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的特征范文

旅游文化的特征精选(九篇)

旅游文化的特征

第1篇:旅游文化的特征范文

一、休闲文化视域下的旅游研究

西方国家关于休闲与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非常丰厚的成果,1991年就已经成立了欧洲旅游和休困教育协会,开展各种跨国性的旅游和休闲教育活动。国外关于青年旅游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针对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的研究就很难见到了,更多对其分类与偏好做过一些研究。如:Kim和Jogaratnam对美国大学生旅游的偏好进行分类,即适度者和狂热者,但这种分类过于简单,不能形象描述出大学生旅游者的内部差别。

二、成都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1.问卷设计和收集

根据文章的理论分析,问卷以大学生在对休闲文化不同认识程度的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旅游的动机、偏好和以及其他行为特征的调查内容,主要以成都所在地的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200名大学生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

2.样本基本情况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性别方面,男女大学生人数差别不大,几乎各占一半;年级方面,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为大三、大四,共占到75.00%,大一和研究生人数较少;专业属性方面,以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同学居多,文科类专业同学较少;家庭出身地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不是特别好,75.01%都来自农村地区,尤以内陆农村居多。

3.大学生休闲文化生活概况

大学生休闲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放松,其次是人际交往和自我完善,而休闲就是“玩“,从而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完全放松,充分释放压力,因此大学生休闲动机与休闲目的基本是一致的。

数据调查结果明显反映了旅游在大学生休闲方式中还未占主体,因此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大学生常用的休闲方式是体育活动、网络休闲、睡懒觉、购物逛街,而旅游只占到实际休闲方式的15.63%。总结出体育活动、网络休闲等吸引大学生的共同特征,并将此特征运用到旅游产品开发中,吸引更多大学生进行旅游休闲。

4.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数据分析

(1)大学生旅游动机分析

总的来说大学生对于以旅游作为休闲方式的喜爱程度是非常明显的,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几乎没有,所以大学生对与旅游的休闲的态度一定是积极性的。

关于大学生旅游的动机调查是对旅游产品形式的构建有力的考察依据。大学生出游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其次是游览观光和增长见识,因此文化动机和精神动机是大学生旅游的主要推动力。大学生个性类型呈现以追新求异型为中心的正态分布,中间多,两端少,但求新求异型多于自我中心型。所以大学生旅游以观光娱乐为主,追求自由为辅的现象与大学生个性特征也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多样性的旅游产品才会对大学生旅游市场更具有吸引力。

(2)大学生旅游消费状况

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在经济方面还是不能够独立的。调查显示,关于外出旅游经费来源的渠道主要还是平时节俭和家庭支持,其次是兼职打工赚取。60.94%的同学生活费都在500-1000元之间,20.31%的同学生活费用在1000-1500元之间,说明大部分同学消费水平都在中档水平,现阶段处于500元以下低端生活费用额度的同学只占到15.63%,大学生旅游具有外出旅游的经济潜力。

总的来说大学生市场属于旅游市场中的低消费群体,消费能力有限,所以大学生旅游的重点不是旅游产品的充分享受,而是旅游过程的体验,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

(3)大学生旅游偏好

按照大学生对目的地选择的热衷程度,自然山水最受大学生欢迎,86.15%的同学考虑自然山水,49.23%的同学选择文物古迹,所以自然山水和文物古迹是大学生旅游首要考虑目的地。

三、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建议

1.积极引导大学生教育旅游,提高大学生休闲水平

大学生旅游市场发展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正确引导。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有正向和负向功能之分,但是主体是正向的功能,也有隐性和显性之分,主要体现在旅游过程中的实际行为对环境、社会的影响是否在预期之内。根据旅游社会功能可以分为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等。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提出旅游的教育功能是旅游的基本功能之一,但迄今为止,人们对旅游“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的认识还是十分模糊[8]。旅游的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大学生多接触社会实践,融入自然环境,学习生存技能,积累生活经验,培养人文精神,学习课本以外的社会知识[9]。

2.大力推动大学生旅游专线的设计

针对大学生特殊的行为特征,不同一般大众旅游的产品组合才能够更具吸引力。大学生更加热衷野外生存训练、生态旅游、专业考察、徒步旅行等方式,因此大学生旅游产品应结合三下乡、社会调查、修学等内容,让旅游产品不仅能够得到放松娱乐,也能有机会奉献社会,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3.以优惠低价的旅游产品叩开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大门

第2篇:旅游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内涵外化;文化载体

本文是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旅游文化内涵的外化研究——以河南为例》,立项编号为:2011B620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旅游地文化内涵外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4月6日

旅游文化内涵外化的过程是寻找旅游文化载体的过程,是把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过程,是联系旅游者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媒介。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即旅游者的消费偏好,同时,要依据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

一、市场——旅游者需求

旅游地文化载体是把深层次的旅游地文化表现出来,更好地向旅游者展示的一种方法,所以,旅游者的态度和偏好是旅游地选择文化载体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者不仅重视产品和服务,更加渴求获得体验的满足。旅游者现阶段和潜在的需求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者渴求参与。随着旅游者的日渐成熟,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渴求参与其中。游客过去所追求的是,理想的产品,适宜的价格,足够的安全感;而现在成熟的旅游者所关注的不再是产品本身而是接受产品的方式和感受,或者说旅游者不仅仅关注得到怎样的产品,而且更加关注在哪里如何得到这一产品。旅游者由过去的“被拉”—被动地接受诱导和操纵转为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旅游者从参与中得到感官刺激,获得更大的身心满足。同时,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为旅游者的参与性旅游体验提供了可能。

旅游者这种消费特点的转变对旅游文化载体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旅游文化载体的选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者的这种需求特点,即要选择那些能吸引旅游者参与的旅游文化载体。在载体形态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动态的旅游文化载体;从文化的三个层面来看,可以选择参与性较强的文化风情;从旅游者感官角度来看,可以选择那些“非距离”型的文化载体——味觉、嗅觉文化载体和触觉文化载体,触觉文化载体是一种参与型较强的文化载体;从旅游地文化载体的来源来看,应该选择与旅游者密切相关的饮食载体、礼仪载体和交通载体。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旅游地文化载体的选择并不是绝对的“一刀切”。一种文化载体需要其他文化载体的支撑,动态文化载体离不开静态文化载体的支撑,文化风情以文化景观和文化艺术为基础。

(二)旅游者的审美特点。旅游者的审美特征和情趣也是影响旅游地文化载体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由于现代人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工业时代,普遍感到日常生活中的新鲜感和自豪感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没有因为现代交通与传媒的进步而缩小,反而是反比例的拉大了。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快节奏、程序化和数字化,将生活在其中的人迅速异化,导致人的精神总是处于极度的紧张之中,进而形成了带有世纪末色彩的孤独、烦躁和焦虑。现代的旅游者正是这群人的典型代表,他们选择旅游就是为了使这种心理得到缓解与补偿。旅游者讨厌看到类似城市中的钢筋水泥建筑,渴望回归自然,欣赏田园风光式风格的建筑和设施。旅游地文化载体应该迎合现代旅游者的这种心理特点,选择与现代都市生活反差较大的文化载体,符合现代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倾向。依据旅游者的这种需求可以从多个角度选择文化载体,现在流行的农家饭馆即是符合旅游者这种需求的文化载体之一。

(三)旅游消费具有符号性消费特征。消费并不仅仅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消费的其他属性也日益得到凸现,如消费的主观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以及符号属性等,尤其是消费的符号属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消费的核心在于商品的符号价值,消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需求,而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实现”方式,是一个充满符号和象征意味的文化过程。社会学中将“符号消费”作了如下定义:“符号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这些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符号消费最大的特征就是表征性和象征性,即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

有调查表明,在部分旅游者眼里,到过哪些地方,以什么方式旅游,都体现了财富、学识和品味,他们更看重这一符号之下的象征意义;同时,通过旅游可以证明自己有能力支配时间,能够周期性地摆脱劳动的束缚以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感受。旅游消费其实就是他们标识自己、获得归属感的一种方式。目前,尽管旅游中的符号性消费只是很少一部分人的消费观念,但这是一种倾向,是一种潜在的市场。旅游者的这种消费理念是旅游地文化载体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旅游者符号性消费也隐含着这样一个假设:旅游地文化载体必须是一种承载着文化编码的事象,也必须由旅游者来进行解码,否则,如果旅游者不能识别或认识这种旅游文化载体的文化编码,旅游地文化载体的选择就是失败的。并且旅游文化载体的文化编码也必须能够为消费观众所解读和认知,因为旅游者进行符号消费的意义必须通过消费观众来获得。因此,旅游地文化载体所承载的文化编码应该是旅游者和消费观众都能够解读的,并且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向旅游者和消费观众传播,使旅游者和消费观众能够对这种文化载体顺利地解码,实现旅游者与旅游地文化载体的互动。

二、旅游地文化本身

(一)地域性。按照文化社会学的观点,文化乃是人们适应环境的产物。人类为了生存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技术条件去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地域共同体必然面对不同的生存环境,使用不同的技术,会产生不同的劳动分工和分配形式,形成不同的价值和信仰体系,因此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同时,文化又源于生活,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展;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也就各异。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由于政治、历史等多重原因,地域间的划分日趋具体,出现了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分区。文化区的划分就是文化地域差异的体现。在中国,不仅在南北之间、东西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而且各省之间以及各省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是非常突出的,通常有三秦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湖湘文化等的区分。

不同的文化特征在地理上的分布,构成了形式文化区之间的异量之美。文化的异量之别,一般表现在地理环境、语言风俗、、精神特征、制度文化、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这种差异最初往往植根于地理环境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层面,继而延伸到非物质文化的诸多领域。文化又是众多地理空间的产物,不论是历史传承还是空间移动扩散,都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因此,作为文化符合体的旅游文化,不论是历史传承还是远久的空间移动扩散,都离不开特定的地域。旅游地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旅游地文化载体的选择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文化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二)民族性。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这是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文化的民族性是指能够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品性、人格追求、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表现。文化的民族性,能够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类型的基本特质,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能够反映特定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超越时代、阶级的内容和精神,与民族共存亡、共始终。文化的民族性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同时又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因此,我们在考察旅游地民族文化时,必须注意民族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妄自菲薄。

地域上的民族性特征从各个方面渗透到旅游地文化中,一个国家、民族的旅游业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国、本民族特有的精神内涵,也便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民族个性是旅游地文化的精髓,常有的民族个织在旅游地文化的各个层面中,成为旅游者最感兴趣和最关注的文化特点。地域上独特的民族文化往往是主要的旅游吸引物,民族文化中的禁忌也是旅游产品中的特色,旅游中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是最具有魅力的旅游项目。文化的民族性与地理环境有关。但对于我国,由于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政策,56个民族分布于神州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由于生活区域、生活习性、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仅旅游地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旅游地文化载体同样也具有。吸引旅游者的不仅仅是文化本身,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旅游地文化——一种对旅游者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文化。

综上所述,旅游文化资源外化过程中,要同时兼顾旅游消费者偏好和旅游资源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成功的旅游产品。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框架中的“文化”因素分析:一个综述.旅游学刊,2006.12.

[2]高卫红.地方文化特色与浙南旅游资源的开发[J].长沙大学学报,2006.3.

[3]张晓慧.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外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4]陈友龙,刘沛林.古村落文化及其载体的互动发展研究[J].船山学刊,2005.3.

第3篇:旅游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旅游酒店;地域;文化;设计

引言

我国现阶段旅游酒店呈飞跃式发展,但是基本上所有酒店的外部和内部的环境都大体一致,这样没有凸显出具有特色的旅游酒店,对旅游酒店更没有加入具有地域性和文化象征。本文主要介绍一下在旅游酒店设计上加入地域及文化象征,希望对旅游酒店的发展能够起到作用。

一、旅游酒店设计的地域及文化象征所起到的作用

旅游酒店和其它普通酒店的相同就是:都是为消费者提供居住和用餐的场所,同时为消者提供一些娱乐场所。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普通城市酒店基本建在城市之内,而旅游酒店基本建在旅游景区附近,旅游酒店能够为游者提供旅游的相关知识。对于服务于旅游景区的专业性酒店,应该具备普通城市酒店基本功能之外,还要适应旅游景区发展特点和旅游者的要求进项创新和改革,旅游酒店要根据所在区域文化和经济的不同,设计出具有地方性和灵活性的旅游酒店。这样一来很多酒店设计师会在旅游酒店中加入具有本地旅游特色的地域及文化象征,来提高旅游酒店的特色,从而更加吸引游者光顾。加入地域和文化象征元素的酒店,能凸显旅游酒店的特色,增加旅游酒店的整体审美感,可以说是具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使游者在酒店之内就可以体验到当地风俗习惯,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游者都会前来消费。

二、设计旅游酒店地域及文化象征的主要策略

(一)旅游酒店整体构思设计

现在很多的建筑设计师把地域及文化象征运用到旅游酒店的设计当中之去。当游客在选择酒店时能够一眼就能看出区别,这就要求设计师在旅游酒店整体构思设计时,尽可能的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地域及文化象征。在进行设计之前,设计师要对旅游酒店所处的景区进行身临其境的研究,研究那些真实的自然景点和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将这些和酒店设计融为一体,设计出景区自身特色的旅游酒店。比如说,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中的九寨国际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设计师在旅游酒店整体构思设计上采用了九寨沟景区的地貌特点,度假酒店中心和扇子形状相同,客房、餐厅和会议中心分别错落在山林之中,但是利用了回廊又都连接在了一起,这样一来,整个度假村的美感十足,游者入住后也变得更加方便。九寨国际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顶部是温泉中心,设计师将温泉中心用半椭圆型的玻璃罩住,这样能够让游者一边泡温泉一边看外面的九寨沟美景,感觉确实很惬意。

(二)旅游酒店设计原材料的选取

设计师对旅游酒店设计原材料的选取,尽量选取具有当地地域及文化象征意义的原材料。比如说,位于云南村落的少数民族中,旅游酒店原材料采用的是和当地居民居住房屋基本一致的石料、砖瓦和木料进行建筑,当游客居住进去就能够亲身体验到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再比如说,位于广东省的十字水生态度假村,十字水生态度假村所在的地区,大部分生活的都是客家,同时也是客家比较集中的文化地区,在那里居住的客家基本都是采用比较传统的建筑方法,用青色的砖瓦、石头、黄土和竹子来建筑居住的房屋。比较巧的是南昆山上的毛竹产量特别多长得特别茂盛,旅游酒店设计师利用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经过设计者和施工者的共同反复研究,将质量好的毛竹进行脱水防腐,将处理好的毛竹加在钢筋混凝土的外面,当游客去十字水生态度假村旅游时,在远方看去整个度假酒店就是一棵棵毛竹建造的,并与后面的南昆山森林公园相对应,确实能给游者带来舒服自在的感觉。十字水生态度假村就是比较成功的案例,旅游酒店设计原材料的选取和当地旅游景区相适应,游者居住的时候能够亲身体验客家文化,所以来十字水生态度假村的游者非常多。

(三)旅游酒店设计色彩的应用

因为地理位置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和民族运用的颜色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在我国西部的地区,的人们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不管是他们居住的房屋还是平时穿的衣服,基本都是红、白、黑三种主要颜色,而位于我国北部的内蒙古地区,可能跟他们生活在草原有关系,性格相对比较豪爽奔放,在色彩的应用上也是比较开放的。所以说,在旅游酒店设计色彩的应用上要选取和当地地域和文化象征相对应的颜色。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具有“东方天堂”美称的香格里拉,因为香格里拉处于云南,那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在香格里拉的仁安悦榕庄,那里主要是藏族居民,旅游酒店设计色彩的应用上与当地藏文化相对应,采用了很多的黑色和红色,地板上铺上了编织漂亮的地毯,墙上挂上了唐卡,外墙面主要选择了墨绿色,展现了大自然和人类的和平共处设计原则。当游者入住仁安悦榕庄,能亲身感受到浓郁的藏族文化。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知水平的逐渐提高,为了能够开拓眼界和释放压力,更多的人选择外出旅游,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就带动了旅游酒店的飞速发展。旅游酒店应该抓住这样的发展机遇,在旅游酒店设计上加入地域和文化象征的元素,建造出具有自身景区特色的旅游酒店,来吸引更多的游者前来居住,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以上是我对旅游酒店设计中加入地域及文化象征元素的认识,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大家要对旅游酒店的设计提高认识,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酒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薇.旅游酒店设计的地域及文化象征探讨.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李萝茜.藏东昌都地区山地度假酒店地域性设计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佘俊涛.基于地域文化的山地酒店设计研究及实践.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徐建博.基于地域特色的云南度假酒店设计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王琼.酒店设计中的地域性和文化性[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2(6):38

第4篇:旅游文化的特征范文

一、民族性与象征性

民族文化自民族的产生就已经存在,在各民族慢长的历史变迁发展过程不断与其它民族文化交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逐步丧失原有的文化精髓,近几年各地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民族特色的文化成为旅游者寻找的体验目标,这要求旅游标志也相应具有民族特色的象征性。每个民族的文化密码大多散布和隐含在该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和制度形态中。如岁时节令、重大节庆、纪念日,很多反映出对战争的创伤、压迫的信念,歌颂勤劳勇敢、团结爱国、开拓进取、诚实守信、热情善良等美德,表达对英雄和杰出人物的缅怀、追念和崇敬,对人寿年丰、追求爱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各民族的信仰及其文化都有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不同之处。

民族文化旅游多与民族文化事项及文化形态展演结合,并且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如白族的三月街;景颇族“目瑙纵歌”;彝族的火把节、赛装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艺术节。这些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地方色彩浓厚、民族特点鲜明。此类旅游标志的表现形式大多是图形,形象生动准确的把旅游项目的主题和理念告诉给信息受众。提炼标志图形元素时,应在充分了解当地的生态特征、民族风情及地域文化特点等基础上,找出可突出特色、有代表性、能表现旅游价值的图形基本元素,通过论证后可作为标志的图形。如2007年,“中国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标志设计中,综合了石林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形态,以及当地著名撒尼人叙事长诗《阿诗玛》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元素,反映出云南石林石海苍茫,集奇峰、瀑布、湖泊、溶洞、石芽原野为一体,素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之称,蔚为壮观的自然风貌。喀斯特地貌的自然属性与世界各地的都差不多,即石峰林立,通过对当地人文属性的调查研究,最终采用了当地著名的叙事长诗《阿诗玛》中的阿诗玛姑娘头像的形象,因此具有典型的特征性。标志以石林地质特征石峰和民族象征性人物头像为基本元素组成一幅云南民族特色的画面,无论是视觉识别,还是地方特色表现都非常强烈。

二、吉祥如意观念

不同国家、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含有不同的吉祥观念,这些吉祥文化应用在旅游标志设计中,是旅游地的宝贵财富。“吉祥”本意为美好的预兆,所表达的中心理念就是“吉祥、如意、美好”,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渗透到所有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吉祥如意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审美精神的追求,是人们对生活、未来的美好希望、祝福与祈盼。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依赖自然、改造自然,从与大自然斗争到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历程中,寻找、创造、流传着许多满足他们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心理需求、寓意吉祥如意的自然物图案。这些图案具有地域历史文化渊源、富有民族特色,又蕴涵吉祥企盼,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最美、绚烂的一部分。

很多民族将某些动物、植物、器物以及其形象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从象征物中提炼具有民族吉祥如意观念的视觉符号,应用到旅游标志图形设计中,可以充分体现吉祥如意的民族文化宗旨。少数民族的吉祥物一般都是他们崇拜对象,交织在其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与之相关的符号有图腾、图案、文字及其它视觉元素的意象化民族吉祥符号,非常具有民族文化代表性。比如大象和绿孔雀是傣族人的吉祥物,孔雀是美丽、吉祥、和平的象征,大象是威严、力量和尊贵的象征。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运用到旅游标志设计中,能渲染傣族西双版纳旅游地的热带浪漫风情及傣族人的热情好客,也体现出热带地区傣族人民的吉祥如意愿望。旅游标志的设计使用民族文化吉祥如意题材 ,从各种吉祥物形象及与之相关的民族符号中提取色彩、图案、造型等视觉形象要素进行创造,设计出具有鲜明地域民族风情的文化个性,又是人们乐意接受的的旅游标志。

三、浓重的艺术文化

旅游是对异文化的想象与寻求,文化是旅游项目的灵魂,更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民族文化是各地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创造的、经过世代的传承、沉积而形成的内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蕴涵着各民族鲜活的历史。它反映出各民族在不同时代练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有深远的文化意蕴。具有旅游价值的地方大多都能够带给旅游者难忘的经历,在民族地区旅游,让人难忘的不一定是奇特景观,而往往是具有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这反映在标志图形上应着重体现民族文化的文脉特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的特色主题。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扩布有不同的文脉,从纵向的动态发展和横向的民族文化小系统,是旅游地特定物理空间内人们物质与精神活动的产物。清晰完整的反映出象征当地民族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要素,这些要素是民族文化的典型,可以洗练成为旅游项目的形象标志。

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高级审美形式,从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装饰风格中可以探知民族文化特质的艺术语言表达。我国的民族艺术类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涵深厚,各个地域的民族语言、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语言、手工艺、服饰、民居与古建筑等各具特色。这些类型和形式都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为民族文化旅游标志提供了丰富的的内涵营养,同时,也能增强民族文化标志的表现力和被认知度,能够引起游客强烈的好奇心和体验欲望。另外,民族地区旅游标志,多采用剪纸、剪影、雕刻等民族民间装饰风格,将民族色与传统色结合运用如红、黑、绿、蓝、黄五色搭配,以吉祥物造型和圆形造型为主。这使标志图形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和强烈的视觉效果,让人产生欢快热烈的心理感受,展现出旅游地的魅力。

四、文化性与时代感相结合

随着现代化进程,人们的观念意识和审美情趣也不断地发展变化。传统与现代的互动问题是当今设计界探索的课题之一。民族文化旅游标志设计不仅仅局限于标志视觉上的美感,而是更多侧重于是否将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更完美地表现出来。旅游是对一种文化的寻找与体验,任何旅游地都需要有文化的辉映,将旅游地的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中,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标志。 民族传统文化相对于大众文化而言,是一定地域、人种、民族范围内的小众文化,多与当地民族的日常生活、情感联系,在传播上具有一定局限性。作为识别旅游地文化的旅游标志,必须符合大众文化审美价值,以现代人的情感感受心理和理解导向为前提,其文化主题表现应具有当下性、参与性及平面感的当代大众文化审美价值。必要时可以割断历史,放弃一些厚重的理教文化,增加情感联系和参与性要素,如娱乐、教育、审美等体验。围绕消费者的心里需求,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轻松愉悦的旅游方式,提供给文化消费者体验与服务的舞台,使之想参与产生难忘记忆的消费活动。设计必须体现视觉化、信息化、艺术化、简约化等视觉语言特征,力求给人留下美好难忘的视觉印象。因次,民族文化旅游标志设计,要以民族文化核心内容为基础,以洗练的手法构思出简洁明快的表现形式。使民族传统小众文化通过创意设计具有时代气息,通过旅游标志宣传,实现民族文化旅游与文化消费者的沟通。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旅游标志作为旅游形象的传播符号,终究是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其设计要求熟知并提炼旅游地区的民族文化元素和文化核心,以大众化的视觉语言,精炼准确的表明民族文化旅游的意义和特征,才能有助于人们对之所理解和接受。突出民族文化在旅游中的独特魅力,达到旅游地形象打动人心的目的,增强旅游项目的文化核心竞争力,从而引起广大旅游者的认可与向往。

参考文献

[1] 杨志明,章建刚.艺术的起源[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12).

[2] 赵廷光、祝崇实.云南风采[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4).

[3] 张晶.设计简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9).

[4] 高铁.符号在视觉传达中的多元化表现 [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4).

[5] 顾明辉.现代中国标志设计中的民俗观念[J].装饰,2003(8).

[6] 阚吉军.标志在设计过程中的多重性研究 [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Z1).

第5篇:旅游文化的特征范文

一、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旅游开发重复建设、旅游项目雷同、旅游内容相似,并由此产生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

首先,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辽阔的草原成为自然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亘3000余公里,草原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3,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六大草原,草原类型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虽各有特点,但均以草原风光为共同点,草原景观特征突出,在很多区域内景观相似性很强。民俗旅游资源以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民俗文化为主,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因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的原材料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其次,落后的旅游开发观念是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贾铁飞先生认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沿袭着关于旅游发展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认识,如:旅游发展的资源主导观念,旅游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观念,旅游业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等等。这些观念和认识与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符,造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多、科技含量低的状况,阻碍了内蒙古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显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陈旧观念和认识也正是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规模小、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原因之一。

再次,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导致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由于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使旅游开发者盲目效仿,不但影响了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形成,而且导致相似的产品在旅游市场上产生竞争。如希拉穆仁、格根塔拉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开发的两个草原旅游点,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项目的设置已初步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典型模式,因而被其它开发草原旅游项目的地区与企业竞相效仿、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复和模仿,致使全区的草原旅游点出现雷同现象,各地草原民俗旅游点大同小异、缺乏特点,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业发展受阻。

最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载体的模式化倾向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目前国内流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的依托载体多为博物馆、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等,并有发展成为固定模式的倾向,内蒙古各地的规划中也大量采用了此类手段。其中的博物馆、展览馆形式呆板,游客的参与有限,与旅游需求参与性强的趋势相悖;而民族风情园能够满足游客的参与和娱乐需求,但数量过多,会呈现形式单一、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时就要注意数量,否则从形式上就难于体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再叠加上内蒙古民俗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的问题,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独特性弱,难于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是内蒙古的主导旅游产品,面对有限的客源市场,独特性小的草原民俗旅游景点之间必然出现恶性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市场上游客分流,最终导致旅游点之间形成了替代性竞争。与此同时,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旅游产品会使客源市场难以拓展,旅游点经济效益增长困难,进而导致经营粗放,难于出现精品,更难于创建旅游品牌。

(二)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不完善

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目前,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形象还未成体系,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区域旅游形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它可划分为总指标层、次指标层、子指标层、组类指标层、基础指标层和原始指标层。作为总指标层的区域主题旅游形象又由次指标层的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构成。内蒙古的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的旅游形象是内蒙古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是多年来内蒙古着力促销传播的主题旅游形象,几乎成为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原生旅游形象。这一形象为自治区开拓客源市场,为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主要表征为历史形象,体现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因素的含量仍然较低,即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该问题,旅游学界颇有同感,如贾铁飞先生认为:目前,内蒙古并未在全国旅游竞争中形成完整、丰满、鲜明的旅游形象,往往是“讲资源,盲目乐观,论形象,残缺不全。”内蒙古一直将“草原”作为内蒙古旅游的核心形象,这本无错误。但内蒙古旅游无论在对草原概念内涵、外延的探索上,还是在对区域草原资源的配置上,还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水平上,致使旅游规划与旅游业发展实践严重脱节,远不能担当起草原所应有的深远含义。因此,对于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核心形象和主题形象亟待作深开发,使之丰满、富有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形象系统。

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的不完善、旅游形象的单一以及游客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等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由于在外观上显现得较为明显,如山岳旅游资源与草原旅游资源外观差异显著,故游客的认同率较高。但游客对内蒙古的人文旅游资源差异性认同率较低,且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与民俗旅游资源上。旅游者的这种心理因素导致了旅游决策行为出现择一草原旅游地即可的决策模式,直接制约了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整体形象的形成和草原民俗旅游的深入开发,并使旅游地之间产生了替代性竞争。因此,在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应首先研究差异化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并在旅游促销时突出差异化的旅游形象,形成完整的区域旅游形象体系,从而去拓宽旅游市场、促使旅游活动向纵深发展。

二、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竞争问题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实施差异化战略

首先,科学规划。王大悟先生认为:旅游规划的核心,就在于把将要开发的旅游城市或景区设计成一个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制作成怎样的产品。另外,旅游规划的核心是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在旅游规划中必须紧紧围绕旅游产品设计这个核心,进行差异化规划,构筑产品的特色和韵味,形成市场的亮点和热点,这样的规划才是成功的。基于对内蒙古各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分析,各地的旅游资源及其赋存环境、开发环境都存在着很强的差异,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进行科学规划,采取差异化策略,这一点也是目前旅游规划编制方和委托方的共识。

其次,积极倡导旅游产品供给者的高度合作。现今的旅游市场是开放的市场,企业生产具有自主性,而企业生产都是出于获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因此,哪种旅游产品或项目利润大,旅游企业就会生产相应的旅游产品或项目,再加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原材料共性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出现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旅游景点进行替代性竞争。因此,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除了需要旅游规划的编制者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旅游景点的布局和旅游产品及旅游项目外,更需要倡导旅游产品的供给者高度合作,采用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生产差异化特征强的旅游产品,杜绝盲目效仿、盲目比附,从而使旅游产品之间的替代性竞争变为互补性合作,实现利益的均增与共享。

再次,建立实施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强大保障体系。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战略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协调工作,需要得到积极的支持与保障。为保证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必要组建研究机构,聘请研究蒙元文化、内蒙古历史地理、民俗、建筑、艺术及企业发展战略、营销等各方专家,专门研究该问题,并对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内容与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及时研究反馈信息并实时调控。理顺相应的管理体制,充分运用政策法律计划等宏观管理手段进行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宏观调控与协调,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支撑体系,以达到保证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的顺利进行和实施、解决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内部的竞争问题、促使内蒙古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增加科技含量

进行旅游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的核心目标是要提高旅游产品在旅游供给市场上的竞争力。旅游产品竞争力表现为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盈利的能力。

首先,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创新应选择合适的创新类型。目前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类型主要有:旅游产品类型结构的创新,内涵创新,功能创新,过程创新,主题创新。

第6篇:旅游文化的特征范文

一、特种旅游的界定

特种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因此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特色旅游活动产品。“特种旅游”,这一概念,通常也被称为“专题旅游”、“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等等。

这里所说的特种旅游,是指为满足旅游者某方面的特殊兴趣与需要,定向开发组织的一种特色专题旅游活动。根据特种旅游的开展及实际操作经验的性质判断,它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相比较,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在特质。

1、在旅游消费价值取向上,特种旅游者侧重于自主性、个性化、目的性,而观光旅游侧重于对外在景观的感知,度假旅游侧重于休闲性和享受性。

2、特种旅游的体验方式强调精神和体魄的因素,旅游者在运动中感知外部世界,在冒险或面对全新的环境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旅游者本身对行程的组织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特种旅游的手段和途径,是借助人力运作(徒步、狩猎、登山、驼队、自行车旅游)和自驾机动车运作(汽车、摩托车、其它机动运输工具)。

4.特种旅游的路线和区域具有较大的特殊性。连续旅游跨度大、时间长,旅游目的地复合化是特种旅游的突出特征。特种旅游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具有浓烈的原始自然性,旅行经过的地区通常是边(边疆)、古(有悠久文明史)、荒(沙漠、人迹罕到之处)、奇(有奇特的地形地貌特征)、险(高山、峻岭、险地、恶水)、少(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区。由此而组成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对旅游者具有新鲜感、刺激感和探险性。

5.参与特种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一般具有冒险精神和耐受艰苦条件的体魄,一般选择志同道合的人作为旅伴。其内部有共同的文化准则。

6.特种旅游的产品内涵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特种旅游在开发时具有的特殊审美情趣和特点会逐渐显现。其内涵也因各国的条件而不同,如汽车旅游在欧洲相当普遍。

7、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种旅游一般使用非常规的交通旅游形式,有时要经过非开放区,因此在政策上属于需要特别审批的产品。

特种旅游作为旅游形式的一个类别,它除了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都具有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服务的共性之外,它的最主要物质是要与旅游者共同参与旅行,并在参与中提供服务和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旅游者实现其旅游目标。此种旅游活动面大,常常涉及边远、人迹罕见的地域以及旅游活动方式超乎寻常,难度极大。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地区跨度大、使用汽车、自行车、摩托车作为旅游交通工具的旅行和非赛事的滑雪、攀岩、漂流、热气球、滑翔等体育旅行;到高山、峡谷、沙漠、洞穴、人迹罕至区域的探险旅行,以及短期观赏、踏勘、参观为主要旅游形式的自然、人文景观科考旅游等均可列入特种旅游的范围。

二、特种旅游的特征

目前我国已进入大规模发展观光旅游产品的阶段,度假旅游产品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特种旅游则刚刚处于早期开发的阶段。从实际操作或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特种旅游有别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项目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旅游项目和线路的新奇探险性,旅游形式的自主参与性。

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的人口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文化的独特性,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的纯自然原始状态保留得较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人文化模式的异文化;第三,是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特种旅游的第二个特征,是旅游项目和线路的新奇性、探险性。所谓新奇性,是指项目和线路设计,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相结合的巧妙构思,视角新颖,能够突出一两个具有独特特征的主题。即使其它国家或地区有类似的项目或线路,在设计上也要有本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特征相对集中的优势,而这一点应该体现在具体项目和线路的每一个点、每一个节目安排独到、新颖之处上,使旅游者感觉到每天都有自己不曾料到的内容出现。所谓探险性,是指旅游项目和线路具有某种程度的冒险因素。对旅游者来说,他们对物质上的享乐程度的要求相对而言并不高,但注重精神或心理上有一种检验自己能力的满足感。探险性的项目和线路,要有较为充分的内容使旅游者展示自己的能力,包括体力、耐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一般来说,特种旅游许多项目和线路,都安排在自然环境条件较为艰苦,交通通讯条件及吃住条件不太理想的高山峡谷、草原湖泊、沙漠戈壁地区。这里面有一个人类普遍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即对形式各异的自然环境的探险、求异和征服欲,特别是对自然奥秘的探险、对自然界的征服欲表现最为强烈和普遍。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的设计应该满足这种心理欲望。当然,无论是新奇性,还是探险性,都必须有可靠的安全系数,能够保证旅游者最大限度地体验到项目和线路所蕴含的冒险因素,又能在接待、导游和联络等操作上最大可能地保证旅游者的安全,二者必须相统一。

特种旅游的第三个特征是其旅游形式的自主参与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所设计的许多项目,应该给旅游者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另一方面,又留有许多让旅游者自主参与的余地。譬如说,在允许的范围内,海外旅游机构根据旅游者的特殊需要,可以对项目或线路提出增加或减少内容的要求;在项目和线路实施过程中,精心安排一些旅游者乐于参与的内容,诸如自备交通工具、自备架拆帐篷、参与餐食准备、组织娱乐活动,甚至参与排除事先安排的“险情”或偶而出现的“危险”局势,以及提出更改某些具体内容的要求。在这一点上组织者要对旅游者的文化心理有充分理解,尽可能满足他们在这一方面的合理要求。旅游者在参加特种旅游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性,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他们在常规旅游中的角色和心理上的被动性,使旅游者有一种感觉,即特种旅游是充分发挥他们自身潜力、施展才干的机会,使他们在体验、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同时,享受自身潜能和才干在探险中得到体现的欣喜愉悦。特种旅游的上述三个特征内涵,构成了它区别于常规旅游的基本要素,也决定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于常规旅游的诸多特征。

三、特种旅游的功能

如果说常规旅游产品是旅游超市中的大众商品,那么特种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超市中的专卖商品、新潮商品和精品。正是特种旅游这种专卖商品和精品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了旅游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人们注重自身价值的开发,旅游者审美层次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特种旅游这种产品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影响也越发充分地表现出来。

1.产品功能。旅游业的发展一般遵循着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的不断深化开发的产品系列过程,在观光产品大规模发展,度假产品开始占一席之地的基础上,特种旅游的发展就成为必然。特种旅游产品的发展,可满足有特殊偏好的旅游者的需求,同时与常规旅游产品不同,在产品开发系列上,特种旅游属于先导性产品,对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有着示范和引导的功能。在旅游产业的链条中,旅游产品是连接经营者与旅游者的媒介,经营者要靠旅游产品吸引旅游者,旅游者通过旅游产品实现消费愿望,旅游产品是提高旅游产业水平的纽带和桥梁之一。特种旅游所具有的在产业结构中的先导性和牵引力,显示了它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大特种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力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旅游业将会因此而受益。

2、经济功能。经营常规旅游虽然轻车熟路,但多属于买方型产品,团队利润较薄,也不利于参与国际大旅游市场的竞争。而特种旅游虽然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但是它的独占性和内在价值决定了它同样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可以给经营者、开发者以较高的回报。开发特种旅游产品不仅是旅行社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提高整体旅游消费水平的增加,刺激国家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对产品的独占程度比常规旅游产品高得多,它将成为特种旅游方兴未艾的原因之一。目前特种旅游的经济功能已为旅游界广泛注视。

3.引导功能。这里指的是在旅游观念上所起的展示和引导作用。特种旅游构成要素多,组织产品需要发挥想象力和艺术家般的眼光,因此对其它常规旅游产品具有示范性的功能。特种旅游的开展,有益于常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这是因为,一方面,特种旅游消费特征特别强调发挥旅游者的能动性、主导性、参与性,强烈的现场感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体验,属于“消费者主导型”产品,而常规旅游尽管也要考虑旅游者的需求,但本质上是“生产者主导型”产品。另一方面,特种旅游的消费特征反映了现代旅游者的消费倾向和潜在需求,其组织方式、运作形态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在组织常规旅游产品时有借鉴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特种旅游对其它旅游活动可以发挥影响,其作用机制与赛车运动的发展推动汽车工业开发更好的汽车技术是相似的。

4、宣传功能。相当部分的特种旅游活动,如跨越欧亚的汽车旅游或攀登高山峻岭的登山旅游,由于其艰巨性、冒险性、刺激性,通常都会引起公众和新闻媒介的关注,社会名流或政要也多参加此类活动的仪式,因此,对潜在的旅游者来说,是一次极好的宣传机会,对海外公众来讲是了解民俗风情、山水风光的极好机会。特种旅游活动受公众瞩目,是舆论兴奋点,实际上为旅游业作了不花钱的广告。特别是一些特种旅游活动经过边远和可进入性较差的地区,对于边远地区的宣传效益,即展示边远地区的文化,引起各界的关注,提供向当地人民导入旅游文化的机会,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从以上的角度出发,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是仅由其直接经济效益决定的,而是由其对旅游产品的完善功能、催化功能、引导功能、区域旅游形象的宣传功能决定的。在旅游业实现加速发展的战略中,应充分重视特种旅游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先导作用,使旅游业的形象更为丰满,对海内外旅游考更有吸引力,在旅游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四、特种旅游的开发

对特种旅游的开发战略研究,涉及特种旅游的政策与决策、特种旅游资源与市场、特种旅游项目与线路设计、特种旅游实施操作与人才培养等诸方面的问题。在此就特种旅游的组织实施问题进行讨论。

1.线路的设计。特种旅游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备旅游对象的独特新奇性与旅游方式的特殊性相结合的特征。首先,在旅游对象的选择上应有较大突破,而不能只局限在传统的模式上,不同地区的特种旅游发展,应该建立在该地区相应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之上。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具有独特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的高山地区、草原地带、湖泊河流、戈壁沙漠、峡谷丛林等,都具有发展特种旅游的潜在资源基础。但是,有资源基础并不意味着就能够立即发展特种旅游。重要的是根据这个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的调研,把资源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对线路的研究和设计上,包括项目在具体地理与人文环境中的时间或空间内容,对历史、文化、宗教等内容的利用,以及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等。其次,在旅游方式上充分考虑和注意多样性、新奇性。由于特种旅游活动涉及诸因素,因此在推出项目和设计线路时,要动员学术界人士参与论证。同时,一个项目或线路在实施过程中,应随着市场反馈不断进行修正和补充,那些凡是具有贴近自然、富有挑战特征的旅游方式均有尝试的价值,诸如徒步、登山、潜水、漂流、攀岩、探洞、滑雪、热气球旅行、骑自行车、自驾车船、乘伞滑翔等等。

2、行程的控制。由于特种旅游的特殊性,其旅游的相关环境及有关条件必然不同于常规旅游,因而在操作及旅游的实施控制上比常规旅游要复杂和困难,同时旅游风险性也比常规旅游大。这就要求必须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二,线路的安全性。由于特种旅游的性质所决定,其旅游过程中将会遇到种种不可搞拒的或无法预料的自然因素,面临种种可能性。因此在设计线路及实施操作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人们能够预料的风险,把风险性控制在最低的程度。第二,控制的严密性。由于特种旅游方式的多样性和旅游对象的奇特性,以及旅游中的配套服务各个环节不可能全部完善,因此必然存在着许多难以预测的特殊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在组织实施上应把握住各个环节,备有行之有效的各种应急措施和手段,对行程的各个细节严密分析控制,从而使旅游者得到较为满意的服务。

3.规范化管理。特种旅游活动通常是由若干特殊旅游点、特殊地域单元通过线路组合起来的综合性产品,管理工作的协调和各点之间业务操作的衔接,均要求达到较高的水平。为确保特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应逐渐地创造条件,使管理活动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逐步减少人为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干扰。为此,第一,特种旅游的管理应以维护我国旅游业声誉和国家安全为前提,旅游主管部门应尽快按国家有关法规制定出特种旅游的管理细则,让从事特种旅游经营的各旅行社有章可循。第二,应为各从事特种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提供一个接受国家安全机关审批的通道。第三,对已基本具备开办特种旅游业务的旅行社进行必要的考核,并授予特种旅游经营权,在短期内为全国旅行社开办特种旅游业务的规范化作出科学、可行的样板,再推而广之。

4、协调机制。特种旅游业务的开展目前没有大多的实践经验可惜鉴,是以对现存的各种可能性因素的挖掘和组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开发特种旅游产品的复杂性。经营者在开发特种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直接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需要军事、交通、海关、外交、宗教、文化甚至一些特定自然人等等的支持和帮助。怎样才能用制度或政策为经营者打开方便之门,并规范各方面的行为,形成规范性的运作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障碍,这单靠经营者的自发是不够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如果能考虑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加以指导或帮助解决矛盾和困难,必然会增强经营者对开发特种旅游的信心。

5、队伍的专业化。从事特种旅游作业的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接待质量,而接待质量不仅关系到能否获得完善的经营效益,而且关系到特种旅游产品的寿命。特种旅游接待不同于常规旅游接待就表现在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操作规律和方式更具有专门性,这就需要经营者的产品开发部门与接待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相对稳定的接待班子。从事特种旅游的相关人员如外联、计调、导游、司机等,都必须具备丰富的特种旅游的相关知识、经验和技能。从事该项业务的旅行社,应培养和拥有一支自然、历史知识丰富,能吃苦耐劳,国家安全意识强,熟悉民俗民风,能严格执行民族政策,有志于特种旅游的专业队伍。

总之,特种旅游的发展在全世界以及我国尚属初创时期,其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确立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对开发我国极其丰富的特种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招徕更多的海内外旅游者,推动我国旅游事业向纵深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7篇:旅游文化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投入产出;旅游产业;特征法;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173-04

引言

近年来,昆明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为昆明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于如何验证旅游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协调与否,本文运用投入产出特征分析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是否协调的问题,实质上是社会生产结构是否与技术经济结构相互协调的问题 [1]。

一、投入产出特征分析模型概述

在投入产出理论中有如下横向平衡关系成立: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数学表达式为xij+Yi=Xi。

设为最终产品(使用)向量,为社会各部门总产出向量,设=(y1,y2)T和(x1,x2)T为对应的结构向量,并满足条件yi=1,xi=1,因此有=f,=g成立,其中f=Y1+Y2,g=X1+X2,此时投入产出平衡式可以写为:gAx+fy=gx。令s=f/g,s称为最终产品(使用)率,y称为最终产品结构,x称为社会生产结构或产业结构。

通常,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最终产品率s从理论上来说是越来越大的,因为技术进步应该朝着使社会生产系统的中间消耗越来越小而最终使用比率越来越大的方向进行。当s较大时,整个社会系统中间消耗占社会总产值比例较小,可以认为国民经济系统运行的较为协调 [3]。当投入产出模型中只涉及两部门,比如工业和非工业以及本文研究的旅游产业和非旅游产业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两部门之间是否协调发展。

对于两部门投入产出关系,技术经济矩阵必有唯一的实特征根λ1,使得0

当社会生产结构向量与主特征向量重合时,表示社会生产结构与技术经济结构完全协调,在这种情况下从投入产出角度来讲,多部门国民经济犹如一个整体,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在一般情况下两者不会重合。

在两部门情况下,通过技术经济结构的特征来观察产业结构,即在以主特征R1和R2副特征为基底的坐标系中分解社会结构x,在此,有x=α1R1+α2R2成立。公式gAx+fy=gx可转化为Ax+y=x,即写成Ax+sy=x,综合以上公式可以推出最终产品率用公式表示为:S=α1(1-λ1)+α2(1-λ2) [1],λi为唯一的实特征根。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到,主特征根把结构三角形AOB分为两个部分,当副特征向量R2在第二象限时(如下页图1所示),生产结构向量若从向(即OA方向)靠拢,则最终产品(使用)率增大,表示生产结构与技术经济结构协调,因此R1OB为不协调区域;当副特征向量R2在第四象限时,生产结构向量若从R1向R2(即OB方向)靠拢,则最终产品(使用)率增大,表示生产结构与技术经济结构协调,因此R1OA为不协调区域。即若使S上升,该区域为协调区域,此时认为结构协调,反之不协调。

二、旅游产业特征分析

旅游业的产业定位一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各地区的标准不同,但一般都是涉及“食、住、行、游、娱”等基本要素。本文根据旅游卫星账户的国际标准来选择旅游特征产业和相关产业,使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把国民经济各行业投入产出数据按照旅游行业的选择整合为两部门,即旅游产业和非旅游产业,对2×2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可得以下结果:

投入产出特征分析就是在两部门情况下通过技术经济的结构特征来观察产业结构,在以主特征R1和R2副特征为基底的坐标系中与社会生产结构向量x来进行比较。如上页图2所示,主特征R1在坐标图第一象限,副特征R2在第二象限,这种情况下,R1把结构三角形划分为两个部分,R1与OB之间为协调区域,另一区域为不协调区域,也就是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可以看到,向量x位于协调区域中,并且较为接近OB,说明昆明旅游产业与非旅游产业的协调程度比较好,这也和昆明市政府一直以来大力发展昆明的旅游业密不可分。云南是旅游大省,旅游产业也是昆明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均为第三产业部门,投入少见效快,消耗系数较小,产出能力相对较大,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昆明的经济增长,吸纳就业。因此,继续保持昆明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并促进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旅游产业内部特征分析

以旅游产业为经济整体,在旅游产业内部研究各部门是否协调发展对于了解昆明旅游产业结构是有必要的。

表3为十二个部门的特征分析结果,对每个部门整理出2×2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社会生产结构以及最终产品结构,再对A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从结果可以看到,十二个部门中有四个处于不协调区域,分别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邮电通讯和零售业(如图3所示)。这四个部门的结构三角形中社会生产结构均处在不和谐区域,说明在旅游行业内部,这四个部门与其他部门发展不够协调,有待改进。

其余八个部门的社会生产结构处在协调区域里。如图4所示,我们观察社会生产结构向量和主特征向量的距离可以发现,住宿业和非住宿业的协调程度最高,其次是景区景点。而航空运输部门的社会生产结构向量和主特征向量几乎重合,可以说是处在协调与不协调的过渡区域,需要予以重视。

旅游业和文化艺术业的特征分析图比较特殊,主特征向量为(0,1),与Y轴重合,这是由旅游业和文化艺术业对其他部门的直接消耗为0所导致的。

旅游产业是昆明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均为第三产业部门,投入少见效快,消耗系数较小,产出能力相对较大,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昆明的经济增长,吸纳就业。因此,在继续保持昆明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情况下,有必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改善不协调发展部门的行业情况,使得昆明旅游业整体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潼.投入产出特征分析[G]//陈锡康.当代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375-385.

[2]黎洁.旅游卫星账户与旅游统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7.

[3]蒋雪梅,佟仁城.中国产业结构特征分析[G]//徐宪春,刘启运.中国投入产出理论与实践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97-303.

[4]向蓉美.投入产出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旅游文化的特征范文

一、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征

作为地理环境部分的体育旅游资源,其地域性特征尤为明显。我国幅员辽阔,受地理分布条件制约,造成区域、民族的差异,体育冰雪旅游资源呈现出地域差异性和地方特色。如青藏高原有冰川雪峰景观,东北地区有林海雪原景观等。东北三省大部分区域处于中温带,山区冬季雪量大,雪期长,雪质好,适于滑雪旅游。滑雪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大区域: 哈尔滨市、伊春市、牡丹江和大兴安岭地区。冰灯和冰雪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以及吉林市、长春市、沈阳市、鞍山市等大中城市。体育冰雪旅游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

二、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季节性特征

体育冰雪旅游资源依托于冰与雪这种物质基础,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季节性特征特别突出,冬季北方的冰雪资源丰富,这里到处银装素囊,玉树银花,一片冰雪世界,多开展滑雪、滑冰等项目。长期生活在温暖炎热地区的人们来这里赏冰雕、乘雪橇、堆雪人、嬉冰雪,可称得上是难得的享受。黑龙江省有效开发冰雪旅游资源,已经连续多年在春节旅游黄金周战胜海南省,成为中国最热的旅游省份。

三、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特征

旅游资源在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冰雪旅游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旅游者即是游览娱乐者,他们活动的内容具有旅行、参观、游览、消遣、娱乐、疗养、登山、滑雪、滑冰、狩猎、访古等多样性。我国东北不仅有上述适合冬季运动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而且其冰雪服饰、冰雪饮食、冰雪建筑等冰雪物质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冰雪规范文化;冰雪艺术、冰雪娱乐、冰雪运动等冰雪精神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冰雪综合旅游资源,可满足冰雪旅游者的参观、消遣、娱乐等的需要。

四、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健身性特征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环境的污染,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强,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让人身心疲惫,通过健身、娱乐、休闲等方式来调节身心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通过旅游者的参与,从体育旅游活动中促进参与者身心健康、缓解和消除身心疲劳,防范“文明病”。健身性是体育活动本身固有的内涵本质,体育活动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体育冰雪旅游活动给参与者带来的强烈生理及心理感受。如登山、冬季游泳、滑雪、滑冰、狩猎等体育冰雪旅游方式,均显而易见地表现出较强的健身性。

五、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可重复使用性特征

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可重复使用性,是指体育冰雪旅游者对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多次或反复使用参与,以达到健身的效果。这是体育冰雪旅游者注重体验参与过程的结果。尤其是空间距离较近的一些体育冰雪旅游资源会被人们反复多次地使用,如体育冰雪游乐场所,体育冰雪主题公园,滑雪运动、滑冰运动等。

六、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观赏性特征

观赏性是指部分的体育旅游资源具有很强观赏性和视觉吸引力。在经济、体育发达的欧美,把重要的体育比赛活动作为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已收到很好的经济效果,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比如奥运会、世界杯和欧洲杯足球赛,美国NBA 篮球赛等体育赛事,吸引大批异地球迷前往观看。在我国,观看体育比赛而形成的旅游活动已初步形成,并且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如2001年沈阳10强赛、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等吸引了大批球迷。冰雪运动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如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运动及各种惊险的雪上项目比赛,其艺术性和技巧性水平之高,动作难度、惊险之大,比赛竞争场面激烈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它给人以强烈的美感、艺术感和刺激感,这对于旅游者来说是一种极其美好的艺术和精神享受,吸引着更多的旅游者参与体育冰雪旅游和观赏精彩冰雪运动比赛。1996年第3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的成功举行,有力促进了黑龙江省体育冰雪旅游的发展。2007年长春亚冬会、2008年齐齐哈尔全国冬季运动会、2009年哈尔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对这些冰雪体育赛事观战旅游的有效开发,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冰雪旅游的开展。

七、体育冰雪旅游资源的参与性特征

第9篇:旅游文化的特征范文

摘要武陵山^作为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交汇地带,是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特征、等级特征、空间特征3方面对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资源类型分布差异显著;其等级规模结构以高等级旅游资源为主,中低级旅游资源相对偏少;其空间分布上具有交通指向性特征,主要沿县级城市、交通干道及河流集聚分布,总体呈“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其分布密度的地域空间差异明显,且呈负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地域单元对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带动性不强,扩散效应尚不明显.湖北武陵山区可以通过构建南北旅游发展轴,打造两条旅游发展带,优化旅游交通网络,确立四大旅游功能区等措施来开发旅游资源.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开发;湖北武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37(2017)02001708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of Hubei

WU Qing1, LI Xigui 2, WU Li3*, CHEN Gang2

(1.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for Geographical Process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Hubei Provi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3. Depart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Abstract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i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part, which is an important focal poi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three levels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from the type characteristics, grade features and spatial features were analyzed for the 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of Hubei. Our studies lead to the following four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of Hubei has abundant tourism resources, with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in categories. Secondly, the score of rating ranks higher in highlevel and lower in the lowlevel tourism resources. Thirdly,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ffic directivity characteristics, mainly along the countylevel cities, roads and rivers distribution, was overall the“north more than south” distribution pattern. Lastly,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density is different, with a nega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he “high value” regionals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rrounding region is not strong, and the diffusion effect is not yet clear. To develop the tourism resource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of Hubei should be constructed along the north and south tourism development axis, making two ax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s, optimizing tourism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and establishing four functional areas of tourism resources.

Key wordstourism resources; spatial patterns; development; 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of Hubei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的依托.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和案例不断应用到旅游发展之中,对旅游资源开发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被地理学者所关注.国外学者对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比较早,侧重对旅游空间结构理论和模型的探讨[1],如提出目的地地带理论、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及其演化模式等[23];在实证方面,注重对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与空间联系的分析[45],以旅游开发的社会成本、地区利益以及区域容量等为出发点对旅游区划与资源整合进行了相关研究[67].国内关于旅游资源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运用系统理论、旅游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810]、空间结构 [1114]和地域开发模式 [1516]等;通过采用GIS空间分析手段探究不同范围内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总结其地域分布规律[17].已有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多数研究注重于大尺度下旅游资源空间特性的探讨,对微观尺度下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关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较为鲜见.

2011年2月,湖北省政府在国务院提出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背景下启动了“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建设,用以推动“老、少、边、穷”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根据“试验区”的发展规划,湖北武陵山区包括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咸丰、鹤峰、宣恩、来凤、长阳和五峰共10县市,国土面积达3.03万km2.近年来,湖北武陵山区的旅游资源保护与景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当前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程度较低、交通配置不够合理、旅游开发同质化现象突出等问题的存在,对地区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发展效益的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来探讨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并总结其空间分布规律,以期为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乃至鄂西地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借鉴作用.

2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指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及质量、数量组合关系,它不仅可以对外界产生吸引,引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速度、效益以及时空安排都有着重要影响[21].本文从类型特征、等级特征和空间特征等方面来分析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问题诊断.

2.1类型特征分析

鄂西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种类繁多,国内有学者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资源概括为“山、水、人、文”四个字[22].在大鄂西圈旅游资源分类的基础上,湖北武陵山区的旅游资源也充分彰显出“山、水、洞、城、情”五大主要旅游元素,其旅游资源的类型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表1):

湖北武陵山区拥有开发潜力^大的旅游资源共80处,对照旅游资源国家分类标准(GB/T189722003),可将其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在自然旅游资源37处中,水域风光(14处)、地文景观(13处)、生物景观(9处)分布最多,合占自然旅游资源的45%,天气与气候景观分布最少,仅1处;在人文旅游资源的43处中,人文活动(17处)、建筑设施(13处)分布最多,合占人文旅游资源的37.5%;遗址遗迹(8处)、旅游商品(5处)分布相对较少,占人文旅游资源的16.25%.具体到旅游景区,恩施大峡谷、梭布垭石林和腾龙洞构成其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主体;神农溪、清江画廊、唐崖河和野三河等是水域风光的主导性资源;遗址遗迹旅游资源丰富,恩施土司城、鱼木寨、大水井和仙佛寺成为其典型的代表;民间习俗和节庆活动也是该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儿会、摆手舞、龙船调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苗民族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总体上,湖北省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景点特色鲜明,但旅游业起步较晚,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同质化现象突出,许多景区仍在走低层次的重复性开发道路,旅游资源的整合成为当前旅游资源开发最为关键的问题.

2.2等级特征分析

考虑到旅游资源类型中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评选主观性较大且在空间上不能精确定位,本文主要选取58处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进行空间分析.由图1可知,湖北武陵山区共有 A级景区27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红色旅游点2个.根据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管理部门的级别,将其划分为部级、省级和市级3个等级,其中部级旅游资源34个,占资源总数的47%;省级旅游资源20个,占28%;市级旅游资源18个,占25%,这表明该区旅游资源的等级规模结构以高等级旅游资源为主,中低级旅游资源相对偏少.结合旅游资源的类型分析可知,当前湖北武陵山区的旅游开发仍然以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尚未开发出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个性化旅游产品,虽然区内高等级旅游资源丰富,但对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仍需加强,要进一步构建成体系、成规模的休闲养生、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以满足现代游客求新、求异的高层次旅游消费需求.

2.3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3.1总体特征通过图1可以看出,湖北武陵山区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具有明显交通指向性特征,主要沿县级城市和交通干道分布,总体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1)旅游资源沿县级城市分布特征明显,巴东、利川和恩施的县城周边地区最为密集,其中巴东和利川两地部级旅游资源集中化程度较高,恩施以非部级旅游资源居多.(2)区域内G318国道、沪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是旅游资源的高度集聚区,部级旅游资源以恩施至利川交通沿线居多.(3)清江流域沿线也是高等级旅游资源密集带,从利川经恩施到长阳,清江沿线旅游资源占整个湖北武陵山区内一半以上,其中4A级旅游景区占3/5.(4)运用ArcGIS 10.1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得到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最近邻近点指数R为0.92,其值少于1但接近1,说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典型的集聚态势.进一步对湖北武陵山区与国内其他区域旅游资源的最邻近指数比较发现,长三角城市群4A级旅游资源最邻近点指数为0.950 9[23],武汉城市圈A级旅游资源最邻近点指数为0.6741[24],全国资源型景区的最邻近点指数为0.57[17],可以发现各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都呈现出集中分布态势,且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资源分布特征相类似.

2.3.2密度分析利用ArcGIS 10.1中的Kernel Density工具对湖北武陵山区58处旅游资源进行核密度估计,生成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核密度图(图2).由于受地域环境差异的影响,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密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从整体来看,西部集聚度最高,北部和中部次之,东部和南部最低.7个主要的高密度地区,主要沿铁路线和两条国道分布,其他相对较低等级的密度中心则沿省道分布,呈明显“以点带面”的空间格局.高密度地区集中分布于行政驻地周边,并具有较为明显的等级性,较为符合中心地理论所论述的特征,同时也是由于行政驻地往往为文化z产的集中地,通常由于政策因素而具有较强的交通可达性和旅游集散功能.从县市来看,密集度最高的连片地区恩施市处于铁路、高速公路和两条国道的交汇处,交通导向性较为明显;利川市的密度最高值分布在与重庆市交界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交界地区旅游发展的趋势;在宣恩、利川和恩施的交界地区有一个明显的高值区,形成跨界旅游区;巴东县在与神农架林区相接的北部出现高值区,且旅游资源的主题如神农溪等也与神农架保持一致;鹤峰县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但数量较多,高值区将全县基本覆盖;其他如五峰、长阳、建始和来凤等县的旅游资源分布较散,基本沿行政驻地呈斑块状分布.这种“北多南少”的旅游资源分布格局,制约着区域旅游资源整体效益的发挥.旅游功能区划的完善及如何促进功能区间的协调发展,是湖北武陵山区旅游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

2.3.3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公式(2),结合GeoDA 9.5软件计算得到全局Morans I指数为-0.458 3,Morans I值小于0,表明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负相关性,相邻地域单元的旅游资源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及离散性,即旅游资源分布密集的“高值”地域单元对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带动性不强,扩散效应不明显.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空间的自相关性,借助ArcGIS 10.1空间分析工具计算出湖北省武陵山区各县的旅游资源空间关联指数,按自然间断点法(Jenks)将局部统计值从高到低分成4类(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生成湖北省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热点区图(图3).分析发现,利川和建始为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热点地区,恩施和宣恩为次热点区,五峰、鹤峰及来凤为次冷点区,热点和冷点区数量相当,且分布相对分散,这表明区域旅游资源稳定性和连续性有所欠缺.值得指出的是,次冷点区和冷点区都分布在没有铁路线和高速公路经过的地区,加之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缺乏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地区在通达性上远逊于拥有这些交通枢纽的竞争者.一般而言,旅游资源的开发数量和规模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呈正相关,而当前湖北武陵山区交通建设相对滞后于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不同需求类型的旅客运输方式有待改善,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这对于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开发与优化有着重要的提示意义.

3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依据上述对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特点的分析,通过借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从系统空间结构的角度出发,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资源空间组织方式,打造“一轴、两带、三心、四片”的旅游产业空间组织形态,构建“一轴穿南北,两带连东西,三心带四片,四片振全局”的空间意象(图4).其中,三个旅游中心地构成空间中的“节点”,一轴和两带构成该区旅游发展的“主线”,四大旅游功能区构成空间中的“面域”.“点”服务“线”、“面”,“线”串联“点”、“面”,“面”反作用于“点”、“线”.“点―线―面”各有分工,从而将分散的旅游资源整合到一个系统框架内,实现湖北武陵山区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1构建南北旅游发展轴,加强南北旅游资源联系

根据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可知,区域南北交通联系明显弱于东西交通,即沿东西方向交通干线附近的旅游资源数量明显多于沿南北交通干线,以沪渝高铁和G209国道为例,该区沪渝高铁沿线旅游资源多达20余个,而G209国道沿线旅游资源仅10余个,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因此,有必要构建一条贯穿南北的旅游发展轴,缩小南北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差异.此旅游发展轴主要依附G209国道,串联巴东、恩施两大旅游集散中心,沿途连接巴东神农溪5A级景区、恩施土司城4A级景区以及唐崖土司城世界文化遗产等重要旅游景区,推动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南部恩施至咸丰、宣恩、来凤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将有助于完善该区域的旅游产品组合和旅游路线配置.

3.2打造两条旅游发展带,培育区域旅游资源特色

根据点轴系统理论,参照旅游交通路线及远景规划、各县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着力打造清江山水旅游带和民族风情旅游带,串联区域旅游资源的“点”、“面”,构成湖北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的主体框架.其中,清江山水旅游带以恩施和长阳为发展轴线的核心,在沪渝高速公路和清江水上交通的基础上,构建以自然山水风光游览、休闲养生和文化体验为主,消暑疗养、健身运动、探古访幽、科普教育为辅的旅游发展带;民族风情旅游带主于湖北武陵山区的南部,以咸丰、鹤峰和五峰为核心,以来凤和鹤峰为支柱,在宜利高速公路的基础上,依托古村落山寨、吊脚楼民居、土司城遗址和红色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形成以土家族苗族观光、原生态村落体验、土司城观访为主,购物、娱乐为辅的旅游带,打造大武陵山区旅游发展中的精品线路.同时,根据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特性,向游客展示以清江、大峡谷和神农溪为核心的山水风光,以土司城、民俗风情为代表的土苗文化,以坪坝营和柴埠溪为特色的生态环境,借助神农溪“纤夫文化”的影响力,积极培育生态优良、山清水秀、民歌优美、环境宜居的旅游特色.

3.3优化旅游交通网络,增强区域旅游资源通达度

随着沪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的通车,湖北武陵山区旅游业呈现快速增长.以“两路”的开通为支撑条件,借助恩施大峡谷、巴东神农溪、长阳清江画廊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加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把恩施、巴东和长阳打造成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三个重要的游客集散中心.在战略规划上,应将巴东和长阳两大景区的游客引进区内的几何中心恩施,再向其他次级集散中心扩散,增强区域内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同时,针对湖北武陵山区旅游交通基础薄弱的现状,应全面加强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建设,扩大路网规模,优化路网结构.重点推行沪渝、沪蓉、恩黔、利万、安吉和宜利6条高速公路,渝利、黔张常、安张、恩贵和神张 5 条铁路,恩施和巴东2个机场及巴东港口的建设.最终形成“六高五铁、两航一港”的总体交通布局,以此发挥交通网络对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作用,增进与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其他城市及重庆、湖南的联系.

3.4确立四大旅游功能区,整合开发区域旅游资源

湖北武陵山区地形复杂,重要旅游资源分布零散,根据地域邻近和资源分布的状况进行合理配置,将其旅游资源整合为生态观光、休闲养生、民族体验和红色文化四个旅游功能区:一是在国家5A景区神农溪和长阳清江画廊基础上,整合周边部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重要资源,建设成生态观光功能区;二是加大与重庆黔江区的合作,在周边城市中培育休闲度假市场,打造成休闲度假为主、运动体验为辅的休闲养生功能区;三是以多元化的民俗、古建筑和古遗址为依托,结合区域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民风,集中展示土、苗、羌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以此建设成民族体验功能^;四是以满山红烈士陵园、五里坪、走马坪等景区为导向,以五峰土家茶乡文化、葛仙米、鹤峰茶为特色,加强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开发,将区域发展成既具有红色文化底蕴,又含有生态文化和土家文化氛围的红色文化功能区.

4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其优化的探讨,结论如下:(1)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丰富,景点特色鲜明,其类型以遗址遗迹、旅游商品类分布较多,水域风光、地文景观、生物景观类分布次之,遗址遗迹、旅游商品、气候景观类分布较少.(2)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等级规模结构以高等级旅游资源为主,中低级旅游资源相对偏少,等级序列的数量差异较为明显.(3)湖北武陵山区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具有交通指向性特征,主要沿县级城市、交通干道及河流集聚分布,总体呈现出“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其旅游资源的分布密度差异显著,其中,西部集聚度最高,北部和中部次之,东部和南部最低;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负的空间自相关性,旅游资源分布密集的“高值”地域单元对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带动性不强,扩散效应不明显.(4)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通过构建南北旅游发展轴,加强南北旅游资源联系;打造两条旅游发展带,培育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优化旅游交通网络,增强区域旅游资源通达程度;确立四大旅游功能区,整合开发区域旅游资源等方面入手.

湖北武陵山区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界对其研究尚处初级阶段,理论建设远远落后于实践发展.本文将旅游空间规划的思路和元素融入到旅游资源开发及优化的分析中,但受行政体制的影响,仅对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优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尚未涉及大武陵山区的具体建设问题,若将视角延伸至整个大武陵山区,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可能均会发生变化,这些也是下一步继续关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CHRISTALLER W. 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J].Papers Reg Sci,1964,12 (1):95105.

[2]GUNN C A. Tourism Planning[M].New York: Crane Rusak, 1979.

[3]DREDGE D. Destination place planning and design[J].Ann Tour Res,1999,26(4):772791.

[4]BRITTON S. Tourism, capital, and place: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of tourism[J].Envir Plan D: Soc Space, 1991,9(4):451478.

[5]SMITH S L J. Regional analysis of tourism resources[J].Ann Tour Res,1987,14(2):254273.

[6]PIZAM A. Tourism impacts: The social costs to the destination community as perceived by its residents [J].J Travel Res,1978,16(4):812.

[7]COOKE K. Guidelines for socially appropriat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ritish Colurnbia[J].J Travel Res,1982,21(1):2228.

[8]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6974.

[10]赵振斌,薛亮.陕西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及区划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4):117121.

[11]马中华,刘继斌.吉林省旅游空间结构构建[J].经济地理,2008,28(1):163166.

[12]龚胜生,吴清,张涛.湖北武陵山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9):12221228.

[13]关中美,陈志超,顾羊羊.焦作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优化策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36(4):8892.

[14]吴黎,李细归,吴清,等.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2):223227.

[15]王兴中.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J].地理科学,1997,17(3):218222.

[16]程晓丽,胡文海.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J],地理研究,2012,31(1):170176.

[17]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6):748752.

[18]吴清,李细归,张明.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J].经济地理,2015,35(6):175183.

[19]徐建华.地理建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0]陈赤平,罗运辉,张紫琴.湖南省工业集聚的空间关联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 45(3):109117.

[21]沈正平,马晓东,曾尊固.中国新亚欧大陆经济带旅游资源结构及开局研究[J].地理科学,2002, 22(2):176183.

[22]龚胜生.鄂西圈旅游业发展要着力打造“山水人文”四大品牌[J].参政议政,2009,(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