爱好等. 将学生喜爱的事物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培养逻辑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乘法运用”一章时,笔者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有一天,森林里要开动物表彰大会,奖励这一年工作努力的动物,奖品是每人一双鞋. 但是狮子国王为准备多少双鞋的事情十分忧愁.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获得奖励的动物有兔子、青蛙、斑马、袋鼠、骆驼. 狮子国王怎么也算不出应该为他们准备多少双鞋. 同学们,你们说应该怎么替狮子国王计算出准备多少双鞋呢?”利用这样讲故事的方式,学生在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时,对其中的数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开始自己探索着计算数学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由听故事到思考问题再到听教师讲解再到思考研究,每一步骤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心境.

二、直观形象推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据有关数据调查,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习惯将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形象,从具象的形象入手,经过不断的思考和记忆,进入抽象思维阶段,从而达到抽象思维能力的转化和学习. 而小学数学学科完全区别于语文教学方式的具象思维,完全建立在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这样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教师应遵循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缺陷,尽量降低入学的门槛,用直观具象来推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进行“减法应用”教学时,教师尽可能运用一些直观的教具和教学形象,将抽象的思维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表现,拉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我们一般常用的为彩色皮球教学法. 将彩色皮球装在一个箱子内,统计好具体的数目. 当小学生要玩皮球时,箱子里的皮球会相应较少. 根据拿出的皮球数目,推算出箱子内剩余的皮球. 这样一边讲解,一边为小学生进行演示,强化“减法”的形象. 再将拿出去的皮球放入箱子内,统计箱子中共有多少皮球. 再一次复习“加法”的运算. 这样反复演示,反复计算,加深了学生对“加法和减法之间”的理解,从而达到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转化,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三、多种逻辑思维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转化

逻辑思维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直观有效,还具有相应的提升效果. 普遍应用的方法有:分析和综合法、抽象和概括法、归纳和演绎法、比较和分类法四种.

分析和综合法:分析和综合法是一种“主分”或“分总”的思维方式. 注重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剖,得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主观印象. 综合是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将每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研究每一分支组合后所产生的功能或作用. 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可采取举例或演示的方法. 其中在“乘法的应用”教学中最为适合. 例如:在讲解1 × 2时,教师先将研究对象分为单一的数字,提问学生:“1”在生活中可代表什么事物?再利用综合的方法讲解1 × 2的原理,提问学生:“2”在生活中可代表什么事物?比较“1”和“2”之间的区别和作用,使学生发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抽象和概括法:抽象和概括法是培养学生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最佳方式. 抽象是将具象的客观实体舍弃其中的非本质、非主要的属性,归纳和总结客观实体所呈现的本质属性以及共同特征. 概括法就是将同类事物的所有特征归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其进行描述和总结. 抽象和概括法可应用在数学定义的讲解中. 数学定义一直都是数学教学的难点,应用抽象和概括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对定义理解难的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意义.

归纳和演绎法:归纳和演绎法是数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用法,主要应用在小学数学运算定律、法则以及数学性质上. 强调的是将事物从特殊推导为一般规律,根据具体的表象进行演示,从而达到演绎的作用.

比较和分类法:比较和分类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区分其中每种事物的性质、特征以及属性.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同一事物属性的归类. 比较和分类法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最基础的方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乘法的应用”一章. 学生如何判断乘法的应用,首先应将事物的属性进行归类. 同一事物才可以应用乘法,反之,不同事物是不能进行乘法运算的. 有些学生在学习初期,经常将不同属性的事物运用乘法计算,导致逻辑思维混乱,不利于数学能力的培养.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基础思维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对基础思维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基本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研究. 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真正将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作为最终目标,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宋彩红.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J]. 新课程学习(上),2011(11).

第5篇: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当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每一个学科的教育目标。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给小学生全新的数学学习体验,也能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讲究循序渐进,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把握好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数学学习能力,实施针对性强的数学教育,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作用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循序渐进,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与数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在学生年龄增长与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稳步提高。在小学三年级左右,学生的思维能力快速发展,思维逻辑也发生较大变化。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三年级起点,在三年级前潜移默化,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低年级时,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比较能力,结合数学教育内容让学生对比长短、大小、多少等概念,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前期的潜能开发实践十分重要,学生只有打好数学学习基础,才能逐渐形成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推理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等,才能在之后的学习中理解相对复杂的数学知识。

在一、二年级,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会以“谁的得分高”的形式接触加与减知识,通过“买文具、买衣服、小小商店”等主题去了解加与减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低年级,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小学生发现课本中的数字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在高年级学习中将加与减视为抽象的计算方式,学习好小数加减法等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讲究循序渐进,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讲究思维启发,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思维能力,重在启发。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中,灌输是最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启发成为创新的教学理念,也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以启发的教学方式代替灌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突显,更能给小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小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新知识的讲授、旧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每一个课堂问题的提出,其最终目的都不仅仅是让学生计算出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好习惯。当然,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也不能只要求学生改正答案,而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产生错误的原因,以一个错误避免一类错误,建立类推与对比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解《小数乘法》时,有的小学生在计算小数后,总是把小数点点在倒数第一个数字之前,就像“1.5×2.5=37.5”。面对这样的错误,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典型错误,引导全班同学生分析,以此来明晰小数乘法计算中小数点的正确位置确定方式,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学会正确思考。在分析错误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表达个人看法的机会,而不是将正确的小数点位置确定方式直接告诉学生。针对“1.5×2.5=37.5”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这个计算题有哪里不对吗?

生:小数点位置不对。

师:我们怎么安排小数点呢?

生:看乘数的小数点后有几位。

师:有一位啊。

生:是两个乘数小数点后一共有几位。

教师要充当一个明白却又不明白小数乘法原理的人,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出正确的数学原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用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思路,能够让数学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促进学生逻辑形式不断更新。

三、讲究教学资源,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W资源,是教学活动得以组织与实施的重要载体。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一线教师要努力拓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要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突破课本的教学内容局限,整合现代化教育资源。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教师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用具以及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本中死板与枯燥的数学知识。教师要积极更新个人教案,精新设计每一个环节,让课堂结构得以优化,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发展。

比如在讲解《圆柱的表面积》时,如果教师直接为小学生讲解圆柱表面积计算方式,虽然小学生能够记住公式,但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无法长期、准确地记忆。此时,尊重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动画,让小学生通过观看动画了解一张纸变成一个圆柱的过程, 让学生年观察圆柱的展开图或者分解图。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圆柱,使学生能够从形象的事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学知识,促进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小学生赢在起点上,有助于学生未来数学学习的轻松化。在数学课堂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数学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对数学教育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马立涛.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2)

第6篇: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根据我们对多届学生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进入高一时,物理学习是比较困难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此时的物理学习与初中时相比,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思维方法上均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学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此后学生一般会有三种发展可能:一是物理彻底差下去,原因是物理学习始终不得其道;二是不温不火,原因是复杂的物理知识与一般的学习能力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三是物理成绩好了起来,原因是物理思维能力契合了物理知识的学习.对于第三种可能而言,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功不可没.掘作即以“动能定理”为例,谈谈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1动能定理知识中的逻辑关系梳理

动能定理上承动能概念以及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其中动力学知识(以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为主)构成了逻辑推理的重要基础;而动能及能量概念在初中已有涉猎,但不涉核心,在高中阶段建立的动能概念尤其是能量概念,其已经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衔接在了一起,使得在知识体系上第一次明确地将功与能联系在了一起.动能定理则是建立在这一联系之上,将学生对功与能的关系拓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变化联系在了一起.同时我们也应当发现,在此前研究得出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也为动能定理的得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推理动能定理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成型,因此可以充当逻辑思维的重要工具.

但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些关系又不是显性的,换句话说不是学生一眼所能看出来的,而推理动能定理所需要的逻辑推理能力也不是自然出现的,因此在动能定理出现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指导与指引,而指引的重要方式就是问题的设计与适时提出.

2动能定理教学中的逻辑能力培养

在动能定理的形成过程中,我们有这样两个关系需要明确培养.

一是情境创设中的逻辑关系.无论具体的情境如何,其总离不开让学生思考动能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比如说有老师设计扔出篮球与铅球让学生去接,通过让学生比较接球的感受来判断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在这一过程中,逻辑关系存在于接球感受(实质上是动能的大小)与影响因素之间,ΔEk与W之间是什么关系成为下一步探究的主题.

二是探究中的逻辑关系.这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其中包括两个主要需要探究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动能及其变化如何定量描述?第二个问题是动能的变化与物体受到的力的做功之间是什么定量关系?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推理:其一,对于一个质量一定的物体,其动能的变化决定于哪个物理量的变化(答案:速度)?其二,速度的变化用哪个物理量来衡量(答案:加速度)?其三,对于一个质量一定的物体,其加速度决定于什么(答案:合外力)?当顺利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乘热打铁:合外力正是与功相关的一个物理量!――如果注意分析,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

如果说刚才进行的是从定性角度进行的逻辑推理的话,那更为精确的从定量角度进行的逻辑推进可以顺势进行: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又因为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有v2t-v20=2as,变形后可得a=v2t-v202s,代入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表达式,即可得F合=m(v2t-v202s),将右边分母上的s移至左边即可得F合s=m(v2t-v202),此时继续引导学生去研究等号左边的F合s,即可发现其即为“功”,那是什么力做的功呢?由下标可知为合外力做的功!

此时遇到的问题在于学生对等号右边认识,首先要将其变形成12mv2t-12mv20,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这是相同形式但不同状态的两个物理量的差!那这是什么物理量呢?一般情况下学生并不能直接反应出来,即使说出动能概念的,也往往说不清理由.这个时候仍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等号的左边是功,那右边就应当是功或者能(因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从形式上来看显然不是功,那只可能是能!又可以发现其中每一个因式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因此此能应当是动能!也因此,合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就浮出出来!

3教学反思

第7篇: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课堂教学;想象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40-01

逻辑思维能力,通俗而言,就是利用已知条件的因果关系去推理未知,从而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数学问题都是较为简单的,但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则是千变万化的。要让学生从小学会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者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引导,循序渐进,逐渐培养。

一、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学生的活泼天性与未成熟的心智决定了其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教学者不可能将所有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都教授给学生,这是不现实的。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现今许多家长为学生报名参加各种数学辅导班。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数学成绩差强人意。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1. 把握学生性格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属于少年儿童,这个阶段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养成爱思考、爱动脑的好习惯,这是思维能力培养的第一步。以对称图形一章节相关内容的讲解为例,在上课之前,教学者可以找一些诸如对称窗花、剪刀、乒乓球等对称物体向学生进行展示,并且提问:这些物品里都藏着怎样的秘密呢?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以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为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只要是答案有可取之处,教学者都应当对学生的思考成果给予赞扬,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2.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适当拓展

数学学习的基础环节仍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良好的知识基础,便无法谈及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具备进行推理与思考的必要基础。学生正处于储备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尤其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在做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对基本概念、基本逻辑关系等细节知识的认知,切勿毫无目的地向学生灌输超出其接受能力的数学知识。例如,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时,学生对这两个基本单位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以进行思维延伸。此时,教师可进行一个“鸡蛋称重”的实验,实验得知,一般鸡蛋的重量大约为50克。教师让学生每人都感受一下鸡蛋的重量,增强对“50克”的重量感知。在学习“千克”时,教师引导学生将“50克”进行延伸思考,即20个鸡蛋的重量大约等于1千克。如此,学生便能成功建立对这两个计量单位的感性认知,并且在进行单位换算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3.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实行分层教学

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每个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即学生能够根据自我兴趣、特长进行快乐学习,乐于思考。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最初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生之间可能会产生明显差异。为此,教师应进行分层教学,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例如,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基础水平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直接利用基本公式进行解题,在解题过程中感悟这些计算公式的形成原理和注意事项。对于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教师需引导他们论证公式的正确性,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配,确保每组学生都能在组内学习时获得提升,逐渐平衡班级学生的差异性。

4. 加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有极高的要求,尤其在几何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显得尤为重要。空间想象力在数学学习中具有建立模型、进行思维发散的作用,学生通过空间想象力,能够更加立体地感知每个知识点,增强对知识点之间关系的理解。例如,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课程导入,再将模型依次展开,在每一面上做上不同标记,再将其还原成长方体和正方体。接下来,教师提问学生:“标记a在长方体的哪一面?”“标记b在正方体的哪一面?”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立体模型,激发想象力,迅速定位到特定区域。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其对于数学而言也是一种基础的必备能力。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授学生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得到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为今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华.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1(09).

第8篇: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逻辑思维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2

1 前言

在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中,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学习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切实地学到有用知识。

2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2.1 国家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逐步被我国中小学教学所认可,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与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关于这门课到底具体怎么样上,大家更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命运”,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命运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2.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和不足

2.2.1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低

信息技术这个专业设立时间不是很长,信息技术培养的人才还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的需求。现在,信息技术教师很多不是教育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而是从其他教学岗位转轨过来的,有的甚至是通过培训走上教育技术岗位的。这类教师往往受到以前所教学科模式的束缚,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其他学科一样照本宣科。

2.2.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死板

再者,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则处于接受教师灌输的被动地位。笔者在教育实习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例子:那节课是讲126邮箱的申请与使用的,是高一的课程,对于那节课笔者个人觉得教师上的课是失败的,因为那节课完全是教师在讲,学生在模仿。也就是说,教师在上面一步一步的讲126邮箱申请的步骤,学生在下面做,笔者看了一下,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在听,其余的学生都是在上QQ、聊天、上网、玩游戏等。然后笔者就问那些学生,为什么教师上课不认真听讲呢?他们给我的回答却是:“这个我们早就会了,太没意思了,还不如自己玩玩呢。”从这里不难看出,信息技术课堂如果没有新鲜感的话,学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更不要说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了。

3 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3.1 激励兴趣,在对、错对比当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激励”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应该以年轻、现代的姿态出现,脱离俗套,跳出传统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初中信息技术(选修)表达式时候,教师不应该马上告诉学生在VB中加号的意思,而是先让学生回答,1加1等于几?等学生回来出来等于2的时候,再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测试,最终大部分学生写出的代码是:a=inputbox(“请输入一个整数”);b=inputbox(“请输入另一个整数”);letc=a+b;printc;学生一运行结果是11,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不能接受的。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1+1等于2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想知道结果的热情。这个时候教师再讲解“+”在VB中的含义,为了加深学生对其印象,教师这时候应该把“=”设计一个题目让学生去做,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数学和VB中的区别。

3.2 在思维过程的变化中下功夫

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对客观世界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所以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例如,在讲到初二信息技术(选修)循环结构中求“1+2+3+……的值”程序时,让学生先运行程序,得出最终结果,然后教师设计一个与之非常相似的题目,那就是求100以内所有正整数的积,这个时候学生会觉得教师设计的题目是看不起他们的表现。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知的兴趣,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大部分学生惨遭失败,得出的结果却是0。这个时候教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程序,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提示学生变量s在我们程序运行中的作用。这样学生才会在思维过程中慢慢地发生变化,直到有一小部分学生找出最终答案。最后教师再总结s在程序运行中的作用,为什么求和和求积的时候s会有不同的变化。

3.3 优化教学方法,坚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维

第9篇: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本人就针对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要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具体而言,教学中加强思维过程的组织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先演示“把10个苹果放在2个盘子里”,然后顺序演示“把9个、8个、7个苹果放在2个盘子里”。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盘子里和盘子外苹果的数量,并比较盘子外的苹果个数与盘子个数的大小。学生观察后发现商是盘子里的苹果的个数,余数是盘子外的苹果个数,还会发现盘子外的苹果个数比盘子的个数要少。这样他们就会知道余数要小于除数。这种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完全依赖于“观察――思考”过程的精密组织。

其次,要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要唤起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图形的旋转平移”等有关旧知的重现。另一方面要为类比新知及早铺垫。如帮助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要在教学整数时就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二、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是要注意思维训练要从起步时做起。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就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概念,特别是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分数、小数的意义及一些与之有关的基本性质。三是要在游戏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设计灵活多样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要加强语言训练,要让学生用不同的叙述方法来叙述,例如要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增加、减少、降低、提高、节约等数学用语。五是要巧妙设计练习。这样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要重视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1.要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思维的感性材料,就是指以实物直观或具体表象进行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例如教学质数、合数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写出几个大于1的自然数,在寻求其约数个数时,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可以“发现”约数的个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有1和本身,另一种是除1和本身外还有其他约数,从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要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例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作三角形的高,这时应当怎样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呢?很简单,就是先弄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高的概念”明确了,作起来也就不难了。

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四、鼓励求异,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教学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统一,而要鼓励求异。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春天不是更艳丽?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积极鼓励求异,不“死读书”,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