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策划的原则范文

旅游策划的原则精选(九篇)

旅游策划的原则

第1篇:旅游策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安徽省;旅游区;形象定位;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Abstract]:With the scientific tourism division, Anhui province is divided into five tourism regions――South Anhui Tourism Region, Southwest Anhui Tourism Region, Southeast Anhui Tourism Region, Central Anhui Tourism Region and North Anhui Tourism Region. The author established the accurate image positioning of the five regions, in order to optimize and integrate the tourism resources, even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nhiu.

[Key words]:Anhui province; tourism region; image positioning; developing strategies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人文荟萃。近年来,旅游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但是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收入在全国的排名仍然靠后,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少,与旅游资源优势极不相称。科学划分旅游区划,准确把握形象定位,合理制定发展计划,可以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更加完善。

一、旅游区划需遵循的原则

旅游区划的原则是进行区划的依据和主导思想,国内学者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了各异的分区原则。旅游区划因其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必然要求在区划制定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综合原则

旅游业系统优化的主要衡量目标是其产业最终的整体效益,因此旅游区划必须从整体上综合衡量、通盘考虑[1]。对整个旅游环境所涉及的因素整体综合后进行区域划分,包括有地方经济、文化传统、历史沿革、民俗风情、城镇分布、景点的通达性、自然环境背景(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和生物资源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类型、成因特色及其组合状况、旅游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等。

2.特色主导原则

特色,是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趋同就会丧失生存基础和竞争能力。因此需要以优势主导性资源为基础,扬长避短,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中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原则。省域旅游区划既要体现全省旅游的整体特征和优势,又要使各个旅游区各具特色。关键在于区划时要充分考虑旅游区起主导作用的相关因素,并以其作为旅游区域划分的具体指标,以达到主次分明、主题鲜明、彰显特色的效果。

3.区域完整原则

旅游区划的一项重要基本要求是保持各个区域的完整性,因此既需考虑行政区的完整性,也要兼顾文脉的相亲性和地脉的相近性,实现行政区格局、文化历史传统、自然资源分布三者的统一。旅游区可以依据其范围大小、隶属关系,分成不同等级的层次。各个旅游区在发展旅游业时,一方面要突出本地特色,另一方面要具有与其他区域协作的精神,这样才能发挥整体的最佳优势。

4.经济效益原则

旅游开发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即利用一定的资金、技术,将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经济效益是区划的主要目标之一[2]。因此要求在旅游区划时需对旅游经济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确保旅游开发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吸引力、可进入性、投资规模、建设周期、资金回收周期等方面,应作出详细的数据分析,还需要考虑资金、人力、物力、财力等供给因素对旅游需求所产生的动态变化。区划也要与时俱进,以满足游客不断发展的新需求。

5.区位中心原则

一个地区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旅游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该区域内游客组织和集散的中心,是旅游地域体系中的交通运输枢纽,是旅游区内旅游点相对集中的城市。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条件成为连接旅游主体与客体的主要媒介,旅游景点的可通达性与便捷性是旅游区划的基本因子之一。交通发达可使区域联系更加紧密,令旅游者因距离产生的不适感和费用等降低到最低程度。

6.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业的基础是旅游资源的存在及其可持续利用,因此旅游区划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使旅游资源及相关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在旅游区划时必须保障经济效益、关注生态平衡、追求社会公平,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中都应尽可能地将经济产业、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相对一致的区域划分为同一个旅游区,以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安徽省旅游区划方案

目前,关于旅游区划判定指标的研究成果有很多[3-6]。笔者选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的16个地级市(合肥、芜湖、蚌埠、淮北、亳州、宿州、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安徽省旅游区划方案。其中包括有皖南、皖西南、皖东南、皖中及皖北等五大旅游区[7]。

三、五大旅游区形象定位与发展对策

1.皖南旅游区

(1)皖南旅游区的形象定位

皖南旅游区包括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和铜陵市。该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的旅游形象和优秀的旅游服务,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因此将其定位为国际旅游区,接待国内游客的同时,以大力接待国际游客为主。根据旅游资源特色的不同,制定出反映区域内各城市特征的发展定位。

(2)皖南旅游区的发展对策

皖南旅游区应该以黄山和九黄山这两座国际名山为核心,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来进行区域旅游景点、服务设施等软硬件的建设,充分展现该区域徽州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内涵,使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在未来的发展中,首先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该旅游区内重点景点的环境保护建设,加强黄山风景区、徽州古民居、九华山风景区及重点寺院的保护工程,促进节能减排工程建设等;其次要加快开发新的景区和景点,使其活动内容和项目更加丰富,游客的参与性更强;再次,该区域内的酒店、饭店等基础设施及服务水平仍然有所欠缺,需要尽快完善,与发达地区接轨;最后要建成无障碍旅游交通网络,增强通达性,实现景区之间、城市之间、省份之间的联动发展,更好地推动旅游国际化进程。凭借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和徽州文化,品味极高的佛教文化,把黄山打造成世界级旅游观光度假胜地,把九华山打造成世界级佛教圣地,使皖南旅游区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区。

2.皖西南旅游区

(1)皖西南旅游区的形象定位

皖西南旅游区包括六安市和安庆市。该旅游区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自然环境保护较好等特点,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知名度。且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将其未来的发展定位为国内区域性旅游中心区。此旅游区内两个城市的发展定位亦是各具特色。

(2)皖西南旅游区的发展对策

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打破“交通瓶颈”的阻碍,建设便捷的对外交通网。应大力开发天柱山及大别山区的其他一些风景资源品位高的山岳型景区,注意继续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突出天柱山禅宗文化特色,发扬黄梅戏艺术魅力,传承桐城学派优良学风,弘扬大别山红色旅游革命精神,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改善可以根据不同旅游群体的需求打造多样化线路,加强公路、宾馆、索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出多元旅游产品体系。

3.皖东南旅游区

(1)皖东南旅游区的形象定位

皖东南旅游区包括芜湖市和马鞍山市。该区域紧连长三角地区,拥有较好的地理区位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捷,旅游资源水平一般,旅游产业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潜力较大。目前以城市休闲旅游为主要类型,因此发展定位为国内旅游热门区。此旅游区内的两个城市应凭借区位优势,找准未来的城市发展定位。

(2)皖东南旅游区的发展对策

皖东南旅游区现阶段应注重塑造独特的城市旅游形象,开发高知名度的旅游景区,加大旅游宣传,提高旅游服务,全面发展国内游。结合地理位置、标志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现代商务等要素来突出区域整体特色。该区长期的建设目标是提高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城市旅游的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濒临长江及邻近“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着力发展生态、度假、会议、城市旅游和黄金水道旅游,重点打造成为“长三角”的后花园,争取早日发展成为国内旅游的热门区域。

4.皖中旅游区

(1)皖中旅游区的形象定位

皖中旅游区包括合肥市和滁州市。该区域内文化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丽,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和核心城市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未来的发展定位,依托巢湖水体资源和琅琊山生态资源,以商务、休闲度假旅游为发展重点,积极创建为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对皖南、皖北具有衔接带动作用的国内旅游新兴区。

(2)皖中旅游区的发展对策

皖中旅游区未来的发展策略,可以考虑从多方面进行着手。首先,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加强对本区的宣传和市场推广,打造“温泉文化”、“三国遗址”等知名品牌,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良好的整体旅游形象。其次,加强各个景区(点)的开发建设,形成具有相当接待能力和吸引能力的旅游景区,对这些景区(点)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进行旅游形象策划,并提高旅游项目产品的质量水平。再次,注意在城市各项硬件建设上强化旅游意识、园林意识和环境意识,用“旅游无限化”的新概念指导细节建设。大到一个街区,小到一个建筑,都要在建设的同时赋予其旅游功能,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

5.皖北旅游区

(1)皖北旅游区的形象定位

皖北旅游区包括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和淮南市。本区内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历史遗迹类旅游资源丰富,但未得到充分重视与保护,硬件基础较薄弱,居民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热情不高。未来发展主要定位为省内区域性“短线游”旅游区。本旅游区内所含城市较多,各具特色。

(2)皖北旅游区的发展对策

皖北旅游区未来的发展,首先定位发展是省内区域性“短线游”旅游区,目标客源以省内或周边区域的短线游客为主要群体,主动向旅游发达地区学习,积极参与各项旅游发展协作;其次,各级政府和行政管理机构要对“吃、住、行、游、购、娱”所涉及到的各个行业加大监管和规范,使旅游服务的质量得到质的飞跃。该区应以历史遗迹类文化旅游资源为主,配合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的开发,努力使本旅游区早日成长为安徽省旅游业新的区域旅游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结语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认为安徽省五大旅游区各有特色,形象定位迥异,建议将皖南旅游区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区,皖西南旅游区建设成为国内区域性旅游中心区,皖东南旅游区建设成为国内旅游热门区,皖中旅游区建设成为国内旅游新兴区,皖北旅游区建设成为省内区域性旅游区,并且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域的发展对策,为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化、特色化与个性化提供了依据,以期推动安徽省旅游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8.

[2]陆林.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0.

[3]Pearce D G.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urban tourism resear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4):926-946.

[4]古明清.旅游统计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22-23.

[5]金戈,丁登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经营管理调控指标体系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4):126-129.

[6]方创琳,毛汉子.区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建立方法探讨[J].地理学报,1999,54(5):410-419.

第2篇:旅游策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体育旅游资源;构成要素;支撑要素;开发;策划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2-0032-03

体育旅游资源就是一切为人们开展体育和健身活动所提供的身体活动场所、项目和物质环境。具有多样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依据体育旅游资源形成的原因及形成机理(特征),可以将体育旅游资源分为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两类。体育旅游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所赋予的,已存在并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经过适当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各种天然资源;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则指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的体育元素经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吸引物的各种资源。我国体育旅游资源聚集程度较高,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着多种类型的自然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东北各省有天然滑雪场及部级森林公园数十个,是冬季滑雪旅游的胜地;在万里海岸线上,有许多著名的海滨城市,如大连、秦皇岛、青岛、厦门、三亚等地,是游泳、潜水、冲浪、帆板运动等理想的体育旅游场所;内陆众多的江河、湖泊和水库多可用于开展漂流、划船等体育娱乐活动;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也可为登山、攀岩等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我国体育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部分体育旅游资源尚处于未开发和开发程度很低的状态,体育旅游资源的潜力有待挖掘。

体育旅游的发展有依赖于旅游资源。一个区域体育旅游业的兴衰、效益的高低,首先取决体育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体育旅游开发价值的大小。近几年,随着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为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主体所接受、认同,在开发中,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除了传统的风景区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以外,不同尺度区域的体育旅游发展规划、管理规划也相继出台,甚至个别乡、镇、村落也编制了体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虽然不少,但是经过市场检验,能够较为成功实施的却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开发策划水平不高。目前体育旅游最缺少的就是高水平的开发策划。开发策划更多的是要求遵循技术性规范,而体育旅游开发策划则是对体育旅游规划的创新,尽管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界已开始重视开发策划的研究,但对它的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建树,更缺乏有成功案例支撑的理论。必须认识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部分互为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构成要素

体育旅游项目投资、规划越来越重视开发策划,这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开发策划是体育旅游发展的灵魂,可以救活一个景区、一个企业;可以为政府体育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提供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方案;以它全面的创新和科学严密的论证为体育旅游目的地注入新的血液,使体育旅游目的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开发策划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全新的生活体验,形成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

有学者认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是一种思

维活动、智力活动,必须有创意和理念,必须有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方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高低在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不同。也有学者认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利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变化无穷的体育旅游市场和各种相关要素的把握,设计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具有科学的系统分析和论证的可行性方案和计划,并使这样的方案和计划达到最优化,使效益和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过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由体育旅游地形象策划、体育旅游地产品策划、体育旅游地市场策划三大部分构成,三大部分在策划过程中相互关系,相互证明,构成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有机整体,见图1。

图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基本构成要素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是庞大的工程,它是对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最优化进行预测,讲综合效益和协调发展。策划更多的指向政府行为,强调整体战略性、方向性,其实质是制定地方性法规。只有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要求搞好体育旅

游项日策划和体育旅游景区(点)规划设计,高品位的体育旅游资源才有可能开发成一流的旅游体育产品,体育旅游资源和环境也才能得到切实保护。为此,要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学习借鉴国际高水平的策划理念,不断提高我们的策划水平。同时加强开发策划实施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开发策划对旅游体育产品开发的指导作用。

2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支撑要素

体育旅游资源体系庞大,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由于体育旅游资源深受大众喜爱,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是促进我国旅游业走向强大的重要战略。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当广泛,目前体育旅游界已达成了共识,凡是能销售给旅游者供消费、享用的产品,通通可称为体育旅游资源,这包含了体育旅游线路,供享用的设施、服务,已开发为产品的供观赏、参与的资源等。策划的目的是在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可进入性,旅游者对资源的感知、认知,以及市场(需求与供给市场)情况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数据后,充分把握旅游资源自身所具备的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品质和特色,设计出满足客源市场需求的有独特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产品的过程。策划的支撑要素可以通过体育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可进入性、旅游者对资源的感知、认知以及市场情况和可以通过实地勘测、资料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得,见图2。

图2 体育旅游资源策划的基本支撑要素

对体育旅游资源特质的把握却是一个较多地渗入了策划者自身主观认识、经历以及价值观的过程。不同的策划者,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可能在掌握相同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对体育旅游资源特质的把握有较大差异。体育旅游资源策划在空间布局上需考虑地形、地势、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基础及功能选型、游线设计、经营运作等要素,注意单一和整体的关系,形成主辅配合的结构。

3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划战略

体育旅游资源不只是指一定地理空间区域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它是一个综合体,其涵盖的范围很广,指所有客观存在着的并相互产生吸引力的能带来旅游效益的人和物。体育旅游资源包括客源市场(旅游者是其主体)、旅游地资源、旅游服务及旅游服务设施三大主要因素。当资源系统保持综合平衡时,表明该系统的三大要素基本上处于同步协调发展的状态,体育旅游资源系统呈现出有序的局面,开发处于良性状态中。反之,系统就会处于无序混乱中,体育旅游资源系统的三大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因为失调而出现难以制约的局面,正常吸引关系失去平衡。此时,开发策划的战略重点应尽力使该系统的运行从无序到有序,以保持三大要素相互吸引关系的平衡和同步协调发展。

3.1正确把握开发策划中的资源要素

在开发策划中,要善于敏锐地把握能转化为体育旅游产品的资源要素,这既需要非凡的眼光和胆略,又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特别需要对市场需求的准确了解。当然,对体育旅游资源的评价是所有这一切的基础。

3.1.1发现和挖掘资源的独特性

开发策划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新资源,挖掘有价值、有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的过程,开发策划的最高境界就是“化腐朽为神奇”。要做到有新发现,基本的素质是要十分了解、熟识体育旅游资源,对其能够进行科学的、恰当的评价,并能判断它们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特色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判断这些资源开发为体育旅游产品对市场的吸引力和市场对体育旅游产品的需求。这对策划者的素质要求很高,也就是必须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积淀,并能很快整合这些学科知识。体育旅游产品形象策划及其产品创新是开发策划的重要环节。任何体育旅游市场形成的初期,吸引的人数总是有限的,然而通过设计旅游产品形象进行产品创新,可以使富有创意的新产品得以生存与发展。如1984年山东潍坊推出“风筝节”,集健身与旅游于一体,通过“蓝天――风筝”旅游形象的策划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3.1.2要善于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巧妙整合

整合各类体育旅游资源要素,使其形成一个全新的体育旅游产品,是体育旅游开发走向全面商品化的产物。这种整合具有较强的人工痕迹,但如果整合得好,充分地考虑到市场需求,也会取得很大的成功。以市场需求为准,将各种相关的体育旅游资源按一定的主题组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巨大的体育旅游产品平台,再进行商业化运作。这种情形以人造的主题体育公园为代表,北京市龙潭湖体育主题公园、处体育主题公园;宁夏大漠体育公园、上海闵行体育公园、宁波市体育主题公园、汉阳江体育主题公园等为代表。这个平台提供了一个体育旅游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的大舞台,通过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观光、参与体育娱乐活动和现代体育科技的包装,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现代商品化的体育旅游产品,与原始野味的体育旅游产品是两种不同的感受。此外,关键在于这类场所往往在大都市近郊,通过这个平台带动了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和主题酒店、主题商业、主题文化产业的建设,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和主题社区。

3.1.3把握体育旅游资源要素与产品要素间的逻辑联系

体育旅游资源依照是否能开发为体育旅游产品的标准,可分为可开发为产品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和作为环境类型产品的体育旅游资源两大类。可开发为产品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即是说资源通过开发可直接转化为产品,如海滨的海滩,近海的海水,山中的温泉等。作为环境类型产品的体育旅游资源,指这类资源本身不能通过开发转化为体育旅游产品,但它是直接销售的体育旅游产品背景因素,它的价值,比如作为生态环境的价值甚至超过了直接销售的旅游产品的价值。产品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和环境产品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划必须以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资源的整合也不能太过分,应把握适度的原则,策划的产品应是体育旅游资源特色在逻辑上的必然延伸。也即是说,策划好了的体育旅游产品与体育旅游资源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样的产品才有生命力。既然产品是对旅游资源特色的展现,那么在挖掘资源时,对体育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体育旅游资源的评价是一项科学的评估工作,如果过高,则可能策划、开发出来的体育旅游产品缺乏生命力,导致孤芳自赏,难以获得市场认同;如果过低,则不能显示出旅游资源的魅力,或者使本可以开发的资源价值被忽视而打入冷宫。

3.1.4把握体育旅游资源的共生性

体育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就是这一项目与另一项目之间是共生的。体育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体育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体育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体育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

3.2策划既需市场导向又需充分把握资源的本质特色

3.2.1不能因为强调市场导向而忽略资源本质特色

开发策划一定要强调以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策划的核心内容是体育旅游资源的特性和特色在逻辑上的合理的延伸,以前我们强调体育旅游资源自身特色的把握。要知道,体育旅游开发策划与一般的产品开发策划不一样。总的说来,目前体育旅游开发策划出现了两种偏差:一方面是缺乏对细分市场的深入研究,推出的体育旅游产品缺乏卖点;另一方面,在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又严重脱离了资源的特性和特色。必须指出,开发策划还是要以体育旅游资源作为根本。保留本质特色,探索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之路。在开发策划过程中,要注意保留体育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始风格,保护自然遗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原本性。鲜明的体育旅游本质特色是体育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体育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体育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本质特色。开发利用体育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体育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本质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

3.2.2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需要合理释放

所谓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即自身所具备的根本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核心品质,它区别于体育旅游产品的非根本价值和非核心品质,它决定了体育旅游资源自身的级别,它是体育旅游资源形象定位的基础,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在开发策划中,若不能发现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规划、策划就会偏离方向。离开了体育旅游资源本质特色这一基础而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通过炒作可能在短期内带来大量客源,但其生命力一定不大,生命周期一定不长。另外,像我国新建的大型体育主题公园这一类体育旅游资源,它不是原赋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而是对原赋旅游资源的仿制和整合,对这类体育旅游资源,虽然不具备历史价值,但仍具备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它经历了体育与艺术的再创造过程。同时,这种对原赋体育旅游资源的仿制和整合,仿制和整合的水平也能体现主题体育公园的品质和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只是具备本质特色还不行,还应兼具本质特色的释放功能。体育旅游资源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在以不同的方式释放自己、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体育旅游资源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度,它的观赏性、参与性,它释放出来的气质往往决定了它的吸引力的大小。有的体育旅游资源价值很大,但形不成风景,那么它就难以转化为产品,即使开发成体育旅游产品,也难于为世人认同。因此,并不是所有级别高、价值大的体育旅游资源都能转化为体育旅游产品,在旅游体育资源开发策划中,要善于找准独特的方式使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得到合理释放。这又是开发策划成功的一个关键。

3.3注意体育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

3.3.1提高体育旅游资源的环保意识

体育旅游资源是发展现代体育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基本条件,只有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保护,才能使得体育旅游业健康发展。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体育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2强化保护投入力度,加大资源环保经费的投入

从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要求,把体育旅游资源环境的治理和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应本着以预防为主,以治理为辅。还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治理和建设被污染及质量退化的环境。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资源环境保护经费,只有环保经费投入到位才能保证各方面的环境保护设施和设备完善。

参考文献:

[1]于素梅, 易春燕. 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开发问题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26-28.

[2]黄贵. 初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 J]. 湖北体育科技.2001,20(3):8~9.

[3]邓凤莲,于素梅,武胜奇. 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与影响因素[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35-40.

[4]吴永芳,杨铁黎.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探[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3):84-87.

第3篇:旅游策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 旅游经济管理 生态经济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界发展的重点方向,引起各国政府及环境保护者的广泛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得益于经济总量的飞速发展,旅游经济产业也得到了相关政策扶持而迅速走上了规模发展的道路,然而相关伴随问题也接踵而来,全国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问题愈发严峻,大量以生态旅游作为宣传噱头的旅游经济活动给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诸如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生物多样性毁坏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冲击等现象屡见不鲜。生态旅游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可以归结于多方面原因,但最主要的就是管理方面的疏忽和失误因素,人为原因使得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可维护性极其脆弱,只有科学的管理规划才可以阻止旅游生态自然资源的进一步恶化,开展合理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活动是维护我国旅游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诠释和基本框架

生态旅游管理是建立在自然生态学理念基础上的旅游管理系统性工程,主张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即当代人和后代人对于旅游资源享有均等的享受机会,因此,生态旅游管理要求在不破坏前人建立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条件下,为后代保护既有旅游资源,提供新的旅游景观。生态旅游的管理对象是旅游业及相关生态系统,追求可持续性维护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景观美学价值以及整体生态特性,从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硬件载体方面来说,生态系统为环境和生物要素在特定空间进行组合提供了基础,因此,如何将环境要素与生物要素进行有机结合控制就构成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实质。

(一)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内涵诠释

一方面,从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概念特征来看,其核心思想是鼓励人们认识和享受自然,立足满足旅游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基础,并延伸至其他衍生性需求。一般来讲,旅游者通过生态旅游活动而在地域文化知识和自然资源接触等方面增长见识,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增加了人生阅历,领悟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可以自觉地提升对生态资源加以保护的觉悟性,协调和贯彻国家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化政策,积极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唐静,2011)。

另一方面,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以建设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为己任,通过实践经验对相关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法规和政策提供咨询意见。以我国为例,生态旅游经济活动在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领域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旅游规范严重缺乏,因此,必须以旅游目的地的生态安全维护作为核心管理目标,旅游经济管理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既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也控制环境质量的继续恶化,使得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得以建立(郑微,2011)。

(二)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基本框架

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基本组成框架,澳大利亚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学者拉尔夫-伯克利曾在基础旅游标的、管理型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知觉四个方面进行了定义(见表1),分别以旅游产业方面、替代名称、区别特征、环境问题、受影响部门、规模增长、产业构成、管理内容、管理工具以及政策选择等栏目指标作为考虑项目,进行了较为综合全面的分析(王松霈,2002)。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学科定义来看,生态旅游经济是生态学和产业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与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应该遵循地区管理与环境容量相匹配原则、政府介入与因地制宜相协调原则、信息传播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原则、旅游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原则四个方面。

(一)地区管理与环境容量相匹配原则

这一原则的选择建立在旅游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基础上,相应的管理既不是单纯的企业型经营管理,也不是地方行政管理,区域发展与环境容量的匹配需要规划和协调(见表2)。一方面,生态旅游的开展会不可避免地加大景区游客流量,生物栖息环境和植被的破坏作用加强;另一方面,合理的环境容量又可以多层次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保证旅游资源的经济利用效率,因此,最佳的生态旅游管理区间是生态环境容量与地区经济效益的帕累托契合点,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一定要考虑地区环境的承载力。

(二)政府介入与因地制宜相协调原则

生态旅游经济具有多目标性和多主体性特征,政府介入地区旅游经济管理的直接好处是搭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人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明晰旅游资源产权和使用权界限。从地方生态旅游经济效益发展的角度来讲,政府的介入以行政权力和制度力量控制了旅游资源的消耗和维护节奏,决定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优先性和超前性,通过一系列旅游规章和条例法规实现了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因地制宜,保证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对于生态经济增长和保护的集中性投入(李银,2011)。

(三)信息传播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对于理清生态旅游需求和旅游资源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并且长期以来形成了意见相左的三种观点,即:生态资源保护优先,游客需求次之;满足游客需求优先,资源保护次之;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游客动态增长旅游需求之间的纳什均衡。显然,第三种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思想更适合今天旅游业的发展管理现状,因此,要正确而积极的宣传第三种管理理念,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原则信息的传播工作,使得信息被传播对象在理念上的得到控制和约束(赵得成,2012)。

(四)旅游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初衷是协调生物、环境、资源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一定不会建立在保护环境而牺牲经济的基础上,旅游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人类活动,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以及文化等多个方面,从产业经济学理论来说,生态旅游经济只是第三产业服务型经济模式中的一种,因此,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强调生态学原理基础和区域经济学导向下的科学景观布局,尽量的维护景区和地区生态平衡,遏制环境污染,维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特性。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发展路径

从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依据以上分析的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四项基本原则,旅游经济发展路径也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分别是互有联系的地方政府路径、可持续资源开发利用路径、旅游业区域开发规划管理路径以及培育复合型旅游经济管理人才路径(金伊华,2012),具体来说:

(一)突出地方政府在保护和发展本地生态旅游经济方面的职能作用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对于生态旅游经济的规划和相关基础性教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长期只有利润导向型的唯一目标,大量的旅游景区开始营业之前都没有进行过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为此,在下阶段的管理工作中,要加强政府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游客对于生态地的环境认识和保护意识,使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要附加政策法律性约束,政府从出台游客思想和观念方面的教育政策入手,摆脱单一行为惩罚措施,加强政府和民间的对话,从战略高度和子孙后代的长远角度看待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维护的重要性(陈怀文,2011)。

(二)产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观为实施基础

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要摆脱传统的单极式增长模式,以系统和整体性观点来进行经济增长的统筹谋划。在旅游业这样的服务性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能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共存的,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遵循生态学基本理论和规律,以一定的压力测试衡量生态系统的负载极限,预期系统内的游客及旅游组织后续开发可能性,即生态系统能否长期提供稳定服务质量、旅游资源的民族文化特色能否得以保持、环境自我恢复潜力能否保持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因地制宜和适度经济原则。

(三)构建生态旅游产业局部区域规划与整体性规划的联合发展路径

旅游产业规划的目的是对旅游行业的未来发展状态提前做出设想与统筹,使得旅游业在总体和地区规划中实现阶段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机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一系列考核项目。在整体性的统筹工作中,一方面要通过合理布局设施来对旅游生态平衡进行维持,另一方面要以旅游景点所在地区和城市为依托,实现配套设施的同步发展,以此来消除生态经济增长的局限,减少旅游资源保护的盲目性。地区布局方面要以环境、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目标,配合整体性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耿松涛,2013)。

(四)培育复合型旅游经济管理人才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最终决策制定者是人,最终执行者也是人,高素质的复合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人才是旅游经济创新和生态保护兼顾原则实施的关键。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角度来讲,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在产品设计专业化、技术专业化、服务专业化等方面均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生态学知识、旅游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以及经济学知识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操控和把握,因此,针对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的发展现状,建立和培育一只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是技术经济增长支撑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唐静.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生态反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

2.赵得成.基于治沙和旅游共生的地域性旅游模式设计[J].商业时代,2012(4)

3.李银.生态旅游视域下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1(35)

4.郑微.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

5.金伊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7)

6.陈怀文.大足生态旅游经济的形成和发展[J].世界经济,2011(13)

第4篇:旅游策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目标;原则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生态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其开发对象是一切具有生态美的自然和文化客体。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基础,缺乏这两者,就很难称得上是生东旅游。生态旅游最初在提出来时就是作为一种环境发展战略,目的是通过旅游,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首先关注的是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的保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态旅游开发也是一个多目标体系,这与一般的旅游开发有较大的不同.其开发成功的标志不是最大的商业利润.而是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护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既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时也关注当地群众的利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体体现在社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体验以及自然和文化环境质量得到维护。为此,应遵循如下的开发原则,以保证生态旅游开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科学规划原则

科学地规划是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基础。旨目的、无系统的开发只能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短期的经济利益代替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片面的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冲突。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就是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提出生态旅游规划的总体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目标。在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保护规划,因为大部分能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都具有较为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遗产。同时应注意对生态旅游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由于生态旅游类型多样,层次复杂,既有自然性、高品位性和专业性的旅游,也有文化性、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旅游,因此进行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规划,应选择适当的开发模式。对生态旅游区的经营管理人员、经营服务设施也应做预先的系统规划,生态旅游最终能否成功达到规划目标,很大程度上与经营管理密不可分。

二、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日前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位的发展,包括人类需要、资源限制和公平三大要家。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要满足旅游者获得在旅游地享受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旅游地的群众获得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合理利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更要为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维持和发展创造条件。所以生态旅游的开发不是单方向,而是双向的,是旅游者、投资主体和当地社会之间的平衡和互动,这样才能达到公平。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经济和人类生态环境成为一个整体。生态旅游开发是改善地区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系统工程的一个人口,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促进区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更大的层丽上来看,生态旅游需要全社会积极有序的参与。

三、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与防“泄露”原则

鼓励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让当地群众加入到生态旅游业的开发,这也是区域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原则之一。我国人口众多,一些具有较好生态旅游资源的地方在经济上比较贫穷,生态旅游开发如果完全脱离当地社会是很难成功的。积极地获得当地政府、社区和群众的支持,是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基础。即使自然保护区、风员名胜区这类由国家直接管理的半封闭或封闭区域,生态旅游也不应是象牙宝塔,否则也很难持续发展。只有当地居民理解、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并从中受益,才能使区域生态旅游业和自然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让当地群众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进程,从社区的初步评价,到规划过程与实施,直至不断发展中的监测,都能反映出“共享的社区设想”,从而得到当地的支持。

所谓“泄露”就是旅游的收益流到旅游区域以外。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使该项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保留在受影响社区内。这也是维持当地计区和群众对生态旅游开发信心的重要保证。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当地群众进行培训和扶助,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更多地参省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和从事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从而使新的商业机会能在地方层次上解决,使生态旅游的效益用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四、区域整体发展原则

目前一些地方开发生态旅游,大多是单个的项目,不仅规模不大,同时一些项目与其他项目之间也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显得十分零星和破碎,导致了一般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产生误解,认为生态旅游项目比较牵强附会。确实、任何单一的生态旅游项目都难以有足够的吸引力,更不要说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旅游的开发需要有区域思路,要从更大的范围来考虑,要将一个地方的生态旅游项目放在区域的背景中来认识,否则即使有较大的投资,也不会产生很好的效益。生态旅游开发的区域基本单位应为一个县,这样便于在政策和管理上获得支持,而且也有利于项目的连接。特别要注意不同地点之间的项目联系以及对已有景点做新的开发。

生态旅游的开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对生态旅游概念的认识不足,以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在经营管理上没有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上原则。

参考文献:

[1]杨耀华.体育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01).

[2]罗永常.浅谈原生态少数民族社区文化旅游的适度开发――以贵州黔东南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9(05).

[3]薛群慧.民俗旅游村:活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一种载体[J].思想战线,2007(03).

[4]蒋伟,杨莎莎.广西民俗旅游经营开发创新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第5篇:旅游策划的原则范文

、概念差异

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规划经相关政府审批后,是该区各类部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规划要求从系统的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规划对象的综合的整体优化,正确处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从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因此,规划必然要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统筹全局,为旅游实现提供指导性的方针。

旅游策划,是依托创造性思维,整合旅游资源,实现资源、环境、交通与市场的优化拟合,实现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创造过程。策划强调的是通过创造性思维,找出资源与市场间的核心关系,建构可采取的最优途径,形成可实施的明确方案,并对近期的行动进行系统安排。

、理念差异

规划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是对目的地或景区长期发展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从而使其实现有序发展的目标。规划是为旅游的发展设计的一个框架,所以这个框架必须是长期地、稳定地,必要地。

策划是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出发,以资源与市场对接为目标,用独树一帜和鹤立鸡群的方法解决旅游吸引力、产品、开发过程、营销等方面的独特性与操作问题;围绕旅游吸引力、商业感召力、游憩方式、营销方式、商业模式等问题的解决,旅游策划必须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

、任务差异

旅游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策划的基本任务则是:针对明确而具体的目标,通过各种创造性思维和操作性安排,形成游憩方式、产品内容、主题品牌、商业模式,从而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或全面提升和延续老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或建构有效的营销促销方案,并促使旅游地在近期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对规划的置疑与策划的作用

由于中国的旅游规划还非常年轻,规划的编制标准尚未成熟,市场较为混乱,因此,出现了业界对旅游规划极大的置疑。

可以说,传统的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走到了尽头。

、旅游规划的困境

旅游规划编制已经普及到县、甚至乡镇。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旅游规划不能指导产业的发展,不断的要求修编。修编后发觉,仍不能解决招商引资、营销促销、景区经营等实际问题。

其实,这是由于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一、规划不能跟上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二、委托方对规划的错误理解。

规划本身存在的问题:规划单位的资质、能力有限、顾忌成本、基础资料不详细等导致规划深度不足,定位不准等。旅游规划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事旅游规划单位也随之增多,市场竞争因而变得激烈,导致了旅游规划低价竞争的出现。县级规划普遍价格已经被压低至20万甚至更低,低价竞争导致产品的质量下降,规划的深度降低,规划单位因为顾忌各种成本,无力投入资金、人力进行市场调查;无暇与周边竞争区域进行差异化比较;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对产品进行策划以及对其可行性进行细致的评估。忽略了上述因素便导致规划偏重于原则性的套话、空话,好比医生告诉病人你病了,身体不好,但是病人想要知道到底哪里有问题,该怎么治,却无从下手。这也就是现在规划中虽然可能没有方向性的错误,但是也找不到指导性、操作性的内容。

对规划的误解:要求规划完成其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针对细分市场的营销方式、对不同景区游憩方式的设计、对旅游收入模式的设计、对全套产品的策划或者更有甚者说用规划怎么来指导近期操作等问题,都是规划所不要求解决的,因为规划的使命并不在于此。

误解可以消除,但是问题总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旅游策划!

、规划做硬件,策划做软件

现今先进的思想强调的更多的是旅游的两划,是指对旅游城市建设进行系统整体规划的同时也要进行系统地策划,而且策划要在规划之前。旅游规划就是相当于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围绕硬件来做,而策划则是在生产该产品之前的软件设计。要使旅游业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既要抓硬件又要抓软件,软件启动硬件,软件决定硬件。

软件的重要性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方面,对硬件的大量投入已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不见效果已经不算什么,但是花十几万搞软件,比如韶山的故居,硬件就是一栋农村的旧房子,而的影响就是软件,这个软件就决定了其旅游的发展。另一个方面,现今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和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较多的依赖于软件的开发,也就是开发人文旅游资源和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等。第三个方面是因为旅游行为的特殊性,旅游景点所在的位置、旅游建筑等都是静态的,它不可能搬动,而静态的旅游要用动态的方法来进行推广。旅游城市要能充分挖掘景区的服务功能,通过不断变换景区的活动内容,推出新主题,延长产品寿命来推动旅游,让每位顾客感受到山水依旧,感受常新。这些都是可以看出旅游发展对软件的严重依赖性,也体现出了软件的重要性。

三、用好策划、发展旅游

由于人们对旅游规划的认识远较旅游策划要深入,而对如何运用旅游策划来实现工作目标不是十分清晰,我们特以规划为参照,说明旅游策划的运用:

、规划前的策划--总体策划

在规划之前导入总体策划,可以解决目前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深度进行市场研究,准确定位市场、定位主题、定位形象、确立核心吸引力;

)拟合资源与市场,大胆创意,形成表现吸引力的产品形态;

)运用韬略,建构战略,并落实为战术和行动计划。

在旅游规划之前要有策划的介入,首先针对目的地或景区面临的症状进行望闻问切,查出病因,决策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其次才是通过规划部署治疗方案。也就是首先寻找资源与市场的结合点,制订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构架及产品基础;对目的地的资源进行整合,推出有旅游

地自身特色且为客源市场所接受的整体形象,也就是形象策划;对形象有了定位之后,就可以针对细分的目标市场制订营销方案;在对旅游目的地进行上述策划行为之后,旅游规划就有了编制的依据,并且通过规划确定其发展目标;落实形象诉求、开发格局、产品结构;对产业链、政策资金、基础设施、执行措施等进行配套。并经过政府审批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这样的步骤来开发旅游,保证规划有了依据,策划有了落实,策划先行的规划才从根源上避免了现在规划中存在的战略目标依据不足、客源市场分析不够详细、形象设计不到位等问题,促使规划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更为紧密,使规划变得更具时效性、直接性和指导性。、规划后的策划――深度策划(项目策划、营销策划、招商策划、融资策划)

我们往往会发现,规划完成了,但没有形成具体可进行招商引资的项目,没有形成营销的具体战略战术及行动计划,没有开发运作的具体步骤。怎么办?

特别是由一些粗糙空洞的言词堆砌起来的规划,甚至不能解决规划应该解决的问题,又怎么办呢?

我们认为,一个好的规划,必然要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但由于规划的任务在于把握规划地长期的发展目标,涉及产业配套,用地控制与平衡等方向性的大问题,存在操作性上的空缺。这是,需要进一步进行策划,来将规划的大理念,转变为产品、项目、行动计划。依托策划报告,就可以编制详细规划,进行建设了。

1、落地策划

规划的期限最少也有15年,性质要求其不可能对整个规划期的发展进行详细具体的安排,即使对近期(3年-5年)有了较为具体的说明,但是其分量远远不能用来指导实践。这也就是规划拿得起放不下的地方。委托方对照规划中的近期重点项目章节是无法进行细化实施的,即便是对重点项目进行编制详规,其项目也是依据总体规划而来,只是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设计,并没有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是否创造了新奇的游玩方式,是否带给游客全新的旅游体验,是否营造了独具吸引力的营销宣传策略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涉及。例如我国现在3000多个主题公园仅有10%盈利,1000多个亿的不良资产躺在主题公园的现状就说明,题材趋同化、主题创意缺乏独特个性和商业感召力等这些先天性缺陷是最大的祸根,而创造性思维封闭或缺乏创新能力是现状规划发展的瓶颈。这里要说的是,针对单个旅游产品,策划要比规划切实的多,有力的多,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决定了规划一个景区而其生命力还没有它的规划期长,而策划更针对于近期设计出符合游客口味的产品,通过最出位的营销方式讲这种产品宣传给游客,用最合理的收入模式促使游客在这里高高兴兴的花钱……这些都是规划所反应不及的。策划能立刻带动经济效益的增长,当游客口味发生变化时,策划又能灵活的调整,同一个舞台可以迅速上演不同的戏,这就是策划的优势所在。

2、营销策划

没有专业的品牌规划,没有准确的品牌定位,没有鲜明的品牌形象,没有震撼的品牌口号,没有整合的品牌传播,这是当前旅游企业策划缺失的种种表现。从具体表现看,企业大多混用马踏飞燕、地球、ts等标志,没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品牌标志。宣传资料也是大同小异,往往草草几页纸,行文也比较传统,图文编排呆板,让人看完整个资料,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很难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归根结底是,虽重视宣传,但没有找到专业的策划设计公司。

在更为个性化的今天,一个专业化的品牌带来的是一种信任,更是不可估量的大规模回报,特别是旅游行为,一个优秀的标识给旅游者的是一种向往,一种怀念,这些特有的感触迟早会发展成为旅游的实际行为。比如美国的象征是自由女神,每看到它一次都会加深一层对它的期盼,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了美国的潜在旅游者。经营管理上的策划地重要性虽然不如产品策划那样看上去更为实际,但是它却是一个成熟旅游地的标志。

3、招商融资策划(包装)

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工作,也是一个涉及如何利用资金发展旅游的问题,一个景区的发展到底是依靠全民、全国乃至世界来投资,还是依靠计划拨款、财政恩赐或是银行贷款?规划在对旅游景区的研究中给出了很好的方向,但毕竟规划不是单个项目,无法真正招商引资。由于有了单项策划对规划的分解,使投资者有了投资的机会点,而策划追求商业化盈利的目标,正是符合投资者的利益目的的,策划的创造性思维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应被单项策划通过分解来一步一步实施。策划作为可以马上付诸现实的方案,对规划进行细化、分解,将规划的内容变成可以实施的工作,将定性的东西变成定量的东西,使旅游规划摆脱地平线看得见,摸不着的尴尬局面,配合规划成为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实实在在的工作。

4、策划分类

(1)产品策划,产品策划不仅仅涉及到生产什么产品,还包括产品的整合、产品的盈利模式的设计、游憩方式的设计、核心吸引力的打造、投入产出分析、营销模式设计等等。

第6篇:旅游策划的原则范文

论文摘要: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属于薄弱环节,分析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利用的可能性及旅游资源的分类,在调研的基拙上探讨了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规划的原则、方法、配套环节及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包括制定了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详细规划,建立了保护区相关法规,完成了南池子保护区危改试点工程等等。总体上说,保护区的工作主要涉及到三个环节,即保护、更新、利用。目前保护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已经步入正轨,而利用方面则属于薄弱环节。因此,合理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1保护区定性分类及旅游利用的可能性

通过对北京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风貌、建筑特色、人文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可把这些保护区划分为传统商业保护区、传统胡同住宅保护区、近代建筑保护区、皇城保护区、寺庙建筑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综合保护区等六种类型。

传统商业保护区可考虑与旅游民俗购物相结合,突出老字号商店的传统风貌,形成各具特色的北京传统商业街。传统胡同住宅保护区可限时、限量地开展“胡同游”等旅游项目。近代建筑保护区可考虑部分建筑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皇城保护区可作为一个完整的浏览地区,开展综合旅游项目。寺庙建筑保护区可开展再现老北京寺庙区的传统历史风貌及民俗风情旅游活动。风景名胜综合保护区为什刹海地区,开展胡同游、水上游等项目,远期可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民俗游览为主题的综合旅游。

对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定性分类,研究其利用的可能性,具有重大意义。

其一,确定各保护区在城区中的功能、定位,以协调保护区与城市其他地区、保护区与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各保护区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分类保护,力争达到保护、利用及城市功能改善的共赢格局。

其二,通过对保护区的分类,可发掘各保护区的资源潜力,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其三,从长远看,对确定各保护区旅游的定位、功能、项目策划、浏览主题、市场开发以及各保护区之间旅游特色的协调均具有现实意义。

2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策划的方法与原则

旅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就世界范围而言,旅游已成为继金融业、汽车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旅游被誉为“无烟的黄金工业”,其低成本、高产值、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被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旅游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约8000万人次,人民币收入700亿元,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1 0}v,占全市GDP的2C} 0Io。其中,以保护区为主体的民俗风情游占有相当的比例。

针对什刹海护国寺地区、鲜鱼口地区、南池子地区和琉璃厂文化园区等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在进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开发历史文化保护旅游资源的可行性,提出具体操作的方式及建议。旅游策划涉及现状调研、资源评估、前景预测、旅游规划、经济估算配套环节等诸多内容,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利用有重要参考价值。保护区的旅游策划不同于一般旅游区的策划,应有其特定的原则及模式:

1)有形资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2)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原则;

3)旅游区各文物单位、景点要统一管理、规划的原则;

4)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制定较完善的旅游规划;

5)“突出特色和品牌,走文商旅并举之路”的经营模式;

6)以旅游带动保护区土地使用性质的调整,使城市功能趋于合理,原住居民生活有所改善。

3完善旅游资源利用的配套环节

为了合理地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应当完善相关的配套环节。

1)调查环节

在调查环节中,应当收集有关的文字资料,如历史沿革、社会经济状况、城市旅游发展政策、相关的规划与法规等等,并进行现场调查,如街区格局、建筑形态、文物古迹等。重点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包括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旅游价值、发掘现状可利用性等,最后由专家组根据调研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可采用加权评分法定出可利用资源的等级,制定评估报告。

2)规划环节

目前,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没有关于旅游方面的规划。为了合理利用保护区的资源,适度、规范地开展旅游活动,制定保护区旅游规划具有现实意义。旅游规划应包括文本、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内容,并以国家相关法规及现行保护区详细规划为依据。

3)资金筹措与项目建设环节

保护区内旅游项目建设的资金可由政府、企业、个人多方面筹措。市政设施应由政府实施,单体项目可由社会建设,新建项目应符合保护区相关法规的要求,与保护区风貌相协调。

4)管理与立法环节

对较大的旅游开发区(如什刹海等),应依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具有对保护区内旅游开发及再建项目的初审权,并承担保护、监督、行政、日常管理和执法工作,使保护区内各项工作步入正轨。此外应制定相应的法规以保证保护区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

5)相关配套环节

①根据对什刹海多年的调研,建立保护区内的旅游行会可以协调行业协作,避免不正当竞争,创造互惠互利的局面。旅游行业协会属群众性社团组织,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服务于政府和会员单位。②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对景区景点的包装,包括游览项目、住宿设施、交通方式、饮食内容、表演特色、购物商品、环境氛围等;对附带产品的开发,包括服饰、旅游纪念品、票证等;确立标识、申请专利,打造旅游项目的品牌特色。③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是旅游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从景区的环境质量、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方面来建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4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1人口问题 与保护区改造类似,保护区旅游发展也涉及到人口外迁的问题。自1997年以来,什刹海地区“胡同游”规模逐渐扩大,酒吧街的兴起对外迁人口形成了新的压力。疏散人口应采取渐进的方式,并应保留相当数量的原住居民。从保护和旅游的角度看,保留了原住居民就是保留了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老北京人同样是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4.2资源利用问题 保护区内的传统建筑利用应本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进行,旅游开发应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有利于传统风貌的延续。总体上说,文物建筑应严格保护,室内外均应保持历史原貌,游览方式以参观为主;风貌及质量较好的建筑应保持建筑自身的传统风貌,内部可以改造,利用方式以不破坏外观风貌为原则,经营形式可多种多样;对于一般性建筑可以根据经营的需要进行改造,但改造后的建筑形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对于特殊需要的地段可拆除原建筑,但必须报规划部门予以审批。

4.3适度开发问题 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应注意协调如下几方面的关系:①核心保护区适度,协调区放宽;②居民密集区适度,商业、风貌区放宽;③可达性差的地区适度,交通方便地区放宽。

第7篇:旅游策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黟县西北地区 旅游形象 策划设计

一、问题导入

安徽省黟县是中国旅游百强县,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同时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旅游业已逐渐成为黟县经济的主导产业。2003年统计旅游接待人次达到111万,旅游总收入2.7亿元,超过全县GDP的50%。面对西递、宏村、南屏等黟东南地区的国家4A级景区在国内强势的旅游形象和品牌,黟西北地区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紧抓创建部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创立本地旅游形象和品牌,并保持与东南地区的形象和品牌互补,形成“山外看文化,山内看生态”的旅游新格局,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理论基础

(一)区域旅游形象策划理论

区域旅游形象策划(Tourism Destination Identity System, TDIs)是受企业CI策划的启发和广告业的影响带动,以及国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伴随有强大的市场竞争)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在对旅游地和旅游景点传统意义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形象识别和营销系统,

(二)旅游规划理论

旅游规划理论旅游规划可预测与调节系统内的变化,以促进有秩序的开发,从而扩大开发过程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规划成功的旅游地在经济、交流、环境和促进上将获益匪浅;相反,规划失败的旅游地往往导致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社会冲突等。

三、黟西北旅游形象策划

(一)黟西北的旅游文化背景剖析

1 农耕文化一男耕女织拼绘生活版图,阡陌交通编织天然绿网。黟西北人民依托本土土地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科技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勤劳耕作,构筑家园,体现了中国传统农耕经济自相维系,孕育了农耕文化。中国人的主体一农民,大都束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形成了安居乐业,循环生息的观念、民族心理和务实精神。

2 红色文化一激扬文字指点江山,革命烈士千秋永存。皖南第一个红色政权――皖南苏维埃位于黟县柯村乡,革命先辈同志曾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来到这里指导苏区工作,进行革命斗争,中国革命的先驱在此留下光辉的印迹,激励后人勇往直前,不断开拓,创造新生活。

3 生态文化一古朴聚落点缀苍山绿谷,生态系统孕育勃勃生机。黟西北四乡拥有五溪山、打鼓岭、黄菇河等一批绝佳的生态旅游资源。连接山里山外的黟七线将全线贯通,从而将各个生态区串联起来,形成联动发展的优势。黟西北深厚的生态文化优势,将带动旅游产品结构升级,形成生态度假为主,旅游观光为辅的新型产品结构。

4 民俗文化一古徽文化灿若星辰,物质精神交相映。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物质和精神文化交相辉映。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已约有800年之久。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

5 山野文化一奇情野趣叹为观止,山野生活引人入胜,黟西北多为山地,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各类珍禽异兽,奇木怪林生长其间,与当地居民和谐共生。厌倦了城市的嘈杂和拥挤,厌倦了文明的虚假和繁缛,能够享受一段安静闲适的,乡野生活是现代人最奢侈的享受了。

(二)黟西北旅游形象定位

1 旅游形象定位理论。国内学者认为旅游形象是指旅游地内外部公众对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区域内在和外在精神价值进行提升的无形价值,是旅游地现实的一种理性再现,由理念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构成。理念形象是旅游地形象系统的基础、核心和灵魂,可比作旅游地的“心”。通过对旅游地的理念分析,形成对旅游产品准确而清晰的认识,由此进~步建立用以表达和传播旅游地形象的主题(或核心理念)及一系列宣传口号(核心理念的具体补充延伸)。王磊等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包括发射性目的地形象和接受性目的地形象,从旅游目的地客体和旅游者主体角度分析了目的地形象。国外学者劳森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个人所有知识、印象、偏见和感情思维的表达。或者团体的特定目标。

2 旅游形象定位原则。尹隽认为旅游形象定位的指导原则包括:(1)资源特色和市场导向原则:一个地区的总体形象总是和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紧密联系,并且要从旅游者认知的角度去透视。(2)整体性和层次性结合原则:一个地区的形象总是包括外延广泛的总体形象和内涵深厚的分体形象。从而形成完整的形象体系,针对不同的市场人群进行营销。(3)易识别和排他性结合原则:一个地区形象要简洁易懂、朗朗上口、易于识别,并且和其他旅游目的地要易于区别,避免相互替代。

3 总体形象定位。黟县西北地区形象要素广泛,内涵精深,根据本身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将黟县西北地区定位为部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总体形象定位包括概念引导和主题口号两个方面:(1)概念引导:中国最适合归隐的地方。(2)主题口号:诗意栖居黟西北,结庐归隐山水间。备选口号为:和陶渊明一样柄居;梦回古徽州,醉死黟西北。总体形象定位基于黟西北形象要素分析和文化现状分析,倡导黟西北清幽绵长、天人合一的文化哲学及当地居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哲学。

4 分体形象定位。美溪乡形象定位:绝美胜境,清溪宜居一中国美溪。宏潭乡形象定位:此地并非桃花潭,栖居尤胜桃花源一中国宏潭。洪星乡形象定位:花洪叶绿。观星赏月一中国洪星。柯村乡形象定位:皖南第一红色首府。

四、黟西北旅游形象设计

(一)感观旅游形象设计

1 视觉形象设计。黟县西北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无疑是吸引游客的最大因素所在。正如之前分析黟县西北地区的打鼓岭风景区、五溪山风景区都包含了众多吸引都市视觉疲劳人群的原生态美景,在开发过程中应当将视觉形象作为形象推广的核心环节。

2 听觉形象设计。潺潺流水、声声蛙鸣、百鸟朝凤的清脆鸟啼。正如一首森林交响曲,让都市中的人群如痴如醉。期待逃离都市,在这个无人打扰的清净之地畅谈人生,体味田园。可以举

办黟西北森林音乐节,邀请著名的乐团和音乐家参演,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将自然天籁和悠扬音乐融合,向外界宣传黟西北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3 味觉形象设计。黟县西北地区盛产灵芝、食用菌、笋干、茶叶、香菇、笋蕨、蚕茧等土特产品,这些原生态无污染的食品,对深受食品安全困扰的都市人群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进行生态食品推广。结合徽菜的知名度,让黟县西北地区成为生态安全食品的基地,名品徽菜的策源地。

4 嗅觉形象设计。结合黟县西北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联合大中型化工企业开发植物芳香产品,为这些企业提供良好的原材料和政策支持,努力让黟县西北之香蔓延全省甚至全国。可联合国内外大型芳香产品企业进行开发,并重视产品品牌和产权的保护。

(二)行为旅游形象设计

1 政府形象设计。政府形象是旅游目的性形象的代表,主要体现在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旅游节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旅游市场发展动态、旅游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政府应当建立“公正、高效、廉洁、务实、敬业”的形象。管理者的形象直接关系到该区民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关系到对外的亲和力。因此必须强调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业务素质,在管理体制改革、旅游管理法规等方面有所作为。树立起廉洁高效的形象。

2 旅游服务形象设计。旅游服务形象是旅游目的性形象的旗帜,优美的风景、美味的食物、舒适的住房都无法替代旅游产品的核心――旅游服务。服务设计的核心是不断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建立完全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立在当地文脉基础上的地方特色服务,会让旅游者产生文化距离,从而产生很强的文化吸引力。徽派文化是古徽州地区独有的文化范式,应当在服务中尽量体现徽派文化的精髓。旅游服务形象的重点在于旅游企业服务形象,应当加强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导游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实施持证挂牌上岗制度,提高服务质量。让游客能体会到旅游员工的文化素养,使旅游企业树立起自觉服务、优质服务的良好形象。

3 旅游目的地居民形象设计。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语言、服饰和性格都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要素。应当体现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勤劳奋发的精神风貌,从而给旅游者带来强烈的归家的感觉。着力提高居民的素质。对居民实施“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资源”意识的教育,要求居民对游客做到热情、礼貌、宽厚待人、义务咨询等,使游客能体会到黟西北文化对居民性情的熏陶和感染,

第8篇:旅游策划的原则范文

(一)旅游业发展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全区上下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全区旅游业保持了健康稳定发展。

1、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接待入境游客由1600人次增加到9600人次,同比增长5倍;接待国内游客由35.5万人次增加到62.1万人次,年均增长15.1%;旅游总收入由1.5亿元增加到3.1亿元,年均增长21%,全区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旅游产业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全区可接待游客的景区(点)由年的1处增加到10多处,达到A级景区标准的3处;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从无到有,发展到3处,其中省级农业(含渔业)旅游示范点3处;星级酒店由年的3家发展到年的6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家,三星级酒店2家,二星级酒店2家;专职导游人员200多人。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000多人。

3、组建了旅游行政主管机构,出台了旅游发展政策

为加强全区旅游业的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协调指导旅游业的发展,在年成立了独立的旅游局,统一了区域内旅游行业管理,明确了旅游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重点、政策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区旅游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思想解放不够,观念陈旧。一些地方对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认识不足,认识不到自身存在的资源优势,认为我区发展旅游业不具备条件,没有将旅游业作为重要的经济产业摆上应有的位置。

二是缺乏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不利于借旅游为题开展全区旅游的整体形象宣传。同时,无力参加各种旅游交易会,很难将我区的旅游合作项目、旅游产品、商品推介出去,从而使招徕国内外客商来观光旅游、开展考察等活动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局人员缺少,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很难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优势

1、政策优势。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旅游业迅猛发展,中国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省、市两级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将旅游业作为全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这为我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资源优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各种文化独具魅力。“三策固本”董仲舒、“一代文宗”田雯、“清代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女篆刻家”刘淑度等名人都生长在,许多历史名人在留下了熠熠生辉的足迹,仅康熙、乾隆在题词作诗就逾百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明代靖难之役、菲律宾东王病逝等历史事件发生在,其中王墓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由此开发的王御园吸引了大量游客。运河、岔河等自然风光壮美婉约,涯万亩桃园、城北生态林等田园风光多姿多彩,新湖景区、锦绣川景区成为人们假日休想的理想去处。以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食品为载体的“绿色”形象日渐凸显,为发展休闲观光旅游提供了新的空间。

3、交通区位优势。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作为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铁路以及即将修建的高速铁路在此交汇,高速公路穿境而过,5条国道、14条省道纵横交错,带动了强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承办各级各类大型会议、会展、节庆活动越来越多,为发展“会展旅游”、建设区域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客源市场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旅游者的兴趣已逐渐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特色旅游转化,生态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渐趋流行。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生活和现代节奏对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城镇居民迫切希望能够在短暂的双休日外出休闲度假,缓解压力,因此近郊休闲游越来越受欢迎。我区地处京津塘都市圈和济南城市圈之间,生态旅游和工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工农业旅游、城郊休闲旅游的兴起,与我区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相吻合。

(三)制约因素

1、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服务质量较差

区旅游业起步晚、专业人才少,旅游管理与服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不能满足全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旅游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旅游规划策划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与高技能接待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了我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管理体制尚不完备,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我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尚不健全,旅游体制尚不完善,履行职能手段有限。旅游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行业执法力量不足,导致旅游市场监管力度跟不上,制约着我区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3、内部发展不协调,相关行业承载力不足

旅游业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平衡。餐饮、住宿设施基本能满足游客需求,但景区景点基础设施不足,图形标识、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厕所、停车场等方面不尽完善;旅游交通车辆不足、车型落后;旅游购物娱乐场所分散,特色不突出。同时,市民文明程度、园林生态、市容市貌等方面也有不尽完美的地方,这些都影响城市形象,制约旅游业发展。

三、“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的部署,牢牢把握“看、看”目标,放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效应,突出“历时风尚、人文风情、田园风光、都市风景、发展风貌”定位,充分发挥优势,深入挖掘资源,强化要素整合,精心策划包装,深入实施旅游大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打造“齐鲁燕赵文化融合之城”、“城市观光田园休闲胜地”两大品牌,努力建设鲁西北、冀东南集观光、休闲、商贸、美食、娱乐等于一体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p#分页标题#e#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积极开发,有机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政策,广纳资金,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加强行业管理,加大旅游环境整治和建设力度,开发和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旅游项目和特色旅游精品,放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优势,依托万亩桃园、馨秋种苗、二屯花卉市场、城北生态林等,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依托王御园、梁子黑陶园、东西长庄文化街等文化旅游项目,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依托赏花节、采摘节、社区文化节、民间艺术节等节会,发展节会旅游。实现旅游产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2、主要指标

到年,年接待入境游客2.5万人次,年均增长15%;接待国内游客222万人次,年均增长25%;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5.7亿元,年均增长35%。

(三)发展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主导作用,重点做好旅游规划编制、旅游政策制定、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形象促销、旅游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坚持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参与的原则。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突出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依据市场规律制定发展战略,按照市场需求提供旅游产品,遵循市场规则管理旅游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方方面面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

3、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树立重点意识、发展重点产品、开辟重点市场,实现重点突破,在较短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集中有效资源,实现旅游业发展重点突破。

4、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新型综合性产业,它对国民经济既有依赖性,又有带动作用。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不能孤立看待旅游业发展,要把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考虑,统筹部门关系、统筹城乡关系、统筹区域关系,把旅游开发与经济建设、生态保护、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绿色规划、绿色开发、绿色建设、绿色管理”的要求,把可持续发展与旅游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结合起来,发展节约旅游,营造友好环境,建设和谐旅游,保证可持续发展。

四、“十二五”期间旅游总体规划布局

(一)围绕“田园风光”,大力发展生态游。力促涯万亩桃园、鲁北古运河生态园提档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深度开发餐饮、购物、工艺品等衍生服务,精心塑造“农家乐”、“休闲游”等特色品牌。按照“北花南果”布局,加快建设城北万亩鲜切花基地、城南万亩苗木基地。强化协调服务,加快台湾高档花卉园项目建设步伐,确保按期建成运营,努力打造集花卉、温泉、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示范园。

(二)围绕“人文风情”,深度开发文化游。突出“董子故里、运河名城”这一文化名片,结合火车站片区改造,规划建设董子湖公园。在巩固“中国京剧城”、“中国围棋城”创建成果的同时,深入挖掘整合杂技、陶艺资源,积极争创“中国杂技城”、“中国陶艺城”。结合东西长庄改造,规划建设文化一条街和陶艺博物馆,进一步丰富人文底蕴、提升文化品位。

(三)围绕“都市风景”,做精做活特色游。高标准建设湖滨北路“美食一条街”,保护好扒鸡、又一村包子等“老字号”和“当家菜”,积极引进名菜、名吃、名店,引导餐馆、酒店、宾馆评星晋级,提高餐饮业整体水平,凸显“吃在”的地方特色。对城隍庙“步行一条街”,采取“统一管理、分散经营”模式,积极引进品牌连锁店,加强市场管理,统一服务监督,努力打造方便旅游者购物的特色商业街区。配合新湖景区、锦绣川景区改造提升,加快银座商城、津德利购物中心、阳光花园购物中心、华北商贸物流城等商贸项目建设,打造“购物”品牌。

五、旅游重点规划项目

(1)王墓---菲律宾风情园:改善外部环境,尽快划出保护黄线,对神道两侧的建筑及厂房拆除,消除视觉污染;将牌坊、神道、御碑亭、御碑楼、石象生、清真寺、祾恩殿、王子和妃子墓、王墓进行空间上的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完善的文化展示系统;将北营村改为村并部分搬迁,以展示风情为主,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突出菲律宾特色,及古国的文化特色,引种适于生长的菲律宾的树木花卉,创造异域氛围;增加住宿及餐饮娱乐项目,建设风情的住宿设施,推出菲律宾及东南亚风味餐饮系列,根据记载推出成祖朱棣送行王的宴席,作为特色餐饮。

(2)美食一条街:作为带动商圈的核心,引爆城市购物娱乐旅游;布局形式借鉴北京王府井小吃街的建筑形式,为街道串联排房形式,每一排为一个县区的小吃展示区,并可拓展全国特色小吃及国外美食区;采用仿古建筑,建议采用清代建筑风格,与运河建筑风情相匹配;小吃街内定期安排地方文艺演出活动,特别是游人可以亲身参与其中的活动应重点策划,以吸引人气,烘托欢乐热烈的氛围。

(3)涯万亩桃园:该项目位于村,建设1万亩桃树栽培基地,4000平方米就餐场所—桃园大酒店,修建桃花岛、垂钓中心、福寿三多、三义庙、休闲广场以及相关配套设施,设立“农家乐”旅游服务等项目。

(4)工业游项目:以纺织、电子、商贸物流城、工业园成果展厅为主线,调查摸底,整合资源,精心策划,做好工业游文章。

六、保障措施

(一)领导保障。加强对全区旅游工作的领导,成立全区旅游发展协调促进委员会,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相关领导任副主任,区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综合协调、研究解决全区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和充实旅游机构建设。

第9篇:旅游策划的原则范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以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为最终目的,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整体联动的原则;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特色,改革创新的原则;文化和旅游互动的原则。

(三)总体思路:全面实施“文化旅游名市”战略,按照“一个中心,两翼推进,带动全市”的发展思路,将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目的地。加快、旅游景区建设和重点旅游产品打造,带动、旅游加快发展。力争将建设成为国际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旅游建设示范区、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验区和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交流平台。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以上;旅游总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初步建成具有特色、与国际化接轨的旅游产业体系,将市打造成为国际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目的地和全省旅游经济强市。

二、工作重点

(四)以规划为先导,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充分发挥旅游规划的指导、调控和管制作用,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思路要新,起点要高,立意要远,工作要细,措施要实”的总体要求,精心编制市、县“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各景区专项规划,并切实维护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法定效力。市级规划需经省级评审、县级规划需经市级评审、重点景区规划需经市县两级审查和省级评审。同时,市县两级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要。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进一步构建对外面向南亚和东南亚,对内连接省内各大旅游区的公路、铁路、航空旅游大通道;完善公路沿线重点旅游景区多语种对照标识标牌及紧急救援、车辆维修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游客休息站、自驾车营地、旅游公厕、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的医疗卫生、养生保健、邮政、通信、银行、数字电视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六)发挥优势,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旅游开发。

——加快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以“中国温泉之都”、“东方玉都”、“中国翡翠第一城”、“国际休闲度假胜地”为定位,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精品景区、文化旅游项目和休闲度假旅游区。“十二五”期间争取建成5A级景区两个、4A级景区3个,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酒店不低于5家,推进旅游产品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提升转变,由低端建设向高端建设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把特色做优、精品做强、品牌做响,加快旅游国际化发展,把建成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和国际休闲度假胜地。

——开发国家公园旅游度假区。和两大世界级资源,建设国家公园和坝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温泉SPA、娱乐观光、生态科考、文化寻访、生存体验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国家公园旅游度假区。

——打造重要旅游集散地。充分发挥区作为市府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优势,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旅游要素。充分挖掘浮现哀牢文化、文化,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项目,重点打造以青华湖、东河为核心的城市景观,做大太森林公园,建设好杨纪念馆,整合、提升坝各旅游景点,构建坝旅游环线,把打造成重要旅游集散地。

——做精山水玉养生文化游。县重点、邦腊掌、黄龙玉三大资源,打造“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景观城市,高起点开发建设抗战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邦腊掌温泉养生谷、黄龙玉赏玩淘宝城,做精山水玉养生文化游,使之成精品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

——建设杨精神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结合姚关古镇开发、清平洞景区、野鸭湖湿地等景点打造,深度挖掘林场所承载的精神财富,高起点规划、建设林场红色旅游项目,将林场打造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培育田园城市生态观光游。按照“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乡村一体化”的目标,发挥自然优势,彰显田园城市特色,结合开发小湾库区高峡平湖风光和天堂山原始森林、千年古茶树林、万亩杜鹃、高山湿地等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大力培育生态观光旅游,把打造成生态观光型田园城市。

(七)突出资源特色,打造六大旅游产品系列。——地质观光旅游产品系列。、、、等雄山大川和火山热海、峡谷湿地、森林湖泊等自然山水,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产品,突出地质奇观,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

——温泉养生旅游产品系列。丰富的温泉资源,开发多层次的温泉养生旅游产品,加快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将打造成中国的温泉养生胜地。

——文化旅游产品系列。抓住国殇墓园和大战等抗战遗址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杨先进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契机,大力发展以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为主的红色旅游产品。同时众多的名胜古迹、寺院古镇,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

——商贸会展旅游产品系列。大力发展以翡翠、黄龙玉为主的购物旅游和商贸考察、会议展览等旅游产品,将打造成会议商务旅游基地。

——户外运动健康旅游产品系列。结合全民健身运动,设计培育徒步翻越、火山群攀登、滇缅公路自行车比赛、史迪威公路汽车拉力赛等户外运动赛事,建设健康步道、户外运动训练基地、帐篷旅馆、自驾车营地等旅游产品,打造户外运动健康旅游品牌。

——跨境旅游产品系列。发挥大通道优势,进一步简化出境旅游手续,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在旅游、文化、商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培育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开发跨境旅游产品系列。

(八)推进转型升级,提升六大要素品质。——加大地方特色餐饮开发。挖掘地方美食文化,开发、提升地方特色菜系和地方风味小吃,重点扶持60户特色餐饮龙头企业,评定、推介出一批旅游美食名店。定期举办全市美食餐饮大赛,在城区、县城、县城规划建设旅游特色餐饮一条街。

——优化旅游住宿结构。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型、经济快捷型、家庭客栈型酒店和绿色酒店、帐篷旅馆、旅游房车等住宿产品,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参与酒店建设和管理。新建高端度假商务酒店30家,发展经济型酒店40家以上,发展特色民居客栈1000家。其中,县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酒店不低于5家,、至少拥有一家5星级酒店,、至少拥有一家3星级以上的酒店。每年举办全市星级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以为试点,对家庭客栈实行星级评定,挂牌经营。

——完善旅游运输方式。建立旅游客运市场竞争机制,在旅游重点县区扶持或引进规范管理的旅游车公司2-3家,鼓励开展旅游包机、落地自驾游汽车租赁、自行车连锁租赁等业务。支持发展自驾车营地协会、汽车救援等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机场的优势,把区打造成为“落地自驾旅游”大本营。

——创新游览组织模式。创新旅行社商业服务模式和游览组织模式,大力发展自由行、自助游等新型游览组织方式,以为重点探索提供团体包价旅游、散客包价旅游、组合旅游和单项服务相结合的旅行服务产品,推动线路产品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商务会展复合型转变。

——规范发展旅游购物。加大翡翠、黄龙玉、腾药、木雕、刺绣、火山石、咖啡、茶叶、石斛、小绿豆等旅游商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扶持培育100家集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购物企业,定期举办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在区、县和县建设10个旅游购物特色街区,规范发展100家旅游购物点。

——大力发展文化、健身、娱乐业。在城市和旅游小镇培育酒吧一条街、茶馆一条街、歌舞一条街等特色文化娱乐街区,扶持发展一批旅游娱乐企业,重点打造2-3个演艺品牌、3-5个体育赛事、5个节庆品牌,推进文化、体育、娱乐与旅游相结合,大发展,大繁荣。

(九)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旅游小镇和农业旅游示范点。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鼓励发展旅游农庄、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形式,鼓励引导农民规范组建乡村旅游开发公司或合作社。“十二五”期间,在重点打造腾越、和顺、板桥、、姚关5个省级旅游小镇的基础上,再发展荷花、北海、马站、龙山、田园等10个旅游小镇和江东银杏村、金鸡育德村、横山村等30个旅游特色村,发展100个特色旅游农庄,规范1000户农家乐。

(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广泛吸纳社会民间资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旅游业开发经营,大力引进国际、国内著名旅游投资商参与我市旅游交通、景区景点、饭店、文化娱乐、购物连锁等领域投资开发运营,重点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到投资建设或合作经营,加快培植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业集团和专业市场。

(十一)推行“标准化”建设,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以为试点,重点推行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客运车辆、旅行社、旅游购物场所以及金融、信息、咨询等相关行业的国际和国家服务标准,规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标识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和外语环境建设,促进旅游经营管理、服务设施和服务技能与国际标准接轨。随后在全市其他县区逐步推广。

(十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贯彻实施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标准和等级划分,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交流,建立学习基地和教育示范点,大力引进旅游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提高旅游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在全市主要旅游景区推行景区专职导游制度。鼓励市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科级以下人员带薪到旅游企业挂职,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

(十三)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旅游市场。成立市级旅游执法支队,建立旅游、工商、公安、安监、卫生、质监、交通、税务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倡导诚信经营,坚决打击“黑车”、“黑导”、“零负团费”、强迫购物、旅行社挂靠等扰乱旅游市场、违法违规经营等不法行为。对违法违规的旅游企业和导游员,依据《个体工商管理条例》、《旅行社条例》、《旅行社服务质量赔偿标准》等法律法规,给予限期整改、罚款、降星降级、取消经营许可证和从业资格证等处罚。同时,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十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建立“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政府主导,部门牵头,企业参与”的宣传促销机制。围绕打造“健康旅游”品牌和建设国际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策划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主题活动和重大赛事,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巩固省内和周边省市客源市场,拓展其他国内市场,开拓以港澳台地区和韩国、日本、南亚、东南亚为主的入境旅游市场。进一步提升旅游网、旅游外宣网,丰富网站内容和语种,开发建设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的网上招商、网上促销、网上预订和网上交易。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旅游企业积极开拓客源市场。

三、政策措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确立旅游“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旅游工作机制,及时研究涉及旅游产业发展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项,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督促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落实,组织和动员各方力量,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各相关部门要强化旅游发展意识,结合自身职能支持旅游发展。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抓好旅游发展规划、项目建设、行业管理、宣传促销、市场整治等方面的工作。

(十六)对县区实行目标责任考核。从年起,对县区政府实行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对旅游经济指标、旅游重大项目推进、旅游环境建设的考核力度。对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县区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县区和相关领导实行问责。(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十七)对旅游企业建立引导激励机制。对餐饮业、旅游购物企业、农家乐、家庭客栈、旅行社、导游、旅游车等按标准实行等级评定,评星授牌。对先进旅游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十八)加大政府引导资金的投入。市、县区财政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十九)鼓励打造旅游精品名牌。对新获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机构奖励100万元。对新获评部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公园的工作机构奖励20万元。新获4A级景区的奖励10万元,5A级景区的奖励20万元。对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合作开发和管理的企业参照省里相关规定给予奖励。旅游商品研发在全国旅游商品评选活动中获奖的,给予相应的奖励。

(二十)落实相关政策。

发改、国土、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土地方面,要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和保障旅游发展各类用地需求。支持企业和个人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税费方面,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及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金融方面,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