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范文

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精选(九篇)

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

第1篇: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科研档案 科研管理 和谐发展

1 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

科研档案是在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是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科学技术储备的一种形式,包括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相关文件材料。科研管理是围绕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内容涉及科研项目的立项前、立项、实施、结题、结题后等全过程管理。它的目的是完成研究计划目标并形成文字记载――形成科研档案,以便于实际推广应用,是各科研单位所追求的主要工作目标。现因多数科技人员对科研档案的认识不足,忽略了科技档案对科研管理重要的辅作用,仅仅停留在形成科研档案的概念上。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为图方便,而忽略了科研档案形成中的必要流程和记录等,大大降低了科研档案质量的同时也阻碍了科研档案利用推广工作的展开。

随着现代科技、经济不断发展,科研管理工作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以完成主管部门的项目计划为目标,而是应在如何使项目更具创新性、现实性上作规划,摆脱滞后的现状。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常常仅有成果荣誉而缺乏殷实的原始材料做佐证做基础,或仅形成了脱离市场的科技成果,从而造成科研成果转化困难,难以实现其自身价值,取得经济效益。因此翔实完整的科研档案对于推动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 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管理工作和谐发展是管理效益最大化的客观发展要求

2.1 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管理的共同工作目标要求两者和谐发展。科研档案管理是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地管理科研档案,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档案,为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工作。管理工作并不只局限于将科研材料整理、分类和保管,而主要目标是归档后科研档案的再利用,将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实施,实现科研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科研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依赖于科研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相辅相成,从而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2.2 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管理的相互关系要求两者和谐发展。科研档案工作是对科研项目管理活动的延续,是记录科技人员创造科研成果的载体,也是科技活动的结晶和产物,既来源于科研活动和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又服务于它们。科研档案又是科研与经济结合的重要媒介,一项高新技术的研发与深化,一个新产品的研制,都需要查阅大量的科研档案,一旦开发研制成功,又需要借助科研档案加以推广。

由于科研档案是贯穿于科研管理整个过程的一项工作,它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得以体现自身的工作价值,也使科研管理工作成效得以很好的显现,对科研管理有极大的促进、挖掘、继承等作用。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客观科学发展要求,和谐发展才能够创造出“1+1大于2”的最大管理效益,有助于形成加快科研档案利用,促使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进程的新局面。

3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与科研管理工作“四同步”――和谐发展的对策

和谐发展就意味着同步发展,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管理工作实行“四同步”管理,有助于实现各自管理目标,创造最大管理效益。

3.1 下达项目计划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科研项目立项阶段,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帮助科技人员了解需求,国内外同领域研究的信息,选好题,选对题,增强科技人员项目立项的命中率。在项目计划任务下达后,对科研课题审批文件、任务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书、合同等文件及时做好科研档案收集工作。

3.2 检查项目计划实施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在课题计划任务下达后,首先制定实施方案,据合同准备项目实施的相应条件、年度或阶段计划、资金管理使用、年度或阶段总结,并以文字的形式对其它问题进行说明。开展科研档案中有关课题项目的各种载体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设计文件、图纸,关键工艺文件,重要的来往技术文件等材料收集的实施监督,切实维护科研材料的真实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3.3 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材料同步。科研项目完成阶段,要建立验收管理体系,积极引入科技评价机制,对已完成的课题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对承担单位及研究人员的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建立信誉档案。科研档案部门对经批准结束的项目,应及时整理各项资料,包括项目工作总结、研究报告、论文专著,有关图片、照片、录像、软盘、标本、原始记录、分析资料等,按照有关科研档案管理要求,办理归档手续,做出课题归档是否符合要求的意见,如不符合要求,必须重新申请移交。未办理归档手续或归档手续不完备者,不予鉴定或申报成果。

第2篇: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范文

1.1信息量大

农业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各个方面,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与生态环境等。以畜物业生产为例,农业科研既要研究畜禽的良种、饲料饲草、高产优质、病虫害防治等一些生长发育所遇到的问题,又要研究畜禽产品加工、畜禽生存环境、畜禽粪便利用等问题,还要研究国内外总体发展和适于本地区特色的结构调整、战略规划等。另一方面,农业科研涉及到的多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具有典型自身各种生命要素及环境要素的动态变化的对象。因此,这种农业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作为记录科研活动的农业科研档案的信息量的丰富性。往往一个很小的农业科研项目,从计划到实施过程的记录再到形成成果的档案信息量远远超过了其它行业。

1.2连续性强

如前所述,农业生产本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其科研信息的获取也必然是连续的,周期性的,而且这种周期往往较长。一个农业生产过程,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常常需要重复多个试验才能研究出结果,因此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往往需要几个生产过程或周期。如林木及畜禽的研究,仅一个生长周期就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可想而知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连续性的重要意义了。另一方面,农业科研成果本身也具有连续性。以育种为例,一个新品种的研究成功,作为一项科研成果已经结题,但是,下一个品种的选育往往是在该品种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因此这也需要连续性的收集和管理农业科研档案。

1.3社会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多局限于成果的形成,而忽视成果的转化,农业科研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市场的参与意识不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仅仅成为一种公益性的工作,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的还很不够,应是急待改进之处。

2.信息农业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档案管理上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研究,如精确农业、专家支持系统、模型模拟、数据库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也对农业科研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农业科研档案提供信息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的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中提供帮助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随着农业科技管理逐步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方向推进而产生的。农业科研涉及的信息量大,且连续性强,农业科研项目的管理过程归纳起来,大致包括选题立项、开题论证、实施管理和结题验收四个阶段。对农业科研项目实现计算机评价和动态管理,必须有农业科研档案做后盾,适时提供农业科研管理系统所需要的信息。

2.2农业科研档案是精确农业的基础

信息农业,即为信息化的农业,是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及服务的各个环节,使农业以数字化、精确化等形式进行,而精确农业是信息农业的主要表现形式。精确农业的简单定义为“在准确的时空内,实施精确的农业管理”(DavidJ.Mulla),而“准确”的时空与“精确”的管理无一不与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有关。

2.2.1“准确”的时空,需要一些主要图件与数据,如卫星遥感影像图、地形地貌图、土壤调查图、地形测量解剖图、产量图、数字海拔图及有关的数据等。这些图件和数据全部来自于农业科研档案。

2.2.2“精确”的管理,需要对土壤状况(水分、养分等)、作物生长发育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采取适当的农业管理措施,这就要求运用各种较为成功的模型及有关的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而这些多以数据、材料、实物等形式存放于农业科研档案中。

2.2.3“准确”、“精确”的过程与实施,均需要大量的、可靠的试验数据、科研文献资料与成果等的支持,否则不可能做得到,而这些数据和资料都需要从农业科研档案中获取。例如施肥,由于不同的地块、地块内不同的部位施肥量不同,所以必须根据测得的数据,合理确定施肥量,而这些数据一般都保存在农业科研档案中。

2.3信息农业中农业科研档案的信息加工

国家科技部将我国农业科技活动分为六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科技服务、生产性活动。前三类属R&D活动,后三类是R&D活动阶段产生的研究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和非商业性产品转化的开发及推广活动。农业科研档案按《中国档案分类法》进行分类标引,是实现科技信息现代化管理的基础。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要进一步开发利用,与市场接轨,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就必须对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这种经过加工后的信息,不同于一般的综述,是对农业科研数据及成果的“综述”,是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并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也是促进成果转化的主要手段。

3.讨论与小结

3.1随着农业发展对科学技术需求的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3篇: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项目档案;科学管理

进入新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科技档案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怎样适应新机制的需求及怎样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科学管理成为科技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农业科技档案,在振兴农村经济中有凭证、参考、借鉴作用,使农业档案的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出来,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在搞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加快促进知识创新和农业科技快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针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科学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科学管理方法有效措施,从而保证科技档案的规范、完整、系统、全面。

1提高对农业科技档案的认识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广泛宣传,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显得日益重要。农业科技档案是记述和反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学研究、生产服务、技术培训记录等活动,经过档案人员整理并归档保存的有价值的重要科技文件资料。具体说,农业科技档案就是科技人员在生产、科研及技术推广活动中衍生出来的成果,是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具体包括文字资料、计算图纸、图片(照片)、音像资料、实物标本等。农业科技档案的主要特点是,工作大部分都是在田间地头第一线上进行,因此所研究的数据内容和分类也较复杂,而且农业生产的周期比较长、数据采集量大,从生产开始到中期、末期,所有数据都得记录、所有图片都需要保存,这就使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有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农业档案的收集、保存工作做得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只有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好,才能充分发挥科技档案的作用,使之更好地为科技发展提供服务。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订出详细可行的农业科技文件及档案的归档范围,让档案管理者清楚地明白上报归档的材料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认真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收集、保存和利用,使农业科技成果更好地被交流和利用,为科研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1]。

2农业科技档案科学管理的主要标志

按照“走上去,走下去”“引进来,放下去”的理念积极鼓励大专院校与农业企业进行合作,甘当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红娘”,大部分科研院所都有很多的科技成果掌握在手中没有进行转化,而一些农业企业空有资金和场地,但是亟需一些科研成果,因此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大事。通过转化科技成果可使农业企业增加效益,使科研院所的成果进行生根发芽,这个转化目标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作为科研工作的历史记录,是许许多多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知识积累的精华,有较高的分析研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依据档案中的记载数据,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经验教训,使农业科研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2.1收集完整、整理科学、统计简便,便于快速查找

科研部门保管的科技档案,能反映出本单位技术活动的基本面貌,项目负责人在申请时提出计划,明确项目组科研人员形成积累有关科研项目文件材料的任务,并责成专人负责科研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项目组的科研人员从一开始的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结题,在科研活动的每个阶段过程中,都积极地参与,要按照归档范围,认真收集、整理所形成的科研项目文件材料(包括一些文字、图片、实物、音像资料),并进行科研材料的建档归档,及时交给项目文件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应做到对科研项目档案内容、数量、编号、期限等做到统计简便,各类档案原则上按档号存放,保证统计精确性,建立统计制度,编制必要的、切实可行的检索工具。

2.2科学保管、存放安全,建有规范档案管理制度

科研档案应按期进行检查,按照档案管理“八防”(防火、防潮、防高温、防光、防尘、防虫、防鼠、防盗)做好工作。严禁存放与保护档案无关的各类杂物品,防止受到自然破坏,最大程度地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科技档案的核心内容是科技成果,大部分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很多档案都具有机密性,因此在存放过程中密字文档必须有加密措施,纸质文档加锁放置在柜中储存。文档传递、查阅、借阅要必须要有登记、签字手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归还,防止因时间长造成档案的遗忘或遗失。在处理废旧文档的时候,要先充分考虑其的安全性,严格按规定程序处理。

2.3现代化查询、检索系统,建有档案管理的安全

程序“精、准、广、快”是信息社会人们对科技档案信息需求的基本特点,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管理档案是实现科技档案科学管理的必然趋势。科技计划档案数量多、面广、专业性强,需要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现代社会是科技发展飞速的社会,科技档案管理者要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搭建起快捷、实用的查询检索系统,来满足农业科研工作者对技术档案的检索需求,提高档案服务效率、质量和利用率。

2.4信息数字化、配备现代化设备,保证数字真实可靠

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中通过生产积累了大量的真实、可行的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都以纸质材料的形式进行保存,存放这些资料需要消耗很大的物力和财力,尤其是存放空间的选定,同时还在注意保管和存放。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档案工作也由传统手工操作朝着自动化方向发生了转变,档案的形式也由最初的纸质文本、实物向电子文档、图片和数据等形式发生了转变。档案数字化目前用的效率最高的是扫描法,经文字识别、校对后,转化为可编辑的数字化档案,便于广大科技人员查询使用[2]。

3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科学管理的有效措施

第4篇: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 科技档案 信息化 内涵 现状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51-02

在“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科技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潮流、适应时展的重要选择。科技档案信息化对于充分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迅速、准确地为使用者提供所需的科技档案信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与传播的最大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内涵探究

科技档案信息化是指综合运用档案管理学和信息科学的相关原理,以计算机数字化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管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档案信息数字化;二是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三是档案信息网络化。科技档案信息化的作用在于:

1、提升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利用率。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连续的社会活动,科学研究离不开参考借鉴已有的科研成果。建立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将科技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使之得到有效利用,既体现了档案“管理在于利用”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科研的低水平重复,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产生了更广泛的社会效果。

2、提高了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人工档案信息加工的模式。即从文伟资料形成到开发“二次文献信息”时间长。造成信息失去时效性,严重影响了科技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科技档案信息数字化,可直接将各类电子档案信息采集、输入系统,对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扫描、整合、缩微和数字化,利用电脑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工作程序,快捷地形成二次文献。

3、增加了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实现了资源共享。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缩微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的广泛利用,存储密度比纸质档案高出许多倍,大大增加了科技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另一方面,档案信息数字化可对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进行重组、整理和组织,将原始科技档案转化成数字化信息,满足授权范围内的档案利用者在调阅时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二、现状审视

科技档案信息化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数字信息存储与利用,多媒体,网络,用户平台,技术标准等技术问题”。而现实中施工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存在很多问题,无法适应21世纪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的要求。

1、标准规范滞后。目前,科技档案数字化建设大都处在试验和探索阶段,但由于标准化推行不力,缺乏统一明确的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再加上计算机软件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性。在通用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缺乏系统管理和网络技术的支撑,造成规划要求不明确,软件各异,兼容性差。数据库的设计、修改不规范,数据标准难以共享,建成科技档案信息系统无法转化为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催化剂。

2、安全存在威胁。如何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安全保密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是对科技档案信息化工作提出的一大问题。科技档案的保密性在信息化过程中受到信息网络使用的挑战,科技档案信息系统也存在着安全问题,网络上非法入侵的病毒和窃取、修改甚至伪造机密档案数据等不安全因素,也使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受到严重威胁。“安全保障技术更新迟缓,主要表现在: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得不到较好的普及应用或者即使得到了应用也得不到度时更新。”

3、人才队伍紧缺。科技档案队伍建设由于受到原有基础、总体环境和工作条件等限制,信息化人才紧缺:一是档案队伍信息化素质远不能适应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尽管目前档案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已大大加强。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在技术基础和操作技能方面十分欠缺;二是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信息技术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系统开发、程序维护、咨询服务和信息导航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影响到信息化整体效果。

4、管理程度不高。当今现代化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计算机管理逐渐进入档案室。计算机主要是用于检索,提高利用率,而许多单位尚未充分利用计算机机进行储存。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没有能跟上现代化的发展。档案人员不懂得计算机操作,无法充分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优势,影响工作效率。

5、利用档案落后。企业科技档案工作仍处在一般性的管理状态,由于科技档案受长期档案工作保守性的影响,仍处在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在如何正确处理开放与保密关系的这一问题上争执太多,给科技档案的利用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提高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一直说法多,行动少。处于等待状态。

三、建设路径

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加强项目档案工作。所有建筑项目都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项目栏案。从项目筹划到工程竣工验收各环节的文件资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收集、整理、归档。项目档案管理单位和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履行职责。对失职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肃处理”。建设项目施工档案是项目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施工档案形成和管理部门的建筑施工企业也应当大力加强项目施工档案工作。

1、标准体系化。标准规范是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科技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对电子文件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管理标准规范、时档案文件信息化处理的业务性标准规范和对电子文档数据存储、交换、加密系统软硬件设施的技术性标准规范等。只有在建立上述有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才能使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发展。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制定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力度,尽快出台相关的规范制度和标准。对已经出台的信息管理共用标准、纸质文件档案管理标准和电子文件管理专用标准及规范加以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使科技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送和程序真正做到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实现企业档案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标准是规范行为的准则,实行标准化是档案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要认真执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交换标准,

维护数据的一致性、安全性,实现企业信息的高度集成与高效、安全传递,充分发挥企业档案信息化的作用。

2、管理信息化。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在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宏观规划与协调。注重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根据科技档案事业发展趋向及科研需求,加快建设一个完善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络系统:二是要快速、有效、有序、合法地开展馆藏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大幅度提高档案数据库的信息量,实现公用信息平台及开放目录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开放科技档案目录网上查询,提供部分科技档案全文浏览服务:三是要加强科技档案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确立馆藏科技档案资源体系的建构原则与模式,努力向社会提供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性的信息,提高科技档案信息服务水平。

3、保障安全化。信息化之后科技档隶主要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构筑科技档案信息安全保密体系就是保护电子档案信息资源,防止未经授权或者偶然因素对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破坏、更改及非法利用,以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保证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首先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增强保密意识,认真地对档案信息做出鉴定,确定档案的密级程度和开放范围。严格审查,严格管理:其次,通过制定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从系统建设、信息上网审批、密码管理、载体的保管、网络的维护、检查监督、奖励惩罚等多个方面进行网络管理和运转秩序的规范;第三,通过采用多种网络安全技术手段确保科技档案信息安全可靠:对于敏感信息、秘密信息和重要数据,必须与互联网等公共信息实行物理隔离;利用访问权限控制技术保证包括电子文件信息在内的网络资源不被非法访问和非法利用;通过防火墙、进行安全扫描入侵检测等。总之,“采用最新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并对这些措施及时更新以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4、队伍人才化。科技档案是一门专业性强、技术性广、内容丰富的一项专门事业,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搞不好的。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培养有现代化管理头脑的科技档案工作人员,要求管理人员不仅应当有档案学的知识。而且还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专业知识;既有预测市场的信息头脑,又有参与企业决策的能力。企业领导应当创造条件努力培养能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进入档案事业的第一线。

5、资源开发化。做好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档案的利用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发挥科技档案为企业的经营决策、生产运转、设备维护、基建技改项目的设计。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试制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有一句话:“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信息系统的实施是建立在完善的基础数据之上的,而信息系统的成功运行则是基于对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可见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企业档案部门集中、系统地保存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基础数据的汇集地和成品库,因此企业档案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企业档案部门要抓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机遇,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其中,使档案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同步发展。一方面,档案部门要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对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提出档案管理需求;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开展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以及档案管理和利用。

一套完整的科技档案是一项科研活动从立项到研究到取得成果的全过程的详细记录。其中包含了课题立项的科技背景。科研人员的研究(设计)思路。关键技术,出现问题解决的方法,重要参数,操作工序和重要结论等。

档案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孤本性的历史记录,但经过信息化的档案资源是可重复、多平台利用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使档案资源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为大众、为市场所开发所利用,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之真正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

参考文献:

1.傅荣校.档案管理现代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新.企业科技档案分类标准化探析[J].北京档案,2004(08)

第5篇: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措施

农业科技档案产生于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与教学推广、市场调研等活动过程中,主要包括科研技术资料档案、科研设备仪器试剂档案等,完整记录和存储了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经验和轨迹,农产品的生长发育规律、良种开发研究与推广普及等,是农业科学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重要的凭证。为更好的服务于“三农”,需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管理,充分开发利用其中的高价值信息资源,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一、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1.农业科技档案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特征,是对前人在科技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纵向的继承和横向的连续协作,总结作物生长规律、栽培技术改进、品种改良的经验,顺应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若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科学、系统的归档整理,方便农业科研人员查找研究课题相关的技术资料,助其迅速准确的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并针对所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利用当前先进的研究技术手段,根据拟定的实验、技术流程,获得创新性科研成果。因此,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促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

2.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枢纽,完整、准确、系统的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科研成果向经济效益和生产力的转化和推广,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农业科技档案是开展农业科研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条件,有助于农业科技工作者在了解前人科研工作和成果基础上,启发和开阔科研思路和视野,避免前人所犯的错误,从而有助于科研工作效率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管理,有利于对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4.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实践中,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科技信息,以“三农”服务为中心,将需保密的和可公开共享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大力建设农业科技档案资源体系,通过深度加工和专题编研,对档案信息进行开发利用,可以满足农民对良种选育、繁种新技术的推广资料的大量需求,最大限度促进农业生产。

二、当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像申请科研项目基金、落实科研计划、申报科研成果能给单位或个人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因而得不到农业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特别是对农业科技文件形成和累积环节重视不够,引起档案的不完整甚至流失。其次,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和专业素质高的档案管理专职人员,也不重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业务水平低下。

2.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仍停留在手工立卷和保存的水平,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低下。影响农业科技档案资料的检索查阅效能。同时档案设施陈旧简陋,档案室环境条件恶劣,高温、潮湿,档案放置混乱,易造成归档材料退色或霉变。

3.三个方面的原因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整理归档的难度:①经济利益的诱惑,某些科研人员想将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发明独自占有,同时单位也缺乏相关约束制度。②缺乏系统、安全有效的档案信息共享平台,限制了科研人员对相关技术信息的查阅,降低了科研效率,抑制了科研创新,同时也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③对农业科技文件平时疏于积累和归档分类,造成不完整的农业科技文件档案,损失也将不可挽回。

三、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措施的探讨

1.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引进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员,增加对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投入,硬件设施包括计算机、档案夹、档案架等设备,软件主要是合理的档案管理人员配备。将激励机制加以完善,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建立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审定农业科技档案的保管期限和密级,清理已无利用价值的档案,保护好单位的专利技术产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作用。

3.根据对农业科技档案形成过程中各个阶段整理完成程度,制定切合实际的考核奖惩制度,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4.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不能脱离实际,应建立互访和定期交流制度,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的整理和分类工作的有序进行。

5.加强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增强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档案管理的业务技能与服务意识。

6.在对农业科技档案分类归档之前,依据科技档案形成规律,按照档案类型、级别进行规范化整理。规范化整理包括以下两方面:①规范化农业科技档案本身。从档案的形成、积累、质量、格式、形式以及案卷等,都要按统一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②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包括分类方案的确定,档案的整理保存,以及借阅利用等进行规范化管理。

7.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汤国蓉;范晓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11,(1):124-125

第6篇: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范文

我们经过几年的探索,秉承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科研素质为主旨,不断优化实验内容,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从内容上和形式上转变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维一体化”教学模式。

1.基础性实验的整合。本实验环节占实验总课时60%,对传统验证型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增删和合并,优化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各种常见剂型(如:片剂、液体制剂、软膏剂等)的制备工艺。

2.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示范性教学。本部分内容占实验总课时的10%,通过选择典型药物改进成为综合性实验,以“黄芩苷片的制备”实验为例,从原生植物的认识到成品的质量检查,共分为7个阶段。具体实施情况见表1。本部分内容的开展主要围绕着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和方法进行讲授,并通过教师示范性实验的方式,使学生对药学科研思路有清晰的认识,为设计性实验打基础。

3.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设计性实验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占实验总课时的30%。设计性实验由老师每次给出2~3个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包括:(1)文献查阅与综述撰写;(2)开展初步试验方案设计;(3)实验设计答辩,确定实验方案;(4)实验实施;(5)总结与讨论;(6)撰写实验报告。学生在本实验环节中均要求分组组合实验团队,协作完成相关文献的查阅并撰写综述,在此基础上提交初步的实验方案设计书,学生通过PPT汇报实验方案开展实验设计答辩,经老师究其可行性方案审核后,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发现问题后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不了主动和老师探讨解决。设计性实验的开展,使本科生较早地参与了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活动,能够了解本领域较新的研究动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今后开展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4.建立《药剂学》“三维一体化”实验考核体系。课题组在《药剂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具体实践“三维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基础性实验、开发综合性实验设计、完善设计性实验,并制定相应的设计性实验实施评价考核方法,以检验设计性实验的完成情况及完成水平。设计性实验效果的评价和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不同[5]。验证性实验更多地关注实验结果是否和理论教学一致,而设计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评价实验效果时更注重实验实施的过程及实验方案的设计等。

现将课题组制定的设计性实验实施评价考核方法介绍如下:第一部分考核内容为学生选题后,进行文献调研,撰写综述,根据学生综述撰写情况打分,本部分分值占15%。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为文献调研完成后,每个实验小组上交初步实验方案设计书,根据学生实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等情况打分,本部分分值占30%。第三部分考核内容为组织每个实验小组对实验方案设计书进行PPT汇报答辩。课题组老师听取汇报后,对其实验方案中的问题及可行性进行提问,共同优化实验设计方案,根据实施情况进行打分,本部分分值占15%。第四部分考核内容为开放实验室,每个实验小组实施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束后上交实验报告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打分,本部分分值占40%。

二、“三维一体化”《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及创新性分析

1.教学模式多样化,重点突出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在保留传统实验教学优势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思考如何进行科研选题及文献调研,开展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自我管理、实验结果分析汇报及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为关键点,重点突出设计性实验的开发,旨在巩固传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科研素质。

2.转变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简单重复验证性实验模式,转变成在授课形式向“教师主导-共同参与-学生主导”的三级阶梯模式过渡,在内容上以“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三维一体化”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创造性模式。

第7篇: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范文

一、科研机构深化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一)改革的目标。

按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的总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全面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科研机构改革步伐,使其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国家以支持项目为主,通过竞争择优方式扶持技术创新活动;国家财政科技投入集中用于应由国家支持、亟需发展的领域和少数精干、高水平的重点科研机构;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二)改革的方向。

对不同类型、分属不同部门的科研机构实行分类改革:

1.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

国家电力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等企业所属科研机构已经进入企业,要办理事业单位注销手续;作为独立企业法人的要办理企业登记手续。

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药品监管局等部门所属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要通过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等方式向企业化转制,与原部门脱钩;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重大基础性或共性技术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个别科研机构,通过调整结构、优化组合形成一支精干队伍,这些科研机构可以由原部门(单位)继续按事业单位管理。承担军事科研任务的科研机构,原则上也要向企业化转制,具体转制方式和管理体制另行制定。

2.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别不同情况实行改革。

国土资源部等部门所属公益类研究和应用开发并存的科研机构,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占总数一半以上),要向企业化转制;以提供公益为主的科研机构,有面向市场能力的也要向企业化转制;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确需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仍作为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其中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部分,也要向企业化转制并逐步与原科研机构分离。其他科研机构要向中介服务方向发展。

按非营利性机构管理和运行的科研机构,要优化结构、分流人员、转变机制,按照总体上保留不超过30%工作人员的要求,重新核定编制。

3.财政部、文化部等部门所属以社会科学(含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按照国家关于其他类型事业单位的改革部署进行改革。

4.中科院所属科研机构,按照本实施意见确定的基本原则进行改革。具体工作要结合经国务院批准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方案进行。

5.加强科研和教育的结合,鼓励科研机构进入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合并或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二、支持科研机构深化改革的政策

(一)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的科研机构,执行科技部等部门的《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国科发政字143号)、《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中有关国有资本核定问题的通知》(财管字276号)、《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税收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35号)、《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号)中所规定的政策。涉及实施时限的,由发文单位作相应的变通处理。

(二)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的科研机构,要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按照新的机制和管理制度运行,承担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委托的任务,按有关规定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提高面向市场服务的能力,最终实现经营管理的社会化;主管部门要转变管理方式,变直接领导为通过参加机构理事会参与重大问题决策。这类科研机构达到改革目标、经有关部门验收并重新核定编制后,国家对其增加人均事业费投入。要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和管理,按照竞争、择优的原则对优选的科研项目加强支持。

(三)进入高等学校或与高等学校合并的科研机构,其人均事业费低于高等学校标准的,由负责拨付费用的一级财政予以补足。

三、改革的组织实施

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事关科技工作、经济工作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国务院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根据本实施意见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明确所属科研机构的具体改革方向和任务,制定保障改革顺利实施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以国务院各部门(单位)为主具体实施。向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要于*年9月底前完成交接,*年12月底前完成企业登记。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按照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的试点工作,在本实施意见发出后启动,总体方案要在*年12月底前确定,*年全面实施。

(二)经国务院授权,由科技部牵头,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做好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协调、审核工作。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科研机构的改革方案经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审核批准,报国务院备案后组织实施。科技部负责改革方案实施的检查督导工作,统筹协调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方案制定、试点和全面启动工作。

科技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有关政策和运行管理规范,定期评估其工作绩效。

第8篇: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军工科研单位 项目管理 风险管理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M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71-01

0、引言

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项目风险管理流程的影响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两方面内容。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对策。

1、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1.1 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

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去认识项目的风险,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管理工作。军工科研单位风险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通过界定项目范围,可以明确项目的范围,将项目的任务细分为更具体、更便于管理的部分,避免遗漏而产生风险。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各种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变更会带来某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来评价这些不确定性,从而向项目范围管理提出任务。

1.2 项目风险管理基本性质

风险的客观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存在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决定风险的各种因素对风险主体是独立存在的,不管风险主体是否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仍有可能变为现实。其次,还表现在它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潜藏于人类从事的各种活动之中。

风险的不确定性是指风险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即风险的程度有多大、风险何时何地由可能转变为现实均是不确定的。这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准确预测风险的发生。

风险一旦产生,就会使风险主体产生挫折、失败、甚至损失,这对风险主体是极为不利的。风险的不利性要求我们在承认风险、认识风险的基础上,做好决策,尽可能地避免风险,将风险的不利性降至最低。风险的可变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风险可以转化。

2、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的分类

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按风险后果分为:(1)纯粹风险。纯粹风险是指风险导致的结果只有两种,即没有损失或有损失(不会带来利益)。(2)投机风险。投机风险是指风险导致的结果有三种,即没有损失、有损失或获得利益。纯粹风险一般可重复出现,因而可以预测其发生的概率,从而相对容易采取防范措施。投机风险重复出现的概率小,因而预测的准确性相对较差。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常常同时存在。

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按风险来源划分:(1)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导致财产毁损或个人员伤亡,如风暴、地震等。(2)人为风险。人为风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风险。人为风险又可细分为行为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组织风险等。

军工科研单位项目风险管理按风险的形态分:(1)静态风险。静态风险是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或由于人的行为失误导致的风险。从发生的后果来看,静态风险多属于纯粹风险。(2)动态风险。动态风险是由于人类需求的改变、制度的改进和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环境的变迁导致的风险。从发生的后果来看,动态风险既可属于纯粹风险,又可属于投机风险。

项目风险管理按风险可否管理分:(1)可管理风险。可管理风险是指用人的智慧、知识等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风险。(2)不可管理风险。不可管理风险是指用人的智慧、知识等无法预测和无法控制的风险。

项目风险管理按风险的影响范围分:(1)局部风险。局部风险是指由于某个特定因素导致的风险,其损失的影响范围较小。(2)总体风险。总体风险影响范围大,其风险因素往往无法加以控制,如经济、政治等因素。

3、项目风险管理的控制措施

3.1 经济性措施

主要措施有合同方案设计(风险分配方案、合同结构设计、合同条款设计);保险方案设计(引入保险机制、保险清单分析、保险合同谈判);管理成本核算。

3.2 技术性措施

技术性措施应体现可行、适用、有效性原则,主要有预测技术措施(模型选择、误差分析、可靠性评估);决策技术措施(模型比选、决策程序和决策准则制定、决策可靠性预评估和效果后评估);技术可靠性分析(建设技术、生产工艺方案、维护保障技术)。

3.3 组织管理性措施

主要是贯彻综合、系统、全方位原则和经济、合理、先进性原则,包括管理流程设计、确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标准制定、人员选配、岗位职责分工,落实风险管理的责任等。还应提倡推广使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

4、项目风险管理管理历程分析

4.1 第一阶段

在风险的潜伏阶段,风险尚未显现,但其可能性存在于各种征兆之中。这个阶段的风险管理重在预防:(1)识别潜在的风险。这是预防风险的第一要务,不能识别就无法预防。识别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量化,量化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对比来鉴别风险征兆,可以设置临界点作为预警指标。例如,我们识别出高血压是引发心脏病的重大风险,为此我们设置出一套检测血压的量化指标,把预警临界值设置在90/140。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与正常指标的对比来监测高血压的风险了。(2)规避和转移风险。是预防潜在风险的另一个有效办法。当你识别出某件事情可能会有风险时,只要放弃做这件事,或者换一种较稳妥的方式去做它,就可以避免风险发生。如果你知道喝酒有可能导致高血压或心脏病,只要避免喝酒或者改喝红酒或啤酒,就可以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最常用的办法之一是买保险。即使你不幸患了心脏病,医疗费有保险公司买单,可以大大减少生命危险和经济损失。(3)准备风险应对方案和危机处理预案。是预防风险的核心内容。一旦风险和危机来临,有应对预案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的损失和危机的灾难。你可以把常用的药物分放在家里和办公室容易拿到的地方,把医院的电话输入电话机,预先嘱咐身的人如何处理,这就是风险预案。一旦心脏病突发,这些事先准备好的预案就足以挽救你的生命。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这些预案而猝死非命。也许有些风险预案永远也用不上,但是这并不说明它们是多余的。只有风险降临的危机关头,人们才会感觉到它们性命攸关的价值。

4.2 第二阶段

在风险的发生阶段,风险已经来临,风险将带来的损失已经不难预料,这个阶段的风险管理重在应对:(1)选择和实施风险应对预案。事先准备的预案可以大大提高风险应对的决策效率,把决策简化到抉择。例如,当飞行故障发生时,油料往往只够飞半个小时,没有时间决策,只能在预先准备的预案中选择实施。当你的电脑系统被病毒侵袭的时候,当你的技术关键人突然辞职的时候,当你的主要客户因故拖延付款的时候,当你的主要供应商突然宣布提高价格的时候,如果你能够事先准备好应付的预案,你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充分的应对时间,就不会在突然降临的风险打击下束手无策。(2)采取权宜措施缓解风险。有些时候实施风险预案需要时间和条件,权宜措施就是为了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面对绑匪,你首先应该派遣的不是军队而是谈判代表,后者将为前者的部署争取时间;面对航班拖期后愤怒的旅客,你首先需要调动的不是飞机而是饮料和食品,以抚慰旅客激动的情绪;当你的电脑被病毒袭击而瘫痪的时候,你首先要做的也许不是修复系统而是抢救文件;当客户拖延付款的时候,你当务之急也许不是催讨债款而是拆借周转资金。在很多情况下,权宜措施也是构成风险预案的组成部分,但是当风险预案没有料到的情况发生时,应急的权宜措施最能考验一个管理者的应变能力。(3)采取补救措施抵消损失。当风险造成的损失不可避免的时候,可以堤外损失堤内补救。例如出口产品如果在进口国因质量问题退货,则“出口转内销”,挽回部分损失;如果客户无力偿还债务,可以用汽车及电脑之类的资产抵扣部分损失;如果因下雨不能户外施工,就安排培训,以免浪费时间。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4.3 第三阶段

第9篇: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 高校科研档案 科研发展

一、高校科研管理的表征问题

(一)管理和制度的不健全

建立科研档案管理是现阶段提升高校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首先,统一科研管理制度,完善所有知识产权问题的记录,提高知识成果的有效管理;其次,科研管理要充分体现在保密性方面,使用者与档案管理部门不存在利益关联;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对高校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及时运行轨迹有着非同小可的价值,也是对自身科研成果的重视。

(二)缺乏支持,科研档案利用率低

科技虽然是第一生产力,为社会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是在成果转化后。科研是一种耗费大量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作,更是需要成本的,有时即使投入再多也不一定有回报。但并不是对研究人员没有成果就不给予补偿,否则高校的科研就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如果没有合理的补偿机制,就会使高校的科研失去经济支持[2]。

由于科研涉及领域广,专业性强的特点,科研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懂得不多,管理不到位,工作手段落后等都会导致档案归档后没有发挥其科技档案的价值,这种“重管轻用”工作思路影响了高校科研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由于各类科研项目逐步增多,申报到验收数量加大,归档工作任务繁重,进一步地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利用率,如表1所示。

(三)高校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对科研管理人员应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更好地为科研服务。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知识技能,更需要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才能有理有据的促进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科研管理人员还应熟悉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如档案学知识、知识产权法以及英语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科研管理服务。

随着信息化突飞猛进的发展,科研管理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要求管理人员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利用网络收集信息,了解相关领域科技的发展趋势,是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证,更是对科研管理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

(四)高校信息资源配置不健全

目前,科研管理工作对于先进科学方法掌握不到位,缺少现代化的档案管理配套设施。这就需要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切实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在信息资源配置方面,主要包括文件发放、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等。根据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的侧重点不同,需制定相关文件,且符合实际情况的文件以及一些管理制度,包括相关信息的处理与加工过程。现代化的网络通信手段在高校科研管理中还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可以做到对科研管理的全方位的查询,对于科研信息的有效整合具有重大意义。

二、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开发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有用价值

科研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科研档案的开发和利用。科研档案既是科技成果的真实记录,也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高校科研档案人员要树立档案价值观,要克服科研档案“重藏轻用”的思想。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现代化操作技能,逐步创建快捷的检索系统的科研档案信息和丰富的科研档案信息方面的数据库。

(二)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提高科研档案的利用率

由于科研管理具有现实性的特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掌握科研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积极了解高校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学科特色和各专业领域研究方向等等,及时开展高校科研成果编辑、加工等编研工作的进行,提供二次、三次的文献,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还应积极利用档案网站,进一步建立高校科研成果信息的平台,逐步实现高校科研成果信息与国家、地方科研工作信息平台的高效安全链接和资源共享,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牵线搭桥”,充分发挥科研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科研档案的利用率,实现科研档案的价值。

(三)增强科研管理的人员专业化水平的意识

管理人员主要从观念上改变以往被动接受任务的观念,积极帮助协助、指导研究人员和实验人员做好科研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工作,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增强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档案的意识,定期参加高水平的科研档案管理培训课程,提高对科研档案价值的认识,使广大师生了解科研档案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认识到科研材料的形成、整理、积累、归档是科研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从事科研工作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逐步强化科研档案管理员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广大科研人员的归档意识。

(四)搭建信息平台,推进科研管理的自动化进程

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而言,信息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把高校科研信息资源及时有效地整合与管理,必须符合相关的知识产权所规定的内容。形成现代化管理模式,信息平台可以实现他人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充分结合,也可以实现区域间的资源共享。不仅省时省力,还能实现科研管理人员自觉化管理。现实条件下,科研人员和管理者之间缺乏互相的了解和监督,由此可引发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对成果的真实性和来历一无所知。

三、结束语

高校科研管理是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环节,充分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不断增强科研档案意识,加强对科研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步完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积极开发科研档案信息中的资源,在科研管理创新机制下不断创造有用的科研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随着 27 号令的贯彻落实,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将会进一步有效地促进高校科研工作长足的发展和高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