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务型行政执法制度范文

服务型行政执法制度精选(九篇)

服务型行政执法制度

第1篇:服务型行政执法制度范文

论文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治理模式 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新的 历史 条件下社会治理的政府模式。本文深入分析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其深层原因,并积极探索基于服务型政府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模式的创新路径,以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一、服务型政府的时代意蕴

政府本质上是社会与公民普遍需要的一种工具,在 现代 社会,政府如果能够适应与满足社会的普遍需要,能够服务于公共利益,就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无价值的,其存在的合法性就会受到怀疑。服务型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以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为指导,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使政府由过去的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从行政理念上看,服务型政府的治理逻辑中, 政治 生活是全体自由平等公民共同的事业。公民的公共需求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政府不过是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公共行政服务组织,必须尊重行为人的主体资格和自利。弗雷德里克森曾援引戴维马修斯的话说:“政府是公众集体行动的工具。政府是公共的财产。”政府只有对公民的公共需求做出积极回应并通过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满足公民公共需求,才能证明其合法性,赢得公民的公共认同和支持。政府的权力存在于民意之中。公共利益是政府利益的本质,确保公共利益的增进、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管理的根本宗旨。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求各级政府和官员树立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行政理念和人民利益至上的行政思想,使政府权力重新回归社会。

从制度层面上,服务型政府的制度产生于对公民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必须依法保证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公共服务行为方式的规范化,实现公共服务的低成本、高效能,实现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协商与合作。

从行为层面上看,无论是行为范围、行为方式、行为效果都要从社会公众需要出发,以获得社会和公众的最大满意度为依归,也就是说,建立服务型政府模式就是要把“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纳入政府职能的轨道,建立真正的民主行政体制。

总之,我们认为,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以社会本位、公民本位为理念,以持久的和良好的激励制度为平台,在政府工作目的、内容、程序和工作方法上用公开的方式给公民、组织和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政府。

二、当前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当前我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要求,现阶段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体制已经暴露出一系列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多头执法与管理缺位并存。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个局原有的执法机构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各有一套管理队伍和执法装备。由于政出多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相关部门在文化行政执法方面职权不明、职责不清,造成有利的事争着上,无利、难管的事互相推委扯皮。这样,不仅导致重复管理,职能交叉,既浪费财力物力,增加执法成本也存在管理上的脱节和空白,管理效率明显低下。

2.执法主体地位不明确。虽然文化市场稽查队伍初具规模,但是文化市场稽查权还没有能从 法律 上取得一种独立的地位,同公安、工商等部门的执法权的区别,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一些地方至今仍然是管理与执法一体,没有设立专门的文化市场执法机构。有的地方虽然设立文化市场执法机构,但没有纳入公务员序列,而是事业单位甚至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执法经费没有保障,结果滋生了许多弊端。

3.执法制度不健全。虽然制定了《文化市场稽查暂行办法》,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程序,各级文化市场管理部门也制定了许多有效的执法制度,但是,离依法行政的严格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尤其是《行政处罚法》的实施,对文化市场的执法提出了新的标准,与之相应的处罚制度、听证制度、复议制度等等在文化市场的执法领域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来。

4.执法队伍薄弱。文化市场稽查队伍整体素质仍然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执法人员对法律内在精神缺乏正确认识,如教条主义,法律工具主义,把法律作为创收、谋取部门利益的工具,为罚款而罚款、为执法而执法等;个别行政人员的法治观念较差,依法办事的观念还比较淡薄,甚至还存在着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甚至破坏法制的现象,有的缺乏民主意识等等,同文化市场的执法要求不相适应。

(二)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执法理念不到位。从深层矛盾上探究根源,在于执法理念不到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依法行政的原则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执法实践中,存在”重文件轻法律”和”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律观念。非常容易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故行政处罚行为必须依法实施。

2.文化市场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是指中央和地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 企业 、事业的隶属关系对人财务管理权限的划分,计划管理的职责以及管理文化事务活动的制度。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是我国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中一个体系。文化市场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市场体系,它超出了部门和地区的界限,这既是文化市场的本质规定性之一,又是它具有社会进步意义之所在。目前在我国文化市场执法中存在着条块分割,分兵把手的弊端,人为的割裂了统一的市场,造成政出多门,相互制肘,妨碍了政府执法力度和管理职能的实施。

三、基于服务型政府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模式创新

(一)重塑政府管理理念,树立全新的服务行政理念

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管理观念的转换是政府转变管理职能、规范政府行为、调整管理方式的首要条件。服务型政府建设就是要使政府公共行政从更多地强调“特殊集团”的意志到更多地强调社会公众的意志;从公共行政活动以政府自身的规则为导向到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依归;从强调公共行政对直接维护 政治 统治的工具性作用到强调对 经济 、科技文化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性作用;从强调公共行政活动对上级负责到强调对社会公众负责,建立和 发展 广泛的社会公共责任机制。服务行政谋求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更谋求提高服务质量和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发展公共责任机制。口将“服务”作为一种精神注入政府职能定位和政府行政之中,使政府成为服务主体,成为平易近人、脚踏实地的服务者。

第2篇:服务型行政执法制度范文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行政执法;改革

abstrac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our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i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law, it should be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system and to promote theoretical system from a mandatory subject of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to the core of the mo

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4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指一种在社会本位、权利本位、公民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与传统管制型政府体现了截然不同的行政理念、行政哲学、行政体制。其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1.1 治理格局方面

传统管制型政府体现的是人治格局,行政主体总是依据主观想当然地解决和处理问题,通过国家公权力来实现自身意志,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而现代服务型政府首先是崇尚法治的政府,不但要保护公民各项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利的实现,而且通过严格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公民权利。

1.2 政府与公民关系方面

传统管制型政府的行政主体大多具有“官重民轻、官显民微、官尊民卑”的心态,国家行政权力实际上演变成一种控制社会的权力,政府的行政权力涉及领域较广,深入层面较深。而现代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权利为根本,行政机构是为人民提供各项公共服务的机构,不可逆转地向社会本位、权利本位、公民本位回归。

1.3 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方面

与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相适应,传统管制型政府以国家公权力为本,政府行政机关管了许多“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情,而公民权利却相对被压缩甚至没有。相反,现代服务型政府坚持以公民权利为根本,强调以人为本,政府只是为公民提供服务的机构。因此,一切行政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切实保护和充分实现公民权利进行的。

2 服务型政府建设与行政执法体系改革

行政执法体系改革是服务型政府内涵的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重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体制结构、理顺内外部关系、提高工作能效,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监管市场、调节经济、服务公共、管理社会上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第一位,尽最大的努力为公民提供最优质、方便、高效、快捷的公共服务。笔者认为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与发展应遵循以下几点行政执法体系改革思路:

2.1 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此乃建设服务型政府之关键。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强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必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深化机构改革,从而使政府组织机构朝着科学、高效、合理的方向发展。

2.2 重点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要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录用制度,从根本上净化公务员队伍;对已经录用的公务员实行定期培训、考核制度,并对其考核结果进行奖惩,从业务上不断培养公务员各方面能力。

2.3 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就要求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错位”、“缺位”“越位”问题。政府要做到只做自己该做的,不去“错位”“缺位”做不该做的或不做该做的,只管自己该管的,不去“越位”管不该管的,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问题。

2.4 推广“阳光”政务,实现“一站式”办公

为了更加方便公民,提高服务效率,行政办公的方式也应该信息化,运用更先进的办公系统。已经改革的行政审批制度证明,建立行政审批大厅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扬弃,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形式上改变了行政执法的原有格局。

2.5 进行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机关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加快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规范政府职能和行政行为。

3 行政执法体系改革

3.1 转变行政执法理念

历史上的中国是行政权力最大化、行政权力可以支配一切的社会状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本位思想和特权意识根深蒂固。在行政执法的管理和处罚过程中,漠视公民权利的做法已经成为正常程序。所以,我们要想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依法治国,就要通过市场的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伟大工程,要完全改变和彻底去除行政法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权力本位意识和特权思想,进而转变并牢固树立服务于民的全新观念。为此,各行政执法机构就要进行长期、艰巨、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而且,要进一步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强制性的监督管理制度。从而,不但从领导方面,更要从制度方面加大对行政执法队伍的督促、监察甚至制裁的力度。利用可依据的制度杜绝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种种特权行为,也同样利用制度规范和制裁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只有这样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才能有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3.2 改革行政执法体系

根据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要求,笔者认为行政法执法体系的改革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思路:

首先,继续深化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实现两个分开。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推动着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到目前为止,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机构臃肿不堪、职责混乱不清、执法不规范等问题还是相当严重;更重要的是,在行政执法体制中同时还存在着政策制定职能同监督处罚职能不分、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不分等严重制度缺陷。想要完全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继续深化转变政府职能,清理并明确政府部门之间、内部上下级之间、政府机关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切实实现两个分开,即分开制定政策、审查审批等职能与监督检查、实施处罚等职能;分开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监督职能。由不同部门各司其职,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第3篇:服务型行政执法制度范文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政府执行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03-02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政府执行力的内在逻辑

(一)提升政府执行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与社会信息化、市场化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种变化给各国的政府治理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挑战,从而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性政府职能变革浪潮:政府职能从“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政府角色从“划桨”转向“掌舵”与“服务”。在西方公共管理的浪潮影响下以及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逐渐成为我国公共部门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总理,2005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是首次将建设服务型政府设定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价值取向。

所谓的服务型政府,简单地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部门必须明确自己存在的目的与宗旨,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服务型政府的最高伦理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实现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转变,由官本位、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民本位体制的转变,为市场和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效能的公共服务产品。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是一个全方面、深层次的工程,它不仅涉及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换,更是政府组织内部的一场变革,一场体制与机制全面革新的运动。它不是21世纪政府部门喊出来的一个空虚的口号,而是各级部门必须达到的目标。

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服务行为的落实是关键。当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心就应该实现由价值理念的建构向行政行为的优化过度,应注重增强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政府执行力不仅是政府各项政策实现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而且它的强弱也直接决定了政府的各项公共政策能否得到实施,公众的公共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否得到落实。由此可见,政府执行力的提升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具有重大的意义,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内在动力

所谓政府执行力,是指政府组织内所存在的通过准确理解政府的目标及方向,精心设计方案并通过对政府的各种组织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法律、制度等进行集中有效的使用、调度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执行实施政府的公共政策、决策、法令、战略、计划以及完成政府既定目标的政府内在的能力和力量。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果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的,我们说政府执行力高低决定了公共利益满足的程度,政策执行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这与服务型政府的宗旨: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执行力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提高政府政策的执行效率与效果,即提高公共利益的满足度,政府回应社会公共需求的能力,而这正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所以说,服务型政府的价值理念为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它是政府部门不断提升其执行力的内在动力。

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大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它把为人民服务,提供公共服务作为政府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就为政府执行活动提供了价值取向与目标导向。政府的执行活动不再像以往机械的、任务式的完成政策执行活动,而是充分吸纳了服务型政府所倡导的服务理念,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服务。这使得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为政府执行力的提升提供一个内在的驱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提升政府执行力是相辅相成的。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政府提高其自身执行力的积极性与信念;在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同时朝着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前进。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策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执行力问题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由于我国传统的行政体制,“官本位”思想等,严重阻碍了政府政策执行的实施,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导致我国政府执行力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很多问题急需我们去解决。

1.政府执行过程中的不作为现象

受我国传统的行政体制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各级政府组织内部的公务人员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行政不积极的问题。首先,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各级公务人员都视行政工作为“金饭碗”,这样从心理上造成了执行人员的工作惰性;而且普通民众也视这些公务人员为管理者,理所当然地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这样就更助长了行政工作人员优越的心理,表现在工作中就是行政执行的不积极与懈怠现象。有的政府组织是能推的工作就坚决不主动去做,实在是必须要去做的也是敷衍的表现一下。

第4篇:服务型行政执法制度范文

关键词:“三型”政党;政党现代化;合法性;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163-02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文简称“三型”政党),既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一脉相承,又顺应世界政党发展的现代化趋势,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国家的现代化,也包括政党的现代化。没有一个现代化的执政党,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一般来说,政党的现代化指的是:政党适应客观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的结构、功能和活动方式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政党活动法治化、意识形态中间化、群众基础扩大化和政党功能规范化。通过“三型”政党建设,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顺应了这一趋势。

一、政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是建设学习型政党

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政党现代化,继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其基本途径就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只有不断学习的政党,才能长久执政、提高适应性、加强凝聚力,让政党走向现代化。

1.保持执政长久性的秘诀。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政党长期执政的秘诀就是不断学习。西方政党不断轮替的背后,呈现的是各个政党不断学习、取长补短的规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执政,在于不断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及其转型,在国际共运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东欧剧变和苏共之后,西方很多官员和学者预言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也将溃败。但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吸取苏共的教训,走向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而建立了道路自信,坚定了发展方向。自延安时期以来,重视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而且每次学习的现实指向都非常明确。建立学习型政党,执政党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首先,向其他政党学习。自苏共失去政权后,我们党一直在认真研究背后的深刻原因,并引以为鉴。其次在实践中学习。中国民族的复兴之路,没有现成的经验,从建立新中国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学习。最后,我们党坚持向群众学习,群众是我们的力量之源、智慧之根。执政党正在推进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重要举措。

2.提高政党适应性的途径。政党适应性(Adaptability),指的是指政党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一直是海外中国研究的核心议题。在最近的十余年中,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研究逐渐在西方中国研究中凸显,并日益成为新的研究趋向。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意识形态、组织、执政方式的调整和变化,已经能够适应现在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实现政党的转型。回顾党史,中国共产党提高政党适应性的途径就是学习。中国共产党走的是前无古人的道路,是走一条摸索前行的道路。这要求执政党在环境变化与挑战中不断做出调整以保持执政地位。因此,为了提高政党适应性,执政党加强了学习型政党建设。第一,吸纳先进的思想资源,提升了社会主义的理论水平。从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直至如今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具有世界眼光,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成果来推动理论发展。第二,学习借鉴其他执政党的良好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的制度能力。譬如,用党建科学化来把握规律,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由此完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

3.加强组织凝聚力的措施。组织凝聚力,是组织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对于政党来说,组织凝聚力具体表现为党员思想上认同党的理念,行动上服从党的命令。一个现代化的政党必然具有较高的组织凝聚力。从更大的视野来说,加强组织凝聚力是执政党进行政治社会化的一部分。因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把学习制度化、常态化。立足于建立学习型政党,执政党连续实施大规模的教育活动,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可以让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支持和认可我党最新的执政理念,更好地落实各项政策,从而打造极具凝聚力战斗力的党组织。

二、政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建设服务型政党

现代政治最重要的价值是平等和民主。政党现代化的目标就是促进人类达成平等的理想,实现民主的蓝图。这就要求政党立足于服务民众,表达和满足每一个公民的利益诉求。实现政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要建设服务型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服务型政党的过程就可以实现角色、功能和合法性的现代化。

1.角色的现代化。政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世界各国政党角色不同,有民主中介型、权威控制型、依附权威型和运动领导型。而现代政党应该是人们与公共权力的联系中介。政党组织人们去夺取和维护政权,服务于民众的利益,政党不应该超越人们利益、替代国家职能。所以,中国共产党的角色现代化,体现在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执政党的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党由过去更多地代替人民当家做主,转向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服务于群众的利益诉求。

2.功能的现代化。从管理民众到服务民众的功能转换,不仅仅是政党现代化的体现,更是有效治理国家的表现。一般来说,政党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政治领导功能;二是利益表达功能。建设服务型政党,可以优化这两种功能,实现现代化的转换。“服务型”政党建设,是党的十的新提法,预示着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改变,是政党功能的新定位。首先,就是执政党以服务社会为根本指向,全面调试整合政党的政治统治功能,从而有效融合自身与社会的内在联系,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其次,“服务型”政党建设的目标就是为履行党的宗旨意识建立新的载体,提升利益表达的功能。执政党坚持完善服务机制,构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新格局,推动各级党组织联系帮扶基层,听取民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

3.合法性的现代化。合法性,体现为民众的拥护、服从和支持,对于执政党至关重要。由于意识形态的弱化,是否满足全体民众的利益,已经成为现代政治合法性的主要来源。服务型政党的建设,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力求实现执政党合法性的转型。在建立服务型政党以获得执政合法性方面,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服务国家、促进人民福利。这个理念体现在一系列政策上:经济政策力促全民就业;社会政策确保和平稳定,居者有其屋;教育政策实行全民义务教育,选拔精英人才,使每个人能够发挥所长。正是这样的服务理念,让新加坡这个的国家,不断繁荣富强,成为各政党学习的模范。

三、政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建设创新型政党

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执政实践前沿,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时展的新要求。

1.党建理念的更新。这是理论创新的主要表现,把现代性价值注入党建理念中。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政党组织的改变,各国政党面临着不少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新问题的不断凸显,冲击了不少老牌政党。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例子,是埃及的民族。该党自1978年成立以来长期执政,却在2011年被埃及最高行政法院下令解散并没收这一政党的所有资产,其党主席穆巴拉克更是身陷囹圄,身败名裂。其背后的重要原因就是思想僵化,长期搞个人专制、,体制丧失创新,理论失去活力,最终背离了政党现代化的方向,被时代和人民抛弃。相反,为了避免重滔“苏共”的覆辙,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创新型政党的建设,不断重塑意识形态和更新党的建设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党的建设科学化、三型政党建设,执政党都紧跟了时代步伐,提升了政党现代化水平。

2.执政基础的扩大。如前所述,政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群众基础不断扩大的过程。故而,执政党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扩大执政基础。在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利益多元化,政治参与的热情也不断高涨。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制度必须具有将现代化造就的社会势力吸收进该体制中的能力。英国工党为了扩大自己的政党基础,自1995年后,修改了,调整了纲领、目标和政策。该党还创新性提出要走超越“左与右”的“第三条道路”,扩大了其包容度,唤起了更广泛公众的响应和支持。我们党必须注重公共利益,使执政党的理念更加通俗,更能激起普通老百姓的共鸣,有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3.执政方式的完善。这是执政党制度创新的要点。一个执政党的现代化水平,最终要体现在依法执政上。一般来说,一个法治化、制度化水平越高的政党,越能更好地维护民众利益,实现长久执政。公平正义是制度的美德,群众利益是法律的关怀。所以,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制度的创新必须体现这样的精神,来促进执政的规范化和法治化。著名学者郑永年分析了中共执政方式的转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用革命方法治理国家的政党转型为一个以行政方式治理国家的政党,而现在正开始用从行政政党向用政治方法进行治理的政党转型,体现了执政党不断创新的历史。革命方式就是提倡阶级斗争,制度化程度比较低;行政方式则依靠党内精英和行政命令治理国家,集中全力发展经济;政治方式是党政分开,依法执政民主执政,这是制度化程度比较高的执政方式,是执政党追求的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法治已经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参考文献:

[1]王长江.政党政治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2]尹德慈.国外政党现代化:表现、动向及其启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1).

第5篇:服务型行政执法制度范文

一、历下区的主要实践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优化审批流程。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历下区扎实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切实下好政府治理结构转型的“先手棋”。一是编制审批事项目录,规范政府审批权力。2014年12月,经过严格对照法律法规,编制完成区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示。此后3次对目录进行了修改调整,于2015年底全面清理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公示了保留的22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实现了下放事项“接得住”、现有事项“管得好”、取消事项“不私藏”。二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放宽了工商登记条件,登记注册业务量呈井喷式增长。2013年受理各类登记业务1.9万件,2014年剧增为3.3万件;2015年高达9.8万件。“三证合一”以后,截至2016年上半年,市鲋魈迨涤7.5万户,相比2014年初的3.7万户,增长了一倍多。三是推进审批相对集中,节省群众办事精力。通过机构调整和力量整合,实现了行政审批“三集中”,即行政审批集中到一个科室、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到网上审批平台,通过集中,减少了群众办事环节,提高了政务服务效能。

(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着力促进管理方式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向“轻审批重监管”转变,使市场和社会充满活力的同时又规范有序,切实做好群众利益的“护航手”。一是建立健全监管制度。责任清单编制过程中,对应审批和其他行政权力,制定了241项监管制度;由区政府印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文件,保障制度落实;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馈,对监管不到位的领域,明确职能分工,健全监管机制。二是推广随机抽查机制。36家部门(单位)按要求制定了“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了“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通过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有效加强了日常监管。三是整合监管力量资源。整合原工商局和原质监局,组建市场监管局,成立13个市场监管所;整合食品药品相关监管职能,组建食药监管局,设立13个食药监管所。在此基础上,打破原有监管格局,将监管力量向一线下沉,形成“小局大所”的监管模式。

(三)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满足群众服务需求。以推进繁荣文明首善之区建设为目标,抓住各种改革机遇,提高服务能力,使辖区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切实出好强化服务的“组合拳”。一是强化政府购买服务,特色服务多元化。自2012年以来在惠民工程上累计投入资金72.4亿元,年均增长40 %,服务内容由最初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区事务等传统服务向文化体育、居家养老、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领域延伸,形成了高标准、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二是编制服务事项目录,公共服务清单化。作为全省推进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工作的试点区,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全区48个部门(单位)共梳理公共服务事项213项,参与试点工作的文东街道梳理便民服务事项119项。通过列清单、明事项,实现了公共服务事项的规范化。三是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专项服务集中化。整合建委和房管职能,组建住房和城市建设局,推动中央商务区征地拆迁项目顺利进行。整合招商服务职能,组建投资促进局,2016年上半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9亿元,同比增长50%;落地企业342家,总注册资本达178亿元。整合明府城片区管理保护职能,组建明府城管理中心,其负责建设的百花洲项目得到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四)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近年来,历下区为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做了一些基础工作,着重夯实了改革工作的基础。一是实现了城市管理领域的综合执法。将市容环境卫生、城市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城市绿化、城市规划、市政公用、人防管理、房产管理、建筑管理、开发拆迁等十个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权集中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实行综合执法。二是实现了文化市场领域的综合执法。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场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权集中到文化局,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实行综合执法。三是摸清了全区行政执法的基本情况。开展行政执法机构现状专项调查,对发改委、经信局、市场监管局等24个部门(单位)的行政执法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摸清了全区行政执法的基本情况,为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当前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党中央国务院改革举措的指导下,历下区积极尝试政府治理结构的转型优化,“橄榄型”治理结构已见雏形。然而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综合执法等改革的不断深入,治理结构转型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批相对集中后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政务服务中心管理体系是在行政部门没有减少的前提下新设机构的改革方式,属于增量改革。二是政务服务中心实现的多是受理和送达环节上的集中,部分审核与决策还需要返回原部门完成,存在“只挂号、不看病”的情况。三是政务服务中心仅负责政务服务大厅的建设与维护,其权威性不足以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在处理某些综合问题上,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事中事后监管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市场主体开始跨行业经营,同一主体会受多个行政机关监管,由于综合监管机制不健全,容易造成监管缺位和重复监管。二是监管方式方法单一。一方面是“双随机”制度虽好,但基层某些小单位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是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现有的监管方式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监管效果。三是随着市场主体的持续增多,“人少活多”比较普遍,基层监管力量渐显紧缺。

(三)基本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由于政府部门没有很好地调动起社会各方面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公共服务社会供给率不高。二是当前的公共服务,只注重了服务前的社会调查,而对服务后的群众反馈漠不关心,公共服务反馈机制不健全。三是基层政务服务效率不高。例如街道为民服务大厅各专项服务窗口忙闲不均,部分窗口群众办事等待时间较长。

(四)行政执法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上下级执法事权划分不明确,我国多数法律法规确定行政执法的行使层级为县区级以上政府部门,没有明确界定应由哪一层级行使,上下级重复执法时有发生。二是执法领域和执法队伍较多,例如,市场监管局6个业务科室、3个直属机构和1个稽查大队,都能对外执法,多头执法较为常见。三是部分职能部门混淆监管与执法,习惯以执法“包打天下”,以罚代管普遍存在。

三、进一步建设完善“橄榄型”治理结构的思考建议

针对当前治理结构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进一步建设完善“橄榄型”治理结构提出如下思考建议:

(一)一局分两权,构建审批实质集中体制。一是组建行政审批局。撤销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组建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中心划归行政审批局管理。将区政府各部门的行政许可权及管理方式为审批形式的行政确认、其他权力等行政职能,从原部门划转至行政审批局。划转事项归并为项目审批、环保安全、市场服务、资格许可和社会事务五大类综合办理,对应类别组建专门的审批科室。另设办公室,负责机关运转和综合协调;设政策法规科,负责政策法规研究宣传和划转职权的动态调整。审批前的踏勘由政务服务中心协调组建队伍负责。二是明确审批与监管权责划分。行政审批局按照授权专职进行审批,负责事前程序的审验;其他职能部门则及时调整相关职责,着重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在明晰审管权责的基础上,建立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信息共享和双向推送机制,一方面行政审批局及时将审批信息告知监管部门,为做好后续监管服务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发现违规问题后,及时告知行政审批局,达到法律法规规定情形的,由行政审批局按规定作出撤销原审批结果的决定。三是创新审批运行机制。组建行政审批局后,废除原职能部门的审批印章,由行政审批局统一使用“审批专用章”,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在政务服务大厅的基础上,根据“线上线下、虚实一体”的原则,结合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形成集网上办事大厅和实体审批大厅为一体的政府服务体系。利用网络平台组建中介网上“超市”,按照“非禁即可”的入驻原则,按行业划分中介类别,纳入超市统一管理,实现红顶中介顺利“摘帽”。

(二)一办两推进,构建监管大格局。一是组建事中事后监管协调机构。成立事中事后监管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区长、分管副区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政府督查室,增加行使推进协调事中事后监管的相关职能,形成跨部门监管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监管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消除监管盲点,降低监管成本。二是推进监管力量化零为整。在建立综合监管机制的基础上,强化各部门监管职责,集中监管力量。对条件具备的部门,在剥离审批职能后,按照“撤一建一”的原则,设立相应的监管科室。对编制较少、监管事项不多、监管力量相对不足、人员难以满足“双随机”制度要求的部门,进行跨部门监管力量的组合,成立综合检查人员名录库,在人手不足时,被检查主体由责任部门抽取,人员一半从责任部门抽调,一半从综合检查人员名录库中抽取,提高监管力量的灵活性,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三是推进监管方法与时俱进。由区政府督查室会同监管主体部门,对新行业、新领域进行分析,本着鼓励创新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探索合适其特点的审慎监管方式。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强化监管中的作用,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汇总整合相关数据,构建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将市民服务热线的受理、分办、督办职能划归区政府督查室,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渠道和方式。

(三)一横一纵一综合,构建服务大网络。一是改进服务供给结构,横向上提高服务供给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管理理念,强化政府购买服务,着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由政府部门负责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社会资本承担建设、运营、服务输出等大部分工作,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基础,发挥双方优势,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提高公共产品、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二是建立服务反馈机制,纵向上提高群众满意率。建立健全服务反馈机制,首先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社会组织中公开选择反馈信息收集机构,对享受服务的群众进行无差别抽样形式的反馈信息收集;然后政府聘请专家团,对反馈信息进行评估,形成调整公共服务的意见建议;最后政府对反馈信息进行及时公正处理,促使反馈机制良性运转。三是建立综合服务体系,整体上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推行综合化的服务方式,通过政府工作人员内部的综合,实现人民群众办事的便捷。改革当前街道为民服务大厅的窗口设置方式,根据受理业务数量、相对集中时段、受理时间长短、事项办理类型等因素对现有窗口进行整合,设置窗口综合,实行窗口柜员制,提高服务人员综合业务办理能力,采用前、后台业务分离模式,分即办件和承诺件办理,解决专项窗口忙闲不均的问题,缩短相对人办理事项时的等待时间。

第6篇:服务型行政执法制度范文

一、历下区的主要实践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简化优化审批流程。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历下区扎实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切实下好政府治理结构转型的先手棋。一是编制审批事项目录,规范政府审批权力。2014 年12 月, 经过严格对照法律法规,编制完成区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示。此后3 次对目录进行了修改调整,于2015 年底全面清理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公示了保留的22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实现了下放事项接得住、现有事项管得好、取消事项不私藏。二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放宽了工商登记条件,登记注册业务量呈井喷式增长。2013 年受理各类登记业务1.9 万件,2014 年剧增为3.3 万件;2015 年高达9.8万件。三证合一以后,截至2016 年上半年,市场主体实有7.5 万户,相比2014 年初的3.7万户,增长了一倍多。三是推进审批相对集中,节省群众办事精力。通过机构调整和力量整合,实现了行政审批三集中,即行政审批集中到一个科室、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到网上审批平台,通过集中,减少了群众办事环节,提高了政务服务效能。

(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着力促进管理方式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向轻审批重监管转变,使市场和社会充满活力的同时又规范有序, 切实做好群众利益的护航手。一是建立健全监管制度。责任清单编制过程中,对应审批和其他行政权力,制定了241 项监管制度;由区政府印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文件,保障制度落实;通过12345 市民服务热线反馈,对监管不到位的领域,明确职能分工,健全监管机制。二是推广随机抽查机制。36 家部门(单位)按要求制定了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了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通过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有效加强了日常监管。三是整合监管力量资源。整合原工商局和原质监局,组建市场监管局,成立13个市场监管所;整合食品药品相关监管职能,组建食药监管局,设立13 个食药监管所。在此基础上,打破原有监管格局,将监管力量向一线下沉,形成小局大所的监管模式。

( 三) 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满足群众服务需求。以推进繁荣文明首善之区建设为目标,抓住各种改革机遇,提高服务能力,使辖区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切实出好强化服务的组合拳。一是强化政府购买服务,特色服务多元化。自2012 年以来在惠民工程上累计投入资金72.4 亿元,年均增长40 %,服务内容由最初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区事务等传统服务向文化体育、居家养老、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领域延伸,形成了高标准、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二是编制服务事项目录,公共服务清单化。作为全省推进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工作的试点区,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全区48 个部门(单位)共梳理公共服务事项213 项,参与试点工作的文东街道梳理便民服务事项119 项。通过列清单、明事项,实现了公共服务事项的规范化。三是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专项服务集中化。整合建委和房管职能,组建住房和城市建设局,推动中央商务区征地拆迁项目顺利进行。整合招商服务职能,组建投资促进局,2016 年上半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9 亿元,同比增长50% ;落地企业342 家,总注册资本达178 亿元。整合明府城片区管理保护职能,组建明府城管理中心,其负责建设的百花洲项目得到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四)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近年来,历下区为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做了一些基础工作,着重夯实了改革工作的基础。一是实现了城市管理领域的综合执法。将市容环境卫生、城市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城市绿化、城市规划、市政公用、人防管理、房产管理、建筑管理、开发拆迁等十个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权集中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实行综合执法。二是实现了文化市场领域的综合执法。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场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权集中到文化局,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实行综合执法。三是摸清了全区行政执法的基本情况。开展行政执法机构现状专项调查,对发改委、经信局、市场监管局等24 个部门(单位)的行政执法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摸清了全区行政执法的基本情况,为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当前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党中央国务院改革举措的指导下,历下区积极尝试政府治理结构的转型优化,橄榄型治理结构已见雏形。然而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综合执法等改革的不断深入,治理结构转型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批相对集中后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政务服务中心管理体系是在行政部门没有减少的前提下新设机构的改革方式,属于增量改革。二是政务服务中心实现的多是受理和送达环节上的集中,部分审核与决策还需要返回原部门完成,存在只挂号、不看病的情况。三是政务服务中心仅负责政务服务大厅的建设与维护,其权威性不足以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在处理某些综合问题上,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事中事后监管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市场主体开始跨行业经营,同一主体会受多个行政机关监管,由于综合监管机制不健全,容易造成监管缺位和重复监管。二是监管方式方法单一。一方面是双随机制度虽好,但基层某些小单位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是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现有的监管方式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监管效果。三是随着市场主体的持续增多,人少活多比较普遍,基层监管力量渐显紧缺。

(三)基本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由于政府部门没有很好地调动起社会各方面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公共服务社会供给率不高。二是当前的公共服务,只注重了服务前的社会调查,而对服务后的群众反馈漠不关心,公共服务反馈机制不健全。三是基层政务服务效率不高。例如街道为民服务大厅各专项服务窗口忙闲不均,部分窗口群众办事等待时间较长。

(四)行政执法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上下级执法事权划分不明确,我国多数法律法规确定行政执法的行使层级为县区级以上政府部门,没有明确界定应由哪一层级行使,上下级重复执法时有发生。二是执法领域和执法队伍较多,例如,市场监管局6 个业务科室、3 个直属机构和1 个稽查大队,都能对外执法,多头执法较为常见。三是部分职能部门混淆监管与执法,习惯以执法包打天下,以罚代管普遍存在。

三、进一步建设完善橄榄型治理结构的思考建议

针对当前治理结构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进一步建设完善橄榄型治理结构提出如下思考建议:

(一)一局分两权,构建审批实质集中体制。一是组建行政审批局。撤销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组建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中心划归行政审批局管理。将区政府各部门的行政许可权及管理方式为审批形式的行政确认、其他权力等行政职能,从原部门划转至行政审批局。划转事项归并为项目审批、环保安全、市场服务、资格许可和社会事务五大类综合办理,对应类别组建专门的审批科室。另设办公室,负责机关运转和综合协调;设政策法规科,负责政策法规研究宣传和划转职权的动态调整。审批前的踏勘由政务服务中心协调组建队伍负责。二是明确审批与监管权责划分。行政审批局按照授权专职进行审批,负责事前程序的审验;其他职能部门则及时调整相关职责,着重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在明晰审管权责的基础上,建立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信息共享和双向推送机制,一方面行政审批局及时将审批信息告知监管部门,为做好后续监管服务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发现违规问题后,及时告知行政审批局,达到法律法规规定情形的,由行政审批局按规定作出撤销原审批结果的决定。三是创新审批运行机制。组建行政审批局后,废除原职能部门的审批印章,由行政审批局统一使用审批专用章,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在政务服务大厅的基础上,根据线上线下、虚实一体的原则,结合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形成集网上办事大厅和实体审批大厅为一体的政府服务体系。利用网络平台组建中介网上超市,按照非禁即可的入驻原则,按行业划分中介类别,纳入超市统一管理,实现红顶中介顺利摘帽。

(二)一办两推进,构建监管大格局。一是组建事中事后监管协调机构。成立事中事后监管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区长、分管副区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政府督查室,增加行使推进协调事中事后监管的相关职能,形成跨部门监管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监管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消除监管盲点,降低监管成本。二是推进监管力量化零为整。在建立综合监管机制的基础上,强化各部门监管职责,集中监管力量。对条件具备的部门,在剥离审批职能后,按照撤一建一的原则,设立相应的监管科室。对编制较少、监管事项不多、监管力量相对不足、人员难以满足双随机制度要求的部门,进行跨部门监管力量的组合,成立综合检查人员名录库,在人手不足时,被检查主体由责任部门抽取,人员一半从责任部门抽调,一半从综合检查人员名录库中抽取,提高监管力量的灵活性,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三是推进监管方法与时俱进。由区政府督查室会同监管主体部门,对新行业、新领域进行分析,本着鼓励创新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探索合适其特点的审慎监管方式。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强化监管中的作用,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汇总整合相关数据,构建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将市民服务热线的受理、分办、督办职能划归区政府督查室,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渠道和方式。

第7篇:服务型行政执法制度范文

 

建设服务型政党要基于宪法理念,以宪法理念提升政党服务理念。在宪法条文中,有四次提到“努力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在宪法条文中加以明确规定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执政理念上的意义,而成为宪法赋予执政党的一种义务。也就是说,为人民服务是执政党遵守宪法的一种要求,人民选择了党,党就有义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人民利益服务和负责,保证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执政党要将服务置于宪法框架下。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显然,党的服务作为政党活动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首先,作为理念的服务要树立宪法意识。不仅作为个人的党员应该守法,更重要的是作为组织的执政党必须守法,成为守法的先锋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其次,作为行为的服务要接受宪法和法律监督。这要求党将执政行为纳入到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法治轨道上来,自觉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监督。

 

建设服务型政党要维护宪法权威。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以及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特别需要维护宪法权威。当前,执政党最主要的是通过服务型政党的建设引导群众能够依宪自己办好自己的事。第一,服务于宪法赋予群众权利的落实。群众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群众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党组织必须自觉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诉求,为群众表达诉求提供服务和便利,通过各方利益表达使普通公民能够亲身参与到资源和利益配置的讨论、协商和决定过程,促进社会资源和利益得到公平分配。第二,通过宪法权威保障政党服务质量。当前,最关键的是依宪制约规范权力,加快党组织和政府职能转变,保证宪法在社会管理中更具现实性和实施性。在执行层面,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政党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必须以宪法权威为根本。社会利益矛盾纠纷的产生既有历史遗留因素又有社会转型期现实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和权利保障机制不完善的结果。因此,建设服务型政党不能仅从态度好、服务及时周到等细节处着眼,而要站在对社会变革大环境的客观分析和科学评估基础上分析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产生原因。在协调利益关系时,遵守宪法原则,固守法律底线,既要防止不顾宪法权威,采用“花钱买平安”的方式解决问题;又要依法惩处冲突中滥用权利,损害国家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既要注重通过宪法权威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又要通过服务关注真正弱势群体的权益。

 

建设服务型政党要强化宪法意识。随着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民众维权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宪法意识的逐步增强,建设服务型政党只有从凝聚宪法共识开始,以宪法理念为价值追求,以宪法精神为方向指引,通过宪法实施和权威探索实现路径,才能突破服务型政党建设“为创新而创新”的思维,保证服务型政党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的正确方向,使服务型政党建设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强化宪法意识大局和党的事业发展大局。从整体来看,党必须更加注重依宪执政和依法治国。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自身就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明确与政府的边界,与社会的关系,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服务于国家政治权力的有效运行和社会权力的规范运行,不断审视其行为目的的合法性、权限合法性、内容合法性、手段合法性,以及程序合法性。

第8篇:服务型行政执法制度范文

关键词:公共服务型政府;行政法治

一、行政法治的内涵和特征

行政法治,即是对于建设法治政府提出的要求,这是我国在政府法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反映了对依法行政规律的新认识。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的政府。法治政府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自身的权力自觉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严格依法办事,防止权力被滥用。即法治政府不仅要求公民守法,更要求自己带头守法。从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来看,法治政府就是有限政府、有效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根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权责统一。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特征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民主行政的政府

民主行政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点,要求政府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勤政为民,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效能兼顾的方式服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不仅要重视行政资源的有效利用,亦应重视公共服务的公平,实现社会正义。

(二)公共服务型政府是问责政府

经过选民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及其官员,必须向人民负责,并且必须公正、平等地为公民服务。政府的行为只有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并敢于接受人民的问责,才有可能获得合法性并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三)会共服务型政府是高效的政府

要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终极目标,必须努力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

(四)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务会开透明的政府

政务公开透明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只有政务公开与透明,才能减少政府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公职人员的可能性,才能有效地体现公共管理的公共服务精神。

从以上行政法治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分析中可以看出,两者无论公共服务型政府还是法治型政府,都是对“政府”这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的界定。

三、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法治建设

公共服务型政府首先必须是一个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提高政府执政和为民服务能力的关键。行政法治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先决条件,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法治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实行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关键是弱化政府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权力,代之以市场来决定准入门槛的高低,政府只负责制定门槛内各主体必须遵从的游戏规则。市场主体准入由政府的审批制向直接登记制过渡。同时还应注重解决政府管理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管理方式单一、职权交叉等突出问题,理顺政企、政事、政社关系,促进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的形成,为依法行政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

(二)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当地的重大决策,抓住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及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通过法定程序适时做出决议、决定。要建立健全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则和程序,并在决定之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咨询论证。

(三)提高立法质量

立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服务大局,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围绕改革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及“三个转变”的不断推进,突出经济立法这个重点。同时抓紧制定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法制保障。要提高制度质量的标准,科学合理地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计划,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对制度适时进行修改、清理。注重解决我国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反映客观规律不够等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制度的实施效果,确保依法行政所依之法的质置。

(四)严格行政执法

要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促进行政行为合法公正、高效便,民,解决行政执法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权责脱节等问题,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五)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

第9篇:服务型行政执法制度范文

一、改革前执法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执法结构复杂,执法权限交叉重叠。执法体制改革前,全市工商行政执法由市局、区(市)县局、工商所三级构成,市、区(市)县两级工商机关分别有注册、公平交易等7个具有行政处罚职能的机构,形成多头执法、多层执法的执法模式。由于管理责任主体不明、职权交叉、责任分散,以及受本位主义观念影响和利益驱动,市场监管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始终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二)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由于市局和区(市)县工商局机关的注册、公平交易、市场、消保、广告、商标、经济监察等多个部门以及工商所均可实施行政处罚,既横向分块,又纵向分层,且都拥有处罚权。各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极易造成重复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

(三)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不高,执法装备落后。成都市工商系统共有行政执法人员3000多名,采用多层执法模式,执法面虽广,但力量分散,执法的力度、深度和专业程度都不够,工作效率低、执法成本高。同时,由于工商部门装备落后、办案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比较突出,这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行政执法的效率。

二、新型执法体制的构建

(一)基本思路和做法。一是将原来的市局、区(市)县局、工商所三级执法办案改为分级分类执法办案;工商所主要承担服务与管理、市场巡查、12315、简易程序处罚等职能。二是集中执法办案,将原来两级机关的注册、公平交易、市场、消保、广告、商标、经济监察等7个机构的执法办案职能交由一个专门的执法办案机构统一行使;其他业务机构主要承担管理与服务,调查研究与组织、指导、协调等职能。三是适度提高行政执法机构级别,经编办同意,设置为二级局机构,按执法业务功能设置处(科),分为综合处(科)、案件核审指导处(科)和执法一、二处(科),并将主要力量放到执法处(科)。四是明确专门执法机构的主要职责:承担对各类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案件的行政处罚职能;负责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行政处罚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及时向各业务管理机构传送执法情况。

(二)意义和作用。一是将分散的权力相对集中,更利于查处各类大要案件。二是通过整合,组建专门的执法队伍,利于执法机构与内设机构之间,系统纵向之间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利于规范执法办案工作。三是执法体制改革后工商所的职能转变为市场巡查、经济户口的建立和管理、日常监管和服务,办理简易程序案件,凡是立案查处的案件都交由执法机构处理。因此,改革突出了工商所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有助于克服工商系统中权力泛用这一老大难问题,基本解决了由于职责交叉、多头执法带来的扰民问题。

三、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深化执法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