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规划要点范文

职业规划要点精选(九篇)

职业规划要点

第1篇:职业规划要点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企业员工;职业目标

1.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1.1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企业员工与所在企业相结合,对员工在企业中与职业相关的各因素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评估,结合本企业的人员需求,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是由进入所在企业开始一直到员工离开为止的全过程,它要解决的是企业员工怎样在企业中工作、学习、发展、取得成绩、实现理想的岗位目标。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自我认识开始的,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缺点、特长、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确定理想的职业目标、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在企业中学习、工作计划,一步一步的实现职业目标。

企业员工职业生涯是企业员工从事职业的经历,它包括员工在企业中所有与职业有关意愿与行为,无论事业成功与否企业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

1.2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的特征

企业员工职业生涯是员工在职业道路的经历,不同的员工职业生涯道路会有不同,具有地说有如下特征:

1)独特性:企业员工具有不同的学历、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和社会环境,他们对岗位的要求和未来发展不会完全相同的。

2)终生性:人生从小到大都在追求目标职业,规划着职业生涯路线。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游戏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这就是职业生涯萌芽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职业特点进一步了解,会有自己的职业倾向,并会有意识地向理想的职业目标发展。

3)发展性:随着工作环境变化,理想的职业目标也在变化,职业生涯就要重新规划。

4)多面性:每个人在某一时期会有多重身份。像厂矿的工人,即是工厂里的生产者,也可能是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

1.3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意义

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是企业员工对在本企业中将要从事某种工作岗位的测定、分析、总结、确定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质是根据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对未来的职业进行策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意识、行为都将围绕既定的职业目标而展开的,并为实现最终理想目标而做各种准备工作,以求得实现理想的职业目标。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树立了理想和职业奋斗目标。

2)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自己“跳”得更高、更远。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理想的职业目标,这个目标要相应地高于企业员工现在的工作环境。

2.企业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企业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所在社会、企业、家庭紧密相关,员工要想被社会承认,被企业认可,被家人赞赏,就要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来,而成绩的取得是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下取得的。

2.1事业成功能够被社会承认。物以类举、人以群居,我们生活在人类的社会,大家都有被别人尊敬的需要。如果事业成功了,就会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提高自己和家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会得到精神满足,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尊敬的。比如大家常说的厂长、经理、教授、专家等。

2.2事业成功能够被企业认可。在企业中考核员工的主要办法是对员工在本企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对企业贡献大的企业员工会被领导重视,安排在关键岗位,认命为专家,或者担当部门领导,也许从此会走上更重要的工作岗位。

2.3事业成功能够被家人赞赏。企业员工在企业中辛勤工作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而家庭生活又是企业员工最主要的一部分。受到父母欣赏、爱人关爱、子女敬仰这是每个人追求的美好而理想的生活环境。

因此,企业员工在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一定要规划职业生涯,做事业的成功的人士。

3.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和补就办法

3.1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

现在的企业员工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多数员工每天都是听众领导的安排,完成领导下达的生产任务。有少数员工追求的安逸、享受,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所以会不择手段地谋取某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工作中,这些除了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之外,还与员工没有规划好职业生涯有关。这不但影响企业员工的自身发展,也会影响企业发展。因此笔者强烈的建议企业管理者要和员工都要重视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3.2补就办法

1)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者应积极推进职业生涯教育,推进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聘请专业人员辅导企业员工,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并及时地把企业的战略、企业的发展通报给员工,让员工结合自身特点,找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位置。此外可以像心理咨询一样设立员工职业生涯咨询室,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咨询。

2)企业员工要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开展企业员工职业生涯教育,员工基本上掌握了职业生涯理论,结合员工自身的特点和企业未来制定出一份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4.企业员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4.1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自己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从职业认识开始的,通过对职业含义的理解,明确所在职业所需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然后结合自己的职业倾向,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进行职业规划。企业员工是和所在企业紧密相联的,所以员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了解自身的因素和本企业岗位的特点及本企业的人员需求。

1)了解自身的因素。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即自己喜欢什么工作岗位,是做技术、搞生产,还是做行政工作。其次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这要结合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确定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最后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

2)了解企业岗位要求及企业人员需求。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从业者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能力。另外企业的人员需求也是员工未来发展的客观因素。

3)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主要有职业选择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锚理论,通过这些理论测定、分析、确定自己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以及发展目标,制定出行之有效地计划。

第2篇:职业规划要点范文

关键词:水利行业;高职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教育部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重要内容,要求各高校将职业发展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学生结合个人志趣,了解社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相比其他类型教育,水利行业高等职业教育更具职业针对性,良好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是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效果的好坏对高职学生就业对口率和满意度高低有重要因素,

因而其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对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和外部职业环境的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确立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拟订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和调整方案。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普遍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掌握规划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M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二、水利行业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点

1.职业岗位(群)确定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明确。如水电站与电力网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有面向水电站与电力网的运行值班员,面向机电设备安装、检修等的安装检修工,面向水电站与电力网机电部分设计的机电设计员;水利工程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有农田水利规划设计员和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员。

2.职业生涯发展的路线清晰

每个职业岗位都有其独特的职业发展路线,高职学生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明确,因而其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路线清晰。如水利工程施工员其发展路径颇为宽广,从以往的经验看,项目经理、设计师、结构工程师等大都要经历施工员这个阶段的锻炼,职业发展路径“施工员―工长―标段负责人―项目经理”。

3.行业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程度高

水利行业高职院校重点着眼于其行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把宏观规划与微观实施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水利行业与高职院校的“双主体”作用,将行业发展、行业文化,行业资源等融入到教学中,形成合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突破。

三、做好水利行业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1.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职业规划教育

做好行业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构建学校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间的合作机制、学校与校友的联系机制、努力建立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机制,使各类资源形成一种优势合力,共同推进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为学生做好其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条件。如水利行业主管部门为高职学生提供相应的政策,水利水电企事业单位克服“学历歧视”,按照实际需要吸收高职院校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实践育人方面对高职院校给予支持。

2.以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指导课程设置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出发,以“始业教育―职业发展―人的发展”为主线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全过程,培养高素质水利技术技能型人才,致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明确职业方向、规划职业生涯、掌握求职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高质量就业。因此,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水利行业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阶段实施,分阶段列入教学计划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系列课程,并配套开展职业认知实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面试等实践项目。

3.设计全过程教学体系

依据国家对职业指导类课程的相关要求以及“以生为本”的课程设置原则,结合水利行业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目标,将水利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过程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如下表:

4.强化“ 个性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

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团体授课、集体指导的基础上,依托就业指导中心、咨询辅导室、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等机构或组织,针对每个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基于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通过应用现代化信息及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及咨询。

5.以增强素质为宗旨, 建设职业规划教育队伍

水利行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除了由校内就业指导人员承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外,还需结合水利行业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特点,邀请水利企事业单位知名人士、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参与到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来,并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及业务水平的培训,提升其岗位胜任能力,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6.实施第三方评价,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检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可从学生、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等多维度来体现,联系第三方调研机构进行包括应届毕业生或毕业多年后学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对口就业率等相关情况的调研,调研结果可以直观地反映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今后发展的影响,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高职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能为其整个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探究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策略对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学院、行业、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 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

第3篇:职业规划要点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大赛 创新意识 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一报告精神于高校而言。就是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创新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而由教育部指导举办的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则是在高校中推行创新教育的有益尝试。大赛成功地把行业企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真实面试、就业实习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参赛选手通过使用大赛职业规划支持系统生成对个人生涯发展十分有参考意义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思考,形成集独创性、个性化、可行性于一体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学生参赛的过程,其实就是接受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

一、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双重意义

1.大赛的举办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

“传播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职业规划意识,指导大学生学习掌握职业规划的一般方法,认识自我、了解就业环境,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是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初衷。为了提高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而采取的竞赛形式,为了便于学生主动学习生涯规划知识而设立的职业规划支持系统、与之配套的网络技术等,都使大赛相对于高校以往的以第一课堂为主体就业指导形式有了很大的创新。依托互联网为平台,使用先进的测评工具,通过体验式的实践方式,引导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作了~次深刻的思考。大赛的举办在全国高校学生中反响热烈,大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方式,作为推动高校就业工作发展的方式之一,大赛无疑是成功的。

2.大赛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大赛的又一成功之处,在于促进了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参赛选手通过职业规划支持系统自动生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只是一个基于个人职业测评的基本框架。要成为一份可参赛的职业生涯规划书面作品,选手必须对《职业生涯规划书》进行润色加工,通过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再测评、寻求指导老师意见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更多相关材料来不断对作品进行充实,最终完成人职匹配度较高的、可行性较强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因此,职业规划大赛作品的润色加工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基于原始材料创新的过程。大赛的举办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了可供创造的原材料,推动了国内发展相对滞后的创新教育,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

1.创新是大赛的需要,也是适应就业环境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不是以个人魅力、口才和文件编辑技术定胜负的比赛,规划大赛看重的是选手的规划能力或是对职业生涯的驾驭能力。参赛选手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展示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其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具有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职业规划意识体现在作品之中,就是基于个人情况进行分析、职业世界探索而得出的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个人兴趣、性格相近的A与B由于自身所学专业不同,职业目标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工作的目标地区不同,会有差异很大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就是比赛的迷人之处,每位参赛者的职业规划都是独一无二的,无可复制的。

2.以职业规划大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1)通过培训加强职业规划指导老师的创新精神

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想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须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通过培训加强指导老师的创新精神可分两步走:首先,是熟悉大赛的基本情况。如流程、测评工具的使用和作品设计的基本常识及当下国内外就业环境、各类职业的前沿信息;其次,培训要引导教师要在职业规划作品的指导过程中贯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观,帮助指导教师树立起利用职业规划大赛提供的原始材料(即对个人和对职业的认知)帮助学生将参赛过程转变为参与创新活动的学习过程,善于在比赛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2)学生参赛要敢于张扬个性,开拓创新

创新意识呼唤敢于标新立异、改革创新的精神,职业规划大赛给予了大学生良好的发挥平台。来自不同专业教育背景、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作规划,要求的就是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作为参赛选手,必须要深刻领会到大赛的这一特点,善于张扬个性。根据自身特长、专业特点来撰写个人的职业规划书,在上交职业规划作品及展示个人作品的时候突出特点、展现亮点。此外,由于职业规划作品强调可行性,因此参赛选手在进行职业规划的时候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目标及实际情况进行详尽的规划。总之,参赛过程就是同学们“不走寻常路”但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明确指向个人职业目标的创造过程。

第4篇:职业规划要点范文

(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浙江杭州31001 1)

摘要: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成长规划的提出,既有职校生特定的身心发展背景,也是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包括学业生涯设计规划、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和就业指导与教学实训实践等内容。职业成长规划实践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以此提高职校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成长规划;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59-04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成长规划提出的背景

(一)技工院校学生身心发展背景

技工院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初中毕业后升入技工院校,大多数在还未完全成年的时候,就要面对择业的问题,升学的挫折、家庭的压力、同龄人的差异,造就了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因素:第一,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欲望增强。第二,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的困扰。这个特定的技工院校学生人群主要存在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第三,特定年龄因素的影响。技工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形态已与成人无异,但心理尚不成熟,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第四,就业意识的迷惑。技工院校学生很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学校虽然对学生进行毕业培训,但主要着重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或者根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对非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时,主要针对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理解程度,对将来就业岗位的选择等,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非常迷茫,基本依赖家长、教师,缺乏主动查找相关知识,积极准备就业的意识。人际关系、就业心态等方面的问题影响着技工院校学生的成才和成功,他们更需要职业规划指导。

(二)新形势呼唤技工院校职业规划教学与实践的创新

虽然从就业率统计数据上看,技工院校的学生并不逊色于本科院校,甚至在一些地区技工院校的就业状况还好于本科院校。但冷静思考后,可以发现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层次普遍较低,就业满意率和职业幸福感不强。技工院校学生对未来生活和职业目标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规划与准备。

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让技工院校学生一进校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形成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职业目标,而不能人云亦云。目前的技工院校职业规划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应教学管理实际,或者说不能达到最优化,因此必须加以改革。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成长规划的设计 (一)概念界说 “职业成长规划”的概念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有目的地对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动机等方面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进行认识和分析,从而为选择最合适的职业和职业发展道路进行规划和设想,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和潜力,有效实现自我价值,保证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目标。通俗地讲,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打算选择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组织,想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如何实现目标。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学生职业观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实现对学生整个人生的职业指导。就其有效性而言,对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分析,二是职业目标,三是职业知识,四是职业实践。

“职业成长规划”教学的基本特点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明显的系统化和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所考虑的要素是不同的。但总体说来,一些决定要素不容忽略,是必须考虑的。例如,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对外部环境的评估,个人目标的抉择以及为落实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措施等。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这对以职业性为特色的技工院校和技工院校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在职业教育中的鲜明体现。

(二)设计理念

职业成长规划理论是根据职业指导的概念和理论发展形成的。职业指导自20世纪初诞生,经历了指导式咨询、非指导式咨询和生涯规划辅导三个历程。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产生并逐渐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得到检验的过程。一些专家学者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或构建了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经典理论,如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霍兰特的职业性向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和麦克里兰的胜任素质理论等。这些理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和中职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划具有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如果能通过职业成长规划对学生的潜能及其知识、技能等胜任素质有针对性地施以相应的培养与开发,就能对学生胜任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成功就业。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成长规划教学与实践回顾

(一)职业成长规划教学实践的反思

当前,职业生涯教育在各大院校开展得热火朝天,特别是在技工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效果不甚理想。导致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和家庭的因素,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

笔者对本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做了一次专项调查,发现技工院校学生在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脱离实际,理想化色彩严重。主要表现在:其一,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其二,对职场缺乏感性认识:其三,职业生涯设计有些想当然:其四,缺乏实际的操作技能,传统的职业教育内容和企业需求相脱节.

(二)技工院校职业成长规划教学的总结与推广

在学习期间,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能够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督促学生提前准备,准确定位。对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应分阶段进行,在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目标,并选择恰当的培养方式和途径,以增强学生正确规划人生的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具体实施步骤(1)学生学业生涯设计规划。学生学业生涯设计规划应以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学习为核心,重点放在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上。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特点,结合自身情况,设计规划出自己的学业生涯目标,制定出具体的学习规划。与此同时,要帮助学生发现其特长与兴趣.通过学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避免盲目性,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使学生更加明确成长、成才、成功的意义,完善自我,实现学习目标。(2)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在第一学年,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为核心,重点从理论上根据新形势下职业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对择业和就业观念加以更新和心态的调整,根据专业学习及就业选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3)就业指导与教学实训、实践。第二学年是技工院校学生专业实训、实践阶段,即是学生就业选择阶段,开展一系列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通过各种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并顺利毕业、就业。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技工院校学生必将越来越重视规划个人的职业前途,更加愿意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训练,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技工院校职业成长规划教学创新的可行性分析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根本在于教师。一个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要通过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在熟知技工院校学生就业政策、就业管理业务、就业教育方法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提供较为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并通过职业规划个案的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改变目前只能“纸上谈兵”的现状。很多技工院校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不如普高学生,多少会存在自卑心理,这就更需要教师的鼓励。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回答无错误”的理念,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总之,我们笃信这句话:一个学生要实现职业成长,首先要完成“人的成长”。一个完成了精神成长的“成长的人”,才更有可能实现职业成长。

技工院校职业成长规划教学与实践创新概述

就技工院校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从现有的教学科研能力出发,技工院校作为职业规划研究的重要平台,整合资源,提升素质,发掘潜力,应该说有能力形成技工院校职业规划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式、新成效。

技工院校学生在学校处于确立职业目标的阶段,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其将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至关重要。做好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教育资源及学生自己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准备迎接将来复杂的社会挑战。学校不仅应为学生提供学业上的支持,也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职业指导。技工院校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由未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虽然有着强烈的自我规划的渴望,但其各方面还不够成熟,还不能理性地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迫切需要外界的指导与帮助。因此,在指导技工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应遵循针对性、多样性、阶段性及发展性原则,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设计与职业选择。

(一)职业成长规划教学内容创新

引进SWOT分析,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潜力进行量化和有效测评,是职业成长规划重要的教学内容创新。S(Strength)代表优势,W(Weakness)代表弱势,O(Opportunity)代表机会,T(Threat)代表威胁。SWOT分析是检查学生的能力、喜好和职业机会的有效工具,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自我条件分析自我条件分析包括性格、兴趣、特长、学识、技能、思维、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评价等,可以帮助学生在发挥现有优势、特长的前提下规避、改进不足,学会适时放弃那些与自己不擅长的技能相关的职业。

职业机会分析考虑到学生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内外环境与职业的相适应等因素,良好的职业选择应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依据,应尽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内外部因素,帮助其成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外界环境评估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与职业相关的环境的特点及发展变化情况、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到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具有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列出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目标可以有长期、中期、短期之分,越具体越好。在此基础上,可以更为有效地制定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这些行动计划应是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主要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有目的地提升自己。

指导学生对自己职业成长规划目标进行评估与反馈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估与修订。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具有弹性的纲领,职业生涯目的、职业生涯路线、实施措施与计划等,都可以根据时间、地点及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更。因此,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不断地帮助其进行调整,力求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

(二)职业成长规划教学方式的创新

当前,技工院校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与需要日益强烈,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因此,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是技工院校学生的热切呼唤。技工院校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研究,为学生提供全程性的、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其就业质量。

在教学实践方面,要不断探索职业规划的理论体系,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尤其是技工院校教学中的职业规划教学理念要不断更新,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外来文化。同时要鼓励本校教师不断研究教学的新成果,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理论研讨活动。技工院校在科研经费上应加大投入,在人力上应重点保证,力求创造出一流的教学理论新成果,并且应有信心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成为学科的带头人,从而促进整个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结语

增强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技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技工院校要全面实施职业成长规划教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先导。

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从更深层次上提醒我们,必须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加以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技工院校学生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和适应能力。技工院校学生也应从客观现实中深刻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基于市场需求努力提高自己,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第5篇:职业规划要点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就业

2014年,一直被媒体称为“更难就业年”,就业率作为一个学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牵动着大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的神经。近年来,高职生的就业问题较为严峻,笔者认为应从主观方面入手,发挥积极的能动性去适应社会和市场是明智的选择。高职院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减少“跟风”盲目择业的现象,知己知彼,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要求,更好地提高就业满意度,从而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和意义

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其中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经历的职业过程,包括职业的准备期、选择期、适应期、稳定器和衰退期5个阶段,如图1所示。而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学生本人实际情况和市场需要,制定未来人生事业的发展规划,设计自身职业的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特点,尽量做到具有针对性,实行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个性发展,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社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和职业目标。学生在“就业季”感到就业压力大,找不到好工作的原因不是没有岗位,而是学生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不知道自己适合做的工作和该做的工作,因此在各类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上,如果没有目标,只是抱着碰运气的心态乱投简历,往往会因此错失较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与企业市场能更好地“无缝对接”。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再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制定出来的,高职教育的一个培养方向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让学生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和岗位信息,从而客观分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学习技能,弥补差距,就业时能真正做到与企业和市场的“无缝对接”。

然而,经过笔者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过;小部分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过想法,但是没有实施;而真正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学生数量屈指可数,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从学生角度出发。第一,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是国外引进的方法,目前国内高校都处在起步阶段,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是处于萌芽阶段。第二,学生自我认识不够全面。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也开始运用各种职业测评工具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测评,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结合自身实际,而是过渡依赖测评工具,直接将结果套在自己身上。

(二)从学校角度出发。第一,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度不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大部分都开设了相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却“无动于衷”。第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根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普遍采用课堂理论授课的方式,实效性不够强。对学生来说,纯理论的学习枯燥乏味,没有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第一,高职院校应加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力度,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力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校提升就业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学校应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此外,高职院校应当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证书等,提升业务能力。

第二,更新教学理念,采取个性化、连续化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体验性很强的综合课程,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抛开传统的授课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引导,同时由于学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储备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进一步增加,其目标和心理特征也会不断成熟,因此,应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之中,

第6篇:职业规划要点范文

摘 要: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就业做好知识的储备和心理的准备,解决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关键词: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7-0218-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学生由于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不足,一些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是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并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规划对其职业的选择和今后事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规划能帮助个人确定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首要的就是对自我的分析。通过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价自己的智慧,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通过分析,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2)能鞭策个人努力学习和工作。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了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规划的进展情况评价目前取得的成绩。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学生努力的依据,也是对学生的鞭策。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也有助于学生根据轻重缓急安排日常学习和生活。同时,规划能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潜能。(3)规划对于学生求职的重要作用。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用人单位也非常看重新员工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是否与公司的发展相一致。企业在简历筛选和面试中对毕业生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也十分重视,有的学生由于在简历或面试中阐述了自己的生涯规划,让用人单位觉得求职者的求职意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也表明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在求职时明确写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做法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二、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明确。在校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足够的重视,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的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目标和学习计划,有的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找工作,以至于把职业规划当成了短期职业培训。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不明确,不能运用职业设计理论,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就业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

2、职业发展期望过高。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文凭等于能力”,故而在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方面期望值过高,不少学生职业发展期望过高,不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实际需求。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向往高收入的行业,倾向于安逸舒适的环境,倾向于大中城市,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地区和基层。

3、职业规划不切实际。职业规划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过程,起点是否准确,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职业生涯规划的结果。由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到位,一些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应急性、片面性和盲目性。有的对自己不了解,盲目从众,有的过分注重自我设计,我行我素,不关心社会对职业的需求,最终自己的规划都难以实现。

三、完善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大一是适应、探索阶段,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特别是了解自己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者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做出决策。因此,各高校应该在大一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起学生的重视。大二时,要通过一些职业心理测试,让学生深化自我认识,评估自己的中期学习目标,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的思考,使职业规划工作落到实处。大三或大四时,学生的主要目标是成功就业,要让学生强化自己的求职技巧,了解用人信息,积极参加各项招聘活动。具体实施层面而言,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并出版一些有关职业生涯设计的教材或者讲义、案例供学生使用,使学生认识、了解自己,找出自己的职业倾向,了解职业、了解公司和雇主、了解市场环境等,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2、健全相关机构,充实工作队伍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专门化的工作,是一门学问和艺术。目前,有不少高校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人员配置,包括专门的实施设备、足够的资金投入,是开展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保障。为此,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辅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方面,明确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完善专门机构建设,形成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辅导大队伍;另一方面,打造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生涯规划辅导队伍,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生涯辅导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3、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第一,将职业规划教育规范化。学校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使其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并给予经费支持。第二,每年定期举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对于在不同级别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第三,将职业规划教育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利用节假日从事社会兼职工作,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并将职业规划内容纳入社会实践经历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评价体系中。同时,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网上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有选择地利用网络资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网站,在网站上提供历届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案例,提供职业生涯测试工具下载,并通过MSN、QQ等方式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交流群,为在校学生与之沟通、交流创造途径与方式。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大学阶段的规划只是一个起步,却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各个阶段,建立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从多方面对大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第7篇:职业规划要点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2

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情况影响到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然而当前独立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探讨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对策十分必要。

一、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欠缺完善的教育体系

独立院校通俗的说是指不完全由国家投资创办,是由普通本科高校联合社会力量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我国独立学院普遍继承了母体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在职业生涯指导教育体系的构建上,一般也是照搬母体学校的模式,没有根据社会需求,也没有针对独立学院培养模式和独立学院学生特点采取针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另外,由于是新兴院校,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方面等各项工作刚起步,缺乏相应的资源。因此,职业规划指导没有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许多独立学院到大学三年级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甚至有些专业根本没有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只是简单的把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四毕业生身上。对学校而言,只考虑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只要毕业生就业率提高了,就业工作就完成了。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师资力量薄弱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应该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然而,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职业生涯教育的工作主要由学生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兼职从事的,由于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在授课中把大量的精力都花费在不必要的日常管理和行政事务上,使得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只野生规划,没有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缺乏个性和实践性

独立学院大学生相比普通高校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普遍较好,文化底子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研究和奋斗的精神欠缺。加之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受社会风气浮躁的影响,有些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和人生方向很少思考,认为这是家长应该考虑的问题,对家长的依赖性过大, 而且就业信心不足。独立学院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独立学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工作不能单纯实施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个性教育。但是,目前独立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以课堂讲授的方式为主,缺乏有针对性的个别教学,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手段是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阶段,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只是理论,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的很少。独立学院普遍建校时间短,很多学校未能很好地与企业建立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生的很难得到职业体验和实践活动的机会。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和指导模式使得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仍然停留在表象,对自我的深层认识还不够,很难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再者政府劳动就业部门也没有针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特点和学生特点,专门搭建起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对接的信息平台,导致产学信息极度不对称。

二、应对策略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优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是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是要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不同需要, 其次要分阶段、分年级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和相关教育,开展系统的、个性化的指导,以提高该门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此外,还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在编写教学大纲和计划的过程中,及时关注企业的需求,并根据企业的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优化教学形式, 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更具自主性

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是思维比较敏捷,喜欢交际互动。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需要学生极大的参与到课程中来。这就要求优化教学形式,改进课内和课外的教学。课内教学可以采取更为多样的授课形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场景模拟等,让学生参与进来。

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的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外辅导的重要载体。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不仅要上好课堂上的知识,还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这一学习体系,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独立学院应该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学生社团积极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二课堂,开展“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多种活动;鼓励学生成立以“就业”、“创业”为主体的各种学生社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理解,让大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无不说明了网络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课堂的讲解都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选择感兴趣的职业规划内容,做到主动学习,选择学习,学校也需要对这方面的管理进行加强,设置职业测评、答疑咨询等模块,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多种需要。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力量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拥用一直专业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对他们未来的保障,因为专业的教师会指导你设计一份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

但是当前独立学院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一般是兼职教师,他们一般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缺乏专业训练,造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师资队伍的非专业化和不稳定性。这就使得许多独立院校迫切的需要一直专业、高校的教师队伍俩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组建这样的一支师资队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成:(1)独立学院可以招聘一些理论基础和实战经验丰富的职业规划师,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更生动的授课,从而确保整体师资队伍的专业性。(2)对在职的教师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对此,学院要加大投入,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规划和创业教育的相关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3)辅导员是一个班级必不可少的角色之一,他管理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需要对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彻底的了解。而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也是有必要的,因为辅导员了解每一个学生,那么他就能有效地结合每个学生的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指导效果。辅导员深入了解了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特长爱好等情况。因此,辅导员可以指导每一位学生客观、科学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短期目标,并且可以跟踪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表现,定期与学生交流谈心等,督促学生实现目标。学生毕业以后,辅导员可以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也能对学生毕业后的信息进行反馈、总结。通过辅导员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课堂教学与课后个别辅导有机整合,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4)外聘专家到学校做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这些专家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人士、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等。通过专家讲座,学生可以更加实际的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唤醒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这种方式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有了这样一支以专业专职教师为骨干、辅导员为辅助的、专兼结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后,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四)搭建体验平台,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大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和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社会实践。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一味地进行理论的灌输一定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独立学院应该积极为自己的学生打造更丰富多彩的社会课堂,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置于现实的社会当中,使之成为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而不再仅仅是理论知识,让学生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的参观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何为社会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更好的了解自己,针对自己的优缺点,在老师指导或别人的建议中设计一份完善的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吕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设计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10).

第8篇:职业规划要点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信息化管理 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对其步入社会将从事的职业及其发展道路的规划和设想,是在对影响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定位,确定事业奋斗目标,进而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个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1]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很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还是比较模糊,对自身的定位和未来的职业方向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学校对这方面所提供的指导和服务也不尽完善,极少数同学能在大学期间对其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合理的管理,所以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认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己经迫在眉睫。

1.现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1学生自我认知不明、自我定位不准

对于刚熬过高考的大一新生来说,还未改变高分数的学习目标。在自我认知仍不成熟,专业和将来的职业定位也不清晰。随着知识的累积,在认知上有所提高,但对于自身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这些动态因素仍不能很好的把握。在认知不明、定位不准的情况下进行规划,学生容易造成所学非所用、所愿非所能等问题。

1.2学生自我规划管理自主性不强

大学生特别大一大二学生的职业意识比较薄弱,没能较好地综合分析自身和外部环境。现今90后的大学生虽有个性做事有冲劲,但持续性差、自主性不强。就笔者所在学校的调查,学生在大一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都很少在大二大三继续做规划管理,除非专业目标和职业定位十分明确,但这些只是少数。久而久之,在大四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容易冲动盲目地就业,无形之中增加自身的就业压力。因此,学校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提高职业意识,提升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性。

1.3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停留在书面教学,缺乏个性化指导

目前,尽管许多高校已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为学生择业、就业提供了帮助,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只是停留在课程教学。广东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但在教育理念、方式、实践等均明显滞后,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有些方面还落后于就业形势的发展。因为我们学生生理条件、心理特征、家庭状况、成长经历不同、所学专业和学科不同,特别是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条件都存在不同,如果仅靠大班教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这就学校要创造条件去加强对学生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个性化指导。

1.4学校重短期效益,轻全程规划指导

有些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变成就业指导,实质上是“问题性”指导,而非“发展性”指导,也就是重视短期效益,而忽视全程化指导,从这一点看出学校职业辅导体系的不完善。虽然都成立了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总体来说,当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只是针对毕业生,在四年级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讲座。这样也违背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质。一般来讲,大一学生在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能初步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理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课程的加深,大二、大三的学生对原来的职业目标开始逐步偏离,学生如果在没有任何监督与帮助的情况下很难自觉地对自我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管理。不可否认老师无法完成对每一位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如何让全程化指导能真正落实到位,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去完善辅导方式。

1.5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国内众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由就业指导部门人员或辅导员担任此项工作,普遍缺少系统的专业训练。职业生涯教育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职业规划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渠道培养、培训,普遍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指导经验,导致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难以系统、科学、高效的开展。很多辅导员反映:常规工作量已经很大,再加上教学工作量,真是力不从心。如何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能提高教学和辅导质量,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1.6政府重视高校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投资力度

在2011年11月10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2]可见就业率是高校的生源的保证,生存的保障,特别是民办高校。社会也往往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为了自身的声誉而追求高就业率,进而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提高就业率,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辅导。一定程度造成就业质量不高。

2.信息化管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与优势

“信息化管理”是指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高校实际出发,设计出来的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辅助系统。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特点,将职业规划分为四年八个学期。同时,把《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创业管理》、《就业指导》等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整合,且这些课程的作业、课程考核均在本系统中完成,学生也必须定期进入系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进行评估和调整,如果学生没有按规定进入系统进行评估和调整,系统将会对其进行预警,并影响下一门课的学习。形成一个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框架,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助系统。老师们可以基于本系统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们顺利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们则可以利用此系统,定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和调整,使其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加吻合,在就业时最大可能使其达到人职匹配的效果。所以,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促进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作用。

2.1更加清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成长轨迹,有利于职业规划指导

“信息化管理”则是根据学年制管理的特点,把整个大学学生生活分为四年八个学期。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则可以把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细化,分成四年八个学期,每学期,学生将定期上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上去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在这四年里,学生们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会不断发现自己特点和特长,其个人的人生规划目标也将会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去完善。而“信息化管理”将会把学生的每一次调整都在系统上面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看到自己的规划情况和成长过程,老师也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规划情况和成长的轨迹。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不同专业,不同人群的职业规划特点,有利于今后对学生们进行职业规划指导。

2.2提高学生就业的质量

在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时发现,现阶段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存在着“规划的可行性较弱,缺乏实际践履意识”的特点。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我认识不明、职业定位不准;另一方面是国家、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够,专业教师欠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不够。所以这样的职业规划教育只能是理论的教育,而对于学生的生涯规划探索、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在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作用也是不明显。

“信息化管理”则是从这一不足出发,把《职业生涯规划》、《综合素质提升》、《就业指导》等这些与职业规划有关的课程纳入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系统来完成作业和课程考核,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定期上系统去完成作业和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可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学习。这样,学生不再是把职业生涯规划当作是一种作业或是单独的一门课程,而是把它与这些课程全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其本人也必须定期上系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和调整,并在评估的过程中不断去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个性和局限等人格特征,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意识,激发和调动主动学习和自觉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其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更加趋向合理化,大学生们的就业意识也将会随着发生变化,他们将会不断注重就业的内涵,注重专业对口率,从而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就业质量。

2.3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求职心态更加理性化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进化,大学生供给紧缺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就业难”也成为社会讨论和研究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国家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而造成就业难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大学期间没有进行职业规划或职业规划管理不合理。职业生涯规划五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则很明确要求职业规划者在规划前必须全面了解自我、社会环境,然后通过抉择制定个人的目标。而“行动”则是职业生涯规划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计划没有付出行动的计划是一个空计划,是不成功的职业规划。所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职业规划成败的关健。

“信息化管理”强调大学生们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要及时进行管理,并通过与之相搭配的后续课程(《综合素质提升》、《创业管理》、《就业指导》)继续引导大学生不断去探索、了解自己,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和目标。定期进行生涯规划管理,不断完善自己规划目标,使其目标与个人的专业能力及社会需求更加的匹配。通过“信息化管理”的帮助,使得学生们主动去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学习更加自觉,目标也更加清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参加企业应聘前,已经很清晰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样的专业能力,适合那样的工作,其求职心态也更加理性化,也提高了在大学生们的职业兴趣和工作满意度。

2.4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过程中,他们要不断对个人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和能力情况进行评估,不断去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深入、理性、科学的分析,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涯路线和职业发展目标。这种对自身全面认知的过程,实质就是对自身了解和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全面系统认知、分析和判断,认清自身值得发挥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不足,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进行认真、系统考量,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行动的自觉性。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机遇,抓住切人点,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努力达到启发、鼓励和鞭策的作用。可以看出,信息化管理,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它也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种新的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来积极促进作用。

3.结论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和社会经济转型,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大学生就业同普通老百姓一样,不存在统包统分的问题,而是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因素。同时社会分工也会越来越细,技术要求也逐渐高端化,可以看出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所需,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我国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很多方面需要进行完善和改进。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国家、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够,缺乏专业化师资队伍,职业咨询机构更是少之又少。高校现在所做的大多为职业生涯理论教育,其教育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们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而要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就显得力不从心,大大影响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和生涯规划管理。

在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大学生们的职业规划管理能力,提高职业规划的成功率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即将面临的问题。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建立一套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辅助系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对于学生;它将更加有效的帮助大学生们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协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并管理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们不断进行职业探索,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专业老师;老师们可以通过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了解全院学生们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和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轨迹,便于老师们对学生们进行个性化指导。对于管理者;因为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转变,由以前被动学习到我要学习,学生们也慢慢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其责任感也更强,个人的行为规范也更加自律,这对于学校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所以,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得到普及的情况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一种趋势。高校在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前提下,加强就业指导方面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而利用高科技技术设置出来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一定的实操性有应用性。

注:本论文为2011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职业生涯规划平台化管理促大学生成才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2011cz034。

参考文献:

第9篇:职业规划要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198-03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职业竞争的空前加剧,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将日益显示,越来越引起高职教育者和高职生的高度关注。高职生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才能选择与自我相匹配的职业,以此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6年始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加大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更好地了解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及存在问题,以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为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情况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护理、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技术专业2007届应届毕业生872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6人,女生846人。

(二)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万方数据库查阅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报导,参考网络公布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对自我的了解、职业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需求、毕业后的选择等五个方面。

2.问卷调查法。以2007届毕业班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72份,收回826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817份。

3.个别访谈法。为弥补集体问卷调查的不足,本次调查还采取了个别访谈方式,访谈学生18人。

二、结果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调查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在校期间学习的影响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对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近6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30%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说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近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或没考虑,这就要求学校依然要加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具体结果见表1。

(二)学生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调查学生对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30.6%的学生具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41.6%的学生具有简单的规划,说明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27.7%的学生只有一点想法和没作过规划,说明还需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见表2。

(三)学生对自我的了解程度

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充分认识自我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对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特长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设定未来职业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对自我了解的内容包括对自己个性兴趣特长、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对自己适合职业发展的方向等方面。

1.学生对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特长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37.4%的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特长非常了解,51.5%的学生对自己比较了解,说明有半数的学生对自己认识还不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约10%的学生对自己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这部分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薄弱,学校对这部分学生要主动给予关注,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找到适合自我的生涯目标,见表3。

2.学生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职业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91.4%的学生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只有10%左右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职业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见表3。

3.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方向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方向的了解,69.2%的学生非常了解,24.2%的学生比较了解,只有6.6%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的发展方向是了解的,见表3。

(四)学生对职业的了解程度

1.学生对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了解。34.1%的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非常了解,46.9%的学生比较了解,说明经过专业教育和实习锻炼,大多数学生了解了未来职业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但有15.3%的学生只了解一点,3.7%的学生不了解,见表4。因此,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还需加强对职业内容和发展的介绍。

2.学生对职业从业人员要求的了解。40.6%的学生对未来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了解,40.5%的学生比较了解,15%的学生只了解一点,3.8%的学生不了解,见表4。说明学生对职业从业人员要求的了解还有欠缺,学校仍需要加大专业教育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并按照要求锻炼、培养自己,以适应未来职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